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文档 > 教案>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数学教案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数学教案

2024-01-17 08:37:30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honglele”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7篇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数学教案,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数学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数学教案

篇1: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数学教案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数学教案第三节: 圆锥的体积(2)

【教学内容】

圆锥的体积(教材第34页例3)。

【教学目标】

进一步理解圆锥的体积公式,能运用公式进行计算,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重点难点】

圆锥体积公式的实际应用。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情景导入】

前面的课程中我们一起经历了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有同学能说一说么?

指名学生回答。

板书:V圆锥=11V圆柱=Sh 33

【新课讲授】

1.教学例3。

(1)组织学生阅读题目,理解题意。

(2)组织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解答。

(3)组织学生交流反馈,结合学生发言,教师板书:

2.教学补充例题。

例:在打谷场上,有一个近似于圆锥的小麦堆,测得底面直径是4m,高是1.5m,每立方米小麦约重735kg,这堆小麦大约有多少千克?

教师先引导学生读题,弄清题意。组织学生在小组中合作完成,并在全班交流。

【课堂作业】

完成教材第34页“做一做”第2题。

先组织同学们在练习本上演算,教师集体订正。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教学反思:

篇2: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

圆锥的认识。(教材第31~32页例1及教材第35页练习六的第1、2题)。

【教学目标】

1.认识圆锥,掌握它的各部分名称及特征。

2.认识圆锥的高,掌握测量圆锥的高的方法。

3.通过观察圆锥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以及从实物抽象到几何的能力。

【重点难点】

认识圆锥的高及高的测量方法。

【教学准备】

圆柱纸筒,布,圆锥形的实物,圆锥模型,木板,多媒体课件,米(或沙子),三角板,长方形,半圆形硬纸片。

【情景导入】

“魔术”导入,引出课题。

1.出示一个圆柱,用这个圆柱外壳套住一个圆锥。

教师:这是一个圆柱,谁能说说它有什么特征?

学生回答。

2.教师:现在老师用一块布把这个圆柱遮住(边说边演示)。如果这个圆柱的上底面慢慢的缩到圆心时,那么圆柱将变成怎样的呢?你能试着描述一下吗?

学生回答。

3.教师:现在看一看,老师能不能把这个圆柱变成你们说的那样。

教师喊一、二、三,揭开遮在圆柱上面的布,露出一个圆锥。

教师:像你们说的一样吗?

学生回答。

4.教师:看到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呢?

【新课讲授】

1.初步感知。

电脑出示圆锥实物图。

2.认识圆锥及各部分的名称。

(1)引导学生认真对照图形和模型观察。

请一名学生上台指出哪是圆锥的底面,哪是圆锥的侧面。

师:我们已经知道了圆锥的底面和侧面,大家围绕下面几个问题同桌之间共同探讨。

①圆锥有几个底面?是什么形状的?

②用手摸一摸圆锥的侧面,你发现了什么?

③用手摸一摸圆锥的顶点,你有什么感觉?组织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中相互交流,然后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结果小结:圆锥有一个底面,是圆形的,有一个侧面,它是一个曲面,有一个顶点。

(2)怎样画圆锥的平面图呢?

示范:先画一个等腰三角形,它的底边是虚线,然后画出它的底面,底面要画成椭圆的,最后标出顶点、底面、圆心、底面半径r。(师在黑板上画出来)

学生试着在自己的练习本上画。

(3)认识圆锥的高。

师:圆锥的高在哪里?圆锥的高有几条?先让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汇报,然后全班讨论。 教师:圆锥的高就是指从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师在黑板上画出来)

那么它有几条高一看就知道了。(1条)

(4)测量圆锥的高。

教师:由于圆锥的高在圆锥的里面,我们不能直接测量它的长度,怎样测量圆锥的高呢? 组织学生小组合作,交流汇报。

课件演示测量过程,教师叙述:

①把圆锥的底面放平;

②用一块木板水平的放在圆锥的顶点上面;

③竖直地量出平板和底面之间的距离。

同桌相互配合,动手测量手中圆锥的高。

教师:谁来展示一下你的方法,有其它的方法吗?

教师:如果是圆锥形的沙堆和粮堆,又怎样测量它的高呢?(学生合作实验,并相互交流)

(5)大家喜欢制作玩具吗?下面我们一起制作一个玩具,好吗?拿出你准备的三角形、长方形硬纸片,快速转动,看一看它们是什么形状?(学生操作演示,小组内互相演示)

【课堂作业】

1.完成教材第32页的“做一做”。

2.完成教材第35页练习六第1、2题。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让学生畅所欲言后,教师再加以小结。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教学反思:

篇3: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

圆锥的体积(1)(教材第33页例2)。

【教学目标】

1.参与实验,从而推导出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会运用圆锥的体积公式计算圆锥的体积。

2.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让学生经历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体验观察、比较、分析、总结、归纳的学习方法。

【重点难点】

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准备】

同样的圆柱形容器若干,与圆柱等底等高的圆锥形容器,与圆柱不等底等高的圆锥形容器若干,沙子和水。

【情景导入】

1.复习旧知,作出铺垫。

(1)教师用电脑出示一个透明的圆锥。

教师:同学们仔细观察,圆锥有哪些主要特征呢?

(2)复习高的概念。

【新课讲授】

自主探究,操作实验

下面,请同学们利用老师提供的实验材料分组操作,自己发现屏幕上的圆柱与圆锥体积之间的关系,解决电脑博士给我们提出的问题。

出示思考题:通过实验,你们发现圆柱的体积和圆锥的体积之间有什么关系?你们的小组是怎样进行实验的?

(1)小组实验。

A.学生分6组操作实验,教师巡回指导。(其中4个小组的实验材料:沙子、水、水槽、量杯、等底等高的圆柱形和圆锥形容器各一个;另外2个小组的实验材料:沙子,既不等底也不等高的圆柱形和圆锥形容器各一个,体积有8倍关系的也有5倍关系的。)

B.同组的学生做完实验后,进行交流,并把实验结果写在黑板上。

(2)全班交流。

①组织收集信息。

学生汇报时可能会出现下面几种情况,教师把这些信息逐一呈现在黑板上:

A.圆柱的体积正好等于圆锥体积的3倍。

B.圆柱的体积不是圆锥体积的3倍。

C.圆柱的体积正好等于圆锥体积的8倍。

D.圆柱的体积正好等于圆锥体积的5倍。

E.圆柱的体积是等底等高圆锥体积的3倍。

F.圆锥的体积是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 3倍。

②引导整理信息。指导学生仔细观察,把黑板上的信息分类整理。(根据学生反馈的实际情况灵活进行)

③参与处理信息。围绕3倍关系情况讨论:请这几个小组同学说出他们是怎样通过实验得出这一结论的?哪个小组得出的结论更科学合理一些? 圆锥的体积是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1。(突出等底等高,并请学生拿出实验用的器材,自己比划、3

验证这个结论)引导学生自主修正另外两个结论。

(3)诱导反思。为什么有两个实验小组的结果不是3倍的关系呢?

(4)推导公式。尝试运用信息推导圆锥的体积公式。这里的Sh表示什么?为什么要乘1?要

求圆锥体积需要知道几个条件?

