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材的把握与运用
“该咋办啊”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6篇小学语文教材的把握与运用,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后的小学语文教材的把握与运用,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小学语文教材的把握与运用(一)
小学语文教材的把握与运用(一)
--还是从评价谈起
武山县教育体育局教研室 顾建平
“语文课程评价具有检测、诊断、反馈、激励、甄别和选拔多种功能”(《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标》)
在教育教学中,教师在评价中主要侧重于体现语文评价的“检测、诊断、反馈”的功能。
教育教学的管理层面则主要利用或体现评价的“甄别和选拔”功能。
而我认为评价中的最有用、最有意义的“激励”功能被人们、特别是教育教学一线的我们语文教学者所忽视或者被遗弃,从而导致了我们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的许多矛盾越来越突出。比如说:两级分化的矛盾;评价结果不被评价者注意或接受的矛盾;学习习惯、学习兴趣的培养与知识、能力的形成之间的矛盾等。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评价什么?怎样评价?就成了我们共同关注、共同探讨的问题。下面久结合《课标》、《教材》和我从教近二十年的教育教学实践和大家一起探讨语文教学、特别是语文教学的过程性评价、课堂教学中的评价问题。
《课标》把语文教学分为:
1、 识字与写字;
2、 阅读
3、 写话(习作);
4、 口语交际;
5、 综合性学习。
五个方面来研究。但是,通过整整四年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汉语拼音教学的问题、矛盾、呼声在我们身边表现得越来越突出。因此,下面我将从1、汉语拼音;2识字与写字;3、阅读;4、写话(习作);5、口语交际;6、综合性学习六个方面谈一些关于语文教学的看法,试图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小学语文教材的把握与运用(一)]
篇2:论文:小学语文教材的把握与运用
(武山县教育体育局教研室顾建平)
一、关于汉语拼音
1、《课标》
①总目标:“学会汉语拼音”。
②学段目标(1─2):5、“学会汉语拼音,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能准确的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认识大写字母,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6、“能借助汉语拼音读汉字,能用音序和部首检字”。
③教学建议:“汉语拼音教学尽可能有趣味性,宜以活动和游戏为主,与学说普通话,识字教学相结合”。
2、教材(以人教版和北师大版为例)
①人教版:汉语拼音教学紧跟在入学教育之后共13课,四个复习课,共需约20个课时,至少需要三周时间。课本第6─43页,共38页,占课本总页数的约1/4。
教材中安排了意境优美的情境图,体现了《课标》“汉语拼音教学尽可能有趣味性……”的要求。音节主要以拼读结果的形式呈现,主要是为了通过儿童和音节的多次见面加快拼读的熟练程度,更好的发挥识字的作用。拼音教材中安排了70个汉字,只要求认识,即读正确,结合语言环境大致了解意思。不要求写,不认识偏旁,不作字形分析。拼音教材中的儿歌,主要为了复习本课和前面学过的字母和音节,巩固汉语拼音,进行初步的语言训练,激发学习兴趣。熟读即可,不要求背诵,更不宜分析讲解。教学汉语拼音首要任务是学拼音,其次是认汉字,再次是读儿歌。要保证主要任务的完成。
②北师大版:在入学教育(上学了)之后安排了4篇识字课文,四个语文天地,然后安排了5课的汉语拼音教学(字与拼音)共需约30个课时,至少需要四周时间。课本第22─50页,共29页,占课本总页数的约1/4。
教材中同样有意境优美的情境图,体现《课标》“汉语拼音教学尽可能有趣味性……”的`要求。音节以拼读过程和拼读结果的两种形式呈现。既关注拼读的过程,又体现拼读和结果。拼音教材中安排了82个要求认识的汉字,28个要求学会的汉字。拼音教材中的儿歌,古诗、童谣等主要为了复习本课和前面学过的字母和音节,巩固汉语拼音,进行初步的语言训练,激发学习兴趣。要求读读、背诵,不宜分析讲解。两个虚拟的学习伙伴丁丁、冬冬在教材特殊位置的反复出现,既增加了孩子的学习兴趣,又在孩子学习过程进行提醒、暗示的点拔,可以说这是北师大教材特有的安排。
总之,在汉语拼音的教学安排上,我认为人教版教材注更注重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在夯实基础同时,体现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而北师大版的教材则相对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并在此前提下,渗透语文教学的工具性,体现过程与方法。虽然在结合汉语拼音识字、写字的要求上比人教版教材难度要大,任务要重,但在汉语拼音“与学说普通话,识字教学相结合”方面表现得更为突出。实际上,我觉得这是在驾驭教材上向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更高的要求,这也许就是北师大版教材开始运用时教师不适应,学生难接受的原因之一吧!
