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文档 > 教案>《江南的冬景》教案6 教案教学设计

《江南的冬景》教案6 教案教学设计

2022-08-22 08:28:38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伊人爱养花”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3篇《江南的冬景》教案6 教案教学设计,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江南的冬景》教案6 教案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江南的冬景》教案6 教案教学设计

篇1:江南的冬景 教案教学设计

江南的冬景 教案教学设计

《江南的冬景》汇报课教案

课前预习布置

1、 字音

涮羊肉shuàn     蛰居zhé       乌桕jiù     赭色zhě

槎桠chá yā       给予jǐ yǔ   剥花生米bāo   剥削bō

拿出纱衫来着zhuó   用不着zháo    夹衣jiá      夹克jiā泊船bó

湖泊pō    月晕yùn       晕头转向yūn

搁笔(gē)        搁不住gé

2、 自读课文,思考

1、 文本有哪些段落直接写了江南的冬景?

2、文本共写了几幅画面?

3、尝试给每幅画面命名。

提示:可直接采用相关段落中的词语进行命名,也可以对段落的相关信息进行整合加以命名。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国画大师刘海粟曾经说过:“青年画家不精读郁达夫的游记,画不了浙皖的山水;不看钱塘、富阳、新安的山水,也读不通达夫的妙文。” 这是对郁达夫写景散文的高度评价。----------(多媒体显示)

可,为什么说青年画家一定要读郁达夫的散文呢?其散文和画画有什么关系呢?

带着这个疑问,我们一起走进郁达夫的散文,领略他笔下的江南的冬景。

(板书课题)

二、课前思考检测

课前已经布置了预习,现在我们一起来讨论问题,检测一下同学们的自渎效果。

先看第一个问题:文本有哪些段落直接写了江南的冬景?

明确:2、5、7、8、9

再来看后两个问题:文本共写了几幅画面? 尝试给每幅画面命名。

明确:  曝背谈天图

午后郊游图

寒村微雨图

江南雪景图

旱冬闲步图

总结:作者从五个角度,刻画了不同时间、不同场合、不同天气下的江南冬景,午后的温暖,蕴蓄生机的大地,雨中的迷蒙,雪中的情趣,等等,表现了作者对江南的热爱。

三、 选点突破,局部赏析

针对上述五幅画面,同学们最喜欢哪一幅?

(估计学生的喜好不一样,但其所喜欢的画面应该比较集中,具体有三幅,分别是午后郊游图、寒村微雨图以及江南雪景图。)

选出同学们最喜欢的一幅,全班齐读本段。

现在针对最喜欢的那幅图画,请同学们分组讨论,利用小组的集体智慧进行详细地赏析。赏析可以参照老师给的`问题提示:(投影显示)

1、写了哪些景物  2、景物有何特点  3、作者感受如何   4、运用何种手法

当然还要注意结合老师以前所教给你们的“品味散文语言”的方法。

午后郊游图赏析

1、所写景物:白色的芦花、火红的乌桕叶、雪白的乌桕籽、杂色的野草、和煦的微                                                                                                                                                                                                                                                       风、 温暖的阳光。

2、景物特点:色彩浓艳亮丽,对比鲜明,蕴含生机。

3、作者感受:和煦温暖,生机盎然。

4、所用手法:工笔细描,浓墨重彩。

这幅画面所写景物的颜色对比比较强烈,也比较重要,所以在赏析的时候要特别注意。

大家请看这两首诗:

1、“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杜甫《绝句》

赏析:丛柳滴翠,黄鹂和鸣,白鹭横空,青天如洗。黄绿交融,青白对比,有声有色,鲜明生动。面对美景,诗人心情恬静欢快,胸怀舒展开阔。

2、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杜牧《山行》

赏析:秋山苍翠欲滴,山巅白云缕缕,枫叶火红耀眼,晚霞鲜艳夺目。晚霞与枫叶相映,暮霭与寒山共色。冷色清新纯洁,暖色热情奔放,透露出勃勃生机,表达了诗人振奋喜悦的心情,给人以积极向上、乐观旷达的感受。

寒村微雨图赏析

1、所写景物:小桥流水人家、孤村细雨烟树、乌蓬茅屋酒客。

(长桥、乌蓬小船、细雨、灯晕)

2、景物特点:色彩素朴淡雅,意境朦胧悠远,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3、作者感受:悠闲,胸襟洒脱,得失俱亡。

4、所用手法:(淡笔素描,略加点染) 虚实相生、侧面衬托

虚实相生是营造意境的主要方法之一。在本画面中,“秋收过后是时间,“河流边三五人家会聚的小村子”是地点,“门对长桥窗临远阜”、“树枝槎桠的杂木树林”等构成了冬日农村图,这是实景。在这个实景上,作者“洒上一层细得同粉也似的白雨……月晕”这些则是虚景。但这些虚设的景致,使实在的“冬日农村图”具有了“微雨寒村”的意境。

其实关于运用虚实相生来营造意境的方法,古典诗词里就有很多。如王维的《山居秋暝》(多媒体展示《山居秋暝》)

秋雨空山,明月清泉--这是实景。然后,作者运用了虚实相生的手法写出了这幅画面的动景:从现象上说,“竹喧、莲动”是实(因为这是耳闻目睹的事实),“归浣女、下渔舟”是虚。但从实际情况来说,又似乎“归浣女、下渔舟”是实,“竹喧、莲动”是虚。这种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手法就为我们营造了世外桃源般的意境。那同学们在写作的时候也要注意借鉴这种方法。

本幅画面的结尾引用唐五代诗人李涉的诗《井栏砂税暮雨潇潇江上村,绿林豪客夜知闻。 他时不用逃名姓,如今世上半是君。”

按理说,绿林豪客个个都是草莽英雄,杀人如麻。但是在潇潇暮雨笼罩下一片静谧的、极富诗意江村中,他们也变得温文尔雅。深夜造访的“绿林豪客” 与诗人谈论诗词,颇为风雅。朦胧悠远的意境、极其浓郁的诗意荡涤“绿林豪客”的心灵:原先的暴躁不安,如今已变成平淡冲和,这从一个侧面表现寒村微雨图迷人的魅力。

江南雪景图赏析

对于这幅画,大家仔细观察,郁达夫有没有从正面去刻画?他巧妙地化用了前人的诗句,借前人的诗句来表现江南雪景的意境。而诗句往往简洁洗练,意象丰富,所以我们应该学会运用想象对诗句所营造的内容进行还原。在学生想象还原的基础上,笔者对学生的想象进行了归纳整理,进而再现出江南雪景优美图景:

“日暮时分,瑞雪纷纷,寒意森森,佳酿既陈,炉火正旺,与老友围炉对坐,推杯换盏,暖意融融。更深人静,瑞雪已停,月下梅花,投影于路,阵阵酒香,沁人心脾。偶尔传来几声犬吠,乃是行人叩门投宿。清晨破晓,孩童雪中嬉戏,忽一孩童跑来,报告惊喜发现:“前面村口,深雪之中,一枝红梅,傲雪怒放!”

巧引前人诗句,以补散文没有说尽的余意、尚未抒发之情愫,使文章在行文上跌宕多姿:时而使人沉浸在古典诗词点拨的意绪中,时而又将人带进优美的画境里,取得了“以少少许胜多多许”的艺术效果。

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从以下四个方面加以赏析:

1、 所写景物:围炉对酒、月映梅花、美酒飘香、柴门犬吠、行人投宿,雪中红梅,凌寒怒放。

2、景物特点:色彩浓淡相宜,对比强烈。

3、作者感受:淡雅高洁、优美宁静。

4、所用手法:写意传神,表现精髓。

四、想象作文,训练思维

刚刚大家一起分析了你们最喜欢的画面,感受了其中的图画美,这也难怪国画大师刘海粟会说青年画家要去读郁达夫的游记散文。

学语文一定要学以致用,写作文要善于联想和想象。

文章最后,作者搁下纸笔,打算去湖上散步。那么作者会看见怎样的景色?又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呢?下面请同学们课堂想象作文,想象郁先生在高爽的晴空下,在洋溢的日光中去湖上散步的情境,要求既要写出湖上的美丽风光,又要写出郁先生湖边散步的种种情态,以训练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

篇2:江南的冬景 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揣摩作者笔下的景物特征,初步了解郁达夫散文的艺术风格。

二、 导入新课

同学们,一年四季中,你们最喜欢哪个季节?(众说纷纭)其实,冬天也是很可爱的。我们来看看郁达夫笔下的江南的美丽可爱的冬景。

三、检查预习情况

(一)掌握以下读音:

涮羊肉shuàn     蛰居zhé       乌桕jiù     赭色zhě

槎桠chá yā       给予jǐ yǔ   剥花生米bāo   剥削bō

拿出纱衫来着zhuó   用不着zháo    夹衣jiá      夹克jiā泊船bó

湖泊pō    月晕yùn       晕头转向yūn

搁笔(gē)        搁不住gé

(二)浏览文本,整体感知

课前我们已经对课文进行了预习,现在再给大家3分钟时间快速浏览课文, 讨论预习题。

1、文本有哪些段落写了江南的冬景?

2、文本共写了几幅画面?

