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文档 > 教案>小学三年级语文《狼和鹿》教案

小学三年级语文《狼和鹿》教案

2023-08-28 09:16:57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人格分裂”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9篇小学三年级语文《狼和鹿》教案,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小学三年级语文《狼和鹿》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小学三年级语文《狼和鹿》教案

篇1:小学三年级语文《狼和鹿》教案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课文。

2.采用学生喜欢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及想象的能力。

3.通过诵读,突出三组对比,从人们刻意杀狼护鹿反而害鹿,使鹿成了破坏森林,毁灭自己的祸首的事实中,悟出保持生态平衡非常重要的道理。

教学重点:

通过三组对比,指导学生朗读、想象,体会人们刻意杀狼护鹿的行为反而给森林带来了灾难。

教学难点:

体会自然界中各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懂得保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

学生: 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教师: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游戏激趣,揭题设疑。

1、同学们,我们先玩个游戏好吗?老师说出形容词,请你判断是狼还是鹿?(举手抢答)

(板书) 功臣 祸首

2、同学们把“可爱”、“活泼”、“美丽”送给了鹿,把“贪婪”、“凶残”送给了狼,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狼和鹿》(齐读课题),通过学习,你们或许会有新的认识。

二、品读课文,突显矛盾。

(一)森林的变化。

1、首先让我们走进故事发生的地点——凯巴伯森林。(出示图):

看,这就是100多年前的凯巴伯森林,你觉得那时的凯巴伯森林是什么样的?(绿树成阴、枝繁叶茂、一片葱绿、生机勃勃、郁郁葱葱)

2、课文是怎样来描写100多年前的凯巴伯森林的呢?请同学们先轻声读一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再把直接描写森林的句子用“ ”画下来,再读一读。

(指答)

出示句子:

●一百多年前,凯巴伯森林一片葱绿,生机勃勃。

谁来把森林的生机读出来?

指读

我们一起读!

过渡:看来大家都十分喜爱这样美好的森林。然而,事隔25年,凯巴伯森

林变了,变成什么样了呢?

出示图:

看,这就是25年后的森林,变成什么样子了呢?(枯黄的 毫无生机的)

请同学们快速读读课文第三自然段,同样找出直接描写森林的句子,用“”画出来,再读一读。

(指答)

出示句子:

●整个森林像着了火一样,绿色在消退,枯黄在蔓延。

3、出示两句对比:

过渡:此时的凯巴伯树干裸露,一片荒凉,萧条。

出示对比图文:

请女生读第一句,男生读第二句,让我们再来感受一下25年前后森林的变化。

(二)鹿群变化

1、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鹿群在这25年间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请同学们

认真读读课文第一和第三自然段,找出鹿群的数量和生活状态变化的句子,把表

示数量的词圈出来,表示生活状态的句子用括号括起来,再读一读,想想你有什

么体会?师巡视

2、交流:

(1)鹿群数量的比较

A、让我们先来看看鹿群的数量有什么变化?

指答

出示句子:

一百多年以前,凯巴伯森林里大约有四千只鹿,狼被大量捕杀后,很快,鹿的总数就超过了十万只,可是,因为饥饿、疾病,仅仅两个冬天,鹿就死去了六万只。到1942年,凯巴伯森林只剩下了八千只病鹿。(红色显示表示数量的词)

B、师:我们从这些数据中看出鹿真是生得多,死得快。

(2)鹿群生存状态的比较

A、师:鹿群的生活状态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25年前,它们过着怎样的生活?

(原先,活泼而美丽的鹿在林间嬉戏。它们要时刻提防狼的暗算。)

师:狼要吃鹿,鹿就得——(跑),生命在于运动,鹿在逃跑的过程中锻炼了身体,这是一群怎样的鹿?(健康的、强壮的、活泼的、充满活力的„„)

出示句子:

●小鸟在枝头歌唱,活泼而美丽的鹿在林间嬉戏。

谁来把鹿的活力读出来? 指读(真是一幅快乐的景象!这是一群充满活力的鹿。) 让我们一起来感受鹿的这份活力。(齐读)

B、然而,25年后它们的生活状态又如何呢?

出示句子:

●可是,随着鹿群的大量繁殖,森林中闹起了饥荒。灌木、小树、嫩枝、树皮……一切能吃得到的绿色植物,都被饥饿的鹿吃光了。

C、还有更严重的呢!

出示句子:

●紧接着,更大的灾难降临了。疾病像妖魔的影子一样在鹿群中游荡。仅仅两个冬天,鹿就死去了六万只。到1942年,凯巴伯森林只剩下了八千只病鹿。

师引读:紧接着,更大的灾难降临了。——(疾病像妖魔的影子一样在鹿群中游荡【变红】。)读了这句话,你有什么感受?(疾病真厉害,传播的真快,真恐怖啊)理解“像妖魔的影子”(疾病的可怕)“游荡”(无处不在、挥之不去)你能把这种感受读出来吗?

同学们,剩下的八千只鹿是什么子的呢?(躺在地上 奄奄一息 面黄肌瘦,没有生机,连站都站不起来了)真惨啊,谁能读出这惨状?

指读 (评:真惨呀!真是一场巨大的灾难!) 一起读

三、深入探究,寻找原因

1、师:同学们读得真好!同一片森林,同样是鹿群,25年间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呢?你知道原因吗?

2、指名说原因。(狼被大量捕杀)课文第几自然段写人们捕杀狼的?

出示第二自然段:

人们捕杀狼是因为人们——恨透了狼。

3、出示句子:

(师引读)然而人们做梦——也不会想到,他们捕杀的狼,居然是森林和鹿

群的“功臣”,而人们特意要保护的鹿,倒成了破坏森林、毁灭自己的“祸首”。这是为什么呢?

4、课文的第四自然段告诉了我们的原因,请同学们默读第四自然段,找找原因,试着用这个句式来回答。

出示句式:

因为狼 ,所以说狼是森林和鹿群的“功臣”。

说鹿是“祸首”,是因为鹿 。

齐读第四自然段。

5、同学们,鹿它想当这个祸首吗?(不想)它是自愿的吗?(不是)鹿它有点冤啦!那么真正的罪魁祸首是谁呢?(人)是人的什么行为?(杀狼的行为)

6、人们已经犯下了错误了错误,怎样才能弥补自己的过失呢?谁能替人们想想办法?(引狼入室)

7、生物间有一种平衡关系,就像一架天平,一头是狼,一头是鹿,如果没有外界干扰,它们始终保持平衡,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生态平衡。(板画天平,板书生态平衡)如果一旦某一方遭到人为的破坏,就像狼被无止尽地杀死,天平就会倾斜,甚至是倒塌,必将带来无法想象的灾难。《狼和鹿》这篇课文就是一幕惨痛的悲剧!这无疑给人类敲响了“保护生态平衡”的警钟!(板书:保护)

四、拓展延伸,增强意识

学了狼和鹿的故事,你一定有话要对凯巴伯森林附近的居民说吧,把你的想法写下来,能写几句就写几句。

板书设计:

狼 和 鹿

“功臣” “祸首”

保护生态平衡

篇2:小学三年级语文《狼和鹿》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认识本课13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掌握多音字“提”和“难”。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展开讨论,对课文内容进行分析。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让学生懂得不仅要关爱、救助动物,初步懂得生物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关系,增强维护生态平衡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

借助文中相关句子以及具体的数字,体会狼被捕杀前后,森林以及森林中鹿群的变化。

三、教学难点:

通过第四自然段的描写,联系上下文,理解森林被糟蹋、鹿群遭毁灭与狼被捕杀之间的关系,体会出保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引入课题

1、课件出示狼和鹿的图片,看图问:在你心目中狼是什么样的?在你心目中,鹿又是什么样的呢?(出示幻灯片一:) 学生集体指认(板书课题:狼和鹿)

2、学生齐读 究竟在狼和鹿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情呢?

(二)初读,认读生词

1、师:同学们打开书,请大家认真的朗读一遍课文,读之前先来看一看老师给你们提出了哪些要求,(幻灯三)我相信大家一定能够做到。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2、课文读完了,那么课文中的词语你都能正确得读出来吗?(幻灯四) 指几名同学认读,指导读音,理解重点词语,齐读

(三)由词入手,感知内容

1、词语我们都认识了,文章也读通顺了,回忆一下课文,观察屏幕上的这些词语,你能判断出哪些是说狼的,哪些又是说鹿的呢? 学生指出,并用词语完成屏幕上的句子 “(贪婪)而(凶残 )的狼 (活泼 )而( 美丽 )的鹿 狼是鹿的( 天敌 )” 在一百多年以前的凯巴伯森林,就生活着这样的一群狼和鹿。那么它们在大森林里的生活会怎样呢?谁能用课文中的句子告诉大家?(朗读课文第一段) (森林:葱绿、生机勃勃 鹿:活泼而美丽、四千多只)

2、狼是鹿的天敌,他随时都会对鹿下毒手,那么当人们看到鹿受到狼的暗算,会有什么感受,(难受,同情)课文中的人们又是怎么做的呢? 指名读第二自然段(幻灯) 问:哪些词句可以看出居民对狼的态度?(恨透了)又是怎么做的呢?

