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分析
“蚂蚁”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4篇教案分析,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教案分析,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篇1:《再别康桥》教案分析
《再别康桥》教案分析
《再别康桥》既是虔诚的学子寻梦的跫音,又契合著诗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一种独特的审美快感。
【案例题旨】
《再别康桥》是20世纪中国最出色的一首别离诗,它犹如一首轻柔优美的小夜曲,诗人的自由天性、潇洒飘逸的风格与康桥宁静优美的自然风景融会成了别具一格诗境之美。一直吸引着无数的读者,让人感慨,引人沉思。本案例研究的主要问题有:
1.教学条件下的诗词教学应该让学生得到什么?如何得到?
2.教师在学生学习体悟过程中起什么作用?运用教学策略的基本途径有哪些?教学策略对于学生自主学习具有何种意义?
3.如何让学生有效地学习知识?
【案例背景】
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运用诗歌的意象和象征这一鉴赏诗歌的入门方法,研究、探讨现代诗歌,体会诗歌的意境之美。本课学习目标则定为:1感知《再别康桥》的诗意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2学会新诗的鉴赏方法。A通过教师的指导朗读学会欣赏诗歌的音乐美。B通过教师的指导赏析,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入手赏析诗歌。
优秀文学作品是人类精神生活的宝贵结晶。文学欣赏活动是欣赏主客体相互呼唤、适应、契合的结果,一方面欣赏主体有某种精神需求,另一方面欣赏客体对主体具有吸引力。教学条件下的文学欣赏活动有其特殊性,首先是要认识学习者已有的学习基础及知识背景。高二学生已具备相当的鉴赏能力。读解文本的“语表层”几无困难。但正是由于对内容的“粗知”,而容易使他们产生满足感,失去进一步鉴赏的兴趣与动力。因此教学设计首先要考虑的是如何强化并保持学生对鉴赏活动的需求。教学策略之一是使教学内容“陌生化”,即拉开学生与文本的距离,让学生产生少知感甚至未知感,生疑生惑,从而,让距离去调动学生。让学生在鉴赏过程中不断探究并发现文本的魅力。
据此,本案例设计以学生的自我鉴赏为起点,由浅入深,从易到难组织教学内容。以诵读为主,以课件贯穿始终,集音乐、画面、相片、朗诵等视听手段为一体,充分感受诗歌的优美境界。让学生自主探索理解文本意义,建构知识,最终实现提高鉴赏能力并获得整体发展的目的。课时目标、内容如下:
一课时,以诵读领起,以课件贯穿始终,集音乐、画面、相片、朗诵等视听手段为一体,充分感受诗歌的优美境界。教会学生诗歌鉴赏方法,通过对意象、意境的具体分析来帮助学生解读作品。
【案例实录】
导入新课后,欣赏配乐朗读《再别康桥》,在此基础上提问:《再别康桥》在你的心里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它美在哪里?学生展开讨论,教师引导学生鉴赏诗歌的情感美、意境美、语言美。
片段一:
师:古人云: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作品中,既有“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无奈,又有“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豪迈,还有“相见时难别亦难”的苦涩,那么现代人是如何理解离别的呢?
生:徐志摩笔下的离别像暮春里牧童的笛声,既让人欣喜又让人伤感。
师:能结合诗歌具体谈谈么?
生:诗歌的感情从惆怅到热烈,在第五节达到高潮,在第六节陡然低落,沉浸于寂然,只能带着无限的怅惘离去。这种感情的变化正是基于对康桥的不可遏制的爱,这种爱让人欢喜让人忧。
片段二:
师:这种感情是直接表达出来的吗?
生(1):不是。
生(2):感情是蕴含在景物描写之中的。
师:对,这些景物就是意象,是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
生(3):这些意象都是柔美而抒情的事物,浸透了作者对康河的永久的恋情。他甚至想永远留在这里。“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全诗通过这些意象构筑了梦幻般的氛围,如一首小夜曲,让人如痴如醉。
师:意象的组合就是意境,请大家用散文诗般的语言描述诗歌的意境。体会诗歌情感。
气氛非常活跃,想象异常丰富,大家沉浸在创造的欢乐和对意境的描述所产生的愉悦中。
这节课结束了,但学生们似乎还沉浸在诗歌优美的意境之中,诗歌像抛向湖面的石子,在每个学生的心中激起了圈圈涟漪。那纯美而又忧伤的旋律与情感感染了每一个人。
【案例后记】
《再别康桥》是说不尽的,尽管在短短的一节课中,学生领略了这一艺术精品的风采,但认识的只是冰山一角。案例的操作必须紧扣教学目标,突出教学主线,努力“删繁就简,避熟就新”,带着教材走向学生,使学生学得乐,学得深。要激发、调动学生思考,关键是要将一定的学习目标转化为问题,通过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将主体鉴赏活动始终置于“最近发展区”,以最终实现有所发现的预期结果。在动态的多变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重视对学生思维行为的引导、点拨,进行有效的课堂调控,使鉴赏活动始终围绕一定的目标展开,通过“追问”实现“有效学习”是十分关键的。案例的有效实施,需要教师具有全新的'理念,得当的方法和机敏的应变能力。
【案例分析】
本案例力图体现“重在自主,重在发现,重在探究”的教学理念。
首先,学生的鉴赏活动贯穿教学的始终,无论是对文本意义的读解,还是对意境的感悟,都不是(或很少是)由教师传递、告知的,而是由主体通过探究而发现的,在课堂上,鉴赏主体拥有比较充分的鉴赏权、思考权、发言权,这就为主体“发现”提供了保证,学生不再是名义上的、形式上的主体,而是实质性主体----成为学习过程的真正主人。
篇2:体育教案分析
关于体育教案分析
关于体育教案分析
指导思想:本课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体育教学改革、“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突出一个“新”字,体现一个“改”字,以学生的心理活动为导向,面向全体学生,做到人人享有体育、人人都有进步、人人拥有健康,体育教案分析。一是按照学生心理变化设计课堂教学模式,安排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强调健身。二是加强体育教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提高体育教学的实用性,为学生的终身体育奠定基础。三是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思维,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教材分析:投掷是人类的基本技能之一,尽管人类科学文明的发展突飞猛进,作为生存的基本技能及运动锻炼的手段之一,投掷仍有它的存在的价值。本课是第一课时,使学生初步掌握侧身投掷,主要解决出手角度、速度及全身协调用力的投掷动作的教学练习。本课主要是利用绳子结合游戏教学,让学生在欢乐的情境中自主、能动的学习。本课预计学生能积极参与活动,在游戏中掌握练习要点,在游戏中陶冶情操。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基本方向,在《课标》的“大目标”的'指引下,本课依照水平目标,从五个领域方面提出了可完成的教学目标。在各阶段又突出了阶段目标。从教案中可以看出,本课一改旧时的以运动技能、技术为中心的教学思路,从四个方面为本课教学提出总体思路。
教学流程:
(一)激发兴趣、活跃气氛阶段
1、课的常规。
2、导入反应练习的游戏“天、地、球”。
3、导入热身激趣游戏“抓尾巴”“踩尾巴”“炒黄豆”。
设计意图:1、使学生的肢体充分活动。
2、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展示自己的能力。
(二)合作探究、掌握技能阶段
1、引导学生把绳子做成“石头”做抛接练习,鼓励学生做出多种抛接练习。
2、引导学生做掷远练习(自由练习)
3、老师巡视,在这一过程中去发现已经会侧身投掷的或者初步掌握侧身投掷的同学表演。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交流、总结出侧身投掷的动作要领:侧身转体、蹬地、挥臂。4、引导学生徒手练习,老师示范。
5、引导学生小组练习,互相指导。
6、小组比赛,推荐优秀选手代表本组比赛。表扬优秀学生,鼓励其他学生勇于超越他们。
7、小组练习努力超越。
设计意图:1、体会身体的协调配合;2、挖掘自身的创造力;
3、提高自我表现的能力;4、通过探究、自主练习初步学会侧身投掷的技术,教案《体育教案分析》。
(三)巩固练习、拓展能力阶段
1、肯定学生的表现,引导学生进行小组投掷计分比赛。
2、学生总结比赛结果,表扬优秀,鼓励落后的。
设计意图:1、能够自然协调的投掷。2、培养遵守公平竞争的习惯。3、体验成功与失败。
(四)稳定情绪、放松心情阶段
1、随音乐师身同做表情歌舞。
2、引导学生做“大肚皮、小肚皮”的游戏。
3、说说自己的收获和需要努力的地方,说说别人的优点。
4、老师总结。师生再见。
案例分析:
投掷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常用技能。教学过程必须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他们切实感受到自身的价值和需要,使学生对所学内容兴趣盎然,从而乐于探究、尝试。本案例让学生提出一个投掷目的,利用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基础,设计相应的投掷练习方法,促进其在生活实践中投掷能力的发展与提高,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教师有意识地加以引导,让学生在跃跃欲试的状态下进行学习、练习,学生肯定能积极主动投身于课堂教学中,从而成为课堂的主人。本课比较充分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师生共同营造了一个和谐、充满乐趣的情景,学生在自主的空间里,积极投入的进行了自练自悟、合作探究。引导他们通过“玩中学、玩中练”,在自学自悟、主动探究中掌握投掷的正确动作,初步了解投掷的要领,同时进一步激发他们对投掷活动的良好兴趣。整个课堂活动中,学生手脑并用,身心真正“活动”了起来,让学生在学中玩、玩中学体验集体和个人获得成功的喜悦,让学生真正形成“参与学练、自我学练、合作学练、探究学练”的良好气氛,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学生的身心健康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主要是通过运动参与的形式得以实现的。本案例淡化投掷技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学习基础,进行创新体验与练习,既提高了投掷能力,又激发了学生参与投掷活动的兴趣与积极性。
