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文档 > 教案>地势与地形的初中地理教案

地势与地形的初中地理教案

2022-07-01 08:16:56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soooooooosweet”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7篇地势与地形的初中地理教案,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地势与地形的初中地理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地势与地形的初中地理教案

篇1:地理《地形和地势》教案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认识我国地形的基本特征,了解我国主要山脉及其走向。

2.让学生了解我国地形的分布规律,五种地形的面积比例。

3.初步掌握地形剖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地形景观图等地图的读图方法,学会从这些图中提取多种信息,归纳分析相关地理特征(本章主要是地形特征)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我国地形的基本特征。

2.我国地形的地理意义和影响。

教学难点

1.我国地形的地理意义和影响。

2.熟记较多的地形区名称。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引入:我国不同地形区的(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东北平原)资料,先让学生对地形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同时也通过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爱国热情。

二、新课教学

(一)地形类型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1.设疑导读

(1)有没有同学知道,在地球陆地表面有哪些地形类型呢?

高原、山地、平原、丘陵、盆地。

(2)我们为什么说我国地形复杂多样呢?他们呈现出什么特点?

①类型齐全。

②纵横交错、相互交织。高原中有盆地,盆地间夹着山脉,山脉间又镶嵌着平原、高原、盆地。

③在每一种地形内部,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2.看图学新知

下面我们再来具体地认识一下我国的一些地形(请对照图2.2)。

(1)高原:我国有四大高原,它们是青藏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内蒙古高原。

请一位同学告诉我们,这些高原都在什么地方。(青藏高原在西部,云贵高原在西南,黄土高原在北方,内蒙古高原在黄土高原北面。)

它们虽然都是高原,但是还是存在很大差别。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这里有高原牧场、荒漠、草原,还有许多世界知名的山脉、高峰,比如珠穆朗玛峰。山巔白雪皑皑,冰川广布。黄土高原身披深厚的黄土,地形丰富多彩。黄土质地疏松,缺乏植被覆盖的地方水土流失严重,许多地方沟壑纵横。云贵高原地面崎岖不平,农田多为重重叠叠的梯田,城市、村庄多集中在“坝子”里。内蒙古高原地面平坦,一望无垠。东部水草丰美,西部是荒漠草原。

(2)平原:集中在东部,这里经济发达,人口集中。有三大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

(3)丘陵:主要分布在我国东部。如东南丘陵,地形起伏和缓,也有不少人口生活在这里。

(4)盆地:主要位于群山环抱中。主要的是四大盆地: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四川盆地。

3.前面我们已经知道五种地形在我国都有分布,下面让我们对照图2.3来分析我国各类地形所占的面积比例。

通过对比,我们进一步了解了我国的山地、高原占有很大比例,如果再加上丘陵,比例可以达到70%.这说明山区在我国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广大的山区给我们国家的经济开发建设和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许多困难,但也有不少有利条件。请同学们从利和弊两个方面来考虑山区对我国的影响。

(学生讨论)

(二)认识我国主要地形区的分布

1.我国有众多的山脉,请同学们首先阅读图2.6《中国陆上主要山脉的分布》,让我们从图中找出一些规律,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1)我国山脉的走向主要有哪几个方向?

(生答)东西走向、南北走向、东北-西南走向、西北-东南走向。

(2)在几个主要方向上有哪几条山脉?

(生答)①东西走向的山脉有天山、阴山、燕山、昆仑山、秦岭、南岭。

②南北走向的山脉有贺兰山、六盘山、横断山脉。

③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有长白山、武夷山、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④西北-东南走向的有阿尔泰山、祁连山、巴颜喀拉山。

⑤弧形走向的有喜马拉雅山。

大家看看,在这些走向中,哪些走向的山脉比较多呢?(以东西走向和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为主。)

2.完成课本P25“活动2”和“活动3”.

我们按照课本的要求,用不同颜色的彩笔将不同走向的山脉分别连线。

连线以后,可以看到:这些山脉将大陆分隔成许多网格,盆地、高原、平原等就分布在这些网格中。

三、课外作业

此节课我们学习了我国的五种地形,同学们下课后去调査一下我们家乡所处的地形是什么,有什么特点。进而对我们所学的知识进行巩固。

篇2:地势与地形的初中地理教案

地势与地形的初中地理教案

【教学重点】

地势各级阶梯的特征及其影响

【教学难点】

地势三级阶梯对我国的影响

【课前准备】

制好《中国地势地形》的课件;多媒体

教学方法:总结归纳分析讨论讲解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都熟悉李白的两句诗是:“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那么为什么会有如此快的行船速度呢?(生先自由答)那么学了这节课的知识我们就知道自己的答案对不对了。让我们一起去了解中国地势

讲授新课:

一、地势呈阶梯状分布

(一)地势西高东低,大致呈现阶梯状分布

活动1:阅读地图册的“中国地形”图,明确不同颜色所代表的不同海拔高度。

活动2:进一步阅读地图册的“中国地形”图,根据颜色的分布总结我国地势的特点。

学生:通过读图归纳,

深颜色集中在西部地区――以山地、高原、盆地为主――“高”

浅颜色集中在东部地区――以平原和丘陵为主――“低”

地势总的特征是西部高,东部低。

总结:地势西高东低,大致呈现阶梯状分布

活动3:进一步阅读地图册的“中国地形”图,从西向东,根据海拔高度的变化,推测中国地势分布的特征?请你用简单的方法表示出来。

学生:很快找出从西向东海拔高度的变化状况,并在老师的引导下,绘制出简单的几何图形表示地势的变化特征并填表。

学生:绘图归纳:中国地势大致呈三级阶梯状分布。

教师:请同学们用教材的“我国东西向(北纬32o)地形剖面”来验证你的结论。

活动4:读教材的“中国地势三级阶梯示意”、地图册的“中国地形”图,找出三级阶梯的界线、每一阶梯以什么地形为主?完成下表格。

海拔

主要地形类型

主要地形区

第一阶梯

界线:山――()山――()山

第二阶梯

界线:()岭――()山――()山――()山

第三阶梯

东南丘陵(、、丘陵)

学生:在教材的“中国地势三级阶梯示意”图上填出三级阶梯的界线名称。并阅读地形区景观图片,了解三级阶梯内部一些地形区的形象特点。

(二)地势西高东低对我国的影响

活动5:把全班同学分成4个大组,与同组的同伴讨论:地势西高东低对我国的影响。

学生:讨论提纲,

第一组:对照“中国地形图”和“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说一说我国大陆地势分布对气候可能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第二组:在“中国地形图”上描出:长江、黄河、淮河、珠江等主要河流,说一说我国大陆地势的分布特征对河流流向可能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古人是怎样描述的?

第三组:在自制的透明小水槽中注入水,在水的流动过程中,你发现了吗:水从高一级阶梯流向低一级阶梯时,落差会有什么变化?利用中国地形与长江、黄河、珠江等河流水电站复合投影片说明落差的利用价值。

第四组:对照“中国地形图”和“中国交通图”说一说我国地势对东西部之间交通往来可能产生什么影响?

