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文档 > 教案>三年级数学小树有多少棵教案格式

三年级数学小树有多少棵教案格式

2024-03-10 07:45:14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我这样的男子”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7篇三年级数学小树有多少棵教案格式,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三年级数学小树有多少棵教案格式,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三年级数学小树有多少棵教案格式

篇1:三年级数学小树有多少棵教案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体验算法多样化。

2.在讨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材分析

这是在学生上学期已经熟练掌握乘法口诀基础上,新学期的第一节课。教材利用三捆小树的具体情境,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探索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整千数的口算方法。

与过去教材相比,新教材更加体现了数学化的过程;充分体现了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的课程标准理念;更加关注了学生的知识背景及个性差异;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出不同的计算方法,体验算法的多样化;为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力求使学生自己主动建构知识。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大庆市萨尔图区东新一小学位于市中心最繁华的地段,属于市区重点学校,教学条件较优越,具有多媒体教室等现代化教学辅助手段,学生大多数来自城市。三年级的学生非常喜爱新教材及配备的学具,新教材图文并茂,学生之间可以亲自动手操作和交流。学生爱说、敢说、爱做、敢做,学习数学始终处于一种乐于探索、积极主动的状态,在计算方面也能够在多样化的前提下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教学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植树造林对人类的好处吗?每年我们学校都要植树,那么今天我们来看一看,植树的活动中有哪些数学问题。

(设计意图创设学生所熟悉的植树这一生活情境,密切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同时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2.请你认真观察图后和同桌说说你看到了什么,(一共有几捆小树?每捆有几棵?)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小树一共有多少棵?”。

(设计意图结合具体情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设计这样的环节,主要是考虑到学生已经到了三年级了,已能从图中收集信息,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观察,这也是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一种策略。)

(二)解决问题,探索口算方法

1.独立解答。

学生列出算式20×3,然后尝试计算。

2.小组交流。

让学生结合“小树一共有多少棵”这个情境,在小组内说一说自己列出的算式的含义,再说说计算方法。

(设计意图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通过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讨论,经历探索多种算法以及与他人交流的过程,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灵活性。)

3.全班交流。

小组代表发言,得出20×3=60中的20表示每捆有20棵,3表示3捆,60表示一共有60棵树,学生可能想出以下计算方法:

(1)20×3就是3个20相加:20+20+20=60;

(2)因为2×3=6,因此20×3=60;

(3)可以把20看成10×2,这样20×3可以变成10×6。

对于学生的计算方法,只要正确,教师就应该对学生进行鼓励和表扬,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计算。

(设计意图全班交流体现了学生算法的多样化,使学生更加方便选择自己喜欢的计算方法,达到算法优化目的。)

4.解决问题。

4捆小树一共有多少棵?5捆呢?请同学们先试着解决,然后小组内交流,全班汇报。

篇2:小学三年级数学小树有多少棵教案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体验算法多样化。

2.在讨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材分析:

这是在学生上学期已经熟练掌握乘法口诀基础上,新学期的第一节课。教材利用三捆小树的具体情境,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探索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整千数的口算方法。

与过去教材相比,新教材更加体现了数学化的过程;充分体现了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的课程标准理念;更加关注了学生的知识背景及个性差异;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出不同的计算方法,体验算法的多样化;为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力求使学生自己主动建构知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教学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植树造林对人类的好处吗?每年我们学校都要植树,那么今天我们来看一看,植树的活动中有哪些数学问题。

(设计意图创设学生所熟悉的植树这一生活情境,密切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同时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2.请你认真观察图后和同桌说说你看到了什么,(一共有几捆小树?每捆有几棵?)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小树一共有多少棵?”。

(设计意图结合具体情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设计这样的环节,主要是考虑到学生已经到了三年级了,已能从图中收集信息,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观察,这也是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一种策略。)

二、解决问题,探索口算方法

1.独立解答。

学生列出算式20×3,然后尝试计算。

2.小组交流。

让学生结合“小树一共有多少棵”这个情境,在小组内说一说自己列出的算式的含义,再说说计算方法。

(设计意图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通过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讨论,经历探索多种算法以及与他人交流的过程,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灵活性。)

3.全班交流。

小组代表发言,得出20×3=60中的20表示每捆有20棵,3表示3捆,60表示一共有60棵树,学生可能想出以下计算方法

(1)20×3就是3个20相加:20+20+20=60;

(2)因为2×3=6,因此20×3=60;

(3)可以把20看成10×2,这样20×3可以变成10×6。

对于学生的计算方法,只要正确,教师就应该对学生进行鼓励和表扬,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计算。

(设计意图全班交流体现了学生算法的多样化,使学生更加方便选择自己喜欢的计算方法,达到算法优化目的。)

4.解决问题。

4捆小树一共有多少棵?5捆呢?请同学们先试着解决,然后小组内交流,全班汇报。

(设计意图通过知识的应用,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拓展练习

1.口算。

3×2 5×4 6×7

30×2 50×4 6×70

300×2 500×4 6×700

学生独立计算,反馈计算结果。

师:上面这组算式,横行、竖列分别有哪些规律?用自己的话说说你的发现。

(只要学生说得合理,教师就应给予肯定和鼓励。)

(设计意图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述,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发现数学规律的能力。)

2.引导学生说说怎样口算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

3.数学游戏。

教师事先准备好卡片,以同桌为单位开展游戏活动。

游戏规则:一位学生取一位数,另一位学生取整十、整百或整千数,然后两个学生都计算这两个数相乘的结果,看谁算得又快又准确。

篇3:北师大三年级数学小树有多少棵教案反思

教学中,我采用了 归纳法,练习法,主要是考虑到部分接受能力比较差的学生。本班学生学习能力相差较大,优者优,劣者劣,是很明显的差别。像3×20这种题目的得数,他们不用考虑,就可以直接说出答案。但是,至少有1/3的学生会不清楚,这是本班学生的学情。

课上,从导入开始, 从生活中的具体事例引入,同学们学习的积极性高,(从购整捆的铅笔导入),为本节新课“小树有多少棵”作了铺垫。当从主题图中获取数学信息并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孩子们 学习的兴趣高。在授新课的过程中,通过小组合作,分组交流等活动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育心理学对“迁移” 做了如下定义:“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知识迁移能力是将所学知识应用到新的情境,解决新问题时所体现出的一种素质和能力,这也是我们培养学生的方向。衍晟、嘉豪、晓茵等相对接受能力较不好的学生也能根据复习的内容顺势迁移到本课学习中。这是本节课的成功之处。

