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下册教案
“xintiandi181”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6篇物理下册教案,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物理下册教案,希望大家喜欢!
篇1:物理下册教案
1-1 走进神奇
【教学目标】
1、通过一些典型事例让学生体会到自然中的神奇,这些来自大自然的神奇是让人惊叹的。
2、通过生活中一些不起眼的小事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神奇,而这些神奇则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3、通过解释一些神奇现象,让学生知道通过学习科学,这些神奇是可以得到解释的。
【重点难点】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课 时】1课时
【教 具】多媒体、水、塑料瓶、塑料绳、玻璃杯、磁铁、铁钉、三棱镜、光源漏斗、乒乓球
【教 法】讲解、实验
【课 型】新授课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同学们好!从现在起,我们要学习一门新的课程———物理学。物理是一门非常有趣、非常有用的自然科学。可以这么说,我们身边处处有物理。希望大家喜欢物理,去观察、实验、思考。下面看
二.新课讲授
1、在自然中
自然现象中有很多神奇的现象,请看书上图1-1-----图1-7:
⑴浩瀚太空,群星闪烁,它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我们复活的地球在宇宙的什么地方?
⑵当夕阳西下,天边为何常有红色的霞光?
⑶天公“发怒”是怎么回事?雷雨过后为什么经常会出现彩虹?
⑷生发万物的大地,为什么有时会山崩地裂,喷吐岩浆?
⑸江河为何有时也会“发怒”?
⑹巍巍雪山,高耸入去,为何甚至一声喷嚏高可能导致雪崩?
⑺风是怎样形成的?
观看录像:海市蜃楼片段。
介绍:1988年6月的一次凌晨,旭日自海面冉冉升起,先出现的是一个扁平的太阳,突然人们发现在它的上方,又出现了一个太阳,奇怪怎么有两个太阳呢?
电脑模拟雷电的产生。
介绍雾凇:冬天,我国东北松花江畔百里长堤上常会出现满眼的玉树琼花——雾凇(又称“树霜”)。这是我国的四大自然景观之一。这是怎么回事呢?
自然真美丽,真神奇。
请同学们举出一些自然界的神奇现象来。
学生举例(约5-10分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生活中
在我们生活中也会呈现另一些神奇。
看课本图1-8------图1-13
学生举例,你在生活中见到哪些些神奇的现象?
下面我们看几个有趣的现象
实验一:光的色散实验
实验二:隔掌吸钉
实验三:摩擦起电
散开的塑料绳有干燥的手捋几下,看有什么现象?塑料绳不仅不能合拢,反而会膨胀开,有趣吗? 实验四:放大镜
一矿泉水瓶中装水。把手指放到后面观察,手变粗了;用它看书上的字,字变大了,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还有一有趣的事,据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一名法国飞行员,在2111米高空飞行时发现身边似乎有一条小虫,他伸手抓来一看,大吃一惊!原来是一颗德国制造的子弹。这个传说真实吗?
实验五:学生实验
请同学们做个实验,撕一长纸条,平放在桌面上,然后把钢笔帽立在纸条的一端。你能不能把纸条从钢笔帽下抽出来,而钢笔帽不倒。
实验六:
现有一小漏斗,一个乒乓球,如果把乒乓球放在漏斗里,给它吹气,会怎么样呢?
实验七:矿泉水为什么流不出来?
生活中还有很多的物理现象。大家举些来看。
以上的事例及很多有趣的现象都可以用我们的物理知识来解释。
三.小结:
物理是一门非常有趣、非常有用的自然科学。希望大家喜欢物理,去认真地观察、实验、思考。
四.布置作业:
1.阅读课文。
2.写出你见到或听到的一些神奇的物理现象(至少10个,书上没有的)
3.阅读第二节内容,下节讨论
【板书设计】
1-1 走进神奇
1、自然中…
2、生活中…
【反 馈】
1.
1-2 探索之路
【教学目标】
1、了解古人对神奇现象的探究。
2、了解物理学发展的几个重要阶段。
3、知道自然是神奇的,人们的探索历程则是漫长的、曲折并富有意义的。
【重点难点】了解探索之路
【课 时】1课时
【教 具】录像
【教 法】阅读、讲解、讨论
【课 型】新授课
【教学过程】
一.复习
举些身边的物理现象
二.新课引入
物理学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有很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近代和现代,近代每一次的工业革命都是物理学的突破。从蒸汽机到电的产生,再到信息技术的出现,物理学的研究上出现重大的突破。人类对科学的探索是永无止境的。
三.新课
1、古文明中的科学思索
看图1-14---图1-18及说明,了解古文明
我国古代文明:
我国四大发明中,印刷术、火药、指南针“曾改变了整个世界的面貌和事物的状况,第一种在文学上,第
二种在战争中,第三种在航海上,从那里接着产生无数的变化,变化如此之大,以致没有一个帝国,没有一个学派??能比这三种发明,对人类事业产生更大的力量和影响。
2、物理学的进步之阶
看图1-19---图1-22 及说明,了解四位科学家的贡献
从蒸汽机到核能发电:17-18世纪,由于工业生产的需要和力学、热学的发展,促进了蒸汽机的研制。蒸汽机的出现,导致了第一次工业革命,使人类由手工业生产走向大规模机器生产,人类生活面貌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到19世纪,由于法拉第、麦克斯韦等科学家在电与磁方面作出的巨大贡献,人类产生了电能,并制造了各种电气设备,人类社会进入了应用电能的时代。21世纪,人们对原子结构的认识日益深入,开始利用核能发电。
物理与高新技术:现代,随着人们对物质结构的进一步认识,促进了信息技术、现代交通技术、电脑、纳米技术空间技术的发展。一个崭新的智能化、信息化的高新技术时代正在迎接着我们。
四.小结(略)
五.布置作业:
1.阅读课文 2.谈谈人类对自然探索的认识。
【板书设计】
1-2 探索之路
1、古文明中的科学思索
2、物理学的进步之阶
【反 馈】
1.
2.
1-3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教学目标】
1、了解物理知识的一些现代应用。
2、了解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
3、了解物理学家的科学精神与伟大情怀。
【重点难点】知道什么是物理学,知道科学探究的环节及方法
【课 时】1课时
【教 具】录像
【教 法】阅读、讲解、讨论
【课 型】新授课
【教学过程】
一.复习
人类在认识自然中,积累了大量的知识,那么什么是物理学(Physics)呢?
二.新课引入
物理学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有很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近代和现代,近代每一次的工业革命都是物理学的突破。在探索之路上,有众多的科学巨人为后人留下了果实丰硕的园地、科学探究方法及不朽的科学精神。“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你能站得更高,看得更远。
三.新课
1.知识园地-----硕果累累
很多的前进在探索神奇现象的过程,逐渐发现蕴藏其中的某些物理规律。随着对这些规律的深入探究,物理学的体系便 逐渐形成了。
那么什么是物理学呢?
物理学(Physics)是研究自然界的物质结构、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和物体运动最一般规律的自然科学。 看图1-23-----图1-28
人类科学探究的硕果。
正是由于众多的科学家致力于不断的探究,我们的生活才越来越丰富起来。
2.科学探究-----其乐无穷
科学巨人不仅为我们留下了知识的宫殿,而且还创建了科学的探究方法。
贡献最大的应该是意大利的物理学家伽利略。
看图1-29,了解“两个铁球同时落地”
讲“钟”的故事。
如何进行科学探究呢? ●科学探究环节:
猜想与假设 评估 交流与合作
在科学探究中,大家要学会问,学会猜,学会做,学会想,学会合作。
3、科学精神---永远高扬
科学家们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还为后人留下了永远高扬的科学精神。
学生看图1-31-----图1-33阅读后讨论。
问:通过阅读,你们认为科学家们在事业上获得成功的诀窍在哪里?
四.小结(略)
五.布置作业:
1.阅读课文
2.什么是物理学?科学探究的环节是什么?谈谈对初中物理的想法。
【板书设计】
1-3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1.知识园地-----硕果累累
物理学(Physics)是研究自然界的物质结构、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和物体运动最一般规律的自然科学。
2.科学探究-----其乐无穷
猜想与假设 评估 交流与合作
教学过程
一、绚丽多彩的运动世界
充分运用多媒体的视听优势,全方位、多角度展示这个运动的世界:人在林阴道上行走;汽车在公路上奔驰;飞机在天空中翱翔;小鸟在树林中飞翔;月球绕地球转动;地球绕太阳转动;整个宇宙的成千上万个星系都在运动。
让学生体验到我们生活的宇宙每时每刻都在运动,我们就生活在运动的世界里。
这里让学生再列举自己认识的一些运动现象,结合多媒体展示和学生举例自己得出:世界是运动的。
二、人文视野中的运动世界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人们总是不断地用不同的方式感知和描述这个运动的世界:诗人用语言的韵律和意境赞美运动;画家用形态和色彩描绘运动;音乐家用旋律和节奏表现运动。
充分鼓励学生说出描述运动的诗词、音乐、绘画、词汇等。
例如在诗词方面举出他们学过或看过的各种诗句。教师可依据学生说出的一些诗句用多媒体展示出来(如绝句·登天门山等)。
在音乐和绘画方面学生可能举出得少些,教师可用多媒体展示:古曲《流水》、梵高的《星夜》、毕加索的《沐浴的玩球者》或祖国的传统国画等。鼓励学生用语言描述音乐和绘画所表现出的运动情景。
在词汇方面学生可以说出“上升、下落、跑步、转动、飞奔”等。
教师活动:展示诗词、音乐、绘画等,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情感去体验运动的各种形式。
学生活动:讨论和交流,说出描述运动的诗词、词汇等,能说出古曲《流水》中是如何描述运动的,能描述绘画中表现运动的各种方式。
三、科学视野中的运动世界
科学家又是如何来描述这个运动的世界的呢?
科学家用特定的概念、数学工具及实验方法来描述与研究运动。
同学们,你们对科学上所说的运动是如何认为的呢?
学生活动:讨论交流,发表自己的观点。最后能说出物体位置的改变就称为运动。
教师指出:物理学中所说的机械运动(mechanical motion)是指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
这里说的另一个物体,即事先选定的标准物体,叫做参照物(reference object)。
然后引导学生说出如果一个物体相对于参照物位置没有发生改变,则称这个物体是静止(rest)的。 用多媒体展示动画:一女孩站在树的对面静止不动或从同学身旁飞驰而过的火车等。
学生说出树木是静止的。但教师在这里要激起认知矛盾(或者有学生主动提出矛盾的观点):地球是运动的,树木在地球上随着地球一起移动,按理说树木是运动的,但平时我们看起来树木是静止的,为什么呢?
引导学生说出:从女孩这方面来看,树木和她自己的位置关系没有改变。(可再展示运动和静止的概念)
教师点明:看来判断树木是否静止,是拿树木和女孩自己比较,看树木的位置发生变化没有。 再用多媒体展示动画:另一个男孩向女孩走来。问:男孩是运动还是静止的,为什么?
引导学生用参照物、位置改变等概念去描述:以女孩为参照物,男孩和她之间的位置在不断改变,所以说男孩在运动。顺势提出:如果男孩来观察女孩,以男孩为参照物,女孩和他之间的位置在变化吗?可不可以说在男孩看来女孩是运动的?还可不可以认为在男孩看来,树木也是运动的呢?
