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励志人生 > 诗句大全>古代咏月诗词教学活动案例

古代咏月诗词教学活动案例

2022-12-08 08:13:15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青年日报”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8篇古代咏月诗词教学活动案例,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古代咏月诗词教学活动案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古代咏月诗词教学活动案例

篇1:古代咏月诗词教学活动案例

古代咏月诗词教学活动案例

活动目标:

我国是诗的王国。诗作为最早的一种文学样式,是我们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之一,策划中秋赏月会系列活动,主要让学生进行自主性的活动研究。了解古往今来咏月诗作者的生平,比较历代文人咏月的意境,领略咏月诗的魅力,从而陶冶情操,提高文学素养。同时以听读说写并重,以课内外结合、政史地结合的方式去赏析诗歌,拓展教学,丰富知识,训练学生大文科思维能力,概括组织能力,从而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活动准备:

策划者事先向学生交代活动创意,把初步方案(演示文稿)交给有关的主持人,方案有弹性,以便活动中作适时调整。

分组由小组长负责;收集咏月的诗词(各组分朝代搜集,避免重复)。

活动过程:

(一)导入:中秋夜,月光洒满小操场,高一(13)(14)两班学生分别围成两大圈。舒缓的音乐声伴随浑厚而深沉的朗诵:“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学生情不自禁地和着录音,高声吟咏。

在月光曲的伴奏下,教师缓缓介绍:苏轼这首著名的中秋词,写于41岁时,当时他政

治上不得意,在外放时,要求与其弟苏辙临近也未如愿,于是,这年中秋之夜,独自饮酒赏月,挥笔作词,表露了自己天上人间,出世入世的内心矛盾,抒发了对人生悲欢离合的感慨,倾述了对亲人的深切思念。全词笔调奇逸,风格健朗,体现了苏轼豪放的词风。作者将哲理的内容带进词中,增强了思想的深度和意境的深远,所以此词为历代人所喜爱,年年中秋有人吟诵。

我国是诗的王国,诗作浩如烟海。其中咏月诗就如天上繁星数不胜数,许多诗人把月作为寄托情感之物,对月亮的圆缺,发挥自己极大想象,借月表达思乡之情,爱恋之情,喜爱之情……我们在座的同学,趁今晚月光皓洁,不妨借景吟诗。

(二)学生活动

(1)以点歌的形式,或以带月词语接龙形式,引出各小组朗诵的同学及诗词点评的人员。

①借月寄托思乡情,如李白《静夜思》,王安石《泊船瓜洲》。

②借月传递孤寂之情,如杜甫《月夜》,孟浩然《宿建德江》等。

③借月抒发喜爱之情,如王维的《山居秋瞑》、刘方平的《夜月》、于良史的《春山夜月》等。

(2)每小组活动完毕,穿插唱“月”的歌曲,如《十五的月亮》、《月亮走,我也走》等,或独唱,或小组唱,或集体唱。

(3)小组赏析诗词后,开始非群体组织活动,各位约自己的同桌或班上最亲近的同学,漫步于校园月光沐浴的花丛中,放飞自己的思绪,回味吟月诗的意境,身临其境般地体会诗人的'个中感情。半小时后集中在多媒体教室。

(三)教师指导

(1)利用Powerpoint讲述欣赏古代诗词要领:

①明确背景材料,把握抒情基调和主旨。如杜甫《月夜》,是安史之乱中,杜甫只身前往灵武投奔唐肃宗,途中不幸遭遇叛军,被掳往长安。其时,他的家人正在鄜州羌村。这首诗即身陷长安的诗人思念家小,借望月表达对妻子的深情。“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情思深婉。

②品味意象,再现情境,体验作者感情。诗歌的意象是指物象的客观性特征与诗人的主观感情的结合,即情与景的结合,如王维的《山居秋瞑》通过写秋山雨后黄昏时分的恬美景色,抒发了诗人悠然自得、陶醉愉悦的心情,表现了自己追求高洁的意趣和迷恋山林的情怀。全诗情景交融,自然而清新,明丽而幽淡。

③咀嚼字词句,赏析表达技巧。诗歌的形象性与抒情性要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如联想、想象等及比喻、夸张、对比等修辞手法。理解这些有助于披诗入情。

(2)结合史地知识,对诗词作多层面理解,加深对诗词的记忆,如杜甫《月夜》一诗,运用历史课中学习的唐代“安史之乱”史料,结合理解本诗;对不同的地理位置,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时间里,遥望月亮,感觉不同,让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对诗词作一些科普知识方面的解释。

(3)利用信息技术借助互联网获取相关的知识,展开以此为专题的研究性学习,体现知识的延伸,能力的提高,创新意识的培养。

①各人自行组织的诗词研究性学习小组,利用周末时间搜集资料。

②在搜集资料后,语文老师组织各小组负责人,指导他们如何舍取资料,确定好自己的论述角度。

③将各人所写的内容,由组长统稿,最后形成小论文,递交学校评选。

活动个案评价:

在VCD、XP流行的现代社会,语文教学要亲近古诗情,让学生对源远流长的古典文学有一个更为直接的认识,就需要教师有创意的策划:趁八月十五中秋节,举行咏月诗赏析活动,激发学生学古诗词的兴趣,满足学生的精神需求和审美需要。

我们中国人历来崇拜月亮,月亮的圆满被认为“运而无穷”“幸福如意”的象征,因而爱月、赏月、祭月等成了极富有民俗特色和人情魅力的活动。展开这一活动,即创设教学情境,激活了学生的学习潜力,促使学生主动参与,有助于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联想想象能力、分析鉴赏能力、综合概括能力,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再则,高考的语文卷中诗歌鉴赏内容比重增加,难度逐渐提高,文综卷中涉及古诗命题,这些变化必然促使教师对这种最古老、最有生命力的文体作全方位、新手法、最优化的教学设计,以适应时代的需要。这一活动又培养了合作精神,体现民主性、自主性,故学生活动时激情飞扬,研究性学习时热情满腔,收到非常好的活动效果。

附:[演示文稿]、[学生习作]

(附演示文稿)

明月几时有

——大语文活动课计划简介

(一)我们要解决的问题

核心问题:

人们借助月亮表达哪些复杂的感情?

