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望洞庭》《峨眉山月歌》教学反思
“最陌人”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20篇古诗《望洞庭》《峨眉山月歌》教学反思,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古诗《望洞庭》《峨眉山月歌》教学反思,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欢迎大家分享。
篇1:古诗《望洞庭》《峨眉山月歌》教案
古诗两首《望洞庭》《峨眉山月歌》教案
课
题
3、古诗两首
课时
2-1
授课日期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目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 3、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 4、理解这首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 教学准备 预习要求
理解古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 洞庭湖风光的多媒体课件(也可用投影片代替)、配套朗读磁带 练习朗读《望洞庭》,并试着背诵。
教 学 过 程 二次备课、教学反思
一、导入揭题 1、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 今天,想带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 2、多媒体出示洞庭湖的画面。 3、师送一组词,卡片出示:波光粼粼、银光闪闪、 水平如镜、水天一色、迷迷蒙蒙、朦朦胧胧、宁静和谐。 4、引出课题 二、精读会意 1、自读全诗,明确要求。 2、检查自学效果,正音:洞dòng、潭tán、螺luó、 磨mó 3、再读,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哪些字或那些词, 来说一说。 (一) 教学“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 相:相互。和:和谐、协调。湖光:湖水的光。 秋月:可以看出时间是秋天的晚上。 这句诗的意思是:秋天的夜晚,月光如水,水映月 光,两者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 潭面:是指洞庭湖面。未:没有。磨:磨拭。镜未 磨:指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理解这句诗意:
1
湖上一点风也没有,湖面朦朦胧胧,就像一面没有 磨拭过的铜镜。 诗中把什么比作什么? 谁能美美地把这两句诗读好? 湖光/ 秋月/ 两相和,潭面/ 无风/ 镜未磨。 (二)教学“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遥望:远望。点题,可以看出诗人离洞庭湖有一段 距离,所以诗的题目是《望洞庭》。 山水色: 山就是指君山, 这句诗的意思是远远望去, 洞庭湖和君山的颜色,就像“白银盘里一青螺”。 出示实物:白银盘和一个青螺:你看到了什么?与 画中的景象比一比,象吗?诗人把月夜下洞庭的山水变 成了一个精美绝伦的工艺品。 这句诗中,把什么比作了什么? 请生读好这两句诗。 遥望/ 洞庭/ 山水色,白银/ 盘里/ 一青螺。 学生发挥想象,自由描述。 三、作业。 1、用钢笔完成习字册。 2、抄写书后第三项词语两遍。 3、想象《望洞庭》所描绘的景色,用几句话写下 来。
2
课
题
3、古诗两首
课时
2-2
授课日期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文,背诵诗文。 2、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教学目标 3、学习《峨眉山月歌》,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感悟诗的意 境,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意,想象意境
,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 学 准 备插图、小黑板 预习要 求练习朗读《峨眉山月歌》,并试着背诵。
教 学 过 程 二次备课、教学反思
一、引入谈话 二、学习《峨眉山月歌》 (一)介绍作者 我们熟悉的《早发白帝城》、《赠汪伦》是谁 写的?李白是个怎样的诗人?谁愿意介绍一下? 过渡语:今天,我们再欣赏李白的另一首诗歌 《峨眉山月歌》。 (二)学习《峨眉山月歌》 1、出示《峨眉山月歌》全文。 2、自己小声读读诗歌,找出本课生字,记记。 3、反馈: 4、再读诗歌,读出诗的韵律、节奏。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洲。 5、简介“峨眉山”。 6、学生根据注释自学,试着理解诗句的意思。 7、交流自学情况。学生谈对诗句的理解,教 师随机指导。 重点: 半轮――上弦月或下弦月。影――指月影。 流――流动,课文中有月影随江水流动之意。 夜发――连夜出发。
3
向――驶向。 思――思念。 君――作者的友人。 下――由上游往下游行走。 诗意:秋天的夜晚,峨眉山月色特别明朗,月 影映入平羌江,又伴随我顺流而下。连夜从清溪出 发,向三峡方向驶去,想念友人却见不着,只好怀 着依依惜别的心情向渝洲驶去了。 8、指名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 9、引导想象诗的意境。 (1)出示插图,看懂图意。 (2)想象诗人坐在小船上抬头看到了什么, 低头看到了什么?这时他会怎么想,心情怎样,表 情又会是什么样的? (3)看图有感情地朗读。 10、练习背诵。 三、作业 1、完成习字册。 2、默写《峨眉山月歌》。 3、完成书后第四题的第1小题。 4、收集两首没学过的李白的诗,课后向同学 推荐。
教 后 记
4
篇2:古诗望洞庭峨眉山月歌教案
古诗两首望洞庭峨眉山月歌教案
教材分析
课文包括两首描写秋夜景色的古诗。《望洞庭》是唐代诗人刘隅锡在秋天转任
和州,行径洞庭所作。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将月夜的洞庭美景描绘得惟妙惟肖,跃然纸上。《峨眉山月歌》是唐代诗人李白年轻时初离四川时所作。描写了月映清江的美景,抒发了作者秋夜行船时思念故乡和友人的感情。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5个生字,认识一个多音字。
过程与方法目标:
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并能写出《望洞庭》一诗所描给的景色。
情感与态度目标:
理解这两首古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丛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这两首古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
教学准备:
挂图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3.学习《望洞庭》,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并能写出《望洞庭》一诗所描绘的景色,感悟诗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篇3:四上教案 古诗 望洞庭 峨眉山月歌
四上教案 古诗两首 望洞庭 峨眉山月歌
3、古诗两首 教学目的: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诗意,感悟诗的意境。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望洞庭》。 2、理解诗意,感悟诗的意境,让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今天老师想带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那里的美景。 2、看月下洞庭 唐朝诗人刘禹锡来到洞庭,被这里的美景吸引住了,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这千古传颂的佳作。 二、精读会意 1、自读全诗 2、“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相:相互。 和:和谐、协调。 湖光:湖水反射的光。 秋月:秋天的晚上。 这句话中用了一个比喻句,你能找出来吗?把什么比作了什么。 翻译:湖上一点风也没有,湖面朦朦胧胧,就像一面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3、“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遥:远远的'。 这句话中也用了一个比喻句。 把洞庭比作白银盘,把君山比作青螺。 4、背诵全诗。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理解诗意,感受诗境。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欣赏李白的《峨眉山月歌》。 二、学习古诗 1、这也是一首秋天夜晚的古诗。 2、“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我们常说“一轮明月”,这里为何是“半轮”? 影:月影。 秋天的夜晚,峨眉山月色特别明朗,月影映入平羌江中,又伴随着我顺流而下。 3、“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清溪:地点。 下:顺流而下 连夜从清溪出发,向三峡方向驶去,想念友人却见不着,只好怀着依依惜别的心情向渝州驶去了。 4、诗人坐在小船上,抬头仰望月空,瞧见半隐半现的月亮,低头望那流逝的平羌江,心里会想些什么? 李白在清溪告别了朝夕相处的朋友,登上前往三峡的船只,船行驶到平羌江了,诗人抬头看到峨眉山顶那半轮明月,低头一看,月影倒映在水中正与他随行呢!诗人心中一片惆怅,月影能够伴随我,但我的友人却留在了清溪,想见也见不着了。 作业: 1、习字册。 2、背诵古诗,说说古诗的意思及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3、再背两首思乡思人的古诗。篇4:古诗两首--《望洞庭》、《峨眉山月歌》 教案教学设计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所学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3、了解这首诗内容,并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投影、录音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入揭题
1、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今天,老师想带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有谁知道洞庭湖的?
