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庭坚《跋子瞻和陶诗》译文及赏析
“小丸子图”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黄庭坚《跋子瞻和陶诗》译文及赏析,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黄庭坚《跋子瞻和陶诗》译文及赏析,以供大家参考借鉴!
篇1:黄庭坚《跋子瞻和陶诗》译文及赏析
《跋子瞻和陶诗》
宋代:黄庭坚
子瞻谪岭南,时宰欲杀之。
饱吃惠州饭,细和渊明诗。
彭泽千载人,东坡百世士。
出处虽不同,风味乃相似。
篇2:黄庭坚《跋子瞻和陶诗》译文及赏析
苏子瞻被贬官到岭南,当宰相的想要把他杀死。
他饱吃了惠州的饭,又认真地和了渊明的诗。
陶彭泽是千古不朽的人物,苏东坡也是百代传名的贤士。
苏的出仕与陶的归隐,情况虽有不同,但两人的风格和情味,却是多么相似啊。
《跋子瞻和陶诗》注释
跋(bá):文体的一种,多写在书籍和文章的后面。
子瞻:即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和陶诗:和陶渊明的诗。
岭南:地区名,指五岭以南地区。
时宰:当时的执政者,指章悖。
饱吃惠州饭:哲宗绍圣元年(1094年),苏轼被贬官,至惠州安置,时达三年。惠州:现今广东省惠州市。
彭泽:地名,在今江西九江东北部。陶渊明曾在此地作县令,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而辞官归乡。这里以彭泽指代陶渊明。
处:隐居田园。
《跋子瞻和陶诗》创作背景
建中靖国元年(11),苏轼病逝常州。崇宁元年(11),诗人知太平州,九天即被罢官。当时赵挺之为相,仇视诗人,欲置之死地。诗人联系自身遭遇,写下这首诗来表达对苏轼的深沉忆念和崇敬。
篇3:黄庭坚《跋子瞻和陶诗》译文及赏析
诗题“跋”字表示诗人对苏轼的尊敬。首二句“子瞻谪岭南,时宰欲杀之。”分量极重,也切合事实。“时宰”章悖贬东坡于惠州,自以为东坡在那里既无自由,又不服水土,必死无疑。孰料东坡泰然处之。诗人平淡中概括了苏轼先贬惠州,再贬儋州,已至天涯海角之绝地的经历。“时宰欲杀之”五字,有回拦横截之力,写出诗人对执政者妒能嫉贤、残酷打击的无比愤慨。尤其用一“欲”字点出其用心之狠,而为苏轼抱无尽之同情。状况如此沦落,诗人再用“饱吃饭”与“细和诗”两个生活细节,生动而具体地再现了苏轼超迈洒脱的精神境界。前两句用力之重,恰恰成为后二句的铺垫,造出跌宕悬殊的强烈效果。
“饱吃惠州饭,细和渊明诗”急转,在“时宰欲杀之”的情况下既不乞怜,也不忧伤,而是“饱吃惠州饭,细和渊明诗”。这是对“时宰”迫害的极大蔑视,也是胸襟开朗、人品卓绝的具体表现。苏轼之所以如此喜爱陶诗,自然不仅由于艺术上的向往,更主要的还在于心灵上的`契合。第四句入题。一般的诗人至此,就容易针对《和陶》的内容褒赞开来,而诗人点到即收,忽然跳出,借陶渊明人品赞苏轼,大开大合。
“彭泽千载人,东坡百世士”说得非常郑重恳切。从开始的“子瞻”到“东坡”,“渊明”到“彭泽”,从称呼上加以变化。陶渊明见机而作,彭泽令只做一百多天就去官归隐,前人多视他为处士。而苏轼却一生都在宦海浮沉。拿陶渊明喻苏轼,从形迹看,两人截然不司,而他们不以贫富得失萦怀,任真率性而行,则是共同的。所以“出处虽不同”又一反,着一“虽”字以为转折,“风味乃相似”以“乃”字一合作结。“风味”二字含蓄不尽,由读者自去领会。
苏轼针对陶渊明写的和诗有一百零九首,风格内容多种多样。诗人却紧紧抓住“风味乃相似”这个特点,专写苏轼胸怀。言为心声,其人如此,与陶渊明相似。这是诗人以简驭繁,遗貌取神,探骊得珠之处。而八句之中上下联系数百年,至少有四次转折,这是诗人古体诗短篇的刻意求精之作。诗人崇尚“平淡而山高水深”的风格,这首诗就具有这样的特点。
