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庄子二则教学设计
“wxsrose”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20篇人教版八年级庄子二则教学设计,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人教版八年级庄子二则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篇1:《庄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常识,提高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
2、了解《庄子》寓言的内容、寓意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重点难点:
让学生掌握文章的寓意,体会古代寓言故事的文学性及表现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著名学者南怀谨曾说:“儒家像粮食店,绝不能打,否则打倒了儒家,我们就没有饭吃;道家则是药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必理会,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动找上门去不可。”多少年来,道家思想对乱世中饱经创伤的心灵给予了莫大的慰藉,而道家的集大成人物就是庄子,庄子思想对于今天我们或许更有一种同时伍的感受和意义,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庄子的《混沌之死》
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混沌之死》,学生划分朗读节奏,体会文章所表现的主题思想。
2、结合书下提示和工具书口头翻译课文,并将疑难之处作好记号。
3、释疑解惑。
4、齐读课文,背诵。
三、分析课文,体会文章主题。
1、结合学生阅读,概括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2、体会故事中“倏、忽、混沌”命名的.意义。
学生讨论,教师明确:文中“倏、忽”意为急匆匆、神速的意思,代表有为,意在讽刺二神做事快而不加思考。混沌,聚合不分的样子,指天地未开辟前的自然状态,代表无为。以人的有为,来凿就自然的无为。有为的所谓成就,就是无为的死亡了。
3、了解文章的寓言
A、学生讨论。
B、教师明确: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违反了事物本性,不按客观规律办事,往往会好心办坏事,效果与愿望相悖。因此要顺其自然,尊重生命的自然状态。
C、联系实际,谈谈你学习本文后的感受:
教师示例:面对日益污染的自然环境,我们要顺乎自然,尊重生命的自然状态,这才是生命的最高境界。
四、学生背诵课文。
五、完成课后练习。
呆若木鸡
一、导入新课
在先秦诸子之中,庄子的生活经历可谓是贫穷加上平淡,造就里他的自然、无为的哲学理想,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庄子的《混沌之死》,了解了他清淡无为,尊重生命自然状态的态度。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他的《呆若木鸡》的寓言故事。
二、学生阅读课文。思考:
A、从斗鸡到木鸡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B、斗鸡能使“异鸡无敢应者,反走”主要得益于什么?
三、分析课文:
1、学生齐读课文,教师指导朗读节奏。
2、学生讨论上述问题。
3、教师归纳:
A、从斗鸡到木鸡经历了四个阶段:恃气--------犹应--------疾视-------无变
B、没有骄傲自满之气,没有盛气凌人之势,把浮躁和妄动收敛起来,把力量和气度凝聚于内,貌似木鸡,看似呆气,其实是精神内敛,修炼到家,具有大智若愚的灵气,游刃有余的大气。
四、了解寓意:
1、学生齐读后,谈谈读了这则寓言后自己总结的寓意:
明确:本文意在提醒人们,做人要注重内在气质,不威自怒,治理国家要增强实力,不战而屈人之兵。只要精神内敛,修炼到家,就能百战不怠。
2、学生联系现实生活,交流这则寓言给我们的启示。
例如:遇事沉着冷静,原都是要经过训练和磨练的。只有真正沉着冷静的人,才能处变不乱,取得重要的胜利。经过严格训练和生活磨练的人,其所具有的气质,确实能令人望而生畏。
3、成语意思的变化。
明确:文中的“呆若木鸡”指养到家的斗鸡看似木鸡,实则大智若愚。这个词语在长期使用中衍生出了新的涵义,形容人因恐惧或惊讶而发愣的样子。
五、交流寓言
1、学生将搜集的庄子寓言整理成故事后,在课堂上讲给其他同学听。
2、教师或学生总结庄子寓言的内容和影响。
3、完成课后练习。
篇2:《庄子》教学设计
知识与技能
1.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丰富文言知识。
2.了解《庄子》及庄子生平、思想。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落实“读”在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2.在思考、讨论的基础上明确庄子的思想和主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拓宽阅读视野,增加对传统文化经典的了解,提高文化品位,能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
重点文言词语积累,准确翻译课文。
难点体会庄子的语言特色,理解两则故事的寓意。
教法朗读法、讨论法
教具
多媒体课件
课时
2课时
北冥有鱼
春秋战国时期,群雄割据,风起云涌;贤哲奔走,百家争鸣。聚徒讲义,著书立说,遂有蔚为大观的诸子散文。《论语》平实质朴、循循善诱;《孟子》笔力雄健,铿锵有力;《荀子》行文气魄雄浑;《老子》哲思清远深邃;《墨子》质朴;《庄子》恣肆……让我们一起走近庄子,感受先生的大智与幽默。
庄子(约公元前369~公元前286),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庄子生活在一个社会矛盾极其尖锐的时代,做过漆园吏。他不满现实,不与统治阶级合作,据传楚王曾以千金相邀为相,被其拒绝。庄子对后人的影响主要是《庄子》一书。
《庄子》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其文汪洋恣肆,想象丰富,气势壮阔,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庄子》共33篇,分内篇、外篇、杂篇。内篇7篇为庄子所作,外篇15篇和杂篇11篇一般认为是其门人和后学者的伪作。庄子的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鲁迅先生称赞“其文则汪洋捭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庄子》不仅是一本哲学名作,更是文学、审美学上的寓言杰作典范。对中国文学、审美的发展有着不可分割的深远影响。郭沫若也评价说:“以思想家而兼文章家的人,在中国古代哲人中,实在是绝无仅有。”(《庄子与鲁迅》)因而他的作品被人称之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
1.读课文,基础积累。
学习古文应该反复诵读,以致成诵。请同学们挺直腰板,捧起课本,自由地、大声地朗读文章,注意读准字音和停顿。
(1)给加点字注音。
北冥(mín) 鲲鹏(kūn) 抟(tuán)
迁徙(xǐ)齐谐(xié)正色邪(yé)
(2)借助课文和注释工具书,并结合上下文语境解释下列加点字词: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北海)
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振奋,文中指用力鼓动翅膀)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海水运动)
《齐谐》者,志怪者也。 (记载怪异的事物)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旋风)
去以六月息者也。 (离开;风)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山野中的雾气,奔腾如野马)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湛蓝色;尽头)
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这样;罢了)
(3)通假字
北冥有鱼 (“冥”同“溟”,海)
其正色邪 (“邪”同“耶”,语气词,呢、吗)
(4)词类活用
志怪者也。 (怪:形容词作名词,怪异的事物)
南冥者,天池也。 (天:名词作形容词,天然的)
2.翻译重点句子。
(1)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振翅飞翔起来,它的翅膀就像挂在天边的云彩。
(2)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这只鸟,海水运动就将迁往南海。
(3)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大鹏迁徙到南海的时候,用翅膀拍打水面,激起的波涛浪花有三千里,它乘着旋风盘旋至九万里的高空,它是凭借着六月的大风离开的。
(4)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
1.文章标题为“北冥有鱼”,后来怎么又写鸟了?
鸟是由鱼变化而来的,鲲的体积有几千里,变成鸟后,鸟的背部不知有几千里。说明庄子想象力丰富。
2.大鹏的形象如何呢?作者又是怎样描写这一形象的呢?
鲲鹏形体硕大无比,变化神奇莫测,奋飞时气势壮美。
从体大、背大、翼大以及活动范围大(长度:从北海到南海;高度:九万里)四个方面极写鲲鹏形象磅礴壮观。用夸张的手法描述鲲鹏,“不知几千里也”言其形,“若垂天之云”言其翼,“北冥”“南冥”“九万里”言其活动天地,极言鲲鹏形体之大、变化之神奇,飞腾时气势之壮观,一开头就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雄奇壮丽的画卷。
3.赏析句子:“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此句运用丰富的想象,奇特的夸张,描写了鲲鹏振翼拍水,盘旋飞向九万里高空的形象,这一形象能激发人的豪情壮志,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击”“抟”等字传神,生动,让人产生丰富的想象和联想。
4.在庄子的作品中,往往借用寓言故事说理,使文章生动活泼,寓意隽永,感染力强。《北冥有鱼》一文的寓意是什么?
文章借鲲鹏的寓言展开想象和联想。说明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依附于一定的条件,它们的活动都是有所凭借的。
5.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依附于一定的条件,那么人对事物的认识有没有局限呢?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翻译为: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说明人对事物的认识是有局限的。
推己及彼,庄子给出确定的结论,鹏鸟和人们一样,并不能弄清天的本色,鹏鸟认识也是有局限的啊。
庄子和孔子一样,同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智者。但庄子与孔子的思想截然不同,今天让我们再一次走近庄子,感受他的机智、博学、善辩和艺术家的风貌。
庄子与惠子的友情
庄子与惠子,由于性格的差异导致了不同的基本立场,进而导致两种对立的思路――一个超然物外,但又返回事物本身来观赏其美;一个走向独我论,即每个人无论如何不会知道第三者的心灵状态。
庄子与惠子由于基本观点的差异,在讨论问题时,便经常互相抬杠,而挨棒子的,好像总是惠子。在《逍遥游》中,庄子笑惠子“拙于用大”;《德充符》上也说惠子:“你劳费精力……自鸣得意于坚白之论。”这些批评,庄子都是站在自己的哲学观点上,而他最大的用意,则在于借惠子来抒发己意。
他们两人,在现实生活上固然有距离,在学术观念上也相对立,但在情谊上,惠子却是庄子生平唯一的挚友。这从惠子死后,庄子的一节纪念词上可以看出:
庄子送葬,经过惠子的坟墓,回头对跟随他的人说:“楚国郢人捏白土,鼻尖上溅到一滴如蝇翼般大的污泥,他请匠石替他削掉。匠石挥动斧头,呼呼作响,随手劈下去,把那小滴的泥点完全削去,而鼻子没有受到丝毫损伤,郢人站着面不改色。宋元君听说这件事,把匠石找来说:‘替我试试看。’匠石说:‘我以前能削,但是我的对手早已经死了!’自从先生去世,我没有对手了,我没有谈论的对象了!”(《徐无鬼》)
惠子死后,庄子再也找不到可以对谈的人了。在这短短的寓言中,流露出纯厚真挚之情。能设出这个妙趣的寓言,来譬喻他和死者的友谊,如此神来之笔,非庄子莫能为之。
1.读课文,基础积累。
(1)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解释下列加点字词。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疑问代词,怎么)
是鱼之乐也(这)
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完全,肯定是)
请循其本(追溯话题本原)
(2)多媒体显示课文参考译文。要求学生与自己的译文对照,找出错误的地方,并思考译错的.原因。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与惠施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庄子说:“白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惠施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惠施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是可以完全肯定的!”庄子说:“请从我们最初的话题说起。你说‘你哪儿知道鱼快乐’的话,说明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快乐而在问我。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
2.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再读课文,注意停顿,读出人物对话的语气和表现性格。
“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从容,悠闲,语速要慢)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稍快,读出急于反驳的样子)
“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巧辩,机智,从容)
“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肯定,毫无争辩)
“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充满智慧,善辩)
1.庄子与惠子二人辩论的问题是什么?
庄子是否知道鱼的快乐。
2.惠子凭什么可以确定庄子不知道鱼是快乐的呢?他的依据是什么?
理由一:惠子说庄子不是鱼,所以不知道鱼的快乐。
理由二:惠子不了解庄子,不知道庄子的想法。
3.惠子的思想有什么特点呢?
像数学证明题一样,层层推理,讲究逻辑。对于事物有一种寻根究底的认知态度,重在知识的探讨。
4.庄子坚持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境?
庄子认为鱼“乐”,其实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
5.你认为在庄子和惠子的辩论中,谁是胜者?
(1)从形式上来看,庄子占了上风。因为庄子说了后惠子就没有话来反驳了。结尾处,在惠子巧妙地援引庄子的反驳建立起符合逻辑的推理后,庄子似乎应该无言以对而就此认输了,可是他却又返回争论的起始,借偷换概念而避重就轻地将惠子的发难化解了。(所谓偷换概念,指他把惠子说的“安知”,解释成“哪里知道”或“怎样知道”,而惠子的本意却是“怎么(能)知道”。)
(2)从逻辑上看,惠子是胜者。前面说过,庄子是靠故意曲解惠子的意思,才在争论中得以维持自己最初的判断,而这种做法显然是有悖于逻辑判断规则的,属于强词夺理。所以说,惠子才是胜者。
6.从二人辩论的语言来看惠子和庄子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惠子注重逻辑分析,从科学角度看世界;庄子注重观赏和移情同感,从美的角度、诗意的角度看世界。
如果说惠子带有逻辑家的个性,那么庄子则具有艺术家的风貌。
庄子心境旷达,视荣华富贵如敝履,他有着高雅的生活情趣。《逍遥游》想象神奇,表达了庄子追求自由的思想境界;《秋水》一文所宣扬的是庄子一贯的思想:即一切顺其自然。庄子鄙视功名富贵,追求快乐自由,他的思想虽有消极虚无的一面,但其根本目标却在于要使人的生活和精神达到一种不为外物所束缚、所统治的绝对自由独立的境界。多少年来,庄子思想曾给乱世中饱经沧桑的心灵以莫大的安慰,即使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读来,也犹如扑面而来的清风一般,清爽怡人。
《北冥有鱼》借助鲲鹏的寓言故事,说明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依附于一定的条件,他们的活动都是有所凭借的,也表达了庄子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这篇寓言,通过庄子、惠子的辩论告诉我们要追求快乐自由和诗意的生活。
《北冥有鱼》运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想象神奇,意象雄奇,文风恣肆。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轻松闲适,诗意盎然。一力辩,一巧辩;一求真,一尚美;一拘泥,一超然;让人读后会心一笑而沉思良久。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惠子力辩求真拘泥庄子巧辩尚美超然万物与我为一
教后反思
《〈庄子〉二则》文章虽短,但内容及文章的主旨有些不好懂,所以我在教授这两则时,以积累文字词语,疏通文意为主。这当然也是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关键步骤。在学生理解课文没有困难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欣赏庄子的语言特色,论辩技巧,以及他的思想主张,以达到循序渐进、潜移默化的效果。
篇3:《庄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 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丰富文言知识。
⑵ 了解《庄子》及庄子生平、思想。
2、能力目标:
⑴ 欣赏《惠子相梁》的趣味性,把握比喻的深意。
⑵ 感受“游濠梁”中反映的庄子生活的诗意,了解庄子的志趣。
3、德育目标:
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增加他们对传统文化经典的了解,提高文化品位。
【教学重点】
1、理解“惠子相梁”中的比喻,把握故事的主旨。
2、感知惠子和庄子思想、性格、气质上的差异,理解庄子的志趣。
【教学难点】
1、理解两则故事的寓意。
2、引导学生鉴赏庄子寓言的艺术特点。
【教学方法】
1、比较法通过学生译文和标准译文的比较过好语言关,通过惠子与庄子的对比过好寓言关和思想关,通过一、二则故事的不同文风比较过好欣赏关。
2、延伸拓展法拓宽阅读视野,了解庄子的思想。《庄子》散文的艺术特点。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资料助读;自读课文,疏通文句,把握文意,过好语言关;引读提高,理解两则故事的寓意,过好寓言关;感知惠子、庄子的不同表现,过好思想关;美点寻踪,欣赏两则故事;延伸拓展,了解庄子散文的艺术特色。
〖教学要点〗
一、导入
先秦诸子散文,虽然主要是政论文,但也是文学艺苑中的奇葩异蕾。《沦语》平实质朴,富含哲理;《孟子》文笔雄健,铿锵有力;《荀子》行文气魄雄浑;《老子》清远深邃;《墨子》质朴;《庄子》恣肆。今天,我们一同欣赏《庄子》散文中的片断。
二、背景介绍
作者及其思想主张,由学生自己发言,教师总结。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翻译。
2、多媒体显示课文参考译文。要求学生与自己的译文对照,找出错误的地方,并思考译错的原因。
多媒体显示:
1、惠子相梁:
惠施做了梁国的国相,庄子去看望他。有人告诉惠施说:“庄子到梁国来,想取代你做宰相。”于是惠施非常害怕,在国都搜捕三天三夜。庄子前去见他。说:“南方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鸩鹑,你知道吗?鸩鹑从南海起飞飞到北海去,不是梧桐树不栖息,不是竹子的果实不吃,不是甜美如醴的泉水不喝。在此时猫头鹰拾到一只腐臭的老鼠,鸩鹑鸟从它面前飞过,猫头鹰仰头看着鸩鹑,发出‘吓’的怒斥声。现在你也想用你的梁国来‘吓’我吧?”
2、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庄子与惠施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庄子说:“白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惠施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惠施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是可以肯定的!”庄子说:“请从我们最初的话题说起。你说‘你哪儿知道鱼快乐’的话,说明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快乐而在问我。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
3、教师归纳总结重要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多媒体显示:
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粗词:
1、惠子相梁
2、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3、非梧桐不止
4、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5、于是鸱得腐鼠
6、鱼出游从容
7、是鱼之乐也
参考答案:
相:名词用作动词。做宰相。
同:国都、京城。
止:栖息。
安:疑问代词,怎么。
于是:在这时,与现代汉语中表意不同。
从容:安闲自由;现在多指“在危险面前冷静不慌忙”。
是:这。
四、问题探究
1、理解两则故事的寓意,过好寓言关:
提问:
⑴ 庄子讲鹌鸨故事的用意是什么?
⑵ 庄子坚持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境?
