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墟中的孩子》习作指导教学设计
“浩如荇”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4篇《废墟中的孩子》习作指导教学设计,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废墟中的孩子》习作指导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篇1:《废墟中的孩子》习作指导教学设计
《废墟中的孩子》习作指导教学设计
《废墟中的孩子》习作指导教学设计执教人:西安交大附小 陈萌
教材分析:
习作中的这张照片是 1937年8月28日,日本侵略者轰炸上海火车南站时,被记者拍下来的真实场景。一个婴儿在铁轨的废墟上哭泣,他的父母已死于刚才的轰炸,宝宝也被炸得血肉模糊。在这次轰炸中,1800人,大部分是等候撤离的妇女和儿童,只有300人活了下来。每次看到这张照片都禁不住令人落泪。
学情分析: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同学们对战争给人来带来的灾难已经有了深入地了解,并且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进一步深化了这种理解,能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写一篇看图作文。
2、要指导学生仔细有序地观察照片,描述出环境和人物的`状态。
3、通过观察图片,想一想这个小孩为什么哭?他的父母在哪里?当时可能发生了什么事?这个孤独的孩子后来的命运如何?
4.通过课前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认真观察图画,想象当时的情景,想象要丰富合理。
教学重点:有序地指导学生观察图中环境和人物的状态,并通过讨论交流的形式用自己的话说给大家听。
教学难点:根据讨论交流,当堂完成描写孩子的片段。
课前准备:课件、音乐。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同学们,你们还记得第四单元的主题吗?()(战争与和平)为什么要以它作为主题?
2、引入语文园地中“宽带网”的资料。
请一位同学来读,其他同学思考:孩子们在战争中都遭受到了什么?
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让同学们谈一谈战争给人类造成灾难的事实。(指名交流)
3、1937年的中国民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中,就在“南京大屠杀”的前三个多月,日军还残忍地轰炸了上海火车南站,现在让我们一同去回顾这段历史。(ppt出示图片)
谁知道这张老照片拍摄于什么时间,摄影者是谁?
孩子们,你们从画面中都看到了什么?
车站为何这般模样?孩子又为何孤苦无依?就让们走进这幅图画,一起去看看废墟中的那个孩子,来完成这单元的习作,和我一起写题目。(废墟中的孩子)
二、 仔细看图,入情入境。
1、请同学们把书打开翻到p78,我们先来读读“习作提示”,看看习作中有哪几项要求?勾划下来,并在前面标上序号。(师生交流)
2、说到观察,我们首先要选择观察对象。同学们,看看题目,你觉得我们主要该观察什么?(废墟和孩子)
让我们将目光首先聚焦到这片废墟中去吧。大家都看到了什么?
同学们觉得观察时应注意什么?(按照一定的顺序观察)怎样的顺序?
3、同桌合作学习:引导学生按照自己喜欢的顺序观察图中背景,说说你都看到什么?
4、繁华的火车站瞬间化为废墟,热闹的人群顷刻间死一般的沉寂。究竟发生了什么?一段音频,带大家回到1937年8月28日那一天。(播放音频)
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5、是啊,一阵狂轰烂炸后,摧毁了多少建筑物,牺牲了多少善良的市民,只剩下死一般的寂静。突然,在这片废墟中传来一阵阵孩子的啼哭声,看,他正在坐在铁轨中间呢!这是一个怎样的孩子?(用一句话概括)
6、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观察这个孩子呢?
7、四人小组合作学习:根据这几个观察点展开讨论,将这个孩子的形象描述得更加具体生动,推选一位代表来发言。
三、展开想象,探究前因后果。
1、这个孩子太可怜了,你能想象一下他此时此刻在哭喊着什么呢?
2、听到这撕心裂肺的哭喊声,我们不禁要问这个孩子的父母去哪里了?为什么他会坐在这儿哭呢?
3、多么可怜,多么无助的孩子,那他以后的命运又将如何?