3、出示洞庭湖画面
师:你看到了什么景象?
师:你能用上一些词来形容看到的景物吗?
4、引出课题
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洞庭的美诗佳句。唐朝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看到了这样一幅美景,写下了一首千古传颂的佳作。(板书课题)
二、精读会意
2、检查自学效果,正音:潭tán、螺luó、磨mó
3、再读,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哪些字或那些词,来说一说。
(1)教学“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师:诗中把什么比作什么?
师:谁能美美地把这两句诗读好?
湖光/ 秋月/ 两相和,
潭面/ 无风/ 镜未磨。
(2)教学“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师:这句诗中,把什么比作了什么?
请生读好这两句诗。
遥望/ 洞庭/ 山水色,
白银/ 盘里/ 一青螺。
三、总结谈话:
同学们,洞庭湖是我国的名胜,观光旅游的人很多,你们将来有机会一定要去看一看洞庭湖,玩一玩君山,登一登岳阳楼,好好地领略一下祖国的锦绣风光。
2、学生结合收集的资料来介绍洞庭湖的。
(夜晚的洞庭湖,天空、明月、湖水……)
(月明星稀、风清月朗、风月无边、皓月当空、波光粼粼、银光闪闪、水平如镜、水天一色、迷迷蒙蒙、朦朦胧胧、宁静和谐……)
1、自读全诗,明确要求。
读准字音,读不准的生字看生字表,读通诗句。
A、词语意思。
相:相互。和:和谐、协调。湖光:湖水的光。秋月:可以看出时间是秋天的晚上。潭 面:是指洞庭湖面。未:没有。磨:磨拭。
B、诗句大意。
秋天的夜晚,月光如水,水映月光,两者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湖上一点风也没有,湖面朦朦胧胧,就像一面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A、这句诗的意思是远远望去,洞庭湖和君山的颜色,就像白银盘里放着一只青螺。
B、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把(君山)比作(青螺)。
(3)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描绘的景象,再写下来。
四、作业:
1、用钢笔描红。
2、想象《望洞庭》所描绘的景色,用几句话写下来。
洞庭湖位于湖南省的北部,岳阳市附近,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八百里洞庭,烟波浩淼。水天相接,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湖中有君山,山上有诸多名胜。著名诗人范仲淹来到洞庭,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经典之作。
望洞庭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第一单元第三课第二课时
古诗两首--《峨眉山月歌》 教学时间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所学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3、了解这首诗内容,并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理解诗意,想象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投影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引入谈话
同学们,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有的同学会背许多首古诗,谁愿意把你记住的古诗给同学们背背?你知道是谁写的吗?
二、学习《峨眉山月歌》
(一)介绍作者
我们熟悉的《早发白帝城》、《赠汪伦》是谁写的?李白是个怎样的诗人?谁愿意介绍一下?
过渡语:今天,我们再欣赏李白的另一首诗歌《峨眉山月歌》。
(二)学习《峨眉山月歌》
1、 出示《峨眉山月歌》全文。
5、简介“峨眉山”。
教师随机指导。
重点:
半轮--(看插图理解)上弦月或下弦月。影--指月影。
流--流动,课文中有月影随江水流动之意。夜发--连夜出发。
向--驶向。思--思念。君--作者的友人。下--由上游往下游行走。
8、指名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
9、引导想象诗的意境。
(1) 出示插图,看懂图意。
(2) 想象诗人坐在小船上抬头看到了什么,低头看到了什么?这时他会怎么想,心情怎样,表情又会是什么样的?
(3) 看图有感情地朗读。
指名学生背古诗,说作者
指名介绍李白
2、自己小声读读诗歌,找出本课生字,记记。
3、反馈:
“眉”的半包围不能写成“尸”。提醒读准生字“君”、“羌”。
4、再读诗歌,读出诗的韵律、节奏。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洲。
6、学生根据注释自学,试着理解诗句的意思。
7、交流自学情况。学生谈对诗句的理解,
诗意:秋天的夜晚,峨眉山月色特别明朗,月影映入平羌江,又伴随我顺流而下。连夜从清溪出发,向三峡方向驶去,想念友人却见不着,只好怀着依依惜别的心情向渝洲驶去了。
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古诗两首--《望洞庭》、《峨眉山月歌》 教案教学设计]
篇5:古诗两首:望洞庭、峨眉山月歌(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苏霞
第一课时《望洞庭》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
3、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并能写出本课题《望洞的美景。有谁知道洞庭湖的?
