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谷时期阅读的名人励志故事
“刘小鱼”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3篇低谷时期阅读的名人励志故事,小编在这里给大家带来低谷时期阅读的名人励志故事,希望大家喜欢!
篇1:低谷时期阅读的名人励志故事
励志故事1:性情取胜
他从小就是个安静害羞的孩子,谦和低调。虽然他也有着和同龄孩子一样的梦想,希望通过短跑竞技来改变家庭贫穷的命运,但由于低调谦卑的个性,在外人看来他不可能在挑战性的体育竞技方面出类拔萃。
有一次,哥哥带着他在田径跑道上练习,看他表现一般,就劝他说:“弟弟,你跑得也太慢了,我看你真的不适合短跑,还 是考虑去做其他的事情吧。”
听了哥哥的话后,他并没有流露出失落的情绪,而是友善地笑了笑说:“哥哥,没人知道一个人到底可以跑多快,我相信自己。”
虽然随后的几年里在短跑比赛上未取得过什么出色成绩,但他仍然怀揣着梦想,每天一如既往地锻炼。
一天,有人看见他远远地跑过来,就嘲笑他说:“哈哈,快看,世界短跑冠军来了!世界短跑冠军来了!”
面对人们如此的嘲讽和奚落,他并没有像有些暴躁之人一样,对他们吹胡子瞪眼睛,甚至大打出手。他平静地向那些嘲讽者说:“谢谢各位夸奖啊!”并且小跑过去和那些嘲讽者一一握手。
后来,这位出生于加勒比海小国牙买加的穷小子,凭借坦然的心态和不屈的韧劲,在6月举行的国际田联超级大奖赛上不仅获得了冠军,而且还 以9秒77的成绩打破了世界纪录,成为男子百米世界飞人。他就是世界短跑名将阿萨法·鲍威尔。
鲍威尔回忆说:“我遇事低调、平静的性格,不仅让我在奋斗中充满动力,而且还 帮助我度过无数艰难时光。记得小时候因一些外部条件,邻居和家里人对我从事短跑运动并不看好,甚至横加指责。我在那种恶劣的环境和氛围中之所以能够坚持下来,是因为我始终能用一种平和的心态来控制自己狂躁不安的心情,以使自己不受环境的影响而全身心地投入到我所追求的事业中去!”
励志故事2:被债务逼出来的小说巨匠
一位出生在普通人家的年轻人十分喜欢文学,但在他三十岁之前从来没写过令他满意的作品。
他的亲人希望他能经商,这样生活可以更富足些,但是他却热爱写作。他最大的希望就是有人能提供他一年的生活费用,让他能够安心地写作。
但残酷的生活让他不得不走上经商的道路。他先后办了不少厂子,可没有一家能够成功;他也曾和出版商合作,经营书籍,但也失败了;他又办了铸字厂和印刷厂,但厄运连连,这两家厂先后倒闭,而且欠下的巨额债务足足让他还 三十年。
没有钱的他不得不走上卖字求生和还 债的道路。一年之内,他发疯似的写下了三部小说,但那些书反响平平,销售也不理想,而且因为版权得不到保护,即使小说写成,也不足以解决生计问题。他改做记者,为多家日报撰稿,每天写大量的文字,换来一些微薄的稿酬。
债主天天上门逼债,他绝望过,也想过放弃。但他十分崇拜白手起家、意志坚强的拿破仑,他把拿破仑的画像放到书桌前,鼓励自己必须坚持下去。
他开始创作小说。他一天睡四五个小时,喝大量咖啡,每天晚上8点上床,午夜 起来写作,直到早晨8时。为了让自己的文字尽快变成金钱偿还 债务,每天早餐之后,他就把手稿送到印刷厂。因为创作时间仓促,文章中经常有错字和文理不通的部分,他只好在校样上改了又改,而且他不是只改动几个标点,而是大段大段地重写。一本名叫《老处女》的小说,他一连改了九次,最后让排字工人十分厌烦,他们甚至抗议以后不再排他的文章。
他在三十岁之后的生活几乎全是为债务而发疯似的写作。在后来的二十年内,他创作了九十多部小说,合称《人间喜剧》,其中的《欧也妮·葛朗台》、《高老头》等数十篇小说成为传世之作。在他逝世的前两年,他还 在修改二十多年前的手稿。他就是法国著名的作家巴尔扎克。
励志故事3:磨道人生
他出生在苏黎世郊外一个农家,唯一的家产就是一个石磨,全家人的生计都靠它来维持。贫穷吞噬了他童年的快乐,也剥夺了他求学的权利,他没有读完初中就被迫辍学了。四处打工折腾了好几年,但贫穷仍然如影随形,蛇一样死死地缠着他。父亲悲哀地说:“别折腾了。孩子,你就认命吧!”他却说:“不,我决不能像你那样,一辈子在磨道里转圈圈。”父亲无奈地叹息道:“唉,那又能怎样?以前不都是这么对付着过的吗?难道你还 想从这石磨里磨出金子来?”他反驳道:“我只想磨出一份自己想要的生活!”
