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不可说-重申审美语境中的诗与言之关系
“胡乱起名中”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6篇说不可说-重申审美语境中的诗与言之关系,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说不可说-重申审美语境中的诗与言之关系,仅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大家喜欢!
篇1:说不可说-重申审美语境中的诗与言之关系
说不可说-重申审美语境中的诗与言之关系
自文艺理论界实现“语言学转向”以来,海德格尔提出的.“诗乃是存在者之无蔽的言说”的命题就受到关注.许多讨论之所以无功而返,在于缺乏对审美存在的超实体性的认识.通过对“诗意的在场”的解释学辨析,我们有可能使讨论进一步展开.
作 者:徐岱 XU Dai 作者单位:浙江大学,国际文化学系,杭州,310027 刊 名: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ENYANG INSTITUTE OF ENGINEERING(SOCIAL SCIENCES) 年,卷(期): 2(3) 分类号:G02 关键词:审美存在 艺术实践 说不可说篇2:在可说与不可说之间--论海德格尔的语言之思
在可说与不可说之间--论海德格尔的语言之思
海德格尔关于语言的思想是他的存在哲学的'重要方面.他从存在问题入手,直接思入到可说与不可说的转换界面上,深刻揭示了语言的本体论维度,为超越传统形而上学,返回存在之源,开辟了一条新道路,由此而带来了真正意义上的“语言学转向”.
作 者:李革新 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政治法律系,山东,济南,250014 刊 名:山东师大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ANDONG TEACHERS'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 HUMANITIES) 年,卷(期): 46(1) 分类号:B516.54 关键词:可说 不可说 道说 人言篇3:语篇分析中词汇意义的生成与语境关系顺应
语篇分析中词汇意义的生成与语境关系顺应
语篇分析是理解语言的一个重要渠道.语篇语义的连贯性取决于语篇中最基本的成分--词汇和语境的'顺应,两者的顺应关系体现在其相互作用上.语境关系影响词汇意义的生成,而词汇意义又会对语篇的整体意义产生影响.
作 者:杨丽艳 YANG Li-yan 作者单位:哈尔滨商业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28 刊 名:学术交流 PKU CSSCI英文刊名:ACADEMIC EXCHANGE 年,卷(期): “”(7) 分类号:H03 关键词:语篇 词汇意义的生成 语境篇4:中国语境中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可能性-兼论精英审美文化与大众审美文化的平衡
中国语境中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可能性-兼论精英审美文化与大众审美文化的平衡
“日常生活的审美化”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西方引进的文艺理论话语.由于中国社会与西方社会存在语境的不同,因而必须从“中国语境”中考察其实现的可能性.中国的特殊语境使“日常生活审美化”产生了巨大的`危机,今天的日常生活审美化并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完美的审美境界,只有实现精英审美文化与大众审美文化的平衡,才能解决现代日常生活中的审美问题.
作 者:方琛 作者单位:厦门大学人文学院,福建,厦门,361005 刊 名:青年文学家 英文刊名:THE YOUTH WRITERS 年,卷(期): “”(12) 分类号:G02 关键词:日常生活审美化 中国语境 精英审美文化 大众审美文化篇5:酒神精神的东方视域-现代中国语境中尼采审美主义思想的内涵与效
酒神精神的东方视域-现代中国语境中尼采审美主义思想的内涵与效
内容提要:尼采思想与中国知识人的关联,长期以来一直为学界所关心。本文试图以20世纪上半叶中国语境中尼采思想被接受与诠释的历史事实为依托,从知识社会学角度来探讨尼采审美主义在中国语境中的内涵与效应,以此考察尼采思想作为一种批判现代性的精神资源,是如何在中国的现代性进程中被创造性地阐释并发挥独特作用的。文章认为,以审美原则为最高原则来削平世界的深度模式,以个体审美体验来否定世界的本真意义,是审美主义的核心问题,也是其内在矛盾性的症结所在。以此为鉴,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现代思想的演进逻辑特别是审美乌托邦的意义及可能蕴涵的问题。一、尼采思想与中国知识界相遇的一般情况尼采,这位自称具有“不合时宜的思想”的德国哲人,即使不是本世纪上半叶在中国知识界影响最大的西方思想家,无疑也应属于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列。从19梁启超在《新民丛刊》上发表《进化论革命者颉德之学说》[2],到19李石岑主持的《民铎》杂志编辑出版“尼采号”,再到李石岑《尼采超人哲学浅说》[3]和“战国策派”代表人物陈铨的《从尼采到叔本华》[4]等著作的出版,从王国维鲁迅到茅盾郭沫若……尼采的思想,在本世纪上半叶的中国始终受到知识人的关注。
