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励志人生 > 诗句大全>唐诗中的酒色有哪些

唐诗中的酒色有哪些

2022-06-21 08:16:10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活泼的大流氓”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唐诗中的酒色有哪些,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分享的唐诗中的酒色有哪些,希望大家喜欢!

唐诗中的酒色有哪些

篇1:唐诗中的酒色有哪些

唐诗中的酒色有哪些

如今的酒,根据颜色不同,有白酒、黄酒、红酒、竹叶青等的分类。人们普遍爱饮酒的唐代,酒都有些什么颜色呢?

从诗歌中看,唐代的酒,主要有白色、绿色、琥珀色三种颜色。

白酒:

李白《玉真公主别馆苦雨,赠卫尉张卿二首》之一:清秋何以慰,白酒盈吾杯。

李白《南陵别儿童入京》:白酒新熟山中归,黄鸡啄黍秋正肥。

白居易《朱陈村》:黄鸡与白酒,欢会不隔旬。

白居易:《春寒》:酥暖薤白酒,乳和地黄粥。

皮日休《奉和鲁望樵人十咏·樵火》:傍边暖白酒,不觉瀑冰垂。

贯休《闻征四处士》:白酒全倾瓮,蒲轮半载云。

绿酒:

李白《前有一樽酒行二首》:春风东来忽相过,金樽绿酒生微波。

李白《赠段七娘》:千杯绿酒何辞醉,一面红妆恼杀人。

刘禹锡《和乐天洛城春齐梁体八韵》:白头自为侣,绿酒亦满觞。

白居易《浔阳春三首·春来》:谁家绿酒欢连夜,何处红楼睡失明。

白居易《问刘十九》: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琥珀酒:

张说《城南亭作》:北堂珍重琥珀酒,庭前列肆茱萸席。

王维《登楼歌》:琥珀酒兮雕胡饭,君不御兮日将晚。

李白《酬中都小吏携斗酒双鱼于逆旅见赠》:鲁酒若琥珀,汶鱼紫锦鳞。

李白《客中行》: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

岑参《醉题匡城周少府厅壁》:故人薄暮公事闲,玉壶美酒琥珀殷。

杜甫《郑驸马宅宴洞中》:春酒杯浓琥珀薄,冰浆碗碧玛瑙寒。

透过这些色彩缤纷的诗句,我们不但能领略到唐代诗人多姿多彩的生活,也能感受到他们在酒精刺激下诗情勃发的情形。

不少人有这样的看法:蒸馏法从外国引进以前,中国古代没有高度酒。自然,唐代诗人李白杜甫等所饮的也都是类似于今天的.酒酿米酒之类东西。故而,显得酒量很大。

我认为,这种看法未必符合史实。称蒸馏法始于元代,主要文献依据有:元人忽思慧写于公元1330年的《饮膳正要》称烧酒为“阿剌吉”;明人李时珍《本草纲目》有“烧酒非古法也,自元时始创”的说法。其实,这种说法是有问题的。正如有学者指出的,忽思慧用蒙文译音写成“阿剌吉”,并未使用旧有的汉文名(烧酒),故不应看作外来语。换言之,忽思慧并没有说“阿剌吉”是从外国传入的。李时珍的说法,可能系误解忽思慧的语句而致。

烧酒之名,唐朝已经有了。李肇《国史补》云:“酒则有剑南之烧春。”唐诗中亦已出现“烧酒”字样。例如,白居易《荔枝楼对酒》:“荔枝新熟鸡冠色,烧酒初开琥珀香。”雍陶《到蜀后记途中经历》:“自到成都烧酒熟,不思身更入长安。”如果说,这些诗文里的“烧酒”,不同于元代以后的烧酒,那么,杜甫的两句诗,可以说明,唐代已经能生产酒精度相当高的酒了。杜甫《拨闷》诗云:“闻道云安麹米春,才倾一盏即醺人。”很难想像,酒酿、米酒之类东西能够激发李白杜甫苏轼辛弃疾等人源源不断的诗歌灵感。

篇2:唐诗中的七言绝句

1、《回乡偶书》

唐·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2、《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3、《闺怨》

唐·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4、《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5、《江南逢李龟年》