相关问题:

你在中秋夜对月吟咏过明月几时有的词吗?

你了解这位作者的生平事迹吗?

你能找几首和月亮有关的诗词?

召开中秋赏月会,你背诵几首关于月亮的诗词?

你获得了哪些关于咏月诗歌与政史地等文综相关联系的知识?

大语文活动目标:

中秋赏月会系列活动,主要让学生进行自主性的活动研究。了解古往今来吟月的作者的生平,分析、比较历代文人咏月的意境,领略咏月诗词的魅力,从而陶冶情操,提高文学修养。同时以听、读、说、写、演并重,以课内外结合、政史地知识结合的形式去赏析

诗歌,拓展教学,丰富知识;训练学生大文科思维能力,概括组织能力,从而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历史地理方面:

运用历史课中的相关知识,结合语文课中的文学知识,文史知识交融,加深理解诗词内容,实现大综合教学。

在不同的地理位置,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时间里,遥望月亮,感觉不同。运用地理知识对诗词作一些科普知识解释。懂得同一事物,运用不同的知识,作多层面的理解。

信息技术方面:

1、能借助互联网获取相关的信息。

2、能运用word文档组织相关材料。

3、能完成一个powerpoint文档展示研究结果。

4、能建立一个比较简单的网页发布研究结果。

我们的学习方式

大班活动 小组合作学习

我们的学习方法

文艺性活动 探究式学习

分组办法

节目主持; 自己组合,选出组长。

我们的研究步骤

诗是中国灿若银河的文化宝库中最璀璨的明珠,文人把诗当作寄托情感的孤舟,让它带走一份心情。只要你留心记忆,你会发现在数亿万计的诗中有很大一部分都与月亮有关。也许由于中国人历来崇拜月亮。月亮的圆满被认为“运而无穷”、“幸福如意”的象征,因而,爱月、赏月、祭月自然而然地成了中华文化中极富有民俗特色和人情魅力的精粹所在,更成为文人抒发满怀情感的最佳选择,我们对其进行抽丝剥茧式的分析研究,不难发现,每首关于赏月的诗不尽相同,但可以把握到每位文人写时的情感脉络,这对于我们学习写诗及欣赏水平的提高都是有帮助的。

研究方法:

我们组每位成员对从古到今有关于咏月的诗进行搜集,对所搜集的诗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归类赏析。

研究结论:

月亮的阴晴圆缺给文人发挥极大想象的余地。他们抒发着或喜或悲的情感,通过对这些诗词的研究,我们得出了三点结论:一,每首诗作者写时及咏月的心情各不同;二、借月往往表达如思乡之情、孤寂之情、男女之情、喜爱之情、愁苦之情等;三、这类诗大多情景交融、浑然成一体、语言优美、读罢令人荡气回肠。

赏析项目:

一、咏月对思乡之情的寄托

唐代诗仙李白《静夜思》写道“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明月洒下月光照在床前,诗人还以为是白露落在地上。当他抬头遥望天空明月的时候,不禁思念起自己的故乡来。而唐代的杜甫,面对这轮明月也写下“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的诗句,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一位游子是何等思乡;宋代王安石也是思乡亲切,《泊船瓜洲》中也写道“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京口和瓜洲仅一水之隔,离诗人故居钟山很近了。春风又一次吹绿了长江南岸,明月啊,明月,什么时候照着我回去呢?诗人对月发问,充分反映出他急切回乡与思乡之情。

二、吟月对孤独寂寞之情的流露

孟浩然《宿建德江》中,“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暮色苍茫,江水浩荡,诗人停船江上。放眼望去,原野地空旷,仿佛天比树还低;低头看去,唯有一轮明月在清澈的水中不时晃荡,好像要为诗人作伴。苏东坡也因这轮明月,在他的中秋词《水调歌头》中,他俯仰古今变迁,感慨宇宙流转,厌弃宦海险恶,揭示睿智的人生哲理。那皓月当空,美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在月的阴晴圆缺当中,渗进了浓厚的哲学意味“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发出深挚的慰问和祝福;另有千古名句“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明” ,张继在这《枫桥夜泊》中看着月落愁思绵绵。

三、诵月对喜爱之情的抒发

王维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更让人心向往之,流连忘返,足见对其喜爱。晏殊的“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给人一幅多么清闲怡淡的美景,此时作者对月的心情是多么快乐,由此可见作者喜月甚也。

如此看来,同是一个月亮,在诗人的笔下,却各呈意象,表达着诗人们的不同感情,皎皎明月,浸润了多少迁客骚人寂寞的灵魂,温暖了多少游子无眠的夜晚。这秦风汉韵,唐诗宋词,为中国文学注入了股股清流,传递着人性的光辉,泽被后世。我们把自己融入文人的咏月诗的意境中收获很多,用心去聆听文人的倾诉,我们懂得更多……

篇2:全方位 新手法 最优化――古代咏月诗词教学活动案例

全方位 新手法 最优化――古代咏月诗词教学活动案例

活动目标:

我国是诗的王国。诗作为最早的一种文学样式,是我们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之一,策划中秋赏月会系列活动,主要让学生进行自主性的活动研究。了解古往今来咏月诗作者的生平,比较历代文人咏月的意境,领略咏月诗的魅力,从而陶冶情操,提高文学素养。同时以听读说写并重,以课内外结合、政史地结合的方式去赏析诗歌,拓展教学,丰富知识,训练学生大文科思维能力,概括组织能力,从而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活动准备:

策划者事先向学生交代活动创意,把初步方案(演示文稿)交给有关的主持人,方案有弹性,以便活动中作适时调整。

分组由小组长负责;收集咏月的诗词(各组分朝代搜集,避免重复)。

活动过程:

(一)导入:中秋夜,月光洒满小操场,高一(13)(14)两班学生分别围成两大圈。舒缓的音乐声伴随浑厚而深沉的朗诵:“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学生情不自禁地和着录音,高声吟咏。

在月光曲的伴奏下,教师缓缓介绍:苏轼这首著名的中秋词,写于41岁时,当时他政

治上不得意,在外放时,要求与其弟苏辙临近也未如愿,于是,这年中秋之夜,独自饮酒赏月,挥笔作词,表露了自己天上人间,出世入世的内心矛盾,抒发了对人生悲欢离合的感慨,倾述了对亲人的深切思念。全词笔调奇逸,风格健朗,体现了苏轼豪放的词风。作者将哲理的内容带进词中,增强了思想的深度和意境的深远,所以此词为历代人所喜爱,年年中秋有人吟诵。

我国是诗的王国,诗作浩如烟海。其中咏月诗就如天上繁星数不胜数,许多诗人把月作为寄托情感之物,对月亮的圆缺,发挥自己极大想象,借月表达思乡之情,爱恋之情,喜爱之情……我们在座的同学,趁今晚月光皓洁,不妨借景吟诗。

(二)学生活动

(1)以点歌的形式,或以带月词语接龙形式,引出各小组朗诵的同学及诗词点评的人员。

①借月寄托思乡情,如李白《静夜思》,王安石《泊船瓜洲》。

②借月传递孤寂之情,如杜甫《月夜》,孟浩然《宿建德江》等。

③借月抒发喜爱之情,如王维的《山居秋瞑》、刘方平的《夜月》、于良史的《春山夜月》等。

(2)每小组活动完毕,穿插唱“月”的歌曲,如《十五的月亮》、《月亮走,我也走》等,或独唱,或小组唱,或集体唱。

(3)小组赏析诗词后,开始非群体组织活动,各位约自己的同桌或班上最亲近的同学,漫步于校园月光沐浴的花丛中,放飞自己的思绪,回味吟月诗的意境,身临其境般地体会诗人的个中感情。半小时后集中在多媒体教室。

(三)教师指导

(1)利用Powerpoint讲述欣赏古代诗词要领:

①明确背景材料,把握抒情基调和主旨。如杜甫《月夜》,是安史之乱中,杜甫只身前往灵武投奔唐肃宗,途中不幸遭遇叛军,被掳往长安。其时,他的家人正在~州羌村。这首诗即身陷长安的诗人思念家小,借望月表达对妻子的深情。“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情思深婉。

②品味意象,再现情境,体验作者感情。诗歌的意象是指物象的客观性特征与诗人的主观感情的结合,即情与景的结合,如王维的《山居秋瞑》通过写秋山雨后黄昏时分的恬美景色,抒发了诗人悠然自得、陶醉愉悦的心情,表现了自己追求高洁的意趣和迷恋山林的情怀。全诗情景交融,自然而清新,明丽而幽淡。

③咀嚼字词句,赏析表达技巧。诗歌的形象性与抒情性要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如联想、想象等及比喻、夸张、对比等修辞手法。理解这些有助于披诗入情。

(2)结合史地知识,对诗词作多层面理解,加深对诗词的记忆,如杜甫《月夜》一诗,运用历史课中学习的唐代“安史之乱”史料,结合理解本诗;对不同的地理位置,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时间里,遥望月亮,感觉不同,让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对诗词作一些科普知识方面的解释。

(3)利用信息技术借助互联网获取相关的知识,展开以此为专题的研究性学习,体现知识的延伸,能力的提高,创新意识的培养。

①各人自行组织的诗词研究性学习小组,利用周末时间搜集资料。

②在搜集资料后,语文老师组织各小组负责人,指导他们如何舍取资料,确定好自己的论述角度。

③将各人所写的内容,由组长统稿,最后形成小论文,递交学校评选。

活动个案评价:

在VCD、XP流行的现代社会,语文教学要亲近古诗情,让学生对源远流长的古典文学有一个更为直接的认识,就需要教师有创意的策划:趁八月十五中秋节,举行咏月诗赏析活动,激发学生学古诗词的兴趣,满足学生的精神需求和审美需要。

我们中国人历来崇拜月亮,月亮的圆满被认为“运而无穷”“幸福如意”的象征,因而爱月、赏月、祭月等成了极富有民俗特色和人情魅力的活动。展开这一活动,即创设教学情境,激活了学生的学习潜力,促使学生主动参与,有助于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联想想象能力、分析鉴赏能力、综合概括能力,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再则,高考的语文卷中诗歌鉴赏内容比重增加,难度逐渐提高,文综卷中涉及古诗命题,这些变化必然促使教师对这种最古老、最有生命力的文体作全方位、新手法、最优化的教学设计,以适应时代的需要。这一活动又培养了合作精神,体现民主性、自主性,故学生活动时激情飞扬,研究性学习时热情满腔,收到非常好的活动效果。

附:[演示文稿]、[学生习作]

(附演示文稿)

明月几时有

――大语文活动课计划简介

温岭市第二中学 莫素君

(一)我们要解决的问题

核心问题:

人们借助月亮表达哪些复杂的感情?

相关问题:

你在中秋夜对月吟咏过\\\“明月几时有\\\”的词吗?

你了解这位作者的生平事迹吗?

你能找几首和月亮有关的诗词?

召开中秋赏月会,你背诵几首关于月亮的诗词?

