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能法师语录
“流星”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1篇慧能法师语录,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慧能法师语录,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篇1:六祖慧能经典佛语语录
1、禅者不思善,不思恶,各自观心,自见本性,即可顿悟菩提。
2、该放下时就放下,该舍弃时就舍弃。不但下棋如此,学习佛道亦是如此。不舍弃些什么,又怎么能得到呢?只有空的瓶子,才能灌进醍醐。
3、人的心量非常广大,如同虚空一样,没有边际,没有方圆,没有大小,也没有颜色,没有上下长短,没有怒喜,没有善恶是非,也没有头尾。像这样超越对立,融化矛盾,不执著、不贪爱,就是般若和禅定。
4、越是无风静定的灯光,越能显发灵明的光芒。禅定与般若亦是一样,越是甚深禅定,越能激发出般若智慧。
5、忍辱波罗蜜,是菩萨必须修行的。
6、这一大堆木柴,就像人的各种贪欲,它燃起的熊熊大火,虽然能驱使人为满足欲望而奔波,但它并不能光耀人的生命历程,反而是以烧掉整个生命为代价。而觉悟的智慧如同灯光,一盏灯光,能驱散千年的黑暗,照亮人生,迷途知返。(前一句对话:“老五惊奇地说:‘哎呀,你们看怪不怪,这火盆里烧着许多木柴,却不如一盏小小的油灯,能照得满屋亮堂。’”
7、所谓风动、幡动,本质上是心与镜的关系。风是境,幡是尘客,所以释迦牟尼说:“有因有缘世间生,有因有缘世间灭。”佛法是缘起法,它的最高明之处,就在于它揭示了宇宙人生的真谛——缘起性空。佛陀还说过: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宇宙中的万事万物,都是因缘所生,并且互为缘起,互为依存,互为条件,互为前提,也就是互为因果。
8、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动静、善恶、美丑、好坏……世界上的一切矛盾对立,都是我们这些人各自依据自己的好恶、利害……强行分别而产生的。所有争端的升起,一切矛盾的产生,也都是源自我们以不同的价值、舍此取彼的结果呀!
9、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10、境由心造,法由心生,一切都是我们人心的作用。
11、幡动而心不动,自净其意,自空其身,自然趣入大道。
12、从佛法的角度来说,宇宙中的万事万物,都是有因有缘才产生的。
13、学佛之人并不是要像草木一般,不去分辨善恶,而是不因善人善事就欢喜奉承,也不因恶人恶事就愤恨怨怒,更不能以自己的喜恶、利害为标准,来判断事物,观察事物。学佛之人应以平等无差别的本心来面对世界,让众生和事物的本来面目呈现出来。所以,《金刚经》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14、佛性是远离永恒与短暂、美与丑、善与恶的境界,完全超乎分别之上,就是不二之法。
15、佛法,就是教导人们远离贪爱、执著。那怕是行善的功德,或成佛得道的渴望,都不可贪爱执著。你行善不为人知,不求回报,就是菩萨布施,就是最高的智慧呀!
16、善知识,你等刚刚念诵过三皈依。我要奉劝诸位的是,希望你们皈依自己本性的佛、法、僧。其中,佛是觉悟,法是正确的佛法,僧是清净。用自己的心去皈依觉,便不生邪恶,寡欲知足,能摆脱对财色的执著,这就叫福慧充足。自己的心皈依了正法,就没有了邪见。没有邪见,也就没有人我的区别、傲慢自大、贪欲爱憎的执著,这就叫远离贪欲。自己的心皈依了清净,一切的烦恼爱欲等外界环境都不沾染自己的清净心,这样众生就变成了尊贵的觉者。
17、如此修行,便是自己皈依自己,皈依自己的佛性。佛性像天色常清,日月常明;因有浮云的一时遮挡,才变得阴沉昏暗。忽然一阵清风吹散了浮云,就会立刻明朗起来。世人的心性常常变化就像天上的云一样。
18、有智慧的人们,智如太阳,慧如月亮,智慧如日月一样永远明亮。如果执著于外界事物,就会被自己的妄念浮云所覆盖,使自己的佛性不能明澈清晰。如果遇到有修行的高僧大德,听到真正的佛法,自己铲除迷妄,就会内外清澈,明心见性……
19、事实上,佛法无处不在,禅要无时不有。它与我们日常生活的每一件事都有关联,就存在于行、住、坐、卧当中,在砍柴挑水、种地做工当中。我们生活中的那些真知灼见,那些规律性的东西,就是佛法呀!全心全意、专心致志劳动,就是修行;领会到了生活的真理,感悟到了真、善、美,那就是觉悟。
20、我们佛教所说的般若,就是空慧,也就是体悟空的智慧。若能修得心灵空荡荡、磊落落,连生命都不执著,无私地奉献给众生,才真正是积极救世的大无畏精神哩!有些世间的学者,只理论上讲什么公而忘私,却不能从本质上看透自我,又如何能够做到完全忘我呢?
21、不思善,不思恶,也并不是断掉思想,弄得善恶不分,是非不明,而是在分辨善恶当中,不起任何贪爱、执著。
22、菩提不在遥不可及的天堂,而在我们生活的世间,是最平凡的东西。
23、一个勤奋修行的出家人,也许能够不贪爱世间的财、色,但很难断除对佛法、经典的执著。这也是贪欲,必须铲除!菩萨应以空荡荡,无所得的本心,来领悟佛学的大道和宇宙人生的真谛。
24、前念不生即心,后念不灭即佛;成一切相即心,离一切相即佛。
25、佛眼看世界,一切众生都是佛,不管茅草香花,都是清净佛身的显现!山河大地处处都是美妙的道场。
26、差别,仅仅是人心的取舍。
27、禅,不是纯自然主义,禅者反对放任自流,更强调人的主动性与能动性。我们人,作为自然之子,弃恶扬善,改造自己,就是自然;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使之更加契合宇宙人生的规律,才是真正的顺其自然。禅者之所以是真正的智者,原因也就在于此!
28、佛的知见,也就是觉悟的知见。佛就是觉。觉分为四种,开启觉的智慧,显示觉的智慧,领悟觉的智慧和深入觉的智慧。如果听到开导启示就能深入到觉的智慧中,这就是觉悟的智慧,自己的觉心、本性也因此得以显现出来。所谓佛的智慧,实际上就是你自己的心,此外再没有其它的佛。人们往往是自己掩盖了本性的光明,迷恋于各种表面现象,受自己情欲的干扰,心甘情愿地受物欲的驱使。所以我佛释迦牟尼才假借种种方法苦口婆心地讲说,规劝人们安定收心,不要向心外去妄求,如果你具有正确的认知和见解,就会常生智慧,观照自心,止恶行善,这就开启了佛的智慧。
29、禅,不可言说,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佛法的奥妙,也无法用文字来表达。一切经书,包括《法华经》,都是佛陀教导我们开悟的工具。它如同指向月亮的手指,目的是为了让我们顺利、快捷地找到月亮。而手指本身,并非明月。你若是仅仅研究手指的粗细、长短、颜色,永远都找不到天空中的月亮。所以,学佛之人要直接探求佛法的本意,而不是执著于经典。你如果用这样的心态持诵《法华经》,那么,一切妙法就会像莲花一样,自然而然地从你的口中生出来!(情境是有一位弟子诵读《法华经》,即《妙法莲华经》,只知道字面意思)
30、你的本性就犹如虚空一般,空无一物可见,这就叫正见;了无一物可知,就是真知。它没有什么青黄颜色,也没有大小长短,但见空空灵灵,清清净净,觉体圆明,即是见性成佛,也就是如来知见。
篇2:六祖慧能经典佛语语录
1、心地无非自性戒,心地无痴自性慧,心地无乱自性定,不增不减自金刚,身去身来本三昧。
2、凡愚不了自性,不识身中净土,愿东愿面,悟人在处一般。
3、礼本折慢幢,头奚不至地;有我罪即生,忘功福无比。
4、惠能没伎俩,不断百思想;对境心数起,菩提作么长。
5、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没意智。
6、汝今名法达,勤诵未休歇;空诵但循声,明心号菩萨。汝今有缘故,吾今为汝说;但信佛无言,莲花从口发。
7、迷时师度,悟了自度。
8、心地含诸种,普雨悉皆萌;顿悟花情已,菩提果自成。
9、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觅兔角。
10、无二之性,即是佛性。一切即一,一即一切。一切法,不离自性。
11、自性具三身,发明成四智;不离见闻缘,超然登佛地。吾今为汝说,谛信永无迷;莫学驰求者,终日说菩提
12、即心名慧,即佛乃定;定慧等持,意中清净。悟此法门,由汝习性;用本无生,双修是正。
13、心迷法华转,心悟转法华;诵经久不明,与义作雠家;无念念即正,有念念成邪;有无俱不计,长御白牛车。
14、生来坐不卧,死去卧不坐;一具臭骨头,何为立功课。
15、不思善,不思恶,此刻那个是你本来面目。
16、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17、你我相识即有缘,面带笑容结人缘。布施欢喜种善缘,你对我错相惜缘。顺我逆我消孽缘,生老病死了尘缘。果报好坏皆因缘,慈悲喜舍修佛缘。
18、思量恶事,化为地狱;思量善事,化为天堂。
19、道须流通,何以却滞,心不住法,道即流通,心若住法,名为自缚。
20、有情即解动,无情即不动,若修不动行,同无情不动。
篇3:慧能简介
慧能
中文名称: 慧能
性 别: 男
朝 代: 唐
生 卒 年: 638~713
国 别: 中国
出 处: 中国历代名僧
生平文件
慧能(638~713)
中国唐代僧人,禅宗南宗创始人。又称惠能,俗姓卢。原籍范阳(今北京西南),幼随父流放岭南新州(今广东新兴)。父亡后,采樵养母。听人颂《金刚经》而感动,寻师至黄梅弘忍处,充舂米“行者”,修行全凭耳闻心记。遇五祖选法嗣,以“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一偈而得弘忍赞赏,密授法衣而遣行岭南。后方出而传法。仪凤元年(676)方受满分戒。次年在韶关宝林寺传顿悟法门。与他争法嗣地位的神秀主要在北方弘法,力倡“渐悟”。遂有“南顿北渐”、“南能北秀”之说。慧能教说由其弟子法海汇集成《六祖坛经》。生前武则天及唐中宗欲召至京师,辞不就。死后,唐宪宗追谥为“大鉴禅师”。弟子有神会、怀让、行思等人。
平民出身的禅宗教主慧能
湖北省黄梅县东北的五祖山,唐代称为冯茂山。山中古树森森,松竹交映,是我国佛教史上著名的“东山法门”之东山。唐朝初年,禅宗“东土五祖”弘忍就在这里结庐传法。唐高宗龙朔元年(661年)的一天,山中来了一位青年,粗衣,麻鞋,风尘仆仆,径自来寻弘忍大师。他一见弘忍大师,口称弟子,纳头便拜。弘忍见他相貌村野,举止粗俗,心想准是来求乞的穷光蛋,便不客气地问:“你是哪里人?来山中礼拜我,要向我求取什么东西呢?”那青年答道:“弟子是岭南人氏,新州(治所在今广东新兴县)百姓。老远来拜师傅,不求别的,只求作佛。”大师一听心中有气,喝道:“你是岭南人,又是獦獠,怎么配作佛?”那青年毫无惧意,答道:“人有南北之别,佛性不分南北。獦獠虽不如师傅尊贵,佛性又有什么差别呢?”
