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诗歌的解读
“huajiezq”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2篇当下诗歌的解读,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后的当下诗歌的解读,仅供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当下诗歌的解读
关于当下诗歌的解读
近年来,我国诗歌现状确实令人担忧,诗歌数量不少,但可称为诗歌的却不多,这从反面又印证了诗歌评论的软弱无能,评论的导向功能,已经大大“滑坡”。目前的诗歌评论已经出现了很多弊端,改良诗歌评论环境刻不容缓!
当下许多评论家已经达成了“共识”:诗人笔下的诗便是好诗,诗人们都是“吐莲花”或者是“喷珠玉”的。评论者首先看的是诗人的分量,诗人的头衔。只要是诗人的诗,便无形间被赋予了神圣的蕴涵。
就拿舒婷的《致橡树》来说吧,“坚贞就在这里:爱,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如果说是被解读成简单的爱情诗的话,那么也许别人便有资格说你肤浅了,因为很多人把这首诗理解为爱国诗。因为这是诗人的.作品嘛,诗人理所当然是品德高尚、思想觉悟高的人了。但我们不妨回到这首诗的创作背景:1977年的一个夜晚,一位老诗人和舒婷散步聊天,谈起他一生所遇到的女性:漂亮的就不温柔;温柔的又没有文化;温柔又有文化的却不漂亮。他抱怨自己没有找到完美的女性。舒婷听后很气愤:“为什么要男人来选择女性,女性也可以有自己的择偶标准。”她当晚就写了《橡树》(后改名为《致橡树》)。从这里可以看出她当时并不是为了表达对祖国真挚的爱,而是单纯的写爱情的独立,男女的平等。明显这些评论是片面的,是麻木的随波逐流下的敷衍。
再如赵丽华的诗歌,也大同小异的被赋予高尚的品质。例如《我在树下发现了一只蚂蚁》,很多评论家就把它理解为是关注微小的情操。自由诗体的出现是时代的产物,但不是中国的产物,几十年的发展难有成功和不朽之作,新诗那种没有格式没有韵脚白花花的东西是民族文学的体裁吗?那为什么评论家给予那么高的评价,给小头戴大帽呢?虽然说诗的好坏没有绝对的审美标准:至于说到诗的好坏,当然没有绝对的审美标准。我个人读诗的心得是,越丰富的文本往往越是好诗。我是赞同这一说法的。但赵诗似乎文本过于平凡,甚至没有足够的意象,让读者去想象。只是简单的为自己做广告,将自己置于“高品位”行列。
这种把诗人的诗歌过分推崇的评论观念,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诗歌的多方面发展。一首又一首的“好诗”使我觉得“诗评实在可畏”!当下诗歌评论缺乏争鸣,大多诗歌评论家,只求“相安无事”,随波逐流,以致诗歌评论停滞不前。
韩寒:“大部分的现代诗其实就是把一篇三流散文拆成一句一行写,而所谓比较大师的或者先锋的就是把一篇三流散文每句句子的顺序捣乱了再拆成一句一行写。”此观点把诗歌向畸形的深渊淹推进,在当下的诗歌现状是不可取的。
一个很安分的诗人为了发一个帖,都要以“我不骂人,只贴诗”为贴名,说明了现在中国某些诗歌论坛的“骂”风之盛!说明当下诗歌评论一片废墟。
前段时间,闹得烽火的“梨花事件”,有的人把这些诗歌捧得过于崇高化,有的人却把这些诗歌打入十八层地狱。“在我并不算狭窄的阅读视野里,赵丽华是最具内涵的女性诗人之一,她的诗作几乎从所有角落抵达读者的内心。”这是对赵丽华的诗歌过于赞扬,并没有提出任何的质疑。但社会中还有很多清醒的人,新浪网到10月10日为止的调查结果:你怎样评价赵丽华写的诗?
