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文档 > 教案>《早发白帝城》优秀教案

《早发白帝城》优秀教案

2022-08-22 08:19:14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lamborghini”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20篇《早发白帝城》优秀教案,下面给大家分享《早发白帝城》优秀教案,欢迎阅读!

《早发白帝城》优秀教案

篇1: 《早发白帝城》教案

教学目标:

1.利用多种认字方法认识本课7个生字,写10个生字。

2.了解诗意,体会作者遇赦后乘船东归的愉快心情。

3.有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设计:

一、谈话激趣,读诗揭题。

同学们,你们喜欢唐诗吗?谁愿背给大家听呢?

的确,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而唐诗就像一颗璀璨的明珠,在诗的历史长河中闪耀着奇异的光芒,今天我们再学一首唐朝诗人李白的诗《早发白帝城》。

二、交流资料,知诗人、解诗题。

1、通过查资料,你们了解大诗人李白和他写这首诗的情况吗?引导学生在相互交流中了解李白,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

2、根据学生的交流,教师小结:李白五十几岁时曾在永王李璨的手下做事,后因永王李璨夺皇位,被的镇压而受到牵连,被判罪,流放到夜郎。夜郎在今天的贵州省境内,李白再去夜郎的途中到了一个叫白帝城的地方,今四川省奉节县东白帝山。忽然传来皇帝赦免无罪的命令,你们想想,当时李白的心情会怎样?(惊喜、高兴)他随即乘船回到江陵,现在的湖北省内。《早发白帝城》是他在离开白帝城的途中写的。千百年来被人们所传唱。

3、那么,你知道早发白帝城这个题目的意思吗?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对题目的理解

三、读诗认字,抓字眼、明诗意。

1、诗人李白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写下了一首怎样的诗呢?引导学生自读诗文,画出自己不认识的字。

2、对于学生不认识的字,引导他们用平时常用的方法:看拼音、问别人、查字典等自己解决。

3、谁愿意把诗读给大家听?用指名学生读诗的方式检查学生认字情况,引导他们把诗读流畅,注意“还”字,点出它在本文的读音。

4、诗读得不错,同学们还有哪些字、词不理解呢?引导他们用查字典或和同学交流的方式搞清楚重点字、词的意思。

5、谁有不理解的字、词?

学生可能回答有,也可能回答没有。若有,则在全班互动学习,鼓励其它同学帮助解决。若没有,则直接抓重点字“辞”、“还”“啼不住”检测学生。

学生可能回答:“辞”在本诗中是“离开”的意思,“还”呢?是“返回”,为什么返回?要进一步引导学生明白,李白流放途中被赦罪,将要回到原来的'住地江陵,所以“还”是“返回″,“啼不住”就是不停地叫。对学生回答不完整的地方点拨。

6、诗中的重点词,同学们理解的不错,诗读的怎么样呢?引导学生读诗,体会刚才学过的字词。

7、这首诗到底讲什么意思呢?引导学生根据刚才学的字、词意思先自主思考,再同桌互相说说诗意。

8、谁愿意说给大家听?学生在全班交流自己对整首诗的理解。教师随机评价、指导。

9、指名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朗读这言诗。

四、创设情境,想意境、悟诗情。

l、诗人写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自己什么感情呢?打出画面,配乐朗读,引导学生一边听,一边想像,自己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2、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学生可能回答:

1)仿佛看到了早晨彩云间的白帝城或白帝城沐浴在朝霞之中;

2)仿佛看到了小船一会儿就到了江陵:

3)仿佛看到了小船轻快地行驶,越过了一座又一座山;

4)仿佛听到了长江两岸猿猴在不停地叫着。

学生的回答也可能是几个方面在一起的,或不完整的,无论怎样教师都应:

(1)根据学生的回答,视情况追问,哪句诗让你看到了这样的情景?听到了这样的声音?意在及时切入诗句,让学生谈出自己的独特感受。

(2)再引导学生把自己的独特感受,有感情地朗读出来。对学生的朗读,适时指导。

如:学生回答:仿佛看到了早晨彩云间的白帝城,可追问哪句诗让你看到了这样的情景呢?看到这个情景你有什么感受?

生可能答,感觉到白帝城很美、很高大等,引导学生读出这种感受。

若学生回答:仿佛看到了小船一会儿就到了江陵时,可追问:“从哪句诗看到了这种情景?你从哪儿感到了小船一会儿就到了江陵呢?”引导学生比较“千里江陵″和“一日还”的意思,体会从白帝城到江陵路途遥远,但用的时间却很短,说明船顺流直下,速度快;作者遇赦返回心情非常高兴,所以觉得时问短,瞬间就回到了江陵。那么怎样才能读出船很快到达,作者愉快的心情呢?指导学生读出这种感受。

若学生回答:仿佛看到了小船轻快地行驶,越过了一座又一座山时,可追问:“哪句诗让你看到了这个情景?这里的“万重山”让你感受到了什么?山很多、重重叠叠,你还能想到山上的情景吗?引导学生感受到长江两岸高山峻岭,悬崖峭壁,林密枝茂的情景,感受诗人无暇顾及两岸的景物,归心似箭的心情,可根据学生的回答画出简笔画帮助理解。指导学生读出轻舟飞快而过,万重山被抛在身后的情景。

若学生回答:仿佛听到了两岸猿猴叫声不断时,可追问:“哪句诗让你仿佛听到了猿猴的叫声呢?听到猿的叫声有什么感受?”读出诗人用猿叫不绝于耳来形容船速度飞快,自已遇赦后乘船东归心情愉快的感觉。

3、当我们走进诗的意境时,我们已完全体会到了作者愉快的心情,谁愿把这首诗有感情地朗读给大家听呢?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内化情感。

五、拓展背诵,指导写字。

1、同桌有感情地朗读诗,背涌诗。全班交流背诵情况。

2、谁还读过李白的其它诗?引导学生交流课外内容。

3、复习本课7个生字。引导学生说说自己怎样记住这些字的?对多音字“朝”和“还”可通过组词让学生区别。

4、指导写宇。

(1)学生观察生字,提出易错的和难写的字。引导学生比较“城”“减”,“陵”“凌”的异同,练写。

(2)引导学生说说“猿”“啼”的部首和字意的关系?指导分别练写三个。

反思:

1、搭建交流资料的平台,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筛选资料的能力。本节课教学中,用问题“你们了解诗人李白和他写这首诗的情况吗?”为学生搭建了交流的平台。同时让学生懂得围绕问题取舍筛选资料,为今后学习收集和筛选资抖打下基础。

2、创设民主、平等的氛围,激发自主学习。

3、创设情境,在想像中体会情感。

爱因斯坦说过:“想像比知识更重要,想像是无限的,而知识是有限的,”想像能使学生尽快地走进文中和作者产生共鸣,受到心灵的震撼,更深的体会感情。教学中运用各种方法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展开想像,是理解内容,体会感情的重要方法,也是培养想像力的有利时机。本节课在引导学生了解诗意后,运用画面、音乐、朗读创设了船行如箭,两岸景物无暇顾及,诗人遇赦后心情愉快,乘船东归的情境,激发了学生的想像,使他们在描述自己的想像中切入诗句,谈出理解、感受,达到进一步理解诗句,体会诗人高兴心情的目的。

篇2: 《早发白帝城》教案

《早发白帝城》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五个生字,正确读写“白帝城、江陵、猿声”等词语。

2、朗读、背诵并默写古诗。

3、学习利用注释,展开想象,读懂古诗。

4、理解诗句意思,想像诗歌所描绘的景象,感受诗人的心境,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和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教学重点

通过理解诗句,感受诗的意境美。

教学难点

理解诗中重点词句,读懂古诗。

教学方法:

直观法、合作学习、情境感受。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让学生课前查阅与这首古诗相关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背诵《绝句》,说说诗意。

2、回忆上节课学习《绝句》的方法,课件展示学习步骤:

(1)熟读古诗

(2)理解诗意

(3)想象意境

(4)练习背诵

3、师:今天,我们继续用上一节课的学习方法学习一首唐代诗仙李白的《早发白帝城》。

二、学生利用课前查阅的资料简要介绍作者李白,教师加以补充

三、解题

师:这首诗的题目《早发白帝城》,谁知道它的意思? 早:早上。发:出发。

白帝城:地名,在今重庆奉节城东白帝山上,位于长江三峡一带。城居高山,地势险要。(课件展示地图)

四、指导自学 课件展示自学要求:

1、自学生字词,自由朗读本诗,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2、利用注释读懂本诗,体会诗中流露出诗人怎样的心情;

3、画出不理解的地方,通过查阅工具书,尝试自己解决问题。

五、小组合作学习

1、汇报各自自学情况;

2、将不懂的问题在小组内提出,通过结合各自课前查阅的资料一同解决问题;

3、体会诗人当时的心情。

六、汇报自学情况

1、指名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汇报朗读。

2、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内容?

