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诗——《赠别》
“VANCE”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情诗——《赠别》,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情诗——《赠别》,希望您能喜欢!
篇1:赠别
难忘恩师!她那写过无数粉笔字的手,为我们而老。
难忘恩师!她的循循善诱、尊尊教导,灌溉了我们做学生的心。
不忘恩师!她那无比宽广的胸怀,慈祥的笑容。深入人心。
不忘恩师!她对待学生炽热的心!溶入我们的肺腑、心田。
………
我要用数不尽的语言来表达我对老师的爱,我要用自己的成果来证明老师的教育有方,我要用龙飞凤舞的字来对老师的美美赞写!老师辛苦,老师勤劳,老师伟大!古人他曾说:“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又说:“老师像辛勤的园丁,精心培养我们这些祖国的花朵”。老师您好伟大、好圣洁、好宽宏!
………
难忘母校!她给了我们嬉戏娱乐的空间。
难忘母校!她“以春风待人,以寒风待己。”可她说:“我自愿给我的“孩子”们一片轻松广阔的'天地”。
不忘母校!教室里书声琅琅的气息,永不泯灭的不止是声,还是我们留下的情!
不忘母校!绿草如茵的坪上,花开了,鸟叫了,小草把头露出来了!接着校园的门为我们敞开了。
母校,六年的匆匆,我匆匆离去,奔向中学的路程,只要您把我深深记住,便无遗憾。只要您想我们了,就从回忆中感受到我们曾在你手心里的温度,可说不正常,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在你的怀抱里而愉快,还能感觉到您像另外一个幸福的家庭,那么多的“孩子”在这里茁壮成长,又学到了不少的知识。同时找到了正确的目标,也同时找到了活跃的存在,明白了学习这个使命是快乐的,而不是徒劳的,只要有志者,事竟成。最后一天,我好像听见了母校在说:“努力吧!要记住,失败是坚忍的最后考验!再见了,我亲爱的“孩子们”!”
………
难忘同学!那一个个天真烂漫的笑脸。
难忘同学!在运动会上的集体荣誉感,多么强烈,振奋人心呀!
不忘同学!曾在一起的美好时光,不论长久和短暂。
不忘同学!在学习上你追我赶的情景,好难忘。
朝气蓬勃的同学们,我们一起经历了酸、甜、苦、辣,彼此相信着对方、彼此关心着对方,我们虽然只相处了六年,但是我们的友谊天长地久!最后,我深深地、深深地想对你们说:“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
美好却似总短暂,唯一愉快永铭心。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相关专题:尚无数据篇2:赠别之一
,此诗是组诗的第一首,作者是唐代诗人杜牧,这首诗的内容主要写一位十分美丽的豆蔻少女,下面是此诗的原文,欢迎大家参考阅读~!
【原文】
赠别二首之一
作者:杜牧
娉娉袅袅十三馀,
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
卷上珠帘总不如。
赠别二首之一翻译:
姿态美好举止轻盈正是十三年华,
活象二月初含苞待放一朵豆蔻花。
看遍扬州城十里长街的青春佳丽,
卷起珠帘卖俏粉黛没有比得上她。
赠别二首之一字词解释:
娉娉:同娉婷,美好貌。
袅袅:纤长柔美貌。
豆蔻:形似芭蕉的植物,初夏开花,故“二月初”尚未开苞,后因称十三四岁女子为豆蔻年华。
梢头:形容娇嫩。
春风十里:指长长的.繁华街道。唐宋诗词中多用于扬州。
赏析:无
作者资料: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唐代,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唐文宗大和二年26岁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使幕,理人国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颇高。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大杜“。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篇3:赠别之二
作者:杜牧
多情却似总无情,
唯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
替人垂泪到天明。
赠别二首之二翻译:
聚首如胶似漆作别却象无情;
只觉得酒筵上要笑笑不出声。
案头蜡烛有心它还依依惜别;
你看它替我们流泪流到天明。
赠别二首之二字词解释:
多情句:意谓多情者满腔情绪,一时无法表达,只能无言相对,倒象彼此无情。
樽:酒杯。
赠别二首之二赏析:
第二首着重写惜别,描绘与她的筵席上难分难舍的情怀。首名写离筵之上压抑无语,似乎冷淡无情;次句以“笑不成”点明原非无情,而是郁悒感伤,实乃多情,回应首句。
作者资料: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唐代,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唐文宗大和二年26岁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使幕,理人国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颇高。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大杜“。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篇4:赠别诗
赠别诗
1、《送柴侍御》
唐・王昌龄
流水通波接五冈,送君不没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2、《赠别》
唐・杜牧
其一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其二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3、《别董大》
唐・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4、《送朱大入秦》
唐・孟浩然
游人五陵去,宝剑值千金。
分手脱相赠,平生一片心。
5、《芙蓉楼送辛渐》
唐・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6、《送友人》
唐・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从兹去,萧萧班马鸣。
7、《饯别王十一南游》
唐・刘长卿
里君烟水阔,挥手泪沾巾。
飞鸟没何处,青山空向人。
长江一帆远,落日五湖春。
谁见汀洲上,相思愁白苹。
8、《送友人》
唐・薛涛
水国蒹葭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苍苍。
谁言千里自今夕,离梦杳如关塞长。
9、《送灵澈上人》
唐・刘长卿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夕阳,青山独远归。
10、《重送裴郎中贬吉州》
唐・刘长卿
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
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
11、《江亭月夜送别二首其二》
唐・王勃
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
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12、《山中相送》
唐・王维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明年春草绿,王孙归不归?