引导学生说出:看来说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是相对于选定的参照物来说的,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改变了就说这个物体是运动的;反之,就是静止的。
因此,我们描述物体运动或静止时都要特别说明是以什么为参照物,选择的参照物不同,结论常常会不一样。
篇2:物理下册教案
初中物理“光的传播”教学案例设计
教材版本:上海科技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教学科目:初中物理
适用年级:八年级
一、理论基础
此案例基于主导—主体(“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即以教师教为主导、学生学为主体,这种教学模式是在兼取以教为主和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两者优点的基础上提出的。其理论基础是当代最有影响的两种“学与教”理论的结合,即奥苏贝尔的“学与教”理论和建构主义的“学与教”理论两者的结合。主导—主体教学设计过程模式具有以下特点:
1.可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结构情况灵活选择“发现式”或“传递—接受”教学分支。
2.在“传递—接受”教学(于:沪科版初中物理教学设计)过程中基本采用“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同时也可采用其他策略(甚至是自主学习策略)作为补充,已达到更佳的教学效果。
3.在“发现式”教学过程中也可充分吸收“传递—接受”教学的长处(如学习者特征分析和促进知识的迁移等)。
4.便于考虑情感因素(即动机)的影响。
二、基本假设
(一)课标
1.能够说出几种生活中常见的光源,并能进行正确的分类。
2.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归纳出光的传播路径,举出光沿直线传播在生活中的现象和应用的例子,并用光沿直线传播原理解释。
3.能够正确画出光线以及识别常见几种光线图。
4.能够识记光在真空中和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以及光年的概念。
(二)学生
八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旺盛,对自然界中的很多现象充满好奇,动手能力较强,光学现象是学生在生活中比较熟悉的,也是他们容易发生兴趣的现象。他们已在小学阶段研究过《光和影》、《阳光下的影子》,为本课学习提供一定的知识和经验基础。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主导的作用,迎合他们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教学条件
基于电子白板的多媒体教学环境,用于展示PPT知识点、图片、习题等。基于便于移动器材的实验环境,用于演示相关实验现象,探究实验结果。
三、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光源,知道光源的分类;
(2)理解光沿直线传播及其现象与应用;
(3)了解光在真空和空气中的传播速度c=3×10m/s。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探究光在同种介质中的传播特点,在观察实验中注意收集证据,培养分析、论证、归纳物理规律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领略色彩斑斓的光之美,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通过亲身的体验和感悟,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为后续学习打基础;
(2)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乐于参与物理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学习者分析
八年级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旺盛,对自然界中的很多现象充满好奇,动手能力较强。光学现象是学生在生活中比较熟悉的,也是他们容易发生兴趣的现象,因此以学生对光的感性现象引入知识,逐步让学生理解掌握物理知识,并能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了解到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在小学阶段研究过《光和影》、《阳光下的影子》,影子的产生正是反映了光直线传播的特点,因此为本课学习提供一定的知识和经验基础。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主导的作用,迎合他们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学习内容分析
本节是沪科版八年级物理第四章多彩的光中第一节内容,光的传播,是光学的入门。课本首先展示了四幅图,使学生感受到五光十色的大自然的美丽,教学中还要列举大量和光的传播有关的现象,由这些现象自然地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光是通过怎样路径的传播的?从而点出本课探究的主题--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的传播特点及其应用,并让学生知道光的传播速度是最快的。
本节教学的重点是通过实验探究,使学生知道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8
播。通过对各种光现象的介绍,让学生初步学习怎样从观察到的具体事例(生活或自然现象)中发现问题,并能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这些问题;知道影子形成的原因。教学的难点是如何保证实验现象清晰、明显,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表述问题的能力。
这是一节实验探究型课。教学中主要通过实验,观察光在同种均匀气体、液体和固体中传播的路径(光路),总结出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特点。并能应用光的直线传播特性解释一些自然和日常生活现象,并能对探究的结论有评价的意识。
(四)教学策略分析
本课的设计着重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提倡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创设线性探究模块,努力建构一种对话、合作与探究的课程文化,让“研究性学习”走进课堂,走进物理教学,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从而引导学生经历完整的科学探究学习。在引导学生探究物理知识的同时,渗透以人为本的培养理念。释放学生心灵,张扬学生个性,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本节是光学的入门,很多知识都是从生活现象中归纳得出的,所以教学时应利用多媒体技术从身边的光现象入手,让学生联系生活经验,多观察、多举例、多提问、多发表看法,教师因势利导,适时点拨引申,让学生步入科学的殿堂,这是教好本节课的关键。此外让学生动手进行实验,通过合作探究发现物理规律。
(五)媒体选用
1.PPT演示文稿: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呈现所有知识要点以及习题、图片等材料。
2.图片材料:阳光照射大地、夜晚斑驳的灯光、X光片、舞蹈千手观音、日月食现象图等。
3.实验材料:激光笔、盛有水的水槽、手电筒、蜡烛、打火机、白板、带有小孔的白纸。
(六)评价设计
1.形成性评价:介绍完光源的定义和分类之后,进行一个随堂小测验,考查学生是否掌握了基本知识。讲解完日食的成因,让学生试着讲解月食的成因,考察学生的学习迁移能力。
2.终结性评价:在本单元学习结束后,教师设计一套测验题目考核学生是否掌握所学内容。
四、基本环节
(一)导入
1.引出章题。同学们好!不知大家平常有没有思考过这样的问题:比如说打雷时,为什么我们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人的影子为什么早晚长中午短呢?还有牛郎织女的故事大家都听过吧?传说王母娘娘拆散了牛郎和织女的幸福家庭,他们化作天上的两颗星,只能在每年农历七月初七渡过银河相会一次,他们能否每年相会一次呢?大家想知道上述问题的答案吗?那么,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些奇妙的问题来走进新的学习单元——第四章,多彩的光。2.引出新课。光的世界变幻莫测、奥秘无穷。(播放PPT相应的图片)由于阳光,大自然才变得如此色彩斑斓,五光十色的灯光给大家带来了光明,茂密的树林也挡不住阳光“直接”的追求,神秘的X光让我们可以看到肉眼无法看到的人体骨骼。光的世界如此美妙,那么大家有没有兴趣一起来跟我走进多彩的光世界?
(二)讲解
1.引导学生学习光源的概念。
老师现在要问大家一个问题:在我们生活中,哪些物体都可以发光?(可能的回答:太阳、通电电灯、蜡烛、手电筒、油灯、萤火虫)同学们很聪明,知道这么多会发光的物体,那么这些会发光的物体有什么共同特征呢?(它们都能发光),嗯,的确,它们都可以发光。我们给这些能发光的物体起个名字:光源。光源就是能够发光的物体。从光源发出的光进入我们的眼睛,我们便看见了这个发光体。
2.引导学生学习光源的分类。
刚才大家说太阳和蜡烛都能发光,但是它们有什么不同呢?老师提示一下,我们知道太阳每天东升西落,当我们一觉睡醒时,太阳早已高高挂起,这是一种自然现象。但是蜡烛呢,你想让蜡烛发光,就必须得用火柴或者打火机点燃它,它不会自动发光。所以,按光源的产生方式我们可以把光源分为自然光源、人造光源。我们再来看一下光源的另一种分类,有句话说太阳出来暖洋洋,太阳带给我们光明的同时,它还带给我们温暖、热量。带给我们热量的光源除了太阳,还有火把、浴室的取暖灯。不知大家还记不记得在夏天的夜晚去捉萤火虫时的欢乐?萤火虫它也可以发光,但它却不能给我们带来温暖。所以根据发光原理我们可以把光源分为热光源和冷光源。我们还知道,萤火虫它是有生命的,而太阳是无生命的,所以我们又可以根据光源是否有生命,将其分为有生命和无生命的光源。
3.进行随堂小测验强化对光源定义的掌握。
下面我们来做个随堂小测验:下列物体属于光源的是A、反射阳光的平面镜
B、月亮C、放电影时所看到的银幕D、收看电视时看到的电视机屏幕。可见这个
题目是考察大家对光源定义的把握。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平面镜、月亮只是反射太阳光,不是自己发光,放电影时看到的也是银幕的反射光,不是银幕自己发光。所以它们都不是光源。只有电视机的屏幕,是电子枪发射的电子打到荧光屏上,使屏上的荧光物质发光,所以电视机屏幕是光源。所以D正确。
4.引导学生探究光沿直线传播的规律。
了解了光源,我们再来研究下光的传播。下面我们来做个实验。(1)(打开手电筒,照射到教室后面墙壁)请大家观察一下,光在空气中的传播路径。现象: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2)(打开手电筒,照射到水里),观察光在水中的传播路径。现象:光在水中沿直线传播。刚才第一个实验我们观察到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第二个实验表明光在水中也沿直线传播,空气和水都是均匀并且透明的物质。因此,我们可以归纳出光的传播特点:光在空气、水、玻璃等透明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经研究发现,光可以在真空中传播,由于实验条件限制,我们无法进行演示。所以,最终的结论是:光在真空中或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5.组织学生讨论光沿直线传播在生活中的现象和应用。
知道了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那么光沿直线传播在生活中有哪些现象和应用呢?这是考试的一个重难点,请大家注意下。我们先来看下光沿直线传播的现象。
(1)趣味手影:请大家观察一下当我站在这里,在电子白板后面出现了什么?(影子)对,影子,影子是怎样形成的呢?我们观察一下,光在传播过程中,遇到不透明的物体,由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所以在不透光的物体后面光照射不到,形成了黑暗的部分就是影子。
(2)小孔成像。这个实验我来请同学一起来完成。(请两位同学做)请大家注意观察实验现象,看蜡烛的火焰通过纸孔投射在白纸上是什么形状?我们来总结下实验结果,小孔所成的像是倒立的实像,像的轮廓和物体的轮廓相似,与小孔的形状无关,小孔是圆的、方的、三角的都可以,但必须足够小。
(3)光沿直线传播还能解释什么现象呢?大家有没有看过月食?自然界中有不少神奇的现象都与光的传播特点有关,比如日食、月食的形成(播放PPT日食的图片)。我们来看下日食的成因:当月球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中间时,并且三球在一条直线上,太阳光沿直线传播过程中,被不透明的月球挡住,月球的黑影落在地球上,就形成了日食。
(播放PPT月食的图片)这幅图呢是月食的成因,刚我我给大家分析了日食的成因,现在根据我的思路,哪位同学来给大家分析下月食的成因?答案:当地球运行到太阳和月球中间时,太阳光被不透明的地球挡住,地球的影落在月球上,就形成了月食。
篇3:物理下册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引导学生从生活出发,了解科学、认识科学。
二、能力培养目标
引导学生以“教育历程”为重点,探讨其中表现的思想内涵。
三、德育渗透目标
引导学生体会科学精神。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高维空间对普通人来说,是很难想像的。所以,教学重点是文章内容,而不是相关科学知识。相关知识教师有所了解,能帮助教学课文即可,不必教给学生。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新课
成为一位科学家是无数有志青年的梦想,对物理的探究更是许多年轻的学子孜孜以求的,我们来看一下加来道雄的成长道路,或许能得到一些启发。
二、作者简介
加来道雄,美籍日裔物理学家,毕业于美国哈佛大学,获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哲学博士学位,后任纽约市立大学城市学院理论物理学教授。主要著作有《超越爱因斯坦》(与特雷纳合著)《量子场论》《超弦导论》。
三、整体感知
1.字词积累
刨根究底(páo)撒手人寰(huán)湮没(yán)惊诧(chà)
栅栏(zhà)畏葸不前(xǐ)五彩斑斓(lán)目眩(xuàn)
鄙视(bǐ)冷嘲热讽(fěng)杜撰(zhuàn)怪诞(dàn)
2.了解说明文的说明顺序:
明确:说明文的写作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3.题记的种类及本文题记的作用:
明确:题记的种类包括:阐发式、诠释题目式、点明题旨式、总领全文式、设喻寓理式本文题记的作用:提示下文是在介绍有关科学的观点
4.本文的基本结构
文章的题目是“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因此,叙述的顺序主要是历时性的。但是,作者开头就说“童年的两件趣事极大地丰富了我对世界的理解力,并且引导我走上成为一个理论物理学家的历程。”而“童年的两件趣事”作为文章的主要内容,又是共时性的叙述。这样的结构安排,使文章既脉络清楚,又重点突出。
结构如图:
童年[2-14节]
青年[15-18节]
(成年)[1节,总纲]
鲤鱼世界的幻想(想像)[2-11]实验[15-18]理论物理学家
爱因斯坦故事(理论)[12-14]
5.本文的基本内容
①人人都对自然感到好奇,都以自己喜爱的形式寻求自然的“谜底”,但是大多数人一般直接探寻自然本身,而作者却由人的观察角度,反思人类对宇宙的认知。看似作者少年时的思维超出同龄人,其实只是他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像力,并且保持了这样奇特的想像力,由此奠定了他对高维空间理论探究的基础。
②作者少年时接触到爱因斯坦的“未竟事业”,激发了他的探究兴趣。他之所以感到“激动人心”,是因为他把爱因斯坦的理论当成一个“侦探故事”来阅读、探究,这非常符合少年的心理。另外,“我决定要对这一秘密刨根问底”,也表现了他有毅力有恒心的性格,这是成为科学家的基本素质。
③高中时代,本应“在棒球场或篮球场玩耍”,享受青春年华,但作者却“找遍周边地区大量的电子仓库,装配必需的硬件设备”,在“学校的足球场中缠绕22英里长的铜线”,自己动手建设实验室,验证爱因斯坦理论,探究反物质。作者进行这样艰苦枯燥的工作,体现了他对科学的热爱,以及踏实的性格,显露出一个科学工作者的潜能。由①②到③,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作者的“教育历程”和“教育内容”。
四、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提问】本文在材料处理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本文布局谋篇重点突出,详略得当。在整体上,作者并没有从童年到小学到初中到高中,按时间顺序叙事,而是通过童年的两件趣事和高中时建立实验室的事例,突出他成长为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并不旁及其他成长的经验;在局部上,如高中阶段,作者看了许多统一场理论方面的书,并常常去斯坦福大学的物理图书馆,相关的理论书籍是怎样启发、引导他研究的,这里肯定有许多精彩的故事,但是作者只是一笔带过,重点放在制造“自己的原子对撞机”上,其中具体的数据叙述得很详尽,让人体会到作者严谨、踏实的性格,以及内在的成为物理学家所需要的基本素质。
2.【提问】本文体现了怎样的科学精神?
