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文档 > 教案>《致大海》优秀教案

《致大海》优秀教案

2022-10-05 08:50:01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大唐东土来的蘑菇”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6篇《致大海》优秀教案,下面就是小编整理后的《致大海》优秀教案,希望大家喜欢。

《致大海》优秀教案

篇1:致大海教案

◆教学目的

1、学习本诗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写法。

2、体味诗人对自由的热烈向往与积极奋进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正确理解大海的象征意义,揣摩诗的意境。

2、结合时代背景理解抒情主人公复杂的心绪。

3、把握本诗的感情线索,理清结构层次。

4、品味形象生动的语言。

◆教学方法

1、诵读法。指导学生反复朗读,体味诗人的思想感情。

2、问题研究法。对比较难以理解的句子,组织学生讨论研究。

3、阅读评点法。对精彩的词句引导学生鉴赏评述。

◆媒体设计

投影仪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 设计

我国是诗的国度,当我们徜徉在唐诗宋词优美的诗境中时,也不妨调转艺术的轻舟,扬起思维的双浆,驶向外国诗歌的殿堂,在那里你可以领略到另一番艺术的优美风光。今天我们共同欣赏俄国伟大诗人普希金写的一首著名政治抒情诗――《致大海》。

二、解题

《致大海》写于1824年。18,普希金因创作了大量的政治诗而引起沙皇的惊恐,被沙皇政府放逐到南高加索。由于他热爱自由,不愿阿谀逢迎敖德萨总督,于1824年又革职遣送回乡(第二次流放)。临别前夕,诗人登上高加索海边的岩石,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想起与大海有关的英雄,不禁思绪起伏,写下了这首诗篇。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由于诗歌具有跳跃性,学生初读这首诗时,一时难以把握结构思路,可设计下面两个问题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去领悟思考,从而把握诗歌的思路。

(1)诗人面对汹涌澎湃的大海,有哪些感受?把有关的诗句画出来。

学生边轻松诵读边圈点思考,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讨论明确:对大海的热爱之情和因自身的不自由而感到的.悲伤痛苦(1~7节);缅怀英雄拿破仑和伟大的诗人拜伦(8~13节);永久怀念大海(14~15节)。

(2)以上内容是通过什么线索把它们贯穿起来的?

明确:诗人以和大海的感情交流为线索来组织这些材料。

2、具体研习

(1)诗人为什么如此热爱大海?大海有没有象征意义?

明确:因为大海有广阔的胸怀,惊人的威力,壮丽的景色。更为重要的是大海是自由精神的象征。诗歌的第一句“再见吧,自由奔放的大海”即揭示了这种象征意义。

(2)诗人对大海的礼赞反映了什么?

明确:反映了诗人对自由的热爱与追求。

(3)诗人面对大海为什么感到悲伤痛苦?

明确:大海的自由奔放,勾起了诗人失去自由的“苦恼心伤”。

(4)诗人由大海而想起与大海有关的英雄拿破仑和伟大诗人拜伦,这反映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诗人极力赞颂英雄拿破仑和伟大诗人拜伦,一方面表明诗人对自由精神的不懈追求;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诗人对前程渺茫、壮志难酬的悲哀。

3、欣赏品味

欣赏品味是在对全诗理解基础上的更高一层次的教学活动。在学生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要求学生选择1~2处自认为最精彩之处进行品味,并组织学生讨论评判。

4、课堂训练

根据本课的体裁特点,主要进行诵读训练,通过学生有感情的朗诵,进一步体味诗人所抒发的思想感情。可要求学生画出诗歌诵读时的停顿与重音。

5、课堂小结

欣赏诗歌,首先必须把握诗歌的意象。意象是溶注了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它往往又具有某种象征意义。本诗中的“大海”既是自由精神的象征,也是诗人借景抒情的对象,因而“大海”浸透了诗人的主观情感,把握了此点便等于掌握了解读诗歌的钥匙。另外要欣赏品味诗歌深刻的内涵和佳妙之处,还必须通过反复的诵读。只有这样咏嚼才能探微揽胜,深入佳境。

四、布置作业

1、反复诵读《致大海》,能做到脱稿朗诵。

2、诵读普希金的《致恰达耶夫》,体味诗人的思想感情。

篇2:《大海》优秀教案

《大海》优秀教案

教学内容:《大海》

教材分析:

《大海》是一首表示无边无际的大海为主题的儿童歌曲。歌曲为3/4拍F大调,它借助其他它借助其他姊妹艺术融入画、音乐为一体,让同学欣赏各种形态“海”的画面时,在充溢海的'味的音乐声中画一画大海。通过歌曲对比学习体验歌曲的情感表示。

教学目标:

1、学会歌曲,并能基本掌握力度“f”,和渐强、渐弱的在歌曲中的表达。

2、通过歌曲对比,让同学领悟不同歌曲的情感处置。

3、通过学唱歌曲《大海》,同学能感悟词曲中蕴含的“美”。

教学重难点:

1、力度“f”,和渐强、渐弱的在歌曲中的表达。

2、对同学进行鉴赏能力的培养和情感表达。

教学对象:二年级同学

教学准备:环境安排、多媒体、钢琴(电子琴)、录音机、打击乐器等

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设计:环节与内容

一、组织教学

音乐《大海》

录音机/

多媒体

环境安排——大海;放音乐(《大海》)

听音乐做动作(鱼)按位置坐好“U”

有序布置,

稳定情绪。

二、新课导入

听歌曲欣赏图画(或听录音机)

录音机/

多媒体

播放内容

聆听

表述内容,

融入角色。

三、 新 课 开 展

画海浪

黑板

音乐播放(《大海》);评价结果([奖] 贴鱼在船上)

作画

音美结合,

兴致勃勃。

欣赏多媒体中“海”图画(或听《大海》录音),进行歌曲学习

录音机/多媒体

聆听

感受旋律,

体验音乐。

学唱《大海》旋律

录音机/多媒体

教师(听旋律)范唱

同学用M、LA音哼唱旋律

哼唱旋律,

熟悉情感。

力度“f”、渐强、渐弱歌曲处置

黑板、力度记号

突出力度记号;评价结果([奖]贴鱼在船上)

摆放力度记号

突出难点,

便于掌握。

创编动作——海浪

录音机/多媒体、打击乐器

示范个别动作;评价结果([奖]贴鱼在船上)

创编动作

自由发挥,

气氛高涨。

四、知识拓展

聆听两歌曲,让同学表达情感:海浪:平静与怒(海啸)《黄河大合唱》、《大海啊,我的故乡》

录音机/多媒体

音乐播放《黄河大合唱》、《大海啊,我的故乡》

对比歌曲,表达不同(动作扮演)

发展思维,

拓展空间。

发挥能动,

欢乐课堂。

五、小结

竞赛结果

(船上有多少鱼)

船上贴的鱼数

褒扬结果情况

齐数结果

一起参与,

乐在其中。

评价歌曲学习情况

突出力度记号

巩固知识

六、结束课时

音乐《大海》

录音机

放音乐(《大海》)

边听音乐(《大海》)边做动作走出教室

巩固歌曲,

回味旋律。

篇3: 《大海》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初读课文,感受大海的美丽景色和富饶。

2、认识10个汉字。认识“提”一个笔画和1个偏旁“单人旁”,会写1个字。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运用随文听读识字,学会认字,朗读课文。

2、学习短语:学用“住在”和“有位”进行口头说话训练。

教学课时:第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观看视频,导入课题

1、观看视频,激发兴趣。

2、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录音朗读。

2、指读儿歌,圈出生字。

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与生字交朋友。

4、指导正确流利朗读儿歌。

三、随文识字,说话训练

1、再读儿歌,想一想丁丁告诉我们海边都有什么?

2、随文认识“月亮湾、打渔船、老爷爷、海边、船上、故事、条、有、打”

3、重点认识“住、位、他”,并引导说话训练。

四、回到整体,品读课文

1、出示图文,指导“说一说你最喜欢海边的什么景物。”

2、激发情感,齐读课文。

3、多种形式朗读。

五、认识笔画,指导书写

1、认识笔画“提”

2、认识“打”字, 指导书写

3、学生书写,展示并评议

板书设计:

我家住在大海边

月亮湾

打渔船

老爷爷

篇4: 《大海》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1、能用自身的方法认识9个生字,并能工整、正确地书写8个字,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进一步练习朗读疑问语气的句子,结合图文理解本课的新词,学着积累和运用新词。

3、能激发小朋友们探索大自然奇特现象的兴趣,发生亲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准备:

教师:本课的生字卡片,范读录音带。

同学:搜集关于海洋颜色的各种资料。

课时划分: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质疑激趣,引出课题

引入语:小朋友见过大海吗?小朋友手里都有一张小小的图画纸,把你心中的大海画出来吧!…请小朋友把你们画的大海都贴到黑板上来,让大家看看你们心中的大海都有是什么颜色的。

其实,大海是位有趣的魔术师,它会变出些什么来呢?颜色是不是跟你们画出的一样呢?请小朋友跟老师一起走进3课:大海是什么颜色。(板书、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借助拼音,自由读诗歌,找一找诗歌介绍了大海有哪些颜色。

