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励志人生 > 名人名言>人也需要水的智慧名人故事

人也需要水的智慧名人故事

2022-12-17 08:27:27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浑水不摸鱼斯基”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7篇人也需要水的智慧名人故事,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人也需要水的智慧名人故事,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人也需要水的智慧名人故事

篇1:人也需要水的智慧名人故事

人也需要水的智慧名人故事

巴尔扎克是法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1829年,巴尔扎克出版了一部描写旺岱地区共和国军队扑灭保王党叛乱的长篇小说《最后一个舒昂党人》,小说一出版就轰动了文化界,但是也有人对这部作品很不以为然,甚至有许多人对这本书发出了不认同的声音。

有一次,一位名叫萨乐毫姆的读者从里昂给巴尔扎克写了一封信,说:“你那《最后一个舒昂党人》算是什么作品,你到底会不会写小说,你审视过自己的观点吗?”之后在信中把他臭骂了一顿。巴尔扎克看完信后,不仅没有生气,反而还给萨乐毫姆写了一封信,他在信中说:“其实仔细想起来,您的认识非常有价值!我很高兴知道您对这本书有别的看法。今后您如果来巴黎,欢迎驾临,相信我们会有更好的交流!”

巴尔扎克的一位朋友知道这件事情以后,忍不住指责巴尔扎克说:“你怎么能这么软弱?别人写信来骂你,而你竟然还邀请别人来做客!”

巴尔扎克笑笑说:“你知道水的.智慧吗?”

那位朋友说:“水也有智慧吗?”

巴尔扎克说:“你如果认为我这是软弱的话,那么水的智慧就是软弱!”他的朋友听得似懂非懂,疑惑地看着他。

信寄出去以后过了两个月,那天巴尔扎克正在家里和他的朋友谈论文学,忽然有人敲门,巴尔扎克开门后,一位陌生人走了进来。陌生人说:“请问巴尔扎克在吗?我是一位里昂市来的读者。”巴尔扎克把他让进屋后,一聊才知道,原来这位读者就是前不久寄信来骂他的萨乐毫姆。3人坐在一起谈人生谈文学谈价值观、世界观,非常融洽,直谈到天黑时,萨乐毫姆才起身准备离去,他站起来由衷地对巴尔扎克说:“我非常敬佩您的胸怀,我当初的那封信的措辞是那么激烈,假如我是您,收到那封信一定会大发雷霆,没想到您不但没有生气,反而还那么客气地邀请我来做客!”

送走萨乐毫姆后,巴尔扎克的那位朋友不解地说:“我只是觉得你很软弱,可是他为什么却会那么尊敬你呢?”

巴尔扎克说:“水的智慧就是当它遇到攻击时,它不仅不会一味地反抗,反而还敞开心扉来容纳别人,而只有这样,外来的力量才会和水相容!否则,用一块石头去砸一砸外面的柏油马路试试看,一味的强硬抵抗不仅不能化解任何矛盾,反而还会导致两败俱伤!”

水在遇到石头打击的时候,从来不做任何抵抗,但它的“软弱”却是一种无比深奥的智慧,因为这种“软弱”有时候正是化解矛盾的神奇力量!人生,其实也需要这种智慧。

篇2:智慧名人故事

在一次酒会上,一个女政敌高举酒杯走向丘吉尔,并指了指丘吉尔的酒杯说:“我恨你,如果我是您的夫人,我一定会在你的酒里投毒!”

很显然,这是一句满怀仇恨的挑衅。但是丘吉尔笑了笑,挺友好的说:“您放心,如果我是您的先生,我一定会把它一饮而尽!”能担任首相的人果然是从容不迫。

篇3:智慧名人故事

王冕是诸暨县人。七八岁的时候,父亲叫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进学堂,去听众学生念书。听完以后,总是默默地记住。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记了。

有人牵着王冕家的牛,来王冕家,责怪无人看管的牛践踏了他家的田地。王冕的父亲大怒,鞭打了王冕一顿。过后,他仍是这样。他的母亲说:“这孩子想读书这样痴迷,何不由着他呢?”王冕从此以后就离开家,寄住在寺庙里。

一到夜里,他就暗暗地走出来,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手里拿着书就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诵读,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佛像多是泥塑的,一个个面目狰狞凶恶,令人害怕。

