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名人故事:烤羊肉串的慈善家
“缝纫机关枪”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6篇中国名人故事:烤羊肉串的慈善家,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中国名人故事:烤羊肉串的慈善家,一起来看看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篇1:中国名人故事:烤羊肉串的慈善家
中国名人故事:烤羊肉串的慈善家
他是一个平凡的维吾尔族汉子,外出务工,以卖烤羊肉串为生。然而,近十年的时间里,他却用辛苦积攒下的10多万元,资助了上百名贫困学生。这个汉子,就是来自新疆的“草根慈善家”——阿里木。
阿里木是一个身材壮实的新疆汉子,生活十分简朴,20元的土布褂子,8元的布鞋,他一穿就是好几年。他喜欢吃水果,为了省钱,却总是挑快烂了的买,削掉坏的再吃。阿里木的饭食也是简单到不能再简单,经常是一个馕(或两个馒头)外加一杯水就能打发。
这样的生活,阿里木却过得很满足。有人对他的行为表示很不理解,阿里木反问:“有很多钱快乐吗?我不觉得!我现在就是一个很快乐的人。把钱花在最需要的地方,才是物有所值。”
卖烤羊肉串的阿里木
“我读书不多,只会烤羊肉串,绝不能让那些贫困的孩子们和我一样。”
阿里木出生在新疆和静县的一个贫困家庭里,父亲是供销社职工,一家9口,全靠父亲一个人的工资维持生活。读到高二时,家里实在供不下去了,懂事的阿里木选择了辍学参军。
长大后,历经生活艰辛的阿里木十分尊重文化教育,他的心里存有一个朴素的信念:只有教育才能改变人的`命运。他起早贪黑、省吃俭用,省下的钱全部用作慈善。
据当地报纸不完全统计,来,阿里木卖烤羊肉30多万串,利润10多万元,其中近八成捐给了贫困家庭的孩子。受他捐助的200多名孩子中,有10个孩子考上了大学。
阿里木和他资助的学生
“我喜欢卖羊肉串,我会继续卖我的羊肉串,去帮助更多的孩子上学。”
如今,阿里木已经当上了“阿里木餐饮印象有限责任公司”的总经理。他开始谋划,要帮助家乡的年轻人创业、安家,让正宗的新疆羊肉串香飘内地。他琢磨着,用10年时间,在他生活的贵州毕节市建一所学校,让那里的留守儿童接受好的教育。
篇2:中国名人故事精选
魏源(1794年4月23日~1857年3月26日),清代启蒙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先行者之一。名远达,字默深,又字墨生、汉士,号良图,二十五年始成进士,官高邮知州,晚年弃官归隐,潜心佛学,法名承贯。
魏源认为论学应以“经世致用”为宗旨,提出“变古愈尽,便民愈甚”的变法主张,倡导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总结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新思想。他的着作《海国图志》向中国人介绍了世界地理概况,他也提出了“师夷长技以自强”的观点,主张向西方学习,被誉为“开眼看世界得第一人”。
魏源在革新变法,反对侵华,兴办实业,推崇民主赋税思想上都有自己的见解。他着重于经济领域的改革,在鸦片战争前后提出了一些改革水利的方案和措施,要求革除弊端以有利于“国计民生”,认为“变古愈尽,便民愈甚”。这些主张不仅在当时具有进步意义,对于后来的资产阶级变法维新运动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魏源坚决反对西方资本主义的侵华活动,提出“义民可用”的主张。
魏源在《海国图志》中很好贯彻并发挥了林则徐了解和学习西方的思想和做法,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正确口号,认为“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把学习西方的“长技”提高到关系国家民族安危的大事来认识,使之在当时社会上发生了振聋发聩的重大影响,为此,他提出一套具体方案,不但包括了官办军事工业,改进军队武器装备的内容,而且提出了兴办民用工业,允许商民自由兴办工业的主张。
魏源主张国家利用赋税手段保护工商业的发展,认为“士无富民则国贫,士无中户则国危,至下户流亡而国非其国矣”。他所强调的富民主要是指工商业者。提出这一思想,有助于民族资本主义在中国的发展。魏源还对生产经营成本高低的原因及其对财政税收的影响作了一定的分析。魏源的这一观点在我国19世纪以前的经济思想中是极为罕见的。