学生思考,明确:
⑴ 鹌鸨的故事里,鹎鸨比喻志向高洁之士。鸱比喻醉心利禄猜忌君子的小人。庄子将自己比作鹌鸨,将惠子比作鸱,把功名利禄比作腐鼠,既表明了自己的立场和志趣,又极其辛辣地讥讽了惠子。庄子没有直言痛斥惠子。而用讲故事的方式绕着弯子骂人,收到既尖锐痛快又余味不尽的效果。
⑵ 庄子认为鱼“乐”,其实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
教师引申:《庄子秋水》中还有这样的故事:楚王打算让庄子做国相。派人去请他。庄子却借乌龟的故事表示。他宁愿在荒泽草野间过自由自在的生活。《庄子》从不干巴巴说教,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形象、幽默机智的寓言故事说理,把哲理和诗情艺术地交融在一起。
2、比较庄子与惠子思想、性格、气质等方面的差异,理解庄子的人生态度,突破思想关。
学生讨论明确:《惠子相梁》中,惠子利欲熏心,薄情寡义,以自己的心思猜度庄子,却不知庄子清高自守,视爵禄如“腐鼠”,避之惟恐不及。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中,惠子好辩,重分析。对于事物有一种寻根究底的认知态度,重在知识的探讨。庄子智辩,重观赏,对于外界的认识,带有欣赏的态度,将主观的情意发挥到外物上而产生移情同感的作用。如果说惠子带有逻辑家的个性,那么庄子则具有艺术家的风貌。
教师总结:庄子心境旷达,视荣华富贵如敝屣,他有着高雅的生活情趣。《秋水》一文所宣扬的是庄子一贯的思想,即人的生死、寿夭、祸福、穷通、贵贱、贫富、得失、成败等等都是完全相对的东西,并且是人力所不能左右的,应一切顺其自然。庄子鄙视功名富贵,追求快乐自由便是这种思想支配下的心灵选择。
引申:庄子思想虽有消极虚无的一面,但其根本目标却在于要使人的生活和精神达到一种不为外物所束缚、所统治的绝对自由独立的境界。多少年来,庄子思想曾给乱世中饱经沧桑的心灵以莫大的安慰,即使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也有它独特的作用。
3、美点寻踪,欣赏《庄子》散文的艺术特色:
⑴ 学生涵泳品味文章的美点并交流。
成果展示:
《惠子相梁》这则故事富有趣味。
情节出人意料。朋友来贺,不喜却疑;搜捕在即,不躲自迎;义愤填膺,泰然相答;委婉相叙,一针见血。
人物形象鲜明。惠子利欲熏心,庄子清高自守。
比喻巧妙贴切。巧借鹩鹌故事尖锐地批评了惠子的卑劣。
描摹生动传神。鸱卫护“腐鼠”,丑态十足,让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轻松闲适,诗意盎然。一力辩,一巧辩;一求真,一尚美;一拘泥,一超然;让人读后会心一笑而沉思良久。
五、延伸拓展
教师分发文字资料,资料内容如下:
秋水(节选)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矣渚崖之间,不辨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阅读上面两个片断,体味《庄子》散文的艺术特色。
学生思考,明确:
《逍遥游》意象雄奇,想象神奇,文风恣肆。
《秋水》文采斐然,百川灌河的浩淼,“两淡渚崖之间不辩牛马”的声势,河伯“欣然自喜”的天真得意,皆历历如在眼前。
教师总结:
从我们了解的《庄子》散文的四个片断来看,《庄子》散文善于通过寓言故事说理,想象神奇,语言灵动而有气势,幽默、诙谐,是诸子散文中的精品。
六、课堂小结
这两则故事集中表现了庄子的思想和《庄子》散文的寓言特色,形象生动,耐人寻味,如甘醴似琼浆,让人百品不厌。希望大家课后阅读《庄子秋水》,全面了解庄子,包括他的人生观、政治观、社会观,探究庄子与孔孟的区别。
七、布置作业
1、阅读下面一段文字,谈淡你的理解:
庄子送葬,经过惠子的坟墓,回头对跟随他的人说:“楚国郢人捏白垩土,鼻尖上溅到一滴如蝇翼般大的污泥,他请匠石替他削掉。匠石挥动斧头,呼呼作响,随手劈下去,把那小滴的泥点完全削除,而鼻子没有受到丝毫损伤,郢人站着面不改色。宋元君听说这件事,把匠石找来说:‘替我试试看。’匠石说:‘我以前能削,但是我的对手早已经死了!’自从先生去世。我没有对手了,我没有谈论的对象了!”(《徐无鬼》)
提示:惠子死后,庄子再也找不到可以对谈的人了。在这短短的寓言中,流露出纯厚真挚之情。能设出这个妙趣的寓言,来譬喻他和死者的友谊,如此神来之笔。非庄子莫能为之。
2、课外阅读《庄子》选段。
〖补充资料〗
庄子与《庄子》
庄子(约公元的369~公元前286),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庄子生活在一个社会矛盾极其尖锐的时代,做过漆园吏。他不满现实,不与统治阶级合作,据传楚王曾以千金相邀为相,被其拒绝。庄子对后人的影响主要是《庄子》一书。
《庄子》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其文汪洋恣肆,想象丰富。气势壮阔。《庄子》共33篇,分内篇、外篇、杂篇。内篇7篇为庄子所作,外篇15篇和杂篇11篇一般认为是其门人和后学者的伪作。庄子的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鲁迅先生称赞“其文则汪洋辟阉,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郭沫若也评价说:“以思想家而兼文章家的人,在中国古代哲人中,实在是绝无仅有。”(《庄子与鲁迅》)因而他的作品被人称之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
《庄子》散文对后世的影响
《庄子》在先秦诸子中,无论就他的思想或文风来说,都是属于南方一系,即楚国文化的代表,所谓“庄狂屈狷”,正道出了他们独具的浪漫主义精神。
李白纵浪恣放的诗篇,直承《庄子》且不说,后如柳宗元论文,主张“参之庄老以肆其端”,龚自珍《病梅馆记》那种追求个性解放的强烈感,显然汲取了庄周《秋水》篇的精神。
篇4:《庄子》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反复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2.结合道家思想,体味人物的性格特征。
3.揣摩人物语言,学会类比说理。
[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主要采用诵读体悟、师生研讨等方法。
2.教学重点:体会、了解庄子垂钓所表达的心情。
3.教学难点:掌握类比推理这种说理方法。
4.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步骤和内容]
一、课题导入
1.由《坎井之蛙》引入。我们预初学过《坎井之蛙》这则故事,大家还记得吗?请一位同学讲讲这则故事。这则故事比喻那些目光短浅、见识狭小的人,那么这是谁写的呢?(大家一起回答:庄子)
2.作者简介。
大家已经学过他的文章,对他应该不会陌生,这里我就简要地介绍一下他。庄子名周字子休,所以以后听到庄周这个名字千万别傻眼,庄周就是庄子。他是战国中期著名的散文家、哲学家。曾读过各家学说,但对老子的学说情有独钟,两人一起创设了道家学派,所以世人称他俩为:“老庄”。道家学派的思想核心是自然无为,主张绝对自由的生活,达到无己、无功、无名的境界,否定世俗的利欲观念和根深蒂固的“自我中心意识”。
3.作品介绍。
今天我们学习庄子的另一篇文章,看看文中是否有道家思想。大家把书翻到51页,一起来学习第十五课《庄子钓于濮水》。这篇文章选自《庄子》,《庄子》又名《南华经》,大家看注释一,《庄子》是我国古代道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庄子及其后学所著。这部书据载共有五十二篇文章,但现存只有三十篇。
二、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大家边看课文下面的注释边读文章,要读通读顺,可读出声来。
2.泛读课文。请两位同学把课文读一遍,同学们就做小老师,找出他俩读错的字词。
大夫濮水
3.再读课文。全班同学把课文读两遍,要读的通顺。
4.默读课文。大家再结合课文下面的注释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在阅读的过程中,圈划出你认为重要的字词或是阅读中有障碍的字词。
① 大家有没有不懂、不理解的字词?请一位同学回答。
② 通过课文下面的注释,大家都掌握了吧!那么同桌两人就互相交流一下你所积累的字词,请一位同学回答。
使:派 焉:到那里(介词) 顾:回头看 此:这,这个
③ 哪位同学来概括一下大意,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呢?请一位同学回答。
(楚王派两位大臣去请庄子管理国家大事,庄子不肯)
④ 这位同学概括得很好,简洁明了。我们再来看一下课文后面的附文,写得比较详细,虽然与原文有所差异,但对大家了解原文有很大的帮助。大家现在就看附文。
5.深入讨论。
① 我想问问大家,庄子是怎样回绝楚王的邀请?请一位同学回答。
(用神龟的选择作比喻,从而拒绝楚王的邀请)
② 他为什么用神龟选择作比喻这种婉拒的方法?请一位同学回答。
(因为对方是楚国的国君,如果马上回绝他的邀请,就太不礼貌了,也太不给国君面子了,而且弄不好会得罪国君,到时脑袋也保不住了,所以庄子用神龟的选择作比,比较委婉的推掉楚王的邀请)
③ 这位同学讲得很有道理。那么,大家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庄子用神龟比喻自己,而不选其它的呢?同桌两人就相互讨论一下。请一位同学回答。
(因为这神龟是楚国的,是楚王自己国家里的东西;而且这只神龟死后,楚王用锦缎和竹箱珍藏它,可见它的珍贵。所以庄子选用神龟来比喻自己。)
④ 这位同学的见解很独特,这本来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只要言之有理、自圆其说都行,有没有其它意见啊?想想看庄子与神龟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可以结合道家学派的思想来考虑。请一位同学回答。
(因为神龟虽然死后风风光光,但它宁愿选择拖着尾巴在泥里爬,这与庄子的追求是一致的。)
对,道家学派追求自然无为,庄子也不例外,它鄙弃富贵权势,追求逍遥无为,直白点就是想过自由自在的生活,不受别人的控制。大家想想看,如果他接受楚王的邀请去做官的话,那种繁文缛节、那种约束,他怎么受得了呢?更何况“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连死都操纵在君主的手中,还有什么自由可言呢!所以庄子用神龟比喻自己,这种说理就运用了类比论证,找出两者的内在联系,由此及彼。在议论文中,类比论证是一种很常用的论证方法,我们下学期就要学写议论文,现在好好体会一下。
⑤ 最后我们一起把这篇课文再读一遍,要读出自己的感情。
三、能力迁移
1.大家把书翻到52页,再看一下附文。编越读边思考是原文好还是附文好,并说出大家的理由。
都看好了,那大家就其前后左右四人为一组,进行讨论。
2.是原文好,还是附文好呢?
① 哪组先来谈谈,请一位同学回答。
(我觉得原文好,原文只用了那么少的字数就把这件事交代清楚了,所以很简洁,没有多余的话。)
② 对,原文的概括性很强,内容集中,所以就显得简洁明了、节奏紧凑。先秦散文的一大特点就是简洁,而且注重语言描写,大家前几节课学过的《孟子》《墨子》《列子》都是如此。那有没有说附文好的?请一位同学回答。
(我们觉得附文好,因为附文加入了人物描写、环境描写,使文章更加生动。例如,文章的第一节是添加进去的,运用了环境描写。交代了庄子的生活状态,庄子虽然过着清贫的生活,可他仍不愿做官,更加突出了庄子的性格特征。)
③ 讲得不错,还有哪组要补充?请一位同学回答。
(第二节中两位官员的话是原文所没有,通过官员的神态、语言描写表现出他俩的心理,认为当官是件及其荣耀的事,这是人们普遍的想法,但庄子的所作所为却截然相反,从而反衬出庄子淡泊名利、追求自由的思想。)
④ 再请一位同学谈谈。
(最后一句庄子说“恕不奉陪“是加进去的,表现出庄子不愿为功名利禄浪费自己的宝贵时间,从而表明了他对富贵权势的鄙视。)
⑤ 大家都说得很好,可谓是“见仁见智”。
四、布置作业
1.抄写课文一遍;
2.解释加点的字词;
3.熟读课文。
五、板书设计
十五、庄子钓于濮水
《庄子》(又名《南华经》)现存33篇
追求自由
道家学派 神龟选择 婉言拒绝
(追求自然无为) 类比论证
篇5:《庄子》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积累文中词语,掌握并熟练运用成语。
2、深入研究关键语句,整体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
3、体会优美的语言。
教学重点:研读语句,把握观点。
教学难点:认识庄子的精神境界。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方法:品读法。
第一课时
一、教学导入:
重温《逍遥游》,学生谈出阅读感受,引入新课。
二、复习庄子生平。
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宋国蒙人,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曾任漆园吏。楚威王闻其贤,聘以为相,不就,穷困终生。《庄子》时战国时期思想家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所著,是道家经典之一。现存33篇,包括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庄子的主要主张是绝对自由的人生观,就是要达到无己、无功、无名的境界。与老子并称“老庄”。
三、预习课文:
1、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有误的一项是:D
A、福祉(zhi)甫定(fu)黄馘(guo)清风夜唳(li)
B、濮水(pu)澄澈(che)聚讼(song)芸芸众生(yun)
C、曳尾(ye)犀利(xi)悚然(song)饥肠辘辘(lu)
D、累赘(zhui)朝暾(tun)妩媚(fu)清波粼粼(lin)
2、解释并用下列词语造句:
目不暇接似曾相识芸芸众生超凡绝俗幻化无方意出尘外山重水复柳暗花明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3、庄子的精神境界是怎样的?作者对他是怎样的态度?
提示:一方面,他对人类充满怜悯,最多情,最温柔宽仁,最敏感,因而最脆弱,最易受到伤害。另一方面,对污浊黑暗的世界,冷眼看穿,冷酷犀利。庄子在污浊的人世间保持着清洁的精神,他超凡绝俗,拒绝诱惑,把自由的价值看的至高无上,不屑与统治者同流合污。作者对庄子既有景仰之心,爱戴之情,又有谨慎的否定,他的精神只是一种哲学的境界,是“破罐子破摔”的结果。
四、阅读课文,学生画出表明作者观点、看法的语句。
综述感受
意象、意蕴
阅读的感受
庄子的才智
解读庄子垂钓的故事
庄子面临的世界
残忍
黑暗
怜悯
冷酷
五、内容要点概括:
六、作业布置:
熟读课文,理解文中的观点。
第二课时
一、阅读首段:
1、作者认为庄子的意象是怎样的?
提示:奇特。“美得让我们无所适从”,“幻化无方,意出尘外,鬼话连篇,奇怪迭出”,是“朝暾夕月,落崖惊风”。
2、作者认为庄子的作品有着怎样的意蕴?
提示:深邃难解,“永远有着我们不懂的地方”。
3、具体而言,作者读庄子作品有着怎样的感受?
提示:视界为之一开,俗情为之一扫。
4、作者以为庄子有着怎样的聪明才智?
提示:仰之弥高,钻之弥坚,是“造化钟神秀”,是“天仙才子”。
二、译读“庄子钓于濮水”一段文字,然后阅读课文2~7段,完成课后练习二。
1、译读文段:
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千岁矣。王中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①解释加点的字:
先:笥:宁:涂:
②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内容,并稍做评价。
2、完成课后练习二。
①庄子拿乌龟的选择来打比方,说明他鄙弃的是什么?追求的是什么?
提示:鄙弃富贵权势,追求人格的独立,精神的自由,品格的高洁。
②作者所说的“清洁的精神”的含义是什么?
提示:“清洁的精神”,其含义是洁身自好,拒绝诱惑,决不同流合污。
③“当我们大都在黑夜里昧昧昏睡时,月亮为什么没有丢失?就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两棵在清风夜唳的夜中独自看守月亮的树。”其中“月亮”比喻什么?你对这句话如何理解?
提示:“月亮”参照前一句“心灵月亮”四字,可见是指心灵,作者拿皎洁的月亮比喻纯洁的心灵,比喻一种独立的文化精神。正因为有庄子等人具有超凡绝俗的清洁精神,坚守了独立的文化品格,决不屈从权势,这种文化精神才没有彻底失落。
3、逐句评述这种方式有何好处?
提示:思维更开阔,理解更深刻,说理更透彻。
三、阅读后几段:
1、怎样理解胡文英一段话中的“是非不管”与“终不下手”?
提示:“是非不管”就体现在下文的“无”中;“终不下手”是指不谋官职,不付诸行动。表现在庄子拒绝权势的媒聘中。
2、怎样理解作者对庄子怪诞的解释?