篇2:浅论当下诗歌
浅论当下诗歌
与故乡人麦田守望在网上遇见,畅谈生活诗歌,苟不同,却能激起火花,毕竟是同龄人,所谈所想无不直截主题,感悟坡深。连接到最近心灵感悟,就弄些话上来。
观看《西风烈》电影十分喜爱,搜索到导演是高群书,欢喜得不能,他说看的有两种人一喜欢二不喜欢。虽然是有缺点,但我是喜欢的一种。高群书早期写诗,高群书笔名叫岑寂,他说自己写的诗都太灰,情绪颓废的,老是被退稿。那时候他头发很长,扮酷,就是一文艺青年。那时候很虚荣,老想着把作品发出去,赢得喝彩,可老发不了,就不干了。就说诗歌,我也想过,诗之写得过于颓废,就怕来不了深的,自己不干,但不可与高导一般比较,我一直过着平民生活,诗之资源来之不段,还能涂鸦。
几年前和拥衾自懒还是比较熟悉,她看了我的诗,说我乃柳永人也,比不得,只是有些像而已,受到垃圾派潮诗歌影响,生活中有很多是这样的,现实中就是这样的,写实没多大意思,没什么人看,却能揭露生活与人的本质。看到百度百科,柳永由于仕途坎坷、生活潦倒,他由追求功名转而厌倦官场,沉溺于旖旎繁华的都市生活,在“倚红偎翠”、“浅斟低唱”中寻找寄托。促进了词的通俗化、口语化。就我而言,是有这样的趋势,但是这不是我想要的,或者有时候感觉能让大家都能看明白的诗歌,也是不错的,如果说散文的诗,有人说深又说朦胧,也有人没胡说八道,弄个文绉绉地,有些没病呻呤的嫌疑。就说口语化,比喻说卖报纸的孩童,在清晨的街道四处奔跑,卖报纸,就喊卖报纸,这就是诗。写诗不一定非要弄个风花雪月,弄个气吞山河,抑扬顿挫。这只代表个人的观点,但是我并不是只写这些的,还是能妩媚几把、春风得意几度。
牵扯了上面的,切入麦田守望的谈话,我说所谓的诗人,都有臭脾气的,我是怕得罪,我是领教过了,我以前不知道退了多少论坛,和他们不和,闹的很厉害。麦田守望谈到苏轼,看了余秋雨的散文之后写的《苏轼与我》,先我是不敢用这样的标题来说,这也把自己弄大了,所以我也就做不了韩寒,拿什么比,非比把某某比下去,帅能比下去,文不可比地。当然是有所苛刻,作者并未和我所说的这般。当然我也没把上段话告诉他,那能说吗?就说他写苏轼的诗,我说能否写成八股,古今结合的诗来,当然很难,来来流离失所、桀骜不训、不得志等等之类,我有志字,但不得志,弄些东坡有人/远离朝政之类的,然后把这些串联起来,当然就文来我也是喜欢他的最后一句,在读你的诗/复制着你的梦。我是复制不过来,但是我能粘贴苏轼的诗词。就说诗,能否古和今结合起来,是不好驾驭,我当然半开玩笑地说非得隐身,然后抱一堆古书在老树林,一个人住下,然后过过古代人的生活,说不定就能写。后面的话我不敢说出来,我想说这样说不定能做个旷世高人,又一个海子出来。海子写现代诗,也没把古弄进诗,当然海子写的诗无可挑剔,这只不过说一些写诗的格式。麦田守望说你宋词看好就行了,看看李清照。我是做不来古人,看能有用,怎么成揣摩心灵深处。弄了几首诗给麦田守望看,就曰你和卡夫卡有点象,都属于怪诞派,我怪吗?卡夫卡吗?不知道,我就没想过这样的问题,或者这样的问题十分的严重。卡夫卡故其作品大都用变形荒诞的形象和象征直觉的手法,表现被充满敌意的'社会环境所包围的孤立、绝望的个人。要是这样话,还真的有点象,但是这就是怪诞派吗?我怪吗?是有些怪。至少身边的人就说我很怪。