3、问题
①“教学时间紧,教学内容多,《教师教学用书》预期的教学时间内完不成教学任务。”
成因推测:①儿歌、古诗、童谣等主要是用来巩固拼音字母、音节的认识。拼拼、读读、背背。不要当成课文来教。标应会读、会背、读准、熟读。②字要求认识、读准。不要在了解字义上浪费时间。③《课标》是段要求(1─2),在立即教完汉语拼音,就让学生达到学段目标要求,太高、高不可攀,只能费时,完不成任务。
②“汉语拼音学不到位,功底不扎实,教学任务没有完成,学生不能或不能熟练地拼读音节。”
成因推测:①学生对所学知识从认识到熟练需要一个过程,一个较长时间的延续过程;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认知规律,变瞬间记忆为短时记忆,把短时记忆变为长时记忆,加强机械识记与意义识记的融合、互补。②常常带学生回头看。一、二年级时,学生对音节、字母读的准确、熟练,书写规范;三、四年级连字母都写不到四线三格中,整体认读音节拼读,j、q、x与ü的拼读规律被淡忘,前后鼻韵母混淆;鼻音n和边音l分辨不清等都是由于长时间没有回头看的结果。
③“念字、唱读、唱说”
成因推测:①识字少、读的不熟练、指读等都有可能引起学生“念字、唱读、唱说”的现象。②课文中按字注音,学生对词的理解不够,也可能形成学生读破词而“念字”。
4、点滴做法
突出学段教学特点 提高学生识字能力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中指出:“教法各异,百花齐放。只要省时高效,不加重学生负担,有利于学生发展,教师运用任何教法都行”。因此,根据第一学段的学习目标、学生年龄和思维的特点,在识字教学中,我尝试运用了以下几种识字方法 :
一、听读识字是识字教学中最常用而且最为普遍的方法。在教学中,我这样运用这一识字方法:一背(背课文);二读(图文结合,朗读课文);三指读(变无意读为有意读,在有意读中无意识记汉字);四勾画(变无意识记为有意识记,通过勾画认识的汉字,在无意中了解汉字的字形特征);五字卡检测(借助字卡,通过测字游戏、火车开得快等游戏让学生进一步熟练的识记汉字)。
二、看口形识字是与跟读识字相配套一种识字方法。我认为是识字起始阶段一种很有效的识字方法。在《我的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教学中,当我采用跟读识字完成了背、读、指读、勾画四个环节之后,展示字卡进行测试,结果让人大失所望,教学效果达不到想象的30%,不知是不知所措还是急中生智,当展出“爸”的生字卡叫起一个名叫卢军正的同学时,我无意中做出了“爸”的口形而没有发出“爸”的音,而卢军正同学却根据我的口形发出了“爸”的字音,接着我依次做出“家、有、的、爱、妈、也、中、快、乐、长、大”11个字的口形,卢军正同学依次正确地发出了这11个字的字音。就这样,在后来的识字教学中,我将听读识字和看口形识字有机地结合起来,在识字教学中,我采用一看(看老师的口形);二学(学做口形),三试(试发字音);四纠(校正字音)的识字过程的同时,结合听读识字,在低年级识字教学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三、三结合识字是把图画、汉字、拼音三者有机的结合起来,教学生识记汉字的一种方法 。在识字的开始阶段,是将图画与汉字结合,结合汉字的特点,借画识字;联系汉字认识事物。在汉语拼音学完之后,则将三者结合起来,联系图画来识记汉字和音节;借助汉字来认识事物、认读音节;通过音节来识记汉字,认识事物。
四、拼读识字也就是借助汉语拼音帮助识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中指出,在汉语拼音教学中:“首先要把握好‘度’——能准确拼读音节,不要拔高到熟练拼读上,至于从学会到熟练还得有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其次,要明确汉语拼音的作用是帮助识字,并不是必须熟练拼读了才能去识字,而是只要会准确拼读便可以开始识字。借助拼音帮助识字,在识字中巩固汉语拼音,充分利用汉语拼音、识字甚至阅读之间的相互作用,让学生在不断的语言实践中练习、巩固,从‘准确拼读’达到熟练,帮助识字,学习普通话”。这段话从根本上阐述识字与拼读之间的关系,同时也为我们在识字教学中如何运用“三结合识字”和“拼读识字”提供了理论基础、指明了导学方向。