2、同方互相证音,达到读正确即可。教师提醒:冰是后鼻韵(bing),洲是翘舌(zhou)

3、你觉得哪个小节你已经能正确、熟练地朗读了,就读给全班小朋友听。大家评议正音。

4、选择自身喜欢的颜色和小伙伴边读边研究这种颜色是怎么来的,有什么特点。

三、自主合作,趣味识字。

1、同桌合作。

(1)找出课文中的生字词,大声读一读。

一匹 北冰洋 冰冻 辽阔 非洲 闪烁 蓝色

再一次正音,强调“冰”是后鼻音,“洲”是翘舌,“蓝”是边音。

(2)相互抽查读准字音。

选2—3个最有意思的字,说说你有什么好方法记住它。

引导小朋友用有趣的方法记忆生字。如猜谜语:门字里面有个活。

(3)用生字卡片或书上的生字认读生字并会组词。

2、识字游戏“摘果子”:看谁读得又准确又响亮,记字的方法最巧妙,就把“生字果”送给他。

3、组词游戏“生字开花”,8个小组,每组分一个字,看哪个组的生辽开出的花最多。(老师事先在黑板上画8朵花,注意画上足足够多的花瓣,同学把组的词写在花瓣里,就成了生字花)

四、自由正确地朗读课文。

1、生自由读。

2、师巡视,纠正。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出示生字卡片,抽生读。

2、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三课——大海是什么颜色。

二、读中有悟,熟读成诵

1、再读课文,找一找大海都有哪能几种颜色?用——画出来。

2、你觉得哪一种颜色的大海最美。找个伙伴一起边读边研究一下。这种颜色的大海有什么特点?它的颜色是怎么来的?

3、练习朗读:可以用多种问答形式来练习朗读。可用同桌问答,可以分组问答,也可以师生问答,可以全班问,一个小朋友答…(注意读出问的语气;答的一方要读出大海的美,对大海的喜爱。)

4、引导同学想象“火红的太阳,蓝锦缎,清亮”等词的含义。

5、试着背诵:可以选自身喜欢的小节先背,也可以用老师问同学答的形式带着同学背诵。

三、指导写字。

1、先描红,再学着把每个字写一遍。

2、选一个自身写得最美的字,展示给大家看,说说你是怎样把它写好的。(老师重点指导:匹字的笔顺,先写兀,再写竖折;阔的门字斟句酌要写大一些,才干让活舒服地住进去。

3、自身觉得写得还不够好的字再写两次。

四、拓展迁移,升华情感

1、你知道大海这位魔术师还会变出哪些颜色吗?可以把你搜集到的图文资料展示给大家看看。

2、学习课文之后再给大海画一幅画,自身写一段话介绍一下。把小朋友们的画贴在教室的展示栏里。

篇5: 《大海》优秀教案

教学内容

(课题)

第七课 大海的歌

共( 2 )教时

第( 1 )教时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1、 通过欣赏乐曲《大海摇篮》,引导同学练习用简单的图形谱(线段图)表示音乐的形象。

2、 听唱法学习歌曲《海》,完整地聆听录音范唱,并通过提示分辨歌曲描绘的“海”的形象。并能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3、 通过为《海》创编动作,学习用动作表示自身感受到的意境与情感,要求同学通过小组讨论或个人设计扮演歌曲的方式方法。

重点难点

重点:有感情地演唱歌曲《海》。

难点:用简单的图形谱(线段图)表示音乐的形象。

课前准备

录音机,投影。

教学过程设计和思路

一、常规练习

1、 随乐曲(自选乐曲)自编动作进室,(要求自创,有较规范动作要求。主要引导同学跟随音乐节拍或节奏)。

2、 复习前课内容:扮演和唱。

小练习:学习利用身边的物品模仿声音。

二、新课学习:

1、 欣赏乐曲《大海摇篮》{引导同学认真听乐曲,分辨歌曲唱出的内容,并采用图谱(线段图)表示的方法。

1} 初听前谈谈“海”等有关常识;

2} 完整地聆听全曲,要求听出歌曲所唱内容,提示同学可用自身认可的图形表示所听到的音乐形象。

个人教学特色补白

教学过程设计和思路

3} 复听时可自编动作或利用身边的物品制造声响进行体验扮演。

2、 听歌曲录音《海》;引导同学边拍边轻声随唱,

3、 歌词学习:提示式学习歌词,(边听录音边读歌词)活跃课堂气氛。

4、 歌曲学习:要求同学模唱学习歌曲,教师提示式随同学唱(录音伴奏)。

5、 通过自编游戏扮演歌曲《海》,要求自创动作(引导同学用身边的物品与打击乐器等方法制造声响为同学作伴奏),从同学的自创运用中选编成游戏进行扮演。

三、小结:鼓励与褒扬,指出缺乏之处。

个人教学特色补白

教学内容

(课题)

第七课 大海的歌

共( 2 )教时

第( 1 )教时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1、 欣赏乐曲《海上风暴》,引导同学练习用简单的图形谱(线段图)表示音乐的形象,利用制造声响与音乐综合模仿大海的形象。

2、 听唱法学习歌曲《云》,通过教师范唱,同学轻声随唱的过程,体验歌曲舒展平稳的节奏、起伏跌宕、优美抒情的旋律。并能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3、 通过为《云》创编动作,学习用动作表示自身感受到的意境与情感,要求同学通过小组讨论或个人设计扮演歌曲的方式方法。

4、 学习利用身边的物品制造声响,增强综合创编的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有感情地演唱歌曲《云》。

难点:学习利用身边的物品制造声响,增强综合创编的能力。

课前准备

录音机,投影。

教学过程设计和思路

一、常规练习

1、 随乐曲(自选乐曲)自编动作进室,(要求自创,有较规范动作要求。主要引导同学跟随音乐节拍或节奏)。

2、 复习前课内容:扮演和唱。

3、 小练习:学习利用身边的物品(各种物品、身体、喊叫、声音模仿等)制造声响。

二、新课学习:

1、 欣赏乐曲《海上风暴》

1) 简单谈谈大海变化无常的习性。

2) 完整地聆听全曲,要求听出歌曲所唱内

个人教学特色补白

教学过程设计和思路

容,提示同学可用自身认可的图形(线段图)表示所听到的音乐情绪(也可能通过选择表示音乐情绪)。

3) 复听时利用身边的物品(各种物品、身体、喊叫、声音模仿等)制造声响。与乐曲一起综合成为一个生动的大海。

2、 教师范唱歌曲《云》;引导同学边拍边轻声随唱,

3、 歌词学习:提示式学习歌词,(边听录音边读歌词)活跃课堂气氛。

4、 歌曲学习:要求同学模唱学习歌曲,教师提示式随同学唱(录音伴奏)。

5、 通过自编游戏扮演歌曲《下云》,要求自创动作体验进行“蓝天、白云、大海)的联想。并从同学的自创动作中选编成歌扮演进行扮演

三、课堂小结:鼓励与褒扬,并指出缺乏之处。

个人教学特色补白

篇6:致大海

◆教学目的

1、学习本诗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写法。

2、体味诗人对自由的热烈向往与积极奋进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正确理解大海的象征意义,揣摩诗的意境。

2、结合时代背景理解抒情主人公复杂的心绪。

3、把握本诗的感情线索,理清结构层次。

4、品味形象生动的语言。

◆教学方法

1、诵读法。指导学生反复朗读,体味诗人的思想感情。

2、问题研究法。对比较难以理解的句子,组织学生讨论研究。

3、阅读评点法。对精彩的词句引导学生鉴赏评述。

◆媒体设计

投影仪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 设计

我国是诗的国度,当我们徜徉在唐诗宋词优美的诗境中时,也不妨调转艺术的轻舟,扬起思维的.双浆,驶向外国诗歌的殿堂,在那里你可以领略到另一番艺术的优美风光。今天我们共同欣赏俄国伟大诗人普希金写的一首著名政治抒情诗――《致大海》。

二、解题

《致大海》写于1824年。18,普希金因创作了大量的政治诗而引起沙皇的惊恐,被沙皇政府放逐到南高加索。由于他热爱自由,不愿阿谀逢迎敖德萨总督,于1824年又革职遣送回乡(第二次流放)。临别前夕,诗人登上高加索海边的岩石,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想起与大海有关的英雄,不禁思绪起伏,写下了这首诗篇。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由于诗歌具有跳跃性,学生初读这首诗时,一时难以把握结构思路,可设计下面两个问题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去领悟思考,从而把握诗歌的思路。

(1)诗人面对汹涌澎湃的大海,有哪些感受?把有关的诗句画出来。

学生边轻松诵读边圈点思考,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讨论明确:对大海的热爱之情和因自身的不自由而感到的悲伤痛苦(1~7节);缅怀英雄拿破仑和伟大的诗人拜伦(8~13节);永久怀念大海(14~15节)。

(2)以上内容是通过什么线索把它们贯穿起来的?