就说诗吧,我说我弄些话说,闭上眼睛,我看不到花,睁开眼睛,我就看到花。麦田守望说这些是文字游戏,要写些大体裁的东西,我就不明白什么是大体裁,比喻说大红中国吗?这是文字游戏吗?从某些地方看还能是文字游戏,这不是思想深的话,这是思想很肤浅的话吗?这是天空行空的吗?有时候想想也真的是,那是不是这样的花开,然后还要深一点,说到花香,然后联系到春天。毕竟很难上道,上道就是“误道”嘛。找到西川,还真的不上道。道上道呀!西川厉害的不得了,都怪自己读诗的少,就和慕尘说的一样,多写多读都重要。我擅长什么,我还真的没想那么多,但是我真的一个月都写不来一首诗,他的意思要找到规律,写诗歌要规律的吗?就同女人来那个一个月要来一次,但是我真的来不了,毕竟我不是女人。我与他生活不一样的,中国有13亿人,能写的很多,不少我一个。弄不了西川那样厉害,没想那么多,就想简单地活着。要是写成那样,这不是写的要死,或者已经死去。弄不来地。
我这是不是喜笑怒骂在里面?这是不是断章取义在里面?这是不是弄了不成文的话在里面?能这样说吗?是说不是话在里面。此人话真多,安静下来吧,写诗去……
篇3:当下诗歌
当下诗歌
人生事,
就一件,
健康身心总不完。
身体活气血,
精神合苍天。
个性强,
意念坚,
凝聚内心把己还。
不怕别人辱,
居我自乐园。
静松静,
静结铅。
入地三尺稳如山。
内气行升降,
缠绵不停闲。
寸土地,
分秒间,
清晰环境在眼前。
气质健心体,
气象合遥远。
里面热,
外边寒,
中间激荡边清闲。
内心含天空,
气流阴阳变。
前归实,
后归精,
精实聚心把神生。
展现大清明,
我在中道行。
身在动,
神悠闲,
生活感动事无限。
遵循日常走,
如是飘过烟。
生不变,
立当前,
点点滴滴来实践。
不为生所累,
随机为生玩。
居当下,
有无间,
一个动气来回见。
自然见道理,
浑然气一团。
行当下,
终始连,
一个生机在流转。
数字在加减,
总在一里面。
基精神,
住心间,
内心宇宙相同面。
人生在当下,
当下写生年。
大世界,
精灵现,
感动动静归自然。
宇宙就是我,
我在宇宙间。
篇4:珍惜当下诗歌
珍惜当下诗歌
一
当日子被搓揉成元宵的圆
天空还悬挂着太阳的蓝
眼睫已长成一根根针
缝补的时光折叠成一把椅子
所有的'节日于我都是一样的颜色
在黑白相间的路上
深一脚浅一脚
如果有人陪我煮酒斗诗
我一定会笑出声来
请相信,我和你一样懂得
在漫天飞雪的路上
跨马扬鞭
只是表情有点牵强
只是怀里的这把竖琴
一直沉默
我爱的一切,和天上的月亮有关
和昨夜的星星有关
不在乎额头渐渐清晰的山峰
不在乎越来越暗淡的身影
文字也好,歌舞也罢
都是在一张画布上调色
若能回归到南山下采菊
用一把蜡烛点亮余下的时光
日子该多么美好
感谢上苍的恩赐
二
和我一起举杯吧
别吝啬桌上的小菜
炉火的辉煌取决于炭火
只需把身体捂热
任何墙角下的花开都是春天
那些散落的碎片
一部分敬拜鬼神
一部分修复历史
假如梦里又闻母亲的咳嗽
即使不远万里也要奔赴
我想,我是幸福的
上有老母为我细数佛珠
下有孙女为我自编自舞
困在城市的中心
阳台有四季
夫子庙有璀璨灯火
向前一步是六朝古都
退后一步是农家小院
再往后,有群山有河流
再往后,有美人在耳边低语
感谢每一次的遇见
穿上盛装在手锣上用力敲打
每天晚上都有大小王陪我
每一年都有祝福的铃声
篇5:活在当下诗歌
岁月呓语
每当你喜欢追忆往昔时,证明此心已老去。
其实老去的,不过是指尖滑落的一叶朝阳、一夕晚霞。
其实老去的,不过是见喜的一瞬间,闻悲的一刹那。
其实老去的,不过是世俗荣辱成败的满眼空花。
方寸灵台间,若永葆年轻,青春便是一世的永恒。
自今伊始,我愿,请你。
请你忘记怨恨,心存感激,因为你从来也是善良怜悯的人。
请你减轻忧虑,心存乐观,因为你从来也是洞明练达的人。
请你品读自己,心存反省,因为你从来也是明心见性的人。
佛曰,人的一生,一切皆缘。自种因果,关乎体验。
缘来则去,缘聚则散,缘起则生,缘落则灭。
我说,重要的是,一个人,该如何活?
