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古诗文阅读测试内容分析
“nuan”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1篇高考古诗文阅读测试内容分析,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高考古诗文阅读测试内容分析,希望您能喜欢!
篇1:高考古诗文阅读测试内容分析
高考古诗文阅读测试内容分析
一、试题概况分析
从测试材料的角度而言,人物传记类文章仍然占据了大部分。有8套试卷从《二十四史》中选择了测试材料,这在总卷数中占了44.4%。有些试卷中的测试材料虽然不是直接采自史书,但表达方式与史书中的传记也较为类似。只有湖南卷、湖北卷等少数试卷使用了非叙事类的文本来作为测试材料。这表明命题者普遍认为叙事类的文本更适合进行文言文阅读测试。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唐宋名家的散文和笔记体的小说成为较为重要的材料来源。
古代诗歌鉴赏试题的测试内容没有太大的变化,主要涉及的能力是鉴赏评价。试题一般是从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思想感情、观点态度等几个方面,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与赏析。20xx年18套试题共考查了19首古诗词曲,这些诗歌体裁不一,基本涵盖了文学史的主要时期。其中唐诗5首,宋诗5首,宋词4首,唐宋诗词共12首,占古诗词曲阅读试题总量的66.7%,仍然呈现出选材集中于唐宋诗词的态势。但不同于往年的是,魏晋南北朝诗歌有3首,清词1首,而元曲只被选用1首。这些诗歌题材涉及的范围也很广泛,即景感怀居多。
二、文言文阅读试题分析
各个能力层级并不是单纯的并列关系,有些较高水平的能力往往是建立在较低水平能力基础之上的。比如要达到解释特定语境中句子的含义这个水平,理解词语的语境含义与语法功能就是必不可少的。还有,试卷中的题目与测试内容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有些题目的测试内容比较单一,比如所有的试卷都设置了专门的试题来考查理解实词的含义;某些综合性较强的题目则往往包含了多项测试能力要求,比如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这个能力要求,《考试大纲》中虽然单独列出,但是所有的试卷都是采用翻译题的形式将句式与句子理解综合考查的。正是基于上述的考虑,为了说明问题的方便,本报告不再将理解文言句式这样的能力要求单独列出,而是用更高水平的解释特定语境中句子的含义能力涵盖之。
各卷文言文阅读的测试内容有不少共同之处,同时也有些差别。在诸多能力要求中,各卷普遍重视的是考查考生对文意的理解,因而都将理解文言实词的含义、理解文本内容作为重要的测试内容;相形之下,反思评价以及比较延伸的能力要求则只有很少的试卷有所涉及。这也表明多数试卷在文言文阅读测试上的重点是落脚于文意的理解而非文学艺术的鉴赏。下文将分别对各个测试内容的考查情况进行较为详细的描述。
1.理解词语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
在文言文阅读测试中,理解词语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主要指的是实词。实词是构成语句的最基础的要素。理解文言实词的含义,是理解文言文的基础。掌握较多的文言实词,是提高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关键。因此,历年的高考文言文阅读都把理解文中实词的含义作为测试的重要内容之一。多年以来,各卷也都设置专门的试题来考查该项。一般来说,各卷考查实词都强调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也就是说,考查的重点是该词在文中的语境义,并且尽量不涉及那些生僻的词汇。