好一场问答!问的问得盛气凌人,答的答得理直气壮。别看这青年土里土气,却是悟性非凡,有胆有识,几句话说得大名鼎鼎的弘忍对他刮目相看。他是谁?他就是日后成为禅宗南宗开山祖师的慧能。
慧能俗姓卢,生于唐太宗贞观十二年(638年),卒于唐玄宗先天二年(7)。据说他的祖籍是范阳(今北京、天津、保定一带),父亲名行瑫,唐高祖武德年间因罪流贬岭南,成为新州百姓。但这种说法并无可靠根据。从慧能初见弘忍时状貌、语音皆似獦獠来看,他倒更可能是世居岭南的土著。范阳卢氏是唐代著名士族,把慧能家世与范阳卢氏扯在一起,应是慧能成为教主后为了自高身价而编造的。
慧能少孤,家境贫寒,卖柴养母,不识文字。但他资性颖悟,有一天卖柴,听人读《金刚经》,不觉心有所悟。攀谈之中,得知弘忍法师正在黄梅东山大开法门,心中不胜羡慕。那位读经的人本是热心的佛徒,见慧能资质非凡,有心向道,便鼓励和帮助他去东山求法。慧能获得资助,安顿了老母,便辞亲上路,千辛万苦赶来礼拜弘忍,寻求成佛作祖的途径。
弘忍见慧能出语新奇,决意将他收下。碍于他出身卑微,便派他到碓房作了个舂米行者。慧能在碓房踏碓舂米,遇到讲堂中弘忍升座说法,他便竖起耳朵细听,默默地思考微言大道,慢慢地有所领会。有时沉浸到玄妙的禅理当中,竟然忘记了环境和自我。
单调的碓房生活,一晃就是8个月过去了。适逢弘忍大师依照惯例,打算挑选一位学禅心得最深的弟子传付衣钵,作自己的继承人。他命诸弟子各作一偈,借以观察各人对佛性的领会情况。上座僧神秀作了一偈道: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
此偈一出,众僧称妙,神秀自己也暗暗得意。消息传到慧能耳中,他听后微微一笑,心想这样的偈语,离佛性的真谛还差得远呢。他得空央了一个童子引路来到南廊下,也作一偈,请人书于壁上。其偈曰: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
神秀的偈语,肯定自己身心的存在,认为要勤奋地修行,才能渐渐地达到不染尘埃的清净境界,属于传统的渐修成佛说。慧能的偈语,却认为身、心和万事万物都是空幻的,不真实的,只有人人都具备的佛性才是唯一真实的存在。这种思想,与南朝刘宋时竺道生首倡的顿悟或佛说相通,也与他自己初入东山见弘忍时提出的佛性不分南北贵贱的说法一致,只是经过8个月的默受教法,其思想更透彻精妙了。它与神秀的思想同属于唯心主义,但在认识上比神秀彻底得多;若施之于佛教修行,则简捷得多。一个出身贫贱,处在寺院最下层的苦力行者,居然作出如此高妙的偈颂,当即引起轰动。赞叹、惊奇、嫉妒、愤怒、仇恨等各种复杂的感情霎时笼罩了平日宁静的寺院。
弘忍见了慧能的偈语,知他已经真正把握了求佛精义,有心将衣钵传付给他,怕人知道,故意不动声色。当晚三更,才暗唤慧能入堂,对他讲经授法。并告诫慧能,以他的身份地位,当此传法重任,再住此院,必被加害,嘱他速离东山返回南方。
慧能遵照弘忍的嘱咐,连夜就起程南行。一路上历尽艰险,终于回到岭南,从此混迹于农商之中,杂居于编户之间,销声匿迹一十六年。时间久了,这场争夺衣钵、法统的**渐渐平息下去,慧能确信不会再有生命危险了,才敢投到南海(今广州市附近)印宗法师门下听法。
一天,印宗问众人:你们看,那旗杆上头挂著的旗帜,被风吹著,是动还是不动?众人意见不一,议论纷纷。有的说旗帜动;有的说不是旗帜动,是风自动。慧能忽然从座上站起来,高声说:“法师!不是风动,也不是旗帜动,只是众人胡思乱想动与不动。佛法本来不存在动与不动。”印宗法师一听,不觉悚然。自知佛学修养不如慧能,转向慧能请教,并亲自领著徒众来到慧能住处,为慧能剃法受戒。
从此之后,慧能名声大振,公开收徒传教。不久来到韶州(今广东韶关市一带)曹溪,广收徒众,多创寺院,大力传播他自己开创的佛教新学说。
慧能传教,在形式上有两个特点。一是不立文字,一是教外别传。不立文字,是因为慧能本身是文盲,不像别的教派的高僧大德,大多出身于名门世族,文化素养高深,能够著书立说;同时慧能收的徒众,也没有身份地位的限制,有许多贫贱百姓,也是不识文字的。因此,慧能教授徒弟,只是口耳相传,心心相印。教外别传,教是经教,指佛像、经卷和其他各种法物。教外别传就是不要佛像、经卷等复杂的道具和形式,大家心中自有佛性,修行的关键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在思想体系上,慧能的学说有三根支柱。一是世界观上的真心一元论,即真如缘起论。二是解脱论上的佛性论;三是宗教实践上的顿悟思想。真心、真如又称佛性、法性、实性、自性、本性、法身、本心等等。慧能认为不管南北西东、尊卑贵贱,人人皆有佛性,佛性常清净;又认为于自性中,万法皆见;一切法自在性,名为清净法身。如此等等,都是从不同的角度说明真如就是永恒的、绝对的、最高的精神实体,同时也是宇宙实体、世界本原。慧能肯定这种实体、本原,而认为此外的万事万物都是虚幻的、空的。这种真心一元论或真如缘起论是慧能的思想核心,是其佛学的理论基础。其他两条支柱都是由此派生的。例如解脱论上的佛性论,就建基于人人皆有佛性。由于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所以成佛之道,不假外修,更无须到西天去拜求,只要“直指人心”,便可“见性成佛”。这一点又决定了慧能教派在宗教实践上主张顿悟。因为人人都有佛性,只是迷人自不知见。去迷见性,只在一念之间。一念善,智慧即生。一灯能除千年暗,一智能灭万年愚。如果这一念未到,纵使你勤修苦炼,“时时勤拂拭”,也是徒劳的。慧能佛学的特点还反映在他对禅和净土的独特看法上。传统的禅法,主张静坐敛心,慧能则认为在任何时刻的行、住、坐、卧、动作、言谈中,也可体会禅的境界。北宗禅继承传统禅学观点,教人静坐看心,以为那样将心境分为两截,不能契自心性而生智慧。慧能却教人只从无念著手,并不限于静坐一途。
对于当时僧俗念佛愿生西方极乐世界的净土法门,慧能也另有一种看法。他强调“见自性清净,自修自作法身,自行佛行,自成佛道”。他曾对韶州刺史韦璩说:“人有两种,法无两般,迷悟有殊,见有迟疾。迷人念佛求生于彼,悟人自净其心。所以佛言,随其心净,即佛土净。凡愚不了自性,不识身中净土,愿东愿西。悟人在处一般。所以佛言:随所住处恒安乐。使君但行十善,何须更愿往生?”
慧能佛学在思想体系和传教方式上的特点,使其教派具有强烈的平民宗教色彩。他认为人人具有佛性,众生皆可成佛,打破了贵族、官僚对成佛作祖的垄断。他把人人向往的天堂从遥远的西方搬到每人的心中,同时又把修行的方式尽量简化,革去了繁琐的仪式。甚至说“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无异于拓宽了进入天堂的途径,自然受到各界人士的欢迎。他肯定“真如”的真实性、永恒性,反对一切皆空的颓废虚无思想,符合新兴庶族地主阶级要求进取并保护既得利益的愿望,因而最受这个阶层的拥护、支持。但他又认为功德不在于造寺、布施、供养,而在于自性清净平直,不轻视一切人。这显然是有利于贫贱的劳动人民,不利于显贵的剥削者的。慧能的理论能够为劳动人民著想,其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的传教方式又适应了贫苦人民的需要,所以他的教派又吸引了大量下层人民。所有这些,都是对传统佛教的巨大变革,对旧有的贵族化教派的严重挑战。实际上,慧能以一个出身贫贱的“獦獠”,居然登上教主的宝座,这一事实本身就富有向传统决裂的意味。以后他传教成功,声名远播,武则天、唐中宗先后下诏礼请他入朝,他都托疾不行,这固然有害怕北上受到守旧教徒迫害的因素,但也确实说明他与那些趋炎附势、以交结权贵为荣的大和尚们不同,反映出他和他的教派不同寻常,因而赢得了广大信众的尊敬和爱戴。理论上和方法上的巨大优势,使得慧能的信徒迅速扩大。他在韶州大梵寺升座说法,座下僧尼、道俗曾达1万余人,韶州刺史韦璩和诸官僚30多人、儒士30多人也来听他说法。他在韶、广二州传法行化30多年,及门弟子常不下三五千人。慧能10大弟子之一的志诚,原是北宗神秀的门下。神秀派他去慧能门下窃听说法旨意,但志成听了慧能说法,认为比神秀说得明白、深刻,容易理解,便主动说出了受命前来刺探虚实的真情,不愿离去,成了慧能门下的大弟子。慧能另一大弟子神会,生性聪明,自幼学贯群经、老庄,后又留心释教,出家后讽诵佛经,易如反掌。年14岁,听说慧能大师在曹溪盛扬佛法,学者如百川赴海,于是不远千里,前来参拜。交谈不久,就为慧能折服,投在门下,成为慧能的神足。这些事例,都说明慧能的崇高威信以及他的教派的巨大号召力。
慧能传法不立文字,全凭口讲。由于他使用当时日常通行的口语,又善用生动的比喻,娴熟运用朴素的辩证法,所以他的讲授具有极大的感染力和说服力,效果很好。譬如他解释定和慧的关系,说:“定慧犹如何等?如灯光。有灯即有光,无灯即无光。灯是光之体,光是灯之用。”把定和慧的相互关系说得明白透彻。又如他启发弟子正确地对待念经,说:“心行转《法华》,不行《法华转》;心正转《法华》,心邪《法华》转”。又说:“空诵但循声,明心召菩萨。”深入浅出地说明了诵经必须用心专一的道理。
慧能的弟子法海把他平生授法、与弟子们问答及临终时嘱咐的话记录下来,辑录成书,奉为经典,称为《南宗顿教最上大乘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六祖慧能大师于韶州大梵寺施法坛经》,或称《六祖大师法宝坛经》,简称《坛经》。坛是指慧能平时授法的法坛。慧能的门徒把慧能看得像佛一样,他的法言就像佛经一样,所以叫做《坛经》。中国僧人的著作被称为“经”的,《坛经》是第一部,也是唯一的一部。慧能死后,其门徒传授《坛经》,师师相承。若无《坛经》,即无禀受,就不被承认为南宗弟子。可见《坛经》在中国禅宗史上的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慧能生前,传法不出岭南,其所创禅宗南宗的基础主要是在南方。后来慧能弟子神会北上洛阳,与北宗神秀一派抗争,取得巨大胜利。从此禅宗南宗的势力遍及全国。慧能的弟子和再传弟子们,在不同的地区,根据各自不同的理解,分别弘传慧能开创的禅宗,形成许多派系。其中最主要的,是青原行思和南岳怀让两系,由这两系,又衍为五家七宗。到了唐末五代时,慧能禅宗以外的佛教宗派相继衰落,唯有五家七宗发展壮大,此后的佛教史几乎变成了一部禅宗史了。
慧能的影响不限于佛教内部,他对整个中国的思想文化界都有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早在唐代,士大夫们就喜欢玩味禅趣,禅理渗透到许多文人的诗歌、绘画和处世哲学中。而作为禅宗教主的慧能,也就格外受到文人学士们的推崇和敬仰。大文学家王维、柳宗元、刘禹锡先后为慧能撰写了碑铭;唐宪宗元和十年(8),朝廷还特地追谥慧能为“大鉴禅师”。唐代以后,禅宗思想继续深刻影响著思想文化界,而以宋明理学中吸收的禅宗思想资料最为丰富和明显,它实际上是中国传统儒家思想和禅宗思想相结合的产物。
在禅宗史上,慧能被列为东土六祖,意思说来华传播禅学的菩提达摩是中国禅宗初祖,达摩传慧可,慧可传僧璨,僧璨传道信,道信传弘忍,弘忍传慧能,所以慧能是中国禅宗的第六代祖师。但实际上直到弘忍一代,还只有禅学,尚无禅宗。真正的禅宗是由慧能创立的,他是禅宗这一新宗派的教主,是禅宗始祖。而在中国思想史上,他也占有一席重要地位,他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平民出身的文化伟人。
篇4:慧能经典语录
1、说通及心通,如日处虚空,唯传见性法,出世破邪宗。法即无顿渐。
2、无情无佛种。能善分别相,第一义不动,但作如此见,即是真如用。
3、若能心中自见真,有真即是成佛因,不见自性外觅佛,起心总是大痴人。
4、本从化身生净性,净性常在化身中,性使化身行正道,当来圆满真无穷。
5、戒香,即自心中无非、无恶、无嫉妒、无贪瞋、无劫害,名戒香。
6、各不相妨恼,离道别觅道,终身不见道。波波度一生,到头还自懊。
7、定香,即睹诸善恶境相,自心不乱,名定香。
8、顿教法门今已留,救度世人须自修。
9、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没意智。
10、礼本折慢幢,头奚不至地;有我罪即生,忘功福无比。
11、善知识!悟无念法者,万法尽通;悟无念法者,见诸佛境界;悟无念法者,至佛地位。
12、前念不生即心,后念不灭即佛;成一切相即心,离一切相即佛。吾若具说,穷劫不荆听吾偈曰。
13、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14、清净至无余。菩提本自性,起心即是妄,净心在妄中,但正无三障。
15、无二之性,即是佛性。一切即一,一即一切。一切法,不离自性。
16、心迷法华转,心悟转法华;诵经久不明,与义作雠家;无念念即正,有念念成邪;有无俱不计,长御白牛车。
17、烦恼暗宅中,常须生慧日。邪来烦恼至,正来烦恼除,邪正俱不用。
18、大师告众曰:善知识!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19、自须有方便,勿令彼有疑,即是自性现。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
20、离假即心真,自心不离假,无真何处真。有情即解动,无情即不动。
21、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