3、从一、二两行诗中,你读懂了什么?(诗人从哪里出发、要到哪里去、距离多远、需要多少时间?)复习“夸张”手法的运用。

4、这两行诗是什么意思?(早晨离开了仿佛在彩云中间的白帝城,千里迢迢的江陵一天就可以到了。)

5、指导朗读一、二行诗。

6、你对后两行诗是怎么理解的?

7、这两行诗表现了行船之快,我们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轻松、愉快)

8、指导朗读,学生试读。

七、体会诗人心情及诗歌意境

1、利用课前查阅的资料交流:为什么诗人会觉得船行得特别快?(顺水行舟;作者愉快的心理使然。)

2、正因为如此,所以诗人在第一句就写道“朝辞白帝彩云间”。为什么诗人说白帝城仿佛是在彩云中间呢?(地势高;作者心情高兴。)

3、展开想象:诗人在得到赦免的消息后,他会想些什么呢?你能想象出诗人顺流而下,行船经过三峡,见到长江两岸奇丽的景色时,那种欣喜的样子吗?学生自由描述。

4、让我们一起来感受诗人喜悦的心情吧!课件播放音乐,学生带表情齐声朗诵。

5、背诵。  刚才老师发现这首古诗同学们读得很熟,甚至有很多同学已经会背了。下面请所有能背的同学背给大家听听。

6、老师也想当场背一背,邀请刚才没背过的同学和我一起来,行吗?

八、总结:

这首诗通过对行船的轻快和沿途壮丽景色的描绘,表达了诗人重获自由后轻松喜悦的心情。整首诗气势奔放,情景交融,极富浪漫主义色彩。  九、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古诗。

2、课外找一两首李白的诗读一读、背一背。

篇3: 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翻译】

早晨告别晨霞缭绕的白帝城,

一日间行程千里回到江陵。

两耳边仍然响着沿岸猿叫声,

轻轻的船儿早已越过千山万岭。

【赏析】

首句“彩云间”三字,描述白帝城地势之高,为全篇描述下水船走得快这一动态蓄势。“彩云间”的“间”字当作隔断之意,诗人回望云霞之上的白帝城,以前的种种恍如隔世。一说形容白帝城之高,水行船速全在落差。如果不写白帝城之高,则无法体现出长江上下游之间斜度差距之大。白帝城地势高入云霄,于是下面几句中写舟行的迅捷、行期的短暂、耳(猿声)目(万重山)的不暇迎送,才一一有着落。“彩云间”也是写早晨景色,显示出从晦暝转为光明的大好气象,而诗人便在这曙光初灿的时刻,怀着兴奋的情绪匆匆告别白帝城。

第二句的“千里”和“一日”,以空间之远与时间之短作悬殊比较。那里,巧妙的地方在于那个“还”字上。“还”,归来的意思。它不仅仅表现出诗人“一日”而行“千里”的痛快,也隐隐透露出遇赦的喜悦。江陵本非李白的家乡,而“还”字却亲切得如同回乡一样。一个“还”字,暗处传神,值得读者细细玩味。

第三句的境界更为神妙。古时长江三峡,“常有高猿长啸”。诗人说“啼不住”,是因为他乘坐飞快的轻舟行驶在长江上,耳听两岸的猿啼声,又看见两旁的山影,猿啼声不止一处,山影也不止一处,由于舟行人速,使得啼声和山影在耳目之间成为“浑然一片”,这就是李白在出峡时为猿声山影所感受的情景。身在这如脱弦之箭、顺流直下的船上,诗人感到十分畅快和兴奋。清代桂馥称赞:“妙在第三句,能使通首精神飞越。”(《札朴》)

瞬息之间,“轻舟”已过“万重山”。为了形容船快,诗人除了用猿声山影来烘托,还给船的本身添上了一个“轻”字。直说船快,那便显得笨拙;而这个“轻”字,却别有一番意蕴。三峡水急滩险,诗人溯流而上时,不仅仅觉得船重,而且情绪更为滞重,“三朝上黄牛,三暮行太迟。三朝又三暮,不觉鬓成丝”(《上三峡》)。如今顺流而下,行船轻如无物,船的快速读者可想而知。而“危乎高哉”的“万重山”一过,轻舟进入坦途,诗人历尽艰险、进入康庄旅途的快感,也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了。这最后两句,既是写景,又是比兴,既是个人情绪的.表达,又是人生经验的总结,因物兴感,精妙无伦。

全诗给人一种锋棱挺拔、空灵飞动之感。然而只看这首诗的气势的豪爽,笔姿的骏利,还不能完备地理解全诗。全诗洋溢的是诗人经过艰难岁月之后突然迸发的一种激情,所以在雄峻和迅疾中,又有豪情和欢悦。快船快意,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余地。为了表达畅快的情绪,诗人还特意用上平“删”韵的“间”、“还”、“山”来作韵脚,使全诗显得格外悠扬、轻快,回味悠长。

【相关阅读】

《早发白帝城》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在流放途中遇赦回到时所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是李白诗作中流传最广的名篇之一。唐肃宗乾元二年(759)春天,李白因永王U案,流放夜郎,取道四川赴贬地。行至白帝城,忽闻赦书,惊喜交加,旋即放舟东下江陵,故诗题一作“下江陵”。此诗抒写了当时喜悦畅快的情绪。

李白简介

李白(72月28日-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诗人,有“诗仙”之称,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汉族,出生于剑南道之绵州(今四川绵阳江油市青莲乡),一说生于西域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5岁随父迁至剑南道之绵州(巴西郡)昌隆县(7更名为昌明县),祖籍陇西郡成纪县(今甘肃平凉市静宁县南)。其父李客,育二子(伯禽、天然)一女(平阳)。存世诗文千余篇,代表作有《蜀道难》、《将进酒》等诗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于安徽当涂,享年61岁。其墓在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他的诗歌创作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主要表现为侧重抒写豪迈气概和激昂情怀,很少对客观事物和具体时间做细致的描述。洒脱不羁的气质、傲视独立的人格、易于触动而又易爆发的强烈情感,构成了李白诗抒情方式的鲜明特点。他往往喷发式的,一旦感情兴发,就毫无节制的奔涌而出,宛若天际的狂飙和喷溢的火山。他的想象奇特,常有异乎寻常的衔接,随情思流动而变化万端。

写作背景

公元759年(唐肃宗乾元二年)春天,李白因永王李U案,流放夜郎,取道四川赶赴被贬谪的地方。行至白帝城的时候,忽然收到赦免的消息,惊喜交加,随即乘舟东下江陵?。此诗即回舟抵江陵时所作,所以诗题一作《下江陵》。