(5)解决问题。童话故事中的小白兔和狐狸怎样交换才公平合理呢?它需要什么前提条件?(动画演示:等底等高,之后播放狐狸拿着圆锥形雪糕离去的画面)

【课堂作业】

完成教材第34页“做一做”第1题。

先组织学生在练习本上算一算,然后指名汇报。

【课堂小结】

教师:请你说说知道哪些条件就可以求圆锥的体积?学生自由交流。

【课后作业】

1.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教学反思:

篇4:小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数学教案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比例第1课时教案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魏家庄小学   史学斌

.3.18

教学内容:P32~34  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能正确判断两个比是否能组成比例。

2、通过引导探究、概括归纳、讨论、合作学习,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

3、使学生初步感知事物间是相互联系、变化发展的。

教学重点;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判段两个数能否成比例,并正确的组成比例。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法与学法指导:1、通过联系旧知识,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出比例的基本意义和性质,并通过运用巩固。2、通过实例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出判断比例成立的一般方法,并通过相应练习使学生牢固掌握。3、通过实例拓展学生思维,灵活运用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正确组成比例。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复习铺垫

1、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上学期我们学过的比的知识,谁能说说什么叫做比?并举例说明什么是比的前项、后项和比值。

教师把学生举的例子板书出来,并注明比的各部分的名称。

2、我们知道了比的前后项相除所得的商叫做比值,你们会求比值吗?教师板书出下面几组比,让学生求出它们的比值。

12:16     :       4.5:2.7      10:6

学生求出各比的比值后,再提问:哪两个比的比值相等?

(4.5:2.7的比值和10:6的比值相等。)

教师说明:因为这两个比的比值相等,所以这两个比也是相等的,我们把它们用等号连起来。(板书:4.5:2.7=10:6)像这样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什么呢?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比例的意义)

二、引导探究,学习新知

1、教学比例的意义。

(1)出示P32例1。

每面国旗的长和宽的比分别是多少?指名分别算出一面国旗长和宽的比。

5:      2.4:1.6    60:40      15:10

每面国旗长和宽的比值有什么关系?(都相等)

5: =2.4:1.6    60:40=15:10      2.4:1.6=60:40

象这样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比例也可以写成: =     =

(2)我们也学过不同的两个量也可以组成一个比,如:

一辆汽车第一次2小时行驶80千米,第二次5小时行驶200千米。列表如下:

时间(时) 2 5

路程(千米) 80 200

指名学生读题。

教师:这道题涉及到时间和路程两个量的关系,我们用表格把它们表示出来。表格的第一栏表示时间,单位“时”,第二栏表示路程,单位“千米”。   这辆汽车第一次2小时行驶多少千米?第二次5小时行驶多少千米?(边问     边填写表格。)

“你能根据这个表,分别写出第一、二次所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比吗?”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第一次所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比是80:2

第二次所行驶的路程和时间的比是200:5

让学生算出这两个比的比值。指名学生回答,教师板书:80:2=40,200:5=40。让学生观察这两个比的比值。再提问:你们发现了什么?”(这两个比的比值都是40,这两个比相等。)

教师说明:因为这两个比相等,所以可以把它们用等号连起来组成比例。(板书:80:2=200:5)像这样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指着比例式4.5:2.7=10:6提问: “谁能说说什么叫做比例?”引导学生观察是表示两个比相等。然后板书: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并让学生齐读一遍。

“从比例的意义我们可以知道,比例是由几个比组成的?这两个比必须具备什么条件?因此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关键是看什么?如果不能一眼看出两个比是不是相等的,怎么办?”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小结: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比例是由两个相等的比组成的。在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时,关键是看这两个比是不是相等。如果不能一眼看出两个比是不是相等,可以先分别把两个比化简以后再看。例如判断10:12和35: 42这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先要算出 10: 12= ,35: 42= ,所以 10:12=35:42。(以上举例边说边板书。)

(3)比较“比”和“比例”两个概念。

教师:上学期我们学习了“比”,现在又知道了“比例”的意义,那么“比”和“比例”有什么区别呢?

引导学生从意义上、项数上进行对比,最后教师归纳:比是表示两个数相除,有两项;比例是一个等式,表示两个比相等,有四项。

(4)巩固练习。

①用手势判断下面卡片上的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能,就用张开拇指和食指表示;不能就用两手的食指交叉表示。)

6:3和12:6    35:7和45:9     20:5和16:8     0.8:0.4和0.3:0.6

学生判断后,指名说出判断的根据。

②做P33“做一做”。

让学生看书,不抄题,直接把能组成比例的两个比写在练习本上,教师边巡视边批改,对做得不对的,让他们说说是怎样做的,看看自己做得对不对。

③给出2、3、4、6四个数,让学生组成不同的比例(不要求举全)。

④P36练习六的第1~2题。

对于能组成比例的四个数,把能组成的比例写出来。组成的比例只要能成立就可以。

第4小题,给出的四个数都是分数,在写比例式时,也要让学生写成分数形式。

2、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

(1)教学比例各部分的名称。

教师:同学们能正确地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了,那么比例各部分的名称是什么?请同学们翻开教科书P34,看看什么叫比例的项、外项、内项。

指名让学生指出板书中的比例的外项、内项。

(2)教学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师:我们知道了比例各部分的名称,那么比例有什么性质呢?现在我们就来研究。(在比例的意义后面板书:比例的基本性质)请同学们分别计算出这个比例中两个内项的积和两个外项的积。教师板书:

两个外项的积是80×5=400

两个内项的积是 2×200=400

“你发现了什么?”(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板书:80×5=2×200“是不是所有的比例都是这样的呢?”让学生分组计算前面判断过的比例式。

通过计算,大家发现所有的比例式都有这个共同的规律,谁能用一句话把这个规律说出来?

最后教师归纳并板书出: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并说明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比例的基本性质又是怎样的呢?”(指着80:2=200:5)教师边问边改写成: =

“这个比例的外项是哪两个数呢?内项呢?”

“因为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的积,所以,当比例写成分数的形式,等号两端的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的积怎么样?

学生回答后,教师强调:如果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比例的基本性质就是等号两端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积相等。

3.巩固练习。

前面要判断两个比是不是成比例,我们是通过计算它们的比值来判断的。学过比例的基本性质以后,也可以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来判断两个比能不能成比例。

(1)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3:4和6:8能不能组成比例。

(2)P34“做一做”。

三、巩固深化,拓展思维

1、说说比和比例有什么区别?

2、填空

5:2=80:(    )      2:7=(    ):5     1.2:2.5=(    ):4

3、先应用比例的意义,再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下面那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1) 6:9和 9:12   (2)1.4:2 和 7:10     (3) 0.5:0 .2和 :

4、下面的四个数可以组成比例吗?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

2 、3 、4和6

四、全课小结,提高认识

通过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知识?什么是比例?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做什么?

五、课堂练习,辅助消化

P36~37第3~6题。

六、课堂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操场上的国旗:2.4:1.6=

教室里的国旗:60:40=所以,2.4:1.6=60:40

也可以写成=

像这样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比例

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两端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

作业设计

1、判断。

(1)如果3×a=5×b,那么5:a=3:b。

(2) 4: 8和 3: 9中,可以组成比例的。

(3)在一个比例中,两个外项分别是7和8,那么两个内项的和一定是15。

2、用 4、8、6 、12四个数分别作为比例的项,你能组成几个比例?

3、请你用20以内的四个合数组成一个两个比的比值都是 2的比例。

教学反思:通过对这一部分的教学,首先要特别注意的是前后知识的联系,要让学生对上学期学习的比有较好的认识和回顾,温故而知新。学生在学习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后判断成不成比例,是这一部分的难点,教师要加以引导的同时,让学生分组合作深入探究,自主发现互相交流体验成功。

篇5: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

圆柱的表面积(2)(教材第22页例4)

【教学目标】

能灵活运用求圆柱侧面积、表面积的相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重点难点】

运用圆柱的表面积公式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和圆柱体模型。

【复习导入】

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圆柱的表面积计算公式,有同学能说一说么?