4、小男孩的命运终究如何,饿死,冻死,或是被好心人收养,可是战争使他永远失去快乐的童年了。让我们再次品味这张照片,此景此情,你想说些什么?
四、筛选好词,当堂成文。
1、同学们观察很仔细,发言很精彩。就让我们把刚才观察到的写下来吧。
2、ppt出示好词,选择你喜欢的词语来描述一下这个孩子。
3、学生独立完成片段,教师巡视指导。
4、投影展示,同学评价。
五、布置作业。
同学们,和平是我们所向往的,只有真正的和平才能换来幸福和快乐。今天我们由一张照片说起,谈了很多,也说了很多,就请你们利用下节课的时间把我们刚才还未写完的内容继续写完,完成一篇习作。
板书设计:
废墟中的孩子
按照一定的顺序观察
外貌、神态、动作
篇2:《春天》习作指导(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lin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播放歌曲:《春天在哪里》(板书:春天)
2、谈话:春天其实就在我们的眼睛里,在我们的心里,同学们,你们发现春天了吗?这节课我们把春天带进教室好吗?
二、交流感受,评比总结
1、引导学生口头交流:你在哪儿找到了春天?怎么在景物上发现了春天的痕迹?发现春天的时候心里有什么想法?
学生谈谈自己所发现的春天,并说出内心感受,只要是自己观察后的心得体会,教师就给予赞扬。
2、师谈谈自己发现的春天,说出点滴感受,说出真情实感。学生评:听了老师的叙述,感受到了什么?从哪里感受到春天的美丽跟生机勃勃?从哪里感受到老师对春天的热爱?
3、小组互说互评,然后汇报--哪些同学说出了对春天的感受,师给予奖励。
交流:怎么说能让人感受到春天的美?能说出对春天的感受?
4、总结:说出事物的特点,说出内心的感受,说出观察后的发现和心得,别人就能体会到春天的美丽,感受到自己对春天的热爱。(根据总结板书)
三、明确要求,自主动笔
1、激发写作欲望:春天是个美好的季节,它在人们的眼睛里,在歌声里,在同学们的心里,我真想在大家的笔下也看到春天。
2、明确写作要求:刚才大家说得非常清楚,具体。这离不开有序跟丰富大胆的想象,也离不开大家对春天的感受。写时也一样,要做到有序清楚,写出真情实感,不写错别字。
3、学生动笔,师巡视,并对个别写作困难的学生作指导。
四、朗读习作,指导修改。
选择几篇典型习作,读一读评一评。结合评议,引导学生作口头修改。
作者邮箱: lxgshml@21cn.com
[《春天》习作指导(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篇3:《一本书》习作指导课教学设计
《推荐一本书》习作指导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介绍一本书能分段表述推荐理由。
2.能把重要的理由写具体。
3.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让学生感悟读书有益的道理。
重点难点:
重点:能有条理地把推荐这本书的理由写清楚,注意分段写。
难点:把重要的理由写具体。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分发学习单。
2.学生课前搜集读书名言和所推荐好书的图片、文字资料等。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交流好书,视频激趣。
1.同学们,今天老师一走进教室,就闻到阵阵浓浓的书香,看来你们带来了不少好书,谁愿意和我们分享一下。指名交流。
师:的确,读一本好书,就像欣赏一道美丽的风景,和友人共品一本好书,更像欣赏着一泓清泉,追溯着透人心弦的源头。真的是:(出示苏轼的诗,齐读)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设计意图:这样就帮助学生打开了写作的思路。当学生调动生活经验,有一个初步选材判断之后,从读者的角度,反观学生的选材,帮助学生进行选材筛选,找到更能吸引人的选材,解决写什么的问题。】
2.央视有一档阅读真人秀节目,叫做《我的一本课外书》。在这个节目里都是和你们差不多大的孩子,把自己感受最深的一本书分享给大家。下面我们就来欣赏其中一位选手的`精彩表现。请同学们,仔细听,认真看,看完后我们来交流一下感受,也可以说说你的疑问。播放视频,请观看。
3.交流。(预设:从自身的感受和他从哪几方面介绍的来说。)师相机板书:书名、作者、内容、……。
【设计意图:以声情并茂的推荐来激发学生说的兴趣。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回顾推荐一本书,可以从书名、作者、内容等哪方面来说。做到了新旧知识的有效链接。】
4.那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写《推荐一本书》这篇习作,从而一起分享读书的乐趣。
二、巧用导图,理清思路。
1.下面就让我们走进微课,让微课来指导我们如何运用思维导图理清思路,向别人推荐一本书。师播放微课,生观看倾听。
2.师:方法掌握了吗?同学们,在动手画思维导图之前,老师要提几点要求:①你推荐这本书的理由是什么?②理清自己的思路,提取关键词来绘制思维导图。③思维导图绘制好以后,借助导图,组织好自己的语言,清晰有序地推荐一本书。争取能够吸引大家,听清楚了吗?