【明确】本文三个主要部分,并不是简单地叙述成长的故事,而是具有深刻的科学精神内涵,可以从中看到哪些方面的“教育”对成为优秀科学家最为重要。
(1)想像力:科学是需要想像力的,想像力能带来创造力。作者正是从对鲤鱼世界的想像中,认识到人类观察空间的局限性,间接感悟到高维空间存在的可能。由感性的想像上升到理性的创造,体现了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
(2)乐趣:科学不应该是枯燥的,而是应该充满乐趣的。探寻自然的奥秘,对真正的科学工作者来说,是和自然做的近似于捉迷藏的“游戏”,也是人生的“境界”。“游戏”使他们乐此不疲,充满激情,不受外界的诱惑和干扰;而“境界”使他们不顾功利,不畏强权,只求真理。
(3)实验精神:丁肇中说过:“现代学术的基础就是实地的探察,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实验。”“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有了想像力,有了乐趣,那只是成为科学家的最基础的因素,不去踏踏实实地做实验,就不能得到基本数据,假说就不能确立。一味地空想,不去做基础工作,不可能达到真理的彼岸。作者从事的高维空间理论,虽然还停留在纸面上,但是科学家们已经在做许多基础的实验工作,努力使理论得到证明。即使如科学家霍金靠睿智的头脑创建黑洞理论,也要有数学和天体物理学的实验基础,也不是空想出来的。
3.【提问】“鲤鱼科学家”对“世界”的认识是怎样的?
【明确】主要有以下几点:(1)“水池之外看不见的世界没有科学意义。”(2)“它们为睡莲自己能够运动而困惑不解”——它们以神秘的“力”来掩盖自己的无知。(3)“鲤鱼科学家”的“消失”和“重现”——它们认为是“奇迹”,是“可怖的事情”,而不肯去探究原因。(4)“鲤鱼科学”的“传奇故事”,真实地证明另一个世界的存在,而它们却认为“胡说八道”,荒谬绝伦,违背它们的“自然规律”。
4.【提问】作者想通过“鲤鱼科学家”对世界的认识说明什么?
【明确】说明“自以为是”的人类和“鲤鱼科学家”有相似之处。(1)人类“一生就在我们自己的‘池子’里度过”,只要“超出我们的理解力”的自然存在,他们就“拒绝承认”。(2)“科学家发明像力这样一些概念……”,是因为他们只愿意承认“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不肯改变思考问题的方式。(3)“不能在实验室里便利地验证”的理论,他们就加以“鄙视”,表现出思想上的保守和固执。
5.【提问】课文中阅读多维空间历险故事和统一场理论书籍两小段内容,对“教育历程”的叙述有什么作用?
【明确】课文的重点是童年时对鲤鱼世界的遐想、对爱因斯坦未竟的向往和高中时建立实验室,这三个事例已经把“教育历程”完整地勾画出来。而夹杂在其中的两个小事例,主要起补充和衔接的作用。历险故事加深作者对高维空间的想像,激发兴趣;而阅读统一场理论书籍,既表现高中阶段作者求知的热情,也衔接起由理论到实验的探究过程。
6.【提问】作者说“我决定要对这一问题刨根问底,纵然为此而必须成为一名理论物理学家也在所不辞。”在作者心中“理论物理学家”应该是怎样的人?
【明确】理论物理学家的工作是抽象、枯燥的,受实验条件的限制,自己的学说很难得到实验的证明,甚至可能到死也得不到成就。这样的人必须耐得住寂寞,必须有奉献精神。“在所不辞”意味着“理论物理学家”道路的艰辛。
7.【提问】作者建立实验室的事例,对我们现实生活有怎样的意义?
【明确】科学是建立在基础实验之上的,科学理论要经过实验的检验才能得到论证。实验不是简单的操作,要有理论指导,要有实验的设计,要有策划组织能力,要有耐力和恒心等等,实验考验的是实验者的综合能力。而我们当前存在的问题是,重视理论,轻视基础实验,表现为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差,思想上浮躁,急功近利。对教育而言,重知识,轻能力的现象很普遍。这些都是一名理论物理学家重视实验给我们现实生活的启迪。
【布置作业】
完成“研讨与练习一、二”。
【相关知识】
为了更好地理解课文,我们需要了解一些相关的理论物理学知识:
(1)统一场论
根据现代物理学知识,将我们的宇宙结合起来的力有四种:引力、电磁力、强核力和弱核力。物理学家运用量子力学,已经把后三种力统一起来(美籍华裔物理学家杨振宁和他的学生米尔斯提出杨一米尔斯场理论,解决了这一问题,被称为“标准模型”。但是这一理论因为计算繁复无比而让人头疼),但是引力仍然游离在外。爱因斯坦毕终生之力想寻求四种力的统一,建立一个大一统的理论,最终也没有实现。
(2)高维空间
现代理论物理学认为,统一四种力的前景,在于高维空间(如十维或更高)理论的确立。比如对于古人来讲,风暴是怎样产生的,风暴会袭击什么地方,什么时候袭来,什么时候结束,他们是一无所知的,因为他们生活在平坦的大地上,只能靠肉眼从近似于二维平面的角度来观察,即使有简单的预报,也都是靠经验来推测的。现在有了气象卫星,从太空这样三维角度观察地球,在地面上看来神秘莫测的风暴被看得一清二楚,可以精准地预报风暴的动向。同样,理论物理学家认为,传统的四维(空间三维加上时间)理论太“小”,不能解释宇宙中的四种力。当他们超越四维而在更高维(如十维或更高)中寻求统一这四种力时,就能得到一种简单、漂亮的解决模型(科学家认为宇宙应该是简单、合谐的)。
高维空间理论认为,宇宙大爆炸后10-43秒,十维宇宙分解成四维宇宙和六维宇宙,四维宇宙暴胀,经过近一百五十亿年,演变成今天我们生活的宇宙。大爆炸后10-35秒,大统一力分开。但是高维空间理论很难在实验室中得到证实,因为要模拟当时的环境,需要的能量太大,根本无法做到,所以现在高维空间理论只能是“理论”。
篇4:物理下册教案
第七章密度与浮力
第一节质量
教学目的
1.知道质量的初步概念及其单位。
2.知道物体的质量不随形状、状态和位置而改变。
3.知道托盘天平和物理天平的构造及其使用方法。
重点与难点
了解质量是物体的一种基本属性
知道质量的单位及常用单位间的相互换算。
教具
教师演示用具:铁锤1把,大铁钉1个,托盘天平1台、砝码1盒。
教学方法
实验法、讲解法等
教学过程
课时:1课时
一、引入课题
在课本第一、二章中,我们学习了力学中长度的测量、简单的运动的初步知识,今天就学习质量这个物理量。
(板书:一、质量)
二、讲新课
1.质量
(1)通过对实物的观察,引入质量的概念。
请学生观察讲台、课桌。提问:①它们是由什么东西组成的?②讲台和课桌哪个的木材多?
教师出示铁锤和铁钉让学生观察,使学生知道铁锤和铁钉都是由铁组成,但铁锤含有的铁比铁钉含的铁多。
讲解:讲台、课桌、铁锤、铁钉物理学中称为物体,组成这些物体的木材、铁叫“物质”。由上面的观察看出:讲台、课桌含有木材的多少不同;铁锤、铁钉含铁的多少也不同。物理学中用“质量”表示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
(板书:1.概念物体中含有物质的多少叫质量)
(2)让学生通过观察,知道物体的质量不随形状、状态和位置而改变。
出示:①一个牙膏皮。提问:(a)将它卷起来,形状变了,它的质量变不变?(b)将它从南京带到北京,位置变了,它的质量变不变?②装有冰块的带盖玻璃杯。提问:容器内的冰全部熔化成水,状态变了,它的质量变不变?
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只要物体中含有物质的多少不变,它的质量就不变,可见物体的质量不随物体的形状、位置、状态而改变。
(板书:物体的质量不随它的形状、状态和位置而改变)
2.质量的单位
(1)复习小学学过的重量的单位
提问:小学数学在表示物体重量时,常用哪些单位?
学生回答,教师讲解:千克是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为了方便,还有比千克大的单位吨,比千克小的单位克、毫克。
(板书:2.单位:吨,千克、克、毫克)
出示:1分米3的纯水。介绍它的质量是1千克。
请学生看课本图7—4“国际千克原器”。
(2)学生练习一些质量单位的换算
提问:质量的单位由大到小怎样换算?教材121页上的换算。
(板书:1吨=103千克、1千克=103克、1克=103毫克)
请学生观察课本表格“一些物体的质量”。
读出“大头针的质量、苹果的质量、鲸的质量”。
教师示范,学生完成课本本节后的练习(1)、(2)。
(板书:大头针的质量=8.0×10-5千克=8.0×10-5×103克=8.0×10-2克=80毫克。)
请四位学生上黑板每人完成该练习的一个问题。
3.质量的测量——天平
(1)介绍常用测质量的器具
讲解:日常生活中买粮、买菜,称出的都是货物的质量。请学生看课本图7—8“常见的测质量的器具”。
提问:谁能说出每种工具的主要优点?