的确,就如北京师范大学郑国民教授在《识字与写字教学改革》一文中所说:“任何一种识字方法,有自身的优势也存在劣势,试图用一种识字方法包打天下,解决所有问题是不可能的。因此,应该发挥各种识字方法的优势,针对不同阶段学生识字的特点和所要识的字的特点等因素,灵活地采用或并用多种识字方法”。
参考书目:《小学语文教学》·9
篇3:小学语文教材的把握与运用(二)--还是从评价谈起
武山县教育体育局教研室 顾建平
一、 关于汉语拼音
1、《课标》
①总目标:“学会汉语拼音”。
②学段目标(1─2):5、“学会汉语拼音,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能准确的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认识大写字母,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6、“能借助汉语拼音读汉字,能用音序和部首检字查字典”。
③教学建议:“汉语拼音教学尽可能有趣味性,宜以活动和游戏为主,与学说普通话,识字教学相结合”。
2、教材(以人教版和北师大版为例)
①人教版:汉语拼音教学紧跟在入学教育之后共13课,四个复习课,共需约20个课时,至少需要三周时间。课本第6─43页,共38页,占课本总页数的约1/4。
教材中安排了意境优美的情境图,体现了《课标》“汉语拼音教学尽可能有趣味性……”的要求。音节主要以拼读结果的形式呈现,主要是为了通过儿童和音节的多次见面加快拼读的熟练程度,更好的发挥识字的作用。拼音教材中安排了70个汉字,只要求认识,即读正确,结合语言环境大致了解意思。不要求写,不认识偏旁,不作字形分析。拼音教材中的儿歌,主要为了复习本课和前面学过的字母和音节,巩固汉语拼音,进行初步的语言训练,激发学习兴趣。熟读即可,不要求背诵,更不宜分析讲解。教学汉语拼音首要任务是学拼音,其次是认汉字,再次是读儿歌。要保证主要任务的完成。
②北师大版:在入学教育(上学了)之后安排了4篇识字课文,四个语文天地,然后安排了5课的汉语拼音教学(字与拼音)共需约30个课时,至少需要四周时间。课本第22─50页,共29页,占课本总页数的约1/4。
教材中同样有意境优美的情境图,体现《课标》“汉语拼音教学尽可能有趣味性……”的要求。音节以拼读过程和拼读结果的两种形式呈现。既关注拼读的过程,又体现拼读和结果 。拼音教材中安排了82个要求认识的汉字,28个要求学会的汉字。拼音教材中的儿歌,古诗、童谣等主要为了复习本课和前面学过的字母和音节,巩固汉语拼音,进行初步的语言训练,激发学习兴趣。要求读读、背诵,不宜分析讲解。两个虚拟的学习伙伴丁丁、冬冬在教材特殊位置的反复出现,既增加了孩子的学习兴趣,又在孩子学习过程进行提醒、暗示的点拔,可以说这是北师大教材特有的安排。
总之,在汉语拼音的教学安排上,我认为人教版教材注更注重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在夯实基础同时,体现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而北师大版的教材则相对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并在此前提下,渗透语文教学的工具性,体现过程与方法。虽然在结合汉语拼音识字、写字的要求上比人教版教材难度要大,任务要重,但在汉语拼音“与学说普通话,识字教学相结合” 方面表现得更为突出。实际上,我觉得这是在驾驭教材上向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更高的要求,这也许就是北师大版教材开始运用时教师不适应,学生难接受的原因之一吧!
