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的来源
“pp81”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5篇诗歌的来源,这里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诗歌的来源,方便大家学习。
篇1:诗歌的来源
诗歌的来源
一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中国诗歌从击壤开始,“日出而作,日没而息”的吟唱一直伴随着中华民族的发展史响彻云宵。
中国诗歌自始至终承担着“美刺”的社会职能,庶民吟之,铎铃采之,王侯听之,以知得失。无论:“大人君子,不素餐兮”的讽刺还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批判,无不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真实生活和与剥削阶级之间的尖锐矛盾。
自然界的游戏规则是:老虎吃人没有错,是应该的。人类社会的游戏规则是:统治阶级不劳而获,享尽荣华富贵,劳动人民终身劳作,受苦受累也是应该的。这种规则进行到一定阶段,每当统治阶级偏离正道,或横征暴敛,人民不堪重负;或,骚腥弥天。人们以诗歌唱出自己心中的忿懑,冀统治阶级醒悟。此为诗歌之正道。或以诗歌唤醒民众,摒弃暴君,甚至愤怒一击,铲除匪党,摧垮腐朽统治,净化空气,光大天地。此为诗歌之末流。总而言之,歌颂真善美,鞭挞假丑恶,是诗歌之天职。
诗道兴于国衰,《小旻》作而西周亡;屈子吟而楚庙焚;李杜哭而贵妃缢。诗人者不祥之物也,歌则惊天地泣鬼神,其气拟兵,象合于天,畏之则昌,犯之则亡。赢氏政焚诗书,乱天纪,贤者至商山,邑人徙武陵,戍卒叫,函谷坏,天下大乱。唐德宗步赢氏后尘,焚诗书,效坑儒,唐室崩坏,祚终庙毁。
二
三代之诗古朴典雅,衰周东迁,诗道沦丧。战国诸侯纷争,战火连年,民不聊生。屈子辞赋独领风骚。炎汉承秦焰余毒,文人雅士噤若寒蝉,不料诗在民间,只可惜保存至今的只有十九首。从战国初至汉末数百年间,中国诗歌几近消亡。如果说苏李诗为伪作,《古诗十九首》可以填写这一空白。建安年间社会动荡,皇纲废弛。七子吟唱声震苍穹。蔡琰、曹操以朴实的语言如实记录了社会**给人民所造成的灾难。同时出现了民众口头传唱,后经文人加工修改而成的《孔雀东南飞》。
魏晋诗歌风骨峻拔,嵇康戕于司马,陶令不为五斗米而折腰,放浪形骸于山水间。诗人多以吟咏名山大川,抒发个人情感为主。既不关心政治,也不关注民生。
南北朝宫体诗轻佻、艳丽,多贡媚之词。大唐国力强盛,以诗取士,直接催生了千古第一诗人的`诗仙李白和诗圣杜甫。可悲的是李白和杜甫坎壈终生,一个淹死在小溪里,一个饿死在独木舟上。诗仙和诗圣从以诗取士的大唐王朝悄无声息地消失了。他们给后人留下了光焰万丈的诗篇。相反,李林甫,杨国忠等不学无术的狗奴才却居高位,享厚禄,以声色犬马迷惑君王,祸国殃民。正是“凤凰在笯,鸡鹜翱翔”。人类社会就是如此荒唐,明君千载不遇,而昏君不可一日缺少,人类社会就是在荒唐和混乱中一步步走到了今天。
李唐而下,历代文人大多和李杜一样,穷困一生。如今假使曹植再生,李白复活也只有被活活饿死,而多少奸商却刊印他们的诗集而发财,这就是中国文人的悲哀,也是这个历代统治阶级一贯标榜“文明”而力倡愚昧的伟大古国的痼疾。
三
初唐产生格律,无形中给中国诗歌这匹野马套上了笼头,渐渐成了羁绊。自此中国的诗歌不但失去了承担社会职能的能力,而且仅仅成了文人士大夫们为封建帝王歌功颂德和互相酬答的一种娱乐方式。诗歌自身的功能逐渐衰退。只能躲进文人的塔里顾影自怜,与普通百姓彻底绝缘。诗歌本身源自民间,与普通百姓绝缘就失去了本源,只能是一潭死水。好在包括李白的乐府诗和杜甫的《三吏》、《三别》在内的好多诗歌都未受到格律的束缚,才使得唐诗在中国文学史上大放光彩。
五代乱离,赵宋暗弱,强敌压境,国土日削,被迫南迁,元代为鞑奴所统治。从残唐至明初,一千年间,我们的民族在呻吟,诗神在哭泣。有明江山一统,国力蒸蒸日上,经济繁荣,诗道呈现复兴势态,但是“台阁体”严重影响了诗歌的健康发展。虽然前后七子力主复古,“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但未脱唐人窠臼,三百年间止起涟漪,不见巨澜。