3、现在好了人们替鹿杀掉了它们的天敌,鹿再也不用提防狼的暗算了,这样他们的生活是不是就幸福了呢?(指名读第三自然段) 听起来情况并不好啊,怎么回事呢? 再读读课文第一自然和第三自然段,想一想:森林和鹿在狼被捕杀前后有什么不同?把有关的句子画下来。

狼被捕杀前 狼被捕杀后 森林 一百多年以前,凯巴伯森林一片葱绿,生机勃勃。 整个森林像着了火一样,绿色在消退,枯黄在蔓延。 鹿 一百多年前,森林里大约又鹿( )只; 猎人捕杀了鹿的天敌以后,鹿群的总数超过了( )只;仅仅两个冬天,鹿就死去了( )只;到1942年,森林里只剩下( ) 为什么森林和鹿会变成这样呢?是谁造成的呢? 人们为了保护鹿,杀死了六千多只包括狼在内的鹿的天敌。 为什么狼成了森林的“功臣”,鹿却成了破坏森林的“祸首”?

狼:功臣(对某项事业有显著功劳的人) 鹿:祸首(引起祸患的主要人物) (读课文第四自然段) (出示关键句),看来狼虽然贪婪凶残,但有了它们,鹿也不会繁殖的过快,也就不用担心森林被吃光,他们吃掉病鹿,疾病就不会在鹿群中传播,鹿也不会死那么多,看来他真的是功臣。正是由于人捕杀了狼,才导致鹿的数量增多,森林才会被鹿群糟蹋,没有了狼吃掉病鹿,才导致鹿感染疾病死亡,正像课文中说的那样,人们做梦也不会想到,他们捕杀的狼,居然是森林和鹿群的“功臣”。 而人们特意要保护的鹿,一旦在森林中过多地繁殖,,,倒成了破坏森林、毁灭自己的“罪魁祸首”。

(四)总结,拓展

1、森林中不能没有鹿,也不能没有狼。这就好比是一架天平,天平的这一端是狼,另一端是鹿,狼鹿共存,使天平保持平衡,这个平衡我们把它叫做生态平衡。 我们关爱、救助动物是好的,但更应该懂得生物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关系,我们应该维护生态平衡。 当凯巴伯森林附近的居民明白这一点时,为时已晚,他们多想让凯巴伯森林恢复当年的生机勃勃呀,你来给他们出出主意,好吗?

2、读一读美国政府的方案。“引狼入室”为了挽救灭狼带的后果,美国政府制定了“引狼入室”计划。1995年,从加拿大运来野狼放生到凯伯林区,森林又焕发了生机勃勃。

3、看看我们周围还有那些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呢? “人类大量捕杀青蛙,使田间的害虫越来越多,影响农作物生长。” “人类滥砍乱伐树木,使得绿色植被逐年减少,由此而引发沙尘暴和水土流失,影响人类自身生存。”

4、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把你的感受写下来。

板书设计 森林 人 狼 祸首 捕杀 功臣 鹿 保护 和 生态平衡

篇3:狼和鹿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学会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诵读,从人们肆意杀狼,貌似护鹿,反而害鹿,使鹿成了破坏森林、毁灭自己的祸首的事实中,悟出保持生态平衡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

学生准备:

预习课文,查找环保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插图比较,显示矛盾,感受森林的变化

1、揭示课题《狼和鹿》,齐读。

2、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这两位主人公(板书:狼 鹿),请你说说对这两种动物的印象。出示:贪婪 凶残 活泼 美丽 (理解“凶残”)

3、狼和鹿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地方?(凯巴伯森林)

4、读悟森林之变化:

(1)多媒体出示插图,以充满生机的绿色及荒芜静寂的黄色的反差引起视觉冲突。观察后谈谈自己对一百多年前的凯巴伯森林以及二十几年后的凯巴伯森林的感受。

(2)找出与图匹配的相关文字并出示:

①一百多年以前,凯巴伯森林一片葱绿,生机勃勃。

②整个森林像着了火一样,绿色在消退。

(3)指导朗读:

①谁能通过朗读把我们带进这片美丽的森林?(抓住关键词“一片葱绿、生机勃勃”等)

②指名读,读出怜惜之情。

5、图文对照,质疑:你现在最想知道什么?(凯巴伯森林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二、感悟文本,深入探究

☆数据比较,感受鹿的变化

1、是呀,为什么同一座森林前后会发生如此巨大的变化呢?学生边默读边思考。

2、自悟交流,点拨,初步得出:

狼被猎人杀死,鹿变多了,所需的食物也多了,森林中的植物被鹿吃光了,所以森林变成了这样。

3、理解杀狼动机,感受杀狼场面。

(1)狼被大量捕杀是森林前后变化的导火线,人们为什么要捕杀狼呢?(理解“提防”)

(2)出示第二自然段:放声读,完成说话训练:狩猎人来到了凯巴伯森林,开始大量捕杀狼。听―― ;看―― 。

(理解“宁静、青烟袅袅”,感受人们对狼的杀戮,场面的凄惨)

4、再读课文,小组合作完成表格,了解鹿的数量、情况变化:

鹿的数量鹿的情况通过对比你明白了什么

狼被杀前

狼被杀后

(1)小组合作,完成表格,全班交流。

出示:四千只 活泼美丽

十万只 鹿的王国

四万只 饥饿疾病

八千只 病鹿

(2)教师小结:狼的数量在急剧变化,鹿群生活状况也在发生着变化。当凯巴伯森林成了鹿的王国,鹿群在这里大量繁殖时,饥饿和疾病就缠上了鹿群。

(3)出示句子:紧接着,更大的灾难降临了。疾病像妖魔的影子一样在鹿群中游荡。仅仅两个冬天,鹿就死去了六万只。到1942年,凯巴伯森林只剩下了八千只病鹿。

读读这段话,哪句话给你留下深刻印象?(体会比喻句的作用,感受鹿的痛苦:每天都有鹿在接二连三地倒下,剩下的也奄奄一息。)你眼前出现了怎样一幅景象?

☆理清狼、鹿与森林的关系,感受狼鹿角色的异位

1、狼一只只倒在血泊中,美丽的森林受到破坏,活泼美丽的鹿也陆续死去,留下一片苍凉和凄惨。而此时,贪婪而凶残的狼以及活泼而美丽的鹿,它们的角色发生了怎样戏剧般的变化?(狼――功臣,鹿――祸首。理解“功臣、祸首”)

2、出示第四自然段,用因果句式进行说话训练:

(1)贪婪而凶残的狼成了“功臣”,因为

(2)活泼而美丽的鹿成了“祸首”,因为

3、对于谁是祸首,你还有什么高见?(人类才是真正的祸首)

4、再次出示第二自然段,感情朗读。(感受由于人类的无知而做的蠢事)

三、总结明理,升华感悟

1、狼、鹿、森林、人类都是这个故事中的角色,学完课文,你一定又有了新的理解、新的感受。老师请你们小组合作,担任不同角色。你最想担任哪个角色,你最想对谁说些什么?

(1)小组合作,进行角色对话训练。

(2)展示合作成果。

2、出示天平,师总结:生物间有平衡关系,就像一个天平,一头是狼,一头是鹿,如果没有外界的干扰,它们始终保持平衡,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生态平衡。但一旦某一方遭到人为的破坏,天平必将倾斜,也必将带来无法想象的灾难。所以“保护生态平衡”的警钟应该时常敲响。(板书:吃 保护生态平衡)

板书设计:

狼 鹿

保护生态平衡

教学效果反馈:

教学中我紧扣三组对比:森林状态的变化,鹿群数量、情况的变化以及狼鹿角色的异位。以此为突破,巧设衔接,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这些对比的内在原由及联系。比如,在感受“森林变化”时,通过两幅插图,使真实的画面再现,图、文的鲜明对比给了学生强烈的冲击。看得出,同学们的内心深处被触动了。他们的朗读声中流露出了对一百多年前的凯巴伯森林的喜爱,还有对二十几年后荒凉的凯巴伯森林的沉痛的惋惜。又如,在感受“鹿群变化”这一板块中,我请学生合作完成表格,找出文中关于鹿的数量、情况变化的数字及语句,思考并交流,使鹿群的变化一目了然,也让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灾难的严重。

层层剥笋似的探究,使学生充分领悟了文章的难点:称狼为“功臣”,称鹿为“祸首”的原因,并进而明白文章所蕴涵的道理。

篇4:狼和鹿语文教案

鹿和狼的故事

教学目标 :

1.能正确、流利、有语气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初步懂得生物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关系,增强维护生态平衡的意识。

3.领悟作者通过具体事例的分析概括来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新课

根据自己听过、读过的童话故事,谈谈对狼和鹿的印象。

是啊,在我们的印象中,狼是一种凶残的动物,,应该毫不留情地消灭。可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却告诉我们另外一种看法。

二、自学课文

1.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作者借这个故事给我们讲了一个什么道理。

2.在你感受最深的语句旁边简单写一写自己的体会。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三、交流自学收获

1.指名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复述课文所讲的故事。

3.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师生共同解疑。

四、深入学习

1.我们为什么不能完全消灭狼?

