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励志人生 > 诗句大全>题金陵渡唐诗

题金陵渡唐诗

2022-05-31 10:16:20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MarcSommers”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题金陵渡唐诗,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题金陵渡唐诗,欢迎阅读!

题金陵渡唐诗

篇1:题金陵渡唐诗

张祜

金陵津渡小山楼,

一宿行人自可愁。

潮落夜江斜月里,

两三星火是瓜州。

译文:

夜晚寄宿在镇江西津渡的小码头

夜不能寐愁思不断,

落潮的夜江落在斜月的光照里,

在烟笼含水的背景上忽然看见有几点星火在闪烁

注释

[注释]

①金陵渡:渡口名,在今江苏省镇江市附近。

②津:渡口。小山楼:渡口附近小楼,作者住宿之处。一宿:一夜。行人:旅客,指作者自己。可:当。

③斜月:下半夜偏西的月亮。星火:形容远处三三两两象星星一样闪烁的火光。瓜州:在长江北岸,今江苏省邗江县南,与镇江市隔江相对。

赏析

[赏析]

此诗写诗人的旅夜愁怀。诗的前两句写羁旅之愁:诗人歇宿在金陵津渡口的一座小楼里,因为远离了家乡,心里不免泛起一阵淡淡的乡愁。三、四两句从自可愁引出。因胸怀愁闷,所以深夜难眠,在小山楼上推窗远望,只见落潮的夜江浸在斜月的光照里,在烟笼寒水的茫茫江面上,忽见远处有几点星火闪烁,诗人不由脱口而出:两三星火是瓜州。那两三星火点缀在斜月朦胧的夜江之上,显得格外明亮。那是什么地方?诗人用是瓜洲三字作了回答。这个地名与首句金陵渡相应达到首尾圆合。全诗语言朴素自然,把江上清丽的夜景描绘得美妙如画。

金陵津渡小山楼,首句起笔轻灵妥帖,平白自然,小山楼既是诗人羁旅夜栖之所,又是诗人愁绪发端之地。次句一宿行人自可愁,直抒行人(诗人)一夜未眠之愁情,言情自然真切。自可愁三字平淡、自然不着痕迹地引人进入真正精彩的妙境: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洲。一团漆黑的夜江上,本无所见,而诗人却在朦胧的西斜月光中,观赏到潮落之景。一斜字,妙极,有景有时将晓未晓的落潮之际;与上句一宿呼应,诗人一宿羁愁旅意不曾成寐的情形跃然纸上。诗人用笔轻灵而细腻,在精工镂刻中,又不显斧凿之痕地将此句与第二句自然地沟通,显得那么浑成无迹,神韵天成。落潮的夜江浸在斜月的光照里,在烟笼寒水的背景上,忽见远处有几点星火闪烁,显得格外明亮,诗人不由脱口而出:两三星火是瓜州。两三星火,用笔清婉空灵,动人情处不须多,两三星火已足矣。同时,这两三星火也暗示出对岸瓜洲渔民或摆渡人或其他什么人已开始起床点灯准备新的一天劳作的情形,与潮落夜江斜月里所描述的将晓未晓的情景十分吻合。诗人运思缜密,观察细致,描写逼真,启人想像,耐人寻味。而末句之瓜洲渡,又与首句金陵津渡遥相呼应,首尾圆合,自然浑成。

张祜的这首客愁杰作,紧扣江、(落潮、夜江)、月(落月,斜月)、灯火(渔火,星火)等景,以一愁字贯穿全篇,诗旨甚明,神韵悠远。诗在艺术结构方面更是独具匠心:

其一,简约明快的视觉效果。身宿小楼旅舍,张祜注重视觉效果。居高临远,所见星火乃为远景,故不能明辨是什么灯光。对夜江、潮落、斜月和两三星火的夜色景物描写相对较为简单,不善曲折,按时抒写,这既是诗人所见真景之反映,又是诗人着意而为之。以景诱人,景融真情,动人心弦,给人以艺术美的享受。

其二,以情融景的情景结构。绝句的结构方式基本上是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或前两句叙事,后两句写景;前两句抒情,后两句叙事等模式组成的'。张祜诗的结构方式是:情景。以情融景,强调的是画意美。以景结情,追求的是神韵美。令人回味无穷。

其三,疏密有致的布景设置。张祜诗前疏后密。前二句仅写诗人一宿之愁。后二句则一气连写落潮、夜江、斜月、星火、瓜洲等五种景象,通过鲜明的画面,来隐约传达出诗人一夜未眠之孤愁。诗的重心落在后二句上,写出了诗人在特定环境浓郁的客愁,千载之下,不失其感人的艺术魅力。这是小诗的得意之处、精彩之笔、美之所在。