“每捆20棵树,3捆就要把3个20相加……”即20+20+20

“可以把3×20,就是3捆小树合起来的总数……”

“就是把20+20+20,等于60(棵)……” ……

孩子们开始七嘴八舌,谈论自己的想法。尽管不那么完整,我都给予肯定。当提出4捆小树、5捆小树时,孩子们也就明白该怎么样做更好了。

要求学习的目标是学生形成能够举一反三、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类似问题的能力和方法,这是迁移的目的,也是孩子必须掌握的很重要的能力之一。

在练习中,有出现“3×2 30×2 300×2”这类题目,再让学生计算完观察,然后发现问题。大部分学生只会说“积每一次多一个0”这样的话,对于乘数和积之间的关系表达不那么顺畅,但是在交流中发现孩子还是能理解其中的意思的,知道当乘数发生有规律的变化时,积也跟着发生有规律的变化。

在今后的学习中, 我会更加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篇4:北师大三年级数学小树有多少棵教案反思

1、本节课我注重从学生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学生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让学生体会数学就在身边,感受数学的乐趣。

生活中的实际经验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基础。本节课,我根据学生的实际,通过植树这一生活情境,使学生在生动活泼、主动求知的氛围中学习,同时又不失时机地进行环保教育。

2、重视算法多样化是本节课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在本节课中,我利用教材提供的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通过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讨论,经历探索多种算法和与他人交流的过程,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灵活性。在教学中,我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述,不强求统一的语言和过程,使学生在一种自由、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学习。

3、由于本课是新学期的第一课,在练习题的设计上,我比较注重计算方法的训练,而忽略了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等方面,下节课应在这方面适当加强,以提高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和能力。

篇5: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小树有多少棵》教案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小树有多少棵》教案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体验算法多样化。

2.在讨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材分析:

这是在学生上学期已经熟练掌握乘法口诀基础上,新学期的第一节课。教材利用三捆小树的具体情境,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探索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整千数的口算方法。

与过去教材相比,新教材更加体现了数学化的过程;充分体现了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的课程标准理念;更加关注了学生的知识背景及个性差异;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出不同的计算方法,体验算法的'多样化;为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力求使学生自己主动建构知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教学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植树造林对人类的好处吗?每年我们学校都要植树,那么今天我们来看一看,植树的活动中有哪些数学问题。

(设计意图创设学生所熟悉的植树这一生活情境,密切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同时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2.请你认真观察图后和同桌说说你看到了什么,(一共有几捆小树?每捆有几棵?)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小树一共有多少棵?。

(设计意图结合具体情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设计这样的环节,主要是考虑到学生已经到了三年级了,已能从图中收集信息,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观察,这也是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一种策略。)

二、解决问题,探索口算方法

1.独立解答。

学生列出算式203,然后尝试计算。

2.小组交流。

让学生结合小树一共有多少棵这个情境,在小组内说一说自己列出的算式的含义,再说说计算方法。

(设计意图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通过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讨论,经历探索多种算法以及与他人交流的过程,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灵活性。)

篇6:北师版三年级上册数学 第4单元 小树有多少棵 教案

北师版三年级上册数学 第4单元 小树有多少棵 教案

一课时

教学内容

小树有多少棵。(教材第30~31页)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2.结合具体情境,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探索并掌握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明确算理。

难点: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能够正确地进行口算。

教具学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大家都知道植树造林、绿化环境的好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有关小树的问题,有兴趣吗?

【设计意图:借助谈话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二探究体验,经历过程

师:请看下面的情境图,说说从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课件出示教材第30页情境图)

学生可能会说:

我知道每捆杨树有20棵,图中有3捆杨树。

我知道每车装有杨树500棵。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想到什么问题呢?

生:3捆杨树一共有多少棵?

师:这个问题你会解答吗?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生1:可以用加法计算,每捆有20棵杨树,3捆就是3个20相加,即20+20+20=60(棵)。

生2:我们也可以根据乘法的意义用乘法计算,3个20的和是多少,就是20×3;根据乘法口诀“二三得六”,知道3个2是6,可以推算出3个20是60。

师:你喜欢用加法计算还是喜欢用乘法计算?为什么?

学生可能会说:喜欢用乘法计算,因为用乘法计算简便。

师:4捆杨树一共有多少棵?5捆呢?用你喜欢的方法算一算。

学生尝试自己计算,教师巡视了解情况,指导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组织学生交流汇报,对解答正确的学生给予表扬和鼓励。

师:园林工人运走了3车树苗,一共运走了多少棵?

生1:已知每车树苗是500棵,3车就是3个500相加,500+500+500=1500(棵)。

生2:求3车树苗有多少棵,就是计算3个500是多少,可以用乘法计算,即500×3,根据5×3=15,可以推算出500×3=1500(棵)。

师:算一算下面的式题,说说你发现了什么。(课件出示教材第30页最下面式题)

学生尝试独立计算,讨论发现了什么,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组织学生交流汇报,只要学生说得合理,就要给予肯定和鼓励。

【设计意图: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小组讨论、交流汇报,经历探索多种算法的过程,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灵活性。】

三课末总结,梳理提升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可能会说:我学会了整十、整百数与一位数的口算乘法。

我知道可以用表内乘法来解决很多问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发现数学规律的能力。】

板书设计

小树有多少棵

教学反思

1.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创设情境,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进而引导学生探索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2.这是整个单元内容学习的起点,要格外注意让学生主动探索计算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掌握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重视算理的理解、算法的归纳。

3.这节课的教学对学生来说并不难,是在以前已经学习的乘法的基础上学习的,可以完全以学生为主体展开活动,让学生亲自参与,主动探索,以合作的方式总结出口算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方法。

篇7:数学三年级《小树有多少棵》教学反思

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小树有多少棵》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内容是学生在已经熟练掌握乘法口诀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利用三捆小树的具体情境,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探索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数的口算方法。

对于这节课我是这样安排的。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教师出示教学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

2.请你认真观察图后和同桌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一共有几捆小树?每捆有几棵?)

