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文档 > 教案>苏科版八年级下 第六章 物质的物理属性 教案

苏科版八年级下 第六章 物质的物理属性 教案

2025-02-08 08:01:21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pp82”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2篇苏科版八年级下 第六章 物质的物理属性 教案,以下是小编整理后的苏科版八年级下 第六章 物质的物理属性 教案,希望你喜欢,也可以帮助到您,欢迎分享!

苏科版八年级下 第六章 物质的物理属性 教案

篇1:苏科版八年级下 第六章 物质的物理属性 教案

苏科版八年级下 第六章 物质的物理属性 教案

课标内容:1、能描述物质的一些属性。尝试将这些属性与日常生活中物质的用途联系起来。2、初步认识质量的概念。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3、通过实验理解密度的概念。尝试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能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4、了解热量的概念。5、通过实验,了解比热容的概念。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6、了解物质的属性对科技进步的`影响。

一、物体的质量

●初步认识质量的概念。通过实验探究,知道质量是物体自身的一种物理属性。●通过实验,感知质量单位的大小,能说出一些常见物品的质量。●阅读天平使用说明,知道天平的构造和使用方法。●能说出实验室、生活中测量质量的常用工具 文件大小: 14K文件格式: rar 下载地址: 击本地免费下载地址

篇2:苏科版八年级下《6.5 物质的物理属性》教案

苏科版八年级下《6.5 物质的物理属性》教案

(二)整体教学思路、方法

探究是科学的灵魂,而猜想与假设是探究的核心,探究教学通过猜想、设计实验等完成教学过程,增加了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性和思考深度。

教案从学生身边常见的物理现象出发,引出问题,应用从具体到抽象的认识方法,通过对问题的探究建立物理概念,让学生通过协作交流,了解物质的物理属性。

(三)教学重点:除状态、比热、密度外,物质的物理属性:硬度、透明度、导电状性、导热状性等。

突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组织学生进行探究物质物理属性,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通过自身的体验感受自然物质的多样化,体验科学探究所带来的`乐趣,真正掌握物理知识。

(四)教学难点: 比较物质的硬度。

突破:   比较多种物质的硬度,并按硬度大小排序,学生的猜想各不相同,难以形成统一的认识,因此必须事先建立一个比较的基准点,然后再比较有关物质硬度。基准点的选择决定了探究方法的繁简,一般以你认为硬度居中的物质作第一基准点,这样可将物质分成了两类:一类硬度较大的,一类硬度较小的。然后在硬度较大的部分按上述方法分类排序,最后在硬度较小的部分按同样的方法分类排序。

(五)教学器材:

文件大小: 34K文件格式: rar 下载地址: 击本地免费下载地址

篇3:苏科版八年级物理声音是什么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是如何传播的?

2.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掌握初步研究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师、学生双边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2.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

3.学会用物理知识来描述生活中声现象。

【教学重点】

1.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观察、探究声音传播的条件以及解释生活中的声传播现象。

【教学方法】

观察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

【教师准备】

音叉、小锤、铁架台、带有细线的乒乓球、水槽、水。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我们生活在声音的海洋里,请举例你听到过哪些声音?

引导提问: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为什么会有各种各样、千差万别的声音呢?

二、进行新课

(一)声音的产生

1.让学生感知比较说话与不说话时喉咙部位的情况。

2.观察比较按紧的直尺不发声与拨动发声时的情况。

3.让观察比较拉紧的橡皮筋发声与不发声时的情况。

4.教师演示:发声的音叉可以把乒乓球弹开──说明发声的音叉在振动。(物理研究方法指导:转化法)。

师生总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5、引导解决:

a.指导学生看教材12页图1.1-1、13页1.1-2,是什么物体在发声?为什么会发声?

b.我们能把声音记录下来吗? 学生自学P13课本,教师指导。

(二)声音的传播

1、演示:(没有器材,教师讲述)

a.把正在响的闹钟放进玻璃罩中,听声音的情况。

b.用抽气机往外抽气,听声音的变化情况。

结论:真空不能传声。

2、哪些事实或实验说明固体、液体、气体能够传播声音? (学生讨论、教师总结)

方案一:把正在响的闹钟用塑料袋包住,放进水中,听声音的情况。

方案二:在水中,敲击两块石头,旁边的人能听到声音。

方案三:一同学轻敲课桌一端(或把闹钟放在课桌一端),另一同学把耳朵贴近课桌的另一端,听声音的情况。

得出结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中不能传播声音。

3、声音在空气中是怎样传播的。

学生自学P15第一自然段。

在黑板上画水波。(物理研究方法指导:类比法)

指导学生看图1.1—6说明声音在空气中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

4、声速

提出问题:平时我们说话时,一张口,马上就听到声音了。那么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吗?你怎么知道的?

