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故事:古希腊哲学家的故事
“夏冰雹”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7篇名人故事:古希腊哲学家的故事,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名人故事:古希腊哲学家的故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古希腊哲学家的故事
一、点灯找人
古希腊犬儒学派哲学家第欧根尼(约公元前404―前323年)常常在大白天也点着灯走路。每当人们诧异地问他时,他便回答说:“我正在找人。”这是在讽刺当时社会上没有一个真正配得上“人”这一称呼的有德行的人。
亚历山大大帝来到科林特市时,拜访了这位哲学家,并且对他说:“你有什么希望尽管讲,我可以满足你的一切要求。”第欧根尼爬进自己所住的酒桶,一边晒太阳,一边说:“只希望你让到一边,因为你遮住了照到我身上的阳光。”
二、智救故乡
古希腊哲学家阿那克西米尼(公元前588―前525年)出生随亚历山大远征波斯,军队占领莱普沙克斯时,他急于想拯救他的故乡,使它免遭兵燹。
一天,他为此进谒国王。可亚历山大早就知道了他的来意,未等他开口便说:“我对天发誓,决不同意你的请求。”
“陛下,我请求您下令毁掉莱普沙克斯!”哲学家大声回答说。莱普沙克斯终因他的智慧幸免于难。
三、机会均等
古希腊时期造就了许许多多的智者和名人,其中很大的一部分是雄辩家和演说家。
狄摩西斯(公元前384―前322)就是一颗灿烂星辰,和他匹敌的另一个雅典人是福西昂将军。他俩不仅才气相当,辩力相若,而且所持论点总是相左。因此,他们的遭遇总能给人带来智慧的享受。
一次,两人争得不可开交,狄摩西斯批评福西昂说:“无论何时,只要当雅典人怒火中烧时就会杀掉你。”
福西昂则说:“可一旦他们头脑冷静时,就会对你绝不客气。”
四、更大的荣耀
戴奥珍尼斯是古希腊有名的讽刺哲学家。有一天,他来到柏拉图家中。他从不穿鞋,两脚很脏,就这样在柏拉图的地毯上来回走动,并说:“我在践踏柏拉图引以为荣耀的东西。”
柏拉图说:“这倒是真的,可是我得到了更大的荣耀。”
五、大圆圈和小圆圈
一次,古希腊哲学家捷诺的学生问他:“老师,您的知识比我们多许多倍,您回答的问题又十分正确,可是您为什么对自己的解答总是有疑问呢?”
捷诺用手在桌上画了大小两个圆圈,并说:“大圆圈的面积是我的知识,小圆圈的面积是你们的知识。我的知识比你们的多。但是这两个圆圈的外面,就是你们和我无知的部分。
大圆圈的周长比小圆圈的长,因而我接触到的无知的范围比你们的多。这就是我为什么常常怀疑自己知识的原因。”
篇2:哲学家名人故事
一、报复记者
罗素于19曾来过中国。可到中国后生了一场大病。病后,他拒绝任何报人的采访,一家对此很不满意的日本报刊谎登了罗素已去世的消息。后虽交涉,他们仍不愿收回此消息。
在他回国的路上,罗素取道日本,这家报社又设法采访他。
作为报复,罗素让他的秘书给每个记者分发印好的字条,纸上写着:“由于罗素先生已死,他无法接受采访。”
二、人生的幸福
有一天,罗素的一位年轻朋友来看他。走进门后,只见罗素正双眼凝视房屋外边的花园,陷入了沉思。
这位朋友问他:“您在苦思冥想什么?”