唐·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6、《滁州西涧》

唐·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7、《春怨》

唐·刘方平

纱窗日落渐黄昏,金屋无人见泪痕。

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

8、《征人怨》

唐·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9、《夜上受降城闻笛》

唐·李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10、《题金陵渡》

唐·张祜

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

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州。

篇3:唐诗中王维《鹿柴》评析

唐诗三百首中王维《鹿柴》评析

王维《鹿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影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作品简介】

《鹿柴》由王维创作,被选入《唐诗三百首》。这首诗描绘了鹿柴附近的空山深林在傍晚时分的幽静景色,充满了绘画的境界,反映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尘世官场的厌倦。宋代刘辰翁在《唐诗品汇》卷三十九中说:“无言而有画意。”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卷十九说:“佳处不在语言,与陶公‘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同。”王维此诗与陶渊明的空灵、隐逸是类似的境界。这就是说,此诗的优长之处在于苏轼评论王维时所说的“诗中有画”。

【注解】

鹿柴(zhài):养鹿的地方,“柴”同“寨”。

但:只。闻:听见。

返景:夕阳返照的光。“景”古时同“影”。

照:照耀(着)

【韵译】

山中空空荡荡不见人影,只听得喧哗的人语声响。

夕阳的金光射入深林中,青苔上映着昏黄的微光。

【评析】

这首诗是王维五言绝句组诗《辋川集》二十首中的第五首。鹿柴,是辋川的地名。

第一句“空山不见人”,先正面描写空山的杳无人迹。王维特别喜欢用“空山”这个词语,但在不同的诗里,它所表现的境界却有区别。“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山居秋暝》),侧重于表现雨后秋山的空明洁净;“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鸟鸣涧》),侧重于表现夜间春山的宁静幽美;而“空山不见人”,则侧重于表现山的.空寂清泠。由于杳无人迹,这并不真空的山在诗人的感觉中显得空廓虚无,宛如太古之境。“不见人”,把“空山”的意蕴具体化了。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如果只读第一句,读者可能会觉得它比较平常,但在“空山不见人”之后紧接“但闻人语响”,却境界顿出。“但闻”二字颇可玩味。通常情况下,寂静地空山尽管“不见人”,却非一片静默死寂。啾啾鸟语,唧唧虫鸣,瑟瑟风声,潺潺水响,相互交织,大自然地声音其实是非常丰富多彩地。然而此刻,这一切都沓无声息,只是偶尔传来一阵人语声,却看不到人影(由于山深林密)。这“人语响”,似乎是破“寂”地,实际上是以局部地、暂时地“响”反衬出全局地、长久地空寂。空谷传音,愈见空谷之空;空山人语,愈见空山之寂。人语响过,空山复归于万籁俱寂地境界;而且由于刚才那一阵人语响,这时地空寂感就更加突出。

三四句由上幅的描写空山中传语进而描写深林返照,由声而色,深林,本来就幽暗,林间树下的青苔,更突出了深林的不见阳光。寂静与幽暗,虽分别诉之于听觉与视觉,但它们在人们总的印象中,却常属于一类,因此幽与静往往连类而及。按照常情,写深林的幽暗,应该着力描绘它不见阳光,这两句却特意写返景射入深林,照映的青苔上。读者猛然一看,会觉得这一抹斜晖,给幽暗的深林带来一线光亮,给林间青苔带来一丝暖意,或者说给整个深林带来一点生意。但细加体味,就会感到,无论就作者的主观意图或作品的客观效果来看,都恰与此相反。一味的幽暗有时反倒使人不觉其幽暗,而当一抹余晖射入幽暗的深林,斑斑驳驳的树影照映在树下的青苔上时,那一小片光影和大片的无边的幽暗所构成的强烈对比,反而使深林的幽暗更加突出。特别是这“返景”,不仅微弱,而且短暂,一抹余晖转瞬逝去之后,接踵而来的便是漫长的幽暗。如果说,一二句是以有声反衬空寂;那么三四句便是以光亮反衬幽暗。整首诗就像是在绝大部分用冷色的画面上掺进了一点暖色,结果反而使冷色给人的印象更加突出。