你获得了哪些关于咏月诗歌与政史地等文综相关联系的知识?

大语文活动目标:

中秋赏月会系列活动,主要让学生进行自主性的活动研究。了解古往今来吟月的作者的生平,分析、比较历代文人咏月的意境,领略咏月诗词的魅力,从而陶冶情操,提高文学修养。同时以听、读、说、写、演并重,以课内外结合、政史地知识结合的形式去赏析

诗歌,拓展教学,丰富知识;训练学生大文科思维能力,概括组织能力,从而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历史地理方面:

运用历史课中的相关知识,结合语文课中的文学知识,文史知识交融,加深理解诗词内容,实现大综合教学。

在不同的地理位置,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时间里,遥望月亮,感觉不同。运用地理知识对诗词作一些科普知识解释。懂得同一事物,运用不同的知识,作多层面的理解。

信息技术方面:

1、能借助互联网获取相关的.信息。

2、能运用word文档组织相关材料。

3、能完成一个powerpoint文档展示研究结果。

4、能建立一个比较简单的网页发布研究结果。

我们的学习方式

大班活动 小组合作学习

我们的学习方法

文艺性活动 探究式学习

分组办法

节目主持; 自己组合,选出组长。

我们的研究步骤

相关资源

www.jingqi.com/cgi-bin/fenlei-new/indes.asp?CHID=001CLZD=1237

www.chinapoet.net/hw6chao/

www.chinapoet.net/song/

www.srsofe.com.cn/study-gcaden-plot/cz/200/0214-9.htm

www.scitom.com.cn/museums/silk/effece

www.gardne.2118.com.cn/zxd/yfcl/zf/zf.htm

(附学生研究性小论文)

关于古代咏月诗的赏析研究

温岭市第二中学 高一(13)班 陈成龙、蔡洁、蔡青芬、陈虹希

指导老师:莫素君

研究缘起:

诗是中国灿若银河的文化宝库中最璀璨的明珠,文人把诗当作寄托情感的孤舟,让它带走一份心情。只要你留心记忆,你会发现在数亿万计的诗中有很大一部分都与月亮有关。也许由于中国人历来崇拜月亮。月亮的圆满被认为“运而无穷”、“幸福如意”的象征,因而,爱月、赏月、祭月自然而然地成了中华文化中极富有民俗特色和人情魅力的精粹所在,更成为文人抒发满怀情感的最佳选择,我们对其进行抽丝剥茧式的分析研究,不难发现,每首关于赏月的诗不尽相同,但可以把握到每位文人写时的情感脉络,这对于我们学习写诗及欣赏水平的提高都是有帮助的。

研究方法:

我们组每位成员对从古到今有关于咏月的诗进行搜集,对所搜集的诗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归类赏析。

研究结论:

月亮的阴晴圆缺给文人发挥极大想象的余地。他们抒发着或喜或悲的情感,通过对这些诗词的研究,我们得出了三点结论:一,每首诗作者写时及咏月的心情各不同;二、借月往往表达如思乡之情、孤寂之情、男女之情、喜爱之情、愁苦之情等;三、这类诗大多情景交融、浑然成一体、语言优美、读罢令人荡气回肠。

赏析项目:

一、咏月对思乡之情的寄托

唐代诗仙李白《静夜思》写道“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明月洒下月光照在床前,诗人还以为是白露落在地上。当他抬头遥望天空明月的时候,不禁思念起自己的故乡来。而唐代的杜甫,面对这轮明月也写下“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的诗句,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一位游子是何等思乡;宋代王安石也是思乡亲切,《泊船瓜洲》中也写道“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京口和瓜洲仅一水之隔,离诗人故居钟山很近了。春风又一次吹绿了长江南岸,明月啊,明月,什么时候照着我回去呢?诗人对月发问,充分反映出他急切回乡与思乡之情。

篇3:中秋咏月诗词

第一课时

一、目标全解:

1、了解作者,理解诗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能朗读、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二、导语设计

从小学到现在,我们已经学习了不少古诗。现在我们就组织一次古诗接力背诵,一名同学背出上句,其他同学以抢答形式背出下旬或全首诗,要求准确无误,看谁背得最多,接得最快。占5分钟 (解说:初一的学生已有了一定的古诗积累,以接力背诵的形式导入新课,唤起他们对所学篇目的回忆,并激发其“温故而求新”的渴望,引起浓厚的学习兴趣,形成竞争气氛。)

三、解题

1.《十五夜望月》。

作者介绍:王建,字仲初,许州(今河南许昌)人。唐代宗大历间进士。其作品语言通俗明晰,凝练精悍,风格简括爽利。善用七言歌行体,与张籍齐名,世称“张王乐府”。作品有《王建诗集》。

2. 题目解说: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作者在夜晚赏月,怅然于家人离散,怀人之情油然而生,作者用这首诗,将,表达得非常委婉动人。

四、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读课文,消灭文字、词语等障碍。

(2)指导学生学会正确停顿,流畅朗读。

2、具体研习,突出重难点。

(1)(解说:引导学生想像与联想,实现从文字信息到画面信息的转化,从而进入意境,实现阅读价值。改写并不等于古诗今译,教师应使学生明确这一点,解说:贯彻读思结合的教学原则,促使学生更深层次地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

(3)《十五夜望月》一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富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思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达的非常委婉动人。

(解说:问题的回答不要求面面俱到,能扣住诗歌语言做出自己的分析即可,对学生的'解答应多加肯定、鼓励。)

3.欣赏品味及课堂训练。

(1)(解说:在同一首诗中各句话侧重表达的感情是有区别的,要指导学生把握体会。用词语替换的方法体会诗歌遣字用词的技巧。)

五、布置作业

1. 怎样体会后两句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2. 背诵并默写《十五夜望月》。

第二课时

一、目标全解:

1、了解有关苏轼的文学常识。

篇4:中秋咏月诗词

学习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诵诗词,并能背诵。

2.能感受作者在诗中寄寓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投影月夜图画和配合的诗词)

月亮是中国文化中的传统意象——团圆的象征,古人总爱对月抒怀,尤其是在中秋这样的节日,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中秋咏月诗词三首》。

(二)介绍作者:

1.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今属四川),有《东坡全集》。

2.《水调歌头》是苏轼豪放词的代表作,中秋佳节,作者望月思人,不免孤单寂寞,满腹疑问无人倾诉,乘着酒兴,质问青天——“明月见时有”“今夕是何年”“何事长向别时圆”。

(三)诵读探究:

1.理清诗歌脉络。

上阙:月下饮酒

(由幻想超脱尘世,转化为喜爱人间生活。)

下阙:对月怀人

(由感伤离别转而为对离人的祝福。)

2.朗诵全诗。

学生学习过程:独立思考——四人小组讨论——小组交流

思考:

(1)开头两句的月宫境界,反映了什么?

反映词人对天上的向往。

(他写该词时正值政治失意,这正反映了他当时思想的矛盾。)

(2)后面几句,思想有无转变?

作者的思想由天上的幻境回到了地上的现实,表现了他对人间生活的赞美和热爱。

(3)该诗反映了诗人怎样的胸怀?

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

(四)课后学习:

背诵三首诗词。

篇5:中秋咏月诗词

学习目标:

1.学习欣赏咏月诗词的方法。

2.体会诗中的意境。

课前预习:收集关于“月”的名句。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背诵收集的关于“月”的名句

(二)师生共同分析《十五夜望月》诗句:

中庭地白树栖鸦——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了一层霜雪。萧森的树阴里,鸦鹊的聒噪声逐渐消停下来,它们终于适应了皎月刺眼的惊扰,先后进入了梦乡。“地白”二字,却给人以积水空明,澄静素洁之感。“树栖鸦”三字,简洁、朴实,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况,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

冷露无声湿桂花——由于夜深,秋露打湿庭中桂花。这也让人联想到满月中的桂树。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思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诗人无声望月的意境就显得更悠远。

冷露无声浸润了桂花,那么月中的白免呢,挥斧的吴刚呢,那“碧海青天夜夜心”的嫦娥呢?诗句让人产生丰富的联想。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明月当空,难道只有诗人独自在那里凝神注望吗?普天之下,有谁不在注目明月,神驰意远呢?诗人由已推人,扩大了望月的范围。诗人由于家人离散,因而由月宫的凄清,引出了入骨的想思。诗人没有直说自己的情思,而是用了一种委婉的语气,不知那饱含相思的清辉洒在哪一家。欲说不尽,委婉动人。

(三)分小组讨论

1.诗人在这首诗中描绘的景色的特征是什么?

秋月——秋思

2.诗人通过这种景色表达何种情感?

诗人通过联想,由已推人,在这出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中,表达出别离思聚的情感。

(四)关于艾青

1.艾青(1910—),现代诗人,原名将海澄。浙江省金华县畈田将村人。他的第一本诗集《大堰河》1936年在上海出版。

2.艾青的诗,往往较多地把个人的悲欢融合到时代的悲欢里,反映自己民族和人民的苦难与命运,反映现实的生活和斗争,从而比较鲜明地传出时代的呼唤和人民的心声;诗作感情深沉,突出表现为对光明的热了向往、追求和讴歌。作为现实主义诗人,他的作品中紧密结合现实、富于战斗精神的`特点又同新鲜的诗美结合在一起。

(五)研习课文《我的思念是圆的》

1.这首诗分两节,第一节,诗人由“思念是圆的”联想到最亮最圆的中秋月亮。月亮只有中秋圆,言外之意是说其他时候的不圆,在这样的夜晚,人应该由不圆到圆。

第二节,由西瓜和苹果都是圆的联想到团聚的欢乐和“骨肉被分割”的痛苦,此时,诗意顿觉显豁,渴望祖国统一、亲人团聚之情跃然纸上。惟其如此,在这中秋之夜,望着明月,“谁能把月饼咽下”就变成了沉痛的责问了。

2.《我的思念是圆的》的结构特点:

第一节:思念圆——月亮圆——人不圆——何时圆

第二节:思念圆——果瓜圆——家不圆——何时圆

3.《我的思念是圆的》一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诗人借中秋之月表现对祖国命运的关怀,对人民幸福的期待,抒发出对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

(六)课后作业:

在理解原诗、词的基础上,选择其中一首,发挥想像和联想,扩展成一个完整的故事。

篇6:中秋节咏月诗词

苏轼《西江月》

顷在黄州,春夜行蕲水中。过酒家饮酒,醉。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曲肱,醉卧少休。及觉已晓。乱山攒拥,流水铿然,疑非人世也。书此语桥柱上。

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

苏轼《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秋夜月

当初聚散。便唤作、无由再逢伊面。近日来、不期而会重欢宴。向尊前、闲暇里, 敛著眉儿长叹。惹起旧愁无限。

《回董提举中秋请宴启》 宋 文天祥

照江叠节,载画舫之清冰;待月举杯,呼芳樽于绿净。拜华星之坠几,约明月之浮槎。风雨满城,何幸两重阳之近;江山如画,尚从前赤壁之游。槁秸申酬,轮 嗣布。

[满江红]中秋寄远 宋 辛弃疾

快上西楼,怕天放、浮云遮月。但唤取、玉纤横笛,一声吹裂。谁做冰壶浮世界,最怜玉斧修时节。问嫦娥、孤冷有愁无,应华发。

玉液满,琼杯滑。长袖起,清歌咽。叹十常八九,欲磨还缺。若得长圆如此夜,人情未必看承别。把从前、离恨总成欢,归时说。

秋蕊香引

留不得。光阴催促,奈芳兰歇,好花谢,惟顷刻。彩云易散琉璃脆,验前事端的。 风月夜,几处前踪旧迹。忍思忆。这回望断,永作终天隔。向仙岛,归冥路,两无 消息。

宣清

残月朦胧,小宴阑珊,归来轻寒凛凛。背银〔钅工〕、孤馆乍眠,拥重衾、醉魄犹 噤。永漏频传,前欢已去,离愁一枕。暗寻思、旧追游,神京风物如锦。

念掷果朋侪,绝缨宴会,当时曾痛饮。命舞燕翩翻,歌珠贯串,向玳筵前,尽是神 仙流品,至更阑、疏狂转甚。更相将、凤帏鸳寝。玉钗乱横,任散尽高阳,这欢娱

长相思(京妓)