清季,诗歌开始复苏,可惜五四运动以来,文学巨擘全倡导白话文,新诗介入,直接取代了旧体诗。中国诗歌就象一位雍荣华贵的阔太太被颇辣刁蛮的乡村野妇撵出了家门,并且揪住格律的长辫子任意踢打。几乎出现了诗歌断代史的局面。直至今日,面对新诗如此猖獗的势态,墨守国古的老先生们依然揪住自己的长辫子不肯松手:“凡不合格律,概不为诗。”
格律诗不一定就是最好的诗,古诗十九首既不求对仗,也不拘平仄,谁也不敢说不是好诗。相反格律诗为求对仗大多有词性相同或相反的词语堆砌、拼凑的弊病。
当然也有人讥讽格律诗是“小脚”、“太监”,诚不为过。“小脚”、“太监”,奴才也,有何作为?假如中国诗歌一开始就有格律,是“小脚”、“太监”的话,即没有四诗,也没有唐诗,中国也不会成为诗歌的国度。
四
中国诗歌形式多样,有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九言,甚至十一言。还有长短不齐的杂言诗和乐府诗。乐府诗形式自由,语言俚俗。历史上的曹魏父子和李白、白居易等大诗人都以乐府诗见长。
唐宋以来,人们论诗,一般指格律诗。诗不合格律则画眉深浅不入时,羞于拜舅姑。诗歌成了个别文人的专利,庶民百姓的吟唱只能是野曲,根本不被世人承认是诗。而大多数文人望格律而生畏。只有个别文人按平仄格式模仿唐宋诗。文人诗作了一千年,其结果是诗歌从人们的思想观念中彻底消亡了。我们的先人与其说是给子孙后代留了三分田,倒不如说格律税太重,他们交不起,才让诗歌的肥田又荒了上千年。
中国诗歌从古诗十九首“无乃杞良妻”开始用典,后人受汉赋的影响大量用典,至李白达到了用典高峰。杜甫一改昔人用典陋习,即事名篇,开新乐府先河。后来白居易、元稹有所继承,但均未超越前人。宋、元诗似乎无一可取;明诗用典已成痼疾;清诗用典病入膏肓,不可救药。佛教用语,名人名言大量堆砌。已经到了不看注释读不懂的地步,几乎成了诗谜。虽然出现了大量的长歌但是已经不是诗了,且不说近于白话,一篇中相同的句子反复出现(如余梅《听屠生说马僧事,证之随园所书者,记以古诗》),甚至好多句子连在一起反复出现(如姚夑《双鸩篇》)。
或谓宋诗是入韵的散文,清诗承宋诗之弊,且孙不如祖,已经是入韵的小说了。
五
因为古典诗词早已是过时的体裁,在当代文学领域非主流,坚守诗词阵营的包括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大多是退休老人,他们拿着退休工资,生活无忧,写一点吟花弄月的小调自娱,无病呻吟。再加上普及白话文,人们的阅读能力非常低,读不懂诗词。这些原因是当今人们屛弃古典诗词的主要原因之一。
诗道衰微已过千载,我们要发扬光大诗歌艺术,首先要冲破格律的束缚,大胆仿古。当今有人喊出了超宋赶唐的口号。旧体诗如果压不倒新诗的声势,在诗歌的国度没有一席之地,仍然难以生存的话,超宋赶唐只是一种梦想罢了。
假如说四诗是中国诗歌的青春期的话,唐诗便是壮年期。要说中国诗歌已经步入晚年,余辉返照,落霞满天,应该更加辉煌,而这种风雨欲来烟满楼的势头早已呈现。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各地的诗词学会雨后春笋般纷纷成立。特别是戈壁明珠石河子诗词学会成立二十年来,先后编辑出版了当今海内外名贤俊彦的诗词集二十多部,石河子诗词学会的老师们为中华传统文化的复兴冲锋陷阵,同时,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经验,这无疑是我们这一代诗词爱好者的荣耀和福气。
面对日新月异的社会生活,格律诗皎然无力承担反映社会生活的重任。中国诗歌应该尽快冲破格律的樊篱,轻装上阵,紧跟伟大民族的复兴步伐,重新走向新的辉煌。
作者简介:甘肃省宕昌县人,生于70年代,孤身一人十余载,未婚。长年在新疆打工,开始文学创作,先后在各级刊物发表中篇小说,散文,诗词等。石河子诗词学会会员,乌鲁木齐诗词楹联家协会会员。
篇2:教师节的诗歌及来源解读
关于教师节的原创诗歌及来源解读
老师,赞歌送给您
九月,秋风飒飒,秋叶飘飘。这是秋的季节,是收获的季节,是回报的季节……老师,就是这季节的主题。
“老师”,是我们开始成长时的第一个台阶。是她,把我们从懵懂带入成熟,从无知变得学有所长;她使我们的人生开始有梦,我们的生命也因为梦想和期待而不再空白……9月,在这个收获的季节里,不要忘了对老师道一句深深的祝福。
老师的工作在今朝,却建设着祖国的明天;老师的教学在课堂,成就却在祖国的四面八方。
大家都说老师在培养着祖国的栋梁,其实,老师就是祖国的栋梁。正是他们,支撑起我们一代人的脊梁!