明确:诗人以和大海的感情交流为线索来组织这些材料。

2

篇7:选修语文《致大海》教案

选修语文《致大海》教案

1、课文解读。

(1) 作者简介。

普希金是俄罗斯近代文学的奠基者和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建者。他一生创作了 800 多首抒情诗和 10 多首叙事诗。别林斯基说: “普希金被公认为俄国第一艺术的诗人,他给俄国带来了作为艺术的诗,而不是抒写情感的美丽的语言。”普希金一生向往并讴歌自由,青年时代就与“十二月党”人有密切的接触,并从“十二月党”的朋友和法国启蒙主义者的著作中接受了进步的自由思想。 1817 年他的歌颂自由、抨击农奴制、揭露沙皇暴政的《自由颂》等以手抄本的形式在民间广泛流传,由此他成为俄罗斯解放运动的代言人,也因此触怒了亚历山大一世。后者曾决定把他流放西伯利亚,后来以调动职务为名,将之流放南俄。 1823 年普希金从基什尼奥夫调往敖德萨,受敖德萨总督沃朗佐夫的监视和诬陷。隔年 7 月底又被押解到普斯科夫省的米海洛夫村,交地方当局和教会监视。 1820 年至 1823 年是普希金被流放南俄的时期,也是他的浪漫主义诗歌创作的全盛期,他说,这个时期他深受拜伦的影响: “因为拜伦而发了狂”。他的许多歌颂个性自由的重要作品,产生于这一时期,如《茨冈》、 《高加索的俘虏》、 《强盗兄弟》、 ( 致大海》等。

《致大海》作于 1824 年。这一年,普希金从敖德萨被流放到普斯科夫省的米海洛夫村。在此之前,在敖德萨的时候,诗人曾打算偷渡出海,逃避流放,但没有成功。写这首诗,正体现着身处困境的诗人对自由的极度向往。

(2) 基本解读。 ·

《致大海》整首诗的内在情感,就像汹涌澎湃的大海,奔放不羁,一泻千里。

全诗由 15 组诗节组成。诗人奔腾起伏的情感,形成了《致大海》大致的节奏。在诗的开篇,诗人与大海道别。他称大海为“自由的元素”,歌颂蓝色的浪头是“骄傲的美闪烁壮观”,他将大海视为“友人”,视为知己,倾听她“忧郁的絮语”, “喧声呼唤”, “沉郁的吐诉”,与她作着“别离一刻的招呼”。大海的性格与诗人的性格互为映衬,诗人与他所讴歌的大海,已互为一体。

诗人独自徘徊于大海的岸上,领略她的“黄昏时分的幽静”、 “任性的脾气的发作”、时而庇护渔人时而让渔船覆没的“喜怒无常”——所有的一切,都是大海的奔放自由性格的写照。在与大海的推心置腹中,诗人还吐露了他“珍爱的愿望”:逃往海外,追求自由的愿望。正因为心存这种愿望,大海才成了诗人“渴望的国度”——“啊,我多么爱听你的回声,那暗哑的声音,那深渊之歌”。到这里,诗人笔锋一转,写到了大海旁边令人厌烦的凝固的石岸,这些石岸,使诗人无法热烈地拥抱大海,整个儿“被缚住”了,只好“在岸边留下来”。这些凝固的石岸正是黑暗现实的象征,它是拘禁诗人的无边的囚牢,它使诗人向往自由的夙愿无以实现。

尽管现实的囚禁使诗人无法“奔上坦荡的途径”,但荒凉的岸边仍有一件东西激动着他的心灵,那就是拿破仑和拜伦的墓茔。这一段里,诗人通过对拿破仑和拜伦的追忆,歌颂了这两位非同一般的伟人,尤其是拜伦,为自由而战的精神。他称拜伦: “他去了,使自由在悲泣中 ! /他把自己的桂冠留给世上。/喧腾吧,为险恶的天时而汹涌,/噢,大海 ! 他曾经为你歌唱。”这位自由的战士与大海的精神气息息息相通——他由大海的“精气塑成”,是大海形象的反映,他像大海一样深沉、有力、阴郁、倔强。诗人歌颂拜伦,实际上是以拜伦而喻己,表达自己对大海般的自由精神的向往。

然而,现实是无情的,拜伦的英灵何在 ? 在与大海道别的那一刻,诗人的情绪又陷入消沉、颓丧之中: “世界空虚了……哦,海洋,/现在你还能把我带到哪里 ? /到处,人们的命运都是一样:/哪里有幸福,必有教育/或暴君看守得非常严密。”前途渺茫,壮志难酬。在压抑之中,唯有大海没有把诗人“遗忘”。诗人愿意久久聆听大海“黄分时分的轰响”,欣赏大海“壮观的美色”,将大海的精神带到“寂静的荒原”中,以之勉励自己,为自由奋斗不息。

(3) 精华鉴赏。

蓝天,白云,辽阔无际、时而幽静时而咆哮的大海,是自由的象征。 《致大海》通过讴歌大海,抒写了诗人向往自由的强烈愿望,表现了诗人在沁皇残酷专制的现实面前,不屈不挠,追求理想的执著精神。奔放而自由的抒情,是《致大海》最重要的特色。这首诗用开阔的意象,澎湃的激情,拟人的手法,直抒胸臆的文笔,纵情抒写大海。诗人对大海以“你”相称,向大海倾吐自己的苦闷之情,借大海表达自己的理想向往。在这一对话过程中,诗人作为抒情主体,获得一个壮阔如大海的抒情形象。整首诗气势磅礴,意境雄浑,诗情奔放,是一曲悲壮而凄美的自由颂歌。一位前苏联著名诗人曾这样说:

从那时起,凡是在海岸上徘徊的人,

在那浅浅的小船和空旷的黄沙之间,

借着心、目光和耳朵他会听到,

普希金诗句像金屑那样散撒……

《致大海》原文阅读

——普希金

再见吧,自由奔放的大海!

这是你最后一次在我的眼前, 翻滚着蔚蓝色的波浪,

和闪耀着娇美的容光。

好象是朋友忧郁的怨诉,

好象是他在临别时的呼唤,

我最后一次在倾听

你悲哀的喧响,你召唤的喧响。

你是我心灵的愿望之所在呀!

我时常沿着你的岸旁,

一个人静悄悄地,茫然地徘徊,

还因为那个隐秘的愿望而苦恼心伤!

我多么热爱你的回音,

热爱你阴沉的声调,你的深渊的音响,

还有那黄昏时分的寂静,

和那反复无常的激情!

渔夫们的温顺的风帆,

靠了你的任性的保护,

在波涛之间勇敢地飞航;

但当你汹涌起来而无法控制时,

大群的船只就会覆亡。

我曾想永远地离开

你这寂寞和静止不动的海岸,

怀着狂欢之情祝贺你,

并任我的诗歌顺着你的波涛奔向远方,

但是我却未能如愿以偿!

你等待着,你召唤着……而我却被束缚住;

我的心灵的挣扎完全归于枉然:

我被一种强烈的热情所魅惑,

使我留在你的岸旁……

有什么好怜惜呢?现在哪儿

才是我要奔向的无忧无虑的路径?

在你的荒漠之中,有一样东西

它曾使我的心灵为之震惊。

那是一处峭岩,一座光荣的坟墓……

在那儿,沉浸在寒冷的睡梦中的,

是一些威严的回忆;

拿破仑就在那儿消亡。

在那儿,他长眠在苦难之中。

而紧跟他之后,正像风暴的喧响一样,

另一个天才,又飞离我们而去,

他是我们思想上的另一个君主。

为自由之神所悲泣着的歌者消失了,

他把自己的桂冠留在世上。

阴恶的天气喧腾起来吧,激荡起来吧:

哦,大海呀,是他曾经将你歌唱。

你的形象反映在他的身上,

他是用你的精神塑造成长:

正像你一样,他威严、深远而深沉,

他像你一样,什么都不能使他屈服投降。

世界空虚了,大海呀,

你现在要把我带到什么地方?

人们的命运到处都是一样:

凡是有着幸福的地方,那儿早就有人在守卫:

或许是开明的贤者,或许是暴虐的君王。

哦,再见吧,大海!