2.理解句子:“生活在同一地球上的不同生物之间是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人们必须尊重这种动物乃至整个生物界中的相互关系。”

(1)用课文中的事例说说狼和鹿以及森林间是如何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

(2)用课文中的事例说说为什么人们必须尊重这种动物乃至整个生物界中的相互关系?如果破坏了会怎样?

3.扩展

(1)结合《蛇与庄稼》的故事,理解生物间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观点。

(2)读《塞翁失马》的故事,明白任何事物都要从正反两方面看,要有一分为二的观点。

(3)像这样生物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事还有很多,请你说一说。

附:板书设计

教案点评:

为了引起学生阅读本文的兴趣,导入 新课时,先让学生根据自己听过、读过的童话故事,谈谈对狼和鹿的印象。然后告诉学生在我们的印象中,狼是一种凶残的动物,,应该毫不留情地消灭。可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却告诉我们另外一种看法。请先根据“阅读提示”自学课文,然后交流自学收获。在充分阅读,熟悉具体事例的基础上深入学习,用课文中的事例说说我们为什么不能完全消灭狼?理解句子“生活在同一地球上的不同生物之间是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人们必须尊重这种动物乃至整个生物界中的相互关系。”后,结合《蛇与庄稼》和《塞翁失马》的故事进行适当扩展,加深体会。

探究活动

兔子吃青菜

树上拴着一只狗,绳子长十米。离树九米远的地方有一筐青菜。有只白兔想吃青菜,可是一到那里,狗就跑去咬它。只不过,聪明的兔子还是吃到了青菜。你想:白兔想了什么办法让狗吃不到它?

答案:

白兔逼着狗围着树来追它。这样,绳子一圈一圈地绕在树上,白兔就可以吃到青菜了。

篇5:狼和鹿语文教案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初步懂得生物之间是相互制约的、相互联系的,树立保持生态平衡的意识。

3、领悟作者通过具体事例的分析概括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

弄清罗斯福下令捕杀狼这一决策错在哪里,理解本文的结论。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1、同学们听过哪些有关狼的故事?你觉得狼是一种怎样的动物?请你用几个词语说出“狼”给你留下的印象。你为什么这样认为?板书:狼

2、你鹿是一种怎样的动物?请你用几个词语说出“鹿”给你留下的印象。板书:鹿

过渡:是啊,在我们的印象中,狼是一种凶残的动物,应该毫不留情地消灭。可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鹿和狼的故事》这篇课文,却要告诉我们另外一种看法。

板书课题:鹿和狼的故事

二、自学课文

1、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发生在凯巴伯森林的一个什么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2、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准备质疑。

3、想想全文可以分为几个自然段,概括每段的段意。

三、检查自学情况

1、同桌分段轮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提出不懂的地方,解疑。

四、理解课文内容

1、默读课文。

2、凯巴伯森林从此成了鹿的王国。它们在这里生儿育女,很快,鹿的总数就超过了十万只。此时的鹿群真的是无忧无虑吗?请选择喜欢的方式读第3节。

3、画出罗斯福为了保护森林中的鹿采取了哪些措施?用自己的话说说。

4、在文中找出罗斯福的做法产生了怎样的结果?

5、讨论:指名读句子:生活在同一地球上的不同生物之间是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人们必须尊重这种动物乃至整个生物界中的相互关系。

⑴用课文中的事例来说说:鹿和狼以及森林之间是怎样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

⑵再用课文中的事例说说:为什么人们必须尊重这种动物乃至整个生物界中的相互关系?如果破坏了会怎么样?

⑶整个生物界中还有许多这样的相互制约因素,你能用其他的事例来证明我们必须尊重这些关系吗?

五、体会课文中心

1、为什么鹿会“饿”、“痛”直至从10万只只剩下8千只?

2、这是“狼”的错吗?“狼”难到就该杀吗?

3、狼倒在猎l枪下的一瞬,一定有很多话要说,你知道它想说什么话吗?

4、鹿是毁灭自己的“祸首”。鹿它想毁灭自己吗?真正的“祸首”究竟是谁?

5、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六、作业

写一写读了这篇课文的感受,可以写从中懂得的道理,也可以写知道的类似事例。并请你给凯巴伯森林设计一块警示牌

篇6:狼和鹿教案

教材说明:

这篇课文以罗斯福为了保护鹿而下令捕杀狼,从而导致巨大的生态灾难为例,阐述了不同生物之间“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道理,告诫人们必须尊重生物界的这一客观规律。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初步懂得不同生物之间“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关系,树立保持生态平衡的意识。

3、感悟作者通过分析具体事例而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理解“鹿、狼、林”之间“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关系。

教学方法:

快速阅读、感情朗读、口语交流、讨论总结。

教学安排:

一课时

课前准备:

1、让学生预读课文并搜集有关资料。

2、教师做好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听过关于“狼和鹿”的童话故事吗?在童话

中,你觉得“狼和鹿”分别是一种怎样的动物?

二、快速阅读课文1、2自然段。

1、课文如何描写森林的,你能找出相关的词句吗?

2、“罗斯福”是何许人也?他下了一道什么命令?为什么下此命令?

三、感情朗读3、4自然段,说一说

1、

命令颁布后:狼被__________;鹿成了森林中的________。

2、、我的口语-------Very

good

假如你就是一只受到宠爱的鹿,你会怎么想?怎么说呢?

四、用喜欢的方式自学5、6自然段,思考下列问题:

1、狼消灭后,森林发生了什么变化?

狼消灭后,鹿群发生了什么变化?

2、回忆《蛇与庄稼》一文,写“鹿、狼、林”之间的关系图。

3、用适当的语气朗读这一部分。

4、、口语练习:

假如你是余下的苟延残喘的鹿,现在的你又会说些什么?

五、我帮总统找原因――(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学习7、8自然段)

1、为什么会发生“鹿死林毁”的悲剧?你能补充完下面关

系图吗?

(

)

灭绝后→

(

)

快速繁殖→(

)毁灭→

(

)灭绝

2、

罗斯福总统错在什么地方?

六、这个故事说明:

生活在同一个地球上的动物之间是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仅仅根据人类自身的片面认识去断定动物的善恶益害,有时会犯严重的错误。森林中既需要鹿,也需要狼。人们必须尊重动物乃

至整个生物界中

这种

相互关系。

七、“我”有收获了。

学生自由发言,谈论自己的收获。

八、课外延伸

通过画面进一步认识“狼”,在生活中学习狼的优良品质。

篇7:《狼和鹿》教案

人教版《狼和鹿》教案

教学目标:

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设计特色:

自由地读,尽情地读,读有所思,读有所得。

教学流程:

一、细读,感知文本

1、读课文,识生字。

请同学们仔细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的音,再用钢笔在生字栏里描红。(重点指导“凯”、“殖”、“染”、“胁”等)

2、读课文,读通顺。

请同学们继续读课文,要争取读得通顺、流利。遇到自己难读的句子要多读几遍。

3、读课文,明文意。

读了几遍课文,现在谁来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可引导学生围绕这两个问题展开讨论:

①凯巴伯森林以前的面貌和现在的样子有什么不同?

②狼和鹿之间是什么关系?凯巴伯森林里的这些鹿群最后怎么样了?

二、精读,感悟文本

(一)猜谜揭题

1.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老师出两个谜语给你们猜猜好吗?

2.猜后说说喜欢或不喜欢的理由。

3.它们在一起会发生什么故事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狼和鹿》这一课。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请同学把课本打开,自由读课文,看看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

2.刚才你们读了课文,知道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吗?(板书:凯巴伯森林)

(三)学习第一自然段

1.那时候,凯巴伯森林是什么样儿的?谁来读第一自然段(指名,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象这一自然段向我们展示了怎样的画面)

2.读了这一节,你们眼前仿佛出现了那些画面?

这些都是课文中描写的画面,你还能想象课文中没有写的吗?

(天空蓝湛湛的,铺满新绿的地上,野花竟相开放,小河波光粼粼。)

在我们的精心描绘下,形成了多么美丽的画面呀!