台秤、案秤使用方便;杆秤携带方便;电子秤能自动显示质量的价格。
出示:托盘天平和物理天平,介绍学校实验室与工厂化验室常用天平称质量。
(2)托盘天平的构造及使用方法
讲解:由于托盘天平使用较简便,先学习托盘天平的用法。
(a)托盘天平的构造
让学生将讲台上的托盘天平与课本图7—7对照,认识托盘天平主要部件的名称。请一位学生上讲台利用托盘天平的实物说明托盘天平各主要部件的名称。
(板书:托盘天平的构造:底座.横梁.托盘.平衡螺母.指针.分度盘.游码标尺)(b)天平标尺的零刻线、最大秤量值、最小刻度值
讲解:使用有刻度的工具,要先观察:①零刻线在哪里?②量程多大?③最小刻度值多大?
让学生观察课桌上的托盘天平,然后汇报上述三个问题的结果。
学生汇报,教师指出:由于标尺上零刻线在左边,游码放在标尺的零刻线处时,是游码的左边与“0”对齐,因此游码读数时以左边的线为准;天平的量程即最大秤量值就是这台天平配套砝码盒内砝码的总数加游码最大的读数所表示的质量;最小刻度值就是标尺上每小格表示的质量数。
(C)托盘天平的调节
讲解:托盘天平是较精密的称质量工具,使用前要先调节,先把游码放在零刻线处,再调节横梁平衡。
(板书:托盘天平的调节)
①由常见跷跷板的道理知道,指针偏左,右边平衡螺母向右调;指针偏右,右边平衡螺母向左调;
②在调节横梁平衡时,如指针在分度盘中央左右摆动的格数相等,横梁也平衡;③天平调好后,左右天平盘不能互换。
(d)天平的使用
让全班阅读课本天平的使用方法部分。
提问:如何用调好的托盘天平或物理天平称一个铁块的质量?
(板书:天平的使用)
师生讨论后归纳:用调好的天平称物体质量的方法:
①铁块放左盘,砝码放右盘;
②向天平盘加砝码要由大到小逐步替换;
③铁块质量等于砝码和游码的质量数相加;
④测量结束后,砝码放回砝码盒,游码移回零刻线。
(3)介绍物理天平
(a)物理天平的构造
讲解:实验室也常用物理天平称质量。引导学生看课本图7—4,对照讲台上物理天平的实物,说出物理天平各主要部件的名称。(板书:物理天平的构造)
(b)物理天平的调节
教师边讲边演示:物理天平使用前要先调节底板上的底脚螺钉,让重垂线的小锤尖端跟底板上小锥体的尖端正对,使底板水平;然后再调节横梁上平衡螺母,使横梁平衡。
(C)物理天平的使用
讲解:观察物理天平的零刻线,最大秤量值,最小刻度值及用调好的物理天平称质量方法与托盘天平相同。
(4)天平的使用注意事项〃引导学生看课本天平使用要注意的事项。
三、布置作业
1、小结:你学到了什么?2、完成本节家庭作业。
第二节学习使用天平和量筒
教学目标:
会正确使用托盘天平测物体的质量;
会正确使用量筒或量杯测物体的体积。
重点:
能参照说明书正确调节和使用托盘天平,会正确使用量筒
难点:
使用天平和量筒的操作过程。
教具:
托盘天平附砝码一套量筒1个(规格不同)量杯1个烧杯水木块等
教法:
阅读指导法、讲授法、练习法、讨论法、分析归纳法
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提问学生:
1什么是质量,为什么说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个基本属性?(学生回答)
2.据学生回答:那么用什么测物体的质量呢?(学生回答)问天平的构造怎样?一(引入新课):
那么如何使用呢?这就是本节要学的内容。(板书课题)学习使用天平和量筒二(讲授新课):
(一)学会使用天平:
1.我们都知道,当我们使用其一产品时应先阅读它的说明书,而课本123页有托盘天
平使用说明,同学们阅读一下,然后与同学讨论如何正确使用托盘天平(学生阅读、讨论)之后提问:怎样才能正确使用托盘天平呢?(学生回答)
2.教师板书
使用天平
保养
强调注意事项,提问:为什么要做到“物左码右”?(学生回答)
思考:.若要用这个天平测量一个大头针的质量,应该如何测量?3.如何测量出50ml水的质量?引入量筒或量杯的学习
(二)学会使用量筒或量杯
1.要学生观察认识量筒、量杯。
2.让学生观察课本图7-9,7-10图。(学生回答)引导学生总结。
3. (板书)用途:__________________
量筒使用(3)________________
4.引导学生思考:若要测量形状不规则的、又不溶于水的小固体,我们应该怎么办呢?(学生回答)教师说明此种方法叫做“排液法”并要学生学会这种方法。
5.讲解,并变形:
(1)若要测量不则规的、又不溶于水的,并且体积较大的固体,应该如何测量?
(2)若要测量不则规的、又不溶于水的,且飘在水面上的物体,应该如何测量?分析。
(三)课堂练习
1.探究125页作业
2.指导,提示,讲解做题方法,引导学生总结方法。
(四)课堂小结
1.这堂课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要学生回答。
2.要学生回扣教学目标。
3.让学生自己总结知识,以知识结构的形式写出。
(五)作业:
复习本课所学知识。
完成本节家庭作业。
预习
第三节科学探究:物质的密度
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密度,密度的国际单位以及单位间的换算.
2.掌握密度的计算公式.
3.知道密度是物质的特性,在一定条件下,同种物质的密度是一定的.
4.培养运用物理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利用密度公式求解某种物质密度.重点与难点
1.引导学生归纳知识结构评价标准
2.建立密度的概念
教学方法
观察法、讨论法等
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讲台桌上放着铜丝、铁丝、铝丝、一杯水、一杯酒精.
师:1.这里有铜丝、铁丝、铝丝、一杯水和一杯酒精,你能把它们分辨出来吗?
2、说明你是怎么分辨的?
在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要分辨物质,就要知道并且利用物质所具有的一些特性.如颜色、气味、软硬,就是物质的不同的特性。根据这几种特性,利用我们的眼、鼻、手等感觉器官,就能将上面五种物质分辨出来。
3、我们桌上放的两个物块,一个是塑料块,一个是铁块,外面涂有同样的颜色,你能把它们分辨出来吗?
a、讨论与交流:(提出猜想)
师:物体的质量与体积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提出猜想“同种物质的不同物体,体积越大,质量越大,它们各自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可能是相同的”
b、设计实验:
分别用天平测出它们的质量;用直尺测出边长后,计算出它们各自的体积;算出每个铁块和塑料块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然后加以比较。
C、进行实验和收集证据:
学生分组实验.并将得到的数据填入书中P9的表格中.教师巡迴检查、指导.把收集到的证据整理后,填写在下表中:
d、实验结论:
同种物质的不同物体,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相同/不相同)的;不同物质的物体,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一般是(相同/不相同)的。
1、建立概念:
质量有体积的比值等于单位体积的质量。所以单位体积的质量反映了物质的特性。
[板书1]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同种物质密度一般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密度一般不相同,所以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物理属性
2、[板书2]密度的公式:?=m/v其中?表示密度,m表示质量,v表示体积
333、[板书3]密度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密度的单位是千克/米,符号为kg/m读做
千克每立方米。密度的单位有时用克/厘米3,符号为g/cm3
4、熟悉常见物质的密度:
教材129页。
5、[板书3]密度的应用
小结:密度公式有什么用处呢?
可以测量密度,从而用来鉴别物质;可以用来计算不便于直接测量物体的质量或体积的。
6、巩固练习:课本130页的习题。
7、作业:完成本节家庭作业。
第三节科学探究:物质的密度
物质的密度(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测量固体的密度,会查密度表,尝试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问题
2、通过动手实验来掌握测密度的方法
重点与难点
1、密度的理解
2、密度的应用
教学方法
讲解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问:1、什么叫物质的密度?
2、密度反映的是物质的属性,与物体的质量体积有无关系?
二、引导过渡:
问题:1、怎样才能测定密度的大小?
2、用什么测物质质量?
3、对于形状规则的物体的体积如何测量?
4、对于形状不规则的物体又该怎样测量?
教师展示;量筒、量杯
讲解:1、用途:用来测液体或形状不规则固体的体积。
2、形状:见实物
量程3、观察分度值
单位:ml
31ml=1cm
4、读数;应使视线水平对准液体凹面。
提问;如何用水来测小石块的体积?
查密度表:记住水=1.0×103kg/m3
密度知识的应用
1、测物质密度可以来判断物质材料
2、用来计算不便于直接测量的物质的质量或体积
[例1]冰的密度是0.9×103千克/米3,读作______,意义是______.如果冰的质量是1.8千克,它的体积是_____分米3.如果这块冰全部熔解成水,则它的质量是______,水的体积是______,水的密度是______.这说明______.
3.填空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对同种物质,m与V成正比.
B.对同种物质,与m成正比.
C.对同种物质,与V成反比.
D.对不同物质,与m成正比.
(2)一密度为,质量为m的金属块.把它分割成相等的三小块,那么每一小块的密度和质量分别为:[ ]
4.例题
3[例2]体积是50厘米的铜球,它的质量是0.4千克.该铜球是空心的还是实心的?
若是空心的,在其中空部分铸满铅,球的总质量应是多少?
因<铜,故该球是空心的.
0.4千克的铜球其实心部分的体积=0.0449×10-3米3=44.9厘米3.
333V空=V-V铜=50厘米-44.9厘米=5.1厘米.
m铅=铅V=11.3克/厘米3×5.1厘米3=57.63克
m总=m铜+m铅=400克+57.63克=457.63克.
要求学生课后思考其他的解法.
5.学生口答
要测定不规则的铝块的密度.所给的器材有:铝块、天平、砝码、玻璃杯、水、
篇5:物理下册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简单的磁现象。
2、通过实验,认识磁极和磁极间的相互作用。
3、知道什么是磁化。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探究磁极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及总结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指南针,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进一步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
教学重点:磁极间的相互作用。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磁化现象。
教具准备:铜棒、铁棒、铁屑、玻璃板、条形磁体、细线、铁钉.钢针、多媒体课件。
新课引入:播种季节,小明的爸爸有一件很头疼的事情,就是他家的种子中混有一些杂草的种子.但两种种子在外表面上是不同的,农作物的种子比较光滑,不易吸附小颗粒物,而杂草的种子表面有许多绒毛,能够吸附靠近它的小颗粒物.怎么把它们很快分离?正在束手无策的时候,机灵的小明很快利用一些铁屑和一块磁铁就把种子和杂草的种子分离开来?你能说出他是怎么做的吗?其中所含的物理道理是什么?从中导入新课。
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几个磁概念
活动1:如图所示为两个外形完全相同的铁棒和铜棒,小组之间交流、讨论,如何将它们区分开?