我永远不会忘记你庄严的容光,

我将长久地,长久地

倾听你在黄昏时分的轰响。

我整个心灵充满了你,

我要把你的峭岩,你的海湾,

你的闪光,你的阴影,还有絮语的波浪,

带进森林,带到那静寂的荒漠之乡

《致大海》赏析

诗人普希金,在青少年时代就为全国人民反对拿破仑战争的爱国激情所鼓舞,又受到十二月党人恰达耶夫和俄国启蒙主义者拉吉舍夫等人的深刻影响,写下了许多反对专制暴政和歌颂自由的政治抒情诗。1820年,诗人年仅21岁,就被沙皇放逐到南俄。此后写的诗歌更加充满了反抗的激情。1824年夏天,他与奥德萨总督发生冲突,被军警押送到父母的领地米哈伊洛夫斯克村,幽禁在那里达两年之久。诗人在奥德萨,长期与大海相依为伴,把奔腾的大海看作自由的象征。当他将要远离奥德萨而向大海告别的时候,万千思绪如潮奔涌,忧郁而又愤激的诗篇酝酿在胸。诗人在奥德萨开始写作,而在米哈伊洛夫斯克村最后完成这一诗篇——《致大海》。

《致大海》是诗人在南俄时期写的一篇浪漫主义的代表作。作品歌颂大自然的美和崇高,反对世俗生活的丑恶与平庸,突出人与自然在感情上的共鸣,把自然景物拟人化,作为一种精神象征,寄托诗人自己的理想,即对自由和解放的热烈追求和对暴力统治的憎恶、反抗。

全诗十五个诗节,可以分作三个部分来读。开头两个诗节,诗人向大海告别;中间十一个诗节,写诗人由大海引起的回忆和联想;最后,诗人再一次向大海深情地告别,说明自己的整个心灵被大海的形象和音响所充斥,永不忘怀。

诗人把大海人格化,直接同大海对话,向大海告别。大海最后一次在诗人的眼前“翻滚着蔚蓝色的波浪,/和闪耀着娇美的容光”。如此美丽的大海,又是这般温情脉脉!但是诗人与大海即将离别。大海发出悲哀的喧响、召唤的喧响,像是忧郁的怨诉,又像是临别时的呼唤。这无疑是诗人的一种感觉,是诗人忧郁之情的一种写照,同时也是诗人对于大海所召唤的自由之神的一种向往。

“你是我心灵的愿望之所在呀”,诗人开始了回忆。他把大海的自由奔放、任性不羁,看作自己心灵的投影,总是留恋于海岸,在那里悄悄地徘徊。由于沙皇专制制度的黑暗,诗人曾想从海上偷渡去国外一游,他也因为这个愿望得不到实现而苦恼,一个人茫然地徘徊在海边。大海阴沉、深渊的音响,引起了诗人的遐想;大海有时寂静、温顺,有时汹涌、奔腾,引起诗人对于自由和解放的向往。诗人从大海得到启示,为了追求自由与解放,曾一度请求离开海岸,返回彼得堡;也曾想望“怀着狂欢之情”,向大海祝贺“自由”的胜利;还曾想出海遨游,带着颂扬自由的诗篇,顺着大海的波涛“奔向远方”。但是都不能如愿。大海在召唤自由,而诗人却得不到自由,心灵的挣扎也全“归于枉然”。尽管如此,他还是执着地追求自由、歌颂自由,他还是留在海边接受着大海的召唤。

诗人追念拿破仑和拜伦。拿破仑在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曾参加革命军,击溃保皇复辟势力。欧洲反动势力组成反法同盟,严重威胁法国安全;拿破仑多次粉碎反法同盟,沉重地打击了欧洲反动势力。一些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诗人如拜伦等,从这个意义上歌颂拿破仑,是出于反封建的需要,这是无可非议的。但拿破仑是个野心家,连年发动侵略战争,给人民造成了灾难,同时也决定了自己必然失败的命运。18拿破仑死于大西洋圣赫勒拿岛,这里说的“峭岩”,也即指此。一个庞然大物,不可一世的野心家和暴君,“沉浸在寒冷的睡梦中”,只能去回忆那逝去的“光荣”,他“在那儿消亡”了,“长眠在苦难之中”。诗人不无惋惜,但更多的却是对他的谴责。

拜伦歌颂自由、民主和民族解放的诗篇,对普希金产生过重大影响。1823年,拜伦乘坐自己出资装备的战舰到希腊,参加反对土耳其的民族解放斗争,受到希腊人民的热烈欢迎;次年四月病死在希腊,引起了全欧进步人士的震痛。普希金闻讯,感到无比哀痛。他称拜伦为“天才”,“我们思想上的另一位君王”,“为自由之神悲泣着的歌者”,他在拜伦身上看到了大海一般深沉和难以驯服的倔强性格,像大海一样,什么都不能使这位自由战士屈服投降。

伟大诗人和自由战士拜伦之死,使作者感到自由之神的幻灭,整个世界都空虚了,“人们的命运到处都是一样”,几乎找不到一个自由栖身和自由歌唱的地方,一切福地都被人占有了。这时候,欧洲的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正由高潮开始低落,普希金精神上感到忧郁和渺茫。但他并不绝望,他在再次告别大海时,表示永不忘怀大海的形象和音响,决心把大海所启示的精神带向自己的足迹所到的地方。

诗歌具有强烈的时代感。诗人以高度的艺术概括力,反映了一个时代的精神,写出了人民的愿望、情绪和他们最关心的问题。他把自己对时代的感受,化为诗的情绪,融合在大海的形象中,竭力渲染,达到了寓情于景和借景抒情的目的。诗人从内心的感受出发来描写大海,并寄情于大海,使内在情感客观化,凭借外在的形象得到体现;又使客观景物主观化,使大海具有了人的性灵和性格,使人与自然天衣无缝地交融在一起,这也是浪漫主义诗歌的一个特点

篇8:第7课《致大海》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大海的象征意义和借物抒情的手法。

2.体会诗歌中联想的重要作用及对主题的表现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

1.正确理解大海的象征意义,揣摩诗的意境。

2.结合时代背景理解抒情主人公复杂的心绪。

3.品味形象生动的语言。

教学方法

1.诵读法。指导学生反复朗读,体味诗人的思想感情。

2.问题研究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诗歌的王国中,外国诗歌同样具有无穷的感召力与感染力,一些世界著名诗人对世界文学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同学们,你们读过外国诗歌吗?(学生列举所知道的外国诗人及其代表作。)是的,拜伦、普希金、惠特曼、裴多菲等,他们的诗歌在世界文学史上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普希金的一首诗。

二、作者与写作背景简介。

普希金(1799—1837),俄罗斯民族的伟大诗人,俄国近代文学的奠基者、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建者。他一生写了近900首抒情诗。他的诗具有明快的哀歌式的忧郁、旋律般的美、高度的思想性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1824年夏天,普希金与奥德萨总督发生冲突,被军警押送到父母的领地米哈伊洛夫斯克村,幽禁在那里达两年之久。诗人在奥德萨,长期与大海相依为伴,把奔腾的大海看做自由的象征。当他将要远离奥德萨而向大海告别的时候,万千思绪如潮奔涌,忧郁而又愤激的诗篇酝酿在胸。诗人在奥德萨开始写作,到米哈伊洛夫斯克村最后完成了这一篇诗作——《致大海》。

三、教师范读,学生伴随着音乐(《海之诗》)自读。

诵读时提示学生:全诗抒情气氛浓厚,感情强烈而又深沉,诵读时,要注意把握全诗感情的基调和变化。

四、合作探究,研习课文。

1.整体感知,理清结构。

《致大海》是诗人在流放时期写的一篇浪漫主义的代表作。作品歌颂大自然的美和崇高,反对世俗生活的丑恶与平庸,突出人与自然在感情上的共鸣,把自然景物拟人化,作为一种精神象征,寄托诗人自己的理想,即对自由和解放的热烈追求以及对暴力统治的憎恶、反抗。

全诗共十五个诗节,可以分为三个部分来读。开头两个诗节,诗人向大海告别;中间十一个诗节,写诗人由大海引起的回忆和联想;最后一节,诗人再一次向大海深情地告别,说明自己的'整个心灵被大海的形象和音响所充斥,永不忘怀。

2.具体分析。

(1)结合诗歌内容,给“大海”前加上恰当的修饰成分,体会诗人对大海的热爱之情。

明确:自由奔放的大海,翻滚着蔚蓝色的波浪的大海,闪耀着骄美的容光的大海,黄昏时寂静的大海,汹涌起来而无法控制的大海……

(2)诗人为什么如此热爱大海?大海有没有象征意义?

明确:因为大海有广阔的胸怀、惊人的威力、壮丽的景色。大海是自由精神的象征。作者借大海表达了对自由的赞美及憧憬,但现实使他伤心。他虽失望但不绝望,他要把大海永记心中,把自由传播到四面八方。

(3)诗人面对大海为什么又感到悲伤痛苦呢?

明确:因为大海的自由奔放勾起了诗人失去自由的“苦恼心伤”。

(4)诗人由大海而想起了与大海有关的英雄和诗人,结合诗句说说:诗人对他们的感情有何不同?这里反映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对死于大西洋圣赫勒拿岛的拿破仑,诗人不无惋惜,但更多的却是谴责。拜伦的死使诗人感到无比哀痛。他称拜伦为“天才”,“我们思想上的另一位君王”,“为自由之神所悲泣着的歌者”,他在拜伦身上看到了大海一般深沉和难以驯服的倔强性格,像大海一样,什么都不能使这位自由战士屈服投降。伟大诗人和自由战士拜伦之死,使诗人感到自由之神的幻灭,整个世界都空虚了,“人们的命运到处都是一样”,几乎找不到一个自由栖身和自由歌唱的地方,一切福地都被人占有了。此时,普希金精神上感到忧郁和渺茫。

(5)这首诗将大海人格化,学生在诗中标画出这些动人的句子,讨论:这样写好在哪里?