学生:各小组代表发言

第一组:地势西高东低向海洋倾斜,有利于海上湿润气流向我国内陆推进,为我国广大地区带来较为丰沛的`降水。

第二组:用实物投影展示描绘的结果:受地势影响,我国大多数河流自西向东流入大海。古诗云“一江春水向东流”、“大江东去”,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第三组:课件:水流在各阶梯的过度地带形成巨大落差。利用三级阶梯图与长江、黄河、珠江等河流水电站复合投影片,说明阶梯交界处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可用来发电,同时注意当地的生态环境保护。

第四组:一方面,向东流淌的大河,沟通了我国东西交通,方便了沿海与内地的联系;另一方面,阶梯交界处的高大山脉成为我国东西交通上的巨大障碍。

【教学反思】

通过阅读地形图,绘制简单的几何图形,学生知道了我国地势呈阶梯状及各级阶梯的特征并记住位于阶梯分界线的山脉的名称;并且锻炼了自己动手绘制简单图形的能力,学生们体会到了学习地理的乐趣,而且对绘制地图有了更多的认识,它并不是遥不可及的,我们平时若能够运用好地图对我们的地理学习非常有利。通过小组讨论的方法,使学生体会到了合作的乐趣,集体的力量是很大的,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运用地图总结地势对我国自然环境的影响,将复杂的内容简单化,非常容易理解,很好地达到了教学效果。

篇3:地势与地形的地理教案

地势与地形的地理教案

初二地理教案:地势与地形

【教学重点】

地势各级阶梯的特征及其影响

【教学难点】

地势三级阶梯对我国的影响

【课前准备】

制好《中国地势地形》的课件;多媒体

教学:总结归纳 分析讨论 讲解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都熟悉李白的两句诗是:“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那么为什么会有如此快的行船速度呢?(生先自由答)那么学了这节课的我们就知道自己的答案对不对了。让我们一起去了解中国地势

讲授新课:

一、地势呈阶梯状分布

(一)地势西高东低,大致呈现阶梯状分布

活动1:阅读地图册的“中国地形”图,明确不同颜色所代表的不同海拔高度。

活动2:进一步阅读地图册的“中国地形”图,根据颜色的分布总结我国地势的特点。

:通过读图归纳,

深颜色集中在西部地区――以山地、高原、盆地为主――“高”

浅颜色集中在东部地区――以平原和丘陵为主――“低”

地势总的特征是西部高,东部低。

总结:地势西高东低,大致呈现阶梯状分布

活动3:进一步阅读地图册的“中国地形”图,从西向东,根据海拔高度的变化,推测中国地势分布的特征?请你用简单的方法表示出来。

学生:很快找出从西向东海拔高度的变化状况,并在的引导下,绘制出简单的几何图形表示地势的变化特征并填表。

学生:绘图归纳:中国地势大致呈三级阶梯状分布。

:请同学们用教材的“我国东西向(北纬32o)地形剖面”来验证你的结论。

活动4:读教材的“中国地势三级阶梯示意”、地图册的“中国地形”图 初二,找出三级阶梯的界线、每一阶梯以什么地形为主?完成下表格。

海拔

主要地形类型

主要地形区

第一阶梯

界 线:( )山――( )山――( )山

第二阶梯

界 线:( )岭――( )山――( )山――( )山

第三阶梯

东南丘陵(、、 丘陵)

学生:在教材的“中国地势三级阶梯示意”图上填出三级阶梯的界线名称。并阅读地形区景观图片,了解三级阶梯内部一些地形区的形象特点。

(二)地势西高东低对我国的影响

活动5:把全班同学分成4个大组,与同组的同伴讨论:地势西高东低对我国的影响。

学生:讨论提纲,

第一组:对照“中国地形图”和“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说一说我国大陆地势分布对气候可能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第二组:在“中国地形图”上描出:长江、黄河、淮河、珠江等主要河流,说一说我国大陆地势的分布特征对河流流向可能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古人是怎样描述的?

第三组:在自制的透明小水槽中注入水,在水的流动过程中,你发现了吗:水从级阶梯流向低一级阶梯时,落差会有什么变化?利用中国地形与长江、黄河、珠江等河流水电站复合投影片说明落差的利用价值。

第四组:对照“中国地形图”和“中国交通图”说一说我国地势对东西部之间交通往来可能产生什么影响?

学生:各小组代表发言

第一组:地势西高东低向海洋倾斜,有利于海上湿润气流向我国内陆推进,为我国广大地区带来较为丰沛的降水。

第二组:用实物投影展示描绘的结果:受地势影响,我国大多数河流自西向东流入大海。古诗云“一江春水向东流”、“大江东去”,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第三组:课件:水流在各阶梯的过度地带形成巨大落差。利用三级阶梯图与长江、黄河、珠江等河流水电站复合投影片,说明阶梯交界处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可用来发电,同时注意当地的生态环境保护。

第四组:一方面,向东流淌的大河,沟通了我国东西交通,方便了沿海与内地的联系;另一方面,阶梯交界处的高大山脉成为我国东西交通上的'巨大障碍。

【教学反思】

通过阅读地形图,绘制简单的几何图形,学生知道了我国地势呈阶梯状及各级阶梯的特征并记住位于阶梯分界线的山脉的名称;并且锻炼了自己动手绘制简单图形的,学生们体会到了的乐趣,而且对绘制地图有了更多的认识,它并不是遥不可及的,我们平时若能够运用好地图对我们的非常有利。通过小组讨论的方法,使学生体会到了合作的乐趣,集体的力量是很大的,培养学生的合作。运用地图总结地势对我国自然环境的影响,将复杂的内容简单化,非常容易理解,很好地达到了教学效果。

篇4:地势与地形教案

地势与地形教案

――“地势和地形”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地势各级阶梯的特征及其影响     【教学难点】     地势三级阶梯对我国的影响     【课前准备】     制好《中国地势地形》的课件;多媒体     教学方法:总结归纳 分析讨论讲解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都熟悉李白的两句诗是:“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那么为什么会有如此快的行船速度呢?(生先自由答)那么学了这节课的知识我们就知道自己的答案对不对了。让我们一起去了解中国地势     讲授新课:     一、地势呈阶梯状分布     (一)地势西高东低,大致呈现阶梯状分布     活动1:阅读地图册的“中国地形”图,明确不同颜色所代表的'不同海拔高度。     活动2:进一步阅读地图册的“中国地形”图,根据颜色的分布总结我国地势的特点。     学生:通过读图归纳,     深颜色集中在西部地区――以山地、高原、盆地为主――“高”     浅颜色集中在东部地区――以平原和丘陵为主――“低”     地势总的特征是西部高,东部低。     总结:地势西高东低,大致呈现阶梯状分布     活动3:进一步阅读地图册的“中国地形”图,从西向东,根据海拔高度的变化,推测中国地势分布的特征?请你用简单的方法表示出来。     学生:很快找出从西向东海拔高度的变化状况,并在老师的引导下,绘制出简单的几何图形表示地势的变化特征并填表。     学生:绘图归纳:中国地势大致呈三级阶梯状分布。     教师:请同学们用教材的“我国东西向(北纬32o)地形剖面”来验证你的结论。     活动4:读教材的“中国地势三级阶梯示意”、地图册的“中国地形”图,找出三级阶梯的界线、每一阶梯以什么地形为主?完成下表格。     海拔     主要地形类型     主要地形区     第一阶梯     界 线:( )山――( )山――( )山     第二阶梯     界 线:( )岭――( )山――( )山――( )山     第三阶梯     东南丘陵(、、丘陵)     学生:在教材的“中国地势三级阶梯示意”图上填出三级阶梯的界线名称。并阅读地形区景观图片,了解三级阶梯内部一些地形区的形象特点。     (二)地势西高东低对我国的影响     活动5:把全班同学分成4个大组,与同组的同伴讨论:地势西高东低对我国的影响。     学生:讨论提纲,     第一组:对照“中国地形图”和“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说一说我国大陆地势分布对气候可能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第二组:在“中国地形图”上描出:长江、黄河、淮河、珠江等主要河流,说一说我国大陆地势的分布特征对河流流向可能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古人是怎样描述的?     第三组:在自制的透明小水槽中注入水,在水的流动过程中,你发现了吗:水从高一级阶梯流向低一级阶梯时,落差会有什么变化?利用中国地形与长江、黄河、珠江等河流水电站复合投影片说明落差的利用价值。     第四组:对照“中国地形图”和“中国交通图”说一说我国地势对东西部之间交通往来可能产生什么影响?     学生:各小组代表发言     第一组:地势西高东低向海洋倾斜,有利于海上湿润气流向我国内陆推进,为我国广大地区带来较为丰沛的降水。     第二组:用实物投影展示描绘的结果:受地势影响,我国大多数河流自西向东流入大海。古诗云“一江春水向东流”、“大江东去”,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第三组:课件:水流在各阶梯的过度地带形成巨大落差。利用三级阶梯图与长江、黄河、珠江等河流水电站复合投影片,说明阶梯交界处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可用来发电,同时注意当地的生态环境保护。     第四组:一方面,向东流淌的大河,沟通了我国东西交通,方便了沿海与内地的联系;另一方面,阶梯交界处的高大山脉成为我国东西交通上的巨大障碍