指名学生回答。板书:

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侧面积+两个底面面积

圆柱的侧面积=圆柱的底面周长×高

【新课讲授】

教学例4。

(1)出示例4。学生读题,明确已知条件:已知圆柱的高和底面直径,求表面积。

(2)求厨师帽所用的材料,需要注意:厨师帽没有下底面,说明它只有一个底面。

(3)指定两名学生板演,其他学生独立进行计算。教师巡视,注意看学生所算最后的得数是否正确。

(4)巩固练习。

①教材第22页“做一做”第1题。组织学生独立完成。

②教材第22页第2题。请三名学生板演,其余同学做在草稿本上。

【课堂作业】

完成教材第23~24页练习四的第7~12题。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教学反思:

篇6: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数学教案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数学教案第五节: 圆柱的体积(2)

【教学内容】

圆柱的体积(2)

【教学目标】

能运用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重点难点】

容积计算和体积计算的异同,体积计算公式的灵活运用。

【教学准备】

教具。

【复习导入】

口头回答。

教师: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有同学能说一说么?指名学生回答。板书: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V=Sh=πr2h

【新课讲授】

1.教学例6。

(1)出示例6,并让学生思考:要知道杯子能不能装下这袋牛奶,得先知道什么?学生:应先知道杯子的容积。

(2)学生尝试完成例6。

(3)比较一下补充例题和例6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2.教学补充例题。

(1)出示补充例题:教材第26页“做一做”第1题。

(2)指名学生回答下面问题:①这道题已知什么?求什么?②能不能根据公式直接计算?③计算结果是什么?学生:计算时既要分析已知条件和问题,还要注意统一结果单位,方便比较。

(3)教师评讲本题。

【课堂作业】

教材第26页“做一做”第2题,第28页练习五第3、4题。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感受?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篇7: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

圆柱的体积(教材第25页例5)。

【教学目标】

探索并掌握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会运用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体会转化的思想方法。

【重点难点】

1.掌握圆柱的体积公式,并能运用其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2.理解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准备】

推导圆柱体积公式的圆柱教具一套。

【复习导入】

1.口头回答。

(1)什么叫体积?怎样求长方体的体积?

(2)怎样求圆的面积?圆的面积公式是什么?

(3)圆的面积公式是怎样推导的?在学生回忆的基础上,概括出“转化图形——建立联系——推导公式”的方法。

教师板书:圆柱的体积(1)。

【新课讲授】

1.教学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

(1)教师演示。

把圆柱的底面分成16个相等的扇形,再按照这些扇形沿着圆柱的高把圆柱切开,这样就得到了16块体积相等,底面是扇形的立体图形。

(2)学生利用学具操作。

(3)启发学生思考、讨论:

①圆柱切开后可以拼成一个什么立体图形?

学生:近似的长方体。

②通过刚才的实验你发现了什么?

教师:拼成的近似长方体和圆柱相比,体积大小变了没有?形状呢?

学生:拼成的近似长方体和圆柱相比,底面的形状变了,由圆变成了近似长方形,而底面的面积大小没有发生变化。近似长方体的高就是圆柱的高,没有变化。故体积不变。

(4)学生根据圆的面积公式推导过程,进行猜想:

①如果把圆柱的底面平均分成32份,拼成的形状是怎样的?

②如果把圆柱的底面平均分成64份,拼成的形状是怎样的?

③如果把圆柱的底面平均分成128份,拼成的形状是怎样的?

(5)启发学生说出:通过以上的观察,发现了什么?

①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拼起来的形状越接近长方体。

②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每份扇形的面积就越小,弧就越短,拼起来的长方体的长就越接近一条线段,这样整个立体形状就越接近长方体。

(6)推导圆柱的体积公式。

①学生分组讨论:圆柱的体积怎样计算?

②学生汇报讨论结果,并说明理由。

教师:因为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乘高,而近似长方体的体积等于圆柱的体积,近似长方体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底面积,近似长方体的高等于圆柱的高,所以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课堂作业】

教材第25页“做一做”和教材第28页练习五的第1题。学生独立做在练习本上,做完后集体订正。

篇8: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

圆柱的认识(教材第17~20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圆柱的特征,认识圆柱的底面及其直径和半径,圆柱的高、侧面及圆柱的展开图。

2.通过观察,认识圆柱并掌握它的特征,建立空间观念。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增强从实物抽象到几何图形的能力。

【重点难点】

1.理解并掌握圆柱的特征,建立空间观念。

2.明确圆柱沿高展开的侧面展开图是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理解长方形(侧面展开图)的长和宽与圆柱的底面周长和高的关系。

【情景导入】

师: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一位朋友,你们知道它是谁吗?

(师拿起圆柱体模型,让学生一起说出它的名字。)

师:在一年级我们就看见过它,却没有深刻认识它,想不想进一步认识它?

师:好,那么我们这节课就来认识一下圆柱,一起走近它,看看它究竟有什么奥秘。 (教师板书课题:圆柱的认识。)

【新课讲授】

1.初步感知圆柱。

(1)大家找一找我们生活的周围有哪些圆柱形的物体,谁能说一说?(师指名回答)

(2)教师展示课件中常见的圆柱形物体。

(3)教师:这些物体有哪些共同的特点?大家也可以拿出自己手中的圆柱形物体看一看,摸一摸。

(4)教师又拿出几个不是圆柱,接近圆柱形物体,然后问:它们是圆柱吗?为什么?那么什么样的物体才是真正的圆柱?

学生回答后,教师强调:圆柱一定是直直的,上下一样粗细。

2.教学例1。

(1)认识圆柱的面。

分组活动,每人拿一个圆柱,摸一摸它的面。学生互相交流自己的感觉。启发学生自主探究圆柱的特征。

教师:圆柱一共有几个面?用手摸上、下底,看一看有什么特点?再摸一摸侧面,有什么感觉,它是一个什么面?

学生:3个面;形状相同,都是圆形,面积相等;曲面。

教师小结:圆柱的上下两个面叫做底面,它们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圆。圆柱的侧面是一个曲面。 教师在黑板上画出圆柱图,并把上下底面、侧面标出来。

(2)认识圆柱的高。

①教师出示高、矮不同的圆柱体提问:哪个圆柱高,哪个圆柱矮?

②如何测量圆柱的高?小组讨论,找出测量方法。然后请一名学生展示自己的测量方法。

(3)教师出示准备好的长方形纸片。

教师:同学们和我一起快速转动纸片,看一看转出来的是什么形状。组织学生操作后,汇报结果。

3.教学例2。

(1)请同学们摸一摸你们的圆柱体的侧面,猜想一下,如果把侧面展开后会是什么形状?

(2)组织学生分小组操作:剪开侧面,再展开。

(3)教师:你们有什么发现?会有几种情况出现?小组之间可以相互交流。

(4)大家再认真观察展开图的长和宽并和圆柱相比较,此时的长相当于圆柱的什么?宽呢?学生观察并思考。教师用课件将长方形还原并再打开。

(5)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情况下圆柱的侧面展开图是正方形?

【课堂作业】

1.完成教材第18、19页的“做一做”。

2.完成教材第20页练习三的第1、2、3题。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组织学生畅谈学习的收获。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教学反思:

篇9: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

圆柱的表面积(1)(教材第21页例3)。

【教学目标】

1.理解圆柱的表面积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会正确地计算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

【重点难点】

1.掌握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2.理解圆柱的底面半径(直径)及圆柱的高和圆柱侧面的长、宽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和圆柱体模型。

【复习导入】

1.复习引入。

指名学生说出圆柱的特征。

2.口头回答下面的问题。

(1)一个圆形花池,直径是5m,周长是多少?

(2)长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

板书: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新课讲授】

1.教师出示圆柱形实物,师生共同研究圆柱的侧面积。

2.教学例3。

(1)圆柱的表面积的含义。

(2)计算圆柱的表面积。

①师:圆柱的表面展开后是什么样的?

