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下册《麦哨》教学反思
“重生之田园脆鸡”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7篇四年级语文下册《麦哨》教学反思,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四年级语文下册《麦哨》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篇1:四年级语文下册:《麦哨》
四年级语文下册:《麦哨》
一:学习目标
1:认识8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体会作者丰富生动的语言,感受乡村孩子的淳朴自然、欢快清新的童年生活。
3:积累文中的.优美语言。
二:由图入题
1:观察插图或教学挂图,你猜一猜,课文描写的是什么地方,什么季节的什么情景?(盛夏时节乡间田野孩子们无拘无束的生活情景)
2:乡村孩子的生活是怎样的?认真读一读课文吧!(板书课题)
三:感知课文
1:自由读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看看课文几次写到“麦哨”?是怎样描写的?你从中能感受到什么?(首尾两次写到“麦哨”。你呼我应,此起彼伏,欢快柔美;乡村孩子在田野中无拘无束的快乐游戏)
2:默读课文,画出重点词句,写出真实感受。
3:组内交流。
4:全班交流。
四:品味语言
1:画出你自己最喜欢的语言,试着读出喜欢的感情。
2:教师巡视指导朗读。
3:指名有感情的朗读自己最喜欢的部分。
五:扩展阅读
阅读选读课文中的《可爱的草塘》。
课后反思:
四年级语文下册:《麦哨》教学设计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请注明出处!
篇2: 《麦哨》四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1:认识8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体会作者丰富生动的语言,感受乡村孩子的淳朴自然、欢快清新的童年生活。
3:积累文中的优美语言。
二:由图入题
1:观察插图或教学挂图,你猜一猜,课文描写的是什么地方,什么季节的什么情景?(盛夏时节乡间田野孩子们无拘无束的生活情景)
2:乡村孩子的生活是怎样的?认真读一读课文吧!(板书课题)
三:感知课文
1:自由读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看看课文几次写到“麦哨”?是怎样描写的?你从中能感受到什么?(首尾两次写到“麦哨”。你呼我应,此起彼伏,欢快柔美;乡村孩子在田野中无拘无束的快乐游戏)
2:默读课文,画出重点词句,写出真实感受。
3:组内交流。
4:全班交流。
四:品味语言
1:画出你自己最喜欢的语言,试着读出喜欢的感情。
2:教师巡视指导朗读。
3:指名有感情的朗读自己最喜欢的部分。
五:扩展阅读
阅读选读课文中的《可爱的草塘》。
篇3: 四年级下册《麦哨》教后反思
认认真真读文,简简单单环节,扎实落实目标,积累优美句段,既有“走出去”的了解内容,又有“走回来”的言语形式的关注,跟随陈益作者的语言文字,我们也和乡里的孩子们一桶感受乡村童年生活的美妙快乐,无拘无束。
1.梳理字词,了解“写什么”
本课的导语特别简单,读文,找出喜欢的部分,读一读,交流理由,看看文中的孩子生活是怎样的?带着问题,孩子们走进课文,自由练读,教师巡视,检查预习情况,常规坚持做,我发现了好些孩子坚持画思维导图。
结合课文朗读,我从插图入手,说说看到了什么?这样的生活你喜欢吗?激发兴趣为先。接着梳理一些字词的读音,关注了几个多音字,基础还是要大扎实了,才能更好地往前行。
接着便是课文主要内容的了解,这篇课文主要内容的概括特别容易,谁在哪里做什么?有了这条线,孩子们概括的“乡村的孩子们在田野、在湖畔,边割草,边玩耍,边吹响麦哨的欢乐情景。于是,走进文章的第一把钥匙打了了“写什么”之门。
2.关注言语,体会“怎么写”
这是本文的重点,我还是放手让孩子们读中找,读中悟。首先,我展示了一个孩子的思维导图,清新的结构引入眼帘,孩子们好厉害,一下子就找到了作者写作秘妙之一(首尾呼应),再读加深体会。其次聚焦中间部分,读后交流讨论,喜欢的语句,理由。“拟人、比喻、排比”的优美句段一一罗列出来,还是再读加深体会,当然还有适时的`批注。孩子们学会了在交流中、在课件展示中及时积累,补强笔记,很好的阅读习惯。在朗读体会中,走进文章的第二把钥匙打开了“怎么写”之门,这是最大的收获。
3.回扣课题,感悟“为什么写”
文章不是无情物,这篇文章也不例外。在体会首尾呼应的巧妙结构外,我多做了一步,那就是,这样的结尾有什么好处?仅仅是在写孩子们吹响麦哨吗?