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小树一共有多少棵?。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为了结合具体情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设计这样的环节,主要是考虑到学生已经到了三年级了,已能从图中收集信息,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观察,这也是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一种策略。

(二)解决问题,探索口算方法

1.独立解答。 学生列出算式203,然后尝试计算。

2.小组交流。 让学生结合小树一共有多少棵这个情境,在小组内说一说自己列出的算式的含义,再说说计算方法。这样设计的意图是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通过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讨论,经历探索多种算法以及与他人交流的过程,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灵活性。

3.全班交流。这样设计是为了全班交流体现学生算法的多样化,使学生更加方便选择自己喜欢的计算方法,达到算法优化目的。

4.解决问题。 4捆小树一共有多少棵?5捆呢?请同学们先试着解决,然后小组内交流,全班汇报。通过知识的应用,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拓展练习

1、口算。

2、数学游戏。

创设游戏环节,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培养学生的思维独立性和灵活性。

总之,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重视算法多样化是一个重要的指导思想。在教学中,我利用教材中提供的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充分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通过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讨论,经历探索多种算法和与他人交流的过程,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灵活性。在教学中,我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述,而不是强求统一的语言进行操练,使学生在一种自由、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学习。

其次本节课我还注意从学生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学生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让学生体会数学就在身边,感受数学的乐趣。

但在这一节课上,我在设计练习的时候只注重了计算方法的训练,而忽略了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等方面,我准备下节课在这方面适当加强,以提高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和能力。

篇8:三年级数学小树有多少棵教学反思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小树有多少棵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体验算法多样化。

2.在讨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材分析

这是在学生上学期已经熟练掌握乘法口诀基础上,新学期的第一节课。教材利用三捆小树的具体情境,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探索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整千数的口算方法。

与过去教材相比,新教材更加体现了数学化的过程;充分体现了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的课程标准理念;更加关注了学生的知识背景及个性差异;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出不同的计算方法,体验算法的多样化;为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力求使学生自己主动建构知识。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大庆市萨尔图区东新一小学位于市中心最繁华的地段,属于市区重点学校,教学条件较优越,具有多媒体教室等现代化教学辅助手段,学生大多数来自城市。三年级的学生非常喜爱新教材及配备的学具,新教材图文并茂,学生之间可以亲自动手操作和交流。学生爱说、敢说、爱做、敢做,学习数学始终处于一种乐于探索、积极主动的状态,在计算方面也能够在多样化的前提下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教学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植树造林对人类的好处吗?每年我们学校都要植树,那么今天我们来看一看,植树的活动中有哪些数学问题。

(设计意图创设学生所熟悉的植树这一生活情境,密切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同时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2.请你认真观察图后和同桌说说你看到了什么,(一共有几捆小树?每捆有几棵?)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小树一共有多少棵?”。

(设计意图结合具体情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设计这样的环节,主要是考虑到学生已经到了三年级了,已能从图中收集信息,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观察,这也是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一种策略。)

(二)解决问题,探索口算方法

1.独立解答。

学生列出算式20×3,然后尝试计算。

2.小组交流。

让学生结合“小树一共有多少棵”这个情境,在小组内说一说自己列出的算式的含义,再说说计算方法。

(设计意图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通过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讨论,经历探索多种算法以及与他人交流的过程,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灵活性。)

3.全班交流。

小组代表发言,得出20×3=60中的20表示每捆有20棵,3表示3捆,60表示一共有60棵树,学生可能想出以下计算方法:

(1)20×3就是3个20相加:20+20+20=60;

(2)因为2×3=6,因此20×3=60;

(3)可以把20看成10×2,这样20×3可以变成10×6。

对于学生的计算方法,只要正确,教师就应该对学生进行鼓励和表扬,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计算。

(设计意图全班交流体现了学生算法的多样化,使学生更加方便选择自己喜欢的计算方法,达到算法优化目的。)

4.解决问题。

4捆小树一共有多少棵?5捆呢?请同学们先试着解决,然后小组内交流,全班汇报。

(设计意图通过知识的应用,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拓展练习

1.口算。

3×2 5×4 6×7

30×2 50×4 6×70

300×2 500×4 6×700

学生独立计算,反馈计算结果。

师:上面这组算式,横行、竖列分别有哪些规律?用自己的话说说你的发现。

(只要学生说得合理,教师就应给予肯定和鼓励。)

(设计意图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述,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发现数学规律的能力。)

2.引导学生说说怎样口算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

3.数学游戏。

教师事先准备好卡片,以同桌为单位开展游戏活动。

游戏规则:一位学生取一位数,另一位学生取整十、整百或整千数,然后两个学生都计算这两个数相乘的结果,看谁算得又快又准确。

(设计意图创设游戏环节,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培养学生的思维独立性和灵活性。)

教学反思

重视算法多样化是本节课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在本节课中,我利用教材中提供的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充分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通过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讨论,经历探索多种算法和与他人交流的过程,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灵活性。在教学中,我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述,而不是强求统一的语言进行操练,使学生在一种自由、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学习。

由于本节课是新学期的第一节课,在练习题的设计上,我比较注重计算方法的训练,而忽略了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等方面,也没有创设这方面的练习题,我准备下节课在这方面适当加强,以提高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和能力。

案例点评

本节课教师注意从学生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学生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让学生体会数学就在身边,感受数学的乐趣。

生活中的实际经验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基础。“小树有多少棵”这一场景是学生日常生活中很熟悉的,学校或社区每年都进行植树活动,可以说每个学生都亲自经历过。在本节课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通过植树这一生活场景,使学生在生动活泼、主动求知的氛围中学习,同时又不失时机地进行环保教育。

重视算法的多样化,是数学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本案例中得到体现。本案例教师能利用教材的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充分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通过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讨论,经历探索多种算法和与他人交流的过程,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灵活性。通过知识的应用,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中,教师能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述,而不强求统一的语言进行操练。最后,教师通过生动活泼的数学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整十、整百或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

篇9:《小树有多少棵》数学三年级上教学反思

《小树有多少棵》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教学反思

《小树有多少棵》是三年级数学上册的第一课,是关于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数的乘法。

教学中,我采用了 归纳法,练习法,主要是考虑到部分接受能力比较差的学生。本班学生学习能力相差较大,优者优,劣者劣,是很明显的差别。像320这种题目的得数,他们不用考虑,就可以直接说出答案。但是,至少有1/3的学生会不清楚,这是本班学生的学情。