3.(出示图)大家看,谁来读这一句话?(指名读)

4.是呀,远远望去凯巴伯森林,树木郁郁葱葱的,简直成了一片绿色的海洋,多美呀!你们能用赞美的语气把它读好吗?(再指名读)

5.除此以外,你们还透过那些语句感受到凯巴伯森林生机勃勃的气息?[

6.(出示图)谁来读这句话,你有什么感受(欢乐的语气读)

7.在这一自然段中,你还读出了什么?接着往下读。

(评:你读书可真仔细)(是呀,森林里还有恶狼出没,威胁到鹿的生活)

8.总结:尽管狼经常暗算鹿,可鹿们仍显得那样活泼美丽,整个森林呈现的.是一派和谐美好、生机勃勃的画面。

(四)学习第三自然段

1.可是25年后,凯巴伯森林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谁来说说你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出示画面)

2.再读一读第三节,找一找课文画面?(出示句子)

3.看到这样的画面,你有什么感受?你想带着怎样的心情去读?

4.(出示比较图),如果说一百多年前凯巴伯森林生机勃勃,那现在的森林我们用怎样的的词语来概括?

5.多可惜呀,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样的变化?请同学们再读课文,从课文中找找原因,同桌相互说说。

6.已经找好了,我们来认真听他说。

7.为了能让同学们抓住要点表达得更清楚,请你们按老师的提示再练习说一说。出示练习:因为,造成鹿(),又因为

(),造成森林(),所以凯巴伯森林发生了这样的变化。

8.我们通过读、找、说,基本上找到了答案,造成森林变化的原因是:

人们为什么要捕杀狼?当地居民是怎么做的?

9.狼被捕杀,森林变枯黄,鹿的命运又如何呢?(请快速看课文第三自然段,找找相关的句子)(指名读)(出示句子,齐读)透过这些数据,你读出了什么?(鹿在不断病死)

(五)学习第四自然段

1.原来活泼美丽的鹿,怎么会一下子病的病,死的死呢?请大家带着这样的问题再读一读第四自然段,能回答老师刚才提到的问题吗?

2.是呀,多么惨痛的一幕,人们能否从这样的悲剧中感悟出什么?(出示句子,齐读)

3.理解“功臣”、“祸首”,及其原因。

4.鹿本身愿意毁灭自己的家园,毁灭自己吗?谁迫使他们这样做的?谁才是真正的祸首?(这么异口同声,相信大家一定都明白其中的的因果关系,谁愿意再来解释一下:人是祸首的原因)

(六)拓展延伸

总结:是呀,善良的人们的确是好心做了坏事,在人们捕杀狼前,凯巴伯森林狼鹿共存,那时森林—(生接:生机勃勃),整个森林处于一种生态平衡的状态;而狼被捕杀后,凯巴伯森林——(生接:一片枯黄)。林毁鹿亡,又造成了生态失衡。

篇8: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狮子和鹿》

狮子和鹿

教学目标:

1.认识称、禁、撒、挣、等9个生字,学写鹿、赏、匀等13个生字。

2.能通课文读出鹿的心情变化。

3.根据词语提示,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

4.理解鹿对自己的角和腿的前后不同态度,体会故事中所蕴含的道理。

教学重点:

理解鹿对自己的角和腿的前后不同态度。

教学难点:

理解故事所寄寓的道理。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课件。

学生:预习寓言,完成预习单。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1.课件展示:在大森林里,有一美丽的小鹿,在水边欣赏自己美丽的鹿角。

2.这头鹿也认为自己的角很美,可是它经历了一件事,使它改变了一些看法,咱们先来听听它自己是怎么说的?

课件出示:“唉,两只美丽的角差点儿送了我的命,可四条难看的腿却让我狮口逃生。”

3.引入寓言故事《美丽的鹿角》,板书课题,生齐读题。

二、检查预习,巩固词语

1.课件出示预习单上词语:匀称、不禁、珊瑚、皱起、逼近、撅嘴、抱怨、撒开、凶猛、挣脱。(小老师领读,开火车读)

2.认读多音字:称、禁、撒。

三、通读全文,了解段意

1.出示句子:鹿摆摆身子,水中的倒影也跟着摆动起来。他从来没有注意到自己是这么漂亮!他不着急离开了,对着池水欣赏自己的美丽:“啊!我的身段多么匀称,我的角多么精美别致,好像两束美丽的珊瑚!”

2.出示句子:一阵清风吹过,池水泛起了层层波纹。鹿忽然看到了自己的腿,不禁撅起了嘴,皱起了眉头:“唉,这四条腿太细了,怎么配得上这两只美丽的角呢!”鹿开始抱怨起自己的腿来。

3.出示句子:鹿不敢犹豫,撒开长腿就跑。有力的长腿在灌木从中蹦来蹦去,不一会儿,就把凶猛的狮子远远地甩在了后面。就在狮子灰心丧气不想再追的时候,鹿的角却被树枝挂住了。狮子赶紧抓住这个机会,猛扑过来。眼看就要追上了,鹿用尽全身力气,使劲一扯,才把两只角从树枝中挣脱出来,然后又拼命向前奔去。这次,狮子再也没有追上。

这三段话,就像是三幅画面,用三个词语给每幅画加上标题。

4.完成填空,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丛林中,一只漂亮的鹿对着池水欣赏自己______的身段和_______的鹿角,抱怨______的腿。而当凶猛的狮子扑来时,却是鹿那_____救了他的命。

5.教师小结:能抓住关键词语初步说清楚课文的主要内容,也就初步读懂了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设计意图: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有一定难度,学生往往是泛泛而谈,抓不住重点,因此引导学生用抓关键词或联系上下文抓关键句的方法概括自然段的段意,然后把各自然段的段意串连起来,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这样就给学生降低了难度,使他们很快把握住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第二课时

一、品读语言,感悟文本

1.小鹿是怎样赞美自己的角的?

出示句子:“啊!我的身段多么匀称,我的角多么精美别致,好象两束美丽的珊瑚!”

(1)课文中的哪个词,可以看出鹿觉得自己的鹿角很美?――理解“精美别致”。

(2)它把自己的角比作什么?

(3)此时此刻鹿的心情是怎样的`?(指导读出自我欣赏、自我、陶醉、自我赞美、自鸣得意的语气。)

2.小鹿怎么样评价自己的腿?

出示句子:“鹿忽然看到了自己的腿,不禁撅起了嘴,皱起了眉头:“唉,这四条腿太细了,怎么配得上这两只美丽的角呢!”

(1)小鹿为什么会认为腿是难看的?(太细、配不上自己的鹿角)

(2)你从小鹿的哪些表情可以看出它特别不满意自己腿?(不禁撅起了嘴,皱起了眉头)

(3)指导朗读

【设计意图:对学生的阅读提出明确的要求,让他们有目的地展开阅读,从而使阅读更加有效。】

二、研读心情,体味变化

1.是什么事让鹿改变了对自己角和腿的看法呢?

2.师范读课文,学生倾听。

3.运用语气词进行想像说话。(小组交流)

课件出示:

(1)当鹿灵巧地把狮子远远地甩在后面时,狮子灰心丧气不想再追了:“( ), !”鹿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2)正在这时候,糟糕,美丽的鹿角被树枝挂住了!凶猛的狮子一看,机会来了:“( ),!”

(3)小鹿却吓得直冒冷汗:“( ), 。”

4.多危险啊,经历了狮口逃生的鹿深有感触地说――

两只美丽的角差点儿送了我的命,可四条难看的腿却让我狮口逃生。

5.这时,鹿又会对角和腿说些什么?

鹿对角说:“你虽然美丽,但是( )。”

鹿对腿说:“你虽然( ),但是( )。”

三、领悟寓意,升华主题

1.师生交流:从寓言里悟出来的道理。

2.在生活中,任何事物不可能完美无缺,引出“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3.学习了本篇课文,知道了事物有它的长处也有它的短处,一味欣赏长处而看不见短处,是不对的;因为它的短处完全否定长处也是不对的,我们要做到扬长避短,发扬优点,克服缺点。

4.拓展寓言故事《朋友与熊》。

两个平常非常要好的朋友一道上路。途中,突然遇到一头大熊,其中的一个立即闪电般地抢先爬上了树,躲了起来,而另一个眼见逃生无望,便灵机一动马上躺倒在地上,紧紧地屏住呼吸,假装死了。据说,熊从来不吃死人。熊走到他跟前,用鼻子在他脸上嗅了嗅,转身就走了。躲在树上的人下来后,问熊在他耳边说了些什么。那人委婉地回答说:“熊告诉我,今后千万注意,别和那些不能共患难的朋友一起同行。”

5.教师总结:点明寓言的特点。

板书设计:

狮子和鹿

鹿角 美丽 差点送命

鹿腿 难看 死里逃生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篇9:三年级语文《狼和鹿》教学反思

三年级语文《狼和鹿》教学反思

教学时,我紧扣三组对比,以此为突破,巧设衔接,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这些对比的内在原由及联系,从而充分领悟文章难点:称狼为“功臣”,称鹿为“祸首”的原因,进而明白文章所蕴涵的道理。