2、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来介绍洞庭湖的。庭》一诗所描绘的景色。
4、理解这首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理解古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
教学准备:洞庭湖风光的多媒体课件(也可用投影片代替)、配套朗读磁带
一、导入揭题
1、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今天,想带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
3、多媒体出示洞庭湖的画面。
4、师送一组词,卡片出示:波光粼粼、银光闪闪、水平如镜、水天一色、迷迷蒙蒙、朦朦胧胧、宁静和谐。
5、引出课题
师: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洞庭的美诗佳句。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了这样一幅美景,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颂的佳作。听,他正在吟诵呢!
多媒体出示诗和配乐朗诵。
二、精读会意
1、自读全诗,明确要求。
读准字音,读不准的生字看生字表,读通诗句。
2、检查自学效果,正音:洞 dòng、潭tán、螺luó、磨mó
3、再读,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哪些字或那些词,来说一说。
(一)教学“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相:相互。 和:和谐、协调。 湖光:湖水的光。
秋月:可以看出时间是秋天的晚上。
这句诗的意思是:秋天的夜晚,月光如水,水映月光,两者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
潭面:是指洞庭湖面。未:没有。磨:磨拭。镜未磨:指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理解这句诗意:
湖上一点风也没有,湖面朦朦胧胧,就像一面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诗中把什么比作什么?
谁能美美地把这两句诗读好?(给生配乐)
湖 光 / 秋 月 / 两 相 和 ,潭 面 / 无 风 / 镜 未 磨 。
(二)教学“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遥望:远望。 点题,可以看出诗人离洞庭湖有一段距离,所以诗的题目是《望洞庭》。
山水色:山就是指君山,这句诗的意思是远远望去,洞庭湖和君山的颜色,就像“白银盘里一青螺”。
出示实物:白银盘和一个青螺:你看到了什么?与画中的景象比一比,象吗?诗人把月夜下洞庭的山水变成了一个精美绝伦的工艺品。
这句诗中,把什么比作了什么?
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把(君山)比作(青螺)。
请生读好这两句诗。
遥 望 / 洞 庭 / 山 水 色 ,白 银 / 盘 里 / 一 青 螺 。
闭上眼睛,听配乐朗诵,你能想象出这样的景色吗?用上一两个形容词说一说。
学生发挥想象,自由描述。
三、总结。
同学们,洞庭湖是我国的名胜,观光旅游的人很多,你们将来有机会一定要到湖南的岳阳市边上去看一看洞庭湖,玩一玩君山,登一登岳阳楼,好好地领略一下祖国的锦绣风光。
四、指导写字
1、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忆生字。
2、 范写“潭、螺”,指出书写要点。
3、 学生完成习字册。
五、作业。
1、 用钢笔完成习字册。
2、 抄写书后第三项词语两遍。
3、 想象《望洞庭》所描绘的景色,用几句话写下来。
第二课时《峨眉山月歌》
教学要求:
1. 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文,背诵诗文。
2. 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3. 学习《峨眉山月歌》,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意,想象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具准备:插图、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引入谈话
同学们,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有的同学在学前就会背许多首古诗,上学后,我们又学习了一些,谁愿意把你记住的古诗给同学们背背?你知道是谁写的吗?(指名学生背古诗,说作者)
二、学习《峨眉山月歌》
(一)介绍作者
我们熟悉的《早发白帝城》、《赠汪伦》是谁写的?李白是个怎样的诗人?谁愿意介绍一下?(指名介绍李白)
过渡语:今天,我们再欣赏李白的另一首诗歌《峨眉山月歌》。
(二)学习《峨眉山月歌》
1、出示《峨眉山月歌》全文。
2、自己小声读读诗歌,找出本课生字,记记。
3、反馈:
“眉”的半包围不能写成“尸”。提醒读准生字“君”、“羌”。
4、再读诗歌,读出诗的韵律、节奏。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洲。
5、简介“峨眉山”。
6、学生根据注释自学,试着理解诗句的意思。
7、交流自学情况。学生谈对诗句的理解,教师随机指导。
重点:
半轮--(看插图理解)上弦月或下弦月。影--指月影。
流--流动,课文中有月影随江水流动之意。夜发--连夜出发。
向--驶向。思--思念。君--作者的友人。下--由上游往下游行走。
诗意:秋天的夜晚,峨眉山月色特别明朗,月影映入平羌江,又伴随我顺流而下。连夜从清溪出发,向三峡方向驶去,想念友人却见不着,只好怀着依依惜别的心情向渝洲驶去了。
8、指名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
9、引导想象诗的意境。
(1) 出示插图,看懂图意。
(2) 想象诗人坐在小船上抬头看到了什么,低头看到了什么?这时他会怎么想,心情怎样,表情又会是什么样的?
(3) 看图有感情地朗读。
10、练习背诵。
三、作业
1、完成习字册。
2、默写《峨眉山月歌》。
3、完成书后第四题的第1小题。
4、收集两首没学过的李白的诗,课后向同学推荐。
课后反思:
教学《古诗两首》
我想诗词不应该重意轻韵,我主张诗词教学要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领略古诗词的情韵。
在教学《望洞庭》《峨嵋山月歌》时,我充分发挥了图文对照的作用,帮助学生感悟诗句的意韵。
开课,通过学生背诵李白的诗,以及教师背诵《陋室铭》引发学生对两个诗人的作品的兴趣。然后两首诗整体朗读,了解两首诗的共同之处。“秋、月、水、山”四个词两首诗中都有。这四个词给你们什么感受?“宁静和谐”
介绍洞庭湖,看图体会诗句意思,理解哪句就说哪句。我出示“波光粼粼、银光闪闪、水平如镜、水天一色、迷迷蒙蒙、朦朦胧胧、宁静和谐”这几个词语,帮助学生理解。学生自己说说,教师整体运用散文语言,创设一种宁静和谐的情境,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诗句意思。同时,对诗中的比喻之处,进行点拨。
朗读,将自己体会的洞庭秋夜读出来。说说为什么这样读?在读中进一步品味,在说中整理思绪。
齐读后,试着背诵。理解了诗句、读得较多的孩子自然能颂。
与《望洞庭》对应的办法用在《峨嵋山月歌》中,但是事先介绍地名。同时,为让学生理解“影入平羌江水流。”我引入了一支歌“月亮走,我也走”。这里是“船儿走,月亮也走”孤独的离乡秋夜有着月儿的相送与陪伴,才能排解点思友之情。”
而后,讲解了古诗两大主题“写景、抒情”,引入《九月九忆山东兄弟》《静夜思》《送孟浩然之广陵》《梅花》《游园不值》等古诗,来开阔学生眼界。
问题思索:
古诗情韵在读时是不是应该注意轻重音的指导,与速度的点拨呢。本来怕这样匠气太重,但是没有曾经的指点,学生怎样能读出韵呢?
