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励志人生 > 诗句大全>《四怨诗》的原文及翻译鉴赏

《四怨诗》的原文及翻译鉴赏

2025-01-10 08:32:42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shengzenyezi”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四怨诗》的原文及翻译鉴赏,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四怨诗》的原文及翻译鉴赏,供大家参考。

《四怨诗》的原文及翻译鉴赏

篇1:《四怨诗》的原文及翻译鉴赏

《四怨诗》的原文及翻译鉴赏

四怨诗

手推呕哑车,

朝朝暮暮耕。

未曾分得谷,

空得老农名。

【译文】

农人推着呕哑作响的农车,

没日没夜地辛苦工作。

到最后却没分得半粒粮食,

只落得一个老农的`虚名。

【简析】

农民费劲牛车马力辛苦耕种,而实际收获少得可怜。本诗作者就是向我们揭示了这样一个现实。表达了作者对不劳而食者的愤恨,以及对现实的思考。

曹邺

曹邺(约816~875),字业之,一作邺之,桂州(今广西桂林阳朔)人。晚唐诗人。与刘驾、聂夷中、于濆、邵谒、苏拯齐名,而以曹邺才颖最佳。曹邺曾担任吏部郎中(唐)、洋州刺史(唐)、祠部郎中(唐)等职务。

篇2:怨郎诗原文翻译

自从我们分别,两个人的心思差别可真大啊。

当时只说三四个月后就相见,谁能想到如今已五六年。

没有心情弹七弦古琴,也不想去寄书信。

精致的连环玉断裂了,我在长亭里等你等得望眼欲穿。

即使我有一百个心思在想你,有一千个挂念系在你身上,也只是无可奈何地责怪你。

内心有万语千言说都说不完,可你不在身边我百无聊赖,徒劳地倚遍栏杆。

在重阳节登高时看到孤零的大雁,在中秋时月亮圆满我们却没有团圆。

七月半的时候我持烛烧香问苍天,

六月的三伏天那么热,人们都在摇扇子,可我的心却是寒冷的。

五月石榴花开红似火,偏偏遇上一阵阵的.冷雨浇打花朵。

四月的枇杷还没有成熟,我就在对着镜子心烦意乱了。

春光奔走忙,三月的桃花凋落随水流婉转。

二月的风筝断了线,飘零无依真可怜。

唉,我的郎君啊,多想下一世你做妾来我为郎。

篇3:怨郎诗原文翻译

怨郎诗

两汉:卓文君

一朝别后,二地相悬。

只说是三四月,又谁知五六年?

七弦琴无心弹,八行书无可传。

九连环从中折断,十里长亭望眼欲穿。

百思想,千系念,万般无奈把郎怨。

万语千言说不完,百无聊赖,十依栏杆。

重九登高看孤雁,八月仲秋月圆人不圆。

七月半,秉烛烧香问苍天,

六月三伏天,人人摇扇我心寒。

五月石榴红似火,偏遇阵阵冷雨浇花端。

四月枇杷未黄,我欲对镜心意乱。

忽匆匆,三月桃花随水转。

飘零零,二月风筝线儿断。

噫,郎呀郎,巴不得下一世,你为女来我做男。

注释

①一朝:一时,一旦。

②相悬:相去悬殊,差别大,也作“相县”。

③连环:连环成串的玉,比喻连续不断。

④重九:即重阳节,因在农历九月初九,故又称重九,有登高的习俗。

⑤仲秋:秋季的第二个月,即农历八月,八月仲秋即为中秋节,有团圆之俗。仲:排行第二或居中。

⑥秉烛:手持灯火来照明。

篇4:《春怨》全诗原文及鉴赏

《春怨》全诗原文及鉴赏

【解题】

此诗作年不详。唐时曾收入顾陶编《唐诗类选》。题一作《伊州歌》,《乐府诗集》卷七九引《乐苑》云:“《伊州》商调曲,西凉节度盖嘉运所进也。”诗中用句句相承、环环相扣、层层倒叙的手法,怕惊梦不得到辽西与征人相会,因此不教莺啼,为不教莺啼而把莺打起,则其怨的内容可不言而喻。全诗颇具民歌风味,自然平易,曲折含蓄。谢榛《四溟诗话》卷一称此诗“摘一句不成诗”,王世贞《艺苑卮言》卷四云:“不惟语意之高妙而已,其篇法圆紧,中间增一字不得,着一意不得,起结极斩绝,然中自舒缓,无馀法而有馀味。”沈德潜《唐诗别裁》云:“一气蝉联而下者,以此为法。”