3、尝试给每幅画面命名。

(学生可直接采用相关段落中的词语进行命名,也可以对段落的相关信息进行整合加以命名。命名过程中尽量放手让去筛选相关信息,教师只在必要时做适当点拨。经过师生讨论,明确如下:)

曝背谈天图

午后郊游图

寒村微雨图

江南雪景图

旱冬闲步图

总结:作者从五个角度,刻画了不同时间、不同场合、不同天气下的江南冬景,午后的温暖,蕴蓄生机的大地,雨中的迷蒙,雪中的情趣,等等,表现了作者对江南的热爱。

四、 选点突破,局部赏析

针对上述五幅画面,引导学生讨论哪一幅最精彩,并简要说明理由。经过讨论,尽管欣赏的理由各不相同,学生喜欢的画面却比较集中,具体有三幅,分别是午后郊游图、寒村微雨图以及江南雪景图。教师就引导学生对这三幅画面进行详细地赏析,赏析时要求学生针对每幅画面,回答教师提出的具有思维梯度的一组问题--

1、写了哪些景物

2、景物有何特点

(一)午后郊游图赏析

教法:自读-朗读-范读-想象-品味

1、所写景物:白色的芦花、火红的乌桕叶、雪白的乌桕籽、带点绿意的野草、和煦的微风、温暖的阳光。(板书)

2、景物特点:色彩亮丽,蕴含生机。(板书)

这里描绘的是一幅蕴含生气的明丽的画面。在丰腴润泽的江南冬郊的青天碧落下,有白色的芦花,有红叶,有顶着白色乌桕籽的乌桕树,还有顶部赭色、根部带点绿意的小草。作者将充满生气的色彩点染到了画里,使整个画面明丽了起来,泛出了生气。

本幅画面关于景物色彩对比特点的赏析比较重要,可补充以下一例: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杜甫《绝句》

赏析:黄绿交融,青白对比,有声有色,鲜明生动。面对美景,诗人心情恬静欢快,胸怀舒展开阔。

(二)寒村微雨图赏析

教法:自读、听录音,画面

1、所写景物:长桥,乌篷小船,细雨,灯晕

2、景物特点:淡雅,朦胧,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三)江南雪景图赏析

教法:与《济南的冬天》比较

1、引导学生从以下两个方面加以赏析:

⑴ 所写景物:围炉对酒、月映梅花、美酒飘香、柴门    犬吠、行人投宿,雪中红梅,凌寒怒放。

⑵景物特点:高雅,宁静

我们学习过老舍的《济南的冬天》,一定还记得描写雪景的这段文字:(投影)

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像些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同是写雪景,与《济南的冬天》比较,《江南的冬景》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的`地方?默看写雪景的一段。

《济南的冬天》更多的是在进行直接的描写。而《江南的冬景》是引用诗句、避实就虚地写江南的雪景。

2.总结:

虽然没有写景,可是优美的诗句却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想象。日暮时候见到老朋友了,是“能饮一杯无”,夜深人静后,也许雪已经停了,月光下的梅花影子印在微雪的路上,不时地远处还会飘来酒香;偶尔会传来几声犬吠,是夜归的路人;到得早晨,雪地里狗和孩子都在兴奋的嬉戏着,忽有一孩童惊喜地跑来:“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好一幅清丽的雪中梅花图!这幅图景里有色有声还有味!虽没有直接写景,而意境全出了。

引用诗句的写法,是郁达夫散文常用的笔法,他常在散文中插入一些诗句,使文章在整个行文上显得摇曳多姿,也增加了文章的诗情画意。

五、布置作业

课后阅读郁达夫的其他作品,体会其艺术风格,读书课上交流。

篇3:《江南的冬景》教案教学

《江南的冬景》教案教学

专题解说:谛听天籁——表述自然之美,《江南的冬景》、《西地平线上的落日》;

感悟自然——体会自然风物引起的人生感怀,《赤壁赋》、《始得西山宴游记》;

湖山沉思——思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式,《寂寞》、《像山那样思考》。

文本分析:本文是一篇景物意境非常优美的散文。作者用饱含深情的笔调从各个角度描写江南的冬天,抓住江南冬天“晴暖温润”的特点,描绘出一幅江南暖冬的水墨画,抒发了深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对自然的观察、感受能力和文本阅读的审美感知、发现、鉴赏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交流探究,品位文本意境美。

情感与态度:热爱自然,提升审美品位,加强生态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学习对比的修辞技巧,琢磨避实就虚的写法,体会文章浑然天成的意蕴。

【教学方法】

文本研读,比较赏析法,师生合作、探究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时数】1课时

【教法、学法设计】

教师的教学行为学生的学习行为

一、导入新课我们曾经学过毛泽东的《沁园春?雪》,词中诗人把北国风光写得那么的壮丽多姿,给我们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江南的冬景给郁达夫留下的总体印象又是什么?(板书课题)设计意图:快速浏览找出文眼,训练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生快速阅读,齐答:“江南的冬景是一种明朗的情调。”

二、文本对话,整体感知

1、文是一篇写景散文,请同学们听老师朗读课文,注意思考两个问题:a、注意文中多音字的正确读音。b、郁达夫笔下的“江南”指哪些地方?

2、在冬季里,作者发现了江南什么样的美景?请把这些景点找出来。(显示幻灯图片)

3、江南的冬景有什么特征?运用什么手法?

设计意图:通晓文意,初步把握作品内涵。学生自主学习,教师纠正明确。

a、给予、剥花生、泊船、月晕、搁笔b、指江浙地区(第6小节),而不指中国极南地区闽粤地区。

教师提示:写了屋外,写了植被,写了江南的雨,雪,无雨无雪时冬郊的闲步。

学生讨论明确:屋外曝背谈天图、午后冬郊图、农村冬雨图、江南雪景图、旱冬闲步图学生讨论明确:a、特征:温润晴暖优美b、对比:与北方冬景、江南秋景、闽粤地区的冬景等的对比。

三、突出重点、比较鉴赏以“江南雪景图”为例:我们学习过老舍的《济南的.冬天》,同是写雪景,与《济南的冬天》比较,《江南的冬景》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出示幻灯文本:《济南的冬天》中雪景段落)设计意图:比较阅读,更有利于更加深入地理解作品所呈现的丰富内涵。

学生讨论交流:不同:《济南的冬天》更多的是在进行直接的描写。而《江南的冬景》是引用诗句、避实就虚地写江南的雪景。

教师小结:引用诗句、避实就虚的写法,是郁达夫散文常用的笔法,他常在散文中插入一些旧诗,以补散文里没有说尽的余意,没有抒发的情愫,使文章在整个行文上显得跌宕多姿,也增加了文章的诗情画意。

四、品味语言、深入思考

1、朗读文本,思考:评论家认为郁达夫的写景散文充满了诗情画意,哪些文字能体现这个特点?谈谈你感受。(出示右边幻灯文本)

2、作者对江南雪景有没有作实景描绘,为什么?

设计意图:品味语言所体验的内涵或表达效果,通过朗读使学生的理解更具个性化。引用的诗词:若是冬天来了,春天也马上会来。暮雨潇潇江上村。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五彩的文字:灰云、霜白、红叶、雪白的桕子、赭色的草根边带绿意、青天碧落、白雨、淡墨背景、乌蓬小船、红黄的垂暮天学生交流、

老师归纳:作者引用诗句、避实就虚的用意在于巧借诗句意境,并通过自己的品评将这个意境推到一个新的境界;虽则语句简省洗练,但所包容的意象十分丰富。

五、拓展延伸、创新实践

1、我们可以从郁达夫散文中学习到散文的哪些写法?

2、假如你要以《扬州的冬天》为题写一篇情景交融的散文,要求通过扬州冬景的描写,表达不同的思想感情,如喜悦、惆怅等,你会选择哪些景物呢?怎样写呢?

设计意图:通过实践,让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得到及时的反馈。

学生讨论可得:

a、多引用诗句,多用色,使文章诗情画意。

b、运用比较写法突出景物的特点。

c、文章要溶进自己的个性。学生当堂写作,师巡视、点拨。请几位同学范读自己的短文。

六、课堂小结

画家刘海粟曾说过:“青年画家不精读郁达夫的游记,画不了浙皖的山水;不看钱塘、富阳、新安,也读不通达夫的妙文。”这是对郁达夫写景散文的高度评价。郁达夫曾经说过“欣赏山水以及自然景物的心情,就是欣赏艺术与人生的心情。”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我希望同学们能做到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自然的美,欣赏自然的美,并能运用所学到写作方法去写散文,写出有个性的散文。

七、课外作业

1、走进大自然的活动,体验自然,了解风物。

2、选择一张风景照写解说词,图文并茂讲你和自然的故事。

篇4:江南的冬景教案11 教案教学设计

江南的冬景教案11 教案教学设计

江南的冬景 郁达夫

教学目标:能对相关冬景图作评论鉴赏

一、导入

回忆熟悉的“春”的诗歌:

叶绍翁《游园不值》: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入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杜甫《江畔独步寻花》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白居易《忆江南》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江南的冬景又是怎样的呢?