为摆脱穷苦的命运,他绞尽脑汁想了好多门路,结果都失败了。这时,父亲撒手而去,留给他的遗产便是那一个简陋的石磨。此后,他常常对着石磨发呆,思考着如何才能磨出一段美满的人生。
一日,他与好友舒勒医生闲聊,当聊到蔬菜营养时,舒勒说:“干蔬菜不会损失营养成分。”他脑子里立刻灵光一现:“如果将干蔬菜和豆类放在一起磨,那将会怎么样?没准能磨出一种营养丰富的汤料来?”
回家后,他立即将设想付诸行动,着手磨他想象中的那种汤料——速溶汤料,结果大获成功,产品一投放市场就备受顾客欢迎。因为这种汤料食用起来方便快捷,只需五分钟即可做出一盆营养丰富的香汤。对此,他并不满足,随后一鼓作气开发出了数十种袋装速溶汤料,又在此基础上开发出了万能调味粉、浓缩食品等一系列高档产品,并且迅速畅销整个欧洲市场。
他就是“汤料食品大王”,他的名字叫尤利乌斯 ·马吉。
励志故事4:站起来再往前走
1938年,还是一名学生的本田先生变卖了所有家当,全心投入研究自己认为最有前景的汽车活塞环。他夜 以继日地工作,一心一意期望早日把产品制造出来。为了继续这项研究工作,他甚至变卖妻子的首饰,最后终于做出了样品,然而却被丰田公司认为品质不合格。为了获取更多的知识,本田又继续苦修两年的专业知识。这期间,本田的设计常常被老师或同学嘲笑,被认为不切实际。
他是否就此放手了呢?没有。本田决定另谋它途,和工作伙伴研究出新的水泥制造方法,建好了他们的工厂。战争期间,美国空军的两次轰炸,毁掉了本田工厂的大部分制造设备。于是他召集了一些工人,去捡拾美军飞机丢弃的汽油桶,作为本田工厂制造用的材料。
此后,他们又碰上了地震,整个工厂成为废墟。这时,本田由于财务状况所迫,只好把制造活塞环的技术卖给了丰田公司。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日本遭逢严重的汽油短缺,本田根本无法开着汽车去购买家里所需的食物。在极度沮丧下,他开始试着把一只小型马达装在脚踏车上。他知道如果成功,邻居们一定会央求他给他们装部摩托脚踏车。果不其然,他装了一部又一部,直到手中的小型马达都用光了。他想开一家工厂专门生产自己发明的摩托车,可惜的是他缺少资金。
本田最后决定求助于日本全国两万多家脚踏车店。本田跑遍了各大城市,终于说服了其中的五千家,凑齐了开办摩托车厂所需的资金。后来,为了扩大市场,本田动手把摩托车改得更轻巧,一经推出便赢得满堂彩。本田的摩托车为他积累了巨大的财富,使他终于有实力踏入汽车行业,并向全球发 展 。
励志故事5:人生就像弹钢琴
那年,只有六岁的海顿,带着对音乐的梦想只身来到维也纳。他走了一个剧团,又一个剧团,却没有人肯收留他。
八岁那年,一家儿童合唱团要为王子保尔演出,恰好演出这天,团里一名儿童患了重病。团长在路边等待迎接王子时,内心焦急万分。就在这时,海顿流浪了过来。团长有了主意,他让海顿代替那名儿童,并告诉海顿,合唱时只能张嘴巴,不要出声。
但是,团长没有想到,在接下来为保尔王子的演出中,海顿的声音最为清亮。保尔王子是个喜欢音乐的人,他走近团队,侧耳听着。合唱完,他拍拍海顿说,这孩子很有歌唱天赋。保尔并不知道,合唱前,海顿只听了两遍,团长却惊呆了,之后便把海顿留了下来。