课上,从导入开始, 从生活中的具体事例引入,同学们学习的积极性高,(从购整捆的铅笔导入),为本节新课小树有多少棵作了铺垫。当从主题图中获取数学信息并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孩子们 学习的兴趣高。在授新课的过程中,通过小组合作,分组交流等活动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育心理学对迁移 做了如下定义: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知识迁移能力是将所学知识应用到新的情境,解决新问题时所体现出的`一种素质和能力,这也是我们培养学生的方向。衍晟、嘉豪、晓茵等相对接受能力较不好的学生也能根据复习的内容顺势迁移到本课学习中。这是本节课的成功之处。

每捆20棵树,3捆就要把3个20相加即20+20+20

可以把320,就是3捆小树合起来的总数

就是把20+20+20,等于60(棵)

孩子们开始七嘴八舌,谈论自己的想法。尽管不那么完整,我都给予肯定。当提出4捆小树、5捆小树时,孩子们也就明白该怎么样做更好了。

要求学习的目标是学生形成能够举一反三、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类似问题的能力和方法,这是迁移的目的,也是孩子必须掌握的很重要的能力之一。

在练习中,有出现32 302 3002这类题目,再让学生计算完观察,然后发现问题。大部分学生只会说积每一次多一个0这样的话,对于乘数和积之间的关系表达不那么顺畅,但是在交流中发现孩子还是能理解其中的意思的,知道当乘数发生有规律的变化时,积也跟着发生有规律的变化。

在今后的学习中, 我会更加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篇10: 三年级上册数学《小树有多少棵》教学反思

认知心理学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是把教材知识结构转化为自己认知结构的过程。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过程是建构意义的过程,是从具体到抽象、从感知到内化的过程。学习新知识时,教师应根据教材的知识结构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找准学生的认知支撑点,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知识背景出发,把学生引入新知识的学习探索中。

《小树有多少棵》这节课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的第四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表内乘法后的进一步学习。课前伊始,我就先复习表内乘法的口算,以及数的组成,例如:20里面有个十,300里面有()个百等,为学生理解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算理进行了铺垫。

在新授课时,我为学生创设了“植树”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说说已知信息,并提出数学问题。当学生提出数学问题:“3捆一共有多少棵”时,我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计算方法,在小组汇报交流中,再优化计算方法。学生的算法多种多样,有画图,用加法20+20+20=60来计算,更多学生是直接用遮住0的方法来计算,先算2×3=6,20×3=60,我适时引导学生,“2”是表示什么,由于有之前的课前复习,学生很快就能抓住“20就是2个十,20×3表示2个十乘3,也就是6个十,是60”这一算理。因此,新知的学习就是这样水到渠成。

而对于后面的“500×3=?”的`计算,我引导学生总结“20×3”的计算方法,再用迁移类比的方法,自主探究“500×3=?”的算法。这样既开动了脑筋,又节省了时间,还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在本课教学中,教师充分尊重学生,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创设民主、轻松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自主探究新知,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亲身经历探索整十数、整百数乘一位数的乘法的口算过程,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得到充分地发挥,学习积极性高,学习效率也高。

篇11: 三年级上册数学《小树有多少棵》教学反思

练习的设计是从易到难有坡度的进行,首先是基础计算能力的练习,然后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问题的。能力,最后是一道思维开拓题,通过多种答案的共性发现计算的规律与技巧。

存在的不足:尽管已经预知道学生对这部分内容早有了解,并且大部分学生是会计算的,所以我在前期对整十数、整百数、整千数概念做了大量的铺垫,在教学整十数乘一位数时的过程中也非常重视对算理的教学,并鼓励学生多说、多交流,想着学生在这样的训练下应该可以打破之前固有的思维习惯,能够通过算理进行表达与计算,但结果还是有些遗憾。虽然孩子们心里明白运用算理进行计算的道理与方法,但语言依然不能够很完整的表达出来,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在这方面仍需动脑,想到更好的办法去解决。

总之,本节课努力体现以下特点: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在积极的氛围中主动思考、从容对话、真诚分享。使学生既经历数学思维的挑战,又扎扎实实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与技能,还经历情感与态度的瑞泽和熏陶。

篇12: 三年级上册数学《小树有多少棵》教学反思

重视算法多样化是本节课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在本节课中,我利用教材中提供的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充分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通过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讨论,经历探索多种算法和与他人交流的过程,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灵活性。在教学中,我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述,而不是强求统一的语言进行操练,使学生在一种自由、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学习。

由于本节课是新学期的第一节课,在练习题的设计上,我比较注重计算方法的训练,而忽略了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等方面,也没有创设这方面的练习题,我准备下节课在这方面适当加强,以提高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和能力。

篇13:三年级上册数学《小树有多少棵》的教学反思

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数学《小树有多少棵》的教学反思

《小树有多少棵》这节课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的第一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探索并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对于三年级学生而言,在二年级已经学过表内乘法,这节内容并不难理解。

在教授时,我首先复习了几道表内乘法题,然后复习了数的组成,为学生理解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算理进行了铺垫,我觉得花这几分钟的时间是值得的,学生在新授时,很快就能抓住“20就是2个十,20×3表示2个十乘3,也就是6个十,是60”这一算理。

因为学生的积极反应,导致我忽略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当学生列出算式“20×3”与“20+20+20”时,我没有把握住这一时机,相机引导学生比较加法与乘法的关系,体会乘法的简便性,从而概括出乘法的意义,即“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因此,在练习反馈这一环节中,我就吃了苦头。个别学生由于没有彻底理解乘法意义,出现了“30×4=70”这种错误,并且,在70×5=+()+()+()+()这个问题上,学生显得很盲目。对于这个问题,只能在练习课上进行补充了,真是“一失足成千古恨。”

在教研时,莉群老师有一个很及时有效地方法,在解决三捆小树一共有多少棵时,趁机引导学生“如果有8捆小树呢?”让学生体会到乘法的简便,从而有了深入研究的兴趣。

值得高兴的是,课堂上学生的反应很积极,概括口算的方法也十分多样,且简洁易记。遮“0”补“0”的方法,计算起来,又对又快。整节课,教学目标有达到,算是欣慰。

篇14: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5册第一单元小树有多少棵(1)教案

一 乘除法

单元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感知乘除法计算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四则运算的意义,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汇总的运用,初步形成从数学的角度观察周围事物的意识。

2、探索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及两位数乘一位数(积在百以内)的口算方法和一位数整除整十、整百、整千数及两位数的口算方法,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能正确进行计算。

3、经历从实际情况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发展用乘除法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的能力。

4、在具体的情境中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估算能力。

单元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及两位数乘一位数(积在100以内)的口算;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整千数及两位数的口算。

2、难点:两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的乘法及一位数除两位数的除法口算。

单元课时安排:7课时

小树有多少棵(1)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结合具体情境,在讨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结合具体情境,在讨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用具:挂图、数字卡片。

教学设计:

一、情境引入:

同学们,今天是开学的第一天,大家一进校园就会看到花坛里盛开着美丽的鲜花,它在装点着我们美丽的校园,这么美的环境大家喜不喜欢。(喜欢)要有美丽的环境,就需要花草树木。

二、探索新知:出示挂图,大家看一看,这里有什么?