其四,虚冲平淡的飞白笔墨。张祜诗多用淡墨、虚笔,呈现出平淡轻灵的艺术风格。如两三星火之描写,绝不能坐实为《枫桥夜泊》中的渔火。这是因为,渔火乃是近处所见,辨析清楚,而两三星火是远景,看不清是何种灯光。这反倒增添了想像的余地,别具朦胧美和空灵美。

总之,这首诗的境界,清美之至,宁静之至。这首诗的结构,简约之至,明快之至。

篇2:《题金陵渡》唐诗赏析

作者:张祜

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

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州。

【注解】

金陵:南京。

金陵渡:渡口名,在今江苏省镇江市附近。

津:渡口。

小山楼:渡口附近小楼,作者住宿之处。

一宿:一夜。

行人:旅客,指作者自己。

可:当。

斜月:下半夜偏西的月亮。

星火:形容远处三三两两像星星一样闪烁的火光。

瓜州:在长江北岸,今江苏省邗江县南,与镇江市隔江相对。

【韵译】

在镇江附近金陵渡口的小山楼,我一夜不能入眠心中自有忧愁。

月光西斜的时候江潮刚刚退落,隔岸几点星火闪烁可能是瓜州?

【评析】

这是诗人漫游江南时写的一首小诗。张祜夜宿镇江渡口时,面对长江夜景,以此诗抒写了在旅途中的愁思,表现了自己心中的`寂寞凄凉。全诗语言朴素自然,把美妙如画的江上夜景描写得宁静凄迷,淡雅清新。

“金陵津渡小山楼”,此“金陵渡”在镇江,非指南京。“小山楼”是诗人当时寄居之地。首句点题,开门见山。

“ 一宿行人自可愁”,用一“可”字,轻灵妥贴,“可”当作“合”解,而比“合”字轻松。

这两句是引子,起笔平淡而轻松,接着便很自然地将读者引入佳境。

“潮落夜江斜月里”,诗人站在小山楼上远望夜江,只见天边月已西斜,江上寒潮初落。

一团漆黑的夜江之上,本无所见,而诗人却在朦胧的西斜月光中,观赏到潮落之景。用一“斜”字,妙极,既有景,又点明了时间——将晓未晓的落潮之际;与上句“一宿”呼应,暗中透露出行人那一宿不曾成寐的信息。所以,此句与第二句自然地沟连。诗人用笔轻灵而细腻,在精工镂刻中,又不显斧凿之迹,显得浑然无痕。

落潮的夜江浸在斜月的光照里,在烟笼寒水的背景上,忽见远处有几点星火闪烁,诗人不由随口吟出:“两三星火是瓜洲。”将远景一点染,这幅美妙的夜江画也告完成。试看“两三星火”,用笔何其萧洒空灵,动人情处不须多,“两三”足矣。“一寸二寸之鱼,三竿两竿之竹”,宜乎以少胜多,点染有致,然而也是实景,那“两三星火”点缀在斜月朦胧的夜江之上,显得格外明亮。那个地方“是瓜洲”。这个地名与首句“金陵渡”相应,达到首尾圆合。此外,这三字还蕴藏着诗人的惊喜和慨叹,传递出一种悠远的情调。

这首诗的境界,清美之至,宁静之至。那两三星火与斜月、夜江明暗相映衬,融成一体,如一幅淡墨山水画。

【作者介绍】

张祜 (约785—849后)唐代诗人。字承吉,清河东武城(今山东武城)人。初寓姑苏,后至长安,长庆(821-824)年间令狐楚表荐之,不报。辟诸侯府,为元稹排挤,遂至淮南、江南等地,隐居以终。张祜纵情声色,流连诗酒,同时任侠尚义,喜谈兵剑,心存报国之志,希图效力朝廷,一展抱负。他因诗扬名,以酒会友,酬酢往业,结识了不少名流显官。然而由于性情孤傲,狂妄清高,使他多次受辟于节度使,沦为下僚。张祜在诗歌创作上取得了卓越成就。其诗风沉静浑厚,有隐逸之气,但略显不够清新生动。诗集10卷468首至今保存完好。集十卷,今编诗二卷。

张祜早年寓居苏州,常往来于扬州、杭州等都市,并模山范水,题咏名寺。他的《题润州金山寺》诗,空前绝后。他作的《宫词二首》之一:“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流行一时。后来这首词传入宫禁,唐武宗病重时,孟才人恳请为上歌一曲,唱到“一声何满子”,竟气亟肠断而死。这种至精至诚的共鸣,恰恰说明祜诗的魅力。

