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美术教案2
“qianai”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20篇七年级下册美术教案2,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七年级下册美术教案2,欢迎大家分享。
篇1:七年级下册美术教案2
七年级下册美术教案2
第5课 远古的呼唤 一、教学目标 1、学生能珍视世界各民族文化,培养其宽容态度和健康审美心理。 2、学生能初步感受远古时代人们的生活、思想、情感、追求,品味原始艺术的特点和价值。 3、学生能通过创作、表演,在潜移默化中提高美术知识和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以及组织能力和活动能力。 二、教学组织 在课程开始之前,教师发动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从图书馆、书店、互联网、电视等途径查询和收集各种反映原始部落人们生活的文字和图片资料,提醒学生关注当时人们的形态、服饰、生活用品、生活习惯,以及居住场景、建筑特点等。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第一课时由引言、策划、编剧等部分组成。 教师首先运用真情实感的语言艺术,与现代社会对比强烈的原始部落人们生活的图例、历史知识、奇闻趣事等营造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产生进一步了解原始社会人们生活和参与活动的冲动。同时,展开“我的原始生活”的讨论活动,让学生的视野走进原始社会,一方面。鼓励他们用自己的智慧来装扮生活,提高生活质量和情趣;男一方面,倡导社会分工,各尽所能,提高社会工作效率,逐步引导学生定位各自角色。原始社会存在于学生的想像中,围绕这一主题,可以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不仅如此,通过对社会分工的讨论,学生可以了解其必然性和合理性,对学生正确人生观的确立有很大帮助。 延续讨论的氛围,适时推出《火种》剧本,围绕“如果我是导演”这一中心开始活动的策划工作,采用先发散后收敛的方式进行,群策群力,自然形成较为详细的演出计划。为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可以在黑板上列出学生提出的各种思路,以投票的方式共同决策。群体参与的组织方式有利于学生在后期活动中保持足够的热情。在演出计划中,注意以下内容:活动宗旨、新颖性和创新点、活动时序图(负责人、导演、编剧、道具、演员等)、人员分工表、阶段任务完成时间表等。小组活动要求学生采用民主集中制原则。 演出计划中的活动宗旨、逻辑性和创新点等问题对剧本改编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教师可以找一个剧本样板,一方面要求学生遵循剧本编写思路,另一方面启发学生大胆发挥想像能力,提升剧本的趣味性、娱乐性和知识性,加强剧本的表现办。 第一、第二课时之间,学生在负责人的领导下完成剧本编写。 第二课时 在第二课时,学生将被带入有意识的审美思维活动中。课堂组织采取分组形式以使师生处于平等地位,有利于讨论的流畅进行和学生主动性的发挥。教师可对教室进行适当装饰以营造气氛,比如挂一些体现原始艺术风格的作品。本课的主要任务是讨论剧中酋长、长老、青年等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根据不同人物的性格特征进行道具设计。注意引导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到人物整体造型、不同材质的综合运用、色彩搭配等内容上,作品或设计方案要求体现学生的想像力和创意。 课堂作业以设计图为主,准备充分的学生也可以进行道具制作。教师最好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以材料准备为例,由于天然的、简便的材料更能体现质朴、粗犷的原始风格,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如树叶、枯草、藤蔓、羽毛、兽角、坚果等天然材料。如将旧报纸、麻布袋剪成条状就能制作出具有原始风味的服饰;用树叶、羽毛、碎布条等可以制作面具;豆类、牙签等可以制作装饰品等。当然这种引导的目的更多应体现为工作思路的条理化,而不能变成给学生加框框,否则限制了思维的发散和行为的表现。 第二、第三课时之间,在负责人的领导下学生需要完成道具制作、场景设计、演员排练等工作。要使这些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严格执行计划至关重要,人员落实、任务达成、遵守时间等是活动能否成功的关键。 第三课时 第三课时是高潮部分,既要检阅学生前期准备工作的成效,又要让教室成为学生展现自己的舞台。演出时,观众座位可呈“U”字形排列。在导演组的组织下,演员头戴面具,身着原始服饰,在鼓声、号角的伴奏下,以形体语言向观众讲述“火种”的故事。场景、道具和形体表演可以给观众造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在本课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学生带着娱乐的心情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进行美术活动,通过整个活动的组织策划,对原始艺术的激烈探讨,以及个性的充分展现、创造力的发挥、团结协作,让学生自觉地运用美的创造法则和表现语言,从而提高自身的审美意识,接触到美的真谛。 4.教学评价 建议从合作意识、组织能力、道具制作、场景效果、演员化装、表演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表演过程中务必引导学生积极健康的心理,关注学生间的团结合作和协调行为。 学生作业评价可以采取自评、互评方式,例如观看表演的学生可以采用制表评分的方式,给予表演者整体评价,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竞赛活动。 四、教学选择 根据活动设置建议选择三课时教学。如果表演环节的开展存在一定困难,可结合简单的表演以展示为主。 本课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是学生的兴趣大小和参与程度。教师在具体教学内容的选择上需注意各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联系,以及学生的审美心态。通过提高教学内容的趣味性、情意性和知识性,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五、教学建议 1.关于教材处理的建议 由于表现远古时代的图片资料较少,质量也可能不尽如人意,因此,在本课教学中可以考虑使用一些现存土著部落的影像、图片资料。可以选择一些具有原始风格的仿制品,如面具、陶罐、首饰等,从造型、色彩等方面引导学生欣赏。 2.关于教学情境创设的建议 课堂注意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以激发学生的创作表现欲望。教师应尽可能多给学生自由创作的空间,不过多干涉他们的.想法,把自己作为他们的合作伙伴,参与创作表演,一起分享快乐。教学中可以播放一些合适的音乐渲染气氛。 3.关于教学媒材和教学手段择优使用的建议 本单元对媒体没有要求,鼓励教师、学生共同收集资料,教师可以绘制图示以丰富学生视野。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把学生的演出拍成录像带,或用数码相机拍剧照保存下来,以便班与班之间的交流。 第6课 星空 一、教学目标 : 1 .知识目标:从视觉艺术的角度欣赏星空,感受星空的美丽;了解星空的有关知识;理解艺术与科学的关系; 2 .技能目标:用各种表现手段从美学的角度去创造星空;学会运用网页浏览的技能自己去获取知识;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关爱自然、关爱生活的情感;积极主动参与探究、讨论、表达等活动。 二、教材内容及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从审美的角度欣赏星空;善于探究,善于表现以及积极主动参与活动; 教学难点 :运用各种表现方法创造性地表现星空。 三、教学资源的收集与制备: 1 .通过 Intemet 网络,搜集有关星空内容的网站、网页,寻找有关星空的知识点和有趣的故事; 2 .网络学习资料极为丰富,为提高学生学习新知的效率,减少无关网络内容的干扰,教师必须认真筛选和组织学生的学习资料。因此课前将搜集的内容使用 Frontpage 制作成虚拟网站《美丽的星空》。包括“星曲悠扬”“星知博识”“星河览胜”“星画赏鉴”“星灵物语”等内容。 四、教学设计及分析: 课前准备: 电脑室中,所有电脑显示屏上都显示网页课件《美丽的星空》的首页,悠扬的轻音乐在飘荡。 ( 创设一种轻松、愉悦的情境,给学生以视觉上的,中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 歌曲导入,激发兴趣 ] 教师:在学习新的内容之前,我们先来听一首歌曲。 ( 引导学生点击“星曲悠扬” ) 这是一首英语歌曲,歌名是《 Twinkle , Twinkle , LittleStar 》,会唱的同学跟着一起唱,好吗 ? ( 师生一起唱歌 ) 教师: Twinkle 一闪一闪, Little 小小的, Star 星星,你们知道这首歌曲所唱的是什么内容吗 ? 学生:星星。 教师:其中有一句歌词“ howlwonderwhatyouare ”的意思是“我多么想了解你的奥秘”,你们想不想了解它的奥秘 ? 学生:想。 ( 很大声 ) 教师:好,那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 6 课内容,美丽的星空。 2 .美丽的视觉形象加上动听的听觉效果,这是传统的教学工具所无法企及的,也是网页课件的一大特点。 [ 欣赏、感悟 ] 教师:我们来欣赏一幅照片, ( 引导学生点击首页上的照片 ) 深蓝色的天空,星光灿烂, 点点繁星好似颗颗明珠,镶嵌在天幕上,闪闪地发着光。这时候的夜空给你什么样的感觉呢 ? 学生:美丽、寂静、旷阔、神秘…… [ 上网查资料,交流资料 ] 教师:神秘而美丽的星空,给我们带来无限的遐想。你们想了解哪些方面的内容呢 ? 学生:…… ( 一下子提了好多问题 ) (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 教师:好,大家提出了很多问题,老师还一下子答不出来。但是,我们可以去“星知博识”里去看一看,也许你会在那里得到答案的。 ( 让学生通过浏览网页, 自己去寻找答案,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 不过,老师也有个问题:美丽的星空,是什么样的呢 ? 我们该从哪些方面去欣赏它的美丽呢 ? 教师引导学生上网 ( 课件 ) 查资料: 1 .学生上网查资料,填写课笺; 2 .学生交流: 学生活动: 由第一、二排同学交流有关星空的知识; 教师小结: 当然,有关天文方面的知识还有很多很多,多得就像天上的星星一样。我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多多关注。 教师:接下去,该第三第四排的同学来回答老师的问题了。星河留给我们太多的美丽,大家一起来谈谈星空的美丽吧。 ( 在交流活动中,培养了学生乐于探究、善于表现以及积极主动参与活动的情感 ) 教师小结:各种形态的行星、闪烁的星星、一掠而过的彗星以及人类探索宇宙的图片,使我们感受到星空的美丽,那你们知道这些图片是通过什么手段取得的呢 ? 学生:天文望远镜、人造卫星等…… 教师:是啊,人们利用这些现代高科技手段,获取了大量丰富的视觉形象,激发了艺术家的艺术创作的灵感,可以说现代艺术离不开科学,科学为艺术的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 让学生理解现代艺术与科学的关系 )篇2:六年级下册美术教案2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美术教案2
课题:图文并茂 课时:2课时 学习领域:造型 表现 设计 应用 教学目标: 1、知识:学会运用绘画形式表现自己的想法,培养他们的创造性,增强学生的生活情趣。 2、技能:学习用绘画表现自编故事的形式特点,通过创作画,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人物动作的画法。 3、情感:通过画自编故事,使学生从生活中体会真、善 、美。 教学重点: 1、了解绘画故事的表现特点,感受真、善、美。 2、绘画自编故事的创作特点及步骤。 教学难点: 1、选材、构思设计。 2、构图与绘制。 教具准备:各种材质和表现形式的作品,绘画工具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组织教学: 二、讲授新课: (一)导入: 1、游戏:“连连看”:(设计意图:以游戏的形式“连一连”,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学习内容――图文并茂。) 教师提供数张图片和几句话(或几段文字),请学生根据文字找到相应的图画将它们连起来,并找出先后顺序将故事讲完整。 教师小结,出示课题《图文并茂》。 2、欣赏分析作品(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故事画的魅力。) (1) 欣赏大师丰子恺的配文图画,体会其中的趣味性趣。 提问:如果这些绘画作品没有配上文字,还会这么具有感染力吗? (2) 欣赏不同种类的故事画。(出示单幅、连环故事画) (3) 欣赏小朋友自编故事的配画作业。 师:看了这么多的故事画,你有没有发现一幅好的故事画应该包括哪些内容? 师总结:一幅故事画应该包括三个主要元素:谁、在哪里、干什么(板书) 3、分析故事画的创作步骤:(设计意图:使学生明确绘画故事的完成过程。通过欣赏也可以使学生从生活中发现美好事物,提高去挖掘素材的能力,开拓创作思维。) 知道了故事画的元素,如果让你自编一幅故事画,应该按什么步骤进行呢? ①构思要从一天中发生的有意义的、使自己感受深的事情中去选材、构思,设计出文字与画面的结合方法。 ②选材、构思设计以后,还要按照整体与文字的安排,进行书写文字制作,注意字迹要工整,文字部分要简练,安排在画面的位置等。 三、学生作业,教师辅导(设计意图:使学生了解文字故事的简短扼要性,通过不同画面对视觉的刺激,使其发挥最高想象,完善自己编的小故事并使学生明确绘画故事的完成过程。) 自编一个小故事: 它可以是一个梦想、所见所闻、自己听到的、自己设想的…… 作业要求: 1、小组合作完成编写故事,编写故事。 2、用连环画或插图方式表现自编的小故事或童话故事。 四、下节课带齐工具 第二课时 一、组织教学 二、继续上节课作业 1、小组交流各自的故事选材,构思设计 2、分析作业步骤:(板书) ① 选材构思(已完成) ② 文字表现(已考虑好) ③ 构图 根据故事内容确定用大场面还是小场面表现,选择恰当的角度用铅笔定出环境中各景物的位置。 ④ 深入表现和着色 如果采用线表现,那么就可以用黑色钢笔直接描绘,从近向远处画。用油画棒、彩色水笔、国画、版画等也基本用此法定稿。需要着色再按要求进行。 三、作业评价 四、课堂小结 五、拓展:学生可以在课后多加练习,将生活中有趣的事情编成故事画。 课后反思:学生们对这种图文并茂的艺术形式感兴趣,并能将生活中的小故事用故事画的形式表现出来。 课题:奇思妙想 课时:1课时 学习领域:设计 应用 教学目标: 1、鼓励学生有创意的设计、制作一件物品。 2、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难点:怎样设计、制作一件有创意的物品。 教具学具准备:一些废弃物品,搜集的一些奇思妙想的图片资料,手工工具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讲授新课: (一)导入: 1、师:看,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件礼物,你能猜出它是什么东西吗? 瑞士军刀 看他除了可以做军刀之外还是一件什么? Mp3 多奇妙呀!正式有了设计师们的奇思妙想,才会有这么新奇的产品。 今天,让我们也来奇思妙想,展开想象的翅膀,创造崭新的生活。 2、生活中,你还见过什么样的奇思妙想吗?和小伙伴交流一下 3、欣赏: 老师也带来了许多生活中的奇思妙想,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看看他们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启发? (欣赏课件) 通过欣赏,你又想到了什么? (二)新授: 1、欣赏: 看,我们的小伙伴他们也从身边的事情和材料上发挥自己的奇思妙想,看看他们都做了些什么,用了哪些材料? 