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王维山水田园诗铸就的辉煌
“我新年要更努力”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6篇诗人王维山水田园诗铸就的辉煌,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诗人王维山水田园诗铸就的辉煌,欢迎阅读与收藏。
篇1:诗人王维山水田园诗铸就的辉煌
诗人王维山水田园诗铸就的辉煌
王维融合陶渊明的山水诗与谢灵运的田园诗,取两者之所长,并以自己之所擅,将其发展成为独具特色的山水田园诗。
王维是盛唐时代成就最高的几个诗人之一,当时诗坛流行的送别、赠答、应制、边塞等各种题材他都作得很好,然而他最擅长的、最能显示诗歌水平的是山水田园诗。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与魏晋时期陶渊明的田园诗与谢灵运的山水诗有颇多渊源。陶渊明之田园诗,谢灵运之山水诗构成了中国写景诗的两大内容。王维把陶、谢作为渊源,将中国这两个传统主题综合起来。同时,在汲取前人的精髓时,王维以自己之所擅,将山水田园诗的创作又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
一、深谙佛理,富贵山林,两得其趣
谈及王维,他的思想中融合了儒释道三教的精神,而其中佛教思想对他的影响尤为深远,尤其对他的诗歌创作,他的诗歌中体现了对禅意的独特体认,异于他人,故人将其称为“诗佛”。
晋之陶渊明隐逸山林,不求闻达,而王维虽然也归隐,但是他的隐逸完全不同于陶渊明。历来,学者称王维都是“亦官亦隐”,一方面,王维归隐是为出仕而隐居,比如其嵩山隐居,是为了待机出仕。另一方面,其归隐也是由于仕宦不得意。如第一次归隐淇上。《送韦大夫东京留守》云:“人外遗世虑。空端结遐心。曾是巢许浅。始知尧舜深。”王维从根本上并不是为高蹈出世而隐居,但是现实却是他虽有出世之志,却无报国之门,这种现实的矛盾让他倍感痛苦,而佛教的思想却恰恰如清冽的甘泉,浇灌了他的内心,让他在精神上找到解脱之道。
佛教哲学思想中的“空”理对王维影响深远,在其诗歌创作中,常常会提及他,最为显著的就是在他诗篇中频繁出现的“空”字。“《王右丞集》收古近体诗441首,共出现“空”字84次,平均每五首有一个。” 《与魏居士书》,王维劝诱魏居士出来做官,当中有这样一句话“苟身心相离。理事俱如,则何往而不适。”只要能看“空”一切,那么无论是仕还是隐,“道”行与不行,都不会感到不适意。[3]所以即使在朝为官,置身于李林甫、杨国忠相继专权的官场,内心痛苦万分,但佛教的“空”理却让他大受启发,在幻想中找到一些安慰,摆脱苦闷,投身于大自然的怀抱中去探寻美。王维将佛教之禅意巧妙融入自己的诗歌创作中,使他的诗歌拥有别样的味道。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鸟鸣涧》)这首诗写春山之静。读此诗,能处处感受到其中渗透的“静”。因为“山静”,所以人静,人静又缘于心静,所以桂花坠落这种细微的状态也能觉察得到。 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动”景,反衬出春山的幽静。写空灵闲静的环境和心境,主人公用他全部的心神去细细地啼听花落鸟鸣的天籁,他的内心宁静淡泊,情致幽雅。静到极处的自然在诗人笔下有声有色,生意盎然。除此《山居秋暝》,《鹿柴》等这些我们耳熟能详的诗歌都体现着“空”字,追求着寂静清幽的境界。尽管陶渊明在他的田园诗作中也出现“空”字,比如《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萧索空宇中,了无一可悦。”但是“空”的含义都比较实。其次,陶之“空”更多的是把其与道教的“幻化”联系在一起,拥有空幻之意。而王维的“空山”却显得多义,有大、深、静、净、虚诸义。显然,此“空”字与般若空观有着密切的联系。我们细细地品味他的这几首诗,都与人有关。《山居秋暝》中有生动活泼的浣女和渔舟。《鹿柴》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用人语反衬山的寂静和空灵。《鸟鸣涧》则以人之闲、夜之静来托出山之空。可以肯定地说,山之所以空,正是因为它闲和静。因此,山之空是人对它静观的结果,而不止是视觉上的大或深。所以,佛教思想的浸润,一方面使诗人在精神上得到安慰,可以“富贵山林,两得其趣”,同时,另一方面,也使他的'诗作掺入禅意,读之身世两忘,万年俱寂。