学生讨论:(教师引导点拨)

教师预备:1.百米比赛时,计时员是怎样计时的呢?为什么?

2.对着高墙或山崖喊话,能马上听到回声吗?

3.看烟花时,一看见烟花爆炸,就能听到声音吗?

(雷电时,为什么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呢?)

共同归纳: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也就是声音是以一定的速度传播的。

介绍资料、指导读表:《一些介质中的声速》

学生讨论:在读表的过程中,发现了什么特点?(教师指导)

1.150C时,V声=340米/秒 250C时,V声=346米/秒;

2.传播速度与温度有关; 3.一般情况下:V固>V液>V气

三、课堂小结

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中不能传播声音。

3.声音在介质(空气)中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

4.声速: 150C时,340米/秒(空气)

四、作业布置:

篇4:苏科版八年级物理声音是什么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人类听到声音的过程.

2.知道骨导的原理.

3.了解双耳效应及其应用.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实验和生活经验,体验人是如何听到声音的.

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加强物理与生物学科间的交叉、渗透和综合,从而培养学生学科间的综合能力.

三、德育目标

1.通过学习“我们自己是如何听到声音的”,体现了物理是“生活中的物理”,是“身边的物理”的思想,从而培养学生联系生活、生产和科学技术的能力.

2.学会关心他人,特别是关心残疾人.

●教学重点

1.人类听到声音的“物理过程”.

2.骨导的原理.

●教学难点

通过实验和生活经验,体验人是如何听到声音的.

●教学方法

实验法、讨论法、探究法.

●教学用具

音叉(若干个)、人耳的构造挂图、录音机.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的情境,引入新课

二、进行新课

(一)人耳的构造

1、出示人耳的构造挂图.

2、分组讨论人们感知声音的基本过程.

3、耳聋是怎么回事?

神经性耳聋和非神经性耳聋:由于听觉神经损坏而导致的耳聋为神经性耳聋;由于声音的传导发生了障碍(如鼓膜、听小骨损坏)而导致的耳聋为非神经性耳聋,神经性耳聋不能治愈,非神经性耳聋可以治愈。

4[想想做做]课本第17页

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道理?

(二)、骨传声.

(三)、科学世界——双耳效应

三、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以下内容:

1.声音传播的两种途径:

(1)空气传导

(2)骨传导

2.双耳效应

四、布置作业

1.把动手动脑学物理第2题写在作业本上.

2.布置学生下一节课带乐器。

3.查阅资料了解双声道立体声.

五、板书设计

第三节 声音的特性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声音的特性.

2.知道乐音的音调跟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

3.不同发声体发出乐音的音色不同.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做“音调与频率有关的实验”和“响度与振幅有关的实验”,进一步了解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

2.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1.体会现实世界物体的发声是丰富多彩的,培养学生更加热爱世界、热爱科学的品质.

2.培养学生联系生活、生产和科学技术的意识.

●教学重点

音调、响度、音色的概念及其相关因素.

●教学难点

探究决定音调、响度的因素.

●教学方法

探究法、演示法.

●教学用具

钢尺(若干)、示波器、音叉、乒乓球(系有细绳)、铁支架、口琴、笛子、小提琴。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的情境,引入新课

二、进行新课

(一)探究:音调和频率的关系.

1、学生分辨1、2、3、4、5、6、7音调的高低

2、实验:钢尺在桌面振动时,音调与频率的关系

结论:

3、请同学们阅读教材20页内容,回答下面的问题:

1.频率的物理意义是什么?什么叫频率?

2.在国际单位制中,频率的单位是什么?

3.物体振动得快慢、频率跟音调的关系是什么?

4.大多数人能够听到的频率范围是什么?

5.什么叫超声波?什么叫次声波?

6.生活中你对超声波、次声波了解多少?能说出它们的一些用处吗?