静美和壮美,是大自然的千姿百态的美的两种类型,其间原本无轩轻之分。但静而近于空无,幽而略带冷寂,则多少表现了作者美学趣味中独特的一面。同样写到“空山”,同样侧重于表现静美,《山居秋暝》色调明朗,在幽静的基调上浮动着安恬的气息,蕴含着活泼的生机;《鸟鸣涧》虽极写春山的静谧,但整个意境并不幽冷空寂,素月的清辉、桂花的芬芳、山鸟的啼鸣,都带有春的气息和夜的安恬;而《鹿柴》则带有幽冷空寂的色彩,尽管还不至于幽森枯寂。   王维是诗人、画家兼音乐家。这首诗正体现出诗、画、乐的结合。无声的静寂、无光的幽暗,一般人都易于觉察;但有声的静寂,有光的幽暗,则较少为人所注意。诗人正是以他特有的画家、音乐家对色彩、声音的敏感,才把握住了空山人语响和深林入返照的一刹那间所显示的特有的幽静境界。但是这种敏感,又和他对大自然的细致观察、潜心默会分不开。

篇4:唐诗中的大明宫

唐诗中的大明宫

唐大明宫建于公元634年是大唐王朝的政治中心,历来以气势雄伟、规模宏大、殿宇华丽而闻名于世。

唐代是诗的国度,唐诗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留下了极为绚丽的篇章,而大明宫恢弘伟丽、气象万千,自是诗人们不可或缺的吟咏题材,下面摘录几首与大明宫有关的诗词,与大家共飨。

贾至曾写过一首《早朝大明宫》,全诗是:“银烛朝天紫陌长,禁城春色晓苍苍。千条弱柳垂青琐,百啭流莺满建章。剑佩声随玉墀步,衣冠身惹御炉香。共沐恩波凤池里,朝朝染翰侍君王。”诗的大致意思是:大臣们点燃灯火去朝见君王,排列在长长的长安路上,皇城春色盎然,晓来天色苍苍,千条细柳垂挂在宫门前,上百只黄莺绕着大明宫婉转地啼叫,诗中的“建章”宫实指大明宫。大臣们走在玉石铺就的台阶上,身上佩剑和玉珮叮叮作响,衣服帽子上都渗透了御香炉里的烟香,我们在宫门都沐浴着浩荡皇恩,天天起草诏令,侍奉君王。

贾至的这首《早朝大明宫》写出了大明宫早朝时的盛况,在当时颇为人所注目,此后王维、杜甫、岑参等人都曾作诗相和。

我们先来欣赏一下王维的《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绛帻鸡人报晓筹,尚衣方进翠云裘。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日色才临仙掌动,香烟欲傍衮龙浮。朝罢须裁五色诏,佩声归到凤池头。”早朝之时,宫殿的大门依次打开,万国的使节们跪拜朝贡,生动地再现了大明宫的`雍容伟丽和庄严威武。

岑参的和诗也别具特色,“鸡鸣紫陌曙光寒,莺啭皇州春色阑。金阙晓钟开万户,玉阶仙杖拥千宫。花迎剑佩显初落,柳拂旌旗露未乾。独有凤凰池上客,阳春一曲和皆谁。”

以上这几首诗描写的都是唐王朝鼎盛时大明宫的场景,唐朝末年,大明宫几经战火毁坏,成为了一片废墟。

“含元殿上孤兔行,花萼楼前荆榛满。昔时繁盛皆埋没,举目凄凉无故物。”这是晚唐诗人韦庄感慨大明宫惨遭劫难后的诗作。大明宫的威武姿容我们只能从浩若烟海的诗词歌赋中去追忆了。

值得欣慰的是,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项目已经正式启动,我们期盼着大明宫在盛世西安的今天留下更为灿烂的诗篇。

篇5:唐诗中的爱国主义精神

唐诗中的爱国主义精神

唐诗是中华文化的一块瑰宝,是中国古典诗歌艺术的高峰。如果说灿烂辉煌的中国古代文化是一顶皇冠,那么唐诗就是这顶皇冠上最耀眼的一颗明珠。

唐朝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上的盛世。大唐帝国是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外交样样都是世界第一,远远超过当今美国在世界上的地位。以至于直到今天在海外,中国人依旧被称为“唐人”,中国人的聚集区依旧被称为“唐人街”。在唐代这个繁荣而强盛的朝代里,我们的先辈们创造了从文学到艺术、从哲学到美学、从医学到天文学,从社会科学到自然科学全面繁荣的大唐文化。在大唐文化的百花园里,诗歌无疑是一朵奇葩。唐代诗歌“声韵的铿锵和格调的度化,集诗歌的大成,为后来的学者所效法” 。“文学能转移民族的习性”而诗歌是民族心灵最集中的体现。