王冕虽然是小孩,却神色安然,就好像没有看见似的。

篇4:名人智慧故事

假如世界上没有了香烟,那么世界就会纯净得多;假如世界上没有了酒,那么世界就会寂静得多。两个抽烟的人抽着烟说烟话,声音越来越轻,多半是两个人在密谋,两个喝酒的人喝着酒说酒话,声音越来越响,基本上就是两个人忘乎所以了。所以,酒逢知己千杯少看上去象牛顿定律一样牢不可破,其实在酒场上本无所谓知己,喝着喝着,就知己了。我们常常看到的是喝出来的知己,并且越喝越知己,因为在知己的时候也知彼了。

这也不错,没有酒世界上就少了许多知己。日本人的一个实验,证实了酒对人际关系有促进作用。他们发现,闻到酒香后,人的舒适程度会随之提高,精神也一起放松,于是,不是朋友的做了朋友,不是兄弟的称了兄弟,虽然有“酒肉朋友”之嫌,毕竟四海之内皆兄弟了。不信也可以去打探一下,失酒肉者失朋友,大致如此。

酒被上升为一种文化来解读已经有些年头了,到底文化在哪里?是酒的文化,还是喝酒的文化?对于西方人来说,酒是文化;对于中国人来说,喝酒才是文化。不论是干红干白,白兰地,还没有喝,先要接受常识教育,餐前酒餐后酒开胃酒,每一款酒专属于每一款酒杯,就象西餐刀叉匙的双手分工一样,错一点点就是没文化。有位对西方酒文化颇有心得的“老克勒”先生,极其愤懑如今很多葡萄酒用一个塑料塞取代了软木塞,甚至一些上好的进口葡萄酒也是如此低级下作;有人对他解释,这样做是出于环保的原因,而且塑料塞也比软木塞卫生;但是老克勒不以为然,他喝葡萄酒的重要享受之一,就是听软木塞被起出来时“嘭”的一声,还有软木塞被葡萄酒浸润过的颜色。这是礼仪,当然也就是文化。至于与谁煮酒论英雄,并不重要。

西方的酒是文化,中国人喝酒才是文化。中国人喝酒当然也讲究酒,但是更讲究的是喝酒的热闹,喝酒的一醉方休;要讲段子,要开涮,要妙语连连,要高谈阔论,雅者吟诗赋词,俗者行令猜拳。酒一定是少不了的,温文尔雅,绝非中国人喝酒的做派,红酒白酒黄酒国酒洋酒,兵来将挡,酒来我喝。看上去好像很粗俗,很没有文化,但是酣畅淋漓地喝三杯,不由地感叹,喝酒不仅是文化,而且对于中国人来说,还深藏玄机,它是一把看不见的金钥匙。普遍的,中国人的性格矜持不外向,不似老外一见如故一见钟情;不喝酒也是豪情满怀。中国人不喝酒的时候,心灵的门虽设而常关,大都趣味淡淡,谈锋平平,连笑容也是一丝丝的牵强,只有酒过三巡,那三巡之酒,对血脉阵阵推波助澜,心灵之门没做严防死守就完全敞开,矜持的表情被脸上的红晕一扫而光,想说就说,再也不象喝酒之前,要把一句话的语法修辞逻辑都想明白了才姗姗开口,开口的时候,还下意识地挠耳抓腮,捋头发、托下巴。这种心灵的推动,不在乎是什么酒、什么酒礼仪;土烧与茅台齐飞,花雕与洋酒一色;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喝也。一个乏味的人会变得灵动,一个拘谨的人会变得生动,就好像是上了一堂公共关系学的快餐速成班,与其说这是酒的作用,还不如说这是文化的作用——喝酒的文化。

酒是兴奋剂,让人张扬,就是催情剂,让人敢想也敢做。酒当然还是知己间惺惺相惜的一醉方休,酒逢知己千杯少,让喝酒有了一千个理由,到了当下,这句经典名言,恰又成为结交新朋旧友、对付应酬公关的座右铭。每个人总是免不了有求于别人的事情,怎么求?先交朋友;怎么交朋友?先喝酒。不管是公事还是私事,托人一件事,至少三场酒。否则真也是对不起朋友。只是有一点,这般喝酒,酒量越来越大,酒的销量也越来越大,但是社会上的知己好像未见正比例的上升,反而,酒更多的场合,是用来谋和生意的,是用来构建人脉的,是用来笼络交情的。于是,金石篆刻大师陆康看到了“酒逢知己千杯少”这句名言已经发生了时代性的变形:在当下,很难寻觅酒逢知己千杯少,更容易看到酒逢千杯知己少。如果说,往昔喝酒是文化,那么如今喝酒是本事,喝了酒会借酒说话是本事中的本事。于是许多原来只沾滴酒的人,几年间酒量有了长足的进步,正是应和了爱迪生的名言:一个人的成功,是百分之一的天赋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后天努力……