篇5:八年级地理地形与地势测试题

八年级地理地形与地势测试题

1.读中国地形图,说出我国地势与地形的主要特征?中国地势主要特征:地势_________,呈_________级_________状分布。中国地形主要特征:地形类型_________,山区面积_________。

2.五种基本地形类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国地势的三级阶梯各以什么地形类型为主?各有哪些主要地形区?(P59图B、P60图D)

4.我国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的地势有何优越性?(p59-60)

5.读中国地形图,明确我国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三大丘陵的名称及位置。

6.读中国地形图,明确我国主要山脉[15条]的名称、走向及位置。

7.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是哪一个?我国海拔最高的盆地是哪一个?

8.读中国地形图,说出我国最大的高原、盆地、平原、丘陵的名称。

9.黄土、黑土各是哪一地形区的特色土壤?

10.中国十大名山(五岳、四大佛教名山、黄山)的名称及所在省区?

11.我国东部地区的主要地形类型是

A丘陵和平原B高原和盆地C山地和高原

12.下图剖面图最能反映我国地势特征的`是()

13.读下列中国地形略图,完成各题:

(1)写出字母代表的山脉名:A________;B_________;C_________;D________;E_________。山脉F的走向为________。

(2)图中地形区:高原①是_________;盆地②是__________;平原③是________;丘陵④是_________。

(3)⑤所在省区的简称是_______。⑥所在省区行政中心是__________。

(4)我国疆域最西端⑦是:____________。

(5)河流:a________,b_________;由图可知,两条河流均发源于_________(省级行政单位)。

(6)我国地势第二、第三阶梯的分界线为D_______、E_______、巫山和雪峰山(用字母G在图中标出雪峰山)。

(7)我国第二阶梯主要地形为________和盆地。

(8)读图:北回归线自西向东依次穿过的省区:___________、__________、广东省、台湾省。由图可看出,我国绝大部分位于五带中的_______带,少部分位于_______带。

篇6:八年级地理地势和地形说课稿

八年级地理地势和地形说课稿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地势和地形》,在讲授新课之前,我先就我对本节课教学内容的处理、教学方法的选择、重点难点的确立等方面的内容作简单的说明。

一、教材分析——说教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地形和地势》是初中地理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认识过世界不同区域、国家,对所涉及的地区和国家的地形地势已有所研究,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重要的铺垫作用。

一般来讲,我们在研究一个地区和国家时,都会先了解当地的自然环境,因为自然环境是人文环境形成的基础,有什么样的自然环境,才会有与之相适应的人文环境。中国地形和地势知识不仅是组成中国地理的重要内容,而且也是认识和学习其它中国地理知识的基础。

可见,中国的地形地势这一内容在中国地理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同时,通过对这部分教学内容的研究,学生可以更深入的了解中国自然地理环境,更好的指导学生学习其它地理知识,掌握地理知识的学习方法,学会利用地图去认知地理环境。为其他学科和今后高中的地理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教学内容

本节是中国自然环境的第一节,体现了地势地形作为自然环境基础的重要地位。它初步揭示了地形因素对气候、河流以及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分布是一种形象的比喻,利于学生掌握中国的地势特征,并有利于学生进一步研究这种地势特点对中国气候、河流及经济发展的影响。

3、我对教材的处理

明确了教学的地位、作用和教材的内容体系后,我结合自身的业务素养、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环境的特点等条件,对教材进行如下的处理:

1)确立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根据对教材和课程标准的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认知能力和心智特征,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地图,掌握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分布的特点;能结合自己认知,谈出我国地形地势对气候、河流、交通等自然和人文环境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加教学的容量,帮助学生认识我国地形地势的特征;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地形地势对我国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中国地形地势的教学,激发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了 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优越、复杂的自然地理环境,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建立和谐的人地关系思想。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我国地势、地形的特征,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难点:三级地势阶梯分布的空间观念的形成,地形地势对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2)确定教学方法——说教法

明确了课程标准对学生知识、能力的要求后,结合教材的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可操作性,我决定在教学中以讲授法为主,结合读图分析、讨论和多媒体辅助教学、板图板画等方法和手段,完成课标要求,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在能力上得到发展,知识上有所收获。

二、教法设计:

1、以问题情景为主线,丰富的学生活动为主体。这样做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在交流合作中学习。

2、充分利用多媒体展示更多资料,使教学更生动直观。

3、注重地图教学。

三、学法指导:

因为初二学生年龄偏小,对一些日常生活和所经历的现象不能很好的与理论知识相连接,因此对于这些问题需要老师进行指导,从而让学生能够总结出来。学生需要 课前收集资料,课上有动手、思考、合作、竞争、交流,分享成果等全方位参与体验学习过程的机会,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有效性。

四、教学流程

1、情境导入

首先在导课上,我采用的是过渡法。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中国多民族、多人口),这么多的人口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中呢?用这样一句话,从我国的人文环境学习导入到自然环境的学习上。引发学生思考中国地形地势到底有何特征?对人们生产、生活会产生哪些影响?从而顺利导入新课。

2、新课讲授

一、地势呈阶梯状分布

1、使用中国地形图,分析不同颜色代表的海拔高低情况,总结我国地势西高东低的特点。

2、借助三级阶梯示意图和教师的板图,掌握我国地势三级阶梯的分布和阶梯之间的分界线。

3、借助中国地形图,挖掘学生自身的知识储备,引导学生讨论我国的地势特征对气候,河流、水能资源开发和交通的影响。

板书设计

第一节 地势和地形

一、 地势呈阶梯状分布

1、 地势特点

2、 三级阶梯的特点及阶梯之间的分界线

3、 影响:(1)气候

(2)河流

(3)交通

3、课堂小结

对本次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加深学生对本次教学内容的记忆,为后续的中国气候部分教学内容作好铺垫,使教学活动得以延续。

4、作业布置

完成教材23页活动题。

篇7:初二地理上册地势与地形课件

初二地理上册地势与地形课件

初二地理上册地势与地形课件已经为大家准备好啦,老师们,大家可以参考以下教案内容,整理好自己的授课思路哦!

第一节 地势和地形(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1.运用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剖面图,归纳我国地势特点及三大阶梯的分布。

2.知道地势特征对我国气候、河流流向、水能资源、交通等方面的影响,初步学会评价我国地势特征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作用。

过程和方法:

1.通过阅读分层设色地形图、剖面图等图像资料找出我国地势的特征。

2.联系生活实际归纳我国地势对其他自然因素及经济活动的`影响。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诗歌、读各种地图等多种形式,体会地理学习的乐趣和地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重点: 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的特点。

难点:认识地势对气候、河流流向、能源、交通等的影响。

教学方式 归纳总结、读图找规律、探究讨论

教学工具 中国立体地形图或课件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教师:谁会背古诗《长歌行》?