二、作者介绍

郁达夫(1896.12.7-1945.9.17) 原名郁文,字达夫,浙江富阳人,19起开始创作旧体诗,19开始尝试小说创作。196月,与郭沫若、成仿吾、张资平等人成立了新文学团体创造社。7月,第一部短篇小说集《沉沦》问世,在当时产生很大影响。1922年5月,主编的《创造季刊》创刊号出版。7月,小说《春风沉醉的晚上》发表。1928年加入太阳社,并在鲁迅支持下,主编《大众文艺》。1930年3月,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为发起人之一。12月,小说《迟桂花》发表。1933年4月移居杭州后,写了大量山水游记和诗词。

郁达夫在文学创作的同时,积极参加各种反帝抗日组织,先后在上海、武汉、福州等地从事抗日救国宣传活动。1945年8月29日被日军宪兵杀害,终年49岁。1952年经中央人民政府批准,追认为革命烈士。

三、生自由读全文

四、内容把握

1、  文章描绘了哪些江南的冬景图?给各个冬景图拟小标题。

2、  各小组讨论后把小标题写到黑板上交流。

3、  师点拨:每幅图的特点是什么?作者流露的态度是什么?

内容 图景 特点 作者态度

人居 冬晨谈天图 晴暖 可爱

植被 寒郊草木图 生气 易体会

冬雨 农村微雨图 悠闲 迷人

冬雪 江南雪景图 闲雅 美丽

旱冬 旱冬闲步图 晴和 受欢迎

文眼:江南的冬景是一种明朗的情调

五、比较手法在文中的运用

1、人居:北国的蛰居异境 江南的曝背谈天(突出晴暖)

2、植被:闽粤的冬是南国的长春 江南的植被(突出生气)

3、德国的寒郊散步 江南的寒郊散步(突出宜人)

4、“明朗”:江南的冬季(宜人)/北方的夏夜(明朗) 江南的冬(明朗)

5、举例比较手法的运用:

郁达夫《故都的秋》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混混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

六、鉴赏五幅冬景图

1、冬晨谈天图

意象:落叶、晨霜、太阳、鸟雀、泥地、老翁小孩

朗读:读出轻快的意味。

2、寒郊草木图

意象:芦花、红叶、乌桕、草色

学生活动:据师给出的上联文本意境对出下联

上联:满地芦花映红叶

下联:点点白桕乱梅花/根边草色漾绿意(笔者试对,仅作参考)

附:本想把“草色”与“乌桕”同时融进下联中,未果,望同仁们似出更佳下联。

3、农村微雨图

背景:微雨寒村

意象:长桥、远阜、枝桠、白雨、乌篷、“红黄”、三五人家、若干酒客等。

学生活动:仿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点化这幅冬雨图。

注意点:平仄、韵脚不作要求,只要意境把握恰当,给人一定美感即可。

景的营造与情的抒发须一致。

附:《天净沙秋思》 笔者试对,仅作参考:

枯藤老树昏鸦, 长桥水门远阜,

小桥流水人家, 白雨乌篷杂桠,

古道西风瘦马, 茅舍昏灯酒客,

夕阳西下,暮色渐起,

断肠人在天涯。 悠闲客在江村。

4、江南冬雪图

(1)       鉴赏诗歌营造出的雪景与人性的闲雅的雪趣。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DD(日暮) 晚雪问饮

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DD(冬宵) 微雪寻香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DD(深夜) 风雪闻归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DD(早晨) 深雪报梅

学生活动:可请学生试着抓动词,然后拟出雪景与人情交融的词句。

(2)       比较老舍的《济南的冬天》

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像些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分析:《济南的冬天》更多的是在进行直接的描写。而《江南的冬景》是引用诗句、避实就虚地写江南的雪景。例,郁达夫《雨》:

我生长江南,按理是应该不喜欢雨的;但春日暝蒙,花枝枯竭的时候,得几点微雨,又是一件多么可爱的事情!“小楼一夜听春雨”,“杏花春雨江南”,“天街细雨润如酥”,从前的诗人,早就先我说过了。夏天的雨,可以杀暑,可以润禾,它的价值的`大,更可以不必再说。而秋雨的霏微凄冷,又是别一种境地,昔人所谓“雨到深秋易作霖,萧萧难会此时心”的诗句,就在说秋雨的耐人寻味。至于秋女士的“秋雨秋风愁煞人” 的一声长叹,乃别有怀抱者的托辞,人自愁耳,何关雨事。三冬的寒雨,爱的人恐怕不多。但“江关雁声来渺渺,灯昏宫漏听沉沉”的妙处,若非身历其境者决领悟不到。

5、旱冬闲步图DD(写实)

比较:江南冬雪图DD(吟诗)

农村微雨图DD(作画)

虽然写法不同,但都为我们展示了江南的冬的美丽。

七、总结全文

1、语言特点:清新纯朴

全文语调舒缓,恰似江南冬天的悠闲;语言清新、纯朴,和江南冬景的清朗相得益彰。声调平和、叙述节奏徐缓,有利于作者对描写对象进行多角度的反复渲染,实现景物描写的绘画美。

2、画家刘海粟评:“青年画家不精读郁达夫的游记,画不了浙皖的山水;不看钱塘、富阳、新安,也读不通达夫的妙文。”这是对郁达夫写景散文的高度评价。

八、拓展阅读:

郁达夫《故都的秋》

本教案自苏教版高中语文教学网:http//:www.oldq.com.cn

篇5:江南的冬景教案17 教案教学设计

编号:101021      主备:蔡英九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的观察能力和感受能力。

过程与方法:交流探究,品味文本意境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加强自然美的审美教育,在寄情山水的同时陶冶情操,提升精神境界。

学习难点:郁达夫的散文特点。

教学过程:

一、   播放一首江南民歌

二、   导入新课:

刚才欣赏了一首江南民歌,大家感觉怎么样?江南的歌好听,人美丽,景色更秀丽。那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郁达夫先生的《江南的冬景》,领略一下江南的冬季风光。(投影标题《江南的冬景》)

三、    请同学们带着下面的几个问题认真欣赏一下本文的朗读录音并注意有些字词的读音。

(1)    说说本文的朗读有什么特点?

(2)    能不能找出本文中对表达主题最为关键并最具神采的句子?                  (投影问题,播放朗读录音)

四、    结合学生的预习明确学案中的语音练习。

先让学生读出加点字的读音,然后投影,纠正答案。

五、    同学们预习得不错,请同学们各自说说本文朗读的特点。

(投影切换到“三”中的问题)

学生回答应该围绕“语速平缓,节奏松弛”“富有感情”这两点。

细心的学生还可以发现朗诵中读错的地方。

六、    请同学们互相交换一下看法,试回答投影上的第二个问题。

教师明确:江南的冬景是一种明朗的情调。(第3小节)

七、    请同学们互相讨论一下,作者是怎样描写江南冬景“明朗”的特点的?

学生的回答应该体现在以下几个小节的内容上:

(1)    第2小节:------树叶,也不至于脱尽;

到得灰云扫尽------;

晨霜白得像黑女脸上的脂粉似的清早------ ;

太阳一上屋檐------

(2)    第5小节:芦花可以到冬至而不败;

红叶亦有时候会保持三个月以上的生命;

还有雪白的桕子着在枝头;

草色顶多成了赭色,根边总带点绿意;

若遇到风和日暖的午后------;

则青天碧落之下------

(3)    第7小节:再洒上一层细得同粉也似的白雨,加上一层淡得

几不成墨的背景

(4)    第8小节:雪景本身就是明朗的色彩。

请同学们说说作者如此优美的描写对你的写作有什么启示?

学生回答应体体现以下几点:

(1)    观察事物要仔细

(2)    要选择典型意象来描写

(3)    要抓住事物的典型特征来描写

(4)    在描写过程中要适当运用修辞

(5)    从本文的景物描写中我们可以发现郁达夫非常注重景物色彩的.运用,这对我们的景物描写很有启迪

同学们根据上面的景物描写可以概括为哪几幅具体的图画?

教师小结学生的发言:其实根据同学们的发言,我们可以将作者描写的内容概括为这样几幅图画:曝背谈天图(第2小节)、午后冬郊图(第5小节)、农村冬雨图(第7小节)、江南雪景图(第8小节)、旱冬闲步图(第9小节)。

八、    作者描写上面的几幅画都采用了什么手法?请同学们找出使用这些手法的具体例子并思考使用这样的手法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大家可以互相协助共同完成这个任务。

听取学生发言后教师明确如下:(一)对比的手法

1.和北方的冬景相比较。

北方的冬天-----极寒冷--雪:深几尺  风:大若雷   ;人:躲 两三个月 蛰居

北国的冬天:温馨

江南的冬天--树叶:不脱尽  冷天:一两日  灰云 落叶  晨霜 太阳 鸟雀 泥地

老翁小孩:屋外曝背谈天

江南的冬天-----晴暖,湿润

效果:衬托出江南冬天的温和晴暖和可爱。(文中一“也”字要看出)

2.和北方的夏夜比较。     北方的夏夜-----明朗

效果:突出江南冬景的明朗。

3.闽粤地区的冬景和郁达夫笔下的江南的冬景的对比

闽粤地区的冬-----极和暖,无冬意--秋花:许多,品种多 ;着衣:不得不  至多  绝对

效果:突出江南的冬天很有冬意。

4.和德国的寒郊散步比较。

散步是一项非常悠闲的活动,只有在晴和的冬天才有情趣到郊外去散步。

作用:突出晴和;与下文形成了照应。

教师小结学生发言:以上对比总的来说比较的着眼点各不相同,但都突出了作者所钟爱的江南冬景的主要特征。

(二)避实就虚的手法

作者在描写江南雪景的时候,并没有直接的雪景描写,而是引用了一些诗句,但是作者这样的写法,并没有削弱我们对江南冬景的感知,反而使我们感到江南冬景更具神韵。

九、    王国维曾经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那么,上面的这些描写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境呢?文中有哪些依据?请同学们谈谈自己的看法。

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表达了作者悠闲愉悦的心境。文中的依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小节的关键词语上:

第2小节:这一种江南的冬景,岂不也可爱得很么?