活动2:小组发表自己的见解,有不同方案的加以补充。
总结:将它们分别靠近磁铁,看能否被吸引,能够被吸引的为铁棒,不能够被吸引的为铜棒。
归纳总结:
磁性:能够吸引铁钴镍这类物质的性质称为磁性。
磁体:具有磁性的物体称为磁体。
归纳总结:
(1)磁体上的不同位置,磁性强弱不同;
(2)磁体上磁性最强的部分为磁极。磁体上有两个磁极。指北的为北极(N极)、指南的为南极(S极)。
(3)磁体具有南北指向性。
知识拓宽:指南针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它是利用磁体的磁极具有指向性制成的,最早的指南仪叫司南。
活动5:教师按照如图所示给学生演示,让学生说出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根据实验现象,让学生交流、讨论所阐明的物理问题。
归纳总结:同名磁极互相排斥;异名磁极互相吸引。
典例剖析为了得出条形磁铁的磁性两端强、中间弱的特性,甲乙丙丁四位同学各自设计了一个实验,其中能达到目标的是:
A、将实验中的条形磁铁平移靠近三颗小铁球
B、将实验中的两根条形磁铁相互平移靠近
C、将实验中的条形磁铁从挂有铁块的弹簧秤下向右移动
D、将实验中放在一堆大头针的条形磁铁提起
【自主解答】
【方法归纳】(1)条形磁铁的磁性两端最强,中间最弱,为了判断这个特点,可以用两端和中间部分吸引其它磁性材料进行判断。(2)磁铁磁性强弱无法直接观察,要通过磁铁对磁性材料的作用来反映,这是一种转换法。
探究点二磁化
演示1:拿两个同样大小的铁钉去靠近磁铁的某一极时,两铁钉的一端被吸引,让学生观察两个铁钉的排列情况,试解释这一现象。
演示2:如图所示,AB为一钢针,拿一条形磁铁用图中所示的方式进行摩擦,摩擦后,让其钢针再接触铁屑,观察实验现象?解释这一现象。钢针如果是磁体,能否判断出它的磁极?
:小组之间讨论、交流,阐明自己的观点,不同意见的小组,再补充阐明。
归纳总结:
(1)当铁钉靠近磁铁时,铁钉会在磁铁磁场的作用下被磁化,被磁化后的铁钉,其上端均为S极(与磁铁的N极异名),则下端均为N极,由于同名磁极互相排斥,所以就会张开。
(2)拿磁体的N极在钢针上从左向右摩擦,相当于把部分小磁元方向调整至最终被N极吸引的方向,B应为S极,A是N极。
归纳总结:
(1)我们把像钢棒一样使原来没有磁性的物体获得磁性的过程叫做磁化。
(2)磁化的结果是磁化出异名磁极。
板书设计
第1课时简单的磁现象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我用生活中分种子为问题情景导入,让学生分析原因引入本节磁现象。在授课的过程中,我通过大量的实验,给学生演示,让学生在体验、和观察实验现象的过程中得出几个磁概念。磁极间的相互作用的实验探究使学生通过磁极间的自由组合,和对结论的分析归纳,培养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思路。关于磁性,教师补充除铁以外的钴、镍这些铁磁性物质,使学生认识更完善。常见的磁体采用多媒体展示更形象直观。磁化以两个演示实验导入,让学生采用手边的器材找到使物体的磁性由无到有的方法:接触和靠近磁体或在磁体上沿某一方向摩擦。从演示实验中得出磁化的概念和特点。
篇6:物理八年级下册教案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液体压强规律,学会用压强计测量压强
2、知道液体压强的规律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
3、在探究液体压强规律的过程中,练习使用类比法 教学设想 重点:初步认识液体压强规律
难点:知道液体压强的规律
教法: 教学准备 玻璃管,橡皮膜,液体压强计,水,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引入:固体对接触面有压强,那么液体有压强吗?
例:杯子对桌面有压强,杯子里的水对杯底和杯壁是否有压强?
演示实验:
图10-9(a) 玻璃管底部橡皮膜鼓起,
图10-9(b)手指会受到力的作用
得出:液体对容器底部和侧壁有压强。
思考:液体内部有压强吗?
例:学生举例:(1)人在水里,感觉胸闷
(2)图10-9(c)
(3)
液体内部压强的具体证明
探究影响液体内部压强大小的因素
认识压强计的结构
用手指轻压金属盒的橡皮膜,U形管两侧的液面发生什么变化?
如何来体现压强计是怎样显示压强大小的?
使用说明,橡皮膜没有受到压强时,U型管两侧的液面相平。橡皮膜受到压强时U型管两侧的液面出现高度差,受到的压强越大时,高度差越大。
设计实验:
将金属盒放入水,U型管两侧的液面有高度差,说明:液体内部有压强
(1)将金属盒放入水,使橡皮膜向着中各个方向,观察到U型管两侧的液面都 (没有出现、出现)高度差。
说明: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 压强。(有、没有)
(2)增加金属盒在水中的深度,观察到U型管两侧的液面高度差变 。(大、小)
说明:液体内部压强与深度 ,(有关、无关),且随深度的增加而 。(增大、减小)
(3)把金属盒固定在水中某一深度不变,改变橡皮膜的方向,观察到U型管两侧的液面高度差 ,(变、不变)
说明:在液体内同一深度处,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大小 。(相等、不等)
(4)把金属盒放在不同液体的相同深度处,观察到U型管两侧的液面的高度差 (相同、不同)
说明:液体内部压强与液体的密度 ,(有关、无关),在不同液体的同一深度处,液体的密度越大,压强 。(越大、越小)
总结: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
(1)液体内部向 方向都有压强。在液体的同一深度处,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 。(相等、不等)
(2)液体内部压强大小只与 、有关,深度越深压强越 ,在不同液体的同一深度处,液体密度越大压强越 。
篇7: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
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由于大气压强的客观存在而产生的现象。 2.了解测量大气压强的方法,了解大气压强的大小和单位。
3.了解抽水机的工作原理。
4.了解生活中利用大气压强的现象。 过程与方法
1.观察跟大气压强有关的现象,感知大气压强是一种客观存在。
2.观察演示实验现象,感知大气压强的大小和单位。
3.通过观察感知人类是如何利用大气压强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对气压强应用的了解,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大气压的存在及其产生的现象,测量大气压强的方法,大气压的大小和单位,抽水机的原理,对大气压的利用。
【教学难点】通过实验粗略测量大气压的值。
教学工具
马德堡半球实验用具、挂衣钩、弹簧测力计、气压计、鸡蛋、广口瓶、水位保持装置、火柴、棉花。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根据想想议议提问:我们知道了液体内部压强的存在,空气也具有流动性,我们周围是否存在大气压强呢?
若有大气压强,能否举几个例子说明一下?
2.引导学生通过马德堡半球实验体验大气压的存在。
提供马德堡半球实验的用具。
提问:
将里面的空气抽干后,里面还有没有向外的大气压?外面的大气压将产生怎样的作用?
二、新课教学
大气压的测量
1.引导:我们已经知道周围存在着大气压,它的大小如何,我们根据自己前面学过的压强知识能不能测量一下呢?
A.提供实验用具:弹簧测力计、挂衣钩、刻度尺。
B.实验原理?
2.选取某组学生的实验数据,在全班交流。
说明:这只是粗略地计算大气压值。
3.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大气压的精确数值:看实验录像“托里拆利实验”。
A. 为什么松开手指后,水银柱不完全下落?想一想吸汽水时,大气压为什么会托起液体?这个实验中,形成液柱的原因是否和吸汽水一个道理?
B.根据大气托起的液柱高度,怎样计算大气压值呢?
C.原理依据:
p=F/S
F=G
G=ρVg
V=Sh
如何利用这些公式?
D.从录像中可以看出,无论管子如何倾斜,只要管口不离开液面,水银柱总保持76 cm。
4.选择一组学生来介绍他们的计算过程。
5.引导学生应用:计算一下自己的手指甲上承受了多大的大气压力。
压强计
1. 讲述:托里拆利实验装置可作为测量气压的气压计,但是携带不方便。常用的是金属盒气压计,又叫无液气压计。通过书上的图,引导学生理解其原理。
在一些与气压有关的物品上,是不是有金属盒气压计?
抽水机
通过想想议议,引导学生们利用大气压知识解释活塞式抽水机和离心式抽水机的工作原理。
课后小结
1.出示课堂练习题。
2.引导组织学生回顾本节学习内容。
3.组织学生在相互交流的基础上进行小结。
4.对本节学习情况进行简要评价。
课后习题
1.在海拔m范围内,可近似地认为每升高12m,大气压减小1mm水银柱,用水银气压计在山脚下测量地结果是758mm水银柱,在山顶测量的结果是648mm水银柱,则山的高度大约是_________m.
2.关于大气压的值随高度变化的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大气压随高度的增加而增大 B 大气压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小
C 大气压随高度的增大先增大后减小 D 大气压与高度无关
3.关于大气压的变化,以下错误的是( )
A 在不同的地方,大气压可能不同 B 在同一地方,不同时间的大气压可能不同
C 离海平面越高大气压越大 D 1标准大气压=76cm水银柱,这个关系不随时间,地点改变
4.一位小朋友的氢气球不小心脱手升到了空中,当气球升到高空时发生了破裂,以下关于气球升到高空破例的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
A 高空大气压增大,气球体积减小,将气球压破
B 高空大气压增大,气球体积增大,将气球胀破
C 高空大气压减小,气球体积增大,将气球胀破
D 高空大气压减小,气球体积减小,将气球压破
5.水在88℃时就沸腾了,由此可知水面上方的气压( )
A 一定等于1标准大气压 B 一定小于1标准大气压
C 一定大于1标准大气压 D 可能等于2标准大气压
篇8: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
导入一:
如图所示,小朋友在玩荡秋千,当被推动几下后,秋千就会荡起来,秋千荡得越高,感觉到荡的过程速度就越大。
荡秋千的过程中,小朋友的动能和势能是如何变化的。
导入二:
手持粉笔头高高举起。
提问:被举高的粉笔头具不具有能量为什么。
学生回答提问后,再引导学生分析粉笔头下落的过程、首先提出当粉笔头下落路过某一点时,粉笔头具有什么能量(此时既有重力势能,又有动能)继而让学生比较在该位置和起始位置,粉笔头的重力势能和动能各有什么变化(重力势能减少,动能增加)
在粉笔头下落的过程,重力势能和动能都有变化,指出自然界中动能和势能变化的事例很多。
[设计意图]从身边的实验出发,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
导入三:
教师利用事先准备好的演示器材,请两个同学配合,指导他们完成一个小游戏,让同学们认真观察并思考游戏里面的科学道理。
如图,将小钢球或铁锁固定在细线的一端,细线的另一端系在铁架台上,使小钢球与细线形成一个摆、让一个同学靠近铁架台,头稍低,另一同学把小钢球由该同学的鼻子处释放,小钢球(铁锁)摆动过程中能否碰到该同学的鼻子,提醒注意安全,并思考其中的科学道理。
导入四:
多媒体展示过山车的动画过程、画面上出现:过山车从很高的轨道一侧的顶端释放,不断地加速向下运动,越过圆环轨道的最高点,最后冲上轨道的另一侧、
在学生观看过山车的同时,教师提醒学生分析过山车在运行过程中动能和势能的变化情况、
思考:过山车为什么要从很高的轨道一侧的顶端释放
说明:教师不对学生的回答做评判,只告诉学生,要回答这个问题,需要学习本节课的内容、引出本节课的课题:机械能及其转化。
一、机械能及其转化
思路一
给出机械能的概念,重力势能、弹性势能统称为势能,动能、势能统称为机械能、物体具有的机械能等于动能、势能两种能量之和。
[知识拓展]能量的种类很多,如太阳能、电能、原子能等,而机械能是与物体的机械运动情况有关的一种能量,单位跟其他形式的能量单位相同,都是焦耳(J)。
之所以把动能、势能统称为机械能,是因为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滚摆和单摆是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的常见实例、下面通过实验分析实例中动能和势能是如何相互转化的。
1、探究活动一:
如图所示,将滚摆卷起后释放,让学生观察分析:
①滚摆在最高处时具有什么能。
②释放后观察滚摆的高度、速度、质量的变化,分别分析滚摆下降和上升过程中动能、势能的变化情况。
③动能和重力势能之间是否可以相互转化。
学生进行实验并回答问题:
①重力势能。
②下降时:质量不变、高度变小、速度变大、重力势能变小、动能变大,减小的重力势能变成了动能、上升时:质量不变、高度变大、速度变小、重力势能变大、动能变小、减小的动能变成了重力势能。
③动能和重力势能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设计意图]让学生参与实验探究、在实验中获取知识,增长本领。
2、探究活动二:
如图所示,将单摆的摆球置于A处,然后释放、摆球就可以在A,C之间来回摆动。
①摆球在哪些位置高度最高。
②摆球在哪些位置速度最大。
③分析摆球从A~B运动过程中,动能、势能的变化情况。
④分析摆球从B~C运动过程中,动能、势能的变化情况。
学生进行实验并回答问题:
①摆球在A,C处高度最高,具有的重力势能最大。
②摆球在B处速度最大,具有的动能最大。
③摆球从A~B运动过程中,重力势能不断减小,动能不断变大,是重力势能不断转化为动能。
④摆球从B~C运动过程中,重力势能不断增大,动能不断减小,是动能不断转化为重力势能。
总结:动能和重力势能可以相互转化、
3、探究活动三:
(1)手持着木球将弹簧片推弯,而后突然释放木球,观察到什么现象在此过程中,涉及哪些能量的转化
(2)按下图进行实验:
让木球从斜槽上端滚下,观察木球碰击弹簧的过程、分析图中,木球从甲→乙图和乙→丙图能量转化的过程。
