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文档 > 教学资源>语文教师永葆童心营造乐教乐学氛围论文

语文教师永葆童心营造乐教乐学氛围论文

2024-06-30 08:16:53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xiangyong”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3篇语文教师永葆童心营造乐教乐学氛围论文,以下是小编整理后的语文教师永葆童心营造乐教乐学氛围论文,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语文教师永葆童心营造乐教乐学氛围论文

篇1:语文教师永葆童心营造乐教乐学氛围论文

语文教师永葆童心营造乐教乐学氛围论文

【摘 要】情感性是语文教学艺术的核心之一,目的是让学生在真善美的陶冶中不断提高能力,形成健全的人格。这要求语文教师首先要带着情感进入课堂,仅有爱心是不够的,师生间每时每刻都要进行心灵的接触.这就要教师具有一颗“童心”甘做一个“小孩子”,愿意走进学生丰富多彩,曼妙无比的生活情感世界,与学生相知相亲,打成一片,融为一体,以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的教学气氛。文章阐述了本人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如何做到永葆一颗童心的策略: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绪体验. 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巧用教学语言机智,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融洽师生关系;创设轻松愉快的语文教学游戏,使学生在玩中学、乐中学。如有不足之处,恳请同行不吝赐教指正。

【关键词】教师 童心 以学生为本 新课程 生活经验 语言机智 游戏

苏霍姆林斯易说过:学校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的把知识从一个头脑装到另一个头脑中去,而是师生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心灵的接触. 学生是教育过程的终端,是教育的本体。新课改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新课程认为学生是发展的人,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关注人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就是说,教师要具有一颗“童心”甘做一个“小孩子”,愿意走进学生丰富多彩,曼妙无比的生活情感世界。童心不是装出来的,天真不是模仿出来的。它们是不受客观影响的自然流露,是对学生的设身处地的想象、理解和爱。

早在l9,陶行知就指出,教师过于威严,学生视之如判官,如阎罗、如芒刺之在背,“现中国教师之大弊,即在于此”。陶先生要求:⑴教师必须以宽容的态度对待学生,不要做“糊涂的先生”,压制儿童的创造性,摧残人才幼苗。⑵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心理、了解学生的问题、了解学生的困难和愿望,解放学生的创造力。⑶教师要“化作儿童”,与学生相知相亲,共同生活,共同创造。⑷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自主、自立、自动、自觉的精神。⑸教师应该向学生学习,教学相长。所以,走出“权威”与“服从”的误区,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把老师权威主宰的课堂变成师生间平等的磋商和交流的殿堂,即以师生对话来实现平等,以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的教学气氛。在工作中把我们的学生看成活生生的人,维护学生主体意识。这同时就要求教师实现角色的转换,由驯化者、传授者转换为对话者,自己抹去头上那作为布道的教主、知识的权威的光环。

一、语文教师为什么要永葆一颗童心

明朝李贽的《童心说》里,有一段解释何谓童心的话:夫童心者,真心也;若以童心为不可,是以真心为不可也。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夫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童子者,人之初也;童心者,心之初也。夫心之初,曷可失也?

换言之,教师要永葆童心的前提是拥有热爱学生的一片真心,愿意为学生无私奉献的一份真情。正如斐斯泰洛齐所说:“我没有一切,只有学生”。

作为语文教师,童心比爱心重要。因为语文教师所教授的学科具有一般学科所没有的灵魂的震撼。

童心,使得老师俯下身来,永远是学生中的一员,让学生感到你和他们是同一棵树上两片相同的叶子,在风中吹拂着相同的韵律。

爱心,使得老师敞开胸来,让学生感到温暖,感到你是一棵大树,把绿荫覆盖在他们的身上。

但是,仅有爱心也是不够的,因为你容易居高临下把爱的雨露洒给学生,容易和学生拉开距离。只有让学生感受到你与他是心连心时,他才会自觉的接受你的一切要求,教育才会产生效果。

二、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永葆一颗童心的策略:

(一)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绪体验. 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

在传统的教学体制下,学生走进课堂,就走进了一个早已预设好的,可能是外在于他的“书本世界”。 在单纯的知识传递过程中,学生的生活经验不被重视,甚至被排斥在课程之外。而今不同了,新课程认为学生的生活经验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课程生成和发展的基础。学习不是简单的知识转移和传递,而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学习者要将正式的知识与自己日常的直觉经验联系起来。