1、仔细观察并说出图意。

2、谁能根据这幅图提出问题?

3、试着解决所提问题。

引出:20×3=

4、讨论算法。

20+20+20=60 2×3=6,20×3=60·····

三、拓展应用:

1、3×2 5 × 4 6×7

30×2 50×4 6×70

300×2 500×4 6×700

你发现了什么 ?

2、香蕉每堆200根

小象每天吃60根。

大象每天要吃90根。

⑴、3头小象吃一堆香蕉,够1天吃吗?

⑵、1头大象一个星期要吃多少根香蕉?

⑶、你还能提吃哪些数学问题?

四、小结

在这节课中,我们学习了什么新知识?应该用什么方法计算比较简便?

五、作业:作业本中的作业。

课后反思:

篇15:小树有多少棵(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 探索并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2. 结合具体情境,在讨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

力。

3. 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

1. 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2. 理解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算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出示教学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植树造林对人类的好处吗?每年我们学校都要植树,那么今天我              们来看一看,植树的活动中有哪些数学问题。

2.请你认真观察图后和同桌说说你看到了什么?(一共有几捆小树?每捆有几棵?)

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小树一共有多少棵?”

(二)解决问题,探索口算方法

1.独立解答。

让学生列出算式20×3,然后尝试计算。

2.小组交流。

让学生结合“小树一共有多少棵”这个情境,在小组内说一说自己列出的算式的含义。

3.全班交流。

小组代表发言,得出20×3=60中的20表示每捆有20棵,3表示3捆,60表示一共有60棵小树。

4.先自己静静想一想,再在小组内说说计算方法。

5.全班交流。

(1)20×3就是3个20相加:20+20+20=60;

(2)因为2×3=6,因此20×3=60;

(3)可以把20看成10×2,这样20×3可以变成10×6。

对于学生的计算方法,只要正确,教师就应该对学生进行鼓励和表扬,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计算。

重点引导学生理解“20×3”口算过程和方法:

①20×3=20+20+20=60;

②因为2×3=6,因此20×3=60;

比较2×3=6和20×3=60,发现了什么?

6.解决问题。

4捆小树一共有多少棵?5捆呢?请同学们先自己算一算,并说说是怎么想的。

(三)课堂小结

学到这里,你有什么收获?

(四)拓展练习

1.试一试第2题   口算。

3×2   5×4   6×7

30×2  50×4  6×70

300×2 500×4 6×700

①学生独立计算,反馈计算结果。

师:上面这组算式,横行、竖列分别有哪些规律?用自己的话说说你的发现。

(只要学生说得合理,教师就应给予肯定和鼓励。)

②.引导学生说说怎样口算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

小结: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的是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让学生结合题目说一说计算方法)你认为怎样口算比较简便?

2. 学生独立完成 试一试第3题

3. 练一练

第1题   先让学生独立看图,理解题意,并列式解答,再反馈。

第2题   学生独立计算,选几道让学生说说口算的方法。

第3题

①让学生理解题意,说说情境表达的意思,明确每堆香蕉有几根,有几堆香蕉,

大、小象每天各吃几根。

②解决问题⑴,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解决问题,再交流。

先计算60×3=180(根),再计算或比大小。说明够一天吃。

解决问题⑵, 先引导学生找出“一个星期有7天”这个条件。再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

再全班交流。

③解决问题⑶,

师:根据这个情境,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学生先独立思考,提出自己的数学问题,并写下来,在小组内交流。再全班交流。

4.数学游戏。

教师事先准备好卡片,以同桌为单位开展游戏活动。

游戏规则:一位学生取一位数,另一位学生取整十、整百或整千数,然后两个学生都计算这两个数相乘的结果,看谁算得又快又准确。

教学内容:需要多少钱(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

教学目标:

1. 探索并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 结合具体的情境,逐步培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难点:

1. 探索并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2. 两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的口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喜欢去海边游泳吗?淘气笑笑他们在暑假里就到美丽的北海去旅游了,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的情况。( 师出示淘气、笑笑在海边买东西的情境图。)

师:从图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师:这节课我们先解决“买3个泳圈需要多少钱?买3个球需要多少钱?”的问题,其他问题先存入“问题银行”。

(二)探索口算方法

1.解决问题:买3个泳圈需要多少钱?

师:你会列式解答吗?

学生先独立列式计算12×3或3×12,再在小组里交流自己的口算方法,然后汇报。

生1:12×3就是3个12相加,12+12+12=36(元)。

生2:如果每个泳圈是10元,3个泳圈是10×3=30(元)。每个泳圈少算了2元,3个泳圈共少算2×3=6(元),一共要30+6=36(元)。

生3:12×3就是把12分成10和2, 10×3=30,2×3=6,30+6=36(元)。

2.解决问题:买3个球需要多少钱?

师:你能算出来吗?

学生列式计算15×3或3×15,先同桌交流自己的口算方法,再汇报。

生1:15×3就是3个15相加,15+15+15=45(元)。

生2:15×3就是把15分成10和5, 10×3=30,5×3=15,3个10再加上3个5,30+15=45(元)。

(三) 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通过买东西“需要多少钱”学习了一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方法。学到这里,你有什么收获?

