中国人民大学乡建中心福建基地暑期志愿者个人工作总结
“酒窝oo”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2篇中国人民大学乡建中心福建基地暑期志愿者个人工作总结,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中国人民大学乡建中心福建基地暑期志愿者个人工作总结,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中国人民大学乡建中心福建基地暑期志愿者个人工作总结
中国人民大学乡建中心福建基地暑期志愿者个人工作总结
不知不觉间,已经离开培田将近二个月了,离开福前也将近半个多月了,在志愿者培训和支教的工作中,经历了很多酸甜苦辣,认识了很多良师益友,获得了很多经验教训,感谢中国人民大学乡村建设中心给了我成长的空间、勇气和信心。在这短短的时间里,通过自身的不懈努力,在工作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也存在了诸多不足。回顾过去的时间里,现将工作总结如下:工作总结
在从来到连城县培田村参加培训到离开培田去福前的时间里,先后参与和负责了培田社区大学遮阳棚的搭建、培训海报的宣传和张贴、培训器材的前期准备、当地吴亚春大叔个人基本情况的采访和整理、所有志愿者和工作人员及部分培训老师的晨练、培训期间的篮球赛、体育组晚会的表演、晚会的现场次序与安全问题。
在从刚到安溪县福田乡福前农场到离开福前的日子里,先后参与和负责了夏令营学生的安全问题和保卫工作、所有志愿者的晨练、所有志愿者的看电影自身的学习与讨论、学生的家访、晚会现场的布置。
在工作中主要存在的问题有:
在培田的日子里,由于对当地的基本情况和结构分布不是很清楚,以及晨练的一些口号、口令不是很熟悉,所以在晨练的过程中多次出现因为晨练路线的单一性和口令的错误,而产生抱怨声,甚至者出现抵触心理,但是通过金敏超金大哥、王松良老师、蔡普南老师以及工作人员的指导和带领,对晨跑的口令越来越熟悉,晨跑过程中加入一些活动(如唱歌、朗诵)改善了抵触心理。
在晨跑中,用到了许多团队建设的技巧,由于自身准备不充分,自身的能力有限,但是晨跑的过程,同时也是学习的过程,通过不断地学习和总结,遇到了问题都得到了很好的解决。
在福前的日子里,由于一些准备好的想法和一些资源,得不到发挥的空间,自身的主动积极性被打击,心中产生困惑,以致后面的工作开展不能全身心地投入,积极主动性不及培田时。但是在后面的沟通中,慢慢的放开手脚,主动积极性慢慢的提高了。
三、工作心得
1、在这短短的几天培训和工作实践中,我参与了许多集体完成的工作,和队友的相处非常的紧密和睦,在这个过程中我强化了最珍贵也是最重要的团队意识。在信任自己和他人的基础上,思想统一,行动一致,这样的团队一定会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几天的工作中,很多是一起完成的,在这个工程中,大家互相提醒和补充,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所有的工作中沟通是最重要的,一定要把信息处理的及时、有效和清晰。
2、工作实践的每一步都要精准细致,提前预测安排,力求精细化,在这种心态的指导下,我在工作实践中取得了令自己相对满意的成绩。能够主动积极自信的行动起来是这些日子我在心态方面最大的进步。
现在的我经常冷静的分析自己,认清自己的位置,问问自己付出了多少;时刻记得工作内容要精细化精确化,个人得失要模糊计算;遇到问题或出了问题要勇于担当、自我反省。
3、在几天的工作实践中,经过实际的教训,深刻理解了无论是什么样的规章制度的决定都会对一部分人员是不利的,是他们所反对的。这就需要我们在具体制定之前,一定要对这个制度很了解,在制定前,多辛苦下,先摸清其中一部分人群对这个制度制定的看法,减少因为制定后太多人反对,不支持该制度的制定的尴尬局面。但有些制度应另当别论,如为了改变普遍志愿者在大学中养成“懒散”的习惯所制定的晨练,那就要坚持到底的实施,不能因为大多数的反对而放弃。
在这几天的工作实践中,我学到了很多与人沟通的技巧;与身边队友(吴敏、梁威、张伊伊、施雅平等)的`合作更加的默契,与身边的工作人员(俊娜姐、魏莹姐等)、老师(金敏超金博士、王松良老师、蔡普南老师等)的沟通更加的深入,都是我的师傅,从他们身上学到了很多沟通技能和做人的道理,也非常庆幸在刚上路的时候能有他们在身边。如果有下次,我一定会和他们凝聚成一个更优秀的团队,做出更好的成绩。