在20xx年的高考试题中,各卷试题中考查的实词为:报、宠、祈、法、及、寻、会、遂、居、券、诣、复、语、委、识、恙、濒、客、薄、卒、归、容止、著、庶几、鄙、甫、畜、籍、敝、遽、具事、发、馈、治、第、质、杖、翼、趣、徇、敌、伺、拒、见、属、具、贾、家、款、年、总、除、愀然、干、荫、尚、身、屈、鸠、大辟、遗、与、造、素、徙、浸、内、置。除去重复,共计68个。重复的有四个:寻、属、籍、薄,都是出现了两次。这68个实词大部分都曾经在教材中出现过,并不生僻,即使有些义项并不常见,考生通过上下文也基本可以推断。而且除了四川卷、广东卷、上海卷之外,其余的试题都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选项,这也无疑降低了难度。综观各卷,考查的实词以动词居多,尤其是那些古今意义有一定差异的词汇,活用或者通假的词也常常会成为考查对象。
2.整合文本信息,辨别词语的语法功能
虚词没有完整的词汇意义,但有语法意义或功能意义,而且使用灵活。毋庸置疑的是,虚词是文言文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中文言文阅读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能否深入地理解虚词的用法,也直接影响到对文言文意义的理解。在语文高考中,虚词用法的习题也是最经常出现的题目之一。近些年的《考试大纲》都明确规定考生要掌握18个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与实词一样,虚词的用法是指文言虚词在特定的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考查的重点则是辨别虚词在不同语境中意义和用法的差异。
在20xx年的文言文阅读试题中,有9套试卷设置了专门的题目来考查虚词的用法,共考查了13个虚词(重复不计),其中有些虚词出现了多次。
3.解释特定语境中句子的含义
相对于理解实词和虚词而言,理解文中的句子是更高水平的能力要求。考生不仅需要理解句中的实词、虚词,还需要理清句式,并联系整个语境。为了判断考生是否理解了语句,命题者一般采取的形式是让考生对一段文字进行断句或者翻译。
断句实际上就是古代所说的句读问题。古书一般没有句读,所以古人很重视句读的训练。断句可以说是古代启蒙教育的第一步,也被看作是读书人的一项基本功。如果能够正确断句,那就表明该考生能够疏通文意,对句子的.结构和意思有了大致的理解。
翻译要求考生用现代汉语的词汇和语法来解释句子的意思,这是最为有效地检验考生文言文理解程度的方式。从能力要求的角度来说,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是一种比较综合的能力。对于命题者而言,最为重要的是如何选择翻译的句子。一般来说,这个句子都不能太长。除此之外,这个句子还需要具有采分点。所谓的采分点一般是指特殊的文言语法现象(活用、倒装等)和句子中关键的词语。因此,文言文翻译实际上要求考生具备基本的文言语法知识以及积累一定量的文言词汇。翻译考查的知识重点一般有:重点实词、活用词、句式特点、重要虚词、通假、偏义复词等。此外,因为考生需要保持译句流畅通顺,让译句和原文语境吻合,所以翻译题也要求考生具备基本的表达能力。
4.整合文本中的多则信息,考虑多维标准的比较、对照和分类
这与筛选文中信息是类似的,也是历年高考文言文阅读测试的重点。题目一般是要求考生在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之上,从选项中筛选中符合题干要求的句子。筛选信息不是简单地从文章中提取相应的信息,它首先要求考生准确理解文章内容,整合文本中的多则信息,并按照题目中的标准进行比较、对照和分类。共有13套试卷考查了这一内容,占试卷总数的72.2%,并且全部采用选择题形式。由于测试材料多是以人物传记类的叙事文本为主,所以此类试题常常是从叙事的主要因素着眼的,或者是能表现主人公优秀品质的细节描写,或者是文中重要的情节等。
篇2:高考古诗文
沁园春·长沙近现代:毛泽东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译文
深秋季节,我独自站立在橘子洲头,望着滔滔的湘水向北奔流。
万千山峰全都变成了红色,层层树林好像染过颜色一样;江水清澈澄碧,一艘艘大船乘风破浪,争先恐后。
鹰在广阔的天空里飞,鱼在清澈的水里游,万物都在秋光中争着过自由自在的生活。
面对广阔的宇宙惆怅感慨:这旷远苍茫大地的盛衰沉浮,该由谁来主宰呢?
曾经我和我的同学,经常携手结伴来到这里漫游。在一起商讨国家大事,那无数不平凡的岁月至今还萦绕在我的心头。
同学们正值青春年少,风华正茂;大家意气奔放,劲头正足。
评论国家大事,写出这些激浊扬清的文章,把当时那些军阀官僚看得如同粪土。
可曾还记得,那时的我们横渡大江,到江中间水深流急的地方游泳,那激起的浪花几乎挡住了疾驰而来的行船?