看,这是一个饮料瓶,你能想到它能做什么吗? 小娃娃 台灯 储钱罐 2、范作 看,老师用它做了什么? 套娃玩具 我是怎样做的,用了哪些材料?请你讨论一下(学生探究、讨论) 3、制作步骤: 想――构思 做――剪、切、粘 装饰――用废旧材料 三、学生制作,教师辅导 布置作业:今天,我们就利用废旧物品进行创意性的创作。 问:小组讨论一下:你们手中的废旧物品适合做什么呢?怎么做?你是想一个人完成还是几个人合作呢? 四、作业评价:自评、互评相结合 五、小结: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用废旧物品制作了这么多工艺品,每一件都独具特色,使废旧物品有了生命力,重新焕发出光彩。你准备用这件工艺品干什么? 课堂小结:巧构思,巧制作,动动手,动动脑,废品也可变成宝,正如罗丹所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六、拓展:比一比,赛一赛,看哪个小组的作品最有创意,且不失实用性。 教学反思:本节课充分展示出学生的创新意识,能利用一些废弃物制作成既有实用性又美观富有创意的物品。 课题:世界奥林匹克日 课时:2课时 学习领域:造型 表现 设计 应用 教学目标: 1、知识:引导学生了解世界奥林匹克的相关知识,认识奥运会在维护和平、增进友谊、促进文明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聚焦“新北京,新奥运”。 2、技能:运用绘画、粘贴等形式,表达自己对奥运的`祝福。 3、情感:引导学生共享奥运精神,弘扬人类文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了解世界奥林匹克的相关知识,表达自己对奥运的祝福。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体会绿色奥运、人文奥运,升华学生的情感。 教具准备:搜集的有关奥运会的各种文字资料和图片资料、彩色笔、彩纸、剪刀、胶水等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讲授新课: (一)导入: 1、奥运知识擂台赛(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了解世界奥林匹克的相关知识,共享奥运精神。) 由2008北京奥运会吉祥物――福娃,引领学生进入《奥运知识擂台赛》 A、你知道“世界奥林匹克日”是哪天吗? (每年6月23日是“世界奥林匹克日”) B、奥林匹克的标志是什么?它象征着什么? (由蓝、黄、黑、绿、红组成的五环,是奥林匹克运动的标志。五环象征着五大洲的团结,也象征着全世界运动员在奥运会上的相聚。) C、奥林匹克运动会的起源?第一届奥运会在哪里举行? (奥林匹克运动会起源于古希腊的奥林匹亚竞技。1888年,法国人皮埃尔.德.顾拜旦首次提出恢复奥运会的建议。18,第一届奥运会在希腊雅典举行。) 欣赏历届部分奥运会会徽。(课件展示) 1896年希腊雅典第一届奥运会会徽 D、你们知道我国举行2008北京奥运会的会徽是什么?它有什么涵义? (北京奥运会的会徽是“中国印.舞动的北京”。会徽设计将中国特色、北京特色和奥林匹克运动会元素巧妙结合。“中国印.舞动的北京”为表现形式,将中国传统印章和书法等艺术形式与运动特征结合起来,经过艺术手法夸张变形,巧妙的幻化成一个向前奔跑,舞动着迎接胜利的运动人形,人的造型同时形似现代“京”字的神韵,蕴涵浓重的中国韵味。) E、你们知道我们北京为什么要申办奥运会呢? (奥运会是世界范围内的体育盛会,在维护和平、增进友谊、促进文明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北京作为首都,代表中国申办奥运会,能够更充分地向世界展示我国的形象。申办奥运会,对于中国人民来说,是共享奥运精神,弘扬人类文明,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的盛事,也是展示辉煌成就,加强对外开放,促进自身发展的良好契机。) F、北京奥运会主题口号是什么? 同一个世界 同一个梦想 (二)新授: 1、奥运风采(设计意图:通过欣赏奥运精彩图片,弘扬奥林匹克精神,激发学生情感,诉说心中的期盼。) 看到载誉归来的运动员,你想对他们说什么? 你想对北京举办的2008奥运会说什么? 2、奥运畅想(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欣赏围绕奥运主题创作的雕塑作品与宣传画,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 三、学生作业,教师辅导 引导学生把自己的心愿以及对奥运的美好祝福与期盼运用绘画或剪贴的形式做在彩旗上,并交流展示。 四、作业评价 五、拓展:将学生制作好的宣传奥运的美术作品进行展示。 教学反思:学生在本节课了解了更多有关的奥运会的知识,能根据本课的主题设计海报、宣传物以及绘制美术作品。 课题:二十年后的学校 课时:2课时 学习领域:综合 探索 教学目标: 1、知识:了解学校的各种设施配备,学会设计规划学校布局。 2、技能:学会设计未来学校蓝图,并能用各种材料制作建筑模型。 3、情感:对母校的热爱,对美好未来的追求。 教学重点:用各种方法、材料制作未来的学校模型。 教学难点:大胆想象,小组协作,创想出与众不同的学校创意。 教具学具准备: 第一课时:设计制作学校的平面图。(绘画材料) 第二课时:设计制作学校的立体模型。(泡沫塑料板、废纸盒、橡皮泥,彩笔,白纸,美工刀、尺、笔,剪刀、胶水、双面胶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组织教学: 二、讲授新课: (一)导入:(设计意图:回忆在学校生活的美好生活,激发学生对学校的热爱和为母校设计美好的未来的情感。) 1、歌曲:毕业歌 听这优美的旋律,是广为流传的毕业歌。不久的将来我们就要告别小学生活了,你想到了什么?(学生谈) 2、我们回忆起在学校里度过的快乐时光。让我们一起再来看看我们的学校,(本校的照片)虽然我们的环境比较简陋,但在教室里大家一起学习、在操场上一起游戏,校园的每个角落都有我们美好的回忆。 3、想不想到其他城市里看看那儿的学校是怎样的呢? (出示现代化的大学校图片或录像片断介绍) (大门――电动感应) (教学楼――宽敞明亮) (操场――塑篇3:七年级下册美术的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的精神,培养正确的审美情趣和追求正义与公正的价值观。
(二)让学生在积极参与讨论.探究.体验的过程中,了解美术鉴赏的方法和程序,理解作品的意蕴。
二、教学重点:了解作品中艺术语言与主题表达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理解象征性和立体派的艺术手法。
四、教学准备:学生课前准备:查阅相关资料;准备铅笔、课本。
五、教学方法:欣赏法.理解法.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1、联系学生在生活中绘画时对情绪的体现和认识,体味情绪与作品风格的关系。
2、提出问题“这节课我们也来欣赏一幅绘画作品,你来设想一下,他们是在什么情绪下创作绘画的?”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二)、学习新内容:
1、直观感受作品,并描述其带来的心理感受。
2、探究:理解作此文转自斐.斐课件.园FFKJ.Net品内涵应从几个方面入手。
3、学生介绍搜集到的作者、作品、背景资料。
4、欣赏作者其他作品和同一时期画家作品,认识立体主义的作画方法,及其形成的
原因。
(三)赏析作品:
1、结合课件展示,引导学生观察牛、马、母亲、灯、举灯的人、跳楼的人、逃生人的表情、姿态,用形容词或短句描述其带来的心理感受,并讨论、分析画面形象的象征意义。
2、理解象征性艺术手法的应用。
3、分析作品色彩、构图对作品主题表达所起的作用,对作品进行归纳性评价。
(四)、总结赏析办法:
1、在深入理解作品内涵的基础上,说出现在对作品的感受及学习收获。
2、总结赏析这类表现性美术作品的基本方法:看一看,找一找,想一想。
(五)练习活动:
联系1937我国人民生活的悲惨状况,激起学生的情绪,尝试用象征性的艺术手法、半抽象的绘画方法表现自己对战争的感受
(六)、展示作品:
1、学生展示作品,并进行自我评价与解
释。
2、拓展知识,表达战争感受的形式是多样的,如戏剧文学、音乐等。
七、板书设计
格尔尼卡
牛头:德国法西斯
马;西班牙无辜百姓
课后反思:
第一课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课型:欣赏课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艺术作品的欣赏和分析,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道理。
2、通过艺术作品的欣赏和分析,使学生初步学会欣赏艺术作品。在思考和讨论中培养学生合作互动地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的评述能力。
3、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二、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艺术创作的题材、内容与技法都源于生活,艺术家所创造的艺术作品及其艺术形象是高于生活的。
三、教学难点:以美术作品作为切入点,使学生理解“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四、教学准备:
教师:教材,教学课件,实物投影仪等。
学生:教材,查找和搜集相关资料,如各类艺术作品(实物、图片资料、音像资料等),部分学生亦可准备语言表演或肢体表演的节目。
五、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组织教学:检查学具,安定课堂。
(二)导入。
1、影视欣赏:动画片《奔尼兔》片段
2、思考比较:动画片中的兔子形象与生活中的兔子的异同
3、点出本课重点,并板书”艺术生活“
(三)美术作品赏析。
1、国画作品《虾》(齐白石)
①映示国画作品《虾》(教材P4)
齐白石是我国著名的艺术家,他在诗、书、画、印几个方面都达到很高成就。齐白石作画反对拘泥于形似,主张作画要形神兼备。他认为”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都不可取。
就拿他画的虾来说吧:人们都觉得画的像极了,虾体透明,会游、会跳动。不过当我们拿画中的虾与生活中的真虾相比,它们又有很多不同。
②《虾》的艺术处理:齐白石依据真虾总结出极为简练的画法,使其所画之虾又不同于真虾。真虾的眼睛看上去是一个小点,他却以浓墨横笔将虾眼画的非常突出,显得极为精神;真虾的腿有很多,他删繁就简,仅画五条,就显得多而生动。所以他画的虾,既让人感到是充满生命力的在觅食游动的活虾,又让人体会到苍劲有力的笔法和浓淡干湿变化的墨色的艺术美感。
③《虾》的艺术特色及其艺术魅力。
齐白石所画之虾的头与尾是俯视效果,腰身是侧视效果,是由两处最具虾的形象特点构成的。正是由于画家集中和强化了虾的典型特征,所以他画的虾比真虾更具典型性,也更高于生活。画家根据长期的观察,按照美的要求,把生活中的虾变成了艺术的形象,它离不开对象的特征,但由于画?的夸张和取舍,使观者对虾的生动活泼的印象更强烈了,它”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给人以美的享受。
齐白石的作品之所以打动人,更在于寓于形象之中的情--充溢的诗意和对生活的热爱之情,也诱导、激发着人们对生活的爱。
2、油画作品《开国大典》(董希文)
①播放《开国大典》影片片段。
②映示关于《开国大典》的油画作品和摄影作品各一张。(教材P4)
这是一幅深为群众欢迎的革命历史画。画宽4.05米,高2.3米,油画。1952年至1953年作,现藏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
画面主体为毛泽东主席和其它中央领导人在天安门城楼上。代表着亿万中国人民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这庄严的声音,响彻天安门广场,回响在祖国大地,震撼着全世界。它表现了新中国开国大典的宏伟壮阔的场面,再现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这一划时代的一刻。③学生看教材P6,分小组讨论两者的差别。
④学生发表讨论结果。
⑤教师分析总结油画《开国大典》的艺术特色。
油画《开国大典》艺术处理方法:
--运用了油画表现手法,强调了空间感;
--拉开了毛主席与各位首长的距离,人群、扶栏的透视线与灯穗方向引向毛主席,突出了毛主席的中心位置;
--减少了近处的廊柱,抬高了灯笼,看到广场上的群众、红旗,烘托出隆重热烈的庆典气氛;
--蓝天、白云、红灯、红柱,色彩鲜艳明快;
--主席台上的菊花表现出”十一“正直金秋丰收季节。
画面上,国家领导人虽只在左侧占画面三分之一的部分,但在暖调子的红灯笼、红柱子、红地毯的衬托下,非常醒目。毛泽东主席健朗魁伟的身姿处于画面中心,也体现了领导全中国的核心之核心,并与远方千千万万的群众遥相呼应,共同为中国历史掀开新的一页而自豪。画家在构图、设色、人物等场面的处理上,体现出一个泱泱大国的'气魄和风度。如果你到过天安门城楼上,会更加体会到作者构图的大胆与巧妙。画家在画面上加宽了左右两边红柱子的实际距离,并把右边的一组红柱子搬到画面之外;将栏杆、地毯、游行队伍平行舒展开去使宏大的群众场面得以充分表现。
天安门座北朝南,中央领导人本是面向南方站在毛泽东主席后面,处于逆光之中并背向观众。画家大胆地将中央领导人的位置移至左侧一角,从而消除了逆光与背向观众的现象,使画面显得更加明丽而喜气洋洋。再细看,毛主席的集团也不是面向正南方。另外,典礼当天是阴天有雨的天气,画家却把它改为秋高气爽的晴朗天气,使人有天随人愿、清爽欢快之感。所有这些大胆的改动,一般人看画时都并不会察觉,不会去分析这些情况给人的印象是,该画真实地、恰如其分地表现了开国大典的盛况。非如此不可。这就是艺术家大胆而高超的构图技巧,从而体现了一个深刻的道理:艺术不是生活毫不走样的”复制“,不是生活的翻版和备份。如果说生活是艺术的原型,那么艺术则是生活的升华。艺术源于生活,更高于生活!
画家在此画中努力使西方的油画技法与我们民族的审美观相适应,特别在色彩处理上,强调色彩的单纯,对比强烈。红地毯、红灯笼、红柱子及远处红旗的海洋与蓝天、绿树形成对比基调,使画面热烈而明快的;金黄色的菊花与蓝天、白云的对比。既点明了秋高气爽的季节,又与黄色的灯穗相呼应,增强了华贵灿烂、富丽堂皇的欢庆气氛。总之,画中强调了物体的固有色,减弱了随光线、环境而异的西方画法用色法。柔进了中国画法的工笔重彩绘画技巧和敦煌壁画用色的特点。画家在描绘红地毯时,还独具匠心地在颜料中加入砂粒而收到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画家深厚的艺术功底,使这幅画成为具有强烈艺术感染力的优秀作品。
3、美术作品的艺术魅力
齐白石的国画作品《虾》的传神美
凡高的油画作品的色彩美
列宾的油画作品《伏尔加河上的纤夫》的悲壮美
4、美术作品创作的表现形式。
再现性:以真实地表现客观世界为目的,作品的艺术表现形式是逼真写实的。图例:油画《父亲》(罗中立)、油画《泉》(俄)(普拉斯托夫)
表现性:以客观对象为媒介,重在表达作者的精神和内心情感,画面的艺术表现形式或以夸张、变形处理,或以荒诞的组合,创造一个新的艺术世界。
图例:油画《开花的苹果树》《灰色的树》《红树》(荷兰)(蒙得里安)、中国画《松魂》(吴冠中)
(四)其他艺术作品赏析。学生展示和分析生活中能反映出”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实例。
提示1:实例可以是美术作品,也可以是音乐、舞蹈、戏曲、影视作品,还可以是文学作品。
提示2:学生展示时,可出示实物,也可出示图片资料、音像资料,还可进行语言或肢体上的表演
(五)课堂总结:艺术创作与生活的关系
1、结合课件讲述名家对”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论述
”艺术来源于生活,可是,它并不是生活的翻版和备份,而是生活与艺术的完美融合,是典型生活的艺术化处理。艺术作品比普通的生活更高?更强烈,更具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毛泽东
2、师生共同总结”艺术创作与生活的关系“,同时课件映示”艺术创作与生活的关系图“
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生活给艺术家提供了丰富的创作题材和灵感,使艺术家发现了美。生活还给予艺术家以激情,使艺术家凭着感悟创造美。然后他们以各种艺术手段为媒介,再现或表现美。高于生活的艺术作品由此而来。
3、映示课题《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六)结束语:
”生活中处处都有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就让我们擦亮眼睛,到生活中去发现美,用我们的心去体验美,为我们的生活创造美,然后---起享受美吧!