画鼓喧街,兰灯满市,皎月初照严城。清都绛阙夜景,风传银箭,露叆金茎 。巷陌纵横。过平康款辔,缓听歌声。凤烛荧荧。那人家、未掩香屏。

向罗绮丛中,认得依稀旧日,雅态轻盈。娇波艳冶,巧笑依然,有意相迎。墙头马 上,漫迟留、难写深诚。又岂知、名宦拘检,年来减尽风情。

望汉月

明月明月明月。争奈乍圆还缺。恰如年少洞房人,暂欢会、依前离别。

小楼凭槛处,正是去年时节。千里清光又依旧,奈夜永、厌厌人绝。

鹧鸪天

吹破残烟入夜风。一轩明月上帘栊。因惊路远人还远,纵得心同寝未同。

情脉脉,意忡忡。碧云归去认无踪。只应曾向前生里,爱把鸳鸯两处笼。

十二时(秋夜)

晚晴初,淡烟笼月,风透蟾光如洗。觉翠帐、凉生秋思。渐入微寒天气。败叶敲窗 ,西风满院,睡不成还起。更漏咽、滴破忧心,万感并生,都在离人愁耳。

天怎知、当时一句,做得十分萦系。夜永有时,分明枕上,觑著孜孜地。烛暗时酒 醒,元来又是梦里。

睡觉来、披衣独坐,万种无□憀情意。怎得伊来,重谐云雨,再 整馀香被。祝告天发愿,从今永无抛弃。

行香子

天与秋光,转转情伤,探金英知近重阳。

薄衣初试,绿蚁新尝。

渐一番风,一番雨,一番凉。

黄昏院落,凄凄惶惶,酒醒时往事愁肠。

那堪永夜,明月空床。

闻砧声捣,蛩声细,漏声长。

[念奴娇]中秋对月 明 文征明

桂花浮玉,正月满天街,夜凉如洗。风泛须眉并骨寒,人在水晶宫里。蛟龙偃蹇,观阙嵯峨,缥缈笙歌沸。霜华满地,欲跨彩云飞起。

记得去年今夕,酾酒溪亭,淡月云来去。千里江山昨梦非,转眼秋光如许。青雀西来,嫦娥报我,道佳期近矣。寄言俦侣,莫负广寒沈醉。

《秦淮看月记》 明 潘之恒

戊午中秋,登虎丘见月而思秦淮也。几望及望,月色如昼,逢丽姬金、王两姓,从千人中独见而月不能为之奇。时善音者,皆集金陵,子夜闻之靡靡耳。至已未是日,则余居金陵已七见圆魄,靳一而将行,秦淮人之曰:“胡曩之不思,思而去之,是将又思。”乃发慨而止。上弦以来,犹吴咋也,几及两夕而忽若失之,则人或胜于吴,非人胜而情胜也。匝青溪夹岸竞传吴音,而阁中以真情胜者,则元女之珠献彩女之箫,随其孤调皆绿云之音,其为剧,如琵琶、明珠更为奇绝,余悔其闻之晚而娱耳浅也,应为废吴思,而胡以又之,令当吴游,片石尽肯,可中易仄,剑池一勺,若海印发光矣。因掷笔空中,俄而云开月出,恍置身于虎丘间,因为歌曰:“我之思兮云隐,月中生兮风中殒,忽如梦兮如醒,我又思兮瀛海,龙街光兮凤舒彩,忽以游兮以嬉,愿千秋兮无改。"

篇7:《中秋咏月诗词》教学实录

一、导入

师:中秋佳节是中国合家团聚的日子,那是不是全中国的人都能在这一天与佳人团聚呢?

生(齐答):不是。

师:你能举些有代表性的例子吗?

生1:保家卫国的边防战士。

生2: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

生3:刻苦求学的莘莘学子。

生4:浪迹天涯的海外游子。

……

师:对!由于种种原因,他们在中秋佳节不能与家人团聚,把酒言欢。自然,中秋之夜的月也就成了他们倾诉的对象。今天,我们就一起去看看不同年代的三位诗人在中秋之夜所作的咏月诗词。

二、品读欣赏

(一)配乐诵读三首诗词。

(放录音,学生听,教师巡视)

师:这三首诗中,哪一首让你听后最有回味。

生:《水调歌头》

生:《我的思念是圆的》

生:《十五夜望月》

师:我听到这三首诗词,大家都喜欢。相比较来说,喜欢《水调歌头》的同学较多些,那我们这一节课就先去看看苏轼的这首词――《水调歌头》。

(二)品读《水调歌头》

1、配乐诵读《水调歌头》

(学生闭上眼睛,用心去听,去感知)

2、师生活动,感知词中意境。

师:听完,你的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一幅画面?