《跋子瞻和陶诗》作者介绍
黄庭坚(1045.8.9-1105.5.24),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与杜甫、陈师道和陈与义素有“一祖三宗”(黄庭坚为其中一宗)之称。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合称为“苏门四学士”。生前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著有《山谷词》,且黄庭坚书法亦能独树一格,为“宋四家”之一。
篇4:跋子瞻和陶诗 赏析
作者:黄庭坚
子瞻谪岭南,时宰欲杀之。
饱吃惠州饭,细和渊明诗。
彭泽千载人,东坡百世士。
出处虽不同,风味乃相似。
篇5:跋子瞻和陶诗 赏析
zǐ zhān zhé lǐng nán ,shí zǎi yù shā zhī 。
bǎo chī huì zhōu fàn ,xì hé yuān míng shī 。
péng zé qiān zǎi rén ,dōng pō bǎi shì shì 。
chū chù suī bú tóng ,fēng wèi nǎi xiàng sì 。
翻译:无
跋子瞻和陶诗字词解释:
[1] 子瞻:苏轼的字,他于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以为文讥斥先朝的罪名远贬惠州(今广东省惠阳县)。
[2] 时宰:指章敦。他一心要置苏轼于死地而后快,于是将苏轼贬至瘴疠之乡――惠州,没想到苏轼《纵笔》诗曰:“白须萧散满霜风,小阁藤床寄病容。为报先生春睡美,道人轻打五更钟。”据《艇斋诗话》说:“章子厚见之,遂再贬儋州(治所在今海南省儋县)。
[3] 细和渊明诗:苏轼知扬州时,和陶渊明《饮酒诗》20首,南迁后又和陶渊明《归园田居》89首。
[4] 彭泽:陶渊明。他曾任彭泽令一百多天,故称。
[5] 东坡:苏轼的号。它原是黄冈(今湖北)城东一个地名。宋神宗元丰初年,苏轼被贬到此,生活很艰苦。友人马正卿为他申请了一片荒地,苏轼加以整治,躬耕其中,这就是东坡。继而筑起居室,名之曰“东坡雪堂”,并以之为号。
[6] 出处:陶渊明归隐田园,苏轼虽屡遭贬谪。却始终未归隐,故谓“出处”不同。
[7] 风味:这里指诗品及人格志趣。
篇6:跋子瞻和陶诗 赏析
《跋子瞻和陶诗》作于11(崇宁元年)八月,上年七月苏轼已病逝于常州。这首诗也是对苏轼的深沉悼念。这年六月,黄庭坚知太平州,九天即被罢,于是想到荆南去。当时赵挺之为相,和黄庭坚有矛盾,也想置他于死地,第二年把他编管宜州(治所在今广西宜山),11(崇宁四年)黄庭坚即卒于贬所。了解黄庭坚此时处境,可以体会此诗措辞的深沉。“跋”字表示对苏轼的尊敬。苏轼晚年知扬州时,和陶渊明《饮酒诗》二十首。南迁之后又和《归田园居》八十九首。1094年(绍圣元年)苏轼被安置惠州。在唐宋时代,贬到边远瘴疠之乡,就等于置之死地。连韩愈、李德裕、寇准这样的名臣,都曾为南迁而凄怆,李德裕、寇准就死在贬所。只有了解这个背景,才能懂得这首诗头两句的.分量。何况章(当时的宰相)一心要杀苏轼。而苏轼是不以迁谪而悲怆自苦的。他写过这样一些诗句:“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食荔枝》)“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六月二十日夜渡海》)章以为把苏轼放到惠州,水土不服和悲伤足以致他于死命,但苏轼随遇而安,在惠州写的《纵笔》诗里说:“白须萧散满霜风,小阁藤床寄病容。为报先生春睡美,道人轻打五更钟。”《艇斋诗话》说:“章子厚见之,遂再贬儋耳(治所在今海南儋县),以为安稳,故再迁也。”“时宰欲杀之”是有事实根据的,作者不直书章名字而用“时宰”二字,是含有深意的。北宋自绍圣年间(1094-1098)逐渐衰败,以至后来灭亡。当时宰相弄权,残害善良,比比皆是,不独章一人,黄庭坚也亲受“时宰”之害,故着此二字以表现小人弄权为祸之烈。从这首诗看,这两句是为反衬苏轼的胸怀人品,交代题目中“和陶诗”的背景。