篇3:高考古诗文
短歌行两汉:曹操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心念旧恩。(谈? 一作:谈宴)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译文
一边喝酒一边高歌,人生的岁月有多少。
好比晨露转瞬即逝,逝去的时光实在太多!
宴会上歌声慷慨激昂,心中的忧愁却难以遗忘。
靠什么来排解忧闷?唯有豪饮美酒。
有学识的才子们啊,你们令我朝夕思慕。
只是因为您的缘故,让我沉痛吟诵至今。
阳光下鹿群呦呦欢鸣,在原野吃着艾蒿。
一旦四方贤才光临舍下,我将奏瑟吹笙宴请嘉宾。
当空悬挂的皓月哟,什么时候可以摘取呢;
心中深深的忧思,喷涌而出不能停止。
远方宾客穿越纵横交错的田路,屈驾前来探望我。
彼此久别重逢谈心宴饮,重温那往日的恩情。
月光明亮星光稀疏,一群寻巢乌鹊向南飞去。
绕树飞了三周却没敛翅,哪里才有它们栖身之所?
高山不辞土石才见巍峨,大海不弃涓流才见壮阔。
我愿如周公一般礼贤下士,愿天下的英杰真心归顺与我。
篇4:高考古诗文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宋代: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译文
历经千古的江山,再也难找到像孙权那样的英雄。当年的舞榭歌台还在,英雄人物却随着岁月的流逝早已不复存在。斜阳照着长满草树的普通小巷,人们说那是当年刘裕曾经住过的地方。遥想当年,他指挥着强劲精良的兵马,气吞骄虏一如猛虎!
元嘉帝兴兵北伐,想建立不朽战功封狼居胥,却落得仓皇逃命,北望追兵泪下无数。四十三年过去了,如今瞭望长江北岸,还记得扬州战火连天的情景。真是不堪回首,拓跋焘祠堂香火盛,乌鸦啄祭品,祭祀擂大鼓。还有谁会问,廉颇老了,自己还能吃饭吗?
篇5:高考古诗文
归园田居·其一魏晋: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误落 一作:误入)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译文
年轻时就没有适应世俗的性格,生来就喜爱大自然的风物。
错误的陷落到仕途罗网,转眼间远离田园已十余年。
笼子里的鸟儿怀念以前生活的森林,池子里的鱼儿思念原来嬉戏的深潭。
我愿到南边的原野里去开荒,依着愚拙的心性回家耕种田园。
绕房宅方圆有十余亩地,还有那茅屋草舍八九间。
榆树柳树成荫遮盖了后屋檐,桃树李树整齐的栽种在屋前。
远处的邻村屋舍依稀可见,村落上方飘荡着袅袅炊烟。
深深的街巷中传来了几声狗吠,桑树顶有雄鸡不停啼唤。
庭院内没有世俗琐杂的事情烦扰,静室里有的是安适悠闲。
久困于樊笼里毫无自由,我今日总算又归返林山。
篇6:高考古诗文
高考古诗文
小石潭记》——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然不动;?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岳阳楼记》——范仲淹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篇7:高考古诗文阅读鉴赏策略
高考古诗文阅读鉴赏策略
高考古诗文阅读鉴赏备考策略,关键是帮助学生建立三个维度:第一维度:建立以教材复习为主的横坐标(x轴);第二维度:建立以考点复习为主的纵坐标(y轴);第三维度:建立以针对复习为主的竖坐标(z轴)。
文言文阅读鉴赏如何备考?关键是帮助学生建立三个维度:
第一维度:建立以教材复习为主的横坐标(x轴)。教材是依据,是根本,是学习文言知识最熟知的语境,是帮助学生掌握重点实词、虚词、句式等知识点的活标本。教师可采用串讲、点拨、分析等方法进行文言文的第一轮复习,让学生利用早晚读进行诵读、清理、归纳等工作,减少“背诵默写”的压力。(有些篇目就是高考的必背篇目。)
教师通过对重点文言课文(或者“必修模块”)中文言知识的串讲,能够使学生从熟知的语境中迅速把握一些关键的字词句,大大提升文言知识积累的效率。这种将教材横向联系起来整合文言知识的方法,效果比较理想。
第二维度:建立以考点复习为主的纵坐标(y轴)。考点复习体现了备考的针对性,选择一本完善的高考文言复习资料,可以帮助学生将书本中的文言知识进一步系统化,进一步提升学生文言知识复习的广度和效度。同时,考点复习结合往年的高考真题来讲解,并且围绕一些经典的模拟题来帮助学生训练提高,都符合知识掌握的一般规律。而学生纵向地训练近几年的高考真题,有助于进一步明确考点中的重点。比如120个实词中哪些是经常考到的,在经常考到的实词中,哪些义项是经常考的。在特殊句式、词类活用等方面学生也都可以进行相关的反思总结,形成自己的“训练笔记”。
教师除了让学生读懂文段练习考题之外,还可以围绕考点,帮助学生进行相关的考点知识清理。教师根据考点,进行必要的疏通和引导,加上学生反复的纵向训练和归纳,文言字词句落实了,文言知识加固了,运用能力也在无形中加强了。