学生:背“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教师:“百川东到海,何时赴西归……”该诗句是否符合地理规律?你还能说出哪些反映河流东流的诗句或歌曲?

学生: 一江春水向东流、大江东去浪淘尽、百川东到海……

教师:请学生唱《水浒传》歌曲“好汉歌”(大河向东流,天上星星参北斗……)或电视剧《三国演义》(滚滚长江东逝水……)等主题曲。

研讨新课:

教师:上述诗歌都能反映出我国西高东低的地势特点。下面两幅剖面图哪个更能准确反映我国的地势特点呢?说明判断理由。

图A 图B

学生:图B,中国地势分为三级阶梯。

教师:读中国地形图,(1)找出下列地形区,并读出它们的海拔。

四大高原: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

四大盆地: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四川盆地

三大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

(2)用具体数据进一步说明我国的地势特点。

学生:读图回答:

青藏高原:4 000米,属于第一阶梯;

塔里木盆地、内蒙古高原等:1 000—2 000米,属于第二阶梯;

东北平原、东南丘陵等:500米以下,属于第三阶梯。

教师:指导学生完成下列顺口溜,进一步体会我国地势特点。(可以把顺口溜的部分内容空白,让学生通过读图、讨论填完整。一些词语也可以改动。)

篇8:八年级上册地理地形与地势知识

地形与地势知识点

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

第一节 地势和地形

一、地势呈阶梯状分布

【地形与地势】地形是地地表各种各样的形态。地势是地表高低起伏的总趋势。

【地势总特征】

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西部多山地、高原、盆地,东部多平原、丘陵。

【我国地势的三级阶梯的区别】

阶梯及界线

地形类型

平均海拔

第一级阶梯

高原和山地

4000米以上

界线

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脉

 

第二级阶梯

高原和盆地

1000——米

界线

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第三级阶梯

平原和丘陵

500米以下

二、地形复杂多样

【五种地形类型齐全】平原、高原、山地、盆地、丘陵。纵横交错的山脉构成我国地形的骨架,高原、平原、盆地、丘陵镶嵌其中,导致我国地形复杂多样。

【主要山脉及走向】

山脉走向

山脉名称

山脉所在的主要省(区)

东西走向

最北列

天山—阴山—燕山

天山(新)、阴山(内蒙古、冀)

中间列

昆仑山—秦岭—大别山

昆仑山(新、藏、青)、秦岭(青、甘、陕、豫)

最南列

喜马拉雅山—南岭

藏、桂、湘、粤、赣

东北—

西南走向

最西列

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大兴安岭(内蒙古、黑)、太行山(晋、冀、豫交界)、 巫山(鄂、渝交界)、雪峰山(湘)

中间列

长白—武夷山

长白山(黑、吉、辽)、武夷山(赣、闽交界)

最东列

台湾山脉

西北—

东南走向

阿尔泰山;小兴安岭

新;黑

祁连山;唐古拉山、巴颜喀拉

甘、青、新交界;藏

南北走向

贺兰山、六盘山

贺兰山(宁)、六盘山(陕、甘、宁交界)

横断山

川、藏、滇交界

【三大平原和三大丘陵】

1、平原和丘陵主要要在东部第三阶梯上。

2、三大平原自北向南依次是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

3、三大丘陵自北向南依次是有辽东丘陵、山东丘陵、东南丘陵。

4、平原和丘陵地区土壤肥沃,开发历史悠久,是农业发达城镇集中经济繁荣的地区。

【四大盆地】

地形名称

位 置

地 形 特 点

所属阶梯

塔里木盆地

新疆境内天山南侧

沙漠广布,边缘多绿洲,全国最大的盆地。有世界最大的流动沙漠“塔克拉马干沙漠”

第二阶梯

准噶尔盆地

新疆境内天山北侧

内部平坦,风蚀地貌显著

第二阶梯

柴达木盆地

青藏高原东北部的青海省

典型的内陆高原上的荒漠盆地,东部多沼泽和盐湖,矿产丰富,有“聚宝盆”之称

第一阶梯

四川盆地

四川省东部

四周山岭、高原环绕,内部多低山丘陵,西部是成都平原,有“天府之国”之称

第二阶梯

【四大高原】

名 称

青藏高原

内蒙古高原

黄土高原

云贵高原

位置与范围

范围

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喜马拉雅山之间

大兴安岭以西,祁连山以东,北至国界,南至古长城

西起祁连山东端,东到太行山,北至古长城,南至秦岭

云南东部、贵州大部

所属阶梯

第一阶梯

第二阶梯

第二阶梯

第二阶梯

跨主要省区

青、藏及四川西部

内蒙古大部分,甘、宁、冀一部分

晋、陕、甘、宁

云、贵

地形特征

平均海拔

4000米以上

1000米左右

1000—2000米

1000—2000米

地表形态

起伏平缓,“远看是山,近看成川”

地面坦荡,

一望无际

千沟万壑,

支离破碎

峰岭众多,地面崎岖

特殊地貌

雪山连绵、冰川广布

草原广布

黄土地貌

喀斯特地貌

【三大平原】

名称

位置和范围

主要河流

主要特点

东北平原

大、小兴安岭、长白山之间,由松嫩平原、辽河平原、三江平原组成

黑龙江、松花江、嫩江、乌苏里江、辽河

面积最大,黑土广布,多沼泽,地势坦荡,沃野千里

华北平原

燕山以南,淮河以北,太行山以东,濒临渤海和黄海

黄河、淮河、海河,黄河为主力,又称黄淮海平原

地势平坦

一望无际

长江中下游平原

西起巫山东抵海滨

东西狭长

长江及其支流

河汊纵横交错,湖荡星罗棋布,有“水乡”和“鱼米之乡”之称

【三大丘陵】

辽东丘陵:辽宁省东部,辽东半岛上;

山东丘陵:山东省东部,山东半岛上;江南丘陵

东南丘陵:长江以南、云贵高原以东 闽浙丘陵

两广丘陵

三、山区面积广大

【山区】包括山地、丘陵和崎岖的高原,约占全国陆地面积的2/3。

【山区开发的有利和不利条件】

1、山区在发展旅游、采矿和农业多种经营等方面优势较大,部分水热条件较好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平原,可以发展种植业。

2、山区地面较为崎岖,交通不便,自然灾害频繁,基础设施建设难度较大,开发利用时要注意生态环境建设,预防和避免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发生。

【探究题】

1、我国地势特征对自然环境和经济活动有什么影响?

答:我国西高东低、呈阶梯状下降的地势特征,对自然环境和经济活动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①对气候的影响:第一,西高东低,面向海洋,有利于来自海洋上的夏季风深入内地,带来丰沛的降水,并使我国东部季风区面积广大。第二,西高东低,呈阶梯状的地势,增大了同一气候带内的气候差异,加强了我国气候的复杂多样性。等三,高大的青藏高原,不仅形成独特的高寒气候,而且阻挡印度洋暖湿气流深入西北内陆,并且影响大气环流,对东亚气候和世界气候都有重要影响。

②对河流的影响:第一,地势特征决定了我国的河流多自西向东流入海洋,以注入太平洋的河流居多,从而沟通了东西之间的海陆交通。第二,阶梯之间高差大,致使河流落差大,水流急,水能资源丰富。

③对社会经济的影响:我国东部的第三级阶梯,地势较低平,这里成为人口稠密、农业条件较好、交通便利的地区,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第二阶梯,地势起伏较大,多高原、盆地和山脉,交通条件不如东部,但却有利于农业的多种经营,是我国重要的农牧业区,第一阶梯的青藏高原,地势高,气候寒冷,自然条件独特,经济活动也独具特色。