前人曾认为这首诗是李白青年出蜀?时所作。然而根据“千里江陵一日还”的诗意,李白曾从江陵上三峡,因此,这首诗应当是他返还时所作。

诗歌评价

这首有名的七绝,不无夸张和奇想,写得流丽飘逸,惊世骇俗,美轮美奂,但又不假雕琢,随心所欲,自然天成。一般读者不必明白作者写诗时的心境,只单纯地体会诗中所传达出来的三峡顺水行舟的快感就会觉得很美了。其实诗人是把遇赦回江陵时愉快的情绪和江山之壮丽多姿、顺水行舟之流畅轻快融为一体来表达的。明白了这些情境内涵,美感就更为丰富。

前人对此诗好评如潮,如《唐宋诗醇》卷七:“顺风扬帆,瞬息千里,但道得眼前景色,便疑笔墨间亦有神助。三四设色托起,殊觉自在中流。”又丁龙友云:“此是神来之调。”吴昌琪《删订唐诗解》卷一三:“插猿声一句,布景着色之”。应时《李诗纬》卷四:“等闲道出,却使人揣摩不及”。

篇4:早发白帝城

早发白帝城

课文简介:

《早发白帝城》是李白一篇极富浪漫主义色彩的诗歌,这首诗是作者在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因受牵连蒙冤获罪,流放夜郎,行至白帝城,遇赦,乘船返回江陵途中所作。诗中强烈地表现出作者急切高兴的心情。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运用多种方法认识7个生字,会书写8个生字,在语境中学会多音字“还”。

2.理解古诗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景象,感受诗人的高兴,急切的心情,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意识。

过程与方法

1.学生反复诵读,借助文中动画,展开想象来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作者心情。

2.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展开小组讨论,对古诗的意思及意境进行理解、感悟。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感受作者的心情,体会祖国语言文字的韵律美,意境美。

2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设计说明:

通过《早发白帝城》的教学,力求体现素质教育的思想.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

古诗教学,首先要打破传统的逐字逐词逐句牵引,而后串诗意的串讲的教学模式,还给学生独立思考,小组合作,自由发挥想象的空间。因此,在备课时,我紧紧围绕“以学定教”的原则设计教学环节,以“读中理解,读中感悟”为着眼点,从学生已知入手,探讨未知.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全程参与(课前,课中,课后)。在本诗的教学中,我适时地安排自学环节,鼓励学生利用工具书查字词,理解字义,给学生创建自读自悟的机会。在交流自学成果中,变单纯的“师教生”为“生生互学,生生互补,师生互助”,变僵硬的教师灌输为学生间的自我启迪,从而充分的让学生自主的学习,自悟,自得。本课的教学设计同时较好的去体现“以读为本”的语文学习理念,读书的方式多而有效,有自主练读,有示范读,有抽生读,评价性读,集体朗读,有感情地读,吟诵,背诵。学生在一遍遍的朗读,一轮轮的交流,一次次的探究的过程中,领悟了诗的意境,情感得到了升华。

课堂实录:

一:创设情景 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在很早以前的唐朝有一位著名的大诗人,猜猜是谁呢?(出示画像)

生:李白

生:是“诗仙”李白。

师:你们的课外知识真不少,通过课外查阅资料,你们对李白还有哪些了解?

生:我知道李白六十几岁死的。(众人笑)

师:应该说病逝。

生:李白是61岁病逝的。

师:李白虽然只活了六十多岁,却留下了许多不朽的诗篇。你还了解些什么?

生:李白又叫李太白,他有一本诗集叫《李太白全集》。

生:我知道他写了九百九十多首诗。

师:流传至今的大约有九百九十多首。

师:(出示李白简介)是的,李白的一生写下了许多优秀的诗歌,人们又美称他为“诗仙”。你们会背他的诗吗?谁能美美的背给大家听一听?(配优美的古筝曲)

生:我背的是《望天门山》,“天门中……”

师:背得不错,谁能比她的'声音更洪亮

生:我喜欢背《望庐山瀑布》 ,唐 李白……

生:《古朗月行》……(掌声响起)

师:(鼓掌)真棒,同学们课下“每周一诗”的活动开展得真好!今天我们再来学习李白的一首诗,看谁能很快记住?

师:在学习前,老师为你们带来了一个有关李白的故事,想听吗?(想)请仔细听:

师:(讲故事)故事发生在一千多年以前的唐朝,李白因受牵连蒙冤获罪,流放到很远很远,荒无人烟的夜郎城。(师声音低沉)一路上,他的心里极其悲伤,他走呀走呀,途中经过江陵城,沿地势险要,江水湍急的三峡逆流而上(出示地图动画)。当小舟慢慢的,慢慢的行驶到白帝城时,突然他接到了一个振奋人心的好消息,(师声音激动)“他无罪了,可以获得自由了”,欣喜如狂的他决定顺水行舟(点击小舟)返回江陵城,途中便写下了一首世人传诵的古诗《早发白帝城》。板书:早发白帝城

---------------------------

(唐) 李白

生:齐读课题

二:理解诗意,感悟意境

师:让我们一起来静静的欣赏这首诗(播放带着配乐的朗诵)

生:(静听,学生表情很专注)

师:再听一次,注意听清字音

生:(静听)

师: 听完这首古诗,同学们一定有很多话想说,想说些什么?

生:这首诗真美。我仿佛来到了三峡。

生:我眼前仿佛有一幅美景。

生:我觉得作者很高兴。

[4]

篇5:早发白帝城

清晨,朝霞满天,我就要踏上归程。从江上往高处看,可以看见白帝城彩云缭绕,如在云间,景色绚丽!千里之遥的江陵,一天之间就已经到达。

两岸猿猴的啼声不断,回荡不绝。猿猴的啼声还回荡在耳边时,轻快的小船已驶过连绵不绝的万重山峦。

篇6:早发白帝城

首句“彩云间”三字,描写白帝城地势之高,为全篇描写下水船走得快这一动态蓄势。“彩云间”的“间”字当作隔断之意,诗人回望云霞之上的白帝城,以前的种种恍如隔世。一说形容白帝城之高,水行船速全在落差。如果不写白帝城之高,则无法体现出长江上下游之间斜度差距之大。白帝城地势高入云霄,于是下面几句中写舟行的迅捷、行期的短暂、耳(猿声)目(万重山)的不暇迎送,才一一有着落。“彩云间”也是写早晨景色,显示出从晦暝转为光明的大好气象,而诗人便在这曙光初灿的时刻,怀着兴奋的心情匆匆告别白帝城。

第二句的“千里”和“一日”,以空间之远与时间之短作悬殊对比。这里,巧妙的地方在于那个“还”字上。“还”,归来的意思。它不仅表现出诗人“一日”而行“千里”的痛快,也隐隐透露出遇赦的喜悦。江陵本非李白的家乡,而“还”字却亲切得如同回乡一样。一个“还”字,暗处传神,值得读者细细玩味。

第三句的境界更为神妙。古时长江三峡,“常有高猿长啸”。诗人说“啼不住”,是因为他乘坐飞快的轻舟行驶在长江上,耳听两岸的猿啼声,又看见两旁的山影,猿啼声不止一处,山影也不止一处,由于舟行人速,使得啼声和山影在耳目之间成为“浑然一片”,这就是李白在出峡时为猿声山影所感受的情景。身在这如脱弦之箭、顺流直下的船上,诗人感到十分畅快和兴奋。清代桂馥称赞:“妙在第三句,能使通首精神飞越。”(《札朴》)

瞬息之间,“轻舟”已过“万重山”。为了形容船快,诗人除了用猿声山影来烘托,还给船的本身添上了一个“轻”字。直说船快,那便显得笨拙;而这个“轻”字,却别有一番意蕴。三峡水急滩险,诗人溯流而上时,不仅觉得船重,而且心情更为滞重,“三朝上黄牛,三暮行太迟。三朝又三暮,不觉鬓成丝”(《上三峡》)。如今顺流而下,行船轻如无物,船的快速读者可想而知。而“危乎高哉”的“万重山”一过,轻舟进入坦途,诗人历尽艰险、进入康庄旅途的快感,也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了。这最后两句,既是写景,又是比兴,既是个人心情的表达,又是人生经验的总结,因物兴感,精妙无伦。