点题梳理感悟,原来作者巧妙借助“麦哨”这条线索,暗示着是孩子们童年的生活也如麦哨的声响那样欢快、柔美、幽远、绵长。“以小见大”表达了作者对乡村美景的赞美,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与向往。孩子们纷纷点头,及时笔记。点拨提升,走进文章的第三把钥匙打开了“为什么写”之门。
找准这三把钥匙,语文教学也可以简单而清晰。
篇4:《麦哨》教学反思
《麦哨》是人教版第八册第六单元中的一篇略读课文。在备课过程中,我先是结合课文的教学要求来看,觉得略读课文教学的大体步骤是:先由学生参照连接语中的提示,独立阅读、思考、交流,初步体会内容;然后抓住一两个重点问题,可以是内容的,也可以是写法的,引导学生讨论、交流。所以在备课时,我是这么理解《麦哨》一文的。作者陈益满怀喜悦之情描写了盛夏季节乡间田野里即将丰收的景象和孩子们在其间无拘无束地玩耍嬉戏的情形,向我们展现了乡村孩子天真、纯朴、可爱的形象,全文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情趣。课文以盛夏的乡村特有的“麦哨”为题,富有诗意。以麦哨的声音为线索,开头设疑。接着点出湖畔割草的孩子,重点描写了孩子们生活的自然环境和他们生活在这种天然娱乐场所中游戏的情形。最后再次以欢快柔美的哨声作结。全文首尾呼应,行文流畅,意韵悠长,暗示着孩子们的童年生活也如同那麦哨的声响,欢快、柔美,悠远、绵长。语言生动优美,比喻、拟人手法运用得形象传神,既有画的意境美,又有音乐的韵律美。细细读来,我觉得《麦哨》这篇课文无论是文章的题目、布局构思,还是修辞手法的运用,都不失为学生揣摩文本、领悟文章内涵的蓝本。本课文质兼美,许多语句值得学生去品味积累。但是,在落实各项教学环节的过程中,我仍有以下几点遗憾,感觉到在本课的教学设计及授课过程中还需不断改进,以促进自己在教学中有更多的进步。遗憾一:教学设计中学生对把握文章内容,体会文章思想方面中缺乏针对性问题设计,感觉理解上不够到位。 遗憾二:学生朗读能力还需要多指导。遗憾三:临场应变能力还需要不断提高。我想,只有在探索中多寻找自己的不足和遗憾之处,才会真正的促使自己成长和进步,就让我们在遗憾中学会反思,经受磨练才会不断铸造出教学中的完美!
《麦哨》教学反思
《麦哨》是人教版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中的一篇略读课文,描写了盛夏时节乡间田野里即将丰收的景象和孩子们在其间玩耍嬉戏的情形。
第一次接触这篇课文,就深深地喜欢上了,因为它不仅文质优美,而且韵味隽永,值得品味感悟。通过第一次试教,收获颇丰,有亮点,也有不足之处。现总结反思如下:
亮点: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激励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我设置了课前谈话交流,由极其平常的话题“你去过农村吗?喜欢农村吗?为什么?”入手,调动孩子的生活经验,既引领孩子在一定程度上认识到了农村的生活情趣,又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有助于学生进入课文学习,理解意境。
果然,在课前谈话中,孩子们就自己眼中的农村畅所欲言,师生间的距离一下子就缩短了。
接着,我又以麦哨为引子,介绍了麦哨的做法,为孩子们模仿吹麦哨声音,还鼓励孩子们上课专心听讲,积极思考。这一招,相当有效,孩子们马上进入了学习热潮,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思考问题,对学习《麦哨》一文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
为了进一步激发孩子们学习兴趣,我及时在学习过程中,对孩子的表现作出评价。当孩子们兴趣盎然地自由朗读课文后,我不失时机地送上一句“你们朗读课文的声音真美妙!丝毫不亚于悦耳的麦哨声!”当孩子们对课文的感悟有其独到之处时,又立即送上一个大拇指,或报以热烈的掌声,或送他一个真诚的微笑,时刻以自己的态势语鼓励孩子。当部分孩子进入疲劳状态,读课文拖腔拉调时,我就热切地提醒他们“来点美感!”孩子们又摇头晃脑地投入到课文的品读当中。
2、以生为本,发展学生。
《课程标准》指出:“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有效地实施有差异的教学。”因此,无论是在平时的教学中,还是在《麦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我都能立足于学生实际,关注到学生的学,不仅做到“眼中有学生”,而且努力把学生放在第一位,尽量引领学生学有所得。
在《麦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当学生回答问题语言表述不完整,或有语病时,我都会及时提醒他们,给足时间,让他们自行纠错。当一个孩子读课文漏字时,在肯定他的优点之后,鼓励他别急,不要漏字,把句子读通顺。