(七)课后拓展
一、写一篇相关主题的小评论
二、出一期相关主题的墙报
三、开一个相关主题的班会
课后反思:
第二课手绘线条图像—物象立体的表达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引导,使学生对立体物象的表达方法有一个准确的认识,特别是透视的表达方法。
(2)、通过学生练习进一步讨论,使学生对透视的表达方法(成角)能做到基本掌握。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成角透视中的视点确定。
(2)、准确的描绘透视图中物象的结构。
三、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具准备:16开图画纸一张,HB铅笔、橡皮等。
2、教师教具准备:多媒体设备,教学课件等。
四、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有美丽动人的景色,富于生活气息的农家小院、层层叠叠的城市建筑、绿荫与鲜花簇拥的街道、峰峦起伏的风景等等,我们用什么样的表达方法表现生活中的动人的景色呢?下面就请有勇气的同学大胆的来抽取表现的题目,根据给出的元素把物象的空间关系表现好。
1.太阳、山、水、树
2.街道、两排树
3.氢气球、天空
4.6个人物在拍合影
(同学们想出了很多表现物象空间的方法,那么我们来了解一下到底什么是物象空间?)
(二)、欣赏分析,掌握新知:
1.物象空间概念:指包含有具体事物形象的三维立体空间。(空间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客观形式,由长度、宽度、高度表现出来,是物质存在的广延性和伸张性的表现。)
例如:我们上课的教室就被称作室内空间;游戏、运动的草坪和操场通常又被称作室外空间。
2.运用手绘线条图像表达出的物象空间显得清晰、简洁、美观,因而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篇4:七年级英语下册Module 2 教案
七年级英语下册Module 2 教案
七年级英语下册Module 2 教案 ――黄晓瑜 一、教材分析 1、主题 Spring Festival 2、题材内容 本模块话题是“节日”。要求学生掌握描述节日的表达方式,同时加强学生对中外节日的理解与认识。通过使用现在进行时,对该话题展开听、说、读、写的语言实践活动。使学生加深能够谈论或写出对该节日的介绍,并了解英语国家中重要的节假日及其主要庆祝方式。有助于学生了解世界,提高学习效率,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教学中教师应随时随地以课本为出发点,灵活利用各种素材组织教学过程和内容。 3、任务: 介绍春节或其他中外重要节日。 4、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掌握描述节假日的基本词汇; 读懂含有现在进行时的句子; 掌握现在进行时的结构和用法。 难点:现在进行时和一般现在时的结构和用法的比较。 5、课时安排 根据学生学习英语的特点和规律,我们把本模块划分为4课时: Period 1: Vocabulary, Listening and Pronunciation Period 2: Reading and Vocabulary Period 3: Speaking, Writing, Around the world & Module Task Period 4: Language in use 注:教学时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生活实际水平、接受程度及课堂出现的临时状况进行运用、调整及筛选。 二、教学目标 1、语言知识: 语音;动词ing形式的发音. 词汇 Festival, ready, cook, meal, learn, dragon, lantern, sweep, floor, happen, help, tradition, bad, luck, paint, mean, decorate, decoration, everyone, haircut, give, dumpling, sweet, pudding, fireworks, few, want, week, round, bring, colour, something, cut, Christmas, long 词组 Spring Festival, get ready for, dragon dance, Lantern Festival, sweep away, at work, paper cut, New Year, New Year’s Eve, sweet pudding, a few, all the year round. 语法 现在进行时的问与答;一般现在时。 功能 节日的表达与询问;描述准备的过程。 话题 以“节日”为话题。 2、语言技能: 听 能听懂有关为“节日”做准备的句子;能听辩动词词组。 说 能就正在做或正在发生的.事情进行简单的问答练习。流利的说出含有本模块生词的短语。 读 能读懂有关节日描述的短文,并且能将段落与图片,段落与问题搭配。 写 学会写要点,句子以及段落;用and连接句子。 演示与表达 能向人们介绍春节或其他中外节日。 3、情感态度: 乐于接触并了解世界不同地方人们的节假日,乐于参加相关英语实践活动,提高对英语的学习兴趣,培养对异国文化,生活习俗的兴趣,提高对本国文化的认识。参加各种英语活动,克服困难,在新环境中进一步树立准确的语言学习观。 4、文化意识: 中外对比 了解英语国家重要节假日及其主要庆祝方式,鼓励学生了解世界,加强交流。 三、教法和学法 1、教学方法 基于课程改革的理念及“第二语言习得论”,培养实现人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的主体精神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所必需的能力和素质,运用任务型教学途径,围绕核心任务,设定小任务,开展和谐愉悦的课堂活动,强调兴趣第一的原则,初步设计“P―T―P”自主学习立体模式:pre-task…task-cycle…post-task。 2、教材处理 核心任务:能够运用所学句型结构描述人物和地点及活动。三个环节如下: pre-task: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激活背景知识,。 task Ccycle:通过整个模块的听说读写的训练,强化“描述人物和活动。”的表达能力,为完 成任务做好铺垫 post-task:达成任务,展示成果,反馈学习情况 3、学习策略 学会自主学习,形成有效交际、信息处理、英语思维的能力。 认知 联系,归纳,推测等技能。观察并归纳动词形式的变化规则,提高自学能力。 调控 从同伴处得到反馈,对自己在叙述及作文中的错误进行修改 交际 学习运用恰当词语简单描述节日。 资源 通过其他资源获取更多有关“节日”的简单英语。 自学 培养在词语与相应事物之间建立联想的习惯,形成话题联想的习惯。 留心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有关信的简单英语 合作学习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把学习英语和信的基本应用结合起来 四、教学设计 Module 2 Spring Festival Period 1: Vocabulary, Listening and Pronunciation 1、Teaching Content: Vocabulary, Listening and Pronunciation 2、Teaching and Demands: 1) Language Knowledge Key words and phrases: Spring Festival, ready, cook, meal, dragon, floor, happen, help, get ready for, dragon dance, lantern, festival, sweep away, at work Key structure: be +v.-ing What is he doing? Is he working? Yes, he is. No, he isn’t. 2) Listening skill: To understand conversations about the Spring Festival. 3) Affection and attitudes: We should be interested in the festivals in the world. 3、Learning strategies: Bottom-up approach and listening to the tape and do some exercises. 4、Teaching Aids: Multi-Media (Tape recorder, video, handout,etc) 5、Teaching Procedures: Activity 1: Revision Task: Recall what we have learned in last lesson. Step 1 Label the pictures with the words. (1). Read through the words in the box and have the Ss. Repeat them after you. (2). Ask them to label them in the pictures on the screen. (3). Make some sentences with the words. Ask students to speak out as many as they can. Step 2 Talk about the pictures that the teacher brings into the classroom. She is standing./walking/ buying/talking … I am not walking to school now. You are not walking to school now. He is not walking to school now. Are you walking to school now? Is he walking to school now? Activity 2: Lead in Task 1: Brainstorm of the words “festival”. Step 1 Draw a Festival tree. Festival Chinese Festivals Western Festivals Step 2 Talk about the festivals. Do you like festivals? Why? What kind of festivals do you like, Chinese or western? What do people do on festivals? What festivals do you like best? Etc. Task 2: match the words with the pictures in activity 1 on page 8. Step 1 Ask: What is the biggest festival in China? What do you think people usually do to get ready for the Spring Festival? Read the words in activity 1 on page 8 and have the Ss. repeat them after you chorally and individually. Step 2 Ask the students to do activity 1 on page 8. Play the recording and ask the Ss. to listen Step 3 Play the recording again and have them check the words individually. Check their answers with a partner. Step 4 Call back the answers in a whole- class setting Step 5 Talk about the pictures Activity 3: Listening Task 1: To understand conversations about getting ready for the Spring Festival. Step 1 Give the Ss 2 questions: What are Lingling and her mother doing ? Where is Lingling’s father? Make sure the Ss understand the 2 questions: Step 2 Play the recording and have them listen . Step 3 Play the recording again and have them write the answers individually. Step 4 Play the recording and have them check their answers with a partner Step 5 Call back the answers from the whole class. Task 2: activity 3 on page 9. Step 1 Choose the best answers in Activity 3. Step 2 Call back the answer in a whole- class setting. Task 3: Listen and read: Step 1 Play the recording and ask the Ss. to listen and read the conversation. Step 2 Play the recording again and pause after each phrase, asking the Ss. to repeat chorally and individually. Step 3 Put the Ss. into groups of 3 to practise the dialogue. Step 4 They should repeat it several times, changing the roles each time. Task 4: activity 4 on page 9 Step 1 Explain by saying “This activity is designed to check if you have grasped the main structure. Explain that the students have to answer the questions in full sentences. Step 2 Put the Ss. into groups to ask and answer the questions. Step 3 Call back the answer in a whole- class setting. Step 4 Ask different students to practice them in front of the class. Activity 4: Pronunciation Task: Grasp 3 phonemes Step 1 Play the recording and ask the Ss. to listen and read the phonemes/ l. Step 2 Play the recording again and ask the Ss. to repeat chorally and individually. Step 3 Put the Ss. in pairs to practice them. Activity 5: A test Listen to the tape and translate some of the sentences into Chinese. Activity 6: Homework Recite the short passage as fluently as possible. Period 2 Reading and Vocabulary 1、Teaching Content: Reading and Vocabulary 2、Teaching Aims and Demands: 1) Language knowledge: New words: tradition, bad, luck, paint, mean, decorate, decoration, dumpling, fireworks, few, week, round, bring Key phrases: paper cut, New Year, New Year’s Eve, sweet pudding, a few, all the year round. 2) Reading skill: To understand the text. (重点) 3) Aff篇5:浙美版三年级下册美术教案2
浙美版三年级下册美术教案2