提示:作者将庄子的怪诞和孤傲,放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之下来考察,看成是对黑暗的挑战,对人类的怜悯。“他有蛇的冷酷犀利”,这是对付残忍的诸侯的;“更有鸽子般的温柔宽仁”,这是对待天下苍生的,是更加深沉的。看出满纸荒唐言中的一把辛酸泪,也就看出了他对人类的怜悯。
四、作者何以将题目命名为“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
提示:其含义是说,《庄子》代表了人们无路可走的时候的一种意识形态,含蓄的告诉人们当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应该看看庄子,学学庄子。当然,也惟有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我们才应该去学庄子的精神追求。
五、你同意本文中作者对庄子的解读观点吗?试说明理由。
本话题不设答案,重在启发学生从庄子的处境和历史背景中寻找解释。
六、课外练习:读下面一段文字后,写一篇300字的短论。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以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嚣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庄子月:“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萱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曰:‘我世世为萱,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计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萱,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篇6:《庄子》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丰富文言知识。
2.了解《庄子》及庄子生平、思想。
3.欣赏《惠子相梁》的趣味性,把握比喻的深意。
4.感受“游濠梁”中反映的庄子生活的诗意,了解庄子的志趣。
一、预习导学
【链接材料】――庄子与《庄子》:
庄子(约公元的369~公元前286),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庄子生活在一个社会矛盾极其尖锐的时代,做过漆园吏。他不满现实,不与统治阶级合作,据传楚王曾以千金相邀为相,被其拒绝。庄子对后人的影响主要是《庄子》一书。
《庄子》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其文汪洋恣肆,想象丰富。气势壮阔。《庄子》共33篇,分内篇、外篇、杂篇。内篇7篇为庄子所作,外篇15篇和杂篇11篇一般认为是其门人和后学者的伪作。庄子的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鲁迅先生称赞“其文则汪洋辟阉,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郭沫若也评价说:“以思想家而兼文章家的人,在中国古代哲人中,实在是绝无仅有。”(《庄子与鲁迅》)因而他的作品被人称之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
《庄子》散文对后世的影响
《庄子》在先秦诸子中,无论就他的思想或文风来说,都是属于南方一系,即楚国文化的代表,所谓“庄狂屈狷”,正道出了他们独具的浪漫主义精神。
李白纵浪恣放的诗篇,直承《庄子》且不说,后如柳宗元论文,主张“参之庄老以肆其端”,龚自珍《病梅馆记》那种追求个性解放的强烈感,显然汲取了庄周《秋水》篇的精神。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
(1)惠子相梁 (2)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3)非梧桐不止
(4)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5)于是鸱得腐鼠 (6)鱼出游从容 (7)是鱼之乐也
2、翻译下列句子:
①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② 于是鸱得腐鼠
③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④鱼之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⑤ 子故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3、学生自读课文,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翻译。
惠子相梁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庄子》故事两则导学案
二、探究展示:
1、庄子讲tk故事的用意是什么?
2、庄子坚持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境?
3、你认为在庄子和惠子的辩论中,谁是胜者?
3、结合两则故事,比较庄子与惠子在思想、性格、气质等方面的差异。
4、美点寻踪,欣赏《庄子》散文的艺术特色。
三、练习反馈:
(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①庄子来,欲代子相 ②于是鸱得腐鼠 ③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④安知鱼之乐 ⑤请循其本
(二)、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①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②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庄子》故事两则导学案
(三)、选择题
1.下列句子中“与”的意思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
A.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B.呼尔而与之 C.吾谁与归 D.吾与徐公孰美
(四)、问答题
1.庄子是 家的代表人物,《庄子》一书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成语典故,例如 、。
2.庄子在文中将自己比作 的“鸩R”,将惠子比作醉心利禄猜忌君子的“鸱”,把“腐鼠”比作 ,巧借鸩R的故事辛辣地讥讽了惠子。
3、文意理解:
(1)、在《惠子相梁》中,庄子用什么比喻自己?这说明庄子是个怎样的人?
(2)、读了《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你认为庄子与惠子的辩论,谁胜出?为什么?
4.庄子坚持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境?
篇7:《庄子》教学设计
知识与技能:
1、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丰富文言知识。
2、了解《庄子》及庄子生平、思想。
过程与方法:
以“读”为主线,按“通读――朗诵――诵读”层进式推进课堂流程,在教学中充分“以生为本”,充分体现自主性原则,让学生自行预习,自行搜索资料、自行朗读、自行体验揣摩,自行质疑讨论,师生平等对话。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增加他们对传统文化经典的了解,提高文化品位,能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
教学重点:
1、文言词语积累,准确翻译课文。
2、在思考、讨论的基础上明确庄子的思想和主张。
教学难点:
体会庄子的语言特色,理解两则故事的寓意。
教法学法:
1、比较法
2.拓展延伸法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庄子的故事
庄子妻死鼓盆而歌
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①鼓盆而歌。惠子曰:“与人居,长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
庄子曰:“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独何能无概②然!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杂乎芒芴③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人且偃然寝于巨室,而我嗷嗷然随而哭之,自以为不通乎命,故止也。”
庄子的妻子死了,惠子去吊丧,看到庄子不但不哭,不伤心,反而敲着盆子唱歌。惠子责问他,你妻子和你生活了一辈子,为你生儿育女,现年老死去,你为何没有一点儿情义?庄子辩解说:“她刚死时,我何尝不悲伤,但转念一想,她本无生命,亦无形体,甚至连呼吸之气都没有。后来,从若有若无之间产生了气,气又成形,形变了生命。现在生命又变成死亡。这个过程,犹如春夏秋冬四季运行一样。现在我妻虽死,但她已回归自然,静静安息在天地的怀抱里,我何必还要悲伤,这就是生命的道理!”
在庄子的思想里,具备理性的知识,就可以摆脱情感的束缚,达到灵魂的自由。
庄周梦蝶
庄周梦见自己变成一只蝴蝶,飘飘然,十分轻松惬意。这时全然忘记了自己是庄周。一会儿醒来,对自己还是庄周十分惊奇疑惑。认真想一想,不知是庄周做梦变成蝴蝶呢,还是蝴蝶做梦变成庄周?
在一般人看来,一个人在醒时的所见所感是真实的,梦境是幻觉,是不真实的。庄子却以为不然。虽然,醒是一种境界,梦是另一种境界,二者是不相同的;庄周是庄周,蝴蝶是蝴蝶,二者也是不相同的。但庄周看来,他们都只是一种现象,是道运动中的一种形态,一个阶段而已。
二、作者简介
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战国时哲学家,道家学派主要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为道学之祖。
文章多采用寓言、故事形式,文笔汪洋恣肆,富有浓厚的文学气息和浪漫主义色彩。其经典著作《庄子》(亦称《南华经》)在道学和文史上对后世颇有影响。
鲁迅曾评价庄子“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要》)
郭沫若也评价说:“以思想家而兼文章家的人,在中国古代哲人中,实在是绝无仅有。”(《庄子与鲁迅》)因而他的作品被人称之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庄子,感受先生的大智与幽默。
三、学习《北冥有鱼》
(一)、整体感知
1.读课文,基础积累。
学习古文应该反复诵读,以致成诵。请同学们挺直腰板,捧起课本,自由地、大声地朗读文章,注意读准字音和停顿。
(1)给加点字注音。
北冥(mín) 鲲鹏(kūn) 抟(tuán)迁徙(xǐ)齐谐(xié)正色邪(yé)
(2)借助课文和注释工具书,并结合上下文语境解释下列加点字词: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北海)
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振奋,文中指用力鼓动翅膀)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海水运动)
《齐谐》者,志怪者也。 (记载怪异的事物)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旋风)
去以六月息者也。 (离开;风)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山野中的雾气,奔腾如野马)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湛蓝色;尽头)
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这样;罢了)
(3)通假字
北冥有鱼 (“冥”同“溟”,海)
其正色邪 (“邪”同“耶”,语气词,呢、吗)
(4)词类活用
志怪者也。 (怪:形容词作名词,怪异的事物)
南冥者,天池也。 (天:名词作形容词,天然的)
2.翻译重点句子。
(1)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振翅飞翔起来,它的翅膀就像挂在天边的云彩。
(2)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这只鸟,海水运动就将迁往南海。
(3)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大鹏迁徙到南海的时候,用翅膀拍打水面,激起的波涛浪花有三千里,它乘着旋风盘旋至九万里的高空,它是凭借着六月的大风离开的。
(4)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
(二)、精读研讨
1.文章标题为“北冥有鱼”,后来怎么又写鸟了?
鸟是由鱼变化而来的,鲲的体积有几千里,变成鸟后,鸟的背部不知有几千里。说明庄子想象力丰富。
2.大鹏的形象如何呢?作者又是怎样描写这一形象的呢?
鲲鹏形体硕大无比,变化神奇莫测,奋飞时气势壮美。
从体大、背大、翼大以及活动范围大(长度:从北海到南海;高度:九万里)四个方面极写鲲鹏形象磅礴壮观。用夸张的手法描述鲲鹏,“不知几千里也”言其形,“若垂天之云”言其翼,“北冥”“南冥”“九万里”言其活动天地,极言鲲鹏形体之大、变化之神奇,飞腾时气势之壮观,一开头就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雄奇壮丽的画卷。
3.赏析句子:“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此句运用丰富的想象,奇特的夸张,描写了鲲鹏振翼拍水,盘旋飞向九万里高空的形象,这一形象能激发人的豪情壮志,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击”“抟”等字传神,生动,让人产生丰富的想象和联想。
4.在庄子的作品中,往往借用寓言故事说理,使文章生动活泼,寓意隽永,感染力强。《北冥有鱼》一文的寓意是什么?
文章借鲲鹏的寓言展开想象和联想。说明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依附于一定的条件,它们的活动都是有所凭借的。
5.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依附于一定的条件,那么人对事物的认识有没有局限呢?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翻译为: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说明人对事物的认识是有局限的。
推己及彼,庄子给出确定的结论,鹏鸟和人们一样,并不能弄清天的本色,鹏鸟认识也是有局限的啊。
(三)、布置作业
1、收集庄子有关故事。
2、预习第二则
第二课时
四、学习《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一)、听课文朗读
(二)、自读课文故事。
1、借助课下注释直译课文。
2、庄子坚持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境?
1、
于:在。梁:桥
庄子与惠施在濠水的桥上游玩。
是:这
庄子说:“白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
安:怎么
惠子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
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
固:本来
惠施说:“我不是你,本来就不知道你;
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是可以肯定的!”
循:从…说起本:最初的话题
庄子说:“请从我们最初的话题说起。
安:哪里云者:如此如此
你说‘你哪儿知道鱼快乐’的话,
之:它,指代鱼之乐
说明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快乐而在问我。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
2、庄子认为鱼“乐”,其实也就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
(三)、文章的美点
轻松闲适,趣意盎然:
一力辩,一巧辩;
一求真,一尚美;
一拘泥,一超然。
(四)、合作探究
1、在庄子和惠子的辩论中,谁是胜者?
(一)从故事本身来看,庄子占了上风。结尾处,在惠子巧妙地援引庄子的反驳建立起符合逻辑的推理后,庄子似乎应该无言以对而就此认输了,可是他却又返回争论的起始,借偷换概念而避重就轻地将惠子的发难化解了。所谓偷换概念,指他把惠子说的“安知”,解释成“哪里知道”或“怎样知道”,而惠子的本意却是“怎么(能)知道”。
(二)从逻辑上看,惠子是胜者。前面说过,庄子是靠故意曲解惠子的意思,才在争论中得以维持自己最初的判断,而这种做法显然是有悖于逻辑判断规则的,所以说,惠子才是胜者。
(三)从逻辑上看,庄子其实并不应该输,只是他没找准方向,以至给惠子留下了可乘之机。惠子最初的发问是这样的:“子非鱼,安知鱼之乐?”这里暗含有这样的判断:惠子能够知道庄子“非鱼”。因此,庄子完全可以这样回敬惠子:你既然可以知道我不是鱼,我当然也可以知道鱼快乐。
五、拓展阅读
徐无鬼(节选)
庄子送葬,过惠子之墓,顾谓从者曰:“郢人垩漫其鼻端若蝇翼(1),使匠石斫之(2)。匠石运斤成风(3),听而斫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4)。宋元君闻之(5),召匠石曰:‘尝试为寡人为之。’匠石曰:‘臣则尝能斫之。虽然,臣之质死久矣(6)。’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
[注释]
(1)郢:楚国的国都。郢人,是位泥水匠人。垩(è):白灰。漫:涂。
(2)匠石:人名,木匠。祈(zhuó):砍。
(3)斤:斧。
(4)失容:失色。
(5)宋元君:宋国的国君。
(6)质,质对,对象。
拓展阅读
阅读下文,请直译:
庄子送葬
庄子送葬,过惠子之墓,顾谓从者曰:“郢人垩慢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斫之。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斫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宋元君闻之,召匠石曰:‘尝试为寡人为之。’匠石曰:‘臣则尝能斫之。虽然,臣之质死久矣!’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
注释:①郢:春秋战国时楚国的国都。“郢人”指楚国都城里的某人。垩:石灰
慢:通“墁”,涂抹。
②匠石:工匠名。斫:削,清除。
③运:挥动。
斤:斧头
④听:任凭。⑤宋元君:宋国国君。
⑥质:对象。
⑦夫子:指惠子。
(庄子给亲朋送葬,经过惠施的坟墓,回头对随从的人说:“郢人在他的鼻尖上涂象苍绳翅膀那样大小的白土子,让匠石把白点砍掉。匠石运斧如成风,声声作响地砍它,砍尽了白土子而没伤鼻子,郢人站立面不改色。宋元君听到此事,召匠石说:‘试试为我砍一次看看。’匠石说:‘我以前砍过,但是,我砍的对象已经死很久了。’自从先生死了后,我没有对手了,我没有辩论的对象了!”)
小结:惠子死后,庄子再也找不到可以对谈的人了。在这短短的寓言中,流露出纯厚真挚之情。能设出这个妙趣的寓言,来譬喻他和死者的友谊,如此神来之笔,非庄子莫能为之。
总结
从《庄子》散文的几个片断,我们一斑窥豹:《庄子》散文善于通过寓言故事说理,想象神奇,语言灵动而有气势,幽默、诙谐,是诸子散文中的精品。
《庄子》散文的艺术特色
第一,想象奇幻,
第二,构思巧妙,
第三,善用寓言故事和比喻,
第四,文笔时有幽默、诙谐之趣,时有汪洋恣肆,浪漫主义风格。
关于庄子:
关于庄子思想的渊源,司马迁指出:“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明老子之术”(《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书中对于儒墨等当时显学,多有诋訾,并表现了愤世嫉俗的精神。
庄周,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曾任漆园吏。楚威王闻其贤,聘以为相,不就,穷困终生。《庄子》是战国时期思想家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所著,是道家经典之一。现存33篇,包括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庄子的主要主张是绝对自由的人生观,就是要达到无己、无功、无名的境界。与老子并称“老庄”。
六、布置作业
1、改写第二则故事。
2、完成《作业本》。
板书设计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轻松闲适,趣意盎然:
一力辩,一巧辩;
一求真,一尚美;
一拘泥,一超然。
篇8:《庄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文意,把握故事的寓意,理解庄子与惠子不同的志趣。
2.掌握“是““国”“相”等文言词义。
3.引导学生鉴赏庄子寓言的艺术特点。
教学重点:把握故事的寓意,理解庄子与惠子不同的志趣。
教学方法:1、朗读法。 2、比较法。 3、拓展法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先秦时期,有一个人的才学和品质都非常出众,临死时,竟呜咽有声,情不自禁。大师笑道:“你不是不明白: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死生为伴,通天一气,你又何必悲伤?”
弟子道:“生死之理,我何尚不明。只是我跟随您至今,受益匪浅,弟子却无以为报。想先生贫困一世,死后竟没什么陪葬。弟子所悲者,即为此也!”大帅坦然微笑,说道:“我以天地作棺椁,以日月为连壁,以星辰为珠宝,以万物作陪葬。我的葬具岂不很完备吗?还有比这更好更多的陪葬吗?”弟子道:“没有棺椁、我担心乌鸦、老鹰啄食先生。”大师平静笑道:“在地上被乌鸦、老鹰吃掉,在地下被蝼蚁、老鼠吃掉二者有什么两样?夺乌鸦、老鹰之食而给?
这个大师就是庄子!
二、通读课文
1、庄子(约公元的369~公元前286),名, 时宋国蒙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庄子对后人的影响主要是《 》一书。
2、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
(1)惠子相梁 (2)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3)非梧桐不止 (4)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5)于是鸱得腐鼠 (6)鱼出游从容 (7)是鱼之乐也
3、翻译句子
1)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2)于是鸱得腐鼠
3)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口赫我邪
4)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5)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三、品读、探究
1.文中的鹓刍和鸱分别比喻怎样的人?庄子讲鹓鸱故事的用意是什么?
2.庄子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境?
3、《庄子与惠子游与濠梁》一文中,你赞同谁的观点,为什么?
四、拓展:美文悦读,说说《庄子》散文的有何特色
秋水(节选)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矣渚崖之间,不辨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我已教过三回了,这次是第四回,这一次我想颠覆一下过去的教法,把课上得简明一些,这就涉及到一个扬弃的问题。那些是该放弃的?我认为,在故事一中,核心问题其实就是两个:文中的鹓刍和鸱分别比喻怎样的人;庄子讲鹓鸱故事的用意是什么。而故事二的核心问题也同样只有两个:庄子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境;《庄子与惠子游与濠梁》一文中,你赞同谁的观点,为什么。至于其他枝枝节节的问题,提多了反而淹没了文章的教学重点。从实践来看,我的想法是对的。
当然,这堂课下来,我觉得还有一些不尽人意之处。首先,跳跃性大了一些,可能有部分学生听课的效率会受到影响。其次,照顾的面不全,尤其是少数学困生。第三,由于字词障碍上用时好多,学生对重点问题总结消化的时间不够充裕。
这些遗憾,都只有留待以后去弥补了。
篇9:《庄子》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
2、体会课文想象奇幻、构思巧妙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学习寓言所阐明的道理。
2、难点:
课文想象奇幻、构思巧妙的特点。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二、简介庄子与《庄子》
庄子(约公元的369~公元前286),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庄子生活在一个社会矛盾极其尖锐的时代,做过漆园吏。他不满现实,不与统治阶级合作,据传楚王曾以千金相邀为相,被其拒绝。庄子对后人的影响主要是《庄子》一书。
《庄子》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其文汪洋恣肆,想象丰富,气势壮阔。《庄子》共33篇,分内篇、外篇、杂篇。内篇7篇为庄子所作,外篇15篇和杂篇11篇一般认为是其门人和后学者的伪作。庄子的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鲁迅先生称赞“其文则汪洋辟阉,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郭沫若也评价说:“以思想家而兼教学设计>文章家的人,在中国古代哲人中,实在是绝无仅有。”(《庄子与鲁迅》)因而他的作品被人称之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
学习《浑沌之死》
三、生字
倏(shū):<书>极快地。如:倏地。书>
沌(dùn):混(浑)沌。
(1)传说中指宇宙形成以前模糊一团的景象。如:混沌初开。
(2)形容无知无识的样子。
四、词语解释
时:常常,时常。
七窍:人的耳目口鼻共有七孔,故称七窍。
五、结构分析
划分本文层次,并概括大意。
《浑沌之死》可以分为三层
第一层(第1句):交代主人公,巧妙有趣。
第二层(第2、3句):倏和忽打算报浑沌之恩,要为之开七窍。
第三层(第4句):浑沌之死。
六、课文翻译
(略)
七、问题探究
1、如何理解《浑沌之死》?