13、《送李端》
唐・卢纶
故关衰草遍,离别自堪悲。
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
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
掩泪空相向,风尘何处期?
14、《巴陵夜别王八员外》
唐・贾至
柳絮飞时别洛阳,梅花发后到三湘。
世情已随浮云散,离恨空随江水长。
15、《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渭城朝雨徘岢荆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16、《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篇5:杜牧《赠别·其一》
作者:杜牧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注解】
1、豆蔻句:喻处女,后因称十三四岁女子为豆蔻年华。
【韵译】
姿态美好举止轻盈正是十三年华,活象二月初含苞待放一朵豆蔻花。
看遍扬州城十里长街的青春佳丽,卷起珠帘卖俏粉黛没有比得上她。
【评析】
这两首诗是诗人在大和九年(835),调任监察御史,离扬州赴长安是,与妓x分别之作。
第一首着重写其美丽,赞扬她是扬州歌女中美艳第一。首句描摹少女身姿体态,妙龄丰韵;二句以花喻人,写她娇小秀美;三、四两句,以星拱月,写扬州佳丽极多,唯她独俏。手法上强此弱彼,大有“除却巫山不是云”之概。语言精萃麻利,挥洒自如,情感真挚明朗,荡然肺腑。
【讲解】
此诗是诗人赠别一位相好的歌妓的,从同题另一首(“多情却似总无情”)看,彼此感情相当深挚。不过那一首诗重在“惜别”,这一首却重在赞颂对方的美丽,引起惜别之意。第一句就形容了一番:“娉娉袅袅”是身姿轻盈美好的样子,“十三余”则是女子的芳龄。七个字中既无一个人称,也不沾一个名词,却能给读者完整、鲜明生动的印象,使人如目睹那美丽的倩影。其效果不下于“翩若惊鸿,宛若游龙;荣耀秋菊,华茂春松”(曹植《洛神赋》)那样具体的描写。全诗正面描述女子美丽的只这一句。就这一句还避实就虚,其造句真算得空灵入妙。第二句不再写女子,转而写春花,显然是将花比女子。“豆蔻”产于南方,其花成穗时,嫩叶卷之而生,穗头深红,叶渐展开,花渐放出,颜色稍淡。南方人摘其含苞待放者,美其名曰“含胎花”,常用来比喻处女。而“二月初”的豆蔻花正是这种“含胎花”,用来比喻“十三余”的小歌女,是形象优美而又贴切的。而花在枝“梢头”,随风颤袅者,当尤为可爱。所以“豆蔻梢头”又暗自照应了“娉娉袅袅”四字。这里的比喻不仅语新,而且十分精妙,又似信手拈来,写出人似花美,花因人艳,说它新颖独到是不过分的。一切“如花似玉”、“倾国倾城”之类比喻形容,在这样的诗句面前都会黯然失色。而杜牧写到这里,似乎还是一个开始,他的才情尚未发挥尽致哩!