4、观察声波的波形、简单介绍示波器

5、想想议议

(二)、响度

篇5:苏科版八年级下第6章、7章月考物理试卷

苏科版八年级下第6章、7章月考物理试卷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31分)

1、保持物质化学的性质的微粒叫做・ 。一般分子的直径大小为 _____  。

2、水的比热容是________,它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水变成冰比热容__________(填“增大”、“减小”、“不变”)。

3、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又是由      组成的。原子的中心是     ,在它的'周围有一定的      。原子核是由・  和・  组成的。

4、在宇宙中,常用・ 作为单位来衡量天体间的距离,而在微观世界中,常用・   作为单位来衡量它们的距离。

5、在物理学中,物体所含・    叫做质量。通常用字母      表示。 文件大小: 55K文件格式: rar 下载地址: 击本地免费下载地址

篇6:八年级下册苏科版物理摩擦力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探究得出滑动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和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以及计算公式。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了解滑动摩擦力的存在,实验探究产生滑动摩擦力的条件以及影响其大小的因素,提高实验技能和探索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提高实事求是的科学实验态度,锻炼思维能力、抽象能力,运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现象。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滑动摩擦力产生条件和计算式。

(2)难点:实验探究的过程。

三、教学方法

观察法、实验法、讨论法、问答法等。

四、教学过程

环节一:新课导入

展示几个情景:孩子玩滑梯、火车急刹车、冰壶运动等。

通过提问这些情景中的现象,引导学生思考,从而得出滑动摩擦力的概念,导出新课。

环节二:科学探究

问题1:滑动摩擦力什么情况下才会出现?结合前面学的静摩擦力条件进行讨论。

学生讨论:需要有压力、粗糙的接触面以及相对运动。

问题2:为什么冰壶、火车、孩子受到的滑动摩擦力不同呢?

实验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1.猜想:与压力有关,与速度有关,与质量有关,与粗糙程度有关等等。

2.设计实验:用弹簧秤拉动木块,可通过加减砝码改变压力,改变拉动速度,更换接触面,例如玻璃、木板、石板、毛巾等。弹簧秤示数便是滑动摩擦力示数,设计表格进行记录。

3.进行实验:6人一组进行实验,注意小组内部的分工问题,教师巡视。

4.得出结论:滑动摩擦力与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5.交流讨论:分享实验中的数据和实验细节,误差处理等;讨论控制变量法的注意事项,即控制无关变量相同,只改变探究的物理量等;实验安全问题、保护器材问题等等。

6.总结:结合实验结论和教材,得出滑动摩擦力的计算公式,f=μN

问题3:滑动摩擦力的方向如何判断呢?结合示例分析并讨论。

示例:木块在地面上滑动、木块在木板上滑动并带动木板一起滑动。

学生讨论:滑动摩擦力方向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相对运动方向有时并不是运动方向。

问题4:滑动摩擦力有什么作用呢?举例说明。

回答:生活中有很多地方可以见到滑动摩擦力,车辆的刹车系统是利用滑动摩擦力进行减速,打磨东西也是利用了滑动摩擦力,同时机器中的滑动摩擦力会损耗器材,所以需要使用润滑油来减小滑动摩擦力等等。

环节三:巩固提高

给出适当例题,运用公式求解摩擦力大小,判断摩擦力方向。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浅谈本节课收获。

作业:课下继续探索,拓展科学知识。

五.板书设计

八年级下册苏科版物理摩擦力教案4

[教学目标]:

1、知道三种摩擦力并判断其方向;

2、通过探究知道用测力计测滑动摩擦力大小,了解改变摩擦力大小的方法;

3、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增大摩擦和减小摩擦的具体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

探究改变摩擦力大小的方法及其在生活中应用使本教时教学重点及难点。

[实验准备]:玻璃杯、米、筷子、烧杯、水、长木板、木块、钩码四个、小车、毛巾、弹簧测力计、滚珠轴承、圆珠笔

[教学过程]:

1、静摩擦 静摩擦力

在拉动之前,两者保持相对静止,这时木板对木块的阻碍为静摩擦。

物体将要运动时,接触面阻碍物体运动的力叫静摩擦力。

2、滑动摩擦 滑动摩擦力

木块滑动时,木板对木块也有阻碍作用,就是滑动摩擦。

物体滑动时,接触面阻碍物体运动的力叫滑动摩擦力。

体会:将手放在桌面上滑动

3、滚动摩擦 滚动摩擦力

小车在木板上滚动时,木板对小车也有阻碍作用,即滚动摩擦。

物体滚动时,接触面阻碍物体运动的力叫滚动摩擦力。

总之:接触面总要阻碍物体的运动,这个力就是摩擦力(f)。

二、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归纳:滑动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粗糙程度和压力大小有关,且接触面越粗糙,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与接触面积大小无关;压力相同时,滚动摩擦力比滑动摩擦力小。

三、生活中的摩擦

1、汽车行驶

2、自行车转轴

3、运动员上杠前手上涂镁粉

4、鞋底花纹

5、人走路

6、滑雪

7、划船

8、溜冰

9、汽车刹车

10、粉笔铅笔写字

11、圆珠笔鞋子

12、滚珠轴承

属静摩擦:

3、

4、5;滑动摩擦:

6、

7、8(冰刀)、

9、10;滚动摩擦:8(旱冰)、

思考:若没有摩擦,会出现什么情景?