白居易很欣赏张祜的《观猎诗》,认为与王维的观猎诗相比难分优劣。然而,祜性情狷介,不肯趋炎附势,终生没有蹭身仕途,未沾皇家寸禄。 张祜晚年,在丹阳曲阿筑室种植,寓居下来。尝与村邻乡老聊天,赏竹,品铭,饮酒,仿着世外桃源的隐居生活, 一生坎坷不达而以布衣终。

张祜一生虽官场不利,史书也没记载他的事迹,但他的诗作流传下来的不少,《全唐诗》中亦有349首,北京图书馆珍藏的南宋初蜀刻十卷本《张承吉文集》共收诗469首,有“海内名士”之誉。张祜的一生,在诗歌创作上取得了卓越成就。“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张祜以是得名,而在仕途上却坎坷不达。他的为人和他的著作一样,有其独具的风格特点,纵情声色,流连诗酒的同时,还任侠尚义,喜谈兵剑,心存报国之志,希图步入政坛,效力朝廷,一展抱负。在人际交往中,他因诗扬名,以酒会友,酬酢往业,结识了不少名流显官。然而由于他的性情孤傲,狂妄清高,使他多次受辟于节度使,沦为下僚。有心报国,陈力无门,使他只好“ 幽栖日无事,痛饮读离骚”,“千年狂走酒,一生癖缘诗”。

张祜谢世后,太常博士皮日休送挽诗:“一代交游非不贵,五湖风月合教贫,魂应绝地为才鬼,名与遗篇在史臣”。

张祜诗集10卷468首至今保存完好。其诗风沉静浑厚,有隐逸之气,但略显不够清新生动;吟咏的题材相当丰富(这里面包括众多寺庙的题作和有关各种乐器及鸟禽的诗咏等等)。代表作有《题金陵渡》、《雁门太守行》、《送苏绍之归岭南》、《旅次石头岸》、《隋宫怀古》、《从军行》、《爱妾换马》、《宫词二首》、《夜宿湓浦逢崔升》、《听筝》、《散花楼》、《悲纳铁》、《樱桃》等,其中《题金陵渡》和《宫词二首》流传颇广。集十卷,今编诗二卷(全唐诗中卷第五百一十和五百一十一)。

篇3:唐诗之张祜:题金陵渡

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

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州。

作品赏析

这是诗人漫游江南时写的一首小诗。张祜夜宿镇江渡口时,面对长江夜景,以此诗抒写了在旅途中的愁思,表现了自己心中的寂寞凄凉。全诗语言朴素自然,把美妙如画的江上夜景描写得宁静凄迷,淡雅清新。

“金陵津渡小山楼”,此“金陵渡”在镇江,非指南京。“小山楼”是诗人当时寄居之地。首句点题,开门见山。 “ 一宿行人自可愁”,用一“可”字,轻灵妥贴,“可”当作“合”解,而比“合”字轻松。

这两句是引子,起笔平淡而轻松,接着便很自然地将读者引入佳境。

“潮落夜江斜月里”,诗人站在小山楼上远望夜江,只见天边月已西斜,江上寒潮初落。

一团漆黑的夜江之上,本无所见,而诗人却在朦胧的西斜月光中,观赏到潮落之景。用一“斜”字,妙极,既有景,又点明了时间――将晓未晓的落潮之际;与上句“一宿”呼应,暗中透露出行人那一宿不曾成寐的信息。所以,此句与第二句自然地沟连。诗人用笔轻灵而细腻,在精工镂刻中,又不显斧凿之迹,显得浑然无痕。

落潮的夜江浸在斜月的光照里,在烟笼寒水的背景上,忽见远处有几点星火闪烁,诗人不由随口吟出:“两三星火是瓜洲。”将远景一点染,这幅美妙的夜江画也告完成。试看“两三星火”,用笔何其萧洒空灵,动人情处不须多,“两三”足矣。“一寸二寸之鱼,三竿两竿之竹”,宜乎以少胜多,点染有致,然而也是实景,那“两三星火”点缀在斜月朦胧的夜江之上,显得格外明亮。那个地方“是瓜洲”。这个地名与首句“金陵渡”相应,达到首尾圆合。此外,这三字还蕴藏着诗人的惊喜和慨叹,传递出一种悠远的情调。

这首诗的境界,清美之至,宁静之至。那两三星火与斜月、夜江明暗相映衬,融成一体,如一幅淡墨山水画。

篇4:题金陵渡诗词

作者:张祜

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

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州。

【注解】:

1、金陵:南京。

2、津渡:渡口。

3、瓜州:今江苏邗江县南边。

【韵译】:

在镇江附近金陵渡口的小山楼,

我一夜不能入眠心中自有忧愁。

月光西斜的`时候江潮刚刚退落,

隔岸几点星火闪烁可能是瓜州?