好,现在请拿出学习卡,把思维导图画在上面的空白处。可以吗?好,开始!注意书写的姿势,头正、身直、肩平、臂开、足安。
3.学生自主绘制思维导图。
4.有的同学已经画完了,画完了的同学可以读出声音,小组间交流一下。生自主交流。
【设计意图:微课的主题是如何利用思维导图有效指导学生推荐介绍一本书。此设计是为了聚焦教材要求明确怎么写的问题。学生结合教材要求初步介绍的过程,一方面解决了教材习作要求中写清楚基本信息的要求,同时帮助学生理清习作思路,有助于下一环节聚焦重点,解决学生习作的困难点。】
三、交流导图,探索推荐方法。
1.探索方法一:交流感受。
①指名生一(预设:重在写感受的同学)。
从这篇导导图中可以看出你对整篇文章的构思,请你上台借助导图,清晰有序地推荐这本书,让大家都喜欢,可以吗?带上你的书和思维导图。生一汇报。
②同学们,来说说他的推荐,哪些地方吸引了你?指名说。
预设:生:最吸引我的地方,是他对这本书的心得体会(或读后感)。
师:对吧,他对这本书的感受是不是特别吸引你,让你产生了共鸣,让你想去读这本书。非常好,这是推荐一本书非常好的方法。教师板书:交流感受。
2.探索方法二:抓住看点
①我发现这位同学推荐这本书里的几个情节里面,最为吸引同学们的是哪个情节?指名交流。
你为什么对这个情节更感兴趣?
②你能把这部分说的再细致些吗?生汇报。
师:你觉得他对这部分推荐的怎么样?(引导学生从详细、生动、具体、印象深刻等方面来说)。
③师:是的,他说出了书中自己最感兴趣,最吸引人的地方,其实这就是这本书的看点所在。
教师板书:抓住看点。而你抓住了看点推荐,这也是推荐一本自己喜欢的书的好方法。
3.探索方法三:设置悬疑
①指名生二汇报交流。生评价。
②师:同学们想读他他的书吗?为什么?指名说理由。
③师:那么对于这本书,你还有什么想了解的?或者有什么疑问请提出来?指名提问。
④师问生二:这些疑问,你选择回答吗?(预设:不回答)为什么?(预设:因为那样能激发同学们去寻找答案,激发他们阅读的兴趣。)
⑤师:不错,我们在作文中经常会去设置一些悬念,来吸引读者继续阅读,所以这真是一个好办法。板书:设置悬念。
那么,现在就请你现学现用,用设置悬念的方法来推荐这本书好吗?