明确:诗人多处运用了拟人的修辞,如将“波光”写成“容光”,将海浪声声化为怨诉、呼唤、回音,使海更加人性化,便于作者与大海对话,使大海更像诗人的挚友,表达了作者对大海——自由的热爱之情。

五、进行诵读训练。

学生通过有感情的朗诵,进一步体味诗人所抒发的思想感情。可要求学生画出诗歌诵读时的停顿与重音。

六、课堂小结。

这首诗具有强烈的时代感。诗人以高度的艺术概括力,反映了一个时代的精神,写出了人民的愿望、情绪和他们最关心的问题。他把自己对时代的感受,化为诗的情绪,融合在大海的形象中,竭力渲染,达到了寓情于景和借景抒情的目的。

七、布置作业。

以本课为起点,课下广泛研读普希金的诗,体会其中的种种美妙感受,为“普希金诗歌朗诵会”做准备。

板书设计

篇9:《大海啊故乡》优秀教案

教材分析

1、本课是〈人音版〉16册第3单元内容,歌曲《大海啊故乡》

旋律舒缓优美动听,感情真挚,短小易唱,是一首脍炙人口的抒情歌曲。采用了3/4的节拍,抒发了作者热爱大海、热爱家乡的感情。

2、新课标强调“以审美为核心”,我在教学设计中力求从音乐语言中挖掘歌曲的审美因素,引导学生从全新的审美视角诠释音乐。教学设计中坚持“以人为本”的宗旨,面对一个个活泼而智慧的学生个体,力求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求新:教学导入求新;挖掘教材求新;学生的创编活动求新,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及创新能力。

学情分析

初中阶段学生已初步具有感受和理解音乐,表现音乐的能力。但存在一定的盲目性,教师应积极引导,使学生能够亲身感受音乐作品的思想情感。因此,要善于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方法,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在活动中去感受音乐作品,并使他们的创新思维得到发展。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感受歌曲的思想情感、能够自信地、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大海啊,故乡》;以不同的艺术形式表现歌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情感目标:通过欣赏演唱歌曲,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体验歌曲表达的情感,培养学生积极的生活态度,激发他们热爱大海,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3、过程与方法:以分析,比较,体验,合作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欣赏,了解掌握旋律,节拍,节奏等音乐要素对表达歌曲思想情感的重要性,联系学生生活经验通过创编环节的练习,培养音乐创新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用圆润自然的声音演唱歌曲;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大海啊,故乡》。

2、教学难点:结合自己对歌曲的理解,以不同的艺术形式进行创编活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

1、让生聆听歌曲《军港之夜》

(同学们,很高兴今天我们又来到了音乐课堂,在上课之前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一首好听的歌曲,仔细听听歌曲中都说了些什么,唱了些什么,歌曲的名字叫《军港之夜》)

2、聆听《军港之夜》后,让生说出这首歌曲唱的是什么?

3、让生说出还有那些歌曲是歌颂大海之情的?(或是说出或唱出与大海有关的歌曲)

4、教师介绍并清唱一首歌颂大海的歌曲——《我爱这蓝色的海洋》

5、导入学习本节课歌曲——《大海啊,故乡》

二、作者介绍 :

王立平,著名作曲家,吉林长春人,代表作品有《红楼梦》、《牧羊曲》、《太阳岛上》等,他的音乐作品题材广泛,格调清新,表现手法丰富,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个人特色。

三、学唱歌曲:

1、让生聆听歌曲《大海啊,故乡》的旋律。(聆听音乐时,教师要培养学生聆听时随音乐律动或打节拍的习惯)

2、教师再次让生聆听,思考歌曲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思考、讨论问题:

(1)《大海啊故乡》这首歌曲的音乐情绪是怎样变化的?

(2)《大海啊故乡》这首歌曲的力度又是如何变化的?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小结,将思想感情升华到大海的博大就如同我们的母亲对自己孩子的爱、如同老师对自己学生的爱,让我们对母亲的爱,老师的爱都释放出来,有感情的朗读一遍歌词)

3、请学生们自己尝试配音乐伴奏完整的朗读歌词。

4、教师范唱,同学们聆听。(加以师生互动)

5、教师伴奏,学生跟琴用“呜”“啊”演唱。

6、让生带表情(微笑)跟琴歌唱歌曲。

7、随音乐加歌词演唱,教师可随音乐带唱。

(教师指挥,让生加律动动作)

8、解决重、难点:

(1)节奏性:

3/4 ×× ×· ×× ︳×××—︱

3/4 ×× × ×× ×× ︳× — —︱

(2)1=F 3/412 1·76 | 533 — | 注意切分节奏的唱法。教师反复范唱,指导学生演唱。

(3)1=F3/4 65 4 1165 | 5 — — | 注意后十六分音符的唱法,要做到准确清晰。“5— —”的时值要唱足。

9、用歌声表现歌曲情感,教师指挥学生有感情的演唱。

(1)跟琴轻声唱歌词,注意一字多音的地方(如“海边出身”)和力度的变化。(歌曲结构十分简洁,除去反复的部分,前后只有四个乐句:前两个乐句朴素无华,富有叙事性;后两个乐句情深意长,表现出主人公对大海、故乡和母亲深切思念的感情。)

(2)歌曲第一遍全体演唱;重复时A段采用领唱,集体边哼鸣边作身体律动,B段采用齐唱,一组学生用“啊”伴唱。在歌曲的间奏时配上朗诵A段歌词。

10、指导学生用肢体语言表现歌曲。

学生分组创编,集体跟着音乐表演。请学生上台表演。

四、师小结,结束本课。

大海有时风平浪静,充满诗情画意;有时波涛汹涌、涛声如雷,无论是柔静美还是雄壮美,都是人格化的美。音乐世界中的大海,更富于诗意地展现它博大的胸怀与澎湃的激情,涌动着人类对生命力量的热爱与追求。“人生就像大海”,让我们朝着奋发进取的人生目标进军。

板书设计

节奏性:

(1)3/4 ×× ×· ×× ︳×××—︱

(2)3/4 ×× × ×× ×× ︳× — —︱

篇10:《大海啊故乡》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1.在音乐活动中了解大海,感受海的音乐形象,激发热爱大海、热爱生命的情感。

2.能用亲切柔和、充满激情的声音准确演唱歌曲《大海啊,故乡》,分析作品的音乐要素,体会并表现出歌曲所蕴涵的情感。

教学内容: 学唱歌曲《大海啊故乡》

教学重点: 用圆润、自然的声音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大海啊,故乡》

教学难点: 运用音乐要素分析表现大海的音乐作品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看老师做一个舞蹈动作,当你看到这动作时,会联想到什么?(师做双臂波浪动作,学生自由发言)

师:我们会联想到海鸥、会联想到大海,有哪位同学见到过真正的大海?有没有亲自到海边玩过?你来描述一下你见到的大海。(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对大海的印象或到海边游玩的情景)

师:提起大海,大家都非常兴奋,刚才大家交流的都很好,现在,你能不能用学过的成语来形容大海。

表现大海宽阔的:一望无边、无边无垠、水天相接、烟波浩渺、一碧万顷;

表现大海宁静的:风平浪静、鸥水相依、海波不惊、海不扬波、碧海青天;

表现大海气势的:海纳百川、汹涌澎湃、气吞山河、排山倒海、浊浪排空;

教师小结:刚才同学们交流得很好,这节课我们就来学唱一首与大海有关的歌曲《大海啊,故乡》。(轻轻的播放《大海啊故乡》的前奏)

师:漫步在沙滩上,聆听海鸥鸣叫声,海风吹拂着脸庞,阵阵的海涛声将我们带入无尽遐想,同学们,让我们插上音乐的翅膀,像海鸥一样到大海上遨游一番吧!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大海啊故乡》,在欣赏过程中,请大家思考两个问题:《大海啊故乡》这首歌曲的音乐情绪是怎样变化的、力度又是怎么变化的?

二、欣赏《大海啊故乡》

交流讨论刚才的`问题:

1、音乐情绪是怎样变化的?

2、力度又是如何变化的?

交流讨论后师小结:

这首歌的情绪:由深情到激动

这首歌的力度:由弱到强

师:优美的画面、动听的旋律,同学们想不想唱这首歌?

在学唱歌之前我们先来认识一下这首歌曲的作者。

三、作者介绍

王立平,著名作曲家,吉林长春人,代表作品有《红楼梦》、《牧羊曲》、《太阳岛上》等,他的音乐作品题材广泛,格调清新,表现手法丰富,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个人特色。

四、学唱歌曲

1、听教师范唱,学生跟着老师小声哼唱。

2、教师电子琴伴奏,学生跟琴学唱歌曲。

3、解决难点

(1)3/4 12 1· 76 | 53 3 — | 注意切分节奏的唱法。教师反复范唱,指导学生演唱。

(2)3/4 65 4 11 65 | 5 — — | 注意后十六分音符的唱法,要做到准确清晰。“5——”的时值要唱足。

4、完整演唱歌曲。

5、学生跟伴奏音乐朗读歌词。

6、师生共同演唱歌曲。

五、表现歌曲

1、根据歌曲的音乐情绪,这首歌曲可以分成几个段落?每个段落有什么特点。

2、讨论后小结:

第一段 朴实、优美、回忆自己在海边生活经历。?

第二段 音区提高,充满激情,是情感的抒发,表达主人公对大海对故乡和妈妈浓厚真挚情感。

3、师:同学们,大海是宽阔无垠,变幻无穷的,时而温柔恬美平静,时而波涛汹涌,跌宕起伏,潮起潮落,下面我们看两组画面,从这些画面,你能看出这时大海是平静,还是波涛汹涌呢?