第三维度:建立以针对复习为主的竖坐标(z轴)。学生在横向清理与纵向归纳的基础上,还应该将备考继续引向深入,即根据自身的复习实情,主动建立重难点突破的第三坐标。比如“断句和翻译题”,其实断句和翻译的知识根基还是文言字词句的落实。怎么突破翻译?怎么突破断句?教师可以加以引导,比如给学生提供一些简短的文言趣文,让学生进行自我翻译。也可以拿往年高考试题中的文言文段直接进行翻译,既规范又可以达到训练的效果。至于断句,当然也可以拿高考试题中的文言语段,让学生进行整体的断句训练。
对于古代诗歌鉴赏,惯常的复习备考常常是围绕“语言、内容、手法、主题、风格”等指标来进行的。其实,在学生的实际阅读鉴赏中,最大的.难点依然是怎么有效地读懂一首诗歌的字面意思。因为任何鉴赏,都离不开最本质的语言载体,而对最本真的诗句的解释与分析,就显得特别重要。那么,对于诗歌的字词句如何进行有效解读呢?
第一,了解并掌握一定的古代诗歌意象。中国古代诗歌大多离不开意象,意象经过诗人的不断感知体认,一般在表意上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学生在复习中有意识地掌握大量的古代诗歌意象,无疑对诗歌文句意思的解读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了解并掌握一定的古代诗歌创作常识。古代诗人写诗,常常讲究一字传神,讲究炼词、炼句与炼意,所以考场里需要鉴赏的字词句,大多与诗歌的情感或主旨有关;古代诗人写诗,特别讲究音韵和谐,多用整句、对仗句,这些句子语义常常相关、相近或者相反,这就为我们解读诗歌的字面意思提供了上下勾连理解的可能。另外,为了平仄押韵的需要,诗人常常将文句内容进行必要的倒装。
第三,了解并掌握一定的古代文化常识。关于古代的文化常识,可以让学生从古代文言阅读中积累,也可以由教师专门进行传授讲解,对一些常见常用的文化常识进行整理归纳,以帮助学生丰富储备。
第四,了解并掌握一定的文言知识。古代诗歌是古代诗人在文言的基础上写成的,对一些诗句的理解依然要依靠文言基础知识,所以对很多诗歌的字面意思的解读都离不开文言翻译的功底。这一点,学生也要特别加以重视。
至于古诗文名句默写部分,落实字词句就显得更为重要了,这里的“重要”主要体现在“书写准确”这一点上。在备考中,对于一些易错字、易错词、易错句应该摘录强化记忆,并且反复默写。
篇8:高考语文古诗文
《蜀道难》
1、《蜀道难》中通过鸟儿悲啼、森林幽静来渲染蜀道苍凉孤寂的环境气氛的诗句是: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2、《蜀道难》中激荡着读者心弦的主旋律(主题)的诗句是: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3、《蜀道难》中突出了蜀道高耸的山峰和陡峭的石壁,以及急流和瀑布发出的巨大响声的诗句是: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Y,f崖转石万壑雷。
4、《蜀道难》中用行人穿越星辰,抚着胸膛的情状来渲染蜀道的高和险的诗句是:
扪参历井仰胁息,一手抚膺坐长叹。
5、《蜀道难》中说明了蜀道的艰险,强调飞禽走兽都难以越过和攀爬的诗句是: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劝学》
1、《劝学》中强调活到老,学到老,开篇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的句子是: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2、《劝学》中表达出学生可以超过老师或后人超过前人的思想的语句是: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3、《劝学》中阐明了学习要持之以恒,只要坚持,就会成功的句子是:
锲而舍之 ,朽木不折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4、《劝学》中强调君子并非有何特异,只是善于借助外物的两语句是: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5、《劝学》中强调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两个句子是: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6、《劝学》中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积累的重要性的句子是: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7、《劝学》中借助描写“风雨”来形象论述积累的重要性的句子是: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8、《劝学》中用蚯蚓比喻突出了学习必须用心专一,才能获得成功的语句是: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逍遥游》