比赛是学生特别喜欢的方式,而小组之间的比赛更有助于培养团结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而将教师的正确和错误的师范、指导放在学生练习、感悟之后,不但实现了教师由“主宰者”向“服务者”的角色转变,使教师的指导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而且对培养学生观察、对比、坚持、总结的能力和习惯的养成也具有重要意义
小小奖章对小学生而言象征着光荣和自豪,本案例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创新精神、合作参与等方面进行正确评价,以授衔的方式对做得好的学生进行奖励,激发了学生的上进心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通过这堂课我深刻地认识到,要做好一位体育教师不但要有满腔的热情,更要关注每一个孩子,保护他们的自尊,随时留意特殊群体的行为变化,并能够机动灵活地改变教学方法,创设良好的活动场景,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把课堂真正建设成为教师和学生共同的乐园。
从这堂课的教学中,我深深地领悟到,只有给学生足够的展示机会,只有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篇3:《磁场》教案分析
《磁场》教案分析
《磁场》一节内容包括四个部分:建立磁场概念,认识磁场方向;研究磁场的描述──磁感应线;磁的应用和防护;地磁场。重点是研究磁场的描述──磁感应线,难点是建立磁场、磁感应线的概念。
通过“球场”“剧场”引出“磁场”的说法后,难点是建立磁场的概念──磁场的物质性,其关键是使学生认识到物体间的相互作用要靠物质来传递。手借助小棒使物体运动,对比磁铁对不与它接触的小磁针发生力的作用,指出这种“超距”作用的实质就是磁体的周围存在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物质──磁场,正是它的存在,传递了磁极间的相互作用,从而帮助学生建立磁场的概念。通过磁场中各处小磁针静止时指向不同,说明小磁针在磁场中各处受力方向不同,从而认识磁场方向,一般来说,学生还是能接受的。
通过铁屑在磁场中的分布情况,同学们看到铁屑分布有一定的规则,且疏密不同,越靠近磁极,铁屑越密。为了形象地描述磁场,引进描述磁场强弱和方向的假想曲线──磁感应线,规定磁感应线的方向。磁场中某点的方向与通过该点的磁感应线的切线方向相同,指出也即小磁针北极在该点静止时,北极所指的方向,简要提示磁感应线的密疏可以大致表示磁场的强弱,磁感应线越密,该处磁场越强。
磁感应线的画法,又是同学们的一个难题,其关键是:⑴熟悉各种磁场(条形磁铁,蹄形磁铁,同名磁极,异名磁极)磁感应线分布情况;⑵记住磁感应线的方向总是从磁体的北极出来,回到南极;⑶明确小磁针在磁场中静止时,北极指的方向就是这一点的磁场方向,也是磁感应线在这一点的切线方向;⑷反复作图练习。
应该指出,磁感应线是假想的曲线,是为了研究磁场的性质而引入的,实际上在磁场中并不存在。这种用假想的办法引进的“线”或“模型”是研究物理问题的重要方法,同学们应该记住并学会这种研究方法。
磁的应用及防护使学生了解磁对日常生活的巨大作用,及“磁屏蔽”原理,以便将来更好的利用“磁”。
地磁场教学使学生了解地磁场及磁偏角的概念,明白“指南针”的原理。值得重视的是,用沈括发现磁偏角的事实,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更加认真刻苦学习,掌握科学知识,振兴中华,造福人类。
为了达成本节课教学目标,采用“观察、实验、讨论、阅读”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从具体的实验中建立抽象的概念,进一步理解其物理意义;从而使学生提高观察、实验能力,提高思维、分析能力;达到提高学生认知水平和综合素质的目的。
丹阳市第二届教学节
篇4:《磁场》教案分析
一、教学目标:
㈠、知识目标:
1.知道磁体周围存在磁场
2.知道磁场具有方向性
3.知道磁感应线
4.常识性了解磁的应用和防护
5.常识性了解地磁场
㈡、德育目标:
通过沈括发现“磁偏角”的事实,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㈢、能力目标:
通过教学,提高学生观察、实验、发现问题的能力。
㈣、教学重点:磁场的描述方法──磁感应线
教学难点:建立磁场、磁感应线概念
二、教学方法:观察、实验、阅读、讨论
三、教具:小磁针、条形磁铁、蹄形磁铁、磁场演示器、纸板、塑料板、薄木板、铝皮、薄铁皮、回形针、细线、细木棒、木块(若干)、挂图、地球仪、投影仪及投影片、放像机
四、教学过程:
㈠、导入新课:
我们把篮球(足球、排球)活动的区域称为“球场”,观看戏剧的地方称为“剧场”,磁体周围的空间呢?就称作“磁场”。磁场有什么性质,怎样来描述它,这是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6.2磁场”
㈡、新课教学:
1、磁场
师:请同学们观察一个实验:手靠近但不接解木块,用力推木块;手通过小棒抵住木块,用力推木块。
问:同学们看到什么?
生:手不接触木块,虽然用力,木块不动;手通过木棒接触木块,用力后木块运动了。
问:木棒起到什么作用?
生:木棒起到传递力的作用。
师:显然,物体间的相互作用要依靠物质来传递,我们来看图6--12实验。
问:同学们看到什么?
生:只有条形磁铁能使小磁针发生转动。
问:条形磁铁使小磁针发生转动,说明条形磁铁对小磁针有力的作用,但条形磁铁没有接触小磁针,说明条形磁铁周围空间存在什么?
生:条形磁铁周围存在着传递磁极间相互作用力的物质。
问:你看到这种物质了吗?
生:没有
师:很好。磁体周围存在着能传递磁极间相互作用的物质,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特殊物质,叫做磁场。这种物质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我们通过实验,能感觉到它的存在,它具有物质的基本属性。
〖投影片显示〗:一、磁场:磁体周围存在的能传递磁极间相互作用的物质叫磁场。
2、磁场的方向:
师:我们再做一个实验[图6─13]
问:同学们看到什么现象?
生:小磁针静止时,一端指南,一端指北,放到条形磁铁的磁场中,发生转动,静止时,指向不同,取走条形磁铁,小磁针恢复原来的指向。
问:在条形磁铁的磁场中,各处小磁针指向不同,说明什么?
生:说明各处小磁针受到的条形磁铁的磁场作用力方向不同。
师:这说明磁场是有方向的,我们把小磁针在磁场中静止时北极所指的方向,规定为这一点的磁场方向。
〖投影片显示〗:二、磁场的方向:小磁针在磁场中静止时,北极所指的'方向规定为这一点的磁场方向。
3、磁场的描述──磁感应线
师:我们再做一个实验,投影片显示图6─14实验
问:同学们观察到什么?
生:铁屑在磁场中有规则的排列,两磁极附近的铁屑较密,其它地方分布较疏。
师:为什么可以用铁屑代替小磁针,研究磁场的分布情况。
生:铁屑在磁场中被磁化,相当于小磁针,较敲玻璃板,可以根据受力情况进行自由移动,所以,可以用铁屑代替小磁针。
师:为了形象地表示磁场,仿照铁屑的分布,画出一条条带有箭头的曲线,这些曲线叫做磁感应线。(教师板画条形磁铁磁感应线)
〖投影后显示〗:三、磁场的描述──磁感应线
⑴、磁感应线:磁场中画出的一条条带有箭头的曲线。
⑵、磁场用磁感应线描述
⑶、磁感应线是有方向的,磁体外面的磁感应线是从它的北极出来,回到它的南极。
⑷、磁场的方向即经过该点的磁感应线的切线方向。(也即小磁针放在该点,静止时北极所指的方向)
⑸、磁感应线的密疏表示磁场的强弱(了解)。
⑹、磁感应线是描述磁场的假想的曲线。
师:利用假想的曲线或假想的模型,或提出假说,研究物理问题,这是物理学中常用的研究方法,同学们应该学会这种研究方法。
4、磁的应用和防护
〖投影片显示〗:四、磁的应用和防护
师:打开放像机外壳,让学生观察里面的构造,简单介绍磁的应用,出示磁悬浮列车挂图,进一步了解磁的应用。
师:磁的应用显示了它对人类生产生活的重大意义,但有时又要对磁进行防护。例如:普通手表,就不能靠近强磁铁,否则它的功能更受到破坏,但防磁手表(出示实物)就可避免这种情况,这是为什么呢?请同学们阅读P55[实验与思考],再观察图6--16实验,演示图6--16实验。
师:观察到什么现象
生:当纸片、塑料片、薄木板、铝片插入磁铁和回形针之间时,回形针照样受到磁铁的吸引力,当铁片插入时,回形针受不到磁铁的吸引而掉在桌面上。
师:这说明什么问题?
生:磁场能穿过纸片,塑料片、薄木片,但不能穿过铁皮。(提示后领悟)铁磁性物质有屏蔽磁场的作用。
师:很好,防磁手表就是根据这种原理制成的。请同学们举出日常生产生活中磁的应用及防护实例。
5、地磁场
师:请同学们阅读P55《地磁场》,并回答下列问题。
〖投影片显示〗:⑴能自由转动的小磁针静止时,为什么能一端指南,一端指北。
⑵地磁极与地理两极有怎样的关系?
⑶什么叫磁偏角,世界上是谁第一个发现的?
生:⑴地球周围存在磁场叫地磁场,静止的小磁针一端指南,一端指北,是因为受到地磁场的作用。
⑵根据小磁针指向,地理北极应是地磁南极,地理南极应是地磁北极,二者不重合。
⑶水平放置的小磁针的指向跟地球子午线的夹角叫磁偏角,是我国宋代学者沈括第一个发现这种事实。
师:出示地球仪对地磁场进行小结。
〖出示投影片〗:地磁场
⑴地磁场:地球周围存在的磁场。地理南(北)极──地磁北(南)极。
⑵磁偏角:平放置的小磁针指向与地球子午线的夹角。
〖出示“指南针”并说明使用方法〗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科学上有许多重大发现,对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希望同学们好好学习,掌握科学知识,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
6、小结:
〖投影片显示〗:教学目标
⑴知道磁体周围存在磁场
⑵知道磁场具有方向性
⑶知道磁感应线
⑷常识地了解磁的应用与防护
⑸常识地了解地磁场
㈢、目标检测──学生练习──矫正
⑴关于磁感应线的说法,下面哪种是正确的?
A.磁场是由磁感应线组成的
B.磁体周围的磁感应线是从N极出来,回到磁体的S极。
C.磁体周围的磁感应线是从S极出来,回到磁体的N极
D.磁感应线只有曲的,没有直的答案:(B)
⑵试说明磁感应线走向跟磁场方向的主要区别?
答:磁感应线走向是整体概念,磁体周围的磁感应线从N极出来,回到S极。磁场方向是磁针在某点时北极所指的方向,即通过该点的磁感应线的切线方向。(举例证明)
⑶演示课本图6--19实验,画出相应的磁感应线。
⑷磁铁傍小磁针静止时所指方向为图示,根据所示各种情况画出它们的磁感应线方向,并标出N、S极(小磁针涂黑一端为N极)。
㈣、作业:
1、P56页.第1题、第2题
2、指南针为什么总是指南、北方向
3、指导用书P70页&qu
篇5:《假如》教学教案分析
《假如》教学教案分析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会认6个生字,规范书写8个汉字。
3、能展开个性化的阅读,体会作者关爱自然、关心他人的情感,并能拓展课文内容,有创意地表达自己内心的美好愿望。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故事导入
1、师:同学们,你们听过神笔马良的故事吗?知道那枝神笔有什么特殊的作用吗?