记得寒假回来第一节语文课,我先祝愿学生新年进步,谁知几个调皮的学生马上回应笑嘻嘻的说:“老师恭喜发财,利是逗来”,其他同学也七嘴八舌纷纷响应,向我要压岁钱。看来新年的余庆在学生心中还没结束。于是我灵机一动,决定改变讲新课的打算,来一场即兴的“七嘴八舌话新年”的说话比赛。要求每位同学面向全班说一句新年祝福语,不得重复,评选出大家认为最有心意和新意的,奖红包一个。学生情绪高涨,开动脑筋,精心打造,互不服输,不时有精彩的、深情的祝福博得同学的阵阵掌声。一节课很快接近尾声,学生还意犹未尽,于是我顺势布置了一道课外作业:让学生回去了解有关新年来由的传说,全国各地过新年的`习俗和富含意蕴的春联,搜集整理后交上来交流。过了两天,很多同学都把有关“新年”知识的资料搜集、整理好交上来,我又为此抽出时间让同学们交流了搜集的资料,同学们对我们的传统节日----春节有了明确的了解。

这一案例提醒我们语文教师在教学中绝不能忽略了学生的生活经验,要有同理心,想想如果自己此时处于学生的位置会有怎样的情绪情感反应,不然就可能以教育的名义伤害了学生而不自知,在动机上与效果之间出现巨大反差。

缺少生活经验的课程,将是不完整的课程;缺少对学生生活经验的关注,将是不完整的学生关注。 如果我们让学生受困于书本世界,就难以使他们领略到现实世界为书本知识的运用提供的诱人境界和无限风光,这样书本知识就会成为“一潭死水”,这样获得的理性认识也是不可能“充沛”、“鲜活”的。

实际上,生活中蕴藏着巨大的甚至可以说是无穷无尽的教育资源,生活中有语文,一旦教师将生活中的教育资源与书本知识融通起来,学生就有可能会感受到书本知识学习的意义与作用,就有可能会增强自己学习的兴趣和动机,学习就有可能不再是一项枯燥无味必须要完成的义务,而是一种乐在其中的有趣的活动了。

(二)巧用教学语言机智,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融洽师生关系。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口语和体态语这两种语言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机敏性和应变力,叫教学语言机智。面向还是少年儿童的初中生,课堂教学的组织管理尤其重要。教学语言机智的运用就是为了在短时间内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引导学生思路以求解决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取得超常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我比较有意识的使用体态语,发挥它的辅助性作用。因为它既能辅助教学口语更强烈、更丰满、更确切地表达教师意图,强化教学效果,又符合活泼好动的少年儿童的情感特点。体态语主要有头部运动,面部表情,各种眼神、身体姿势、手势和足步运动等非语言因素。美国心理学家艾帕尔梅拉别思从许多实验中取得这样一个公式:信息的效果=7%的文字+38%的音调+55%的面部表情。由此可见,体态语言在信息传达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恰当地运用体态语言,不仅有利于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融洽师生关系,有时还能发挥口头语言所无法替代的作用。比如一些有难度的提问,教师对学生的回答,有时用体态语言来代替赞同与否的简单化表示效果会好些:以点头、微笑表示赞同,则不再是简单的肯定,而是对学生的一种鼓励;用沉默、摇头表示不赞同,则可以使学生避免因受到批评而挫伤学习积极性;用略带温怒的眼神注视表示提醒、暗示学生注意听课情绪,以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

不管什么时候,语言都在课堂教学中起提纲挈领、启迪思维、诱导引路的作用。因而我们无论如何不能忽视教学语言,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不仅要注重提高自己的语言(口语和体态语)素养,更要注重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抓住各种契机,运用语言机智,充分发挥其功能,使语文课堂变得活泼、有序、高效率。

(三)创设轻松愉快的语文教学游戏,使学生在玩中学、乐中学

游戏中的人,是完整的人,是有血有肉,有情有爱的人。因为游戏需要人全身心的投入,需要游戏者以主人翁的身份参与。席勒认为,游戏状态是一种克服了人的片面和异化的最高的人性状态,是自由与解放的真实体现。他有一句明言:“只有当人充分是人的时候,他才游戏;只有当人游戏的时候,他才完全是人。”所以,游戏是真正的以人为本的活动。作为游戏的教育,也是这样。在教育过程中,学生作为完整的人,参与、投入到整个活动中,其情感、其个性、其智能,都将得到全面的展现,全面的发展。