篇7:苏科版八年级下《6.3 物质的密度》教案

苏科版八年级下《6.3 物质的密度》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对本节知识结构的总结、分析和评价,使学生对本节的内容有比较全面的了解,提高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

(2)进一步的理解密度概念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知识结构的观察和分析,并自行得出评价标准,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对信息进行分析、整理、加工、应用的能力。

(2)根据观察结果,进行分析,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和意见。

(3)在理解密度概念的基础上,尝试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密度知识的了解,乐于将所学的物理知识应用到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去探索其中的奥妙。

(2)通过课外知识的引导,领略自然现象的美妙。

教学难点:

文件大小: 16K文件格式: rar 下载地址: 击本地免费下载地址

篇8:苏科版八年级下《6.4 物质的比热容》教案

苏科版八年级下《6.4 物质的比热容》教案

[设计思路]

1、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本节课又一次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进一步了解科学探究的`一些重要特征,全面地体现了课程标准对于探究活动的过程要求。这节课的设计以学生的探究学习为主,让学生自主探究,而教师是课堂活动中的组织者和探究者。

2、注重联系实际,在生活和实验中探究知识,本节创设的情境是“中午海边沙子热,海水却很凉;傍晚海边沙子变凉了,海水却很暖和”,这一情境来源于生活。在解决问题后又回到生活中去,引导学生解决“三峡水库建成对小气候的影响”和“海陆风的成因”,让学生体验物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资源]

1、学生的生活体验(类似于“海水和沙子在同一时刻的温度不一样”的许多事例)。

2、实验探究的器材:铁架台、酒精灯、石棉网、烧杯、水、沙子、温度计、搅棒、计时器等。

3、互联网上有关“三峡库区的气候受到影响”等资料。

4、苏科版八年级物理教材以及配套用书。

5、多媒体课件。 文件大小: 16K文件格式: rar 下载地址: 击本地免费下载地址

篇9: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 宇宙探秘》的教案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 宇宙探秘》的教案

教学过程:

前提测评

1.16世纪后,创立了日心说,引发了天文学领域的一场革命;牛顿创立了理论,使人们第一次用统一的理论来认识神秘的天体运动;现今,当代科学家借助对宇宙进行探索,我们对宇宙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2.光年是天文学中经常用到的单位,我们把称为一光年。1L.Y.=m。

3.关于宇宙的产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宇宙没有起源,是天然形成的

B.大多数宇宙科学家认为宇宙诞生于距今约137亿年前的一次大爆炸

C.宇宙肯定是恒星的湮灭造成的

D.宇宙产生于气候变化

以学定教

一、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历程

教师:从古代人类向往宇宙,到实现飞天梦,人类一直在探索着宇宙。请大家说说我国实现飞天梦的大致历程(学生通过课前预习来回答)

从探索宇宙的工具为线索:

1、古人观天:用肉眼观测。对于地球上的万物,我们的古人认为是由“盘古开天”形成的,天圆地方。

2、近代人观天:用望远镜观测。

3、现代人观天:用射电望远镜(观测的范围可达3.0×1010L.Y.)和太空望远镜(哈勃)等来观测.

结论: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历程是一个由近及远的过程。

二、两种学说

教师:人类认识宇宙是怎样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哪些科学家的发现、学说是你了解的?