篇9:初中地理教案:地形

初中地理教案:地形

教学要求

1.运用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总结出我国地势呈阶梯状分布的特征以及各级阶梯的主要特征,记住位于阶梯分界线的山脉名称。进一步培养学生阅读分层设色地形图的能力。组织学生讨论地势特征对其他自然地理要素以及我国人民的生产、生活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使学生初步掌握评价地理事物的基本方法。

2.使学生理解山脉走向的概念,并在地形图上熟悉我国不同走向的山脉,理解山脉在我国地形分布中所起到的“骨架”作用。通过读地形图总结我国地形多种多样的特点。分析不同地形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初步树立因地制宜的基本观念。

3.通过阅读统计图表,总结出我国山区面积广大的地形特征。讨论山区开发、利用的有利和不利条件,了解山区常见的自然灾害以及这些灾害的形成原因和治理方法。初步树立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基本地理观念。

教学建议

【课时安排】

建议本节安排2~3课时。

【引入新课】

1.过渡引入:复习上一章所学习的有关中国的人口、民族等知识,进行过渡:我们中国人生活在怎样的一个自然环境之中呢?这样的新课引入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也把人类和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初步的交代。

2.设问引入:根据这节课所要学习的有关地势和地形的知识,向学生提问:你知道中国有哪些地形区吗?还可以进一步引导:你知道哪些高原、平原、山脉、盆地、丘陵的名称?这样的引入可以使学生很快进入教学情景,同时也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联系实际引入:从学生所在的地形区讲起,如果学生不知道名称,可以先从地形的特征引入,从学生可以看到的地形景观说起。从学生身边的事物引入新课使学生有亲切感,也培养了学生对日常事物的`观察能力。

【地势呈阶梯状分布】

1.带领学生读分层设色中国地形图,明确不同颜色所代表的不同海拔高度,根据颜色的分布总结出我国地势西高东低的特点。

2.进一步观察分层设色地形图上的颜色的分布,推测中国地势是否有可能呈阶梯状分布。复习有关地形剖面图知识的基础上,读我国沿北纬32°地形剖面图,证实刚才的推测。

3.完成第23页“活动”的第一项内容,明确三级阶梯的界线,同时提出问题:三级阶梯的高度分别是多少?每级阶梯分别以什么地形为主?建议教师在带领学生分析第22页图2.2时,准备一些景观图片,让学生对三级阶梯内部的地形区有一个形象的认识。这里不必过早地出现大量的地形名称,掌握地形种类就可以了。

4.对我国的地势特点进行评价。这一教学过程可带领学生完成第23页活动的第2题到第4题。可采用分组讨论的办法,将全班分为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讨论一个专题,然后派一个代表发言,阐述自己小组的观点。最后教师应作适当的补充和总结。这几个问题的答案要点归纳如下。

地势对河流的影响: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西高东低的地势,必然造成我国的大江大河自西向东奔流入海。古诗云“一江春水向东流”“大江东去”。

地势对交通的影响:一方面,向东流淌的大河沟通了我国东西的交通,方便了沿海和内陆的联系;另一方面,阶梯交界处的高大山脉成为我国东西交通上的巨大障碍。

【地形复杂多样】

1.复习地形的五种基本类型:高原、平原、山脉、丘陵和盆地。读第24页图2.4我国地形分布大势,找一找这五种地形在我国是不是都有分布,从而得出我国地形复杂多样的结论。教学中也可以和已经学过的一些国家进行对比,突出我国地形的这一特点。

2.讲解关于山脉走向的概念,完成第26页的活动1。讲解山脉的走向,板图的效果也很好。我国主要山脉的分布如下。

东―西走向:天山―阴山,昆仑山―秦岭,南岭

东北―西南走向: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长白山―武夷山,台湾山脉

南―北走向:横断山脉,六盘山

西北―东南走向:阿尔泰山、祁连山、巴颜喀拉山

巨大的弧形山脉:喜马拉雅山

3.对照第24页中国地形图,完成第26页活动2和3。鼓励学生将这个练习深入下去,尝试多分析练习中所没有的山脉界线。

4.不同种类的地形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是本节的学习重点之一,教师可以分三步进行教学。

首先通过第25页的四幅景观图,配合黄土高原的窑洞、内蒙古高原的畜牧业、青藏高原的牦牛和云贵高原的梯田,说明不同的地形特征对人们生产生活的不同影响,以及人类是如何巧妙利用和改造自然条件的。

第二步针对教科书第24页的4幅景观图,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这些地形种类的特点会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最后带领学生阅读第26页的阅读材料,并提出问题: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地形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是越来越大了还是越来越小了?

【山区面积广大】

1.过渡: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我国地形是多种多样的,你们知道各种地形分别占我国领土总面积的多少呢?哪种地形所占的比例最大呢?

2.完成第29页活动的第一项,在绘制饼状图的过程中要给学生必要的指导,先计算出所对应的圆心角,再将相应的份额标注在图上,最后涂上颜色并添加图例和注记。

3.向学生介绍山区所包括的范围,并得出我国山区面积广大的结论。

4.讨论山区开发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结合第30页活动的第2项,可以将全班学生分为两组,一组讨论有利条件,另一组研究不利条件,在组内讨论的基础上进行全班的发言,相互补充,鼓励不同意见的相互争论。

5.完成第30页的活动第3题,这项活动应在学生充分搜集资料的基础上进行,地处山区的学校应尽量联系实际,探讨解决本地经济发展的方法和途径;平原地区的学校可以展开如何帮助山区脱贫致富的讨论,研究平原和山区经济的互补性等问题。教师可以不拘泥于教材,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组织学生研究、讨论。

参考资料:

我国的山地类型

我国的山地形态万千,依照海拔高度和切割的深度,可分为极高山、高山、中山、低山和丘陵五个类型。

类型海拔高度(米)相对高度(米)

极高山>5000>1000

高山3500~5000100~>1000

中山1000~3500100~>1000

低山500~1000100~1000

丘陵<500<200

三大板块运动示意图

我国主要山脉的形成

山脉主要是由内力作用而形成的。当地表岩层受到来自地球内部的力的作用时,会发生褶皱―断层,使有的地方隆起而成山。我国不同走向的山脉,是地壳运动时受不同方向的力的作用而形成的。从板块运动的观点看,我国东西走向的山脉,是因亚欧板块南移,产生南北向的力的挤压而形成的;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是受太平洋板块向西北方向挤压所形成的;喜马拉雅山脉,则是由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碰撞而产生的。

珠峰仍在不断增高

据人民日报1990年9月13日报道:科学家测出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每年增高1.27厘米。它现在的高度比1953年增加22.86厘米。珠穆朗玛峰增高的原因是,印度板块和亚欧板块以每年5.08厘米的速度互相挤压,把珠穆朗玛峰往上挤。

大约在1000万年前,珠穆朗玛峰还淹没在海里。它不断增高的趋势将会继续下去。

篇10:中学地理第一节《地形和地势》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是人教版初中地理第八册第二章第一节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我国的地理位置、疆域、行政区划、人口和民族等方面的基本国情。在这个基础上学习本章中国的自然环境就顺理成章了,同时本节内容又是本章重要的基础性部分,为今后学习高中自然地理大下了基础。

2、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运用地形图,让学生总结出我国地势特征以及各级阶梯的主要特征,并能识记各级阶梯分界线的名称,培养学生读图的能力。

(2)理解山脉走向的概念,能确认几条重要的山脉走向,并能解释重要山脉所起到的“骨架”作用。

(3)通过阅读统计图,总结出我国山区面积广大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组织学生讨论地势特征对气候、河流、交通以及对生产生活的影响。使学生初步掌握评价地理事物的方法。

思想目标:

通过对本节的学习,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和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同时渗透爱国主义思想教育,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决心为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学习的思想。