组织学生将制作的圆柱模型展开,观察展开的面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并把它们都标出来。引导学生说出:圆柱的表面是由两个底面和一个侧面组成。

②组织学生自主探究、交流,该如何计算圆柱的表面积。指名发言,教师归纳:圆柱的表面积=圆柱的侧面积+两个底面积。

(3)巩固练习:教材第21页“做一做”。组织学生独立完成,请两名学生板演后集体订正。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教学反思:

篇10:小学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作文

鸟儿想要在天空中飞翔,就要学会飞翔的本领;鱼儿想要在大海里翱游,就要学会翱游的本领;人们想要在社会上立足,就要先学会生存。

记得有一次,妈妈带着弟弟出去玩,家里只有我一个人在家。我看了一小会儿电视,忽然,听见了一阵脚步声,我以为是楼下的人,便没在意。可是,又过了一会儿,脚步声逐渐接近,然后便敲响了我家的门。我走过去,刚想开门,心想:妈妈刚出去,这么快就回来了?如果是妈妈回来的话,应该会有弟弟的声音啊?为什么会没有呢?难道是送快递的?但是我家最近没在网上买东西呀。于是,我透过猫眼一看,是一个人穿着快递员的衣服,手里拿着快递的人。但是,他特别奇怪,明明这么热的天,却捂得那么严实。我便问:“谁啊?”“送快递的。”他平静地回答。“哦,那你就把快递放那儿吧。”我赶紧回答。“不行,你一定要出来拿,不然我怕一会儿会有人拿走的!”他开始有点急躁了。“请你快开门拿你的快递。”很显然,他开始暴躁了。怎么办呀?我该怎么办呀?我有点害怕了,但我马上冷静了下来,说:“爸,你出来拿下快递吧。”那个人听后说:“对不起,我看错了。”然后,赶紧走了。妈妈回来后,夸我很机智,我非常高兴。

在我们的生活中,或许会遇到一些危险的事,但我们只要勇敢、机智、沉着、冷静,就可以摆脱危险,这样我们才能学会生存!

篇11: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作文

主人公鲁宾逊向往航海,他开始了向非洲海岸航行的旅程。他乘坐的船在南美洲海岸对面一座海岛附近触礁,只有鲁宾逊一个幸存下来。他急中生智,做了一个木筏将沉船上的粮食、弹药、淡水、衣服工具等搬到岸上去。为了能长期生存下去,他吃得很节省。后来,他逐渐开扩了山洞,寻到了野味,还找到了几股清泉,写写笔记,不愁吃喝,生活还过得有滋有味。

此后的24年,他一直在岛上生活。他在小山另外建成一座房子,名曰“夏日别墅”。他还种了玉米、大麦和稻谷,学会了磨面和烤面包。每天早晚,他阅读从沉船上找到的《圣经》感谢上帝把他从海里救上来,有一天,他发现了野人的踪迹。凭借他的智慧与本领,他不仅赶跑了野人,还救出了几个俘虏。他们自得其乐地延续着世外般的生活,鲁宾逊还意外地发现了其中的一个人是自己从小未曾谋面的父亲。终于有一天,他们借着一艘英国船只回到了阔别35年的家乡。后来他结婚了,过着知足幸福的生活。绝岛漂流,鲁宾逊几乎陷入绝境,但他没有被悲观绝望的情绪所压倒,也没有听天由命,坐以待毙,而是发挥自己的全部才智,靠着顽强的毅力和勤劳的双手与大自然作斗争,创造崭新的生活。鲁宾逊不仅是一个白手起家与自然抗争的劳动者,他更具有无限的勇气和坚韧不拨的实干精神,他的聪明才智和创造热情令我们振撼。

此外,28年滞留荒岛的经历也不能止住他继续冒险奋斗的脚步。鲁宾逊这种勇于进取冒险精神,体现了当时资产阶级不满足现状,要开拓世界创新未来的雄心壮志和豪迈气魄。

知足常乐,奋斗常乐,到底哪个才是生活的真谛呢?但是,我们都知道,要求仅限于生活必需品的人是最快乐的,而欲望超过这个限度,要求越多,要么所得越多,要么失去越多。

篇12: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作文

生存,一个很熟悉的字眼。在我们现在的这个社会上,不再可能会有好像鲁滨孙的那种事迹。但在我们不留意的时候,有些危险也在悄然入驻我们的生活中,成为我们生活的一种威胁,所以,我们要学会生存,学会保护自己。

远的不说,就只说近的。在一个星期天的下午,三个小孩子在没有给家人打招呼的情况下,就私自跑去河边玩耍,嬉戏。玩着玩着,一个小同学一不小心被陷在了水中,其他两位小同学去救他,可是他们都不会游泳,不但没有救了他,反而也把自己拉进到了水中。结果,导致溺水而死。

虽然一些人为此付出了惨重代价,但是有些人却能克服这些危险。

星期三中午,四个小伙伴在草地上踢足球,结果足球被踢到了另一片草地,一位同学去捡,结果摔倒了,再也爬不起来了,剩下的三位伙伴,看到自己的好朋友摔倒了,便去扶他起来。可意想不到的是,四名伙伴都倒在了那里。一旁的一个女生看到了,走过去看了看,发现那里有一根电线。奥,原来他们是触电了呀!那位女生顿时想起了老师在课堂上讲的话:“木头,塑料都是绝缘体。”于是,她便用旁边的一根树枝挑开了电线,成功的拯救了这四个小伙伴。

生活中还有许许多多好像此类的事例,因此,我们更要学会生存的基本知识,才能在这个社会上一步一个脚印,大跨步的走下去,成为最后的胜利者!

篇13: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测试卷

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测试卷

一、看拼音写词语。(8分)

piāo yì hǔ p wēn wén ěr yǎ dī shuǐ bú lu

( ) ( ) ( ) ( )

yù 括n yù hán rán méi zhī jí bīn qīn yù jié

( ) ( ) ( ) ( )

二、给“啊”选择正确的读音,将序号填在括号里。(4分)

啊:①ā ②na ③ya ④wa

1、啊!我爱你,中国! ( )

2、这是一本多漂亮的书啊! ( )

3、漓江的水真清啊! ( )

4、由此看来,水是真君子啊! ( )

三、对对子。(6分)

天对 __________ 盛夏对__________ 绿叶对__________

高对__________ 北国对__________ 和平对__________

四、用修改符号在原句上修改病句。(6分)

1、说话不礼貌的人是不文明的行为。

2、经常阅读课外书,能够丰富和提高阅读能力。

3、通过老师的教育,使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五、把下面的句子整理成连贯通顺的一段话,在括号里标上序号。(7分)

( )那些有价值的书籍,他总是想尽办法找来读。

( )读过后要说出自己的意见。

( )至于没有价值的书,他从来不去读。

( )读的时候,十分认真。

( )列宁对于书籍的选择是很严格的。

( )例如这本书什么时候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中心思想在哪里等等,都要弄个一清二楚,才肯放手。

( )在他的房间里,那些无聊的'书籍一本也找不出来。

六、我们一起来巩固一下本单元学过的课文吧,请填空。(8分)

1、大自然多像一位伟大的母亲!__________________是她宽广的胸怀,__________________是她飘逸的长发,__________________ 是她明亮的眸子,__________________是她甜蜜的絮语……

2、《早》是一篇精美的___________,通过对三味书屋的陈设、蜡梅花以及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描述,教育人们要__________________,学习鲁迅先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精神。

七、阅读短文,完成练习。(8+23=31分)

(一)

水奔流不息,是哺育一切生灵的乳汁,它好像有德行。水没有一定的形状,或方或长,流必向下,和顺温柔,它好像有情义。水穿山岩,凿石壁,从无惧色,它好像有志向。万物入水,必能荡涤污垢,它好像善施教化……由此看来,水是真君子啊!

1、这段话选自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段话中的省略号表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联系上下文,“奔流不息”的“息”可以解释为 ____________;“或方或长”的“或”可以解释为____________。

4、孔子说“水是真君子”的理由有四点,分别是因为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一条军毯

1942年2月,我们护送刘*奇同志到山东去。开始的几天,每天露宿,我们都给少奇同志安排住处,可是少奇同志总是等战士们都有住处,才走进自己的屋子。后来一到宿营地,我们就给战士们安排住处,让他们早点休息,为的是减轻少奇同志的劳累。谁知道这样办更使少奇同志(担心 操心 关心)了,他亲自给战士们安排住处,把好点的房子都给了他们住,自己住在最简陋的房子里。

有一天晚上,少奇同志住在一间农具棚里,农具棚没门,只好挂上一条破毯子挡风。二月的夜晚非常冷,北风吹起毯子,灌进屋里。我睡在另一间棚子里,怕少奇着凉,就披上衣服去看他。我走到棚子前面,看见破毯子洞里漏出一道微弱的光。朝里一望,少奇同志正在烛光下看书。他看了一会儿,放下书,搓一搓冻僵的手,看着卷着身子睡在他身旁的警卫员,就把盖在自己腿上的一件大衣轻轻的盖在警卫员身上。我看到这情景(感动 激昂 激动)的直想喊:“少奇同志,您的健康要紧啊!”但是我怕惊动了少奇同志,没有喊。

少奇同志看见我,放下书问:“怎么还没睡?”