篇5:财富智慧名人故事

财富智慧名人故事

美国《商业周刊》近日公布了年度世界慈善家排行榜,盖茨和他的夫人再次名列榜首,比尔·盖茨慈善捐款超过30亿美元,是世界上“最慷慨”的人。

比尔·盖茨现年50岁,据《福布斯》 杂志估计个人资产达480亿美元,他将自己30亿美元的微软公司年度股票分红捐赠给了比尔·盖茨夫妇基金会。《商业周刊》指出,这是迄今为止由在世捐款人实施的最大的一笔捐赠,其数额超过了创建沃尔玛百货公司的沃尔顿家族所有捐款的总和。在至20期间,比尔·盖茨和他的夫人梅琳达·盖茨累计为慈善事业和非营利性活动捐赠了100.85亿美元。

如何使自己拥有财富,需要有智慧;同样,在拥有财富之后,如何消费这些财富,可能需要有更大的智慧。比尔·盖茨的做法,让人们感受到了他对财富的'最好理解。

分享,真正的财富是用来与别人一起分享的。这个世界的富人不少,但能与比尔·盖茨比肩的却并不多,或许,这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吧。

篇6:中外名人智慧故事

中外名人智慧故事1:滑翔机之父

李林塔尔为德国工程师和滑翔飞行家,世界航空先驱者之一。他最早设计和制造出实用的滑翔机,人称“滑翔机之父”。

李林塔尔1848年5月23日出生于安克拉姆,188月10日死于柏林。他酷爱飞行,青少年时曾搞过“飞人”实验,成年之后,他以业余时间系统观察飞鸟。1889年,李林塔尔写成了著名的《鸟类飞行──航空的基础》一书,论述了鸟类飞行的特点。

李林塔尔善于创制仪器,进行航空实验来验证观察的结果,他的测试片状物体的升力和阻力的仪器和试验扑翼机升力的仪器都是十九世纪末有代表性的航空研究仪器。

李林塔尔注意积累数据,总结经验,纠正了前人“多层叠置窄条翼”的片面做法,第一次提出了“曲面机翼比平面机翼升力大”的观点,为后来飞机的发明成功作出了决定性的贡献。

李林塔尔的最主要贡献还是成功的滑行飞行。1891年,他制成一架蝙蝠状的弓形翼滑翔机,成功地进行了滑翔飞行,从而肯定了曲面翼的合理性。在1893到1896年的三年内,李林塔尔进行了两千次以上的滑翔飞行试验,三次改进总体布局,滑翔中又拍了许多照片,积累了大量数据,并以此编制了《空气压力数据表》,给美、英、法等国的飞机制造者们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1894年,李林塔尔从柏林附近的悬崖上起飞,成功地滑翔了350米(1150英尺)远,这在当时是一个惊人的成绩。他仔细地将自己的成就记录下来,使之成为航空史上最早的飞机性能记录之一。

但是李林塔尔过于重视升力,而忽视了对飞机的操纵。他认为改变身体重心的位置是保持飞机稳定的唯一办法,这一失误对他来说是致命的。1896年,李林塔尔在飞行中突然遇到迎面突风,在他还未来得及将重心前移以使滑翔机低头之前,便和飞机一同坠落到了地面。

李林塔尔于失事的当天去世。德国人为了纪念他的功绩,为李林塔尔树立了一座纪念碑,上面写着“最伟大的老师”。

中外名人智慧故事2:把上帝赶出宇宙的拉普拉斯

人类一直在思考自己生活的宇宙是如何形成的。直到二百多年前,才有一位叫康德的德国哲学家提出了第一个比较科学的太阳系形成假说,认为太阳系是由一团星云发展演化而成。当时很多人不相信这个星云之说,慢慢地也就遗忘了。50年以后,法国科学家拉普拉斯(1749—1827)重新提出这个假设,并且从力学原理出发,用严密的数学推理证明了这个学说的科学性,进而带来了宇宙观的重大变革。

拉普拉斯出生在法国诺曼底的波蒙镇,小时候家境贫寒,靠邻居的帮助才完成学业。拉普拉斯有数学天才,上大学期间深受教授们的赞赏。18岁大学毕业,由著名数学家达兰贝介绍到巴黎陆军学校担任数学教授。