尤其是在词语教学这一环节中,我竖起耳朵,仔细听,找出学生容易读错的生字新词,采取各种方式,一遍又一遍地指导他们读准确,直到大家都能读正确为止。
为了让所有的孩子在读中有所提升,我放慢教学节奏,为孩子们创设读的平台,有自由读、默读、齐读、小组读、男女声呼应读、师生配合读等,各种读法交*进行,目的只有一个:语文教学,一定要让孩子读有所得,读有所长。
不足:
1、部分教学环节过于冗长
像结尾时,不应该再让孩子们阅读另一篇《麦哨》,不但拖拉了时间,而且造成了学生的疲劳。
2、重点不是很明显
课文各部分教学平均使用力气,主次不明显,重点不突出。语文课堂教学最忌平均使用力气。尽管是略读课文,更应突出教学重点,做到有的放矢,有取有舍,不能面面俱到。
3、各教学环节之间的衔接不是很自然
由于是仓促备课上课,教学环节之间的衔接,有些显得有点生硬。应该静下心来,仔细斟酌,精益求精。
4、教学设计有待于调整。
灵动的课堂,精彩的生成,源于精心的预设。教学设计不仅应该从大处着眼,还应该从小细节入手。任何细节都应该有很好的处理方案,尤其是文中优美句子的朗读与感悟的教学引领,应精致,不应粗枝大叶。
《麦哨》教学反思
兴庆区上前城小学 赵淑梅
教学本课时,我让学生在读过课文前的阅读提示后,针对课题质疑,如“今天乡村孩子的生活是怎样的?作者怎样通过麦哨反映出了今天乡村孩子的生活?”这样使学生带着问题、带着好奇心去读书;在学生充分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讨论交流由课题产生的问题,这样在交流中感受到乡村孩子的纯朴可爱,乡间绿色的美丽,孩子们玩耍的内容贴近自然……最后我又引导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句段,有感情地读给大家听,并说说喜欢的原因。这样不仅巩固了读的感情,也加深了对课文中语句的理解。课后我又鼓励学生摘抄自己喜欢的词句,达到积累语言的目的。值得高兴的是在这节课中学生读得投入、有兴致,一些平时不能大胆读的同学,也能大胆主动地参与其中,读自己想读的语句,课堂气氛活跃。
《麦哨》教学反思
《麦哨》是新课程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选学课文,文章一共有8个自然段段。课文的1、2自然段和7、8自然段采用前后呼应的形式,写了孩子们欢快、柔美的麦哨声。课文中间的4个自然段则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了4幅乡村孩子快乐生活的场面。
教学中,我先从已有的知识积累入手,帮助学生理解课题。通过分别给“麦”“哨”组词,使学生自然地理解了“麦哨”的意思。接着以培养学生语感为出发点,重视学生语言的积累与表达。学习1、2、7、8具体描写麦哨的段落,以读好“呜卟,呜卟”的麦哨场声为入口,引导抓住课文中“忽高忽低,一声呼一声应、你呼我应、此起彼落”等词语体会这欢快、柔美的麦哨声。同时又通过回答第2、8段的问题引导学生一问一答朗读,达到在诵读中感悟语言、积累语言的目的,同时又在一问一答的朗读中体会课文问句的作用。最后在整体回归中欣赏课题《麦哨》,感受课文前后照应的写法,感受结尾“传得很远很远……”的意味。但是课上下来,自我感觉学生没读够,没读好,也没说够,没说好,留下很多的遗憾。
[《麦哨》教学反思]
篇5:《麦哨》教学反思
《麦哨》是人教版第八册第六单元中的一篇略读课文。在备课过程中,我先是结合课文的教学要求来看,觉得略读课文教学的大体步骤是:先由学生参照连接语中的提示,独立阅读、思考、交流,初步体会内容;然后抓住一两个重点问题,可以是内容的,也可以是写法的,引导学生讨论、交流。所以在备课时,我是这么理解《麦哨》一文的。作者陈益满怀喜悦之情描写了盛夏季节乡间田野里即将丰收的景象和孩子们在其间无拘无束地玩耍嬉戏的情形,向我们展现了乡村孩子天真、纯朴、可爱的形象,全文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情趣。课文以盛夏的乡村特有的“麦哨”为题,富有诗意。以麦哨的声音为线索,开头设疑。接着点出湖畔割草的孩子,重点描写了孩子们生活的.自然环境和他们生活在这种天然娱乐场所中游戏的情形。最后再次以欢快柔美的哨声作结。全文首尾呼应,行文流畅,意韵悠长,暗示着孩子们的童年生活也如同那麦哨的声响,欢快、柔美,悠远、绵长。语言生动优美,比喻、拟人手法运用得形象传神,既有画的意境美,又有音乐的韵律美。细细读来,我觉得《麦哨》这篇课文无论是文章的题目、布局构思,还是修辞手法的运用,都不失为学生揣摩文本、领悟文章内涵的蓝本。本课文质兼美,许多语句值得学生去品味积累。但是,在落实各项教学环节的过程中,我仍有以下几点遗憾,感觉到在本课的教学设计及授课过程中还需不断改进,以促进自己在教学中有更多的进步。遗憾一:教学设计中学生对把握文章内容,体会文章思想方面中缺乏针对性问题设计,感觉理解上不够到位。 遗憾二:学生朗读能力还需要多指导。遗憾三:临场应变能力还需要不断提高。我想,只有在探索中多寻找自己的不足和遗憾之处,才会真正的促使自己成长和进步,就让我们在遗憾中学会反思,经受磨练才会不断铸造出教学中的完美!