学生简单讲述。
2、师:是啊!马良得到了他梦寐以求的神笔,为穷人做了很多好事,实现了他心中的愿望。你们想拥有这样的神笔吗?
3、师:有一位小朋友也非常渴望拥有马良的神笔,因为她想用马良的神笔做许多许多的事,她把自己的心愿写成了一首诗,想听吗?
今天,我们就学习23课。
板书课题,齐读。
二、初读感知
1、师:请同学们听配乐朗诵,比比看谁听得最认真。
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范读动画。
2、师:听完朗诵,你有什么感受?
指名答。
3、师: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找一找小作者用神笔画了些什么?
生自由读课文。
指名答。
三、识记生字
1、师:你喜欢这篇课文吗?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课文读通顺,并画出生字。
2、四人小组自学生字:
⑴ 读一读,相互提醒易错的生字。
⑵ 想办法记住这些字。
3、汇报交流:
⑴ 抽读卡片,检查自学。
⑵ 提出难记生字。
⑶ 学生针对难记生字,谈个性化识记方法。
⑷ 在语言环境中巩固生字:
师:同学们,如果我把这些生字放在句子中你还能认识吗?(出示句子)
① 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我要给窗前的小树画一个红红的太阳。
② 让小树在冬天也能快活地成长,不会在寒冷的北风里缩着身子,轻轻叹息。
③ 鸟妈妈再也不用到遥远的地方去寻食,让小鸟呆在家里苦苦等待,饿得哭泣。
④ 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我一定给不幸的朋友西西画一双好腿,还huán 他一个健康的身体.
⑤ 他再也不会只坐在屋里望着窗外的小树和飞燕,而是和我们一起在操场上奔跑,在草地上游戏。
⑸ 指名读。
三、细读感悟
1、学习第一小节:
⑴ 指名读第一小节,读完后学生评价。
⑵ 指导停顿。
师:今天咱们学的是一首小诗,和课文不一样,要能读出音乐美、节奏感。比如,第一行后虽没标点,但也要稍稍停顿。
⑶ 自己练习,体会。
⑷ 理解内容,指导感情。
师:感觉一下小作者画了一个什么样的太阳?为什么画这样一个太阳?
请大家闭上眼睛听叙述:冬天到来了,寒冷的北风呼呼地刮着,一棵小树孤零零地站在窗外,被风吹得摇摇晃晃,冻得瑟瑟发抖。正在这时,天空出现一轮红红的太阳,温暖的阳光撒向大地,把大地照得温暖如春,小树不冷了,在阳光下快活地成长。
如果你是这棵小树,你会对小作者说些什么?
生想象,回答。
师:你觉得这一小节应该读出什么样的感情?
提示:兴奋。
⑸ 试着练练。
⑹ 指名有感情的朗读。
2、学习第二小节:
⑴ 指名读,评价。
⑵ 师:小鸟在苦苦等待什么?鸟妈妈飞呀飞,会飞到哪些遥远的地方呢?
引导学生在想象说话中理解遥远的意思。
⑶ 师:鸟妈妈为了给小鸟寻食,多么辛苦,而小鸟呆在家里,苦苦等待,饿的哭泣,此刻,小鸟最需要的是什么?
生答,谷粒、米饭、面碎等。
⑷ 师:善良的小女孩用马良的神笔给小鸟画──
生:谷粒。
师:有了小女孩画的谷粒,小鸟吃的饱饱的,再也不挨饿,无忧无虑的生活,小女孩和我们的心情怎样?
生:高兴、喜悦
⑸ 男女生比赛有感情的朗读。
3、学习第三小节:
⑴ 指名读,评价。
⑵ 师:西西是不幸的,你能想象一下没有一双好腿给西西的生活带来多少不便、痛苦?
引导学生在想象说话中感悟不幸一词。
⑶ 师:此时,西西如果来到我们面前,你想对不幸的西西说什么?
学生想象、说话。
⑷ 师:西西是不幸的,又是幸福的,因为有许多像小作者那样善良的人在关心她。我们相信,不久,西西一定能站起来,和我们一起在操场上奔跑、在草地上游戏、在球场上玩球、在
指名说。
⑸ 师:这时的西西是多么开心,我们也一样开心,让我们把真诚的祝福送给西西。
指名读,师生评议。
四、总结
师:小作者极其渴望有枝神笔,但却不是给自己画好玩的玩具,好看的衣服,而是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可见她是一个多么善良、多么有爱心的孩子呀!
小结:前面我们学过这样一句话:人人献出一点爱,人间永远是春天。让我们献出自己的爱心,让世界变得更温暖吧!
第二课时
一、指导背诵
1、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假如》这首小诗,谁愿意再来给大家读一读?
指名分段读,评价。
2、师:小女孩真是个有爱心的孩子。她不但给窗前的小树画了个红红的太阳,给树上的小鸟画了许多好吃的谷粒,还给西西画了一双好腿。这三个愿望多美好啊。你最喜欢哪个愿望就背下来好吗?
学生自由背诵。
师:谁来背给大家听?
指名背诵,每个愿望请一名学生背诵。
二、深入探究
1、师:小女孩的愿望只有这三个吗?你从哪里读出来的?
引导感悟文末的省略号。
2、师:生活中真的有这样的神笔吗?小女孩的愿望能不能实现呢?
指名答。
师:是啊,生活中没有那样的神笔,小女孩的愿望也不一定实现,所以小女孩说──假如。但是小女孩和我们都有如马良一样的爱心,这是最可贵的。让我们齐读全文,一同来享受小女孩带给我们的美好。
师生齐读。
三、拓展想象
1、师:一个有爱心的人,随时随地都会想着去帮助别人解决困难。假如你有一枝马良的神笔,你想拿它来实现什么愿望呢?
学生自由想象说出自己的愿望。
2、师:大家说得真好,我相信你们会画得更好对吗?请你用小画笔把你们的美好愿望画出来,能写的小朋友呢,把你的想法像书上的格式写一写。
3、师:你画的什么?能介绍给我们大家吗?
抽学生上台展示。
四、指导书写
1、利用媒体资源中的写一写,指导书写。
重点提示:
哭:两个口大小要适中,不要漏写最后一笔点。
双:左边的又写得稍窄些,捺变点。
食:上面的人写得舒展些,最后一笔是点。
操:右上方的三个口要写得扁而小,不要超过横中线。
2、学生书描红、临写,教师巡视指导。
3、展示学生作品,评析。
【板书设计】
画太阳 让小树成长
假如 画谷粒 让小鸟吃饱
(有神笔) 画好腿 让西西奔跑
篇6:Wouldyoulikeapple?教案分析
一、教学目标
1. 通过师生、生生交流,学生能初步了解Nice t eet u.的用法,并听懂、会说、会读a sweet, a cae, a pie, a ht dg。
2. 通过看课文动画和听录音,能根据老师所设计的问题,在对话材料中获取所需信息,了解对话中征询对方意见Wuld u lie …? What abut …?及其答语es, please./N, than u.
3. 能正确理解并朗读对话内容,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尝试模仿、表演对话。
4. 能在创设的情境中,初步运用本课所学的日常交际用语征询对方意见。
二、教学重、难点
1. 通过看课文动画和听录音,能根据老师所设计的问题,在对话材料中获取所需信息,了解对话中征询对方意见Wuld u lie …? What abut …?及其答语es, please./N, than u.
2. 能正确理解并朗读对话内容,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尝试模仿、表演对话。
3. 能在创设的情境中,初步运用本课所学的日常交际用语征询对方意见。
三、教学准备:、光盘、相关食物卡片等。
四、课前自主预习
1. 通过自主阅读,知道故事中的`所有人物。
2. 看图,知道故事中食品的单词并能根据录音尝试跟读。
3. 试着找出征询对方意见的语句。
五、教学过程
(Waring up:)
En an English sng.
(课前播放一首与本节课目标语言相关的英文歌曲,将学生引入英语课堂氛围。)
Step 1. Greetings.
T: I’ ur new English teacher tda. I’ Miss Lin. It’s tie fr class. Class begins.
S: Stand up.
T: Gd rning, class.
Ss: Gd rning, Miss Lin.
T: Sit dwn, please.
Step 2 Guess——Wh is gd friend?
T: I’ new here.S I dn’t nw u. Nw can u intrduce urself and ur friends t e.u can use these sentences.
S:...
T: Oh, I nw se f u and ur friends.u have an friends. I have an friends, t. L,the are cing. Can u guess? Wh is gd friend?
(PPT shws an cartn characters: Lan angang? Dingdang? err?
T: Oh, u’re ver clever.M gd friend is Dra!
T: Can u sa anthing t Dra?
引出新句型:Nice t eet u.(指导朗读)
T: Here’s a tip fr u. Wh can read it?
A tip: Nice t eet u.很高兴认识你。其答语为Nice t eet u, t.认识你也很高兴。 这是与人初次见面时的常用语。
T: Dra is a prett girl and she has a agic bag.Tr t sa: “ Nice t eet u, Dra!” again and again. Dra will ce here and share u sething.
生重复且大声: Nice t eet u , Dra!
T(扮演朵拉):Nice t eet u, t.
Step 3 Lead in
1.T: Nw Dra’s agic bag is here.
What’s in the agic bag? What can u see?
Ss: It’s a ht dg a sweet a cae a pie.(板书)
T: I have se pies. Wuld u lie a pie?
Ss: es,please.(引导学生回答)
T: Here’s a tip fr u.If u wuld lie t share sething with ur friends,u can sa “Wuld u lie a an se...?”
T: Wuld u lie..?
Ss:...(read tgether)
T: If u wuld lie sething, u can answer:” es ,please.” If u wuld nt lie sething, u can answer:” N, than u.”
T: es, please. N, than u.
Ss: ...(read ne b ne)
2.T: S tda we are ging t learn Unit7 Wuld u lie a pie?(板书)
Ss:...(read tgether≈read grup b grup)
Step 4 Learn the structures
1.T: Ce n , bs and girls.What wuld Dra lie? Let’s as her tgether.
Ss: Dra, Dra. Wuld u lie a sweet?
Dra: N, than u.
T: Oh, Dra wuld nt lie a sweet. This tie u can sa: What abut...?(板书)
Ss: ...(read in different was)
2.T:Dra wuld lie a pie. What abut u?Nw please wr in pairs.
A: Wuld u lie...?
B: N, than u.
A: What abut...?
B: es, please.
A: Here u are.
B: Than u.
Step5 Learn“ Str tie”
1.T: Nw Dra has a pie. She is happ. She is ging t the par. Let’s g tgether!
T: Ww, L! The par is s big and beautiful.
2. L and sa
T: Where are the? What d the have?Wh is their new friend?
T: es, The are having a picnic in the par.