22、即共论佛义,若实不相应,合掌令欢喜。此宗本无诤,诤即失道意。
23、不思善,不思恶,此刻那个是你本来面目。
24、即心名慧,即佛乃定;定慧等持,意中清净。悟此法门,由汝习性;用本无生,双修是正。
25、惠能没伎俩,不断百思想;对境心数起,菩提作么长。
26、悟此法门,由汝习性,用本无生,双修是正。
27、菩提性宛然。此颂是顿教,亦名大-法船,迷闻经累劫,悟则刹那间。
28、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觅兔角。
29、凡愚不了自性,不识身中净土,愿东愿面,悟人在处一般。
30、今生若遇顿教门,忽悟自性见世尊,若欲修行觅作佛,不知何处拟求真。
31、欲得见真道,行正即是道。自若无道心,暗行不见道,若真修道人。
32、淫性本是净性因,除淫即是净性身,性中各自离五欲,见性刹那即是真。
33、日用常行饶益,成道非由施钱。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
34、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见三毒是魔王,邪迷之时魔在舍,正见之时佛在堂。
35、迷悟有迟疾,只此见性门,愚人不可悉。说即虽万般,合理还归一。
36、慧香,自心无碍,常以智能观照自性,不造诸恶;虽修众善,心不执着;敬上念下,矜恤孤贫,名慧香。
37、生来坐不卧,死去卧不坐;一具臭骨头,何为立功课。
38、善知识!凡夫即佛,烦恼即菩提;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前念着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
39、报诸学道人,努力须用意,莫于大乘门,却执生死智。若言下相应。
40、苦口的是良药,逆耳必是忠言。改过必生智能,护短心内非贤。
41、性中邪见三毒生,即是魔王来住舍,正见自除三毒心,魔变成佛真无假。
42、自性具三身,发明成四智;不离见闻缘,超然登佛地。吾今为汝说,谛信永无迷;莫学驰求者,终日说菩提。
43、世人若修道,一切尽不妨,常自见己过,与道即相当。色类自有道。
44、心地无非自性戒,心地无痴自性慧,心地无乱自性定,不增不减自金刚,身去身来本三昧。
45、一切无有真,不以见于真,若见于真者,是见尽非真。若能自有真。
46、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正见名出世,邪见是世间,邪正尽打却。
47、心地含诸种,普雨悉皆萌;顿悟花情已,菩提果自成。
48、法身报身及化身,三身本来是一身,若向性中能自见,即是成佛菩提因。
49、不见世间过。若见他人非,自非却是左,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过。
50、即心名慧,即佛乃定,定慧等持,意中清净。
篇5:佛学法师语录
1、无心者公,无我者明。
2、以淡字交友,以聋字止谤;以刻字责己,以弱字御侮。
3、事不可做尽,言不可道尽。
4、强不知以为知,此乃大愚。本无事而生事,是谓薄福。
5、无事时,戒一偷字。有事时,戒一乱字。
6、论人当节取其长,曲谅其短。做事必先审其害,后计其利。
7、取人之善,当据其迹,不必深究其心。
8、修己以清心为要,涉世以慎言为先。
9、恶莫大于纵己之欲,祸莫大于言人之非。
10、人褊急,我受之以宽宏。
11、人险仄,我待之以坦荡。
12、德胜者,其心平和,见人皆可取,故口中所许可者多。
13、德薄者,其心刻傲,见人皆可憎,故目中所鄙弃者众。
14、欲论人者先自论,欲知人者先自知。
15、知足常足,终身不辱。知止常止,终身不耻。
16、逆境顺境看襟度,临喜临怒看涵养。
17、人生最不幸处,是偶一失言,而祸不及;偶一失谋,而事幸成;偶一恣行,而获小利。后乃视为故常,而不恬不为意。则莫大之患,由此生矣。
18、学一分退让,讨一分便宜;增一分享用,减一分福泽。
19、不为外物所动之谓静,不为外物所实之谓虚。
20、刘念台云:“涵养,全得一缓字,凡言语、动作皆是。”
21、应事接物,常觉得心中有从容闲暇时,才见涵养。
22、缓字可以免悔,退字可以免祸。
23、处难处之事愈宜宽,处难处之人愈宜厚,处至急之事愈宜缓。
24、于作事,必克己谨严,要做到极致。于生活,应戒绝奢华,一切从简。
25、不自重者取辱,不自畏者招祸。
26、事当快意处须转,言到快意处须住。
27、物忌全胜,事忌全美,人忌全盛。
28、人当变故之来,只宜静守,不宜躁动。即使万无解救,而志正守确,虽事不可为,而心终可白。否则必致身败,而名亦不保,非所以处变之道。
29、安莫安于知足,危莫危于多言。
30、心思要缜密,不可琐屑。操守要严明,不可激烈。
31、以情恕人,以理律己。
32、识不足则多虑,威不足则多怒,信不足则多言。
篇6:净空法师语录
1、凡事都要勤奋、努力的去作,才会有成就。
2、处事难,处人更难;处事待人都要做得圆满如法,这些就是修行。
3、度眾生要看机缘,好比採果实,先熟的先採,还没有成熟的,等过些时候再採。
4、处世待人要学习谦虚、忍让,对於是非、善恶、真假、邪正能够分辨,这是智慧。
5、我们劝人念佛,也要学习十方诸佛菩萨讚叹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让眾生生欢喜心。
6、能够度自己才能帮助别人,不能自度绝对没有办法帮助别人,这是事实。
7、真正做到「净念相继」,修行功夫自然就会得力,读经、研究教理都会开智慧,明白如来所说真实义。
8、弘扬佛法真实的功德利益,是帮助眾生觉悟,降伏烦恼。如果帮助眾生增长贪瞋痴的,绝对不是善知识。
9、即使是发心修行、度眾生,如果发的心不真、不纯、不专、不精,修行还是不能够得力。
10、所有的灾难,都是由烦恼感召而来的,没有烦恼的因,就不会有灾难的果,所以消灾免难要从断烦恼作起。
11、处乱世一定要坚持两个原则:第一、有道心,道心就是真诚心。第二、要护持佛法,绝对不能障碍佛法。
12、儒家说「君子之交淡如水」,佛家讲「广结法缘」,都是提醒我们随时随地都要保持平等心,不要跟任何人好过头。
13、弘扬佛法真实的功德利益,是帮助眾生觉悟,降伏烦恼。如果帮助眾生增长贪瞋痴的,绝对不是善知识。
14、台上讲经的是学生,台下的听眾才是老师。自己要有认真求教、虚心改过的精神,才能够得真实受用,将经讲好。
15、菩提道上没有人能够障碍我们,只有自己障碍自己。只要有一个念头想错,一个行為做错,就很容易堕落,所以要时常自我警惕。
16、我们认真修学、依教奉行,就是无上的法供养;尽心尽力将净土法门介绍给一切眾生,则是对大眾最好的供养。
17、来我们道场的四眾同修,我们只有一个要求:「见和同解」,专依一部「无量寿经」,志同道合,大家才能精进。
18、修行要在人事环境裡面把烦恼习气磨掉,在顺境的时候不生贪爱,逆境不生瞋恚,顺、逆境界都是增上缘,成就自己的戒定慧。
19、在一切善恶顺逆境界中不起心动念,也没有分别执著,这是清净心,也是定力。能够时常保持这个境界,就是真心;真心不动。
20、我们共住在一个道场,有时间、有精力,应该多读经、念佛、研究讨论,即使未发心学讲经的同学,也要提高自己的佛学修养。
21、俗语讲「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魔是障碍,不要说佛门外,佛门裡面都有障碍。佛教不是没有力量,而是不团结、不和合。
22、贪图佛法将来生三善道,还是不能出三界,所以佛教我们断贪心,而不是换贪的对象。金刚经上说:「法尚应捨,何况非法」,「法」就是指佛法。
23、人生在世,不要跟人结冤仇,也不必刻意结善缘,佛教我们「广结法缘」。善缘好过头会变成恶缘,只有广结法缘,才是身心清净没有染著。
24、只要有一个真正的和合僧团,就会感动其他人,有第二个、第三个六和敬僧团出现。不要多,能够有五、六个和合僧团,这个地方就是正法住世。
25、我们个人修学的原则是三福、六和、三学,接触大眾的时候,则是歷事练心,要遵守六度、十大愿王,保持心地清净,才能够成就自己的道业。
26、我们修行尝不到法喜、法味,是因為功夫下得不够深,所以佛经上说,大乘菩萨的善根只有「精进」一项,精进才会有成就,鬆懈散漫的态度什麼事情都不能成就。
篇7:净空法师语录
1、我们念佛一定要心里真正有佛,只要把阿弥陀佛当成自己的'心上人,念佛就会成功。如果心里真的有佛,口里念不念都没关系,只要有真信、切愿、老实念去,一定会成就。
2、学讲经一定要求三宝加持,也就是自己的心、愿、解、行一定要与佛相应,才能得到感应,口是心非是绝对不可以的。道场同X如果不学讲经的,也要认真听讲,增长正解,提高共识。
3、真正聪明人,绝对不作领袖,因为肩负的责任很重。譬如县、市长做得不好,是罪过;做得好,是本分。既然肩负起责任就应当尽心尽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所以世、出世间真正的领袖,大多是佛菩萨示现。
4、虽然不是存心破坏道场,但是因为自己的无知犯过,还是造罪业,要负因果责任。
5、寺院主持有教化一方的责任,没有尽到责任就是过失,个人修得再好也不行。如果是寺院清众,就没有这个责任。
6、只要有一个真正的和合僧团,就会感动其它人,有第二个、第三个六和敬僧团出现。不要多,能够有五、六个和合僧团,这个地方就是正法住世。
7、来我们道场的同X,要真正有共识、有修行,修行的基础,一定是建立在五德、六和的基础上。
8、对于兴趣不同、法门不同的人,我们应当要尊重。
9、真正修行人,纵使受业报也会愈来愈轻;自私自利、贪图名闻利养、五欲六尘,定业是决定无法转变的。
10、在道场共修,二十岁至四十岁的学做事,四十岁至六十岁的人贡献自己,作领导、负责任;六十岁以后就退休专心精进,求生净土。
11、修行人一心一意为佛法、为众生,一生就让佛菩萨安排,我们自己不必操心。
12、从古今中外的历史,我们真正了解到,靠人是靠不住的,因为一个人的权势、财富、事业,总是会有失去的时候,唯有靠自己往昔今世勤修大福德,无论何时何地,都能过得很自在。所以佛法教我们要积德修善,才会有真实成就。
13、对于任何道场绝对不要留恋,道场不清净、有人我是非的地方,一部经不一定要讲圆满,最重要的是保持自己的身心清净。这些道理佛在经典上常常提醒大家。
14、真正成就的人,一定是依教奉行,我们既然发心弘法利生、续佛慧命,就更应该苦学,每天嘻嘻哈哈,不会有成就,有成就的人,一定是勤苦认真的学习。
15、大家共住一个道场修学佛法,保持身心清净最重要;心不清净,知见就不正确;知见不正往往做错事,做错事就要承受因果责任。
16、愿常听经念佛,不令间断,一心求生净土,必得诸佛护念,圆满无上菩提。唯愿诸仁者依教奉行,善思念之。
17、学佛最低限度要能够自求多福,换言之,一定要有智慧辨别是非、善恶和邪正。
18、佛法一定要以固有文化为基础,才能够建立,因为文化是根本的根本。这种文化的复兴工作,是大家看不到的,所以要能够舍弃名闻利养,默默去做,这的确是一项真正伟大、了不起的事业。
19、我们真正发菩提心自行化他、弘法利生,一生都让佛菩萨安排。别人对我毁谤、赞誉不必放在心上,身心才会清净、自在。
20、在这个时代要想建立制度非常困难,根源在于世间人道德伦理丧失,谁也不愿意服从谁,所以世界秩序大乱,大灾难必定会降临,能够逃过劫难的人,一定是有大福德之人。
21、大众相处,一定要修忍让,道场大众不和睦,护法神就离开,妖魔鬼怪便来作乱。所以真正爱护团体,一定要舍弃自己的成见,不要让大众生烦恼。
22、学佛最重要的是能够分辨善恶、是非和真假,这是智慧。如果不能分辨是非,不但持戒不能清净,修福也未必是福,所以持戒、修福都要有智慧。
23、在这个社会,我们虽然出家,但是离不开人群,要知道敬重君子,远离小人,否则受人利用、被人欺骗都不知道。
24、我们念佛功夫不得力,是因为不知道佛号功德利益不可思议。念佛是定慧等持,只要真正发心,立刻就会得到真实圆满的福慧,从业障凡夫身,转为乘愿再来的大菩萨,真正是不可思议的法门。
25、世间人恩怨复杂,有爱有恨,今天两个人再好,明天说不定就反目成仇。而且爱得愈深,恨得愈重。我们了解事实真相,看破放下,心地自然就会清净。
26、能在这个时代,学业、道业有成,都是相当的善根福德因缘。你有善根,你能够明理;你有福德,你才不动心。
27、小座复讲是培育弘法人才的最佳模式,也是中国历代祖师所传下来的老方法。
28、学东西一定要有耐心,世出世法之成就,就在于功夫深;没有成就,就是没功夫。加拿大张老居士的书法,刚开始练习一个字,每天要写一百次。整整练习五十年,到现在七十六岁,仍然谦虚不已,不耻下问,处处请教人。这种好学不倦的精神,最值得我们效法记取。
29、我们认真修学、依教奉行,就是无上的法供养;尽心尽力将净土法门介绍给一切众生,则是对大众最好的供养。
30、一饮一啄莫非前定,是谁定的?还是自己定,佛菩萨、阎罗王没有能力为我们定。所以我们希望生活过得幸福快乐,就要谨慎种善因,避免造恶业。不但恶行不可以有,恶念也不可以有。
31、我们过去不得罪人,今天别人就不会得罪我;我过去没有陷害人,今天别人怎么会陷害我?我们受人侮辱,受人毁谤,受人陷害,都是自己造的。
32、在一切善恶顺逆境界中不起心动念,也没有分别执着,这是清净心,也是定力。能够时常保持这个境界,就是真心;真心不动。
33、真正用功,要保护自己的清净心、保护自己清修的环境。
34、自己生死有把握,至于什么时候去极乐世界,就要看缘分。如果与众生有缘就要留下来,多帮助一些人往生。没有缘分,不妨自己先去,将来倒驾慈航,再来普度众生。