3、重点、难点的确立

本节课的核心是让学生认清中国地形的整体特征,因此中国地形的特点是本课的重点。

而中国地势西高东低这样一个特点对气候、河流、交通等的影响是本课的难点,因为学生年龄偏小,对一些日常生活和所经历的现象不能很好的与理论知识相连接,因此对于这些问题需要老师进行指导,从而让学生能够总结出来。

二、说教法

1、教学方法

“读图—讨论—讲解”结合法

图表分析、讨论法

启发式教学

探究式学习

坚持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述为辅,学生活动在前,教师点拨评价在后”的原则,根剧初二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在学生回答问题时要注意面向不同层次的学生,使基础差的学生也能有表现的机会,增强他们的自尊和自信心,激发其学习热情。让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2、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中国地形模型图、中国地形图

学生准备:地图册、直尺、纸张

三、说学法

1、学生特点分析

对中学生的心理研究表明,初中阶段是智力发展的关键年龄,同时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和想象力也在迅速发展。从年龄特点上来看,初中学生好动、好奇、好表现,因此要抓住学生的这些特点,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从生理上看,青少年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的这一生理特点,一方面要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学习方法

观察法、讨论法、综合分析法

四、说教学过程

1、教学结构:复习旧课——导入新课——讲解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

2、教学程序:

(1)复习旧课: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中国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中国的人口和民族,下面我们就来简单的回顾以下。(3分钟)

(2)导入新课:我们都生活在地球上,都生活在中华民族这样一个大家庭里,那我们熟悉我们所生活的这个自然环境吗?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我们所生活的这个环境——中国的自然环境,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我国的地势和地形。(板书: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一节地势和地形)(1分钟)

(3)讲解新课:

①出示中国地形模型图,让学生从宏观上认识中国的总体地势和地形(1分钟)

②分析课本P22图2.2“中国地势三级阶梯示意”,读懂分层设色图,再配以直观形象的“楼梯”形状,让学生得出“阶梯”的分布特点。(活动:让学生在黑板上和自己的作业本上画出楼梯图,只要求画三步。)(6分钟)

③阅读地图册P10~11“中国地形”,读出每一级阶梯的位置以及海拔高度。(板书:1、地势呈三级阶梯状分布:)(5分钟)

让学生再对照书本,确定三级阶梯的分界线,海拔高度。对于重点的一些字眼用笔画下来。(板书)(3分钟)

④分析P22图2.1“我国东西向(北纬32。)地形剖面”,让学生得出中国地势的特点。同时能够归纳出第一级阶梯以什么地形为主,第二级阶梯以什么地形为主第三级阶梯以什么地形为主。(板书:一、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3分钟)

⑤讲解:在第三级阶梯上,由于东流入海的河流将所携带的泥沙沉积下来,从而形成了肥沃的冲积平原。在广阔的近海大陆架区,不仅岛屿星罗棋布,同时海洋资源非常丰富。

⑥分小组讨论:(5分钟考虑,8分钟回答)

我国西高东低的地势,面向海洋,对气候产生了什么影响?(教师有选择的板书:利于东部湿润气流深入大陆内部,带来降水)

这样的地势特点对河流的流向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板书:使大多数河流的流向为自西向东。)举例:如中国的三大河流

对交通起到了什么样的影响?(板书:促进了东西方的往来,阻碍了南北的交通往来。)因此,在我国古代就修筑了京杭大运河来沟通南北的交通。

河流从高一级阶梯流向低一级时,落差会有什么样的变化?有什么利用价值?能不能举出一项工程(现在谈论的比较多的)。

(4)巩固新课:(3分钟)

对本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归纳,可请学生进行总结。

(5)布置作业(5分钟)

①我国的地势特点是---------,呈---------状分布。

②让学生完成P23“活动”,在图2.3上标出三级阶梯的界线名称

(6)有疑问的学生进行提问(2)

附:板书示意

第一节地势和地形

一、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分布

1、三级阶梯状:

第一阶梯: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

第二阶梯:平均海拔1000~米

第三阶梯:平均海拔500米以下

2、地势对气候、河流、交通的影响

对气候:利于东部湿润气流深入内陆,带来丰富的降水

对河流:使大多数的河流流向为自西向东

对交通:沟通东西,阻碍南北

篇11:中学地理第一节《地形和地势》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

本节的内容是这样安排的:首先通过活动来认识“地势呈阶梯状分布”的特点,学生从地形剖面图上可以形象地看出来;接着展示大量不同地形区的景观图片,并设计了认识山脉网格中地形区位置分布的活动帮助学生总结“地形复杂多样”的特征;最后通过学生阅读扇形统计图表,计算得出“山区面积广大”。符合学生由形象到抽象的认知规律,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本节的知识点有三个:分别是地势特点及影响,地形种类与分布以及地形特点及影响。

2、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是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我国的地理位置、疆域、行政区划、人口和民族等方面的基本国情。在这个基础上学习本章中国的自然环境就顺理成章了,教材把本节作为中国自然环境这一章的第一节来讲,充分体现了本节的重要性。它是学习第二节气候、第三节河流的基础。同时为今后学习高中自然地理打下了基础。

3、三维目标

知识技能:

(1)运用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分析总结我国地势特征。

(2)尝试分析说明我国地势对气候、河流、交通的影响。

(3)学会运用地形图总结我国地形多种多样的特点,分析不同地形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4)阅读统计图表,总结我国山区面积广大的地形特征,分析山区开发、利用有利和不利条件。

过程与方法:

(1)增强通过地图提取有用地理信息,并对信息加工提取的能力。

(2)通过讨论地势特征对气候、河流、交通以及对生产生活影响的过程。初步掌握评价地理事物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分析不同地形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初步树立因地制宜的观念。

(2)初步树立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基本观念;

(3)通过认知地势、地形对其他地理要素的影响,加强辩证唯物主义观念。

4、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1、运用地形图分析总结我国地势、地形特点。

2、认识不同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不同影响,以及人类如何利用和改造地理环境。

难点:

1、地形剖面图的判读;

2、地势、地形对其他地理要素的影响,

二、说教法

我的设计指导思想是:创设一个民主轻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协作、动手、动脑,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努力培养学习地理的基本技能。在这种指导思想下,我教学的策略是:

1、以问题情景为主线,丰富的学生活动为主体。这样做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积极参与,引导学生在交流合作中学习。

2、多媒体教学法。利用多媒体可以展示更多资料,使教学更生动更直观。

3、注重地图教学。

三、说学情、学法

因为初二学生年龄偏小,对一些日常生活和所经历的现象不能很好的与理论知识相连接,因此对于这些问题需要老师进行指导,从而让学生能够总结出来。学生需要课前收集资料,课上有动手、思考、合作、竞争、交流,分享成果等全方位参与体验学习过程的机会,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有效性。

四、说教学过程

根据教材及课程标准,我设计本节的内容分三课时教学:第一课时为地形呈阶梯状分布,第二课时为地形复杂多样,第三课时为山区面积广大。下面我就第一课时的教学过程进行说明

1、情境导入;首先在导课上,我采用的是过渡法。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中国多民族、多人口),这么多的人口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中呢?用这样一句话,从我国的人文环境学习导入到自然环境的学习上。引发学生思考中国地形地势到底有何特征?对人们生产、生活会产生哪些影响?从而顺利导入新课。

2、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我国的地势特征,是本节课的重点,如何突出重点呢?我主要运用了四步:

第一步:基于感性认识是认知的基础,我从学生耳熟能详的古诗“一江春水向东流”入手,提出问题:为什么大江、大河水会“向东流”?这些诗学生都会背,只是从文学的角度去欣赏,没有从地理的角度去深入想过,经过学生的思考、讨论,他们就能得出结论:我国地势是西高东低。

这只是从经验上得到出的结论,那么我国的地势是否就是西高东低呢?