全诗给人一种锋棱挺拔、空灵飞动之感。然而只看这首诗的气势的豪爽,笔姿的骏利,还不能完备地理解全诗。全诗洋溢的是诗人经过艰难岁月之后突然迸发的一种激情,所以在雄峻和迅疾中,又有豪情和欢悦。快船快意,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余地。为了表达畅快的心情,诗人还特意用上平“删”韵的“间”、“还”、“山”来作韵脚,使全诗显得格外悠扬、轻快,回味悠长。

篇7:早发白帝城

⑴发:启程。白帝城:故址在今重庆市奉节县白帝山上。杨齐贤注:“白帝城,公孙述所筑。初,公孙述至鱼复,有白龙出井中,自以承汉土运,故称白帝,改鱼复为白帝城。”王琦注:“白帝城,在夔州奉节县,与巫山相近。所谓彩云,正指巫山之云也。”

⑵朝:早晨。辞:告别。彩云间:因白帝城在白帝山上,地势高耸,从山下江中仰望,仿佛耸入云间。

⑶江陵:今湖北荆州市。从白帝城到江陵约一千二百里,其间包括七百里三峡。郦道元《三峡》:“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障,隐天蔽日,自非亭午时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或)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时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t(或v)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啭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还:归;返回。

⑷猿:猿猴。啼:鸣、叫。住:停息。

⑸万重山:层层叠叠的山,形容有许多。

篇8:早发白帝城

清晨,我告别高入云霄的白帝城江陵远在千里,船行只一日时间。

两岸猿声,还在耳边不停地啼叫不知不觉,轻舟已穿过万重青山。

篇9:《早发白帝城》

诗人 李白

朝代 唐诗

体裁 七绝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尽,轻舟已过万重山。

篇10:《早发白帝城》的教案

《早发白帝城》的教案

一、说教材

教材简析:唐诗《早发白帝城》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7单元“远行”的一篇课文。全诗运用夸张手法,以轻快的笔调描述了长江轻舟之快,景色之奇,充分表达了诗人无比喜悦的心情。课程 “第一学段目标”中指出:要引导儿童诵读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及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因此,教学中我要充分利用本课图文并茂的教学资源,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和审美情趣。

2、学情分析:二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识字方法,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二年级学生形象思维占主导,有意注意时间短,因而形象的教学手段,丰富的教学形式十分必要。课标对二年级学习古诗的要求是“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我们不能随意拔高要求。

3、教学目标:结合课标精神,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情况,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学认3个生字,学写5个生字,掌握多音字“还、朝、重”。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诗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感情。

(3)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热情,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4、本课的教学重点为朗读、背诵诗文,根据儿童认知水平来理解诗意;

难点是通过学习,体会作者喜悦欢快的心情。

二、说教法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科学合理地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能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为了更好地落实教学目标,突破重点难点,我准备采用“情境教学法、诵读感悟法、古诗学习四部曲”优化课堂教学,并注意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与文本对话,让学生在读中识字,读中理解,读中感悟。

三、说学法

课标要求,语文课程一定要使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学生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就会产生两个飞跃:一是由“学会”变为“会学”,二是由“被动地学”变为“主动地学”,达到“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的理想境界。为此,本课教学中我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理解诗歌时,诵读为本,辅以想象;体会诗情时,角色体验,品味诗句;学习引导上,课内扶学,总结方法,课外迁移,做到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让学生“自能读书”。

四、多向互动说流程

环节一、创设情境解诗题知诗人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对学生的学习有着神奇的内驱动作用。为激发学生对本课学习的兴趣,因此,课前师生一起欣赏、演唱谷建芬老师创作的.儿童歌曲《读唐诗》。孩子们在优美动听的旋律中感受到唐诗的美妙,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形成“未成曲调先有声”的课堂基调。演唱儿歌后老师顺势导入新课。

今天老师和你们去采摘一颗古诗明珠,就是大诗人李白写的《早发白帝城》,老师板书课题,认读生字“帝”字,相机介绍白帝城的传说及地理位置。

这一环节的设计,采用创设情境的方法,引导学生解诗题、知诗人,同时以讲故事的形式相机交代背景,为理解诗意作了铺垫。

环节二、自主合作读诗句、明诗意

当学生对诗题,诗人有了初步了解之后,教师组织学生自主读诗,合作学习,在学习中发现问题,在交流中解决问题。

第一步 教方法,出示自学提纲。

1、读准字音,读通诗句;2、借助工具书,理解诗句;3、提出不懂的问题,互相讨论。

第二步 通过摘星星、开火车等活动检查识字情况,并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在指导识字中,重点强调“还、朝、重”这几个多音字。

第三步 检查读诗情况。看是否读通、读顺、读准。

第四步,交流评价、质疑解难。对不理解的词语,鼓励学生互动学习,利用工具书自行解决。老师引导理解“辞、还、啼不住”等词语。在理解重点词的基础上,让学生互相说说这首诗的大意。

这一环节的设计,着眼于一个“实”字,即落实识字任务,读通全诗;体现一个“放”字,即在开放中培养儿童自主、合作的精神和探究能力。

环节三、品读揣摩入诗境、悟诗情

“披文以入情”,“情动而辞发”。只有调动学生情感,语文才能学得活,学得灵。基于这一点,我力求做到以读促悟,多元理解,达成学生个性化的感悟。

1、图文对照引读:

首先,出示“彩云缭绕的白帝城”图,从“彩云”一词中体会诗人美好的心境,引导读第1句。

接着,出示“白帝城到江陵的线路图”,从“千里”与“一日”的对比中体会行船之疾、诗人的心情之欢,对比朗读第2句。

然后出示“三峡壮丽的风光图”,青山峭拔、轻舟漂飞,体会诗人快乐如风之情。美读第3、4句

最后出示课件:飞舟放歌图,让学生根据动态的画面齐读全诗,体会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

2、个性体验品读

在引读的基础上,学生闭上眼边品读边想象。老师引导:你在诗中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引导学生,读出声情并茂,读出自己的独特感受。

这一环节要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化体验,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不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感受。

3、整体感悟赛读

当学生张扬自己的个性,读出对诗的理解后,我设计了“小李白”赛诗活动,同学们把全诗联起来读,读出诗的意境美。

“品读揣摩入诗境悟诗情”这一环节,把读与悟、想与说融为一体,通过想象美读、比较品读、个体赛读、集体赏读,使学生获得情感体验,并感受到语言的优美。课件的出示,使教学难点的突破水到渠成。

(四)实践拓展求内化促迁移

一节好课的结束应该是学生课外知识积累的开始。这一环节,我分二步走。第一步,指导写字,第二步,引导迁移,让学生回顾本课的学法,自学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此环节的设计旨在促成学生知识能力的迁移,通过语文实践活动,提高语文素养。

板书是重要的教学辅助手段,是学生感知信息的视觉渠道。我的板书简明扼要,能帮助学生理解诗人喜悦的心情。

结束语:以上设计我力求体现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求发展。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评委老师!