1、森林状态的前后对比

我们按“由图及文,引发思考”的设想,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请同学们看一百多年前的凯巴伯森林的图片,说一说:一百多年前的凯巴伯森林是怎么样的呢?再让学生带着兴趣读第一小节,找出描写一百多年前的凯巴伯森林的句子赏读。”然后以基本同上的方式认识25年后的凯巴伯森林。由图及文,图文对照,在对比中引发学生思考:同一座森林,25年间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呢?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及追查原由的热情。

2、寻找森林改变的根源

进行第一组对比后,我牢牢抓住同学们内心的疑惑,问:“同学们,看了这两幅图,读了这两句话,你们现在最想知道的是什么?”待学生提出疑虑,再请学生自主读文探究答案,明白:原来,人们恨透了狼,大量捕杀狼是森林前后变化的导火线。

3、鹿群变化的前后对比

这部分教学活动,我按“数字比较,深入探究”的设想展开。通过对比朗读、引导学生比较一、三小节鹿群数量及生存的状态,想象变化的`情景,体会灾难的严重。

4、狼鹿异位的对比

第四小节是文章的难点,这个教学环节我按“由文悟理,提高认识”的设想主要设计请学生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联系文中的句子说话,领悟人称狼为“功臣”,称鹿为“罪魁祸首”的原因。这一部分教学时,我们采用了小组合作、互相交流的方法,由于三年级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有限,加以老师在这部分教学内容中分配的时间有些少,所以学生的感悟不够全面,认识不够清楚。

篇10:三年级下册语文《狼和鹿》说课稿

三年级下册语文《狼和鹿》说课稿

一、教材简析:

《狼和鹿》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这是一个关于生态平衡的故事。课文讲的是一百多年前,凯巴伯森林的居民为了保护鹿群,捕杀凶狼反而造成了森林饥荒、疾病流行。它告诉人们:事物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破坏生态平衡将会给环境带来无法想像的灾难。

二、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凭借对课文的朗读感悟,知道事物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破坏生态平衡将带来无法想像的灾难

三、教学思路:

本节课的教学首先朗读课文,引导学生读中入境。然后让学生在读中对比,读中悟情,组织指导学生合作学习,说话明理。最后课堂延伸,学科整合。总之让学生在和谐.民主.宽松的课堂中自主学习,自主探究。

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我的主要教学思路是:以读为主线,创设情境,让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去理解课文。在一幅幅鲜明画面,一个个具体数据的对比中悟情明理。通过讨论,反复朗读等多种形式,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探究的过程中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教学重点、难点、

充分运用电教媒体,在读读、议议中突破重点、难点。让孩子们在读一读、比一比、想一想中真正融入课文,明白课文所包含的深刻道理。

五、说教法、学法:

(一)兴趣导读,读中入境。

兴趣是孩子们最好的老师。在揭题之后,创设情境:一百多年前的凯巴伯森林是怎么样的呢?让学生带着兴趣读第一小节。接着问“你喜欢这样的森林吗?说一说你的理由。”学生可以喜欢森林的生机勃勃,喜欢鹿的.活泼美丽。学生也可以不喜欢森林中狼的贪婪和凶残。这样的设计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个展现个体发展、展现其问题解决能力的舞台,每一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思路说说自己的看法。

“凯巴伯森林当地的居民恨透了狼,他们又是如何做的呢?”让学生自由去读一读,通过具体的数据体现人们捕杀狼数量之多

(二)读中对比,读中感悟课文所蕴含的道理

(1)、森林状态的前后对比,一是生机勃勃,一是萧条无比;

(2)、鹿群要死的前后对比,一是活泼美丽健康,二是频临灭绝,疾病缠身;

(3)狼鹿易位的对比,一是对鹿痛恨之极,对鹿爱护有加,一是狼成了“功臣”,鹿成了“祸首”

紧紧抓住这三处对比,让学生明白狼和鹿之间的关系,形成保护生态平衡的价值趋向。

想象法——想象大森林前后变化的景色,发挥学生丰富的想象能力,由图入手,看正面说美学图文结合展开想象,通过学生回忆的描述,深深地体会到凯巴伯森林的前后变化之大,仅仅是因为狼的消灭吗?潜移默化地渗透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探究法——“狼成了‘功臣’,鹿成了‘祸首’。”这句话应该是这篇课文的重点语句,抓住这句话,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深入探究为什么说狼成了“功臣”,鹿成了“祸首”呢?研究根本何在,学生在矛盾的情绪和迫切知道真相的需要支配下,积极主动地参与探讨,抓住这个重点语句来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思考分析能力和口头语言表达能力。

(三)、合作学习,说话明理。

第四小节是文章的难点,让学生自读这一小节,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联系文中的句子说话,领悟人称狼为“功臣”,称鹿为“祸首”的原因。进而明白文章所蕴含的道理。学生自由地将自己的发现、想法和结论进行交流和共享。

篇11:《狼和鹿》教案(苏教版三年级下册)

一、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12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7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凭借对课文的朗读感悟,知道事物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破坏这个联系,破坏生态平衡将会给环境带来无法想象的灾难。

二、教学重点

凭借对课文的朗读感悟,知道事物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破坏这个联系,破坏生态平衡将会给环境带来无法想象的灾难。

三、教学难点

知道事物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破坏这个联系,破坏生态平衡将会给环境带来无法想象的灾难。

四、教学时间

两课时

五、分课时设计

第一课时

一、课时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2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7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4、凭借对课文的朗读感悟,知道事物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破坏这个联系,破坏生态平衡将会给环境带来无法想象的灾难。

二、教具准备:多媒体

三、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了解梗概。

同学们我想问大家几个问题,你见过哪些动物?你最喜欢哪些动物?最讨厌哪些动物?为什么?

很好,上个世纪初,在美国洛杉矶西部的凯巴伯森林,人们也和大家一样,非常喜欢小鹿,恨透了狼,可是后来发生了可怕的事情,让人们改变了看法。今天我就带领大家到凯巴伯森林去看一看那里发生的狼和鹿的故事。

板书课题“狼和鹿”,

问:当你们看到课题的时候,你想知道什么?

很好,大家也预习过课文了,在我们去凯巴伯森林之前,我要检查一下你预习的情况。

二、检查课文预习情况。

1.看谁能读的正确流利:

贪婪 毒手 大约 提防 哀嚎 血泊 繁殖 灌木 蔓延 妖魔 威胁 毁灭 祸首 凯巴伯 葱绿 捕杀 其他 饥饿 悲惨 传染 一旦

2. 通过预习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三、讲授新知:

同学们都预习的很好,现在,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去凯巴伯森林去看一看

1、各自轻声读课文第1----3自然段,每段的意思用一副画来描绘。想一想;每幅画上该画些什么?怎么画?为什么这么画?

第一幅: 树: 挨挨挤挤 森林

小鸟: 枝头 唱歌

鹿: 林间 嬉戏

狼: 下毒手暗算

第二幅: 狩猎队:不止一人举枪

枪口: 轻烟袅袅

狼: 尸体血泊

25年杀掉6000多只

第三幅: 鹿: 活着的、死去的

树: 枯黄

很快超过了10万只

到1992年,只剩下8000只病魔

2、讨论

(1)一百多年前,森林里的狼和鹿是什么情况?森林呢?

(2)后来,狼和鹿的情况发生了什么情况?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

(3)结果,森林边成了什么样子?

3、流利地朗读1-3自然段。

4、学习课文第4自然段,联系上下文,体会下列句子中加引号词语的意思。

(1)人们做梦也没有想到,他们捕杀的狼,居然是森林和鹿的“功臣”。

(2)人们特意要保护的鹿,一旦在森林中过多的繁殖,倒成了破坏森林、同时也是毁灭自己的“大坏蛋”。

2、讨论:

(1)什么是“功臣”?为什么讲狼是森林和鹿的“功臣”?

(2)鹿怎么会成了“大坏蛋”的呢?

3、小结:文中三处引号所引用的词语都是要引起人们注意的。

三、由事明理

学习这篇课文,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人们本想特意保护鹿,大量捕杀凶狼,结果鹿群大量繁殖,森林闹饥荒,疾病流行,鹿成了破坏森林,毁灭自己的“大坏蛋”,说明必须保持生态平衡)

四、练习朗读

1、各自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抑扬顿挫、轻重快慢。

2、指名当众有感情地读,读后评议。

五、指导复述

1、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着重了解文章层次。

2、讨论各部分的要点。

3、恰当摘引文中的语句,利于复述。

4、复述训练。

六、作业设计

1、联系上下文,体会下列句子中加引号词语的意思。

(1)人们做梦也没有想到,他们捕杀的狼,居然是森林和鹿的“功臣”。

答:

(2)人们特意要保护的鹿,一旦在森林中过多的繁殖,倒成了破坏森林、同时也是毁灭自己的“大坏蛋”。

答:

2、想想人们该怎么恢复凯巴伯森林的本来面貌呢?