35、万万不可以骗人,骗人是妄语。当然,更不能够欺骗自己。
36、现代社会环境复杂,五欲六尘、名闻利养的诱惑很大,修行的确不容易,如果没有很深的定力,坚强的道心,往往会退转。所以我们要记取古大德的教训,谨言慎行,小心保护自己的清净心。
37、即使是发心修行、度众生,如果发的心不真、不纯、不专、不精,修行还是不能够得力。
38、在台上讲经不是教训别人,而是要依照佛陀的教训,共同反省、努力改过自新。实在讲,得真实受用的还是自己,每讲一遍,自己就反省、检点一遍。
39、我们共住在一个道场,有时间、有精力,应该多读经、念佛、研究讨论,即使未发心学讲经的同学,也要提高自己的佛学修养。
40、台上讲经的是学生,台下的听众才是老师。自己要有认真求教、虚心改过的精神,才能够得真实受用,将经讲好。
41、弘扬佛法真实的功德利益,是帮助眾生觉悟,降伏烦恼。如果帮助眾生增长贪瞋痴的,绝对不是善知识。
42、度眾生要看机缘,好比採果实,先熟的先採,还没有成熟的,等过些时候再採。
43、真正修持是要老老实实去做,所以修行的方法愈简单,就愈适合众生的根机,也愈契合实相妙理。如果光是高谈阔论,实际上做不到,说得再多都是假的,只不过妄想而已。
44、处事难,处人更难;处事待人都要做得圆满如法,这些就是修行。
45、真正能够帮助眾生得到真实利益的只有念佛法门,问题就在於我们是不是真正放下身心世界,老实念佛。真正用功,业障一定是快速消除,觉得轻安舒畅,法喜充满,生活过得安乐、自在。
46、印赠经典、流通录音带,这些好事许多人都知道,也有很多人在做。但是像延续文化、从根救起的工作,却很少人知道,我们应该认真去做。这种工作需要有远大眼光的人,才能做得到。
47、想念阿弥陀佛的人,是世间第一等的大福报、大智能,再过不久,就要到极乐世界成佛去。
48、我们专心修学自己的本门,对于八万四千法门都要赞叹,绝对没有诽谤,这样才是大和合僧团。
49、菩提道上没有人能够障碍我们,只有自己障碍自己。只要有一个念头想错,一个行为做错,就很容易堕落,所以要时常自我警惕。
50、众生一切的造作,佛都知道,极乐世界下下品往生的众生,也统统知道,所以我们必须拿出真诚心、恭敬心认真修学,感应道交不可思议。
篇8: 净空法师语录
净空法师语录
1、传道很不容易,法达U师如果没遇到六祖,不会开悟;但是如果他没有苦读法华经十年的功夫,纵使遇到六祖也不会开悟。无尽藏比丘尼也是专门在一部经上,下过十多年功夫,遇到六祖才能开悟。因此要用十年的功夫,专攻一部经,才能得到清净心。有定力,这是授受的基本条件,如果心不清净,就是佛菩萨来说法也不会开悟。
2、传道弘道都不能勉强,要随缘,不能操之过急,这是大原则。缘分成熟的时候,凡事都会自然成就。世尊当年也是如此说法,如果只有一二个人缘成熟,就专檎舛个人说法;如果大的机缘成熟,佛就榇蟊说法。随缘说法,应机施教,才能惠予生真实利益。
3、咱们与大相处,只劝人念佛坚信因果报应,这样能够避免过失。遇到修学其他法门的人要欢喜叹,因樵勖敲挥星敝誓芄话锩Ρ鹑酥傅忝越颍因此不好轻易说话。纵使自我修行有感应,也绝口不提,这点咱们必须要遵守世尊的教训。末法时代,妖魔鬼怪都以神通感应迷惑生,如果咱们也标榜感应,很容易令人混淆,连正法与邪法都分不清楚。
4、学佛的人,心有所求最好劝人求佛菩萨,求「人」求不到,咱们会生烦恼。求佛菩萨坚信佛菩萨,缘成熟的时候,佛菩萨自然会樵勖前才乓磺小
5、想念阿弥陀佛的人,是世间第一等的大福报大智慧,再过不久,就要到极乐世界成佛去。
6、在观经]解e善导大师告诉咱们,能够用净土法门劝导一切生,就是真正的报佛恩。因槟芄蝗耙桓鋈四罘鹜生,就是帮忙一个生成佛,功德已经十分殊胜,更何况是帮忙很多的生往生成佛?因此净土法门是「易行道」,自行化他,成就都不可思议。
7、真正能够帮忙生得到真实利益的只有念佛法门,问题就在於咱们是不是真正放下身心世界,老实念佛。真正用功,业障必须是快速消除,觉得轻安舒畅,法喜充满,生活过得安乐自在。
8、一切生都有见思尘沙无明烦恼,只有佛才是消除一切烦恼,证得圆满菩提。但是咱们要知道,菩提与烦恼差别只在迷悟之间而已;觉悟的时候,烦恼就是菩提;迷惑的时候,菩提就是烦恼,两者是一不是二。烦恼虽然无量无边,终究是虚妄相,咱们只要把心安住在一句佛号上方,一切的妄想烦恼,自然会消除。
9、咱们个人修学的原则是三福六和三学,接触大的时候,则是v事练心,要遵守六度十大愿王,持续心地清净,才能够成就自我的道业。
10、佛佛道同,相好庄严也相同,因此不论是拜千佛万佛,都要口念佛身礼佛心想佛,念念都如应对阿弥陀佛。
11、大相处,必须要修忍让,道场大不和睦,护法神就离开,妖魔鬼怪便来作乱。因此真正爱护团体,必须要纹自我的成见,不好让大生烦恼。
12、修学其他法门必须要用「了凡四训」「阴s文」「感应篇」做基础,深信因果,修正身心不良的习气,如果读「无量寿经」,三十二品到三十七品对於这些道理也讲得很多很明白。因此咱们要感念夏老居士会集「无量寿经」的恩德,如果没有这个会集本,净土法门虽然好,还是不能够发扬光大,利益广大生。这些事实,等到咱们对於经典义理愈透彻,就体会得愈深刻。
13、「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常常看到别人的过失,就要认真的反省曰冢自我已经跟清净心违背得太远。
14、佛教咱们修戒定慧,智慧就好像一面镜子,能够把境界照得很清楚很明白。虽然看得清楚明白,但是绝对不动心,这就是「定」。「戒」是咱们平常待人处世,有自制的潜质,知道什N话该说,什N话不该说;举止言行都有分寸。
15、咱们真正发菩提心自行化他弘法利生,生命都让佛菩萨安排。别人对我毁谤誉不必放在心上,身心才会清净自在。
16、学佛人平时修一切善法,绝对不求此刻的善果,不求这个福,修福不愿意享受这个福报,愿意在什么时候享?留到临命终时享。为什么?临命终时不生病,神智清楚,正念分明,佛号念得清清楚楚,这是大福报。
17、台上讲经的是学生,台下的听才是老师。自我要有认真求教虚心改过的精神,才能够得真实受用,将经讲好。
18、世尊示现八相成道讲经说法,就像一i舞台剧,有正面的主角,也有负面的主角,目的都在教化生。例如,阿难请佛讲经,是生正面的榜样,提婆达多处处想破坏佛法,也是大权示现,从反面来教化生。因此一切法都离不开因缘,佛法也是如此,等到生因缘成熟的时候,自然感应诸佛菩萨来示现说法。
19、处乱世必须要坚持两个原则:第一有道心,道心就是真诚心。第二要护持佛法,绝对不能障碍佛法。
20、世间情执必须要放下,贪爱五欲六尘名闻利养,决定障碍往生。经上说,有机会听到净土法门无量寿经,这都是过去生中以前修过无量劫的善根福德,有这样深厚的善根,槭颤N还不能成就?就是因榍橹疵环畔隆H绻咱们还是放不下,空过这生命,来生恐怕要再经过无量劫,才能够遇得到这个稀有难逢的机缘。
21、咱们专心修学自我的本门,对於八万四千法门都要叹,绝对没有诽谤,这样才是大和合僧团。
22、咱们真正效法古人榉ㄍ躯不疲不厌,必须会得三宝加持。如果还有贪_痴慢,就不能感应,纵使感应,也是妖魔鬼怪的加持,帮忙咱们造恶业。
23、人生最大的一件事,就是要做一些真正有利於生的事,也就是把文化传统一代一代的延续下去。文化是一切幸福的根源,如果纹文化,所有的事情做得再好,也只是一ㄒ幌郑不能持久。
24、世间人恩怨复杂,有爱有恨,这天两个人再好,明天说不定就反目成仇。而且爱得愈深,恨得愈重。咱们了解事实真相,看破放下,心地自然就会清净。
25、弘扬佛法真实的功德利益,是帮忙生觉悟,降伏烦恼。如果帮忙生增长贪_痴的,绝对不是善知识。
26、咱们能够真正坚信阿弥陀佛极乐世界,就是有大福德的人。就应时常自我反省,身心世界有没有完全放下,是不是还有忧虑牵欤课癖刈鞯健竿蛟捣畔隆梗才算具足信愿,此刻虽然还没有到极乐世界,日常生活已经充满著极乐世界的气氛。
27、世出世间法都不能没有福报,尤其是当领导人,更要有大福报。没有福报,纵使争取到领导位置,也不能持久。
28、过去咱们以前开印经u作录音带的风气,此刻期望大家再开「养五德,修六和」的优良风气,使_湾成楦9,救度一切生。
29、在这个时代要想建立制度十分困难,根源在於世间人道德伦理丧失,谁也不愿意服从谁,因此世界秩序大乱,大灾难必定会降临,能够逃过劫难的人,必须是有大福德之人。
30、僧团必须要奠定在三福六和的基础上。六和e面,最重要的是「见和同解」,也就是用真心与大相处,不用妄心。因橥心每个人都不相同,只有真心才会一样。「真心离念」,真心e面没有妄念,因此咱们要放下自我所有的分别执著,才能与大和合。只要心e还有一个妄念,彼此的想法看法作法就会不相同,很容易就会起n突。
31、如果有机缘,咱们就应尽心尽力的把净土法门说给大;没有机缘的时候,就自我认真修行。有机缘而不帮忙生,这是小乘人,念佛的功夫再好也不能往生,因榧乐世界是大乘菩萨的世界。因此帮忙别人认识佛法修学佛法的工作,咱们必须要用心去做。
32、论语讲「用行尾亍梗就是随缘。遇到顺境的时候,有人愿意重用咱们,就能够一展抱负,放手去做;如果是逆缘就要「藏」起来,绝对不自我表现。普通人有一点才华就急於表现藏不住,只有大福德大智慧的人才懂得随缘,知道什N时候该尽心尽力去做,什N时候就应收敛。佛法e面,「藏」的意思讲得更透彻。中国古代修行人,自我成就以后,有法缘就弘法利生,尽心尽力帮忙生,没有缘就住山闭关,住山闭关就是「藏」,自我发奋进修,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33、佛门中讲「发露曰凇梗是向大说出自我的过失,期望同修督促自我。如果要说别人过失,一年当中只有一天,也就是结夏安居圆满日,称椤缸宰扇铡埂U馐欠鹜拥闹贫龋十分圆满。
34、中国几千年来没有灭亡,是因橛新桌淼赖吕次M社会秩序。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具什N身分就尽什N义务,一辈子都能够遵守不违背,这是社会安定的基础。
35、凡夫不能不起心动念,但是要知道起心动念是错的,即使起善念也是错,因樯贫袷窍喽缘模造善业生三善道,造恶业生三恶道;换句话说,还是不能出三界,都在造六道轮的业因。俗话说「凡事凭良心」,凭良心也是造六道轮的业。
36、清净心最合乎自然。心e打个妄想,障碍自性功德,就是现代人所说的「破坏自然生态」。
37、「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什N人才能弘道?有德学的人。有学问没有品德,容易走向邪知邪见,佛法不知不觉变成魔法。只有品德没有学问的人,能够自利,不能够把佛法发扬光大,广度生。因此发心讲经弘法续佛慧命的人,品德学问都要发奋充实。这也是佛法常说的「解行并重」,解是学问,行就是品德。
38、作橐桓隽斓既耍福慧都要具足,没有福报,下方的人不会听从领导;没有智慧,容易带人走错路走偏差,那样过失就更大。因此咱们观察任何团体的领导人,乃至於佛门道场的执事者,都要有福报。有智慧没有福报的人,能够讲经,但是不能作领导。因此「人贵自知」,有自知之明的人,就不会跟别人争,生命过得幸福自在,不至於有大的过失,虽然自我不能领导人,但是能够帮忙别人领导,一样都是利益生。
39、v史上有两种时代,一个是治世,一个是乱世。治世的政治清明,人心淳厚,社会各方面都能够上轨道,因此修行只要循规蹈矩,都能够成就。在乱世e没有制度和规章,环境变化莫测,因此修学佛法要心地清净,有智慧能够随机应变,才能够自度度他。在乱世修行如果不懂得通权达变,只能自利不能处,弘法利生很困难。因此在什N环境下,用什N手段处世,咱们都就应知道,发奋学习。
40、戒定慧表此刻日常生活上,有种种的形态,善财童子参访五十三位善知识,就是最好的例子。有时候咱们看他破戒,事实上并不然,反而那些作法,是真正的持戒。
41、中国几千年来没有灭亡,是因橛新桌淼赖吕次M社会秩序。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具什N身分就尽什N义务,一辈子都能够遵守不违背,这是社会安定的基础。
42、真正能够帮忙生得到真实利益的只有念佛法门,问题就在於咱们是不是真正放下身心世界,老实念佛。真正用功,业障必须是快速消除,觉得轻安舒畅,法喜充满,生活过得安乐自在。
43、度生要看机缘,好比窆实,先熟的先瘢还没有成熟的,等过些时候再瘛
44、如果具备上方的基础,就能够研究大乘经论,虽然研究大乘经论,目的还是期望自我和生都能够一门深入。像唐朝道绰大师生命专讲弥陀经两百N遍;民初郑锡宾居士也是在各处专讲弥陀经,临终时预知时至自在往生,这些都是咱们的好榜样。
45、佛弟子必须要遵守国家法律,这些都包括在戒律e面,不守法就是破戒。经典上说破戒比丘堕地狱。又说阿罗汉想起自我往昔在地狱所受的苦,还心有N悸,身上流血汗。咱们自我造地狱罪而不知道,这是真正的愚痴。
46、寺院主持有教化一方的职责,没有尽到职责就是过失,个人修得再好也不行。如果是寺院清,就没有这个职责。
47、人生在世,不好跟人结冤仇,也不必刻意结善缘,佛教咱们「广结法缘」。善缘好过头会变成恶缘,只有广结法缘,才是身心清净没有染著。
48、来咱们道场的同修,要真正有共识有修行,修行的基础,必须是建立在五德六和的基础上。
49、在道场共修,二十岁至四十岁的学做事,四十岁至六十岁的人贡献自我,作领导负职责;六十岁以后就退休专心精进,求生净土。
50、菩提道上没有人能够障碍咱们,只有自我障碍自我。只要有一个念头想错,一个行樽龃恚就很容易堕落,因此要时常自我警惕。
51、虽然不是存心破坏道场,但是因樽晕业奈拗犯过,还是造罪业,要负因果职责。
52、印光大师教咱们,要把「死」字煸诙钔飞稀O胂胨赖氖焙颍一样也带不去,心地自然就清净。