学生进行实验并回答问题:
(1)观察到木球在弹簧片的作用下在水平槽内运动、在此过程中,弹簧片的弹性势能转化为木球的动能。
(2)从甲→乙图中,木球的动能转化为弹簧的弹性势能、从乙→丙图中,弹簧的弹性势能转化为木球的动能。
这说明动能和弹性势能可以相互转化、
[设计意图]通过精心设计的问题,激活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和有效性、
4、回顾滚摆实验后思考:
①滚摆上下运动的过程中机械能总量有什么变化,为什么
②滚摆机械能总量减小的原因是什么如果没有摩擦和空气阻力,机械能的总量还会不会变化
学生讨论回答:
①滚摆上升的最大高度越来越小,说明滚摆具有的机械能总量不断减小。
②滚摆机械能总量减小的原因是摩擦和空气阻力、如果没有摩擦和空气阻力,机械能的总量不会变化。
总结:在动能和势能相互转化的过程中,如果没有摩擦和空气阻力则机械能的总量保持不变,这就是机械能守恒定律。
思考:乒乓球落地后又弹起来,为什么达不到原来的高度,能量是怎么转化的。
介绍人造地球卫星在运行过程中发生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
思考:
①卫星运行过程中机械能是否守恒
②卫星从近地点向远地点运动时重力势能、动能、速度分别怎么变化
③卫星在什么时候动能最大什么时候重力势能最大
学生思考后回答:
①守恒,因为卫星在太空运行,没有空气阻力,只有动能和势能之间的相互转化。
②重力势能增大,动能减小,速度减小。
③在近地点时动能最大,在远地点时重力势能最大。
[设计意图]人造地球卫星涉及机械能的转化和守恒,可以拓宽学生视野。
思路二
1、机械能:动能、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统称为机械能、一个物体可以既有动能,又有势能。
多媒体展示:从高处下落的苹果,速度越来越快,用频闪摄像机摄下它下落的过程,如图所示。
提出问题:被举高的苹果具不具有能量为什么
学生活动:学生回答提问后,再引导学生分析苹果下落的过程、首先提出,当苹果下落到某一点时,苹果具有什么能量(此时既有重力势能,又有动能)继而让学生比较在该位置和起始位置,苹果的重力势能和动能各有什么变化(重力势能减少,动能增加)。
在苹果下落的过程,重力势能和动能都有变化,自然界中动能和势能变化的事例很多,下面我们共同观察滚摆的运动,并思考动能和势能的变化。
2、动能与重力势能的相互转化
实验1:用细线把小球系好,吊在天花板上,做成如图甲所示的单摆、将单摆拉至A点处,松手,让单摆自由摆动、发现单摆从A点运动到B点的过程中,速度越来越大,从B点运动到C点的过程中,速度越来越小。
实验2:把一个滚摆悬挂起来,如图乙所示,用手捻动滚摆使悬线缠在轴上,滚摆升高到最高点,松手,发现滚摆下落的过程中,速度越来越快,滚摆上升的过程中速度越来越慢。
问题研讨
问题1:
单摆从A点运动到B点,C点的过程中,动能和重力势能是如何变化的又是如何转化的呢?
答:
问题2:
滚摆在下落、上升的过程中,动能和重力势能是如何变化的又是如何转化的呢?
答:
学生活动:交流讨论,思考回答。
(1)单摆从A点运动到B点的过程中,动能变大,重力势能变小,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单摆从B点运动到C点的过程中,动能变小,重力势能变大,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
(2)滚摆在下落的过程中,动能变大,重力势能变小,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滚摆上升的过程中,动能变小,重力势能变大,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
知识归纳:在一定的条件下,物体所具有的动能和重力势能可以相互转化。
友情提示:
在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过程中,一种形式的能减少,另一种形式的能增加,减少的那种形式的能转化为增加的那种形式的能。
3、动能与弹性势能的相互转化
实验3:如图所示,在水平槽里竖立一个弹簧片,让木球从斜槽滚入水平槽,撞击弹簧片、观察到木球接触、碰撞弹簧片的过程中,木球的速度越来越慢,弹簧片弯曲程度越来越大;木球被弹簧片弹回的过程中,木球的速度越来越快,弹簧片弯曲程度越来越小。
问题研讨
问题1:
在木球与弹簧片接触、碰撞和被反弹的过程中,动能和弹性势能是如何变化的又是如何转化的呢?
答:
问题2:
由上面的实验,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答:
学生活动:交流讨论,思考回答。
(1)在木球与弹簧片接触、碰撞的过程中,木球的动能减小,弹簧片的弹性势能增大,木球的动能转化为弹簧片的弹性势能、被反弹的过程中,弹簧片的弹性势能减小,木球的动能增大,弹簧片的弹性势能转化为木球的动能。
(2)动能和弹性势能能够相互转化。
实验4:用弹簧振子演示动能和弹性势能的相互转化。
学生活动:观察演示实验,思考问题,选出代表发表见解。
问题:这个实验中,小球的受力情况如何各个力的做功情况如何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
小球在往复运动过程中,竖直方向上受重力和杆的支持力作用,水平方向上受弹力作用、重力、支持力和速度方向总垂直,对小球不做功;只有弹簧的弹力对小球做功。
实验表明,小球在往复运动过程中总能回到原来的位置,小球在往复运动过程中弹性势能和动能在不断转化。
知识归纳:在一定的条件下,物体所具有的动能和弹性势能可以相互转化。
友情提示:动能和重力势能可以相互转化,动能和弹性势能也可以相互转化;不同形式的机械能都可以相互转化。
[知识拓展]各种形式的能量都可以相互转化,如电能可以转化为光能,太阳能可以转化为电能等,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只是能量转化中的一种形式,能量转化过程中总是一种能量减少,另一种能量增加。
二、水能和风能的利用
请学生观看图片或者视频,认识自然界存在的机械能、指出:水能和风能是水或者空气因为运动或者位置高而具有的机械能。
修筑拦河坝可以提高坝前上游的水位,水位越高,水的重力势能就越大、这样水从坝上落下时转化成的动能就越大,水推动坝下方的水轮机转动,水轮机又带动发电机发电,水能最终转化为电能。
利用风能做功主要是靠风车,也可以用风车的转动带动发电机发电、利用风能不会有环境污染,但风能不稳定,不像拦河坝那样能把“风能”储存起来。
展示图片或者视频,表现自然界的机械能有利也有弊。
在水(风)力发电站,将水(风)的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设计意图]通过水能和风能的利用,知道人类如何利用机械能的转化与守恒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运用机械能转化与守恒观点分析力学问题的意识。
课堂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有哪些收获在实验探究中又存在哪些问题还有什么想探究的问题
学生可以个别回答,或相互交流,在交流的基础上进行学习小结。
[设计意图]加强知识的巩固掌握、提高学生的交流表达能力、
1、如图所示,已知某人造地球卫星沿椭圆轨道运行,其近地点距离地面高439km,远地点距离地面高2384km,卫星在近地点时动能,在远地点时势能(前两空选填“最大”或“最小”)、从近地点向远地点运动过程中,转化为(后两空选填“动能”或“势能”)。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卫星环绕地球运动过程中,其动能和重力势能相互转化、卫星从近地点向远地点运动的过程中,高度增大,重力势能增加,增加的重力势能由动能转化而来,则动能减小;卫星从远地点向近地点运动的过程中,高度减小,重力势能减小,减小的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则动能增加、在近地点时,卫星的动能最大;在远地点时,卫星的势能最大。
【答案】最大最大动能势能
2、在一次军事演习中,一架飞机沿水平方向一边匀速飞行一边投放军用物资,在此过程中飞机的动能(填“变大”“变小”或“不变”),物资在加速下落过程中,动能和重力势能之间的转化情况是、
解析:本题考查动能和势能之间的转化、飞机沿水平方向一边匀速飞行一边投放军用物资,在此过程中飞机的速度不变,质量变小,所以动能变小;物资在加速下落过程中,质量不变,高度变小,重力势能变小,但速度越来越快,动能越来越大,所以,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
【答案】变小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
3、如图所示是某建筑工地用起重机起吊货物的情景、货物在钢绳的拉力作用下先沿竖直方向匀速上升,再水平移动到卸货地点、若不计摩擦和空气阻力,则货物在匀速上升过程中
A、重力势能增加,动能减少。
B、重力势能增加,机械能增加。
C、动能不变,机械能增加。
D、动能减少,机械能减少。
解析:质量越大,速度越大,物体的动能就越大;质量越大,高度越高,物体的重力势能就越大、本题中,货物的质量不变,在匀速上升过程中,货物的速度不变,所以动能不变,而高度增加,所以货物的重力势能在增加,又因为机械能为动能和重力势能之和,所以机械能增加,故B,C选项正确、故选BC。
4、如图所示,小球沿轨道由静止从A处运动到D处的过程中,忽略空气阻力和摩擦力,仅有动能和势能互相转化、则()
A、小球在A处的动能等于在D处的动能。
B、小球在A处的动能大于在D处的动能。
C、小球在B处的机械能小于在C处的机械能。
D、小球在B处的机械能等于在C处的机械能。
解析:对于AB选项:根据题意,小球在运动的过程中仅有动能和势能互相转化,所以小球在重力势能较大的地方其动能肯定较小、观察图像,发现小球在A处比在D处所处的高度较高,具有的重力势能较大,所以小球在A处具有的动能较小,故AB选项都不正确、对于CD选项:根据题意“小球沿轨道由静止从A处运动到D处的过程中,忽略空气阻力和摩擦力,仅有动能和势能互相转化”,所以在整个过程中没有能量的损耗,动能和势能的总和即机械能是不会减少的,小球在各处的机械能都是相等的,故D符合题意,C不符合题意、故选D。
5、如图所示为小球在地面弹跳的频闪照片、根据此图,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A、小球在下落时,它的重力势能减小,动能不变。
B、小球在上升时,它的重力势能减小,动能减小。
C、小球在弹跳过程中,它的高度下降,机械能减小。
D、小球在弹跳过程中,它的高度下降,机械能不变。
解析:小球在下落时,其质量不变,高度变小,所以重力势能减小,下落速度越来越快,所以动能增大,A说法错误;小球上升过程中,质量不变,高度增大,所以重力势能增大,速度越来越慢,所以动能减小,B说法错误;在弹跳过程中,由于克服阻力做功,部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消耗掉,所以高度越来越小,机械能减小,所以C正确,D错误、故选C。
1、动能、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统称为机械能。
2、一个物体的势能和动能之和,就是物体的总的机械能。
3、机械能=动能+势能。
4、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
5、机械能守恒:如果只有动能和势能相互转化时,(不计摩擦)机械能的总和保持不变即物体的机械能守恒。
一、教材作业
【必做题】
教材第74页动手动脑学物理的2,3题。
【选做题】
教材第74页动手动脑学物理的1,4题。
篇9: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
教材分析:重力的知识对压力,支持力,浮力等知识的学习非常重要。本节由“重力的由来,重力的大小,重力的方向,重力的作用点”四部分内容构成,分别从力的概念和力的三要素两条线来认识重力,学生必须经历感知描绘和测量等过程,最终形成对重力的整体认识,同时,这又对第一节认识力起到巩固提高的作用。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重力是如何产生的。
2.知道重力的大小和方向。
3.知道重心的概念。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感知重力的存在,培养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探究了解重力和质量的关系。培养一定的实验能力,利用数学模型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3.通过了解重垂线及重心的应用,培养应用物理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课堂上的观察分析活动,养成善于观察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2.通过了解生活实际中物理知识的应用,增强学习物理、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
3. 激发学生对于科学探究的兴趣,养成与同学合作交流的意识,体验利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喜悦,培养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重力的概念及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教学难点
重力的方向,通过观察分析明确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理解重心的概念。
教具准备PPT课件 弹簧测力计 刻度尺 细线 小石块
教学方法实验法 图像法 归纳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观察实验导入新课(展示ppt课件)
思考图片现象产生的原因:
1.学生实验一:
用手拉住用绳子系住的铁块,使铁块在空中 做匀速圆周运动。手有什么感受
学生分组实验,讨论交流
小石头在绳子的拉力的作用下不远离开,手感觉到绳子的拉力的作用
2.你还能举出几个例子来证明重力的存在吗?