第13课 彩色撕贴画 一、教学目标 1、学生能利用五颜六色的彩纸、广告纸、彩色报纸等材料撕贴出一幅有趣的画。 2、通过思考、比较、想象与讨论,使学生感知绘画与撕贴画的画面效果的不同。在设计中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在操作中发展学生的动手能力,在欣赏比较中提高学生审美趣味,在拼贴中了解撕纸方法和粘贴的方法,培养学生的造型能力,在合作中感受创造活动的乐趣。 3、通过与同学合作一起收集废旧挂历、广告纸、彩纸等,增进合作意识、集体意识,体验成功感。并且在作业过程中养成专心、细致和耐心的作风。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能充分利用纸材的特性采用撕纸拼贴的方法,设计一幅有趣的撕贴画并表现出色彩对比鲜明,形象生动饱满的画面。 难点: 1、在这节课中,最难处理的是色彩,在拼贴时,尽量注意大块的颜色统一,在块面与块面的交接处颜色对比要强烈些,不然很容易“花”。 2、撕成的纸片大小、形状要均匀,拼贴小块的碎片时可以用牙签或小木棍帮助粘贴。 第一课时 一、课前准备 (学生) 胶水(固体胶),收集废旧彩色报纸、广告彩纸、白纸、垃圾袋。 (教师) 课件、范作、水彩画(或其他绘画形式的作品)、撕贴画、彩色报纸、广告彩纸、白纸等。 二、教学过程 1、欣赏导入,激发兴趣。 (1)欣赏几幅作品:点彩派画家的代表作品、学生作品(蜡笔水彩或水粉风景)、《海神头像》(马赛克拼贴画)、剪纸作品(或撕纸作品)、《京剧脸谱》(彩纸撕贴画)。谈话:你觉得这些作品和绘画作品相比有什么不同的特点? (提示:在这里欣赏比较的作品数量和形式可以根据需要进行选择,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比较,了解撕纸拼贴画的独特魅力)。 (2)讨论交流:①仔细观察这几幅作品在技法上有什么不同?②风格上有什么不同?③你更喜欢哪幅画?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讨论“我的发现”。 (3)学生汇报。(汇报中说说哪一幅画是用撕开的彩纸拼贴出来的。) 揭题:今天,我们就一起用彩纸来制作一幅美丽的“撕纸拼贴画”。 2、传授方法,师生互动。 (1)撕:“你们以前用纸撕过图形吗?你是用什么方法把纸撕开的?” 边撕边示范边讲解:①先把纸张撕成小块面;②双手捏住纸片,右手的拇指、中指紧捏线痕,左手拇指指甲配合食指,按纸的走向,自然地转动右手所捏的纸面,双手密切配合。 (2)拼:请学生把撕开的彩色纸片展示在投影仪上。纸片的形状各种各样,你们想一想它们像什么? (3)贴:教师参与到活动中和几个学生一起来合作表现“接力贴画游戏”,创作出一幅简单的作品,以此演示“撕”与“贴”的整个过程。 (提示:在学生和教师的互动练习中,建议把纸片撕得稍大些。鼓励学生大胆随意撕纸,认知撕纸的多种方式,在演示过程中让学生通过观察,了解撕贴的步骤,在活动中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 3、小组合作,表现创意。 出示课件,提供集体创作的建议: (1)讨论表现的内容主题和表现方法。 (2)分工合作,组织随意撕纸活动。(四人小组合作进行。) (3)根据撕下来的纸片进行拼图,然后粘贴在底版纸上,组成一幅有趣的画面。教师 提示:撕贴时将要撕的图形在纸上摆一摆,然后粘贴成画。 (4)学生创作,教师巡视指导。 (提示:在练习中提醒学生撕纸的方法和粘贴的技巧,注意色彩搭配恰当,才有很强的表现力。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增强小组合作意识和创新意识。) 4、展示作品,师生评价。 (1)每一组把贴好的'作品展示在黑板上,自评、互评作业。 (2)选出典型作业,全班评,教师小结。 (提供评价建议:①作品表现色块的大小、色彩搭配是否恰当;②作品表现的内容是否有创意,与众不同;③作品表现的工艺技巧性与撕的韵味是否统一等。) 5、小结谈话,课后拓展。 教师小结:今天同学们学会了用手撕出各种形状的纸片,并且粘贴成画,使小纸片变成我们熟悉的形象。今后我们要更加关心身边事物的色彩、形状,展开我们丰富的联想,收集和别人不一样的想法,创造出更多更美的画面。 学生课外的经验积累:寻找马赛克拼贴画、剪贴画和点彩画,进行比较研究。 第二课时 一、课前准备 (学生) 收集废旧胶水(固体胶)、废旧彩色报纸、广告彩纸、白纸、垃圾袋。 (教师)课件、范作、剪贴画和点彩画、撕贴画、彩色报纸、广告彩纸、白纸等。 二、教学过程 1、欣赏比较,启发谈话。 (1)出示剪纸拼贴画、撕纸拼贴画。谈话:①这两幅画漂亮吗?②是用同样方法完成的吗? (2)比较分析:①这两幅画在技法上有什么不同?②风格上有什么不同?③哪幅画更富有童趣? 2、结合教材,激发创意。 (1)看书讨论撕纸拼贴可以表现哪些内容,我们先一起看看同学的作品,请打开教材第33页,提问: ①你最喜欢哪一幅画?准备给它取个什么题目? ②你认为哪幅画的彩色纸选得特别好,贴的形象也有趣?为什么? ③你看了同龄人作品后,想贴一幅什么画呢?(适当描述撕贴画的特征。) ④彩色纸怎么选? (2)结合课件中的作品,深入探讨撕贴画所表现的主题和方法。 3、研究技法,深入探讨。 (1)画:在拼贴作品时,首先要考虑造型,其次是色彩的搭配和材料的运用。在底稿上画出你要表现的内容的基本轮廓。 (2)撕:找一些旧的挂历纸或画报、彩纸,撕成不规则的碎片,探讨它们的用处和可以联想的事物。如:小方块可以做石块,长条可以做树枝、阳光、头发等,圆形的可以做太阳、气泡等。 (3)拼贴:选择合适的彩色碎纸片,涂上胶水,贴在相应的位置。 注意:不能将胶水一次性涂在底稿上,然后撒上彩纸。 4、构思主题,创作表现。 (1)提供表现主题,也可以随意创作表现。 (2)小组合作或个人独立完成。 (提示:本环节学生的练习时间应安排得长一些,在讲解技法时尽量避免与第一课时重复,应启发学生在撕法和贴法上另辟蹊径。) (3)巡视时及时鼓励能灵活利用纸的花纹和颜色的作品,并向学生展示。 (4)整体完善:还有什么地方需要调整美化? 5、讲述作品,集体评价。 (1)学生互评作业,教师对有趣味、有独创性的作业予以表扬与肯定。 (2)启发评价方法:可从形式上、内容上、色彩上、整体效果等方面进行评价。 (3)活动过程:①讲述自己的作品;②四人小组讨论;③班级交流。 6、联系生活,欣赏拓展。 (1)总结本课内容。 (2)欣赏其他材料的拼贴画。 ①欣赏作品:我们灵巧的双手可以用旧挂历纸贴出这么多美丽的画。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用哪些材料做出拼贴画呢?(展示部分拼贴画作,如布料、果壳、麦杆、棉花、树叶、种子、蛋壳等拼贴画作品。) ②启发谈话:生活中,我们每天都在处理着没完没了的“废物”,这其中就包括许多的废纸,如果我们能很好地利用这些废纸,创作出一件件艺术品来,这样做,既可以保护我们的生活的环境,又可以体验到一种乐趣无穷的创造过程。愿同学多利用废物来打扮我们的生活! 教学反思: 第14课星星闪烁 一、教学目标 1、学习简单的星状图案设计方法。 2、欣赏作品中、生活里星状纹样的运用,感受其造型美感。 3、培养学生的创造设计能力,提高学以致用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星状图案的设计和制作方法。 难点:运用点、线、面、色设计不同美感的星状图案。 第一课时 一、课前准备 (学生)剪刀、白纸、彩笔。 (教师)剪刀、纸张、相关图片资料。 二、教学过程 1、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安定情绪。 检查学生用具准备情况。 2、教师演示用剪刀剪星状,请学生模仿操作。 (1)教师示范剪星状――四角星,并讨论:像什么? 四角星剪法: ①正方形纸对折,呈长方形。 ②再对折呈小正方形。 ③以方形纸的中心为轴点,再对折呈三角形。 ④轴心对边剪去一刀,打开成四角星。 (2)教师示范剪星状――五角星,学生模仿剪。 五角星剪法: ①正方形纸对折。 ②确定轴点,并沿箭头方向折。 ③以轴点为中心,沿箭头方向进行二折。 ④以轴点为中心,沿箭头方向进行三折。 ⑤将轴点对边剪下后打开。 3、启发谈话。 教师提问: ①这些是什么形状? ②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我们看到过这样的图形吗?请举例说说。 ③结合教材第34页中北京人民大会堂顶灯的照片以及油画作品《五角星》,谈谈作品的独到之处。 ④还有哪些事物的形象是星状的?请相邻座位的同学相互说说。 4、欣赏星状图案设计图片,感受星状图案的独特美感。 教师:人们喜欢用与众不同的星状图案装扮我们的生活,有星状花纹的窗帘,有星状的相框,有星状的挂钟,有星状的靠垫等等,星状图案使生活里的很多物品都变漂亮了。 出示对比图,说说圆形靠垫、方形靠垫和星状靠垫带给人的不同美感。 5、讨论星状图案的设计方法。 (1)星状图案:可以是五个角、四个角或其他多个角的。(课件演示。) 教师:不同造型的星状能产生不同的美感。 (2)星形图案边线的处理方法:直边线、弧形边线、粗细处理、虚实处理。(出示图例。) 教师:边线处理使相同的造型产生不同的美感。如,直边星状图案体现工整、严谨之美;弧形边线产生动感,柔美而跳跃;粗线处理则粗犷有力,震撼力强…… (3)星形图案设计方法:放射状、回旋状;点状、线状、色块等。 教师:点、线、面的处理使星形图案更具装饰性。 (4)星形图案色彩的设计:单色与复色(同类色渐变、色相渐变)的综合运用。 6、用绘画的形式表现星状图案。 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设计创作,教师巡回指导。 7、用星状图形装饰生活用品,进行星状图案物品展示会。 (1)用星状图形可以装饰茶杯、相框、杯垫、服装等。 (2)进行星状图案物品展示会。 展示作品,并介绍设计意图。 8、评价互动。 (1)由学生评选最佳装饰奖、最佳制作奖。 (2)对部分作业提出修改意见。 9、课后小结。 第二课时 一、课前准备 (学生)课前收集的图片资料、剪刀、彩纸、彩绳、彩泥。 (教师)剪刀、彩纸、彩绳、相关图片资料。 二、教学过程 1、组织篇6:2年级美术下册教案
2年级美术下册教案
小猪盖房子 教学目的: 1、听故事看故事说故事,引导学生联想,让学生展开充分想象谈自己给小猪造房子的方案,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引导学生选用不同的材料,大胆想象,采用绘画、撕贴、捏泥等不同的表现方式来设计小小猪的房子。 3、课堂评价让森林中的三只小猪(学生)上台来评价一下,森林中的小设计师们(学生)在台下可以发表现自己的意见。最后让三只小猪给他们发奖。 教学重点、难点: 1、让大森林中的小设计师们谈自己的方案。让学生充分 想象三只小猪的房子的形状和特点。 2、学生能够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制作或表现创作。 课前准备:课件、蜡笔、彩色笔、卡纸、报纸、挂历纸、剪刀、纸盒、胶水和橡皮泥、玩具、水果。 教学过程: 一、师生欣赏动画《小猪盖房子》 三只小猪盖房子,小黑盖了个草房子,小白盖了个木房子,小花盖了所砖房,山后有一只大灰狼,想拿小猪当点心。大灰狼来到草房前,对着草房子一吹,草房就倒了,小黑猪急忙逃到小白那儿,大灰狼又追了过来,用力一撞,小木房倒了,小黑和小白又逃到小花那儿,这回大灰狼使再大劲撞房子也撞不倒,可气坏了,回家拿了一把铁掀,他把小猪家的房子给拆了。 第二天三只小猪帖出了告示: 我们小猪要盖房子,现在向大森林中的动物设计师们征集盖房子的方案,希望大家大力支持,给我们家小猪家设计一个房子。 二、师让学生看各种各样的房子的资料和小朋友的作品。 1、欣赏各种各样的房子。 2.师出示学生作品,请生说一说,别的小朋友是怎样帮小猪进行房子造型设计的?他们分别选用了哪些材料制作?(师指名回答) 3.你们也带来了不同的材料,看一看、想一想,你们打算怎样绘制房子?采用什么方法?(是画?还是泥捏?撕贴?)你准备选用哪些颜色进行装饰、打扮你所设计的房子? (小组再次讨论,互说想法和做法。师指名回答。) 三、学生谈给小猪盖房子的方案 让大森林中的小设计师们谈自己的方案。让学生充分想象三只小猪的房子的形状和特点。 生:我要给小猪建一个结实的房子,让小猪的房子能低档大灰儿儿儿狼,保护小猪。 生:我要给小猪建一个漂亮的房子,房子上面盖一个红色的带花边的屋顶。 生:我要给....... 师总结 你们说的都很好,有这么多的方案可以给小猪病房子,小猪的房子有希望了。 四、引导学生选用不同的材料,感受不同的材料,分析和讨论学生带的材料适合盖房子的什么地方,生活中的房子有石头的,有瓷砖的......... 五、让学生大胆想象,采用绘画、撕贴、捏泥等不同的表现方式来设计小小猪的房子。 六、学生开始表现创作,老师巡回指导。 七、课堂评价让森林中的三只小猪(学生)上台来评价一下,森林中的小设计师们(学生)在台下可以发表现自己的意见。最后让三只小猪给他们发奖。 洞的联想 教学目标: 1. 初步感受和了解图形联想,创作关于洞的联想作品。 2. 能够大胆联想,完成作品,提高综合运用工具材料的能力。 3. 学生愿意进行洞的联想练习,提高形象思维能力。 教学准备 蜂房实物及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一、导出洞 今天我们又见面了,说真的我很高兴,为这我特意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件礼物,(缓慢拿出)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是马蜂的蜂房,也就是马蜂的家,怎么样马蜂的家还不错吧,同学们你们从这上面都看到了什么?(很多洞)这些动是什么样子的,同学们还可以设想一下,小马蜂又曾经在这里发生过怎样的故事。出示课题洞 二、说洞 1、说到洞同学们应该一点也不陌生,只要你注意观察和想象,你就会发现,在我们的身边和生活中,在美丽的大自然中,存在这各种各样的的洞。 2、那同学们你们还见过或发现过那些洞。(设法调动学生回答的积极性.说洞讲洞的故事) 三、看洞、联想洞 1、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我可是个造洞的大师,我用纸就能造洞,看我在这里造了了一个洞,是一个在白纸上随意挖出的洞,那同学们想一想,除了可以在白纸上随意挖洞外,你们还可以怎样利用这张纸来表现洞。下面就请同学们拿出纸,看你还发现了那些用纸造洞的方法。(画、卷、折) 2、那现在老师想考验一下同学们的想象力,你们能不能根据我随意挖出的这个洞样子,还有你们自己创出的洞,结合同学们刚才说到的洞,展开联想(出示洞的联想)说一说这个洞是什么洞,洞里洞外又有那些故事。 3、同学们可以思考一下,也可以互相说一说自己的想法,过一会我们找同学回答,我们可以比一比看谁联想的最有趣,看 谁联想的最与众不同。 4、同学们说的真好,我真没有想到就这样一个普通的洞竟让大家想到了那么多新奇、美妙的东西,看来洞的联想还真是奇妙无穷。 四、表现“洞” 1、说到这我突然有一个想法,同学们刚才对洞联想的那么美好,如果大家能把刚才看到的、想到的都画出来,表现出来,展示给我们学校其他班级的同学看,让他们也感受一下同学们那新奇美妙的想法,那不就更美好了吗。 2、怎么样,同学们愿意试一试吗?不过先别急,在开始动手之前我们先来看看其它同学是怎样设计和表现洞的联想的(出示幻灯和学生的实物作业,观察分析,吸收好的设计思路) 3、看了这些同学的作品是不是对你有些启发呢?你是不是也想好怎样表现对洞的联想呢?那下面我们就开始吧。 五、讲评“洞” 今天同学们都非常的棒,创作出了这么多美妙的`与众不同的洞的联想的作品,那么课下同学们可以继续对自己的作品加以修改和完善,同时我们也可以试着对我们身边的其他事物和图形进行大胆的联想表现,我想只要同学们勇于观察,敢于联想,在经过巧妙的添加,这些生活中不起眼的东西,都可以变成新奇美妙的作品。今天的课就到这里,同学们再见 用实物蜂房导出洞,让学生对洞有一个直观的认识。拓展孩子们对洞的认识,激发学生的想象空间。认识用纸表现洞的方法。用考验的方法激发学生对洞展开联想激励大家用美术的方法去表现洞的联想肯定同学们的联想创作,鼓励大家尝试对身边其他事物进行图形联想。 雄伟的长城 教堂目的: 1、让学生了解我们伟大的长城,增强民族自豪感。2、在欣赏长城时学生体会长城的伟大用剪贴、画等形式让学生探索表现长城。3、学生欣赏自己的长城,相互交流。 教学过程: 1、引导学生欣赏长城的图片 2、欣赏课本学生作品 3、学生和老师在黑板上一起表现长城。 4、学生个人或集体用粘贴或制作立体的长城,有举兴趣的学生可画长城。 我画《西游记》 教学目标: 1、运用各种创作形式,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发散思维,促进学生造型表达能力。 2、培养学生对祖国经典文学艺术的了解和热爱,热爱艺术、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发散思维,拓展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造型能力 教学过程: 一、讲授新课 1、提问:你们了解西游记吗?谁能用最简短的语言给大家介绍一下《西游记》(学生回答)那你知道西游记的作者是谁吗?它是经无数民间艺人和作者付出巨大劳动之后,于明朝中叶,由吴承恩(1510?~1582?)最后完成。 西游记是一部很优秀的名著,不仅中国人喜欢,外国朋友也很喜欢这个作品,成为世界文化的一部分、它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深入到了我们的生活之中,在我们的周围随处可见以西游记为题材的各种形式的再创作。我们一起来看看。 2、 老师今天还带来一段根据西游记创作的动画,看看你们看过吗?看的时候要好好观察一下动画片里出现了哪些主要人物?是什么故事?(课件动画)(看完后提问:有几个人物是谁?是什么故事!(学生回答)故事不管大小都有主要人物你们闭上眼睛在脑子中回忆一下刚才孙悟空服饰和外貌特征,请同学来说。 接着分析唐僧四人都穿什么样的衣服,有什么外貌特征呢?出示师徒五人的图片,看看和你们印象中的一样吗?(再分析一下人物外貌特征)例:孙悟空活泼好动,他会像我们这样站立,和你说话吗?学生表演一下,要根据你用的人物的性格特点来给他设计动作。 西游记是中国神话小说中最优秀的作品。里面描写了许多有意思的幻想神话人物。你还知道哪些西游记人物呢)(学生回答)。l 老师这有一些西游记的人物,看看有没有你们刚才没说到的。用你们刚才分析孙悟空一样,你认识谁可以大声地说出来还要观察他们的外貌和服饰。(一边看一边像刚才分析唐僧师徒一样在下面可以小声描述这些人物的服饰和外貌特征)3、 形容一下你们喜欢的人物外貌特征和服饰。(学生回答)l 孙悟空西天取经完后又闲不住了,我们听听他说些什么:“老孙来也!自从老孙和师傅西天取完经留在如来身边就职,被封为斗战胜佛过了一阵清闲日子,很是无聊, 听说现在下界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师徒四人还想来个西游!你们帮我们设想一下我们西游会有什么事情发生呀!” 今天由我们全班一起来帮助孙悟空设想一下现在西游会发生什么事情, 谁来说说你打算怎么帮孙悟空?(学生回答) 4、有几位同学也像你们一样喜欢西游记,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怎么帮助孙悟空的。(课件图片欣赏,学生做好的各种作品图片)每看完一个问这些同学用了什么方法进行表现故事的(有绘画、剪贴、扮演、折纸等)这些同学像导演一样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了一个自己的西游记。你们能不能也像他们一样设新西游记,并用简单的话语表现出来。 现在老师已经帮助孙悟空了,(拿出一本空白的书)这里面的内容由你们来丰富,用你喜欢的方式,我们全班共同努力来创作出新西游记。 二、学生制作、老师巡视指导。制作时放《白龙马》的音乐和西游记图片。 三、展示在学生制作过程中拍摄的学生活动和部分作品图片进行点评, (1)评价作品、评价本课课堂表现 (2)学生谈体会并对不足提出建议篇7:七年级美术教案
设计思路
本单元以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为平台,挖掘校园美术。通过对校园环境、人物以及校园内各种活动的绘画表现,加深对校园丰富多彩的学习生活的体验以及自己与同学、老师之间的和谐关系,培养学生热爱校园生活的情感,并了解对相关环境、人物活动的最基本造型语言和表现方法。在对校园生活体验、学习与研究的基础上,活动三主要是对校园生活的写生与表现,以校园风景写生为主要研究内容与实践方向,设计过程围绕校园风景的速写与素描展开探索,希望同时也能为想研究校园人物写生与创作的老师们提供一个可参考框架,校园生活的写生与表现无论是人物,风景,还是校园生活场景,其实都是一个探究模式,关键是搞清楚画什么、怎么画的问题。将目光投入校园风光,在校园中选取适当的视角指导学生进行表现,既锻炼学生的构图、画面安排的能力,也能培养学生热爱校园的情感。该课有前两个活动的铺垫,在体验选择、学习研究的基础上,直接带领学生室外写生,与前两个活动衔接自然。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细致的观察,感受校园环境的美感。
2、指导学生运用绘画透视和绘画构图知识表现校园环境。
3、培养学生热爱校园的情感,提高对周围环境的敏锐观察和感受能力。
教学重点
对校园环境的仔细观察和深入理解,选取其中印象深刻、有意义、有情趣的部分进行整理、加工和提炼,利用所理解的透视知识进行大胆的构图,有创造性的表现。
教学难点
校园景物的选择与构思,对铅笔速写技法的掌握和运用与创新,学生驾驭画面的能力。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说明
一、组织教学
学生干部检查写生用具的准备情况。
导入新课
二、多媒体展示校园风光图片,提问:在我们美丽的校园中,最有代表性的景观是哪里?