篇3:中国名人故事精选
当农民军在西南进行艰苦抗清斗争的时候,东南沿海一带的人民也在郑成功的领导下进行抗清活动。郑成功是郑芝龙的儿子,他们父子都在唐王政府为官,后来郑芝龙降清,郑成功则继续抗清。郑成功以厦门、金门为据点,曾先后围攻福州,攻克台州。清朝派人招降,遭到他的严词拒绝。
顺治十六年(1659年,永历十三年),郑成功联合浙江张煌言等发动了一次大反攻,从海道溯长江,直达南京近郊,占领了镇江、芜湖等四川三府二十四县。他们的行动与李定国的起义军遥相呼应,使清廷大为震动。但由于战略上的错误,郑成功在南京被清兵所击败。为了建立根据地,郑成功于顺治十八年(1661年,永历十五年)率大军在台湾登陆,次年,赶走了窃踞台湾的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
郑成功在台湾设置承天府,建立行政机构,奉南明永历正朔,招徕大陆难民,屯田垦荒,又派遣汉族“农师”向高山族人民传播先进的生产技术,加速了台湾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康熙十二年(1673年,永历二十七年),原已降清的明朝将领吴三桂、耿精忠和尚之信等又先后起兵反清,这就是所谓的“三藩之乱”。吴三桂起兵云南,尚之信起兵广东,耿精忠起兵福建,郑成功子郑经也乘势攻占了泉、漳、温州等地。吴三桂等三人都是汉民族的败类,他们起兵的目的是为了与清朝分割土地,因而他们得不到广大人民的支持。三藩的叛乱历时八年,为清兵所平息,而郑经也退回台湾。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永历三十七年),清朝政府派台湾降将施琅大举进攻台湾,郑成功孙郑克塽战败投降,坚持了四十年的反清武装斗争至此结束。
篇4:中国名人故事精选
骆宾王是唐朝初期的着名诗人,从小就才思敏捷。七岁时,有一天他家来了客人。一家人忙着招待客人,骆宾王就独自一人跑到了池塘边玩耍。池塘边有很多美丽的花草,草丛中不时有小虫子跳来跳去。柳树枝条一直垂到水面,在微风的吹拂下把水面划出一道道波纹。池塘里一群大白鹅正在嬉水。骆宾王捉了几只小虫子朝水里扔去,鹅群赶紧向这边游来,就像一团团白絮在水面漂浮。红红的脚掌像小船桨一样划水,清清的水面上扩展着扇形的涟漪。骆宾王最喜欢大白鹅了,他捡起一根木棍,在地面上画起了白鹅游水图。这时候,家人因不见了骆宾王,找到塘边来了。客人也跟了来,看到地上的画,还真有些像呢。于是灵机一动,想考考这孩子,因为他早就听说这孩子聪明异常。于是指着白鹅叫他作诗一首。骆宾王朝着水中想了一会儿,就高声吟诵起来: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拔清波。
客人听了非常赞服,夸骆宾王是小神童。这首诗很快传播开来,尤其是在儿童中像歌谣一样流传着。
骆宾王不仅小时候聪慧异常,就是到了老年也仍才思敏捷。
骆宾王曾参与徐敬业讨伐武则天的斗争,兵败后,他逃到了杭州,削发为僧。有一天,诗人宋之问月夜游灵隐寺,在长廊下吟诗道:“鹫岭郁苕峣,龙宫隐寂寥。”可是竟一时想不起下面的句子。这时,寺内一老僧正在打坐参禅,听得廊下有人吟诗,于是问道:“年轻人不睡,为何还苦苦吟诗?”宋之问回答说:“我想在这里题首诗,可是下两句想不出来了。”老僧笑着说:“何不接上‘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宋之问连声说好。第二天又去拜访老僧,老僧已不在寺内,据说乘船出海了。这老僧便是隐姓埋名的骆宾王
篇5:中国名人故事
【素材展示1】
(1)“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忠哉诸葛亮
曾几何时,汉室后主三次访孔明于草庐之中,曾一味不肯出仕,独守茅庐的卧龙小诸葛被玄德的肺腑之言撼动了心灵之后,他便发誓为国效忠替民请命,以至于兴复汉室的重担从此便历史性地落到他的肩膀上。他并非觉得沉重,因为他满心是欲报三顾茅庐的恩情,满腹是兴复汉室的热忱。作为一位忠臣,他昼夜苦思冥想,细心钻研救国救民之道。