学生举例
3.如果没有重力我们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
重力(展示ppt课件)
1.定义: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用字母G表示 ,重力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2.重力产生的原因:地球的吸引.重力的施力物体是什么?
3.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地球表面及附近的所有物体都受到重力的作用。
三、重力的大小
1.依照生活经验思考重力大小的相关因素:(展示ppt4)
思考:物体的重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2.实验探究重力大小的相关因素:(展示ppt5——展示ppt7)
大量的生活经验告诉我们:重力的大小与质量有关,质量越大,重力越大。
用什么工具测量重力?
弹簧测力计
如何测量重力的大小?
把已知质量的钩码挂在弹簧测力计上,静止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等于钩码所受的重力大小。
3、学生分组实验二
逐次增挂钩码,分别测出它们所受重力,并记录在表格中
质量 m/kg 0.05 0.1 0.15 0.2 0.25 0.3
重力 G/N 0.5 1 1.5 2 2.5 3
4、学生作图象讨论分析总结:
结论:物体受到的重力大小跟它的质量成
物重跟质量的比约等于_______。
四.重力的计算(展示ppt课件)
1.计算公式及意义的理解:
物体所受的重力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
2. g= 9.8 N/kg。它表示质量为1 kg 的物体所受到的重力是9.8 N。为计算方便在粗略计算时可取g =10 N/kg
3.例题选讲(展示ppt9)
4. g= 9.8 N/kg。它表示质量为1 kg 的物体所受到的重力是9.8 N。为计算方便在粗略计算时可取g =10 N/kg
例题1.一块质量为0.5千克的冰,它所受的重力为________N.若它遇热熔化成水,水受到的重力将_______.(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例题2. 一辆汽车的质量是3 t,则这辆汽车受到的重力是多少?(g=10 N/kg)
分析:已知:m=3 t=3 000 kg g=10 N/kg 求:G
解:汽车的重力
G = mg=3×103 kg×10 N/kg=3×104N
答:质量为3 t的汽车重力是3×104 N。
五、重力的方向(展示ppt课件)
观察图片并思考:重力的方向是如何描述的?
1、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2、重力方竖直向下向的应用:(展示ppt11)
铅垂线水平仪等
3、思考想想议议问题:(展示ppt12)
我们平时说的“下”,到底指的是什么方向?
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得出:指向地心
六、重心(展示ppt课件)
1、重心:重力的作用点叫重心(图片略)
2、质地均匀形状规则的物体的重心在物体的几何中心。
注意:物体的重心不一定就在物体上。
练习:画出下面物体的重力的示意图(展示ppt课件)
七、重力的由来 (展示ppt课件)
1.牛顿研究后提出:宇宙间任何两个物体,大到天体,小到灰尘之间,都存在互相吸引的力,这就是万有引力。重力正是源自地球对它附近物体的万有引力
注意:重力和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不是一回事。即重力不等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
八、课堂小结(展示ppt课件)
重力的定义,大小,方向,作用点,由来。
九、巩固练习
教材后练习题
十、板书设计:
㈠、重力定义及物理符号: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用字母G表示
㈡、重力产生的原因:地球的吸引.
1、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重力不是地球的吸引力。
2、地球表面及附近的所有物体都受到重力的作用。
㈢、重力的大小
1、计算公式及意义的理解:
2、物体所受的重力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
3、g= 9.8 N/kg。它表示质量为1 kg 的物体所受到的重力是9.8 N。为计算方便在粗略计算时可取g =10 N/kg
㈣、重力的方向
1、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2、重力方竖直向下向的应用:
铅垂线水平仪等
㈤、重心:重力的作用点叫重心
㈥、重力的由来
宇宙间任何两个物体,大到天体,小到灰尘之间,都存在互相吸引的力,这就是万有引力。重力正是源自地球对它附近物体的万有引力
十一、教学反思 :
在学习了力和力的测量基本概念后,来学习重力这种常见的力。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感觉学生对重力的现象比较熟悉,有一定的认识基础,接受重力的概念不难。 重力也是力的一种,要从力的三要素来理解这个力,教材上面的这部分内容不多,我就另外举例,尤其还是生活中常见的例子,来丰富学生的视野,使他们对重力了解更深刻。
或 G=mg
展开更多
收起↑
篇10: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
教学目标
1.知道动能和势能、弹性势能可以相互转化。
2.能解释有关动能和势能相互转化的例子。
重点动能和势能相互转化
难点能解释有关动能和势能相互转化的简单物理现象。
教具[演示[滚摆、小球、木板、斜面。
学生
一.复习提问:什么叫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它们的大小各由什么因素决定?
二.引入新课:演示小球竖直上抛,分析其上升和下落过程。
三.新课教学
1.动能和重力势能、弹性势能的相互转化。
(1).指出演示小球竖直上抛过程中,动能转化成势能(上升),势能转化成动能(下落)。
(2).演示滚摆实验。
A.学生观察并分析滚摆下落,上升过程中能的转化.
B.归纳:下降:高度↓,速度↑,质量不变,是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
上降:高度↑,速度↓,质量不变,是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
(3).举例说明动能和重力势能相互转化的例子。如自行车下坡、荡秋千、高空掷物、荡秋千、人造地球卫星等。
2.动能和弹性势能的相互转化。
(1)演示实验:小车的动能与弹性势能的相互转化。
A.学生观察并分析小车运动过程中能的转化.
B.归纳:弹簧压缩:小车速度↓,弹簧形变↑,是动能转化为弹性势能。
弹簧恢复:小车速度↑,弹簧形变↓,是弹性势能转化为动能。
(2)演示实验:分析乒乓球从手中下落到地上,又向上弹的过程中能的转化情况。
分析:乒乓球从手中下落到刚接触地面是重力势能转化成动能,从接触地面到发生到最大形变是动能转化成弹性势能,从恢复形变到离开地面是弹性势能转化为动动,从离开地面上升的过程是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
(3)举例动能与弹性势能相互转化的例子。
3.学生讨论“想想议议”。
4.练习
5.小结。
篇11: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
教材分析
本节是第七章电功率的第一节电能,教材没有给出电能明确的定义,而是从社会日常生活生产中常见的获得电能和使用电能的例子来引出电能和学习电能的,突出了科学与社会和生活的关系。教材从电能的来龙去脉全面、深入地了解和学习电能。教材举了大量的例子,用了大量生动活泼的图片来说明电能在现代社会中的广泛应用。使学生深刻地体味到物理学在促进人类社会现代化中起着的重要作用。然后从不同家庭使用电能多少的不同,电能有多少,来引入电能的单位,从而介绍单位的换算关系。在此基础上介绍电能的测量工具──电能表。介绍电能表的时候先说明怎样读数,再给出电能表铭牌上的一些参数及其意义,给学生进行学习与探究以一种途径和方法上的指导。然后紧跟时代步伐,介绍新型、现代化的电能表,把现代新技术及时地引进教科书。教材最后从量度能量转化的多少的角度给出功的概念。还举了一些具体的例子说明:有多少电能发生了转化或消耗了多少电能就说电流做了多少功。结果很自然的得出功的单位和能的单位一样。
在新教材中是第一次单独列一节来比较全面系统地学习能。新教材中“能”是一个重要的物理知识,它是贯穿整个新教材内容的一条主线。“能”的概念在声学、物态变化等内容中有提及,但都不够全面、系统和深入。新教材在处理“能”这一知识上有了新的突破,不仅仅把“能”作为新教材一条鲜明的主线,在内容安排上更是从学生日常生活中更多地接触“能”的概念而不是“功”的概念这一实际,重视学生的生活经历在学习科学知识时的作用,光学习能量,然后从量度能量转化的角度来定义功,这样一来把功定义为“用来量度转化或消耗了多少能量”,这样比旧教材对功的定义,就更具有科学性和普遍性,体现了能量是比功更基本的概念。而旧教材在处理能和功上,在学习能的知识之前,先从机械功给出功的概念,此时只能生硬的把功定义为“功等于力乘以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的位移”即“W=F·L”,至于为什么要这样来计算功,教材再没有解释和说明。学生更是觉得非常突然而难以理解和接受。新教材作了光电学后力学的安排,而且在电能这一书里给出了功和能的关系──功是用来量度转化或消耗了多少能的物理量。这样安排以后在后面的力学部分学到机械功以及做功与内能的改变的时候,学生就容易接受和理解得多。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电能的各种来源与应用;
②知道电能及电功的单位;
③会使用家庭电能表。
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调查、查阅资料收集电能的各种来源和各种应用的知识,学习收集和处理信息的方法;
②通过小组的讨论与交流,课堂踊跃发言,了解电能对促进人类社会进步与发展的重要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初步认识科学技术的进步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②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使学生乐于探究日常生产生活中所包含的物理学知识,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
篇12:初二物理下册教案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液体压强规律,学会用压强计测量压强
2、知道液体压强的规律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
3、在探究液体压强规律的过程中,练习使用类比法教学设想重点:初步认识液体压强规律
难点:
知道液体压强的规律
教法:
教学准备玻璃管,橡皮膜,液体压强计,水,教学过程二次备课引入:固体对接触面有压强,那么液体有压强吗?
例:杯子对桌面有压强,杯子里的水对杯底和杯壁是否有压强?
演示实验:
图10-9(a)玻璃管底部橡皮膜鼓起,
图10-9(b)手指会受到力的作用
得出:液体对容器底部和侧壁有压强。
思考:液体内部有压强吗?
例:学生举例:
(1)人在水里,感觉胸闷
(2)图10-9(c)
篇13:初二物理下册教案
初二物理下册第八章:电和磁知识点
课程标准的要求:
1.能用语言.文字和图表描述常见物质的物理特征.
2.能用实验证实电磁相互作用.
3.通过实验,探究通电螺线管外部磁场的方向.