[学生以自己原有的知识,进行课堂全班性的交流]

人类对于宇宙的认识,开始于地球在宇宙的位置。

古时候,人们从直观的感觉出发,认为地球是静止不动的,日月星辰东升西落,是由于它们在围绕地球旋转。早在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就已提出了“地心说”,即认为地球位于宇宙的中心,恒星、行星、太阳和月亮都在各自的轨道上围绕地球旋转。这是历史上最早的地心说。公元140年,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玫发表了他的13卷巨著《天文学大成》,在总结前人工作的基础上系统地确立了地心说。根据这一学说,地球为球形,且居于宇宙中心,静止不动,其他天体都绕着地球转动。这一学说从表观上解释了日月星辰每天东升西落、周而复始的现象,又符合上帝创造人类、地球必然在宇宙中居有至高无上地位的宗教教义,因而流传时间长达1300余年。

16世纪初,杰出的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NicolausCopernicus)经过长期的观测、研究,发现托勒玫的地心说有根本性的错误。1543年,在他的不朽名著《天体运行论》中系统地提出了日心说。在他阐释的`日心体系中,太阳居于宇宙的中心,地球和其他行星沿着圆形轨道绕太阳运行。他对星空,尤其是对行星的运动状况做了将近40年的观测计算,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宇宙理论---日心说。

意大利学者布鲁诺(GiordanoBruno)进一步认为,太阳只是无数恒星中的一颗,仅是太阳系的中心,而不是宇宙的中心,这一认识使哥白尼日心说得到了进一步发展。由于日心说危及到当时罗马教会的思想统治,反动教会对布鲁诺恨之入骨,用种种恐怖手段逼迫布鲁诺放弃日心说,布鲁诺宁死不屈,最后被活活烧死。

以后的许多科学家利用更先进的观测仪器,经过了长期的观察、总结、计算,从而最终证实了哥白尼的日心学说。地球的地位从居宇宙之中的特殊天体降为绕太阳运动的一颗普通行星。

“地心说”已经在16世纪时被否定了,“日心说”也随着人们对宇宙越来越多的了解,渐渐露出它的不完整性。

篇10: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走进分子世界》教案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走进分子世界》教案

【学习目标】

1.知道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分子间有空隙;

2.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3.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重点难点】知道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分子间有空隙;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的运动;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预习指导】

1.我们用钢笔写字,时间久了,要清洗一下,回忆一下,清洗后清水还清吗?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

2.你常看到妈妈在放衣服的箱子里放樟脑丸防虫蛀。过一段时间后,打开箱子取衣服,就会闻到一股刺激性的气味,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3.回家问一下妈妈,煮咸鱼前是不是要在清水里泡一下,问妈妈为什么要这么做?道理在哪里?

4.做一做。将饭盒用橡皮筋系住,用手向上提,然后将饭盒的底部放到刚好和一盆水的水面接触,再慢慢地向上提起饭盒,观察橡皮筋的伸长有何变化,猜想一下,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提示:提起饭盒后仔细观察它的下表面,再猜想。)

5.人们喜爱鲜花不仅是鲜花的美,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百花的芳香。春天的兰花香,夏天的茉莉花香,秋天的桂花香,冬天的腊梅香,是什么原因让我们感觉到沁人心脾的芳香呢?

【学习过程】

问题:

1.从外表看连续的.物体究竟是怎样构成的?

2.人们不能用肉眼直接观察到物质的内部结构,又如何去研究物质的构成?

活动1:用放大镜观察笔迹

现象:

1.这一现象说明什么?

2.这些微粒又是怎样构成我们看到的连续体的?

活动2:将高锰酸钾颗粒放入水中

现象:

这一现象说明什么?

活动3:酒精与水充分混合

现象:

这一现象说明什么?

阅读课本那种物质的结构模型能支持上述现象;你选择第种。

一、分子

1.定义:

2.特点:

一般分子直径的数量级为m

二、分子运动的证据

阅读课本活动7.2观察图7-4;7-5;7-6;

1.你分别发现:①

2.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3.生活中还有哪些证据支持你的猜想

篇11: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光的反射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光的反射现象.

2.理解光的反射定律,能应用反射定律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3.知道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并能用来解释一些简单现象. 4.知道平面镜成像特点,并用来解释简单现象。

5.知道平面镜成像原理和虚像的概念。 6.知道平面镜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分析实验,总结得出光的反射定律和平面镜成像特点,培养观察、

分析、概括的能力.

2.通过对光的反射定律的分析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通过光的反射现象的解释,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通过对光路图的应用,逐渐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生动有趣的光学现象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 2.密切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用辨证的观点来看待事物,提高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 生活和社会的意识。