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时刻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这一点在唐诗里表现的尤为明显。唐代诗人多以天下为己任,胸怀博大,普遍关心国事,关心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尤其是陈子昂、李白、杜甫、高适、岑参、王昌龄、王维、孟浩然、白居易、韩愈、柳宗元等人,“他们继承了前代优秀诗人忧国忧民的传统,或投笔从戎,献身报国;或固守田园,吟咏山川;或远谪遐荒,心怀魏阙;或直言敢谏,为民请命。” 在他们的诗中充分体现了关心祖国前途命运和人民疾苦的悲天悯人精神。在唐初的近百年里,“初唐四杰”王杨卢骆的出现,初步摆脱了齐梁浮艳文风的影响。陈子昂高举“风雅兴寄”、“汉魏风骨”的大旗,倡导诗风改革,他的《登幽州台歌》,抒发孤愤,倾诉理想,充满着爱国激情。

在盛唐的的开元、天宝年间,经济繁荣,政治统一,国力强盛,诗歌也发展到繁荣的顶峰。在这个时候,诗坛的主流是蓬勃向上的精神和浪漫主义的诗风。在一岑参、高适为代表的边塞诗人身上,唐诗的强烈爱国主义精神得到集中的体现。他们“出门不顾死”,用浪漫的诗歌来表达将士们从军报国、抵御外侮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边塞恶劣的自然环境、艰苦的生活的乐观豪迈精神;描绘了边塞雄奇壮丽的风光,给唐诗增添了无限的光彩。在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人的诗里,处处体现出诗人们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其爱国精神是以潜移默化的审美方式体现出来的。“唐人不管是儒家的兼善,或是道家的独善,都是以热爱祖国和家乡与修身为基础的,体现了他们身、家、国一体的爱国主义的人生观。”

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就有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他自幼怀着报国济世、匡扶天下的宏伟抱负,积极入仕。但这时候,唐朝的统治阶级已经开始走向腐朽,诗人的美好理想难以实现,便用诗歌来表达他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祖国的热爱。特别是用他那天才之笔,积极地描绘足够的大好河山。在安史之乱后,他又写了很多忧国忧民的作品来表达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和对时代的感慨。

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生活在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时代。他密切关注各种社会矛盾,揭露黑暗的社会现实,积极表达对国家社会的关注和对人民疾苦的同情。安史之乱时,他同人民一样,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以至最后穷病而死。在这一时期,杜甫更是写下了大量惊天地、泣鬼神的爱国诗篇,也赢得了“诗史”、“诗圣”的伟大称号。

生活在这样的时代里,思想是开放的,心态是自信而从容的。作为知识分子代表和与统治阶级有着广泛联系的诗人,在这方面显得尤为突出。唐代大多数诗人,出入三教,思想心态都十分自由,很少有思想束缚。最典型的就是李白,在他的身上现出了唐代诗人的敢想、敢说、敢写、真歌、真哭的大无畏精神。李白自由出入三教,其思想和想象如天马行空,不受拘束,不为任何思想所束缚。“他不畏权贵”视同列如草芥,戏万乘若僚友,“不留连富贵,”“功名富贵若长在,汉水亦应西北流”。他所追求的是人生的价值的实现和精神的自由。“天生我材必有用”、“乍向草中耿介死,不求黄金笼下生”是他人生的信条。他不迷信圣贤,敢于嘲尧舜,笑孔丘,他容不得世间的丑恶的东西,其批判的矛头甚至直指最高的统治者——皇帝。得意时,他“仰天大笑出门去”!愤怒时,他出口大骂:“董龙更是何鸡狗!” 悲痛时,他放声大哭:“揽涕黄金台,呼天哭昭王!”高兴时,他“屈盘戏白马,大笑上青山”! 李白从不掩饰自己的.喜怒哀乐,他敢爱敢恨,敢哭敢歌,他的思想和心灵是自由的,这正是盛唐时代思想开放的结果。“ 唐代的文禁相对比较松弛,思想比较宽松,很少有因文得祸的,不像宋以后的朝代,文人动则得咎,大兴文字之狱。由于思想的多样化,唐代诗人的思想面貌也是丰富多采的,于是他们或信儒,或崇道,或奉佛”, 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佛“王维”,就是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产生的。思想上的自由开放,给唐人带来了极大的精神自由和创造活力,因此唐人才写出了形式多种多样,内容丰富多彩的诗歌,形成了唐诗百花争艳的局面。