⑥那我们怎样将这些疑问放在你的文章里呢?咱能不能这样,用“你想知道……?你想知道……?你还想知道……吗?快来和我……吧!”这样的句式来组织语言。生汇报,师适时提醒。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是师生在交流汇报导图的过程当中,引导学生逐步去发现、总结推荐一本书的方法。真正做到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有效实现了“能把重要的理由写具体”这一教学目标】
4.同学们,刚才我们借助思维导图进行构思,还学到了一些推荐书的好方法,这真是:(教师出示小妙招)借助导图构思强,巧基本信息一一道。看点感受悬疑找,精彩片段少不了。完成习作乐分享,畅游书海乐逍遥。【设计意图:小妙招的展示和记忆一方面是引导学生对前面所学推荐方法的总结与回顾,另一方面为了下面写作做好准备。】
四、例文欣赏,巩固写法。
1.我们来看推荐《安徒生童话》的这位同学,他认为这本书中的看法和感受最能吸引他,于是他围绕这一部分写了这样一段话。我们一起来听一听,看看他运用了哪些推荐方法?
2.出示例文,师生品读。
3.交流评议。
【设计意图:例文的品读,从学生评价—回顾方法—教师小结。让学生直观感知怎样把理由表述清楚。一步步化整为零,逐步引导,让学生有法可依。】
五、自主习作,交流评价。
1.同学们,看一看你们的思维导图,哪一部分最能吸引读者,用笔把他圈画起来。请你也运用今天学到的这些方法或其他好的推荐方法将这部分写具体。
2.生自主习作。
3.出示评价表格,交流汇报。(说出评价或提出建议皆可)
4.老师还发现有一位同学,他还从不同的方面来推荐。我们来请他来读读吧。指名上台分享习作。
(预设:引导生可以从书的封面、对作者的评价和插图等方面来推荐。)
师小结:现在我们又发现了推荐的好方法和好角度。
【设计意图:“讲、写、评”都要求把“基本信息介绍清楚,重点理由写具体”,使孩子心中有很明晰的写作目标。让学生参与到评改习作的活动中来,在互评互改中,学生既是作者又是读者,他们不仅准确的记住了写作的基本要求,还提高了自己发现错误的能力,也培养了自觉修改的好习惯。】
六、总结全课,布置作业。
1.同学们我们今天运用思维导图构思习作,并且摸索出一些推荐的好方法来。课上我们写了一个精彩的片段,课下请你们继续借助思维导图和今天学习的推荐方法将其他部分也写具体,好吗?
2.我希望同学们把写好的文章上传到我们班级的读书交流群,一起分享读书的乐趣。(课件出示:问渠哪得清如水,为有源头活水来。)我希望我们这个小小的读书分享群如同源头活水一般,能让大家畅游其间,品悟书香,快乐成长!
【《推荐一本书》习作指导课教学设计】
篇4:三下自我介绍习作指导教学设计
执教:厦门实小集美分校 黄淑宁
教学内容:
在进行口语交际的时候,同学们都作了自我介绍。这次习作,根据自己说的和同学的评价,写一写自己,向别人展示一个真实的你。写完以后再加个题目,如《我给自己画张像》《这就是我》《爱哭鼻子的女孩》。还可以把习作读给了解你的人,听听他们的意见,并认真改一改。
教学目标:
1. 激发习作兴趣,领会介绍人物要抓住特点。
2.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举例介绍自己或他人,为“选材”做准备。
3.在范文引领下学生学习简单的“写人”方法。
4.学生在评改习作中提升习作水平。
教学重难点:
1.抓住特点,取材恰当,习得“写人”方法。
教学准备:
收集《喜羊羊与灰太郎》人物特点的词语、图片,学生照片、范文等。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上课前学生观看三五分钟《喜羊羊与灰太郎》动画片,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
(教学设计从两条主线展开:(1)写什么?从内容上指导选材(2)怎么写?抓住特点指导写法)
一、游戏导入,猜特点
1.猜谜
导语:小朋友们,今天我们要来上一堂习作课:自我介绍。上课前咱们一起来做个游戏好吗?题目叫《猜猜我是谁》
点击课件分别出示:
第一组:果敢 机智 正义感 乐观 好动 聪明
第二组:奸诈 愚蠢 笨坏蛋 我一定会回来的!