3、问题
①“教学时间紧,教学内容多,《教师教学用书》预期的教学时间内完不成教学任务。”
成因推测:①儿歌、古诗、童谣等主要是用来巩固拼音字母、音节的认识。拼拼、读读、背背。不要当成课文来教。标应会读、会背、读准、熟读。②字要求认识、读准。不要在了解字义上浪费时间。③《课标》是段要求(1─2),在立即教完汉语拼音,就让学生达到学段目标要求,太高、高不可攀,只能费时,完不成任务。
②“汉语拼音学不到位,功底不扎实,教学任务没有完成,学生不能或不能熟练地拼读音节。”
成因推测:①学生对所学知识从认识到熟练需要一个过程,一个较长时间的延续过程;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认知规律,变瞬间记忆为短时记忆,把短时记忆变为长时记忆,加强机械识记与意义识记的融合、互补。②常常带学生回头看。一、二年级时,学生对音节、字母读的准确、熟练,书写规范;三、四年级连字母都写不到四线三格中,整体认读音节拼读,j、q、x与ü的拼读规律被淡忘,前后鼻韵母混淆;鼻音n和边音l分辨不清等都是由于长时间没有回头看的结果。
③“念字、唱读、唱说”
成因推测:①识字少、读的不熟练、指读等都有可能引起学生“念字、唱读、唱说”的现象。②课文中按字注音,学生对词的理解不够,也可能形成学生读破词而“念字”。
[小学语文教材的把握与运用(二)--还是从评价谈起]
篇4:小学语文教材的把握与运用(五)--还是从评价谈起 (北师大版综和)
武山县教育体育局教研室 顾建平
四、关于作文教学
一、基本要求:
(1)要求学生做到“眼高手低”: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认识的前提能力,看得高,看得细,看得深,看得透,这就是眼高;手低同样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认识特点,从一句话写起,从用好一个词开始,从身边的小事写起,从耳闻目睹的事写起,写自己的真实感受,写自己想说的话。
(2)我们应该做到“手高眼低”:学生习作的批阅,要有前瞻性,要有指导性,为学生的长足发展,终身学习,激发兴趣服务,手要高,要着眼于长远,眼要低,要为学生说好一句话,用好一个词而喝彩。
二、总体原则:
(1)写话入手,降低难度;
(2)贴近生活,积累素材;
(3)张扬个性,激发兴趣。
三、目标要求:
(1)情感态度:
第一学段(1─2)有兴趣;
第二学段(3─4)留心观察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
第三学段(5─6)懂得习作是为了表达和与人交流,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轩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
(2)内容形式:
第一学段(1─2)想说的话,想象中的事物,对周围事物的认识、感想;
第二学段(3─4)不拘形式写见闻、感受、想象,写内容新奇有趣,印象深刻,最受感动事物,写简短的书信,便条交流;
第三学段(5─6)简单的记实作文,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分段表达。会写应用文,读书笔记。
(3)词句的运用:
第一学段(1─2)乐于运用(阅读中,生活学到的词语)
第二学段(3─4)尝试运用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的词句(选择词句运用)”
(4)标点符号:
第一学段(1─2)逗号、句号、问号;
第二学段(3─4)冒号、引号;
第三学段(5─6)常用的标点符号。
(5)习作的修改
第二学段(3─4)明显错误的词句;
第三学段(5─6)修改自己的习作,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
(6)习作的次数、速度
第二学段(3─4)课内习作16次左右;
第三学段(5─6)课内习作16次左右,40分钟内完成不少于400字的习作。
问题:
一、二年级写话的目标没用完成,三年级开始的习作怎样进行指导?