七、板书设计

19、狼和鹿

鹿

森林

对鹿下毒手

暗 算

嬉戏

活泼美丽

一片葱绿

生机勃勃

25年共被杀

掉6000多只

大量繁殖

超过10万只

闹起了饥荒

死去6万只

只剩8000只病鹿

疾病流行

[《狼和鹿》教案(苏教版三年级下册)]

篇12:《狼和鹿》教案(苏教版三年级下册)

一、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12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7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凭借对课文的朗读感悟,知道事物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破坏这个联系,破坏生态平衡将会给环境带来无法想象的灾难。

二、教学重点

凭借对课文的朗读感悟,知道事物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破坏这个联系,破坏生态平衡将会给环境带来无法想象的灾难。

三、教学难点

知道事物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破坏这个联系,破坏生态平衡将会给环境带来无法想象的灾难。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题导入

今天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看看狼和鹿之间发生了什么样的故事?

出示课题--18《狼和鹿》,齐读课题。

师:下面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二、初读感知,检查预习

1、出示字词,学生认读

重点:多音字

dī pō

提 泊

2.小组内识记

3、教师小结:生字朋友都已经累了,回到课文中去了,在课文中,你还认识它们吗?我来考考你们。

4、指名读。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狼和鹿》。首先让我们一起走进狼和鹿曾经生活过的凯巴伯森林。

二、精度课文(感受森林变化)

1、这就是狼和鹿曾经生活过的凯巴勃森林,看了图片,谁来说说凯巴伯森林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课文中是如何描写凯巴伯森林的?请同学们轻声地读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把描写森林的句子用直线画起来。

2、指名读:“一百多年前,凯巴伯森林一片葱绿,生机勃勃。”

师:“生机勃勃”什么意思? 读好这个词。把它放入句子中再读读。

读得真不错。

要求小组读读(点小组的名字)

3、师:这就是100多年前的凯巴伯森林,郁郁葱葱,生机勃勃。经过25年后,凯巴伯森林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到再次描写凯巴伯森林的句子,用波浪线画出来。

指名读:“整个森林像着了火一样,绿色在消退,枯黄在蔓延。”

读着这句话,你的眼前仿佛看到了哪些景象?读到这些,你们有什么疑惑吗?

三、深入探究(感受狼与鹿的变化)

(一)狼的变化

1、同一座森林,25年间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请同学们读读课文,找到原因。

点拨:原来,狼被大量捕杀是森林前后变化的导火线。为什么要捕杀狼呢?谁能用书中的话回答?指名说。

“但鹿群的后面,常常跟着贪婪而凶残的狼,它们总是在寻找机会对鹿下毒手。”

让我们再看看书上插图,它们瞪大着眼睛,四处张望,时不时提防狼的暗算。原来生活在这生机勃勃的森林里,除了快乐,还要时刻提防,真希望把这群狼消灭掉。鹿这样想,人们也这样想,于是他们拿起了枪,请小声读第二自然段,看看当地居民是怎样捕杀狼的?从这段文字里,你能读懂什么?

交流:捕杀数量之多情景残忍。心情如何?重点指导朗读。(师:看着一条条生命倒在枪口下,你们感到愤怒吗?愤怒的同学站起来表达你心中的感受。

师:看着一条条生命倒在血泊之中,你们难过,悲伤吗?让我们用悲伤,难过的语气读一下这段话。)

3、鹿没有了狼和其他天敌的威胁,凯巴伯森林一时间成了鹿的--自由王国。凯巴伯森林真的永远成了人们心中鹿的自由王国了吗?

(二)鹿的变化

1、鹿发生了什么变化?我请个同学来读读读第三小节,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鹿在数量上有哪些变化?

(板书:四千 十万 八千)

2、为什么在数量上会有这么大的变化?请同学们再放声读一读想一想。

3、师:原来是饥饿和疾病夺去了鹿的生命。谁能读好这段话?

师:让我们通过朗读再来感受一下鹿群的变化,男、女、齐读。

四、对照感悟

1、课文读到这里,想想狼被捕杀前后,凯巴伯森林发生了哪些巨大的变化?

师:狼一只跟着一只倒在血泊中,美丽的森林随之被破坏,活泼可爱的鹿也陆续死去,留下一片苍凉和惨淡。这是多么令人心痛的悲剧!

2、这一切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自由读课文最后一段思考。

狼功臣行为和鹿的祸首行为是人们事先的愿望吗?是人们做梦也没想到。

点拨:地球上的所有生物都彼此关系紧密。就像狼、鹿和凯巴伯森林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一样,它们之间构成了一条条互相依存的链条,人们把它叫做生物链。生物链一旦被破坏,后果就不堪设想,终会酿成无法挽回的悲剧。

3、师:昔日郁郁葱葱生机勃勃的凯巴伯大森林闹的如此悲凉,到底谁才是真正的罪魁祸首呢?

师:同学们说的都有道理,正如同学们所说:生物间有一种平衡关系,就像一架天平,一头是狼,一头是鹿,如果没有外界干扰,它们始终保持平衡,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生态平衡。(板画天平;板书生态平衡)

如果一旦某一方遭到人为的破坏,就像狼被无止尽地杀死,天平必将倾斜甚至是倒塌,必将带来无法想象的灾难。《狼和鹿》这篇课文就是一幕惨痛的悲剧!这无疑给人类敲响了“保护生态平衡”的警钟!(板书:保护)

5、“保护生态平衡”齐读,请同学们把这六个字永远记在心中!

五、作业

小组内制作手抄报关于环境保护、动物保护、生态平衡的都可以。

[《狼和鹿》教案(苏教版三年级下册)]

篇13:小学语文《狼和鹿》教学说课稿

教材分析:

《鹿和狼的故事》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第十一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内阅读课文。课文所在单元的要求是“在理解课文思想内容的同时,体会作者是怎样表达的,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这篇课文写的是在20世纪初叶,美国亚里桑那州北部的凯巴伯森林还是松杉葱郁,生机勃勃。大约有四千只左右的鹿在林间出没。美国总统罗斯福为了有效地保护鹿,决定由政府雇请猎人去那里消灭鹿的大敌——狼。结果摧毁了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给森林带来巨大的生态灾难。那么,毁灭森林的罪魁祸首是谁呢?可能谁也不会想到,那就是得到特别保护的——鹿。课文通过美国总统罗斯福下令捕杀狼前后凯巴伯森林的不同情况,说明了生活在同一地球上的不同生物之间是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人们必须尊重生物界中的相互关系。

学情分析:

十一册的学生在第九册的时候学过《蛇与庄稼》,对事物之间的关系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深刻的枯燥的道理不感兴趣。

学习目标:

一、根据单元训练重点“在理解课文思想内容的同时,体会作者是怎样表达的,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确定本文的目标之一为“领悟作者通过具体事例的分析概括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

二、根据文本,确定本文的目标之二为“理解课文的内容,进一步懂得不同生物之间是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树立保护生态平衡的意识。”

三、在对语言文字的品味中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

设计理念及做法:

一、以本为本,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通过语言文字来把握思想内容,在语言文字的品味中感悟道理。既注重训练学生的语言能力,又注重体会的思想感情,牢牢把握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结合这一特点。本篇分为两部分,1至6自然段为第一部分,记叙了一个故事,7至9自然段为第二部分,揭示了一些道理。第二部分的道理比较深奥、枯燥。怎样让学生理解、体会不同生物之间是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道理并树立保护生态平衡的意识呢?怎样让深奥的道理符合小学生的认知心理,化难为易呢?在故事部分做,通过对故事的细细体会、感受,让学生自然地意识到保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故事与道理浑然一体,深刻的道理就蕴涵在浅显的故事中。故事部分品读到位了,道理自然也就懂得了。所以在处理教材时,我花较多的时间重点品读故事部分的三个文段:

①“20世纪初叶,美国亚里桑那州北部的凯巴伯森林还是松杉葱郁,生机勃勃。大约有四千只鹿在林间出没。凶恶残忍的狼是鹿的大敌。”再现美丽和谐的自然环境,与后文破坏后的环境形成对比,感受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②“枪声在森林中震荡。在猎人冰冷的枪口下,狼接连发出惨叫,一命呜呼。”感受狼的无可奈何和猎人的冷酷无情;

③“整个凯巴伯森林中只剩下不到八千只病鹿在苟延残喘”“十万多只鹿在森林中东啃西啃,灌木丛吃光了就啃食小树,小树吃光后又啃食大树的树皮……一切能被鹿吃的食物都难逃厄运。

森林中的`绿色植被一天天在减少,大地露出的枯黄一天天在扩大。”让我们仿佛看到了鹿的命运和整个大自然的命运,从而认识到罗斯福总统决定的严重错误,意识到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在对语言文字的品读中道理不需要分析,不需要讲解,更不需要灌输,是潜移默化,是润物细无声,是水到渠成。

二、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注重搭建一个点、线、面结合的立体网络,让学生有多个层面的收获;努力做到有整体的把握,有清晰的脉络,也有细节的精彩。一篇较长的如何找到教学的突破口呢?鹿群数量变化的后面隐藏着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这一主题(而这正是这篇的重点目标),这一组数字就是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点,也是引导学生学习的一条线。所以,我作了如下设计:

①将表示鹿群数量变化的数词找出来;

②4000只鹿生活的环境是怎样的?

