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冥冥寒食雨》古诗赏析
“时尚色”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冥冥寒食雨》古诗赏析,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冥冥寒食雨》古诗赏析,希望您能喜欢!
篇1:《冥冥寒食雨》古诗赏析
《冥冥寒食雨》古诗赏析
“泉乱如争壑,花寒欲傍人。”这两句诗意:湍急的泉流争着涌向沟壑,花在寒风中靠拢仿佛是互相依靠。一个“争”写出山泉猛涨之势;“花寒欲傍人”“傍”字拟人,写出寒雨中花瑟瑟发抖,要向人的怀抱汲取温暖。本应是春暖花开时节,但因春雨绵绵不绝,寒气袭人,所以山泉暴涨,花瑟瑟不安,这两句渲染出凄凉的环境氛围。表达了诗人孤寂思乡之情。
出自刘一止《冥冥寒食雨》
冥冥寒食雨,客意向谁亲?
泉乱如争壑,花寒欲傍人。
生涯长剌促,老气尚轮囷。
不负年年债,清诗断送春。
刺促:奔走忙碌。
轮囷:形容虽年老但志气盘曲在胸的样子。
译文
寒食节的雨昏昏暗暗,客居他乡的愁苦向谁倾诉。湍急的泉流争着涌向沟壑,花在寒风中靠拢仿佛是互相依靠。我这一生大开大阖,坎坷不安,但到老时却依然气血方刚。不要让过去的时光成为心中的负担,就用这首诗来送走,这个春天吧。
赏析
这首诗的主题很简单,就是作者先由感而发,说作者这一生大开大阖,坎坷不安,但到老时却依然气血方刚。清明的冷萧光景想到自己客居他乡的愁苦,再联想自己一生的'坎坷,但又觉得自己在年老时分尚能保持乐观的人生态度,所以做诗聊以自嘲。
“寒食”冷雨,“客意”“向谁亲”表现了诗人身在异乡的孤寂之感、思乡念土之情;“生涯长刺促”表现了诗人的常年在外奔走不休,暗寓其宦海浮沉的身世之叹;“老气尚轮囷”表现诗人南渡之后,不忘国事,依然老气郁勃在胸的昂扬气概;尾联则表现出年华虚度,无所作为的的感慨。
篇2:《寒食》古诗绝句赏析
《寒食》古诗绝句赏析
《寒食》
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
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
轻烟散入五侯家。
注释:
1、寒食:每年冬至以后的一百零五天,大概是清明节的前两天为寒食节。据左传所载,晋文公火烧森林求介之推,没想到他却抱着大树活活被烧死,晋国人为了悼念他,每年的这一天禁火,只吃冷食,所以称寒食。
2、御柳:皇帝御花园里的柳树。
3、传蜡烛:虽然寒食节禁火,但公侯之家受赐可以点蜡烛。
4、五侯:后汉桓帝在一天之中封了五个得宠的宦官为侯,世称五侯。
译文:
春天,长安城处处飘飞着落花;
寒食节,东风把御园柳枝斜。
黄昏时,宫中传出御赐的烛火,
轻烟散入了,新封的王侯之家。
赏析:
这是一首讽刺。寒食节禁火,然而受宠的宦者,却得到皇帝的`特赐火烛,享有特权。诗是讥讽宦者的得宠。因此,蘅塘退士批注:“唐代宦者之盛,不减于桓灵。诗比讽深远。”首二句写仲春景色;后二句暗寓讽喻之情。诗不直接讽刺,而只描摹生活上的特权阶层,含隐巧妙,入木三分。据唐代孟所撰的《本事诗》说:这首诗颇为唐德宗赏识,御批提拔韩为驾部郎中知制诰的要职。当时江淮刺史也名叫韩,又以同名同进。德宗便亲书“春城无处不飞花”全诗,并批道“与此韩”,成为一时佳话,流传天下。
篇3:《寒食雨其一》翻译赏析
《寒食雨二首其一》翻译赏析
《寒食雨二首其一》作者为宋朝诗人苏轼。其古诗全文如下:
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
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
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
卧闻海棠花,泥污燕脂雪。
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