【全诗】

《春怨》

.[唐].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注释】

1.妾:诗中女主人自称。辽西:唐之辽西有二,一在今北京怀柔县南,一在今锦州以北,辽河西岸,为隋辽西郡所在。或者辽西为边地之泛称,无须斤斤于具体地名之考释。

【注释】

①打起:打走。②妾:古代妇女对自己的谦称。③辽西:今辽宁省西部,唐时为边塞之地,此处代指丈夫征戍之地。

【译文】

打走了黄莺儿,不教它在枝上鸣啼。它的啼叫哟!惊破了我的好梦,那梦中我正在辽西。

【导读】

这是一个美丽的春天的早晨,树上的黄莺在婉转地啼叫,可是一个少妇却怒气冲冲地要赶走这只黄莺。这只黄莺哪里知道,正是自己的啼叫惊醒了少妇的美梦,因为在梦里她正与征戍的丈夫相聚在辽西。

这首诗从思想意义上看,只是一首抒写儿女之情的小诗,却有深刻的时代内容,它是一首怀念征人的诗,反映了当时兵役制度下广大人民所承受的痛苦。

这首诗语言生动活泼,具有民歌色彩,章法上与众不同,通篇词意联属,句句相承,环环相扣,通篇只说一事,四句只有一意,却不是一语道破,一目了然,而是层次重叠,极尽曲折之妙,每一句都令人产生一个疑问。这首诗采用层层倒叙的手法,本是为怕惊梦而不教莺啼,诗人却倒过来写,最后才揭开了谜底。这首小诗不仅在篇内见曲折,而且还在篇外见深度。这首诗在盛唐时即已广泛流传。诗中用一个举动和心理自白,描绘出少妇的娇憨和对远人思念之深情。

【鉴赏】

这是古代爱情诗的名篇,写一个少妇对远在辽西戍边的丈夫的思念。起首一句以白描手法描写少妇的一个动作:“打起黄莺儿。”黄莺有美丽金黄的翎羽,歌喉婉转动听,令人喜爱。这个少妇为什么却要“打起黄莺儿”呢?这一句不仅用“黄莺”照应题中“春”字,而且提出了一个“悬念”,读者自然会产生疑问,并急于寻求答案。次句即揭示这个少妇的内心愿望,对第一句作出解释。原来“打起黄莺儿”的目的是“莫教枝上啼”: 她把黄莺儿赶跑,为的是不让它在树枝上叫。这一句点明了题中的.“怨”字。人们不禁仍要追问: 为什么怕它枝上叫呢?第三句说明原因是“啼时惊妾梦”,怕它的叫声会惊醒自己的梦。但这个解释还会使人继续引起疑惑。因为黄莺啼鸣,天已破晓,本该是梦醒起床的时候了。这个少妇为什么这样怕惊醒她的梦呢?她做的是什么梦呢?最后一句“不得到辽西”答复说,她是怕黄莺儿惊破了自己去辽西的梦。然而,她为什么要梦辽西?诗人还是没有明说。不过,读者可以想象到: 她是想与远征辽西的丈夫梦中相会。诗写到这里,便戛然而止了。

这首小诗运用活泼流畅的语言,通过捕捉少妇一个极平凡的动作和揭示她的内心活动,个性化地含蓄地抒写了她对远戍不归的丈夫的刻骨思念,以小见大地反映出当时唐朝为了应付频繁战争不断抽丁服役,给广大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痛苦。

在唐诗中,写思念远人而梦中相会,或欲梦而不成的诗不少。这首诗却别出新意,构思巧妙。首先,诗人成功地运用层层倒叙的手法。少妇怀念征人,积思成梦,被啼莺惊醒,所以要赶走它,诗人却倒过来写,最后才揭开谜底,说出了答案。但又没有说尽,把少妇梦辽西的原因、梦醒后的孤寂凄凉等等,都留给读者去想象、思索。这就显得言少意丰,耐人咀嚼。其次,作者写少妇刻骨相思,不从正面而从侧面落笔,以怨嗔黄莺惊梦出之,除诗题中着一“怨”字外,诗中并未用“思念”之类的字眼,反而更显出少妇怀念丈夫的痴情深意。