4.通过实验,了解通电导线在磁场中会受到力的作用,力的方向与电流及磁场的方向都有关.
5.通过实验,探究导体在磁场中运动时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全章内容概述:
1.磁场 磁场及磁感线的概念.
2.电生磁 电流周围的磁场及通电螺线管外部的磁场是什么样的?
3.电磁继电器 扬声器 如何用小电流控制大电流,低电压控制高电压?扬声器是怎样工作的?
4.电动机 影响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力方向的有关因素,电动机的换向器的作用,电动机和人类生活的关系.
5.磁生电 什么情况下磁生电?什么是交流电?
教材内容分析及建议
本章内容是电磁的基础,应重视学生的感悟与实验,重视实际利用,重视与生产生活的联系,以学生的动手动脑来体会:学习物理有用。注意指导学生联系实际,学习探究物理奥秘的方法。
章首图:它是一幅激光图片。它是地磁场使得来自太阳的高速粒子飞向地球的两极,与空气中分子原子作用形成绚丽的极光。教师可引导学生齐读章首语,通过阅读可以将学生的思维引入到研究磁场的问题中来。
初二物理下册第八章电和磁:第一节 磁场
本节的重点是磁场及磁感线。教材通过从古代历史入手,即中国人利用手中罗盘在公元843年,开辟了从浙江温州到达日本嘉值岛的航线。导出了我国的四大发明之一:指南针。让学生通过阅读指南针的发明,来进一步明白指南针的作用。
关于磁现象学生是比较熟悉的,虽然对场比较陌生,但对身边有磁场的物体都比较熟悉,尤其对读过小学自然的同学来学习这部分内容,相当于是复习的性质。教师可通过让学生阅读磁现象有关内容及想想议议来学习。让他们自我阅读、看图填空,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兴趣。
磁场:教材先给出了磁场定义,接着让学生通过想想做做的实验探究来研究磁体的磁极,感知磁体周围的磁场、磁场的方向。
通过教师演示实验让学生感知条形磁体的磁场的分布。通过P48 图⒏1-6 ⒏1-7 类比联想找出磁感线分布规律。
地磁场:学生通过前面的实验不难发现小磁针静止的指向的规律性不易推断出周围有磁场对它的作用,即地磁场教材中明确指出了地理地磁两极并不重合。至于地磁场产生的原因还是一个秘密,还没有满意的结果。教材把希望寄予在同学门身上
磁化:课标中虽没有明确要求,单磁化内容在日常生活中多见,我们要引导学生学习。教材中安排了一个探究性的实验,来研究磁化问题,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大致了解到使一根钢针磁化的方法,后面又让学生利用自己自制的磁化钢针制作一个指南针,实验容易成功。这样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科学世界可引导学生阅读。
篇14:初二物理下册教案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从学生熟悉的“灯泡发光、电动机砖动”现象提出问题:灯泡发光、电动机转动,都需要电流,那么电流是怎样形成的呢?引起学生思考。
学生在思考后得不出结论的情况下,需要教师的讲解点拨。电流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怎样让学生对其有一个形象的了解,教材用水流类比电流、阀门类比开关、涡轮类比电灯、抽水机类比电源、水位差类比电压。让学生体会用“水位差是形成水流的原因”类比“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用“抽水机是形成水位差的原因”类比“电源是形成电源的原因”;用“流动的水冲动水轮机转动”类比“流动的电荷使灯泡发光”。
在学生初步知道电源、电压、电流的作用后,介绍了电压有高低、电压的单位;介绍了生产、生活中的用电器的电压值,是学生感觉到“电压”就在我们身边。
电压概念的初步建立过程充分体现了“类比的科学方法”,把难懂的概念用通俗的方法说明使学生容易理解。
教法建议
演示一个显示电路通电的实验(小灯泡发光),启发指出电路中有电流。提问电流是怎样产生的?若学生回答是因为电路中接有电源,则可进一步提问:有电源为什么就会有电流呢?学生的回答一般是不完全的,在指出它们的正确方面以后,就此引入新课。
1.用类比法讲解电流形成电流原因
对初中学生可以采用类比方法,说明电压使电路中形成了电流,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首先作好课本演示实验,让学生看到A、B两杯水面高度不同是形成水流冲动涡轮转动的原因,当水面相平后,水就停止了流动。要让水持续流动,就需要用抽水机把B杯中的水抽到A杯,使两杯水面再次形成液面差。
由以上类比,启发学生归纳出:水的流动是因为有水压,电荷作定向移动是因为有电压。因此可知电压使电路中形成了电流,电源使提供电压的装置。
注意:讲授电压时,还需着重指明是那段电路两段的电压。常说的“电路上的电压”,指的是“这段电路两端的电压”。
2.电压的高低和单位
先从水压有大小引出电压也应有大小(高低),在做下面的实验:
(1)用1节、2节、3节干电池分别给同一个小灯泡通电(选用额定电压为3。8V的灯泡),小灯泡的亮度不一样。
(2)用手摇发电机给一个小灯泡通电,改变手摇的快慢,小灯泡的亮度不同。从小灯泡的亮度不同,说明不同电源产生的电压不同。
(3)介绍电压的单位:伏特(V)。一接干电池电压1。5V,家庭电路电压220V。比伏大的单位有千伏(kV),高压输电线间的电压达几千伏甚至到几万伏。比伏小的单位友毫伏(mV)。
(4)在讲完电压的单位之后,认真地介绍课本的几种电压值,还可以多介绍一些生产、生活中用电器的额定电压值,可以布置查找记录电源、用电器额定电压值的家庭作业,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
(5)讨论“想象议议”中的问题,可以起到巩固、归纳本节知识的作用:用电器工作需要通过电流,产生电流需要在用电器两端加上电压,提供电压需要电源。
篇15: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
【课堂学习】
活动一:比较物质的硬度
实验:用铁钉在肥皂上划一下,会看到。
现象表明。
由此想到了判别物质软硬程度的方法:不同物体间相互划一下,然后根据是否留下划痕加以比较。
硬度:不同物质的软硬程度是不同的,物质软硬程度的特性称为,它是物质的物理属性之一。
活动二:比较下列物品的硬度
器材:玻璃、钢锯条、塑料尺、粉笔、铁钉、铜钥匙、铅笔芯等。
探究目的:比较物质的硬度,并按硬度大小排序。
进行实验和收集证据:将实验刻画现象填写在相应的方格中 实验结论:这些物质按硬度大小的排序是:、、、
活动三:对图6-13中的各种物品的导电性作比较
能导电的物品是
不能导电的物品是
活动四:分别说出图6-14中各图反映的是物质何种物理属性
abcde
活动五:物质的物理属性包括:
状态、硬度和、、、、、、等。
活动五:阅读“生活·物理·社会”,谈谈你的体会。
活动六:完成“WWW”第1题。
活动七:完成“WWW”第2题。
活动八:看书本20页“综合实践活动”,并回答书本提出的问题
【课堂练习】
1.剪刀刀口,菜刀刀口都很锋利,可以用来剪衣服,切食品,它们一般都是用钢制作而不用木头制作,这是利用了钢的大的属性。在抗洪抢险中,解放军战士穿的救生背心,夹层里面填充的是泡沫塑料块,这是利用它的属性。
2.将橡皮泥、陶瓷、豆腐、粉笔按硬度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
3.下列这些物体:橡皮、钢尺、塑料尺、纯净水、水银,试把它们分成二类,并写出分类的依据。一类:,其特征:;
另一类:,其特征:。
4.爱迪生经过无数次尝试,最终发明和改进了白炽灯丝,他最终选用了钨这种物质作为白炽灯灯丝,是利用了钨这种物质的特性。
5.古语云:“没有金钢钻,不揽瓷器活”,说明自己有这个能力做某件事情。但就从字面意思来看,这句话中包含的物理道理是:。
6.下列哪种性质不属于物质的物理属性
篇16: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一切浸在液体中的物体都受到浮力作用,浮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的。
2.能认识浮力产生的原因。
3.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在液体中所受的浮力。
4.能认识物体所受的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教学重难点
重点: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
难点:运用实验和分析的方法得出浮力产生的原因。
教学工具
多媒体、板书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提出问题:1.船为什么能在海面上航行?2.救生圈、救生衣的作用是什么?
板书:第二节阿基米德原理
(二)出示学习目标
课件展示学习目标,指导学生观看。过渡语:看完了没有?
二、先学
(一)出示自学指导
请同学们认真默读课本P49----P52内容,要求边看、边划、边记。
1.看课本p49图10.1-1回答,什么是浮力?浮力的方向?
2.根据图10.1-3总结浮力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3.看演示实验:测量铝块浸没在水中所受的浮力,学会利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出浮力的大小。
4.看课本p51找出浮力的大小与那些因素有关?与哪些因素无关?你能举例说明吗?
(二)学生自学教材
老师巡视,了解学情,掌控学生高效学习,时间到,问完成的请举手?
过渡语:合上书,独立完成自我检测
(三)自学检测反馈
要求:6分钟完成自学检测题目,要求书写认真、规范。让四个小组的基础较差的同学到黑板完成,书写成绩和题目成绩记入小组量化,要求书写认真、规范。
1.鸭子能浮在水面上,用钢铁做的轮船也能浮在水面上,说明水对他们有xxx力。
2.你游过泳吗?当你的身体浸入水中体积越大,你会感觉到水给你向上的托力xx这个水对你向上的托的力其实就是xxx力。再比如,我们从水中抬起一个石头要比在空气中抬起感觉要xx(“轻”或“重”),这些事例都说明,在水中要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水的xx力。
3.浮力的方向是怎样的xxx,它与重力方向xxx。
4.如果用测力计测出铜块重为1N,将铜块没入水中,测力计的示数变为0.87N,铜块受到的浮力是xxx。
5.浮力产生的原因是xxx。
三、后教
(一)展示交流,统一答案
先交换学案,然后更正。2分钟时间让发现问题的学生到黑板上用红笔更正,提出先学中未解决的疑惑,小组或全班讨论解决。
(二)生生合作,探究交流
学生先独立思考完成实验设计,小组长组织进行探究实验,展示交流,老师给予即时评价。
探究1探究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探究2浮力产生的原因:xxx。
实验:将一去掉底的矿泉水瓶倒置,放入一乒乓球,去掉瓶盖,向瓶中加入水,可观察到乒乓球xxx(会不会上浮),因为乒乓球下底部没有受到压强作用。xxx将瓶盖盖好,再向瓶中加水,可观察到乒乓球xxx(会不会上浮),此时乒乓球受到xxx力的作用。
分析:盖上瓶盖后,向瓶内加水,乒乓球在水中上下表面所处的深度xxx,所以上下表面所受的液体压力不同,下表面所受的向上的压力xxx上表面所受的向下的压力,这个压力差就是浮力。
结论:浮力产生的原因是
(三)同学总结,调查学情.
四、当堂训练
(一)过渡语
请同学们合上课本,完成学案训练题。10分钟完成。
(二)学生练习,教师巡视。
1.弹簧测力计下挂一石块,下列情况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最小的是()
A石块在空气中B石块在水中C石块在酒精中D石块在盐水中
2.某同学将一金属块轻轻放入盛满水的烧杯中,当它浸没在水中后,溢出了重3N的水,如果将该金属块浸没在盐水中则受到盐水的浮力将3N。(填“>”“=”或“<”)
3.一金属块在空气中称重27N,把它全部浸没在水中称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17N,则该金属块受到的浮力是.
(三)展示答案,学生交换批阅,小组长检查小组互评,老师了解学情
(四)学生根据学习目标总结本节课学到的知识。
【物理下册教案】相关文章:
1.初二物理下册教案
10.初二物理下册知识点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