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
【前言】
《寒食雨二首》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五言古诗组诗作品。第一首诗描写淫雨、海棠之景,把思想情感形象化,以抒发贬徒身世之情。
【注释】
⑴寒食:旧历清明节的'前一天,是寒食节。
⑵“两月”句:言两月来雨多春寒,萧瑟如秋。
⑶胭脂雪:指海棠花瓣。
⑷“暗中”两句:《庄子·大宗师》:“藏舟于壑,藏山于泽,谓之固矣。然夜半有力者负之而走,昧者不知也。”这里用以喻海棠花谢,象是有力者夜半暗中负去。
⑸何殊:何异。
【翻译】
自从我来到黄州,已度过三个寒食时际。年年爱惜春光想将它挽留,春天自管自归去不容人惋惜。今年又苦于连连阴雨,绵延两个月气候萧瑟一如秋季。独卧在床听得雨打海棠,胭脂样花瓣像雪片凋落污泥。造物主把艳丽的海棠偷偷背去,夜半的雨真有神力。雨中海棠仿佛一位患病的少年,病愈时双鬓斑白已然老去。
【赏析】
第一首借寒食前后阴雨连绵、萧瑟如秋的景象,写出他悼惜芳春、悼惜年华似水的心情。诗人对海棠情有独钟,并多次在诗中借以自喻,其《寓居定惠院之东杂花满山有海棠一株土人不知贵也》一诗中说:“陋邦何处得此花,无乃好事移西蜀?”且对自己与花“天涯流落俱可念”的共同命运,发出深深叹息。这首诗后段对海棠花谢的叹惋,也正是诗人自身命运的写照。他对横遭苦雨摧折而凋落的海棠,以“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的绝妙比喻,正是对自己横遭政治迫害、身心受到极大伤害的命运的借喻。
篇4:寒食古诗
寒食古诗
1.《客中寒食》
年代: 作者: 李中
旅次经寒食,思乡泪湿巾。
音书天外断,桃李雨中春。
欲饮都无绪,唯吟似有因。
输他郊郭外,多少踏青人。
2.《广陵寒食夜》
年代: 作者: 李中
广陵寒食夜,豪贵足佳期。紫陌人归后,红楼月上时。
绮罗香未歇,丝竹韵犹迟。明日踏青兴,输他轻薄儿。
3.《寒食江畔》
年代: 唐 作者: 白居易
草香沙暖水云晴,风景令人忆帝京。
还似往年春气味,不宜今日病心情。
闻莺树下沉吟立,信马江头取次行。
忽见紫桐花怅望,下邽明日是清明。
4.《寒食应制》
年代: 唐 作者: 韦承庆
凤城春色晚,龙禁早晖通。
旧火收槐燧,馀寒入桂宫。
莺啼正隐叶,鸡斗始开笼。
蔼蔼瑶山满,仙歌始乐风。
5.《寒食》
年代: 唐 作者: 沈佺期
普天皆灭焰,匝地尽藏烟。
不知何处火,来就客心然。
6.《寒食访僧》
年代: 宋 作者: 郑文宝
客舍愁经百五春,雨余溪寺绿无尘。
金花开处鞦韆鼓,粉颊谁家斗草人。
水上碧桃流片段,梁间新燕语逡巡。
高僧不饮客携酒,来劝先朝放逐臣。
7.《寒食》
年代: 宋 作者: 梅尧臣
坟冢遍青山,高低占原谷。
向来路已荒,今迷问樵牧。
涉水到云林,隔岗闻近哭。
沃酒白杨下,悲风何飋飋。
雨止梨园残,鸠声在茅屋。
8.《舟中寒食》
年代: 唐 作者: 卢纶
寒食空江曲,孤舟渺水前。
斗鸡沙鸟异,禁火岸花然。
日霁开愁望,波喧警醉眠。
因看数茎鬓,倍欲惜芳年。
9.《寒食遣怀》
年代: 唐 作者: 张灿
繁华泣清露,悄悄落衣巾。
明日逢寒食,春风见故人。
病来羞滞楚,西去欲迷秦。
憔悴此时久,青山归四邻。
10.《寒食雨》
年代: 宋 作者: 苏轼
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
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
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
卧闻海棠花,泥污胭脂雪。
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
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
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
小屋如渔舟,濛濛水云里。