第5小节:而且还可以饱觉着一种莫名其妙的含蓄在那里的生气。

第7小节:又是一种说不出的悠闲境界。

你说够不够悠闲?

人到了这一境界,自然会胸襟洒脱起来------

第9小节:在这一种冬天,倒只会感到快活一点------

第10小节:------去湖上散散步罢!

十、    散文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那么本文的“形”和“神”又是什么样的一种结构呢?请同学们根据刚才归纳的几幅图画将本文的结构整理出来。

曝背谈天图

形散      午后冬郊图               神聚

农村冬雨图    江南的冬景是一种明朗的情调

(景物描写)    江南雪景图        (悠闲愉悦的心情)

旱冬闲步图

十一、课堂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郁达夫的散文风格即清新隽永,明丽而真挚,富有神韵;行文如行云流水,自然有致,笔随意转,舒卷自如。再次领略了散文“形散神聚”的美妙蕴致。其实生活中无处没有美,只要我们能够亲近大自然,用心去发现美,去思考美之所以为美,我们的审美能力定能不断提高,我们的灵魂一定不会凝滞污垢。

十二、结束本节课的授课任务,布置作业,请同学们课后查阅有关资料,探究下面的问题:

(一)请同学们整理本文中作者所引用的有关诗句,查阅有关资料弄懂诗句的意思,并看看引用的诗句中有没有不合适的,若有,说出你的理由。

(二)“一切景语皆情语”,这篇文章让我们看到了在“可爱”“迷人”“美丽”的江南的冬景里散步的郁达夫,显得那么的闲适而恬淡,而这篇文章却是写于1935年的冬天,1935年是个什么年代,大家都知道,郁达夫何来的洒脱闲适呢?又如何理解呢?

本教案转载自苏教版高中语文教学网:http//:www.oldq.com.cn

篇6:《江南的冬景》教案1 教案教学设计

《江南的冬景》教案1 教案教学设计

《江南的冬景》教案1

[学习目标]

一、理解散文情与景和谐统一的写作特点,联系写作背景,体会作者于江南冬景中所寄托的感情.

二、联系多幅冬景图,进一步掌握散文“形”与“神 ”的关系

1.学习文章捕捉对自然万物独特的审美感悟,并用美的形式把它们表达出来。

2.学习散文的结构特征,体会优美散文的语言特色,琢磨它们的修辞技巧,体会文章浑然天成的意蕴。

[教学设想]

1.本文体现了郁达夫散文 “行文如行云流水,自然有致,笔随意转,舒卷自如” 的特点,在学习时,主要采用文本研读的方式,通过问题讨论来理解、体会。

2.文章利用多处对比来突出江南冬景之美,学习时要注意体会作者联想的思路以及这样写的好处。并在自己的写作中学习使用。

3.使用一课时。

[学习内容与步骤]

一、明确单元学习重点

谛听天籁 : 表述自然之美;

感悟自然  :体会自然风物引起的人生感怀;

湖山沉思 : 思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式。

二、导入新课,介绍作者

郁达夫,名文,字达夫,1812月7日出生于富阳满洲弄(今达夫弄)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幼年贫困的生活促使发愤读书,成绩斐然。他是著名的新文学团体“创造社”的发起人之一,他的第一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本小说集《沉沦》,被公认是震世骇俗的作品,他的散文、旧体诗词、文艺评论和杂文政论也都自成一家,不同凡响。

郁达夫在文学创作的同时,积极参加各种反帝抗日组织,先后在上海、武汉、福州等地从事抗日救国宣传活动。1938年底,郁达夫应邀赴新加坡办报并从事宣传抗日救亡,星洲沦陷后流亡至苏门答腊,因精通日语被迫做过日军翻译,其间利用职务之便暗暗救助、保护了大量文化界流亡难友、爱国侨领和当地居民。1945年8月29日,被日本宪兵残酷杀害,终年四十九岁。1952年经中央人民政府批准,追认为革命烈士。

郁达夫散文的美学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行文如行云流水,自然有致,笔随意转,舒卷自如;胸怀磊落,诚挚坦白,抒情性强。《江南的冬景》比较明显地体现了郁达夫散文的美学特征。该文创作于1935年,是郁达夫南迁杭州之后写下的散文名篇,最初发表于1936年1月1日《文学》第6卷第1号,收于良友出版公司1936年版的散文集《闲书》。

三、阅读课文,思考问题,理清思路

1.在《江南的冬景》中,我们感受到,作者心目中的江南冬天很好,阅读之后,你能够用哪些更具体的词语来替换这个“好”字?

2.作者笔下的“江南”主要指哪些地方?

3.为了突出江南冬天的美好,作者作了哪些比较?通过这些比较,作者写出了江南冬景的哪些主要特征?

4.在做完以上阅读思考之后,你又发现了江南冬景的哪些美妙所在?

学生讨论。理清思路。

《江南的冬景》里,作者从各个角度描写江南的冬天,写自己的切身感受,描绘出一幅江南暖冬的水墨画。第一至四段,第六段,作者作了一系列的对比,包括:北国与江南的冬天的比较,突出了江南冬天的晴暖温和,渲染北国冬天所不能提供的屋外曝背谈天的乐趣;江南冬天与秋天的比较,作者将江南的冬景比作北方的夏夜,写那种“明朗的情调”;闽粤等地的冬天与作者所说的江南冬天的比较,作者将他所感受到的“江南的冬景”作了更明确的区域界定;德国与江南的寒郊散步的比较,这和后文提到的.散步形成呼应。比较的着眼点各不相同,但都突出了作者所钟爱的江南冬景的主要特征。

第五段,作者写到了江南的植被。江南丰腴润泽的土地上,芦花、红叶、桕子、草汇合成江南冬景的底色,在青天碧落之下泛出生气。作者将这种种富有生气的色彩和雪莱《西风颂》中的名句相连接,别有一番情趣。写江南,不能不写到江南的河港湖泊。第七段,作者为微雨寒村的冬霖景象挥毫泼墨,借助想像的力量,在不经意的点染之间,一幅悠闲情调的水墨画就呈现在读者面前。郁达夫熟稔绘画的用色技巧,也能够较好把握情绪的节奏,因而写景时,他善于运用五颜六色状物写景,把江南冬景情意浓浓的画面展现在读者眼前、其中既有素描的工笔,也有浓淡适宜的写意,绘出的,总是一幅幅情景交融的优美图画。

八、九两段写到了江南的雨雪,承接上文说到的雨,又说到雪。作者对雪景没有作实景的描绘,只是引了一些诗句,在品评诗句的时候写出了雪趣。作者引用诗句、避实就虚的用意在于巧借诗句意境,并通过自己的品评将这个意境推到一个新的境界;虽则语句简省洗练,但所包容的意象十分丰富。结合郁达夫的创作风格来谈,这种虚实结合的写景方法是作者审美情趣和景物特征相融合的结果,是表现与再现的统一。郁达夫主张表现自我,认为小说是作者的“自叙传”。这种直接抒写性情的创作风格同样也体现在散文写作中,只是在散文里更注重表现与再现的结合。因此,江南的冬景在郁达夫笔下,既是一种意境,也是一种情境。

接下来又写到了江南旱冬的晴和,并将话题再一次引到“散步”上来。文中的雨雪天气以及晴和的日子变换频繁,但读来没有生硬凑合的感觉,仍是浑然天成的一个整体,主要原因是作者高超的构思已经将读者引导到了江南冬天的温润和煦之中。这是一种让人身心愉悦的情绪的散步。文章最后一段语言平实而又活泼,照应全文行云流水般的描述,既是一个巧妙的收束,又是一次洒脱无羁的荡开。至此,作者的情绪已经带领读者完全融入到江南冬景的优美意境中去了。

明确:描写景物要抓住景物的特征,写出它们最与重不同的地方。

四、文本研读,深入思考

讨论:

1.文章写景时采取了虚实结合的描写策略。读完全文,你觉得哪些地方写的是实景?哪些地方写的是虚景?虚景传达出作者怎样的心境和情趣?

2.文章多次引用诗文名句,找出这些诗文名句并体会:能不能用自己的话替换这些名句?如果替换以后,会不会影响文章的语言风格?

3.有时,作者也借助想像的力量,看一看,哪些地方是作者想像出来的景致?