明确:庄子用“倏”和“忽”给“浑沌”开窍的故事,比喻人的自我感觉中常常带有不可超越的功利性,也就是说,庄子意在针砭人不能与万物自然相处。庄子主张的浑沌之境,是真朴的自然之道。庄子认为顺应自然是生命真正的归宿和最高境界。以庄子的哲学体系来理解其寓意主要是无为而治;脱离庄周哲学体系去理解,即纯粹当作寓言故事去解读,会给我们更多的启发。不按照规律办事,就会好心办坏事,这是最明显的启发。
2、“倏”和“忽”为报“浑沌之德”而给他凿七窍,结果好心坏事,浑沌也因此丢了性命。这个哲理故事蕴含了什么道理?
明确:本文以庄子的哲学体系来理解其寓意,主要是无为而治,但脱离庄周哲学体系去理解,即纯粹当作寓言故事去解读会给我们更多的启发。首先我们不难想到一个哲学道理,即不按规律办事,就会好心办坏事;面对日益污染的自然环境,我们也不难想到顺乎自然,尊重生命的自然状态,是生命的最高境界;面对日趋繁杂的物质化了的文化追求,我们也会深感崇尚自然之美的重要性,反对雕饰之美的必要性。(答案不必统一,提倡有新的见解,只要能自圆其说即可。)
八、布置作业
把全文译成现代汉语。
九、板书设计
浑沌之死
开端:浑沌待倏、忽甚善
发展:倏忽为报恩,为开七窍
结局:日凿一窍,七日浑沌死
好心办坏事
第二课时
学习《呆若木鸡》
一、复习旧课
二、导入新课
三、字词积累
1、生字
渻(shěng):古代人名用字。
恃(shì):依赖;倚仗。如:有恃无恐。
2、词语解释
方:正。恃:凭着,依靠。
犹:仍然。应:作出反应。
响:声响,这里指鸡的啼叫。影:影子,指别的鸡走近来。
疾视:怒目而视。无变:没有反应了。
德:指精神。异:别的。
应:应战。反走:转身逃跑。
德:恩,恩情。 已:停止,这里指训练完毕。
四、结构分析
划分本文层次,并概括大意。
可以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句):故事的开端——养斗鸡。
第二部分(第2-5句):故事的一步步发展——斗鸡的变化过程。
第三部分(第6句):故事的高潮和结局——呆若木鸡,不战而屈人之兵。
五、问题探究
1、《呆若木鸡》如何理解?
明确:庄子在该文中表现的根本思想与《浑沌之死》一样,都可归结到“恬淡无为”的政治主张,这些无疑是对当时社会现实进行批批判的,也是积极的;同时我们又从文中体味到:精神内敛、修炼内功、修养到家,便能百战不殆。由此可悟出人生的大道理:人们如不断绝竞争之心,急功近利,则易树敌,彼此仇视;如能消除急于求成的竞争心理,凭实力气定神闲地战胜竞争对手,乃为上策。
2、纪渻子养的斗鸡能使“异鸡无敢应者”,主要得益于什么?
明确:没有骄傲自满之气,没有盛气凌人之势,把浮躁和妄动收敛起来,把力量和气势凝聚于内,貌似木鸡,看似呆气,其实是精神内敛,修养到家,具有大智若愚的灵气,游刃有余的大气。
3、你知道《庄子》中有哪些成语?
明确:鹏程万里、呆若木鸡、朝三暮四、望洋兴叹、游刃有余、目无全牛、踌躇满志、螳臂挡车、东施效颦、扶摇直上、涸辙之鲋等等。
六、写作特点
(1)善用寓言阐明一定道理。第一则可理解为不按照规律办事,会好心办坏事;也可理解不考虑后果,结果弄巧成拙。第二则可理解为要把骄傲浮躁收敛起来,把力量气势凝聚于内,才能修养到家。
(2)想象奇幻,构思巧妙,文笔汪洋恣肆。《浑沌之死》中,倏、忽、浑沌三个形象以及倏、忽为浑沌开窍的故事想象大胆,妙不可言,浑然天成。
(3)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相结合。庄子的很多寓言以他浪漫主义色彩和现实精神相结合的创作方法,以及有情节、有人物、有对话、有描写的艺术形式,启迪了后世的文学创作。《呆若木鸡》在写法上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
七、小结
《浑沌之死》这篇寓言故事从一个侧面警示世人:不按照规律办事,违反了事物本性,往往会好心办成坏事,结果与愿望相悖。
《呆若木鸡》这则寓言故事通过训练斗鸡,比喻只有精神内敛,修炼内功,修养到家,方为竞争中“上之上者”,方能在竞争中战无不胜的道理。
八、布置作业
把全文译成现代汉语。
九、板书设计
呆若木鸡
开端→为王养斗鸡
方虚骄而恃气;犹应响影
发展→疾视而盛气
鸡虽有鸣,已无变
结局→呆若木鸡,德全,无敢应者
精神内敛
篇10:《庄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丰富文言知识。
2.了解《庄子》及庄子生平、思想。
能力目标
1.欣赏《惠子相梁》的趣味性,把握比喻的深意。
2.感受“游濠梁”中反映的庄子生活的诗意,了解庄子的志趣。
德育目标
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增加他们对传统文化经典的了解,提高文化品位。
教学重点
1.理解“惠子相梁”中的比喻,把握故事的主旨。
2.感知惠子和庄子思想、性格、气质上的差异,理解庄子的志趣。
教学难点
1.理解两则故事的寓意。
2.引导学生鉴赏庄子寓言的艺术特点。
教学方法
1.比较法 通过学生译文和标准译文的比较过好语言关,通过惠子与庄子的对比过好寓言关和思想关,通过一、二则故事的不同文风比较过好欣赏关。
2.延伸拓展法 拓宽阅读视野,了解庄子的思想。《庄子》散文的艺术特点。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资料助读;自读课文,疏通文句,把握文意,过好语言关;引读提高,理解两则故事的寓意,过好寓言关;感知惠子、庄子的不同表现,过好思想关;美点寻踪,欣赏两则故事;延伸拓展,了解庄子散文的艺术特色。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设计(一)
庄子和孔子一样,同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智者。但庄子与孔子的面貌截然不同,今天让我们走近庄子,感受他的机敏、幽默与诙谐。
设计(二)
先秦诸子散文,虽然主要是政论文,但也是文学艺苑中的奇葩异蕾。《沦语》平实质朴,富含哲理;《孟子》文笔雄健,铿锵有力;《荀子》行文气魄雄浑;《老子》清远深邃;《墨子》质朴;《庄子》恣肆。今天,我们一同欣赏《庄子》散文中的片断。
二、资料助读
庄子与《庄子》
庄子(约公元的369~公元前286),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庄子生活在一个社会矛盾极其尖锐的时代,做过漆园吏。他不满现实,不与统治阶级合作,据传楚王曾以千金相邀为相,被其拒绝。庄子对后人的影响主要是《庄子》一书。
《庄子》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其文汪洋恣肆,想象丰富。气势壮阔。《庄子》共33篇,分内篇、外篇、杂篇。内篇7篇为庄子所作,外篇15篇和杂篇11篇一般认为是其门人和后学者的伪作。庄子的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鲁迅先生称赞“其文则汪洋辟阉,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郭沫若也评价说:“以思想家而兼文章家的人,在中国古代哲人中,实在是绝无仅有。”(《庄子与鲁迅》)因而他的作品被人称之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
《庄子》散文对后世的影响
《庄子》在先秦诸子中,无论就他的思想或文风来说,都是属于南方一系,即楚国文化的代表,所谓“庄狂屈狷”,正道出了他们独具的浪漫主义精神。
李白纵浪恣放的诗篇,直承《庄子》且不说,后如柳宗元论文,主张“参之庄老以肆其端”,龚自珍《病梅馆记》那种追求个性解放的强烈感,显然汲取了庄周《秋水》篇的精神。
三、突破语言关
1.学生白读课文,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翻译。
2.多媒体显示课文参考译文。要求学生与自己的译文对照,找出错误的地方,并思考译错的原因。
多媒体显示:
1.惠子相梁
惠施做了梁国的国相,庄子去看望他。有人告诉惠施说:“庄子到梁国来,想取代你做宰相。”于是惠施非常害怕,在国都搜捕三天三夜。庄子前去见他。说:“南方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鸩鹑,你知道吗?鸩鹑从南海起飞飞到北海去,不是梧桐树不栖息,不是竹子的果实不吃,不是甜美如醴的泉水不喝。在此时猫头鹰拾到一只腐臭的老鼠,鸩鹑鸟从它面前飞过,猫头鹰仰头看着鸩鹑,发出‘吓’的怒斥声。现在你也想用你的梁国来‘吓’我吧?”
2.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
庄子与惠施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庄子说:“白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惠施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惠施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是可以肯定的!”庄子说:“请从我们最初的话题说起。你说‘你哪儿知道鱼快乐’的话,说明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快乐而在问我。我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的。”
3.教师归纳总结重要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多媒体显示:
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
(1)惠子相梁
(2)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3)非梧桐不止
(4)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5)于是鸱得腐鼠
(6)鱼出游从容
(7)是鱼之乐也
学生明确:(1)相:名词用作动词。做宰相。 (2)同:国都、京城。 (3)止:栖息。 (4)安:疑问代词,怎么。 (5)于是:在这时,与现代汉语中表意不同。 (6)从容:安闲自由;现在多指“在危险面前冷静不慌忙”。 (7)是:这。
四、引读提高
1.理解两则故事的寓意,过好寓言关。
提问:(1)庄子讲鹌鸨故事的用意是什么?
(2)庄子坚持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境?
学生思考,明确:(1)鹌鸨的故事里,鹎鸨比喻志向高洁之士。鸱比喻醉心利禄猜忌君子的小人。庄子将自己比作鹌鸨,将惠子比作鸱,把功名利禄比作腐鼠,既表明了自己的立场和志趣,又极其辛辣地讥讽了惠子。庄子没有直言痛斥惠子。而用讲故事的方式绕着弯子骂人,收到既尖锐痛快又余味不尽的效果。
(2)庄子认为鱼“乐”,其实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
教师引申:《庄子·秋水》中还有这样的故事:楚王打算让庄子做国相。派人去请他。庄子却借乌龟的故事表示。他宁愿在荒泽草野间过自由自在的生活。《庄子》从不干巴巴说教,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形象、幽默机智的寓言故事说理,把哲理和诗情艺术地交融在一起。
2.比较庄子与惠子思想、性格、气质等方面的差异,理解庄子的人生态度,突破思想关。
学生讨论明确:《惠子相梁》中,惠子利欲熏心,薄情寡义,以自己的心思猜度庄子,却不知庄子清高自守,视爵禄如“腐鼠”,避之惟恐不及。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中,惠子好辩,重分析。对于事物有一种寻根究底的认知态度,重在知识的探讨。庄子智辩,重观赏,对于外界的认识,带有欣赏的态度,将主观的情意发挥到外物上而产生移情同感的作用。如果说惠子带有逻辑家的个性,那么庄子则具有艺术家的风貌。
教师总结:庄子心境旷达,视荣华富贵如敝屣,他有着高雅的生活情趣。《秋水》一文所宣扬的是庄子一贯的思想,即人的生死、寿夭、祸福、穷通、贵贱、贫富、得失、成败等等都是完全相对的东西,并且是人力所不能左右的,应一切顺其自然。庄子鄙视功名富贵,追求快乐自由便是这种思想支配下的心灵选择。
引申:庄子思想虽有消极虚无的一面,但其根本目标却在于要使人的生活和精神达到一种不为外物所束缚、所统治的绝对自由独立的境界。多少年来,庄子思想曾给乱世中饱经沧桑的心灵以莫大的安慰,即使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也有它独特的作用。
3.美点寻踪,欣赏《庄子》散文的艺术特色。
(1)学生涵泳品味文章的美点并交流。
成果展示:
《惠子相梁》这则故事富有趣味。
情节出人意料。朋友来贺,不喜却疑;搜捕在即,不躲自迎;义愤填膺,泰然相答;委婉相叙,一针见血。
人物形象鲜明。惠子利欲熏心,庄子清高自守。
比喻巧妙贴切。巧借鹩鹌故事尖锐地批评了惠子的卑劣。
描摹生动传神。鸱卫护“腐鼠”,丑态十足,让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轻松闲适,诗意盎然。一力辩,一巧辩;一求真,一尚美;一拘泥,一超然;让人读后会心一笑而沉思良久。
五、延伸拓展
教师分发文字资料,资料内容如下:
(一)
逍遥游(节选)
北冥有鱼,其名曰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 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二)
秋水(节选)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矣渚崖之间,不辨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阅读上面两个片断,体味《庄子》散文的艺术特色。
学生思考,明确:《逍遥游》意象雄奇,想象神奇,文风恣肆。
《秋水》文采斐然,百川灌河的浩淼,“两淡渚崖之间不辩牛马”的声势,河伯“欣然自喜”的天真得意,皆历历如在眼前。
教师总结:从我们了解的《庄子》散文的四个片断来看,《庄子》散文善于通过寓言故事说理,想象神奇,语言灵动而有气势,幽默、诙谐,是诸子散文中的精品。
六、课堂小结
这两则故事集中表现了庄子的思想和《庄子》散文的寓言特色,形象生动,耐人寻味,如甘醴似琼浆,让人百品不厌。希望大家课后阅读《庄子·秋水》,全面了解庄子,包括他的人生观、政治观、社会观,探究庄子与孔孟的区别。
七、布置作业
1.阅读下面一段文字,谈淡你的理解。
庄子送葬,经过惠子的坟墓,回头对跟随他的人说:“楚国郢人捏白垩土,鼻尖上溅到一滴如蝇翼般大的污泥,他请匠石替他削掉。匠石挥动斧头,呼呼作响,随手劈下去,把那小滴的泥点完全削除,而鼻子没有受到丝毫损伤,郢人站着面不改色。宋元君听说这件事,把匠石找来说:‘替我试试看。’匠石说:‘我以前能削,但是我的对手早已经死了!’自从先生去世。我没有对手了,我没有谈论的对象了!”(《徐无鬼》)
提示:惠子死后,庄子再也找不到可以对谈的人了。在这短短的寓言中,流露出纯厚真挚之情。能设出这个妙趣的寓言,来譬喻他和死者的友谊,如此神来之笔。非庄子莫能为之。
2.课外阅读《庄子》选段。
板书设计
篇11:《庄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丰富文言知识。
2.了解《庄子》及庄子生平、思想。
3. 感受“游濠梁”中反映的庄子生活的诗意,了解庄子的志趣。
4. 对“游濠梁”引发的辩论作出评价。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通过上一课的学习,相信大家都对庄子的思想有了初步的了解,在上一课里,庄子狠狠地嘲讽了惠子一番,相信大家的印象一定还非常深刻,这篇文章里,他们两个人又怎么了?现在,让我们来齐读课文,在朗朗读书声中,找出答案。(全班齐读课文)
二、整体阅读,通过提问感知文意。
读过课文,相信大家对课文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现在请一个同学来用最简短的话说一下,在这个故事中,庄子和惠子到底发生了什么故事?(他们之间进行了一场辩论)
说到辩论,相信同学们对上学期年级的辩论赛还记忆犹新,在辩论赛上,双方辩手雄辩生风的英姿让大家倾倒,而千年前的这一场被后人誉为“史上最著名辩论”更有着说不尽的魅力,现在就让我们用现代的眼光来研究一下这一场辩论。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回答以下问题:[来源:学,科,网]
1.这场辩论赛的辩题是什么?(庄子是否知道鱼之乐)
2.辩论双方是谁?(庄子,惠子)[来源:Z#xx#]
3.正反双方的观点是什么?(正方(庄子):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反方(惠子):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惠子反驳庄子的观点后,庄子又是如何回答的?(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这个句子中有哪些关键字词要提醒大家注意?(子,第二人称代词;安知,怎么知道,疑问词)
那惠子如何反击?(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这一句有个一词多义的词,是哪个?(固,固然、本来;)这一句该如何理解
庄子的最后结论是什么?(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之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在问答提问中落实重点字词,理清文意)
三、深入理解双方观点。
相信大家现在对文意应该有了一定的了解了,但是,作为一篇文言文,我们当然不甘心于只是把文意搞懂,还想要对文章有更深刻了理解,现在,就让我们来再次分析一下课文。先请两位同学分角色朗读课文,请注意语气。
1.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双方的语气。
2.六人小组讨论双方观点,最后定出小组支持庄子和惠子哪一方的观点。
3.每小组派一位代表阐述小组观点。
4.正反双方自由辩论。
5.总结,初步归纳庄子的思想。(庄子崇尚自然,板书:庄子乐=鱼乐=万物乐--天人合一)
四、通过讨论庄子和惠子的辩论到底谁是赢家得出两人的思想差异。
1.讨论并自由发言
2.在庄子和惠子的辩论中,谁是胜者?关于这一点,历来争论不休。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看法:
(1)从故事本身来看,庄子占了上风。结尾处,在惠子巧妙地援引庄子的反驳建立起符合逻辑的推理后,庄子似乎应该无言以对而就此认输了,可是他却又返回争论的起始,借偷换概念而避重就轻地将惠子的发难化解了。所谓偷换概念,指他把惠子说的“安知”,解释成“哪里知道”或“怎样知道”,而惠子的本意却是“怎么(能)知道”。(要理解最后一句的意思,最后一句是庄子在回答惠子的“安知鱼之乐”,他回答“从濠桥上知道”,实际上是答非所问,偷换概念)板书:我知之濠上(答);子非鱼,安知鱼之乐(问)安知:怎样知道(庄子),怎能知道(惠子)庄子--诡辩。
(2)从逻辑上看,惠子是胜者。前面说过,庄子是靠故意曲解惠子的意思,才在争论中得以维持自己最初的判断,而这种做法显然是有悖于逻辑判断规则的,所以说,惠子才是胜者。
(3)从逻辑上看,庄子其实并不应该输,只是他没找准方向,以至给惠子留下了可乘之机。惠子最初的发问是这样的:“子非鱼,安知鱼之乐?”这里暗含有这样的判断:惠子能够知道庄子“非鱼”。因此,庄子完全可以这样回敬惠子:你既然可以知道我不是鱼,我当然也可以知道鱼快乐。
不过,我们先把这场千古争辩放一放,来关注庄子为什么非常固执地认为鱼儿是快乐的? (课后练习:庄子认为鱼“乐”,其实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
(因为庄子本来就是崇尚自然的,他本来就是快乐的,他站在自己的角度看这个问题。)
4.提问:从文中可以看出两人的思想和性格差异是什么?( 惠子好辩,对于事物更多的是一种寻根究底的认知态度,缺乏美学意义上的欣赏与关照。而庄子偏于美学上的观赏,能从自由活泼的生命中由衷地感受到轻松、闲适、愉悦,让人感受到日常生活中的诗意并为之深受感染。)
你更欣赏哪一种思想?为什么?