以学生为本,也不仅仅是以学生的知识增长、智力开发为本,而是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以人教版义务教育初中语文课本第二册中的语文实践活动“警语的收集与评比”这一游戏为例。教材对活动的开展设计了完整的方案,方案分为活动目的、活动程序和做法、参考资料几部分。在这一活动中,学生们积极性非常高,他们以小组为单位,全体动员,人人动手;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积极作好赛前准备,每个人都收集到几十条警语。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全班以小组为单位,分四组进行比赛。最后评出冠、亚军,给予象征性的奖励。这种游戏性质的学习,学生特别感兴趣,他们早早盼望这一天的到来。为了更成功的进行活动,他们还积极出谋划策,帮着出点子,拿主意,就连一些平时不爱学习的同学,也变得异乎寻常的积极。比赛过程中,他们一个个情绪高昂,争先恐后地举手抢着发言。他们的能力、智力、情感、态度得到充分展露,充分发展。

心理学家马斯洛告诉我们:人有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在游戏性质的学习中,学生受到真正的尊重,在老师的心目中,他们是自主的人,完整的人,可以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可以自主决定自己在学习活动中的角色、地位及作用。老师相信他们的能力体力和智力,相信他们能顺利的完成学习任务。更为重要的是,人还有自我实现的需要,都企望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自己的能力。其实,我们每一个人,从小开始都喜欢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主,只是由于种种原因,被大人们认为我们还没有足够的能力去做好,才事事由大人们包办。我们中国,长期以来,凡家里的事,都有父母亲做,凡课堂上的事,大部分有老师代做。作为游戏的教育就不同了,它可以杜绝老师的包办代替。因为游戏者始终都只能是学生,绝对不可能是教师,教师不可能代替学生游戏。

大多数人认为,游戏是幼儿的专利,其实好玩也是人的一种天性,老老少少,男男女女,都无一例外。成功的教学,本来就应该利用人的这种天性,投其所好。在我们国家的中小学,学生学得比较死板,比较吃力,紧张有余而活泼不足,就是因为他们缺少了在宽松,和谐,愉悦的游戏氛围中玩中学、做中学、乐中学,久而久之,学生就会缺乏学习的兴趣和动力。改变这种现状,首先我们语文教师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开动脑筋,拥有一颗童心,走进学生丰富多彩,曼妙无比的生活情感世界,努力把微笑带进课堂。围绕着让学生生动活泼主动的学习这一目的,从教学的实际出发,巧妙设计,科学指导,提高教学效果。

童心是梦想,童心是憧憬,童心是黑夜中的一盏灯火。童心不是那种故作的天真,也不是那种超出年龄的作态。童心只是保持对美好事物、美好情感永不停歇的追求。童心就是对弱小的无私援助,对真情的无私奉献,对丑陋的极端鄙视, 对万物的无比怜爱。语文老师,莫让失落的童心一度搁置,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中,请保持一颗纯真的童心,你的肩膀不会再如此沉重,你会拥有最开心的笑容。你欢快的教学课堂将会成为学生的乐园,你的学生将在你的滋润下更乐观健康的成长。

【参考文献】

《教育走向生本》郭思乐著,人民教育出版社,

《情感智商》(美)丹尼尔戈尔曼著,耿文秀、查波泽译,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学与教的心理学》邵端珍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年

《童心说》(明)李贽

《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6期 第6页的《教学感悟》

篇2:[小学语文论文]运用电教媒体 创设乐学氛围

[小学语文论文]运用电教媒体 创设乐学氛围

苏联心理学家赞可夫主张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十分重视学生的“情绪生活”,设法造成一个愉快的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运用电教媒体进行语文教学,便能创设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使学生“爱学”、“乐学”,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

一、创设意境,以景激情。

电教媒体集“声、色、画、乐”于一体,色彩丰富的画面,

生动可感的声音有利于创设特定的意境,学生置身其中,其景、其物、其人仿佛触手可及,引发了学生极大的兴趣,唤起强烈的探索欲望。学习便成了一种轻松愉快、主动求索的过程。

《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抓住小兴安龄一年四季景色变化特点,描写了小兴安岭的美丽诱人与物产丰富。这篇课文,语言流畅,文质优美,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小兴安岭无限的情与爱。然而,由于小学生生活经验少,对小兴安岭没有感性认识,任凭教师“千呼万唤”,学生对小兴安岭的“情”也难以激发起来。而借助电教媒体,进行情境教学,便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上这一课时,我先告诉学生,今天老师将带大家到小兴安岭去作一次愉快的旅游。同学们兴致盎然。然后我又用语言描述:请大家上飞机,闭上睛睛。然后,我按下录音机键,教室里响起隆隆的飞机声,逼真的声音仿佛真让学生感到乘上了飞机,来到了小兴安岭。同学们一睁开眼睛,又从电视屏幕上看到了小兴安岭的美丽景色,同学们情不自禁地议论开来;小兴安岭的树真多啊,小兴安岭真美啊……学生们置身于小兴安岭的美景中,心中怎能不涌动起由衷的情,由衷的爱,这里运用电教媒体,达到了“入境始与亲”的目的,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怎能不乐于观赏和学习呢?