1、《逍遥游》中用来比较聪明智慧多少和寿命长短的语句是: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2、《逍遥游》中描述鹏鸟到击水南海乘风高飞的语句是:
鹏之徒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3、《逍遥游》中强调水不深不能负载大船,风不大不能承载翅膀力量的'两句是: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4、《逍遥游》中追求“逍遥游”境界,神圣的人不求自我,无功利,不立名的语句是: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师说》
1、《师说》中对当时耻于学习的现象发出慨叹两句是: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2、《师说》中士大夫之族以地位官职为借口拒绝从师学习的语句是:
位卑则足羞, 官盛则近谀
3、《师说》中在从师学习的问题上,当时的人对其子和对自身有不同的态度,对其子:择师而教之;对自身:则耻师焉
4、《师说》中概述教师的职能和任务的语句是: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5、《师说》中阐述从师必要性的句子是: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6、《师说》中论述择师标准要不论地位高低,年龄长幼的句子是: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7、《师说》中说明师生关系是相对的,是可以教学相长的句子是: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8、《师说》中论述的中心论点是: 古之学者必有师。
篇9:高考语文古诗文
《阿房宫赋》
1、《阿房宫赋》中简明扼要地交代了因陈涉、刘邦、项羽等起义加速秦王朝灭亡的历史过程的语句是: 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叫,可怜焦土。
2、《阿房宫赋》中描写阿房宫的回廊、高檐随地势而建的精巧布局的语句是:
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3、《阿房宫赋》中叙述六国统一、阿房宫殿得以建成的语句是: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
4、《阿房宫赋》中指出六国和秦朝亡国的根本原因的句子是: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5、《阿房宫赋》中以“哀”“鉴”两字向后人提出劝戒,揭示全文主旨,卒章显志的句子是: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6、《阿房宫赋》中总写阿房宫的规模,极言其占地广和楼宇高的六句是:
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
7、《阿房宫赋》中用歌舞的效果来衬托阿房宫规模之大的四句是:
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
《琵琶行》
1.《琵琶行》中用“月”这一意象贯穿始终,对烘托气氛、推动情节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请写出诗中写到“月”的5个句子:
别时茫茫江浸月、唯见江心秋月白、秋月春风等闲度、绕船月明江水寒、
春江花朝秋月夜、
2.《琵琶行》中点明诗人秋夜送别友人这一事件并渲染出悲凉气氛的诗句是: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诗歌中第一次写到琵琶女演奏音乐的诗句是: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3.《琵琶行》中描写琵琶女初次出场时的情态的诗句是: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4.《琵琶行》中在第二次音乐描写中询问琵琶女是谁,及相见交流的诗句是: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5.《琵琶行》中在第二次音乐描写中表现音乐间歇时诗人的感受的诗句是: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6.《琵琶行》中描写琵琶声在沉咽、暂歇后突然爆发并达到高潮,却又戛然而止的诗句是: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7.