四、工作教训
经过这几天的培训和工作实践,我也发现了自己离一个“合格的乡村建设志愿者”还有差距,主要体现在对平民教育的理解不够深入、处理事情能力的不成熟,也是我以后要在工作中不断磨练和提高自己的地方。仔细总结一下,自己在这些日子工作中主要有以下方面做得不够好:
1.前期准备工作未能与工作人员沟通、协调好;
在匆匆的赶到福前的情况下,事情多了,本来准备好的计划,实施前应先与工作人员沟通好、协调好。这样有利于工作能有力的实施,确保达到预想的结果。
2.缺少平时工作的总结的记录;
这些天在工作总结上有了进步,但仍不够,虽然每天睡之前都会回想当天所做事,但就是不能通过笔将其记录在案,只是在头脑中总结下,如果每天、每周都能回过头总结思考下并用笔将其记录下,自己工作的是与非、得与失,会更快的成长。在以后的生活中,此项也将作为重点来提高自己。
3.缺乏工作经验,尤其是现场经验;
这是第一次参加志愿者,也是第一次支教当老师。虽然经过了阿福童教育的培训现场经验有所提高,但是在一些细节之处还缺乏认知,具体的做法还缺乏了解,需要在以后多多参与乡建的活动中加强学习力度。
4.做事不够果断,拘泥细节,有拖沓现象;
拖沓现象是我很大的一个缺点,凡是总想要拖到后面,如果工作更积极主动一些,更雷厉风行一些,也许会避免很多不必要的错误。其实有时候,不一定要把工作做到细才是最好的。抓住主要矛盾,解决主要问题,随时修正。事事做细往往会把自己拘泥于细枝末节中,学会不完美也是工作中的一个进步,也是对精细化工作的一个要求。
五、工作计划
以后的日子,我将更深入的了解平民教育和乡村建设,希望能和工作人员多沟通,加深自己的理解和看法。在学校里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通过组织一些活动,把我们这些三个点(福田、培田、莆田)的志愿者所做的工作,宣传到其他学院,宣传到那些对乡建有兴趣的人,让更多人加入到我们的队伍中来。自己也将踏踏实实做好每一件事情,处理好每一个细节,努力提高自己,尽快的成长和进步。
篇2:乡建中心暑期实践工作个人总结
乡建中心暑期实践工作个人总结
每一次打开电脑,看到墙纸上的字:“每一段路都是一种领悟”,都会在心中暗示自己:我每走过一段路,都要不断地反思,从中领悟一些有用的东西来。今天,像往常一样,只是,今天回忆的日子有点特殊:这是前段时间我参加第十六届全国大学生支农交流研讨会的日子。
回忆这些日子,我有种无法言喻的感觉:这是我这个暑假做的最有意义的事情了,这些日子我也终将铭记一生,铭记着那些人,那些地方,那些事;但是,要我坐下来谈收获,谈心得,我无从谈起,心里面一片空白,觉得那些日子对我的影响不大,没什么收获,是多么的苍白,苍白的让我害怕。坐在电脑前,查看着那段日子的照片,翻看着那时做的笔记,重拾某些深刻的记忆,那些可以触动我内心的,是多么的凌乱!与其说是总结,倒不如说是梳理。
在七月十九号的下午,我乘公交车前往海淀区温泉村,在那里开始为期七天的理论培训。我在圆明园东门上的车,当我到达温泉村的培训基地时,我不止一次的感叹:哎!一下子从大都市掉到小山沟里面了。我明白:在这里,我将会过上一种不同的生活,我期待着丰富多彩的收获,既然我来了,我就一定要坚持下去。
一。震撼:温教授《全球化危机转嫁与中国生态文明建设》
来到乡建的第一天,或许是他们的特意安排,第一节课让温教授给我们“当头一棒”。这一节课,我印象最深刻的,也是对我触动最大的,就是解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话语体系,构建我们自己的发展中国家话语体系。这意味着什么?我们在大学里学的知识是不适合中国甚至是错误的;我们国家上至领导人下至黎民百姓的思想,言语将得到质疑甚至批判。听了他的课,一下子让我们清醒了许多,这也是这节课的目的所在吧。谈到构建自己的话语体系,哪是容易的事啊?温教授做到了,而且用他自己的思想影响着他的学生。在震撼之余,我常常这样安慰自己:教授们博学多识,见多识广,每位教授都有自己的一套言语。说到实处,我何尝不想这样?用自己独到的思想去影响他人,用自己的行动来改造社会。而现在又能做些什么呢?读书,领悟;实践,反思;修炼自我!