53、学养,「学」是学问,样样都知道;「养」是修养,知道运用什N方式,待人处世最恰当。因此不管在乱世或者治世,佛弟子与世间圣人君子都会随机应变,运用善巧方便处世待人接物,但是「真诚心」「恭敬心」的大原则,绝对不改变。由此可知,无论在何时何地,修行都是成就咱们的戒定慧。
54、佛法必须要回归到「教育」,才能够创造光明的前途,普遍利益一切生。因樽诮痰姆段是天道鬼神道和仙道,各各宗教之间,都划清界线,a生对立,只有佛陀教育涵盖十法界,有广大的包容性,能够给予生真正的利益。
55、在这个时代,咱们道场就依靠无量寿经所说的:「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建立共识。咱们没有大乘菩萨明心见性的境界,也没有小乘人的U定功夫,只要能够守住这一句「阿弥陀佛」,今生必须能够脱离轮。因此这八个字,的确是咱们了生死出三界的唯生命路。
56、学东西必须要有耐心,世出世法之成就,就在於功夫深;没有成就,就是没功夫。加拿大张老居士的书法,刚开始练习一个字,每一天要写一百次。整整练习五十年,到此刻七十六岁,仍然谦虚不已,不耻下问,处处请教人。这种好学不倦的精神,最值得咱们效法记取。
57、平日处世待人接物,都要用清净平等慈悲的心。慈悲要有理性觉而不迷,不是感情用事;清净心是随缘不攀缘,凡事顺其自然。心地清净,不管环境再复杂,也能看得清楚明白;心不清净,想看也会看错。因此清净心能生智慧,这是自性的本能,咱们此刻失去本能,是因橥念很多心散乱,如果心清净,有定力,六根潜质自然就恢复。
58、古人心地清净,因此「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少一事不如无事」,这是何等的悠f自在。现代人好事,少事期望多事,多事还期望有更多事,整天忙得团团转,到头来还是一场空。从这e咱们细心去体会,才知道心地清净,法喜充满,是真实的快乐。
59、俗语讲「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魔是障碍,不好说佛门外,佛门e面都有障碍。佛教不是没有力量,而是不团结不和合。
60、讲经是以正法布施生,修第一等的大福报,尤其是弘扬净土五经一论,功德利益更殊胜,改造命运也最快速。
61、孔老夫子的思想中心是「中和」,古人讲「忠恕」,「恕」就是中和,与佛法讲的随缘是同一个意思,能够随缘就是很大的智慧。
62、学佛的人,心有所求最好劝人求佛菩萨,求「人」求不到,咱们会生烦恼。求佛菩萨坚信佛菩萨,缘成熟的时候,佛菩萨自然会樵勖前才乓磺小
63、佛法必须要以固有文化榛础,才能够建立,因槲幕是根本的根本。这种文化的复兴工作,是大家看不到的,因此要能够纹名闻利养,默默去做,这的确是一项真正伟大了不起的事业。
64、佛法常说「生死事大」,咱们不是今生才想要解决这件大事,过去世咱们也想过,但是一向都无法解决。这生命咱们又想到这个问题,但是世缘放不下,对於世出世法人我是非好坏善恶总有贪恋,因此虽然念佛,还是不能到达往生的标省
65、无量寿经虽然分量不多,体相理事因果都讲得很圆满。这部经,就是阿弥陀佛的化身,咱们在日常生活中,一切想法看法做法,如果都能够依照经文百分之百做到,也就是阿弥陀佛的化身。这种修学方式,在大乘佛法e面,真正是登峰造极,因此古大德叹是「如来所说第一经」,帮忙咱们这生命,自行化他圆满成就。
66、佛法所在之处,必定要以教化当时当地人橹鳎蝗绻做不到这点,咱们的弘法工作就是彻底失败。譬如在美国弘法,如果不以美国信作榻袒对象,佛法在美国就无法生根。因此要与生广结法缘,十分重要,缘分要靠自我去开创,不好与人结恶缘。弘法工作如果失败,要认真检讨失败的原因,发奋求改善,所谓「失败槌晒χ母」,必须要发心复兴佛法,并且要发扬光大,唯有如此才能够帮忙生得到真实广大的利益。
67、古今中外,好老师能遇到一个传法弟子,已经十分幸运,更何况是很多个?中国自古以来,传法弟子最多的是U宗六祖,一共有四十三位,这样的盛况能够说是「空前绝后」,在六祖之前没有,在六祖之后未曾听说。但是咱们看佛经的记载,世尊的传法弟子有一千两百人之多,天天跟著佛陀,到处听经闻法,由此可知,这些弟子都是诸佛示现,大菩萨再来,以学生的身分帮忙释迦牟尼佛弘法利生。
68、现代社会环境复杂,五欲六尘名闻利养的诱惑很大,修行的确不容易,如果没有很深的定力,坚强的道心,往往会退转。因此咱们要记取古大德的教训,谨言慎行,留意保护自我的清净心。
69、自古以来,中国对於伦理道德十分重视,因檎馐前捕ㄉ缁嶂匾的教育,统治者的职责,也就是要维护道统。因此不管他自我作得好不好,能够维护道统,并且将之发扬光大,就是很大的功德。
70、度生要看机缘,好比窆实,先熟的先瘢还没有成熟的,等过些时候再瘛
71、真正发心弘法的人,必须要发愿终生不做住持当家,就是当一名教员;照顾道场行政工作就让护法的人去作。弘法护法彼此之间要密切配合,好比学校的教员职员要合作无碍,才能够真正推动弘法利生的大事业。大家一律平等,所扮演的主角不一样,但是功德完全相同。尤其是讲经的人,必须要培养平等心,如果有一丝毫贡高我慢自以槭牵这就是烦恼,就是错误,就是迷惑颠倒。
72、咱们个人修学的原则是三福六和三学,接触大的时候,则是v事练心,要遵守六度十大愿王,持续心地清净,才能够成就自我的道业。
73、菩萨悯念生苦,因此要普度生。「苦」从迷而来,「乐」自觉悟而生,因此要帮忙生离苦得乐,先要帮忙他破迷开悟。要帮忙别人破迷开悟,自我必须要先觉悟,自我不觉悟,绝对无法帮忙生得真实利益。
74、人生在世,就是报恩报怨讨债还债这四种缘分,生生世世没完没了,一世比一世结的缘更深,而且恩情会变成怨恨,怨恨却不会变成恩情;乐的事会变成苦,苦事永远不会变乐,因此佛经上常说:「三界统苦」,在六道e面没有真实的快乐。咱们明白这个事实,要彻底觉悟,绝对不跟任何人结冤仇。
75、如果咱们不了解世出世间一切法都是因缘果报,就没有办法改变命运创造命运。咱们起心动念不断造恶业,却想要得到善的果报,期望家庭美满社会和谐,这是不可能求到的,必须要认真断恶修善持戒念佛,时时光返照,检点自我,才能够改造命运,如愿以偿,过得自在安乐。因此真正修行人没有时刻去看别人的过失。
76、世间事知道得愈多,烦恼就多。知道而不执著是大智慧。因此佛门和儒家都教咱们样样通达而不执著。知道得多,样样执著,就是所知障。佛法道场无量,法门无边,却能共存共荣,就是因椴恢粗。如果全世界的人们都有这个理念共识,就不会有斗争,而能够达和平共存的目标。
77、咱们劝人念佛,也要学习十方诸佛菩萨叹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让生生欢喜心。
78、处事难,处人更难;处事待人都要做得圆满如法,这些就是修行。
79、向善知识求法,要存真诚心恭敬心去求。没有真诚恭敬的心,善知识怎N说,咱们也不会开悟。自我真正有修行功夫,这是「因」,以真诚恭敬心向善知识请法,这是「缘」,因缘成熟,自然有成就,两种条件都不能缺少。
80、学养,「学」是学问,样样都知道;「养」是修养,知道运用什N方式,待人处世最恰当。因此不管在乱世或者治世,佛弟子与世间圣人君子都会随机应变,运用善巧方便处世待人接物,但是「真诚心」「恭敬心」的大原则,绝对不改变。由此可知,无论在何时何地,修行都是成就咱们的戒定慧。
81、处在逆缘就要想到「万法皆空」,没有一样是真的。心地自平静。
82、在大灾难中,佛菩萨不会建立制度,因榻立制度,立刻会被魔破坏。魔已经造太多罪业,佛菩萨不忍心让他堕落得更深,因此必须会等到大灾难过后,才建立制度。因此咱们在乱世弘扬正法,必须要袢〉妥颂,等灾难过后,正法才会真正的复兴。
83、布施,不是说你布施的钱愈多,你将来得到的愈多,不是这样的。布施是看你的心跟力,你的心真诚,你的心恭敬,布施钱财虽然很少,得的福报很大,不可思议!如果你布施的钱财很多,你的心并不恭敬,并不真诚,你得的福报反而很小。
84、能够度自我才能帮忙别人,不能自度绝对没有办法帮忙别人,这是事实。
85、人生在世,就是报恩报怨讨债还债这四种缘分,生生世世没完没了,一世比一世结的缘更深,而且恩情会变成怨恨,怨恨却不会变成恩情;乐的事会变成苦,苦事永远不会变乐,因此佛经上常说:「三界统苦」,在六道e面没有真实的快乐。咱们明白这个事实,要彻底觉悟,绝对不跟任何人结冤仇。
86、菩萨能够在贪境中不起贪心,_境中不动_恚,是因樗有远大的志愿正确的目标方向,因此能够忍人所不能忍,在境界中不樗动。又能够精进用功,不但自我修清净心,更以大慈悲心,尽心尽力的帮忙生,不求回报,行人所不能行,因此自利利他的功德都是不可思议。
87、日常生活待人处世,能够恒顺生随喜功德,这是「权智」;自我持续清净心,一尘不染,这是「实智」。咱们不好以佛法的标剩去衡量所有的人,处处看不顺眼,这是大错特错,所谓「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佛法在世间,不坏世间法」。离开世间法,就没有佛法可言。这些咱们就应认真去学习。
88、佛陀教化生,都是随机说法,并没有定法可说,只要能够帮忙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的都是正法,值得叹。自毁他有门户之见的说法作法,对佛法的弘扬流传都会a生很大的障碍,断绝许多生学佛的机缘法身慧命。因此对於一切大乘佛法,咱们都就应扬。
89、学佛不论出家在家,即使不学佛,也以「和」楣蟆B塾锷纤担骸咐裰用,和楣蟆梗无论大小团体,只要能做到人事和睦财政公开,这个团体必定兴旺,否则必须是流弊百出。咱们既然发心学佛积功累德,这两条是德行基础。
90、四大天王表法的好处,就是佛法入门的真实基础。弥勒菩萨在中间,笑脸迎人,代表学佛的人要「生平等心成喜悦相」,发广大誓愿,救度一切生,这才具备学佛的资格。东方持国天王,代表负责尽职。南方增长天王,代表精进日新又新,不仅仅学问德行才艺要进步,生活水平各方面也要求进步。西方广目天王北方多闻天王,代表「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咱们要做到前面所说的负责尽职日新又新,就要多看多听,增长见闻,不断求进步。就像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也是参观考察十方诸佛国土的优劣,才建造出来的。因此学佛如果不懂得佛门教学设施的意趣,必须会流於迷信。今日佛弟子有职责恢复光大传统佛教,也就是「佛陀的教育」,才能到达自利利他的目的。
91、起心动念想到自我就是「迷」,念念期望利益一切生才是觉悟,尤其是弘扬净土法门,帮忙生念佛求生净土,这是真正彻底的觉悟。
92、在道场打佛七念佛共修是带给大家念佛的方法,好像训练班一样,教人怎样念佛。真正的功夫,还是要自我在日常生活中做到「净念相继」。
93、咱们共住在一个道场,有时刻有精力,就应多读经念佛研究讨论,即使未发心学讲经的同学,也要提高自我的佛学修养。
94、无论是世间亲属,或者是出世间的法眷属都有弊病。咱们看世尊和提婆达多两个人,在家是堂兄弟,出家是师生关联,但是提婆达多却处处障碍世尊,因此认清事实真相以后,咱们的心只管安住在道业上,对於一切人事物,不管顺境逆境,都不必牵欤道业自然成就,障缘才能够消除。
95、大共修,最重要的是把自我的想法看法统统放下。真正念佛人,没有妄想,也没有见解,一心一意就想离开这个世界,还有什N想法跟看法?咱们只想求生净土见阿弥陀佛,别人提出看法,咱们还是一句佛号老实念,所有的业障都能够消除。
96、儒家说「君子之交淡如水」,佛家讲「广结法缘」,都是提醒咱们随时随地都要持续平等心,不好跟任何人好过头。
97、处乱世必须要坚持两个原则:第一有道心,道心就是真诚心。第二要护持佛法,绝对不能障碍佛法。
98、平常咱们说别人过失,绝对不能够有第二人在旁边,这是「规劝」。儒家教学,老师规劝学生,也是要关起门来训诫;学生听后获得利益,心e觉得很感激。公开说别人过失,善根深厚的人会心存感激;如果他要怀恨在心,寻求报复,将来冤冤相报就很苦。因此日常生活言行举止,自我要留意谨慎,俗话常说的:「冤家宜解不宜结」。
99、小座复讲是培育弘法人才的最佳模式,也是中国v代祖师所传下来的老方法。
100、看到别人有过失,务必是真正的同参道友,才能够规劝,而且劝不好超过三次,以免结冤仇。与大相处,心地要持续清净平等,道场是佛菩萨建的,谁不如法,佛菩萨自然会迁单。即使是离开道场的同修,咱们还是平等看待,一切都交给佛菩萨安排。
101、学佛最重要的是能够分辨善恶是非和真假,这是智慧。如果不能分辨是非,不但持戒不能清净,修福也未必是福,因此持戒修福都要有智慧。
102、处世待人要学习谦虚忍让,对於是非善恶真假邪正能够分辨,这是智慧。
103、如果有机缘,咱们就应尽心尽力的把净土法门说给大;没有机缘的时候,就自我认真修行。有机缘而不帮忙生,这是小乘人,念佛的功夫再好也不能往生,因榧乐世界是大乘菩萨的世界。因此帮忙别人认识佛法修学佛法的工作,咱们必须要用心去做。
104、戒定慧表此刻日常生活上,有种种的形态,善财童子参访五十三位善知识,就是最好的例子。有时候咱们看他破戒,事实上并不然,反而那些作法,是真正的持戒。
105、自我生死有把握,至於什N时候去极乐世界,就要看缘分。如果与生有缘就要留下来,多帮忙一些人往生。没有缘分,不妨自我先去,将来倒驾慈航,再来普度生。
106、来咱们道场的四同修,咱们只有一个要求:「见和同解」,专依一部「无量寿经」,志同道合,大家才能精进。