篇6: 《麦哨》教学反思
《麦哨》(人教版课标本八册)是一篇略读课文。作者满怀喜悦之情描写了盛夏时节乡间田野里即将丰收的景象和孩子们在其间玩耍嬉戏的情形,全文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情趣。课文以麦哨的声音为线索,开头设疑,“‘呜卟,呜卟,呜……’田野里,什么声响和着孩子的鼻音,在浓绿的麦叶上掠过?一声呼,一声应,忽高忽低,那么欢快,那么柔美。”接着点出湖畔割草的孩子,紧跟着重点描写了孩子们生活的自然环境和他们在这种天然娱乐场中游戏的情形,最后再次以欢快柔美的麦哨声作结,“是谁又吹响了那欢快、柔美的麦哨?一忽儿,四处都响了起来,你呼我应,此起彼落。那欢快的哨声在撩起麦浪的东南风里,传得很远、很远……”全文首尾呼应,行文流畅,意韵悠长,暗示着孩子们的童年生活也如同那麦哨的声响,欢快、柔美,悠远、绵长。本文的语言生动优美,比喻、拟人手法运用得形象传神,细细读来既有画的意境美,又有音乐的韵律美。
这样的美文,如何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以及教师的引导作用,让学生在美的情境中学习,得到美的感受,又切实得到语言文字的收获呢?所以,教学时把握住教学思路:引领学生在读文中赏析;在读文中积累;在读文中学习作。
篇7: 《麦哨》教学反思
朗读能力是学生必备的语文基本功之一。而朗读能力的培养,非一日之功,需要日积月累,不断训练。怎样才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朗读水平呢?请看《麦哨》的一个片段,老师引导学生找到描写农村美丽景色的句子之后,学生开始自由朗读课文,但并非很投入。根据实际情况,教师调整了导读书的最高境界是:把文字都读活了,演变成一幅幅美妙的图画。我们来比一比,谁把文字读成的画面最美!
学生争先恐后地再次投入了对课文的朗读之中,个个摇头晃脑,声情并茂。“把文字读成美丽的画面”,这样一句简单的话语,却激起了学生高涨的读书欲望。在琅琅书声中,无声的文字转变成有声的语言,这有声的语言,又在孩子们的头脑中,渐渐地演变成一幅幅美妙的画面。从他们那无限憧憬的眼神中,可以看出他们读书的投入程度。“把文字读成美丽的画面”,使学生在语言文字与思维火花的撞击中,产生共鸣效应,从而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把文字读成美丽的画面”,提醒着教师以读代讲,以读代练,以读促思,化抽象的语言文字为具体形象的画面。这样,可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引领学生读出文章的“味”来――读出音韵,读出意境,读出情趣。
篇8:《麦哨》教学反思
《麦哨》(人教版课标本八册)是一篇略读课文。作者满怀喜悦之情描写了盛夏时节乡间田野里即将丰收的景象和孩子们在其间玩耍嬉戏的情形,全文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情趣。课文以麦哨的声音为线索,开头设疑,“‘呜卟,呜卟,呜……’田野里,什么声响和着孩子的鼻音,在浓绿的麦叶上掠过?一声呼,一声应,忽高忽低,那么欢快,那么柔美。”接着点出湖畔割草的孩子,紧跟着重点描写了孩子们生活的自然环境和他们在这种天然娱乐场中游戏的情形,最后再次以欢快柔美的麦哨声作结,“是谁又吹响了那欢快、柔美的麦哨?一忽儿,四处都响了起来,你呼我应,此起彼落。那欢快的哨声在撩起麦浪的东南风里,传得很远、很远……”全文首尾呼应,行文流畅,意韵悠长,暗示着孩子们的童年生活也如同那麦哨的声响,欢快、柔美,悠远、绵长。本文的语言生动优美,比喻、拟人手法运用得形象传神,细细读来既有画的意境美,又有音乐的韵律美。
这样的美文,如何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以及教师的引导作用,让学生在美的情境中学习,得到美的感受,又切实得到语言文字的收获呢?所以,教学时把握住教学思路:引领学生在读文中赏析;在读文中积累;在读文中学习作。
一、在读文中赏析
赏析有玩赏的意思,指因爱好某种东西而观看,后解释。在读文中赏析,有细细品味的意思,而且这种细细品味有两层要义:首先,这是乐于参与、主动积极的参与。不是教师的牵引下,对知识点的枯燥分析;其次,赏是为了析。反复读文后能体验写作特色、方法以及优美的词句。在读文中赏析,使语文学习学得趣味十足,又学习文章写作方法,从而综合提高语文素养,如《麦哨》第3自然段:“那一张红扑扑的脸蛋,蒙上了一层晶莹的细汗,犹如一朵朵沾满露珠的月季花。”把蒙上了一层晶莹细汗的孩子们红扑扑的脸蛋比成是沾满露珠的月季花,既写出了孩子的可爱,又非常贴切,连蒙上的晶莹汗珠也考虑到了,带了进去,成了“沾满露珠的”,对这一句的赏析,可以是这样的:
师:请同学们读一读这一句,看看其中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当学生说了比喻,则追问引导学生说出把脸蛋比成月季。这个过程中,学生也能进行分析,但这样的分析绝不是赏析,因为这个过程只是枯燥的分析,没有乐,没有体验,也没有情感的参与。
课堂二:引导学生结合想象、上下文体会月季花。初读文本后——
师:你印象中的月季花是怎样的?指名学生答。
生:美丽的、好看的、鲜艳的……(这时候的学生还只是为了应付教师的问题)
师:没细细看过沾满露珠的月季花吧,准备好了吗?我看谁看得最认真(出示一张张各种月季的图片),看到了吗?怎样的月季?