千里 →  一日还

轻舟 →  万重山

篇11:《绝句》《早发白帝城》教案

《绝句》《早发白帝城》教案

教学目标 :

1.学会本课8个生字。

2.朗读、背诵并默写两首古诗。

3.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景象,感受诗人的心境,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4.学习利用注释,展开想象,读懂古诗;在具体语言环境中,初步了解古诗对仗工整的特点。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学习《绝句》这首诗。

教学步骤 :

(一)导入

引导同学们背诵以前学过的古诗,由此导入 新课。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两首诗:9 古诗两首

(二)自学《绝句》

1.读题、解题,作者简介。

《绝句》是古代诗词的一种,它的特点之一是每首诗共四句,每句一般为五个字或七个字,每句五个字的叫五绝,每句七个字的叫七绝这首诗是唐朝另一个著名诗人杜甫写的,当时唐朝开始衰败,又发生叛乱,诗人历尽艰辛才辗转到四川,在四川成都郊外建造了一间草堂,诗中描写的就是草堂前明媚秀丽的景色。

2.教师范读。

强调多音字:行(háng) 泊(bó)

3.自学字词,理解词语,教师检查,学生质疑。

黄鹂:一种小鸟,也叫黄莺,叫声很好听。

白鹭(lù):一种水鸟,羽毛白色,腿细长,吃小鱼,小虾。

东吴(wú):古时候的东吴,就是今天江浙一带。

鸣:这里指鸟叫。

翠柳:绿色的柳树。

青天:蔚蓝色的天空。

含(hán):包含。

西岭:成都西面的岷山。

千秋雪:千秋就是千年,这时是虚指。千秋雪指终年不化的积雪。

泊:停泊。

万里:指非常遥远,不是实指。

4.检查自学诗意情况,想像画面。

(1)指名读诗句。

(2)练说每句诗意。

(新绿的柳枝上一对黄鹏在欢唱,蔚蓝的天空上,有一行白鹭从溪上飞起,向远处天空飞去。远处,西岭上覆盖着终年不化的积雪。这样的景色就像嵌在窗户里一样。门外停泊着要到万里之外东吴去的船只。)

(观看彩图,诵读全诗,想像画面。)

(整首诗描绘了草堂附近明媚秀丽的景色。)

5.反复诵读,体会感情。

(1)指导朗读。

我们要以欢快的语调,来读这首诗,读诗时还要注意抑扬顿挫和轻重快慢。

(2)教师范读。

(3)学生朗读。

两个/黄鹏//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干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4)全诗表达作者什么感情?(抒发了作者对平静生活的向往。)

(三)体会写法

诗人为什么能描绘出这么美的画面呢?他运用了什么方法?你们想知道吗?齐读全诗,仔细体会。

(教师总结:古诗是四个不相连属的句子,一句便是一幅图画,短短四句写景,有层次,有远近,声情并茂。而且黄翠白绿,众彩缤纷,形象鲜明活泼,分而不散,从而充分表现了诗人恬静开朗,跃跃欲归的内心世界。同时这首诗语言清新质朴,对偶工整,朗朗上口,具有形式美和音乐美。)

(四)背诵全诗,体会美感

(五)布置作业

1.练说诗意。

2.默写全诗。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学习《早发白帝城》这首诗。

教学步骤 :

(一)复习导入

1.背诵《绝句》。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二)创设情境,交代学习方法

1.给学生演示《早发白帝城》音乐鉴赏的视频资料。

2.交代学习方法。

(1)今天,老师要教大家一种新的学习方法五读法来学习古诗。什么叫五读法?又该怎样运用五读法来学习古诗呢?

(2)出示五读法

一读通,咬准音;二读懂,知大意;三读精,解词义;四读会,达意境;五会读,有感情。

(三)指导学习《早发白帝城》

1.揭题,解题。

(1)发在这里的读音和意思是什么?(fa)(出发)

(2)读了这个题目知道了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

(早上从白帝城出发)

(早上从白帝城出发去哪里?怎么走的?)

在学习这首诗时就会解决我们的疑问。

(3)这首诗主要内容是什么?

2.学生按照五读法开始学习诗句

(1)一读通,咬准音。

①正字:朝(zhāo) 还(huán) 重(chóng)

②字形:帝(上中下结构),辞(左右结构),猿(左右结构)

(2)二读懂,知大意。

朝:早晨。

辞:辞别、离开。

还:返回。

啼不住:不停地叫。

轻舟:轻快的小船。

万重山:一重又一重的`大山。

(3)三读精,解词义。

通读全诗,根据每句诗所写的内容,给诗分层。每层写了什么内容?

(这首诗分两层意思来写,第一层告诉我们诗人出发的时间和到达目的地的时间;第二层写长江两岸的景色。)

①指名读第一、二句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读后你知道了什么?

(知道了作者早晨从白帝城出发,一天的时间就到了千里之外的江陵城。)

②作者什么时间离开白帝城出发的?从诗中哪些词可以看出来?

(诗人早晨从白帝城出发。从朝和彩云间这两个词语中可以看出来,当诗人离开白帝城时,天上彩霞一片。表示他心情是很愉快的。)

彩云间一词,除了写出时间,还写出了白帝城的什么特点?(很高)

教师讲解:白帝城在今四川省奉节县城东白帝山上,所以作者讲在彩云间。

③从白帝城到江陵有多远?诗人乘船走了多长时间?从诗歌的哪些词语中可以看出来?

(从白帝城到江陵有1200多里远,诗人乘船只用一天时间就到达江陵了。)

诗中的千里,一日都是虚指,以空间之远与时间之短作悬殊对比,说明船开得很快。

④小结:这两行诗,一是突出白帝城之高,二是反映了行船的速度快,朗读时,除了要把顺水行船速度极快的意思表达出来,还要表达诗人的心情同飞舟一样轻快。

⑤指导朗读。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③第二层是写长江两岸的景色,作者抓住了什么来写。

(抓住猿声和万重山来写。)

①作者为什么要写猿声和万重山?

明确:当年长江三峡,都是高山峻岭,悬崖峭壁。猿猴的叫声常常会在深山峡谷中引起回声,一声接一声,声声不断地传播开去。李白乘船顺水而下时,在两岸猿猴的啼叫声中,轻快的小船已经穿过一重又一重的大山。作者在这里用猿猴的啼叫声和重重高山突出行船的轻快和沿途景色的壮丽。

③指导朗读(注意把快的意思读出来)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3.学生用自己的话讲述诗歌每句的意思。(分组讨论,指名说)

(早晨,作者离开了仿佛在彩云中间的白帝城,远隔千里的江陵,只要一天的时间就到了。两岸猿猴的啼叫声,一声接一声还没停下来,轻快的小船已经穿过一重又一重高山。)

4.引导学生体会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感情。

(1)学生边看《早发白帝城》的影碟,边听师范读古诗。

(2)谈话: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伟大的诗人李白,当年他受到牵连,被判罪,流放到贵州的夜郎,李白在去夜郎的途中,到了一个白帝城的地方,忽然传来皇帝要释放他的命令,你们想想看,李白的心情怎样?(十分高兴)

李白在释放后写了这首诗,不但描写了长江两岸雄伟壮丽的景色,而且表达了自己经过艰难岁月之后,被释放的喜悦心情。

(3)为什么说千里迢迢的江陵一天就可以到达?

①顺水行船(客观);②心情愉快,急切盼归(主观)。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我们再读这首诗,不但要从字面上理解诗意,还要体会诗人的感情。

(5)学生有感情地背诵全诗。

(四)布置作业

读李白和杜甫的诗,然后利用队会时间开一个班级诗会,看谁知道得多,理解得准确。

(五)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重点是通过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古诗,最后达到熟练背诵的目的。在背诵的基础上,帮助学生理解重点词语和诗句,让学生结合对词语的理解,自己去理解整首诗歌的意思。最后,老师再结合诗歌内容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写作上的一些特点。针对这种教学思路,同时设计了配合教案的多媒体演示课件,用来辅助老师教学。

篇12:早发白帝城古诗全文

《早发白帝城》全诗赏析

此诗即回舟抵江陵时所作,所以诗题一作“白帝下江陵”。这首诗写的是从白帝城到江陵一天之内的行程情况,主要突出轻快,这也反映了李白心情的轻快。李白以58岁的年龄,被流放夜郎,抛妻别子,走向长途,忽然遇赦,得以归家,心里自然十分高兴。在诗中李白没有直接抒情,但是读了他对行程的`描写,自然感受到他的心情和兴奋的情绪