二、关注农民,医治心灵
六朝贵族诗人笔下的自然,仅仅只是欣赏的对象,人并不跻身其中,陶渊明却看到了生产现场田园里劳作的人们,比如陶渊明写了五首归园田居的组诗,以质性自然,乐在其中的情趣贯穿这一组诗篇。
尽管陶渊明注意到了生产的现场,但是他的课题始终是以个人为中心进行的,他在田园中发现诗的世界,但没能充分的把他们作为客体来对待,他只是用点缀的形式将这些农民写进自己的生活范围,比如饮酒(其九):“清晨闻叩门,倒裳往自开。问子为谁与?田父有好怀。壶浆远见候,疑我与时乖。”
但是,到王维,田园和农民第一次作为诗歌的重要意象,获得了应有的位置。它们在王维诗里,已经不是像陶渊明那样作为诗人内心独白的舞台背景和配角出现,而是占据了全部位置,而作者这个主体却甘愿成为躲在角落里的审慎倾心的观察者。[6]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田夫荷锄立,相见语依依。”老叟惦念着放牧的孙儿,柱杖等候在自家的柴扉。农夫们荷锄回到了村里,相见欢声笑语恋恋依依。这是王维《渭川田家》中的诗句,全诗以朴素的白描手法,写出了人与物皆有所归的景像,映衬出诗人的心情,抒发了诗人渴望有所归,羡慕平静悠闲的田园生活,流露出诗人在官场的孤苦、郁闷。
《新晴野望》“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描绘初夏时节,雨过天晴,诗人眺望原野所见到的田园风光。“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能让人联想到初夏时节农忙的情状。在这首诗里,连作为旁观者的诗人也不见了。
在王维的田园诗中,他给予了农民温和的关注,尽管他还尚未像杜甫,白居易那样同情农民,揭露带给人民的黑暗政治,但是,他却是把农民作为关注对象的第一位诗人。
王维关注农民生活,其实也是为了寻求精神的解脱,在他看来,农民是有别于官场的,住在更人性化的世界里的人,生产劳动是能证明其作为人的价值的高尚行为,在险恶官场里受到的心灵创伤在他们这里可以得到痊愈。
三、情景交融,诗中有画
在谢灵运之前,中国诗歌以抒情写意为主,描摹景物只是一种陪衬,自谢灵运别开生面,有意在诗中模山范水。而王维继承了这种传统,并且不断发展,其诗已然完全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王维,将情与景巧妙地融合,寓情于景,寓景于情,在他的山水田园诗中常常造就了一派空灵,静谧的意境。王维是以擅长描写自然风景著称的。他诗中情景交融意境的形成,多数采用“写境”的方式,“如所存而显之” 谢灵运的山水诗也有关注到了情和景,但是其大部分的诗作,景和情是相互分开的。同时谢灵运的山水诗还没有摆脱玄言诗的影响,他的诗作往往先叙写出游,次写见闻,最后是枯燥的玄理或者是个人情感的表达。《登江中孤屿》“江南倦历览,江北旷周旋。怀新道转迥,寻异景不延。乱流趋正绝,孤屿媚中川。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表灵物莫赏,蕴真谁为传。想象昆山姿,缅邈区中缘。始信安期术,得尽养生年。”前面生动描写云日辉映下,一派水空清澈优美的景色,烘托出江中孤屿媚人的优姿,但是篇末却硬是挂上了玄言的尾巴“始信安期术,得尽养生年。”破坏了诗歌统一的意境[11]谢灵运大多表现自然风景的外在美,他以客观写实的白描手法,精细地摹写对象。然而,王维的诗作中却自然而然将自己的情感融入描绘得景物之中,物我两相融。比如《辛夷坞》“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寂静无人的山林,自然万物生息更替。诗人以淡泊心境体验自然之道的精髓。有心神之静,才有体道之深。这里只有一片自然而然的静寂,辛夷花默默开放,又默默凋零,平淡自然,对于这花开花落,诗人看似无动于衷,不为所动,但是细细品来,已然发现诗人的身心与辛夷花融合为一了。这种静谧的自然的意境正是诗人自身心灵的写照。读其景,便能感其情。