4.文章阅读使我们沉浸在一种画意之中,你觉得,这是一种什么风格的图画(油画、水彩、素描、速写、中国画的工笔或写意,等等)?(可以从用色和构图的意蕴等方面为自己选择的答案找到理由。)

通过以上问题的讨论,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的语言特色和行文风格,体会到,江南冬景的悠闲和暖、作者心境的闲适和行文时的舒缓自如在全文中水乳交融,和谐统一。

作者引用诗句、避实就虚的用意在于巧借诗句意境,并通过自己的品评将这个意境推到一个新的境界。这样,就做到了通过简省洗练语句传达丰富的意象这一目的。

全文语调舒缓,恰似江南冬天的悠闲;语言清新、纯朴,和江南冬景的清朗相得益彰。声调平和、叙述节奏徐缓,有利于作者对描写对象进行多角度的反复渲染,实现景物描写的绘画美。画家刘海粟对此深有感触:“青年画家不精读郁达夫的游记,画不了浙皖的山水;不看钱塘、富阳、新安,也读不通达夫的妙文。”这是对郁达夫写景散文的高度评价。

本教案自苏教版高中语文教学网:http//:www.oldq.com.cn

篇7:江南的冬景教案12 教案教学设计

江南的冬景教案12 教案教学设计

《江南的冬景》

沭阳县中英文学校   程善峰

教学目标:

1 欣赏体验江南冬景明朗悠闲的情调,谛听天籁,欣赏自然之美。

2 学会观察并发现自然景物的美,学习作者的写景技巧,用恰当的语言表述出来。

重点与难点: 重点在于欣赏体验江南冬景明朗悠闲的情调并体会其写作技巧,难点在写景小片段的指导。教学方法 :

1、 美读法

2、 讨论法

3、 比较赏析法

4、 情境教学法

教学过程与步骤:

一 导入(一):

江南以优美的自然景色闻名于世,引无数文人墨客忘返,留下无数动人诗篇。如“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白居易《忆江南》),“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杜牧《江南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江南风景秀丽,人杰地灵,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著名作家郁达夫写的《江南的冬景》

导入(二)屏幕展示一些山水画,请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绘。

…………

画家刘海粟曾说过:“青年画家不精读郁达夫的游记,画不了浙皖的山水;不看钱塘、富阳、新安,也读不通达夫的妙文。”这是对郁达夫写景散文的高度评价。的确,充满诗情画意,这就是郁达夫写景散文的特点。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写景名篇《江南的冬景》。

二 整体感知

(一)问题:快速自由朗读课文,找出能够体现江南冬景特点的词语。

1.正音

煊羊肉(xuān)           蛰居(zhé)         乌桕(jiù)             赭色(zhě)

槎桠(chá yā)           给予(jǐ yǔ)        剥花生米(bāo)        剥削(bō)

拿出纱衫来着(zhuó)     用不着(zháo)      夹衣(jiá)             夹克(jiā)

泊船(bó)               湖泊(pō)         月晕(yùn)            晕头转向(yūn)

搁笔(gē)               搁不住(gé)

2.郁达夫笔下的“江南”指哪些地方?

指江浙地区(第6小节),而不指中国极南地区闽粤地区。

(二)江南的冬景给郁达夫留下的总体印象是什么?快速浏览找出文眼。

江南的冬景是一种明朗的情调。

(三)郁达夫是怎样来表现它的明朗的情调的?写了几幅画面?

提示:写了屋外,写了植被,写了江南的雨,雪,无雨无雪时冬郊的闲步

屋外曝背谈天图

午后冬郊图

农村冬雨图

江南雪景图

旱冬闲步图

四、品味赏析

1。在《江南的冬景》中,我们感受到,作者心目中的江南冬天很好,阅读之后,你能够用哪些更具体的词语来替换这个“好”字?

2。评论家认为郁达夫的写景散文充满了诗情画意,哪些文字能体现这个特点?谈谈你感受。

引用的诗词:若是冬天来了,春天也马上会来。//     暮雨潇潇江上村//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五彩的文字:

灰云 霜白 红叶 雪白的桕子 赭色的草 根边带绿意

青天碧落 白雨 淡墨背景 乌蓬小船 红黄的垂暮天

3。为了突出江南冬天的美好,作者作了哪些比较?请找出并说说好处。(让学生领会,描写景物要抓住景物的特征,写出它们最与众不同的地方。)

第一至四段,第六段,作者作了一系列的对比,包括:北国与江南的`冬天的比较,突出了江南冬天的晴暖温和,渲染北国冬天所不能提供的屋外曝背谈天的乐趣;江南冬天与秋天的比较,作者将江南的冬景比作北方的夏夜,写那种“明朗的情调”;闽粤等地的冬天与作者所说的江南冬天的比较,作者将他所感受到的“江南的冬景”作了更明确的区域界定;德国与江南的寒郊散步的比较,这和后文提到的散步形成呼应。比较的着眼点各不相同,但都突出了作者所钟爱的江南冬景的主要特征。

4。文章写景时采取了虚实结合的描写策略。读完全文,你觉得哪些地方写的是实景?哪些地方写的是虚景?虚景传达出作者怎样的心境和情趣?

作者对雪景没有作实景的描绘,只是引了一些诗句,在品评诗句的时候写出了雪趣。作者引用诗句、避实就虚的用意在于巧借诗句意境,并通过自己的品评将这个意境推到一个新的境界;虽则语句简省洗练,但所包容的意象十分丰富。结合郁达夫的创作风格来谈,这种虚实结合的写景方法是作者审美情趣和景物特征相融合的结果,是表现与再现的统一。郁达夫主张表现自我,认为小说是作者的“自叙传”。这种直接抒写性情的创作风格同样也体现在散文写作中,只是在散文里更注重表现与再现的结合。因此,江南的冬景在郁达夫笔下,既是一种意境,也是一种情境。

5.阅读课文使我们沉浸在一种画意之中,你觉得,这是一种什么风格的图画(油画、水彩、素描、速写、中国画的工笔或写意,等等)?

6.散文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本文“形”是五幅江南的冬景图,“神”是抒发了赞美、眷恋江南自然风物的真情,流露出清新明朗的心境。

如:文中的雨雪天气以及晴和的日子变换频繁,但读来没有生硬凑合的感觉,仍是浑然天成的一个整体,为什么?

作者高超的构思已经将读者引导到了江南冬天的温润和煦之中。这是一种让人身心愉悦的情绪的散步。

走近作者:郁达夫,名文,字达夫,1896年12月7日出生于浙江富阳满洲弄(今达夫弄)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幼年贫困的生活促使他发愤读书,成绩斐然。他是著名的新文学团体“创造社”的发起人之一,他的第一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本小说集《沉沦》,被公认是震世骇俗的作品,他的散文、旧体诗词、文艺评论和杂文政论也都自成一家,不同凡响。 代表作有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散文《江南的冬景》《故都的秋》。郁达夫在文学创作的同时,积极参加各种反帝抗日组织,先后在上海、武汉、福州等地从事抗日救国宣传活动。1938年底,郁达夫应邀赴新加坡办报并从事宣传抗日救亡,星洲沦陷后流亡至苏门答腊,因精通日语被迫做过日军翻译,其间利用职务之便暗暗救助、保护了大量文化界流亡难友、爱国侨领和当地居民。1945年8月29日,被日本宪兵残酷杀害,终年四十九岁。1952年经中央人民政府批准,追认为革命烈士。 ……

作业布置:1。再找一些郁达夫的写景散文或其他作家描写江南冬景的散文,作对比阅读。阅读时,主要从语言运用和景物特征方面着眼。

2.研读《晨昏诺日朗》,设计一些阅读问题。

本教案转载自苏教版高中语文教学网:http//:www.oldq.com.cn

篇8:江南的冬景教案16 教案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欣赏大自然的美,提高审美品位,并用美的形式把它们表达出来。

2.交流探究,品味文章的意境美。

3.学习对比修辞、避实就虚的写法,体会文章浑然天成的意蕴。

学习方法:  颂读法;讨论法;比较赏析法

教学过程:

一、投影学习目标  (见上)

二、导入新课与作者介绍:

1.      导入新课

我们这个地方一年四季中,哪个季节最美?(学生答)作家郁达夫,他选择了大家难发现美的季节--冬季,并感受到了不同寻常的美,写下了一篇优美的散文《江南的冬景》,这节课就让我们借用大师的 一双慧眼,去发现和感受江南冬天里的美景!

2.投影作者

三、文本对话,整体感知(听朗诵磁带)

1.正音

煊羊肉(xuān)           蛰居(zhé)         乌桕(jiù)             赭色(zhě)

槎桠(chá yā)           给予(jǐ yǔ)        剥花生米(bāo)        剥削(bō)

拿出纱衫来着(zhuó)     用不着(zháo)      夹衣(jiá)             夹克(jiā)

泊船(bó)               湖泊(pō)         月晕(yùn)            晕头转向(yūn)

搁笔(gē)               搁不住(gé)

2.问题讨论

(1)郁达夫笔下的“江南”指哪些地方?

明确:对江南有明确的区域界定:指江浙地区(第6小节),而不指中国极南地区闽粤地区。

(2)江南的冬景给郁达夫留下的总体印象是什么?快速浏览找出文眼。

提示: 江南的冬景是一种明朗的情调。

(3)郁达夫是怎样来表现它的明朗的情调的?写了几幅画面?

提示:屋外曝背谈天图、午后冬郊图、农村冬雨图、江南雪景图、旱冬闲步图

四、品味赏析

(一)屋外曝背谈天

1.听朗读

2.写出了冬天的什么特点?