S: The have se pies apples caes...
T: Ww, Hw nice!
S: Helen is the new friend.
T: Great!
3. Listen and answer
T: Helen is their new friend.Hw d the greet Helen?
S: Nice t eet u.
4. Watch and find
T: Wh wants t share the fd with Helen. And hw d the ffer the fd? Please watch and find.
Wh shares fd with Helen?
SuHai and angLing.
5. Read and underline
Hw d the ffer the fd?
Wuld u lie a pie?
What abut a cae?
6. T: Su Hai and ang Ling share a pie and a cae with Helen. What wuld Helen lie at last? A pie r a cae?
Ss: A cae.
7. Sa a chant.
T(过渡):Su Hai, ang Ling, Liu Ta and Wang Bing have a new friend , Helen. The are ver happ. The want t sa a chant.
Pie, pie, wuld u lie a pie?
N, n, n, than u.
Cae, cae, what abut a cae?
es, es, es, please.
8.T: Nw are u happ ? let’s g t the happ reading tie.
T: It ces t ur shw tie. I’ll give u ne inute t prepare.
Ss:...
Step6 Suar tie
1.Tda, we nw tw new friends. She’s ________. She’s Mie’s ________. She’s ________. She’s Miss Lin’s ________.
2.Hw t greet the new friend?
3.Hw t share fd with thers?
4.If u wuld lie, what can u sa?
5.If u wuldn’t lie, what can u sa?
Reeber Sharing is happ.
Step7 Dra’s picnic
T: Dra thins the picnic is funn. S she wants t the picnic t. Let’s share the fd with Dra. These sentences are fr u.
Step8 Hewr
1.Read Str tie after the tape three ties.
(跟录音朗读课文三遍))
2.Tr t recite Str tie.
(试着背诵课文)
3. Tr t ae a new dialgue.
(试着编一个新对话)
篇7:《玩具店》分析教案
《玩具店》分析教案
情况描述一:
现在,孩子们在玩玩具也不像开始那么乱了。但是在玩的时候活动室里还是比较吵闹。拼搭时,总爱把自己喜欢的积木颜色挑出来,放在自己面前堆成一座“小山”。有抢积木的情况出现。玩一会,就坐不住了。开始离开位置在活动室里跑来跑去。
情况分析:
1、孩子们习惯了以自我为中心,想说什么就大声的说出来,考虑到这样会影响别人不。
2、孩子们的占有欲比较强,喜欢什么就要得到,还不愿意让别人拿,所以才会出现抢积木或者把自己要的小积木堆成“小山”的情况。
3、孩子在玩积木或插塑的时候,没有目的性,搭了一会自然就觉得没意思了,离开位置也是正常的。
4、孩子还没有具体的规则意识,所以才会出现以上的情况。
措施:
1、开展了“堆积木”这个小分题,使孩子进一部认识了积木的`特征和玩法。通过活动,孩子们能象征性的搭建一些自己想搭建的东西了。对积木的兴趣也增加了不少。
2、在幼儿玩积木之前,说说如果自己想要的积木在别人的“小山”里,你该怎么做? 你觉得每个小朋友都抢一堆积木放在面前好吗?为什么? 你觉得幼儿园的积木该怎么样玩?放中间大家一起玩?还是每个小朋友抢一把在自己面前玩?你觉得哪种玩法更方便自己搭积木,并保护积木宝宝不掉在地上?
3、师幼一起商量,制定玩玩具的具体要求。
(1)(玩具宝宝们喜欢和有规则的小朋友游戏)将玩具放在中间的筐子里,需要用一块就拿一块,用完了要拆开放回去。
(2)保护玩具宝宝们,不让它们掉地上,如果看见玩具宝宝掉地上了,要及时的拣起来。(否则玩具宝宝会很伤心的)
(3)(玩具宝宝们爱和小朋友一起玩,玩具宝宝门不喜欢小朋友大声嚷嚷,所以)要保持安静,有了好玩的新发现,可以小声的和小朋友或者老师说。
(4)可以将自己的小作品放在玩具区角里进行展示,比比谁的创作做漂亮。(这样,玩具宝宝也很开心呢)
执行后状况:
现在孩子们在桌面玩具时,有了明显的进步。感觉变化最大的时候孩子们的桌子上除了自己在搭建的玩具,剩下的积木全在中间一个小筐里装着,孩子们能用一块拿一块了。由于在活动中引发了孩子对于积木还有其他桌面玩具搭建的兴趣,所以现在孩子们在玩的时候很认真,活动室吵杂的声音也小了,也没有孩子在教室里乱跑了。时常有孩子拿着自己的小作品跑过来说:“刘老师,你看,这是我搭的宇宙飞船!”;“刘老师,你看我这个孔雀搭的漂亮吗?”
篇8:后滚翻教案分析
后滚翻教案分析
小学体育实践课教案教案[三]年级:四学生:40人
学习领域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
学习阶段水平二
学习目标1、初步掌握后滚翻的动作
2、发展学生柔韧、灵敏、协调等能力
3、乐于合作,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学习内容后滚翻
学习重点能独立完成后滚翻
学习难点与同伴协作完成动作
程序学习内容教师主导学生活动组织队形次数时间
一
激
活
空
间10@
一、课堂常规
二、师生交流
三、队行变化
三、捉迷藏
四、身体柔韧性练习
1、师生问好
2、检查常规
3、语言激趣
4、与学生一同
练习
5、简单提示游戏方法
6、优美示范
提示要领
7、播放音乐
巡回指导
1、体委整队
2、精神饱满
3、充满自信
5、听信号,自由结伴
6、回忆动作
明确要求
7、认真活动
充分热身
组织队形图一
;;;;;;
;;;;;;
;
组织队形图二
1@
3@
二
发
展
空
间
25@五、后滚翻
1.听故事观看图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结合挂图,讲解示范后滚翻动作
2.复习团身滚动与翻掌贴肩
3.指导学生从斜坡上后滚翻
3.练习完整动作
4.请学生示范1.结合挂图,认真聆听和观察教师的讲解示范
2.分组练习相互直到观察
3.分组练习斜坡向下后滚翻
3.分组后滚翻完整练习
4.认真观察动作并积极交流组织队形图三
同上
4 5
3@
3@
六、游戏:
搓油条
1.讲解游戏的方法与要求
2、组织试做游戏,及时纠错
3.组织学生进行游戏比赛
1.了解游戏方法、规则和要求
2.尝试游戏,总结经验
3.正式比赛相互鼓励加油组织队形图五
2 5@
三
调
整
空
间
5@
七、放松活动
八、课堂小结
九、布置作业
十、回收器材
十一、宣布下课
11、引导学生以自己的方式表现快乐
12、小结本课
13、创编技巧组合动作
14、指定学生
15、师生道别
11、分散与好伙伴一起练习各种活动
12、敢于发表自己的想法
13、家长签名
14、认真负责
15、队列退场
组织队形图六
1遍
1@
场
地
器
材
大垫子21床
录音机1台教
学
效
果
预
计运动负荷练习密度40%
练习强度1.3
平均心率110次/分
领
域
目
标运动参与优√良中
运动技能优√良中
身体健康优√良中
心理健康优√良中
社会适应优√良中
教
学
反
思
[评析]
1、学会利用生活化的内容进行诊断
课始,在做完准备活动以后,教者并没有像往常那样直接宣布课的内容,而是举了一个生活中常见的例子:刺猬遇到危险后,会怎么样?话题很简单却很吸引学生们兴趣,都迫不及待的想回答这个问题,这时候课堂气氛开始升温了,再通过做砖头和篮球的实验,一方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也自然而然地引出本课所学内容。“大家可以从这个实验中得到什么?”也最大限度激活了学生在其他科目中所学到的.知识的运用。师生可以此进行诊断,也为下面的练习做了个伏笔。
2、“降低、提高难度”、“缩短、拓展距离”,让诊断与矫治走近学生发展的真实世界
我们知道,由于种种原因,我们目前教学要求往往高于或低于学生发展实际,“好学生吃不饱,差学生吃不了”的情况时有发生,面对这样的问题,教者首先要熟透教材,要有驾驭教材的本领,在课堂教学中不能一味的采用“教教材”,而是要实现“用教材”的教学新理念。在《后滚翻》这课中,教者就采用“降低、提高难度”的教法,在进行团身练习时,教者没有直接让学生看完示范后就进行模仿练习,而是降低难度采用辅助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使用夹绳子来达到“团身紧”这个目的。在学生基本掌握动作的基础上再进一步提高动作,将推手翻掌贴肩示范给学生看,让学得较快的学生进行练习,这样“好学生吃不饱,差学生吃不了。”的情况就大为转变,使差学生恢复学习的积极性,使好学生又提高了一个层次。只有考虑到这些,才能真正让诊断与矫治走近学生发展的真实世界里去。
3、以“成功阶梯”为载体,提高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成功阶梯”强化我们学生直面学习、生活的态度,唤醒了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诊断、自我矫治、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意识,减少学生失败后的灰心,强化和增加学生自我诊断、自我矫治、自我完善、自我发展成功后的信心。在“后滚翻练习中怎样使身体团紧?”之后,教者并没有直接给出几种练习的方法,而是让学生根据老师所提供的器械提出各种练习的方案,他们在小组练习时,得出几种可操作性的练习方法。从中使学生懂得理论的正确与否可以通过实践来证明这一道理,教者安排小组交流也是为了发展学生自我表现的能力。学生由于受到海绵块作用的影响,有的学生就解下自己的红领巾,利用红领巾将膝盖、两踝捆绑起来进行练习,发现同样能达到要求,虽然老师没有说,但这是他们自己想出来的方法,说明孩子具有创新意识,关键在于教师怎样去引导他们。
MSN(中国大学网)
篇9:再别康桥教案分析
再别康桥教案分析
【案例题旨】
《再别康桥》是20世纪中国最出色的一首别离诗,它犹如一首轻柔优美的小夜曲,诗人的自由天性、潇洒飘逸的风格与康桥宁静优美的自然风景融会成了别具一格诗境之美。一直吸引着无数的读者,让人感慨,引人沉思。本案例研究的主要问题有:
1.教学条件下的诗词教学应该让学生得到什么?如何得到?
2.教师在学生学习体悟过程中起什么作用?运用教学策略的基本途径有哪些?教学策略对于学生自主学习具有何种意义?
3.如何让学生有效地学习知识?