长期以来,科学家一直受“太阳系如何形成”,“地球何以会绕太阳运转” 这些问题的困扰,就连著名科学家牛顿也难以回答,最后只好求助神学,把运动的最终原因归于“上帝的第一推动”。拉普拉斯对宇宙形成问题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写下了《宇宙体系论》和《天体力学》两书。他认为太阳系是从一团原始星云中形成的,原始星云由于运动和质点相互吸引而形成原始火球,原始火球进一步收缩,并且由于吸引和排斥的综合作用,逐渐分化形成太阳系各行星,最后构成了现在的太阳系。他对太阳系的特点进行推算,深刻地解释了太阳系各行星的运动和轨道。他的学说逐渐为科学界所承认。

星云学说带来了宇宙观的变革,它指出宇宙是在自然界自身运动中发展产生的,将土帝驱逐出宇宙。当拿破仑问拉普拉斯为什么他的学说中没有上帝时,拉普拉斯自豪地说:“我不需要那个假设”。这成为当时无神论者藐视上帝的名言。

中外名人智慧故事3:比萨斜塔下“真实的谎言”

伽利略拿着两个重量不一样的球,来到比萨斜塔上。塔下面已经有很多人在围观。在一片惊呼声中,他们紧紧地盯着伽利略,他手里那两只球同时从塔顶下落。“是一起着地的。”人们大声喊起来。

这个故事是我上小学的时候,在课堂上听老师讲的。现在,我知道,这个伽利略晚年的学生维安尼在写伽利略传记中提到的故事,不过是个谎言。

《科学的历程》为我们打开了科学真实的历史过程。对于这件事,《科学的历程》这本书谈到,经过科学史家的考证表明,没有任何理由显示伽利略做过这一实验,伽利略本人对这个实验也从来没有提起过。

在伽利略之前,倒是有人做过这样的实验。1856年,荷兰物理学家斯台文使两个大小不同、重量比为1比10的铅球,从30英尺的高度下落,结果两个球几乎同时落在地面上的木板上。伽利略也许听说了这个实验,可能也亲自动手做过,但是,结果可想而知。

事实是,一位亚里士多德派的物理学家为了反驳伽利略,倒真的是在16在比萨斜塔做了一个实验,结果是相同材料但重量不同的物体并不是同一时刻到达地面的。

伽利略对此有一个辩护,意思是说,重量1比10的两个物体下落时只差很小的距离,可是亚里士多德却说差10倍,为什么忽视亚里士多德派如此重大的失误,却盯着我小小的误差不放呢?这个辩护也可以说明,伽利略并没有在比萨斜塔上做过那个著名的判决性实验,他要是做了这个实验,那就是自讨苦吃。

但是,伽利略的学生为什么要编造这个谎言呢?看了该书的第18章对近代科学方法论的介绍,我突然有了领悟。真正代表近代科学方法论精神的,是伽利略和牛顿。

伽利略最先倡导并实践了“实验加教学”的方法。但是,伽利略的实验并不是培根意义上的观察实验,而是理想化的实验。地球上的任何力学实验都不可能避免摩擦力的影响,但要认识基本的力学规律,必须首先从观念上排除摩擦力。只有这种理想化的实验才可能与教学处理配套。

原来,这个实验不过是一次头脑中的“理想实验”。就一个理想实验来说,它当然是真实的。这就是所谓的“真实的谎言”吧。

“读史使人明智。”这是该书作者吴国盛写作这本书的一个重要目的。他说,科学故事也许能诱发孩子对神奇的科学世界的向往,但是,对正规的理科学习并没有多大的帮助,倒是相反,一些以讹传讹的传奇故事,对于深入理解科学理论是有害的。因此,他要写一部严肃的科学史的普及读物,这有助于理科教学,有助于理解科学的发展,有助于理解科学的社会角色和人文意义。但我觉得,一旦我们真正地了解了科学的历史,意义决非仅此而已。

篇7:名人智慧小故事

1930年,乔治•索罗斯出生在匈牙利布达佩斯一个富裕的犹太家庭。父亲是一名律师,性格坚毅,处事精明,他对索罗斯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从小就教育索罗斯,用一种平和的态度对待财富,而索罗斯在以后的生活中,也实践了父亲的教诲,将亿万家财都投入到慈善事业中。