二。痛苦:乡建,教我如何对待你
在乡建中心,“痛苦”这俩字最先是从魏学长的嘴里说出的。那天早上,魏老师朝话。他问我们:“你们痛苦吗?”我当时站在那里,“我有何痛苦?来到这里,虽然条件不太好,时间安排很紧张,身心很累,但我觉得还好;至于思想上的冲突,也没什么。”其实,那天是我过得最痛苦的一天,差点儿没坚持下来。那一天,我对乡建中心有种新的认识,这是我不太赞同的:乡建中心探索农村未来的路子,更多是探索农民组织化,农村合作社的发展。正如温教授说的:“我所做的,只是想把农民的风险降到最小,受到伤害最小。”对于农民合作社,我不是否定,只是觉得很不现实,在那天的课程里,谈得大概都是些关于农村合作社或是农业发展的吧,发自内心的说,我对这些没太大的兴趣,我来自农村,也关注三农,但我认为像乡建中心这种研究农村的方式不是我所认同的。之所以痛苦,除了没兴趣和不认同这里的文化,还有就是,既不否定乡
建的作为,又要坚持自己的想法,但又说不出各自的优劣之处,既无法接受乡建的观念,又不能让自己的想法成熟。现在想来,说到底,乡建走的是一条自保式,委婉的农村改良之路,而我,更想站在管理者的立场,自上而下的去改造农村。对于这两种想法,后者过于理想化,不太现实吧,自己也觉得目前中国的经济尚不成熟,实现起来很难。那天,就纠结着,痛苦着,听着我觉得很乏味的'课,我真的很想退出那样的队伍,离开乡建,但是,最终我还是坚持下来了,目的是汲取它的精华,来丰满自己的羽翼,让自己的想法更加现实,成熟!
除此之外,在那里也接触到了小毛驴市民农园,CSA农业,家庭农场等。
三。拉练:经历了,意犹未尽
在去乡建中心之前,拉练,一直是停留在脑海中的一件事,只是听说拉练很苦,很累。在这里参加的这次拉练,注定我会终生难忘,不仅仅是因为这是第一次,更多的是和那样一群志同道合的在一起。这次拉练,又饿又累是共同的体验,在回去的路上,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八组的队长陈龙,他跑前跑后的督促鼓励大家跟上队伍,他还一个人大声的唱起了《我是一枚小蛋壳》,这种勇气很鼓舞人。其实,像这种拉练,虽然累点,我们也是可以进行的有声有色的,而不是像一支打了败仗的队伍,而且,在拉练的过程中,照顾好同伴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男生要保护好女生的安全。我想:应该多些机会,进行这些拉练,对于个人,团队,都是一种历练,考验!