苏轼曾慨言:“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中有画是王维山水诗的一个重要特点。他善于捕捉能体现景物之“神”的“形”,加以突出的描写,使景物活起来,激发读者的想象,而非像谢灵运那样写景极尽繁复。抓住景物最动人之处,简单勾勒,动人遐思。《山中》:“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作者抓住了冬寒时山溪的主要特征以及山林的特征的加以刻画描摹,天寒水浅,山溪变成涓涓细流,露出磷磷白石,显得特别清浅可爱。而山林之中的树,苍翠逼人。
其次,中国古代画作历来讲究“散点透视,王维作为一名画家,深谙其理,在他的诗歌创作中也体现了这一点。《终南山》:“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第一联写仰望高山,视点在山下;第二联视点又转而变为山中,写山间云雾;第三联写俯瞰群峰,视点又是在山顶;第四联写流连山水,欲宿人家,从“隔水”二字,可知视点又移至山谷。诗歌从不同视角来描摹,借鉴了山水画的散点透视法。
王维山水诗中的景物描写,又像绘画一样注意光线的表现。他描写大自然中的景物时,十分注意光线的明与暗、柔与强的差别,以及由此产生的对比和变化,因而在他的笔下,山水景物往往表现出丰富多彩的光感。[12] 《栏染》“秋山效余照,飞鸟逐前程。彩琴时分明,夕岚无处所。”秋山黄昏,夕阳西下,而飞鸟在山林之中穿梭,阳光洒在它们身上,光影斑驳。
王维的山水诗还独具色彩美。作为一名画家,它十分善于捕捉景物的色彩特点,注意色彩的相互映衬与对比。《山中》,作者要写的是冬日秦岭山中的苍翠,但开头两句,却是用“白石出”,“红叶稀”来作为映衬。在这满眼的绿色中,几颗白色的鹅卵石,几片如花似玉的红叶,不仅仅是增加了画面的生动,而且作为“补色”,更衬托和突出了那浓绿色的无所不在,苍翠欲滴和拥抱一切,为表现“空翠湿人衣”的感觉作了有力的铺垫,画面的整体和细节相互映衬,大大增强了此诗的艺术效果。
王维融合陶渊明的田园诗以及谢灵运的山水诗,并且基于自身的观念和特点,加以发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诗歌创作风格,将山水田园诗的发展推向了崭新的高度。
篇2:王维山水田园诗
1、《终南山》
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2、《终南别业》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3、《竹里馆》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4、《辛夷坞》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5、《山中》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6、《渭川田家》
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7、《新晴野望》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
郭门临渡头,村树连谿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
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8、《春中田园作》
屋上春鸠鸣,村边杏花白。
持斧伐远扬,荷锄觇泉脉。
归燕识故巢,旧人看新历。
临觞忽不御,惆怅远行客。
9、《田园乐七首》
厌见千门万户,经过北里南邻。
官府鸣珂有底,崆峒散发何人。
再见封侯万户,立谈赐璧一双。
讵胜耦耕南亩,何如高卧东窗。
采菱渡头风急,策杖林西日斜。
杏树坛边渔父,桃花源里人家。
萋萋春草秋绿,落落长松夏寒。
牛羊自归村巷,童稚不识衣冠。
山下孤烟远村,天边独树高原。
一瓢颜回陋巷,五柳先生对门。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酌酒会临泉水,抱琴好倚长松。
南园露葵朝折,东谷黄粱夜舂。
10、《积雨辋川庄作》
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