活在当下,学会放下……
篇6:解读诗歌
解读诗歌
所谓好时代,除了经济社会的大发展。文艺、诗歌也是一个春天季节,定会百花齐放。很多人质疑,诗歌是忧伤的代名词,其实笔者一点不苟同这种观点,忧伤本身是一种悲悯,也是一种灵魂的`感激之意。“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这是一种诗歌的美,也是一种心灵的呼唤与期待。生活再慢慢离我们远去之时,很多美好的东西,就需要用文字和艺术来表达。没有诗歌,这些心灵中美好的东西,我们无法能够看到。于是,诗歌来了,艺术来了,这种是诗人们的大美情怀。
然而,这种抒发情怀的群体里,诗歌都受到了歧视,想一想,我们的生活中,和谐之美,追逐之美,幸福之美,凸显出的距离,无非就是一种呼唤,没有一种文化的底蕴,又将如何来落实好诗歌的特殊使命。
理想是我们人生的坐标,追寻是生活的使命。没有一种内心迸发的激情,理想又将如何实现?没有一种社会进步的责任感,诗歌又会如何来璀璨夺目?
篇7:活在当下的诗歌
活在当下的诗歌
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阴影,
别人进不去,自己出不来,
也许是你睡觉的时候,
也许是你触景生情时,
它就像我们用那令人厌恶的'虚伪饲养的虱子,
挥之不去,散之无果,
每个人都会做错事情,
如果我们生活的世界是宽容的,
没有罪恶,没有丑陋,
那些所谓的正义该怎么去行使他们一贯的正义,
年少无知的张狂,
总是要为比支付不菲的代价,
别怪太高调,冒犯高贵教条,是吗?
拿着年轻预知,去消费不可思议的高贵,
连后悔都软弱无力,
回忆本应该是唯美,
似乎也没人愿意把那丑陋留下,
我们习惯于自己的成功,
活在当下,幻想诀别过去,
所以我们自以为是的放弃那些幼稚的过去,
苦苦奢求来日天晴,
天不随人愿,
与其自欺欺人,
为什么不能把回忆过滤成美好的?
过去的不能阻止,
现在的还能补救。
黑暗和光明双生双影,
既然改变不了阴影,
那就努力改变它的形象,
活在当下,缘于改变。
每个人都有一个阴影,
别人走不进入,自己出不来。
篇8:《再别康桥》诗歌解读
作者: 徐志摩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
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1928.11.6 中国海上
诗题解读:初看诗题――再别康桥――即包含意蕴。康桥之译胜于剑桥,中国人对“剑”与“康”是有基本的心理判断的。“再别”,有故事性,其前定有一别,现在又别,内心若何?令人猜想。
第一节诗解读:康桥母校,来而别,别而来,来又别,暗合诗题。“西天”可为实写,即诗人于船上所见;或为虚写,即康桥母校。“云彩”何等艳丽、美好,令人向往。
而叠音词“轻轻”的使用,极富音乐感,又有回环的美,营造出的淡淡的情绪弥满全诗。
第二节诗解读:用“那”领起回忆,极亲切直接,且音韵上响亮异常。谁人不知诗人在“那河畔”曾留身影?谁人不知诗人对“那河”的爱恋?“那河”并不孤单,有“金柳”。
柳树在诗人眼中为什么是“金”?此为实景。因为夕阳霞照,红彤彤,娇艳艳。柳本有情,自有倩影,何况在有情人眼中!