第一组:温柔、恬美、平静。

第二组:波涛汹涌、跌宕起伏。

4、如果用大海的平静和跌宕起伏表现歌曲情感,如何划分?

第一段:平静

第二段:跌宕起伏

5、用歌声表现歌曲情感,师指挥学生有感情的演唱。

(1)跟琴用“呜”和“啊”哼唱歌曲注意演唱情绪。

(2)跟琴轻声唱歌词,注意力度的变化。(歌曲结构十分简洁,前后只有四个乐句:前两个乐句朴素无华,富有叙事性;后两个乐句情深意长,表现出主人公对大海、故乡和母亲深切思念的感情。)

(3)歌曲第一遍全体演唱;重复时前段采用领唱,集体边哼鸣边作身体律动,后部分采用齐唱,第一组学生用“啊”伴唱。在歌曲的间奏时配上朗诵。(朗诵内容可以是提前让学生准备,也可老师准备好投影出来或是请学生即兴发挥)

6、指导学生用肢体语言表现歌曲。

讨论:如何用身体语言表现大海平静与波涛汹涌?

学生分组创编,集体跟着音乐表演。

请学生上台表演。

六、学生再次跟录音演唱歌曲 。

篇11:《致大海》 1

《致大海》 1

普希金

教学目的:

学习本诗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写法。

体味诗人对自由的热烈向往与积极奋进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正确理解大海的象征意义、揣摩诗的意境。

结合时代背景,理解抒情主人公复杂的心绪。

把握本诗的感情线索,理清结构层次。

品味形象生动的语言。

教学方法:

诵读法。指导学生反复朗诵,体味诗人的思想感情。

问题研究法。对比较难以理解的诗句,组织学生讨论研究。

阅读评点法。对精彩的词句引导学生鉴赏评述。

媒体设计:

投影仪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步骤:方案一

一、导语设计

我国是诗的国度,当我们徜徉在唐诗宋词优美的诗境中时,也不妨调转艺术的轻舟,扬起思维的双浆,驰向外国诗歌的殿堂,在那里你可以领略到另一番艺术的优美风光。今天我们共同欣赏俄国伟大诗人普希金写的一首著名政治抒情诗--《致大海》。

解题

1.作者简介:普希金(1799?-1837),19世纪俄罗斯的伟大诗人。在俄罗斯文学中,他是积极浪漫主义的开创者,也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普希金坚定地站在十二月党人一边,反对专制农奴制度,热爱、追求自由,因此遭到沙皇政府的迫害。普希金写了不少形式多样、题材广泛的作品,诗体小说《欧根・奥涅金》是他的代表作。普希金对俄罗斯文学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被高尔基誉为“俄国文学之始祖”。

2.背景介绍

《致大海》写于1824年。18,普希金因创作了大量的政治诗而引起沙皇的惊恐。被沙皇政府放逐到南高加索,由于他热爱自由,不愿阿谀逢迎敖德萨总督,于1824年又被革职遣送回乡(第二次流放)。临别前夕,诗人登上高加索海边的岩石,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想起自己坎坷的经历,想起与大海有关的英雄,不禁思绪起伏,写下了这首诗篇。

研习课文

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由于诗歌具有跳跃性,学生初读这首诗时,一时难以把握这首诗的结构思路。教者可设计下面两个问题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去领悟思考,从而把握诗歌的思路。

问题一:诗人面对汹涌澎湃的大海,有哪些感受?把有关的诗句画出来。

学生边轻声诵读边圈点思考,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讨论明确:对大海的热爱之情和因自身的不自由而感到的悲伤痛苦(1节?/FONT>7节);缅怀英雄拿破仑和伟大的诗人拜伦(8节?/FONT>13节);永久怀念大海(14节?/FONT>15节)。

问题二:以上内容是通过什么线索把它们贯穿起来的?

明确:诗人以和大海的感情交流为线索来组织这些材料的。

具体研习

问题一:诗人为什么如此热爱大海,大海有没有象征意义?

明确:因为大海有广阔的胸怀,惊人的威力,壮丽的景色。如诗句“翻滚着蔚蓝色的波浪,/和闪耀着娇美的容光。”、“渔夫们的温顺的风帆,/靠了你的任性的保护”、“但当你汹涌起来而无法控制时,/大群的船只就会被覆亡。”更为重要的是大海是自由精神的象征。诗歌的'第一句“再见吧,自由奔放的大海”即揭示了这种象征意义。

问题二:作者对大海的礼赞反映了什么?

明确:反映了诗人对自由的热爱与追求。

问题三:诗人面对大海为什么又感到悲伤痛苦?

明确:大海的自由奔放,勾起了诗人失去自由的“苦恼心伤”。如诗句:“还因为那个隐秘的愿望而苦恼心伤!”、这里“隐秘的愿望”即第6节诗人所写的“我曾想永远地离开……但是我却未能如愿以偿!”诗人为未能逃脱监禁而悲伤痛苦。

问题四:诗人由大海而想起与大海有关的英雄拿破仑和伟大诗人拜伦,这反映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诗人极力赞颂英雄拿破仑和伟大诗人拜伦,一方面表明诗人对自由精神的不懈追求,如诗句:“正像你一样,他威严、深远而阴沉,/他像你一样,什么都不能使他屈服投降。”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诗人对二人结局增添了前程渺茫,壮志难酬的悲哀,如诗句“世界空虚了……大海洋呀,/你现在要把我带到什么地方?”

(以上研习,学生可能有不同的看法,但只要言之成理即可,不要轻易加以否定。另外要求学生通过具体诗句来表明自己的看法,切忌架空分析。)

欣赏品味

欣赏品味是在对全诗理解基础上的更高一层次的教学活动。在学生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要求学生选择1?/FONT>2处自认为最精彩之处进行品味,并组织学生讨论评判。

欣赏品味例一:好像是朋友的忧郁的怨诉,/好像是他在临别时的呼唤,/我最后一次在倾听/你悲哀的喧响,你召唤的喧响。

大海这一意象已渗透了诗人强烈的主观情感。因为诗人将要被再次流放到另一个地方,因而大海也仿佛在为诗人发出“忧郁的怨诉”,而大海又是自由精神的象征,在这临别时,她又向诗人发出了“召唤的喧响”,这正是自由精神的召唤。因而诗人在第3节中不禁直抒胸臆:“你是我心灵的愿望之所在呀!”充分表现了诗人对自由的向往与矢志追求。

欣赏品味例二:我曾想永远地离开/你这寂寞和静止不动的海岸,/怀着狂欢之情祝贺你,/并任我的诗歌顺着你的波涛奔向远方,/但是我却未能如愿以偿!

这里“寂寞和静止不动的海岸”是指诗人将要离开的流放地南高加索。“我曾想永远地离开”是指诗人想秘密逃到海外,去寻求那自由的生活。进而诗人想象离开囚禁之地时的“狂欢之情”,并用“任我的诗歌顺着你的波涛奔向远方”这一形象的诗句暗指自己在所向往的地方可以自由地创作,再也不必担心遭到监禁,但是诗人的美好愿望却未能“如愿以偿”,因而诗人在诗中反复强调自己的“苦恼心伤”!

欣赏品味例三:为自由之神所悲泣着的歌者消失了,/他把自己的桂冠留在世上。/阴恶的天气喧腾起来吧,激荡起来吧:/哦,大海呀,是他曾经将你歌唱。

这里的“歌者”指拜伦。拜伦不仅是一位伟大的诗人,同时也是一位为自由而战的革命者,因而诗人对他十分崇敬,认为他虽已离开人世,但他的“桂冠”诗人作品与精神却永远留在人们的心中。诗人充满激情地呼告大海“喧腾起来吧,激荡起来吧”,为伟大的诗人而歌唱!诗人在这里缅怀拜伦,赞美拜伦,正是赞美为自由而献身的崇高精神。

欣赏品味四:我整个心灵充满了你,/我要把你的峭岩,你的海湾,/你的闪光,你的阴影,还有絮语的波浪,/带进森林,带到那静寂的荒漠之乡。

诗人从拿破仑与拜伦两位革命者身上得到了精神力量,在最后告别大海时,他已消除了原先的“茫然”和“苦恼心伤”,这时“我整个心灵充满了你”,这里的“你”就是争取自由的崇高理想,并把这种理想峭岩,海湾,闪光,阴影,波浪,带到“荒漠之乡”第二次流放的地方。诗人的心灵由“大海”而得到彻底的净化,诗人感情也由此得到了新的升华。

(以上例举供教师教学时参考。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启发学生让他们自己去欣赏品味和评判,由于学生平时接触外国诗歌不多,对作者的生平又不甚了解,在欣赏品味时可能会有困难,教师可作适当的点拨,但决不要包办代替。学生的欣赏品味只要不违逆诗歌的主题,言之成理,都应加以肯定。)

课堂训练

根据本课的体裁特点,主要进行诵读训练,通过学生有感情的朗诵,进一步体味诗人所抒发的思想感情。可要求学生划出诗歌诵读时的停顿与重音。

如1段-4段朗诵时的停顿与重音:

再见吧,/自由奔放的/大海!