这首诗章法圆紧。虽分四句,实咏一事,悬念叠出,蝉联而下,脱口一气呵成。南朝乐府《吴声歌·读曲歌》云: “打杀长鸣鸡,弹去乌臼鸟,愿得连冥不复曙,一年都一晓。”写女子恨天亮鸟啼惊破好梦,希望一夜能有一年那么长。《春怨》诗就取《读曲歌》 意,因而富于南朝民歌清新婉转风韵,但更精炼、有余味,音节更清脆可爱。作者金昌绪仅存此诗一首,却成为传世名作,可谓孤诗名家。

【赏 析】

这是一首怀念征夫的古诗。它的成功之处,第一是它的艺术构思,第二是细节的描写。

此诗第一句犹如奇峰突起。黄莺晨起啼叫,很悦耳,为何招来这位少妇的“打起”?又因何事而“莫教枝上啼”呢?真是使人茫然不解。接下来就说是因为惊了她的梦,而这个梦又非同一般,是在辽西和丈夫团聚啊! 到这时我们才明白了“打起”之因。少妇如此珍惜这既短暂又虚幻的梦中相聚,可见其思念之苦之切。本诗不仅角度新颖,且采用层层倒叙的手法,其巧妙的构思引人入胜。

这首诗又通过“打黄莺”这一细节描写,生动而细腻地刻划出这位少妇的心理活动,余味无穷。

【思考题】

1.《春怨》诗和李白的《子夜吴歌》(其三)写的都是征夫从征、妻子思夫,这两首诗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之处?

【作者小传】

金昌绪,生卒年不详,馀杭(今属浙江)人。大中年间以前在世。见《唐诗纪事》卷十五。

篇5:怨郎诗卓文君原文翻译

怨郎诗卓文君原文翻译

怨郎诗

两汉:卓文君

原文

一朝别后,二地相悬。

只说是三四月,又谁知五六年?

七弦琴无心弹,八行书无可传。

九连环从中折断,十里长亭望眼欲穿。

百思想,千系念,万般无奈把郎怨。

万语千言说不完,百无聊赖,十依栏杆。

重九登高看孤雁,八月仲秋月圆人不圆。

七月半,秉烛烧香问苍天,

六月三伏天,人人摇扇我心寒。

五月石榴红似火,偏遇阵阵冷雨浇花端。

四月枇杷未黄,我欲对镜心意乱。

忽匆匆,三月桃花随水转。

飘零零,二月风筝线儿断。

噫,郎呀郎,巴不得下一世,你为女来我做男。

注释

①一朝:一时,一旦。

②相悬:相去悬殊,差别大,也作“相县”。

③连环:连环成串的玉,比喻连续不断。

④重九:即重阳节,因在农历九月初九,故又称重九,有登高的习俗。

⑤仲秋:秋季的第二个月,即农历八月,八月仲秋即为中秋节,有团圆之俗。仲:排行第二或居中。

⑥秉烛:手持灯火来照明。

翻译

自从我们分别,两个人的心思差别可真大啊。

当时只说三四个月后就相见,谁能想到如今已五六年。

没有心情弹七弦古琴,也不想去寄书信。

精致的连环玉断裂了,我在长亭里等你等得望眼欲穿。

即使我有一百个心思在想你,有一千个挂念系在你身上,也只是无可奈何地责怪你。

内心有万语千言说都说不完,可你不在身边我百无聊赖,徒劳地倚遍栏杆。

在重阳节登高时看到孤零的大雁,在中秋时月亮圆满我们却没有团圆。

七月半的时候我持烛烧香问苍天,

六月的.三伏天那么热,人们都在摇扇子,可我的心却是寒冷的。

五月石榴花开红似火,偏偏遇上一阵阵的冷雨浇打花朵。

四月的枇杷还没有成熟,我就在对着镜子心烦意乱了。

春光奔走忙,三月的桃花凋落随水流婉转。

二月的风筝断了线,飘零无依真可怜。

唉,我的郎君啊,多想下一世你做妾来我为郎。

篇6:征人怨原文注释翻译及鉴赏

征人怨原文注释翻译及鉴赏

《征人怨》

作者: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原文注释】:

1、金河:现内蒙古自治区内。

2、三春:春季。

3、青冢:汉代王昭君的坟墓,在内蒙古自治区。

4、黑山:在内蒙古自治区。

【翻译译文】:

去年去驻金河今年来守玉门关,

天天只有马鞭和大刀与我作伴。

阳春三月下白雪回到昭君墓地,

我走过万里黄河又绕过了黑山。

【赏析鉴赏】:

这首诗意在写征夫长期守边,东西辗转不能还乡的怨情。诗的首句写守边时间延

续,地点转换;二句写天天战争不息,生活单调凄苦;三句写边塞气候恶劣,暗隐生

还无望(归青冢);四句写边塞形胜,点明生涯之不定。以怨为题,却无一怨

字,用叠字和名词,浑成对偶反复,回肠荡气,虽无怨字,怨情自生

篇7:陶渊明《杂诗 其一》原文翻译鉴赏

陶渊明《杂诗 其一》原文翻译鉴赏

《杂诗 其一》

年代:魏晋作者:陶渊明

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

分散逐风转,此已非常身。

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

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注释】

陌:东西的路,这里泛指路。这两句是说人生在世没有根蒂,飘泊如路上的尘土。

逐:追,随着。

此已非常身:此,指此身。非常身,不是经久不变的身,即不再是盛年壮年之身。这句和上句是说生命随风飘转,此身历尽了艰难,已经不是原来的样子了。

落地:刚生下来。这句和下句是说,何必亲生的同胞弟兄才能相亲呢?意思是世人都应当视同兄弟。

斗酒聚比邻:斗,饮酒的器具。比邻,近邻。这句和上句是说遇到高兴的事就应当作乐,有酒就要邀请近邻共饮。

盛年:壮年。

及时:趁盛年之时。这句和下句是说应当趁年富力强之时勉励自己,光阴流逝,并不等待人。

再:第二次。

【古诗今译】

人生在世就像路上的尘土,原本就像飘泊风尘,没有根蒂。生命随风飘转,此身历尽了艰难,已经不是原来的样子了。世间人人都应当视同兄弟,何必非要亲生的同胞弟兄才能相亲呢?遇到高兴的事就应当即使行乐,有酒就要邀请邻里朋友一起共饮。人生就如同时光一样,只要过去了,就不会重新再来,因此,要趁着年富力强,勉励自己,多做些应该做的事。

【赏析】

陶渊明(365—427),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潜,卒后亲友私谥靖节。东晋浔阳柴桑人(今九江市)人。年幼时,家庭衰微,八岁丧父,十二岁母病逝,与母妹三人度日。孤儿寡母,多在外祖父孟嘉家里生活。外祖父家里藏书多,给他提供了阅读古籍和了解历史的条件,在学者以《庄》《老》为宗而黜《六经》的两晋时代,他不仅像一般的士大夫那样学了《老子》《庄子》,而且还学了儒家的《六经》和文、史以及神话之类的.“异书”。时代思潮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的思想,培养了“猛志逸四海”和“性本爱丘山”的两种不同的志趣。陶渊明《杂诗》共有十二首,此为第一首。本诗作于晋安帝义熙十年(414),时陶渊明五十岁,距其辞官归田已有八年。

坎坷的经历造就了陶渊明对待世俗和人生与众不同的态度,因此,这首诗起笔就以人生命运之不可把握发出慨叹:“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分散逐风转,此已非常身。”读来使人感到伤感,令人心痛。然而,诗人陶渊明又不同于那些寻常之人,屈服于世事,而是执著地在生活中追求温暖的朋友之爱,、崇尚快乐,劝解人们” 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尤其令后人感叹不已的是是人在作品的结束之时,以经久不衰致名句“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警醒世人:时不我待,人当少时及时勉励自己,着实使人为之感奋。

全诗如朋友触膝长谈,朴实无华,丰富的人生哲理却深深地蕴含于其中,催人奋发,令人省思。

[说明]

按王瑶先生考论,这组诗的前八首辞意一贯,内容多叹息家贫年衰,及

力图自勉之意,当为晚年所作。第六首中说:“昔闻长者言,掩耳每不喜;

奈何五十年,忽已亲此事!”渊明五十岁当为晋安帝义熙十年(414),前八

首即为这一年所作。后四首多咏旅途行役之苦,另系于晋安帝隆安五年

(401),时渊明三十七岁。

其一(1)

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2)。

分散逐风转,此已非常身(3)。

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4)!