有情!情在神妙的比喻中。诗人竟将“金柳”喻成“新娘”!这是何等新奇的比喻,有人曾将什么东西喻成新娘吗?喻成未曾谋面渴盼见见的新娘吗?难怪倒映在波光里的树影是“艳影”!这“艳影”怎么能不在“心头荡漾”?
第三节诗解读:诗人的眼神并未停留,他还看到了“软泥”、“青荇”,你看它们在干什么?“油油地”、“招摇”。有情人眼中无物不情!诗人真真有情人!此情此景,诗人大受触动,说“我甘心做一条水草”!我也甘心!
第四节诗解读:诗人的眼神由俯视转而仰观远望,他看到了“那”“潭”!潭水在榆阴的遮蔽下表现出无限的美,变幻的美。诗人情感又起――不是清泉,是天上虹。虹,何等的美,所有的色彩,所有的美好,所有的人的念想,全在“虹”上,诗人将情感寄托在“虹”这个意象上,绚丽至极。
“揉碎在浮藻间”,实意是:潭水因浮藻动而有纹,纹碎而多之状,诗人竟说是一潭揉碎。揉碎了却更美,因为每一个碎片都“沉淀着彩虹似的梦”!作者的思绪由现实转而梦境。其实人在美景中不免做梦,做各种各样的梦,诗人之梦使诗如梦!
第五节诗解读:诗人,寻梦。
撑了一支长篙/向青草更深处/那平时不见的美/流连,忘返/有了星辉/和着星辉/在船里,放歌!
第六节诗解读:但我不能放歌!
“放歌”,又不能“放歌”,诗人情感在此有所纠结,是什么让诗人难以抉择?
原来有“悄悄”,有“沉默”。别离时的笙箫,怎会高歌,悄悄才是笙箫对诗人的体贴;夏虫也在体贴,康桥也在体贴!
此时诗人,怎能分清我是谁。我是谁?谁是我?我是康桥,我是金柳,我是青荇,我是水草,我是那潭,我还是……我与康桥,情浓得合一,情浓得不舍。
第七节诗解读:是的,再美不过康桥,但我要别离。
我要悄悄的来,更要悄悄的走。我还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总结:全诗弥满在静谧安康、幸福留连,情浓浓、波艳艳中,诗人在幸福中,我们也在幸福着。美好的诗歌总给我们美好的感念。
篇9:顾城诗歌解读
顾城诗歌解读
1 自然之我
《蝉声》
你像尖微的唱针,
在迟缓麻木的记忆上,
划出细纹。
一组遥远的知觉,
就这样,
缠绕起我的心。
最初的哭喊,
和最后的讯问,
一样,没有回音。
且不说那些少年天才的作品,从这首写于十五岁的《蝉声》中就能看到,顾城的天性之一就是与自然对话,惯于捕捉那些自然的讯号,“尖微的唱针”,以此来与个人进行交流、共鸣,“划出细纹”。这个特点也是贯穿于他的生命始终的——顾城在诗中不断地与世界进行对话,或者说,不断地输出他对整个世界的理解,与其他的“人”的交互极少。就连后来那首被广为传颂的《远和近》也是如此:
《远和近》
你,
一会看我,
一会看云。
我觉得,
你看我时很远,
你看云时很近。
这其中,让顾城觉得有诗意的,并不是“你”,而是“远和近”的比较,并且,其中隐藏着人与人的疏远,以及人与自然的亲近,“对人性复归自然的愿望”(顾城语)。
2 文化之我
《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节选)
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
我想涂去一切不幸
我想在大地上
画满窗子
让所有习惯黑暗的眼睛
都习惯光明
我想画下风
画下一架比一架更高大的山岭
画下东方民族的渴望
画下大海——
无边无际愉快的声音
所谓“文化”,固然是因为在这个阶段顾城大量学习了东西方文化并加入诗里,但最重要的是,顾城所能理解到的“文化”,其中最主体的一个因素便是与人、与社会的交流。所以,顾城这个阶段的诗里,才会出现“东方民族”、“北方”、“父辈”、“山岭”、“母亲”这样的词汇,当然也还有各种诗选收录的《一代人》:
《一代人》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像这种调性的作品,在顾城的创作中其实是比较少见的'。我疑心这是他为了突破而强使自己进行改变的结果,因为在此之后,这样的呼喊就变得很少,顾城又开始回到自我,进行纯粹的个人抒情。
3无我
《墓床》
我知道永逝降临,并不悲伤
松林中安放着我的愿望
下边有海, 远看像水池
一点点跟我的是下午的阳光
人时已尽,人世很长
我在中间应当休息
走过的人说树枝低了
走过的人说树枝在长
“无我”是顾城对自己一种肯定的描述,不过,在我看来,这种“无我”并不是他的境界达到了某种高度,而只是顾城打破自己心结的一种姿态。在这阶段中,他真正的回归自我了,抒发感情不再有什么限制,想象力和反文化也不再是为了刻意消解什么,一切都是想到哪里就写到哪里。而他的感情写得真正又细致又好的作品,也并不是非常之多。
顾城的一个问题就是情感流露太少,或者说,总是隔着一层,像他给木耳写的绝笔书,自然而亲切,相比于其它的诗,反而更近于“无我”的状态。
篇10:诗歌鉴赏解读
边上闻笳①(其二)
杜牧
海②路无尘边草新,荣枯不见绿杨春。
白沙日暮愁云起,独感离乡万里人。
注:①边上:指边塞、边关。笳是一种乐器,流行于塞北和少数民族地区。②海:瀚海,即戈壁沙漠。
(1)前两句写了哪些景物?描绘出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4分)
(3)诗中之“愁”从何而来?请结合诗句作简要解说。(4分)
二、文言文阅读(22分。其中,选择题12分,每小题3分;翻译题10分)
7.B 8.C 9. C 10.D
11.(1)孙坚在南部打败了山贼,在北部击退了董卓,任命黄盖为别部司马。(记分点:“南、北”“走”“拜”)
(2)我这位县令没有什么才德,只是凭武功得官,不是凭文官(的才干)而著称。(记分点:“德”“徒”“以武为官”“以文吏为称”)
(3)于是把县内所有官吏请来,设酒宴招待,乘机拿出违法乱纪的事情责问。(记分点:“悉”“赐”“出事”)
三、诗歌鉴赏(8分)
答案:(1)前两句写了塞外的'沙漠、边关的小草和杨树(1分)。茫茫无边的戈壁沙漠上已经没有风尘漫天,边关的的草儿也绽出了新绿(1分);可是塞外依然没有多少春意,因为不管春夏秋冬,塞外的杨树始终不见洋溢着春天气息的绿色(2分)。
(2)从“海”、“边草”、“白沙”、“荣枯不见绿杨春”可见有客居边关,环境萧索之愁(2分);从“独”可见离乡孤独之愁(1分);从“离乡万里”可见思乡之愁(2分)。
篇11:断桥诗歌解读
断桥诗歌解读
(一)
无雪,桥
还是断着
(二)
这里曾发生过什么
从眼里,我只看见一湾幽怨
我寻觅着
一根蛛丝,连接了一个传说
(三)
故事在此端开始
在彼端结束
一个钵盂在吟诵
他不懂爱
(四)
水,漫过
所有的痕迹
只有,一只蜘蛛
网住了,半阙
传说
一说到传说,许多的人会说,那只是传说,没有事实根据。其实传说是中国文学史上很重要的一部分,丰富了中国古代文学的表现内容,完善了我国古代文学的表现手法,推动了我国艺术思维形式的发展,在文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作用。
一部《白蛇传》,几乎家喻户晓。许仙、白娘子、青蛇、法海等人物形象早已都深入人心了。而断桥享誉天下,很大程度上也得益于《白蛇传》,故事中几段重要情节就发生在这里,“白娘子与许仙相识在此,同舟归城,借伞定情;后又在此邂逅,言归于好。”