学生1:娇贵的月季、粉嫩的月季。
学生2:五颜六色的月季。
学生3:色彩艳丽、迷人的月季。
学生4:五彩斑斓、色彩明丽、绚丽多彩的月季。
学生5:高贵的、鲜艳的、引人注目的月季……
师:为什么可以用月季来比孩子们呢?引导感受“白竹布衬衫小凉帽,绣花兜肚彩头巾”的孩子们的天真、纯朴、可爱。
师:如果不这样比,还可以怎样比?出示句式:那一张红扑扑的脸蛋,蒙上了一层晶莹的细汗,犹如。
生:熟透的苹果、玫瑰、辣椒……
师:如果你是孩子,喜欢怎样的描写,为什么?
因为有了前面的.铺垫,学生通过比较得出了文本中比喻的形象传神。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找文本中其余的比喻句,在自读自找交流中巩固如何运用比喻的方法。在这一个片段中,教师的角色有氛围营造者,如月季图片的呈现;有方法指导者,如让学生学会联系上下文、想象;有机会创造者,如给予学生作其它比喻,巩固认知。
二、在读文中积累
积累的是指聚集、积淀,使数目增加。在读文中积累指使词、句、段、篇等知识积少成多、尝试运用。如果说在读文中赏析,是精读课文读书方法的延伸,有时需要教师的引导,那读文中积累更多的要靠学生自己的努力与创新。如读了文本第4自然段,重点体会了句子“金黄的油菜花谢了,结出了密密的嫩荚;黑白相间的蚕豆花谢了,长出了小指头似的豆荚;雪白的萝卜花谢了,结出了一蓬蓬的种子。”在体会到排比中所要表达的丰收、欢乐、喜悦、自豪后,让学生想象,还会有哪些丰收的景象呢,你能不能学样接下去说一说?学生经过思考后,就有了精彩的续文:
生6:粉色的桃花谢了,结出了红中透绿的桃子;
生7:粉红色的樱桃花谢了,结出了又精致又红的樱桃;
生8:白色的玉兰谢了,留下一片生机勃发的绿叶;
生9:地上的西瓜开花了,结出了又大又红的大西瓜;
……
在这样的课堂读书中,学生不仅是对文本形式的模仿,也是积累。积累了个人经验,积累了这样精彩的描写方式,为习作由说到写架设桥梁。
三、在读文中练笔
新的《小学语文课程标准》降低了小学生写作的难度:一二年级叫写话;三——六年级叫习作。无论是写话还是习作的提法,都表明了小学阶段作文只是练笔。练笔的形式很多,有仿写词语、尝试片段、填补空白、丰满文章等。究竟采用何种练笔的形式,要看文本的特点,也要根据学生的状况,根据年级、单元的特点确定一个重点。
《麦哨》形式美,首尾呼应;词句更美,比喻、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恰到好处的运用营造了美的氛围;开头用象声词,引人入胜等等。要学生一下子学会这么多的写作方法有难度,可先学文中写乡村美景词句整齐的手法,如“一声呼,一声应”、“那么欢快,那么柔美”、“玩累了,喊渴了”、“嚼嚼,吮吮”、“呜卟,呜卟”,都句式对称,非常富有节奏感。有学生就这么写:
“我们在小竹林里挖竹笋,比谁挖得多;我们又在小泥路上比跑步,比谁跑得快。”
“看着鸭子在水中嬉戏,鸡在场地玩耍。”
“我们再也招架不住香味的诱惑,大家拿起勺子,直冲锅边,狼吞虎咽起来。”
……
这样的仿写,既是练笔,也写出了小作者自己的农村生活乐趣。当然,还应承认差异:学生个体的差异,由此标准也应有差异。能力强的学生多用几种方法,如同样是比喻,一般学生把“渗着汗珠红扑扑的脸蛋”比成熟透的苹果、玫瑰、辣椒,就不错了,可另外一些学生就应更具体,比成娇嫩欲滴的玫瑰、沾满露珠的月季……焉知能力强的学生不是这样慢慢由不会到会转化来的?