学生大胆发表见解,大部分同学回答:湖心亭。(因为湖心亭是圆明园美景之一,现在是我校办公楼前最美丽的一处风景。)
回味校园美景,感受校园之美。
优秀写生作品激起同学们的绘画欲望。
三、进入主题:
1、历届学生都对湖心亭进行过大胆的描绘,以此来表达对101中学的热爱,大家要不要看一下?
2、风景写生关键的是哪几个步骤,请根据以前掌握的知识大胆回答。
3、既然画法是固定的,选景又是相同的,为什么学哥学姐的画却有那么大的不同呢?
4、风景写生画作是画家对自然景物的感受和理解,除了固定的.绘画模式、绘画技法之外,有更大一方面取决于画家的主观表现。(欣赏著名画家的风景写生)你们能不能挖掘自身对校园景色的感悟,大胆进行创作性的表现呢?
学生欣赏湖心亭写生作业。
取景构图、打轮廓、细部刻画、画面整体关系的处理、整理完成。
学生畅所欲言。
激发学生写生热情。
让学生体会到绘画理论是相通的,无论表现什么题材,画法无外乎这固定的几个步骤。
描绘自然贵在直抒胸臆,贵在创造。
探讨工具及绘画技法,为对景写生做铺垫。
四、画法探究:
1、提问:画树有哪些方法呢?请同学们到黑板前画一画。
2、古人画树,现代人画树的方法介绍。
3、几种画笔介绍:铅笔、钢笔、毛笔。我们主要使用铅笔。教师在投影上演示灵活使用铅笔所产生的多变线条。
4、小结:画树技法有许多,但要相信自己的观察与感受,坚定自己的信心大胆用自己的方法才是最重要的。
学生大胆实践,得出结论:
1、线条画法,直接用线条勾划树的轮廓。
2、块面画法,观察树的光照关系,从体、面的角度来分析描绘。
3、两种办法结合,根据需要自由发挥。
学生通过辩论,得出的结果不止一个,这会使学生对问题更感兴趣,这实际上也在影射艺术创作手法的丰富多样性。
五、布置学生作业:
我们的校园中除了湖心亭,还有许多处美丽的景观,建筑、花草、长廊等都可以入画,关键是要能符合我们的表现需求,构图中可以大胆取舍,根据自己的需要安排画面,下面我们就到校园中选择你感兴趣的景色进行大胆的创作吧。
带齐用具,到预先选好的地点,按要求作业。
将自己对校园文化的理解融入到创作中去,画法掌握的如何并不重要,关键是培养创新精神、爱校意识。
课后小结:举办校园写生作业展,鼓励画面有创意、画法有创新的同学。
篇8:七年级美术教案
人美版七年级下册美术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的精神,培养正确的审美情趣和追求正义与公正的价值观。
(二)让学生在积极参与讨论.探究.体验的过程中,了解美术鉴赏的方法和程序,理解作品的意蕴。
二、教学重点:了解作品中艺术语言与主题表达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理解象征性和立体派的艺术手法。
四、教学准备:学生课前准备:查阅相关资料;准备铅笔、课本。
五、教学方法:欣赏法.理解法.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联系学生在生活中绘画时对情绪的体现和认识,体味情绪与作品风格的关系。
2、提出问题“这节课我们也来欣赏一幅绘画作品,你来设想一下,他们是在什么情绪下创作绘画的?”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二)、学习新内容:
1、直观感受作品,并描述其带来的心理感受。
2、探究:理解作应从几个方面入手。
3、学生介绍搜集到的作者、作品、背景资料。
4、欣赏作者其他作品和同一时期画家作品,认识立体主义的作画方法,及其形成的
原因。
(三)赏析作品:
1、结合课件展示,引导学生观察牛、马、母亲、灯、举灯的人、跳楼的人、逃生人的表情、姿态,用形容词或短句描述其带来的心理感
受,并讨论、分析画面形象的象征意义。
2、理解象征性艺术手法的应用。
3、分析作品色彩、构图对作品主题表达所起的作用,对作品进行归纳性评价。
(四)、总结赏析办法:
1、在深入理解作品内涵的基础上,说出现在对作品的感受及学习收获。
2、总结赏析这类表现性美术作品的基本方法:看一看,找一找,想一想。
(五)练习活动:
联系1937我国人民生活的悲惨状况,激起学生的情绪,尝试用象征性的艺术手法、半抽象的绘画方法表现自己对战争的感受
(六)、展示作品:
1、学生展示作品,并进行自我评价与解释。
2、拓展知识,表达战争感受的形式是多样的,如戏剧文学、音乐等。
七、板书设计格尔尼卡牛头:德国法西斯马;西班牙无辜百姓课后反思:
第一课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课型:欣赏课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艺术作品的欣赏和分析,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道理。
2、通过艺术作品的欣赏和分析,使学生初步学会欣赏艺术作品。在思考和讨论中培养学生合作互动地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的评述能力。
3、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二、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艺术创作的题材、内容与技法都源于生活,艺术家所创造的艺术作品及其艺术形象是高于生活的。
三、教学难点:以美术作品作为切入点,使学生理解”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四、教学准备:
教师:教材,教学课件,实物投影仪等。
学生:教材,查找和搜集相关资料,如各类艺术作品(实物、图片资料、音像资料等),部分学生亦可准备语言表演或肢体表演的节目。
五、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组织教学:
检查学具,安定课堂。
(二)导入。
1、影视欣赏:动画片《奔尼兔》片段
2、思考比较:动画片中的兔子形象与生活中的兔子的异同3、点出本课重点,并板书“艺术生活”
(三)美术作品赏析。
1、国画作品《虾》(齐白石)①映示国画作品《虾》(教材P4)齐白石是我国著名的艺术家,他在诗、书、画、印几个方面都达到很高成就。齐白石作画反对拘泥于形似,主张作画要形神兼备。他认为“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都不可取。就拿他画的虾来说吧:人们都觉得画的像极了,虾体透明,会游、会跳动。不过当我们拿画中的虾与生活中的真虾相比,它们又有很多不同。
②《虾》的艺术处理:齐白石依据真虾总结出极为简练的画法,使其所画之虾又不同于真虾。真虾的眼睛看上去是一个小点,他却以浓墨横笔将虾眼画的`非常突出,显得极为精神;真虾的腿有很多,他删繁就简,仅画五条,就显得多而生动。所以他画的虾,既让人感到是充满生命力的在觅食游动的活虾,又让人体会到苍劲有力的笔法和浓淡干湿变化的墨色的艺术美感。
③《虾》的艺术特色及其艺术魅力。
齐白石所画之虾的头与尾是俯视效果,腰身是侧视效果,是由两处最具虾的形象特点构成的。正是由于画家集中和强化了虾的典型特征,所以他画的虾比真虾更具典型性,也更高于生活。画家根据长期的观察,按照美的要求,把生活中的虾变成了艺术的形象。
篇9:七年级美术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初步了解小学阶段美术学科学习的内容,认识相关的工具材料。
2.通过看看、说说、画画、玩玩的形式,培养学生对儿童美术作品欣赏和学习使用各种相关美术工具材料的能力,大胆尝试油画棒、彩色水笔的几种基本用法。
3.培养学生对美术学科的兴趣,对美术作品的审美评价的情趣,养成爱护和正确使用美术工具材料的习惯,为学习美术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让学生了解美术课的学习内容和工具材料,培养学习美术的兴趣。
难点:培养学生养成评价作品的习惯及正确使用美术工具材料的习惯。
三、教学过程
1.展示、交流,激发兴趣。
(1)出示我国彩陶上的绘画杰作或法国史前绘画的拉斯科洞穴壁画的图片,引起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2)启发谈话:我们小朋友会画画、会做手工吗?能展示一下你的作品吗?教师启发学生展示自己带来的美术作品,简单评述自己的作品,并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别人的作品,同时进行简单的评价。让小朋友互相了解、互相学习,初步熟悉美术课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入新课。
2.欣赏、感受各种作品,了解学习内容和相关材料。
(1)出示各种形式的手工造型作品。 结合书本、课件、图片,让学生欣赏更多的手工造型作品,如纸艺、橡皮泥、陶艺、废旧物创意造型等等。教师可进行相关制作演示,让学生认识手工造型作品及相关材料。
(2)展示绘画造型作品。 结合书本、课件、图片,让学生进行“连线游戏”等活动,欣赏更多的绘画造型作品, 如纸版画、水粉画、水墨画、线描画和贴纸画等。同时出示相应的绘画制作工具,可结合讲讲有关工具的发明等。
(3)出示学生参加美术活动的图片或进行直观演示,帮助学生了解学习方式,培养学习兴趣。 3.了解油画棒、彩色水笔的用笔,激发想象。
(1)结合课本和儿童作品,出示油画棒、彩色水笔的绘画作品,让学生看看,并说说对这两种作品的不同感受。
(2)让学生学习油画棒、彩色水笔的各种用笔方法,用油画棒、彩色水笔尝试画出不同的点、线、面。
(3)可出示米罗绘画作品,如《太阳与鸟》等,启发学生想象点、线、面可画成什么,鼓励学生进行大胆地想象。
4.大胆尝试、表现。 让学生尝试彩色水笔和油画棒的用法,画一幅点、线、面组合的绘画作品,并像米罗一样进行想象,同时给画取个题目。
5.展示、评价、交流。
(1)让学生分组张贴自己的绘画作品,布置一块展板进行展览,并让学生互相观摩、学习,养成评价、交流的习惯。
(2)用讨论的形式启发学生怎样正确使用彩色水笔、油画棒。
6.总结、拓展。
(1)出示思考题:你知道本学期美术课学习什么吗?你会使用哪些工具?你喜欢学习什么样的美术内容?
(2)布置下节美术课所要学习的内容、准备的工具。
篇10:七年级美术教案
一、写一篇相关主题的小评论
二、出一期相关主题的墙报
三、开一个相关主题的班会
课后反思:
第二课手绘线条图像—物象立体的表达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引导,使学生对立体物象的表达方法有一个准确的认识,特别是透视的表达方法。
(2)、通过学生练习进一步讨论,使学生对透视的表达方法(成角)能做到基本掌握。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成角透视中的视点确定。
(2)、准确的描绘透视图中物象的结构。
三、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具准备:16开图画纸一张,HB铅笔、橡皮等。
2、教师教具准备:多媒体设备,教学课件等。
四、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有美丽动人的景色,富于生活气息的农家小院、层层叠叠的城市建筑、绿荫与鲜花簇拥的街道、峰峦起伏的风景等等,我们用什么样的`表达方法表现生活中的动人的景色呢?下面就请有勇气的同学大胆的来抽取表现的题目,根据给出的元素把物象的空间关系表现好。
1.太阳、山、水、树
2.街道、两排树
3.氢气球、天空
4.6个人物在拍合影
(同学们想出了很多表现物象空间的方法,那么我们来了解一下到底什么是物象空间?)
(二)、欣赏分析,掌握新知:
1.物象空间概念:指包含有具体事物形象的三维立体空间。(空间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客观形式,由长度、宽度、高度表现出来,是物质存在的广延性和伸张性的表现。)
例如:我们上课的教室就被称作室内空间;游戏、运动的草坪和操场通常又被称作室外空间。
2.运用手绘线条图像表达出的物象空间显得清晰、简洁、美观,因而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篇11:七年级下册美术教学计划
由于国家新冠毒感染的肺炎疫情蔓延。根据国家、省、市、县的相关文件要求,为了最大限度降低延期开学对本学科教学工作的影响,学校安排了学生在延期开学期间的学习和生活,通过课程网络直播学习,在线问题指导答疑,在线作业布置检查,帮助学生完成相关新授课学习任务。面对突如其来的变化,我对本学期所执教七年级美术课,做如下计划:
一、教学总体目标:
从学生身边环境熟悉的事物中发现美,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通过观察、记忆、想象表现生活中有特色的环境,体验生活的情趣,提高绘画表现技能,学会装饰,美化生活,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和设计、想象、创造的能力。要求:实际是基础,想象是延伸,教师要用正确、健康的审美观来引导和影响学生,培养文明、朴素的观念,让学生沿着一个健康、文明的审美轨道创新、开拓,从中体验生活的乐趣。
二、情况分析:
(一)学生情况分析:
七年级学生已经初步认识形、色与肌理等美术语言,学习使用各种工具,体验不同媒材的效果,能通过看看、画画、做做等方法表现,有一定的色彩基础,对美术也有着浓厚的兴趣,但还缺乏想象力和创造精神。根据上学期执教时对他们的了解,优秀生约占5%,差生约占3%,其余学生均为一般水平。因此,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教授本册教材所面临的困难性和重要性。(二)教材情况分析:
本册教材共有五个单元,通过美术教学以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为宗旨培养学生的美术基本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课业类型主要分为造型表现课、设计应用课、欣赏评述课和综合探索课四大类。
1、欣赏优秀美术作品,能对自己喜爱的作品进行简单的评价。 2、通过启发联想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和观察能力。
3、学习简单立体物的表现方法,学习色彩表现方法,进行和自己生活切近的设计与制作。
4、引导学生进一步体验周围生活和大自然的美感,激发学生美术表现和美术创造的欲望。
三、教学重难点:
通过美术教学引导学生进一步体验周围生活和大自然的美感,激发学生美术表现和美术创造的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培养健康的体魄和健康的心理健康的审美情趣和丰富多彩的生活方式,从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人文素养,为适应终身学习与发展打良好的基础。通过启发联想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和观察能力,陶冶学生情操,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四、教学措施:
课堂上努力给学生创设一个宽松开阔的空间,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改变课程评价过于强调甄别与选择的功能,推行发展性评价,倡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保护和发展学生的个性。课堂教学中注意挖掘学生的闪光点,尊重学生的自尊心,让学生在教师的关爱中学习,在玩中学,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
(一)、教师方面:
做学生发展的组织者、促进者,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放手让学生去实践、去思考、去探索、去讨论、去创作,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想象展示作品。
(1)、做好课前准备,精心制作教具。
(2)、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学生更多的创造空间,鼓励学生的探索精神与大胆创造,在情感体验中提高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绘画兴趣。
(3)、在教学环节和活动方式布局上,注意开放性和立体性,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4)、灵活改进示范过程的传授方式,活跃课堂气氛。
(5)、教学内容的选择要少而精,并注意学科之间的联系。
(6)、拓展教学思路,因材施教,因地制宜,以求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二)、学生方面:
充分利用身边的各种材料及所学知识,动脑筋制做作品,学会合作,并妥善保存自己的设计作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开阔视野,增长社会经验。
五、业务学习及其它方面:
作为美术教师,应利用业余时间加强对专业的学习和研究,多研究新的美术动向,阅读和学习美术教学的有关资料和先进的教学经验,大胆尝试,运用到自己的教育教学中。让学生运用多种工具材料进行艺术表现和艺术创造,获得感知、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开拓学生的创新精神、技术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积极开展课外兴趣小组的活动,加强对学生特长的培养和训练。
篇12:七年级美术下册教学计划
单元总目标:
1、通过古今中外美术作品的欣赏和评述,使学生了解艺术家以及人类对生命活力的向往、热爱和艺术表现是对生命价值的追求与肯定。
2、通过对美术作品的分析与研究,使学生了解物种的生命活动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
3、通过对作品的研讨与解释,使学生初步懂得,对自然的欣赏与表现包含着人的精神世界与大自然的和谐交融。
4、通过美术作品的欣赏与评价,使学生对美术作品涵育美感与陶冶情操的功能与价值有初步的体验和认识。
艺术――生命与自然和谐交融(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艺术――生命与自然和谐交融》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人教版)七年级,这一单元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古今中外美术作品的欣赏与评述,使学生了解艺术家对生命的向往与热爱,感受到艺术表
现的是对生命价值的追求与肯定,懂得艺术家对自然的欣赏与表现包含着人的精神世界与大自然的和谐交融。
学生分析
初中一年级学生天真、活泼、好胜心强,初步接触过一些中外美术作品,对美术欣赏普遍感兴趣,能够对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进行简单的欣赏与陈述,基本具备了一些欣赏知识。具体地说,他们对作品的表现形式诸如油画、中国画等的认识不会感到困难,但对艺术作品的文化内涵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不能够透过美术作品的表面现象抓住美术作品的本质。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在了解作品形式的基础上,进一步领会艺术作品的内涵美,启发学生在课外主动地去关注艺术。
设计理念
引导学生围绕欣赏评述的问题,自主欣赏美术作品,记下欣赏的体会或疑惑,从网上查找有关资料,深化学生对“艺术――生命与自然和谐交融”的理解。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一定的自主空间,让学生进行质疑解惑,充分体验艺术作品的美感与真谛,让学生发挥小组合作的精神,遇到不懂的问题与同学进行讨论交流,共同解决问题。如围绕“艺术是什么”、“美术作品中的生命指的是什么”等问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分析。 除了让学生理解美术作品中对生命与自然的感情外,还应让学生对作品的形式、内容、时代背景、作者生平与传闻轶事进行综合探索,在此基础上联系其他学科(音乐、文学、影视等)进行综合探讨,以提高学生的综合探索能力。
教学重点:生命与自然和谐交融的基本内涵是本节课的重点。
教学难点:学会运用这一理论去欣赏美术作品。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课前利用多媒体播放课本里的美术作品,创设气氛,触发学生热爱艺术的情感。
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要欣赏的是一些中外美术作品,这些作品的风格丰富多样,记录着人类文明的足迹,凝聚着人类的思想情感,反映出不同时代、不同民族对美的追求,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教师板书课题:艺术――生命与自然和谐交融。
二、新课学习。
师:艺术是否包括美术?在自然界里,是先有艺术,还是先有生命?美术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是否有生命?