五、总结全文,拓展课外。
1.回应开头庄子的思想。
2.通过《郢人匠石》的故事让学生理解庄子和惠子的关系,加深对庄子思想理解。(看动画视频)[来源:Z&xx&]
3.总结全文:庄子心境旷达,视荣华富贵如敝屣,他有着高雅的生活情趣。《秋水》一文所宣扬的是庄子一贯的思想,即人的生死、祸福、贵贱、贫富、得失、成败等等都是完全相对的东西,并且是人力所不能左右的,应一切顺其自然。庄子鄙视功名富贵,追求快乐自由便是这种思想支配下的心灵选择。 庄子思想虽有消极虚无的一面,但其根本目标却在于要使人的生活和精神达到一种不为外物所束缚、所统治的绝对自由独立的境界。多少年来,庄子思想曾给乱世中饱经沧桑的心灵以莫大的安慰,即使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读来,也犹如扑面而来的清风一般,清爽怡人。
篇12:《庄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文言文的常识和方法
2、情感与价值目标:
了解两则寓言的寓意;
3、过程与方法目标:
体会课文想像奇幻、构思巧妙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文言词语的积累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庄子与《庄子》
庄子(约公元的369~公元前286),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庄子生活在一个社会矛盾极其尖锐的时代,做过漆园吏。他不满现实,不与统治阶级合作,据传楚王曾以千金相邀为相,被其拒绝。庄子对后人的影响主要是《庄子》一书。
《庄子》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其文汪洋恣肆,想象丰富,气势壮阔。《庄子》共33篇,分内篇、外篇、杂篇。内篇7篇为庄子所作,外篇15篇和杂篇11篇一般认为是其门人和后学者的伪作。庄子的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鲁迅先生称赞“其文则汪洋辟阉,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郭沫若也评价说:“以思想家而兼教学设计>文章家的人,在中国古代哲人中,实在是绝无仅有。”(《庄子与鲁迅》)因而他的作品被人称之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
二、整体感悟 中学语文在线-免费资源站:
1.结构分析
(1)划分本文层次,并概括大意。
《浑沌之死》可以分为三层
第一层(第1句):交代主人公,巧妙有趣。
第二层(第2、3句):倏和忽打算报浑沌之恩,要为之开七窍。
第三层(第4句):浑沌之死。
《呆若木鸡》可以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句):故事的开端——养斗鸡。
第二部分(第2-5句):故事的一步步发展——斗鸡的变化过程。
第三部分(第6句):故事的高潮和结局——呆若木鸡,不战而屈人之兵。
2. .《浑沌之死》如何理解?
【明确】庄子用“倏”和“忽”给“浑沌”开窍的故事,比喻人的自我感觉中常常带有不可超越的功利性,也就是说,庄子意在针砭人不能与万物自然相处。庄子主张的浑沌之境,是真朴的自然之道。庄子认为顺应自然是生命真正的归宿和最高境界。以庄子的哲学体系来理解其寓意主要是无为而治;脱离庄周哲学体系去理解,即纯粹当作寓言故事去解读,会给我们更多的启发。不按照规律办事,就会好心办坏事,这是最明显的启发。
3.《呆若木鸡》如何理解?
【明确】庄子在该文中表现的根本思想与《浑沌之死》一样,都可归结到“恬淡无为”的政治主张,这些无疑是对当时社会现实进行批批判的,也是积极的;同时我们又从文中体味到:精神内敛、修炼内功、修养到家,便能百战不殆。由此可悟出人生的大道理:人们如不断绝竞争之心,急功近利,则易树敌,彼此仇视;如能消除急于求成的竞争心理,凭实力气定神闲地战胜竞争对手,乃为上策。
三、问题探究
1.“倏”和“忽”为报“浑沌之德”而给他凿七窍,结果好心坏事,浑沌也因此丢了性命。这个哲理故事蕴含了什么道理?
【明确】本文以庄子的哲学体系来理解其寓意,主要是无为而治,但脱离庄周哲学体系去理解,即纯粹当作寓言故事去解读会给我们更多的启发。首先我们不难想到一个哲学道理,即不按规律办事,就会好心办坏事;面对日益污染的自然环境,我们也不难想到顺乎自然,尊重生命的自然状态,是生命的最高境界;面对日趋繁杂的物质化了的文化追求,我们也会深感崇尚自然之美的重要性,反对雕饰之美的必要性。(答案不必统一,提倡有新的见解,只要能自圆其说即可。)
2. 纪渻子养的斗鸡能使“异鸡无敢应者”,主要得益于什么?
【明确】没有骄傲自满之气,没有盛气凌人之势,把浮躁和妄动收敛起来,把力量和气势凝聚于内,貌似木鸡,看似呆气,其实是精神内敛,修养到家,具有大智若愚的灵气,游刃有余的大气。
3.你知道《庄子》中有哪些成语?
【明确】鹏程万里、呆若木鸡、朝三暮四、望洋兴叹、游刃有余、目无全牛、踌躇满志、螳臂挡车、东施效颦、扶摇直上、涸辙之鲋等等。
4.写作特点分析
(1)善用寓言阐明一定道理。第一则可理解为不按照规律办事,会好心办坏事;也可理解不考虑后果,结果弄巧成拙。第二则可理解为要把骄傲浮躁收敛起来,把力量气势凝聚于内,才能修养到家。
(2)想像奇幻,构思巧妙,文笔汪洋恣肆。《浑沌之死》中,倏、忽、浑沌三个形象以及倏、忽为浑沌开窍的故事想像大胆,妙不可言,浑然天成。
(3)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相结合。庄子的很多寓言以他浪漫主义色彩和现实精神相结合的创作方法,以及有情节、有人物、有对话、有描写的艺术形式,启迪了后世的文学创作。《呆若木鸡》在写法上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
四、课文翻译
《浑沌之死》
南海的大帝名叫“倏”,北海的大帝名叫“忽”,中央的大帝名叫“浑沌”。倏与忽常常相会于浑沌之处,浑沌对他们非常殷勤。倏与忽在一起商量报答浑沌的厚重的恩情,说:“人人都有眼、耳、口、鼻七个窍孔,用来视、听、吃以及呼吸,惟独浑沌没有,我们试着为他凿开七窍。”他们每天凿出一个孔窍,凿了七天,浑沌就死去了。
《呆若木鸡》
纪渻子为周宣王驯斗鸡。过了十天,周宣王问:“驯好了吗?”纪渻子回答说:“还没有,它还虚浮骄矜,自大得不得了。” 又过了10天,王又来问,纪渻子回答说:“还不行, 它还是听见响声就叫,看见影子就跳。”又过了10天,周宣王又来问,纪渻子说:“还不成,还是目光犀利,盛气凌人。” 又过了十天,周宣王再来问,这回纪渻子回答说:“差不多了。别的鸡即使在它面前打鸣,它也无动于衷,看上去呆头呆脑,像木鸡一样,它的德行真可说是完备了,别的鸡没有敢于应战的,看见它掉头就跑。”
五、小结(揭示强调寓意)
《浑沌之死》这篇寓言故事从一个侧面警示世人:不按照规律办事,违反了事物本性,往往会好心办成坏事,结果与愿望相悖。
《呆若木鸡》这则寓言故事通过训练斗鸡,比喻只有精神内敛,修炼内功,修养到家,方为竞争中“上之上者”,方能在竞争中战无不胜的道理。
篇13:《庄子》教学设计
【知识目标】
1、初步了解《庄子》及庄子生平思想。
2、理解文意,把握故意的寓意,理解庄子与惠子不同的志趣。
3、掌握是国相等文言词义。
【教学重点】
1、理解惠子相梁中的故事的寓意,体会庄子的志趣。
2、感知惠子和庄子思想、性格、气质上的差异。
【教学难点】
1、理解两则故事的寓意。
2、引导学生鉴赏庄子寓言的艺术特点。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反复诵读,培养学生的语感,体会人物的志趣。第二篇还可以采用对话的形式展开争辩,表现二人的差异。
2、比较法:
比较惠子与庄子的思想志趣的不同。
3、延伸拓展法:
拓宽阅读视野。多介绍一些有关庄子的故事,了解庄子的生平,思想。课外读庄子的文章,进一步体会《庄子》散文的艺术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庄子的故事导入
古时有一个人,才学和品质都为人之首,到大限之日时,很多弟子极伤心,竟呜咽有声,情不自禁。大师笑道:你不是不明白: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死生为伴,通天一气,你又何必悲伤?
弟子道:生死之理,我何尚不明。只是我跟随您至今,受益匪浅,弟子却无以为报。想先生贫困一世,死后竟没什么陪葬。弟子所悲者,即为此也!大帅坦然微笑,说道:我以天地作棺椁,以日月为连壁,以星辰为珠宝,以万物作陪葬。我的葬具岂不很完备吗?还有比这更好更多的陪葬吗?弟子道:没有棺椁、我担心乌鸦、老鹰啄食先生。大帅平静笑道:在地上被乌鸦、老鹰吃掉,在地下被蝼蚁、老鼠吃掉二者有什么两样?夺乌鸦、老鹰之食而给?
这个大师就是庄子!24前,就有这样非凡的见识!
二、介绍庄子和《庄子》
庄子(约公元的369~公元前286),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庄子身处乱世,博学多才,家境贫寒而又有志节他不满现实,不与统治阶级合作,据传楚王曾以千金相邀为相,被其拒绝。庄子对后人的影响主要是《庄子》一书。
《庄子》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其文汪洋恣肆,想象丰富。气势壮阔。庄子的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一些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他的作品被人称之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
三、通读课文
1、朗读课文,注意读出他们的语气。
2、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粗词:
⑴ 惠子相梁
⑵ 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⑶ 非梧桐不止
⑷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⑸ 于是鸱得腐鼠
⑹ 鱼出游从容
⑺ 是鱼之乐也
学生明确:
⑴ 相:名词用作动词。做宰相。
⑵ 国:国都、京城。
⑶ 止:栖息。
⑷ 安:疑问代词,怎么。
⑸ 于是:在这时,与现代汉语中表意不同。
⑹ 从容:安闲自由;现在多指在危险面前冷静不慌忙。
⑺ 是:这。
3、翻译句子:
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在国都搜捕三天三夜(注意国及语序倒的翻译)
于是鸱得腐鼠:在此时猫头鹰拾到一只腐臭的老鼠
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口赫我邪:现在你也想用你的梁国来吓我吧?
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白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
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是可以肯定
四、理解感悟
1、庄子讲鹌鸨故事的用意是什么?
鹓刍比喻志向高洁之士。鸱比喻醉心利禄猜忌君子的小人。庄子将自己比作鹓刍,将惠子比作鸱,把功名利禄比作腐鼠,既表明了自己的立场和志趣,又极其辛辣地讥讽了惠子。庄子没有直言痛斥惠子。而用讲故事的方式绕着弯子骂人,收到既尖锐痛快又余味不尽的效果。
2、庄子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境?
庄子认为鱼乐,其实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
3、两人辩论的结果且不论谁输赢,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庄子与惠子思想、性格、气质等方面的差异,他们的人生态度不同,结合前一篇试作分析。
《惠子相梁》中,惠子利欲熏心,以自己的心思猜度庄子,却不知庄子清高自守,视爵禄如腐鼠,避之惟恐不及。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中,惠子好辩,重分析。对于事物有一种寻根究底的认知态度,重在知识的探讨。庄子智辩,重观赏,对于外界的认识,带有欣赏的态度,将主观的情意发挥到外物上而产生移情同感的作用。如果说惠子带有逻辑家的个性,那么庄子则具有艺术家的风貌。
五、课外延伸
1、庄子与惠子的友情:
庄子与惠子,由于性格的差异导致了不同的基本立场,进而导致两种对立的思路──一个超然物外,但又返回事物本身来观赏其美;一个走向独我论,即每个人无论如何不会知道第三者的心灵状态。
庄子与惠子由于基本观点的差异,在讨论问题时,便经常互相抬杠,而挨捧子的,好像总是惠子。在《逍遥游》上,庄子笑惠子拙于用大;《德充符》上也说惠子:你劳费精力自鸣得意于坚白之论。这些批评,庄子都是站在自己的哲学观点上,而他最大的用意,则在于借惠子来抒发己意。
他们两人,在现实生活上固然有距离,在学术观念上也相对立,但在情谊上,惠子确是庄子生平惟一的契友。这从惠子死后,庄子的一节纪念词上可以看出:
庄子送葬,经过惠子的坟墓,回头对跟随他的人说:楚国郢人捏白士,鼻尖上溅到一滴如蝇翼般大的污泥,他请匠石替他削掉。匠石挥动斧头,呼呼作响,随手劈下去,把那小滴的泥点完全削除,而鼻子没有受到丝毫损伤,郢人站着面不改色。宋元君听说这件事,把匠石找来说:替我试试看。匠石说:我以前能削,但是我的对手早已经死了!自从先生去世,我没有对手了,我没有谈论的对象了!(《徐无鬼》)
惠子死后,庄子再也找不到可以对谈的人了。在这短短的寓言中,流露出纯厚真挚之情。能设出这个妙趣的寓言,来譬喻他和死者的友谊,如此神来之笔,非庄子莫能为之。
2、美文阅读,欣赏《庄子》散文的艺术特色:
秋水(节选)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矣渚崖之间,不辨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庄子》散文善于通过寓言故事说理,想象神奇,语言灵动而有气势,幽默、诙谐,是诸子散文中的精品。
六、布置作业
1、课外阅读《庄子》选段。
2、查找积累一些有关庄子的故事,进一步了解庄子的生平。
篇14:《庄子》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教学目标
①掌握“游刃有余”“目无全牛”“踌躇满志”“切中肯綮”等词语的意思,了解“乎”“然”“为”“于”等虚词的用法。
②了解庄子的哲学思想:一切事物都有它的客观规律,只有反复实践,不断积累知识,方能达到“游刃有余”的境界。
〖学习重点〗
1、疏通课文大意,归纳文言要点,分析人物形象。
2、第二段,理清层次及运用两个对比写出庖丁高超的技巧。
〖学习课时〗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导语设计
著名诗人郭沫若曾说过:“以思想家而兼文章家的人,载中国古代哲人中,实在是绝无仅有的,这绝无仅有的一个便是庄子。”先秦的诸子百家之中对后世的影响之大莫过于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和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学派,庄子主张“无为”,放弃生活中的一切争斗。在知识分子的心目中,老庄,尤其是庄子的哲学最贴合他们内心深处隐蔽的部分的。它在儒家的规矩严整与佛家的禁欲之间,给中国的知识分子提供了一块可以自由呼吸的空间,它是率性的,是顺应自然的,反对人为的束缚的,它在保全自由“生命”的过程中,竭尽了最大的心力。
学生回忆并介绍庄子后多媒体显示:
“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鲁迅《汉文学史纲要》)
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庄子,走进庄子的哲学,领略庄子哲学的魅力。
二、整体感知
1、解题
庖丁:庖,厨师。丁,厨师的名字。解牛,指剖开,分割牛的肢体。庖丁解牛的高超技术,说明只有掌握了事物的规律,才有好的效果。
这篇课文是《庄子?养生主》里的一则寓言。题目是后来加的,原意是讲养身之道。养生主,指养生的主要关键。
补充:关于养生主的解释
①养生二字连读,意为保养生命,主在这里主要指道理和方法。
②生主二字连读,是指生之主,即精神的意思,在这里养生主指保养精神。
庄周认为,人类社会充满着错综复杂的矛盾,要回避矛盾,寻求解脱,就须像庖丁解牛那样,找出规律,游刃有余,不受损伤,以求保身、全生、养亲、尽年,反映了没落阶级消极遁世的思想情绪。今天我们阅读这篇课文,可以得到一种有益的启示,这个启示是什么呢?请大家认真听读课文。
2、听读正音
多媒体播放经典朗读,学生听读正音。
学生自由读:一字一词一句的读,凭借注释,读准字音,了解词义,弄懂字词,理会文意。
3、把握内容
播放“庖丁解牛成语故事”,了解文章大意。
学生整体阅读,理清思路。
概括主要内容:
本文共4段,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首段):描写庖丁解牛的一个场面,突出庖丁的技术高超。
第二部分(第2、3段):写庖丁技术之所以高超的原因。
第三部分(末段):从故事引出养生之道。
三、知识积累
1、字音
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中音技盖至此乎
批大郤导大窾肯綮更刀大軱新发于硎謋然
2、一词多义
为
①庖丁为文惠君解牛(介词,替,给)
②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都是动词。前一个,“解”的意思;后一个,“作为”的意思。)
③视为止,行为迟(两个“为”同义,因为的意思。)
④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两个“为”同义,因为。)
乎
①技盖至此乎?(疑问语气词,呢。)
②进乎技矣(相当于“于”,可不译,教案《庖丁解牛》教学设计》。)
③依乎天理(同②)
④而况大軱乎!(表疑问语气,呢。)
⑤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形容词词尾。加强语气,表示强调。)
然
①奏刀騞然(拟声词词尾。)
②因其固然(副词词尾,表“…的样子”)
③虽然,每至于族…(代词,这样。)
④怵然为戒(形容词词尾,表“…的样子”。)
于
①合于《桑林》之舞(介词,引出对象。)
②而刀刃若新发于硎(介词,从。)
③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介词,对于。)
④虽然,每至于族(动词后缀。)
2、古今异义
所见无非牛者(古:没有不是;今:副词,只,不外乎(多指把事情往小里或轻里说))
依乎天理(古:天然结构;今:常指天然的道理)
因其固然(古:本来的样子;今:a.表示承认某一个事实,引起下文转折;b.表示承认甲事实,也不否认乙事实)
虽然,每至于族(虽然,古:虽然如此,尽管那样;今:常用作表示转折关系的连词/至于,古:动词“至”和介词“于”连用,相当于“到了”;今:a.达到某种程度;b.另提一事/族,古:(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今:事物有某种共同属性的一大类)
行为迟(古:动作因为;今:受思想支配表现的活动)
3、通假字
砉然向然(响)
技盖至此乎(盍)
批大郤(隙)
善刀而藏之(缮)
4、词类活用
良庖岁更刀,族庖月更刀(名词作状语,每年,每月)
5、积累成语
游刃有余:现在使用比喻技术熟练高超,做事轻而易举。
目无全牛:现在指技艺达到极其纯熟的程度,达到得心应手的境界。
踌躇满志:指对自己取得的成就洋洋得意的样子。
切中肯綮:肯綮,筋骨结合的地方,现在指关键。此语指能正好击中最重要的关键。
6、翻译句子
①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
手接触到的地方,肩靠的地方,脚踩的地方,膝盖顶的地方。(“手之所触”等句均由指示代词“所”加动词“触”等形成名词性词组,它的作用相当于一个名词,意为“接触的地方”。“手”为句中定语,“之”是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的结构助词。)
②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从未碰脉络相连和筋骨相结的`地方,更何况大骨头呢?(尝,动词、试,这里可作“碰到”、“接触”之意。技经肯綮是“尝”的宾语,这里提到动词“尝”的前面,“之”代词,复指前置宾语。)
③恢恢乎其游刃有余必有余地矣。
骨节间的空隙宽宽绰绰地,它对于刀刃运转必定是有余地。(恢恢宽绰的样子;乎,形容词尾;“其”,代词,代上文的“间”。)
③怵然为(之)戒。
怵然,害怕的样子,等到于说小心翼翼也。(戒,警惕;为(wèi)介词,后面肯略了宾语“之”字,下面“为止”、“为迟”皆同。)
四、合作探究
1、欣赏“解牛之美”。
①划出文中描写解牛场面的句子?庖丁解牛给我们什么样的一种感受?