四。学习:学长教诲,终生受益
在参加乡建活动的队伍中,我很欣慰,能与我的直系学长一起交流,这或许是一种莫大的缘分吧。在这里,让我受益最大的人或许就是这个学长了,他教会了我怎么去学习,如何去思考。第一:一天晚上,考虑到下乡调研的事,我找他请教关于调研的方法与注意事项。我们都学过社会调查,虽然我刚刚学过,但忘得差不多了,请教学长,更觉得是一种补课。我学的是社会工作专业,社会调查方法是专业的三大核心课程之一,向学长说明了我的意思,他就问我社会调查方法那本书你带了没?我摇了摇头。他讲了那本书的重要性,及他是如何把那本书带在身边的,并且不停的翻看,他说,“社会调查方法这是咱们最好的一本书”。那晚,他给我讲了很多书里面的内容,甚至是概念都记得一清二楚。“学以致用”,是对我最大的提醒。第二:一天中午,我们在一起吃饭,给我说了很多话,意思是我不能太沉默了,要用于发言,表现自己,锻炼自己;我是代表一个社团,要通过这个机会推销自己的社团。我是一个很渴望展现自己的人,但好多机会都被自己弄丢了,这源于内心对自己的信心不足,总是找各种借口安慰自己。在乡建,我觉得最大的挑战就是朝话。每天早上面对上百人,站在高高的桌子上面,分享自己想说的话。我很想上去,但是,内心里总是有一种栅栏,让我一再的退缩。不过,想想学长的话,听听自己的心声,我还是上去了,“这是我第一次站这么高,面对这么多人……”,下面的掌声是一种鼓励,鼓励我战胜了自己,激励着我前进!第三:学长只身骑行去西藏。大二的暑假,学长跟队伍前去支教,支教结束一个人开始了西藏之行。我很佩服他的这种勇气与精神。他自己也说了在整个过程中,经历着生与死的考验,是如何面对亲情,友情与爱情的。只有经历了,才会真正明白亲情,友情,爱情的重要。
五。社团建设:文化塑人,学习成人
社团建设是乡建七天培训的一部分,在这方面我收获还是蛮多的。来到乡建中心的人,极大多数是社团代表,社团都是全国各地的三农社团。来到这里的人,志同道合,关注社会,责任感强,怀揣着三农梦;在这里,他们谈社会,论人生,交流思想,展示理想。或许,全国各地的三农社团都是这种类似的文化,家文化,有理想,有思想,关注时事,论道人生。在社团发展的问题上,首先就是社团的定位:目前,各个社团的定位不一,学习型,实践型,读书型,公益型等,对于社团的发展,定位最关键,乡建中心是很关注这方面的,他给出了这样几个定位:文化的阵地,多元学习的平台,对外交流的窗口。社团定位与社团文化息息相关,我们只有找准定位,搞清楚自己努力的大方向,社团的文化才可以很好的传承与发展;其次是实践活动与理论学习的协调关系:目前大多数社团都存在重实践,轻理论的问题。一个好的社团,不是靠做活动做出来的,得靠理论学习,通过学习,来丰富知识,开阔眼界,深化思想,进而在做活动的过程中,展示,运用我们的学习成果。所以,社团的良好发展,最根本的就是做好理论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以专题调研,讨论的方式去解决问题。最后,是跟河大三农发展研究会的赵副会长交流,校方资源的利用。与他们相比,我们有大量的好资源可以利用,但是,从自己的活动与社团发展中,我们对这些资源的利用程度很低。校方资源,利用好了,在提高社团发展质量的同时,又得到了学校的支持。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七天的培训在二十五号晚上基本上结束,二十六号各个支农队开赴目的地,我们队在二十六号傍晚出发前往驻马店,拉着行李,奔波了一天,二十七号傍晚到达了驻扎地:驻马店市泌阳县铜山乡铜锋村。在驻马店的日子很艰苦,但是,在我的心里始终有一句话:“我是来吃苦的”!作为队长,带着心一队的队友们进行了一次完整的下乡,度过了不同寻常的七天,以至于最后有人感叹“终于从小山沟儿里活着出来了”!