篇9:《麦哨》教学反思
这样的美文,如何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以及教师的引导作用,让学生在美的情境中学习,得到美的感受,又切实得到语言文字的收获呢?所以,教学时把握住教学思路:引领学生在读文中赏析;在读文中积累;在读文中学习作。文章形式美,首尾呼应;词句更美,比喻、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恰到好处的运用营造了美的氛围;开头用象声词,引人入胜等等。要学生一下子学会这么多的写作方法有难度,可先学文中写乡村美景词句整齐的手法,如“一声呼,一声应”、“那么欢快,那么柔美”、“玩累了,喊渴了”、“嚼嚼,吮吮”、“呜卟,呜卟”,都句式对称,这样效果会好些。
篇10:《麦哨》教学反思
我们的教学应该为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服务,包括认知水平的提高、学习技能的掌握与熟练、思维能力的形成与发展等等。我们在提倡人文、感悟情感的同时,不能否定工具、忽视语言文字,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和谐统一才是语文教学的完美。在《麦哨》一课中,我把语言文字的训练落到实处。如:课堂教学一开始,让学生大家注意“和、应”的读音,作者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排比、比喻、拟人),我在教学这修辞手法时进行句式练习,让学生体验它们在文章中的作用。讲排比句,用新旧知识的联系来体验。课堂中我让学生抓重点词句深入感受田园风光的柔美时,联系《桂林山水》中的排比句学习。这些不仅渗透着教师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引导,还落实了知识点。板书也对文本起了提纲挈领的效果。
我又用生动的语言描述看到的景物。这些语言文字的训练,都是立足于教材,与课堂教学内容有机融合的,不是为了训练而训练。
在教学中,通过美的情境和美的语言,陶冶学生美的情操,让学生体验美、感受美、欣赏美。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课文给我们展示的是一幅幅令人向往的乡村图,同时,这篇课文语言生动优美,极富特色,如“白竹布衬衫小凉帽,绣花兜肚彩头巾”、“那一张张红扑扑的脸蛋,蒙上了一层晶莹的细汗,犹如一朵朵沾满露珠的月季花。”源于这是一篇自读课文,我把教学的重点落在了田野美景上。先通过学生自主圈画表示色彩的词语,感悟色彩的美,再抓重点词“擎”来体会丰收的喜悦。情境美与语言美融合一起,激发了学生热爱乡村、热爱语文的情感。
四、注重读写结合的能力
在理解和感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发现语言规律,并熟读积累,定能使文本丰富的语言滋润学生的心灵。另外,作为本单元最后一课的学习,引入拓展阅读,尝试写作练习,把学习的视角引向了广阔的天地,使得文已尽,而学无尽、意未尽。孩子们用最质朴的语言,展现了乡村风情和特色,这既是一次有意义的课堂练笔,又是对文本的丰厚。
不足:
1、朗读指导不够到位
在这堂课中,孩子们读得很多,形式也很丰富,有齐读、个别读,男女生读、引读等,但是孩子们在读的效果上,没有得到提高。孩子们情感十分充沛,可却不能借助朗读表达出来,这真是一大遗憾。究其原因,是由于我的朗读指导不够细致,点拨不够到位。其实当孩子的情感已经丰富却无法用朗读表达时,我就要做一些润物无声的技巧点拨了。
2、重点不是很明显
课文各部分教学平均使用力气,主次不明显,重点不突出。语文课堂教学最忌平均使用力气。尽管是自读课文,更应突出教学重点,做到有的放矢,有取有舍,不能面面俱到。
3、各教学环节之间的衔接不是很自然
由于是仓促备课上课,教学环节之间的衔接,有些显得有点生硬。应该静下心来,仔细斟酌,精益求精。
4、教学设计有待于调整。
灵动的课堂,精彩的生成,源于精心的预设。教学设计不仅应该从大处着眼,还应该从小细节入手。任何细节都应该有很好的处理方案,尤其是文中优美句子的朗读与感悟的教学引领,应精致,不应粗枝大叶。
篇11:《麦哨》教学反思
《麦哨》描写了盛夏时节乡间田野里即将丰收的景象和孩子们在其间玩耍嬉戏的情形。它不仅文质优美,而且韵味隽永,值得品味感悟。
这样的文章有很多教学点,可这毕竟是一篇略读课文,略读课文是学生唱主角,强调学生自读自悟,迁移运用在精读课文学习获取的知识经验,在略读实践中提高独立阅读的本领。尽管在设计教案的时候,我遵循这一原则,可是,在实际教学中又不由自主的犯了多讲的毛病,部分教学环节过于冗长,尤其是“赏田园画意”这一环节,自己觉得课文写的很美,处处值得学生领悟,有牵着学习的痕迹。课文其他部分教学力气也不少,主次不够明显,重点不够突出。略读课文更应突出教学重点,做到有的放矢,有取有舍,不能面面俱到。