篇13:《早发白帝城》李白

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李白诗鉴赏

《早发白帝城》,又作《白帝下江陵》“安史之乱”爆发后,中年李白怀着强烈的爱国主义和政治热情,参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希望能够挥戈“扫胡尘”,一清中原,以功报国。然而,不久,永王兵败,李白也因此被定了“附逆”罪名,开始关押于浔阳狱,后又被判流放夜郎。乾元二年(759)三月,李白行至巫山附近白帝城,恰逢唐王朝颁布“天下现禁囚徒,死罪从流,流罪以下一切放免”的赦令,遇赦。一生渴望自由、追求解放的诗人,突然间恢复了人身自由,感到狂喜无比,当即从白帝城乘船东下,急返江陵。

这首诗就是诗人在东下江陵途中所作,表现了诗人重获自由时欢畅轻快的心情。

白帝城遗址在今四川奉节县东白帝山上,东汉末年公孙述占据此地,称看见殿前井内有白龙跃出,就自封为白帝,称山为白帝山。城为白帝城。白帝城居高凭险,高耸入云,云窜缭绕,而城下临长江,跟三峡入口处甚近,形势蔚为壮观。首句“朝辞白帝彩云间”,是写诗人离开白帝城。《水经注·江水》篇曾写道:“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诗人在此改“发”为“辞”,显得感情充盈,神采飞扬,亲切轻快。“彩云间”三字,既说明白帝城地势的高峻,又表现出了其间景色的绚丽多彩,同时,也显出诗人“辞”别的不是荆棘坎途,而是旷逸仙境,更增添了诗歌情调的欢悦感。

次句“千里江陵一日还”,是写诗人东归江陵的情况。“千里”二字,写出了行程路途之遥;“江陵”与白帝城相距约一千二百里;“一日还”三字,说明了还归的`时间之短暂。这里,“千里”与“一日”的鲜明时空对照,形象地表现了飞舟疾下的迅速,显得凝炼干净,简捷有力,大有“归心似箭”之意。

第三句“两岸猿声啼不住”,是从听觉感受方面补叙归途之上的所闻。长江三峡多高猿,猿声凄楚悲切,牵人愁肠。李白在逆水而上的流放途中,满怀冤枉,心情悲愤曾写下:“月色何悠悠,清猿响啾啾。

辞山不忍听,挥策还孤舟。”(《自巴东舟行经瞿唐峡登巫山最高峰晚还题壁》)以表达悲愁愤懑之情。而《早发白帝城》中诗人的心境判若两人,连猿声啼叫,也一反其哀切的象征意义,变得婉转多情,仿佛是为诗人夹道送行,并不给人以凄楚之感。这里的“猿声啼不住”,其实也是诗人心情欢愉的表现从中我们更能体会到诗人激动兴奋的心情和“一切景语皆情语”的真正含意。因此清人桂馥在《札朴》中曾盛赞此诗“妙在第三句,能使通首精神飞越”。

第四句“轻舟已过万重山”,是从瞬时的视觉感受补写归途之上的所见。这里承接上句,只写“万重山”这一宏观客体,既能使人体会到江舟顺流疾行之迅捷,又能使人感受到诗人胸怀宽广明亮。从这轻舟如飞的描写中,我们看到了诗人欢快轻松的心境和重又燃起的豪情壮志。

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是这首诗的突出艺术特色。

全诗虽然无一字使用欢乐的字眼,但却字字深寓欢愉之情。这首诗中的朝辞彩云、暮至江陵、猿声啼送、舟飞万山,实际上都是客观形象与诗人深厚浓烈的感情相结合所创造出来的艺术形象,景因情丽情因景生。

因此,《早发白帝城》这首诗从写景则鲜艳夺目,抒情则淋漓尽致,深得情景交融之妙。

此外,这首诗还善于以补叙手法达成曲折跌宕之美。诗的开头两句写船行如飞,从白帝城到达江陵,朝发暮至,只需一日。接着又调转笔锋,补叙路途之所闻所见。长江三峡两岸,清猿啼叫,本来是此起彼伏的,因为船行迅疾,才感觉啼声不绝。这一句其实也旨在写船行神速,但诗人并不正面落笔,而是采用曲笔借“猿声啼不住”来侧面描绘,既避平铺直叙,又显出三峡风光的独特和奇异,同时,也造成了诗歌的曲折跌宕之美。由于三峡水急滩险,无论上下水,“一叶扁舟”是很难“容与中流”的;相反,由于上水船必须由纤工用力牵挽,我们心目中倒更容易联想到船的分量沉重。可是诗人偏偏下了一个“轻”字。

为了形容船快,除了用猿声山影来烘托,还必须给船的本身加上一笔,直说船快,那自然是平浅;于是诗人选择了这个“轻”字。夫船行水上而几乎轻如无物,则其快也可想而知。从立意看,这个“轻”字使全诗空灵飞动;而从遣辞看;它又显得那么熨帖工稳。此诗频用数词也是虚实相生的。“千里”、“一日”和“万重山”,当然都不免是夸张说法(直到今天坐轮船出峡,也没有“一日千里”的速度);惟独“两岸”的“两”,却是实写。而全诗之妙,恰在这个“两”字上。正因为两岸都有山,都有猿啼,所以才能“左右逢源”;也正因为“左右逢源”,才见出船上人目不暇给、耳不暇接的神情来,这才能从紧张中见出愉快!

这首诗历来也被人们视为唐诗七绝的压卷之作,可谓当之无愧。

篇14:早发白帝城-古诗

早发白帝城-古诗

早发白帝城

(唐)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诗意:

清晨,朝霞满天,我就要踏上归程。从江上往高处看,但见白帝城彩云缭绕,如在云间,景色多么绚丽!千里之遥的江陵,一天之间就回还。两岸猿猴啼声不断,回荡不绝。猿猴的啼声还回荡在耳边,轻快的小船已驶过连绵不绝的万重山峦。

《早发白帝城》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在流放途中遇赦返回时所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是李白诗作中流传最广的'名篇之一。诗人是把遇赦后愉快的心情和江山的壮丽多姿、顺水行舟的流畅轻快融为一体来表达的。全诗不无夸张和奇想,写得流丽飘逸,惊世骇俗,但又不假雕琢,随心所欲,自然天成

篇15:早发白帝城+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注释译文

词句注释

⑴发:启程。白帝城:故址在今重庆市奉节县白帝山上。杨齐贤注:“白帝城,公孙述所筑。初,公孙述至鱼复,有白龙出井中,自以承汉土运,故称白帝,改鱼复为白帝城。”王琦注:“白帝城,在夔州奉节县,与巫山相近。所谓彩云,正指巫山之云也。”

⑵朝:早晨。辞:告别。彩云间:因白帝城在白帝山上,地势高耸,从山下江中仰望,仿佛耸入云间。白帝:今四川省奉节县东白帝山,山上有白帝城,位于长江上游。

⑶江陵:今湖北荆州市。从白帝城到江陵约一千二百里,其间包括七百里三峡。郦道元《三峡》:“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障,隐天蔽日,自非亭午时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或)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时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t(或v)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啭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一日还:一天就可以到达;还:归;返回。

⑷猿:猿猴。啼:鸣、叫。住:停息。

⑸万重山:层层叠叠的山,形容有许多。

白话译文

清晨我告别高入云霄的白帝城;江陵远在千里船行只一日时间。

两岸猿声还在耳边不停地啼叫;不知不觉轻舟已穿过万重青山。

篇16:《早发白帝城》-李白

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诗文解释】

早晨告别彩云缭绕的白帝城,一天之间就回到了千里之外的江陵。两岸猿猴的.啼鸣声回荡不已,轻快的小舟已驶过了千重山峦。

【诗文赏析】

在被贬途中忽闻大赦,正是: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惊喜万分的诗人立刻驾舟东还。沿长江顺流而下,一日千里,瞬息之间,轻舟已过万重山。全诗并无一个「快」字,但时空之感却扑面而来。