【教学重点】光的反射定律和平面镜成像的探究过程及对内容的理解

【教学难点】1.反射定律中“三线共面”这个结论的得出,要求学生有较高的抽象思维能力,分析归纳的能力。所以,“三线共面”是一个难点。

2.漫反射与镜面反射的区别,以及漫反射依然遵循光的反射定律,不仅抽象,学生还很容易根据思维定式而在理解中出错。因此,这也是一个难点。

3.实像和虚像的理解与区别。

【教具准备】光的发射定律探究仪,激光电筒,小平面镜,平面玻璃,蜡烛,火柴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照射在一个隐藏的平面镜上,让光的传播方向发生改变。 学生猜测并回答光的传播方向为什么会改变。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引出光的反射:一束光线,从一种介质(空气)照在另一种介质(平面镜)表面上后,改变了光的方向,又回到原来的介质(空气)中去,这种现象叫光的反射。实际生活中,许多物体的表面都可以发生光的反射,人眼之所以看见一个本身并不发光的物体,就是因为从物体表面反射过来的光线进入人眼的结果。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光的反射”。

(二)进行新课

一、光的反射定律

实验1 学生观察: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引出概念。

利用光具盒介绍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入射点的概念,启发学生用数理结合的观点进一步观察入、反射光线的几何位置关系,学生找到它们的对称轴,用量角器量出对称轴与平面镜之间的夹角,教师在黑板上画出,引入法线、入射角、反射角的概念。

实验2 教师演示:研究“三线共面” 利用自制教具,让学生观察纸板向前折和向后折时,能否观察到反射光线,总结光的反射定律的前两条内容: 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上; 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

根据本实验,学生直观地认识到“三线共面”,突破了这一难点。 实验3 学生探究:研究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关系。

紧接着,让学生猜想及探究反射角和入射角的关系,并填写实验报告单(见附页),总结得出: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学生在表述结论时,有可能将入射角、入射光线叙述在前)

1

实验4 教师演示: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的因果关系。

遮挡住反射光线,观察到入射光线依然存在;再遮挡住入射光线,观察到不再有反射光线。从而得出结论:先有入射光,才有反射光。教师强调光的反射定律的正确表述顺序,并板书光的反射定律的内容。

[板书] 光的反射定律:

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 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教师接着点明光的反射定律实质上规定了反射光线沿什么方向射出。 多媒体演示:光路的可逆性。

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光的反射是可逆的。 [板书] 光在反射时,光路是可逆的。

课件展示巩固性问题,深化对光的反射定律的全面理解。 例1:补充光路图,并求反射角和入射角。

30º

例2:补充光路图,并求反射角和入射角。

例3:在明亮处的两名同学,甲同学能通过镜子看到乙同学的眼睛,乙同学能看到甲的眼睛吗?如果甲同学在暗处,乙能看到吗?

通过例1练习基本光学作图法。

00通过例2让学生知道入射角为0,反射角也为0时的情况。并板书。

00[板书] 入射角为0时,反射角也为0

通过例3让学生加深对光的反射和光路可逆的理解。

二、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实验5 教师演示:研究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教师用小镜子反射光线,照入同学眼睛。

师问:会有什么感觉?周围的其他同学会有什么感觉?在平面镜上发生了什么样的反射呢? 课件展示镜面反射,总结出镜面反射的定义。

师问:如果在镜面上铺一张白纸,又会有什么感觉呢?原因是什么呢?这是因为白纸表面看起来很平滑,实际上表面上有很多凸凹不平的地方,一束平行光照在白纸上后,法线不再平行,根据反射定律,反射光线也不再平行。课件展示漫反射,总结出漫反射的定义。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之所以能从各个方向看到桌子、墙壁、书本、正是由于它们表面发生了漫反射的缘故。 总结:

1、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区别在于反射面是否平滑。

2、镜面反射和漫反射都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板书]镜面反射和漫反射,都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讨论:甲同学说,雨后的夜晚,地面上亮处是水坑;而乙同学说,地面上暗处是水坑。你觉得他们谁说的正确?请说出理由。

结合课件讲解此问题。

2

通过这道讨论题,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更加深刻地理解漫反射的特点。

三、平面镜成像特点 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 提出问题:我们生活中用的镜子是平面镜,平面镜成像有什么特点呢?具体地说就是像的位置有什么特点呢?像的大小有什么特点?

探究指导:要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必须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1)我们虽然可以看到物体在平面镜里的像,但如果在平面镜后面仿制一块光屏(白纸),屏上不会呈现物体的像,因此我们无法用尺子去测量像的位置和大小.怎样解决这个问题?为此,你选用什么样的“平面镜”? 2)如何确定像的位置?

3)如何比较物到镜面的距离与像到平面镜的距离关系? 4)如何比较物像的大小、形状的关系? 5)怎样观察物与像的左右关系?