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5)。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6)。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7)。

〔注释〕

(1)这首诗慨叹光阴易逝、人生无常,所以告诫人们,在短暂的人生之中,应相亲相善、及时行乐、努力做人。

(2)蒂(dì弟):花或瓜果跟枝茎相连的部分。陌(mò莫):田间小路,东西为陌。这里泛指道路。

(3)常:永恒不变。

(4)落地:降生,一生下来。为兄弟:语本《论语?颜渊》:“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5)聚:招集。比邻:近邻。

(6)盛年:壮年。

(7)待:等待。

〔译文〕

人生像是无根蒂,

飘荡犹如陌上尘。

聚散随风无定处,

此生不是永恒身。

人来世上皆兄弟,

何必骨肉才相亲!

得欢不妨及时乐,

有酒招来左右邻。

壮年一去不重来,

一日之中无两晨。

抓紧时间自努力,

从来岁月不待人!

篇8:《春怨》古诗原文及鉴赏

《春怨》古诗原文及鉴赏

【诗句】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出处】唐·金昌绪《春怨》

【意思】赶飞黄莺,不让它在枝上啼 叫。啼叫时惊醒了我的好梦,使我不能 到辽西跟丈夫相见了。教:让。妾:古 代妇女的自称。辽西:辽河以西地区, 在今辽宁省西部。

【鉴赏1】

当我正在梦中会见丈夫的时候,偏有那可恨的黄莺鸟在树上不停地鸣叫着,以致打断了我的美梦,于是我起来赶打黄莺儿,不许它在树枝上啼叫,免得惊醒了我的好梦,使我不能到爱人所在的辽西地方去与他会面。

“伊州歌”是伊州地方的民谣。伊州地在边疆区,是古时的伊吾国。又“辽西”即今奉天地方。

【鉴赏2】

我敲打树枝,赶走树上的黄莺,不让它整日啼叫,因为它的叫 声总是扰了我的好梦,害我不能在梦里到辽西与夫君相会。这首诗语言 生动自然,成功之处在于其谋篇布局之妙:诗句善于设悬念,起句引起读 者的疑问,为何要“打起黄莺儿”呢? 因为它总是啼叫;啼叫时又会怎么样 呢?黄莺儿啼叫时会惊扰我的梦;黄莺儿是在白天啼叫的,为什么会惊扰 你的梦呢? 因为我对远方戍边的丈夫思之甚重,只好白天睡觉以企求梦 里与之相会。句句相承,环环相扣,通篇自然流畅,结构浑然一体。在设 置悬念的同时又为读者解开悬念,最后给人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在思 想意蕴上,这首诗触及了一个深刻的社会问题,反映了戍边兵役给战士及 其家人带来的痛苦。

【用法例释】

一、用以形容女子对爱 人寤寐不泯的思念。[例]事后佳秀向 那个学生学会了这首诗——“打起黄莺 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 西。”从此,她一思念长征的肖望东,便 轻轻地念着这首“闺怨”诗来。(欧阳球 琳《将军家的童养媳》)

二、用以形容驱 赶鸟雀,以免啼叫影响睡眠。[例]春眠 人总是倦慵不起,“打起黄莺儿,莫教枝 上啼”,古代女子不得不用竹竿驱走乱 啼的晨鸟,怨它们惊破了一觉好梦。 (薛尔康《鸟儿,你早》)

【全诗】

《春怨》

.[唐].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注释】 ①诗题一作《伊州歌》。②打起:用竿棒驱赶。莫教:不让,不使。

③辽西:辽河以西,今辽宁省西部。

【题解】

这首诗语言平易清新,蕴藏着非常深厚的感情。它通篇词意联属,篇法圆紧。每句诗都令人产生一个疑问,一句扣一句,一气呵成。首句起笔突兀,引起“悬念”:为什么打鸟呢?次句点明原因,原来是“莫教枝上啼”。为什么不让黄莺啼叫呢?原因在于“啼时惊妾梦”。末句画龙点睛,点明了全诗的主旨:女主人公在梦中去辽西和征夫相会。辽西,汉郡名,它的辖境相当于今河北迁西、乐亭以东,长城以南,辽宁松岭山以东、大凌河下游以西地区。唐人喜欢以汉喻唐,所以常借用古地名。此诗采用了倒叙的手法,内容层层深入,感情步步深化,生动刻画了少妇复杂的内心活动。