当时的奥地利,贫困家庭的孩子大多给贵族当奴役,所以即使海顿有着歌唱天赋,在合唱团也不被尊重。海顿16岁那年,不幸练哑了嗓子。一个歌者,失去了嗓子,等于失去了歌唱生涯。团长认为海顿已经毫无利用价值,就把他赶了出来。
海顿再次流浪街头,为了生存,他曾在街头给人擦皮鞋,曾被人像狗一样拴着看门。生活的磨难,使身体本就虚弱的海顿病倒了,幸亏一位歌唱家对他伸出了援助之手。海顿虽然暂时有了栖身之所,却对生活产生了绝望之心,他要结束自己的生命。歌唱家说,你失去了嗓子,却没有失去双手,你不能唱歌,却可以作曲,你完全可以用音乐来演绎自己的人生。说着,歌唱家走到钢琴前,重重地按了下去,轰地一声巨响,震动了海顿的心。从此,他走进了艺术大门,在音乐的殿堂里徜徉着。
1761年,29岁的海顿被保尔王子任命为宫廷副乐长,虽然在宫廷里,海顿过着音乐仆役的生活,一直到1790年,才获得自由,但是,他不悲观,因为他有音乐相伴。海顿一生之中,创作了104部交响曲,71部弦乐四重奏,180部三重奏,50部钢琴曲,14部歌剧。他在四重奏和交响曲方面的探索和开拓,对莫扎特和贝多芬的影响非常大,被称为音乐史上的“交响乐之父”和“弦乐四重奏之父”。
生活中,我们常常害怕困难,逃避困难,屈服于困难。其实,人就像钢琴一样,只有在压力下,才会弹奏出美丽的音符。
篇2:名人立志故事_名人励志故事推荐阅读
牛顿
牛顿研究学问非常专心。有一次,朋友请客,席间,他想起家中有瓶好酒,于是叮嘱朋友稍等,自己回家取酒。这位朋友左等右等,就是不见牛顿回来,只好去看个究竟。原来牛顿在回家的路上,想起一项实验的做法,到家后,就一头栽进实验室,做起实验,把取酒招待朋友的事忘的一乾二净。又有一次,他饿了,煮鸡蛋吃,却一边想问题,一边把鸡蛋放进锅子中,等问题解决了,想吃鸡蛋时,揭开锅盖,捞起的竟是自己的怀表。
邓亚萍
众所周知,邓亚萍从小就酷爱打乒乓球,她梦想着有朝一日能够在世界赛场上大显身手。却因为身材矮小,手腿粗短而被拒于国家队的大门之外。但她并没有气馁,而是把失败转化为动力,苦练球技,持之以恒的努力终于催开了梦想的花蕾――她如愿以偿站上了世界冠军的领奖台。在她的运动生涯中,她总共夺得了18枚世界冠军奖牌。邓亚萍的出色成就,不仅为她自己带来了巨大的荣耀,也改变了世界乒乒坛只在高个子中选拔运动员的传统观念。
篇3:阅读中外名人励志故事
励志故事1:里根的鞋
美国前总统里根小时候曾到一家制鞋店订做一双鞋。鞋匠问年幼的里根:“你是想要方头鞋还是圆头鞋?”里根不知道哪种鞋适合自己,一时回答不上来。于是,鞋匠叫他回去考虑清楚后再来。过了几天,这位鞋匠在街上碰见里根,又问起鞋子的事情。里根仍然举棋不定。最后,鞋匠对他说:“好吧,我知道该怎么做了,两天后你来取新鞋。”
去店里取鞋的时候,里根发现鞋匠给自己做的鞋子一只是方头的,另一只是圆头的。“怎么会这样?”他感到纳闷。“等了你几天,你都拿不出主意,当然就由我这个做鞋的来决定啦。这是给你一个教训——不要让人家来替你作决定。”鞋匠回答。
里根后来回忆起这段往事时说:“从那以后,我认识到一点——自己的事自己拿主意。如果自己遇事犹豫不决,就等于把决定权拱手让给别人。一旦别人作出糟糕的决定,到时后悔的是自己。”
励志故事2:三次拒绝