“每当我和一位大科学家谈话,我就肯定自己此生的幸福已经没有希望。但每当我和我的花园谈天,我就深信人生充满了阳光。”
篇3:哲学家名人故事
在中外着名的哲学家中,康德可能是一个最为单调刻板的人。他生活中的每一项活动,如起床、喝咖啡、写作、讲学、进餐、散步,时间几乎从未有过变化,就像机器那么准确。每天下午3点半,工作了一天的康德先生便会踱出家门,开始他那着名的散步。邻居们纷纷以此来校对时间,而教堂的钟声也同时响起。惟一的一次例外,是当他读到法国浪漫主义作家卢梭的名着《爱弥尔》时,深为所动,为了能一口气看完它,不得不放弃每天例行的散步。这使得他的邻居们竟一时搞不清是否该以教堂的钟声来对自己的表了。
“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日新月异,不断增长,这就是我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定律。”这是人类思想史上最气势磅礴的名言之一,它刻在康德的墓碑上,出自康德的“实践理性批判”的最后一章。
康德于1724年4月22日出生在东普鲁士的首府哥尼斯堡。他出生时,有“武王”之称的普鲁士国王弗里德利希-威廉一世在那里已经统治了11个年头,
资料
康德的父亲是一个马鞍匠,父母都是信仰新教的虔信派教徒。虔信派强调宗教的精神,重视虔诚的信仰感情,康德小时候的精神世界受到很深的虔信派影响。8岁时,康德开始上学,学校提倡的是人文主义教育,反对宗教带给人的思想上的僵化。学校的教育改变了康德的宗教态度,他从此开始一生都对宗教祈祷和教堂唱诗感到反感。也是因为学校的教育,他开始怀疑建立在感觉与感受上的宗教,他的宗教哲学简单地来说也是对虔信派的一种反动。
1740年,康德进了哥尼斯堡大学。人们现在无法考证他当时注册了什么专业,但可以肯定的是他经常听哲学课。1748年,24岁的康德大学毕业,因为他的父亲已经去世两年,他衣食无托,前途渺茫。由于大学没有他的位置,他决定到哥尼斯堡附近的小城镇去做家庭教师。
康德曾说再也没有哪个家庭教师比他还差,但是实际上他这是谦虚,因为他教过的学生对他的口碑都不错。在做家庭教师期间,他发表了第一本着作《关于生命力的真实估计之思考》,内容是关于笛卡尔、牛顿和莱布尼茨提出的哲学与科学命题。经过5年的家庭教师生涯后,康德重返了哥尼斯堡,从此他再也没有离开过家乡。返回家乡后,康德再次进入大学学习。
1755年,康德以《自然通史和天体论》获得硕士学位。3个月后获得大学私人助教资格,开始教授哲学。在私人助教这个教职上,康德一干就是,学生的听课费就成了他的生活来源。因为康德的课很受欢迎,愿意听他的课的学生也多,因此他在生活上也做到了衣食无忧。
在任助教期间,康德开始经常发表着作。他的论题包罗万象,从自然科学、美学、神学甚至到巫术应有尽有,但贯穿其中的问题只有一个,那就是哲学研究应该如何进行:是从理性的观点出发,从普遍真理中推导出有关事物的真理,还是从经验出发,通过观察得出普遍的结论?
康德的着述和讲课使他被称为一个受人尊敬的哲学家,他的影响开始走出哥尼斯堡,很多学生慕名而来成为他的弟子,其中最着名的便是与哥德和席勒一起成为魏玛古典派顶梁柱的赫尔德。尽管如此,康德很长的时间里没有得到教授职位,而在此期间他拒绝了哥尼斯堡提供给他的诗学艺术教授聘书。他还拒绝了来自埃尔朗根大学和耶拿大学的教授聘书,他只愿意在哥尼斯堡大学担任哲学教授,因为他不愿意离开家乡,而且身体状况也不允许他迁居他乡。康德在给友人的信中说:“我胸腔狭窄,心脏和肺的活动余地很小,天生就有疑病症倾向,小时候甚至十分厌世。”
1770年,康德在46岁时终于获得了哥尼斯堡大学逻辑学与形而上学教授一职,他的就任报告题目是“感性与知性世界的形式与根据”。当上教授以后,康德沉寂没有发表一篇文章,而是潜心研究他的批判哲学。1781年,他发表了《纯粹理性批判》,仅凭这一部着作,就奠定了他在哲学史上的不朽地位。
康德思想的发展,以1770年他提出教授就职论文为界,分为“前批判时期”和“批判时期”。在“前批判时期”,他埋头于自然科学研究,提出了“关于潮汐延缓地球自转的假说”和“关于天体起源的星云假说”。这两大假说从物质自身的运动和发展来解释自然现象,摒弃了神学创世说和自然界永恒不变的观点,因此恩格斯说:“康德在这个完全适合于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观念上打开了第一个缺口,而且用的是很科学的方法。”