我点了点头,把军毯盖在少奇同志的腿上。少奇同志(推让 推手 谦让)了半天才收下。我很高兴,回来看看战士们都睡得挺好,就睡下了。我虽然少盖了一条军毯,身上有点凉,心里却热乎乎的。

我慢慢的睡着了,蒙中觉得越睡越暖和。第二天早上起来一看,原来给少奇同志的送去的那条军毯仍旧盖在我身上。我去问值班的少兵,才知道我刚睡着,少奇同志就把军毯给我盖上了。

我去见少奇同志,少奇没提军毯的事情,头一句就问:“战士们睡得好吗?”

我回答说:“睡得很好。”少奇同志点了点头,笑了。

1、在文中括号内选一个最恰当的词语,用“√”画出来。(6分)

2、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4分)

简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一自然段的段意是( ),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内。(3分)

(1)少奇同志每到宿营地总是关心战士们的宿营情况。

(2)少奇同志每到宿营地总是住最简陋的房子。

(3)我们护送少奇同志到山东去的路上每天为少奇同志安排住处。

4、从本文第二自然段到结束,找出三处能表现少奇同志对战士关怀的地方,分别简要地写出来。(6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文讲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故事,反映了少奇同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品质。(4分)

八、习作(30分)

题目:那是一次 的尝试

提示:

1、“尝试”也就是试一试,这是非常有意思的实践活动。它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然而,不管怎样,它都会使你有所发现,有所感悟。请选取你在生活中曾经历的一次尝试,把题目补充完整,写一篇记叙文。

2、内容具体,感情真,语句通顺,有一定的条理。

附加题:(3分)

孔子的门生颜渊写了下面这句话,意思是“舜是什么样的人,我也是什么样的人。有学问的人也会像他那样。”你能按这个意思,给这句话正确地加上标点吗?

“舜 何 人 也 予 何 人 也 有 为 者 亦 若 是 ”

篇14: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测试卷

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测试卷

一、看拼音写词语。(8分)

piāo yì hǔ pò wēn wén ěr yǎ dī shuǐ bú lòu

( ) ( ) ( ) ( )

yù ɡǎn yù hán rán méi zhī jí bīnɡ qīnɡ yù jié

( ) ( ) ( ) ( )

二、给啊选择正确的读音,将序号填在括号里。(4分)

啊:①ā ②na ③ya ④wa

1、啊!我爱你,中国! ( )

2、这是一本多漂亮的书啊! ( )

3、漓江的水真清啊! ( )

4、由此看来,水是真君子啊! ( )

三、对对子。(6分)

天对__________ 盛夏对__________ 绿叶对__________

高对__________ 北国对__________ 和平对__________

四、用修改符号在原句上修改病句。(6分)

1、说话不礼貌的人是不文明的行为。

2、经常阅读课外书,能够丰富和提高阅读能力。

3、通过老师的教育,使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五、把下面的句子整理成连贯通顺的一段话,在括号里标上序号。(7分)

( )那些有价值的书籍,他总是想尽办法找来读。

( )读过后要说出自己的意见。

( )至于没有价值的书,他从来不去读。

( )读的时候,十分认真。

( )列宁对于书籍的选择是很严格的。

( )例如这本书什么时候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中心思想在哪里等等,都要弄个一清二楚,才肯放手。

( )在他的房间里,那些无聊的书籍一本也找不出来。

六、我们一起来巩固一下本单元学过的课文吧,请填空。(8分)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大自然多像一位伟大的母亲!__________________是她宽广的胸怀,__________________是她飘逸的长发,__________________是她明亮的眸子,__________________是她甜蜜的絮语

2、《早》是一篇精美的___________,通过对三味书屋的陈设、蜡梅花以及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描述,教育人们要__________________,学习鲁迅先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精神。

七、阅读短文,完成练习。(8+23=31分)

(一)

水奔流不息,是哺育一切生灵的乳汁,它好像有德行。水没有一定的形状,或方或长,流必向下,和顺温柔,它好像有情义。水穿山岩,凿石壁,从无惧色,它好像有志向。万物入水,必能荡涤污垢,它好像善施教化由此看来,水是真君子啊!

1、这段话选自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段话中的省略号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联系上下文,奔流不息的息可以解释为____________;或方或长的或可以解释为____________。

4、孔子说水是真君子的理由有四点,分别是因为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一条军毯

1942年2月,我们护送刘同志到山东去。开始的几天,每天露宿,我们都给少奇同志安排住处,可是少奇同志总是等战士们都有住处,才走进自己的屋子。后来一到宿营地,我们就给战士们安排住处,让他们早点休息,为的是减轻少奇同志的劳累。谁知道这样办更使少奇同志(担心 操心 关心)了,他亲自给战士们安排住处,把好点的房子都给了他们住,自己住在最简陋的房子里。

有一天晚上,少奇同志住在一间农具棚里,农具棚没门,只好挂上一条破毯子挡风。二月的夜晚非常冷,北风吹起毯子,灌进屋里。我睡在另一间棚子里,怕少奇着凉,就披上衣服去看他。我走到棚子前面,看见破毯子洞里漏出一道微弱的光。朝里一望,少奇同志正在烛光下看书。他看了一会儿,放下书,搓一搓冻僵的手,看着卷着身子睡在他身旁的警卫员,就把盖在自己腿上的一件大衣轻轻的盖在警卫员身上。我看到这情景(感动 激昂 激动)的直想喊:少奇同志,您的.健康要紧啊!但是我怕惊动了少奇同志,没有喊。

少奇同志看见我,放下书问:怎么还没睡?

我点了点头,把军毯盖在少奇同志的腿上。少奇同志(推让 推手 谦让)了半天才收下。我很高兴,回来看看战士们都睡得挺好,就睡下了。我虽然少盖了一条军毯,身上有点凉,心里却热乎乎的。

我慢慢的睡着了,蒙眬中觉得越睡越暖和。第二天早上起来一看,原来给少奇同志的送去的那条军毯仍旧盖在我身上。我去问值班的少兵,才知道我刚睡着,少奇同志就把军毯给我盖上了。

我去见少奇同志,少奇没提军毯的事情,头一句就问:战士们睡得好吗?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我回答说:睡得很好。少奇同志点了点头,笑了。

1、在文中括号内选一个最恰当的词语,用√画出来。(6分)

2、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4分)

简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蒙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一自然段的段意是( ),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内。(3分)

(1)少奇同志每到宿营地总是关心战士们的宿营情况。

(2)少奇同志每到宿营地总是住最简陋的房子。

(3)我们护送少奇同志到山东去的路上每天为少奇同志安排住处。

4、从本文第二自然段到结束,找出三处能表现少奇同志对战士关怀的地方,分别简要地写出来。(6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本文讲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故事,反映了少奇同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品质。(4分)

八、习作(30分)

题目:那是一次 的尝试

提示:

1、尝试也就是试一试,这是非常有意思的实践活动。它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然而,不管怎样,它都会使你有所发现,有所感悟。请选取你在生活中曾经历的一次尝试,把题目补充完整,写一篇记叙文。

2、内容具体,感情真,语句通顺,有一定的条理。

附加题:(3分)

孔子的门生颜渊写了下面这句话,意思是舜是什么样的人,我也是什么样的人。有学问的人也会像他那样。你能按这个意思,给这句话正确地加上标点吗?