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
11、《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12、《鹿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更多相关内容阅读
篇3:王维山水田园诗
王维,是同李白、杜甫齐名的唐代著名诗人,精通音乐、书法、绘画,而且深得佛道理念熏染。他的山水田园诗同自己独特的审美理念融为一体,开拓了诗歌写作的新境界。王维在前人的山水田园诗创作基础上,融入自己的文学、绘画、音乐和佛学修养,创作了许多不朽的.诗作。后期逐步走上一条回避政治斗争,追求闲适生活的道路,远祸于林下。于是,山水田园生活的体验使其创作了许多优美的山水田园诗。独特的生活经历和社会历史条件,成就了一代大诗人王维,使其成为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集大成者。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丰富多彩,具有不同的风格和情调,有气象雄伟、意境开阔者,也有雅致清淡、闲适幽静者。无论写何处山水,他都能准确、传神地表现其鲜明的个性特征。王维对大自然的感觉非常敏锐,观察十分仔细,擅长捕捉自然景物的色彩、声息和动态,写中自己细致深刻的感觉。他很喜欢并擅长在诗中创造静谧的意境。但他又不是以静写静,而是巧妙地采用以声音写静和以动态写静相结合的艺术手法。他用诗人兼画家的眼光观察景物,并把绘画的技法融入诗歌创作,因此他的许多山水田园诗写得形象鲜明,色彩艳丽,构图精美,富于空间层次感,诗情和画意非常浓郁。
在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中,充满了作者对生活的真意。诗人从优美山水景色和对深厚乡土气息的田园生活描写中,将对生活的真意真实地展现在我们面前;王维山水田园诗写景如画。诗人善于以画家独特的眼光来观察世界,使其诗作充满了艺术的画意;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中还渗入了空静的禅意,诗人精通佛理,从而使他的山水田园诗创作别具慧眼,在对山水清晖的描绘中,折射出清幽的禅趣;王维的山水田园诗是各种艺术手法的大融合,人与自然的大融合,主观精神与客观世界的大统一。
篇4:诗人王维的田园诗
诗人王维的田园诗
1、送綦毋潜落第还乡——王维
圣代无隐者,英灵尽来归。遂令东山客,不得顾采薇。
既至君门远,孰云吾道非。江淮度寒食,京洛缝春衣。
置酒临长道,同心与我违。行当浮桂棹,未几拂荆扉。
远树带行客,孤城当落晖。吾谋适不用,勿谓知音稀。
2、青溪 ——王维
言入黄花川,每逐青溪水。 随山将万转,趣途无百里。
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 漾 漾泛菱荇,澄澄映葭苇。
我心素已闲,清川 淡如此。 请留盘石上,垂钓将已矣。
3、崔濮阳兄季重前山兴——王维
秋色有佳兴,况君池上闲。 悠悠西林下,自识门前山。
千里横黛色,数峰出云间。 嵯峨对秦国,合沓藏荆关。
残雨斜日照,夕岚飞鸟还。 故人今尚尔,叹息此颓颜。
4、李处士山居 ——王维
君子盈天阶,小人甘自免。 方随练金客,林上家绝。
背岭花未开,入云树深浅。 清昼犹自眠,山鸟时一啭。
5、送别 ——王维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6、送张五归山 ——王维
送君尽惆怅,复送何人归。几日同携手,一朝先拂衣。
东山有茅屋,幸为扫荆扉。当亦谢官去,岂令心事违。
(责任编辑:admin)
篇5:王维的山水田园诗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
《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鹿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竹里馆》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渭川田家》