明确:视觉(动作):手触,肩倚,足履,膝踦(舞蹈化);听觉(响声):砉、騞--莫不中音(音乐化)。
教师提示:庖丁解牛的场面。
庖丁解牛,文惠君观看。作者以写动作为主,一连用了五个动词:解、触、倚、履、踦,(总动作为“解”;分别描写庖丁全身各部位的动作为触、倚、履、踦、)简直是一系列艺术化、舞蹈化了的动作。并用两个拟声词:砉、騞,描摹他解牛进刀的声音,用两个比喻“桑林之舞”、“经首之会”,生动描绘出庖丁解牛的动作节奏感,刀锋所到异乎寻常。
这段描写引人入胜,对突出全文的中心,起到重要作用,是后面叙述抽象道理的依据。有之,才能使读者对庖丁的“经验之谈”心服,才有其感染力。
②作者为什么要强调它符合《桑林》的舞蹈,又合乎《经首》的节奏?
明确:为了突出庖丁解牛技艺的高超,看庖丁解牛是一种艺术的享受。
2、探讨解牛经
学生读第三段,思考:庖丁是如何达到这一出神入化的境界的?
明确:
①臣之所好者道也(追求规律),不满足于技艺,不断追求更高的境界,总的概述技艺高超的原因。(总说)
②长期的摸索,反复的实践,去了解牛的复杂的结构(必经之路)。
解牛的三种境界:始臣之解牛,所见无非牛者(不懂规律,目有全牛)→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懂得规律,目无全牛)→方今之时,以神遇不以目视(运用规律,游刃有余)。
③虽技艺高超,却不掉以轻心,尊重规律(态度)。
教师提示:庖丁学解中的头三年,精力高度集中,达到对外物(除牛之外)无所感知的境界--文章所创造的第一境界。
庖丁动手解牛时而又“未尝见全牛也”,对牛的全身结构完全摸清了,不再把一头牛看成全牛,而是把它看成可以拆卸的东西。这是他已经完成了对必然王国的认识,行将踏进自由王国的境界了--第二境界。
十九年后,当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时,进入了一个异乎前两个境界的崭新境界:“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此时的庖丁依天理,因固然,完全靠精神活动批郤、导窾、避开技经肯綮与大軱,游刃于彼节者之间,游刃有余,把又脏、又累、又笨重、又麻烦的解牛活计,干得漂亮极了、高级极了--第三境界。
庄周不愧为大思想家、文学家,他在几百字内写出了庖丁解牛的十九年的历程,写出了出语惊人的三个境界。用对话方式来写,从庖丁回答中得知。
3、知识拓展: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提出古之做学问的三种境界。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王国维《人间词话》
教师提示:国学大师王国维精妙地以三句词道破人生之路:起初的迷惘,继而的执着和最终的顿悟。
4、探究:文中的良庖、族庖分别比喻哪两类人?
明确:不懂规律固执蛮干,容易受到伤害;遇到事情不知道变通,也容易受到伤害。
5、文惠君听庖丁介绍后,说自己懂得了“养生之道”,“解牛之道”和这种“养生之道”
篇15:《苏州园林》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新沂市特殊教育中心 高媛媛
教学内容:新沂市特教中心语文校本教材九年级下册 第二课
教学理念:
1、以“课前积累-情境导入-自主感悟-合作理解-探究拓展”为主要环节,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运用多元智能理论对残疾学生进行感官统合训练,有针对性地进行缺陷补偿,有目的的进行美感的培养。
教学目标:
1、感知文章从整体到局部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体会结构美;
2、学习生动、准确、简洁的语言,通过反复吟诵,体会语言美;
3、挖掘课文所蕴涵的环境资源因素,体味人文景观的深厚博大;
4、加强口语和语文的交际功能训练,拓展聋校语文内涵,实现多元化发展。
教学重点:
1、如何突出苏州园林的特征;
2、严谨的结构,简洁、生动、准确的语言。
教学难点:感知苏州园林的意境美。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有关园林的知识
教学步骤:
【课前积累】
利用书籍或网络等课程资源,了解苏州园林概况,增强感性认识,同时预习生字词,根据《中国手语》自学手语。
一、 情境导入
1、多媒体课件播放江南风景。
2、谈话:欣赏了如此美丽的风景,你能说说你对江南的初步印象吗?
3、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今天我们将要游览的是 “小桥流水人家”的苏州,请问你了解哪些关于苏州的诗词或文章?
4、过渡:苏州的拙政园、留园、狮子林和环秀山庄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这是我们中国人民的骄傲!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步入有深厚园林情结的《苏州园林》,感受林园艺术那博大精深的美。
二、自主感悟
作者及写作背景:叶圣陶,1894年生,我国现代作家、著名语文教育家,有“优秀的语言教育家”之称。原籍苏州,对园林有深厚的感情和深入的研究。本文是叶老病愈后为摄影集《苏州园林》写的序言。即:The Classical Gardens of Suzhou (苏州古典园林)。
1、指导学生阅读说明文:明确说明文的对象、对象的特征、说明的顺序和方法等。
2、快速默读课文要求:
体会文章生动、准确、有趣的语言。
划出你认为精彩的文字,向同学介绍,并养成好词好句积累习惯。
找出概括苏州园林共同特征的句子: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3、小组讨论:苏州园林集历代江南园林艺术之大成,那么叶老先生从欣赏者的角度对苏州园林总体的印象是什么?
明确: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都或多或少地受了苏州园林的影响。分析“标本”:用比较的方法说明苏州园林是各地园林的样本。
三、合作探究
1、课文先后多次提到“图画”,细读课文,用圈点法找出这些句子,与课文插图结合,体会苏州园林所蕴涵的美。
谈话:这一幅幅生动的图画告诉了我们苏州园林色彩的美,结构的美和布局的美,体现出园艺家们的独具匠心。分小组进行讨论,哪几句是写整体的,哪几句是写局部的,哪几句是写细部的?
根据学生回答进行板书:整体--局部--细部,并概括说明顺序:从整体到局部,从总到分,从大处到小处的逻辑顺序。
2、苏州园林是美的,可美是怎样体现出来的呢?播放视频,请学生当做小记者,带领大家欣赏: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再请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阅读方式对这些句段进行品读。
3、作者在这里总说了苏州园林的共同点,特别是“图画”两个字,贯穿全篇,文章从图画开始,又到图画终止,是介绍苏州园林的线索,课文中四个“讲究”,也是对以下章节的概括。
具体讲解:
A、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
思考:用什么方法突出本节中心的?--以古代宫殿特点与苏州园林比较,突出苏州园林不讲究对称。
B、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
思考:文中哪一部分与这一句话相对应?章后半部分介绍池沼,是分几层写的?--指生回答,突出一个“活”字,引导学生感受自然之趣。
C、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
学生自学,本节是紧扣哪几个字来描述的,从哪几个字可以看出苏州园林的自然美,本节你觉得还有哪些需要学习的知识点,例如举例子说明方法的应用?
D、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学生自学,用自己的话叙述层次的远近。
过渡:苏州园林的设计们在追求“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时,不但从大处着眼“讲究……讲究……讲究……讲究……”,而且也注意细小处,哪些细小处?引导:建筑、门和窗的雕刻、建筑的颜色。
自读课文,找出7、8、9节的中心句,及介绍的中心。
小组讨论:本文是规范的说明文,你能根据《中国石拱桥》和《桥之美》中所介绍的说明方法,说说文中用什么方法介绍苏州园林的色彩特点吗?
引导学生说出说明方法,并举出例子。
4、指导朗读:朗读全文,在脑海中感受苏州园林的层次之美,自然之趣,用语言表达对苏州园林的美的感叹,对园林设计者智慧的感叹。
5、引申:用我觉得“苏州园林”真美,美在 句式练习说话。
思想教育:苏州园林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每一个中国人引以为豪的艺术杰作,虽然你们有耳听不见,有口不能说,但是同样有对美的感受,同样可以创造出让人震撼的艺术作品,比如陈聪艳的美术、周亚伟的书法,只要用心,持之以恒,你们也一定可以成功!
四、课堂练习,拓展延伸(发放练习纸)
1.在文中①②③处依次填入的最恰当的一组词是( )
A.修建 一直 期望 B.修建 一致 唯愿
C.修建 一致 为使 D.修建 一直 唯愿
2.在文中a、b、c、d处依次填进的一组词应是( )
A.布局 映衬 层次 配合
B.布局 映衬 配合 层次
C.布局 配合 层次 映衬
D.布局 配合 映衬 层次
3.这段文字在课文中是总括性说明,其作用是( )
A.概括苏州园林的概貌
B.概括苏州园林的修建情况
C.概括苏州园林的分布情况
D.概括苏州园林的总特点
4.这段文字运用的说明方法是( )
A.下定义 B.分类别 C.打比方 D.作比较
5.文中概括苏州园林总特征的一句是( )
A.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修建成功的园林各各不同。
B.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C.唯愿游览者得到“如在画图中”的实感。
D.设计中“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
6.根据下面的释意,在括号中填入恰当的词语。
(1)花木的掩映衬托。( )
(2)出于自心的创新和裁断。( )
(3)绘画中画得不好的部分。( )
(4)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规定适宜的办法。( )
7.文中“布局”的含义是指________。“层次”的含义是指___________。
8.这段文字几次用到“图画”一词,其表达作用是_______________。
教师根据学生完成情况进行评价。
五、课外练习
苏州园林美吗?不仅是园林的建筑美,叙述者的语言也美,用《苏州园林》观察的顺序和方法,介绍一下你的校园。
六、课终总结
苏州园林是我国的艺术瑰宝,值得每一个中国人骄傲,彰显着古代劳动人们的智慧,希望大家既能引以为豪,也要引以为鉴,将这种精神运用到自己的学习中去,克服残疾障碍,你们的人生也定会有所成就!
【板书设计】
苏州园林
叶圣陶
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讲究……讲究……讲究……讲究……
惜缘
[《苏州园林》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篇16:《行路难》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瓯北五中 谷雪雅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准确流畅地朗读诗歌,准确认读多音字塞、行,理解羞、直、歧路、济等词义,初步理解诗意。
2.过程和方法:品读诗歌,了解李白在失意和迷惘中仍不失洒脱乐观的形象。
吟诵诗歌,入情入境地感受李白的浪漫主义诗风。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诗仙悲愤中不乏豪迈的气概,学习失意中仍怀希望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入情入境,品读诗歌,理解诗人曲折有致的心路历程。
教学难点:体贴入微,感受诗人抉择的艰难和可贵。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出示:
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填空,并说说你从诗中读到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
学生思考:好酒,有才,狂放,傲岸
这是李白在我们心目中的形象,也是他在他的超级粉丝杜甫眼中的形象。此时,李白正接受了玄宗皇帝的邀请,来到长安任翰林学士,文章风采,名震天下。
可是,不过短短两年之后,李白竟写下了一首诗歌,题为《行路难》(生读题目)。看到这个题目,我们不禁会猜想--
学生回答:李白在仕途上遇到了困难?李白的心情很郁闷?
生再读题目,读出感觉。
二、 初读诗歌,感受诗意
1. 自由放声朗读全诗,要求:读准字音,找出诗中能印证我们猜想的诗句。
2. 学生朗读。个别展示,注意正音(塞、斗、箸、行等);齐读。
3. 诗中哪些语句证实了我们刚才的猜想?李白怎么了?
PPT插引写作背景:李白怀着治国安邦的理想来到长安,却发现玄宗皇帝早已年老昏聩,不理政事,他不过想借李白的诗才粉饰太平而已;李白不肯摧眉折腰事权贵的傲岸更是同当时的官场格格不入--
于是,谗言纷纷而至;
于是,皇帝旨意又下:赐金放还!
三、 品读诗歌,走进李白内心,感受李白形象
1. 吟读这些诗句,你能从中感受到李白此时怎样的心情?
2. 学生品读,发言。
预设:
“金樽清酒斗十千------拔剑四顾心茫然”
“金樽清酒”“玉盘珍馐”,以宴席之精美来侧面烘托诗人内心的茫然,并与下句“停”“投”“拔”“顾”形成对比。
(“拔剑”这一动作,是否显得特别突兀?)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欲渡黄河”“将登太行”比喻诗人即将迈向自己的理想;“冰塞川”“雪满
山”比喻理想受阻。
(李白真有渡河登山的行程吗?)
“行路难------今安在”
反复、疑问的修辞,感叹号的强调,短句的紧张急促,表现内心极度的迷惘与失落。
(“多歧路”,李白到底有哪些路可以选择?如果这时再给李白一个选择的机会,他会怎样选择?)
(品读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发言,抓住其闪光点加以肯定,然后一定要品与读结合,以品促读。)
3. 师朗读,小结过渡:食不知味,酒难入喉,长吁短叹,彷徨四顾,这,还是我们印象中那个洒脱的诗仙吗?难道他真的被打倒了吗?