在“批判时期”,康德对他以前的以莱布尼茨为代表的唯理论及以休谟为代表的怀疑主义进行了批判。1781年,康德发表了《纯粹理性批判》这部哲学名着。恰如康德枯燥乏味的生活一样,这本洋洋数十万言的大作非常晦涩难懂。一个读者对康德抱怨说:“读你的书十个指头都不够用,因为你写的句子太长了,我用一个手指按住一个从句,十个指头用完了,一句话还没有读完!”但是艰深的语句掩不住思想的光辉,康德哲学真的像他自己所说的那样成了哲学领域内“哥白尼式的革命”。此后他又陆续发表了《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两部着作。三部着作的相继间世,成为康德批判哲学体系诞生的真正标志。
由于推翻了当时流行于欧洲的形而上学体系,由于开拓了从主客体关系去探讨哲学根本问题的新方向,由于提出了以“二律背反”为核心的消极辩证法,康德的哲学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有人把它比作蓄水池,前人的思想汇集于此,后人的思想则从中流出来。也有人将他的哲学比作一座桥,想入哲学之门就得通过康德之桥。
德国大诗人海涅说过:“康德的生平履历很难描写,因为他既没有生活过,也没有经历什么。”但是,康德是一个没有传奇故事的传奇人物。他一生没有出过远门,思考的范围却横跨宇宙。据说他在每天一成不变的散步中,诞生了一个又一个思想的火花。
康德生活刻板,而且活了80岁,但一辈子没有过女人,这使有些人开始怀疑他是否是同性恋者。其实康德曾经两次想向两个女子求婚,但哲学家的天性使他考虑得太长久了。一次是女的嫁了个比较果敢的人。另一次是,在他下定决心之前,那位女士已经离开了。康德本人说,当我想要女人时,我养她不起;当我养得起女人时,我不再需要女人了。
篇4:哲学家名人故事:培根
哲学家名人故事:培根
罗杰·培根RogerBacon(约1214—1293),另翻译为罗吉尔·培根,英国具有唯物主义倾向的哲学家和自然科学家,着名的唯名论者,实验科学的前驱,具有广博的知识,素有“奇异的博士”之称。
据说在十三世纪中期,英国学者罗吉尔·培根看到许多人因视力不好,不能看清书上的文字,就想发明一种工具来帮助人们提高视力。为此,他想了很多办法,做了不少试验,但都没有成功,
一天雨后,培根来到花园散步,看到蜘蛛网上沾了不少雨珠,他发现透过雨珠看树叶,叶脉放大了不少,连树叶上细细的毛都能看得见。他看到这个现象,高兴极了。培根立即跑回家中,翻箱倒柜,找到了一颗玻璃球。但透过玻璃球,看书上的'文字,还是模糊不清。他又找来一块金刚石与锤子,将玻璃割出一块,拿着这块玻璃片靠近书一看,文字果然放大了。试验成功了,培根欣喜若狂。后来他又找来一块木片,挖出一个圆洞,将玻璃球片装上去,再安上一根柄,便于手拿,这样人们阅读写字就方便多了。
这种镜片后来经过不断改进,成了现在人们戴的眼镜。光是矫正视力的,就有青少年用的近视镜与老年人戴的老花镜,还有其他各种用途的眼镜,人们学习、工作就更方便了。培根为人类的文明进步作出了贡献。
篇5:古希腊哲学家幽默的小故事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过:“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本意是说,一切事物都处在流动变化之中,永远凝固不动的东西是不存在的。
他的学生克拉底鲁为了显示自己比老师更加高明,却说:“这话不对、应当是、人连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他解释说:这是因为我们既承认一切皆流,一切皆变,那就是说事物任何时候都在发生变化,不可能有一刻的稳定和静止。这就像一条河流一样,在我们刚刚踏进去的一瞬间,它就变成另外的河流了,所以我门一次踏进去的不是同一条河流了。
人们问他:“照你这么说,那么比如这座房子,是不是马上就变成不是房子而是另外的什么东西,而且这种刚变成的东西马上又会变成别的东西,世界上的东西就是这样变来变去,一刻都不停息呢?”