提示:晴暖温和的天气倒像是在春天,更有屋外空地里的那老翁小孩,也许是祖孙俩,正逗玩得高兴,生活气息很浓厚,一副和乐融融的气氛已经弥漫在画面里了。

(二)午后冬郊图

1.问:这幅画中有哪些景?有哪些颜色?(找出句子细细品读)

提示:

这里描绘的是一幅充满生气的明丽的画面。在丰腴润泽的江南冬郊的青天碧落下,有白色的芦花,有红叶,有顶着白色乌桕籽的乌桕树,还有顶部赭色、根部带点绿意的小草。作者将充满生气的色彩点染到了画里,使整个画面明丽了起来,泛出了生气。

2.给这幅画题句诗

这样的冬景使人自然而然的联想起雪莱的诗句。以色彩入文,给画面着色,是郁达夫散文的特点,这样就让让文章更有诗情画意。其实刚才看的'屋外曝背谈天图、农村冬雨图都是如此,尤其是农村冬雨图,更是在刻意地为画面着色:白雨、淡得几不成墨的背景,乌篷,红黄等。(三)农村冬雨图

1.这幅画你们喜欢吗?它写出了怎样的意境?(恬淡幽静)

2.请同学朗读。学生评价有没有读出意境出来。没有就放录音。

2.      采用怎样方法才能读出意境?

提示:节奏舒缓,语调平和,这样才符合郁达夫的行文节奏,才能读出恬淡幽静的氛围来,因为是郁达夫在刻意地画一幅画,他从不同角度观察画,琢磨画,“你试想想”“若再要点些景致进去”“还可以加”,行文的速度很慢。

(四)江南雪景图

1.比较阅读

投影:

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像些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同是写雪景,与《济南的冬天》比较,《江南的冬景》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的地方?默看写雪景的一段。

《济南的冬天》更多的是在进行直接的描写。而《江南的冬景》是引用诗句、避实就虚地写江南的雪景。

2.这些诗句写出了怎样的意境,前后左右互相讨论。

3.总结:

没有写景,可是优美的诗句却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想象。日暮时候见到老朋友了是“能饮一杯无”,更深人静后,也许雪已经停了,月光下的梅花影子印在微雪的路上,不时地远处还会飘来酒香,偶尔会传来几声犬吠,到得早晨,雪地里狗和孩子都在兴奋的嬉戏着,忽有一孩童惊喜地跑来:“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好一幅清丽雪中梅花图!这幅图景里有色有声还有味!虽没有直接写景,而意境全出了。

引用诗句、避实就虚的写法,是郁达夫散文常用的笔法,他常在散文中插入一些旧诗,以补散文里没有说尽的余意,没有抒发的情愫,使文章在整个行文上显得跌宕多姿,也增加了文章的诗情画意。

4.拓展阅读

投影:

我生长江南,按理是应该不喜欢雨的;但春日暝蒙,花枝枯竭的时候,得几点微雨,又是一件多么可爱的事情!“小楼一夜听春雨”,“杏花春雨江南”,“天街细雨润如酥”,从前的诗人,早就先我说过了。夏天的雨,可以杀暑,可以润禾,它的价值的大,更可以不必再说。而秋雨的霏微凄冷,又是别一种境地,昔人所谓“雨到深秋易作霖,萧萧难会此时心”的诗句,就在说秋雨的耐人寻味。至于秋女士的“秋雨秋风愁煞人” 的一声长叹,乃别有怀抱者的托辞,人自愁耳,何关雨事。三冬的寒雨,爱的人恐怕不多。但“江关雁声来渺渺,灯昏宫漏听沉沉”的妙处,若非身历其境者决领悟不到。(郁达夫《雨》)

(五)旱冬闲步图

朱自清的《春》可是大家都熟悉的一篇著名的写景散文,优美的文笔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严整的结构成为我们大家学写散文的楷范,确实朱自清的写景散文特别讲究结构的营造,他是用结构来一步步推动情感的发展的,而大家看一下郁达夫的文章。前面写过散步了,这里又在写了,这正反映了郁达夫散文的与众不同:笔随意转,他让结构随着情走,随着意走,文章到此,我们已经不知不觉的进入了郁达夫营造的那种优美的氛围中去,他带着我们到江南进行了一次情绪上的散步。作者写到此,也抛开笔,到湖上散步去了。写景达到了“忘情忘我的境地”。“觉得总要把热情渗入,不能达到忘情忘我的境地。”

(六)为什么写北方的冬天?运用什么手法?文章中还有比较的运用吗?目的分别是什么? 1.和北方的冬景相比较。

北方的冬天-----极寒冷--雪:深几尺  风:大若雷   ;人:躲 两三个月 蛰居

江南的冬天-----晴暖,湿润

树叶:不脱尽  冷天:一两日  灰云 落叶  晨霜 太阳 鸟雀 泥地

老翁小孩:屋外曝背谈天

2.闽粤地区的冬景和郁达夫笔下的江南的冬景有什么区别?

闽粤地区的冬-----极和暖,无冬意--秋花:许多,品种多 ;着衣:不得不  至多  绝对

3.和北方的夏夜比较。     北方的夏夜-----明朗

4.和德国的寒郊散步比较。

A.散步是一项非常悠闲的活动,在什么样的冬天才有情趣到郊外去散步呢?(晴和)

B.从文中也可以找到答案的。第9小节。

作用:突出晴和;与下文形成了照应。

四、课堂总结

1.      本文还有什么特点?(提示:化用或仿照古典诗句,使语言更典雅。)2.从郁达夫的散文中学到了哪些写法?

(1)多引用诗句,多用色,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

(2)运用比较写法突出景物的特点。

(3)文章要溶进自己的个性。

(4)行文节奏要和所写的意境相合。

五、探讨心境

“一切景语皆情语”,这篇文章让我们看到了在“可爱”“迷人”“美丽”的江南的冬景里散步的郁达夫,显得那么的闲适而恬淡,而这篇文章却是写于1935年的冬天,1935年是个什么年代,大家都知道,郁达夫何来的洒脱闲适呢?又如何理解呢?

六、结束语:

通过鉴赏我们发现,平平常常的江南之冬,郁达夫发现了这么多的美。我们大家如能像作者那样,执着一颗寻美的心,睁开你们的一双敏锐的眼睛,那么你们会发现:美无处不在。因为,世界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本教案自苏教版高中语文教学网:http//:www.oldq.com.cn

篇9:江南的冬景教案7 教案教学设计

江南的冬景教案7 教案教学设计

江南的冬景

一、介绍作者

二、郁达夫散文特点

三、听读课文,思考问题

1.在《江南的冬景》中,我们感受到,作者心目中的江南冬天很好,阅读之后,你能够用哪些更具体的词语来替换这个“好”字?

2.为了突出江南冬天的美好,作者作了哪些比较?通过这些比较,作者写出了江南冬景的

哪些主要特征?

3.在做完以上阅读思考之后,你又发现了江南冬景的哪些美妙所在?

学生讨论。理清思路:

1、《江南的冬景》里,作者从各个角度描写江南的冬天,写自己的切身感受,描绘出一幅江南暖冬的水墨画。第一至六段,作者作了一系列的对比:一是着眼于人的生活,将北国冬天的蛰居异境与江南的冬天的曝背谈天比较,突出了江南冬天的晴暖温和,渲染江南冬天户外活动的乐趣;二是着眼于情调,将江南冬天与秋天的作比较,作者将江南的冬景比作北方的夏夜,突出“明朗的情调”;三是着眼于花草植被,将闽粤等地的冬天DD春、秋的延长,与江南冬天DD含蓄生气作比较,突出江南冬天的温润生机,同时作者将他所感受到的“江南的冬景”作了更明确的区域界定;四是着眼于人们的习惯,将德国与江南的寒郊散步作比较,突出江南冬天的宜人,并和后文提到的散步形成呼应。比较的着眼点各不相同,但都突出了作者所钟爱的江南冬景的主要特征。

多媒体展示:

着眼点 比      较       点 作    用

人的生活 北国:蛰居异境 江南:曝背谈天 突出了江南冬天的晴暖温和

情    调 秋天:读书、写字的最惠季节 冬天:如同北方的夏夜 突出了江南冬天的明朗情调

花草植被 闽粤:春、秋的延长 江南:含蓄生气 突出江南冬天的温润生机

人的习惯 德国;寒郊散步 江南:寒郊散步 突出江南冬天的逍遥宜人

这里写法上与《古都的秋》这一篇文章非常相似。

以上为第一部分(1-6节):侧面描写江南的冬景。

2、阅读第二部分(7-9节):正面描写江南的冬景。

◆阅读第七段,写冬雨中的江南DD悠闲境界,画一般的意境。找出文中关键句子。

DD“人到了这一个境界,自然会得胸襟洒脱起来,终至于得失俱亡,死生不问了”。

“这一个境界”指的是什么境界?