全诗气势豪爽、笔锋峻利,诗人历尽艰险重履康庄的喜悦也在空灵飞动的诗句中一览无遗。

篇17:《早发白帝城》教案设计

教材简析:

这是唐代诗人李白写的一首千古名诗。全诗共4行2句,意思是:早晨辞别了朝霞缭绕的白帝城,顺长江而下,一日之间就可以到达千里之遥的江陵,小船经过的长江三峡段,两边是连绵不断的高山,峡谷里水流湍急,两岸树林中猿声响成一片,走出很远,仿佛还能听见。整首诗写得轻灵飞动,生动地传达了诗人的喜悦心情。

本课要求认字7个:帝、辞、陵、还、猿、啼、舟。写字5个:帝、朝、辞、岸、舟。

教学目标:

1、利用多种认字方法认识本课7个生字,写10个生字。

2、理解诗意,体会作者遇赦后乘船东归的愉快心情。

3、有感情地朗读,会背诵古诗。

教学建议:

759年,李白被流放到夜郎(今贵州省),行至白帝城遇赦,便乘船返回江陵。轻舟顺流而下,迅捷无比;诗人心情畅快,喜悦有加。这首诗使用单纯而豪放的语言表达了诗人丰富的情感,情景交融。教学时,可组织学生对照地图,搜集、参考三峡的资料,看插图,反复吟诵课文,体会诗人的心情。

朝、还、重三字是多音字,可以通过组词区别字音。

拓展习题:

一、比一比,组成词语。

京永()舟()包()

景()泳()船()跑()

二、根据课文填空。

早发白()城

()()白()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

两()猿()啼不住,()()已过万()山。

相关资料:

白帝城:在原四川省奉节县(今属重庆市)东边的白帝山上,原名紫阳城。东汉末年公孙述曾占据此地,筑城卫因城中一井常冒白气,说井里有白龙跳出来,所以自己是白帝,此山是白帝山,城为白帝城。白帝城山峻城高,如入云霄。

江陵:指湖北省江陵县,距离白帝城约1200里(水路),当中经过地势险要的三峡。

精品教案:

(一)

教学准备:

字词卡片、地图或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引出课题。

同学们,你们喜欢唐代诗人李白的诗吗?谁能背一首?今天我们再学一首唐代诗人李白的诗《早发白帝城》。

板书课题。

教师介绍本诗的写作背景:公元759年,李白被流放到夜郎。夜郎在现在的贵州省境内,当时是个偏远的地方。李白在去夜郎的途中到了一个叫白帝城的地方。这时候传来皇帝赦免他的命令,当时李白欣喜若狂,立即动身返回江陵,这首诗就是他离开白帝城的途中写的。

引导学生说说对题目的理解。

二、读诗认字。

1、自由读诗,画出自己不认识的字,并用喜欢的方式解决。

2、指名读诗,检查识字效果。

三、明意悟情。

1、小组内交流不理解的字、词。

2、提出不明白的问题,全班交流。

3、结合看图,理解整首诗的意思。

谁愿意说给大家听一听?

4、创设情境,配乐朗读,引导学生一边听一边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5、学生交流。

6、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7、师生评价朗读。

8、指导背诵。

四、指导写字。

1、复习本课要求写的字。

2、学生观察生字,说一说怎样记住这些字?

3、指导书写。

4、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

5、作业展评。

篇18:《早发白帝城》教案设计

一、背诗激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喜欢背诵古诗吗?我们来个男女生背诗比赛,好吗?比赛开始。

2、同学们背诵的古诗可真不少。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而唐诗就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在诗的长河中闪烁着奇异的光芒。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唐代大诗人----李白的`诗。板书课题:早发白帝城。齐读课题。

二、初读感知,愉快识字。

1、课件出示课本插图:说说自己看到了什么?(长江、高山、李白)

2、交流查阅有关诗人李白的资料。

根据学生汇报,师小结:李白被称为诗仙,在文学史上占有辉煌的地位,但是他的人生道路坎坷不平,李白曾在永王手下做事,后来永王争夺皇位被镇压,李白受到牵连被判罪,流放到夜郎(贵州省境内)。李白在去夜郎途中到了一个叫白帝城的地方(重庆市奉节县东白帝山),忽然传来皇帝赦免他的命令,你想想当时李白的心情会怎样?他很快乘船回到江陵(湖北省)。《早发白帝城》是他离开白帝城的途中写的。

3、说说你对诗题的理解。

4、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读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

5、在小组内把诗读一读。注意纠正字音。

三、品读古诗,理解诗意。

1、指名读读古诗,评价。

2、在小组内说说你对诗意的理解。

3、小组汇报。

教师根据汇报情况,重点引导学生理解:

(1)江陵在白帝城的下游,距离白帝城有上千里路。(师边介绍边绘简笔画,让学生体会路途的遥远。)

(2)理解朝辞白帝彩云间(清早乘船离开白帝城,白帝山真高,人像在彩云间行走。指名说补充)

(3)诗中那句看出行船速度快?为什么?理解千里江陵一日还(江陵离白帝城虽然有千里,可是只要一天时间就可以到达。行船速度多么快?)(板书:顺水行舟;体会作者愉快心情。)

(4)四周有哪些景物?理解后两句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长江两岸不停的传来猿猴的叫声,还在耳边回响,小船已经过了一座座的山。)

四、感情背诵,升华情感。

1、(课件出示美丽的彩云,壮丽的三峡)师:诗人顺流而下,经过三峡,看到美丽的彩云,壮丽的三峡,耳畔传来猿猴的啼叫,此时此刻会有什么样的感觉呢?

2、学生自由朗读,体会意境。

3、在小组内有感情地朗读。

4、指名读。

5、试着背诵。

6、配乐背诵。

五、拓展背诵。

1、每个小组自选一首李白的诗进行背诵。

2、小组汇报。

六、指导书写,巩固字形。

1、辞右边的辛最下面的横要写得短些。

2、陵右下是折文。

3、猿右上面是土。

七、作业

1、背诵并默写古诗。

2、继续搜集李白的诗背一背。

篇19:早发白帝城古诗

唐・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注释:

1、白帝:今四川省奉节。

2、江陵:今湖北省江宁县。县。

3、一日还:一天就可以到达。

译文:

清晨,我告别高入云霄的白帝城;

江陵远在千里,船行只一日时间。

两岸猿声,还在耳边不停地啼叫;

不知不觉,轻舟已穿过万重青山。

赏析:

首句“彩云间”三字,描写白帝城地势之高,为全篇描写下水船走得快这一动态蓄势。“彩云间”的“间”字当作隔断之意,诗人回望云霞之上的白帝城,以前的种种恍如隔世。一说形容白帝城之高,水行船速全在落差。如果不写白帝城之高,则无法体现出长江上下游之间斜度差距之大。白帝城地势高入云霄,于是下面几句中写舟行的迅捷、行期的短暂、耳(猿声)目(万重山)的不暇迎送,才一一有着落。“彩云间”也是写早晨景色,显示出从晦暝转为光明的大好气象,而诗人便在这曙光初灿的时刻,怀着兴奋的心情匆匆告别白帝城。

第二句的“千里”和“一日”,以空间之远与时间之短作悬殊对比。这里,巧妙的地方在于那个“还”字上。“还”,归来的意思。它不仅表现出诗人“一日”而行“千里”的痛快,也隐隐透露出遇赦的喜悦。江陵本非李白的家乡,而“还”字却亲切得如同回乡一样。一个“还”字,暗处传神,值得读者细细玩味。

第三句的境界更为神妙。古时长江三峡,“常有高猿长啸”。诗人说“啼不住”,是因为他乘坐飞快的轻舟行驶在长江上,耳听两岸的猿啼声,又看见两旁的山影,猿啼声不止一处,山影也不止一处,由于舟行人速,使得啼声和山影在耳目之间成为“浑然一片”,这就是李白在出峡时为猿声山影所感受的情景。身在这如脱弦之箭、顺流直下的船上,诗人感到十分畅快和兴奋。清代桂馥称赞:“妙在第三句,能使通首精神飞越。”(《札朴》)