【案例背景】
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运用诗歌的意象和象征这一鉴赏诗歌的入门方法,研究、探讨现代诗歌,体会诗歌的意境之美。本课学习目标则定为:1感知《再别康桥》的诗意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2学会新诗的鉴赏方法。A通过教师的指导朗读学会欣赏诗歌的音乐美。B通过教师的指导赏析,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入手赏析诗歌。
优秀文学作品是人类精神生活的宝贵结晶。文学欣赏活动是欣赏主客体相互呼唤、适应、契合的结果,一方面欣赏主体有某种精神需求,另一方面欣赏客体对主体具有吸引力。教学条件下的文学欣赏活动有其特殊性,首先是要认识学习者已有的学习基础及知识背景。高二学生已具备相当的鉴赏能力。读解文本的“语表层”几无困难。但正是由于对内容的“粗知”,而容易使他们产生满足感,失去进一步鉴赏的兴趣与动力。因此教学设计首先要考虑的是如何强化并保持学生对鉴赏活动的需求。教学策略之一是使教学内容“陌生化”,即拉开学生与文本的距离,让学生产生少知感甚至未知感,生疑生惑,从而,让距离去调动学生。让学生在鉴赏过程中不断探究并发现文本的魅力。
据此,本案例设计以学生的自我鉴赏为起点,由浅入深,从易到难组织教学内容。以诵读为主,以课件贯穿始终,集音乐、画面、相片、朗诵等视听手段为一体,充分感受诗歌的优美境界。让学生自主探索理解文本意义,建构知识,最终实现提高鉴赏能力并获得整体发展的目的。课时目标、内容如下:
一课时,以诵读领起,以课件贯穿始终,集音乐、画面、相片、朗诵等视听手段为一体,充分感受诗歌的优美境界。教会学生诗歌鉴赏方法,通过对意象、意境的具体分析来帮助学生解读作品。
【案例实录】
导入新课后,欣赏配乐朗读《再别康桥》,在此基础上提问:《再别康桥》在你的心里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它美在哪里?学生展开讨论,教师引导学生鉴赏诗歌的情感美、意境美、语言美。
片段一:
师:古人云: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作品中,既有“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无奈,又有“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豪迈,还有“相见时难别亦难”的苦涩,那么现代人是如何理解离别的呢?
生:徐志摩笔下的离别像暮春里牧童的笛声,既让人欣喜又让人伤感。
师:能结合诗歌具体谈谈么?
生:诗歌的感情从惆怅到热烈,在第五节达到高潮,在第六节陡然低落,沉浸于寂然,只能带着无限的怅惘离去。这种感情的变化正是基于对康桥的不可遏制的爱,这种爱让人欢喜让人忧。
片段二:
师:这种感情是直接表达出来的吗?
生(1):不是。
生(2):感情是蕴含在景物描写之中的。
师:对,这些景物就是意象,是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
生(3):这些意象都是柔美而抒情的事物,浸透了作者对康河的永久的恋情。他甚至想永远留在这里。“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全诗通过这些意象构筑了梦幻般的氛围,如一首小夜曲,让人如痴如醉。
师:意象的组合就是意境,请大家用散文诗般的语言描述诗歌的意境。体会诗歌情感。
气氛非常活跃,想象异常丰富,大家沉浸在创造的欢乐和对意境的描述所产生的愉悦中。
这节课结束了,但学生们似乎还沉浸在诗歌优美的意境之中,诗歌像抛向湖面的石子,在每个学生的心中激起了圈圈涟漪。那纯美而又忧伤的旋律与情感感染了每一个人。
【案例后记】
《再别康桥》是说不尽的,尽管在短短的一节课中,学生领略了这一艺术精品的风采,但认识的只是冰山一角。案例的操作必须紧扣教学目标,突出教学主线,努力“删繁就简,避熟就新”,带着教材走向学生,使学生学得乐,学得深。要激发、调动学生思考,关键是要将一定的学习目标转化为问题,通过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将主体鉴赏活动始终置于“最近发展区”,以最终实现有所发现的预期结果。在动态的多变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重视对学生思维行为的引导、点拨,进行有效的课堂调控,使鉴赏活动始终围绕一定的目标展开,通过“追问”实现“有效学习”是十分关键的。案例的有效实施,需要教师具有全新的理念,得当的方法和机敏的应变能力。
【案例分析】
本案例力图体现“重在自主,重在发现,重在探究”的教学理念。
首先,学生的鉴赏活动贯穿教学的始终,无论是对文本意义的读解,还是对意境的感悟,都不是(或很少是)由教师传递、告知的,而是由主体通过探究而发现的,在课堂上,鉴赏主体拥有比较充分的鉴赏权、思考权、发言权,这就为主体“发现”提供了保证,学生不再是名义上的、形式上的主体,而是实质性主体----成为学习过程的真正主人。
其次,教学条件下的鉴赏活动,教师的作用主要是策动并促成主体鉴赏。案例中教师始终做到:既不将知识和盘托出、全盘授予,也没有简单地设置学习目标或用指令性任务去驱动学生鉴赏,而是努力将一定的教学内容问题化,用问题驱动学生进行鉴赏实践。以对问题的探究----展开问题或解决问题为途径,从而实现了一定的教学目标。在主体活动过程中,教者以调整难度,提供支持,激励疏导等方式给活动以切实的帮助,这种帮助正如不断地向燃煤鼓风输氧,使煤得以充分燃烧。这样的教学过程使主体情知互补,心智并进,思维、语言、情意、品质得到同步协调发展,为主体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
本案例中“意象与意境”这一文学知识,教师不是用定论的方式传授,而是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感悟自己去发现知识。这样,学生获得的不仅是某一知识结论,同时经历了知识的生成过程,切合了“要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这一时代要求。与单向且被动参与教学过程相比,这种知识获取过程具有明显的优势:它使学习者形成对知识的深刻理解,它决不是一知半解的,更无需死记硬背,因而是一种“优质”的知识;学习者亲历知识的发生、创造过程,由此形成并拥有的知识具有极高的迁移价值,因而是一种“活化”的知识;另外,学习者在获取“意象与意境”这一知识的过程中,经历了类似于科学发现的某些思考、分析、概括的过程,而这些方式是解决各种问题以及将来从事探究工作所必需的,因而还是一种极具可持续发展意义的“长效”的知识。
在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歌的意境这一环节时,学生参与意识积极而强烈,思维活动敏捷而深刻,优美而丰富的语言更是令人赞叹。这一切昭示着这样一个事实:学生有思想的欲望并且能够思考,善于思考。他们的头脑不是一个等待灌装的容器,而是等待点燃的火把。从案例中,似乎还可以看到“燃烧”的实现,这是教师运用开放式的问题,开放式的点拨,以至开放式的评价的结果。开放,使学生拥有一个选择的空间,因而才有一份主动,一份生动。
雕塑大师罗丹说:生活中不时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语文教学亦是如此。
拓展阅读:课文赏析
这首《再别康桥》全诗共七节,每节四行,每行两顿或三顿,不拘一格而又法度严谨,韵式上严守二、四押韵,抑扬顿挫,朗朗上口。这优美的节奏象涟漪般荡漾开来,既是虔诚的学子寻梦的跫音,又契合著诗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一种独特的审美快感。七节诗错落有致地排列,韵律在其中徐行缓步地铺展,颇有些“长袍白面,郊寒岛瘦”的诗人气度。可以说,正体现了徐志摩的诗美主张。
《再别康桥》是一首写景的抒情诗,其抒发的情感有三:留恋之情,惜别之情和理想幻灭后的感伤之情。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这节诗可用几句话来概括:舒缓的节奏,轻盈的动作,缠绵的情意,同时又怀着淡淡的哀愁。最后的“西天的云彩”,为后面的描写布下了一笔绚丽的色彩,整个景色都是在夕阳映照下的景物。所以这节诗为整首诗定下了一个基调。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下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心头荡漾。”这节诗实写的是康河的美,同时,柳树在古诗里 “柳”——“留”,留别有惜别的含义,它给诗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多少的牵挂用“在我心头荡漾”,把牵挂表现得非常形象。他运用的手法是比拟(拟人、拟物)。这节与第三节诗联系紧密:“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桥的柔波里,我甘做一条水草。”第三节诗突出了康河的明静和自由自在的状况,自由、美正是徐志摩所追求的。同时表现一种爱心,那水草好像在欢迎着诗人的到来。还有,它并没有完全脱离中国诗词的意境,它和中国的古诗有相同的地方,就是物我合一。第二节是化客为主,第三节是移主为客,做到两相交融,物我难忘。这两句诗正好表现出徐志摩和康桥的密切关系。这就是所谓的:确定了理想,步入了诗坛,美妙的风光中,抒发自己的情感。三者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通过具体的形象,来表达自己的感情。
第四节是转折点:“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躁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这节诗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实”是景物的描写, “虚”是象征手法的运用。一潭水很清澈,霞光倒映下来,“不是清泉,是天上虹”,一片红光,是实写。但是,潭水上漂了很多的水藻,挡住了一部分霞光,零零碎碎的,有的红,有的绿,好像柔水一般,非常形象。这个“揉”写的很好,同时也是自己梦想的破灭。闻一多先生纪念他的长女夭折时写了一首诗,曾用了一个比喻:“像夏天里的一个梦,像梦里的一声钟。”说明梦境是美好的,钟声是悠扬的,然而是短暂的,所以彩虹似的梦似美丽而短暂的。1927年徐志摩的梦想破灭了,又与陆小曼不和,很消沉。
第五节,“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慢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这节诗是徐志摩对往昔生活的回忆、留恋。他在康桥生活了两年。他那时有自己的理想,生活是充实的,对明天怀着希望。所以,他用“一船星辉”来比喻那时的生活,带有象征的意味。
过去的已经成为历史,回到现实仍然是哀伤,所以“悄悄是离别的笙萧,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这第六节诗是情感的`高潮,充分表现了徐志摩对康桥的情感,集中表现了离别的惆怅。这节诗就需要联系别的诗,包括古诗来理解。“悄悄是离别的笙箫”是暗喻的手法。例如,苏轼的《前赤壁赋》中描述了萧声是低沉的哀怨的,而笛声是欢悦的,所以“箫”来比喻“悄悄”来说明诗人的心境,因此,“悄悄”的动作带有诗人的感情,接着"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诗歌讲究精练,一再重复“沉默”“悄悄”“轻轻”,是强调重点,并不是浪费语言。