《琵琶行》中侧面表现琵琶女演奏之后的音乐效果的诗句是: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8.《琵琶行》中表现诗人听闻琵琶女演奏的音乐及其身世遭遇之后的感受的诗句是: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9.《琵琶行》中在了解琵琶女身世以及感怀自己的身世之后,诗人请琵琶女再次演奏的诗句是: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而琵琶女面对诗人的邀请: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
10.《琵琶行》中在琵琶女第三次音乐演奏之后诗人的表现是: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11.《琵琶行》中由琴声类比联想到珠玉声的诗句是: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12.《琵琶行》中表现全诗的主旨,更是诗人与琵琶女感情共鸣的诗句是: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虞美人》
1、《虞美人》中将流水比喻成“离愁”,显示出愁思如春水的汪洋恣肆,而又长流不断无穷尽的诗句是: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2、《虞美人》中用“东风”与“明月”的意象表达对南唐故国的深深怀念的诗句是: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3、《虞美人》中表示往昔“花、月”的美好使词人倍添悲慨、悔恨的句子是: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4、《虞美人》中用故国宫殿颜色写出物是人非的怅惘、幽怨和仇恨之情的句子是:
篇10:高考语文古诗文
本文主要结合历年高考语文试题,为考生准备了“高考语文必备古诗文”,希望对考生有所帮助。高考频道提醒考生,考前可以多看一些文言文范文,扩大对课本以外的浅显的文言文阅读。下面请看正文:
《荀子·劝学》(节选)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故不登高山,不知山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高中语文文言虚词则的用法
1.用作连词,可表示多种关系。
(一)表示承接关系。一般用来连接两个分句或紧缩复句中的前后两层意思,表示两件事情在时间上、事理上的紧密联系。可译为“就”“便”,或译为“原来是”“已经是”。例如:
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鸿门宴》)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
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石钟山记》)
子灿寐而醒,客则鼾睡炕上矣。(《大铁椎传》)
(二)表示假设关系。有的用在前一分句,引出假设的情况,相当于“假使”“如果”;有的用于后面的分句,表示假设或推断的结果,相当于“那么”“就”。例如: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捕蛇者说》)
(三)表示并列关系。这种用法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则”连用,每个“则”字都用在意思相对、结构相似的一个分句里,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不是表示两个词之间)。可译为“就”,或不译。例如: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师说》)
入则孝,出则弟。(《论语·学而》)
(四)表示转折、让步关系。表示意思有转折时,“则”字用在后一分句,可译为“可是”“却”;表示姑且承认一件事,预备下句转入正意时,“则”字用在前一分句,可译为“虽然”“倒是”。例如: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
其室则迩,其人甚远。(《诗经·东门之》)
2.用作副词。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作“是”“就是”。例如: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非死则徙尔。(《捕蛇者说》)
从不同角度欣赏诗歌
近几年的中考、高考试卷中诗歌鉴赏类的题目时有出现。那么我们该从那些角度来鉴赏呢?