玄德既没,孔明才开始意识到自己肩膀上的担子有点沉重了,并非他年迈已近。刘备去时,他挥泪如雨,他失去了一位开明圣贤的君主。从此,兴复汉室的重担完全落在了他的肩膀上。此后,他便以“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时刻警示自己,直至“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你——诸葛孔明,用忠诚的肩膀担负了一片历史的天空!(辽宁高考满分作文《肩膀》) 三顾茅庐的故事人们已经耳熟能详。
(2)刘备屈尊三顾寻访卧龙,孔明隆中对策纵谈天下。 此后,刘备从亡命将军变为了一方枭雄,诸葛亮也开始了他叱咤风云的政治生涯。从占据荆、益二州到白帝托孤,两人肝胆相照,心神无二,被后世视为君臣信赖的典范。《三国志》作者陈寿称之为“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人炎盛轨。”也许是因为历来英雄相惜,千古同慨,忧国忧民的诗圣杜甫感叹道:“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然而,时至今日,每每读到《三国演义》中那段精彩的“三顾茅庐”,在慨叹的同时,又想到了另外一点——求贤之道。(20湖北满分作文《“三顾茅庐”的求贤之道》)
【所用话题】
(1)肩膀(年辽宁高考作文题)
(2)带“三”词语的联想与感悟(2006年湖北作文题)
【素材点拨】
诸葛亮,字孔明,是三国时蜀汉政治家、军事家,刘备称帝后,任蜀汉丞相,后被封为武乡侯,领益州牧。当政期间励精图治,推行屯田政策,改善与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促进当地经济、文化发展。他曾五次出兵伐魏,意图中原,未能如愿。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病死于五丈原(今陕西省勉县境内)军中。随着《三国演义》等文学作品的流传,诸葛亮也成为众人称颂的智慧的化身,忠贞的典范,后世人用诗、词、对联等各种形式表达对他的仰慕和颂扬。“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高度精练的概括了他的一生。“一代诸葛武侯,其情,苍天可表;其义,大地为之动容;其智慧,千百流传;其忠诚,为后世人所景仰,可谓:一缕清魂天上逝,留得清白在人间!”高度评价了他的精神节操。在材料(1)中,作者另辟鼷径,以形象的手法将诸葛亮一生用肩挑重任来形容,深刻地揭示了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动力——“用忠诚的肩膀担负了一片历史的天空!”扣题紧密,形式新颖,大气磅礴。在材料(2)中,由《三国志》 “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人炎盛轨”的评价引入论题,既作为分析的对象,又当作有力的力证,一举两得,甚是巧妙。
【素材展示2】
陶渊明,在充分认知了自我后,发现“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于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留下了一段“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佳话。
李白,一代诗仙,这位当年名誉京城的御用文人,在充分认知了自我后,发出了“安能催眉折腰事权贵”的感慨,做出了“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的豪放行为,书写了一段“四海皆我家”的美谈。
古代文人骚客懂得认知自我,值得我们称颂;在这物欲横流的社会中懂得认知自我的人,更令我们钦佩。
照亮苗乡的月亮——李春燕,充分认知自我,知道自己能够让苗乡人民更健康地生活,于是在田垄里提着竹篮,用双手捧回了“生命的意义”,因此她感动了全中国。(2006年高考河南优秀作文《认知自我》)
【所用话题】
人贵有自知之明(2006年全国卷作文题由寓言材料所得话题)
【素材点拨】
这则材料包含了三个中国名人的故事: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彭泽县令,挂印而归甘于贫寒的乱世高人陶渊明;好任侠、喜纵横,不甘于只是草拟文告, 陪侍皇帝的闲职,胸怀“大济苍生”的宏愿却被赐金放还的李白;大山里最后的赤脚医生,提着篮子在田垄里行医。一间四壁透风的竹楼,成了天下最温暖的医院;一副瘦弱的肩膀,担负起十里八乡的健康,被称为照亮苗乡的月亮的贵州东南部月亮山区的苗族村寨大塘村的赤脚医生李春燕。这三则材料年代不同,人物性格特点不同,身世经历不同,作者却敏锐的抓住三人身上不为时代所迷惑,准确的认知自我,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的共同特性,加以引述,从古代到现在论证了认识自我的重要意义。所引人物诗句的套引使文句概括文采斐然,大量的排比段,给人以飞流直下,势不可挡之感,极好的论述了话题。