当时诗人正要离开扬州,“赠别”的对象就是他在幕僚失意生活中结识的一位扬州的歌妓。所以第三句写到“扬州路”。唐代的扬州经济文化繁荣,时有“扬一益(成都)二”之称。“春风”句意兴酣畅,渲染出大都会富丽豪华气派,使人如睹十里长街,车水马龙,花枝招展……。这里歌台舞榭密集,美女如云。“珠帘”是歌楼房栊设置,“卷上珠帘”则看得见“高楼红袖”。而扬州路上不知有多少珠帘,所有帘下不知有多少红衣翠袖的美人,但“卷上珠帘总不如”!不如谁?谁不如?诗中都未明说,含吐不露,但读者已完全能意会了。这里“卷上珠帘”四字用得很不平常,它不但使“总不如”的结论更形象,更有说服力;而且将扬州珠光宝气的繁华气象一并传出。诗用压低扬州所有美人来突出一人之美,有众星拱月的效果。《升庵诗话》云:“书生作文,务强此而弱彼,谓之‘尊题’。”杜牧此处的修辞就是“尊题格”。但由于前两句美妙的比喻,这里“强此弱彼”的写法显得自然入妙。
杜牧此诗,从意中人写到花,从花写到春城闹市,从闹市写到美人,最后又烘托出意中人。二十八字挥洒自如,游刃有余,真俊爽轻利之至。别情人不用一个“你(君、卿)”字;赞美人不用一个“女”字;甚至没有一个“花”字、“美”字,“不著一字”而能“尽得风流”。语言空灵清妙,贵有个性。
拓展阅读:赠别·其二·杜牧
篇6:杜牧《赠别·其一》
作者:杜牧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尊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注解】
1、多情句:意谓多情者满腔情绪,一时无法表达,只能无言相对,倒象彼此无情。
2、尊:酒杯。
【韵译】
聚首如胶似漆作别却象无情;只觉得酒筵上要笑笑不出声。
案头蜡烛有心它还依依惜别;你看它替我们流泪流到天明。
【评析】
与《赠别·其一》不同,第二首着重抒写诗人对妙龄歌女留恋惜别的心情,描绘与她的筵席上难分难舍的情怀。首名写离筵之上压抑无语,似乎冷淡无情;次句以“笑不成”点明原非无情,而是郁悒感伤,实乃多情,回应首句。
这一首着重写惜别,描绘与她的筵席上难分难舍的情怀。首名写离筵之上压抑无语,似乎冷淡无情;次句以“笑不成”点明原非无情,而是郁悒感伤,实乃多情,回应首句。
齐、梁之间的江淹曾经把离别的感情概括为“黯然销魂”四字。但这种感情的表现,却因人因事的不同而千差万别,这种感情本身,也不是“悲”、“愁”二字所能了得。杜牧此诗不用“悲”、“愁”等字,却写得坦率、真挚,道出了离别时的真情实感。
诗人同所爱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分别,感情是千头万绪的。“多情却似总无情”,明明多情,偏从“无情”着笔,著一“总”字,又加强了语气,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诗人爱得太深、太多情,以至使他觉得,无论用怎样的方法,都不足以表现出内心的多情。别筵上,凄然相对,象是彼此无情似的.。越是多情,越显得无情,这种情人离别时最真切的感受,诗人把它写出来了。“唯觉樽前笑不成”,要写离别的悲苦,他又从“笑”字入手。一个“唯”字表明,诗人是多么想面对情人,举樽道别,强颜欢笑,使所爱欢欣!但因为感伤离别,却挤不出一丝笑容来。想笑是由于“多情”,“笑不成”是由于太多情,不忍离别而事与愿违。这种看似矛盾的情态描写,把诗人内心的真实感受,说得委婉尽致,极有情味。
题为“赠别”,当然是要表现人的惜别之情。然而诗人又撇开自己,去写告别宴上那燃烧的蜡烛,借物抒情。诗人带着极度感伤的心情去看周围的世界,于是眼中的一切也就都带上了感伤色彩。这就是刘勰所说的:“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文心雕龙·物色》)。“蜡烛”本是有烛芯的,所以说“蜡烛有心”;而在诗人的眼里烛芯却变成了“惜别”之心,把蜡烛拟人化了。在诗人的眼里,它那彻夜流溢的烛泪,就是在为男女主人的离别而伤心了。“替人垂泪到天明”,“替人”二字,使意思更深一层。“到天明”又点出了告别宴饮时间之长,这也是诗人不忍分离的一种表现。
诗人用精炼流畅、清爽俊逸的语言,表达了悱恻缠绵的情思,风流蕴藉,意境深远,余韵不尽。就诗而论,表现的感情还是很深沉、很真挚的。杜牧为人刚直有节,敢论列大事,却也不拘小节,好歌舞,风情颇张,本诗亦可见此意。
篇7:杜牧《赠别》
杜牧《赠别》二首
杜牧《赠别》这两首诗是诗人杜牧在大和九年(835年),由淮南节度使掌书记升任监察御史,离扬州奔赴长安,与在扬州结识的歌妓分别之作。以下是杜牧《赠别》二首内容,欢迎阅览!