[古诗两首:望洞庭、峨眉山月歌(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篇6:古诗两首:峨眉山月歌、望洞庭(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高天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6个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3个只识不写。
3、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并能写出《望洞庭》一诗所描绘的景色。
4、理解这两首古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准备:投影片两幅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3.学习《峨眉山月歌》,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会背诵。
一、揭示课题
1、导入:以前我们曾经学过不少古诗,谁能背诵给大家听听?(指名背诵)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两首古诗。(板书:11 古诗两首)
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第一首《峨眉山月歌》。(板书课题)
2、解题。(1)简介峨眉山。(2)简介作者:李白 唐代诗人,幼时随父迁居四川,长期在各地漫游,他的诗想象丰富。本诗是他青年时代初离四川时所作
二、初读课文。
1.范读课文。听老师把这首诗朗读一遍
2.自读课文。A 拼读字音:峨、羌、君、渝
B 指名朗读,点评
C 再读课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不理解的注上记号。
D 交流
三、精读课文。
出示: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1)疏通诗句。(主要解决疑难之处)
教学前两句
半轮:上弦月或下弦月(看图理解) 影:诗句中指月影
流:流动,课文中有月影随江水流动的意思。
句意:秋天的夜晚,峨眉山月特别明朗,月影映入平羌江,又伴随着我顺流而下。
教学后两句
夜发:连夜出发。 向:驶向。 思:思念。
君:作者的友人。 下:由上游往下游行走
句意:连夜从清溪出发,向三峡方向驶去,想念友人却见不着,只好怀着依依惜别的心情向渝州驶去了。
(2)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
(3)学生闭眼,引导想象诗的意境。
(4)教师描述:
一个深秋的夜晚,年轻的诗人告别了与他朝夕相处的友人,登上了去三峡的帆船,当小船行至平羌江时,诗人抬头看到了峨眉山顶那明晃晃的月亮,低头一看,那月影倒映在水中正跟随他前行呢!唉,诗人低下头,心中一片惆怅,月影能够伴随我,而我的友人 却留在了 清溪,想见也见不着了。可是这又有什么办法呢?
5、指导朗读。要读出诗人思念友人的感情,语调要低缓些。
范读、指名读。
6、 指导背诵。
四、 作业
抄写古诗并解释带点词的意思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习《望洞庭》,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并能写出《望洞庭》一诗中所描绘的景色,感悟诗的意境,会背诵。
一、复习检查:指名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二、学习《望洞庭》
1、揭题解题。
(1)理解“望”。(“望”即“向远处看”)
(2)介绍“洞庭湖”。
“洞庭湖”位于湖南省北部,现在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有“八百里洞庭”之称,那里烟波浩淼,水天相接,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洞中有君山,名胜很多。
(3)指名说说题目的意思。
(4)作者简介。
刘禹锡:唐代诗人,洛阳人,他的诗通俗、清新,有民歌特色。《望洞庭》是诗人秋天行经洞庭湖所作。
二、初读课文
1、教师范读。
2、学生自学。
要求:(1)拼读“未”、“螺”。查字典了解“磨”的两个读音的用法。(2)查字典或结合诗句理解下列词语:相、和、磨、遥望。
(3)读通课文,说说诗句的大概意思。
3、检查自学情况。(1)指读生字卡片。
(2)指名朗读诗句。师生共同纠正读错的地方。
(3)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三、精读指导
1、 引导理解诗句。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相:相互 和:和谐、协调 镜:铜镜,本课喻洞庭湖面 磨:磨拭,即擦
句意: 秋天的夜晚,洞庭湖水清澈透明,天空的月亮银光闪闪,湖水和月亮交相辉映,显得那么宁静、和谐,湖上一点风也没有,湖面就像没有被磨轼的铜镜一样。
B.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遥望:远望。
句意:远远望去那在月光映照下的洞庭湖就像一个白银做成的盘子而在那湖中青翠的君山则像放在银盘里的一个小巧玲珑的青螺。
同桌互说句意
2、思考讨论。(1)诗歌写的是什么时候的景色?
(2)“湖光秋月”为什么会“两相和 ”?(3)课文中的“镜”、“白银盘”、“青螺”分别指什么?为什么这样比?
3、引导诗的意境。
这首诗的意思大家都懂了。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诗人所描绘的画面。(1)看插图,指名说说图上画了哪些景物。(2)范读诗句。学生结合诗句内容相机指点图画,引导学生将诗句和图画联系起来。(3)教师描述诗歌所描写的景色,学生闭眼感受(4)你能把你描绘的画面说给大家听吗?