在诗歌创作上,唐代诗人以各自的才华和努力耕耘,创作出了千姿百态的诗歌,形成了众多的诗歌流派,在他们的作品中都表现出一种勇于创造,敢于创新的强烈的自信心与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李白的浪漫主义诗派,高唱人生的理想和自由;杜甫所开辟的现实主义诗派,则始终关怀着大地上苦难的人生;高、岑的边塞诗派,写尽大漠紫塞的雄奇风光和沙场将士安边守土的报国壮志;王、孟的田园山水诗派,用审美的眼光从祖国的田园山川中发现了诗意和风情;元、白诗派的熟软亮丽、通俗易懂,务使“老媪能解”,为其“为君为事而作”的新乐府运动服务;韩、孟诗派的横空盘语、峭拔瘦硬,写出了天下节士和寒士内心的崎岖和不平;李贺、卢仝的瑰奇怪谲,展现出了唐人的心灵的神奇天地;温李的浓艳缠绵,则体现了唐诗丰厚的情致和神韵。唐代最有代表性的文化创造就是唐诗。鲁迅先生曾说:“我以为一切好诗,到唐已被作完。”唐诗艺术能成为中国古典诗歌史上空前绝后的高峰,是在与唐代诗人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开创精神有关。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唐诗则是中国古典诗歌发展史上一座不朽的丰碑。一千多年来,唐诗广泛流传,妇孺皆知,对传统文化,对民族精神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唐诗是我们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从中发掘积极的民族精神,对我们继承和弘扬民族精神有着积极地现实意义。

篇6:唐诗中读唐史

唐诗中读唐史

用情感丰沛的诗歌来表述客观冷峻的历史,从而让历史具备广泛传播的生命力,这被称为史诗或诗史。虽然只是两个字的次序颠倒,表达的却是两个概念。

史诗是一种文学体裁,通常是叙述历史和讴歌英雄的长篇叙事诗,具有庄严的创作基调和神圣的传播使命。比如古希腊的荷马史诗、但丁的《神曲》和中国西藏的《格萨尔王传》。比较奇特的是,创造了诗歌传奇的汉民族,却没有留下一首公认的史诗。哪怕在唐朝,这个既有辉煌历史又有诗歌土壤的时代,依然没有酝酿出史诗。这不能算汉族文化的缺失,只能怪中国诗歌发展得太快。

纵观史诗,都带有一种原生态的气息,或者说是原始崇拜的意识。浪漫而丰富的想象力和溢于言表的激情,是史诗的鲜明特色。所以从诗歌发展史来看,史诗代表着初始阶段,之后才逐渐由叙事转变为抒情,由写实发展成写意。而中国的诗歌(这里偏指汉族诗歌)从一开始就抒情了,缥缈的意境游荡在《诗经》的字里行间。

钱钟书说:“中国没有史诗,中国人缺乏伏尔泰所谓的史诗头脑,中国最好的戏剧诗,产生远在最完美的.抒情诗以后。纯粹的抒情诗的精髓和峰极,在中国诗里出现得异常之早。”(《谈中国诗》)反而到了诗歌巅峰的唐朝,记录历史现实且夹叙夹议的诗,才成为中国诗歌成熟标志的一种类型。只是这类诗更多关注底层社会,还原历史本貌,在基调上也比较低沉苦闷,与澎湃激昂的史诗风格大不相同。专家们把这类诗称为诗史。

杜甫的诗,基本就是诗史的代名词。唐朝由盛而衰的历史变革,为杜甫的诗史提供了极具戏剧冲突的背景与素材。加上他忧国忧民的情怀和细腻流畅的笔触,成就了他在中国文学史上当之无愧的“诗圣”地位。我们通过杜甫的诗看安史之乱,通过白居易的诗看中唐危机,通过韦庄的一首《秦妇吟》看唐末黄巢起义……这些批判现实主义的作品都是诗史,共同构成了唐朝波澜壮阔的历史。