DD悠闲境界。

总结:作者为微雨寒村的冬霖景象挥毫泼墨,借助想像的力量,在不经意的点染之间,一幅悠闲情调的水墨画就呈现在读者面前。郁达夫熟稔绘画的用色技巧,也能够较好把握情绪的节奏,因而写景时,他善于运用五颜六色状物写景,把江南冬景情意浓浓的画面展现在读者眼前、其中既有素描的工笔,也有浓淡适宜的写意,绘出的,总是一幅幅情景交融的优美图画。

◆阅读八段,写冬雪中的江南DD诗意境界。这里作者对雪景没有作实景的描绘,只是按不同时间(日暮-冬宵-雪夜-早晨)引用诗句来描写,在品评诗句的时候写出了雪趣。

◆阅读第九节,写旱冬的江南--晴和。散步的好天气。

文中的雨雪天气以及晴和的日子变换频繁,但读来没有生硬凑合的感觉,仍是浑然天成的一个整体,主要原因是作者高超的'构思已经将读者引导到了江南冬天的温润和煦之中。这是一种让人身心愉悦的情绪的散步。

正面描写江南的冬景:

冬雨中的江南    悠闲   (绘画)

冬雪中的江南    雪趣   (吟诗)    画意诗情

旱冬时的江南    晴和   (写实)

文章最后一段语言平实而又活泼,照应全文行云流水般的描述,既是一个巧妙的收束,又是一次洒脱无羁的荡开。至此,作者的情绪已经带领读者完全融入到江南冬景的优美意境中去了。

四、总结:

通过以上问题的讨论,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的语言特色和行文风格,体会到,江南冬景的悠闲和暖、作者心境的闲适和行文时的舒缓自如在全文中水乳交融,和谐统一。

作者对自然纯美的注视和欣赏,把自己融入到自然中,在自然中体验到的是一个人的生存境界,洒脱的心胸,对名利的淡薄,这是一种美的享受。(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作者引用诗句、避实就虚的用意在于巧借诗句意境,并通过自己的品评将这个意境推到一个新的境界。这样,就做到了通过简省洗练语句传达丰富的意象这一目的。

全文语调舒缓,恰似江南冬天的悠闲;语言清新、纯朴,和江南冬景的清朗相得益彰。声调平和、叙述节奏徐缓,有利于作者对描写对象进行多角度的反复渲染,实现景物描写的绘画美。画家刘海粟对此深有感触:“青年画家不精读郁达夫的游记,画不了浙皖的山水;不看钱塘、富阳、新安,也读不通达夫的妙文。”这是对郁达夫写景散文的高度评价。

本教案转载自苏教版高中语文教学网:http//:www.oldq.com.cn

篇10:江南的冬景教案10 教案教学设计

江南的冬景教案10 教案教学设计

《江南的冬景》

一、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品味鉴赏课文。

2、学习散文特征,琢磨课文的写作技巧。

3、培养学生观察、感悟大自然的能力,提升审美品位。

二、重点与难点:

1、虚实相生的写法。2、浑然天成的意蕴。

三、教学时数: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顾城的《远和近》。确实人和自然有时候反面更亲近。大自然是美的源泉,它崇高而又优雅;它时而狂放不羁,时而静谧深远。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你喜欢怎样的自然美景呢?

飞流直下三千尺;绿杨阴里百沙堤;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苍凉);烟笼寒水月笼沙;

让我们在名家名作的带领下去感悟大自然的美景,谛听大自然给我们带来的天籁之音。

今天老师准备和大家一起来欣赏的是著名的中国现代作家郁达夫笔下的《江南的冬景》。

(二)、简介作者,检查预习(字词正音)

郁达夫,名文,字达夫,1812月7日出生于富阳满洲弄(今达夫弄)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幼年贫困的生活促使发愤读书,成绩斐然。他是著名的新文学团体“创造社”的发起人之一,他的第一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本小说集《沉沦》,被公认是震世骇俗的作品,他的散文、旧体诗词、文艺评论和杂文政论也都自成一家,不同凡响。

郁达夫在文学创作的同时,积极参加各种反帝抗日组织,先后在上海、武汉、福州等地从事抗日救国宣传活动。1938年底,郁达夫应邀赴新加坡办报并从事宣传抗日救亡,星洲沦陷后流亡至苏门答腊,因精通日语被迫做过日军翻译,其间利用职务之便暗暗救助、保护了大量文化界流亡难友、爱国侨领和当地居民。1945年8月29日,被日本宪兵残酷杀害,终年四十九岁。1952年经中央人民政府批准,追认为革命烈士。

郁达夫散文的美学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行文如行云流水,自然有致,笔随意转,舒卷自如;胸怀磊落,诚挚坦白,抒情性强。《江南的冬景》比较明显地体现了郁达夫散文的美学特征。该文创作于1935年,是郁达夫南迁杭州之后写下的散文名篇,最初发表于1936年1月1日《文学》第6卷第1号,收于良友出版公司1936年版的`散文集《闲书》。

给予、剥花生、泊船、月晕、搁笔(见幻灯)

(三)、整体感知:

1、快速浏览课文,思考:

江南指哪一带?江南冬景很美,作者选取了哪些景物?你能用哪些具体的词语来替换这个“美”字?

指江浙地区(第6小节),而不指中国极南地区闽粤地区。教师提示:写了屋外,写了植被,写了江南的雨,雪,无雨无雪时冬郊的闲步学生讨论明确:屋外曝背谈天图、午后冬郊图、农村冬雨图、江南雪景图、旱冬闲步图温润  晴暖 优美。江南的冬景是一种明朗的情调。请大家整理一下,分别用一个词语概括文中写到的江南冬景。

2、你有一双慧眼吗?请找出你最喜欢的的江南风景,并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3、一起来朗读文中的优美语段。(配乐)

(四)、思考探究:

文中的雨雪天气以及晴和的日子变换频繁,但读来没有生硬凑合的感觉,仍是浑然天成的一个整体。这是为什么呢?这就是郁达夫的高明之处。

我们可以从郁达夫的散文创作中学到哪些散文创作的方法?结合课文内容举例说明。

1、抓住景物特征、做到形散而神不散。

2、文章要溶进自己的个性

a、虚实相生DD表现和再现的结合。自叙传小说的《沉沦》。

b、散文的风格:行云流水,自然有致。

江南冬景的悠闲和暖、作者心境的闲适和行文时的舒缓自如在全文中水乳交融,和谐统一。

3、多引用诗句,多用色,使文章诗情画意

五彩的文字:灰云、霜白、红叶、雪白的桕子、赭色的草根边带绿意、青天碧落、白雨、 淡墨背景、乌蓬小船、红黄的垂暮天。作者引用诗句、避实就虚的用意在于巧借诗句意境,并通过自己的品评将这个意境推到一个新的境界;虽则语句简省洗练,但所包容的意象十分丰富。

4、运用比较写法突出景物的特点。

(五)、小结:

画家刘海粟曾说过:“青年画家不精读郁达夫的游记,画不了浙皖的山水;不看钱塘、富阳、新安,也读不通达夫的妙文。”这是对郁达夫写景散文的高度评价。郁达夫曾经说过“欣赏山水以及自然景物的心情,就是欣赏艺术与人生的心情。”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我希望同学们能做到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自然的美,欣赏自然的美,并能运用所学到写作方法去写散文,写出有个性的散文。

(六)、课后作业:

1、阅读郁达夫的散文《故都的秋》,短篇小说《春风沉醉的晚上》。

2、写一篇300字左右的《江南的秋景》。

本教案自苏教版高中语文教学网:http//:www.oldq.com.cn

篇11:《江南的冬景》 教案

《江南的冬景》 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的观察能力和感受能力。

2、过程与方法:交流探究,品味文本意境美。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加强自然美的审美教育,在寄情山水的同时陶冶情操,提升精神境界。

二、教学重点:交流探究,品味文本意境美。

三、教学难点:体会郁达夫散文的特点。

四、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问答法相结合,并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五、课时安排: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学生课前预习:

1.阅读课文,注意读音和生词的意思。

2.查阅郁达夫的背景材料,都文章及作者有一个大概的了解。

(二)导入

同学们,一年四季中,你们最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喜欢?(众说纷纭)

其实,冬天也是很可爱的'。让我们来看看郁达夫笔下的江南的美丽可爱的冬景。

(三)浏览课文,整体感知。

课前我们已经对课文进行了预习,现在再给大家3分钟时间快速浏览课文,讨论预习题。

1、文本有哪些段落写了江南的冬景?

2、文本共写了几幅画面?

3、尝试给每幅画面命名。

总结:作者从五个角度,刻画了不同时间、不同场合、不同天气下的江南冬景,午后的温暖,蕴蓄生机的大地,雨中的迷蒙,雪中的情趣,等等,表现了作者对江南的热爱。

(四)选点突破,局部赏析。

针对上述五幅画面,引导学生讨论哪一幅最精彩,并简要说明理由。经过讨论,尽管欣赏的理由各不相同,学生喜欢的画面却比较集中,具体有三幅,分别是午后郊游图、寒村微雨图以及江南雪景图。教师就引导学生对这三幅画面进行详细地赏析,赏析时要求学生针对每幅画面,回答教师提出的具有思维梯度的一组问题――

1、写了哪些景物。

2、景物有何特点。

篇12:《江南的冬景》的教案

一、课前准备

1、学生反复品读文本,思考“文本研习”中第1、3、4、小题。

2、学生思考《学习与评价》上“谛听天籁”板块中“归纳整理”和“思考感悟”1、3小题。对照【积累运用】中的习题预习课文。

二、教学过程

(一)、专题内涵解析

1、专题内涵——人与自然的关系。

2、专题组成元素:欣赏自然、感悟自然、沉思自然。

3、第一版块“谛听天籁”——对自然纯美的注视;

第二板块“感悟自然”——由自然景物为着眼点抒发对人生的感慨;

第三版块“湖山沉思”——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思。

(二)、检查预习情况

煮茗蛰居曝背亘古摩登闽粤皮袍

(míng)(zhé)(pù)(gèn)módēngmǐnyuèpípáo

煊羊肉赭色绿林豪客丰腴远阜冬霖乌篷

(xuān)(zhě)(lù)fēngyúyuǎnfùdōnglínwūpéng

乌桕恣意谛听正月喧哗月晕晕头转向

(jiù)(zì)(dì)(zhēng)xuānhuá(yùn)(yūn)

槎桠剥花生剥削搁下搁不住间或中间

(cháyā)(bāo)(bō)(gē)(gé)(jiàn)(jiān)

夹衣夹层莫名其妙铭记在心

(jiā)(jiá)(说出)(刻)

(三)、郁达夫简介

郁达夫,原名郁文,1812月7日出生于浙江富阳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幼年贫困的生活促使发愤读书,成绩斐然。他是著名的新文学团体“创造社”的发起人之一,他的第一小说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本小说集《沉沦》,被公认是震世骇俗的作品,他的散文、旧体诗词、文艺评论和杂文政论也都自成一家,不同凡响。

(四)、从《江南的冬景》中看郁达夫散文的美学特点:行文如行云流水,自然有致,笔随意转,舒卷自如;胸怀磊落,诚挚坦白,抒情性强。

(五)、提出问题,请学生有感情地分段朗读文本后思考回答:

1、为了突出江南冬天的美好,作者作了哪些比较?通过这些比较,作者写出了

江南冬景的哪些主要特征?