生1:诗人在月光下端着酒杯,昂头质问上天。

生2:诗人踏风而行,准备去天上的'宫阙看看。

生3:诗人在月下翩翩起舞,影子随风而动。

生4:明月当空,诗人躺在床上,望着低低的窗子,辗转反侧,睡不着。

……

师:很好!大家捕捉的画面很合词意。老师这儿也准备了几幅画面。请大家看看,并试用词中的一句来概括画面的内容。

师:大家回答的都很对!下面,让我们随着这几幅画面再次把这首词齐读一遍。

(学生诵读,教师移动、变化画面)

3、品析《水调歌头》

师:这是一首中秋咏月兼怀亲人的抒情之作。当时诗人苏轼已41岁,为密州太守,政治上很不得意,又与其弟子由分别六七年未见,心情抑郁不欢。词的上阕写月下饮酒,下阕写对月怀人。

师:结合注释、画面,小组讨论:

①疏通课文字词句的含义。

②体会诗人在这首词中所体现出来的情感。

(小组讨论,做好记录,教师巡回指导)

(1)全班合作交流,疏通课文字词句的含义

师:在讨论过程中,你们小组遇到了哪些不易解决的问题,请你指出来,其他小组帮助解决。

生1:我们小组对“把酒问青天”中的“把酒”含义不是很清楚。

生2:我们小组认为是:端起酒杯。

生3:“我欲乘风归去”中的“归去”是什么含义?

生4:“归去”的含义是:回到天上去。

生5:“高处不胜寒”中的“不胜”是什么含义?

生6:“不胜”的含义是:经不住,承担不了。

生7:“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的含义是什么?

生8:“弄”是“玩弄、欣赏”的含义,“何似”是“哪像是,怎比得上”的含义。这句话的意识是:月下起舞,清影随人,清冷的月宫怎比得上人间。

师:好!经过大家的通力合作,我们已把课文的含义疏通了。现在,我们就结合词意,跟着录音,大声把课文齐读一遍。

(放录音,学生齐读,教师巡视)

(2)全班合作交流,体会诗人苏轼在词中所表达的情感。

师:请同学把你们小组讨论的诗人在这首词中所体现出来的情感说给大家听听。

生1:因为政治失意,家人分离,诗人内心有一种想超脱世俗的念头,词中的“我欲乘风归去”即:我想驾着长风回到天上,是一个很好的证明。

生2:我们小组认为,诗人虽然在政治上不得志,又和家人相别,有超脱尘世的思想,但诗人更喜欢人间的生活。词中“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即:月下起舞,清影随人,清冷的月宫怎比得上人间,不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吗?

生3:我们小组认为,诗人在下阕中,把个人的忧怨全都怪罪在了中秋之夜的圆月上,说它“照无眠”“不应有恨,何时长向别时圆”,诗人心情较低落。

生4:我们小组有补充意见,在下阕的开头,诗人的心情是有些低沉,但诗人在感知到“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人月无常,自古皆然。人的悲欢离合同月的阴晴圆缺一样,两者都是自然的常理,是人生无法克服的遗憾。诗人在体会人无完人之时,顿生感悟,以理遣情,最终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发出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豪迈之语。

师:今天你们的表现让老师很满意,大家都能抓住课文,体会诗人的情感。这首词反映了作者仕途失意,幻想超然物外,但积极的处世态度,终于战胜了消极“遁世”的念头,表现了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全词深沉婉曲,流转自如,以美丽的想象、明睿的哲理,创造出幽深高远的境界,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师:我们就把自己当作诗人苏轼,跟着录音再一次把该词一起诵读一遍,体会诗词魅力所在。

(放录音,学生齐读)

师:我们就以《明月几时有》的歌曲来结束本节课的学习,大家跟着唱。

三、作业:

(一)诵读,体会

(二)对照,体会另外两首诗词的含义及作者情感。

(三)拓展:搜集有关咏月的名言名句,摘录在摘抄本上。

第二课时实录

一、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苏轼的词〈水调歌头〉,同学们对词的品读欣赏给老师留下了深刻印象。下面我们集体背诵一遍。(学生集体背诵)

师:再请同学单独背诵

生1: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

师:同学们背诵得熟练,有感情,下面我们在看《十五夜望月》。

二,品读《十五夜望月》

1、配乐诵读《十五夜望月》(听录音)

2、师生活动,感受诗中的意境

师:听完,你的脑海中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

生1:“中庭地白树栖鸦”诗人在这句诗中写到了中

篇8:古代咏美女的诗词

有美一人,婉如清扬。 妍姿巧笑,和媚心肠。

知音识曲,善为乐方。 哀弦微妙,清气含芳。

流郑激楚,度宫中商。 感心动耳,绮丽难忘。

离鸟夕宿,在彼中洲。 延颈鼓翼,悲鸣相求。

眷然顾之,使我心愁。 嗟尔昔人,何以忘忧?

篇9:古代咏美女的诗词

美女出东邻,容与上天津。整衣香满路,移步袜生尘。

水下看妆影,眉头画月新。寄言曹子建,个是洛川神。

篇10:古代咏美女的诗词

闺夕绮窗闭,佳人罢缝衣。理琴开宝匣,就枕卧重帷。

夜久灯花落,薰笼香气微。锦衾重自暖,遮莫晓霜飞。

篇11:古代咏美女的诗词

东邻美女实名倡,绝代容华无比方。

浓纤得中非短长, 红素天生谁饰妆。

桂楼椒阁木兰堂,绣户雕轩文杏梁。

屈曲屏风绕象床,萎蕤翠帐缀香囊。

玉台龙镜洞彻光, 金炉沉烟酷烈芳。

遥闻行佩音锵锵,含娇欲笑出洞房。

二八三五闺心切,褰帘卷幔迎春节。

清歌始发词怨咽, 鸣琴一弄心断绝。

借问哀怨何所为,盛年情多心自悲。

须臾破颜倏敛态,一悲一喜并相宜。

何能见此不注心, 惜无媒氏为传音。

可怜盈盈直千金,谁家君子为藁砧。

篇12:古代咏美女的诗词

残妆色浅髻鬟开,笑映朱帘觑客来。

推醉唯知弄花钿,潘郎不敢使人催。

自拈裙带结同心,暖处偏知香气深。

爱捉狂夫问闲事,不知歌舞用黄金。

篇13:古代咏美女的诗词

洁眼朝上清,绿景开紫霞。皇皇紫微君,左右皆灵娥。

曼声流睇,和清歌些;至阳无谖,其乐多些;旌盖飒沓, 箫鼓和些;金凤玉麟,郁骈罗些;反风名香,香气遐些; 琼田瑶草,寿无涯些;君著玉衣,升玉车些;欲降琼宫, 玉女家些;其桃千年,始著花些。