教学设计还是有问题。灵动的课堂,精彩的生成,源于精心的预设。教学设计应该以备教法为主,不能忘记“课文不过是个例子”这句话,语言的积累固然重要,但是为什么安排这样一篇略读课文在本单元的结尾,有他特殊的使命,应该突出应有的作用,而不是上成一篇美文欣赏课。
篇12:《麦哨》教学反思
《麦哨》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我力求透过优美的语言文字,创设文中的情景,上出美感,上出诗意。
一、创设美的情境
在作家陈益先生的笔下,这是一方沃土,洋溢着丰收的喜悦,孕育着天真可爱的孩子们。可是我们的孩子们很少看到田野,即使见过,也未必见过五彩缤纷的田野,更不用说产生如此丰富、喜爱的情感。没有生活体验,单纯靠纯美的文字如何能使孩子入情入境。
所以课始揭题时,我选用了一组乡村田园景色的图片,配上《茶园春色》的音乐播放,这样纯美的田园画面一下子吸引了孩子的眼球,令他们眼前一亮,带给他们一个全新的感觉,激发他们的情感。
二、营造美的氛围
这篇课文以麦哨的声音为线索,开头设疑。接着重点描写了湖畔割草的孩子们生活的自然环境和他们游戏的情形。最后再次以欢快柔美的哨声作结。全文首尾呼应,行文流畅,意韵悠长。我也创造了一个麦哨萦绕的课堂,在教学中在游戏中吹响麦哨,让学生在欢快的学习中懂得乡村孩子的麦哨声欢快、柔美、你呼我应,此起彼落,悠远,绵长。并引领孩子们感悟语言文字。为了让学生体会吹麦哨的欢快,柔美,我和孩子们一起吹响“呜卟,呜卟,呜……”
并拓展吹响以下三支麦哨:
麦哨1:“呜――卟,呜――卟……”
麦哨2:“呜卟――,呜卟――……”
麦哨3:“呜――卟――,呜――卟――……”
孩子们在欢快的吹响声音里体验到吹麦哨的一声呼,一声应,忽高忽低,欢快,柔美,你呼我应,此起彼落的感觉和效果。
三、品味美的语言
我把品味文字的重点放在田野美景这块。设计了三个层次感悟,一是感悟田野的色彩美,先是通过圈画表示颜色的词语,读读这些词语,感受色彩的美感,想象画面,田野就是一幅五彩斑斓的画卷。二是感悟田野丰收美,找出表现丰收的语句,如:“根麦秆都擎起了丰满的穗儿”,“结出了秘密的.荚”“结出了一蓬蓬的种子”让学生懂得田野奏响了一曲欢庆丰收的赞歌。三是感悟语言美,描写田园的部分语言生动优美,排比、比喻、拟人手法运用得形象传神,既有画的意境美,又有音乐的韵律美。细细读来,这篇课文无论是布局构思,还是修辞手法的运用,都不失为学生揣摩文本、领悟文章内涵的好文章。最后让学生懂得作者描写的这几种作物生长都是有顺序的,写作的顺序不能颠倒,体会到一切作物都是在自然生长中,和谐有序。
四、读出美的境界
在这堂课中,孩子们读得很多,形式也很丰富,有齐读、个别读,分组读、引读等,孩子们情感十分充沛,通过朗读表达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同时也表现出对乡村孩子生活的自由自在、幸福快乐充满了向往。整节课,孩子们在愉悦的情景中学习,孩子的情感已经丰富,我稍做一些润物无声的技巧点拨,使感悟和朗读有机结合,使朗读做到技巧和情感的统一,同时这也是我要继续努力的方向。
五、存在问题
在整堂课中,我带领孩子欣赏美图,品味文字,朗读抒情。而最能引起孩子共鸣的是乡间的游戏生活。乡下孩子们的游戏跟城里的孩子不同。他们因地制宜,玩得都是天然的游戏。在草地上随便打几个滚,和伙伴们摔次跤,翻个跟头,就能快乐好一阵子呢。但是让我没想到的是当我问到:你最喜欢哪个部分时,全部孩子中喜欢吹麦哨这部分的寥寥无几,问及原因是没见过麦哨。看来在备教材、备教法的同时,备学生也是十分重要的。备学生的目的是为了做到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以及具体需要等,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进行教学。只有事先“备好了学生”,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
篇13:《麦哨》教学反思
《麦哨》是一篇关于农村孩子生活的文章,既写出乡村田园的美丽、自然,也勾画出了农村孩子的纯朴、可爱的性格和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
《麦哨》中的农村孩子的生活,与今天农村孩子的生活是十分相似的。但在教学中,学生对这篇课文的学习,引起了我的深思。
