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文档 > 教学资源>高一语文必修三知识点

高一语文必修三知识点

2023-04-13 08:32:20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吃葡萄吐皮皮皮”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5篇高一语文必修三知识点,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高一语文必修三知识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一语文必修三知识点

篇1:高一语文必修三知识点

1、生字:

畏葸(xǐ)、谄(chǎn)媚(mèi)、聂绀弩(niègànnǔ)、呵斥(hēchì)、帽盔(màokuī)、白痴(báichī)。

2、字形区别

亲眷(qīnjuàn)、誊写(ténɡxiě)、荣誉(rónɡyù)、乞讨(qǐtǎo)收讫(shōuqì)、迄今(qìjīn)、绀青(ɡànqīnɡ)、泔水(gānshuǐ)柑橘(ɡānjú)、谄媚(chǎnmèi)、陷阱(xiànjǐnɡ)、滔天(tāotiān)、娼妓(chāngjì)、倡导(chànɡdǎo)、猖狂(chānɡ

kuánɡ)、畏葸(wèixǐ)、猪崽(zhūzǎi)、思想(sīxiǎng)。

3、成语积累

耀武扬威:炫耀武力,显_风。贬义词

昂头阔步:仰着头,迈着大步向前。形容精神振奋,意气昂扬。

畏葸不前:畏惧不敢向前。

蛊惑人心:迷惑人心。

鸿篇巨制:指规模宏大的著作。

恍然大悟:形容忽然醒悟。

豁然开朗:①指一下子现出开阔明朗的境界。②形容一下子领悟某种道理,心情十分舒畅。

篇2:高一语文必修三知识点

高一语文必修三知识点

一、通假字

①外连衡而斗诸侯/约从离衡(衡,通“横”)

②孝公既没(没,通“殁”,死亡)

③合从缔交/约从离衡/于是从散约败(从,通“纵”,指战国时期六国联合共同对付秦国的策略,称为“合纵”)

④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弊,通“敝”,疲惫)

⑤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通“呵”,喝问)

⑥倔起阡陌之中(倔,通“崛”,崛起)

⑦赢粮而景从(景,通“影”,像影子一样)

⑧百有余年矣(有,通“又”)

⑨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抗,通“亢”,高)

⑩威振四海(振,通“震”,震动)

二、古今异义

①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于是,在这种情况下;西河:黄河以西。)

②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在这时)

③山东豪俊遂并起(山东:崤山以东,即东方诸国。今指山东省。)

三、一词多义

1.固

①据崤函之固(险固,坚固,特指地势险要,城郭坚固,形容词用作名词)

②君臣固守以窥周室(牢固,顽强,形容词)

③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固守的据点,屏障,名词)

2.因

①因遗策(沿袭,动词)

②因利乘便(趁着,介词)

③因河为池(凭借,依据,介词)

3.亡

①秦无亡矢遗镞之费(丢失,损失,动词)

②追亡逐北(逃亡,动词;此用作名词,指逃亡的军队)

③吞二周而亡诸侯(灭亡,动词;这里是使动用法,使……灭亡)

小说阅读答题技巧

知识链接

1.小说概念及三要素

2.小说的情节结构

3.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

正面描写: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

侧面描写(间接描写)(环境描写衬托对比等)

4.小说巾的环境描写及其作用

社会环境作用:它揭示了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如人物的身份、地位、人物活动及其成长的历史背景等等。

自然环境作用: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心情;渲染气氛等。

命题角度(一)情节

把握好故事情节,是读懂小说的关键,是欣赏小说艺术特点的基础,也是整体感知文章的起点。命题者在为小说命题时,也必定以此为出发点,先从整体上设置理解文章内容的试题。

l、把握故事情节

(1)三种题型:

①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

②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

③概括小说的部分内容(包括指出开端、发展、和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

(2)分析小说的故事情节,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于:

①抓住场面:

②寻找线索;

③理清小说的结构。

(3)分析小说故事情切时要注意两点:

①情节的发展变化是矛盾冲突发展的体现,分析小说的情节时必须抓住主要的矛盾冲突;

②分析情节不是鉴赏小说的目的,而是手段,是为理解人物性格、把握小说主题服务的。

所以,在分析情节的过程中,要随时注意体会它对人物性格的形成及对揭示小说主题的作用。

2.鉴赏故事情节

这类型的题目主要是围绕情节构思及其作用命题。

常见题型:

l、文中写了__情景在小说中起到什么作用?