克拉底鲁说,“是的。”
一位希腊的喜剧家,知道克拉底鲁的主张后,特意按照他的这个观点编了一个喜剧,第一次演出时恭请克拉底鲁观看。故事情节是这样的:
甲向乙借钱,并对夭发誓,一个月后一定还钱。但一个月后,甲却不肯还,狡辩说:“这笔钱我交了学费,拜一位老师学哲学。我的老师说,一切都是变化的,人连一次都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因为河流眨眼间就变了。而从向你借钱到现在已过了一个月,现在的我早就不是向你借钱和对天发誓的那个我了。所以,现在的我是不会还钱给你的。”
乙大怒,把甲打得鼻青眼肿、甲就向法官告状。
乙对法官说:“我知道打人是犯法的,但按照他的老师那里学来的道理,一切事物都在变化.一事物会马上变成别的.事物,
在哲学家的眼中、我这个人也是一个事物,也是瞬息万变的,现在的我并没有打人,而打人时的我又不是现在的我。所以,根据他不还钱给我的同样道理,法律应当去惩罚先前打人的那个我,让那个我去给他付医药费。现在的这个我是不负任何责任的。”
这时,观众无不捧腹大笑,有人指着克拉底鲁大声说:“大家看,那个赖帐的人交学费拜的老师,就是这位克拉底鲁先生!”
克拉底鲁被弄得惊慌失措,喜剧在笑声中结束了。
哲学家伊壁鸠鲁论无神
古希腊有一位著名的无神论哲学家,叫伊壁鸠鲁。一天,他对凡个相信神的人雄辩地证明神的不存在。
他说:“听你们说,世界上有神的存在对吗?”
那几个信神的人鸡啄米地连连点头说:“是的是的。”
伊壁鸠鲁说:“那么,神只能有这么三种可能性:神或是愿意但没有能力除掉世间的丑恶;或是有能力而不愿意除掉世问的丑恶;或是既有能力而且又愿意除掉世间的丑恶。”
神,到底存在不存在。哲学家先不结论,而提出了关于神的解释的三种可能性,使对方首先承认其中的某一论题,进而一一推论。
伊壁鸠鲁又说:“如果神愿意而没有能力除掉世间的丑恶,那末,它就不算是万能的。而这种无能力,是和神的本性相矛盾的。如果神有能力而不愿意除掉世问的丑恶,那么,这就证明了它的恶意,而这种恶意同样是和神的本性相矛盾的。如果神愿意而且有能力除掉世间的丑恶(这是唯一能够适合于神的本性的一种假定),那末,为什么在这种情况下世问还有丑恶呢?”
至此、“神.根本不存在。”这一结论使那几个人有神论者纵然有万张嘴也难以否认了。
篇6:名人故事之哲学家苏格拉底
名人故事之哲学家苏格拉底
一、打雷以后必定会下大雨
“苏格拉底的妻子”是悍妇、坏老婆的代名词,她是个心胸狭窄,性格冥顽不化,喜欢唠叨不休,动辄破口大骂的女人,常使堂堂的哲学家苏格拉底(公元前469—前3)困窘不堪。一次,别人问苏格拉底“为什么要娶这么个夫人”时,他回答说:“擅长马术的人总要挑烈马骑,骑惯了烈马,驾驭其他的马就不在话下。我如果能忍受得了这样女人的话,恐怕天下就再也没有难于相处的人了。”
据说苏格拉底就是为了在他妻子烦死人的唠叨申诉声中净化自己的精神才与她结婚的。
有一次,苏格拉底正在和学生们讨论学术问题,互相争论的时候,他的妻子气冲冲地跑进来,把苏格拉底大骂了一顿之后,又出外提来一桶水,猛地泼到苏格拉底身上。
在场的`学生们都以为苏格拉底会怒斥妻子一顿,哪知苏格拉底摸了摸浑身湿透的衣服,风趣地说:“我知道,打雷以后,必定会下大雨的。”
二、求知
一个青年问苏格拉底:“怎样才能获得知识?”