今日断桥,是一九二一年重建的拱形独孔环洞石桥,长八点八米,宽八点六米,单孔净跨六点一米,年前曾经大修,但古朴淡雅的风貌基本未变。桥东堍有康熙御题景碑亭,亭侧建水榭,题额“云水光中”,青瓦朱栏,飞檐翘角,与桥,亭构成西湖东北隅一幅古典风格的画图。
(一)
蒲公英的这首《断桥》即以此为题。
明人汪珂玉《西子湖拾翠余谈》有一段评说西湖胜景的妙语:“西湖之胜,晴湖不如雨湖,雨湖不如月湖,月湖不如雪湖....能真正领山水之绝者,尘世有几人哉!”地处江南的杭州,每年雪期短促,大雪天更是罕见。一旦银妆素裹,便会营造出与常时,常景迥然不同的雪湖胜况。
而断桥残雪却又更胜一筹。一种冷艳之美。既然如此美丽,那就随着蒲公英去看断桥吧。
只是断桥无雪。既然无雪,还会有那个美丽的爱情故事吗?一开篇,作者就给读者一个小小的悬念。“无雪,桥,还是断着”。寥寥七字,就置读者于悲凉、忧郁的氛围之中。围绕着这座断桥的故事依然在围绕着它。这里,曾经是许仙和白娘子相会的地方。桥还是断着,对着这冷落的景象,诗人不禁要问:为何一点痕迹都不曾留下?无雪。那当年从桥下漫步走来的女子已没有踪影。那“一湾幽怨”依旧在你的眼里。曾经欢乐无时的地方,如今繁华早逝,而今只剩一片凄凉。末句的“蛛丝”,我想诗人的用意在于那个传说还在,然而有许多东西已经一去不返了。
第一、二节诗人把“无雪”和“断”留给读者,一切都被包含在“那一湾幽怨”的含蓄语言之中,溶铸在具体意象之中。而诗境更浑厚、深远。
我想诗人此时的思绪已经到了断桥边,望着想象中的断桥,脑海里就会拂过许多莫明其妙的感想,心里会有一种想叹息却又叹不出来的味道,心情越沉越深,思绪却越飞越远。也许诗人曾经无数次远远地凝望断桥朦胧的身影,想确认她是否真实存在;曾经无数次伫立桥上想感受千年等一回的滋味。那种漫长的等待究竟是怎样的感觉呢?
(二)
法海不懂爱。一句戏言。故事就这样的开始了,却以悲剧的风格结束。这种人妖之恋就像电影《画心》。自古诗人多情善感。江南夜色下那座古老的桥,无雪,却读懂了它的残缺。古老的小桥是否下过雪?静静的湖面,远视一片白茫,感觉手指一点即融。古老的小桥是否下过雪?这样的猜想又会让诗人想起你,可是已经与你无缘再见。
“一个钵盂在吟诵” 诗人此时把“钵盂”放到这里写,放在带着凉意的吟诵声中写,放到朦胧的断桥处中写,这样尤能显示出断桥的没落荒凉和老和尚的专制残酷。而无奈的“故事在此端开始,在彼端结束”。诗中句句有情有景,没有不融合着诗人凄凉的深沉感伤。
远去的残雪,湮灭了断桥的爱情。遥望孤山,沿一路的白堤,断桥处斑驳,斑驳的记忆冰冷了雪痕,是否也沉睡了那段爱情?听,谁在桥畔吟唱:“西湖山水还依旧,看到断桥桥未断,我寸肠断,一片深情付东流!”。
断桥处,再也看不到许仙和白娘子,只有孤单的诗人望断桥不断!无雪的断桥,在风里留下一条明媚的暗痕,而古老的.江南总是埋藏这人世间最寂寞、最孤单的往事。
“水,漫过,所有的痕迹”在这里,诗人的情感有所升华。本来有个“断桥”可以寻觅,寻觅中却发现无论如何也解构不了那段往事。还是那句话:问桥上的行人:断桥是否下过雪?江南的容颜妆扮了太多的烟雨凄迷,你是否将水中月看作雪西湖?谁将期盼深种?谁动了你的情弦?“只有,一只蜘蛛,网住了,半阙,传说” 。何为“半阙”?那雷峰塔下的传说是否还有结局。
第三、四节把“故事”“痕迹”留给读者。一切都被包含在“半阙,传说”之中,给予了读者更多的想象。
(三)
坐在北方的天空下,听一曲断桥残雪,赏一首《断桥》,江南的眼神有点淡淡的幽怨。遥想,梦了千年的缘,醉了千年的情,谁又在叹息雪残桥断?谁又念起了传说?谁又寂寞了一首诗?