其实“沉默”是人的最深的感情。例如,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中的语句“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再如苏轼的词《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他回忆他的妻子王弗死后的十年,回忆他们相见的时候“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此处无声胜有声”,还有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使用反衬手法,三月春光明媚,白花盛开,可惜好友欲离我而去。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下两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意在言外,旨在象内”。“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往往用在评价诗,意思诗不说愁,却把愁表现得最为恰当,看着朋友走掉,长久孤立的站着,表现感情的深厚。如王国维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写景即抒情”。所以“唯见长江天际流”有很深长的意蕴,又如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都是这样的好诗词。说沉默时感情最深,就像生活中的例子,感情最深的表达时机、船都已走了,但送别的人伫立不动,若有所思。结合句中“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康桥尚且如此,诗人何以堪?实际反衬了诗人对康桥的感情非常深厚,因此,“悄悄”就带着诗人的主观感情了。
第七节:“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云彩”有象征意味,代表彩虹似的梦,它倒映在水中,但并不带走,因此再别康桥不是和他母校告别,而是和给他一生带来最大变化的康桥文化的告别,是再别康桥理想。
《再别康桥》这首诗充分体现了新月诗派的“三美”,即绘画美、建筑美、音乐美。音乐美是徐志摩最强调的,其中第一句和最后一句是反复的,加强节奏感,且其中的词是重叠的,例如“悄悄”、“轻轻”、“沉默”,再者每句诗换韵,因为感情是变化的,所以不是一韵到底的。再是音尺,“轻轻的我走了”,三字尺,一字尺,二字尺,符合徐志摩活泼好动的性格,再是压韵。所谓建筑美,一、三句诗排在前面,二、四句诗低格排列,空一格错落有致,建筑有变化;再者一三句短一点,二四句长一点,显出视觉美,音乐是听觉,绘画是视觉,视觉美与听觉美融通,读起来才会感觉好。再谈到绘画美即是词美,如“金柳”、“柔波”、“星辉”、“软泥”、 “青荇”这些形象具有色彩,而且有动态感和柔美感。
这三者结合起来,徐志摩追求“整体当中求变化,参差当中求异”,显示出新月似的特点和个性,概括为:柔美幽怨的意境,清新飘逸的风格。
这首诗表现出诗人高度的艺术技巧。诗人将具体景物与想象糅合在一起构成诗的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巧妙地把气氛、感情、景象融汇为意境,达到景中有情,情中有景。诗的结构形式严谨整齐,错落有致。全诗7节,每节4行,组成两个平行台阶;1、3行稍短,2、4行稍长,每行6至8字不等,诗人似乎有意把格律诗与自由诗二者的形式糅合起来,使之成为一种新的诗歌形式,富有民族化,现代化的建筑美。诗的语言清新秀丽,节奏轻柔委婉,和谐自然,伴随着情感的起伏跳跃,犹如一曲悦耳徐缓的散板,轻盈婉转,拨动着读者的心弦。
诗人闻一多20世纪代曾提倡现代诗歌的“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建筑的美”,《再别康桥》一诗,可以说是“三美”具备,堪称徐志摩诗作中的绝唱。
篇10:苏州园林教案分析
关于苏州园林教案分析
①苏州园林据说有一百多处,我到过的不过十多处。其他地方的园林我也到过一些。倘若要我说说总的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因此,谁如果要鉴赏我国的园林,苏州园林就不该错过。
②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修建成功的园林当然各各不同。可是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他们惟愿游览者得到“如在图画中”的实感,而他们的.成绩实现了他们的愿望,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图画中”的。
③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是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东边有了一个亭子或者一条回廊,西边决不会来一个同样的亭子或者一道同样的回廊。这是为什么?我想,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④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才能使游览者远望的时候仿佛观赏宋元工笔云山或者倪云林的小品,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在山间。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有些园林池沼宽敞,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决不雷同。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⑤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只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细说。
篇11:风筝说课稿-教案分析
风筝说课稿-教案分析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0课《风筝》的第二课时。下面就从教材、学情、目标、教学过程和教学理念等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风筝》,本课是初一语文第一册第五单元重点讲读课文。本单元以家庭、亲情为主题,是继人生思考、理想信念、自然风光、科技知识之后的又一学生切身体验的生活领域,所以感悟文章内容、谈自己体会仍是重点之一,而朗读和圈点勾画则是本单元的又一重点。
《风筝》一文作者是鲁迅,写于1925年1月24日,后由作者编入散文诗集《野草》。
文章说的是自己小时候不许小兄弟放风筝,并把小兄弟做的风筝踏扁,行为十分粗暴。待到明白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之后,醒悟过来,自己当年的行径,简直是“对于精神的虐杀”。虽然事隔久远,作者还是一心想补过,然而小兄弟却全然忘却,“我”的沉重的心只得一直沉重下去。
这篇散文中,有鲁迅的兄弟之情,有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有鲁迅的自省精神,有鲁迅对小兄弟身受“虐杀”却无怨恨的深沉感慨。
对于文章的'主题,可以从多角度去审视:从儿童教育的角度去理解,从封建伦理道德的角度去理解,从自我解剖的角度去理解,从亲情角度去理解,从追求美好事物的角度去理解……
[教学目的]:
1、知识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重点词句的语境意义。
2、能力目标:结合自己的人生经验,多角度理解文章主题,说出感受。
3、情意目标:体会文中通过误解和冲突所表现出的兄弟间深厚的亲情。
[教学重点]:训练阅读能力,提炼文章主旨。
[教学难点]:结合个人人生经验及阅读体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由于本文是学生进入初中后第一次接触鲁迅的文章,不了解作者的写作风格,而且文章中疑难的问题较多,所以学起来有难度,再加上初中生平时对冲突误解中的亲情体会不到或不深,所以多读课文,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与气氛很重要。
二、说教法:
人们常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语文课程中有大量具体形象的,带有个人情感和主观色彩的内容,由于读者的知识背景、生活经验、体悟的角度等方面的差异……面对同样的文章,人们会有不同的理解或感受。加之,现代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学的过程,所以在教学中,我按照“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模式,引导学生自己看书、自己练习;自己讨论解决疑难问题;自己内化为真实的情感。尊重和珍视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有独创性的理解,从文本中走出,以人为本。
在教学此文时,拟在反复阅读中体味作者的情感变化。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我采用阅读期待、反思、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效率。在这一活动中,教师只是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阅读的对话者之一。我主要从以下方面激发学生兴趣:
1、在教学前,应多准备一些资料,以便引导学生多角度理解课文
2、可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创设情境,以利于体悟人物的心境,理解文章主题。
3、把有关风筝的知识、名句等融于教学的过程中,鼓励学生积累。
教学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初读课文,扫清阅读障碍,整体感知课文;第二课时反复阅读,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进行探究性学习。
三、说学法:
新课程提倡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尽管《风筝》一文属早期白话文,某些字词、句子的表达方式会生涩难懂,而文章本身思想深邃,但这一切都可以在反复地阅读中,在用心地体悟中,在教师适时点拨中,迎刃而解,而激发学生阅读、探究兴趣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
我们的课堂无非是为学生提供一片可以自由发挥、畅所欲言的天地,在这片天地里,是教师、学生、文本间的对话、交流,要让学生自己阅读,自己学会阅读,在阅读中,学生不是消极地接受,索取意义,而是积极主动地发现、建构意义,甚至创造意义。鼓励学生从以下方面去学习探讨:
1、反复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
2、圈点勾画文中不理解的词或句子,整体感知课文。
3、提倡多角度、有创意地阅读,拓展思路,激发独特的感受,抓住关键词语提问,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4、互帮互学,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5、在教师引导下,师生共同补充完善。
四、说过程:﹙仅以第二课时为例﹚
在教学过程中,按照以下程序操作:
﹙一﹚引入课文,创设情境。你有没有做过让自己非常后悔的事情﹖说说看。
﹙二﹚速读课文,深刻理解“无可把握的悲哀”一句的深刻含义?
(三)品读重点段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提示:1、从词语、修辞、内容、情感等方面提出,圈点勾画。
2、学生自己讨论解决。﹙兵教兵﹚
﹙四﹚默读课文,多角度提炼文章主旨:
1、文中回忆了一件什么事?这一幕后来作者称之为什么?
2、后来我的想法发生了怎样的变化?造成我思想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3、我对自己的过错,想怎样补救?弟弟接受了吗?为什么?
4、同一件事情,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你认为作者在文中表现了怎样的思想内容?
(五)思维拓展训练:
1、当年的鲁迅把自己的好恶强加给别人,孔子怎样评价这种做法?你的身边、生活中有没有类似例子,试举例说明。
2、文中在写我对小弟弟精神虐杀的一幕时,写到“留他绝望地站在小屋里,后来他怎样,我不知道,也没有留心。”请结合小弟弟的性格特点,想象小弟弟那时的表情和心理,进行片断描写。如:“看着哥哥傲然离去的背影,我的眼泪……”(150字左右)
(六)总结:
《风筝》不仅是展现了人内心美好的感情,而且给人以深沉的思想力量。深刻的主题,无论从哪个角度阅读,都有意在言外的收获。
(七)作业:
1、积累古诗词中关于风筝的句子,抄到资料本中。
2、巩固性试题。
3、思考:① 鲁迅的自我反省精神对你有什么启示?