怎样才能创造人生最大的财富?不同的人会给出不同的答案。但是,现年二十六岁的马克·扎克伯格的选择对于当下的年轻人来说,绝对具有借鉴意义。在他不算丰富的人生经历中,曾先后三次拒绝过唾手可得的巨额财富。
扎克伯格出生于纽约一个中产阶级家庭,他从小对电脑非常痴迷。见他整天坐在电脑前,父母以为他也像同龄孩子那样,对某个游戏乐此不疲。
一天,父亲发现扎克伯格的电脑屏幕上布满了奇特的数据,便好奇地问他是什么游戏。扎克伯格笑了,告诉父亲他在编程。父亲将信将疑,但更让他感到不可思议的事情还在后面。扎克伯格读高中时,一天家里接到一个陌生电话,打电话的人自称是一家知名网络公司的经理,愿意出百万年薪,邀请扎克伯格到他们那里工作。父亲惊呆了。原来,扎克伯格之前为一款音乐播放器设计了一种可以识别用户听歌习惯的插件,放在网上供人免费下载,很受欢迎,这引起了众多网络公司的興趣。
面对高薪聘请,扎克伯格却拒绝了,他对父母说:“赚钱不是我的目的,目前以学业为重。”
高中毕业后,扎克伯格考入哈佛大学。虽然主修心理学,但他一天也没有停止过对电脑编程的钻研。转眼到了大学二年级,他突发奇想,要建立一个网站作为哈佛大学学生交流的平台。于是,他用了整整一星期时间,建立了名为Facebook的互动网站。
出乎他的意料,网站开通后访问者络绎不绝,几个星期内,哈佛一半以上的学生都登记注册了会员。学生们利用这个免费平台,了解朋友的最新动态,搜寻结识新朋友。不久,该网站的用户群扩展到美国主要的大学校园。
比尔·盖茨欣赏扎克伯格的才华,开出数百万的高薪邀请他加入微软。扎克伯格再次拒绝了,他说:“微软以Windows发家,而承载我梦想的是互联网。”
虽然没有成为盖茨麾下的一员,但盖茨的一段话却在年轻的扎克伯格心中点亮了一盏明灯。那年,盖茨来到哈佛演讲,开玩笑地说:“我向来鼓励学生们利用课余时间干些自己感兴趣的事情,而且哈佛允许我们休学创业,多好的待遇呀。我当时就是这么想的,如果微软失败,我最多重返哈佛读书罢了。”
没有过多的犹豫,扎克伯格决定复制盖茨的轨迹,从哈佛休学创业。
Facebook的飞速发展,再次引起了业内巨头的关注。2006年,雅虎报价十亿美元,向扎克伯格提出收购。面对亿万诱惑,鲜有人会拒绝,但是,扎克伯格做到了。他坚定地说:“我创建网站的目的,就是把有共同兴趣爱好的人聚在一起,通过协作,为他人提供更好的服务。我们在创造财富,而不是为了赚钱。”
如今Facebook的市值达一百七十六亿,注册用户超过四亿,2010年美国《福布斯》杂志评选全球十大青年富豪,二十六岁的扎克伯格位居榜首。
成就大事的人,通常不会把金钱摆在第一位,更不会因为金钱的诱惑而改变对理想的追求,理想不是财富,但追求理想却可以最大限度地实现人生价值。
励志故事3:你趴得还不够低
1940年,在洛杉矶的一间摄影棚里,不时传来年轻导演大喊“停”的声音。显然,该导演对摄影师拍摄的效果十分不满意。他一边冲着摄影师比划,一边不满地对摄影师说:“我需要的是一个大仰角,难道你不明白大仰角是什么意思吗?”
摄影师嘀咕:“一个镜头拍了十几遍,要怎样你才满意?”
“我要大仰角,你得更低一点。”
趴在地板上的摄影师终于忍无可忍了,站起来对导演大吼道:“我趴得已经够低了!”