有了老师,花园才这般艳丽,大地才充满春意!老师,快推开窗子看吧,这满园秋色,这满园桃李,都在向您敬礼!
【教师节美文】
是谁--
把无知的我们领进宽敞的教室,
教给我们丰富的知识?
是您!老师!
您用辛勤的汗水,
哺育了春日刚破土的嫩苗。
是谁--
把调皮的我们
教育成能体贴帮助别人的人?
是您!老师!
您的关怀就好似和煦的春风
温暖了我们的心灵。
是谁--
把幼小的我们
培育成成熟懂事的少年?
是您!老师!
您的保护让我们健康成长。
在金秋时节结下硕果。
您辛苦了!老师!
在酷暑严寒中辛勤工作的人们。
您辛苦了!老师!
把青春无么奉献的人们。
我们向您致以崇高的敬意!
--您辛苦了,老师!
【献给恩师】
感谢您没使学习变成劳作而成为一种欢乐;
感谢您让我明白自身的价值;
感谢您帮助我发现了自己的专长
而且让我把事情做得更好;
感谢您帮我驱走我对不理解事物
的恐惧一一一而且说服我
去透彻地理解它们;
感谢您成为一个我能永远信赖的人
在生活中遇到麻烦便会去求助的人。
暴力和贪婪的映像将我们团团围住。
它们在拼命捶门,
但我们在这儿非常安全。
在这块小小的空间我们学会相互尊重思考,学习,捉摸和创造。
您将美放入我的手中,那就是我的开端。
您,我的老师,给我教诲,想象,见识,由此营造起我的一生。
在一个愉快学习的课堂上有一种令人悠然陶醉的感觉。我们得到了这种感觉。
【教师节由来】
“我也不知道为什么,那天早上一起床就忽然想到老师应该有自己的节日。”教师节的'最早创意人、中科院院士王梓坤教授这样说。 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作出决议,将每年的9月10日定为教师节。
【外国教师节】
委内瑞拉——每年1月15日定为教师节。这天除庆祝大会外,还有向教师献花等敬师活动。
泰国——每年1月16日定为教师节。这天全国学校放假,隆重庆祝。各地的庆祝仪式上,向当年退休和刚参加工作的教师颁发奖状并献花。 捷克、斯洛伐克——每年3月28日定为教师节。这天前后的一周之内,全国广泛而隆重地举行尊师重教活动。国家向优秀教师颁发勋章。
德国——每年6月12日定为教师节。各地开展尊师敬师活动。
匈牙利——每年6月的第一个周一定为教师节。节前,国家要召开教师代表大会,表彰和命名一批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有的还颁以重奖。
朝鲜——为纪念金日成主席1977年9月5日发表《社会主义教育提纲》,将这天定为教师节。
印度——每年9月5日定为教师节,而每年11月14日的印度儿童节同时定为印度儿童教育工作者的节日。
美国——每年9月28日定为教师节。这是中美建交前的1971年由美国两院法定通过的。
前苏联——每年10月的第一个周日定为教师节。
篇3:海子诗歌的来源与成就
海子曾对我说过,他在怀宁生活了十五年,所以关于乡村的诗他也可以写上十五年。海子的诗歌就是在直接面对这片土地,怀宁对他来说很重要。他在诗歌里多次运用农村的意象,描写农村的生活。他的灵感来自他对这片土地的记忆和热爱。中国写农村题材的作家很多,每个作家的出发点都不一样;海子在写到农业文明的时候,他是直面一切,没有任何的条条框框、陈词套话。他对这片土地的描述,也可以看做是对中国乡村、中国农业文明的描述。尽管现在改革开放很多年了,经济、社会各项事业都得到了很快的发展,但是中国人口80%还是农业人口,因此对农业文明怎么描述都不过分。找到一种表述农业文明的方式其实很难。一般的作家,尤其是诗人,其意象多采用的是马车、田野、父老乡亲……但是海子却有非常独到的观察。海子曾对我说,你们这些在城里生活的人想象农村时,总是想到“麦浪滚滚”,但你们从来没有站在庄稼收割完之后的田野上的那种感觉,尤其是黄昏时分站在庄稼收割完之后的田野上的那种感觉。他说实际上要真正感受农村,必须在麦子割完以后,满地的麦茬,那个时候你站在大地上,天快黑的时候,你会觉得大地是一片荒凉。