第二步:用地理的手法去求证。这是让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引导学生阅读地图册P10-11中国分层设色地形图,提出“你能参照陆高海深表总结中国地势的特征吗?”接着让学生参照课本图2.1我国沿北纬32°地形剖面图,(以上两个图老师利用投影进行比较)帮助学生建立地势西高东低的模型。这种由形象、直观的颜色到地势高低,由平面到立体的认知过程设计完全符合初中学生认知心理特点。

这是我国地势的第一个特征,还有一个“呈阶梯状分布”如何引出呢?

第三步:我采用的是图示对比法。用课本图2.1和图2.2两张我国地势变化示意图,让学生通过讨论判断,得出结论:呈三级阶梯分布。

三个阶梯有哪些不同的特征呢?这是本节的难点,如何突破呢?我采用多媒体投影(中国地势三级阶梯图)并结合列表比较法。通过对三个阶梯的范围、海拔、地形的对比,加深学生的印象。让学生标明三级阶梯的分界线分别是什么?让学生动手完成课本23页的活动第一题,并且要求边做边记忆,把知识落实到地图上,培养学生的识图、用图能力。

3、知识拓展应用

我根据课本第23页活动2、3、4三道题,让学生就我国的地势展开讨论,分析我国地势的利弊,既培养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精神,又让学生了解我国的自然环境,熟悉国情。

最后,根据泉州的地形、地势具体情况,让学生讨论对泉州气候和河流有什么影响?学习生活中的地理,从自己身边的事物出发,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做到学以致用。

4、巩固小结

通过多媒体对整节内容的知识网络进行小结

总之这节课中,我是以“什么是地势——我国地势的特征——我国地势的划分——我国地势的利弊——如何利用地势”这一主线展开的。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通过“想”、“说”、“做”自己得出结论。并把所学知识内化为能力,解决我们生活中的问题。

篇12:初二地理地势和地形教学设计

课题

地形复杂多样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三维目标:(依据课程标准制定)

一、知识与技能

1.在地形图上熟悉我国不同走向的山脉

2.通过地形图总结我国地形多种多样的特点

3.分析不同地形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使用读图和资料分析的方法获取地理知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树立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基本地理观念

教材分析:(内容、重点、难点)

内容:主要山脉

不同地形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重点:主要山脉、高原、平原、盆地的名称及分布

不同地形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难点:不同地形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学生状况分析:

学生在学习世界地理的过程中已经初步涉及关于地形的知识,并且初步掌握了解一个区域的基本方法,在本课的学习中就容易多了。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参加到各种活动中来,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分析能力都会有所提高。

教学思路及策略:

关注全体学生,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锻炼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在教学中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图片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等,力求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新课]

1.上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了我国地势的基本特征,同学们回顾一下我国地势的基本特征是什么?我国地势自西向东分为几级阶梯?我国三级阶梯的分界线分别是什么?

2.这节课,我们接着学习我国地形的基本特征。同学们回想一下,地形包括哪五种类型?

3.引导学生读图2.4(《我国地形分布大势图》),找一找这五种地形类型在我国是否都有?

4.引出我国地形复杂多样的课题

(板书)地形复杂多样

[讲授新课]

1.从图2.4上可以看到,我国不仅有纵横交错的山脉、雄伟广袤的高原、一望无际的平原,还有群山环抱的盆地以及起伏和缓的丘陵。请同学们判断以下画片分别表示的是什么地形。

2.提到地形,我们自然地就想到了山地和山脉。通过刚才的图片,谁能描述一下山地的特征。

3.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这些山脉多为东西走向和东北—西南走向,南北走向和西北—东南走向的山脉较少。山的走向是指山脉的延伸方向。

引导学生读图、观察,判断:

问:哪些山脉还是省区界线?

(归类整理)

4.山脉将大陆分隔成许多网格,高原、盆地和平原就分布在这些网格中

(1)我们来看一下新疆的地形。

(2)指导学生填表

5.(讲解)从《我国地形分布大势图》上可看出,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不同走向的山脉犹如大地上隆起的一根根脊梁,纵横交织在祖国大地上,构成了我国地形的骨架。山脉和山脉之间镶嵌着四大高原、四大盆地和三大平原。

(读图)我国有哪四大高原、四大盆地和三大平原呢?同学们在《我国地形分布大势图》上分别找出来,并注意它们的方位、名称及其写法。

6.指导关于四大高原的活动。

师总结。

7.(阅读思考)阅读课本P26上面《地形与民俗》资料,引导学生思考:黄土高原和云贵高原上的民俗与当地地形有什么关系?

教师小结:可见,有什么样的地形特征,就会产生什么样的民俗习惯,民俗习惯深受地形的影响。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首先明白了我国复杂多样的地形特征,在此基础上着重搞清了我国不同走向的山脉及其两侧的主要地形区。

[作业]

填图:在《中国陆上主要山脉图》(图2.6)上面填写出我国主要山脉两侧的地形区名称。(注意横写自左向右,竖写自上而下)

回忆并回答。

回答:包括山地、高原、平原、丘陵和盆地。

回答:五种地形类型在我国都有。

学生判断是什么类型的地形并抢答。

描述山地的特征。

学生活动。

思考后回答。

学生看图回答。

完成课本的活动3。

学生回答。

学生活动。

学生自由发言。

倾听回忆。

篇13:初二地理地势和地形教学设计

本课的教学设计,处处激发学习动机,明确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充分运用已有知识和能力,恰到好处地积极思考,主动学习。学习目标全面落实,围绕重点、难点展开,了解、理解、掌握、应用知识。

所用教学手段,主要是地理图表,教与学兼而用之,并利用电教手段,充分发挥学生的形象思维。

地形相对八年级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但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为了使这部分内容更生动,易于学生学习,课上我采用了猜一猜的活动,利用地形的图片,让学生猜一猜这幅图中画的是我国的哪种地形,这样不仅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提高了学习的质量。

为了培养学生的搜集、整理、分析的能力,在讲授四大高原时,我采用了学生自学的方式,课前布置学习内容,讨论学习方法,课下同学们选择自己想要调查的内容进行自主学习,课上再进行交流汇报,互相补充,交流学习到的内容。

篇14:中学地理第一节《地形和地势》说课稿

中学地理第一节《地形和地势》说课稿

一、说教材:

1. 教材内容

本节的内容是这样安排的:首先展示大量不同地形区的景观图片,并设计了认识山脉网格中地形区位置分布的活动帮助学生总结“地形复杂多样”的特征;最后通过学生阅读扇形统计图表,计算得出“山区面积广大”。 接着通过活动来认识“地势呈阶梯状分布”的特点,学生从地形剖面图上可以形象地看出来;符合学生由形象到抽象的认知规律,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本节的知识点有三个:分别是地形种类与分布,地形特点及影响,地势特点及影响。

2.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是人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 第一节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我国的地理位置、疆域、行政区划、人口和民族等方面的基本国情。在这个基础上学习本章中国的自然环境就顺理成章了,教材把本节作为中国自然环境这一章的第一节来讲,充分体现了本节的重要性。它是学习第二节气候、第三节河流的基础。同时为今后学习高中自然地理打下了基础。

3.三维目标

知识技能:

(1)运用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分析总结我国地势特征。

(2)尝试分析说明我国地势对气候、河流、交通的影响。

(3)学会运用地形图总结我国地形多种多样的特点,分析不同地形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4)阅读统计图表,总结我国山区面积广大的地形特征,分析山区开发、利用有利和不利条件。

过程与方法:

(1)增强通过地图提取有用地理信息,并对信息加工提取的能力。

(2)通过讨论地势特征对气候、河流、交通以及对生产生活影响的'过程。初步掌握评价地理事物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分析不同地形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初步树立因地制宜的观念。