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过香积寺》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山中》
溪清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山居即事》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
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
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馀落日,墟里上孤烟。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终南山》
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篇6:王维的山水田园诗
关于王维的山水田园诗
现在青岛人爬崂山成风,巍巍壮观,且不少人穿越回来后都要记录下来,不由我想起盛唐山水田园诗派中最杰出的代表王维。王维的诗语言清新凝炼,朴素中见华采。他描绘自然风景的高度成就,使他在盛唐诗坛独树一帜,成为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他继承和发展了谢灵运开创的写作山水诗的传统,对陶渊明田园诗的清新自然也有创新与变化。
唐朝的著名诗人都有自己的雅号,如李白尊为诗仙,杜甫冠以诗圣,王维的雅号叫诗佛。王维(701年-761年),字摩诘,汉族,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雅号为“诗佛”是因为,王维精通佛学,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维摩诘向弟子们讲学的书,王维很钦佩维摩诘,所以自己名为维,字摩诘。
王维今存诗400余首。他的山水田园诗主要是写他隐居终南、辋川的闲适生活和山水风光。王诗艺术成就颇高,无论是描述雄奇壮阔的景象,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还是细致入微的自然物态,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他都能以对大自然敏锐的感受,天性地抓住大自然的色彩、声音和动态,或精心素描,或入骨刻画,大作挥洒自如,意境清新独到。古人概括王诗艺术特色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因为,他的诗取景颇具画家的匠心,而且画面色彩常映衬得浓淡相宜,这在他的《辋川集》中有集中的体现。
大隐隐于朝,融儒、道、佛于一体的王维,小隐隐于山大隐隐于市,说的是傍山而居,和山水融为一体,恰似不食人间烟火,尘心灭去,归隐于山,这只是一种境界很高的修行罢了。王维在《送别》一诗中写道: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这首诗写送友人归隐,看似语句平淡无奇,细细读来,却是词浅情深,含着悠然不尽的意味。“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第一句叙事。“饮”是使动用法,“使……饮”的意思。一开始就写饮酒饯别,是点题。第二句设句,问君到哪里去。由此引出下面的答话,过渡到写归隐。这一质朴无华的问语,表露了作者对友人关切爱护的深厚情意。送别者的感情起始就渗透在字里行间。
“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不得意”三字,显然是有深意的。不仅交待友人归隐的原因,表现他失意不满的情绪;同时也从侧面表达诗人自己对现实愤懑不平的心情。这三字是理解这首诗题旨的的一把钥匙。诗人在得知友人“不得意”的心情后,劝慰道:“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你只管去吧,我不再苦苦寻问了。其实你何必以失意为念呢?那尘世的功名利禄总是有尽头的,只有山中的白云才没有穷尽之时,足以供你娱乐排遣了。这两句表现了作者很复杂的思想感情:既有对友人的安慰,又有自己对隐居的.欣羡;既有对人世荣华富贵的否定,又似乎带有一种无可奈何的情绪。联系前面“不得意”三字看来,在这两句诗中,更主要的则是对朋友的同情之心,并蕴含着诗人自己对现实的愤激之情,这正是此诗的着意之处和题旨所在。