【赏析】

这首诗的神妙处,就在于以层层倒叙手法,把闺中少妇那种思念征人借物发泄的憨态表露得淋漓尽致。其捕捉形象,新颖活泼,暗示感情含蓄蕴藉。诗句质朴自然,不啻脱口而出,意境天然浑成,可称唐人绝句精品。

春晨,一位少妇,刚刚做上难得的好梦,飞越千里万里,与久别而又远在军中的丈夫相会。就在这关键时刻,窗外传来一连串莺啼,把少妇从美梦中惊醒。诗是用少妇对莺嗔怨的口吻写成的。

一句先将梦醒后打鸟的情状表出,起得很突兀。就艺术效果而言,这种写法能一下子抓住读者,引起“悬念”,又符合气急、恼怒时语无次第的实际情况,口角逼肖。二句解释打鸟的原因——“莫教枝上啼”。春莺的歌喉原是美妙的,但少妇听来,却烦心死了。不准它在树枝上叫,这为什么呢?“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辽西”是唐代征东部队的驻地。由于少妇的丈夫从军在外,无由相会,这里点出“春怨”的题旨,“悬念”释然。枕上片时春梦,可以行尽千里,在梦中会见亲人,对少妇来说也是难能可贵的。但梦境到底难续,既已惊梦,打鸟何益?但还是要打,这不但把少妇气恼而又单纯得近乎痴稚的情态活现纸上,又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生活中常有的幽默情趣。

在写作布局上,《春怨》采用倒叙手法,一浪追一浪,后句说明前句,篇法圆紧,语气蝉联,增添了全诗活泼的情趣。试想一下,要将篇法结构改作“离别——入梦——惊梦——打鸟”,即使内容完全一样,不免平板枯索,化神奇为平庸了。

【赏析】

这是一首怀念征人的诗。诗中反映了思妇渴望与丈夫团聚的心情。

诗的起句突兀:“打起黄莺儿”。黄莺是一种令人喜爱的鸟,本是春天的美好事物,但女主人为什么要把黄莺赶跑呢?这就形成了悬念。次句点明了“打起”的原因:“莫教枝上啼”。原来是她不愿让黄莺在枝头啼鸣,但是这一句还是没有解释事情的原委。黄莺的.鸣啭是婉转浏亮、悦耳动听的,女主人干吗不让那美丽可爱的黄莺儿在春天的早晨歌唱呢?这就形成了新的悬念。这一联写的是假想的动作,是女主人的心理活动:想把黄莺赶跑。但我们好象可从中看到她被吵醒后,气急恼怒的神态。这种迁怒于物的方式,我们在唐人李端的《闺情》诗中亦可见到,“披衣更向门前望,不忿朝来鹊喜声”。

诗歌第三句紧接着作了解释:“啼时惊妾梦”。原来是黄莺儿的叫声惊醒了她的美梦。黄莺啼晓,说明本是应该梦醒起床的时分了,但女主人为什么还要沉浸在梦境中呢?那究竟是个什么样的梦呢?最后一句用画龙点睛的方式作了彻底的交代;“不得到辽西”。原来这个梦不是寻常的梦,而是去辽西的梦,是去会见那远戍边塞的丈夫的梦。“辽西”指辽河西部一带。唐朝曾东征高丽,在那里驻扎了重兵。丈夫远戍辽西,音讯难通,思妇唯一的希望只是枕上的片刻春梦,在梦中与千里之外的亲人一叙衷曲。诗歌至此,才点出“春怨”题旨,令人恍然大悟。

诗歌刻画的是思妇复杂的心理活动,诗人没有正面描绘思妇愁苦不已的形象,也没有直接抒写思妇对生离死别之命运的怨恨,只是选择了一个非常独特的角度,写她希望在梦中与丈夫相会。试想,现实生活把她与丈夫活活拆散,天涯遥遥,只有在梦中才可以打破这种空间的阻隔,获得短暂的虚幻的幸福。但偏偏这些许的愿望也不得实现,不知趣的黄莺又来把她闹醒,这岂不令人可恼生恨。诗表面上写思妇的这种单纯痴稚,怨怒黄莺,好象思妇与丈夫不能相会全是黄莺的过错。但实际上人们自然知道,思妇怨的真正对象应是拆散他们夫妇生活的战争,是好大喜功、穷兵黩武的统治者。揭露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无限痛苦,这才是此诗意义的真正所在。