四、指导朗读,背诵
五、指导写字
六、作业
抄写古诗并解释带点词的意思
作者邮箱: gaotian111981@.sohu.com
[古诗两首:峨眉山月歌、望洞庭(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篇7:峨眉山月歌教学反思
一、读诗
出示古诗后,请学生自己读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学生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都读得很有自信,有好几位同学在朗读时还能注意诗句中的停顿,读得很有节奏感。
二、会意
理解古诗时,我采用了让学生说说自己读懂了诗句中的意思的方法进行教学。学生在学习时,边看图边讨论,先攻破字词的意思,再把整句诗连起来解释,这样的学习方式不失为在古诗教学中的方法,学生通过这样的学习容易掌握字词的理解,提高了学习的能力。如“半轮”一词的解释,学生是根据“一轮明月”迁移而来,其余的字词还是比较容易解决的。
在学完这首诗后,我问学生:“读完这首诗,发现诗中描述的地名比较多,你能从中找出来吗?”学生马上低头仔细寻找,并在书上圈划,找到了这样五处地名“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很显然,这也是这首诗中的一个亮点,诗人频繁使用了五处地名,我们读来却不觉罗嗦重复,这就是“诗仙”的魅力。
三、悟情
这首诗是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乍离乡土”时所作,难免会流露出对友人、对亲人的留恋之情,学生对于这样的情感体验甚少,只是从“思君”这个词的字面上悟出李白对朋友的思念之情。
为了能让学生的知识底蕴更足一些,所以我补充了有关描写思念朋友的诗句让学生反复诵读,如: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孟浩然)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
篇8:峨眉山月歌教学反思
《峨眉山月歌》与《望洞庭》写的都是秋夜景色,但又有不同,《望洞庭》侧重于写景《峨眉山月歌》侧重于抒情。
学习《峨眉山月歌》这首诗时,我重点抓住“思”字,让学生自学古诗,并从古诗的字词入手,深入理解诗意,并抓住文中的两个比喻,做到重难点突出,使学生尽快地掌握古诗内容,感悟情感,读好诗歌,体会秋夜思人的意境,也体会28个字的诗歌包含5个地名的不着痕迹的写法。
我首先告诉学生这是李白离开四川到外地赴任时在途中写的。然后提出问题:你能读读诗,再联系插图,想象李白离开时的场景吗?
接着巧妙地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让学生充分展开合理的想像,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进一步领会诗意。在讨论中老师参与学习小组讨论。
最后让学生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把诗歌中的文字变成鲜明的形象、生动的画面、丰富的情感,培养提高学生感知语言形象的能力。在理解“下渝州”时,教师在下面标示出“渝州”的位置,问学生为何这样画?从而自然而然理解“下”的含义!为了让学生理解“影入平羌江水流。”我引入了一支歌“月亮走,我也走”。这里是“船儿走,月亮也走”孤独的离乡秋夜有着月儿的相送与陪伴,才能排解点思友之情。这节课学生兴趣高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篇9:《峨眉山月歌》教学反思
拿到一首诗,我们要首先注意三点:一要注意题目;二要注意作者;三要注意注释。对于题目,我们可以教会孩子找题眼,以题眼入手学诗就能更好地把握诗歌的主旨。《峨眉山月歌》中,以“月”为题眼。那么如何抓住“月”创设情境呢?我觉得如果用上这样的方式就很不错——
师说:“月”在李白的诗中出现的频率是很高的。你能背几句吗?(生背)李白有一种“明月情结”,从他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可知,李白用天上的明月来寄托他的思念;从他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可知,李白有时把明月当成了自己的知心朋友。
经过这一番谈话,学生们渐渐进入思考,心想:《峨眉山月歌》诗题中的“月”确实给了我们一种提示。再来了解了解本诗的作者李白。他是一个浪漫主义诗人,行文自然流畅,夸张绮丽,喜好喝酒,并且酒后作得一首诗,被称为“诗仙”。学生心中想着这样一个人物,再看题目,他会作一首什么诗呢?了解了这二点,再来看诗意。谢冕先生在《诗论》中说:“我以为诗的欣赏的第一步是要读懂,要弄懂字面上的意义。”咱们的.教学用书中,有一幅精美的插图,学生可以直观地看到 “山”“月”“江”,教师要激发学生看图,积累“朦朦胧胧”“隐隐约约”“层峦叠翠”“一叶轻舟”等词语,并用这些词语描述在图中看到的景象,展开适当的想象。
欣赏诗歌,最重要的是走进诗歌的意境,作为学生的引路人,我们应该多多思考,在教学古诗时,为学生创设更好的情境。
篇10:《望洞庭》教学反思
《望洞庭》教学反思
――陈晓光
进入三年级,入选教材中涉及的修辞手法大大增多,其中比喻句就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孩子们在低年级已经对现代文中的比喻有了一定的了解,那么当比喻出现在古诗中,又该如何理解呢?就拿第六单元的《古诗三首》为例,《望洞庭》是唐代着名诗人刘禹锡所写的一首山水诗。在诗中,作者以轻快的笔触,勾勒出一幅优美的洞庭湖的秋月图。在这首诗中,有以下几个难点:(1)怎么样理解“镜未磨”;(2)如何让学生理解作者为什么要将“湖面”写成“潭面”?为了解决这几个问题,我在教学时我作了如下的教学设计:
理解“镜为磨”
首先我先让学生了解“镜”。古代的镜子。不是现在的镜子,而是用青铜,经过打磨后,可以找出人的影子来,接着,我设计了如下的安排:我设计了一个问题,让学生理解“镜未磨”的意思,“镜未磨”是指的是没有打磨的镜子,在表面上有一层凹突不平的感觉。然后在进行质疑,作者将湖面比喻成了镜子,有凹突不平的感觉,那是为什么呢?经过老师的引导,学生很快就明白了,凹突不平的感觉是因为湖面有细小的.波浪在轻轻地涌动,是湖面呈现出层层的波浪,才会有这样的感觉,从而使学生明白了“镜未磨”的含义。在此教学环节中,通过引导和老师、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就解决了这个教学难点。
如何让学生理解作者为什么要将“湖面”写成“潭面”?