就尼采作品的翻译而言,应该说也达到了一定的规模。据目前掌握的材料来看,鲁迅、张叔丹、肖赣、郭沫若、刘天行人等最早翻译的是尼采代表作《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Also sprach Zarathustra,1883-1885)的序言,《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全文,首先有一位无名氏发表在《国风日报》上的译本,其后郭沫若、马君武、肖赣、徐梵澄、雷白韦、高寒(楚图南)也有不同的译本问世。尼采的自传《看哪这人!》(Ecco Homo,1908)则主要有包寿眉、梵澄、刘恩久、高寒等人的译本。另外徐梵澄还译了《朝霞》(Die Morgenrote,1881)和《快乐的知识》(Die Froehliche Wissenshaft,1882)两本书。还有一些短篇文字的翻译情况,这里不再一一列出。[5]
同样值得注意的则是国外一些介绍尼采思想和生平的著作也被翻译成中文出版,但这些作品主要来自英法和日本;德国人对尼采的直接论述则几乎没有涉及。比较著名的有英国人Muegge《尼采》一书[6],法国人Henri Lichtenberger《尼采的性格》[7]和日本人三木清的《尼采与现代思想》[8]等。和许多西方思想传入中国的`情形相似,尼采思想在中国的流播,中间媒介的作用也不可忽视。
至于这一时期中国知识界涉及尼采的著作与文章更是数量可观;而受到尼采影响的知识者更可以说是大有人在。[9]事实上,尼采的超人思想以及打破一切偶像、重估一切价值等重要思想,在中国赢得了来自不同知识群落的广泛反响与回应,并从不同的侧面被赋予了具有中国特点的内涵。比如,章太炎是较早提及尼采的学说并将之与中国传统思想进行比较的重要思想家,早在19的时候他就说到:
要之,仆所奉持以“依自不依他”为臬极,佛学王学,虽有殊形,若以楞枷五乘分教之说约之,自可铸溶为一。王学深者,往往涉及大乘,岂特天人诸教而已。及其失也,或不免偏于我见。然所谓我见者,是自信而非利己(宋儒皆同,不独王学),犹有厚自尊贵之风,尼采所谓超人庶几相近(但不可取尼采之贵族学说)。排除生死,旁若无人,布衣麻鞋,径行独往。[10]
而几年之后(1915)谢无量对尼采的认识,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知识人在近代以来的大变局中所走过的心路历程。尼采思想的“多偏宕横决,易使人
[1] [2] [3] [4] [5]
篇6:酒神精神的东方视域-现代中国语境中尼采审美主义思想的内涵与效会员资料
内容提要:尼采思想与中国知识人的关联,长期以来一直为学界所关心。本文试图以20世纪上半叶中国语境中尼采思想被接受与诠释的历史事实为依托,从知识社会学角度来探讨尼采审美主义在中国语境中的内涵与效应,以此考察尼采思想作为一种批判现代性的精神资源,是如何在中国的现代性进程中被创造性地阐释并发挥独特作用的。文章认为,以审美原则为最高原则来削平世界的深度模式,以个体审美体验来否定世界的本真意义,是审美主义的核心问题,也是其内在矛盾性的.症结所在。以此为鉴,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现代思想的演进逻辑特别是审美乌托邦的意义及可能蕴涵的问题。
一、尼采思想与中国知识界相遇的一般情况尼采,这位自称具有“不合时宜的思想”的德国哲人,即使不是本世纪上半叶在中国知识界影响最大的西方思想家,无疑也应属于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列。从1902年梁启超在《新民丛刊》上发表《进化论革命者颉德之学说》[2],到1920年李石岑主持的《民铎》杂志编辑出版“尼采号”,再到李石岑《尼采超人哲学浅说》[3]和“战国策派”代表人物陈铨的《从尼采到叔本华》[4]等著作的出版,从王国维鲁迅到茅盾郭沫若……尼采的思想,在本世纪上半叶的中国始终受到知识人的关注。
就尼采作品的翻译而言,应该说也达到了一定的规模。据目前掌握的材料来看,鲁迅、张叔丹、肖赣、郭沫若、刘天行人等最早翻译的是尼采代表作《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Also sprach Zarathustra,1883-1885)的序言,《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全文,首先有一位无名氏发表在《国风日报》上的译本,其后郭沫若、马君武、肖赣、徐梵澄、雷白韦、高寒(楚图南)也有不同的译本问世。尼采的自传《看哪这人!》(Ecco Homo,1908)则主要有包寿眉、梵澄、刘恩久、高寒等人的译本。另外徐梵澄还译了《朝霞》(Die Morgenrote,1881)和《快乐的知识》(Die Froehliche Wissenshaft,1882)两本书。还有一些短篇文字的翻译情况,这里不再一一列出。[5]
(篇幅:19000余字)
【说不可说-重申审美语境中的诗与言之关系】相关文章: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