他的这些话,不仅仅对我,而且对所有写作农村题材的诗人,都能够带来很多很大的启发。有关农业文明的写作,我们的灵感大多来自古典诗词,也有一些来自俄罗斯以及其他国家作家的描写。但是海子的描述却不一样。由于他的描述,后辈人在想象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农业文明的时候,便有了新的体验,这是海子了不起的成就。
当下在中国,我们如何来想象“中国”,这是一个重大的课题。更多的时候,我们的想象总是遵循西方的模式,比如要把中国快速建成现代化的国家,要把中国的城市建成高楼大厦,并且建筑的外墙外立面还得全是金属的或者玻璃的。曾经有人讥笑过这种现代化的西方模式。西方也有一些诗人对这种现代化的模式进行过大胆的想象、反抗,——但是这在目前是不可能实现的。我们在面向西方文化时,有一种自卑感,总是迎合西方。我们知道国家文化部门曾经组织一些人员去西方参加一些文化活动,宣扬中国文化。按说他们组织的'队伍应该是代表“中国文化”的,但其展示的往往是中国的京剧、杂技、武术等等,因此给西方人的印象,还是那个他们想象的中国形象,一个“古老”的中国,换个说法,一个“旧”中国。其实我们有能很好地表现文明的当代中国的东西。
因此,我们中国人由想象中国到想象世界,需要我们当代作家、艺术家以及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中国人如何找到一条想象中国乃至想象世界的途径,这方面海子已经走在了前面。海子的诗歌使我们在想象中国时获得了一种新的模式。实际上中国既不是西方人想象的中国,也不是一个到处已经城市化的中国。
篇4:海子诗歌的来源与成就
八十年代是个思想空前解放的特殊时期,年仅十五岁的海子去了北京,还是个小孩。我曾经看到过他在天安门前的一张照片,非常稚气。在那样的大背景下,海子当然也会成为八十年代思想启蒙运动的一部分。他接触知识,努力写作,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在这个过程中,海子与别人相比很不一样,他没有跟随当时时髦的现代主义。我们知道,八十年代,大家读的主要是尼采、萨特、弗洛伊德,还有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学说。然而海子却把自己引导到一种广阔的诗歌阅读中,警惕着那个时代的时髦阅读。他在文章里说过,他对某些现代主义诗人看不上——除了个别的,比如法国伟大的象征主义诗人韩波(也有人翻译成兰波),他曾在一张纸上写过:“要和韩波赛一赛。”
当然,现代主义诗歌只是海子阅读的一部分,那个时候他已经把阅读扩展到浪漫主义、超越了现代主义的限度。我们对浪漫主义的接受,主要源自高尔基,高尔基说浪漫主义有积极浪漫主义和消极浪漫主义之分,不过在英、法、德等西方国家是没有这种说法的,它是被中国的文艺家翻译之后由《文艺概论》之类的教科书引过来的。海子在阅读时,已经越过了积极浪漫主义和消极浪漫主义的限制;不仅如此,他也读印度的、波斯的作品。那个时期很少有人读这些国家的作品,今天上午我在参观海子的书房时还看到了他书架上的那些书,像多卷本的《罗摩衍那》等印度史诗著作。他的这种阅读在中国诗人中可能是独一无二的。同时,海子还读印度的法律著作,比如《摩奴法典》,因为他是学法律的;他曾经也建议我读,说这本书是诗歌与法律的最高结合。后来我也的确读了,觉得它既不同于西方的法典《罗马法》,也不同于西方的文学,当然和中国的更不一样。
通过阅读,海子作出了自己的探索,得到了自己的发现,这是他非常与众不同的一个地方。中国人在接受古典文化,尤其是中国文化时,往往是沉浸在老、庄、孔、孟之中,很少有自己的创造,而海子则在这方面呈现出很大的能力、独特性。海子的诗歌具有强大的文化转换力。我记得他有一首诗里写到这么一句话,“这就是独眼巨人的桃花时节”。“独眼巨人”是希腊神话中的形象,但在这里,你感觉到“独眼巨人”似乎是昌平的一个怪人。他一下子使“希腊的”变成“中国的”;即使是写到希腊的东西,他也能把希腊元素改写成中国元素。海子靠着这种转换力,从西方文化,从中国古代的精英文化和民间文化,吸收了很多营养。我记得海子诗歌中还有这样一些诗句,像“你在渔市上,寻找下弦月。我在月光下,经过小河流”之类,海子甚至从一些民间的文化,像浑曲、谣曲等形式当中,都吸收了很多营养。最后,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他创造了一种中国现代的诗歌,这不是西方的现代,而是中国本土成长起来的现代。