導演一愣,没有说话,只是快步地走到旁边,从道具中拎起一把斧子,朝摄影师走去。在场的工作人员惊呼起来,摄影师也被吓得后退了几步。
出乎人的意料,导演没有砍摄影师,而是朝摄影师刚才趴过的舞台的木制地板狠狠地砍了下去。几分钟之后,木板被他砍了一个大洞。导演站在洞中,对摄影师说道:“你的拍摄水平没有问题,但是你刚才趴得还不够低。现在,这个地方就是我要的角度。”最终,摄影师蹲在导演砍的那个洞中,压低镜头,拍出了一个仰角镜头。
这位导演名叫奥森·威尔斯,拍摄的电影是《公民凯恩》。这部电影因为大景深镜头、大量低角度的仰拍镜头及强度对比鲜明的黑白光影运用等,曾获得1941年奥斯卡奖七项提名。奥森·威尔斯也因此获得了最佳导演提名。
励志故事4:俞平伯二度检讨
进入晚年,俞平伯开始反思自己在红学研究中的某些观点。1978年,俞平伯在一篇随笔中写道:“《红楼梦》好像断纹琴,却有两种黑漆:一索隐,二考证。自传说是也,我深中其毒,又屡发为文章,推波助澜,迷误后人。这是我生平的悲愧之一。”
文章的发表在红学界引起不小震动。朋友老孙跑来关切地问:“你是红学界的泰斗,外界并没有人向你施压,你又何必跟自己过不去呢?况且一般学者到了晚年,都会比以往更加注重包装自己,有些人还拼命往自己脸上贴金,你非但没有这样做,还不肯放过自己,这又何必呢?”俞平伯并不认同朋友的说法,他回答道:“這些年来,每每想到自己在红学研究中的偏颇之处就难以释怀。如果再不深刻反省,不对原先的研究进行调整、修正,一定会将其他研究者带入歧途。”
一个月后,俞平伯的另一篇随笔发表了。在这篇文章中,他二度检讨道:“到五十年代,《辑评》一书出版了,原只为工作需要,却也附带起了对自传说推波助澜的作用,对此我感到很惭愧。”
敢于坚持真理,勇于修正错误,晚年的俞平伯就是这样以博大的胸怀检讨自己的过错,体现了一位学者健全、良好的学术品格和治学态度。
对俞平伯而言,严谨治学才是真正的包装。正是这种包装,让俞平伯的形象变得更高大,更令人崇敬。而那些看起来金光灿灿的包装,又怎能抵得住时间的考验呢!
正是因为有这样严谨治学的学者,我们的科技、文化才能更健康、更快速地发展;正是因为有这样的行为模范,我们才能更好地参照学习。试问,若是同学们发现了自己的错误,你们会怎么做?是悄悄糊弄过去,还是直面错误,勇敢地改正呢?
励志故事5:找准自己的人生坐标
他1985年生于美国马里兰州的巴尔的摩市。爸爸是名警察,母亲是一位有着22年教龄的老师。自从学会说话,他就开始让父母头痛。
他在家里调皮捣蛋,不能玩的东西偏要玩,不能做的事情偏要做。对于妈妈的警告,他总是置若罔闻。妈妈不得不牢牢地盯着他,因为一不小心,他就可能惹出麻烦来。妈妈最怕见到儿子的老师们,“他在课堂上一刻不停”、“他没有一秒钟能够安静。”每次到学校开家长会,各个科目的老师都会抱怨他在课堂上制造麻烦。妈妈很尴尬,因为她也是名教师。可她自己的儿子恰恰就是这样一个浑小子,许多老师甚至抱怨她连自己的儿子都没有教好。
上小学时,他的多动症影响到了学习。9岁那年,爸爸妈妈决定让他接受多动症治疗。两年后,他告诉妈妈,他可以控制住自己,他不想每天去学校医务室服药,妈妈决定相信自己的儿子。就在那一年,他喜欢上了游泳,并在游泳池中展露了自己的才华。教练鲍勃看了他的成绩之后,兴奋地告诉他的妈妈,2004年你儿子会出现在奥运会上,2008年他可能会打破世界纪录,2012年……
教练鲍勃非常激动,说他简直就是为游泳而生的神童,他就是未来泳池碧波的主宰。
教练的话给他勾画出了一个远景,令他的爸妈内心非常地激动。爸爸妈妈开始全力支持他训练游泳,希望他将来有所作为。他没有辜负大家的期望,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他在游泳池里获得6枚金牌,两枚铜牌;在北京奥运会上,他的目标是获得八枚金牌,并打破世界纪录。
他就是世界游泳天才,美国著名游泳运动员迈克尔·菲尔普斯。
“你儿子干什么事都专心不了!”直到现在妈妈都记得他的一位小学老师曾给出过这样的评价。而妈妈所做的,不过是找准了菲尔普斯的人生坐标,不喜欢学习就游泳吧,就这样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坐标,关键是你得找准自己的坐标,然后一如既往地走下去,也许你也是某方面的天才,就像菲尔普斯一样。
【低谷时期阅读的名人励志故事】相关文章:
1.名人励志故事
3.名人励志的故事
4.中外名人励志故事
6.名人的励志故事
8.古代名人励志故事
9.名人青年励志故事
10.名人尊师重教励志故事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