先用两位数个位上的数乘一位数,再用两位数十位上的数乘一位数,最后把它们合起来。

(四)巩固与练习

1.看屏幕(出示练一练第2题情境图)

让学生独立解决⑴⑵两个问题,在全班交流。

全班交流时,对于第⑵个问题,鼓励学生说出不同的思考问题的方法。

可以:①因为15×6=90(块),100–90=10(块),所以够分。

②因为15×6=90(块),100>90,所以够分。

2.看屏幕(出示练一练第3题情境图)

师:谁能说一说从图中都看到了什么?

学生根据图意回答,并独立解决问题,再在小组中交流,然后进行全班交流。

3.练一练第4题

教师先示范让学生理解表格,学生独立填表,然后进行全班反馈交流。

引导学生观察填写结果,说一说“发现了什么?”

4.练一练第1题

先让学生独立计算,再抽几题让学生说说口算方法。

教学内容:练习一(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及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

教学目标:

1. 进一步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及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2. 结合具体情景,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进一步巩固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及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提高口算的正确率和熟练程度。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引入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来上一节练习课,复习我们前几节课所学的内容。

板书:口算乘法练习课

(二)指导练习

1.“练习一”第1题

先让学生独立计算,交流后抽几题让学生说说口算方法。

2.“练习一”第2题

出示本题情境图。

先让学生说说图中有哪些信息?让学生独立解决第⑴个问题,然后组织全班交流。

师:请你再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并试着解答。

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提出数学问题。

3.“练习一”第3题

①游戏:比大小

教师准备一些数学算式卡片,如13×2和31×2   12×5和15×2   16×3和3×16

25+2和25×2

让学生观察每一组算式的特点,找出规律,直接比出大小。

②“练习一”第3题

让学生思考后,直接填写符号,再组织学生交流,让学生说说是怎么想的。再通过计算,得出计算结果检验自己的判断。

4.“练习一”第4题

出示本题情境图。

先让学生独立解决4个问题,然后对每道题进行反馈交流,重点组织学生探讨最后一个问题。鼓励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设计购买方案。例如:25×2=50(元),60元可以买2个足球。

5. “练习一”第5题

先算画上横线,把结果写在下面。以竞赛形式练习,让全班同学同时开始算,算完后立即举手,表扬做的又对又快的学生。

6.“练习一”第6题

先出示情境图,让学生边观察,边思考,从中获得信息。

先分别说一说,“我的体重是小东的3倍。”与“我的体重比小东的2倍多5千克”这两句话所表示的含义,再让学生列式解答。

“我的体重是小东的3倍。”这句话的含义是:小东的爸爸的体重是23千克的3倍,所以小东爸爸的体重是:23×3=69(千克);“我的体重比小东的2倍多5千克。”这句话的含义是:小东妈妈的体重比23千克的2倍多5千克。所以小东妈妈的体重是:23×2+5=51(千克)

7.“练习一”第7题

⑴先让学生理解题,全班讨论:怎样检查交来的钱对不对?

先算,每人交8元钱,全班40人共收到多少钱?再算,题中表格中共有多少元?,最后在比一比。

⑵学生独立计算再反馈。

8.“练习一”第8题

出示本题情境图。

⑴理解图意。

从图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学生找出:大客车每辆限乘客30人,面包车每辆限乘客20人,租1辆大客车需50元,

租1辆面包车需35元,有80人要乘车。

⑵提出问题,尝试解决。

80人要乘车,怎样租车合算?

让学生先独立思考,再进行小组交流。

⑶全班交流,展示租车设计方案的多样化。

①租4辆面包车,乘客人数:20×4=80(人),需要35×4=140(元)

②租3辆面包车,乘客人数:30×3=90(人),需要50×3=150(元)

③租1辆大轿车和3辆面包车,乘客人数:30+20×3=90(人),需要50+35×3=155(元)

④租2辆大轿车和1辆面包车,乘客人数:30×2+20=80(人),需要50×2+35=135(元)

讨论:从省钱的角度来看哪一种租车方案最合算?第④种方案最合算。

(三) 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内容:参观科技馆(整十、整百、整千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经历与他人交流算法的过程,并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2.结合具体情境,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难点:

1.整十、整百、整千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2.理解整十、整百、整千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算理。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学生以开火车的形式进行口算训练)

12 ÷ 3=         8 ÷ 4=       6 ÷ 2=     36 ÷ 6=

18 ÷ 9=        45 ÷ 5=      49 ÷ 7=     56 ÷ 8=

2. 口答

( 1 ) 90 里有几个十? 800 里有几个百? 60 里有几个十? 600 里有几个百?

( 2 ) 300 里有几个十? 420 里有几个十? 540 里有几个十? 500 里有几个十?

(二)情境引入

同学们,星期六淘气班将要到科技馆参观昆虫展。他们班一共有 60 人,想坐 2 辆车去科技馆,平均每辆车坐多少人?可以怎样列式,并说说是怎样想的。

学生列式: 60 ÷ 2 并说明自己的想法。(板书: 60 ÷ 2= )

请学生说说60 ÷ 2的含义。

(三)探究算法

1.60 ÷ 2 应该怎样计算呢?请同学们自己先想一想,然后和小组同学说说你的想法。

2.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自己的想法。

3.全班交流算法:

①因为2×30=60,所以60÷2=30   (想乘法做除法)

②因为60里有6个十,把6个十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3个十,即30,所以60÷2=30

4.将答案写在书上,把答语补充完整。

5.拓展训练:

⑴如果我们 60 人,找 3 辆小汽车去科技馆,平均每辆小汽车坐多少人?应该怎样列式,怎样计算呢?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60 ÷ 3=20 (人)

(2)我们班和一班合起来共 120 人,如果坐 2 辆大轿车,平均每辆车坐多少人?应该怎样列式,怎样计算呢?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120 ÷ 2=60 (人)

6.完成试一试第1题。

先让学生独立计算,再组织学生比较上下算式,说说两个算式之间的联系。

7.完成试一试第2题。

⑴先让学生独立计算。

⑵组织全班交流

①抽几个整百数、整千数除以一位数的题,让学生说说是怎么算的。

②让学生比较每一组算式,用自己的话说说发现了什么?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整十、整百、整千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你学到了什么?

(五)巩固练习

1.“练一练”第1题

先让学生独立计算,交流后抽几题让学生说一说口算方法。

2.“练一练”第2题

先让学生结合本题情境图说说题目的意思,再让学生列出算式计算。最后,引导学生观察表格说说发现了什么?