③为什么鹿的数量很快就超过了十万只?

④后来鹿怎么又只剩下不到8000只了呢?

⑤老师深情描述:4000——10万——8000,不仅仅数字在变化,还有很多事物都发生了改变!

狼死了!林毁了!本想保护的鹿也挣扎在死亡线上!(出现,配上让人震撼的声音)为什么?为什么美丽和谐的自然会变成这样?你想说点什么吗?这几个数字像一条线将一粒粒珍珠(故事与道理;美丽和谐的自然与杀狼后环境的破坏)串联起来,使脉络清楚,学习起来思路清晰。

三、学以致用,融会贯通,让语文真正地向思维开放、向生活开放、向个性开放。读书,不仅要读进去,使自己有所收获,有所感悟(语言的、思想的、写法的),还要读出来,在书中读到自己,向个性开放;读到生活,向生活开放;读书,不仅是接纳,是吸取,更是思考,是创新,在接纳吸取中拓展思维的广度,在思考创新中深化思维的深度,提升思维的高度,向思维开放。所以,我做了如下尝试:

①补白:如果狼会说话,在中弹倒地的那一刹那,它会说什么呢?培养学生感受文本的敏锐度和想象能力;

②生活中还有这样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事物吗?引导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拓展思维;

③我是老师小帮手:“我现在遇到了一个麻烦:由于事情很多,对班上的情况不能全面、及时地了解,于是在班上设立了值日班长一职,主要负责向老师报告学生的纪律情况,如:谁丢纸屑啦,谁骂人啦,谁抄别值日班长一职撤了?你们帮我出出主意。”

引导学生解决生活,在运用中领悟,在运用中发现,在运用中创造,这是学好语文的关键。

篇14:《狼和鹿》小学语文评课稿

《狼和鹿》小学语文评课稿

《狼和鹿》这篇课文引发出的是一个有关生态平衡的话题。文章先写了凯巴伯森林狼和鹿共存,狼时刻寻找机会对鹿下毒手;接着写居民对狼的大量捕杀;最后事与愿违,鹿大量病死,森林遭到严重破坏。

这篇课文中,作者采用了一系列对比,让我们获得更加分明的感受。如:狼与鹿的对比,凯巴伯森林的前后对比和鹿群变化的对比。谌老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巧妙的运用了这些对比,不但引发了学生的疑问,让学生有阅读的兴趣;而且在老师慷慨激昂的`引读下,学生在情感上也引起了共鸣。

这篇课文的重难点就是引导学生通过品读感悟凯巴伯森林的前后对比和鹿群变化的对比,理解为什么说狼是森林和鹿群的“功臣”,鹿倒成了破坏森林,毁灭自己的“祸首”,进而初步感悟到自然界生态平衡的重要性。谌老师在突破这个重难点时,充分调动了孩子学习的主动性,引导学生品读后讨论交流,畅所欲言。尊重孩子对文本、对生活的体验,最后水到渠成。

谌老师上课如潺潺流水,流畅自然,循循善诱,引人入胜。授课思路清晰,线索明确。整节课孩子们的思想都很集中,思维活跃。谌老师慷慨激昂的语言深深感染了在坐的每一位学生和老师,让人回味无穷。

篇15: 《鹿和狼故事》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课文,懂得自然界里的生物都有自己的角色,人类要尊重生物之间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关系,维护生态平衡。

2、体会作者通过具体事例说明道理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1、懂得自然界中的生物都有自己的角色,我们要尊重生物之间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关系,维护生态平衡。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提问导入

1、师:同学们,在你们的印象中,鹿给你们的印象是怎么样的?(板书“鹿”)

生:温驯、可爱······

师:那么狼呢?它给你的.印象又是怎么样的?(板书“狼”)

生:狡猾、凶狠······

师:哦~原来鹿和狼给你们的印象是这样的,可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鹿和狼的故事”可不是这么回事。下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62页。

二、整体感知(15分钟)

1、师:同学们,下面我们一起来检查你们的预习情况。下面给大家2分钟,看谁能够又快又准确地把这个表格填写完。(5分钟)

时间

生物

20世纪初叶

25年后

1942年

鹿(数量)

4000只左右

超过十万

不到8000只

狼(数量)

数千只先后毙命

森林(状况)

松杉葱郁

生机勃勃

植被减少

大地枯黄

森林逐渐消失

(森林毁灭)

填写中······

2、师:时间到,有哪位同学可以告诉老师鹿的数量变化?

(你找得真准确)

师:那么狼的数量呢?20世纪初叶是怎么样的?25年后呢?1942年呢?

生:

师:鹿和狼的数量随着时间的推移,都有了不同的变化,那么森林又是怎么变化的?

生:

3、师:大家想一想,20世纪初叶的时候,鹿才是4000只左右,为什么25年后却超过了十万只?是什么原因促使鹿的数量增加得这么快?(采取了什么样的措施)

(快,从课文中找出答案)

预设一:

生:罗斯福宣布凯巴伯森林为全国狩猎保护区

预设二:

生:罗斯福决定由政府雇请猎人到那里去消灭狼

4、师:同学们说,他答对了没有。

生:对了

师:请大家看黑板上的表格,罗斯福采取了这样的措施,导致了什么结果?

生:狼越来越少,森林被毁灭······

5、看来同学们都能够从表格里知道罗斯福为保护鹿而采取的措施会导致什么样的结果,那么你们知道为什么会导致这样的结果吗?下面给大家10分钟的讨论时间。

10分钟过去了······

三、交流谈论(15分钟)

师:大家看我,那位同学可以说说导致狼越来越少,森林被毁灭的原因?

预设一:

生:(第7段)狼吃鹿看起来残忍,却维护着鹿群的种群稳定······

师:从这里,你读懂了什么?鹿、狼、森林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

生:相互制约、相互联系。

师:来,大家齐读一遍

预设二:

生:一旦数量超过森林可以承载的限度,就会破坏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给森林带来巨大的生态灾难。也就说,过多的鹿会成为毁灭森林的罪魁祸首。

师:联系上下文,说说为什么会破坏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

生:杀了狼,鹿多了,吃完森林的植物,植被减少,大地露出的枯黄在一天天扩大。

师:从这里,你看出了鹿、狼、森林之间的什么关系?

生:相互制约、相互联系。

预设三:

生:(最后一段)

师:从这里,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每一种生物都有自己的角色。

师:每一种生物都有自己的角色,说明不同生物之间都是相互······

生:相互制约、相互联系。

四、拓展延伸(5分钟)

师:同学们,阅读你们手上的短文“你好,对手”,说说你的看法。

生一:······

生二:······

师:看来同学们都有自己独特的看法。

五、小结

师:同学们,学习完这篇文章,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生:生物之间相互制约、相互联系。

六、板书设计略文章来源

篇16:三年级《狼和鹿》教学反思

教师要善于捕捉教育信息充实自己的课堂。这节课虽然结束了,但它令我想到,如果我能及时地把有关资料及生活现象提供给学生,也许课堂上师生的活动会得心应手,课才会变得更加成功!在本课中学生在网上查找到相关的资料很多,在学生相互分享时,我由于对学生课前查找的资料不熟悉,所以在评价时也只能停留在表面上。这也使我想到,我们教师一方面要深入学生的生活,密切联系学生的实际,多了解学生的兴趣和困惑,课堂上才不至于被动。

另一方面要多留心社会上的一些现象并引入课堂,让学生去判断,去讨论,懂得哪些事能做,哪些事不能做,哪些现象值得发扬,哪些现象要批评。语文课要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通过生活化的语文课,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品德行为与习惯,让学生在拓宽知识面的同时,又学会了怎样做人,怎样处事,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呢?我想只有对学生补充进这样的资源,语文课才会焕发出更强的生命力,教师才不会处于被动,而且能比较灵活地上好每一节课。

篇17:三年级《狼和鹿》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美国总统为了保护森林的鹿,下令捕杀以鹿为捕食对象的野兽,结果,鹿大量繁殖,缺少食物,最后疾病流行,只剩下了几千只鹿苟延残喘。这个故事告诉人类应该遵守自然之道,不要认为破坏自然界的生态平衡。