方法1:课前五分钟精彩展示。
(1)具体步骤:
第一步:激趣(舞蹈、音乐、美术、朗读等,时间不能超过该课时的1/5);
第二步:拓展延伸,简单介绍,展示等(时间不能超过该课时的1/5);
第三步:深入创新,简介、展示、评价等(时间不能超过该课时的1/5);
第四步:形成习惯,限定内容、范围(时间不能超过该课时的1/5)。
(2)注意的方面:
1、持之以恒;
2、乐于展示;
3、注意全体;
4、做好保底。
方法2:三段式作文构想(全文符后)
四、我在习作教学中的点滴做法:
1、分步实施:第一次习作统一,心中明确学生的习作层次详细记录;
2、分层指导:70─80,80─90,90以上(两周必须交一次)
3、大处着眼:全面、全体,不放过任何一个学生,那怕就是抄一篇也行;
4、小处着手:70─80:至少8次,类型与内容1─8不等。90以上,类型与内容根据表达愿望,确保保底8次,体现不封顶(有4个学生一学期习作次数高达41次)。
五、常见的练习形式:
1、阅读教学中的随堂练习;
2、教育教学中的奖励与处罚;
3、习作教学中的课堂习作;
4、现实生活中的交流需求。
[小学语文教材的把握与运用(五)--还是从评价谈起 (北师大版综和专题)]
篇5:小学语文教材的把握与运用(四)--还是从评价谈起 (北师大版综和)
小学语文教材的把握与运用(四)
--还是从评价谈起
武山县教育体育局教研室 顾建平
三、关于阅读教学
(强调积累体现文本彰显个性)
一、我对阅读教学的理解:
1、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是学生学习阅读方法的过程。
2、阅读是读者和文本之间的对话。是运用方法、实践方法的过程。
问题:(1)考试中学生不会阅读?
①包办太多,讲的太多(一节课讲的时间≥50%);
②读的少,感悟少(字、词、句、段、篇都是我们讲出来的,通过种种预设得到的所谓的准确答案)。
二、阅读教学做什么?
1、激发兴趣(考查的方法:①课外阅读量;②阅读笔记;③参与讨论的积极性;④对课文阅读之后留下的印象);
2、积累知识与方法(考查的方法:①量:背诵、默写、课外阅读文章的篇目、报刊杂志等;②质:背诵、默写的正确、流利程度,学生对资料的选择等);
3、养成习惯(考查的方法:①积累的多少;②读书笔记;③阅读的态度等);
4、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理解、正确把握文本的价值取向的程度等。比如:
(1)《跳水》:①从船长身上体会:沉着果断;
②从孩子身上体会:一时好胜,赌气而不顾危险; ③从水手身上体会:开玩笑要注意分寸。
(2)《曹冲称象》:用人代替石头也很可取;
(3)《小猴下山》:玉米、桃子、西瓜、小兔一个比一个值钱(不正确的价值取向)。
(4)《龟兔赛跑》:让乌龟二次获胜的方法中,请个小乌龟帮忙把岔路口的路标转换个方向(不正确的价值取向)。
问题:(2)以上四点在试卷上都没有明确地体现与反映,我们教育教学的成果将如何体现出来?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教材的副主编陈铮教授说过这样一句话:“喜欢做、乐于做就没有负担了,负担重是因为不想做,不喜欢,没有兴趣”。
以上四点与考高分,取得好成绩并不背离,也许起初见效慢,但后发力强,持久,有韧性学生终身受益。
三、《课标》中关于阅读教学的体现:
1、兴趣与习惯:
第一学段(1─2)喜欢阅读,感受乐趣。喜爱图书,爱护图书。
第二学段(3─4)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
2、阅读方法:
(1)第一学段(1─2)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学段(3─4)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三学段(5─6)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①学习默读,不出声,不指读。
②初步学会默读,提出疑问。
③每分钟默读300字。
(3)①借图读文章。
②略读文章,粗知文意。
③浏览文章,探究性阅读。
(4)①读读背背诗文。
②诵读诗文,体验情感,领悟内容。
③诵读诗文,能注意声调、节奏,学会品诗。
3、词句的理解:
(1)联系上下文、生活理解词句。
(2)联系上下文、工具书、生活积累理解关键词的表达作用。
(3)联系上下文、工具书、生活积累理解关键词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感情色彩,推想词句意义,表达效果。
(4)内容领悟
第二学段(3─4)初步把握主要内容,体会情感。
第三学段(5─6)揣摩表达顺序,体会情感,初步领悟表达方式,有个性化阅读的主张。
(5)文体把握:
第一学段(1─2)童话、寓言、故事、儿歌、童谣、诗歌(读读背背,识字写字。有趣,想说)。
第二学段(3─4)叙事作品:体会人物命运、喜怒哀乐(想说),诗歌(读读背背,理解词句)。
第三学段(5─6)①说明性文章:体会要点,说明方法。②叙事作品:能归纳出事件的梗概,印象深刻的内容,说出阅读感受。③诗歌(重点感悟,诵读欣赏):了解诗意,诗情。(能从阅读中受到感染、激励、向往、追求)