舜 何 人 也 予 何 人 也 有 为 者 亦 若 是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检测题

一、请认真地读拼音,端正地写词语。(5分)

róu zhòu chōu yē xiá zǐ chú chuānɡ piě zuǐ

( ) ( )( ) ( ) ( )

二、给多音字组词(4分)

( ) mó( )

fè )

( ) ma( )

三、反义词填空。(5分)

1、( )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2、这件事根本不是什么( ),早就公开了。

3、他看上去一点也不( ),显得很镇定。

4、一切( )都不存在了,鲁滨孙终于安全回到了祖国。

5、两个孩子性格各异,小姑娘乖巧可爱,小弟弟却( )极了。

四、把下列的名言警句补充完整。(5分)

1、正直是( )之本。 迈哈福兹《 》

2、眼泪无法洗去( )。 拉克司内斯《 》

3、( )是最朴实的。 戈尔丁《 》

4、人是为了( )才活着的。肖洛霍夫《 》

5、( )是一项财宝,不应该随意虚掷。马尔克斯《 》

五、判断,对的打√,错的打×。(9分)

1、了字共2笔;阳字共7笔;扬字与张字都是7笔。( )

2、随地丢纸屑是一种很不好的坏习惯。 ( )

3、《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唐朝诗人杜甫写的一首诗,他还写了《春夜喜雨》、《江畔独步寻花》、《绝

句》( )

4、.《鸟的天堂》的作者是巴金写的。( )

5、行是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长歌行》是一首汉代乐府民歌。 ( )

6、精兵简政的意思是缩小机构,精简人员。 ( )

7、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句话是毛泽东说的。 ( )

9、按要求改写句子。(4分)

(1)脸上洋溢着微笑。。(扩句)

(2)老师亲切的教诲在我心中回荡。(改成比喻句)

(3)抗震救灾中的事迹一次一次地感动着我们。(改成把字句 )

(4)碑林中的书法美不胜收,是我国艺术宝库中的瑰宝。(改成反问句)

(1)、用沉字组词,再选词填空。

李大钊同志不幸被捕,全家人心情十分( )。李大钊同志在敌人的面前( )镇定,有时据理力争,有时用( )进行无声地反抗。1927年4月28日,李大钊同志被害,人们万分( )。

六、第四单元让我们走进了世界文学宝库,阅读了许多外国名篇名著,《汤姆·索亚历险记》

是( )国作家( )写的,让我们认识了一个( )的小男孩,特别是( )那一段给我留下深刻印象,我还读过他的作品《 》;《鲁滨孙漂流记》是( )国作家( )写的,让我们认识了一个( )的冒险家,特别是( )那一段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你还读过哪些中外名著?请写出一句作品中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语段。

作品: 作者: 经典语句:

作品: 作者: 经典语句:

作品: 作者: 经典语句:

作品: 作者: 经典语句:

七、按要求补充句子(3分)

1、红得透亮的柿子,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比喻句)

2、地球是无私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拟人句)

3、桂子开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夸张句)

4、这地方的火烧云颜色变化极多,_____________。(排比句)

1、值班室的同志送来两杯热气腾腾的绿茶。(缩句)

2、凡卡写信。(扩句,至少两处。)

3、枯黄的树叶飘落下来。(比喻句)

(一)阅读《卖火柴的小女孩》选段,回答问题。(12分)

天冷极了,下着雪,又快黑了。这是一年的最后一天大年夜。

在这又冷又黑的晚上,一个乖巧的小女孩,赤着脚在街上走着。她从家里出来的时候还穿着一双拖鞋,但是有什么用呢?那是一双很大的拖鞋那么大,一向是她妈妈穿的。她穿过马路的时候,两辆马车飞快地冲过来,吓得她把鞋都跑掉了。一只怎么也找不着,另一只叫一个男孩捡起来拿着跑了。他说,将来他有了孩子可以拿它当摇篮。

小女孩只好赤着脚走,一双小脚冻得红一块青一块的。他的旧 wéi qún( )里兜着许多火柴,手里还拿着一把。这一整天,谁也没买过她一根火柴,谁也没给过她一个yìnɡ bì( )。

可怜的小女孩!她又冷又饿,哆哆嗦嗦地向前走。雪花落在她的金黄的长头发上,那头发打成卷儿披在肩上,看上去很美丽,不过她没注意这些。每个窗子里都透出灯光来,街上飘着一股烤鹅的香味,因为这是大年夜她可忘不了这个。

1、在文中括号里写上词语。文段选自 著名童话大师 写的童话( ),我还读过他的童话 (至少写4篇)

2、乖字的部首是( ),音节是( );兜字的部首是( ),共( )笔。(2分)

3、不过她没注意这些。这些指 ;她注意的是 ;她注意这些是因为

4、请判断下列句子中的破折号的用法,分别在括号中标上序号。(3分)

破折号用法:①用于文中解释说明的部分;②用于话题突然转变;

③用于声音延长。

(1)这是一年的最后一天大年夜。( )

(2)那是一双很大的拖鞋那么大,一向是她妈妈穿的。( )

(3)因为这是大年夜她可忘不了这个。( )

5、这个选段主要写: (2分)

她赶紧擦着了一大把火柴,要把奶奶留住。一大把火柴发出强烈的光,照得跟白天一样明亮。奶奶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高大,这样美丽。奶奶把小女孩抱起来,搂在怀里。他们俩在快乐的光明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那没有饥饿,没有寒冷,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地去了。

1.这段话选自( )作家( )写的《 》一文。(1分)

2. 你怎样理解飞到那没有饥饿,没有寒冷,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这句话?(2分)

3. 读了这段话,你想说些什么?(4分)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13分)

可怜的小女孩!她又冷又饿,哆哆嗦嗦地向前走。雪花落在她的金黄的长头发上,那头发打成卷儿披在肩上,看上去很美丽,不过她没注意这些。每个窗子里都透出灯光来,街上飘着一股烤鹅的香味,因为这是大年夜她可忘不了这个。

她的一双小手几乎冻僵了。啊,哪怕一根小小的火柴,对她也是有好处的!她敢从成把的火柴里抽出一根来,在墙上擦燃了,来暖和暖和她的小手吗?她终于抽出了一根。哧!火柴燃起来了,冒出火焰来了!她把小手(放 拢)在火焰上。多么温暖多么明亮的火焰啊,简直像一支小小的蜡烛!这是一道(奇异 奇怪)的火光!小女孩觉得自己好像坐在一个大火炉前面,大火炉装着闪亮的铜脚和铜把手,火烧得旺旺的,暖烘烘的,多么舒服啊!哎,怎么回事呢?她刚把脚伸出去,想让脚也暖和一下,火柴灭了,火炉不见了。她坐在那儿,手里只有一根烧过了的火柴梗。

1、在短文的括号中选择恰当的词语,用√标出。(2分)

2、根据课文内容,选择正确的意思,把序号填在括号内。(4分)

(1)画线句子中不过她没注意这些中的这些是指她金黄的长头发很美丽。她没注意这些是因为:( )

①她一向很美丽。

②她闻到烤鹅的香味。

③她又冷又饿,只想把火柴卖出去。

(2) 女孩幻觉温暖的大火炉是因为:( )

①她过惯在温暖的大火炉旁的生活。

②她太冷了,渴望得到温暖。

③她手里有火柴,可以点燃大火炉。

3、根据她的一双小手一节内容,将下面4个词语按小女孩的心情变化的顺序重新排列。(2分)

惊喜 失望 犹豫 满足

① →② →③ →④

4、用﹏﹏﹏画出描写小女孩幻觉的句子。(2分)

5、文中哎,怎么回事呢?是指: 。

昨天晚上我挨了一顿打,因为我给他们的小崽子摇摇篮的时候,不知不觉睡着了。老板揪着我的头发,把我拖到院子里,拿皮带揍了我一顿。这个礼拜,老板娘叫我收拾一条青鱼,我从尾巴上弄起,她就捞起那条青鱼,拿鱼嘴直戳我的脸。伙计们捉弄我,他们打发我上酒店去打酒,他们叫我偷老板的黄瓜,老板随手捞起个家伙就打我。吃的呢,简直没有。早晨吃一点儿面包,午饭是稀粥,晚上又是一点儿面包;至于菜啦,茶啦,只有老板自己才大吃大喝。他们叫我睡在过道里,他们的小崽子一哭,我就别想睡觉,只好摇那个摇篮。亲爱的爷爷,发发慈悲吧,带我离开这儿回家,回到我们村子里去吧!我再也受不住了!我给您跪下了,我会永远为您祷告上帝。带我离开这儿吧,要不,我就要死了!