萧寥天清而灭云, 目琼琼兮情感。佩随香兮夜闻,肃肃兮愔愔。

启天和兮洞灵心,和为丹兮云为马。 君乘之觞于瑶池之上兮,三光罗列而在下。

篇14:古代咏美女的诗词

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 香脸半开娇旖旎。

当庭际,玉人浴出新妆洗, 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珑珑 地,共赏金尊沈绿蚁。

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

篇15:古代咏美女的诗词

水精如意玉连环,下蔡城危莫破颜。

红绽樱桃含白雪,断肠声里唱阳关。

白日相思可奈何,严城清夜断经过。

只知解道春来瘦,不道春来独自多。

篇16:古代咏美女的诗词

香脸轻匀,黛眉巧画宫妆浅,双蝶绣罗裙。

东池宴,初相见。朱粉不深匀,闲花淡淡香。

细看诸处好,人人道,柳腰身。昨日乱山昏,来时衣上云。

莺莺燕燕春春,花花树树真真,事事风风韵韵,娇娇嫩嫩,停停当当人人,日日双眉斗画长,行云飞絮共轻狂。

不将心嫁冶游郎。 溅酒滴残歌扇字,弄花熏得舞衣香。一春弹泪说凄凉。 云一涡,玉一梭,淡淡衫儿薄薄罗,轻颦双黛螺。

篇17:古代诗词月句子

《枫桥夜泊》

年代:唐 作者: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锦瑟》

年代:唐 作者: 李商隐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万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年代:宋 作者: 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江城子·前瞻马耳九仙山》

年代:宋 作者: 苏轼

前瞻马耳九仙山。碧连天。晚云闲。城上高台,真个是超然。莫使匆匆云雨散,今夜里,月婵娟。小溪鸥鹭静联拳。去翩翩。点轻烟。人事凄凉,回首便他年。莫忘使君歌笑处,垂柳下,矮槐前。

《无题》

年代:唐 作者: 李商隐

紫府仙人号宝灯,云浆未饮结成冰。

如何雪月交光夜,更在瑶台十二层。

《暮江吟》

年代:唐 作者: 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

年代:唐 作者: 韦庄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

雨眠。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篇18:中秋咏月诗词的教学设计

关于中秋咏月诗词的教学设计

1、理解诗词所表达的思想内容。

2、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学习方法:朗读、交流讨论课时计划:两课时教学过程:

一、阅读序幕

同学们可知道在我们中国人的传统意识中,一年中那一夜的月是最圆最亮又最容易引发人们的思乡情绪的?对,是中秋,八月十五中秋夜。“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瞧,多美多富有深情的诗句!让我们一起来诵读——

二、阅读主场

一)合作学习

1、学生分别诵读三首诗,教师评议。

2、教师分别诵读三首诗,学生评议。

3、通过简述,分别引导学生理解这三首诗的基本内容,品味这三首诗的.艺术魅力。

⑴《十五夜望月》(王建):这是唐代咏中秋的诗篇中较为著名的一首。这首诗意境很美,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富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非常委婉动人。月光照在庭院的地上,好像铺了一层霜雪。夜深了,秋霜渐渐打湿了庭中桂花。

这明月当空的夜晚,普天下的人都在赏月中神驰意远,不知道那茫茫的秋思会落在谁的一边呢?

⑵《水调歌头》(苏轼):这是一首中秋咏月兼怀亲人的抒情之作,是中秋词中最为著名的一首,向来脍炙人口。上阕写月下饮酒——由幻想超脱世尘,转化为喜爱人间生活;下阕写对月怀人——由感伤离别转为对离人的祝福。这首诗反映了作者仕途失意,幻想超然物外的思想情绪,但最后积极的处世态度终于战胜了消极的遁世念头,表现了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全词深沉婉曲,流转自如,以美丽的想象,明睿的哲理,创造出幽深高远的境界,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⑶《我的思念是圆的》(艾青):诗意的句子总是优美而蕴藉着丰富的内涵,诗人睿智的光芒闪烁在看似不经意的比喻和联想上。诗人的责任感集中表现于对祖国命运的关怀,对人民幸福的期待。借中秋之月抒发出的对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在作者这首即兴小诗中得到了充分体现,那份感情的份量却不是一般的浅唱低吟所能表达出的。

4、师生一起诵读。

三、阅读尾声

(一)讨论“探究·练习一”。

(二)解决学生预习中提出的问题。

(三)课堂背诵三首诗。

(四)布置作业。选一个十五月明之夜,与爸爸妈妈一同赏月,听爸爸妈妈讲嫦娥奔月的传说。以“月”为话题随意写一段文字。

【古代咏月诗词教学活动案例】相关文章:

1.古代诗词月句子

2.咏月的古代诗句有哪些

3.古代诗词

4.古代诗词鉴赏

5.古代诗词爱情

6.古代边塞诗词

7.古代诗词名句

8.古代诗词六年级

9.古代诗词大全

10.励志古代诗词

下载word文档
《古代咏月诗词教学活动案例.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