(2)初步树立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基本观念;

(3)通过认知地势、地形对其他地理要素的影响,加强辩证唯物主义观念。

4.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1、运用地形图分析总结我国地势、地形特点。

2、认识不同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不同影响,以及人类如何利用和改造地理环境。

难点:

1、地形剖面图的判读;

2、地势、地形对其他地理要素的影响,

二、说教法

我的设计指导思想是:创设一个民主轻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协作、动手、动脑,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努力培养学习地理的基本技能。在这种指导思想下,我教学的策略是:

1、以问题情景为主线,丰富的学生活动为主体。这样做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积极参与,引导学生在交流合作中学习。

2、多媒体教学法。利用多媒体可以展示更多资料,使教学更生动更直观。

3、注重地图教学。

三、说学情、学法

因为初二学生年龄偏小,对一些日常生活和所经历的现象不能很好的与理论知识相连接,因此对于这些问题需要老师进行指导,从而让学生能够总结出来。学生需要课前收集资料,课上有动手、思考、合作、竞争、交流,分享成果等全方位参与体验学习过程的机会,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有效性。

四、说教学过程

根据教材及课程标准,我设计本节的内容分三课时教学:第一课时为地形呈阶梯状分布,第二课时为地形复杂多样,第三课时为山区面积广大。下面我就第一课时的教学过程进行说明

1、情境导入;首先在导课上,我采用的是过渡法。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中国多民族、多人口),这么多的人口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中呢?用这样一句话,从我国的人文环境学习导入到自然环境的学习上。引发学生思考中国地形地势到底有何特征?对人们生产、生活会产生哪些影响?从而顺利导入新课。

2、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我国的地势特征,是本节课的重点,如何突出重点呢?我主要运用了四步:

第一步:引出地势的概念,让学生明白地势的内涵。

第二步:基于感性认识是认知的基础,我从学生耳熟能详的古诗“一江春水向东流”入手,提出问题:为什么大江、大河水会“向东流”?这些诗学生都会背,只是从文学的角度去欣赏,没有从地理的角度去深入想过,经过学生的思考、讨论,他们就能得出结论:我国地势是西高东低。

这只是从经验上得到出的结论,那么我国的地势是否就是西高东低呢?

第三步:用地理的手法去求证。这是让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引导学生阅读地图册P10-11中国分层设色地形图,提出“你能参照陆高海深表总结中国地势的特征吗?”接着让学生参照课本图2.1我国沿北纬32°地形剖面图,(以上两个图老师利用投影进行比较)帮助学生建立地势西高东低的模型。这种由形象、直观的颜色到地势高低,由平面到立体的认知过程设计完全符合初中学生认知心理特点。

这是我国地势的第一个特征,还有一个“呈阶梯状分布”如何引出呢?

第四步:我采用的是图示对比法。用课本图2.9和图2.10两张我国地势变化示意图,让学生通过讨论判断,得出结论:呈三级阶梯分布。

三个阶梯有哪些不同的特征呢?这是本节的难点,如何突破呢?我采用多媒体投影(中国地势三级阶梯图)并结合列表比较法。通过对三个阶梯的范围、海拔、地形的对比,加深学生的印象。让学生标明三级阶梯的分界线分别是什么?让学生动手完成课本28页的活动第一题,并且要求边做边记忆,把知识落实到地图上,培养学生的识图、用图能力。

3、知识拓展应用

我根据课本第28页活动2、3二道题,让学生就我国的地势展开讨论,分析我国地势的利弊,既培养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精神,又让学生了解我国的自然环境,熟悉国情。

最后,根据泉州的地形、地势具体情况,让学生讨论对泉州气候和河流有什么影响?学习生活中的地理,从自己身边的事物出发,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做到学以致用。

4、巩固小结

通过多媒体对整节内容的知识网络进行小结

总之这节课中,我是以“什么是地势——我国地势的特征——我国地势的划分——我国地势的利弊——如何利用地势”这一主线展开的。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通过“想”、“说”、“做”自己得出结论。并把所学知识内化为能力,解决我们生活中的问题。

篇15: 八年级地理地形和地势教学反思

八年级地理地形和地势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设计,处处激发学习积极性,明确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充分运用已有知识和能力,恰到好处地积极思考,主动学习。学习目标全面落实,围绕重点、难点展开,了解、理解、掌握、应用知识。

所用教学手段,主要是地理图表,教与学兼而用之。在教学过程中利用简笔画教学,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教学效果很不错。

地形相对八年级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但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为了使这部分内容更生动,易于学生学习,课上我采用了猜一猜的活动,利用地形的图片,让学生猜一猜这幅图中画的是我国的哪种地形,这样不仅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提高了学习的质量。

为了培养学生的搜集、整理、分析的能力,在讲授四大高原时,我采用了学生自学的方式,课前布置学习内容,讨论学习方法,课下同学们选择自己想要调查的内容进行自主学习,课上再进行交流汇报,互相补充,交流学习到的内容。

篇16:地理《第一节地势和地形》的教学方案

教材、学情分析:

本节是“中国自然环境”的第一节,体现了地形作为自然环境基础的重要地位。本节从地势特点和地形种类两方面来研究中国地形特征,在知识结构上层层递进;本节知识点众多,需了解的地名、特征很多,要多指导学生读图,根据学生以前学习掌握的方法从中总结得出结论。

教学目的

知识与能力目标:

1.能运用中国地形图分析我国地势和地形基本特点。了解地势、地形对我国气候、河流的影响及其对我国人民生产生活的影响。

2.通过学习,进一步提高学生阅读并运用分层设色地形图、地形剖面图和地理统计图标的分析综合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读图分析,分组讨论等方式来学习本节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我国地势及地形等知识的.学习加深学生对祖国面貌的了解,进而激发他们学习中国地形的兴趣和自觉性,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2.通过分析各地不同地形对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影响,初步树立因地制宜的观念。

教学重点:中国地势、地形的特点。

教学难点:使学生认识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分组讨论法。

教具:中国地形图,中国阶梯状示意图,中国地图册。

篇17:初二《地势和地形》的地理评课稿

初二《地势和地形》的地理评课稿

胡老师执教的初二地理《地势和地形》一课,属第二章第1节,教师由复习导入,引出新课;由观图册入手,导出中国地形“西高东低”的特点;由教师板画,说明中国地形阶梯状特点。整节课环环相扣,教师条分缕析,较好地完成教学目标。

这节课另一个特点就是讲练结合,胡老师注重学生知识的反馈,注重学生基本能力的培养,如看图例,填图,填充图。新授课前讲评上次作业,点评、简要讲解答案;课中布置学生在图册三阶梯示意图上填出三级交界处的山脉名称;新授课后思考活动课,指答并要求学生予以记录答题要点,教学过程较为严谨。

略感不足的是:课的最后,完成思考练习一环节,要有学生的互动交流就好,如让学生猜全国水能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中国地形对交通的影响?在指名回答的过程中,要让学生充分阐述自己的意见(理由),不要全是“一言堂”。另读图部分,如果有条件,教师可出示某个国家或地区的地形图,让学生运用学到的方法(看地色)练习说出不同的地形特点,再出现国别,这样既能增加趣味性,又锻炼了学生读图能力,还学到了一点课外知识,可谓一举多得。

【地势与地形的初中地理教案】相关文章:

1.地势与地形教案

2.地势和地形的说课稿

3.地理教案-地形的变化

4.《中国的地势和地形》教学反思

5.初中地理教案

6.天气与气候初中地理公开课教案

7.初中地理俄罗斯教案

8.初中地理公开课教案

9.初中地理东南亚教案

10.初中人教版地理教案

下载word文档
《地势与地形的初中地理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