在唐诗中读唐史,可以在杜甫、白居易的诗中读懂社会,在李白、王维的诗中读懂人文,在宫体诗中读懂朝廷,在边塞诗中读懂战争。白居易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这种与时俱进的文学创作理念贯穿了唐朝,所以唐诗中反应出的唐朝历史,一直都是重要的史料。唐诗与唐史互为表里,相辅相成,乃至史学界对唐朝的阶段划分,都会参照文学界对唐诗发展阶段的划分方式,分为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

四唐的划分方式,最早明确地出现在明代高棅所编著的《唐诗品汇》中。这是根据在不同阶段的社会环境中,唐诗创作所呈现的风格差异来界定的。由于唐诗发展的承袭与相融性,阶段之间的过渡会有些模糊,所以高棅对四唐划分的节点并没有像史学考究那么严谨。目前仍存在着四唐划分的不同版本,不过大体方向是一致的。

从唐高祖李渊开国到唐玄宗李隆基即位(公元6至7)为初唐。这一阶段的历史经历了唐朝开国、贞观之治、永徽之治、武皇统治和神龙政变,整体上国力强盛,政治清明,对外战争无往不胜,文治武功皆达到鼎盛状态。这一阶段的唐诗在上层社会中延续了辞藻靡丽的六朝遗风,形成以“文章四友”(崔融、李峤、苏味道、杜审言)为代表的宫体诗派,用文字来歌颂朝廷。而在民间则澎湃着建功立业的热血激情,冒出一批致力扭转文风,强调骨气的年轻人,他们把诗歌题材扩展到更为广阔的天地江山。最出名的就是“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从唐玄宗开元年间到唐代宗永泰年间(公元7至765年)为盛唐。这一阶段的历史经历了开元盛世和安史之乱,是一次盛极而衰的改变,唐玄宗一手创造了盛世,又一手将其摧残。这一阶段的唐诗迎来空前绝后的大时代,不同风格百花齐放,不同思潮百家争鸣。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张扬着盛世的傲气,现实主义诗人杜甫感怀着乱世的悲情;诗仙与诗圣,成为唐诗天空里最耀眼的双子星。此外一边是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田园诗派,一边是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派;一边是恬淡自然,一边是雄浑瑰丽,形成两道鲜明的风景。

从唐代宗大历初年到唐文宗去世(公元766年至840年)为中唐。这一阶段的历史经历了藩镇割据、两税改革、元和中兴、牛李党争和甘露之变,国家进入内政外交的动荡时期,百姓深受多重剥削之苦,民不聊生。这一阶段的唐诗在以“大历十才子”为代表的大历诗风过渡之后,逐渐消磨了恣意汪洋的盛唐气度,开始显露出刻意雕琢的匠气。有一派诗人追寻屈原“发愤以抒情”的思想,倡导奇崛险怪的诗歌主张,并在创作中以苦吟为乐。韩愈、孟郊和贾岛是其中的代表。但同时也有白居易、元稹等人秉承了杜甫的现实主义精神,发起新乐府运动,强调诗歌要关注社会,反映现实,通熟易懂。

从唐武宗会昌年间到唐哀宗被逼禅位(公元841年至9)为晚唐。这一阶段的历史经历了会昌灭佛、大中之治、黄巢起义和朱温篡唐,积病难返的唐朝尽管在唐宣宗的励精图治下出现短暂的安定繁荣,终究还是在民变和藩镇之祸中走向灭亡。这一阶段的唐诗如同这个朝代一样出现了回光返照,李商隐的深情婉转和杜牧的清丽明快,把诗歌推向又一个高潮。随着社会越来越混乱,积极批判现实的皮日休、杜荀鹤,和消极避世隐逸的司空图、韩偓,成为晚唐诗坛的两大流派。只是对很多人来说,这些名字已经有点陌生了。

梳理唐诗的发展脉络,发现无论在唐朝哪个阶段,都如社会矛盾一样,会有两个主流的派系对立依存。这种对立是基于诗歌创作的宗旨、体裁、题材、风格,乃至创作态度等方向上的不同。在文化多元的唐朝,这种对立并不互相压制,而是共同创造了诗歌的繁荣,也从不同角度记录了历史。