首先,我想说:这是一次完整的下乡。“完整的下乡”对其他队友来说或许没什么,但我却感触颇深。我在到乡建之前,会长问过我“你下过乡吗?”,“你了解农村吗?”,当时我给他的都是肯定的回答,经过这次下乡,我真正的体会到了下乡的滋味,明白了自己在社团里面所谓的下乡是多么的微不足道,自己所带的队伍是多么的渺小。这次带队下乡,在火辣辣的太阳下巡村,调研;在极为简陋的工地上支教;在举步维艰的情况下带着村民搞文艺;居住条件是那么的差,生活是多么的简朴,给我最大的两个感觉:压力和艰难。度过七天的下乡,很快,很难忘,它带给我的经验与教训,值得我好好的反思,好好的领悟。
其次,我感触最深的就是小孩子们的可爱,活泼,他们的举动改变了我对他们一贯的看法。我向来是不喜欢小孩子的,看着他们就觉得很烦人,在为期五天的支教生活中,虽然我接触他们并不是太多,就是那几次不多的接触触动了我。记得第一次把一个腿受伤的小女孩儿送回家,并且我们对她进行了作业辅导,那是一个留守的小女孩,从她的眼神中我感觉看到了我小时候的影子,那天她腿伤着了,回家后奶奶又跟我们说她成绩下降,本来很漂亮的小女孩儿,那时候她脸呆着,眼里含着泪水,低着头,一直都不肯多说话,其实我认为她那时的心情我是很理解的。后来我一直都关注着她,给它补作业,关心她的腿还疼不疼。还有一次,也是把一个小女孩送回家,走到路上,我一直拉着她的手,也就那时候,我体会到了小孩儿们的可爱,需要关怀。虽然我有妹妹,弟弟,但我从来没有像那天认真的拉着他们的小手,有过那么真切的感觉。感触最大的就是离别的时候啦。平时听着小孩儿们叫老师觉得有点不习惯,但离别的时候是多么的亲切,伤感,难舍难分。尤其是联欢会被大雨搞砸了,小孩儿们和我们坚定的在一起,有序的进行了表演,告别,当时,我真的哭了,被小孩儿们的举动感动了,触动了原以为是铁石心肠的自己,那时呜咽着说不出话来,当我听到一小男孩说“老师,没事,你别哭了”,顿时觉得是多么的温暖。那一幕幕难忘的场景,不由得感染了我,小孩儿不在是我心烦的对象,我也是喜欢他们的,喜欢他们天真可爱的样子!至今,支教上最大的遗憾就是在与小孩儿道别的时候,我逃了,只因为当时没有勇气站在前面面对他们。说到支教,还想说的一点是,在我教了小孩儿一节课后,亲身体会到了教师们所谓的“累”是怎么回事。
最后,我回来后的改变,也算是这次下乡的收获吧。回到家里十天了,没有像之前那样抱怨饭难吃且不说了,明显的就是我勤快了。长这么大,一直在父母的庇护下成长,没受过一点苦,这次回来,我认真的下了厨房,学着做饭;帮父母刷碗,扫地;也很清醒的开始了天蒙蒙亮就下地干活的生活,第一次把挑子压到了双肩上,第一次把装满玉米棒子的布袋儿扛到了肩膀上!也就是这些改变,这些经历,让我真正的体会到了农民们“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艰辛。
在乡建中心的带领下,半月的实践活动也已结束,给我带来的影响确实永远的。在温泉村,经受着思想的冲击,和来自全国各地的朋友进行交流,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很庆幸自己有了这次机会。在学习与交流的过程中,我选择了坚持自己的路,明白了自己的奋斗方向,减轻了自己曾经的迷茫,也开阔了眼界,接触了新的思想,知识,这些让我变得更加的成熟,稳重!在驻马店下乡的七天,注定是这一生永远的财富。在队友的陪伴下,六点起床,跑步,啃馒头,喝稀粥,吃很少量的菜,喝着难吃的面条,头顶着大大的太阳开始调研,汗水不停地滴,浸湿了衣服,烧火做饭,睡着简陋的地铺,忍受着没电的日子,在刚刚建起的房子里支教,在保守的村子里教舞蹈,办联欢会,开会开到半夜,讨论的热火朝天,离别时的伤感……每一个时刻都是令人难忘的故事,这些时刻,让我们体验了不同的生活,也锻炼了我们生存的本能。在这艰苦的日子里,我也收获了苦难中的朋友,这些都是我们一生的财富。最后,真心的谢谢乡建中心给我的这次机会,谢谢心一队的亲们的陪伴!
【中国人民大学乡建中心福建基地暑期志愿者个人工作总结】相关文章:
10.暑期社会实践个人工作总结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