107、普贤行愿品说,要以清净身语意修礼敬。咱们心e对待佛和生都平等,但是在事相上,就应合乎世间法的规矩和秩序,所谓「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但是此刻世间的规矩秩序已经破坏殆尽,伦理道德丧失,因此世界会有大灾难。咱们身榉鸬茏樱待人处世就应有节度,但是心地要时常持续清净平等慈悲,这样佛法应用在世间,就是充满智慧的世间法。
108、一般人容易招致魔障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喜欢神通感应。魔有神通,诸佛菩萨当然也有神通,但是佛菩萨怕生对於正法魔法混淆不清,因此用讲经说法度生,对於神通感应的事,绝口不提。
109、咱们看佛经,必须要能够体会言外之意。普贤行愿品e面说,要以清净身语意修礼敬,换句话说,心不清净,不管什N形式,都不是礼敬;心地清净,才是真正礼敬。因此佛法重实质,实质就是日常生活待人处世的起心动念。曰谝彩侨绱耍曰谧钪匾的是知道业障从无始贪_痴而来,表现於外,就是身口意的造业。咱们能够内断烦恼,外净三业,这就是真曰凇
110、万万不能够骗人,骗人是妄语。当然,更不能够欺骗自我。
111、咱们榇蟊传授五戒,资料就是「无量寿经」的浊世恶苦第三十五品,经中所讲不仅仅是五戒,十善也圆满包涵在其中。
112、一个团体要有人才,彼此互相尊重和睦相处,才能兴旺。如果互相嫉妒,很快就会衰败。尤其在佛门,嫉妒障碍就是破坏僧团。世间人破坏一个国家,比不上破坏僧团所造的罪业重。因此,自我如果不能与大和睦相处,就就应离开,这是爱护僧团的作法,也是个人德行的表现。
113、发心弘法,第一要有德行,第二要有学问。咱们自我虽然德学不足,但是不好过於自卑,因榇丝堂挥腥撕敕ǎ咱们只要发奋去做,不耻下问,谦虚求教,以真诚心感应三宝加持。若遇到真正的善知识,必定要礼敬叹,尽心尽力的向他学习护持正法。
114、五德六和是最基本的戒律,也是学佛之根本。
115、古人处世都有规则可循,因此孔子说:「虽百世可知也」;现代人推翻所有的规则,因此人心大乱,没有安全感。咱们处在乱世,想要获得平安幸福,唯有全心全力的修福修慧广修布施,这才是真正的保障。
116、「无量寿经」能够在短短几年当中普遍弘扬全世界,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经文简单明t,程度高与程度浅的人,都能够听得懂,欢喜理解。如果只有程度高的人才能听得懂,这部经就不能普遍利益大;如果是程度浅的人觉得欢喜,程度高的人不乐意理解,这样也会a生对抗的力量。从这e咱们才知道,这部无量寿经真正是「三根普被,利钝全收」,功德利益不可思议,咱们虽然不能完全体会,只要尽心尽力的弘扬流通,将来必须会有无穷无尽的大福报。
117、佛陀的制度,所有的道场主权都是归属在家护法,出家人理解供养,有「使用权」,如果不能依教修学,就不共住。
118、真正念佛人,身心自在快乐,远离一切苦恼,不老不病也不死,时时都有三宝加持,诸佛护念。因此要有信心有愿力,认真念佛,十方诸佛都会加持咱们,不但体质相貌会改变,再大的业障也决定消除。因此要想勘验自我修行的功夫,从相貌体质上,都能够看得出来。
119、咱们口头上说利益生,生得不到真实利益,务必自我真正有修持,才能帮忙生。因此在自我没有成就以前,自度比度他重要;等到功夫成就的时候,利益生就是咱们最重要的事业,这才是真正的慈悲和智慧。
120、v史是一面镜子,咱们读v史不是研究学术,而是要看看各个朝代兴盛灭亡的原因,对於善恶因缘果报,人情事理之变化有更深刻的体会,咱们要通晓世出世法才能弘扬佛法护持佛法,否则往往做出毁谤正法破坏三宝之事,自我还不知道。
121、处在乱世,每个人都觉得很苦恼,如果不学佛,往往不知道怎N作。在乱世中,最重要的是修善积福,有福的人到任何环境,都能够安定自在,因此福报十分重要,咱们称佛椤付足尊」,就是叹佛的`福报智慧都圆满。
122、咱们生生世世学佛修行不能成就,没办法超出轮,是因橛性┣渍主来找麻烦作魔障。不学佛的人,不知道释仇解冤,因此冤冤相报,苦不堪言。学佛的人,对一切生,不论是讨债还债,都劝他念佛,这样就能够把所有的善恶恩怨都转成法缘,世间人情眷属也转榉眷属,修行才能成就。
123、自古以来,中国对於伦理道德十分重视,因檎馐前捕ㄉ缁嶂匾的教育,统治者的职责,也就是要维护道统。因此不管他自我作得好不好,能够维护道统,并且将之发扬光大,就是很大的功德。
124、佛法必须要回归到「教育」,才能够创造光明的前途,普遍利益一切生。因樽诮痰姆段是天道鬼神道和仙道,各各宗教之间,都划清界线,a生对立,只有佛陀教育涵盖十法界,有广大的包容性,能够给予生真正的利益。
125、真正用功,要保护自我的清净心保护自我清修的环境。
126、真正培养弘扬净宗的人才,还是要有大经大论的基础,否则「无量寿经」讲不出味道来。
127、在这个社会,咱们虽然出家,但是离不开人群,要知道敬重君子,远离小人,否则受人利用被人欺骗都不知道。
128、要兴隆佛法道场,普遍利益一切生,必须要发广大的誓愿,对於一切道场法师应当欢喜叹,让当地的信徒对於当地道场法师更有信心,更尊敬他,才能够获得法益。所谓「若要佛法兴,先要僧僧」,十大愿王的「礼敬」「称」咱们就应要这样学习。
129、在台上讲经不是教训别人,而是要依照佛陀的教训,共同反省发奋改过自新。实在讲,得真实受用的还是自我,每讲一遍,自我就反省检点一遍。
130、咱们真正效法古人榉ㄍ躯不疲不厌,必须会得三宝加持。如果还有贪_痴慢,就不能感应,纵使感应,也是妖魔鬼怪的加持,帮忙咱们造恶业。
131、真正聪明人,绝对不作领袖,因榧绺旱闹霸鸷苤亍F┤缦厥谐ぷ龅貌缓茫是罪过;做得好,是本分。既然肩负起职责就应当尽心尽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因此世出世间真正的领袖,大多是佛菩萨示现。
132、佛法必须要以固有文化榛础,才能够建立,因槲幕是根本的根本。这种文化的复兴工作,是大家看不到的,因此要能够纹名闻利养,默默去做,这的确是一项真正伟大了不起的事业。
133、圣人修心不除境,凡夫除境不修心。因此自我修行,不必选取环境。但是弘法利生,就务必选取与生有缘的地方,才能真正利益生。如果这个地方跟自我没有缘,而跟其他善知识有缘,咱们要随喜叹,期望生跟他们学习,能够得到利益。因此要与生广结法缘,才能广度生。
134、修什N布施,能够最快速得到丰富的收?布施佛法是最好的方法。咱们印经u作录音影带,把佛法流通推展到全世界,说给一切生,财法无畏三种布施都圆满。因此这是改造命运最快速而有效的办法。
135、在往后的九千年,只有净土法门最契合生的根器,世尊在「法灭尽经」e面说,等到佛法灭尽以后,只有这部无量寿经还能够住世一百年。这是诸佛菩萨大慈大悲威神加持,帮忙生生命成就。由此可知,持诵无量寿经的人的确是十方诸佛菩萨护念。末法时期修学其他大乘佛法,即使是如理如法的修行,也不容易成就,一个是善根不够,一个是环境诱惑的力量太大,咱们不知不觉就会堕入名闻利养。只有净土法门真正能够帮忙生出离三界永脱轮,当生圆满成就。
136、处事难,处人更难;处事待人都要做得圆满如法,这些就是修行。
137、修什N布施,能够最快速得到丰富的收?布施佛法是最好的方法。咱们印经u作录音影带,把佛法流通推展到全世界,说给一切生,财法无畏三种布施都圆满。因此这是改造命运最快速而有效的办法。
138、对於不认识佛法或者对佛法有误解的人士,咱们说法就应量避免名相。例如:不讲佛菩萨,而讲「对於宇宙人生有正确认识的人」等等,这样他就容易理解。咱们帮忙生欢喜佛法理解佛法愿意修学佛法。要有智慧,运用善巧方便。
139、法缘与福报都是自我修来的,尤其在这个时代,魔障很多,咱们就应要想办法尽量排除,使正法传训糜止阌衷叮这是积功累德。如果反过来增长魔障,使正法消失,或者延后弘扬的时刻,这都是很大的过失,因此要细心去体会,在日常生活中,咱们往往因榇中暮雎裕犯下很多过失而自我不知道,还以樽隽撕艽蟮墓Φ拢这都是没有智慧。
140、娑婆苦海,种种的阻碍困难在所难免,只要能够忍耐,障碍自然就会消除。因此六度e面以布施忍辱最重要。「布施」是放下,也就是修积功德种善因。「忍耐」是持续功德,无论处在顺境逆境,如果不懂得忍耐,修积的功德往往会前功尽弃,必须要忍耐,才能够提升自我的境界。
141、到别人道场弘法,要守住三个条件:一不收归依弟子。二一切供养都归常住,自我所需由常住供给。三不与信徒往来,一心向道,弘扬正法。能够做到这三点,就会处处受人欢迎。
142、如果研究经教讲经说法,而不知道怎样修行,最好就老实念佛。佛菩萨讲经是说而无说,无说而说,与念佛功德相应,咱们凡夫讲经,在讲台上起心动念,在讲台下也起心动念,因此是修有漏的人天福报,不能往生,这是事实,是应警觉。因此不讲经说法的人,能够不生病,自在往生,而讲经的法师,临终还会有病苦。能够参透这个道理,明白事实真相,才知道领念佛修行的功德很大。
143、看到别人有过失,务必是真正的同参道友,才能够规劝,而且劝不好超过三次,以免结冤仇。与大相处,心地要持续清净平等,道场是佛菩萨建的,谁不如法,佛菩萨自然会迁单。即使是离开道场的同修,咱们还是平等看待,一切都交给佛菩萨安排。
144、清净心是功夫,经上常说「善男子善女生」,什N时候咱们自我才是真正的善男子善女生?要等到那一天咱们看所有的生,都是善男子善女生,咱们自我就是了。因此经上常说:佛看一切生是佛,凡夫看一切诸佛也是凡夫。q益大师说:「境缘无好丑,好丑起於心,至人除心不除境,心既除矣,境岂实有。」境界随时都是跟咱们自我的心念而转变的。
145、v史是一面镜子,咱们读v史不是研究学术,而是要看看各个朝代兴盛灭亡的原因,对於善恶因缘果报,人情事理之变化有更深刻的体会,咱们要通晓世出世法才能弘扬佛法护持佛法,否则往往做出毁谤正法破坏三宝之事,自我还不知道。
146、凡夫有情见有成见,看到喜欢的就贪爱,不喜欢的起_心,因此对於事实真相看不清楚,有错误。换句话说,只要咱们对於顺逆境界还有一丝毫的牵欤这些情见,都会障碍咱们真实智慧。因此必须要发心利益生,弘扬正法,心地一天比一天清净,性德光明才能流露,对於一切境界看得很清楚很明白,但是绝对不起心动念,这就是「照见」,是真实的功夫。
147、现代社会环境复杂,五欲六尘名闻利养的诱惑很大,修行的确不容易,如果没有很深的定力,坚强的道心,往往会退转。因此咱们要记取古大德的教训,谨言慎行,留意保护自我的清净心。
148、咱们此刻修清净心唯一的办法,就是老实念佛,用一句佛号代替一切妄念。这一句佛号是自性功德,因此念佛就是恢复自性。心地清净性德流露,咱们就会有庄严的相貌和健康的体质。
149、真正爱护尊敬出家人,若他有过失就要依戒律治罪,大者不共住。这是帮忙他有反省改过的机会,真正的护持正法。
150、咱们能够了解三世因果是宇宙人生的真相,应对眼前的逆境,或者不如法,心e才能平静,真正坚信佛菩萨的安排没有错。正如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不管好坏境界统统都接触,在e面磨练自我的清净心,处顺境不起贪爱,逆境不起_恚,这是真正修行。如果对於喜欢的生贪爱,不喜欢的就起_恨,这是造轮的业因。因此华严经说,一切生都是咱们的善知识,只有自我一个是凡夫,所有的人事物,都是佛菩萨示现来度化咱们的。
151、真正修持是要老老实实去做,因此修行的方法愈简单,就愈适合生的根机,也愈契合实相妙理。如果光是高谈阔论,实际上做不到,说得再多都是假的,只但是妄想而已。
152、佛门自古以来,以艺术弘法的例子十分多。古今大德也很重视。因此佛法是多方面的,只要能够依照自我的专长贡献发挥,专精修学,都能利益生。
153、往昔丛林执事任期是一年,每年腊月三十日总辞。正月初一新选的执事就职。「执事」是榇蠹曳务,不是特权,地位平等,好比住持与菜头粪头的地位都一样。如果寺院职位期限太久,不但四弟子不服,实在也是妨碍自我用功。
154、古圣先贤都教咱们要「放下成见」,因樗有的争执,都来自坚固的执著。放下成见就是智慧。咱们每个人都有不一样的想法看法,无论多N巧妙,都是妄想执著,要能够彻底纹,本性的智慧才能流露。
155、人生在世,不好跟人结冤仇,也不必刻意结善缘,佛教咱们「广结法缘」。善缘好过头会变成恶缘,只有广结法缘,才是身心清净没有染著。
156、锋芒毕露的人没有福报,所谓是「聪明反被聪明误」。
157、佛弟子对於每个时代都负有教化的职责。每个时代生的根器不相同,生活方式背景不一样,所需要的也不一样。因此咱们在品德学养表达技巧各方面都要认真学习,不断求进步。现代社会日新月异,生愈来愈难调服,如果不精进用功发奋改善,怎N应付下一个时代?因此咱们此刻X取世出世间典籍的精华,这正是针对下一个时代,廿一世纪的弘法利生作时腹ぷ鳌
158、学东西必须要有耐心,世出世法之成就,就在於功夫深;没有成就,就是没功夫。加拿大张老居士的书法,刚开始练习一个字,每一天要写一百次。整整练习五十年,到此刻七十六岁,仍然谦虚不已,不耻下问,处处请教人。这种好学不倦的精神,最值得咱们效法记取。
159、在大灾难中,佛菩萨不会建立制度,因榻立制度,立刻会被魔破坏。魔已经造太多罪业,佛菩萨不忍心让他堕落得更深,因此必须会等到大灾难过后,才建立制度。因此咱们在乱世弘扬正法,必须要袢〉妥颂,等灾难过后,正法才会真正的复兴。
160、咱们口头上说利益生,生得不到真实利益,务必自我真正有修持,才能帮忙生。因此在自我没有成就以前,自度比度他重要;等到功夫成就的时候,利益生就是咱们最重要的事业,这才是真正的慈悲和智慧。
161、「无量寿经」会集本,有李炳南老居士的眉]慈舟法师的科判与黄念祖老居士的]解。李老居士眉]虽然简单,重点都已经标明清楚,对於学习讲经的人,的确是难得的好本子。