三四两句一转,用寻常的动作,写出苏轼高洁的人品。心胸不开阔的人,忧伤终老,而苏轼却能“饱吃惠州饭”,说明不以迁谪介意。这句话,后人注解时都引杜甫诗“但使残年饱吃饭,只愿无事长相见”(《病后过王倚饮赠歌》)为出处,实际是用苏轼《儋耳》诗“残年饱饭东坡老,一壑能专万事灰”之意。第四句入题。一般的诗人至此,就容易针对《和陶》的内容褒赞开来,而作者点到即收,忽然跳出,借陶渊明人品赞苏轼,大开大合。五六两句说得非常郑重恳切,从称呼上加以变化(“子瞻”――“东坡”,“渊明”――“彭泽”)。陶渊明见机而作,彭泽令只做一百多天就去官归隐,前人多视他为处士。而苏轼却一生都在宦海浮沉。拿陶渊明喻苏轼,从形迹看,两人截然不司,而他们不以贫富得失萦怀,任真率性而行,则是共同的,所以七句又一反,着一“虽”字以为转折,八句以“乃”字一合作结。“风味”二字含蓄不尽,由读者自去领会。
方东树《昭昧詹言》卷十一说:“凡短章最要层次多,每一二句,即当一大段,相接有万里之势。山谷多如此。凡大家短章多如此。”可以用来说明这首诗的特色。苏轼针对陶渊明写的和诗有一百零九首,风格内容多种多样。作者却紧紧抓住“风味乃相似”这个特点,专写苏轼胸怀。言为心声,其人如此,与陶渊明相似。这是作者以简驭繁,遗貌取神,探骊得珠之处。而八句之中上下联系数百年,至少有四次转折,这是黄庭坚古体诗短篇的刻意求精之作。
个人资料:
黄庭坚(1045.8.9-1105.5.24),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县)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与杜甫、陈师道和陈与义素有“一祖三宗”(黄庭坚为其中一宗)之称。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合称为“苏门四学士”。生前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 著有《山谷词》,且黄庭坚书法亦能独树一格,为“宋四家”之一。
推荐:
篇7:跋子瞻和陶诗,跋子瞻和陶诗黄庭坚,跋子瞻和陶诗的意思,跋子瞻和陶诗赏析
跋子瞻和陶诗,跋子瞻和陶诗黄庭坚,跋子瞻和陶诗的意思,跋子瞻和陶诗赏析 -诗词大全
跋子瞻和陶诗作者:黄庭坚 朝代:北宋 子瞻谪岭南,时宰欲杀之。
饱吃惠州饭,细和渊明诗。
彭泽千载人,东坡百世士。
出处虽不同,风味乃相似。
篇8:黄庭坚《跋子瞻和陶诗》阅读答案
宋 黄庭坚
子瞻谪岭南,时宰欲杀之。
饱吃惠州饭,细和渊明诗。
彭泽千载人,东坡百世士。
出处虽不同,风味乃相似。
8.概括分析诗中所塑造的苏轼的形象。(5分)
9.最后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观点?(6分)
参考答案
8、苏不以迁谪为意,随遇而安,乐观旷达,(1分)追慕先贤,情趣优雅,(1分)人品高超,不以贫富得失耿耿于怀,(1分)率性任真(1分)的百代名士(1分)。
9、诗人借陶的'人品来赞颂苏,表达了对苏的尊敬。(2分)苏轼和陶渊明有仕(苏)与隐(陶)的人生选择上虽然不相同,(2分)但他们超脱世俗、率性认真的“性情”是相同的。(2分)
【黄庭坚《跋子瞻和陶诗》译文及赏析】相关文章: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