启发学生思考,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要了解艺术是否有生命,就得从远古时代的艺术作品去欣赏。在人类最早的艺术作品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距今一万多年前的阿尔塔米拉洞窟壁画。(教师展示课件《野牛》,让学生欣赏作品中的形象。)
教师以故事的形式讲解这幅作品的创作年代及发现过程,然后让学生对作品的情节进行描述。引导学生思考这些问题:原始人为什么要在墙壁上画一头健壮的野牛?野牛是否有生命力?
学生进行讨论,发表不同的见解,通过讨论明确:健壮的野牛富于生命力,原始人在洞窟中进行艺术活动有着更为严肃的目的,这种活动是一种祈求狩猎串收的“仪式”,他们相信画在洞窟壁上的野牛有一天会变成活的猎获品,或者希望下一次行猎的时候会取得成功。
教师展示课件《稷神崇拜图》,让学生对作品中的形象和情节进行描述,然后提出问题:为什么原始人要在岩石上刻上植物人面形?原始人刻的植物人面形是否有生命?
教师接着展示课件――意大利艺术家米开朗基罗的作品《创造亚当》,通过交代其创作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这幅作品。教师简要介绍中世纪美术的基本特征和艺术精神,再让学生描述作品的内容,讨论作者描绘的
“亚当”是人还是神?是否有生命力?
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通过教师的引导,最后理解作者是借助于传说的题材――上帝创造的第一个人“亚当”的描绘,表现出画家对人的健美、力量和智慧的赞美以及对人获得生命力的渴望。
教师又用课件展示了意大利波提切利的《维纳斯的诞生》,请学生谈谈作品表现的内容,理解维纳斯的象征性,即维纳斯同样也具有生命活力。
接下来,让学生比较原始社会和中世纪的美术作品在表现对象和思想内涵上的区别,教师用课件展示:
原始社会美术―表现对象:动物植物―思想内涵:对动、植物的信仰。
中世纪的美术―表现对象:人的生命―思想内涵:对生命价值的赞美。
教师小结:美术作品中的艺术形象,不论是原始洞窟中的野牛,还是传说与神话中的人或神,大都是充满生命活力的形象,这些形象都具有深刻的含义。
三、发展阶段。
师:在现实生活中,人的生命和艺术活动能否离开自然而单独存在?
生:不可以,离开了自然一切就不存在。
师:那么,下面我们来看看生命与自然有什么关系?
通过课件展示,让学生依次欣赏中国山水画作品《红蓼白鹅图》、《溪山行旅图》、《擒兔图》,教师围绕作者的生平及作品的表现形式、方法、内容、特色、意境进行描述。
再用课件,让学生依次欣赏外国绘画作品《孟特方丹的回忆》、《神奈窜川浪图》、《运草》,同时根据自己的观察和了解,对风景画中的形象和情节进行描述。
让学生比较各种艺术形式的不同特点,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以下问题
1.课本所举的美术作品中,哪些形象属于有生命的物种形象?
2.哪些形象是与生命有关的自然形象?
3.这些有生命的形象生活在哪里?
4.美术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来源于哪里?
5.物种的生命与自然条件有什么关系?
教师展示课件:
有生命的物种形象――动物、植物、人。
自然形象――山、水、天空。
生命与自然的关系――相互依存。
艺术形象来源于――客观自然。
教师小结:自然与人的生命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没有自然就没有生命的存在。自然是人类生活的家园、精神的慰藉。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自身。同时,自然又是艺术创作的源泉。
四、深化阶段。
师:动物、植物和人类都是有生命的,又都是自然的.一部分。生命和自然应该是和谐相融的。那么生命与自然是如何相融的呢?让我们通过欣赏美术作品来体会。
1、展示课件,引导学生欣赏中国山水画《炼丹台》,先介绍作者的生平,然后让学生思考:这幅作品采用什么形式表现?作者登上黄山炼丹台有什么感受?“人疑世外仙”是什么意思?
通过欣赏和思考,让学生体会到画面中的情景交融,即生命与自然和谐交融,这也是中国山水画追求的意境。
2、展示课件,欣赏风景画《岩石的静观》,从作品的主要景物、特色、意境等方面,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即把顽强的生命力、坚毅的性格与岩石联系在一起。
3、展示课件,欣赏外国风景画《金黄色的庄稼和柏树》,请学生思考并讨论:作品描绘的内容是什么?画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与自然景物有什么区别?体现出画家的什么情趣?风景画与山水画在表现生命与自然和谐交融的特点上有什么不同?
学生讨论后得出结论:山水画――寄物抒情,物我合一;风景画――借助色彩揭示主观世界。
4、展示课件,依次欣赏中国花鸟画《玉兰黄鹂》、《群虾》、《雨点》,看看作者如何通过花鸟画作品,把生命与自然融合起来。教师简单介绍花鸟画和“工笔”、“写意”两种绘画形式。
让学生以小组或同桌为单位讨论:花鸟画表现的对象是否有生命?是否属于自然的一部分?为什么?花鸟画的特点是什么?画家通过什么方法 使自然与生命和谐交融?
5、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美术家的艺术创作是不是一种与自然和谐交融的生命活动?欣赏美术作品的过程,是丰富自身审美经验和提高审美能力的一种有效的途径。
6、学生通过讨论明确:画家把自己的思想感情融人到自然中,把自己的感受与自然联系起来,就会使生命与自然和谐相融。
教师小结:通过以上作品的欣赏,大家明白了生命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是人类生存的环境,也是人的审美对象,生命与自然通过审美创造和欣赏达到和谐统一。生命与自然的和谐交融,是艺术家永恒关注的主题。
五、课后拓展。
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和自己对自然与生命的认识,从网上查找资料, 谈谈如何保护人类生存的环境?如何保护生命?为什么说生命与自然和谐 交融,是艺术家普遍关注的主题?
教学反思
本课需要教师在理论上的引导和讲解比较多,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这就要求教师把知识点进行高度的概括,用学生能接受的方式进行讲解。为了能让学生很快地接受这些复杂的理论,我首先以多媒体课件播放世界名画,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对艺术的兴趣;接着以人类童年时代和中世纪的艺术作品进入新课,使学生明确原始人从事艺术活动的真正目的,引起了学生对原始艺术的好奇心,让学生对原始艺术表现的对象进行审美体验。中世纪的艺术是借神话题材赞美人的生命,洋溢着浓烈的人文主义精神,必须让学生理解这一点。在讲解生命与自然的关系时,我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探究,深入讨论,从而明白生命与自然相互依存,进行艺术创作也离不开自然的道理。让学生体验感悟生命与自然在美术作品里是怎样和谐相融的,是这堂课的教学重点,我有意识地让学生通过比较的方法,围绕课本中提出的问题主动思考、讨论,共同解决问题,领悟艺术作品的思想内涵,从而进一步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和审美能力。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还注意联系生活实际,使书本的知识和生活世界沟通起来,拓展教学的内容。例如,让学生关注环保问题,提出如何保护自然与生命的问题。同时,力争让学生进行综合性的探索,拓展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完全是一个引导者、组织者、评论者,积极参与学生的探究活动,发现和鼓励学生的探究精神,培养了学生发现美、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篇13:七年级下册美术教学计划
一、学生情况分析
美术基础知识方面差异较大,学生对美术的认识较肤浅,体验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缺乏,但大部分学生对美术学习有着浓厚的兴趣。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分为四大块
1、造型表现
有意识地运用形、色、肌理、空间和明暗等美术语言,选择适当的工具、材料,以绘画和雕塑等形式,探索不同的创作方法,发展具有个性的表现能力,传递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2、设计应用
了解主要的设计类别、功能,运用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多样与统一等组合原理,利用媒材特性,进行创意和设计,美化生活,形成初步的设计意识。
3、欣赏评述
多角度欣赏和认识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的材质、形式和内容特征,获得初步的审美经验和鉴赏能力,初步了解中外美术发展概况,尊重人类文化遗产,能对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进行简短评述。
4、综合探索
调查、了解美术与传统文化及环境的关系,用美术的手段进行记录、规划与制作;通过跨学科学习,理解共同的主题和共通的原理。
三、任务和目标
1、美育
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力和提高对美术作品的欣赏能力,重点是让学生感觉、体味、把玩世界传统文化的内涵,以提高学生现在和今后的生存质量。
2、智育
培养学生的观察习惯,使学生逐步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提高观察能力,发展学生的形象记忆、想象能力和
篇14:七年级下册美术教学计划
七年级下册美术教学计划
七年级下册美术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在上级教育部门和学校教导处的领导下,以现代教育理论和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以实施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以实施素质教育的运行机制为重点。加强素质教育的改革步伐,提高学生美术技能,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二、学生基本情况
本期担任初一三个班的美术教学。通过初步摸底,七年级学生美术基础较好,对于美术学习的兴趣较高,这是学好美术的前提。
三、教学内容分析:
本学期拟定19课时的课程,分为六个单元教学:
第一单元《世界遗产之旅》,属于欣赏与评述,欣赏、鉴赏、讨论、评述课。
第二单元《生活中的点、线、面》是学习点、线构成的知识。 第三单元《源于自然的启示》,介绍的设计方面的知识,以大自然的.花卉为设计元素的平面构成。
第四单元《静物画构图与色彩》学习运用三角形构图的知识,进行静物画构图练习。
第五单元《我心中的大海》用纸版画的制作方法进行海洋题材的创作。
第六单元《发现与创造》探究、感知生活中的美术门类及其特征。
四、教学总目标
1、认识和了解祖国优秀文化的情感,开阔学生视野,了解世界的美术文化;进一步学习色彩和构图知识。
2、培养学生的绘画技巧和基础造型能力;培养学生的设计思维能力。
3、通过学习素描、构图、制作等知识,使学生的思维更开阔,并用美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中的事物,对大自然主生热爱之情。
五、主要工作及措施
1、认真学习课程改革的先进理念,以全新的视角审视新课程,走进新课程。
2、我认真地分析初中美术教材的编写特色及体系,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的质量
3、认真备课、上课、听课、评课,及时批改作业、讲评作业。
4、做好课后辅导工作,广泛涉猎各种知识,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
5、严格要求学生,尊重学生,发扬教学民主,使学生学有所得,不断提高。
篇15:七年级美术《花圃》教案
七年级美术《花圃》教案
教材分析
课题:初中美术教案7年级上册05课花圃
制作人:
教学准备:初中美术教案7年级上册05课花圃
学生:课前收集自己喜欢的各种花卉的图片、铅笔、橡皮、黑色水彩笔、签字笔、水粉或水彩颜料、毛笔、剪刀或刻刀、。
教师:多媒体课件(花卉图片、描写花儿的文章、关于花的歌曲)、相关花卉的网站、用彩纸和白纸编成的花圃底版。
单元目标;
1.通过对花卉图片的欣赏、学习,增强学生对自然、对生活的关爱之情,培养审美情趣;
2.了解图案的取材途径和变化的规律,较好地运用简化和夸张的手法设计花卉图案,了解形的置换方法,能选择合适地形状进行形的置换练习
3.了解点线面的画面组合,运用黑白的表现方法进行花卉图案设计
4.能够较好的运用镂刻或其他制作技法来实现自己的色彩花卉设计方案
5.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
教学评价:
1.能否找到相关的花卉资料,并能够谈出花卉的象征意义;是否了解图案的变化规律,并运用点线面的组合进行黑白花卉图案设计(1)
2.是否明白形体的有趣置换,能够谈出自己匠心独具的设计方案,并能够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来实现自己的色彩花卉设计方案(2)
设计构思:
花,是植物最美丽的生命形态。它代表着美好、幸福、繁殖……它美化了我们的生活,丰富了我们的精神世界。花卉的造型天生优美,色彩绚丽,人们根据其生长结构及其形态特征展开联想,赋予了不同花卉以不同的象征意义:傲雪凌霜的梅花表示坚毅;体态丰满的牡丹表示富贵;冰清玉洁的荷花表示纯洁;色彩浓烈的红玫瑰表示爱情;梅、兰、菊、竹以其坚韧挺拔的气质和高雅飘逸的品味被誉为代表中国古代文人的“四君子”。
随着时代的推移,花卉作为人类生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愈加愈显示出她的审美价值和无穷魅力。每逢佳节到来的时候人们会以鲜花表示祝愿;朋友生病时,我们会以鲜花表示慰问;与心上人约会时鲜花可以表达心中的爱慕;缅怀故人时,鲜花又代表了思念……我们的家里总会留有一支花瓶,不时的插满鲜花,让居室满堂生辉,哪怕是一支小小的吊兰都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无穷的乐趣!