162、一般人容易招致魔障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喜欢神通感应。魔有神通,诸佛菩萨当然也有神通,但是佛菩萨怕生对於正法魔法混淆不清,因此用讲经说法度生,对於神通感应的事,绝口不提。
163、只要有一个真正的和合僧团,就会感动其他人,有第二个第三个六和敬僧团出现。不好多,能够有五六个和合僧团,这个地方就是正法住世。
164、俗话说:「吃得苦中苦,方槿松先恕梗一个人能够获得大家的尊敬,没有其他原因,就是能够克服一切困难。咱们每个人最大的障碍,是自我的毛病烦恼习气,能够一一克服,必定有成就,中国古人「悬梁刺股」,榈木褪强顺自我的毛病习气,否则要想成就,十分困难。
165、对於兴趣不一样法门不一样的人,咱们应当要尊重。
166、在这个时代要想建立制度十分困难,根源在於世间人道德伦理丧失,谁也不愿意服从谁,因此世界秩序大乱,大灾难必定会降临,能够逃过劫难的人,必须是有大福德之人。
167、世尊示现八相成道讲经说法,就像一i舞台剧,有正面的主角,也有负面的主角,目的都在教化生。例如,阿难请佛讲经,是生正面的榜样,提婆达多处处想破坏佛法,也是大权示现,从反面来教化生。因此一切法都离不开因缘,佛法也是如此,等到生因缘成熟的时候,自然感应诸佛菩萨来示现说法。
168、处在乱世,每个人都觉得很苦恼,如果不学佛,往往不知道怎N作。在乱世中,最重要的是修善积福,有福的人到任何环境,都能够安定自在,因此福报十分重要,咱们称佛椤付足尊」,就是叹佛的福报智慧都圆满。
169、从古今中外的v史,咱们真正了解到,靠人是靠不住的,因橐桓鋈说娜ㄊ撇聘皇乱担总是会有失去的时候,唯有靠自我往昔今世勤修大福德,无论何时何地,都能过得很自在。因此佛法教咱们要积德修善,才会有真实成就。
170、能够度自我才能帮忙别人,不能自度绝对没有办法帮忙别人,这是事实。
171、处世待人要学习谦虚忍让,对於是非善恶真假邪正能够分辨,这是智慧。
172、咱们真正发菩提心自行化他弘法利生,生命都让佛菩萨安排。别人对我毁谤誉不必放在心上,身心才会清净自在。
173、一个团体要有人才,彼此互相尊重和睦相处,才能兴旺。如果互相嫉妒,很快就会衰败。尤其在佛门,嫉妒障碍就是破坏僧团。世间人破坏一个国家,比不上破坏僧团所造的罪业重。因此,自我如果不能与大和睦相处,就就应离开,这是爱护僧团的作法,也是个人德行的表现。
174、大家共住一个道场修学佛法,持续身心清净最重要;心不清净,知见就不正确;知见不正往往做错事,做错事就要承受因果职责。
175、处在逆缘就要想到「万法皆空」,没有一样是真的。心地自平静。
176、佛陀教咱们自行化他,不但是自我明白道理,认真修学,更要尽心尽力的把佛法说给大。生早一天认识佛法,就能够早一天觉悟,离苦得乐。多少人听闻佛法之后,都深深感叹自我学佛太晚。因此咱们传播佛法的速度要快,咱们耽误别人,将来别人也会耽误咱们。无心的耽误,虽然没有罪,但是必须有过失,有心的耽误,造的罪业就更大。
177、世间无论如何变,万变中咱们要求不变,唯一不变的就是「念佛求生净土」。时局险恶,灾难频繁,咱们想做好事,而好事多磨,没有清净心没有智慧和定力,没有办法应付灾变。因此心必须要清净,要能够定,才有智慧知道如何解决问题。
178、对於任何道场绝对不好留恋,道场不清净有人我是非的地方,一部经不必须要讲圆满,最重要的是持续自我的身心清净。这些道理佛在经典上常常提醒大家。
179、真心显露,是圆教初住以上菩萨的境界,在净宗来说,则要有一心不乱的功夫,才能做到,咱们凡夫学也学不来,这是需要真正修持。虽然如此,但是咱们仍然发奋朝这个目标去学习,也就是当六根接触六尘的时候,要把分别执著量放淡,实在做不到,就用一句佛号把它压住。
180、学佛不论出家在家,即使不学佛,也以「和」楣蟆B塾锷纤担骸咐裰用,和楣蟆梗无论大小团体,只要能做到人事和睦财政公开,这个团体必定兴旺,否则必须是流弊百出。咱们既然发心学佛积功累德,这两条是德行基础。
181、人生最大的一件事,就是要做一些真正有利於生的事,也就是把文化传统一代一代的延续下去。文化是一切幸福的根源,如果纹文化,所有的事情做得再好,也只是一ㄒ幌郑不能持久。
182、咱们平时用功念佛,到临命终时必须要做到「心不颠倒」,才能够往生极乐世界。临命终时心不颠倒的,决定不是普通人,而是有大福德之人,即使不学佛,也不会堕恶道;因槎槎竦赖娜耍都是迷迷糊糊去的,没有一个清醒的人会到三恶道去。因此咱们平时,就要确实做好持戒念佛的功夫,以免临命终时手忙脚乱。
183、初学讲经,讲台经验很重要,要多利用机会练习。
184、只要心愿解行与佛菩萨相应,即使不学讲经,也能把经讲得好。佛的心地清净真诚广大慈悲,咱们要认真学习,对於世出世间一切法,都不会有障碍。如果心行不相应,绝对无法深入义境。
185、咱们期望整个佛法兴盛,而不只是一个宗派兴盛,此刻因樾挠叙N而力不足,因此专门弘扬一宗,期望带动整个佛法发扬光大。最难的是一般人放不下名利私欲,不能以一切生的利益橹亍Q酃庀列∑鹦亩念只想到自我,那是痴迷。如果能够想到一切生的利益,认真弘扬佛法,才是真智慧。
186、咱们念佛功夫不得力,是因椴恢道佛号功德利益不可思议。念佛是定慧等持,只要真正发心,立刻就会得到真实圆满的福慧,从业障凡夫身,转槌嗽冈倮吹拇笃腥,真正是不可思议的法门。
187、修行的效果,咱们自我能够明显的觉察到。如果自我的知见与经典渐渐相同,就开智慧。智慧开后再看佛经,跟从前绝对不一样,从前看的只是表面,此刻能够深入体会弦外之音。佛法实在讲,都是意在言外。「意」是说不出的,要有悟处,才能够体会。有悟处就有真实作用,作用是消业障。业障消除,往生决定有把握。
188、修行人一心一意榉鸱楸生,生命就让佛菩萨安排,咱们自我不必操心。
189、在这个时代,咱们道场就依靠无量寿经所说的:「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建立共识。咱们没有大乘菩萨明心见性的境界,也没有小乘人的U定功夫,只要能够守住这一句「阿弥陀佛」,今生必须能够脱离轮。因此这八个字,的确是咱们了生死出三界的唯生命路。
190、大在一齐,念佛是唯一共修,不夹杂不间断。听经就是专心的听,听不懂也不必去研究讨论,这样才会开悟。如果提出问题讨论,这就把佛法变成世间法。念佛修一心,听经也是修一心,真正得一心,世出世法没有不通达。因此,会听经的人,就像马鸣菩萨起信论上所说的:「离名字相,离言说相,离心缘相。」不起心不动念,这真正是戒定慧三学圆修。
191、锋芒毕露的人没有福报,所谓是「聪明反被聪明误」。
192、咱们专学某一部经典,这部经典就是「主」,其他经典是「伴」;以某一尊佛菩萨椤副咀稹梗其他佛菩萨就是「伴」,所谓「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这e说的「一」是任一,不是独一不是唯一,因此主跟伴都不是固定的,随时能够变换。佛菩萨教化生也是如此,因此说「一佛出世,千佛拥护」,诸佛菩萨扮演不一样的主角,共同来教化生;这是佛法教育最平等最优美最究竟圆满之处。在华严经e面,世尊就是教咱们明t「主伴圆融」的道理,把「和合」的精神扩展到尽虚空法界,世出世间法都是圆融无碍。大家共住一个道场,肩负弘扬承传佛法的使命,也就应要有这样的共识与精神。
193、在这个社会,咱们虽然出家,但是离不开人群,要知道敬重君子,远离小人,否则受人利用被人欺骗都不知道。
194、修行人一心一意榉鸱楸生,生命就让佛菩萨安排,咱们自我不必操心。
195、大共修,最重要的是把自我的想法看法统统放下。真正念佛人,没有妄想,也没有见解,一心一意就想离开这个世界,还有什N想法跟看法?咱们只想求生净土见阿弥陀佛,别人提出看法,咱们还是一句佛号老实念,所有的业障都能够消除。
196、处在**时期,「忍」字最重要;愈是**的时候,愈要能够忍耐。能够忍耐,身心才能安定,头脑清楚冷静,处理事情自然有条不紊。
197、真正发心弘法,修学的基础首先要持诵七门功课:无量寿经弥陀经要解普贤行愿品吉凶经四书了凡四训太上感应篇,这七种要能够熟读背诵。行门,咱们提出五大科目:三福六和三学六度十大愿王,这五科好比建筑房屋的架构,还要再以戒律充实之,咱们选取「沙弥律仪」以及「五种遗规」。以上所说的,都是充实咱们的德行,这在今时已经足够,如果学得太多太杂,反而很难得到真实利益。佛学知识方面,能够袢≌果法师的「佛教基本知识」江味农居士的「金刚经讲义」周止C居士的「心经注」,平时多看多充实。因此必须要下真实功夫,这些都是务必具备不可缺少的功课,将来讲经弘法研究经教才能够得心应手。
198、佛门培养弘法人才,这几乎是海内外四同修的共识,因楹敕ㄈ瞬攀翟谔缺乏太困难了。槭颤N困难?因槊挥蟹⑵刑嵝模菩提心是彻底觉悟的心,无论是对人对事对物绝对没有迷惑颠倒。日常生活待人处世,起心动念,只要有一丝毫分别执著贪_痴慢,这都是迷而不觉,没有真正发菩提心。由此可知,培养弘法人才之难,唯有菩提心,才是推动弘法事业的伟大力量。
199、孔老夫子的思想中心是「中和」,古人讲「忠恕」,「恕」就是中和,与佛法讲的随缘是同一个意思,能够随缘就是很大的智慧。
200、世间无论如何变,万变中咱们要求不变,唯一不变的就是「念佛求生净土」。时局险恶,灾难频繁,咱们想做好事,而好事多磨,没有清净心没有智慧和定力,没有办法应付灾变。因此心必须要清净,要能够定,才有智慧知道如何解决问题。
201、佛陀教咱们自行化他,不但是自我明白道理,认真修学,更要尽心尽力的把佛法说给大。生早一天认识佛法,就能够早一天觉悟,离苦得乐。多少人听闻佛法之后,都深深感叹自我学佛太晚。因此咱们传播佛法的速度要快,咱们耽误别人,将来别人也会耽误咱们。无心的耽误,虽然没有罪,但是必须有过失,有心的耽误,造的罪业就更大。
202、弘扬佛法真实的功德利益,是帮忙生觉悟,降伏烦恼。如果帮忙生增长贪_痴的,绝对不是善知识。
203、修行要在人事环境e面把烦恼习气磨掉,在顺境的时候不生贪爱,逆境不生_恚,顺逆境界都是增上缘,成就自我的戒定慧。
204、平日处世待人接物,都要用清净平等慈悲的心。慈悲要有理性觉而不迷,不是感情用事;清净心是随缘不攀缘,凡事顺其自然。心地清净,不管环境再复杂,也能看得清楚明白;心不清净,想看也会看错。因此清净心能生智慧,这是自性的本能,咱们此刻失去本能,是因橥念很多心散乱,如果心清净,有定力,六根潜质自然就恢复。
205、弘扬净土比弘扬其他大乘法门更殊胜,因榫煌练门最契合现代生的根器,咱们自我专修,又能够尽心尽力说给一切生,这是最有好处的大事业,十方诸佛都会欢喜叹,咱们自我也觉得愈做愈欢喜,身体健康,事事顺利,这是现前的感应华报,将来往生极乐世界,生命成佛,是最殊胜的果报。
206、佛法修学的终极目标都是「同成佛道」,但是近程目标不相同,不方便一齐共修。虽然如此,大家要互相尊重密切合作,才能够利益一切生。
207、咱们认真修学依教奉行,就是无上的法供养;尽心尽力将净土法门说给一切生,则是对大最好的供养。
208、咱们期望_湾有一个真正修五德六和合的僧团,那N二千万的同胞就有福了。首先要问问自我愿不愿意与大和睦相处?要和合,第一个要放下自我的成见。见解与大不合,就应当离开,不好破坏僧团,这是敬重僧团尊重自我,爱护诸佛正法。
209、日常生活待人处世,能够恒顺生随喜功德,这是「权智」;自我持续清净心,一尘不染,这是「实智」。咱们不好以佛法的标剩去衡量所有的人,处处看不顺眼,这是大错特错,所谓「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佛法在世间,不坏世间法」。离开世间法,就没有佛法可言。这些咱们就应认真去学习。
210、学讲经必须要求三宝加持,也就是自我的心愿解行必须要与佛相应,才能得到感应,口是心非是绝对不能够的。道场同修如果不学讲经的,也要认真听讲,增长正解,提高共识。
211、真正聪明人,绝对不作领袖,因榧绺旱闹霸鸷苤亍F┤缦厥谐ぷ龅貌缓茫是罪过;做得好,是本分。既然肩负起职责就应当尽心尽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因此世出世间真正的领袖,大多是佛菩萨示现。
212、经上说「以无缘慈,摄诸生」,清净平等的慈悲心就是「无缘慈」,咱们期望做到无条件爱护一切生,尽心尽力帮忙他们成佛,只有念佛法门是最方便快速而稳当的方法。真正发心修学,上从等觉菩萨下至地狱生,在生命当中,都能够圆满成就。因此咱们要尽心尽力的弘扬,帮忙生明白修学这个法门,这就是清净平等的大慈悲心。
213、讲经说法只是樘巴济闻利养,虽然能够获得眼前的小利益,但是已经造下地狱的恶因,这是「不净说法」,咱们不能不谨慎。
214、佛法经书录音带录影带及雷射唱片的流通,如果有版权,限制流通,就是「不净说法」。咱们能够把眼前的小利益与一切生共享,必得广大利益不可思议。
215、世间人恩怨复杂,有爱有恨,这天两个人再好,明天说不定就反目成仇。而且爱得愈深,恨得愈重。咱们了解事实真相,看破放下,心地自然就会清净。
216、俗话说:「吃得苦中苦,方槿松先恕梗一个人能够获得大家的尊敬,没有其他原因,就是能够克服一切困难。咱们每个人最大的障碍,是自我的毛病烦恼习气,能够一一克服,必定有成就,中国古人「悬梁刺股」,榈木褪强顺自我的毛病习气,否则要想成就,十分困难。
217、起心动念想到自我就是「迷」,念念期望利益一切生才是觉悟,尤其是弘扬净土法门,帮忙生念佛求生净土,这是真正彻底的觉悟。
218、此刻是开放的时代,刻板严肃的态度很难让大家理解。现代人喜欢活泼,因此咱们讲经也不能呆板,在庄重e面要有活泼,活泼而不失庄重,这样才能够利益生。因此「法华经」说,小乘佛法保守,大乘佛法开放,末法时期就应弘扬大乘。