2、某事物、人物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

解题思路:

内容作用+结构作用

明确情节构思为表现人物的宗旨,结合情节的一般作用:

1、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

2、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3、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

4、照应前文。

5、推动情节发展。

6、刻画人物性格。

7、表现主旨或深化主题。

8、起线索作用。

9、埋下伏笔。

提高语文成绩有哪些窍门

可能有些同学会觉得,语文即使不听课,在考试的时候,也不会有什么影响,所以上课的时候,经常不注意听课,或者是利用语文课的时间去睡觉,这种做并不对,我们一定要利用好语文课的时间,然后在课下的时候,用少的时间去学习语文,其实有些时候,语文底子打下了,即使你课后的时候不怎么学习,课上认真听讲一点,你的成绩也会很好的,所以利用好上课的时间,对你学习很重要。

语文中,有很多知识是需要我们自己去感悟的,有些东西可能老师讲我们也听不懂,所以学习语文,还要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

篇3: 高一语文必修三知识点

一、词语

蓊蓊郁郁弥望袅娜羞涩渺茫

霎时宛然脉脉酣眠参差斑驳峭楞楞倩影梵婀玲妖童媛女鹢首徐回棹纤腰敛裾嬉游消受独处琐屑踱步

二、文学常识

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毛泽东称颂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作品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伦敦杂记》,收在《朱自清文集》里。散文名篇有《背影》、《绿》、《匆匆》、《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

篇4:高一必修三语文知识点

高一必修三语文知识点

一、文言实词

1.通假字

(1)刚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通“毋”,不要)

(2)无失其时(通“毋”,不要)

(3)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通“斑”,此处指头发花白)

(4)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同“途”,道路)

(5)直不百步耳(直通只,仅仅)

2.特殊词义

(1)河内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

(2)邻国之民不加少(副词,更、更加)

(3)直不百步耳(只是,不过)

(4)数罟不入洿池(细密)

3.一词多义

(1)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食:前一个为动词,吃;后一个为名词,食物)

(2)数

数口之家,可以无饥译(几,若干)

数罟不入洿池(密)

愿令得补黑衣之数(数目)

扶苏以数谏故(屡次)

(3)直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只,不过)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不弯曲)

系向牛头充炭直(通值,价钱)

(4)胜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尽)

驴不胜怒,蹄之(能承受)

其所谓战胜于朝廷(胜利)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超过)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优美的)

(5)发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打开)

发閭左謫戍渔阳九百人(派遣)

百发百中(发射)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花开)

(6)兵

非我也,兵也(兵器)

穷兵黩武(军事力量)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军队)

草木皆兵(士兵)

4.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

填然鼓之(敲鼓)

树之以桑(种植)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穿)

然而不王者(称王)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吃)

5、古今异义

(1)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古:黄河今:泛指河流)

(2)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古:谷物收成不好今:凶恶,厉害)

(3)弃甲曳兵而走(古:跑,逃走今:行,走路)

(4)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古:供养活着的人今:保养身体)

(5)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古:可以凭借今:表示同意,认可)

(6)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古:然意为这样,而意为却今:转折连词)

(7)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古:不要归咎今:没有罪过)

二、文言虚词

1.而

(1)连词,连接状语和中心语,表修饰:弃甲曳兵而走

(2)连词,表承接:或百步而后止

(3)连词,表转折:然而不王者/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殍而不知发

(4)连词,表并列: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2.其

(1)指示代词,相当于“那”“那里”:则移其民于河东

(2)代词,作定语成分:移其粟于河内(代河东的)/无失其时(它们的)

3.之

(1)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寡人之于国也/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2)结构助词,的:察邻国之政/王道之始也