从古至今有无数的画家将花卉作为自己创作的主题,而在今天的社会花卉也越来越多的以图案的形式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之中。所以让学生们认识花卉、了解花卉并用自己的创作意图来表现花卉是培养学生审美意识、提高审美能力的重要方面,而懂得在生活中运用学过的绘画技法装饰我们的环境则是关键。
所以根据《花圃》这一课的框架我将本课分为两课时进行。前一节课从花卉图片、花卉与我们生活的关系导入(利用问题导入法),引申到花的基本骨式、花卉图案的变化规律,引导学生利用黑白装饰画的方法进行花卉图案的创作;后一节课从花圃这一概念直扣主题(游戏导入法),带领学生运用形的置换的方法,采用镂印等不同形式进行彩色图案的制作,并利用集体的智慧拼贴出一个大花圃。
教学要求:
老师:播放老师准备好的课件资料,通过欣赏五彩缤纷的花卉图片,引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培养审美情趣;展示各类范画,启发学生思路,让学生从范画中寻找设计思路和绘画方法。
学生:展示自己收集的花卉图片,各自说出自己最喜欢的花以及这种花的象征意义。在了解花形的基本规律,概括出其骨式与瓣形的基础上,将花瓣置换成新的形状,赋予花的图形以新的意义。分别采用黑白和色彩两种表现方式进行花卉图案的创作,创作过程中注意点、线、面的结合运用。在拼贴花圃游戏的过程中学习到形的有趣置换、花卉图案的变化规律、色彩的鲜明搭配和简单的镂印技术。
老师从网站上下载了一些花卉的图片,你们想不想看看呢?
(进行课件第一张幻灯片的播放,配有音乐或解说)
你最喜欢的花是什么?为什么喜欢它?(进行一个小型的心理测试:花与性格的关系)
你能说说看花卉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什么作用吗?
(这一提问过程中可以让学生互相交流、讨论,然后以小组的形式总结出来)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概括让学生指出本课主题(我们看了很多的图片也谈了很多的话题那么老师今天要讲什么内容呢?)――花卉
二、讲授新课(欣赏、分析)
刚才我们看到的是花卉的照片,现在大家再欣赏一部分图片,欣赏的'过程当中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所看到的图片(播放第二张幻灯片,欣赏艺术作品特别是图案中的花卉形象,配音乐)
1、你知道这一类的作品在艺术的范畴中我们称之为什么吗?――图案(“图”图样、图形、图稿;“案”方案、专案;狭义:装饰性纹样;广义:实用性与表现性相结合的设计方案。)
2、请思考花卉图案与花卉照片有什么不同之处?(写实与概括、具象与抽象)
3、花卉图案与花卉照片的差别很大,如果老师给你一幅花卉的照片你如何实现由真实的照片到抽象图案的转变呢?
(学生的回答中会不时的出现特征、夸张、变形、想象、比喻等词语,老师在倾听学生回答的时候抓住关键词,将变化的规律引导出来)
4、分析讲解变化规律:
首先将变化的五条基本规律列出来(第三张幻灯片)
A、简化归纳B、添加组合C、夸张变形D、分解构成E、象征寓意
然后出示各种进行了不同变化的图片让学生分析该图片属于何种变化,为什么?(第四张幻灯片)
根据学生的分析识别,老师抓住其感兴趣或难以解决的某一项规律予以扩展。在此我将夸张变形作为本课的重点:(第五张幻灯片)
a、抽象夸张:将花儿本身的几何形式加以强化,使原来的方圆曲直更加规则化、几何化、装饰化
b、局部夸张:为达到特定的目的,而舍弃其他不重要的细节,突出表现其某一主要特征,使整个画面达到画龙点睛、言简意赅、主题鲜明的效果。
c、形体夸张:突出夸大其外形特征、省略局部或细节,使其更加趋向于流线、严整、壮丽、秀美,使形象特征更加强烈鲜明。
d、动态夸张:落花流水、花开花落、春风杨柳、秋风落叶、雨打芭蕉、雪中红梅、蒲公英的飘落等的动态描写,恰当的夸张其动态特征,就能够表现出独特的情调和意境。
5、花卉变化的表现方法
花卉图案有很多种表现方法,你能够说出几种?本课主要学习黑白表现的方法
让学生通过范画体会点线面在黑白装饰画中的运用(第六张幻灯片)
现在我们了解的花卉变化的规律,那么我们使用什么样的表现方法来表现呢?下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老师出示的图片仔细体会这些画面有什么共同之处,有什么不同之处?(黑白;点、线、面及点线面的综合运用)
三、课堂作业:(活动、实践)
请同学们利用刚才我们所欣赏到的黑白的表现方法综合运用点线面三元素,按照图案的变化规律进行黑白花卉图案设计(每位同学发给8×8CM的小纸片),并将设计好完成的作业贴到黑板边上老师提前准备好的花圃底版上。
作业要求:A、符合花卉变化的某一项规律
B、点线面的综合运用
C、黑白或单色图稿
(课堂作业的过程中老师除了要不停的巡视之外,还应适时的将学生中比较普遍存在问题进行集体讲解,以及学生中比较好的创意进行及时的展示和表扬,这样既有利于激励创意独特的学生更加认真的完成,对其他同学也是很好的鞭策。对于巡视过程中学生提出的问题,老师也可以鼓励其他同学予以回答或让其他同学为其出谋划策,这样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也可以调动所有同学的智慧,正所谓“众人拾柴火焰高”。花圃的底版造型采用花瓣形或圆形,这样不仅在形式上给学生以焕然一新的感觉,还可以留有不规则的边角,鼓励、动员学生来进行边角的设计,学生就会产生新奇的感觉。)
四、课堂小结:
当学生的小图片画完、贴完之后,将完成的花圃摆到讲台前请学生上台进行评价你喜欢哪一幅画?为什么喜欢?它运用了老师今天讲过的哪一种方法?
篇16:七年级上美术教案
七年级上美术教案
第7课大家动手做条龙 一、教学目标 了解龙的来历发展与造型特点,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培养学生共享人类社会的文化资源和积极参与文化传承的意识,并在欣赏中培养学生对祖国优秀美术传统的热爱,激发爱国热情。 在课堂教学中应更注重学生的制作过程,和分组活动之中的团结协作精神的培养,强调集体主义精神的体现。并在展示作品的过程中展现集体的智慧和才华,突出集体竞争的气氛。激发创造精神,发展美术实践能力,使学生逐步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 学习构成知识,并把它应用到设计和制作中。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的重点: 调动同学情绪,使大家能热情、积极地参与到做龙的活动中来。 (二)教学的难点: 如何把构成知识应用到设计和制作中,使龙的造型和结构有新的创意。 (三)解决重点与难点的要点: 解决重点的要点: 1、要创建分组竞争的课堂气氛,鼓励每一个小组争先、争胜、争取班级第一。比那组最快,那组最好,那组最有新意。 2、好小组讨论,群策群力完成任务。 3、时注意人员搭配,使各组能力基本均衡,保证公平竞争和顺利完成作业。 解决难点的要点: 1、励创新,要求学生把课本的方法当成参考,尽可能地想出新的方法。 2、些简单明确的构成的例子,让学生们能从中产生一些联想以促进创新想法的产生。 三、课前准备 (一)学习材料 1、可利用的废旧材料:易拉罐、胶卷盒、牙膏盒、土豆片筒、装羽毛球的筒、药盒、药瓶、矿泉水瓶及其他饮料瓶。 2、可以替代的材料:去了粒的玉米芯、高粱、玉米的秸秆、木棍及树枝、竹子、可利用的蔬菜(黄瓜、茄子、萝卜等)。 3、自制材料:课前或课上用比较硬的纸作成纸筒,把它作为做龙的材料。 四、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 激发兴趣、讲授制作方法。 学习制作方法,分组合作、锻炼协作能力。 展示、体验、交流。 学生活动:分组合作,与同学交流自己对龙文化的了解。 学生从教学中展示的各种龙的资料中汲取养分丰富自己制作的龙。 学生们在制作过程中分工合作完成插接、装饰龙体的任务,锻炼协作能力。 学生以各种方式展示自己做的龙,并发挥想象讲述小故事或民间传闻,强化对龙的感受。在共同创作和动手制作过程中,注意协作精神,培养集体主义 教师活动:把《龙的传人》的乐曲作为课的开始,用来烘托气氛,以达到突出主题的目的。 教师通过讲授利用龙的来历、演变和发展,以及图片介绍龙的形象特点和与龙有关的活动,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同时鼓励同学集体创作分组完成龙的制作,体现爱国热情和民族精神。在集体创作和动手制作过程中,注意协作精神,同时,体现合作学习方式的重要性,以及对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五、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活动的方式与教学方法 1.把《龙的传人》的乐曲作为课的开始,用来烘托气氛,以达到突出主题的目的。同时用音乐来导出课的内容,帮助学生很快地进入情绪,引人《大家动手做条龙》的具体内容和方法中,使学生的情绪一直处在兴奋的状态下,便于课程进展得更顺利、更流畅,也容易激发同学们的创作热情,以及制作的欲望。在制作的过程中可以一直播放着《龙的传人》的乐曲,以增强效果。采用合作学习的方法完成龙的制作。 2.利用龙的来历、演变和发展,以及图片介绍龙的形象特点和与龙有关的活动,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从而产生亲自动手制作一条龙的欲望。 3. 学生的活动,鼓励同学集体创作分组完成一条龙的制作,体现爱国热情和民族精神。在集体创作和动手制作过程中,注意协作精神,同时体现合作学习方式的重要性,以及对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 六、教学点评(教学反思) 本课程属于设计应用课。在教学设计上更注重学生的体验,教师要尊重学生自主兴趣,情感的`表达。美术是人类文化最早和最重要的载体之一,运用美术形式传递情感和思想是整个人类历史中的一种重要的文化行为。通过对美术课程的学习,有助于学生熟悉美术的媒材和形式,理解和运用视觉语言,更多地介入信息交流,共享人类社会的文化资源,积极参与文化的传承,并对文化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本课程在学习构成知识、设计和制作龙的过程中,同时要通过学生的合作学习方式,培养协作精神、集体主义精神。七、教学评价 1、教学评价方法: 通过各组介绍和评价自己小组的作品,师生共同考察教学效果。 2、教学评价点: (1)对龙这一艺术形象是否喜爱? 是否了解其思想文化内涵? (2)是否积极参与龙的制作活动?在造型上有无独创性? (3)能不能与同学密切协作共同完成品? 第8课 对印的乐趣 一、教学目标 (一)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对印原理和制作方法。尝试多种对印方法,用自己喜爱的方法制作抽象或具象的对印作品。并通过分小组制作,体验集体制作的乐趣,学会交流,懂得合作与分工,分享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点和难点: (二)教学的重点:掌握涂色方法和压印的方法。 (三)教学的难点:如何充分发挥想像力和创造力,利用不同媒材和方法制作有个性特色的作品。 (四)课前准备: 学习材料:底版(玻璃、木板、布料、塑料板、不易吸水的纸板、垫板)、颜料(水粉、水彩、油墨、油画颜料、调色油)、浆糊或胶水、涂色工具、作业纸(不吸水的挂历纸背面,光滑的名信片或贺卡等)。 (五)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通过画、印等方法,制作对印版画。对印是独幅版画的一种制作方法。通过在底版上涂色、压印得到丰富而奇妙的肌理效果。 使学生了解对印原理和制作方法。尝试多种对印方法,用自己喜爱的方法制作抽象或具象的对印作品。并通过分小组制作,体验集体制作的乐趣,学会交流,懂得合作与分工,分享成功的快乐。 教师要注重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与创造愿望。引导学生在对印表现活动大胆、综合地运用色彩。尝试多种对印方法,表达兴趣与情感。对印中最大的问题是水与色的关系问题,教师针对不同的情况给予不同的指导:水多时引导学生压印再叠印效果较理想。水少时便于一次压印同时旋转。多种颜色印纹涂色时尽可能不混合,使其自然混色。 二、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活动的方式与教学方法: (一)设疑导入: 教师在玻璃板上涂色,放纸压印,让学生猜猜:纸上会出现什么呢?教师揭纸展示,学生愕然,原来是一个怪怪的人脸,学生在哄笑中激发了兴趣。也可将自然界形成的石纹、石形、木纹、叶纹等变化万千的图形造型做成课件让学生观赏,同样可以起到诱发学生从自然形成的纹、形中发现美的欲望。 (二)自主探究: 请学生仔细阅读书上讲授的两种制作方法,抓住关键点,自己动手尝试对印制作方法,针对可能出现的困惑和技法上可能出现的问题,事先提几个问题起提示和思考作用:不同厚薄的色彩产生怎样的效果?不同轻重的压印产生怎样的效果?不同的底版产生怎样的效果?先涂深色再涂浅色或先涂浅色再涂深色会产生怎样的效果?怎样得到自己想要的图形?通过思考和尝试,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性学习,提升学生的感悟和认识。 (三)拓展创新: 教师在玻璃底版上从冷到暖地有序涂色,覆盖上比涂色大一倍的纸,用右手掌按住纸面中央,左手拉住靠近身边的纸角一起旋转45度左右。产生变化丰富并具动感的肌理。请学生也来试试看,能不能发明一种新的对印方法,要做到别具一格。完成后请学生大胆地到台前介绍自己的制作方法和独特处,以及画面的色彩层次和肌理变化给人的感受。其他的学生也可谈谈对他人作品的视觉感受。 (四)作品展示: 对本小组的作品汇总进行集体讨论,看看某些具有自然景观效果的或某些类似于人物、动物的对印作品,能否经添加形成一张具象作品。对于某些不能添加的作品,能否结合其他同学的作品经过剪裁,组合成一张抽象作品。讨论之后或集体创作或指派一人主笔,完成本组作业。凡有创意的作品给予展示,全班评出最有创意奖。 学习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一)对印中最大的问题是水与色的关系问题,教师针对不同的情况给予不同的指导:水多时引导学生压印再叠印效果较理想。水少时便于一次压印同时旋转。多种颜色印纹涂色时尽可能不混合,使其自然混色。 (二)压印时纸张不可移动,可用小夹子或双面胶固定。(加说明图例) (三)当采用吸水性强的材质做底板时。颜色要水少色浓。 三、教学评价 评价方式:采用2个步骤进行,首先观察学生对制作与拓展创新教学活动方式的参与热情,其次观看学生的对印作品。 评价点: (一)学生是否对对印制作有兴趣?是否体验到快乐? (二)能否在美术活动中大胆地运用色彩压印,得到各具特色的对印效果? (三)能否凭借不同的工具材料制作自己理想中的作品? (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否提高? (五)有没有发明出新颖的对印方法? (六)能否进行自主学习和发挥合作精神? (七)是否与同学密切配合,积极参与对印的创作活动? (八)能否运用各种技法,有创意地进行创作活动? (九)按下表评价自己的作品(用短语自评)。 自然天趣 肌理效果 色彩搭配 独创性 制作方法 师生评价 四、教学点评(教学反思): 本课程属于[造型.表现]课。在教学设计上更注重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与创造愿望。引导学生在对印表现活动大胆、综合地运用色彩。尝试多种对印方法,表达学生的兴趣与情感。由于本课的难度较低,教师应该注重引导学生的拓展创新,同时还能用语言文字表达和深化创作主题。篇17:七年级上册美术教案
课题:《面具设计制作》
课时安排:1课时
教材分析:本课的设置,注重创设美术文化情景,引导学生关注人类社会文化发展中面具的由来及演变,让学生在学会制作面具的过程中,了解面具艺术的特点及不同国家、地域、民族寄予面具的意趣与理想。本课的面具设计制作,利用学生简便易找、便于制作的材料,将纸浮雕等技法运用到制作中,发挥想象,巧妙利用,设计制作出展现自己审美意趣的面具作品,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学目标:
1、通过对面具艺术的欣赏,了解不同地域、民族的情感表达方式和审美习惯,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
2、了解面具的设计特点和造型方法
3、了解面具的色彩搭配和运用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面具色彩运用与搭配
难点:设计制作出有新意的、艺术效果独特的面具
课时:1课时
学具准备:油画棒、水彩笔等工具,树叶、毛线、纽扣、色卡纸、剪刀、美工刀、粘胶等材料
教学过程:
一、师生问好导入课题(问题导入)
1.你带过面具吗?都带过哪些面具?