【素材展示3】
苏东坡乌台诗案后被贬黄州,物质匮乏,精神萧索,可苦难终使他振作、使他成熟。尖啸的山风于谷口处收住,化为温暖的和煦;湍急的河流于河口处收缓,化为宽广的浩瀚;绚烂的人生于苦难处收束,化为成熟与淡泊。于是,苏东坡从黄州突围,终成赤壁二赋,大江一词,名传千古,恩泽了后世无数书生骚客。(2006年天津高考优秀作文《愿景》)
【所用话题】
愿景 (2006年天津卷)
【素材点拨】
苏轼少负才名,博通经史,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同为“唐宋散文八大家”的散文家,精书法,晓音乐,通绘画。他改变了当时写词的风格,就和同一时代的王安石变法一样,对当时和后世以巨大的影响。然而他的一生却遭遇坎坷,宋嘉祐二年(1057年)进士,曾官礼部尚书,翰林学士等职。他一生坎坷,多次被贬官放逐。他在宋神宗时曾受重用,然因新旧党争,屡遭贬抑,出任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方官;又因做诗“讪谤朝政”,被人构陷入狱。出狱后贬黄州。此后几经起落,再贬惠州、琼州,一直远放到儋州(今海南儋县),从此随缘自适,过着读书作画的晚年生活。直到元符三年(11)宋徽宗即位,他才遇赦北归。坎坷的遭遇没有改变他的正直、豪爽的品性,却铸就了他特别的情怀,作为我们比较熟知的人物,可以引证的角度很多,在历年的优秀作文中有许多都是以他为例的,本文就是写他面对苦难的成熟与淡薄。还有2006年广东一考生在《菊?月?山》一文中,写了他的博大、旷达;2006年河北一考生在《做缜密的勇者》一文中写了他的壮心不移等,都运用的十分得体、巧妙,为文章增色不少。
【素材展示4】
二
凭借《千手观音》让世界记住自己的演员邰丽华,用曼妙的舞姿、清纯的微笑、坚定的意志,创造了生命的极致。一位聋哑人,就这样感动了我们。从不幸被上帝夺去听力、声音,到默默无闻、不屈不挠,再到春晚的惊鸿一现,她把自己成功地展示在世人的面前。她知道作为一名聋哑人只能用手势、动作展现自己,她选择了舞蹈,找准了自己的生活位置,成功地谱写了人生绚丽的篇章。
三
提起“感动中国”,我不能不想起已去的丛飞。在金钱和爱心面前,他选择了后者。作为许多贫困孩子的爸爸,他奔走于各地进行演出,资助他们上学,甚至在病危时,他还没忘记那些孩子,又把医疗费寄给他们。在人人为己的环境中,他是那么的高大、光彩照人。丛飞在人生中找准了自己的位置,让爱心传递下去,也让我们从此记住了他——一位高尚的歌手。(2006年高考河南优秀作文《找准自己的位置》)
【所用话题】
认知自我(2006年全国卷作文题由寓言材料所得话题)
【素材点拨】
这则材料首先选用是《千手观音》的领舞邰丽华的事例。通过对其面对先天残疾刻苦努力最终获得成功的事迹的`叙述,阐述了正是因为她找到了舞蹈,找准了自己的位置,才能成功“谱写了人生绚丽的篇章”的观点。选例典型、贴近生活,容易为人接受。第二个事例选择感动中国的人物——一丛飞的事例,从选例的角度,已经由个人的成功上升到人生价值的定位,两小节之间逐层递进,论述逐步深化。另外,在选用事例进行论证的过程中不仅详略得当,记叙、抒情、议论自然得体,而且每一个事例后,都有结合中心的材料评论,表现出事事点题的特色和较好的思想性。这些都是在运用事例论证时成功的必备要素。
篇6:中国名人故事
【素材展示5】
人有意气,才能有豁达的胸襟。“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苏子有意气,虽遭官场与文场一齐泼来的污水,但他仍意气风发,“侣鱼虾而友麋鹿”,心胸豁达可见一斑。“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遭人诽谤的李白,被玄宗赐金放还,虽有昭昭若明星之德,日月齐辉之才,终化为泡影,但他仍意气风发,“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酒入愁肠三分酿成月亮,七分化为剑气,秀口一吐便是半个盛唐。若无意气,他怎会有如此豁达的胸襟?