在这首诗中,作者将“湖面”写成“潭面”,是诗人认为自己的心胸是非常宽阔的,在作者的心中,洞庭湖的湖面比自己的心胸那要小得多,但是如何让学生理解呢?在教学之前,我为了让学生更加好的理解,我在黑板上板书“湖面”、“潭面”,让学生区别哪个大,哪个小,学生就很快地明白了,“湖面”比“潭面”大,然后通过出示法国的哲学家卢梭的名言“在世界上,最大的是海洋,但是比海洋更大的是天空,但是比天空更大的是人的心怀。”让学生理解这句话的言外之意。通过学生的讨论,学生慢慢地明白了这句话的言外之意,再联系诗,通过学生反复地读,理解诗人的想法。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使学生理解了作者将“湖面”写成“潭面”的原因。
这首诗中最大的特点之一是很多的比喻句。先是把月光下的洞庭湖面比作没有打磨过的镜子,后是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把洞庭山(君山)比作青螺。后两个比喻句学生能较快理解。前一个比喻句与往常不同,在平时,我们通常说湖面平静得像一面镜子,这样的比喻学生就见得多,但是把湖面比作没有打磨过的镜子,学生就不容易理解了。
我翻阅的参考资料上这么说:“未磨的镜面,平而不滑,明而不亮,朦朦胧胧,用来形容月夜湖光,真是恰到好处。”所以这个比喻句要结合诗的意境来解说,并要先向学生介绍古时候,使用铜镜,都是要先打磨一番,才能照出样子。月光下的湖面和铜镜都是朦朦胧胧,故这句比喻句真是妙不可言。
教学这个比喻句,给我一个很大的感触:比喻这种修辞手法的教学,不应该仅仅为了应付考试,而让学生牢牢记住一个所谓的“最正确”的答案。否则,学生的想象能力不可能培养得起来,写作时运用比喻的欲望和乐趣也将大大减少。
篇11:《望洞庭》教学反思
《望洞庭》是诗人在看到洞庭湖的美景时有感而发。因为这首诗学生早已在背过,所以我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了理解古诗的意境上。
《望洞庭》这首诗中 “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诗人描写真实、生动、具体,把湖光和月亮浑然一体的和谐、宁静比作镜子,把君山比作青螺,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其中,把无风的湖面比作未磨的铜镜是个难点。因此,我先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现在的镜子是什么样的?你有没有在电视里见过古代的镜子?它们有什么不一样?”在交流比较中,孩子们知道了古代的镜子,不是现在的镜子,而是用青铜,经过打磨后,可以照出人的影子来,有一种朦朦胧胧的感觉。接着,让学生通过观察插图以及回忆自己的生活经验,知道晚上月光下的湖面应该是迷迷蒙蒙的,所以这个比喻是非常恰当的,而且我们在说的时候,要把洞庭湖湖面比作古代没有打磨过得铜镜。
总之,比喻这种修辞手法的教学,虽然要鼓励学生展开想象,但也要引导学生用得是否恰当。
篇12:《望洞庭》教学反思
《望洞庭》这首诗想象丰富,比喻新颖。诗人描写真实,生动、具体,把湖光和月亮浑然一体的和谐、宁静比作镜子,把君山比作青螺,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诗人通过巧妙而形象的比喻,描绘了一幅宁静、优美的洞庭秋月图。
遗憾的是,在实施之中,由于条件有限,没有精美的课件展示洞庭秋月图,但幸得课本中的插图非常精致,值得一用。所以,我在教学这首古诗时紧紧围绕“以学定教”的原则设计教学环节,首先引导学生观察课文中的插图,用上一些形容词来形容月夜下的洞庭湖,让学生展开想象,展开联想。
接着,就是理解诗意——安排了自学环节,鼓励学生利用工具书查解字词,给学生创建自读自悟的机会。在交流自学成果的过程中,变单纯的“师教生”为“生生互学”“生生互补”,变僵硬的教师灌输为学生间的自我启迪,从而充分地让学生自主学习,自悟,自得。
理解了,想像了,学生表达得还是比较流畅的,特别是文中三次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学生都能准确地找出来,并能理解到位,感觉不错。
篇13:《望洞庭》教学反思
今天,我们语文课上学习了一首古诗:《望洞庭》。
《望洞庭》是诗人在看到洞庭湖的美景时有感而发。诗人描写真实,生动、具体,把湖光和月亮浑然一体的和谐、宁静比作镜子,把君山比作青螺,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学生通过学诗看图,体会诗人所描写的意境,学起来很有兴趣。之后,我还让他们把这首诗改写成一篇写景的记叙文。因为在学习的时候比较感兴趣,所以很多同学想象丰富,写得很优美,想象丰富。
看来,只有学生学习有了兴趣,才能让学生写出优美的文章。
篇14: 望洞庭教学反思
今天教了《望洞庭》这首诗,我的心里久久不能平静,随即我写下了这首诗的反思。
学习古诗我认为最关键的一点是如何引导学生理解诗中的意境,怎样让学生通过恰当的语言将诗中的意境表达出来。
《望洞庭》是诗人在看到洞庭湖的美景时有感而发。诗人描写真实,生动、具体,把湖光和月亮浑然一体的和谐、宁静比作镜子,把君山比作青螺,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学生通过学诗看课件图片,体会诗人所描写的意境,学起来很有兴趣。我在教学这首古诗时就打破了传统的逐字逐词逐句牵引,而后串诗意的串讲式的教学模式,充分还给学生独立思考、发挥想象的空间。因此,在上课时,我紧紧围绕以学定教的原则设计教学环节,从学生已知入手,探讨未知。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全程参与。在教学中,适时地安排自学环节,鼓励学生利用工具书查解字词,给学生创建自读自悟的机会。在交流自学成果的过程中,变单纯的“师教生”为“生生互学”“生生互补”,变僵硬的教师灌输为学生间的自我启迪,从而充分地让学生自主学习,自悟,自得。教学效果不错。
之后,我引导学生观看书上的插图,再结合诗句说一说诗中所描写的景色,想象诗句中没有提到的内容,然后让他们把这首诗改写成一篇写景的记叙文。因为在学习的时候比较感兴趣,所以很多同学想象丰富,写得很优美,想象丰富。但依然有一小部分语文基础较差的学生说得较空洞,写得很不连贯。这是目前必须思考的一个问题。
篇15: 望洞庭教学反思
《望洞庭》是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所写的一首山水诗。在诗中,作者以轻快的笔触,勾勒出一幅优美的洞庭湖的秋月图。
《望洞庭》这首诗中最大的特点之一是很多的比喻句。先是把月光下的洞庭湖面比作没有打磨过的镜子,后是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把君山比作青螺。后两个比喻句学生能较快理解。前一个比喻句与往常不同,在平时,我们通常说湖面平静得像一面镜子,这样的比喻学生就见得多,但是把湖面比作没有打磨过的镜子,学生就不容易理解了。
教学诗句中的比喻句,给了我一个很大的感触:比喻这种修辞手法的教学,教育学生不应该仅仅是为了考试,而是让学生真正理解比喻修辞手法的作用。否则,学生的想象能力不可能培养得起来,写作时运用比喻的欲望和乐趣也将大大减少。
在这首诗中,还具有以下几个难点:
(1)怎么样理解“镜未磨”;
(2)如何让学生理解诗中的意境;
(3)怎么样让学生通过恰当的语言将诗中的意境描绘出来;
(4)如何让学生理解作者为什么要将“湖面”写成“潭面”?为了解决这几个问题,我在教学时我作了如下的教学设计:
一、理解“镜未磨”
首先我先让学生了解“镜”。古代的镜子。不是现在的镜子,而是用青铜,经过打磨后,可以找出人的影子来,接着,我设计了如下的安排:我设计了一个问题,让学生理解“镜未磨”的意思,“镜未磨”是指的是没有打磨的镜子,在表面上有一层凹突不平的感觉。然后在进行质疑,作者将湖面比喻成了镜子,有凹突不平的感觉,那是为什么呢?经过老师的引导,学生很快就明白了,凹突不平的感觉是因为湖面有细小的波浪在轻轻地涌动,是湖面呈现出层层的波浪,才会有这样的感觉,从而使学生明白了“镜未磨”的含义。在此教学环节中,通过引导和老师、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就解决了这个教学难点,
二、如何让学生理解作者为什么要将“湖面”写成“潭面”?