6)怎样通过实验判定像的大小与物到镜的距离是否有关? 学生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

交流分析归纳得出探究结果:

1)平面镜所成像的大小和物体的大小__________. 2)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到平面镜的距离关系是__________. 3)像的左右与物的左右关系是__________. 4)像的上下与物的上下关系是__________. 5)当物体远离或靠近平面镜移动时物体的像的移动情况是____________________. 像的大小、形状的变化情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虚像

方法1:从平面镜成像原理出发

让学生结合课本70页图5-14,根据光的反射定律画出发光点S射向平面镜的两条入射光线的反射光线,指出镜平面镜发射出来的光线是发散的,不会相交.由于光的直线传播,人们习惯的认为看见的东西都在前方,会觉得反射光像是从前方镜中的像点射来的.实际上镜中并没有光直接到达.这说明虚像点不是反射光线的交点,而是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的交点,是虚的. 老师演示:(用摄像机代替学生的眼睛反映在大倍投上)

点燃的蜡烛放在平板玻璃前,通过玻璃观察观察到像,并用光屏接收像,直到认为接收到像,移动摄像机的镜头绕过玻璃直接对准光屏,光屏上并无像存在. 方法2:学生分组实验,分别尝试用光屏接收像,但接收不到,使学生对平面镜成虚像产生强烈印象.然后通过对平面镜成像光路图的研究,讨论两个问题:(1)到达观察者眼睛的光是从何处反射来的?(2)像点是怎样形成的?教学中,学生比较能接收像点实际上不存在的观点,但他们感到困惑的是人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感觉,因而给教学带来一些困难.可告诉学生,人们的这个认识的由来是根据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事实.

五、平面镜的应用

平面镜的应用比较广泛,结合课本上的插图,让学生了解平面镜的应用.除课本上提到的,可以让学生列举还看到在哪些地方使用平面镜,并结合每种情况,分析平面镜起什么作用.

【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小结出通过本节学习有哪些收获并整理本节知识结构。

【板书设计】

第二节 光的反射

一、反射定律

内容:

二、种类

3

镜面反射:

漫反射:

三、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虚像

2、等大

3、等距

4、垂直

四、实像和虚像

五、平面镜的应用

1、改变光路

2、成像

【布置作业】

1.课下探究:水中燃烧着蜡烛

在桌子上放两摞书,象图5-3-13中那样把一块玻璃直立在桌子上.在玻璃的前方放一支蜡烛(为了便于移动它,你可以把蜡烛尾部烧熔;然后把蜡烛粘在一个旧瓶盖里).在玻璃的后面,放一只盛水的大玻璃杯.玻璃杯玻璃之间的距离,要和蜡烛到玻璃之间的距离完全相等. 2.完成本节的课后作业题。

篇12: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光的反射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 掌握光源的概念,能区分光源与非光源;

② 理解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及其应用;

③ 了解光在真空和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c =3X10 8 m/s 。 (2)过程与方法:

① 通过观察与实验,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② 经历探究过程,有初步的探究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观察和探究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②通过探究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培养他们参与物理学习活动的兴趣。

二、重点与难点:

根据教学大纲与新课程的要求和学生现状,我将本课的重点难点定为: (1)重点:通过实验,探究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的传播特点;

(2)难点:如何设计探究实验,并通过实验现象归纳出光的传播特点。

三、演示实验器材的使用和准备

激光笔,装水的烧杯,玻璃砖,三角板,液体喷雾器。

四、教学程序

教学过程:引入新课

清晨,太阳冉冉升起,万丈光芒映红了朵朵朝霞,给大地带来了光明和色彩,夜晚,华灯齐放,世界依然是姹紫嫣红,五彩缤纷。光给我们带来了一个多姿多彩的美丽世界。

今天我们来学习第四章光现象,第一节光的传播。 新课教学:

一、光源

谁来说说我们生活中有哪些物体可以发光?

(发光的电灯,燃烧的蜡烛,太阳,水母,萤火虫……)

很好,同学们知道很多发光的物体,这些物体的共同特征是什么?(发光) 对,它们都能发光。

物理学中,把能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同学们刚才说的电灯、车灯都是人造的,而太阳、萤火虫、水母这些光源不是人造的,是自然存在的,于是我们把光源分为两类:人造光源,自然光源。

像在晚上我们能在教室里做作业,能看到课桌椅,要是我们把灯给关掉了,那你还能不能看到他们,为什么?他们不是光源,我们能看到他们,是因为他们反射了其他的光,像电灯,白天里我们看到的树木、房子,也是因为他们受到太阳的光照,然后把光反射到我们的眼睛里,所以我们才能看到。

大家说月亮是光源吗?