这篇课文是我第一次执教,课前我反复读了几遍课文。结果这两句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枪声在森林中回荡。在敌人冰冷的枪口下,狼接连发出惨叫,一命呜呼。”读到这里的时候我仿佛看见狼正以愤怒、哀怨的眼神看着拿着枪的人类,而且还在诅咒人类!狼虽然是非常残忍无情、杀伤力大的动物,但是,任何强大的动物人类都有足够的能力和办法去对付它们。可以这样说,在人类面前,动物都是渺小的,柔弱、无助的。这也让我联想到,人类不论多强大,在自然面前,永远是渺小的无助的。狼也好,其他捕食鹿的动物也好,它们同样是森林的动物,是活生生的生命。人类毫无节制怜悯的捕杀,结果给森林造成了灾难。因此,我觉得这个故事不仅告诉我们人类要遵守自然之道,也要敬畏生命。

篇18:三年级《狼和鹿》教学反思

上课的时候,我让孩子们围绕这几个问题来自学:“课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大批的狼被捕杀后,造成了什么后果,原因是什么?你读了这篇课文后,有什么体会?”引导孩子们交流的时候,我特别引导孩子们朗读了那个让我感触颇深的句子,让孩子们谈谈自己的感受。没想到孩子们谈的非常好,他们有的说,从这个句子中看出枪的无情,也就是人类的无情。有的说,他们体会到了狼的可怜,在那一刻,狼的残忍无情都荡然无存了。……在这里我告诉孩子们:“孩子们,的确是这样,狼也是一种可怜的动物。它们生活在森林里,以小动物为捕食对象,他们的存在是合理的,是符合大自然生存发展规律的。因此,我们人类对自然界里的任何一种动物、植物、生命都应该承认,应该敬畏所有的生命。”不知道孩子们听动了多少,但是我知道,从今起,他们不会单纯去判断一种动物植物的善恶益害。

一直不能忘记这个片段,“弘一法师在圆寂前,再三叮嘱弟子把他的遗体装龛时,在龛的四个脚下各垫上一个碗,碗中装水,以免蚂蚁虫子爬上遗体后在火化时被无辜烧死。”我总是为弘一法师对于生命深彻的怜悯与敬畏之心所深深感动。我知道,我的孩子们暂时不能体会到生命的高贵与幸福,但是我希望我的孩子们能做个善良的人,能做个能珍惜生命的人,能做个能享受生活的幸福的人!

篇19:《狼和鹿》(苏教版三年级下册)

第一板块:揭题导入

1.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狼和鹿》。(齐读课题)

2. 你喜欢狼还是鹿呢?为什么?(狼凶残,贪婪,奸诈,狡猾;鹿乖巧,可爱,美丽,活泼)

3. 小结过渡:看来,狼和鹿的形象在你们心中是根深蒂固了,人们总是对鹿喜爱有加,对狼痛恨有余。

第二板块:预习展示--设置悬念

过渡:凯巴伯森林的居民也和你们一样的看法,可是后来,他们对狼和鹿的评价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默读课文最后一段,想:这时人们用哪两个词来形容狼和鹿。

2.“功臣”和“祸首”是什么意思?

(功臣:对某项事业有显著功劳的人。祸首:引起祸患的主要人物。)

3.为什么人们喜欢的鹿成了“祸首”,而人们痛恨的狼却成了“功臣”?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我们一起走进课文。

第三板块:思考森林的变化

1.一百多年前的森林是怎样的?后来的森林又是怎样的?自由朗读第一、三自然段?找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

2.出示句子,指名读。

(1)一百多年以前,凯巴伯森林一片葱绿,生机勃勃。

(2)整个森林像着了火一样,绿色在消退,枯黄在蔓延。

3.读一读第一句话,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引导学生从树木、花草、湖泊、天空、小鸟等方面述说。

(瞧,森林里,天空湛蓝,湖水清澈,树木茂盛,花儿鲜艳,小鸟在枝头唱歌,一切都那么生机勃勃。)

(森林里,树木郁郁葱葱,花草生机勃勃,湖泊水平如镜,天空一碧如洗,小鸟在自由自在的飞翔,真是人间仙境啊!)

4.让我们齐读这句话,一起来感受森林的生机勃勃。

5.第二句话中有一对反义词,请找出来,从这两个词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消退--蔓延。森林中的绿色在逐渐减少,意味着森林即将遭遇灾难。)

6.原来生机勃勃的森林,变成现在这个样子,你的心情如何,请带着这种心情读这句话。(学生带着惋惜、悲伤的心情读好这句话。)

7.同一座森林,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大的变化?默读第三自然段,找出文中有关语句回答。(可是,随着鹿群的大量繁殖,森林闹起了饥荒。灌木、小树、嫩枝、树皮……一切能吃到的绿色植物,都被饥饿的鹿吃光了。)

第四板块:思考鹿群的变化

1.看来鹿群对于森林的毁灭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就让我们把目光投向鹿群。文中有一组数字直观地告诉了我们鹿群的变化。默读课文一、三小节,把它们圈出来。(那时森林里大约有四千只鹿--很快,鹿的总数超过十万只--仅仅两个冬天,鹿就死去了六万只--只剩下八千只病鹿。)

2.从这组数字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鹿在森林中自由自在的嬉戏,无忧无虑的生儿育女,然而随着鹿的总数由四千只猛增至十万只,森林遭受到了灭顶之灾,也影响到了鹿群的生存。)

3.为什么鹿群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呢?自由读第二自然段。(出示第二自然段:当地居民恨透了狼。他们组成了狩猎队,到森林中捕杀狼。枪声打破了大森林的宁静。在青烟袅袅的枪口下,狼一个跟着一个,哀嚎着倒在血泊中。凯巴伯森林的枪声响了25年,狼与其他一些鹿的天敌,总共被杀掉6千多只。)

(预设:人们杀了狼和鹿的其他一些天敌。)

4.再读第二自然段,画出让你感受最深的句子,并想想你读懂了什么?

(人们的心狠手辣、残忍以及捕杀数量之多,简直可以称为“斩尽杀绝”。)

5.让我们一起朗读第二自然段。

第五板块:寻根究底,总结原因

1. 如果把森林的生态环境看成是一座天平的话,现在狼少了,鹿多了,这座天平也就不平衡了。

任务驱动

【学习单1】

(1)轻声读第四自然段,试着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说为什么狼是“功臣”,鹿是“祸首”。

(2)谁才是真正的“祸首”?为什么?

(3)自学时间:3分钟

导学:预设(1)因为狼制约着鹿群的大量繁殖,防止饥荒发生,并吃掉病鹿,防止疾病蔓延,所以它成了人们眼中的“功臣”。

因为鹿在森林中过多繁殖,就会破坏森林,毁灭自己,所以它成了人们眼中的“祸首”。

(2)人类,因为人类杀掉了狼,导致鹿的大量繁殖,森林被糟蹋,并闹起了饥荒,疾病流行。

(狼成为“功臣”,鹿成为祸首,人们成为祸首都不是人们事先的愿望,人们事先以为,杀死了狼和鹿的其它天敌,是想更好地保护美丽可爱的鹿,但是人们想错了,得到的是“做梦也想不到的结果”。)

2、人类一心想保护鹿,结果却做梦也没有想到--齐读第四小节。

3.看着这架不平衡的天平,当地政府进行了著名的引狼入室计划,从外地引进了一些野狼,分批投入到凯巴伯森林中,用动物间的相互制约让森林重新焕发生机。现在,森林的生态环境又平衡了。

4. 狼和鹿的故事带给了人类很多的思考,让我们一齐来读一读这个故事,想想它带给我们什么启发呢?

(投影出示:不能随便破坏生态环境,否则将会产生无法想象的后果。)

第六板块:小练笔

(1)“整个森林像着了火一样,绿色在消退,枯黄在蔓延。紧接着,更大的灾难降临了。疾病像妖魔的影子一样在鹿群中游荡。”此时,人们、鹿群、狼群分别会怎样想呢?选择下面的一个句子做开头,把他(它)们的想法写下来。

①人们如梦初醒……(我们真不应该啊!好心做坏事,想要保护鹿,结果成了杀鹿灭林的罪人,我好后悔,我真愚蠢!)

②鹿群恍然大悟……(人类啊,正是由于你们的无知,才让我们几乎遭到灭顶之灾)

③狼群感慨万分……(你们征服了我们的身体,可是你们错得很离谱。)

2.观察学生的自主学习,思考导学策略。

3.小组推荐学生展示,相机点评。

第七板块:布置作业

1.课作:《补充习题》。

2.家作:《一课一练》。

[《狼和鹿》(苏教版三年级下册)]

【小学三年级语文《狼和鹿》教案】相关文章:

1.狼和鹿语文教案

2.小学三年级语文《狮子和鹿》教案

3.鹿和狼的故事教案

4.小学三年级下册《狼和鹿》第二课时说课稿

5.《狼和鹿》续写

6.狼和鹿教学设计

7.狼和鹿教学随笔

8.狼和鹿续写作文

9.狼和鹿课文原文

10.狼和鹿(第二课时)(苏教版三年级下册)

下载word文档
《小学三年级语文《狼和鹿》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