从写法上看,前面四句,写得比较平淡,似乎无甚意味,至此两句作结,诗意顿浓,韵味骤增,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当然,这两句也不是平空而起的,而是由前面看似乎平淡的四句发展而来的,如果没有前四句作铺垫,这两句结尾也就不会给人这样强的“清音有余”的感觉。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葱茏氤氲、天机流荡,多融文学、绘画、音乐及禅趣于一体。这些诗读来既素雅清淡,又有“味外之味”,令人品尝不尽,展现了诗人卓异的才情和宁静深邃的心灵世界。其山水诗可用“清逸”、“淡远”、“空寂”、“脱俗”这几个关键词来诠释,正反映了诗人“自性清净”的追求和所达到的“静虚”之境,故其心能与自然凝合。无论一山一石,一花一木,一虫一鸟,都与其心境契合,因而淡泊的山水文字便透出了一种恬然自适与清远空灵的风彩,达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处处有禅机的境界。
王维凭着自己的天才妙悟,将“诗”与“禅”弥合无间,联系到道教、佛教的崂山,他这种山水诗的诗境与禅心,又集中表现在营造寂静清幽的诗歌意境与寄寓恬然自适、“随缘任性”的禅思上。禅定之说可使诗人在欣赏大自然时排除烦扰,在虚静中聆听天籁之音,在清空里参悟到象外之形,觉察到大自然最细微的生命律动,感受到生命的“真意”和世界神妙。这种由虚静和清空所构成的“静美”便成了王维山水诗禅意氤氲的诗境外观。如《鸟鸣涧》云: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人闲心定,夜静山空,几声鸟叫更显春山沉寂宁静,诗人此时此境竟能感应到桂花悄然飘落的幽微之音。此诗意象动中见静、静中显动,动静相成,而终归于静。在这种寂然微妙的观照中,我们可窥见诗人精神的离世绝俗。又《鹿柴》云: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反景如深林,复照青苔上。
空山无人,空中传音,一抹斜晖,返照青苔。空旷沉寂的山中传来几声亲切人语,幽暗阴冷中一丝光亮与温暖,后二句表现瞬间见永恒,永恒见瞬间,终归于永恒。诗人在深幽的参禅过程中觉悟到“微妙”与“真意”后的豁然开朗不正像这寂然幽暗中那倏忽的声响与光亮吗?在这些对自然片刻的直观中,诗人似乎发现了自然的大美,它们看似与人世无干,鸟鸣春涧、夕照反景、花开花落,就在这时空景象的运动之中呈现的是自然的永恒与不朽,难怪前人评价这些诗“读之身世两忘,万念皆寂”。
禅宗作为佛教哲学可帮助诗人体悟到心性的深处,使“心源”与“造化”达到合一之境。因而,王维凭一个诗人画家兼佛徒的特殊敏感,使笔下的山水呈现出一种无言的自然之美和情趣之美。境由心生,诗境的和谐宁静无不是诗人祥和安宁心境的自然流露,山水自然的逍遥自在乃在于诗人有一颗“随缘任性”的“禅心”。诗人在这山水之中,任性逍遥、闲适自在,摆脱诸多烦扰,他感到了快乐与自由。如《终南别业》曰:
中岁颇好道,晚来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此诗以“好道”为警策,而“禅悟”之迹正在颈联:“白云”正是舒卷自如、无所窒碍的禅趣的象征,一切纯任自然,如云飞水流,无忧无虑,无牵无挂。他兴来则独往游赏,但求适意;“行到水穷处”,就坐下看云雾漫卷;偶遇林叟,便与笑谈;何况回家呢?连他自己也无从知晓。此诗几乎充满了偶然、神遇,空灵诗境传达给读者的是一种恬淡无为、自然和谐、永恒无限的静谧之美。同样,《辛夷坞》中曰: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此诗意象即色中见空,空中见色,终归於空。辛夷花初发红萼,宛如芙蓉,却寂然生于人迹了无的山涧中,任其自开自落,既无生之愉悦,亦无死之悲哀,既不执著于生,也不失意于死,此生彼死,亦死亦生,生生不息。在王维的心灵世界,“生命”、“存在”不正像那辛夷花一样“随缘任性”,在刹那的生灭中因果相续,无始无终,自然而然的演化着吗?