月亮自身是不会发光的,我们所看到的月光是它反射的太阳光。 所以天上的星星并不是都每个都自己在发光的,有些是反射了其他的光然后射到我们眼睛里,我们看到了,像月亮这种自身不发光的天体,我们把它们叫做行星,像太阳这种自身会发光的天体我们叫做恒星。

二、光沿直线传播 我们知道了光是由光源发出的,有谁知道光是沿什么样的路径从光源向远处传播的呢?

实践出真知,我们用实验来验证同学们的推断对不对。 实验一:用激光手电做为光源射往空气,往空气中喷水。

很明显的看出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下面我们来看看光在水中是如何传播的。

实验二:用激光手电做为光源射入水槽,水槽盛满水,在水中放些粉笔灰。

很容易看出光在水中也是沿(直线)传播的。

最后,我们来观察一下光在玻璃中的传播路线又是怎样的。 实验三:拿激光手电做光源,向玻璃砖照射。

很直观的发现,光仍然是沿(直线)传播的。 光是摸不着的,怎样在纸上把它描绘下来呢?比如说,我想画一个光芒四射的太阳,该怎么画呢?谁到黑板上来画一下? 这些直线代表什么?表示太阳发出的光。

在物理学上,用带有箭头的直线表示光的路径和方向,叫做光线。 像激光这种就是一条光线,那太阳就发出一条光吗? 我们用平行的光线来表示光束。

下面给大家猜个谜语:一个好朋友,走到哪跟到哪,就是不说话。 它就是我们自己的影子

我们来研究一下影子是如何形成的,早晨我们走在上学的路上,沐浴着温和的阳光,光线从太阳发出,射向我们,沿直线传播,因为我们不是“透明人”,更不会什么“隐身术”,所以光线不能穿透我们,而在我们身后留下一片荫暗面,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影子。

光沿直线传播的原理还能解释日食、月食

通过图形可以清楚的看到,A区域太阳光无法到达,所以看不到太阳,就是通常所说的日全食, 把A区域叫做本影区,而在B、C区域只有一部分太阳发出的光能够到达,所以只能看到太阳的一部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日偏食,并且把B、C区域称做半影区。 而D区域只有太阳周围部分发出的阳光能够到达,我们能看到日环食,这部分叫做伪本影区。2008年8月1日,在我们新疆可以目睹到日食这一天文现象,有兴趣的同学记好了是2008年的8月1日。

光沿直线传播在实际中的应用更是数不胜数,比如:激光准直,还有每天课间操排队时要向前看齐;军训打靶时,眼睛要看齐缺口、准星和靶心,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三点一线,解释小孔成像

三、光的速度

雷雨天,雷声和闪电同时同地的发生,但我们为什么总是先看见闪电,后听见雷声呢?

这是因为光比声音传播的快,所以总是先看到闪电。

通过第一章的学习,我们知道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是340m/s,那么光在空气中的转播速度是多少呢?

早在1607年,伽利略就进行了最早的测量光速的实验,他的方法:让两个人分别站在相距一英里的两座山上,每个人拿一盏灯,第一个人先举起灯,当第二个人看 到第一个人举起的灯时,立即举起自己的灯,从第一个人举起灯到他看到的第二个人的灯的时间间隔就是光传播两英里所用的时间,但由于光传播的速度太快了,所用的时间几乎为零,所以他这种方法没有测出光速。在这之后的三百多年里,很多科学家都进行了测定光速的实验,但效果都不理想。直到1972年,美国的埃文 森才测出了光速的精确值:299792457.4m/s 。 光在空气中的速度近似3×108 m/s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以下几个问题:

1、光源

2、光沿直线传播

3、光的速度

六、课堂练习课本作业及《创新练习》

七、作业布置 《创新练习》

八、板书设计

第一节 光的传播

一、光源

天然光源 人造光源

一、光的传播路径

1、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2、光线

日食、月食、激光准直、排队、小孔成像、打靶

二、光速 c=3×108 m/s

【苏科版八年级下 第六章 物质的物理属性 教案】相关文章:

1.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

2.苏科版八年级物理教案

3.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生物教案

4.教科版物理八年级上教案

5.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

6.苏科物理引言教案2

7.苏科版初二物理上册教学计划

8.初二物理第五章知识点总结(苏科版)

9.苏科物理八下说课稿

10.教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

下载word文档
《苏科版八年级下 第六章 物质的物理属性 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