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
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
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
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
篇5:古诗《寒食即事》赏析
《寒食即事》作品介绍
《寒食即事》的作者是王昌龄,被选入《全唐诗》的第142卷。
《寒食即事》原文
篇6:古诗《寒食即事》赏析
作者:唐·王昌龄
晋阳寒食地,风俗旧来传。
雨灭龙蛇火,春生鸿雁天。
泣多流水涨,歌发舞云旋。
西见之推庙,空为人所怜。
《寒食即事》注释
①寒食:即寒食节,亦称“禁烟节”、“冷节”、“百五节”。在夏历冬至后一百零五日,清明节前一或二日。在这一日,禁烟火,只吃冷食,所以叫做“寒食节”。
②晋阳:唐并州治所,在今山西太原市。
③之推庙:晋阳旧有介之推祠。
《寒食即事》作者介绍
王昌龄(698—约757)唐代诗人。字少伯,唐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公元727年(开元十五年)进士及第,授秘书省校书郎。公元734年(开元二十二年)中博学宏词,授汜水(今河南荥阳县境)尉,再迁江宁丞,故世称王江宁。约在公元737年(开元二十五年)秋,获罪被谪岭南。三年后北归。公元748年(天宝七年)谪迁潭阳郡龙标(今湖南黔阳县)尉。安史乱后还乡,道出亳州,被刺史闾丘晓所杀。
王昌龄在当时曾名重一时,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称,擅长七绝,被后世称为“七绝圣手”。存诗一百七十余首,多为当时边塞军旅生活题材,描绘边塞风光,激励士气,气势雄浑,格调高昂,手法细腻。更多古诗欣赏文章敬请关注“可可诗词频道”的王昌龄的诗全集栏目。
《寒食即事》繁体对照
卷142_14寒食即事王昌齡
晉陽寒食地,風俗舊來傳。
雨滅龍蛇火,春生鴻雁天。
泣多流水漲,歌發舞雲旋。
西見之推廟,空為人所憐。
篇7:寒食雨,寒食雨苏轼,寒食雨的意思,寒食雨赏析
寒食雨二首,寒食雨二首苏轼,寒食雨二首的意思,寒食雨二首赏析 -诗词大全
寒食雨二首作者:苏轼 朝代: 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
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
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
卧闻海棠花,泥污胭脂雪。
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
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
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
小屋如渔舟,魉云里。
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
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
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
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
篇8:寒食翻译及赏析
寒食翻译及赏析
寒食 唐 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作者简介]
韩翃(生卒年不详),字君平,唐代诗人。南阳(今河南南阳)人。一直在军队里做文书工作,擅长写送别题材的诗歌,与钱起等诗人齐名,时称“大历十才子”。后来皇帝选拔他担任起草诏令的中书舍人,当时有两个韩翃,大臣问选谁,皇帝说要写“春城无处不飞花”的那个韩翃,可见这首诗在当时是多么有名。