篇7:唐诗中的七绝

唐诗中的七绝

【凉州词·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此诗虽极写戌边者不得还乡的怨情,但写得悲壮苍凉,没有衰飒颓唐的情调,表现出盛唐诗人广阔的心胸。即使写悲切的怨情,也是悲中有壮,悲凉而慷慨。

【早发白帝城·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诗话家们在品评唐诗的艺术成就时,向来是李白杜甫并称,举世公认,但是,在绝句方面,尤其是七言绝句,成就者为李白。

【送元二使安西·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劝君更尽一杯酒”,这酒中不仅浸透了诗人对友人的一片深挚情谊,更饱含着他对国家和平安宁的美好祝愿!——这正是“阳关曲”千百年来久唱不衰的魅力之所在!

【出塞·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

明代诗人李攀龙曾经推崇这首《出塞》为唐诗七绝的“压卷”之作。《唐诗绝句类选》“‘秦时明月’一首为唐诗第一。”

【乌衣巷·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这是一首怀古诗。凭吊东晋时南京秦淮河上朱雀桥和南岸的乌衣巷的繁华鼎盛,感慨沧海桑田,含而不露,美而不俗。语虽极浅,味却无限。

【凉州词·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全诗写艰苦荒凉的'边塞的一次盛宴,描摹了征人们开怀痛饮、尽情酣醉的场面。清代施补华的《岘佣说诗》评说:“作悲伤语读便浅,作谐谑语读便妙。在学人领悟。”

【江南逢李龟年·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这首七言绝句脍炙人口,是杜甫晚年创作生涯中的绝唱,历代好评众多,如清代邵长蘅评价说:“子美七绝,此为压卷。

【山行·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杜牧的七绝诗,分为咏史和写景两大类。但成就还是写景诗。杜牧的七绝写景,画意浓厚,语言清丽,给人以俊爽飘逸之感。

篇8:浅谈唐诗中寻找友谊

浅谈唐诗中寻找友谊

友谊是伴随一个人从总角少年到长大成人,直到白发苍苍的漫长一生的宝贵财富,美好的正面的友谊有助于人们保持健康向上的生活态度,有助于人们以顽强的姿态抗争命运度过人生的低谷。当人们对友谊的重要性有了深刻的认识并且获得了可贵的友谊之后,如何在日常生活中维持住友谊,使友谊尽可能地持久,便成为摆在人们面前的一个新的重要课题,这一课题我们也完全可以从唐宋诗词中寻找到答案。

一、唐诗中常见的几种友谊情形

1.1惜别的友谊

最能体现友情的时候就是惜别的时刻,好友难免因为种种缘由天各一方,无法重聚,这种深厚情谊却无法相聚畅谈的难过之情在古代对于充满情怀的诗人涞水最为刻骨铭心。中国人安土重迁,但是诗人的特殊身份主客观原因也常常会因为各种原因漂泊在外,四处游走。那么这惜别的友谊情景就很常见了。有关离别的诗词可谓汗牛充栋。对于友谊而言,离别对友谊既是一种考验,又是能凸显双方感情的时刻,因而离别诗词中颇有一些优秀的友谊诗词作品。王勃在异乡异客时也潸然泪下,他的《别人四首》之一表达了感情“久客逢余闰,他乡别故人。自然堪下泪,谁忍望征尘”另一位诗人孟浩然也曾感伤和友人的离别,表达了自己的孤单和伤感。他的《送友人之京》中的“君登青云去,予望青山归。云山从此别,泪湿薜萝衣。”对于这样的惜别的友谊诗仙李白也有同样的感慨,在《送友人》一诗中“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充分表达了李白对友人的惜别情感。其实不单是这些大名鼎鼎的诗人,在唐朝许多名气不大的诗人也颇有感慨于武陵的“白日去难驻,故人非旧容。今宵一别后,何处更相逢”(《夜与故人别》)表达了离别之际,能做的就是叮嘱朋友莫相忘,把持联系,从诗文中我们发现,唐代文人也是如此。