2你戴面具是为了干什么呢?
3.你对面具还有那些了解?(检查课下作业完成情况)
教师归纳:面具作为一种古老的艺术品,在世界艺术发展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亚洲、非洲、美洲几乎所有地区的原始艺术中都可以找到。面具反映了各民族的宗教、民俗和审美,展示出原始艺术的想象力和精湛的.技艺。
面具最初用于对妖魔鬼怪的驱赶,对图腾的崇拜,对英雄的歌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现在的面具已不仅仅用于祭祀,而是成为戏剧、舞蹈表演的道具。
板书面具功能:驱魔------娱乐------面具文化
二、师生探究
看图片和实例
讨论:面具有哪些特点?
归纳:板书颜色丰富五官夸张性格多样装饰性强
三、动手制作
1、构思。(把握特点、确定外形、设计纹样)
2、勾纹样。(构图饱满、落笔大胆、细心收拾)
3、制作。(巧妙利用、合理搭配、精心制作)
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尝试自主得出面具设计制作方法,老师归纳,突出教学重点
创作要求:1面具形象自拟
2注意剪、刻、粘贴、彩绘等技法的应用
学生动手实践,教师放背景音乐,使学生在和谐融洽的气氛中体验创作的乐趣,师巡视指导的同时,强调学生在制作过程中注意会出现的意外情况,帮助学生解决难点。
四、作品展示
注重鼓励性评价
五、小结
中国是世界上面具历史悠久,流传广泛,内容丰富的国家之一。今天我们手中的面具既是对民族文化传承也是发扬,虽然时间有限、材料有限,但创意无限同学们都做成了自己作品。
后记:各种各样的面具吸引了他们,绘制的过程中,他们还是缺乏耐心,不够细心,上颜色的时候,画面效果粗糙。要注意强调绘制的过程。
篇18:七年级上册美术教案
学习目标
让同学们了解宣传品的作用以及平面设计的方法,使学生形成初步的设计意识。通过调查,了解宣传品所体现的文化内涵,在设计制作宣传品的过程中,培养团队协作和整体意识,并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探究知识,提高审美意识和创造能力。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在图案、文字、色彩、材料上放开手脚,大胆创意,做出符合
功能要求的宣传品。
教学难点:宣传品的设计风格要做到统一化、系列化
课堂学习过程与方法
教师在课前布置准备题,让学生准备与本课有关的宣传品图片材料,并出示学习提纲。
一、导言:同学们,在我们的校园活动中,艺术宣传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它不仅能强化主题,烘托气氛,体现文化内涵,而且可以使艺术节给人们留下美好的印象。引出正题
宣传品的设计制作。
二、以竞标的形式组织教学。
师:今天我们采用一种特别的方式上这一堂课,以一次校园活动宣传品的设计制作为例,举办投标会。同学们同意吗?
1、了解宣传品的作用及内容
a.宣传品的作用:强化主题、烘托气氛、体现文化内
b.宣传品的内容:海报、请柬、节目单、纪念册等)
2、活动开始,师述竞标形式及规则
师:我们这次竞标活动的内容就是:金秋艺术节宣传品的设计制作。选三个项目:
1、海报、节目单。
2、请柬、纪念册、
3、纸杯、手提袋。
先分组,你们每组代表一个公司,两个公司一个项目。
(师分组,六人一组,并按组就坐,指定每组组长,并明确职责。老师为主办方,各小组组长为项目经理,组员为主管)。
师:对于各自的具体分工,我可以给同学们提个建议。比如经理也就是你们的组长,可以负责竞标语,介绍本公司的员工,树立公司的形象,并对公司的作品进行阐述。各公司的主管可分为:计划主管(调查搜集资料、素材)、总务主管(准备设计所需的用品用具)技术主管(主笔设计制作竞标作品)、公共主管(竞标文稿的拟定、作品设计的分析、阐述文字)。
师出示课件中关于竞标的标准
a、宣传品要紧扣活动的主题
b、设计要活泼、新颖、多样、色彩和谐明快
c、各项宣传作品要体现它的功能
竞标陈述时要求语句通顺、流畅、生动的表达设计思路及意图理念,符合以上标准的为中标公司,成绩为优秀。
3、项目展示,竞标陈述
4、主办方宣传竞标结果,评定成绩
5、课堂:
师:通过这场竞标活动的演示,不知同学们对于宣传品的设计制作需要了解和把握的问题是否明确,现在请同学们根据大屏幕上这个表的内容一下自己的作品。
师出示课件中的表格
主题突出形式活泼体现功能色彩和谐创新意识
(生,师)
6、课堂
同学们,经过这一节课的实际模拟工作,我再次发现了大家的许多优秀的品质,你们的合作,创新意识,从你们优秀的作品以及流畅的文字叙述中,得到了一一体现,虽然有的组没有中标,但并不是说你们的作品不好,你们积极的参与,认真的态度以及独特的创意就是你们最大的胜利!
(掌声起,师宣布下课)。
搜集相关宣传品图片资料,激发同学们对本课内容的学习兴趣。
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与好奇心
从如何让学生学得更好的角度安排教学内容,强化学生的主题地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掌握方法、提高学习能力。
生讨论后,开始各自竞标项目的设计制作
本课采用竞标的形式,使学生在学习制作宣传品的同时,锻炼了实际工作的能力,一举两得,使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发挥)
教后反思
这节课采用竞标的形式进行,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让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锻炼了实际工作能力。整个教学过程气氛活跃、学生积极表现,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篇19:七年级上册美术教案
【课型】
造型・表现
【课时】
二课时
【教材分析】
“美术学科要给学生奠定适应未来社会生存、继续学习和发展之基础的美术能力”,“手绘线条图像”是最常见的绘画表达方式,是美术中的“白话文”,是21世纪公民必备的能力,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有效切入点,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多种能力。手绘线条图像的表达重视基础,面向全体,承认差异,将会使更多的学生热爱美术,走近美术。同时,它还使学生在充满情意性的学生中,增强自信、发展个性、培养创新精神。本课是新教材精神和理念改革的一种体现,有别于以往素描等过于专业的美术基础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通过对手绘线条图像知识的介绍,使学生了解了手绘线条图像在叙事、说明交流以及记录生活、表达情感等方面的功能和用途,既重视了学科间的综合,又不失美术学科特征。
【教学内容和目标】
1、显性内容和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应使学生能够运用线条大胆、果断、自信而有个性地去表达物象,并能抓住物象的基本特征。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2、隐性内容和目标: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发展终身学习的能力,自主学习及独立思考的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发展个性,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重 点】
对手绘线条图像表达的意义、功能的理解。体会手绘线条图像表达的乐趣,培养、发展观察力、想象力、表现力。
【难 点】
能迅速、大胆有个性地对物象特征的把握和表达。能运用丰富的想象和手法,对复杂的物象综合处理,抓住关键,创造性的表达。
【教具准备】
课件,范作,常见产品安装说明图,茶杯等实物。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第二课)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以电影《李双双》中,李双双在门上画图,说明钥匙、孩子寄存处的事例为例,引起学生兴趣,说明手绘线条图像的存在性、实效性和大众性,解除学生思想压力。或创设某一情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用手绘线条图像的方法解决,并找一学生上台板画,师生评析后,教师说明“作用”,得出“第三语言”的结论,引入新课。
二、教学活动
●设问思索:
师:提问,哪些地方接触过手绘线条图像?
生:回答。
师:出示各种图片,
生:分析各自内容和作用。
师:总结手绘线条图像“可视性强”,“快速方便”等特点。
●欣赏、明确知识
师:引导学生观赏教材中和课件中的图例,初步认识手绘线条图像的普遍存在。出示《贺兰山岩画》、“儿童画”作品,让学生欣赏,并让一生读教材中的第一段文字,知其伴随人类的成长而发展,且早于文字的产生,各行各业、方方面面都能用到。
生:读教材第二段,讨论回答,
师:板书小标题。
功能:叙事、说明、交流、抒情、记事等。
地位:人类的第三语言(除口语、文字外的)
实用性:不受时间、地点限制,不受工具技法约束。
应用范围广:示意图、路
教案《七年级美术上册《手绘线条图像的表达》教案》,来自网!
线图、交流图,教学板画图、地质地貌图、侦察图、布置图、叙事图、说明图、美术专业创作等。
教师出示生活中常见的产品安装说明图、使用说明图等实例,让学生观赏,进一步认识其重要性,加深学习兴趣。
●热身练习
让学生根据个人程度,按“建议”中要求,或自选内容,也可临摹,感受手绘线条图像的乐趣。
评价
展示观赏优秀学生作品,先由学生评价,再由教师总结,指出不足的地方,并即时示范,或与范作对比。
三、学生练习,作业
根据“学习建议”要求或以上热身练习中遇到的问题,让学习有针对性的练习。教师可根据学习的程度提出不同的要求,并创设情境,规定时间,并让学生彩用游戏、竞赛等多种手段进行。
四、作业评析
选择较典型的作业收交。从表达明确、大胆果断、生动流畅、有创造力、新颖独特等方面进行评析。适时鼓励,少作横向比较。
五、小结
通过学习本课,使我们了解了手绘线条图像的功能和用途,知其是人类除语言、文字之外的“第三语言”,简便易行,用途十分广泛。
已能用手绘线条图像的形式对事物进行简练的描绘,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及今后的学习、生活、工作打下了基础。
六、布置下节任务,师生问好,下课。
第二课时(第三课)
一、导入新课
回顾上节所学内容,教师提出几个生活中常见的物品,找几个同学到黑板上描绘,师生评议,教师概括总结,指出不足,并修改指正,说明手绘线条图像的表达虽简单自由,但也是有一定方法可循的。引入新课。
二、教学活动:
●明知识法
1、特征的表达
师:随手在黑板上画出一个暖水瓶,同时展示一个暖水瓶实物,同学生一起观察分析其结构,用几何分解的方法,概括其基本结构,说出组成要件,分析哪是必需有的,哪是可有可无的(如提系),
生:欣赏教材中的范作。
师:说明,在对物像观察分析的基础上,找出能表现基本特征的形状,然后再去明确地表达。随即板书表达步骤:
“观察――理解――表现”
2、动感的表达
师:创设几个情境让学生去讨论。如流水该如何表现?静止的汽车和行弛的汽车应怎样用不同的方法表现?
生:几个学生到黑板试画。
师:带动学生一起评价分析。
师:画“一杯热水”,说明表达的关键是强调“热”这一概念,但线条的形式可是多样的。引导学生赏析教材中范作,明确这一问题。
师:展示有关范作,边演示边总结:
在表现人的情绪、流水、闪电、光、雨、火等有动感的物象时,要使用有象征意义的线条,运用一些特定的技法去表现。
3、过程的表达
观赏教材中“尺蠖幼虫的爬行”示意图,并展示有关“过程表达的图片。
师:说明动物的爬行、运动,机器的运转等都有一个周期性循环的过程。路线图、过程图等都有其独特规律,可用指导线、箭头、排列等方法表现,只有认真观察、分析才能得到理想的效果。
4、内容的表达
回看上节教材中《小客厅布置图》等。
篇20:七年级上册美术教案
教学进度表:
周次课题
1-2周《富于创造力的造型艺术》1课时
3-4周《美术是个大家族》2课时
5-6周《小伙伴》2课时
7周《在校园中健康成长》2课时
8周《我们的风采》1课时
9周《有创意的字》1课时
10-11周《精美的报刊》2课时
12-13周《描绘我们的校园》2课时
14-15周《设计我们的校园》1课时
16周《实用又美观的日用产品》1课时
第一单元什么是美术
第一课富于创造力的造型艺术
学习领域:欣赏・评述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欣赏美术作品了解美术作品的创作过程,体会美术作品的立意与表现.
过程与方法:学会从多角度欣赏与认识美术作品,理解美术作品与自然、文化的多重关系。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引导学生领悟作品的思想内涵,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美术作品是如何产生的,以及其立意与表现方式及手法。
难点:怎么理解美术一种“富于创造力的造型艺术”。
教学方法
欣赏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具准备
不同肌理的石头、课本、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二次备课
课前阅读教材,初步理解本课的学习内容。
(一)引导阶段:
1、教师活动:以歌曲《我和我的祖国》为背景音乐,观看祖国壮丽山河的实景图片,教师适时引导学生一起欣赏毛主席的著名诗词《沁园春・雪》。
2、教师活动:快速画出中国版画的轮廓线。提出讨论:这样的图形作为歌颂祖国山川美景的图画可以吗?说说你的观点。
3、教师总结:美术是一种视觉艺术也是一种造型艺术。符号化的形象很难传递出深厚的情感,想通过图形引发观者的情感,想通过图形引发观者情感上的共鸣就需要进行美术作品的创作,点明课题。
(二)发展阶段:
1、教师和学生欣赏教材中的绘画作品《江山如此多娇》,教师介绍尺寸、绘画技巧,组织学生对作品进行观察分析:
(1)从构图角度分析:近景、中景、远景分别是什么?
(2)从色彩角度分析:画中怎样体现出季节、时间段的?
(3)图画中的形象分别具有哪些象征意义?
(4)画家们是通过怎样的视角表现如此宏大的场景的,换种表现视角行不行?
学生积极思考,回答问题。
2、用实物投影仪展示几块不同质地的石头,找几位同学触摸之后对其质感进行评价,以便更好的理解画家对山石肌理感的表现。
(1)自然山石的幻化――“抱石皴”法。
(2)红日的霞光对画面整体气氛的烘托作用。
学生思考、体验“肌理”的含义。
3、多媒体展示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和齐白石的《蛙声十里出山泉》教师讲解,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画面,在文化情景中认识美术,深化对作品的理解。
作业布置
结合本课欣赏的作品,谈谈自己对美术是一种创造美的艺术的理解。
教学反思
1、《江山如此多娇》这幅作品到底美在哪?
2、今后欣赏美术作品从哪几方面着眼?
【七年级下册美术教案2】相关文章:
1.七年级美术教案
2.七年级上美术教案
10.七年级下册《黄河颂》教案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