引入“闲来济沧海”两句。
品读,说说你在这两句中读出了一个怎样的李白。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用典:吕尚八十终遇文王,伊尹奴隶竟成国相(年老位卑,仍成大业)
本意解读:垂钓碧溪,泛舟日边,感觉悠闲自由,温暖清新。
(隐逸与进取,矛盾的选择纠结于同一句。读时注意语气略轻松,带期盼)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会”: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自信)
“济”:同舟共济/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词的多义解读,坚定的理想,自我的勉励)
(品读时,应注意前句隐隐的希望与后句坚定的自信这种感情的区别,朗读处理时应努力表现情感上的层次。)
这,才是我们心目中真正的诗仙,在痛苦的深渊中仍能将自己打捞,在俗世的尘埃里也能开出青色莲花。
仰望诗仙,有情诵读。
4. 引入录音范读,听后选择自己最有感觉的一句来试读。(先同桌互读,再推
荐班中展示,最后再次齐读。)
四、 结合情境,诗意拓展:
1.多年以后,我们可能不再会背诵这首诗,但我们绝不会忘记这一句:--
你会在什么时候想起这句诗?你会把他送给谁呢?
当我陷入困境时,我在心底轻轻地勉励自己:--
当朋友遭遇挫折时,我会深情地鼓励他:--
当整个世界都背对着我时,我也一定要面朝大海,大声地喊出--
2.李白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辗转流浪,倏忽十二载--
756年,安史之乱,受聘入永王李璘军中
757年,获罪,流放夜郎
759年,遇赦
761年,欲投李光弼军,因病未果
762年,病殁(mò)于安徽当涂
他,是凄凄长夜中最孤独的行者--
一壶浊酒,“歌遍山河八万里”;一叶轻舟,“惟见长江天际流”。
他的生命,就是歌唱,就是行走,因为他坚信--
行路难,难路,行!
五、 作业设计
1.有感情地诵读此诗,并默写。
2.课外研读《登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六、 板书设计
行路难
李白
教学反思:
《行路难》描述的是诗人被“赐金放还”之后,京城好友为其设宴饯行时的场景。廿年颠沛,赢得天下诗名,终于得近天颜;理想近在咫尺时,却因不甘献媚于权贵而黯然被逐,其间的心理落差何啻天渊!面对着“金樽清酒”、“玉盘珍馐”,诗人食不甘味,酒难入喉,这是他此时忧闷茫然的心理直接在生理上的表现。理想破碎的痛苦幻灭和内心深处的孤傲自许纠结、挣扎,刹那间心灵的丝丝颤动,体贴入微的捕捉和解读,正是走近诗人的不二捷径。
教学过程中,故设疑问、巧妙追问、还原解读,各种方法的巧妙运用使学生不知不觉地捕捉诗人刹那间的心灵颤动,一步步贴近诗人的内心世界,真切地感受到诗人茫然中仍藏希望,绝望中依旧昂扬的浪漫主义形象。还原本真,从字里行间寻求诗人的心灵颤动,解读诗人的心灵密码,这,才是读诗的正道啊。
“诗缘情”、“情动而辞发”。如何去轻叩诗歌们,让诗人汹涌澎湃的情感激流汩汩地流淌进读者的心灵呢?其秘诀就是朗读,在反复的浅斟低唱中进入了诗歌的氛围与美好的意境。
在本课的教学中,朗读的设计和展示是学生理解诗人情感的最有效渠道之一。朗读的指导亦是随机应变,巧妙多样。或通过学生自评理解,或通过朗读展示直观体会,或通过字词赏析细细落实,或通过聆听教师范读揣摩模仿,不同的指导却都是以学生的学习体验为出发点的,注重引导学生以自己的心灵来了解体会诗人的情感变化,以自己的声音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所以,诵读不是让学生在别人的作品里机械地抒情,而是要让诗歌成为引发学生内心真实情感的源泉, “使它沉浸到自己的心胸与筋肉里”(朱光潜语)。
李洪波
[《行路难》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篇17:《背影》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味洋溢在字里行间的父子深情。
过程与方法:通过比较阅读,学习传神的细节描写。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珍爱亲情,增进与父母的沟通和交流,培养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教学重点:有感情诵读课文,把握重点语句,体味洋溢在字里行间的父子深情。
教学难点:通过比较阅读,学习传神的细节描写。
课时:两课时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音乐《时间都去哪儿了》,渲染气氛。在音乐的背景中,
教师:父母亲是伴,当我们逐渐成长,有了自己的思想与主张,能力与阅历,忙于去建造属于我们的一片天地时,往往忽略了一直支持着、鼓励着、伴随着我们的父母却已不再年轻。在文坛上,表现父母为子女付出一切的题材数不胜数,却以母爱居多。古人云:人生内无贤父兄,外无严师友,而能有成者少矣。(ppt1)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文质兼美的纪实散文,刻画了一位疼爱儿子的父亲--朱自清先生的《背影》。
[设计意图:以歌曲《父亲》为引子,让学生初步感受到父爱的伟大,带领学生进入学习情境,激发学生阅读的欲望,从而引发学生深入地思考,让学生体会到父爱的真谛,收到蓄情的效果。]
二、反馈预习,知人赏文。
1、学生完成预习单。
2、教师反馈预习单中“知人赏文”板块。
(详见预学案)
[设计意图:给学生创造这样一个交流的机会,一方面让学生对本文作者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另一方面激发学生阅读朱自清先生这篇散文的兴趣,为下面的学习奠定较好的心理基础。]
三、整体感知,感受亲情。【我眼中的父亲】
过渡:提到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就不得不提到他的《背影》。他成功地描述了“父爱”这个主题。现在,请你谈谈读完这篇文章后,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是啊,《背影》是一支爱之曲,情之歌。她曾使多少人魂牵梦绕,又曾使多少人潸然泪下。文中处处都凝聚着爱,一种细致入微、无处不在的深沉而热烈的爱。
1、速读课文,并作圈画,重点批注。
思考主题:
我看见的父亲,重点关注父亲的一言一行,体会父亲对儿子的(细致入微)爱。
(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发言,教师点拨归纳:
父亲劝我
嘱咐茶房
亲自送我
忙讲价钱
拣定座位
嘱托茶房
为子买橘
远行回头
惦记儿子 )
并根据学生的发言归纳人物描写的方法并板书:
如:语言、动作、神态、肖像。
[设计意图:在实践中发现若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四个背影,四次眼泪的模式来教这篇文章,学生不仅不能全面把握文章,连字里行间真挚的情感都不能很好的代入并感同身受。因此,设计了一个主题讨论:讨论父亲在我眼中的形象。“从父亲言行的角度出发,体会父亲对儿子细致入微的爱。”是这一环节的教学目的,希望能够促使学生自己去思考,去探究,从而引导学生在读中求得对课文的整体把握。这样的阅读由学生自主完成,企图能够强化并帮助他们梳理阅读经历。]
过渡:父亲的一个眼神,一个细微动作,一句质朴的话语,一个孤立的背影,一处离别时的回眸,都深深地打动了作者。在这些细致入微的一言一行中,最令你感动的一处是什么,为什么?
“为子买橘”
品读比较父爱情深
(1)请男生朗读课文第六节。
(2)出示删改后的语段,请女生朗读删改后语段比较读,问:你认为文中哪一个细节特别打动你,为什么?请再用你的朗读感染其他同学,让他们和你产生共鸣。
原文 删改后的语段
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要费事些。我要去,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帽子,穿着褂子和棉袍,走到铁道边,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手攀着上面,脚向上缩;他身子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流下来了。
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3)同桌相互交流,说一说最打动你的细节。
(4)学生自由读,为个别读蓄情。
(5)配乐个别读,在音乐声中让全班同学得到熏陶。(轻音乐:《月光》)
(6)配乐齐读,体会文中的细节描写。
(师总结:在那个祸不单行的日子里,年老体衰的父亲,吃力地爬月台为儿子买橘子的形象,定格在我们的心中。这归功于父爱的细腻、作者传神的描写。于是,这一陌生而又熟悉的,清晰而又模糊的“背影”所表现的父爱,打动了作者,打动了同学,也打动了我。作者流泪了,我们也是。)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能推敲、把握重要词语、关键语句在语境中的意义和作用。”有些词语句子在文本中看起来很普通、平实,但如果仔细思考揣摩就会发现深刻的内涵,文章的主旨往往在我们理解了关键的一词一句后,才会步入柳暗花明的境地。本设计通过比较阅读,把精彩的细节删掉,换成无感情的叙事文字,从而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在平实的语言、传神的细节描写中所渗透出的真挚的感情。本设计摒弃了烦琐的基础知识与词典意义的词语解释等形式,着眼于对文本的人文内涵与思想精髓的整体挖掘。]
(预设:第一课时结束以上内容)
四、赏读课文,体会父亲在我心中。
对于父亲的一言一行,儿子有着怎样的感受?请在文中作圈点勾画。
这样的感受是否有变化?从哪些相关字词句中我们可以捕捉到这种变化?
教师总结:儿子对父亲由先前的不理解,到理解再到最后深深地自责,真切的感受,细微的变化让我们感悟到作者对父亲真挚的爱。
相信通过这些分析,我们不仅了解在朱自清先生心中对于父亲这一角色的情感变化,也能够对大家产生一些共鸣,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情感体验一齐朗读文章的最后一段。
[设计意图:这一设计是从“我”的角度提出来的,目的是让学生走进文本,研讨作者对父亲态度的变化,通过变化来寻找作者感情变化的细微之处,体会作者对父亲的爱并能够借助文本照映自己,产生情感共鸣,激发正要进入青春叛逆期的少年少女对于父亲的爱的抒情动机。同时完全理解了“父亲爱儿子,儿子爱父亲”这一主题]
过渡: 泪眼婆娑中,一切都变得模糊,唯有那幅沉重而又艰难的背影凝固在眼前。“背影”成了父亲最好的诠释,于是《背影》也成了最动人的篇章。看到这篇文章,我们不由想起了自己的父亲。你也一定被父亲深深地打动过,也许是一次送别,也许是一次谈话,也许是一个眼神,也许是一份特别的礼物。
五、体验落实,技能拓展。
请同学们敞开心扉,写一写你自己关于父亲的印象,谈一谈你对父爱的理解。(当堂练笔)
[设计意图:在教学环节三中学生能够通过把握关键字词,强化并明确自己的阅读过程以获得一定阅读体验和情感基础,在教学环节四中通过重点分析儿子内心对于父亲的情感变化,将前一步的阅读体验作为基础引发更强烈的内心共鸣,唤起学生内在的对于父亲角色的抒情冲动。同事在写作过程中,轻声播放萨克斯音乐《奇迹》,创设情境,让学生模仿作者的手法,在和谐的气氛中练笔,达到以读促写的目的。]
结语:
同学们,我们不应该是“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从现在起,我们应该以自己的实际行动,用自己优异的成绩去安慰父母那颗“可怜”的心,因为面对父母的养育和爱护,一切豪言壮语都显得如此的苍白与无力。
[设计意图:总结部分是教师对学生表述的概括和总结,目的是让学生明白,父母对子女是无所求的,但是,作为子女应该明白自己对父母的责任和义务,从而达到深化主题的作用。]
侯晓旭
[《背影》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篇18:《陋室铭》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教学思想】
《新课程标准》对中学阶段文言文学习提出了明确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又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陋室铭》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所写的一篇散文。“千般教法读为本”,文言文的学习要把握以下几点:一是读准,即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抑扬顿挫。二是读懂,即读懂大意,也就是疏通文意,理清思路,把握文章内容。三是在读准、读懂的基础上学习其结构、语言及写法,体会文中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分析】
《陋室铭》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教读课文。本单元集中学习文言文和古代诗词,目的是让学生在过去学习古代诗文的基础上掌握鉴赏古代诗文的基本方法,背诵名篇佳作,积累语言材料,提高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养成自觉诵读的习惯,熟悉一定数量的常用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初步培养文言文的语感;让学生自主地学习,用探究的方式由表及里地理解文言文。《陋室铭》是我国古代散文中的精品。全文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借“陋室”抒发作者的情怀,以“惟吾德馨”的立意贯穿全篇,极力抒写“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全文寥寥81字,短小精美,给人以隽永畅达,丰姿绰约的气韵。本课教学,既要积累重要文言词汇,理解内容,又要解读“铭”的特点,掌握托物言志的写法,从而更好的感悟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词句,熟读成诵。
2、了解“铭”的特点;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3、诵读品味,理解文章内容及写法。
4、感悟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积累文言词句,熟读成诵。
教学难点: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体会作者的节操情趣。
【教学方法】
教法:点拨引导法、朗读品味法;
学法:探究归纳法。
【教学准备】ppt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教师描述陋室情景导入新课。
(设计理念:每一个文本的导入都有一定的艺术性,创设情境导入新课的学习,有利于学生快速进入文本之中,为更深入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初读文本,感知陋室:
1、一读:把课文读通、读顺。
朱熹曾说: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穿插生字读音)按照朱熹的要求:①自由练读课文两遍;②指名一生朗读,师评价;③全班齐读课文。
2、二读:读出节奏
出示划分节奏的文本,指导学生朗读,注意停顿。
3、三读:读出韵味
解读“铭”的特点,引导学生找到韵脚,根据骈文特点指导读出语气。
(设计理念:“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文言文的教学尤其要重视朗读,通过反复有层次的朗读,让学生获得自己对文本的独特情感体验。)
三、赏读文本,走进陋室:
1、由题目,问:文中直接出现“陋室”“陋”的地方有哪两处?
斯是陋室 何陋之有?
2、引导学生思考辨析:这是陋室,可使人却说不简陋,这是为什么呢?
结合具体诗句理解诗人眼中的陋室。
(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2)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3)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3、归纳:陋室不陋的原因是:惟吾德馨,概括出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设计理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这是新课标新理念对师生关系的重新定位。而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架空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应在教师的引领下让学生去阅读去品味。)
四、品读文本,走进作者:
1、结合以下几句体会作者的高洁: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引导学生明确作者以“仙”、“龙”自喻,表达高洁的追求。
2、结合以下几句体会作者的傲岸: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引导学生理解作者以“诸葛庐“子云亭””自比“陋室”,表达自己傲岸的节操。
3、出示作者背景,了解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
4、总结归纳托物言志的写法。(课中微课)
(设计理念:《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通过对刘禹锡背景资料的导入,既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又有助于学生更好的完成个人的独特情感体验。)
五、总结评价,背诵文本。
刘禹锡一生安贫乐道,保持着高洁傲岸的节操,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其精神令世人敬仰。让我们带着敬仰之心齐诵课文。
【板书设计】
陋室铭
刘禹锡
惟 吾 德 馨
安 高
贫 陋? 洁
乐 不陋! 傲
道 岸
潘德超
[《陋室铭》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篇19:八年级英语unit10教学设计 (人教版英语八年级)
Teaching Procedures
Pre-task
A. Greetings
Hello, everyone. I’m an English teacher from No. 4 Middle School. My name is Han Guili. You can call me Miss Han. Today I’m going to be your English teacher. We are going to learn Unit 10 Section B together. Now let’s begin our class. Stand up, please. Good morning, class. How are you today? I’m OK. Thank you. Sit down, please.
B. Explain “resolution” by listening to a song.
We all know New Year is coming. Today I have a gift for all of you.Do you like music? Great. Let’s enjoy it together. If you can sing it, you can follow it.(在听歌时教师板书课题Unit 10 I’m going to be a basketball player. Section B )
Do you like the gift ? I’m happy to hear that . I’m going to learn it next year and then I’m going to sing it for you. Do you like listening to me? This is my New Year’s resolution. “resolution” Are you clear? Follow me ,please. “resolution” From group 1to 6. “New Year’s Resolutions” From group 1to 6.(同时板书resolution New Year’s Resolutions)
(设计意图:通过新年礼物--周杰伦的歌曲“稻香”引出主题。歌曲具有时代气息,内容激励学生心存梦想并努力去实现它。)
Now let’s look at some New Year’s Resolutions. What are the meanings of the resolutions.
Discuss in groups. First translate and then read them. The others follow him or her.Go! Are you ready? Volunteer. (叫几名学生回答,学生领读时教师写板书instrument最后教师领读生词instrument)Now we have known the meanings of the resolutions. Please match the pictures with the resolutions. Answer it together. Let’s check the answer.
(设计意图:通过讨论翻译短语并由学生领读。这一环节可以培养学生们的自学能力和小组探究能力。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自信心。通过图片与短语的搭配有助于学生对短语的理解和记忆。)
C. Now let’s guess some famous people’s resolutions. Look! Who is it? What’s his resolution? Guess.(几名学生回答)Are they right? Let’s check the answer. Yes, they are right. Who can right it on the blackboard. Volunteer. (学生写板书时教师问)What is he going to do ? Answer it together.(这一步骤共五幅图片采用相同的方式训练学生)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趣味性强,对学生有吸引力。通过对名人决心的猜测,一方面增强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另一方面也巩固了所学知识。同时也练习了对第三人称一般将来时的提问与回答。)
While-task
A. Now let’s use the resolutions to make conversations in pairs. For example, (Ask one student)What are you going to be when you grow up? What are you going to do next year ? Sounds interesting. I’m going to learn a foreign language.Are you clear? Go! Are you ready? The more pairs the better in a group. Volunteer. The last pair. Which group has the most pairs?(给获胜组贴一个笑脸) Come on boys and girls . Let’s learn from them.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对话练习,使学生能更熟练的掌握一般将来时的问与答,而且对话内容贴近实际生活。给获胜组贴一个笑脸,既鼓励了获胜组又激励了其他组。)
B. Let’s use the resolutions to make up a play. Look at some festivals here. Please choose one of them and then make up a play in groups.The group leader should say your choice. Go! Ready? Volunter. Which group is the best? I think you are all great.(给每一组贴一个笑脸)
(设计意图:小组合作编剧并表演出来。给每个学生展示的机会,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给每组一个笑脸,既是对他们积极参与的表扬,又是对他们成绩的肯定。)
Let’s do some listening practice.Activity 2a. Let’s answer it together.Are you right? Let’s check the answer. Yes, you are great. Activity 2b. How are they going to do it ? Who can answer it? (叫几名学生回答)Are they right? Let’s check the answer. Yes, they are right. Who is right? Put up your hands. OK. Put down your hands. If you are not good at listening, please practice it after class.