童年时代的索罗斯在各方面都表现突出,是各种活动的常胜将军。父母的宠爱,家境的优越,自身的出色,使他成为天之骄子,让人羡慕。但这种生活没过多久就被打破了。

1944年,随着纳粹对布达佩斯的侵略,索罗斯的幸福童年就宣告结束了,全家开始了逃亡生涯。那是一段充满危险和痛苦的岁月,靠着父亲的精明和坚强,凭借假身份证和好心人提供的庇护,他们一家终于躲过了那场劫难。

面对纳粹的威胁,父亲对年幼的索罗斯说:乔治,这是一次非法的战争,因此常规的做法不能使用。你必须忘记你在正常生活中的行为方式,因为我们现在面临着一个不正常的情形。而父亲在战时所表现出来的生存品质,对索罗斯产生了终生的影响。

后来索罗斯说,1944年是他生活中最快乐的一段时光,他从生死危难中学会了生存的技巧,这其中的两条经验对他此后的投机生涯很有帮助,第一是不要害怕冒险,第二是冒险时不要押上全部家当。

1947年,17岁的索罗斯离开匈牙利,来到了英国,渴望寻找新生活。然而,现实却给了他一击重创。

当然,索罗斯在伦敦的日子并非一片黑暗,在伦敦经济学院求学的时候。他遇到了影响自己一生的导师,卡尔•波普。

索罗斯由此逐渐发展出自己的一套人生哲学,同时也是他毕生的市场和社会观点“反身性”,他认为,在人文科学领域,人们对社会的认知总会存在偏差,而这一偏差,会产生反作用,对事物的进一步发展产生影响。在市场上,偏差表现为投资者的误判,而误判越大,赚钱的机会就越多。索罗斯对“反身性”理论颇为看重,他也将哲学家当做自己人生的目标。然而,他很快发现,哲学没法当饭吃。

为了赚钱养活自己,他去做任何能找到的工作,首先是在英格兰的海边销售手提袋。他开始逐渐放弃以前那种不切实际的想法,寻觅一个能够提供高工资的工作。为了进入伦敦投资银行的门槛,他给市里所有的投资银行各写了一封求职信,终于,机会降临了,他成为了其中一家投行的培训生。而索罗斯的金融生涯也就此揭开了序幕。

三年后,怀揣着赚来的5000美金,索罗斯离开伦敦,来到世界最大的金融中心——纽约闯荡。

名人智慧小故事3:生活的美好在于与人相处

意大利洞穴专家里奇.蒙塔尔曾只身到意大利中部内洛山的一个地下溶洞里,亲身经历一个长达一年的命名为“先锋地下实验室”的实验。

“先锋地下实验室”设在溶洞内一个68平方米的帐篷内,里面除配备有科学实验用的仪器外,还设有起居室、卫生间、工作间和一个小小的植物园。在洞外山顶上的控制室里,研究员通过闭路电视系统观察蒙塔尔一个人在长期孤独生活的情况下,生理方面会产生哪些变化。

在两千多米深的溶洞里,死一般的寂静,刚开始二十多天左右,由于寂寞与孤独,蒙塔尔曾经感到害怕,怀疑能否坚持到底,但是后来还是顶住了。它给果树和蔬菜浇水,看书,写作或看录像片,实验室内还备有一辆健身自行车,他共骑了一千六百多公里。

度过了一年多暗无天日的地下生活后,蒙塔尔重见天日。这时,他的体重下降了21公斤,脸色苍白瘦削,人也显得憔悴,免疫系统功能降到最低点;如果两人同时向他提问,他的大脑就会乱;他变得情绪低落,不善与人交谈。虽然他渴望与人相处,希望热闹,但他的确已丧失了交际的能力。

蒙塔尔说:过了这一年我才知道,人只有与人在一起时,才能享受到作为一个人的全部快乐。过去,我喜欢安静,常倾向于独处;现在,我宁可选择热闹,而不要孤寂。这场实验使我明白了一个人生的奥秘: 生活的美好在于与人相处。

【人也需要水的智慧名人故事】相关文章:

1.名人智慧故事

2.智慧名人故事

3.名人智慧小故事精选

4.花朵也需要水的美文

5.销售竞争也需要智慧的作文

6.古代名人的智慧小故事

7.人需要完美也需要缺陷作文

8.成功也需要速度哲理故事

9.名人故事:巴顿喝下刷锅水

10.智慧的名人格言

下载word文档
《人也需要水的智慧名人故事.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