二、激发情感,以情促思。

人的情感怎是在一定的情境之中产生的,借助图像烘托,音乐渲染等手段促使学生进入教材所描写的特写情境中,便能使学生的情感自然而然地与作者的情感交融在一起,入境生情,学生对事物的感受和情感体验越深刻,对事物的感知理解便越深入,思考分析也越透彻。

《翠鸟》是一篇介绍翠鸟的外形和生活习性的常识性课文,全文洋溢着作者对翠鸟的喜爱之情,充满了生活的情趣。教这篇课文时,我先让大家看录像,录像里的翠鸟色彩明艳动人,歌声清脆婉转,动作轻盈敏捷……同学们通过耳朵听、眼睛看、脑子记,多种感观协同活动,很快地翠鸟在大家的头脑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于是,我就让学生说说翠鸟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有的同学说:“翠鸟很美丽,真可受,我很喜欢它。”有的说:“翠鸟很机灵,我也很喜爱它,真希望也有这么一只翠鸟。”看到学生的情感被激发起来了,我又问:“你们喜爱它的哪些方面呢?说说理由。”我用这一问题来促使学生把留在头脑中的翠鸟形象再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这样处理,学生的`思维既轻松又活跃,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分析为录像中翠鸟形象的回味,这不仅培养了他们的形象思维能力,而且还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这样教学使学生易懂难忘,达到“乐中学知”的目的。

三、启发想像,静中思动。

想像,是借助表像在脑中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电教媒体可以为学生提供生动的表象,以激发他们插上想象的翅膀,积极主动地去思索、去创造的热情。

教《惊弓之鸟》一课时,我让学生观看“更羸‘射’鸟”的投影片后思考:“图上画的是更羸拉弦前,还是拉弦后?”学生据图联想,静中思动,进行了合理的想象;有的说:“我看到更羸的手放到背后,大雁落下来了,就说明已拉过弦了。”有的说:“大王在摸摸胡须,好象感到惊奇,卫兵的脸上露出了赞叹的神情,从这里可以看出更羸已拉过弦了。”我又问:“你若是图中的一个卫兵,看到更羸只拉弓不射箭而把大雁射下来,你当时会怎样?我又让几个同学进行表演。表演后,学生发表意见:演更羸的同学很自信,很老练,有点射箭能力的样子,但‘更羸’的神情不太好,太骄傲了点,课文中的更羸比较谦虚,书上有这样几句话:‘我可以试试。’更羸笑笑说:‘不是我的本事大。’说明

[1] [2]

篇3:善于营造情感氛围是语文教师的情感素养论文

善于营造情感氛围是语文教师必备的情感素养论文

列宁说;“没有人类的情感,就没有人类对真理的追求。”又说:“缺乏情感的认识,便失去了认识的深入,人的认识,只有被浓厚的情感渗透时,才能得到力量,引起积极的注意、记忆和思考。”实践证明教育不仅是认识过程,更是情感交流的过程。情感是推动师生双边活动的强大动力,它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直接影响着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因此,教学的最高境界是师生情感的交流和升华。要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教师首先应是一个富有情感的人。笔者认为善于营造情感氛围是语文教师必备的素养。

教师的才干不仅表现于渊博的学识,而且要善于为学生营造宽松、愉悦、和谐、健康的情感氛围。良好的教学环境能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并以此为中介来促进智力活动的进行和个性的发展,是支撑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坚实基础。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要有饱满旺盛的激情

于漪有一句名言:“要把学生培养成人,须着力点燃学生心灵的火花;而要点燃学生心灵的火花,教师自己必须是一把火,必须心中布满了炽热的阳光。”这个“火把”就是对教师角色富有的激情。我认为语文教师必须是激情派的,忘我投入式的,才能将语文课演绎得生动有情趣。