(设计意图:通过听力练习可以考察学生对所学短语和句型的理解。2a听力部分较简单,适合总体检查。2b听力部分较难,可对学生答案进行抽查,再总体核对并进一步说明。)
Post-task
A. Now let’s have a PK in groups .Ask and answer one by one like this .(Ask one student )What are you going to do next year? This student answer it and ask the next one and go on .The fastest group is the winner. Go! Ready?Which group wants to be the first one? (用记时器为每一组记时)Which group is the fastest ?(给获胜组一个笑脸)Let’s learn from them.
(设计意图:这一活动可以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提高说的流利程度,并增强集体合作意识和荣誉感。有竞争有趣味,学生都乐于参与。)
B. Discuss in groups. How to improve your English in the new year? The group leaders write down your answers and then report it for us.Go!Ready? Volunteer.(每组组长到前面来报告)
Great! I hope your resolutions can come true in the new year. A good plan is a good start to success. And where there is a will , there is a way. Let’s work hard togther, and get good grades. Come on , boys and girls.
(设计意图:通过对怎样提高英语的讨论,同学们之间都了解了各自的决心,并为之而努力。最后教师用恰当的谚语来鼓励学生并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C. Sum up . What have you learned today?(先由学生总结最后教师总结)
(设计意图:锻炼学生的总结能力。)
D. Homework :Clean and Green
Imagine you work for your city . It’s your-job to make it cleaner. What are you going to do ? Think of a six-point plan.
(设计意图:使学生会运用所学知识。)
Unit 10 I’m going to be a basketball player.
Ⅰ.Teaching aims and demands:
Students learn to talk about future intentions.
Ⅱ.Teaching key and difficult points:
A.Vocabulary
1.computer programmer, professional, engineer, pilot
2.computer science, dream job, grow up, move to, fashion show, retire, save
3.resolution, get good grades, get a part-time job, make more friends
B.Target language
1. What are you going to be when you grow up?
I’m going to be a computer programmer.
2. How are you going to do that?
I’m going to study computer science.
C.Structures
Future with going to
Want to be
What, Where, When, How questions
D.Grammar
The simple future tense.
Ⅲ.Teaching aids :
A tape recorder
Ⅳ.Teaching methods:
Audio-lingual method; Communicative Approach; PPP
Ⅴ.This unit is divided into five periods.
Period 1 Listen and speak
Ⅰ.Teaching aims and demands:
Students learn to talk about future intentions.
Ⅱ.Key and difficult points:
A. Vocabulary
1.professional, acting, take lessons, every day
2.computer programmer, engineer, baseball player, pilot, actor, actress, artist
B. Target language
1.What are you going to be when you grow up?
I’m going to be a computer programmer.
2.How are you going to do that?
I’m going to study computer science.
C.Structures
Future with going to
Want to be
What, How questions
D.Grammar
The simple future tense.
Ⅲ.Teaching aids :
A tape recorder
Ⅳ.Teaching methods:
Audio-lingual method; Communicative Approach; PPP
Ⅴ.Teaching procedures:
Step 1 Warming up
Task 1 Ask students to think about ways they already know to talk about future events. For example:
☆Where are you going next week?
I’m going to my grandmother’s house next week.
☆How long are you staying?
I’m staying for a week.
☆What are you doing on Saturday?
I’m playing tennis all day.
Task 2 Circle the –ing in each sentence. Say, We use ing words to talk about things that are going to happen in future. We are sure these things will happen.
Step 2 Key vocabulary
Task 1 Read each words to the class. Ask the students to point to the jobs that appear in the picture.
Task 2 Read the instructions and say, put a 1 after the most interesting job, put a 2 after the second most interesting job, and so on.
Task 3 Check to say which things are the most interesting in the class. Ask students to write the six jobs on the blackboard. Ask: How many students made engineer number 1?
Step 3 Target language
Task 1 Read the instructions.
Learn the target language:
What are you going to be when you grow up?
I’m going to be a computer programmer.
How are you going to do that?
I’m going to study computer science.
Task 2 Play the recording the first time. Students only listen.
Task 3 Play again. Ask students to draw lines connecting the jobs and the activities.
Task 4 Check the answers.
Step 4 Pair work
Task 1 Ask students to look at the pictures in activity 1a. Then ask students to read the sample conversations in activity 1c.
Task 2 Ask students to work in pairs and make their own conversations.
Task 4 Ask some pairs to present one or more of their conversations to the class.
Ⅵ Homework
1.Remember the vocabulary and the target language.
2.Review the simple future tense.
Period 2 Listen , speak and Grammar Focus
Ⅰ.Teaching aims and demands:
1. Revise the target language, and complete the listening practice;
2. Learn Grammar Focus.
Ⅱ.Key and difficult points:
A. Vocabulary
take acting lessons, move
B. Target language
1.What are you going to be when you grow up?
I'm going to be an actor.
2.How are you going to do that?
I'm going to take acting lessons.
C.Structures
Future with going to
What, Where, When, How questions
D.Grammar
The simple future tense.
Ⅲ.Teaching aids :
A tape recorder
Ⅳ.Teaching methods:
Audio-lingual method; Communicative Approach; PPP
Ⅴ.Teaching procedures:
Step 1 Revision
Task 1 Ask questions beginning with “What are you going to be when…” “How are you going to do…
Task 2 Practice the conversations using the target language students have already studied.
Step 2 Listening
Task 1 Read the instructions.
Task 2 Ask some students to say what they say.
Task 3 Play the recording the first time. Students only listen.
Task 4 Play again. Ask students to check the pictures of the things Cheng Han is going to do.
Task 5 Check the answers.
Step 3 Listening
Task 1 Read the instructions and point out the sample answer.
Task 2 Ask a student to read the sample questions and sample answers to the class.
Task 3 Play again. Ask students to fill the chart.
Task 4 Check the answers.
Step 4 Pair work
Task 1 Read the instructions for the activity.
Task 2 Ask students to read the dialogue to the class.
Task 3 Ask students to work in pairs, ask and answer,
Task 4 Check the answers by asking different pairs to do one question and answer each.
Step 5 Grammar Focus
Task 1 Read Grammar Focus
Task 2.Explain the two different ways of saying the same things.
I'm going to take acting lessons.
﹦ I'm taking acting lessons.
Ⅵ Homework
1.Revise the target language.
2.Finish off the exercises on work book.
Period 3 Read and speak
Ⅰ.Teaching aims and demands:
1 Revise the target language, and complete the reading practice;
2 Go on learning the simple future tense: be going to
Ⅱ.Key and difficult points:
A. Vocabulary
Somewhere, Paris, sound like, fashion show, part-time, save, at the same time, hold, rich, retire, yet
B. Target language
1. What are you going to be when you grow up?
I’m going to be an actor.
2. How are you going to do that?
I’m going to take acting lessons.
3.Where are you going to work?
C.Structures
Future with going to
Want to be
What, Where, When, How questions
D.Grammar
The simple future tense: be going to
Ⅲ.Teaching aids :
A tape recorder
Ⅳ.Teaching methods:
Audio-lingual method; Communicative Approach; Control reading
Ⅴ.Teaching procedures:
Step 1 Revision
Review the simple future tense: be going to.
Step 2 Reading
Task 1 Read the instructions.
Task 2 Ask students to read the diary on their own, and circle the words and phrases they don’t understand.
Task 3 Ask students to read the words and phrases they don’t understand, ask other students to explain.
Task 4 Ask students to underline the things that Tian Tian is going to do.
Task 5 Correct the answers.
Step 3 Writing and speaking
Task 1 Read the instructions.
Task 2 Have students write down answers about themselves, and tell their plans to their partner.
Task 3 Ask students to answer these questions. Have them work in pairs to ask and answer, then change the roles.
What …? Where…?How…?
Task 4 Ask some students to say their dialogues to the class .
Step 4 Group work
Task 1 Read the instructions and point to the picture. Write the year on the blackboard. Ask the class why that is an important date for Beijing and China.
Task 2 Write going to on the board. Ask :What are you going to do to help make the Olympics a success?
Task 3 Divide the class into groups of four or five students. Ask them to make their own conversations.
Task 4Ask each group to present its conversation to the class .
Ⅵ Homework
1 Revise the target language.
2 Revise the simple future tense: be going to.
3 Finish off the exercises on work book.
Period 4 Section B
Ⅰ.Teaching aims and demands:
Learn some new language, and complete the listening practice;
Ⅱ.Key and difficult points:
A. New language
fax, few, food, resolution, grade, healthier, instrument, part-time job, harder, learn, letter, lots of, resolutions, money, New Year, next year, make the soccer team
B. Structures
Future with going to
Want to be
What, Where, When, How questions
C. Grammar
The simple future tense: be going to
Ⅲ.Teaching aids :
A tape recorder
Ⅳ.Teaching methods:
Audio-lingual method; Communicative Approach; PPP
Ⅴ.Teaching procedures:
Step 1 Discussion
Get the students discussion the New Year’s resolutions in group of four by asking the questions like the following:
What are you going to do next year?
Why are you going to do so?... ..
Step 2 New words
Task 1 Ask students to tell when New Year’s Day is. Ask students what they do on New Year’s Eve.
Task 2 Ask students to explain the resolutions in their own words.
Task 3 Ask students to match the phrases and pictures on their own.
Step 3 Pair work
Task 1 Read the instructions and read the conversations to the class.
Task 2 Ask students to work in pairs to discuss what things they are going to do.
Task 3 Ask several pairs to present their conversations to the class.
Step 4 Listening
Task 1 Read the instructions and the phrases in activity 1a.
Task 2 Play the recording the first time. Students only listen.
Task 3 Play again. Ask students to circle the resolutions in activity 1a that they hear.
Task 5 Check the answers.
Step 5 Listening
Task 1 Read the instructions.
Task 2 Play again. Ask students to fill the chart.
Task 4 Check the answers.
Step 6 Group work
Task 1 Read the instructions for the activity. And read the sample conversations.
Task 2 Ask students to work in pairs.
Task 4 Ask some students to present their dialogues to the class.
Ⅵ Homework
1 Revise the target language.
2 Finish off the exercises on work book.
Period 5 Self check
Ⅰ.Teaching aims and demands:
Revise the content taught and complete the writing practice;
Ⅱ.Key and difficult points:
Future with going to
Want to be
What, Where, When, How questions
Writing practice
Ⅲ.Teaching aids :
A tape recorder
Ⅳ.Teaching methods:
Communicative Approach; Control reading and writing
Ⅴ.Teaching procedures:
Step 1 Revision
Review the simple future: be going to.
Step 2 Reading
Task 1 Read the magazine article to the class.
Task 2 Read the instructions to the class.
Task 3 Ask students to finish the activity on their own.
Task 4 Ask students to make a list of the New Year’s resolutions that the article mentions.
Step 3 Reading and Writing
Task 1 Read the instructions to the class.
Task 2 Have students writing a magazine article.
Task 3 Ask students to read their articles to the class.
Step 4 Writing
Task 1 Ask students to make a list of their resolutions.
Task 2 Ask students to write about their resolutions using the language learned in this unit.
Task 3 Ask some students to read their resolutions.
Step 5 Group work: Clean and Green
Task 1 Ask a student to read the instructions and the example answer for the class.
Task 2 Ask Ss to work in groups and write the group plans.
Step 6 Self check
Task 1 Fill in the blanks.
Task 2 Write a list about your plans what the American exchange students and you are going to do.
Task 3 Just for fun: read and act out.
Ⅵ Homework
1.Finish the writing practice.
2.Revise the words and target language of this unit.
篇20:八年级政治上册教学设计人教版
教学目标
1.阅读课本P43,找到并说出政府的含义和具体要求,能够在合作探究和选择题中做出正确判断,准确率达90%。
2.阅读课本P43-44,找到并记住政府依法行政的原因,能够通过合作探究理解依法行政的意义。
3.阅读课本P44,找到并说出政府权力行使的环节及科学、民主、依法决策的要求和防止决策失误的措施,能在合作探究和选择题中做出准确判断,准确率达90%。
4.通过演讲,能够培养自身的法治和责任意识,感悟政府的依法行政,自己也能为其贡献一份力量。
教学重难点
1.政府的含义和具体要求。
2.政府依法行政的原因,依法行政的意义。
教学过程
1.自主回答预习检查问题:
⑴依法行政的含义——针对学习目标1
⑵依法行政的具体要求——针对学习目标1
⑶权力行使的环节——针对学习目标3
2.情境导入:
观看《投其所好》的反腐题材的小品,感悟出国家及其工作人员的权力不能滥用,应该依法行使!
3.问题探究一——针对学习目标2
⑴探究问题:暴力执法泛滥下去,会有什么危害呢?
⑵学生活动:1.自主思考2.小组合作探究3.小组代表探究展示
⑶展示内容:
小组1展示:暴力执法泛滥下去,损害了公民的合法权益,如人权。
小组3展示:暴力执法泛滥下去,损害了政府在人民心中的形象,不利于树立政府的威信。
小组5展示:暴力执法泛滥在全社会造成不好的影响,不利于推动全社会尊法重法守法。
⑷师点拨:各组展示地都很有道理,我们可以从三个角度来分析:公民、政府、法制建设。
4.问题探究二——针对学习目标1
⑴探究问题:分析三组镜头分别体现了依法行政的哪个具体要求?
⑵学生活动:1.自主思考2.小组合作探究3.小组代表探究展示
⑶展示内容:
小组2展示:第一组镜头体现了合法行政。
小组3展示:第二组镜头体现了程序正当。
小组6展示:第三组镜头体现了权责统一。
5.问题探究三——针对学习目标3
⑴探究问题——材料中政府是如何决策的?
⑵学生活动:1.自主思考2.小组合作探究3.小组代表探究展示
⑶展示内容:
小组4展示:“通过网络调查、走访社区等形式了解人民群众的意愿”体现了民主决策;
小组6展示:“聘请专家对技术性较强的重大事项进行分析”体现了科学决策;
小组8展示:“政府法制部门要负责对决策内容进行合法评判”体现了依法决策。
6.检测反馈——针对学习目标1.3
学生活动:5分钟完成【课堂探究学案】中的【当堂检测】5道选择题,做完自对答案,学生自主讲解错题,教师点拨。
7.演讲展示——针对学习目标4
演讲主题:《我的中国梦》
学生活动:卜令剑、王杰、韩祥行三位同学向大家展示了自己的中国梦。
8.总结反思
学生活动:根据屏幕上的【总结反思】自主整理笔记,完善体系。
课后习题
【问题探究一】“暴力执法”泛滥下去,会有什么危害呢?
【问题探究二】分析三组镜头分别体现了依法行政的哪个具体要求?
镜头一 2015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各级政府及其工作人员都要依法全面履行职责,所有行政行为都要于法有据,任何政府部门都不得法外设权。” ( )
镜头二某市政府在广泛公开宣传的基础上,召开了一次政府采购竞标大会,以实惠的价格采购到了全市党政机关、财政拨款的事业位所需的一宗办公用品,既节省了财政开支,又解决了各部门办公设备紧缺的问题。 ( )
镜头三: 2015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全面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政府一切违法违规的行为都要追究。 ( )
【问题探究三】政府是如何决策的?
为规范小商贩合法经营,石家庄市政府通过网络调查、走访社区等形式了解人民群众的意愿,制定初步方案;聘请专家对技术性较强的重大事项进行分析论证;举办听证会对决策部门初步拟定的方案存在的问题进行修正和合完善;政府法制部门要负责对决策内容进行合法评判,合严格把好合法性审查关;再次修改好的方案要通过多种方式进行社会公示,增强公民的参与度;最后提交市政府常务会议进行集体讨论确定,要求各区政府具体落实实施。
【检测反馈】
1.某市城管执法人员从环境保护角度对露天烧烤摊主讲明道理,劝其离开。对那些劝说不听屡教不改者则依据有关规定给予行政处罚。这一做法坚持了()
A.合法行政 B.权责统一
C.廉洁高效 D.高效便民
2.《工业和信息化部行政许可实施办法》明确规定,工业和信息化部及受其委托的行政许可实施机关,应当遵守法定权限、范围、条件和程序,遵循公开、公平、公正、便民和高效的原则。如果你就这一原则拟一主题,最合适的是()
A.依法行政 B.科学执政
C.高效便民 D.民主决策
3.下列做法体现科学民主决策的是()
①不断完善决策信息和智力支持系统,提高决策的科学性
②增强决策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
③让公民成为直接决策者
④坚持决策内容符合法律的规定和要求,决策过程符合法定程序。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4.2013年5月,广东省河源市公布第一批行政权力清单,今后,市民可通过上网点击了解某项行政权力的依据、运行等相关情况。市民、企业等在接受处罚时,能查询到处罚机关是否拥有这项行政处罚权,“该不该罚”变得有章可循。上述措施()
①有利于广大人民群众直接行使行政管理权 ②有利于促使政府及其工作人员依法行政 ③能够消除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 ④可以有效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与监督权
A.①② B.①④ C.②④ D.③④
5.仔细观察漫画《放心肉》(见下图)。该图所反映的社会问题存在的原因是( )
①部分经营者缺乏市场规则意识 ②部分经营者缺乏良好的形象 ③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行政执法效能差 ④某些政府部门履行加强社会建设职能不到位
A.①②B.①③ C.②③ D.③④
【人教版八年级庄子二则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