第三组:美丽 体操好手 脆弱 心灵手巧 爱心
图片揭晓答案:喜羊羊、灰太郎、美羊羊
师:为什么大家一猜就中?
生:以上词语提示了剧中人物的特点,所以一猜就中。
2.演一演
过渡:猜谜不能难不倒小朋友们,谁还会演一演
请一名学生再演一演剧中人物,再让学生猜猜他演的是谁?根据什么来猜?
学生在观察中依据表演者的语言、动作、神态等轻而易举地猜出答案。
3.小结
通过对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精神品质等的描绘,可以把每个角色的特点刻画得栩栩如生!
(古代教育家朱熹说:“教人不见情趣,必不乐学。”无论是课前播放大家熟悉的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郎》,还是上课伊始的猜谜游戏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他们学习的欲望,更为学生接下来的习作“抓特点”做准备。)
二、回顾画面,找特点
1.播放班级电子相册,学生回忆“口语交际”中的“自我介绍”。
2.指数名学生说说自己或同学具有什么特点?教师辅以学生点出事例加以说明。
生:照片中的陈乐很可爱,平时他是一个活泼的女孩。
师:你怎么知道她是一个活泼的女孩?
生:她每天好像都很快乐似的,整天笑口常开。
师:说得多好!谁再来举举例子说说自己或他人?
生:调皮的睿杰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午膳时老是不睡觉。
生:我喜欢运动,照片中我正在与同学滑游龙板竞技呢!
……
3. 小结
一张张熟悉的面孔跃然于大屏幕,加上三年的同学相处,让我们回忆起一个个熟悉的画面(事例),我们发现每个同学各具特点,如果能够举举例子加以介绍,即使是今天才认识你的人,也会对你印象深刻。
(《语文课程标准》把“让学生有内容写”放在习作指导的首位。通过画面回顾让学生围绕特点“有话想说”正是基于这一指导思想。学生思路被打开了,习作也不再是无米之炊。)
三、范文引领,仿写法
导语:怎样才能把能突出人物特点的这个例子写生动呢?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老师写的一篇范文--
1.出示范文,学生阅读。
淘气的我
我是一个“淘气包”。在家里,我常常把房间搞得一团糟,爸爸妈妈最常对我说的一句话是:“捣蛋鬼,别捣蛋!”在学校,我也是一个爱玩爱闹的“积极分子”。上课时,我常常和同桌窃窃私语,因此老师给我调了好几次座位;下课时,我总是跟班上几个男生跑得满头大汗;午膳时,我怎么也睡不着觉,因此被老师记了好几次名,后来妈妈干脆把我带回家。不知是我调皮出了名,还是长着一张明星脸让我“远近闻名”。老师曾经语重心长地对我说:“仕临要是你乖点,学习上专心点,肯定是一个‘万人迷’。”
悄悄告诉你们吧!我已经暗暗下决心:我--要--变!变成一个人见人夸的好孩子!寒假里,爸爸妈妈为了增长我的见识,带我自驾游了十七天,跨越六个省份,我爬上玉龙雪山、打雪仗……别提有多开心!可是,我也带回来很多“为什么”,比如:马儿为什么喜欢吃蚕豆?为什么我们会有高原反映?……从这学期开始我一直在寻找这一串问题的答案。老师,您发现我进步了吗?
2.分析范文,指导写作。
(1) 指导学生仿内容,感知范文结构
学生:在范文中找出写谁?他有什么特点?通过几方面介绍他的特点?
老师:一边请学生回答,一边在大屏幕上画出“卢仕临”“淘气包”“在家里、在学校”“我-要-变”等关健词句。(在家里各在学校两方面)
引出:内容真丰富,你是不是像仕临同学在家里、在学校也一个样呢?等会儿能不能也通过丰富的内容,让黄老师读你的习作就像见到本人一样?
(2) 指导学生仿形式,品评动作、语言描写
导语:“写人”要生动,就像演戏要传神一样,单纯的外貌描写是不够的,范文中如何把卢仕临淘气的特点写得活灵活现,跃然纸上?