篇12:《雨中》课文教案及分析
《雨中》课文教案及分析
一、学习目标的分析与定位(主要基于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
《雨中》是浙教版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三单元的一篇阅读课文。《语文课程标准》对这一学段的阅读教学提出: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积累理解词句,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与他人交流阅读感受,积累文中的优美词句、精彩句段。等要求。
课文描写了一位年轻的姑娘在阴雨的傍晚拉车运货,车子一歪,一箩筐的苹果翻倒在马路上,过路的人主动帮她拾苹果的故事。文章融绘景、叙事、抒情、写人于一体,通过故事体现了社会主义国家人与人之间应有的互助精神。
编排这篇课文旨在让学生从人们的言行中去体会人与人之间互帮互助的美好风尚。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很强的独立识字的能力,阅读能力也日渐提高,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也初步养成了与他人交流阅读感受的习惯。
我准备用两课时来教学本文,下面我阐述的是第一课时的教学思路。首先,结合课标的学段要求和教材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学习状况,从知识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纬度考虑,我把这课时的教学目标预设为:
1、学会8个生字,能准确读写浮动、箩筐等12个词语,理解他们的意思。
2、知道描述性词语的一种重叠形式(ABB式),会用仿佛写句子。
3、初步学会按事情的起因、过程、结果的先后顺序给课文分段,并能简要说说各段的意思。
4、有感情的朗读1、2自然段,了解事情的起因,积累精彩语句。
根据教材的编排特点和学生的认知基础,本课时的教学重点和难点都是是引导学生按事情的起因、过程和结果的先后顺序给课文分段,并说出各段的主要意思。
课标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针对本课教学,如何引领孩子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与文本对话,感受、理解、欣赏、评价语言呢?我主要采用以启发式、以读为本的教学方法为主,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教师的启发为主线,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活动,互相启发,互相学习,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结合以上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下面我详细的阐述这一课时的设计理念与教学思路。
课前先准备好课中要用到的词句的幻灯。
我是分以下几个板块进行教学的:
第一大板块:创设悬疑,揭示课题。
(一堂新授课,导入的设计至关重要,所谓的万事开头难就是这个道理。)
这一环节中我是这样设计的:
幻灯出事句子:那一箩筐的苹果,经过了小小的旅行,又回到了姑娘的车上。
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读句子,然后说说读了句子有什么想法或疑问。一旦学生提出:苹果怎么回去旅行呢?它是怎么旅行的呢?就趁机设疑:是啊,苹果怎么会去旅行呢?今天我们就学习发生在雨中的苹果旅行的故事。板书:雨中
(充满悬疑的导入,激发了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在学生与文本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拉近了学生与文本与老师的距离。并自然而然的引入下一板块的初读。)
第二大板块: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紧跟上一板块的铺垫,这一环节我是这样设计的:)
1、让学生自由地读课文,读准生字词。并在课文中找出三个字来说明苹果旅行的过程。
2、在反馈生字学习情况时相机指名学生板演词语,学生自己想写哪一个就写哪一个,写好后说一说为什么会写这个词?说说理由。
在反馈到整体感知的时候根据学生的回答趁机板书联系全文的三个字:倒捡回
3、此时课文的主要脉络已经呈现,接下来的环节就是让学生用上这三个字分别说说故事发生的原因、经过和结果。并在课文中找出相应的段落,给课文分段。
(整个板块中我设计了三个回合,让学生带着疑问通过充分的读,兴趣黯然的接触文本,感知文本,理清文章的脉络,熟悉课文内容,巧妙的让教学目标1、3扎扎实实地落实下来。特别是生字教学的开放性处理,我把学习的主动权巧妙的交给了学生,采用移花接木的方法写词、说理由,其实就是这个词是什么意思的另外一种问法。经这样的一引一导,学生很自然地谈出自己对词语的理解,在不知不觉中扎实地掌握生字。)
第三大板块:品读课文,理解积累
紧扣学生找出的三个字,导出:多么精炼的语言阿,三个字就点明了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课文的语言确实十分精彩,让我们来仔细读读课文的第一部分吧。
(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因此这一环节我先让学生默读课文,找找自己认为写得好的词语或者句子。然后进行反馈交流:在反馈中点拨引导学生积累运用语言,并适时进行朗读的训练。
重点点拨的有1、ABB重叠形式的词语。学生先找出文中的重叠词读一读,在让学生说几个。另外这一部分的语句写的非常生动有趣,因此在反馈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抓住:拐弯车子一歪湿漉漉等词语体会苹果落地的原因;从蹦滚满地都是来体会苹果落地的情景。这部分还有一个重点就是抓住仿佛进行说话训练。在学生说到带仿佛的句子时,相继出示句子,引导学生反复读,说说读中感受到什么?接着在学生有所体验的基础上,让学生补充句子:马路上湿漉漉的,仿佛。大苹果在马路上蹦跳着,仿佛。最后增加难度,引导学生用上仿佛一词把自己看到的事物和自己想到的联系起来说一说。
(这一板块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在自主品读的过程中,找出自己喜欢的语句,主动积极的思考,参与语文实践,丰富语言的积累。通过感情朗读培养语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体会,有所感悟和思考,同时在学生读、说的实践中积累和运用语言。)
最后一个板块是:总结收获,设置悬念。
这各环节就是让学生说说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老师进行补充:是啊,我们在这节课里有积累了许多的好词佳句,还学会了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给课文分段,并且了解了事情的起因,那么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情呢,我们下节课来学习。
(通过总结让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掌握学习方法,在以老师的总结设置悬念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篇13:汉语拼音的教案分析
汉语拼音的教案分析1
教学目标:
1.学会复韵母ie、üe和特殊韵母er及其四声,读准音、认清形、正确书写。学会整体认读音节ye、yue。能正确拼读声母与复韵母ie、üe组成的音节。
2.认识“雪、儿”2个生字,学会儿歌。
教学重点:
学会读写复韵母ie、üe及其与声母组成的音节。
学前准备:
1.制作拼音卡片。(师生)
2.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引出课题。(用时:5分钟)
1.(出示:ui、ou、ai、ei、ao、iu、ie、üe、er)你都认识它们吗?
2.引导学生复习。
3.板书课题:ie üe er。
二、学习ie üe er。(用时:10分钟)
1.引导学生学习er的音和形。
(1)课件出示第3幅插图,引导学生试读。
(2)教师范读,指名读。
(3)小结:er这个韵母不同于其它韵母,我们知道每一个韵母都可以和声母做朋友组成音节,可是,er是个小淘气,它和谁也不团结,只能自己独立成音节了。
(4)板书:ēr ér ěr èr,引导学生试读。
(5)引导学生开火车读、齐读。
2.引导学生用同样的方法学习ie、üe。
三、学习整体认读音节ye和yue,拼读音节。(用时:15分钟)
1.板书:ye、yue。引导学生比较韵母ie、üe与整体认读音节ye、yue在字形上有什么变化?
2.启发思考:音节yue中“ü”的小点为什么没有了呢?引导学生复习两点省略规则。提醒学生小ü有礼貌,见了大y就摘帽。
3.引导学生运用多种形式读准韵母ie、üe和整体认读音节ye、yue。
4.出示n、l与üe,j、q、x与üe相拼的音节。强调j、q、x与üe相拼时ü上两点省略规则。
5.引导齐读。
四、学习句子。(用时:5分钟)
1.课件出示插图,指导学生看图:小朋友们都在干什么呢?
2.课件出示带拼音的句子,引导学生试着读一读。
3.引导同桌互读、互评。
4.指名读。
5.组织全班齐读。
五、朗读儿歌。(用时:5分钟)
1.课件出示图片,播放儿歌《月儿弯弯》的朗读录音。
2.引导学生拼读儿歌。
(1)指名读红色音节。
(2)引导同桌互读儿歌。
(3)教师指导读。(提醒学生注意:“儿”在词语的前面读第二声,在词语或句子的末尾读轻声。)
(4)引导学生自由读儿歌,圈出生字。
3.指导识字。
(1)引导学生自己认读生字。
(2)师生共同交流。
汉语拼音的教案分析2
课前准备
1.制作关于an、en、in、un、ün的多媒体课件。(教师)
2.制作关于前鼻韵母an、en、in、un、ün,整体认读音节yin、yun、yuan的音节卡片。(教师)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观察拼音,尝试发音
1.引入:今天,老师请来了五个拼音娃娃,它们是——an、en、in、un、ün,请你们仔细观察它们,你们有什么发现?
2.学生发现都有n,尝试发音。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己对拼音的观察,从而发现前鼻韵母的规律,这样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把韵母记得更牢。
二、观察图片,学习韵母和整体认读音节
(一)教学an和整体认读音节yuan。
1.出示图片引导发音。
师:请同学们跟随拼音娃娃一起去它们家里看看吧!看,这一家人都在干什么呢?(生:看电视呢)电视上演的是哪儿啊?(生:_)_的“安”就是旁边这个韵母的发音。谁来试试?发这个音的时候,先做好ɑ的口形,舌头再慢慢往上抬起,感觉音是从鼻子里面发出来的,请看我的口形……谁看清楚了?
2.多种方式练读。
学生自由练读、指读、齐读、开火车读。
3.探究发音方法。
学生编个顺口溜来记这个韵母的发音,拍着小手一起说说。
4.学习整体认读音节yuan,看图,电视边上放着什么?(生:球)它是什么形状的?(生:圆的)把“圆”的声调变成一声,试一试。
5.学习发音,yuan是整体认读音节。教师范读、领读。
6.yuan的声调标在a上,进行四声练习:
yuān(冤案)yuán(缘故)
yuǎn(远方)yuàn(医院)
7.学习介母是u、ü的三拼音节。
(1)学生自由拼读。
g-u-an→guan k-u-an→kuan h-u-an→huan
(2)回忆j、q、x和ü相拼时的读法,学生拼读三拼音节。
j-ü-an→juan q-ü-an→quan x-ü-an→xuan
(二)教学en。
1.出示图片引发音。
师:再来看,图上妈妈的手在干什么?(生:摁遥控器)“摁”遥控器的“摁”发成一声就是这个韵母的发音,谁来试试?很棒!发这个音跟发an的方式是一样的,先做好发e的口形,舌头慢慢向上抬起,感觉音是从鼻子里发出,请看我的口形……谁来试试?
2.多种方式练读。
男生读读,女生试试,同桌互相读一读。
3.探究记发音方法。
编个顺口溜记记。(摁个门铃en en en)师生一起加上手势说一说,记一记。
(三)学习前鼻韵母in和整体认读音节yin。
1.看插图说话,引出in和yin:茶几上放着什么?(生:饮料)“饮”的韵母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又一个前鼻韵母,在in的前面加上声母y,就是整体认读音节yin,它的读音和前鼻韵母in相近。
2.练习发音。
师:谁能学着发in的音?(学生试读,师生共同正音。)
3.告诉学生in的声调标在i上,去掉i的点。
4.整体认读音节的四声练习。
树阴下面多阴凉,yīnyīnyīn。
十五的月亮洒银光,yínyínyín。
夏天热,喝饮料,yǐnyǐnyǐn。
杯上有个小手印,yìnyìnyìn。
5.拼读音节练习。
(四)教学un和ün,整体认读音节yun。
1.学习发un的音。
(1)教师引言:现在飞来一只蚊子,它还给我们带来了一个韵母,大家认识这个韵母吗?它怎么读?