在这首诗中,作者将“湖面”写成“潭面”,是诗人认为自己的心胸是非常宽阔的,在作者的心中,洞庭湖的湖面比自己的心胸那要小得多,但是如何让学生理解呢?在教学之前,我为了让学生更加好的理解,我在黑板上板书“湖面”、“潭面”,让学生区别哪个大,哪个小,学生就很快地明白了,“湖面”比“潭面”大,然后出示名言“在世界上,最大的是海洋,但是比海洋更大的是天空,但是比天空更大的是人的心怀。”让学生理解这句话的言外之意。学生通过讨论,慢慢地明白了这句话的言外之意,再联系诗句,学生反复地朗读,理解了诗人的想法。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使学生理解了作者将“湖面”写成“潭面”的原因。
三、如何让学生理解诗中的意境;怎么样让学生通过恰当的语言将诗中的意境描绘出来
1、在理解整首诗意思时,注意引导学生运用形象思维,根据诗句的意思,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和已经学过的课文,开展合理的想象,或者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或者通过画面顶活动方式,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意境,没有停留在简单的意译层面上。
2、重视诗词的朗读指导,采用多种形式的训练学生朗读。在课堂上避免单纯的朗读技巧的指导,紧密联系诗词的内容和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启发学生的思考,把握诗中的感情基础。
在这节课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例如,老师在课堂上讲得过多,让学生发言的机会很少,对于学生难以理解的部分,老师为了减轻学生的负担,将学生难以理解的部分自己讲了出来,有点将老师的思维强加给学生的味道,学生并没有自己理解感悟,明白诗中的含义。在以后的教学中还需要加以改进。
篇16:望洞庭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成功之处:完成了教学重点中,学生对于该诗诗境的理解。在对诗的意境理解上,学生们对于诗歌意境的揣摩让我为之一惊,通过图文联想法和画图法,孩子们很好的理解了“湖光秋月两相和”的意境,通过在图中画出秋月的倒影,孩子们则更好地理解了何为“两相和”。同时,通过图文猜想,找出了诗中所暗含的三个比喻的修辞手法。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缺少对作者的介绍,该作者的诗同学们第一次接触,应对作者加以简单的介绍。
本节课的改进措施:本节课的板书,总结洞庭湖山水的特点,应让孩子们上黑板自行总结,边总结山水特点,边进行古诗背诵,做到理解的同时就是最好的记忆。
篇17: 《望洞庭》教学反思
我想诗词不应该重意轻韵,我主张诗词教学要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领略古诗词的情韵。
在教学《望洞庭》时,我充分发挥了图文对照的作用,帮助学生感悟诗句的意韵。
开课,通过学生背诵李白的诗,以及教师背诵《陋室铭》引发学生对诗人的作品的兴趣。然后这首诗整体朗读,了解“秋、月、水、山”四个词。这四个词给你们什么感受?“宁静和谐”。
介绍洞庭湖,看图体会诗句意思,理解哪句就说哪句。我出示“波光粼粼、银光闪闪、水平如镜、水天一色、迷迷蒙蒙、朦朦胧胧、宁静和谐”这几个词语,帮助学生理解。学生自己说说,教师整体运用散文语言,创设一种宁静和谐的情境,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诗句意思。同时,对诗中的比喻之处,进行点拨。
朗读,将自己体会的洞庭秋夜读出来。说说为什么这样读?在读中进一步品味,在说中整理思绪。
齐读后,试着背诵。理解了诗句、读得较多的孩子自然能颂。
篇18: 《望洞庭》教学反思
学生的学习能力存在差异性,即学生的学习能力发展不平衡。所以,课前的预习,无论从质还是从量,两方面都存在着难以克服障碍,主要表现在学习能力强的学生会掌握得多,学得好、快,而学习能力弱的学生懂得的少,学得慢,这无疑给课堂阅读的教学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该如何满足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需求?该如何促使学生自主参与学习呢?我认为,既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又要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课前的自学目标应由学生自己拟订,这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前提,教师不可“一刀切”地用集体自学目标取代学生的自己自学目标,要处理好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例如:在教学《望洞庭》一诗时,为了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我这样引导学生自定自学目标:
师问:“大家已预习了《望洞庭》一文,谁愿意把自己的最深感受说给大家听?”同学们都争着举手。
一生:“我很佩服刘禹锡能写出这样的诗。”
一生:读了这首诗,我觉得洞庭湖的景色很美。”
一生:“诗人的语言生动,用词很讲究。”
就这样,一连四、五个同学谈了自己的感受,紧接着,我又抛出了另一种诱饵:“这首诗,你最想学习的目标是什么?你想用什么办法来学习?”同学们又春笋般地举起了手。
一生:我的学习目标是好好向刘禹锡学习写诗,我的学习方法是认真学习诗中的词句,并且再读一些刘禹锡的诗。”
一生:“我的学习目标是体会诗人当时的心情,学习作者写诗的方法,比如讲中的比喻手法很值得一学。”
一生:“我的学习目标是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诗,让自己感受深刻。”
以上同学们自定的学习目标,我都──给予肯定,还请同学们用10分钟的时间,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和学习方法进行学习。可以说,同学们都以积极的态度参与学习,收效很大。
我想,只要每位老师能根据教学实际,开动脑筋,定能创设出更新、更有效的方法来,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情境。
篇19: 《望洞庭》教学反思