赠别二首
朝代:唐代
作者:杜牧
原文:
娉娉袅袅十三余,
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
卷上珠帘总不如。
多情却似总无情,
唯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
替人垂泪到天明。
译文
姿态美好举止轻盈正是十三年华,活象二月初含苞待放一朵豆蔻花。
看遍扬州城十里长街的青春佳丽,卷起珠帘卖俏粉黛没有比得上她。
聚首如胶似漆作别却象无情;只觉得酒筵上要笑笑不出声。
案头蜡烛有心它还依依惜别;你看它替我们流泪流到天明。
注释
⑴娉娉袅袅:形容女子体态轻盈美好。十三余:言其年龄。
⑵豆蔻:据《本草》载,豆蔻花生于叶间,南人取其未大开者,谓之含胎花,常以比喻处女。
⑶“春风二句”:说繁华的扬州城中,十里长街上有多少歌楼舞榭,珠帘翠幕中有多少佳人姝丽,但都不如这位少女美丽动人。
⑷“多情”一句:意谓多情者满腔情绪,一时无法表达,只能无言相对,倒象彼此无情。
⑸樽:古代盛酒的器具。
篇8:赠别抒情散文
赠别抒情散文
人生是很奇怪的。用相逢表示我们曾有的陌生,又用别离表达我们已有的相识,从这个意义上说,别离证实着我们相识的缘分,而那无法确定的因缘却又从这确定的别离中开始。
别离是一段人生经历的结束,又是制造新的相逢的开端。在环环相扣的,不断的结束和开始中,是我们成熟的增长。所以,我们的成熟就在这惜别的情感里生成。而我们相逢而相处的时光,最终要被别离后的时光淡化为一个记忆的瞬间,使你有一种未曾有过的沧桑感,发现似乎漫长的人生也不过是一个交睫而过的瞬间,于是,我们便在瞬间里成熟。
别离的滋味是在惆怅中搀杂着希望,惆怅说明着刚刚过去的价值,希望表明了未来人生的指向,惆怅中的厚重与憧憬中的轻快,是生命在扩张自身时演绎的二重变奏,这便是人生的弦歌。
没有什么比中学阶段的成长对我们更有意义。
从朦沌初开到心智初备;从烂漫的天真稚气到意气飞扬的成熟自信,我们完成了人生最大的蜕变。
高中毕业意味着成熟。
成熟表明我们被赋予了进入生活的权利。
这个权利的意义是:
我们将用十几年做好的准备,独立地面对生活。如果说过去的十几年,我们在课堂的宁静中解构着生活的标本、以获得对它的认知的话,那么现在,我们就将融入生活本身,以知识作为生活中参照的系统,以此为指引,用自己人生故事中丰富的情节去注解和还原标本的活性、还有被纯粹和假设忽略了的细节和真实。
真实的生活未必是美好的生活,美好的生活只是一种可能的生活。走出高中的校门后我们发现,在课堂中宣布的、经过多年的灌输强化建树在我们心底的、那些关于生活仿佛是无可辩驳的理想和信念,会被驳杂陆离的真实的生活不动声色地颠覆破灭。我们因此迷茫、彷徨,甚至有时会陷入深重的绝望。其实这并不要紧,这只不过在告诉我们,在课堂中我们不可能学会生活,正如我们不能在下水之前就学会游泳一样。而下水之初的忙乱慌张与恐惧无措是获得驾驭生活自由的必然之径。
美好的生活不是一个结果,而是一个过程。所谓美好而幸福的生活,不过是在追求自己认定的幸福和美好的生活中度过一生。
高中毕业意味着成熟。
成熟后的长长的日子,不过是对这个成熟的生命给予不断地修葺或装饰,穷尽一生之所为所寻觅的,大约就是用什么来表达你生命中的丰富和本真。是金钱铸造的堂皇,还是散淡解放的自在?是欲望在金钱财富下的延伸与扩张还是生命在平凡中边走边唱的轻松与逍遥?
这一切,对现在的我们,只是一个散发着诱惑力的而无确定答案的迷。
走向生活,就是去解开这个生活的谜底。在一天天撕去的日历中,追寻自己所需要的真实;
打开谜底的方式决定了我们得到什么样的谜底,成就什么样的真实-------以虚与委蛇的生存技巧与社会周旋着争名夺利,然后伪装了高尚哗众取宠?还是坚守着清洁的精神,承受着被贬斥为平庸的轻蔑在平凡中不失本性地自在从容?你,走向何处?