1.欣赏诗歌的韵律美。
欣赏诗歌时,尤其是古代诗歌,要善于把握诗歌的节奏,细细品味诗歌音韵和谐的音乐美。古代诗歌的音乐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①是选字注意平仄;我国的格律诗十分讲究声调的高低升降、强弱长短;②是每句有一定的节奏,不同的诗往往鸣秦出不同的节奏,或刚现出诗人愉快的心情,缓慢的节奏则衬出诗人悲哀凄凉的心境,而高昂的有力的节奏则倾诉着诗人热烈奔放的激情;③是一般都要押韵:平仄交替,讲究节奏,注意押韵,三者结合起来,读起来就会琅琅上口,和谐悦耳。
而在欣赏现代诗歌时却又要注意如下的特点:①押韵自由,现代诗歌往往押宽韵。(押韵有严韵与宽韵之分 高考。)有些篇章甚至就不押韵;
文言文背诵五板斧
背诵是中学生应该具备的一项基本功,更是提高自身素质的一个有效途径。今年秋季开始使用的高中新教材就有不少规定的背诵篇目,其中文言文占了绝大部分,体现了新教材编写者对背诵特别是文言文背诵的重视。这样,如何提高背诵文言文的速度和能力,就成了摆在我们每个高中生面前的重要问题。虽然说根本的方法是在理解的基础上来熟读成诵,但是若能掌握一些背诵的技巧,将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何不一试?下面根据本人背诵和教学文言文的经验和体会,结合高一新教材中的背诵篇目《邹忌讽齐王纳谏》(以下简称“《邹》文”)来谈谈如何快速而有效地背诵文言文。
一、利用比较整齐的句子来速记成诵。文言文中有不少整齐的句子,它们结构相同或相近,用词大同小异(比如对偶句、排比句等),这些句子给人节奏鲜明、铿锵有力、一气贯通的感觉,我们可以利用它们在语音、节奏上的优势,专门来记忆它们,记忆的效果要比和其他的内容混在一起好得多。比如《邹》文中有:“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等几处就可以用这种办法来记忆。
二、比较相关相似语句的异同来速记成诵。在文言文中,有一些语句,它们内容上有一定的关联,形式上又有一定的差别,我们可以用求异的方法来分别记住它们。比如《邹》文第一段中有邹忌和妻妾客问美、回答的几句话,它们的意思基本相同,但在方式上有所不同。我们通过比较,可以很快找到它们的差异。邹忌的三次问话,第一次和第二次用的.都是“……孰与……”这种句式,区别在于第二句比第一句少了一个“城北”;第三句用的是“……与……孰……”这种与现代汉语相同的句式。而三人的答话中,妻妾都用了“徐公何能及君也”这种反问句式,只是妾言不由衷,少说了“君美甚”,而客人的答话纯属敷衍,所以用了一个语气较弱的一般否定句“徐公不若君之美也”。辨清了差别,记忆自然要方便得多。
另外,在第一点中提到的句子,它们也有一些用语上的区别,对这些区别加以辨别,也将有利于我们的记忆。
三、巩固中间段落。从心理学的角度讲,人们对处于突出位置的事物容易记住,而对处于不明显位置的东西则总难有深刻的印象。对于一篇文章来说,首尾两段是突出的段落,在精力分配平均的情况下,我们对它们记得要相对牢固一些,而中间的段落由于受到来自前后的干扰,记忆的效果就要差一些。我们可以在对全篇记得较熟之后,把中间的段落抽出来专门记忆一下,这样背诵中的薄弱环节就能得到加强,对文章就算不能倒背如流,起码也能“正背如注”了。
四、强记段首、段尾的标志语和转换语。背诵文言文,由于缺少丰富的语感和对内容理解得不够深透,使得我们虽然熟记了每段文字,但在由一段转到另一段时,总是好忘记下一段开头的语句,因一句而误了一篇,实在可惜,而且要是在课堂上卡了壳,那场面也很难堪。有没有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呢?当然有的。那就是在熟记了每段之后,把每段开头和结束的语句串起来,组成一个全文的框架。对《邹》文,可以给它搭起一个这样的“怪”架子:“邹忌修八尺有余……欲有求于我。于是入朝见威王……王之蔽甚矣。王曰……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战胜于朝廷。”对这个框架专门记忆一下,再去背诵全文的时候就不至于上下段脱节,上气不接下气了。
五、利用提纲来提示背诵的内容。俗话说“纲举目张”,提纲对强化记忆和提示背诵内容有很大的帮助。比如,我们把《邹》文的内容提炼为“朝(zhāo)服问美——暮寝思美——讽王以美——齐五纳谏”,不仅能让我们在背诵时迅速理清思路,而且在尝试背诵时会成为一条鲜明的线索,提示自己的思维往下一个内容转换,确实可以大大提高记忆、背诵的效率。