人有意气,才能有千古留名,流芳百世,才能在国家危难之时挺身而出。几百年的风风雨雨,早已涤荡了**亭的点点残血;几百年的潮起潮落,早已淹没了零丁洋里的声声叹息;几百年的猎猎西风,早已拂走了牧羊的老者;几百年的漫漫黄沙,早已淹没了西域路上的声声驼铃„„然而,岳武穆的满腔热血,文天祥的一颗丹心,苏武的一根竹杖,张骞的十几年牢狱之苦,早已映入史册,成为民族的精神瑰宝。若无意气,他们怎会有如此壮行?(2006年湖南省高考满分作文《谈意气》)
【所用话题】
谈意气(2006年湖南高考作文试题)
【素材点拨】
除了在上一例中提到的苏轼之外,这则材料中还用排比的手法写到了丹心谱就《正气歌》的南宋名将文天祥,忠心染出《满江红》的民族英雄岳飞,史称凿通西域,开拓丝绸之路第一人,中国第一位外交家,世界上第一位探险家张骞和“十年持汉节, 白雁上林飞”的中国历史上第一刚烈节义之士苏武。选择相似的事例运用排比的手法把他们组合在一起,既充沛了论证的气势,又充实了文章的内容,是近年来常见的也是很出色的用例之法,值得借鉴。在运用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的是选例的得当和语言的对称,不恰当的例子会混淆论点、影响论证的力度,而一旦为了形式而瞎拼硬凑,就走入了创作的误区,弄巧成拙了。
【素材展示6】
“马谡遭斩”不失为一个警示我们甭意气用事的教训。马谡自恃英明善战,但因一时意气用事而痛失街亭,最终,诸葛亮不得不挥泪斩马谡。
因意气用事而导致的悲剧已幕幕上演,历史的教训已告诉我们:不要意气用事。怎样才能做到不意气用事呢?(2006年湖南高考满分作文《谈意气》)
【所用话题】
谈意气(2006年湖南高考作文题)
【素材点拨】
相对于“意气”一词的其他两个义项,意气用事要比较难写一些,因为它太容易流于平淡,当本文的作者却能从历史事件写起,以史为鉴,极具说服力。就以本则材料为例,作者用诸葛亮不得不挥泪斩马谡的悲剧警示世人不要意气用事,并由此将文章引入更深入的论证“怎样才能做到不意气用事呢”,用笔不多,收效蛮大。
需要指出的是,在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这则史实,我们还可以分别从诸葛亮在选拔人才的过程中不经过严格的考察,贻误军机,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反面)以及他的公私分明,军纪严明(正面);马谡的不从实际出发,听不进良言劝告(反面)以及他的敢于承担责任等方面展开论述,从而支撑不同的论点。特别提醒,对材料的多角度运用是使用材料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开拓思维的好方法。
【素材展示7】
作为女性,武则天绝对是我们的骄傲。作为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开创贞观启开元的辉煌盛世,何等的意气风发。她的意气让人折服,历史掌权的女性不在少数,可没有谁像她那般掀开那一道珠帘,穿上金灿灿的龙袍,君临天下。她的意气不止在此,更在于她留下的无字碑,让后人去评述她的功过。这个女人,真可谓将意气二字发挥到了极致。(2006年湖南省高考满分作文《谈意气》)
【所用话题】
谈意气(2006年湖南高考作文题)
【素材点拨】
本文选取“意气”一词的第二个义项“意志和气概”作为论述的对象,由毛主席在《沁园春.长沙》中的“书生意气,挥斥方遒”引入论述,既而由君而臣依次用刘邦、韩信和司马迁或正或反充分的阐释意气的涵义,但作者还没有就此而止,更深入一步,以女皇武则天为例,有理有据的写出了“这个女人,真可谓将意气二字发挥到了极致”。这样既丰富了文章的内容,更昭示了意气却不仅是男子的专利,更加全面的将意气的涵义论述到了极致。
【中国名人故事:烤羊肉串的慈善家】相关文章:
2.中国名人故事四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