明确:把江南的冬天与北国的冬天比较,突出了江南冬天的晴暖温和,渲染北国所没有的屋外曝背谈天的乐趣;江南冬天与秋天比较,江南冬景与北方夏夜比较,强化了江南冬天所具有的“明朗的情调”;把江南的冬天与闽粤的`冬天作比较,将作者所感受到的“江南的冬景”作了更明确的区域界定;江南与德国的寒郊散步比较,突出在江南冬景中散步的快活、闲适、逍遥之感。

2、文章写景时采取了虚实结合的策略。读完全文,你觉得哪些地方写的是实景?哪些地方写的是虚景?虚景传达出作者怎样的心境和情趣?

明确:“曝背谈天”、“午后冬郊”、“寒郊散步”是实景;“江南雪景”是虚景。作者对雪景没有作实景的描绘,只是引用了古人的一些诗句,表达了诗人悠闲适意的心境和高雅诗意的情趣。

3、作者还借助了想像的力量,哪些地方是作者想象出来的景致?

明确:微雨寒村的冬霖图景是作者想象出来的。作者泼墨挥毫,借助想象的力量,在不经意的点染之间,为读者展现了一幅情调悠闲的水墨画。

(六)、理清文章思路

1、第1至4段,第6段,作者作了一系列的对比,突出了其所钟爱的江南冬景

的主要特征。

2、第5段,作者写到了江南的植被。

3、第7段,写了江南的微雨。

4、第8、9两段承接上文说到的雨,又写到了江南的雨雪。并写到了江南旱冬的晴和,将话题引到“散步”上来。

5、章最后一段语言平实而又活泼,照应全文行云流水般的描述,既是一个巧妙的收束,又是一次洒脱无羁的荡开。

(七)、总结分析

学习课文后,总结分析本文的写作特色:

1、以情驭景,情景交融。(情景和谐自然的融为一体)

2、抓住特点,突出特征。(细,真,清)

3、语言清新,简洁明丽。(清新,纯朴)

三、课后作业

1、完成《学习与评价》上“谛听天籁”板块。

篇13: 《江南的冬景》教案

学习目标:

1.欣赏大自然的美,热爱大自然的美。

2.理解郁达夫的散文风格,郁达夫散文语言的清丽明快。

3.学习从文章结构、语言特色、写作方法等方面赏析散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大自然是美的源泉。大自然向我们展示着它的崇高和优雅,我们感悟自然,会理解自然,从大自然中得到某种启示。

江南,人间天堂,仿佛大自然独自钟情于那里,安排下最美丽的景致。那里山水清丽,风光宜人。去过苏杭吗,西湖的山水,苏州的园林,美在旖旎。去过周庄吗?小桥流水,杨柳依依的景致,粉墙黑瓦,烟雨迷离的村舍,美在婉约。江南,说不尽的江南。

郁达夫文中的江南,究竟指哪里?是长江以南的所有地区?

――指江浙地区(第6小节),是长江以南江苏和浙江两省的部分地区,也可指长江三角洲一带。

能说出一些古人描写江南的诗句吗?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

以上的诗句都是说江南之春景,江南的冬景如何,郁达夫给我们描绘了江南的冬景。 冬景在我们的感觉中,总不是太讨好的,冷是一大特点。可郁达夫描绘出了江南冬景的可爱之处。

二、阅读课文

(一)用八到十分钟时间仔细阅读课文,画出生字词,画出文中的关键句。

(二)思考明确:作家写了哪些江南冬天的景物?江南冬景有哪些特点?

三、老师带领同学阅读、讨论、分析、欣赏

1、检查课本上要求画出的字词,注音解释有关词语,亦可在讲析文章时穿插着讲。

煊羊肉(xuān) 蛰居(zhé) 乌桕(jiù) 赭色(zhě) 槎桠(chá yā) 给予(jǐ yǔ) 剥花生米(bāo) 剥削(bō) 拿出纱衫来着(zhuó) 用不着(zháo) 夹衣(jiá) 夹克(jiā) 泊船(bó) 湖泊(pō) 月晕(yùn) 晕头转向(yūn)搁笔(gē) 搁不住(gé)

2、检查画出的关键句,一起看,有哪些句子概括了江南冬景的特点?

――回答:每二段末――这一种江南的冬景,岂不是也可爱得很么?

第三段――江南的冬景,……,便是一种明朗的情调。

(还画出了哪些句子一并可讨论一下,画得好不好,是否是主旨关键句。要多表扬鼓励。)

2、文章一二段写什么,各用一句话概括内容。(概括能力很重要,培养提取信息的能力。)

――北国的冬天是一年之中最有劲的一段蛰居异境。

(说“异境”,美啊,说明北国冬景也有特色。不过江南冬景也有特色。江南冬天里,人能做些什么,有何特点?)

――江南冬天“可营屋外的生涯”,是可爱的冬景。

提示:

我们可以把一二段理解为是文章的引子,对比北国的冬天“是一年中最有劲的蛰居异境”,写江南冬天可以“屋外生涯(活动)”的可爱。

第三段为文章的纲。写出江南冬景的总特点――“江南的冬景,……,有一种明朗的情调”。

3、下文作者是如何写江南冬景的`“明朗“的?第5、6、7、8、9段的各有哪些句子你在课本上画出来了?明确:

――江南大地让人感觉到“一种莫名其妙的含蓄在那里的生气”。(5段)

――寒郊散步,是特异的恩惠。(6段)

――微雨寒村里的冬霖景名胜,是一种说不出的悠闲境界。(7段)

――江南雪景非常“美丽”。(8段)

――旱冬给瓷意享受江南的人更多快活。(9段)

如果我们给这四段,各概括为一个画面,可怎样概括呢,某某图,某某图?

――“大地微微暖气吹图”“寒郊散步图”“微雨寒村图”“冬雪图”“旱冬逍遥图”

(同学们有更好的概括,谁说得好就用谁的,不过,此处不应多化时间。)

4、你觉得这些段落中哪些写的景物美,而语言也生动优美?

――着重朗读第5、7段,体会语言之优美。5段着重色彩,突出江南冬天的生机。7段着重场景,用画画的笔调来写作,写出了冬景的层次:小村、白雨、乌篷船、酒客、黄晕的灯光。(可讲细一点)

作者在写景中,我们有没有体会到作者的情感,甚至我们也被作者的情绪所感染?

――有,这就是作者在江南冬景中的喜悦之情,对生活,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这就叫做情景交融,当然也有些句子是直接抒情的,大家朗读时要体会,作者写完景,往往情不自禁地直抒感情了。

5、朗读第8段,从古人的诗句来领略江南冬雪的美妙。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生活的悠闲,友情的深厚)

――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美丽的雪景,怡人的酒香)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夜深人静后的温暖)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雪后冬晨的惊喜)

总结:江南的雪不是苦雪,而是令人欣喜,让人感觉温暖的美好时光。

6、第10段,照应了哪里?

开头的“引子”,即第二段,体现了文章结构的完整。又照应第三段“明朗的情调”。

7、读完本文,你觉得在写作方面有哪些启示?

――讨论。大致明确:

要善于观察或体察大自然,要感悟自然的美。注意景物的细节(以第5段为例),细腻便生动。写作时要有纲,还要有条理。语言要形象生动一些,优美一些,能让人身临其境,能感染人,所以要学习锤炼语言。可用一些写作手法,如对比着写,如引用来写,来加深文章的内涵。还要注意情感的充沛,笔端带有情感,或间接抒情,或直接抒情。(以上可突出几点或一二点来讲,不必俱到)

8、迁移。讨论我们此地属什么地区,冬天有什么特点。一个地方总有特点,在于我们的发现。老师感觉江北的冬天,过年特有气氛,如门联啊,鞭炮啊,蒸馒头啊,做豆腐啊,洗涮啊,比江南有特色。老师在江南,觉得过年的气氛没有江北浓。我们可以想想江北的冬景怎样,过年的情景怎样,写一篇文章作周练。

四、课外作业:

熟读第5、7、8节。背诵8节的诗句。

【《江南的冬景》教案6 教案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1.江南的冬景教案

2.《江南的冬景》 教案

3.《江南的冬景》优秀的教学设计

4.江南的冬景 说课稿

5.6花瓣飘香 教案教学设计

6.《识字6》(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7.江南教学设计

8.《江南 》教学设计

9.《江南的冬景》阅读练习及答案

10.江南冬作文

下载word文档
《《江南的冬景》教案6 教案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