1、选择正确的答案填在括号里。

(1)凡卡称老板的孩子为小崽子带有( )的感情。

A 亲热 B 蔑视 C 仇视 D 喜爱

(2)老板随手捞起个家伙就打我的捞字意思是( )

A 从水里取出来 B 用不正当的手段取得 C 顺手拿或拉 D 得到机会

(3)文中打发的意思是( )

A 派出去 B 使离去 C 消磨(时间日子) D 安排,照料

(4)画 的句子用 的语气朗读?

A 痛苦 B 哀求 C 悲伤 D 愤怒

2、用//把这段话分成两层,并概括层意。

第一层:

第二层:

3、作者从 、、这三方面写出凡卡当学徒的痛苦生活。

他很满意没人打搅他写信,就戴上帽子,连破皮袄都没披,只穿着衬衫,跑到街上去了前一天晚上他问过肉店的伙计,伙计告诉他,信应该丢在邮筒里,从那儿用邮车分送到各地去。邮车上还套着三匹马,响着铃铛,(座坐)着醉醺醺的邮差(cha cha zhai)。凡卡跑到第一个邮筒那儿,把他那宝贵的信塞(sai se sai)了进去。

过了一个钟头,他怀着甜(密 蜜)的希望睡熟了。他在梦里看见一铺(pu pu)暖炕,炕上坐着他的爷爷,搭拉着两条腿,正在念他的信泥鳅在炕边走来走去,摇着尾巴

1、用/划掉括号里不正确的字或读音。

2、这段话选自( )国作家( )写的《 》一文。他的主要作品有 、等。

3、凡卡为什么连破皮袄都没披,只穿着衬衫,跑到街上去了?

4、凡卡为什么会怀着甜蜜的希望睡熟了?

5、凡卡的爷爷能收到这封信吗?为什么?

6、本文以梦结尾,有什么作用?

篇15:小学六年级英语下册第四单元测试题

小学六年级英语下册第四单元测试题

一、写出下列单词的`过去式。(22分)

learn _______ sing ________ dance _______ eat _______am/is_______ fly_______

take _______ climb _______ have ________ buy ________play________ visit ________

row _______ see _______ get _______ read ________wash _______ clean_______

do ________ go ________ leave ________watch________

二、写出下列单词或词组(动词写过去式)。(20分)

唱歌和跳舞________________ 照相____________

爬山______________________买礼物___________

游泳_____________________ 看大象___________

去滑雪___________________ 去滑冰___________

吃好吃的__________________学汉语___________

三、选择。(10分)

( ) 1. _______ did you do on your holiday ?

A.How B.Where C.What

( ) 2. Where _____ you _____ on your holiday ?

A. did, go B. did, do C. did, went

( ) 3. She ________ last weekend .

A. went ski B. went sking C. went skiing

( ) 4. He bought some books ____ me .

A.to B.for C.at

( ) 5. I _______ and ________ yesterday .

A. sang, dance B. sang, danced C. sing, danced

四、给问句选择正确的答句。(10分)

A

( )1、Where did you go ? A. Last weekend.

( )2、How did you go there? B.We went skiing.

( )3、When did you take the photos? C.I went to Beijing.

( )4、What did you do yesterday? D. Yes, I did.

( )5、Did you have a good time? E. We went there by plane.

B

( ) 1. What did he do yesterday ? A. Yes, she did.

( ) 2. Did she wash the clothes yesterday ? B. I went fishing .

( ) 3. What did you do last weekend ? C. No, I didn’t .

( ) 4. Did you went to the park ? D. He read a book yesterday.

( ) 5. What was the weather yesterday ? E. It was sunny .

五、连词成句。(18分)

1、took, many, in, we, park, pictures, the (肯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do, you, did, night, last, what (疑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presents,for, friends, my, bought, I (肯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Xinjiang, How, to, did, go, you(疑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holiday, your, did, where, you, go, on (疑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用所给的词填空,每词用一次。(10分)

( took, climbed, food, saw, older, sang, happy, old, mountains, had )

Yesterday I________a mountain with my cousin Tom. Tom is 13 years ________. He is one year ________than I. We took some _________and drinks with us. And Tom took his camera, too. On the mountain, we took a lot of pictures of the beautiful scenery. When we got to the top of the _________, it was 2:00 p.m.We _______and danced there. We got tired. But we felt very ________. Because we________ some squirrels and ________many pictures. We ________a good time.

七、读下列短文,选择正确答案(10分)

Today was hot. I went to the farm(农场) with my parents. There was a river near the farm . I went to the river with my dog . We ran and played . Suddenly I dropped (掉进)into the river ,“Help , Help……”My dog jumped into(跳进)the river and swam to me , Ten minutes later , I was saved(救). I was grateful to him. We are good friends.

( )1、It was very______________ .

A、cold B、hot C、windy

( )2、I went to the farm with my ______________.

A、parents B、friends C、teacher

( )3、I ran and played with ______________.

A、my cat B、my dog C、my sister

( )4、______________jumped into the river and saved me.

A、My dog B、My mother C、My father

( )5、I was very grateful to my______________ .

A、mother B、friend C、dog

篇16: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教案

教学要求:

1、知识与技能

(1)学习并掌握本课生字新词,并积累描写景物的词语。

(2)理清文章顺序,了解暴风雨来之前、来之时、去之后的景物特点,体会文章里蕴含的哲理。

(3)朗读课文,把自己喜欢的部分背下来。

2、过程与方法

(1)以读为主,引导学生入情入境感知文章中所描绘的情景。

(2)抓住重点语句提出问题,并通过联系上下文、生活实际理解文章中的景与情,从而领悟文章中的哲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美、欣赏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2)使学生懂得:看一种事物,不能受到种.种局限,只看事物的一个方面,而忽略了整体的和谐的美。

教学重点:

了解暴风雨来之前、来之时、去之后的景物特点。

教学难点:

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领悟其中的哲理。

教学关键:

抓重点句品读,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生活实际。

课时划分: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题目入手,导入新课

导入:同学们,你们听说过“阿尔卑斯山”吗?那你更听说过“阿尔卑斯糖果”,也一定吃过,它有好多种口味让我们爱不释手。我们希望我们的生活都像阿尔卑斯奶糖一样永远甜美,但是我们的生活就像大自然一样,变幻无常,不只是艳阳高照,风和日丽,也会有电闪雷鸣,狂风暴雨。

1、板书“暴风雨”

同学们,看到这个词,你的脑海里闪现的是那几个词语?(

就像歌中唱的那样,“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暴风雨之后必定会迎来一个艳阳天。这就是生活给我们带来的启示。

2、板书“启示”

理解“启示”的含义。(启示:启发指示、使人有所领悟)

3、板书“的”: 处处留心皆学问,今天老师带领大家去见识一场来自阿尔卑斯山的暴风雨,看它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启示呢?