王维山水诗歌寓有某种禅意,但并不一片死寂、了无生趣,它们不仅“描绘了山水自然之美,而且还融进了诗人高于自然的理想美”。因而诗境中往往流露出盎然生趣,传达出愉悦闲适的情绪。如《木兰柴》云:
秋山敛余照,飞鸟逐前侣。
彩翠时分明,夕岚无处所。
秋山敛起夕阳的余晖,晚归的飞鸟连翩相逐而来,满山秋叶在霞光中闪现出斑斓色彩,渐与云气融成无边暮岚。在这绚烂明丽的秋山夕照中,山岚流动,彩翠明灭,美不胜收:大自然“随缘任性”,而又洋溢着无穷生命活力,一扫悲秋伤晚的感伤情绪。与《木兰柴》一样,《山居秋暝》也是一首意境幽美空灵而又极富生趣的名作: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新雨涤去山中尘埃而愈益清明,尘俗烦扰洗尽心境方显澄净广阔。如此空山,皓月当空,青松如盖,山泉流泻,浣女归来,莲影摇曳,渔舟轻盈。这里的秋山,明月自照,清泉自流,花自荣,草自枯,人也自来自去,这里的一切显得自然而然、生意蓬勃,无疑是诗人的理想栖所。因而,空山又何尝不是右丞心中的“桃源”?《山居秋暝》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代表作。这是一首融诗情、画意、乐理、禅趣于一体的优秀山水诗。诗人用独特的艺术构思、巧妙的描摹方法,在诗歌领域中创造了神奇而迷人的境界。
王维的山水诗宁静,自然,固然是吸收了禅家涤清烦扰、自悟清空的理念,但也是因他理想破灭、知音难逢,对俗世声色犬马的唾弃、冷落与摒弃,最终转向空境的自然流露。因而诗人的精神性格大多如大漠孤烟、长河落日般静穆,不求赏识而恬然自适。在他的“辋川”世界,便常有这样的诗境。如《竹里馆》里云: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竹里馆主人独坐,抚琴啸歌,只有明月相亲。这“明月”正象征一种“清”、“净”的精神。我们读到“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似乎看到诗人正与情意绵绵的落日、孤烟融为一体。有时,他索性变成一丛野花,一只幽鸟,一枚落果,一丝虫鸣,如“野花丛发好,谷鸟一声幽”(《过感化寺悬兴上人山院》)、“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秋夜独坐》)了。
由上可知,王维的山水诗正是诗歌美感经验与禅宗诗歌美感经验的天然融合。其实那些诗歌中所展示的大自然最细微的生命律动,又何尝不映现着诗人那慧眼禅心呢?大自然以其每一缕阳光,每一片飞花,每一声鸟鸣,每一丝虫吟,感应着、涵容着诗人广阔而深邃的灵魂。当诗人将自己全身心融于山水本性之中时,物我之间便同跳着一个脉搏、共振着一个节奏,两种生命,在刹那间,互相点头、默契和微笑。这便是王维山水诗能以有限文字表现无限情趣,以空灵诗境表现奥妙禅心的生命哲学底蕴所在。
王维是唐代著名边塞诗人,他的一首古诗《五律?使至塞上》,令人感触颇深。我们平日里对王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句耳熟能详的诗句是再熟悉不过的了,这句脍炙人口的诗再现了宁夏壮美而又令人神往的景色。这幅由“大漠、孤烟、长河、落日”构成绝美独特的塞上江南的画卷,深深地烙印在我们的心中。现将这首《五律?使至塞上》摘写如下: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吴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这首诗大意说,诗人王维驾着轻便的马车,以监察御史的官职奉唐玄宗之命出塞慰问戍边的将士。过了汉塞在萧关遇到侦察骑兵,才得知主将在前线指挥作战去了。途中,王维为眼前的景象所陶醉,欣然命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是唐代大诗人王维写下的千古流传的名句。只10个字就生动而形象地写出了塞外雄奇瑰丽的风光,国学大师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行到水穷出,坐看云起时。这是王维的禅境。在众多唐代诗人中,王维是很特殊的一位。也许,王维没有李太白的豪迈洒脱,没有杜甫的忧国患难,没有白居易的平易近人,没有李商隐的婉转凄清,但是他就是他,唐风诗人之林中一位卓尔不群我国古代山水田园诗领军人物。
在风起云涌的青岛爬野山热潮中,我们学习和鉴赏王维这些几乎家喻户晓的山水田园诗句,无疑会对我们的游山玩水带来许多文情诗意,使方兴未艾的爬山运动派生出一种“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的清新、寂寥而空幽的悠悠意境。
【诗人王维山水田园诗铸就的辉煌】相关文章:
1.王维的山水田园诗
2.王维田园诗
4.王维的田园诗
8.诗人王维简介
10.铸就辉煌与梦想演讲稿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