《望洞庭》是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所写的一首山水诗。在诗中,作者描写了洞庭湖的湖光月色互相辉映,勾勒出一幅优美的洞庭湖的秋月图,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教学中,我通过理解诗意、感悟诗情、拓展提高三部分进行教学。
一、备课要精心
在理解诗意环节中,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互相交流初步理解了诗的大意。此时我提问学生诗中“湖”和“潭”指的是什么?学生回答指的是洞庭湖,接着我又追问,为什么第一句中用“湖”,第二句中用“潭”?学生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不得其解。于是我引导学生通过查字典解决这个问题,学生通过查字典很快弄明白了,“湖”是形容洞庭湖面积大,而“潭”是形容洞庭湖深的。再结合学生手中的资料,得知洞庭湖的面积是2789平方千米,最深处达30.8米,从而得出结论,作者是从不同方面描写的洞庭湖。在备课的时候,我忽略了这个问题。说课的时候,闫老师提出了这个问题。我认为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我查阅了字典,得到了答案。从这一点我知道了,备课必须全面,细致。
二、重点要突出
理解诗中的比喻句是本诗的重点,也是难点。于是,在设计教学时我紧紧围绕诗中的比喻句展开教学。设计了一个问题“找出诗中的比喻句,用“――”画出来,说说作者看到了什么?联想到了什么?把什么比作了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让学生小组合作,讨论解决。
1、理解“湖面无风镜未磨”
怎样理解“镜未磨”,为了解决这个难点我给学生出示了古代未经打磨的铜镜的图片,学生通过看图,在对比着洞庭湖的图片,可以体会到因为现在的时间是傍晚,没有太阳照耀下的湖面是暗淡的,又因为作者是远望,再加上湖面无风,所以会出现湖面出现“镜未磨“的效果,从而使学生体会到,出现这种效果是有特定条件的。在此教学环节中,通过引导和老师、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就可以解决这个教学难点。
2、理解“白银盘里一青螺”
学生理解这一比喻句有一定的难度,尤其是青螺,很多学生不知道是什么,所以我找了图片,课上给学生展示,学生对比着君山的图片,可以说出,青螺颜色与洞庭湖相似,形状与洞庭湖相似。从而体会到深秋的君山的美丽。在引导学生体会“白银盘里一青螺”这一美景时,我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想象在大大的白银制成的盘子里,有一枚青螺。想象后让学生说感受,很多同学很难体会到这种意境的美。我想这里让学生说说想象到的画面,可能效果会更好一些。
三、读诗重指导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反复引导学生朗读。刚开始的时候,要求学生读准字音,注意停顿。在理解诗意后,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在体会完诗情后,引导学生将画面和朗读结合在一起,边看图边说说画面的景色,感受景色之后再通过朗读表达出诗情。
四、小组合作要加强
本节课,学生在理解诗意的环节,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小组代表发言的形式进行。学生课前进行了预习,这个环节进行的比较顺利。在体会诗情的环节,我也让学生小组内进行了讨论,但放手的力度不大。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大胆放手,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在学生疑惑的地方给予指导。我想这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教学。
篇20: 《望洞庭》教学反思
记得著名特级教师霍懋征老师有一条教学经验:一学期教95篇课文,是教一带一的结果。所以,在今天的古诗教学中,我们借鉴了霍老师的做法,教一首带一首,加强指导,增加课堂容量。
教学刘禹锡的《望洞庭》时,课前我们布置学生做了初步预习。课堂上仅用了20分钟就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读通顺了,理解了诗句的内容,领会了诗的意境,也会背诵了。那么,余下的时间怎么办?我们在黑板上给孩子们又抄了一首课外诗,指导学生朗读并初步理解,然后指导背诵。一节课,不仅学会了教材上的古诗,还积累了课外书上的古诗一首。这样的课堂拓展,教一带一,既充实了教学内容,又丰富了学生的积累。
课后,我们同年级组的老师一起进行了教学反思,一致认为,课堂拓展,教一带一的方法,符合《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学习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等基本理念。同时我们也总结出,教学古诗词时,可引进这样三种古词:
1、同一诗人的不同诗文:
比如《四时田园杂兴》和《村居即事》都是范成大的作品,两首诗都反映了农民的生活。学完《四时田园杂兴》,再出示并指导朗读《村居即事》,能使学生更加了解作者,体会诗文所表达的情感。
2、同题异文。题材相同,诗文各异:
比如王安石的《梅花》,它明写梅花,暗以雪衬,表现了梅花不畏严寒的品性。学习后可引卢梅坡的《雪梅二首》。《雪梅二首》中,雪花与梅花相互映衬,竞相争春,宛如一幅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的佳境。学完《梅花》再读《雪梅二首》,从比较中能领悟到诗的艺术美。
3、相同诗境的诗文:
张愈的《蚕妇》语言平白如话,用强烈的对比写出了劳动者和剥削者不同的生活境况。而梅尧臣的《陶者》与之异曲同工,可相互映衬。教学时,教完前者,引进后者,可进一步调动学生情感,激发学生对劳动者的同情,对剥削者的憎恨之情,明白不劳而获是可耻的。
【古诗《望洞庭》《峨眉山月歌》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3.古诗望洞庭
4.望洞庭 古诗
5.望洞庭教学反思
6.古诗望洞庭说课稿
8.峨眉山月歌教案
9.峨眉山月歌李白
10.峨眉山月歌 李白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