(在进入暴风雨之前,我先检测一下大家的预习情况。)

二、检查预习

1、读准字音:窒息 霹雳 瓢泼 抽咽 铿锵 和煦 擦拭 依偎 翩翩起舞 无与伦比 江山似锦 辗转反侧

2、根据词意抢答词语

喷薄欲出:形容水涌起或太阳初升的样子 局限:限制在某个范围内

辗转不寐:翻来覆去睡不着觉 无与伦比:没有什么能比的上

翩翩起舞:形容轻快的跳起舞

(大家回答问题声音洪亮,反应敏捷,基本功非常夯实。相信大家的心理素质也非常扎实。那就让我们勇敢地走进暴风雨,去聆听暴风雨的启示)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自读课文,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懂内容,读出感情

2、从文中找出昨晚和今晨发生变化的一句话,并用这句话中一个词语分别概括昨晚和今晨的特点。

四、深入理解,升华情感

1、怎么理解“昨晚,狂暴的大自然似乎要把整个人间毁灭,而它带给人们的却是更加绚丽的早晨。”?

(1)暴风雨的“狂暴”具体体现在哪些段落?用文中的哪些词语表现的?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理解 ① 雨之前:闷热、窒息,闪电划破、雷声如大炮轰鸣;

② 雨来时:闪电、霹雳、瓢泼大雨、撕开、天河之水倾注到人间,狂风咆哮、摔、敲打、冲击、激动人心等。

③ 体会感情,指导朗读,雄壮而激越:第一段想象画面,用自己的话将画面展现出来;第二段抓住动词形容词欣赏用词的精妙;第三段置换词语体会文中词语的表现力。

写法借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可以借鉴这种写法来为我们的作文增光添彩

(2)“而它带给人们的绚丽早晨”又是一番怎样的情景呢?哪些语句展示了雨后的美景?

①雨后美景:鸟儿唱、喷薄日、花草伸、水珠闪,山披丽装、村舍发亮、花散芳香,江山似锦,风景如画。

②用优美的语言再现画面(可抓住一句话来说)

③朗读指导,轻柔而快活。(这场既雄壮奔放有温婉柔美的暴风雨带给作者什么启示呢?从文中找出答案)

2、暴风雨带给作者什么样的启示?用文中话回答。你是怎样理解的?考试中理解句子的含义这类题型该如何做?

五、美读

1、第一段男单读

2、第二、三四段男生合读

3、第五段女单读

4、第六段女合读

5、第七、八段女单读

6、第九、十段女生合读

7、第十一、十二男女齐读

六、讨论

我们该如何面对人生中的暴风雨?

体会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题西林壁》的异曲同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七、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小结: 阿尔卑斯奶糖,让我们时时感受生活的甜美,阿尔卑斯的这场暴风雨也给我们带来启示:大自然充满了和谐之美。黑夜中孕育着黎明,狂暴中孕育着平静。无论是看待大自然,还是生活中的人和事,都应该全面,切不能以偏概全。全面地看待问题,就需要有博大的胸怀,广泛的视角,它需要我们有一双慧眼来发现,一双聪耳来聆听,打开心窗来收纳一切美好。这样,在我们人生旅程中的暴风雨袭来的时候,我们就可以聆听心中的欢歌。

八、布置作业,巩固练习

1、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积累文中描写景物的词语。

3、想象课文描写的景物,选择印象最深的画一画。

板书设计:

17.暴风雨的启示

昨晚 —→ 今晨

狂暴 绚丽

篇17: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教案

教学目标

1. 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熟读这首词。

3.了解词章《清平乐·六盘山》,体会这首词饱含的革命豪情。

4.通过学习课文,体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使命感,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乐观积极的生活和学习心态。

教学重点

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体会词包含的革命豪情,体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乐观主义精神,激发爱国情感,培养学生的积极乐观心态。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词语卡片、课文朗读录音、课文插图、红军长征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课题。

1、复习导入。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

记得第九课辛弃疾写的那首《清平乐》吗?我们一起来背一背:“茅檐低小……”

2.“清平乐”是个词牌名,它表示填词的平仄、韵律、节奏格式。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也是这样的词牌。

3.板书课题:21. 清平乐·六盘山

4. 课题质疑

这首词是谁在什么时候写的?是什么意思呢?六盘山又在哪里?学了这篇课文,同学们就知道了。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学生一边看课文一边听课文录音。

2.听了这篇课文,你了解了些什么?(《清平乐·六盘山》是毛泽东在1935年9月带领红军第一方面军翻越六盘山时的有感之作。正式书写是在1935年12月。)

3.自由读课文。

4.自学生字及词语。坐姿端正,自由出声朗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不准的字词多读几遍,读不准的字词借助工具书读准音,不理解的词语画出来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理解词语。

5.汇报交流

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认读:

缨、缚、梁、眺、陕、诵

读准后鼻音字:缨、梁

三、再读课文,把课文读流利。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

2.检查评价,请学生朗读这篇课文,引导学生适时评价。

3.课文有几个部分,主要写了什么?(第一部分是毛泽东写的词《清平乐·六盘山》,第二部分是介绍这首词产生的过程。)

四、创作背景

1935年8月,毛泽东主席粉碎了张国焘分裂党,分裂红军的机会主义路线后,率红一方面军继续向陕北根据地挺进。9月中旬,攻克天险腊子口,奇迹般越过岷山草地,进入甘肃南部。10月初,国民党一方面调集重兵“围剿”陕北革命根据地,另一方面在六盘山一带建立防线,妄图围歼长征红军。工农红军在毛泽东指挥下,佯攻天水,示行于东,然后出敌不意,从哈达铺掉头北进,攻克通渭城,进入平凉、固原大道。 10月7日,在六盘山的青石嘴,又击败了前来堵截的敌骑兵团,扫清了阻碍,摆脱了追敌,当天下午,一鼓作气,翻越六盘山。之后,长驱直入,于10月19日到达陕北保安县吴起镇(今吴旗县),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完成了震惊世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这首《清平乐·六盘山》就是毛泽东翻越六盘山时的咏怀之作

五、理解课文,感悟朗读。

1.过渡:并非“无人会登临意”,诗人毛泽东率众将士于1935年10月7日亲自登上万里长征最后一座主峰——六盘山主峰,面对西部的高天白云,清朗秋气,再凝望阵阵南飞的大雁,毛主席一抒胸中情怀,以闲远欢欣之气眺望又要开始的新的征战.诗人在此心情是放松的、高旷的.在诗人所写的几首有关长征题材的诗中,就这一首是大好心情从心田里汩汩奔流而出的,没有半点悲烈之气,犹如作者自己所说此时的心境是豁然开朗,“柳暗花明又一村了”.

2.此时的红军,此时的毛泽东主席,心情怎样呢?你从哪些词可以看出?

(1)找出两个带有“一边……一边……”的句子

“毛泽东同志一边和身边随行人员谈古论今,一边观赏着六盘山的风光。”

“他坐在一块石头上,习惯地用右手摘下帽子,伸开双腿,一边休息,一边眺望远方,高兴地说……”

(2)说说从这两句话中,你感受到毛主席什么样的心情?

(一种胜利在望的喜悦,一种苦尽甘来的激动,一种历尽艰辛的轻松,一种大局在握的豪情……)

学习词章《清平乐·六盘山》。

(1)、指名读词额上半阕和下半阕,想一想,作者都写了哪些景象?

(2)、指名反馈:上半阕,作者看到了什么?

(3)、师导:这是词人远眺六盘山所见到的景象,这让他想到了什么?请大家把词中的句子画出来。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两行词。

(5)、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下半阕,说说作者又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6)、指导有感情朗读。

(7)引导背诵。与辛弃疾的《清平乐》相比较,看看有何异同。

七、课堂练习

1、这首词的作者是——,他是在——年——月,在——写的。

2、不到长城非好汉,使用了——的修辞手法,把——比作——,表达了——————————。

3、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苍龙指——,表达了诗人————————————————的情怀。

板书设计:

21.清平乐·六盘山

1935年9月

毛泽东

(革命乐观主义、壮志凌云)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教案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数学教案】相关文章:

1.人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2.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小学作文

3.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作文

4.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教案

5.六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作文

6.语文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测验

7.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作文

8.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作文

9.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作文

10.小学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范文

下载word文档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数学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