苏格拉底将这个青年带到海里,海水淹没了年轻人,他奋力挣扎才将头探出水面,
苏格拉底问:“你在水里最大的愿望是什么?”
“空气,当然是呼吸新鲜空气!”
“对!学习就得使上这股子劲儿。”
三、教择偶
古希腊哲学大师苏格拉底的三个弟子曾求教老师,怎样才能找到理想的伴侣。苏格拉底没有直接回答,却让他们走麦田埂,只许前进,且仅给一次机会选摘一支最好最大的麦穗。
第一个弟子走几步看见一支又大又漂亮的麦穗,高兴地摘下了。但他继续前进时,发现前面有许多比他摘的那支大,只得遗憾地走完了全程。
第二个弟子吸取了教训,每当他要摘时,总是提醒自己,后面还有更好的。当他快到终点时才发现,机会全错过了。
第三个弟子吸取了前两位的教训,当他走到三分之一时,即分出大、中、小三类,再走三分之一时验证是否正确,等到最后三分之一时,他选择了属于大类中的一支美丽的麦穗。虽说,这不一定是最大最美的那一支,但他满意地走完了全程。
篇7:哲学家名人故事:哲学家康德守时的故事
哲学家名人故事:哲学家康德守时的故事
1779年,德国哲学家康德想要去一个名叫珀芬的小镇拜访他的一位老朋友威廉先生。于是,他写了信给威廉,说自己将会在3月5日上午11点钟之前到达那里。威廉回信表示热烈的欢迎。
康德3月4日就到达了珀芬小镇,为了能够在约定的时间到达威廉先生那里,他第二天一早就租了一辆马车赶往威廉先生的家。威廉先生住在一个离小镇十几英里远的农场里。而小镇和农场之间,隔着一条河。康德需要从桥上穿过去。但马车来到河边时,车夫停了下来,对车上的康德说:“先生,对不起,我们过不了河了,桥坏了,再往前走很危险。”
康德只好从马车上下来,看看从中间断裂的桥,他知道确实不能走了。此时正是初春时节,河虽然不宽,但河水很深。康德看看时间,已经10点多了,他焦急地问:“附近还有没有别的桥?”
车夫回答:“有,先生。在上游的地方还有一座桥,离这里大概有6英里。”康德问:“如果我们从那座桥上过去,以平常的速度多长时间能够到达农场?”“最快也得40分钟。”车夫回答。这样康德先生就赶不上约好的`时间了。
于是,他跑到附近的一座破旧的农舍旁边,对主人说:“请问您这间房子肯不肯出售?”农妇听了他的话,很吃惊的说:“我的房子又破又旧,而且地段也不好,你买这座房子干什么?”“你不用管我有什么用,你只要告诉我你愿不愿意卖?”“当然愿意,200法郎就可以。”
康德先生毫不犹豫地付了钱,对农妇说:“如果您能够从房子上拆一些木头,在20分钟内修好这座桥,我就把房子还给你。”农妇再次感到吃惊,但还是把自己的儿子叫来,及时修好了那座桥。
马车终于平安地过了桥。10点50分的时候,康德准时来到了老朋友威廉的房门前。一直等候在门口的老朋友看到康德,大笑着说:“亲爱的朋友,你还像原来一样准时啊。”
【名人故事:古希腊哲学家的故事】相关文章:
3.名人智慧故事
4.名人经典笑话故事
5.名人故事读后感
6.高尔基名人故事
7.稀奇古怪名人故事
8.名人立志故事
9.屈原名人故事
10.名人故事英文版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