【评析】:

诗写偶见的江上清丽夜色。首句点题,次句抒发感慨;三、四句写因怀愁而难眠,推窗远望,斜月朦胧,江潮初落,隔江瓜州,星火闪烁。全诗画面清丽宜人,但却难免有孤寂之感。有人认为这首诗是作者至京求官不遂后所作,寄寓怀才不遇落拓失意之情。有人以为是写乡愁情思的。寄愁是真,但什么愁?愁什么?也确实难断。我们暂且欣赏这清美宁静的夜景吧。

篇5:题金陵渡阅读答案

试题:

1.《题金陵渡》诗中“两三星火是瓜洲”一句中,“星火”能否换成“灯火”或“渔火”?请简述理由。

2.诗以“愁”为诗眼,,请简要分析诗的思想感情。

3.写了在金陵城附近所见的景色,观察的视角和描写的手法请结合作品具体说明。

答案:

1、“星火”不能换成“灯火”或“渔火”。“两三星火”点缀在斜月朦胧的夜江之上,显得格外明亮,也格外撩人思绪,这到底是星光,还是渔火,还是灯火?这种缈远而朦胧的意象与斜月、夜江等明暗相映衬,融成一体,显得潇洒空灵。如果换成“灯火”或“渔火”,反倒失去了想象的空间。

2、通过静谧的夜景,抒发了作者内心孤独的`羁旅之愁(2分)

3、一、三联写景,由近及远,先写金陵的渡口和江边的楼阁,再将镜头逐渐拉远,依次写出江水落潮,波动的月影,再遥望寥廓的星空,三两个星星在瓜洲城上空闪烁。(1分)侧重以动写静。(1分)

题金陵渡创作背景:无

篇6:题金陵渡阅读答案

张祜

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

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州。

题金陵渡字词解释:

①张祜(约782―852年),字承吉,唐清河(今清河县)人。志气高逸,有用世之志。但一生仕途不畅,屡遭挫折,故而纵情山水,游玩酒肆。其诗闻名于世。

②金陵渡:南京过江的渡口,在今江苏省镇江市附近题金陵渡|张祜|鉴赏阅读试题答案及赏析。

③津渡:即西津渡,古代著名渡口。

④瓜州:瓜州渡,扬子江的一个砂碛,隔岸正对金陵。

篇7:题金陵渡阅读答案

这是诗人漫游江南时写的一首小诗。张祜夜宿镇江渡口时,面对长江夜景,以此诗抒写了在旅途中的愁思,表现了自己心中的寂寞凄凉。全诗语言朴素自然,把美妙如画的江上夜景描写得宁静凄迷,淡雅清新。

此诗写诗人的旅夜愁怀,紧扣江(落潮、夜江)、月(落月、斜月)、灯火(渔火、星火)等景,以一“愁”字贯穿全篇,诗旨甚明,神韵悠远,在艺术结构方面更是独具匠心。

金陵渡是从镇江过长江的渡口。诗写旅客夜宿在金陵渡口的小山楼上,在月斜潮落的时候,远看对江有几点灯火光,知道这是瓜洲渡口,从而引起种种旅愁。诗人并不说明瓜洲与愁的关系,我们也不便故作解人。可能是他明天早晨就要过江到瓜洲上岸,也可能他是刚从瓜洲渡江来到这里。从诗意所暗示的看来,瓜洲显然是引起愁绪的地方。但诗人只在第二句中用“自可愁”三字略为透露,而以极平淡、极自然的一句“两三星火是瓜洲”来揭出旅愁的来处。这种不着痕迹的抒情,可以说就是神韵之所在。清初诗人王渔洋,就是主张诗要有神韵的。他的绝句诗,也就专学这一路子。不能体会其神韵的读者,把四句诗随便读下去,不会发现它们的逻辑关系,但也许能欣赏“两三星火是瓜洲”是写景佳句。能体会其神韵的读者,就不会把这首诗看作是仅仅写江上夜景了。

个人资料:

张祜(约785―849),唐代诗人。字承吉,清河东武城(今山东武城)人。初寓姑苏,后至长安,辟诸侯府,为元稹排挤,遂至淮南、江南。爱丹阳曲阿地,隐居以终。卒于大中(唐宣宗年号,847―860)年间。因诗扬名,以酒会友,酬酢往业,平生结识了不少名流显官。然而由于性情孤傲,狂妄清高,使他多次受辟于节度使,沦为下僚。在其诗风沉静浑厚,有隐逸之气,但略显不够清新生动。有《张处士诗集》,《全唐诗》收其诗二卷。

篇8:张祜——《题金陵渡》

【年代】:唐

【作者】:张祜——《题金陵渡》

【内容】:

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

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洲。

【作者】

字承吉,清河人,以宫词得名。长庆中,令狐楚表荐之,不报,辟诸侯府,多不合,自劾去。尝客淮南,爱丹阳曲阿地,筑室卜隐。集十卷,今编诗二卷。

【注释】:

金陵津渡:指今江苏镇江的西津渡。瓜州:在江苏省刊江县南。

【赏析】:

羁旅、山楼、斜月、夜潮,加上两三星火,极具萧瑟清冷的意味,充盈着无穷的愁绪。

篇9:题金陵渡原文及赏析

题金陵渡原文及赏析

原文:

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

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洲。

译文

夜晚宿在金陵渡口的小山楼,辗转难眠心中满火旅愁。

落潮的夜江浸在斜月的光照里,远处几点星火闪烁的地方便是瓜洲。

注释

金陵渡:渡口名,在今江苏省镇江市附近。

津:渡口。

小山楼:渡口附近小楼,作者住宿之处。

宿:过夜。

行人:旅客,指作者自己。

可:当。

斜月:下半夜偏西的月亮。

星火:形容远处三三两两像星星一样闪烁的火光。

瓜洲:在长江北岸,今江苏省邗江县南部,与镇江市隔江相对,向来是长江南北水运的交通要冲。

赏析:

这是诗人漫游江南时写的一首小诗。张祜夜宿镇江渡口时,面对长江夜景,以此诗抒写了在旅途中的`愁思,表现了自己心中的寂寞凄凉。全诗语言朴素自然,把美妙如画的江上夜景描写得宁静凄迷,淡雅清新。

“金陵津渡小山楼”,此“金陵渡”在镇江,非指南京。“小山楼”是诗人当时寄居之地。首句点题,开门见山。

“一宿行人自可愁”,用一“可”字,轻灵妥贴,“可”当作“合”解,而比“合”字轻松。

这两句是引子,起笔平淡而轻松,接着便很自然地将读者引入佳境。

“潮落夜江斜月里”,诗人站在小山楼上远望夜江,只见天边月已西斜,江上寒潮初落。

一团漆黑的夜江之上,本无所见,而诗人却在朦胧的西斜月光中,观赏到潮落之景。用一“斜”字,妙极,既有景,又点明了时间——将晓未晓的落潮之际;与上句“一宿”呼应,暗中透露出行人那一宿不曾成寐的信息。所以,此句与第二句自然地沟连。诗人用笔轻灵而细腻,在精工镂刻中,又不显斧凿之迹,显得浑然无痕。

落潮的夜江浸在斜月的光照里,在烟笼寒水的背景上,忽见远处有几点星火闪烁,诗人不由随口吟出:“两三星火是瓜洲。”将远景一点染,这幅美妙的夜江画也告完成。试看“两三星火”,用笔何其萧洒空灵,动人情处不须多,“两三”足矣。“一寸二寸之鱼,三竿两竿之竹”,宜乎以少胜多,点染有致,然而也是实景,那“两三星火”点缀在斜月朦胧的夜江之上,显得格外明亮。那个地方“是瓜洲”。这个地名与首句“金陵渡”相应,达到首尾圆合。此外,这三字还蕴藏着诗人的惊喜和慨叹,传递出一种悠远的情调。

这首诗的境界,清美之至,宁静之至。那两三星火与斜月、夜江明暗相映衬,融成一体,如一幅淡墨山水画。

【题金陵渡唐诗】相关文章:

1.题金陵渡,题金陵渡张祜,题金陵渡的意思,题金陵渡赏析

2.《渡荆门送别》唐诗鉴赏

3.韦庄《金陵图》唐诗赏析

4.唐诗《题菊花》

5.李白唐诗《登金陵凤凰台》赏析浅析

6.题金陵驿,题金陵驿王安石,题金陵驿的意思,题金陵驿赏析

7.古渡的阅读题与答案

8.渡作文

9.韦庄《陪金陵府相中堂夜宴》唐诗鉴赏

10.金陵中学语文小升初真题试卷及答案

下载word文档
《题金陵渡唐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