瞬息之间,“轻舟”已过“万重山”。为了形容船快,诗人除了用猿声山影来烘托,还给船的本身添上了一个“轻”字。直说船快,那便显得笨拙;而这个“轻”字,却别有一番意蕴。三峡水急滩险,诗人溯流而上时,不仅觉得船重,而且心情更为滞重,“三朝上黄牛,三暮行太迟。三朝又三暮,不觉鬓成丝”(《上三峡》)。如今顺流而下,行船轻如无物,船的快速读者可想而知。而“危乎高哉”的“万重山”一过,轻舟进入坦途,诗人历尽艰险、进入康庄旅途的快感,也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了。这最后两句,既是写景,又是比兴,既是个人心情的表达,又是人生经验的总结,因物兴感,精妙无伦。

全诗给人一种锋棱挺拔、空灵飞动之感。然而只看这首诗的气势的豪爽,笔姿的骏利,还不能完备地理解全诗。全诗洋溢的是诗人经过艰难岁月之后突然迸发的一种激情,所以在雄峻和迅疾中,又有豪情和欢悦。快船快意,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余地。为了表达畅快的心情,诗人还特意用上平“删”韵的“间”、“还”、“山”来作韵脚,使全诗显得格外悠扬、轻快,回味悠长。

篇20:早发白帝城古诗

[唐] 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注释译文

语句注释

发:启程。白帝城故址在今重庆市奉节县白帝山上。

朝:早晨。白帝:白帝城。杨齐贤注“白帝城公孙述所筑。初公孙述至鱼复,有白龙出井中,自以承汉土运,故称白帝,改鱼复为白帝城。”王琦注“白帝城在夔州奉节县与巫山相近。所谓彩云正指巫山之云也。”前人曾认为这首诗是李白青年出蜀时所作。然而根据“千里江陵一日还”的诗意李白曾从江陵上三峡,因此这首诗应当是他返还时所作。辞:告别。彩云间:因白帝城在白帝山上,地势高耸,从山下江中仰望仿佛耸入云间。

江陵:今湖北荆州市。从白帝城到江陵约一千二百里,其间包括七百里三峡。郦道元《三峡》“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障,隐天蔽日。自非亭午时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时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t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啭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还:归,返回。

猿:猿猴。啼:鸣、叫。住:停息。

万重山:层层叠叠的山,形容有许多。

译文

清晨朝霞满天我就要踏上归程。从江上往高处看,可以看见白帝城彩云缭绕,如在云间,景色绚丽。千里之遥的江陵一天之间就已经到达。两岸猿猴的啼声不断回荡不绝。猿猴的啼声还回荡在耳边时,轻快的小船已驶过连绵不绝的万重山峦。

创作背景

岑学恭作品早发白帝城

岑学恭作品早发白帝城公元759年,唐肃宗乾元二年春天,李白因永王李U案流放夜郎,取道四川赶赴被贬谪的地方,行至白帝城的时候忽然收到赦免的消息,惊喜交加随即乘舟东下江陵,所以诗题一作《下江陵》。

在李白写这首诗的四年前(公元755年),爆发了震撼唐帝国的“安史之乱”。在这次战乱中,当时的皇帝唐玄宗被迫逃往四川。后来唐玄宗便把皇位传给了他的儿子李亨即后来的唐肃宗。不久唐肃宗的弟弟永王李粼也起兵东下,想和唐肃宗争夺帝位。

当时李白在庐山隐居避乱,对内情并不明白,出于报国的热情便加入了永王的幕府。公元758年永王遭到了镇压,李白也受到了牵连,在浔阳(今江西九江市)入狱,而且被判长期流放夜郎(今贵州桐梓一带)。次年西行至巫山时遇赦,他即从白帝城乘舟返回江陵,

在途中写了这首诗来抒发诗人遇赦后无比欢快的心情。

当我们弄明白了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后,回过头来再看这首诗。在诗里前两句写白帝城出发时美丽的景色和行船的快速。快情快语感情充沛。这种朝发夕至的描写显示了长江一泻千里的气势,也流露出了诗人急切盼归的心情。后两句去写行船中的见闻。这里诗人并不去写看到的两岸青山,而是通过写耳朵听到猿猴的啼叫来展示船行之迅速。本来猿声悲哀婉转,让人有凄凉的感觉,但此刻诗人并没有把猿的啼叫放在心上,反而借它来映衬出这时船已如离弦之箭,在此起彼伏的叫声中,小船已掠过了崇山峻岭。同时通过小船顺流直下穿越千山万岭奔向江陵的描写,也蕴含了诗人摆脱政治劫难的轻松愉快的心情。

这首诗通过对行船的轻快和沿江两岸不绝猿啼的描写抒发了诗人遇赦归来的'喜悦心情。诗句轻松明快豪迈奔放,语言质朴自然,真如清水芙蓉,舒卷自如地展示了诗人舒畅欢快的心情。 唐代安史之乱初期唐玄宗奔蜀,太子李亨留讨安禄山。不久李亨即位史称唐肃宗。玄宗又曾命令儿子永王李磷督兵平叛,永王李磷在江陵召兵万人,自树一帜。肃宗怀疑他争夺帝位,以重兵相压李磷兵败被杀。李白曾经参加过永王李磷的幕府,被加上“附逆”罪流放夜郎(今贵州遵义),当他行至巫山(今四川境内)的时候,肃宗宣布大赦,李白也被赦免。他像出笼的鸟一样,立刻从白帝城东下返回金陵(今江苏南京)。这首诗就是乾元二年(759年)春天他到达江陵时所作。诗的第一、二句“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意思说早晨才辞别了五彩云霞映照中的白帝城,一天时间就回到了千里之遥的江陵,白帝城在地势高峻的山上,从江上回望白帝城犹如在彩云之间。千里是举整数而言(据《水经注》自白帝城到达江陵期间”千二百里“)。

这段路程的下水船速度很快,所以能“朝发白帝暮到江陵”。李白诗中也是采用了这意思来竭力描写船行快速的情况。 第三、四句“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意思是说只听两岸山间猿啼的声音连续不停,就在这啼过不停的猿声中,轻快的船已经从重重叠叠的高山峻岭中的江面驶过了。猿声指山峡猿啼的声音,古人说这种声音很“凄异”,大概也就是很特殊很感人的意思吧。李白的船行经三峡一带因为太快了,他几乎没有来得及领略这一带的景色。从他的心情来说他急于返回江陵和家人团聚,因而也无心欣赏风景耳边只听得一声声猿啼船就顺流而下到达江陵了。 这首诗写的是从白帝城到江陵一天之内的行程情况,主要突出轻快,这也反映了李白心情的轻快。

李白以58岁的年龄被流放夜郎,抛妻别子走向长途,忽然遇赦得以回家,心里自然十分高兴。

在诗中李白没有直接抒情,但是读了他对行程的描写,自然感受到他的心情和兴奋的情绪。

关于这首诗的写作年代历来有不同说法,有人认为是早年出蜀时的作品,也有人认为是李白以安陆为中心的漫游时期所作等等。我们采取的是他流放遇赦回江陵时所作的说法,因为这和李白遭遇较为相合,而且从“一日还”来看分明是说回到了江陵。其他诸说各有考证不作详述。

【《早发白帝城》优秀教案】相关文章:

1.早发白帝城 李白

2.早发白帝城李白

3.早发白帝城赏析

4.早发白帝城 古诗

5.早发白帝城古诗

6.早发白帝城 教案教学设计

7.幼儿园大班《早发白帝城》教案

8.早发白帝城古诗意思

9.李白诗《早发白帝城》翻译赏析

10.《早发白帝城》的诗词赏析

下载word文档
《《早发白帝城》优秀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