诗贵含蓄。此诗题为“春怨”,诗中却无一怨字,而是通过“打起黄莺儿”的细节描写,委婉地表达了诗意,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全诗一气呵成,意脉贯通,采用倒叙手法,一个悬念接一个悬念,有声有色,有情有景,极尽曲折之妙,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篇9:白居易诗《村夜》原文翻译鉴赏

白居易诗《村夜》原文翻译鉴赏

村夜

霜草苍苍虫切切,

村南村北行人绝。

独出前门望野田,

月明荞麦花如雪。

译文

在一片被寒霜打过的灰白色的秋草中,小虫在窃窃私语,山村的周围行人绝迹。我独自来到前门眺望田野,只见皎洁的月光照着一望无际的荞麦田,满地的荞麦花简直就像一片耀眼的白雪。

赏析

这首诗没有惊人之笔,也不用艳词丽句,只以白描手法画出一个常见的乡村之夜。信手拈来,娓娓道出,却清新恬淡,诗意很浓。

“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苍苍霜草,点出秋色的浓重;切切虫吟,渲染了秋夜的凄清。行人绝迹,万籁无声,两句诗鲜明勾画出村夜的特征。这里虽是纯然写景,却如王国维《人间词话》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萧萧凄凉的景物透露出诗人孤独寂寞的'感情。这种寓情于景的手法比直接抒情更富有韵味。

“独出门前望野田”一句,既是诗中的过渡,将描写对象由村庄转向田野;又是两联之间的转折,收束了对村夜萧疏暗淡气氛的描绘,展开了另外一幅使读者耳目一新的画面:皎洁的月光朗照着一望无际的荞麦田,远远望去,灿烂耀眼,如同一片晶莹的白雪。

“月明荞麦花如雪”,这是十分动人的景色,大自然的如画美景感染了诗人,使诗人暂时忘却了他的孤寂,情不自禁地发出不胜惊喜的赞叹。这奇丽壮观的景象与前面两句的描写形成强烈鲜明的对比。诗人匠心独运地借自然景物的变换写出人物感情变化,写来灵活自如,不着痕迹;而且写得朴实无华,浑然天成,读来亲切动人,余味无穷。《唐宋诗醇》称赞它“一味真朴,不假妆点,自具苍老之致,七绝中之近古者”.

对这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和写作手法的理解:因前后描写的景物不同,表达出诗人由孤独寂寞而兴奋自喜的感情变化。诗人以白描的手法描绘乡村夜景,于清新恬淡中蕴含了浓浓的诗意。诗中描写村夜,既有萧瑟凄凉,也有奇丽壮观,对比中构成乡村夜景。

篇10:柳宗元诗《溪居》原文翻译鉴赏

柳宗元诗《溪居》原文翻译鉴赏

《溪居》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被贬永州后的诗作。这首诗描写他被贬官到有“南荒”之称的永州后,在溪边筑室而居,过着闲适的生活。表面上自我排遣,也自得其乐,实际上曲折地表达被贬谪的幽愤,字里行间隐含了作者壮志难酬的苦闷之情。

溪居

久为簪组累,幸此南夷谪。

闲依农圃邻,偶似山林客。

晓耕翻露草,夜榜响溪石。

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碧。

作品赏析

【注解】:

1、簪组:这里是做官的意思。

2、南夷:这里指当时南方的少数民族地区。

3、滴:流放。

4、夜榜:夜航。

5、楚天:永州古属楚地。

【韵译】:

长久被官职所缚不得自由,

有幸这次被贬谪来到南夷。

闲时常常与农田菜圃为邻,

偶然间象个隐居山中的人。

清晨我去耕作翻除带露杂草,

傍晚乘船沿着溪石哗哗前进。

独往独来碰不到那庸俗之辈,

仰望楚天的碧空而高歌自娱。

【《四怨诗》的原文及翻译鉴赏】相关文章:

1.木兰诗原文及翻译

2.七步诗原文及翻译

3.桃花源诗原文及翻译

4.《四知先生》原文及翻译

5.《琵琶行》 白居易 原文翻译及鉴赏

6.劝学诗原文翻译及赏析

7.《杂诗其三》唐诗原文及鉴赏

8.李白诗《怨情》原文翻译赏析

9.木兰诗原文翻译

10.《题菊花》原文翻译及古诗鉴赏

下载word文档
《《四怨诗》的原文及翻译鉴赏.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