断桥不断。
诗人心中最美好的情节最后都将成为诗,诗中,那朵花,会在凋零之前与你相遇,没有最早,也没有最迟!
最后提一些建议来商榷:
1、第一节的“还是断着”不够精炼。同时“还是断着”也会给读者一个印象:就是桥以前有没断的时候。而断桥在这个传说里有着无可比拟的意义,那就是这段美好的爱情半途而废。所以说我们用“断”也是想表达这个意思。如果去掉“还是”会怎样?这样一来是不是会留给读者更多的想象空间同时也让读者领略了诗的短小精悍。
2、第二节里“这里曾发生过什么”。我认为诗歌的魅力在于立意、意境、意象,许多时候平铺直叙就会破坏诗歌的节奏和意境。比如这句,其实读者都知道这个传说,而你却又一次提醒大家来回味这个传说。当读者看见题目《断桥》就已经知道了这个传说。所以大可不必。
而且“我寻觅着”中的第一人称,我认为多余了。第二节整个来看不够简练,如能在简练一点,我想会更好的,会更符合这首诗的节奏。
比如:
“无奈,眼里
只一湾幽怨
寻觅
一根蛛丝......”
这样我觉得会让读者有无限的遐想,同时对诗意也没有破坏。
3.全诗表达的情感我想读者都知道,所以“他不懂爱”这句联系“钵盂”修改一下。一来在诗里显得突兀;二来一首诗除了要诗意美,我还希望字词的美,即使全诗没有一个“爱”字。
篇12:少年游诗歌解读
少年游诗歌解读
王国维诗选 少年游
【原文】垂杨门外,疏灯影里,上马帽檐斜。①紫陌霜浓,青松月冷,炬火散林鸦。②归来惊看西窗上,翠竹影交加。③跌宕歌词,纵横书卷,不与遣年华。④
【注释】①“垂杨”三句:在垂杨披拂的门外,在依约的疏灯影里,上马时倾侧着帽檐,欣然四望。帽檐斜:《周书·独孤信传》:“信在秦州,尝因猎,日暮,驰马入城,其帽微侧。诘旦,而吏民有戴帽者,咸慕信而侧帽焉。”因以“侧帽”称人的放逸潇洒的`风度。
②“紫陌”三句:郊野的道路秋霜正浓,青松树上笼罩着清冷的月色,游人的炬火惊散了林中的栖鸦。紫陌:指都城郊野的道路。刘禹锡《元和十年自朗州承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诗:“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炬火”句,杜甫《杜位宅守岁》诗:“盍簪喧枥马,列炬散林鸦。”
③“归来”二句:归来后忽然惊见:西窗中投下了翠竹纵横凌乱的影子。杜甫《春日江村》诗:“种竹交加翠。”两句写朝阳升起时的情景。
④“跌宕”三句:那跌宕不羁的新词,纵横几案的书卷,都未能与我消遣这美好的年华啊。跌宕(dànɡ):放纵不拘。亦指音节抑扬顿挫。
【当下诗歌的解读】相关文章:
1.活在当下诗歌
3.活在当下 范文
4.把握当下美文
5.把握当下作文
10.珍惜当下生活随笔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