这是你/最后一次/在我的眼前,

翻滚着/蔚蓝色的/波浪,

和闪耀着/娇美的/容光

好像是/朋友的/忧郁的/怨诉,

好像是/他在临别时的/呼唤,

我/最后一次/在倾听

你/悲哀的/喧响,你/召唤的/喧响

你/是我心灵的愿望/之所在呀!

我/时常沿着/你的岸旁,

一个人/静悄悄地,/茫然地/徘徊

还因为/那个隐秘的愿望/而苦恼心伤!

我/多么热爱/你的回音,

热爱你/阴沉的声调,/你的深渊的/音响,

还有那/黄昏时分的/寂静,

和那/反复无常的/激情

(以上训练教师应作诵读指导。各句中诵读时的停顿,除语法停顿外,还有逻辑停顿,其作用是为了强调某一事物,突出某个语意或某种感情。如“你/是我心灵的愿望/之所在呀!”在“你”处略作停顿,突出强调了“大海”。诵读时的重音也是为了强调某种语意或突出某种感情。如“再见吧,自由奔放的大海”,“自由奔放”四字重读,突出强调了“大海”的象征意义。)

课堂小结

欣赏诗歌,首先必须把握诗歌的意象。意象是溶注了诗人思想情感的物象,它往往又具有某种象征意义,本诗中的“大海”既是自由精神的象征,也是诗人借景抒情的对象,因而“大海”浸透了诗人的主观情感。把握了此点便等于掌握了解读诗歌的钥匙,另外要欣赏品味诗歌深刻的内涵和佳妙之处,还必须通过反复的诵读,只有这样涵泳咀嚼才能探微览胜,深入佳境。 

篇12:致大海作文

一说到大海,大家都会联想到波涛汹涌,海水是蓝色的,经常有一句话形容它,“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海的的'肚量如此之大,容得下百条溪千条河。

我很喜欢大海,从小就喜欢。喜欢它的蓝,喜欢它的气势,喜欢它的肚量,喜欢它日出和日落的唯美。那是一种无法言喻的美,每当火红的太阳与海岸线相连,倒映在海面上,海面就被照得红彤彤的,一种红加一种蓝,美得简直不像话。每次在海边看到日出和日落,我都会用相机拍下来,我要把这么美得一幕定格在我的相机里。

小时候没有见过大海,不知道大海是什么样子,后来我们搬家了,搬到有海的城市,就住在海边。第一次见到海的时候正好是黄昏,是和爸妈去的。我站在那金色的沙滩上,看着海浪轻柔地拍打着岸边的礁石。遥望远方蓝色的海平线,一缕缕白色的烟袅袅地升起,一个个黑色的小点出现在落日的余晖下。

我把鞋子脱下,踩着柔软的细沙,向着蔚蓝的大海前进了几步,清凉的海水漫上海滩,浸透了我的脚丫,仿佛是对我一种最亲切的问候。迎着略带咸味的海风,我继续向大海深处走去,海水已漫过小脚,那种透彻心底的微凉越来越明显。海面上一艘海上漂泊的小渔船,摇摇晃晃,与海水碰撞出闪闪光芒,看上去那么耀眼。几只海鸥从海面飞过,它们在海面上自由飞翔,一会高一会低,一转眼的时间便只看到一个个的小黑点。那时我真想时间就定格在这一刻。

天色渐晚,夕阳已经不知道和谁躲起了猫猫,它的踪影消失在海面上了。海水开始涨潮,海浪越来越大,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浪潮越越近,好像千军万马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浪潮终于来了,顿时山崩地裂,余浪还一点一点地卷来。慢慢地,潮退了,大海又恢复了平静。

此时听见爸妈喊我要离开了,我有点恋恋不舍,不过我现在住近大海,以后可以经常和大海近距离接触了,想到这里,我还是难以平复我兴奋的心情。

现在每次遇到什么不开心的事我都喜欢到海边吹吹风,坐一坐,感受海风轻拂的快感,看着大海辽阔的胸怀,突然就觉得做人应该像大海那样,肚量大一点,少计较一点,多理解,多包容一下别人,你就会发现好像什么烦恼都会变少。

我喜欢大海,喜欢它的蓝,喜欢它安静的样子,咆哮的样子……

篇13:4致大海

普希金

再见吧,自由奔放的大海!

这是你最后一次在我的眼前,

翻滚着蔚蓝色的波浪,

和闪耀着娇美的容光。

好象是朋友忧郁的怨诉,

好象是他在临别时的呼唤,

我最后一次在倾听

你悲哀的喧响,你召唤的喧响。

你是我心灵的愿望之所在呀!

我时常沿着你的岸旁,

一个人静悄悄地,茫然地徘徊,

还因为那个隐秘地愿望而苦恼心伤!

我多么热爱你的回音,

热爱你阴沉的声调,你的深渊的音响,

还有那黄昏时分的寂静,

和那反复无常的激情!

渔夫们的温顺的风帆, 靠了你的任性的保护,

在波涛之间勇敢地飞航;

但当你汹涌起来而无法控制时,

大群地船只就会覆亡。

我曾想永远地离开

你这寂寞和静止不动地海岸,

怀着狂欢之情祝贺你,

并任我的诗歌顺着你的波涛奔向远方,

但是我却未能如愿以偿!

你等待着,你召唤着……而我却被束缚住;

我的心灵的挣扎完全归于枉然:

我被一种强烈的热情所魅惑,

使我留在你的岸旁……

有什么好怜惜呢?现在哪儿

才是我要奔向的无忧无绿虑的路径?

在你的荒漠之中,有一样东西

它曾使我的心灵为之震惊。

那是一处峭岩,一座光荣的坟墓……

在那儿,沉浸在寒冷的睡梦中的,

是一些威严的回忆;

拿破仑就在那儿消亡。

在那儿,他长眠在苦难之中。

而紧跟他之后,正像风暴的喧响一样,

另一个天才,又飞离我们而去,

他是我们思想上的另一个君主。

为自由之神所悲泣着的歌者消失了,

他把自己的桂冠留在世上。

阴恶的天气喧腾起来吧,激荡起来吧:

哦,大海呀,是他曾经将你歌唱。

你的形象反映在他的身上,

他是用你的精神塑造成长:

正像你一样,他威严、深远而深沉,

他像你一样,什么都不能使他屈服投降。

世界空虚了,大海洋呀,

你现在要吧我带到什么地方?

人们的命运到处都是一样:

凡是有着幸福的地方,那儿早就有人在守卫:

或许是开明的贤者,或许是暴虐的君王。

哦,再见吧,大海!

我永不会忘记你庄严的容光,

我将长久地,长久地

倾听你在黄昏时分地轰响。

我整个心灵充满了你,

我要把你地峭岩,你地海湾,

你的闪光,你的阴影,还有絮语的波浪,

带进森林,带到那静寂的荒漠之乡。

孤独的收割人

华兹华斯

你看!那高原上年轻的姑娘,

独自一人正在田野上。

一边收割,一边在歌唱。

请你站住,或者悄悄走过!

她独自在那里又割又捆,

她唱的音调好不凄凉;

你听!你听她的歌声,

在深邃的峡谷久久回荡。

在荒凉的阿拉伯沙漠里,

疲惫的旅人憩息在绿阴旁,

夜莺在这时嘀呖啼啭,

也不如这歌声暖人心房;

在最遥远的赫伯利群岛,

杜鹃声声唤醒了春光,

啼破了海上辽阔的沉寂,

也不如这歌声动人心肠。

谁能告诉我她在唱些什么?

也许她在为过去哀伤, 唱的是渺远的不幸的往事,

和那很久以前的战场?

也许她唱的是普通的曲子,

当今的生活习以为常?

她唱生活的忧伤和痛苦,

从前发生过,今后也这样?

不论姑娘在唱些什么吧,

歌声好象永无尽头一样;

我见她举着镰刀弯下腰去,

我见她边干活儿边唱歌。

我凝神屏息地听着,听着,

直到我登上了高高的山冈,

那乐声虽早已在耳边消失,

却仍长久地留在我的心上。

篱笆那边

狄金森

篱笆那边

有草莓一颗

我知道,如果我愿

我可以爬过

草莓真甜!

可是,脏了围裙

上帝一定要骂我

哦,亲爱的,我猜,如果他也是个孩子

他也定爬过去,如果,他能爬过!