1.2赠礼的友谊

赠送是礼物是友人之间表达情感的方式之一,为让友人睹物思人,适当的赠送礼物是最好的方法。真正的情感不是一定多么贵重的'礼品才能表达,更重要的是要看情谊是否真诚。古代人赠礼可以很奢华如宝马、美人、豪宅比比皆是,但也可以很简朴,连当时的回鹘民族都懂得“天鹅贡唐朝,山高路遥遥。沔阳失珍宝,倒地哭嚎嚎。上奏唐天子,可饶缅伯高。礼轻情意重,千里送鹅毛。”但和日常百姓不同,文人墨客的友谊礼物更多是雅致的东西,如美酒、名琴、书画、毛笔、砚台、茶叶等。唐代诗人对酒格外青睐,美酒自然成为诗词的主角,自然和友情也离不开。收到朋友的美酒,隔空畅饮,诗词自然就有了灵感。唐代诗人雍陶就为在除夕夜收到朋友李绀送来的美酒快慰不已:“岁尽贫生事事须,就中深恨酒钱无。故人充寿能分送,远客消愁免自沽。”(《酬李绀岁除送酒》)

1.3见面畅谈的友谊

如果朋友相聚一起,那自然是友谊中最为珍贵的时光,相聚一堂聊天就成为文人墨客最快乐的事情,除了一些打猎游宴的娱乐活动,更多的还是在一起开怀畅饮之后的谈天说地。彼此观点一致,价值观相同,兴致所到,友情迅速升温,自然少不了诗句做伴。友人畅谈是最能让彼此留下深刻印象的,尽管多年之后依旧不会忘怀。“涤荡千古愁,留连百壶饮。良宵宜清谈,皓月未能寝。醉来卧空山,天地即衾枕”就是诗仙李白记述的这种情形,友人之间的畅谈让他诗兴大发

唐代诗人刘得仁的《秋夜喜友人宿》展现出另外一种情形:“莫说春闱事,清宵且共吟。频年遗我辈,何日遇知音。逼曙天倾斗,将寒叶坠林。”

二、唐诗中的国际友谊

唐朝时期,是中日两国古代历史交往的鼎盛时期。当时唐王朝已跨入中国封建制度高度发展阶段,国势强盛,经济文化出现了空前繁荣的景象可以说在世界上是于先进国家之列.中日靠海上交通住来, 由于当时既没有指南针导向,又缺乏航海知识;几艘木船驶向茫茫海涛, 风险之大可想而知,甚至失去生命。

据史料记载,日本与中国的往来多通过海上交通进行,特别是唐朝时期,但是海上路途凶险,而且常常发生瘟疫,暴风雨等天气更是市场有之。史书上说,在第二、第九、第十一次的日本遣唐使来华图中就遇到了风浪,许多人在路途中丧生。

遣唐使和唐朝诗人多有交往,面对这样的情况唐代诗人便常常感叹彼此之间的友谊,而面对天气又无可奈何只能咏叹“地却同正朔, 天教阻往来”,类似这样的描述天气险恶,怨恨大海不测的诗句还有很多,著名诗人王维就曾说“积水不可极,安知沧海东,九州何处远,万里若乘空”对客观条件进行了感慨,更有“岁穷程末尽,天末国仍遥”、“ 波翻夜作电,鲸吼昼为雷”“鳌身映天黑,鱼眼射波红”的诗句描写两地之隔的情况。诗人沈颂在海边送别友人时曾写道:“君家东海东,君去因秋风,漫漫指乡路,悠悠如梦中,烟雾积孤岛,波涛连太空”

日本僧人园载,从日本来到中国,在唐代生活了四十年,一生三分之二的时间在中国生活,在六十高龄的时候归国日本,皮日休送别友人,书写了表达内心情感的诗句,“不奈此时贫且病,乘俘直欲伴师游”的依恋情谊。而我们众所周知的中日诗人友谊中最为让人感慨的是李白、王维和日本诗人阿倍仲麻吕的友谊。十七岁时的阿倍仲麻吕(唐开元五年公元七一七年) 随日本遣唐使来长安留学,卒业后,“慕华不肯去”,并改汉文姓名朝衡。朝衡以渊博学识在唐朝供职终身。

【唐诗中的酒色有哪些】相关文章:

1.唐诗中的大明宫

2.唐诗中的“早朝”景象

3.唐诗中的经典诗词篇

4.唐诗中描写秋天的诗句

5.古诗中传统节日

6.诗中冬作文

7.古诗中的湖光山色

8.古诗中的名胜古迹

9.陆游诗中的养生

10.木兰诗中的成语

下载word文档
《唐诗中的酒色有哪些.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