想知道这几招倒底灵不灵?那就赶快试试吧!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诗人李白的一生
编者按:小编为大家收集了“高中语文基础知识:诗人李白的一生”,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李白,字太白,武则天长安元年(701)出生,“惊姜之夕,长庚入梦,故生而名白,以太白字之”(李阳冰《草堂集序》)。他一生经历了唐朝武后、中宗、睿宗、玄宗、肃宗、代宗六位帝王,大约在代宗广德元年(763)辞世,享年六十三岁。其一生的主要政治活动和诗歌创作,却在玄宗的开元、天宝时期,即历史上的“开天盛世”时期。
李白一生名号甚多:天宝初,因奉诏入翰林院,为翰林学士(亦称翰林供奉),故世称“李翰林”、“李供奉”;在长安时,太子宾客、秘书监贺知章奇其才华风标,呼为“滴仙”,故世称“李滴仙”;中年以后,李白屡屡自号“青莲居士”,故世称“李青莲”;晚年,代宗尝以左拾遗召之,虽然李白已段世,但后世亦称他为“李拾遗”。
李白是我国自屈原以后最伟大的、成就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
终其一生,以其横溢的天才,“斗酒诗百篇”的敏捷,创作了大量诗歌。虽然大部分在当时即散佚无法寻觅,“流落人间者,泰山一毫芒”,但传世的《李太白文集》仍保留了近千首诗作。这些诗作,绝大部分都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是当时的社会、尤其是诗人悲剧一生的心灵写照,成为中华民族、乃至全世界各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
李白又是一位足迹最飘忽不定的诗人。二十五岁出蜀后,由若他“一生好人名山游”的个性,祖国的名山大川几乎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其探幽访胜的兴致,不亚于中国历史上任何一位旅行家。当然,李白绝非纯粹的旅行家,他的漫游,大都带有功利的、政治的目的。李白的诗歌,既是他游历足迹的记录,也是他政治追求、实现理想抱负的心灵历程的记录。以“知人论世”而言,研究李白诗歌,第一步应先了解他的生平(也包括他的家世等),了解他的游历;其生平游历犹如一条线,其诗歌创作犹如线上的点,点和线编织成网络,诗人思想发展的某种规律、诗歌创作的某种规律就反映在其中。
然而要勾画出李白的生平游历又何其难哉!作品的大量散佚,资料的缺乏,使我们以下的叙述,只能是一个简单的轮廓而已。
以上就是为大家提供的“高中语文基础知识:诗人李白的一生”希望能对考生产生帮助,更多资料请咨询中考频道。
篇11:高考古诗文解题技巧
1.注意诗歌的题目。诗歌的题目往往告诉我们诗歌的内容,如《望洞庭》说明诗的内容是洞庭湖,《题李凝幽居》说明诗的内容是描写李凝的僻静居处。确定了诗的内容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诗的主题以及作者的情感。
2.关注诗后的小注。试卷上所给出的任何文字都是有用的,注释的作用更不可小视。有的是解释字词的,有的是给你说明有关背景的。这些都是解题的钥匙。
3.注意词语的隐含信息。诗歌表达一个比较大的特点是含蓄,往往表面是一个意思,而实际讲的是另一个意思。如“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一句,表面上是讲雨后叶子茂盛了,花儿凋零了,实际上表达的是作者对春光的留念和惜别。
4.注意诗歌语境的“冷”和“热”。从诗歌描写景物的景色“冷”“热”中,体会诗歌独特而深邃的意境。如《小重山》从“寒蛩”“松竹老”可见作者忧虑国事、内心苦闷的心情。《摸鱼儿》“休去依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危栏”“斜阳”“烟柳”,暗示了南宋王朝岌岌可危的现实,寄托了作者对国事的无限忧思。而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则快船快意,使人神远。彩云轻舟,衬托了使人喜悦畅快的心情。
5.调动库存,展开联想。在鉴赏诗词时一定要把你脑海中存储的有关诗词的知识、作家的生平遭际、关于某个地域事件的文史知识等都调动出来,帮助你尽快地理解作品。
【高考古诗文阅读测试内容分析】相关文章:
2.高考必背古诗文
3.高考必考的古诗文
7.高考专业选择测试
10.语文古诗文的阅读方法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