生小组讨论
生1:作者抓住他在家里、在学校的行为表现(动作)如:“搞得一团糟、爱玩爱闹、窃窃私语、跑得满头大汗、睡不着觉”等
生2:爸爸妈妈、老师的评价(语言)的描写,如“捣蛋鬼、万人迷”等。
……
师补充:作者还通过心理活动的描写告诉大家他今后不再那么淘气了!(只点出但不作为三年级学生习作要求)
小结:范文让小朋友们知道写自我介绍要抓住特点、围绕中心,表现特点时加上动作、语言、神态等的描写会更加生动!
(“写人”与“写事”的习作指导有所不同,“写人”就要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才能突出人物特点,刻画人物形象。“写事”的习作指导则重在交待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的`谋片布局。)
四、片段习作,畅练笔
1.出示习作内容:请围绕自己的一个特点写一段话。
2.审题指导,学生当小老师提醒大家:写自己、一个特点、一段话等。
3.学生现场习作,教师巡视指导,配以轻音乐《安妮的仙境》。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的情感、想象、思维和个性对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只有在心境良好的情况下,学生的思维才能活跃,情感才能真实,想象才能丰富,个性才能发展。伴随着轻松愉悦的音乐,陶醉于提笔书写自己的快乐之中。)
五、评改结合,有提升
1.评
(1)出示小作家评级标准,快速解读要求。
达标等级:
特级小作家:在一级的基础上,用上好词好句。
一级小作家:能围绕特点把事例讲清楚。
二级小作家:有特点,有事例。
(2)请大约2名学生读习作,其他同学根据要求进行评议,先定等级,再说依据。
学生可能评议:
生1:我觉得此文属于“一级小作家”的水平,因为他介绍自己是一个“小书虫”这个特点,能用上“每当周末我就上图书馆,常常要等到管理员催我要闭馆了,我才依依不舍地离开;每当下课时我就拿起课外书,常常到上课铃声响了,同桌才提醒我快收起书……”举的例子较清楚。
生2:我觉得此文是“二级小作家”的水平,因为他有围绕自己“爱画画”的特点,但讲的还不够具体,没有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的描写把他的特点写具体。
生3:我觉得此文是“特级小作家”的水平,因为他写自己是一名“假小子”能通过自己的穿着(外貌)、平时的行为(动作)、及说话(语言)大大咧咧的种种表现写出来,还用上“虚张声势”“镇压”“不以为然”“小菜一碟”“我就是这样一个名符其实的‘假小子’。”等好词好句。
2.改
(1)出示修改符号,快速解读
以校名为例,例举几种常见错误,让学生认识“删、替、增、调”四种常见修改符号。
(3) 学生根据提示可自改,也可选择交换改。
学生会对自己会他人的习作进行修改,如:用上“等”还用上“……”就可以用“删”的修改符号。
如:“长长”要改成“常常”就可以用“替”的修改符号。
如:“妈妈说”要补充“妈妈面带微笑地说”就可以用“增”的修改符号。
如:“同学们心目中的小作家是我”可以用“调”的修改符号改成“我是同学们心目中的小作家”。
如:“这本书我以一目十行的速度看完了”改成“我以一目十行的速度看完本书。”可以用“调”的修改符号。
3.总结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当然更没有完全一样的人,可以说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希望每个同学的自我介绍也是别具特色的。好文章是改出来的,正如玉不琢不成器一样,希望同学们回家能再仔细推敲,争取每个同学的习作都能登上“特级小作家”!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习作后的指导,重在鼓励、欣赏,引导学生自我修改和互相修改。”设计“小作家”评选依据与“小老师”修改方法的环节目的也是基于这点。)
附板书:
习作:自我介绍
特点→ 具体→ 动作
→ 语言
→神态
【《废墟中的孩子》习作指导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1.废墟中的孩子作文
3.习作教学设计
4.《习作》教学设计
10.废墟中的母亲作文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