219、惠能大师说他自我的境界是「亦见亦不见」,见的是自我的过失,不见的是别人的过失。又说「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见到世间过,是自我烦恼起现行,如果我的心像佛一样的清净平等,怎N还会看到世间过?这些话都是明心见性大彻大悟的人,才说得出来。咱们凡夫妄想执著常常起现行而自我不知道,修行稍有进步就觉得贡高我慢,这些都是业障深重的表现。
220、儒家说「君子之交淡如水」,佛家讲「广结法缘」,都是提醒咱们随时随地都要持续平等心,不好跟任何人好过头。
221、同一个道场,绝对只能专持一部经论修学一种法门,集合志同道合的同修依靠互相警策才能够成就。即使是修学净土宗,专持「观无量寿经」与专持「无量寿经」的人也不能在一齐共修;同样是念佛道场,念佛的声调不相同,也不能在一个念佛堂e共修。因榇蠹倚扪У囊谰莘椒ú幌嗤,就会有意见生烦恼,修行很难成就。因此志趣不一样的人,就应另外再建道场,这是绝对正确的作法。古人说:「动千江水,莫动道人心」,这是护持佛法,无量功德。
222、人生苦短,性命危脆,从一个伤风感冒,咱们都能够体会这个身体的脆弱。人命就在呼吸间,槭颤N还要造业呢?财富再多,权势再高,都只是过眼云烟,咱们槭颤N不利用机会修善积福?聪明人当财富从眼前过的时候,就会运用智慧,支配妥当,作利益生的事业,这是修福;没有智慧的人,支配不妥当,反而会造业。因此「有钱是福报,用钱是智慧」,咱们就应细心的体会。
223、修行最难的,在於咱们不知道自我错在那e,总以樽晕已样都对,这是致命伤。菩萨比咱们聪明,因樗知道自我的过失,凡夫不知道自我错在那e,也不知道如何改正,因此罪业愈造愈重愈积愈深,等到果报现前,自我实在无法承受的时候,后悔已经来不及。
224、以真心与大相处,这是大乘圆教初住别教初地菩萨的境界,也就是「破一分无明,见一分真性」的法身大士才能够做得到,称椤傅拦步洹梗道就是真心,这是最究竟的根本。小乘人的见和同解,则是建立在U定的基础上,也就是虽然有妄想,但是都能够伏得住,不会起现行,因此大家仍然能够持续见和同解,这是「定共戒」,以定力作榧和同解的基础。咱们此刻达不到这个境界,因此用「无量寿经」作标剩大家起心动念都依靠无量寿经的教训,就不会有有其他的意见。
225、印赠经典流通录音带,这些好事许多人都知道,也有很多人在做。但是像延续文化从根救起的工作,却很少人知道,咱们就应认真去做。这种工作需要有远大眼光的人,才能做得到。
226、俗语讲「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魔是障碍,不好说佛门外,佛门e面都有障碍。佛教不是没有力量,而是不团结不和合。
227、处在**时期,「忍」字最重要;愈是**的时候,愈要能够忍耐。能够忍耐,身心才能安定,头脑清楚冷静,处理事情自然有条不紊。
篇9:《六祖慧能》观后感
《六祖慧能》观后感
神秀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慧能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其实这是两种天壤之别的佛学境界,神秀具有很执着的意念,总想刻意让自己做到身如菩提,心如明镜,而且要努力反醒,让心不生杂念,这是好事,然这本身就是一种杂念,正如举刀断水水更流一样,如是这样生活,人生的确也太无意义,与在河中举刀砍一辈子水,总想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是很累的,而且一辈子都得不到解脱,最终是不可能有结果的;与牛推磨一样,跑得越快,路程越多,绐终无法给自己解套。这是修身的误区。而慧能却领悟了世间万事万的真谛,哪就是世间万事万物都有其本来的客观规律,不是因谁想或是不想或想法的好坏而发生变化,只有按其客观固有的规律去办事,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该化缘就还得去化缘,该修庙子还得修庙子,该担水还得担水,该煮饭还得煮饭,光坐在那里咦咦呀呀的莫裘得什么用,唱点高调,无病呻吟几声,糊弄一下别人可以,但千万不要连自己也糊弄,以为自己将自己比做菩提,比做明镜,天天叨吟几句什么,反思一下什么就什么事都好了,饭就到了口里,庙子自己就修起来了,这是不可能的,如果让这样的人当主持,庙子几天就垮裘了,哪能发扬光大,所以慧能大师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实际也就是说:哪裘有啥子所谓菩提、明镜、尘埃什么的,哪全是骗人的鬼话,坐在哪里胡思乱想的,真正的大道是无形,大道是无痕的',它存在于万事万物之中,我们只须按照其本来面目因势而化,按规律办事就行了,何必自寻烦恼,该骗人时就骗人,只是在骗人时长点良心就是了,反正不能被人骗,即使被人骗了,也要找转来,不然庙子谁人来修,和尚谁人来养活,佛教怎么来发扬光大啊。
世间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心本无尘,尘随心动。一切皆由心生。其实真的不必去烦恼,入生就这么现实,要勇敢的面对,只有经历过了,这样才是人生。心是人生的舞台,要看自己就是我们怎么的去表演。世间一切皆虚幻,当每个人心都是一片宁静的时候,才会发现世间的一切其实都一样。顺其自然,所谓“心静自然凉”,平常心是道,只求问心无愧。
篇10:圣严法师佛语语录
担心,是多余的折磨;用心,是安全的动力。
财富如流水,布施如挖井。井愈深,水愈多;布施的愈多,财富则愈大。
面对生活,要有“最好的准备,最坏的打算”。
只要还有一口呼吸在,就有无限的希望,就是最大的财富。
超越生老病苦三原则:活得快乐、病得健康、老得有希望。
超越死亡三原则:不要寻死、不要怕死、不要等死。
能不乱丢垃圾,随时清捡垃圾,都是做的功德。
心不平安是真正的苦,身体的病痛不一定是苦。
现在拥有的,就是最好的。拥有再多也无法满足,就等于是穷人。
每人每天多说一句好语,多做一件好事,所有小小的好,就会成为一个大大的好。
拥有的多,不一定让人满足;拥有的少,不一定让人贫乏。
现在所得的,是过去所造的,未来所得的,是现在所做的。
若希望人际关系相处得好,就要把心量放大,多接纳人,多包容人。
只要自己的心态改变,环境也会跟着改变,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好与坏。
大的要包容小的,小的要谅解大的。
要做无底的垃圾桶,要学无尘的反射镜。
包容别人时,双方的问题就解决了。
用惭愧心看自己,用感恩心看世界。
境随心灭,心随境无。两处不生,寂静虚明。
后念不生,前念自绝。
慈悲没有敌人,智慧不起烦恼。
心里放不过自己,是没有智慧;心里放不过别人,是没有慈悲。
面对它,接受它,处理它,放下它。
现在拥有的,就是最好的,拥有再多也无法满足,就等于是穷人。
美丽本来就不是一种罪恶,问题出在于对自己没有自信心,所以才会成为别人的附属品,别人只是把她当成一种追求享受的对象。由于缺乏真正的自信,觉得自己没有办法掌控自己,要靠其他人来服侍、提拔或是保护,这才是害得她们无法建立人生价值观的原因。
识人识已识进退,时时身心平安;知福惜福多培福,处处广结善缘。
每一个孩子,都是帮助父母成长的小菩萨。
压力通常来自对身外事物过于在意,同时也过于在意他人的评断。
别人的成功,一定也是辛苦努力来的,即使不是这一生的辛苦,也是过去生累积而来的。
能够得到的不叫贪,得不到却想要,这才是贪。
少批评,多赞美,是避免造口业的好方法。
人品等于财富,奉献等于积蓄。
凡是“想要”的超过“需要”时,就是贪。 若能生活简朴、减少欲望,心便不会随着物欲而起伏不定。
你聋我聋,才能你侬我侬。
身心常放松,逢人面带笑,放松能使我们身心健康,带笑容易增进彼此友谊。
不要用压抑来控制情绪,最好用观想,用佛号,用祈祷,来化解情绪。
至于名位,最重要的是实至名归,否则会为了保有浪得的虚名而痛苦不堪。
每人每天多说一句好语,多做一件好事,所有小小的好,就会成为一个大大的好。
明知心不平安是苦事,就赶快以持念“南无观世音菩萨”来安心吧。
篇11:海涛法师经典佛语语录
1、忍得过,看得破;提得起,放得下。
2、用佛法衡量自己,才能找出自己的毛病;用佛法改正自己,才能真正地改变命运。
3、我们若有感恩的心,便不会缺乏感恩的事。睡前为今天一天献上感恩!
4、因为有未知的存在,于是便有发现的快乐。
5、我们每天所做的决定,将会影响下一代的世界。
6、人要常笑,不要不开心;前面是绝,希望在转角。
7、宽容,是使人能容纳异见,而与之相辅相成。
8、我们要不断地把充满杂念的脑子扭回到当下,这就是我们的修行。
9、不奔走权贵之门,不会自讨没趣;不逢迎顺非之心,不会自感惭愧。
10、不要任意挥霍时间或话语,因为这两样事物是无法收回的。
11、有所求的爱,是无法永久存在的。能够永久存在的,是那份无形、无染且无求的爱。
12、学历是铜牌,能力是银牌,人脉是金牌,思维是王牌。
13、人生乃是给予和接受的平衡,既照顾到你,也照顾到别人。
14、有些事情不是因为难以做到才失去信心,而是因为失去信心才难以做到。
15、最甜蜜的声音,是仁慈的话,它永远带来阳光。
16、记住别人对我们的恩惠,洗去我们对别人的怨恨,在人生的旅程中才能自由翱翔。
17、愚痴的人,一直想要别人瞭解他。有智慧的人,则努力地想瞭解自己。
18、生活中的每个问题与挫折,都丰富着我们的人生。
19、处贫如富,处贱如贵,无勇而威,与世交通,终身无患难。
20、幸福与快乐是如此的垂手可得,俯拾皆是。
21、事事反己,世上尽可恕之人;时时问心,腹中少难言之隐。
22、乐观的人,从挫折中看到成功的契机;悲观的人,从挫折中看到失败的来临。
23、发心,才能把事情做好;立愿,做事才有目标。
24、如果你想参与人生的游戏并且赢的话,就得全心全力而为。
25、打开心灵那扇窗,你将会发现:原来快乐与幸福是一种感恩、祥和与宁静的心灵状态。
26、欲望,就是努力想变得不同。一旦不再想变成什么,我们也就不再努力去得到满足。
27、别企图想做得十全十美,只要能做个不错的模范就成了。
28、每一次微笑,就是把仁慈与积极的能量散播到世上。
29、把你所知的跟他人分享,就能够真正拥有影响力。
30、脾气好、嘴巴不好,心地再好也不是好人。
31、多一分踏实,少一分空虚;多一分清静,少一分烦恼。
32、假如我们转身面向阳光,就不可能陷身在阴影里。人生充满希望,去做就对了!
33、心灵贫瘠空虚的人,再多的世俗财富也无法丰盈他内心的贫苦。
34、孝顺,就是在父母需要你的时候,能欢喜付出。
35、用感恩的心,用报恩的心,来做服务的工作,便不会感到倦怠与疲累。
36、一个人最强大的武器不是外界的认可,而是对自我的认同。
37、欣赏别人,就是庄严自己;原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
38、只要发愤图强、越挫越勇,一样可以走出昔日的阴霾,而看见令人雀跃的彩虹啊!
39、学著以爱来看世界的过程中,我们也同时在清除心中的愤怒与仇恨。
40、磨难是幸福伪装的面貌,伟大的磨难背后都藏着伟大的幸福。
41、纷争起于我要、我是、我胜。烦恼源于心私、心邪、心疑。
42、宽恕是除了爱之外,我们另一个可贵的赋予。
43、修行的心境是轻松、自在的。因为真正修行的人,没有所谓的压力;有的,只是努力。
44、我们因为拥有太多,因而失掉了自由!
45、我们常为失去的机会或成就而嗟叹,但往往忘了为现在所拥有的感恩。
46、我们的心能够平静,是因为我们在观察它,而不是迷失在其中。
47、做该做的事是智慧;做不该做的事是愚痴。
48、快乐,只是一个方向,而不是一个地方。
49、推一个人,不如拉一个人;讨厌一个人,不如同情一个人。
50、被恨的人没有痛苦,恨人的人却终将遍体鳞伤,所以,绝不去恨人。
51、当自己认同自己时,别人也会认同你。沮丧来自于自身的不肯定。
52、贪得者,身富而心贫;知足者,身贫而心富;居高者,形逸而神劳;处下者,形劳而神逸。
53、智慧是属于运用它的人,而不是属于拥有它的人;生命的真义不在于学多久,而是在于体悟了多少。
54、失败的原因很多,其中有骄傲自大、过分自满、夸海口以及滥用权力等,大都是因为一些小事而导致巨大的损失。
55、要想让家庭吉祥和睦,就要常常起欢喜心。能惜福的人,就懂得行善;懂得行善的人,必能时时快乐,这就是幸福的人生。。
56、我们所要拥抱的,是那颗圣洁、清淨的菩提心;所要放下的,是那些在生死轮回中,不断累积的执著、烦恼与恶习。
57、随着生命而流动,不要要求任何东西,保持在宁静状态,对任何生命所给予的,只觉得感激。如此去做,将会为自己开一扇新的门。
58、用关心和珍惜来代替谢谢与对不起,多珍惜别人对我们的好。谢谢说多了,对方会麻木;对不起说多了,会成为自己犯错的借口。
59、亲身体验服务人群的感受,可以使你有更大的成就感,那种快乐和成就绝非笔墨所能形容,远胜过你赚到一大笔钱。
60、春秋战国时代的韩非子曾说过:不会被一座山压倒,却可能被一块石头绊倒。人们从失败的教训中学到的东西,比从成功的经验中学到的还要多。
【慧能法师语录】相关文章:
1.净空法师语录篇
2.净空法师佛语语录
3.弘一法师语录
4.慧能经典语录
5.寂贤法师禅语语录
7.玄奘法师名人故事
8.给法师的祝福语
9.净空法师讲金刚经
10.圣赞法师《金刚经》浅释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