人生的进程总是伴歌着别离的笙箫,我们将一个个随朝霞而来的明天送入落日的余辉成为昨天,在这不断的`重复中,我们就把长长的、凝固了的昨天串结起来,编织成可以观照的人生意义。这个意义给我们洞穿生活的眼界,使我们发现留存不住流逝而去的恰是脆弱而宝贵的生命,这一点,无论贵贱一律无别,富贵者不能因富贵加厚;贫贱者也不因贫贱稍减;于是对众生百态,我们就会滋生出通达神性的宽容、慈悲。它将会使平凡的生命变得博大。
人生的走向,是从喧闹的外在世界走向澄静的内在心界。所以,人生就是一趟回家的旅行。不必羡慕别人向你夸耀的经历,因为你的回家的路上风光正好。
最后我为我们能相处这些日子感到欣慰。一年年消磨的岁月、一年年褪色的青春。让人产生纵有有长绳系日,也挡不住流年暗中偷换的伤怀咏叹。但值得我欣慰的是,没有哪个职业像教师,能够伴随着像你们这样的灿烂的青春而衰老。这就是为什么曾经扭捏入行者,到最后却效死不去的真正原因。
重逢是减价了的别离。所以,让我们珍视这将要告别的日子。成为记忆的石门中学,是我们以后时常回顾时而必定进入的场景。这一点我毫不怀疑,正如昆德拉所说:
对岁月的回忆远比它本身更有魅力!
篇9:赠别其一杜牧
多情却似总无情①,唯觉尊②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重点字词解析】
①多情句:意谓多情者满腔情绪,一时无法表达,只能无言相对,倒象彼此无情。②尊:即“樽”,酒杯。
【赏析鉴赏】
《赠别》二首是杜牧离开扬州时赠别一位容貌出众的年轻歌女的,第二首抒写两人别夜离席的伤感情怀。首句以议论方式陡起。“多情”,指离别的双方本来就有真挚感情,此刻在离席别筵上,更是思绪万端,黯然销魂。也许诗人应当表现两人缱绻缠绵的柔情,但实际上,却是默然相对,无以为语,看起来像是素不相识的路人,所以说“总无情”。“总”字强调说明这是一种普遍现象。为什么“多情”反好像“无情”呢?这是因为,在惜别情绪的高潮中,一般的惜别言语、动作乃至表情统统不足以充分表达深浓的离鳍,而离别的伤感痛苦叉使双方的表情近乎铁石心肠,也许是最多情的'人反而会有这种漠然无情的表情。说“却似”,叉正道出这“无情”的表象下蕴藏着“多情”的实质。这“多情”与“无情”的矛盾统一绝妙地反衬出情之深刻,刻骨铭心。接下来一句,樽前相对,为了宽慰对方,缓解离绪,彼此都想努力装点欢容,但由于离绪太苦,却无论如何也无法强颜为欢,结果仍然是无言相对,难以欣悦,却似“无情”了。但这种“无情”,正是太“多情”的结果。“唯觉”二字于无可奈何的口吻中透觅惨然凄凉心境。
三、四两甸正面描绘别夜离情。似乎已成箭在弦上之势,但诗人反而绕开,借离筵蜡烛来侧面表现离伤愁绪。这两句的好处在于用赋比兴的手法,将跟前蜡烛的形象与黯然销魂的离人形象融为一体。离燕上点着蜡烛,蜡烛燃烧时脂泪流溢,这是赋实j由蜡泪联想到离人伤别之泪,由蜡烛有芯联想到离人的“有心”惜别,井以前者隐喻后者,这是由兴而比,将本来无知的蜡烛人格化,赋予它人的感情,这就使得形象的比喻旨意无穷,而达到物我交融、浑然一体的境界,以致很难分清是借物寓情还是直接以物拟人了。“蜡泪”一般比喻惜别伤离之泪,如庾信《对烛赋》:“铜花承蜡泪。”
李商隐《无题》:“蜡烛成灰泪始干。”这首诗以议论和拟人化的比喻暗透别时情景和心境,眼前景和联想、比喻、赋比兴、拟人化等艺术手段的结合,使这首诗成为惜别伤离之作中的独特佳作。
【情诗——《赠别》】相关文章:
1.赠别杜牧古诗
2.赠别杜牧翻译
3.毕业赠别留言
4.赠别·其二古诗词
5.七夕情诗
6.情诗的
7.情诗名句
8.情诗短信
9.情诗绝句
10.情诗散文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