[注释]
春城:暮春时的长安城。
寒食:古代在清明节前两天的节日,焚火三天,只吃冷食,所以称寒食。
御柳:皇城中的柳树。
斜:为了押韵,此处可以按古音读作xi。
汉宫:这里指唐朝皇官。
传:赐给。
五侯:汉成帝时封王皇后的五个兄弟王谭、王商、王立、王极、王逢时五人为侯,受到特别的恩宠。这里泛指天子近幸之臣。
[译文]
春天,长安城处处飘飞着落花;
寒食节,东风把御园柳枝斜。
黄昏时,宫中传出御赐的烛火,
轻烟散入了,新封的王侯之家。
[赏析]
寒食是我国古代一个传统节日,一般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清明前两天。古人很重视这个节日,按风俗家家禁火,只吃现成食物,故名寒食。由于节当暮春,景物宜人,自唐至宋,寒食便成为游玩的好日子,宋人就说过:“人间佳节唯寒食。”(邵雍)唐代制度,到清明这天,皇帝宣旨取榆柳之火赏赐近臣,以示皇恩。唐代诗人窦叔向有《寒食日恩赐火》诗纪其实:“恩光及小臣,华烛忽惊春。电影随中使,星辉拂路人。幸因榆柳暖,一照草茅贫。”正可与韩翃这一首诗参照。
此诗只注重寒食景象的描绘,并无一字涉及评议。第一句就展示出寒食节长安的`迷人风光。把春日的长安称为“春城”,不但造语新颖,富于美感;而且两字有阴平阳平的音调变化,谐和悦耳。处处“飞花”,不但写出春天的万紫千红、五彩缤纷,而且确切地表现出寒食的暮春景象。暮春时节,袅袅东风中柳絮飞舞,落红无数。不说“处处”而说“无处不”,以双重否定构成肯定,形成强调的语气,表达效果更强烈。“春城无处不飞花”写的是整个长安,下一句则专写皇城风光。既然整个长安充满春意,热闹繁华,皇宫的情景也就可以想见了。与第一句一样,这里并未直接写到游春盛况,而剪取无限风光中风拂“御柳”一个镜头。当时的风俗,寒食日折柳插门,所以特别写到柳。同时也关照下文“以榆柳之火赐近臣”的意思。
如果说一二句是对长安寒食风光一般性的描写,那么,三四句就是这一般景象中的特殊情景了。两联情景有一个时间推移,一二写白昼,三四写夜晚,“日暮”则是转折。寒食节普天之下一律禁火,唯有得到皇帝许可,“特敕街中许燃烛”(元稹《连昌宫词》),才是例外。除了皇宫,贵近宠臣也可以得到这份恩典。“日暮”两句正是写这种情事,仍然是形象的画面。写赐火用一“传”字,不但状出动态,而且意味着挨个赐予,可见封建等级次第之森严。“轻烟散入”四字,生动描绘出一幅中官走马传烛图,虽然既未写马也未写人,但那袅袅飘散的轻烟,告诉着这一切消息,使人嗅到了那烛烟的气味,听到了那得得的马蹄,恍如身历其境。同时,自然而然会给人产生一种联想,体会到更多的言外之意。首先,风光无处不同,家家禁火而汉宫传烛独异,这本身已包含着特权的意味。进而,优先享受到这种特权的,则是“五侯”之家。它使人联想到中唐以后宦官专权的政治弊端。中唐以来,宦官专擅朝政,政治日趋腐败,有如汉末之世。诗中以“汉”代唐,显然暗寓讽谕之情。无怪乎吴乔说:“唐之亡国,由于宦官握兵,实代宗授之以柄。此诗在德宗建中初,只‘五侯’二字见意,唐诗之通于春秋也。”(《围炉诗话》)
据孟棨《本事诗》,唐德宗曾十分赏识韩翃此诗,为此特赐多年失意的诗人以“驾部郎中知制诰”的显职。由于当时江淮刺史也叫韩翃,德宗特御笔亲书此诗,并批道:“与此韩翃”,成为一时流传的佳话。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形象大于思想”(高尔基),此诗虽然止于描绘,作者本意也未必在于讥刺,但他抓住的形象本身很典型,因而使读者意会到比作品更多的东西。由于作者未曾刻意求深,只是沉浸在打动了自己的形象与情感之中,发而为诗,反而使诗更含蓄,更富于情韵,比许多刻意讽刺之作更高一筹。
【《冥冥寒食雨》古诗赏析】相关文章:
1.寒食 古诗
2.寒食古诗意思
3.寒食古诗的意思
4.寒食韩翃赏析
8.雨的古诗
10.古诗赏析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