1.应把微笑和自信带入课堂

微笑是教师的职业语言,它可以使学生心情放松,精神愉悦,思维活跃,有利于师生情感的交流,因此语文教师每节课都要精神旺盛,情绪饱满,面带笑容,坚定自信地走进课堂,全身洋溢着朝气和活力,为教学铺垫一种积极向上的氛围,取得“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最佳效果,绝不允许带着情绪进课堂。

2.要善于挖掘教材中蕴含的情感因素

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文章不是无情物,对于作家而言是“情动而辞发”,入选语文教材的作品大都是为时而著、为事而作的佳品,可以说写人时无不含情,写景时无不藏情,写事时无不暗示情。教师在处理教材时应“披文以入情”,深刻领会教材内容蕴含的情感信息,真切体验作品所要表达的情感。要想感动学生,首先要感动自己。因此必须自觉地进入课文中的角色,使教学心态和课文情感同步,用美妙的艺术强烈的激情,再现丰满的艺术形象,以情动情,学生的心弦才会被知识的内在力量所叩响,才能真正领会到《最后一课》中那震撼人心的爱国之情,体味出《一碗阳春面》中那催人奋进的团结之歌。

如果教师缺少激情,没有生动精彩的再现与演绎,只能把作者用血和泪、爱与恨写成的文章讲得苍白无力,味同嚼蜡。

二、设计巧妙精美的导语

苏霍姆林斯基说:“好的导入是激起学生学习的第一个源泉,第一颗火星。”新课的导入是教师谱写一曲优美教学乐章的前奏,它可以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唤起求知欲,使教学过程富有巨大的诱惑力。教师要精心设计新课的导语,或用极具情感的抒情语言铺垫,如《故都的秋》:“秋天在我们心中是成熟的季节,收获的季节,人们自然有‘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的赞叹,但面对黄叶飘零,西风残照的凄凉景象,涌上心头的更多的则是‘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伤感与悲凉。接下来让我们领略一下郁达夫在《故都的秋》中所抒写的浓浓的情”;或用美妙和谐的音乐起兴,如《林黛玉进贾府》开场先放一段缠绵婉转的《枉凝眉》曲,带领学生走近《红楼梦》,继而走入课文的鉴赏。总之,采用巧妙的导语诱发学生在浓厚的情感氛围中去感受、理解、感悟、升华。

三、运用情真意切的语言

语言是教师进行教学的最主要的工具和手段。“教师的.语言素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因此充满魅力的语言艺术是语文教学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生动而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能激发学生的情感,活跃学生的思维,满足学生美的享受,使他们乐于接受教学内容,增强教学效果。因此,教师的语言要语调抑扬顿挫,音量恰到好处,节奏富有音韵美,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时而深沉舒缓如涓涓细流,时而高亢激奋似排山倒海,时而委婉含蓄如空谷回音,时而雄健感人似江河奔涌,这样才能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带动学生的情绪,使学生在美的享受中接受知识。其中最重要的是教学中教师感情充沛的课文范读。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曾说:“读骚之久,方识真味,须歌之抑扬,涕夷满襟,然后为识《离骚》,否则如戛釜撞瓮耳。”可见,教师在范读时不仅要把文字流畅地读出来,更要激情充沛,善于传达作者细微的感情变化。只有将自己的感情与作者的感情融为一体,让人感到一种强烈的力量,或催人奋进、或逼人泪下、或引人深思。如果再配上情调和谐的音乐作背景,就会把学生带入“其情也泄泄,其乐也融融”的审美境界。如给《绿》配上欢快明丽的钢琴曲《水边的阿狄丽亚》,《荷塘月色》配上恬静柔美的《月光奏鸣曲》等,不仅营造了情感氛围,而且开启了学生的思维,陶冶了学生的美好情操。

四、富有情感色彩的态势传递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班尼说:“在课堂教学中,动作和姿态、表情等非语言行为,是替代词语表达的一种有效而又经济的辅助手段。”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表情、动作、手势、身姿等我们统称为态势语言,它能够传递出有声语言所表达不尽的思想和情感,它的恰当运用能使课堂更具光彩和富有成效。

【语文教师永葆童心营造乐教乐学氛围论文】相关文章:

1.营造乐学氛围???实现快乐学习

2.营造语文实践活动氛围

3.爱生乐教体会

4.班级氛围和谐营造管理论文

5.乐学美少年事迹材料

6.学乐云教学

7.环境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论文

8.乐e学党员学习

9.乐享人生-教师感悟

10.敬学与乐学的议论文

下载word文档
《语文教师永葆童心营造乐教乐学氛围论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