(3)衬音助词,无义:填然鼓之/树之以桑

⑷代词,作宾语成分:申之以孝悌之义(指代百姓)/未之有也(代前面所说的事)

4.焉

(1)句末语气助词:尽心焉耳矣

(2)代词:斯天下之民至焉(指代“王”)

5.然

(1)指示代词,这样:河东凶亦然/然而不王者

(2)形容词词尾,相当于“地”:填然鼓之

6.于

(1)介词,对于:寡人之于国也

(2)介词,表比较,比: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3)介词,在: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三、文言句式

1.判断句

(1)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语气词“也”,表判断)

(2)然而不王者,末之有也(“……者,……也”,表判断)

(3)非我也,岁也(语气词“也”,表判断)

(4)是亦走也

(5)非我也,兵也

2.疑问句

(1)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疑问代词,与“也”连用,表疑问)

(2)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疑问代词“何”与“如”连用,表疑问)

(3)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疑问代词“何”在此表示反问)

3.省略句

(1)(寡人)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省去主语“寡人”)

(2)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士兵)弃甲曳兵而走(省去主语“士兵”)

(3)以(是)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以”后省“是”,“以是”相当于“因此”)

(4)(梁惠王)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省去主语“梁惠王”)

(5)(孟子)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省去主语“孟子”)

(6)(国家)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省去主语“国家”)

(7)(王)则日:“非我也,岁也。”(省去主语“王”)

(8)五十者可以(之)衣帛矣

(9)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4.倒装句

(1)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于邻国多,介词宾语后置)

(2)申之以孝悌之义(以孝悌之义申之,介词宾语后置)

(3)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于道路女戴,介词宾语后置)

(4)未之有也(未有之,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语文小说阅读把握故事情节

1、分析情节的技法

分析小说的故事情节,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①抓住场面;

②寻找线索;

③理清小说的结构。

分析小说故事情节时要注意两点:

①情节的发展变化是矛盾冲突发展的体现,分析小说的情节时必须抓住主要的矛盾冲突。

②分析情节不是鉴赏小说的目的,而是手段,是为理解人物性格、把握小说主题服务的。所以,在分析情节的过程中,要随时注意体会它对人物性格的形成及对揭示小说主题的作用。

(1)情节的作用

①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

②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③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或埋下伏笔。

④照应前文。

⑤线索或推动情节发展。

⑥刻画人物性格。

⑦表现主旨或深化主题。

(2)情节的特点

a.情节安排评价:

①就全文来说有一波三折式。作用是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可读性。

②就开头、结尾来说有首尾呼应式。作用是使结构紧密、完整。

③就开头来说有倒叙式,如《祝福》,先写祥林嫂的死,然后再写祥林嫂是怎样一步步被封建礼教逼向死亡之地的。作用是制造悬念。

④就结尾来说有戛然而止,留下空白式。此外,还有出人意料式、悲剧式、喜剧式等。

⑤贯穿情节的线索,可作线索的有:事、物、人、情、时间、空间,如《药》中的人血馒头、《乌米》中的我等。

b.情节安排基本技巧:

①顺叙:按时间(空间)顺序来写,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

②倒叙:不按时间先后顺序,而是把某些发生在后的情节或结局先行提出,然后再按顺序叙述下去的一种方法,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③插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插入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④补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补充叙述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照应上下文。

⑤平叙: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2、高考语文小说阅读解题方法

(1)常见设问模式

①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或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或用填空的形式概括小说的部分内容(包括指出开端、发展、和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

②分析某一情节的特点和作用。

③理解情节的或结尾的作用。

④分析叙述故事情节过程中顺叙、倒叙、插叙等方法的作用。

⑤哪一个情节最吸引你。

⑥情节的合理性探究等。

(2)解题思路

①找出情节线索,理清情节的来龙去脉。

②由事及人,看情节发展如何为塑造人物服务。

③见微知著,从场面和细节描写中分析情节对表现主题的意义。

④赏析技巧,注意发现作者组织情节的艺术匠心。

阅读理解答题技巧

1.认真阅读文章

在做阅读之前将思绪放平,仔细的阅读这篇文章,尽可能的去了解文中的意思,慢慢摸清文章的主旨。因为文中极有可能出现后面题目的答案,我们要做的就是细心,一字一句的研读,将文中关键的语句记下来,方面之后我们在回来寻找。