我愿意是急流

裴多菲

我愿意是急流,

山里的小河,

在崎岖的路上、

岩石上经过……

只要我的爱人

是一条小鱼,

在我的浪花中

快乐的游来游去。

我愿意是荒林,

在河流的两岸,

对一阵阵的狂风,

勇敢的作战……

只要我的爱人

是一只小鸟,

在我的稠密的

树枝间做窠,鸣叫。

我愿意是废墟,

在峻峭的山岩上,

这静默的毁灭

并不使我懊丧……

只要我的爱人

是青青的常春藤,

沿着我荒凉的额,

亲密的攀援上升。

我愿意是草屋,

在深深的山谷底,

草屋的顶上

饱受风雨的打击…… 只要我的爱人

是可爱的火焰,

在我的炉子里

愉快的缓缓闪现。

我愿意是云朵,

是灰色的破旗,

在广漠的空中,

懒懒的飘来荡去,

只要我的爱人,

是珊瑚似的夕阳,

傍着我苍白的脸,

显出鲜艳的辉煌

1847年6月

篇14:第一册致大海

第一册致大海

◆教学目的

1、学习本诗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写法。

2、体味诗人对自由的热烈向往与积极奋进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正确理解大海的象征意义,揣摩诗的意境。

2、结合时代背景理解抒情主人公复杂的心绪。

3、把握本诗的感情线索,理清结构层次。

4、品味形象生动的语言。

◆教学方法

1、诵读法。指导学生反复朗读,体味诗人的思想感情。

2、问题研究法。对比较难以理解的句子,组织学生讨论研究。

3、阅读评点法。对精彩的`词句引导学生鉴赏评述。

◆媒体设计

投影仪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 设计

我国是诗的国度,当我们徜徉在唐诗宋词优美的诗境中时,也不妨调转艺术的轻舟,扬起思维的双浆,驶向外国诗歌的殿堂,在那里你可以领略到另一番艺术的优美风光。今天我们共同欣赏俄国伟大诗人普希金写的一首著名政治抒情诗――《致大海》。

二、解题

《致大海》写于1824年。18,普希金因创作了大量的政治诗而引起沙皇的惊恐,被沙皇政府放逐到南高加索。由于他热爱自由,不愿阿谀逢迎敖德萨总督,于1824年又革职遣送回乡(第二次流放)。临别前夕,诗人登上高加索海边的岩石,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想起与大海有关的英雄,不禁思绪起伏,写下了这首诗篇。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由于诗歌具有跳跃性,学生初读这首诗时,一时难以把握结构思路,可设计下面两个问题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去领悟思考,从而把握诗歌的思路。

(1)诗人面对汹涌澎湃的大海,有哪些感受?把有关的诗句画出来。

学生边轻松诵读边圈点思考,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讨论明确:对大海的热爱之情和因自身的不自由而感到的悲伤痛苦(1~7节);缅怀英雄拿破仑和伟大的诗人拜伦(8~13节);永久怀念大海(14~15节)。

(2)以上内容是通过什么线索把它们贯穿起来的?

明确:诗人以和大海的感情交流为线索来组织这些材料。

2、具体研习

(1)诗人为什么如此热爱大海?大海有没有象征意义?

篇15: 致大海读后感

《致大海》是一曲对大海的庄严颂歌,是对人生命运的深沉感叹,也是对自由的热情礼赞。1824年写于高加索,诗人第二次流放之前。

全诗共十五节,大致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第一、二节,写诗人向大海告别。在诗人看来,大海以它的自由奔放展示它的美,以它的自由奔放向世人召唤。大海与诗人共有的自由奔放的精神,使诗人与大海在感情上紧紧相联。第二部分为第三节到第十三节,写大海引发的诗人的联想,表达诗人对自由的渴望。第三节到第七节写诗人向大海吐露自己要逃往海外、追求自由的隐秘的愿望,也表达诗人对失去自由的懊丧,为逃往海外的夙愿难以实现而愁苦满怀。第八节到第十三节写诗人对拿破仑和拜伦的追念,他们与作者精神相通,也与大海的精神相通,在这里,诗人深感前途渺茫,壮志难酬,哀叹了人们的不幸命运。最后两节写诗人绝不忘记大海的誓言,诗人决心将大海的精神作为激励自己的动力,为自由奋斗不息。这首诗赞美了自由奔放的大海,抒发诗人对自由的渴望和苦闷,表现诗人在残酷专制下的崇高的自由精神。

南高加索优美的自然景色,哥萨克的风土人情,激发起诗人的浪漫主义诗情。尤其是那壮阔湛蓝的大海,更使诗人流连忘返。临别前夕,诗人登上高加索海边的岩石,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想起自己坎坷的经历,想起人们到处忍受着同样的命运,想起葬身于大海的英雄怀古伤今,思绪起伏,他的心像大海一样深沉、激荡,情不自禁地写下了这首诗篇。

诗人与大海相遇,他胸中涌动着海一样的澎湃。诗人把岛、岩石想象成凝固的浪峰,已是诗人改变的自然,接着,诗人由观照映海,到由海反观,最后与海合一了。这一瞬间,海是诗人向远方的延伸,是海向俄罗斯土地的延伸,这就是作者创作这首诗的思维流程。

诗人赞叹大海的壮美:黄昏寂静时,大海温顺、宁静,闪耀着蔚蓝的波涛和娇美的容光,仿佛在哭诉着心头的哀愁;波涛汹涌时,大海喧腾、激荡、傲岸不羁,仿佛又在召唤着诗人冲破牢笼,奔向自由的远方诗人热爱大海:大海有广阔的襟怀,惊人的威力,壮丽的景色。诗人也羡慕大海:大海的自由奔放,勾起了他失去自由的懊丧,在变相的流放中,他感到像囚徒一样。诗人更依恋大海:大海使他缅怀起举世震惊的英雄。显赫一时的拿破仑只能在荒凉的海波上安息;普希金最钦佩的诗人拜伦,虽然天才卓绝,雄心勃勃,渡海远征,但终为他祖国所不容,客死于希腊。普希金空有抱负不得施展,拿破仑和拜伦的不幸结局自然增添了他前程渺茫、壮志难酬的.悲哀。这正是诗人把大海说成悲哀的喧响召唤的喧响,是他心灵的愿望之所在的原因。

这首诗气势豪放、意境雄浑、思想深沉,是诗人作品中广为传诵的名篇。它以大海作为自由精神的象征,表达了诗人与大海相通的自由精神。诗人借大海自由奔放的壮美形象,生发联想,尽情抒怀,表达了渴求自由的愿望。一位前苏联诗人曾说过:

从那时起,凡是在海岸上徘徊的人,

在那浅浅的小船和空旷的黄沙之间,

借着心、目光和耳朵他会听到,

普希金诗句像金屑那样洋洋洒洒

篇16: 致大海读后感

记忆中的大海总是少不了人的踪影。人们或嬉戏于海岸,妄图洗涤尘世的污垢,或是自古高雅地观赏风和日丽的海面,睹海泛光的容颜。一片闲适之景,却不是海的本意。

且不论海的自由,咆哮,召唤,单是一装素衣便令人威颤。海是安详的,即使在夜幕中。震撼是因为人类的渺小,脆弱。她美丽的身躯总是被人们的狭隘的心胸埋没,赞扬。一次次,她将人们收留。以孤篇压盛唐的张月图的张若虚,也不禁赞美海的博大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春江月夜图的宏大美妙正是海的宽广衬托之。没有了海,也许就少了一篇千古佳作吧。海子意愿倾心于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安宁,虽然这是一片飘渺的海,望不见海岸和边缘,也一样是不可亵渎的神圣之地。

再见吧,自由奔放的大海!

每每这动人之句的激情一吟,总能令人热血沸腾,如今看到一位博爱纯洁的母亲,而我,则如游子般屡屡在爱的召唤下回归。想象着诗人在广阔的海岸上,素面朝天,仰望着这接天无穷的蔚蓝,心中亦翻滚着层层波浪。她多么善良,包容着世间的一切,罪恶、奢淫、狂放、喜悦在一千多年前的东方,一颗陨落在地球上的明星李白,也曾站在高山上仰天大笑,发出泣鬼神的声讨。身居天地之间,叩问万物神灵,哪儿才是一个是人真正占有并可以开垦的一席之地?

海,纯净得让人安心把自己交付与她,包括思想、灵魂和肉体。逃离都市的繁华和铺满尘垢的荒原,不论那里有开明的贤者,或是暴虐的君王,幸福是他们的,普希金不羡慕,只为他拥有大海的峭岩和臂弯。寂寞和静止不动海岸是诗人的归宿,心灵的栖息石,因为累了,疲倦了,厌烦人世间的林林总总,愿踢开所有的恩恩怨怨,还自己一个自由之躯。束缚、压抑,诗人的愤慨在平静的大海面前一泻千里。我整个心灵充满了你,诗人的心和所有灵魂一样,不允许任何杂质去触碎那透明的桂冠,他是诗人的启示录,是不朽的经典。

但是,一切美好的夙愿顷刻覆水东流,只因活在尘世,只因沉睡的梦终究要醒。所有的喧响、召唤、激情都飞向了远方。有什么好怜惜呢?不是诗人远离了敬畏的大海,而是空虚的世界容不得这样无暇的女子停留。所以海走了,留下黄昏时分的轰响和那絮语的波浪。诗人的无奈,人类的无奈,在自己编织的牢笼里遥想触不到的远方。

大海走了,把无数双孤苦的明眸抛弃在寂静的荒漠之乡。但是,每一个人都相信,大海会回来的,总有一天,大海会为他们洗涤灵魂。

【《致大海》优秀教案】相关文章:

1.致大海读后感

2.致大海(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3.舒婷现代诗歌《致大海》

4.大海一年级音乐课教案

5.大海啊故乡教案

6.喜欢大海优秀作文

7.大海优秀作文450字

8.人教版初中语文大海教案合集

9.《大海是什么颜色》的教案

10.第一次拥抱大海优秀作文

下载word文档
《《致大海》优秀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