(2)教师范读。
(3)学生指读、小组读,男女生互读。
2.学习发ün的音。
(1)小朋友们如果不小心,就会被蚊子叮两个包,那可就变成我们今天学的另一个前鼻韵母啦。
(2)指出发这个音时,口形跟发un差不多,只是发音不一样。教师范读。
(3)学生跟读、齐读。
(4)编儿歌帮助记忆:反正门就是un,加上两点就是ün。
3.探究发音方法。
编个顺口溜记忆:一只蚊子,únúnún;头晕头晕,ǖnǖnǖn;白云白云,ǘnǘnǘn。
4.学习整体认读音节。
(1)大y看到我们教室里这么热闹,也过来了,这时带着ün头饰的小孩找不到妈妈了,大哭起来,y阿姨走过来问她:“小朋友,你为什么哭呀?”“我找不到妈妈了。”y阿姨说:“擦去你的眼泪,我带你去找妈妈。”她们手拉手去找妈妈,就组成了整体认读音节yun。(指名读,齐读。)
(2)yun也喜欢戴漂亮的帽子,小朋友看。(出示:yūn、yún、yǔn、yùn)指名读,齐读。
(3)读一读,说一说:
a.(读到yún时,师述。)你能给“云”找朋友吗?(生说,随机出示音节词认读。)
bái yún wū yún yún cǎ icǎi yún yún duǒ
b.老师把这几朵云请到了我们的教室里,你能把它们安全地送回家吗?(出示白云、乌云、彩云的图片,做游戏送云儿回家。)
三、巩固新知,练习拼读
1.我们认识了5个前鼻韵母和2个整体认读音节,看看谁能都读对,和这些拼音成为好朋友。
2.你们已经能读声母和复韵母相拼的音节了,相信声母和前鼻韵母相拼,你们也能会读。请大家打开书48页,自己试着读一读。
3.运用各种形式检查拼读情况。
四、指导书写
引言:同学们,你们能准确地拼读这些音节吗?(lún chuán)
1.说说它们是由哪些拼音组成的。
2.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四线格里的拼音朋友都占哪一格。教师范写,边写边提示:(课件出示拼音写法,老师范写,学生书空)写一个音节的几个字母要靠紧一些。
3.学生自己试着在四线三格中进行书写,教师巡视,纠正书写姿势、执笔方法。教师提醒学生要写紧凑。(提示:同学们写字时,身要正,肩要平,臂放开,足要安。)
4.在实物投影上展示学生作业。(写得好的给予鼓励,写得不好的给予指正。)
5.修改自己书写的音节,同桌互查是否书写正确、规范。
第二课时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昨天我们跟随五个拼音娃娃参观了一番,今天五个拼音娃娃决定带我们到郊外去游玩,你们想去吗?看,她们很快就到了郊外。
二、看图识字,学词练句
1.郊外的景色美吗?你能介绍一下这里的美丽景色吗?
请小组同学之间互相说一说。
2.引导学生按一定顺序说一说图上的内容。随机出示词语及音节:蓝天lán tiān、白云bái yún、草原cǎo yuán、森林sēn lín。
3.现在请同学们借助拼音再来读一读这四个词语。同桌互相读、指读、齐读。
4.去掉拼音再读一读这四个词语。自由读、同桌读、小组比赛读。
5.你能选一个词练习说一句话吗?
6.出示“草”生字卡片,让学生再读一读。
7.你用什么办法记住这个字呢?全班交流。请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一记。
8.你能给这个字找朋友吗?或者用它说一句话也可以。
三、学习儿歌,巩固拼音
1.每个小朋友都有自己的家,那白云的家又在哪里呢?你们想知道吗?让我们一起来看一首儿歌吧!(揭示题目“家”,跟读。)
2.出示儿歌。
(1)找找儿歌中已学过的字,读读。(点击出示。)
(2)还有一些字虽然没学过,但音节大家都熟悉,咱们来读读。(点击出示。)
(3)出示字卡“家、是”,你是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两个字的呢?(生交流汇报)用这两个字各说一句话。
(4)剩下的是没学过的音节,跟着老师读,小朋友把它们记在心里。
(5)自由读整首儿歌,能干的小朋友还可以配上动作。
(6)四人小组互帮互学,合作学习儿歌。
(7)检查朗读。(能做动作的小朋友上台展示。)
(8)小朋友们还知道谁的家呀?
四、巩固字词
1.卡片认读字词。
2.摘苹果游戏。
汉语拼音的教案分析3
教学目的要求:
1.学会后鼻韵母ang、eng、ing、ong和整体认读音节ying及ying的四声,读准音,认清形,正确书写。
2.学会声母与ang、eng、ing、ong组成的音节,能准确拼读音节,正确书写音节。
3.认识9个生字,正确朗读短文,儿歌。
4.体会学好拼音的作用,激发借助拼音识字学文的兴趣。
教学重点:后鼻韵母的发音方法、声母和后鼻韵母组成音节的拼读以及认识9个生字。
教学难点:eng ing的发音和三拼音节的拼读。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复习检查。
抽读卡片an、en、in、un、ün。提问:它们都叫什么韵母?(前鼻韵母)
二、教学新课。
1.教学ang。
a引导看图。提问:图上画的什么?(山羊)领读yang。羊的声母是什么?(y)韵母是什么?ang,ang的第一声怎样读?指名试读。(板书:ang)
示范发音,领读。告诉学生:发ang音,先发a音,接着舌根高抬,舌头后缩,鼻子出气。
b领读,让学生用手在鼻前感受气流。指名读。
c练读音节:gan_缸的“缸”yang山羊的“羊”fang纺线的“纺”wang希望的“望”。
d拼读书上的音节。
2.教学eng。
a指导看书上的图,提问:图上画的是什么?(蜜蜂)指名读图下的音节词mifeng,b
领读feng,指名说一说feng的韵母是什么?(板书:eng)
c学生试读,领读,齐读。讨论eng的发音方法。
d小结:发eng音时先发e音,接着舌根高抬,舌头后缩,鼻子出气。
e指名读:eng、mifeng
f拼读书上的音节
3.教学ing、ying。
a指导看图,图上画的是什么?(老鹰)领读词卡lao ying。(板书:ing)
b范读,指名读ing。小结:发ing音时,先发i音,接着舌根高抬,舌头后缩,鼻子出气。练习ing的发音方法。
c告诉学生:ing和ying读音一样。ying是整体认读音节。
d抽读卡片:ying ying ying ying
练说:ying老鹰的“鹰”;ying营长的“营”;ying电影的“影”;ying答应的“应”。
e拼读书上的音节
4.教学ong。
a看图,图上画的是挂钟,指名读一读音节词:gua、zhong。
b抽读卡片zhong,提问:zhong的声母是什么?(zh),韵母是什么?(板书:ong)
c指名试读,范读,齐读。讨论发音方法。
d小结:发ong音,先把口形撮圆,接着抬高舌根,舌头后缩,鼻子出气。
e练读词卡:gua zhong。
f拼读书上的音节。
三、巩固练习。
1.游戏(苹果丰收):ang、eng、ing、ying、ong。
2.听一听下面音节的韵母是什么?看谁分辨得又对又快。
guang光荣的“光”(ang)
deng板凳的“凳”(eng)
xiang想一想的“想”(ang)
neng能文能武的“能”(eng)
xiong熊猫的“熊”(ong)
qing青草的“青”(ing)
四、指导读书。
1.学生上台书写。
2.评一评写的是否正确
3.练习书写。(教师巡视)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做“摘苹果”游戏,复习带调音节:ang bang long xing feng zheng jing yong
二、学习短文
1.学生自主学习,圈出要识的字
2.小组内交流,如何识记。
3.教师领读,学生跟读,赛读。
4.了解短文意思:你读懂了什么?(相机出示:老师,小文,一朵,白鹅,一条)
5.出示生字卡片,开火车读:老师文朵鹅条
三、学习儿歌《彩虹》
1.出示情景图,问:同学们,看了这幅图,你想说什么?为什么?
相机出示词语:雨过天晴、桥、白云
2.学习朗读儿歌
出示儿歌,学生找出认识的字母和音节,自己读一读。
学生看图听老师读儿歌
领读,齐读,表演读。
3.识记生字:雨、天、桥
启发学生自主识记生字。(可编顺口溜,猜字谜:“大”字头上加一横是“天”)
四、复习巩固
做“大丰收”游戏,读词语。
五、扩展练习
学习词语搭配
汉语拼音的教案分析
篇14:《 岳阳楼记》 教案的分析
《 岳阳楼记》 教案的分析
[教例简述]
这是方伯荣老师的一个教例(详见《语文教学之友》1985年第12期)
教学过程如下,《 岳阳楼记》 教案分析。
一、导入
以一篇时文作为课文教学的导言。教师先请一位同学朗诵这篇文章。文章点明了《岳阳楼记》的三大优点:写景好、政论好、人生观好。教师顺此带领学生进入课文。
二、读讲
把课文立意新(政论好、人生观好)与语言美(写景好)作为重点。采用反复朗诵课文并当堂背诵的方法,在不断吟诵中深化对重点问题的理解。
第一节:了解写作的时代背景及原因。
第二节:欣赏洞庭湖全景。体会转折句的作用。
第三节、第四节:把握景与情的关系,落实对字词、表现手法的'理解。
第五节:理解全文的主旨。
以上教学过程中,朗读形式多样,背诵则结合讲析逐步进行;以读为主,读读讲讲。
三、辨异
罗列一些意见不一的解释性内容,让学生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去判断,去决定取舍。
如“而或长烟一空”有两种解释:①大片的烟雾完全消散;②;雾气充满天空。
要求学生对比着结合课文分析。
四、归纳
着重从语言方面去探究,分别从词语、句式、修辞、节奏等方面去概括、归纳:
1、词语——炉火纯青,如“衔远山,吞长江”。
2、句子——精练形象,如四字句式中,有成语、对偶句、排比句等,初中二年级语文教案《 岳阳楼记》 教案分析》。
3、修辞——巧妙运用,如对偶,对比、排比、借代等。
4、节奏——抑扬顿挫,具有音乐美。
五、补析
教师还强调了文章开头及结尾容易被忽略的地方。开头似乎平淡,其实包含了作者对滕子京的赞颂,对当时政治的不满,结尾既是对古仁人的爱慕称赞,又是作者政治理想的表白,也是对朋友的劝勉,情在意中,意在言外。
[评析]
此教例朴实、淡雅,似乎平淡无奇。
实际上它很讲究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组合艺术。教者注意了如下方面的“组合”。
一、内容的组合。教学中以教材内容为主、适当引进课外内容;教材内容中以单纯性理解为主,适当插入思辩性内容。
二、方法的组合。教学中以诵读为主,配合以讨论法、问答法、讲析法。新课的导入别具一格,实际上是运用了铺垫式的先入为主法(起定向作用)。
三、程序的组合。教学中以循序渐进的推进为主——导入、读讲、辩异归纳、解析等步骤环环相扣,同时注意适当重复和迂回——“归纳、中的内容就是“读讲”内容的深化和条理化。
四、节奏的组合,主旋律是学生的诵读、反复出现并且不断变化方式,中间插入其他各类教学活动,从而形成疏密相间、跌宕有致的和谐共振。
所以,此教例看似乎淡平淡却含有丰富的“潜台词”。
课堂教学中的组合艺术是语文教师策划水平的体现。恰当的组合不仅能使教师完满地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而且能有益于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能力因素的健康发展,日常教学中的只讲不读、教师单边活动、教学程序杂乱、教学无法深入等等现象,都与组合不当有关。教师中真正从理性的角度来思考教学的“布局谋篇”的,似乎还为数不多。从这个意义来讲,此教例提醒着我们:
请注意课堂教学的组合美!
【教案分析】相关文章:
10.数据的统计与分析教案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