2.答题时看准题目

在回答阅读理解的题目是一定不要跑题,在这个位置,出题的老师很容易玩文字游戏。所以要认真阅读题目,不要把中心思想写成某一个词语的意思。还有一点重要的就是不要过分解读题目。一般小学的阅读理解不会问很深入的问题,有些同学可能读的课外读物很多,会有一些其他的解读。尽量不要把这些角度带到回答中,只要去回答题目表明的意思就好。

3.注意回答格式

其实,这是阅读理解最有技巧的地方。基本上每个题目都会固定的回答格式。比如,题目是:文中提到的“__”词语可不可以更换成其他的词?一般这样的答案都是不可以,后面叙述原因,原因主要说明这个词在这一句中或这一段具有什么样的作用,很关键,不能随意更换。

4.紧紧抓住文章的主旨

任何问题都要以文章的中心思想为基础,不要偏离了主题。有可能在阅读理解中并没有出现让你回答文章中心思想的题目,但是你可以将文章的中心思想写在别的题目中。这是一个隐藏的加分项,让阅卷老师了解到这篇文章你读懂了。最起码不会因此而扣分,而且这也充分证明了你的理解能力。

5.带着问题读文章

读文章分两边读,第一遍先看一下文章题目,对文章内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和思考,然后快速读文章,进一步了解这篇文章到底是讲什么的,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段落结构有一个初步的认识。然后看问题,带着问题第二遍读文章,这遍读就要精读,深入文章,细细的理解每一段甚至每一句的含义。

6.分析题目

题目其实已经代表了一切了,这篇文章的题目是啥,基本上已经知道内容了。读文章之前,一定要看看题目是啥,加深对题目的记忆,再读文章,这样才能更好的找出问题所在。

篇5:高一语文必修三知识点

高一语文必修三知识点

【一】

一、词语

蓊蓊郁郁弥望袅娜羞涩渺茫

霎时宛然脉脉酣眠参差斑驳峭楞楞倩影梵婀玲妖童媛女鹢首徐回棹纤腰敛裾嬉游消受独处琐屑踱步

二、文学常识

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毛泽东称颂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作品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伦敦杂记》,收在《朱自清文集》里。散文名篇有《背影》、《绿》、《匆匆》、《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

【二】

一、语文知识点

1.小说三要素:A人物,B情节,C环境

2.议论文三要素:A论点,B论据,C论证

3.比喻三要素:A本体,B喻体,C喻词

4.记叙文六要素(五W+H):何时when,何地where,何人who,何因why,何过how,何果what

5.律诗四条件:A八句四联(首颔颈尾),B偶尾同韵,C中联对偶,D平声合调

6.五种表达方式:A叙述,B议论,C抒情,D说明,E描写

7.六种说明文说明方法:A举例子,B列数字,C打比方(喻),D作比较,E分类别F下定义

8.三种说明文说明结构:A总分总结构,B总分结构,C分总结构

9.三大说明文说明顺序:A按时间顺序,B按空间顺序,C按逻辑顺序

10.两种基本议论文结构:A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B提出观点——论证观点——总结观点

11.六种议论文论证方法:A举例法,B对比法,C,喻证法,D,E归谬法

12.八种主要修辞方法:A比喻,B拟人,C排比,D夸张,E反问,F设问,G反复,H对偶(简记为:喻拟排夸,二反设对)

13.四种人物描写方法:A外貌描写,B语言描写,C动作描写,D心理描写(简记为:外语动心)

14.七种短语类型:,A并列短语,B偏正短语,C,主谓短语,D动宾短语

E动补短语,F介宾短语,G的字短语(按功能划分为七种)

A名词性短语,B动词性短语,C形容词性短语(按词性分三种)