(6)标点符号:
第一学段(1─2)体会句号、问号、感叹号的不同语气。
第二学段(3─4)体会句号、逗号的不同用法,冒号、绰号的一般用法。
第三学段(5─6)顿号与逗号,分号与句号的区别。
(7)积累:
第一学段(1─2)背诵优秀诗文50篇,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
第二学段(3─4)背诵优秀诗文50篇,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
第三学段(5─6)背诵优秀诗文60篇,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
四、对三维目标的体现:
1、体现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
2、注意了目标的阶段性、层递性、连续性;
3、关注了阅读的兴趣、方法、习惯、量的积累、阅读的速度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小学语文教材的把握与运用(四)--还是从评价谈起 (北师大版综和专题)]
篇6:小学语文教材的把握与运用(六)--还是从评价谈起 (北师大版综和)
武山县教育体育局教研室 顾建平
五、关于口语交际
一、关于口语交际,《课标》“教学建议”中指出:
“口语交际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指出了口语交际的重要作用和重要意义)。
“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 (指出了口语交际的目标是什么)。
“口语交际听与说双方的互动过程” (指出了口语交际的是什么,是对口语交际的定义)。
“教学活动主要应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 (指出了口语交际的组织形式)。
“努力选择贴近生活的话题,采用灵活的形式组织教学,不必过多的传授口语交际的知识”(指出了口语交际的组织教学活动的素材来源和导向)。
“鼓励学生在各科教学活动以及日常生活中锻炼口语交际能力” (指出了口语交际的与其它学科之间的整合)。
二、口语交际的具体目标:
第一学段(1─2)1、学讲普通话,逐步养成讲普通话习惯;
2、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 3、听故事、看音像作品,能复述大意和精彩情节; 4、能较完整地讲述小故事,能简要讲述自己感兴趣的见闻; 5、与别人交际,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
6、有表达的自信心,积极参加讨论,对感兴趣的话题发表自己的意见。
(3、4侧重于能力培养);
(1、2、5、6则侧重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口语交际习惯地养成主要在于第一学段,也就是,第一学段我们必须养成学生良好的口语交际习惯;
如果说第一学段注意习惯的养成,侧重于三维目标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那么,第二学段则侧重于过程与方法,注意能力的培养:
第二学段(3─4)1、能用普通话交谈,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并能就不理解的地方向人请教,就不同的意见与人商讨;
2、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能简要转述;
3、能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并能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4、能具体生动地讲述故事,努力用语言打动他人。
第三学段(5─6)1、与人交流能尊重、理解对方;
2、乐于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3、听他人说话认真耐心,能抓住要点,并能简要转述; 4、能根据交流的对象和场合,稍作准备,做简单发言; 5、在交流中注意语言美,抵制不文明语言。
问题(1)不会听,听不明白?
1、 齐声回答问题;
2、 抢答动口不动手;
3、 注意力不集中或听觉刺激过弱。
问题(1)交际中,发表自己的见解或主张缺乏全面的思维?
这是由学生各方面的综合素质决定的:包括听的能力,说的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谴词造句的能力,语言的综合概括能力等。
三、听是基础,说是关键,境是桥梁,双方互动,点面结合。
[小学语文教材的把握与运用(六)--还是从评价谈起 (北师大版综和专题)]
【小学语文教材的把握与运用】相关文章:
4.语文教材
7.高一语文教材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