3.“练一练”第3题

先让学生依题意独立解答,然后进行全班交流。

4.“练一练”第4题

先准备好计算卡片,以“小组接力”的形式开展活动,即一位学生做好一题,下一位学生接下去做下一题,看哪个小组先完成题目并且正确率最高。游戏结束,让每一位学生把这8道题都独立做出来,并与同学交流。

教学内容:植树(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经历与他人交流算法的过程,并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2.结合具体情境,能用除法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难点:

1.探索并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2.理解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算理。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道算式朋友,你们看喜欢吗?(出示:6÷3,12÷4,18÷6,35÷7)

口算时,你有什么感觉? 你是怎样算出来的?(利用乘法口诀。)

现在,我们再来认识几位算式朋友。(出示:30÷3,600÷2,560÷7,360÷9)

口算时,你又有什么感觉?  你又是怎样算出来的?

好,不错。现在淘气班的同学还给我们带来了一位新的算式朋友,就藏在这幅图中,我们大家共同来找到它好吗?(出示“植树”情境图)

(二)探索新知

1.从图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2.根据这个情境,你想提出什么数学问题?谁能用完整的话来说一说。

3.怎么列式解决?(噢,这个就是我们的新算式朋友)

4. 探索算法:

⑴36÷ 3应该怎样计算呢?请同学们自己先想一想,然后和小组同学说说你的想法。

⑵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自己的想法。

⑶全班交流算法:

①利用乘法想除法,因为12×3=36,所以36÷3=12。

②把36分成30和6,30÷3=10,6÷3=2,10+2=12。

③直接口算,用十位上的数字除以3得1,写在十位上,用个位数除以3得2,写在个位上,得12,即36÷3=12。

④用竖式。 (生边说师边板书)(学生汇报的同时,师进行板书)

师问:这几种方法,你认为哪种方法最好?为什么?

让生自由发言,说出自己的想法。

师小结:同学们,这几种方法都是你们自己的想法,各有各的理由,你喜欢哪种就用哪种。

5.将答案写在书上,把答语补充完整。

6.试一试

第1题,先让学生独立计算,再抽几题让学生说一说口算方法,最后可以引导学生观察,说说有什么发现。

第2题,先让学生理解题意,在独立解决的基础上进行全班交流。

(三)课堂小结

1.这就是我们今天学的内容: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师板书)

2.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四)巩固练习

1.“练一练”第1题

先让学生独立计算,在开火车订正。

2.“练一练”第2题

⑴理解题意。先让学生说说题目的意思。让学生独立解决⑴⑵小题,再集体反馈。

⑵请你再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并试着解答。

3.“练一练”第3题

⑴理解题意。先让学生观察插图,从中获取信息。

⑵独立尝试,解决问题。让学生独立解决⑴⑵小题,再集体反馈。

⑶请你再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并试着解答。

教学内容:练习二(整十、整百、整千数除以一位数及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

教学目标:

1. 进一步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2. 结合具体情景,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进一步巩固整十、整百、整千数除以一位数及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进一步体会乘、除法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师:秋天,果园里接满了许多的大苹果,同学们正在果园里忙着收苹果呢。他们把苹果分装在大小不同的袋里,让我们也去帮忙吧。

(二)指导练习

1.“练习二”第2题

出示本题情境图。先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然后全班交流。

2.“练习二”第1题

先让学生独立计算,再全班交流,引导学生观察算式和得数,同时让学生思考发现了什么?(被除数越大,除以同一个数,所得的商也越大)

3.“练习二”第3题

出示本题情境图。

先让学生独立理解题意,解决问题,再交流,反馈。

鼓励学生表述自己的想法。先分别算出每棵树苗分别需要多少元,再进行比较。

36÷3=12(元),40÷4=10 (元),10<12,买每捆4棵的树苗便宜些。

4.“练习二”第4题

让学生独立计算,再全班交流。让学生说说口算的方法。

5. “练习二”第5题

通过计算,写下结果。再比较两个算式的大小。

6.“练习二”第6题

先出示情境图,让学生边观察,边思考,从中获得信息。

先说一说,先求什么?再让学生列式解答。

100–4=96(元),96÷3=32(元)或(100–4)÷3=32(元)

7.“练习二”第7题

被除数、除数、商有什么关系?知道被除数、除数,怎么求商?知道被除数、商,怎么求除数?知道除数、商,怎么求被除数?

让学生独立填表,再进行全班交流。

8.“练习二”第8题

先让学生说一说,先算什么?先算画上横线,把结果写在下面。以竞赛形式练习,让全班同学同时开始算,算完后立即举手,表扬做的又对又快的学生。

9.“练习二”第9题

出示本题情境图。

⑴理解图意。

从图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⑵引导提问。

①“3天看60页”是什么意思?从这句话中你知道了什么?

②“照这样的速度” 是什么意思?

③求“一个星期她能看完吗?”这个问题,谈谈你的思路。

⑶列式解答:

方法一:每天看:60÷3=20(页)

一个星期看:20×7=140(页)

140<150,所以,一个星期看不完这本故事书。

方法二:每天看:60÷3=20(页)

想:3天看60页,照这样的速度,6天看120页。剩下的30页一天看不完。

所以,一个星期看不完这本故事书。

(三) 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篇16:《小树有多少棵》教案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数学实验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节课《小树有多少棵》。P2—P3

一、教学目标与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体验算法多样化。并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2、结合具体情况,在讨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二、教材分析

这是在学生上学期已经熟练掌握乘法口诀基础上,新学期的第一节课,教材创设“三捆小树”的具体情境,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探索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整千数的口算方法。与过去教材相比,新教材更加体现了数学化的过程,充分体现了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的课标精神,更加关注了学生的知识背景及个性差异,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产生不同的计算方法,为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体验算法的多样化,力求使学生自己进行知识构思。

三、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我校属于市一级学校,因此教学条件较优越,具有多媒体教室、挂图、学具等现代化教学辅助手段。三年级的学生非常熟悉和喜爱新教材,新教材图文并茂,加上学生爱说,敢说,爱做,敢做并且喜欢与同伴合作交流,使学生学习数学始终处于一种乐于探索,积极主动的状态,学生在计算主面能够选择自己喜爱的方法。

四、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教学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植树造林对人类的好处吗?每年我们学校都要植树,那么今天我们来看一看,等待我们种的小树有哪些数学知识。

(设计意图:创设学生所熟悉的植树这一生活情境,密切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同时对学生渗透环保教育。)

2、出示主题图

观察图后和同座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明确一共有几捆小树?每捆有几棵?)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小树一共有多少棵”?