15.六种句子成分:A主语,B谓语,C宾语,D补语,E定语,F状语

16.十二词类(性):A名动形,B数量代,C副介连,D助叹拟

17.三种记叙方法(顺序):A顺叙,B倒叙,C插叙

18.三种省略号作用:A表引文内容省略,B表列举事项省略,C表说话中断延长

19.四种波折号作用:A表解释说明前文,B表后文跳跃转折,C表声音中断延长D表时地数起止

20.四种引号作用:A表引用实际内容,B表讽刺反语,C表特定称谓,D表着重强调

【三】

一首诗歌,应如何鉴赏?鉴赏出哪些东西来?笔者经过教学实践,发现“读・悟・联・结”四步鉴赏法,比较奏效。一、读“读”,是从文本中获取大部分第一手材料(感性材料)的途径。对诗歌而言,“读”显得尤为重要,因为从读诗中获取的第一手材料是鉴赏诗歌的先决条件。

如何读?可事先设置情境,让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读,这个情境可以是喜境,也可以是悲境,让学生在喜境中读婉约诗歌,在悲境中读豪放诗歌或山水田园诗歌。还可以事先选出与所读诗歌类型相同或完全相反的诗歌,比较着读。读的形式灵活多样,只要是利于诗歌的鉴赏,都可采用。如慢读、快读、不快不慢地读、抑扬顿挫地读、闭着眼睛读、瞪着眼睛读、摇头晃脑地读等等。读的目的就是要读出诗歌的韵律节奏,读出诗歌的意境,读出诗人的意绪(情感)。如南唐后主李煜的《虞美人》一词,只有通过读,才能把握其语气节奏的轻重缓急,了解词人的心绪。尤其是“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与“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两句,非读无以把握运气之长短,非读无以知晓情感之悲喜。同时,通过读,还可以牢牢抓住诗歌中的重要词语(关键词--诗眼或词眼)和特定的意象。如“小楼昨夜又东风”中的“又”字(关键词),“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中的“明月”(意象)。

“读”是对诗歌的第一步感知,它让学生粗浅地感知到了诗歌意境、作者情感等方面的轮廓,虽是模糊、朦胧,却给诗歌的深层鉴赏奠定了基础,导明了方向。二、悟“悟”是在“读”所感知获取的第一手材料的基础上的理性思考过程。通过悟,可较为具体地把握诗歌意境、作者意绪等鉴赏内容,因此,这一步更为重要。那么,“悟”什么?悟诗歌意象,悟诗句中的关键词(诗眼或词眼)。

高一语文必修三学习方法

应当重视语言材料的积累。

学习语文需要日常的积累,没有积累的语言是苍白的,没有积累的学习是徒劳的。有了厚实的积累才能激活思维,能触类旁通。初中阶段语文学习的主要任务,首先是积累大量的语言材料,其次才是理解和运用。

复习时应强化如下四个环节:1.领悟含义。对背诵的诗文,要领悟其含义,特别是其中的关键字词,要真正弄懂。2.圈点强记。对诗文中的易混字、易错字,要用红笔圈点出来,以激起有意注意,重点把握。3.边诵边写。在记忆时,可边背诵,边用笔写出上下句或句中的关键字,以防“口是手非”。4.规范书写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写潦草字,不写异体字和不规范的简化字,不添减笔画。

高一语文必修三学习技巧

1、学习未动,兴趣先行

2、务学与求道

3、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

4、态度决定一切

5、不强调进步

6、练就过硬的本领是学习的根本目的

7、会玩、会偷懒、然后会学

8、考试、分析考试结果、做出下一步计划、调整自己

9、学习别人

【高一语文必修三知识点】相关文章:

1.高一语文必修三第一课知识点

2.语文必修三知识点提纲

3.高一历史必修一到三知识点

4.语文必修三第四单元知识点

5.必修三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6.高一必修三期中考试语文作文

7.高一语文必修三作文材料

8.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二知识点

9.高一语文必修四必考知识点

10.高一必修一语文文言文知识点

下载word文档
《高一语文必修三知识点.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