海子的诗歌使我们获得了一种描述中国、想象中国乃至想象世界的方法。
篇5:海子诗歌的来源与成就
海子创作了近200万字的作品,结集出版了《土地》、《海子、骆一禾作品集》、《海子的诗》、《海子诗全编》等。其主要作品有:二百五十余首优秀抒情短诗、《太阳七部书》,即诗剧《太阳》,诗剧《断头篇》,诗剧《但是水,水》,长诗《土地篇》,第一合唱剧《弥赛亚》,仪式和祭祀剧《弑》,诗体小说《你是父亲的好女儿》。其部分作品被收入近20种诗歌选集、以及各类大学中文系《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教材。
因其诗歌的杰出成绩,海子1986年获北京大学第一届艺术节五四文学大奖赛特别奖;1988年获第三届《十月》文学奖荣誉奖;2001年4月28日荣获中国文学最高奖项——第三届“人民文学奖诗歌奖”;2001年,其被广为传诵的明快亲切的短诗《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入选高中语文课本;2003年,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大学语文》教材选入另一篇经典代表作《麦地》;中国书籍出版社出版《人一生要读的60首诗》,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入选而跻身于几十位中外名家之中。
在学术界,海子诗歌的哲学意义和美学贡献被不断发掘,研究成果层出不穷。其诗歌透露出的昂扬生命力、积极情怀和明亮色彩为中国诗坛带来了丰蕴的温暖感受,并在美学层面上实现了不小的超越。这正是他的诗作常被大声朗诵,而且不给人消极沉溺之感,反而对生命产生无限憧憬与向往的深刻原因。因此,海子诗歌有着宽博的精神世界,完全突破了大量浮光掠影的当代平庸之作,学术界也在为挖掘这位年轻诗人的精神财富做着极大努力。从九十年代至今,关于海子诗歌的解读和评论不断出现于各种书刊杂志,研究人员从能大量背诵其诗的青年学生到耄耋老学者,而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也在逐年加大。
海子不仅使诗歌作为纯文学形式得到了新的美学提升,同时在字里行间思考了更宏大的主题。他对人类生命以及文明发展怀着深深的不满和焦虑,在日益物质化、欲望化的今天,海子通过诗歌的途径为拯救精神失落的生存状态做了一次带有终极性质的尝试。正因为如此,他的深刻反思和执著关注才具有了无上的价值和尊严。
在中国当代诗坛,海子常常被评价为“一个诗歌时代的象征”和“我们祖国给世界文学奉献的一位具有世界眼光的诗人”。作为20世纪80年代后期新诗潮的代表人物,海子在中国诗坛占有十分独特的地位,他的诗不但影响了一代人的写作,也彻底改变了一个时代的诗歌概念,成为中国诗歌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创作的优秀抒情短诗是继“朦胧诗”之后独特而又诗艺出众的作品,兼具抒情性、可诵性和先锋性风格,在当时极为罕见。海子去世后,其作品很快得到诗坛承认并给予极高评价,有关海子诗歌的深度研究已经成为学术界的关注热点之一。
【诗歌的来源】相关文章:
1.春节来源作文
2.座右铭的来源
3.歇后语的来源
4.小年节日来源
5.论文选题来源
6.中秋节的来源诞生
8.快乐来源话题作文
9.课题来源怎么写
10.中元节的来源介绍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