(设计意图:结合具体情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设计这样的环节,主要是考虑到学生已经到了三年级了,已具备解读情境中所隐含意思的能力,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观察,学会从情境中找出有效的信息的方法,这也是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一种策略。)

(二)探索口算方法

1、学生独立列出算式并解答,小组交流。

学生列出算式20×3,然后学生尝试计算。让学生结合“小树一共有多少棵”这个情境,在小组内说一说,自己列出的算式含义,再说说计算方法。

(设计意图:教师充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通过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讨论,经历探索多种算法和与他人交流的过程,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灵活性。)

2、全班交流

小组代表发言,得出20×3=60中的20表示每捆有20棵,3表示3捆,60表示一共有60棵树,学生得出计算方法:

①20×3就是3个20相加:20+20+20=60

②因为2×3=6,因此20×3=60

③可以把20看成10×2,这样20×3可以变成10×6=60

对于学生的计算方法,只要正确,教师要对学生进行鼓励和表扬,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计算。

(设计意图:全班交流为了体现学生的算法多样化,使学生更加方便比较和选择自己喜欢的计算方法。)

3、解决问题:4捆一共有多棵?5捆呢?

请同学们先试着解决。然后小组内交流,全班汇报。

(设计意图:通过知识的应用,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4、拓展练习:

3×25×4 6×7

30×2 50×4 6×70

300×2 500×4 6×700

学生独立计算,反馈计算结果。

师:上面这组算式,横行竖列有哪些规律?用自己的话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只要学生说的合理,教师应给予肯定和鼓励。

(设计意图: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述,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发现数学规律的能力。)

5、引导学生说说怎样口算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

6、数学游戏:

教师事先准备好卡片,以同桌为单位开展游戏活动。

游戏规则:一位学生取一位数,另一位学生取整十或整百数,然后两个学生都计算这两个数相乘的结果,看谁算得又快又准确。

(设计意图:创设游戏环节,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和独立性。)

五、板书设计

小树有多少棵

20×3=60(棵)

20+20+20=60 2×3=6

20×3=60

六、教学反思:

重视算法多样化是数学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本节课中,我利用教材中提供的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充分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交流讨论,经历探索多种算法和与他人交流的过程,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灵活性。在教学中,我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述,而不是强求统一的语言进行操练,使学生在一种自由、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学习。

由于本节课是新学期的第一节课,因此,在练习题的设计上,我比较注重计算方法的训练,而忽略了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因此也没有创设这方面的练习题,我想下节数学课在应用知识,解决问题方面应当适当加强,以更好的让学生学数学,用数学。

七、案例点评

本节课教师注意从学生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学生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让学生感受数学就在身边,感受数学的乐趣。

生活中的实际经验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基础。“小树有多少棵”这一场景教学是学生日常生活中很熟悉的,学校或社区每年都进行植树活动,可以说每个学生都亲自经历过。在本节课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通过植树这一生活场景,使学生在生动活泼、主动求知的氛围中学习,同时又不失时机地进行环保教育。

重视算法的多样化,是数学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本案例中得到体现。本案例教师能够利用教材的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充分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通过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讨论,经历探索多种算法和与他人交流的过程,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灵活性。通过知识的应用,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中,教师能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述,而不是强求统一的语言进行训练。最后,教师通过生动活泼的数学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整十、整百或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

篇17:小树有多少棵的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五册第 三单元第一节《小树有多少棵》。

2、.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上学期已经熟练掌握乘法口诀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利用三捆小树的具体情境,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探索一位数乘整十、整百数的口算方法,也是学习两位数乘一位数口算方法的基础,为后面学习笔算乘除法打基础。口算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通过口算训练,既能培养学生迅速的口算能力,发展学生的注意、记忆和思维能力,同时也是学习笔算的基础。

3、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前一阶段的学习已经能熟练掌握一位数乘一位数的表内乘法,能运用已学乘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并对用乘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有着浓厚的兴趣。

4.教学目标的确定:根据数学课程标准及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⑴探索并掌握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⑵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体验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

5.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正确计算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

教学难点:发现规律,将乘数是整十数的口算方法,迁移到乘数是整百、整千数的口算乘法中。

二、说教法和学法

为了达成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我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1.发现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个“发现者”。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充分展开思维,发现方法,发现规律,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2.练习法,练习在数学教学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本节课在新课后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通过一系列灵活多样,一定量化的训练,使学生掌握方法,提高能力。

3.迁移法,由于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十分紧密,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就应当运用迁移规律,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以旧引新。乘数是整百数的口算方法,就可以从乘数是整十数的口算方法中进行迁移,这样的知识迁移,最后转化为技能技巧,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三、说教学流程:

一、课前热身:20道表内乘法题。

【设计意图】学生虽然已经掌握了乘法口诀,但经过一假期的时间,有些已经淡忘,有必要在课前适当训练,唤起对旧知的记忆,同时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来,尽快找到数感。所以在新课伊始进行表内乘法的复习。

二、创设情境,板书课题:

1.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教学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植树造林对人类的好处吗?每年我们学校都要植树,那么今天我们来看一看,植树的`活动中有哪些数学问题。

2.请你认真观察图后和同桌说说你看到了什么,(一共有几捆小树?每捆有几棵?)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小树一共有多少棵?”。

板书课题:《小树有多少棵》。

三、出示学习目标:

1、探索并掌握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体验算法的多样化。

2、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四、自学提示:

自学课本30页,思考:

1,、怎样列式求小树一共有多少棵?

2、尝试计算20×3。

3、小组交流算法。

五、先学(看一看)

1、学生在教师的知道下认真自学。

2、做一做:

【三年级数学小树有多少棵教案格式】相关文章:

1.数学三年级《小树有多少棵》教学反思

2.《小树有多少棵》教学反思

3.二年级《小树有多少棵》教学反思

4.小树有多少棵的评课稿

5.小班数学活动教案:数数有多少

6.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7.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8.三年级数学东南西北教案

9.诗经有多少篇

10.有多少“语文”悄然离去

下载word文档
《三年级数学小树有多少棵教案格式.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