深思一:提问:农村孩子生活得怎样?学生答不出?再问文中农村孩子生活是怎样的?学生立刻举起了手。这立刻让我反思到自己教学的失败。我原以为,我所教的都是农村孩子,他们对这类文章应该是很有体会的,但是我错了。孩子们注重了对文章的阅读、分析,缺乏将自己的亲身生活与与课文结合起来学习的能力,学生对学习囿于书本,缺乏感性与理性的结合,不明白自己其实就是文中的孩子。
深思二:我马上改变了教学方法,对割草、翻跟头都文段的描写,让学生联系自己平常放牛、割猪草、玩耍的情景体会,果然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于是这堂课又让我有了一个想法,应该把学生带到田野里去上课,对乡村田园的审美,对农村孩子生活的体验,其效果都会不言而喻。同时也让我明白了,阅读教学的方法其实还有很多,需要我们一线老师更多的寻找、实践、探求、提炼。
篇14:《麦哨》教学反思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激励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我设置了课前谈话交流,由极其平常的话题“你去过农村吗?喜欢农村吗?为什么?”入手,调动孩子的生活经验,既引领孩子在一定程度上认识到了农村的生活情趣,又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有助于学生进入课文学习,理解意境。
果然,在课前谈话中,孩子们就自己眼中的农村畅所欲言,师生间的距离一下子就缩短了。
接着,我又以麦哨为引子,介绍了麦哨的做法,为孩子们模仿吹麦哨声音,还鼓励孩子们上课专心听讲,积极思考。这一招,相当有效,孩子们马上进入了学习热潮,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思考问题,对学习《麦哨》一文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
为了进一步激发孩子们学习兴趣,我及时在学习过程中,对孩子的表现作出评价。当孩子们兴趣盎然地自由朗读课文后,我不失时机地送上一句“你们朗读课文的声音真美妙!丝毫不亚于悦耳的麦哨声!”当孩子们对课文的感悟有其独到之处时,又立即送上一个大拇指,或报以热烈的掌声,或送他一个真诚的微笑,时刻以自己的态势语鼓励孩子。当部分孩子进入疲劳状态,读课文拖腔拉调时,我就热切地提醒他们“来点美感!”孩子们又摇头晃脑地投入到课文的品读当中。
篇15:《麦哨》教学反思
《课程标准》指出:“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有效地实施有差异的教学。”因此,无论是在平时的教学中,还是在《麦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我都能立足于学生实际,关注到学生的学,不仅做到“眼中有学生”,而且努力把学生放在第一位,尽量引领学生学有所得。
在《麦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当学生回答问题语言表述不完整,或有语病时,我都会及时提醒他们,给足时间,让他们自行纠错。当一个孩子读课文漏字时,在肯定他的优点之后,鼓励他别急,不要漏字,把句子读通顺。
尤其是在词语教学这一环节中,我竖起耳朵,仔细听,找出学生容易读错的生字新词,采取各种方式,一遍又一遍地指导他们读准确,直到大家都能读正确为止。
为了让所有的孩子在读中有所提升,我放慢教学节奏,为孩子们创设读的平台,有自由读、默读、齐读、小组读、男女声呼应读、师生配合读等,各种读法交*进行,目的只有一个:语文教学,一定要让孩子读有所得,读有所长。
篇16:《麦哨》教学反思
在备课过程中,我先是结合课文的教学要求来看,觉得略读课文教学的大体步骤是:先由学生参照连接语中的提示,独立阅读、思考、交流,初步体会内容;然后抓住一两个重点问题,可以是内容的,也可以是写法的,引导学生讨论、交流。所以在备课时,我是这么理解《麦哨》一文的。作者陈益满怀喜悦之情描写了盛夏季节乡间田野里即将丰收的景象和孩子们在其间无拘无束地玩耍嬉戏的情形,向我们展现了乡村孩子天真、纯朴、可爱的形象,全文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情趣。课文以盛夏的乡村特有的“麦哨”为题,富有诗意。以麦哨的声音为线索,开头设疑。接着点出湖畔割草的孩子,重点描写了孩子们生活的自然环境和他们生活在这种天然娱乐场所中游戏的情形。最后再次以欢快柔美的哨声作结。
全文首尾呼应,行文流畅,意韵悠长,暗示着孩子们的童年生活也如同那麦哨的声响,欢快、柔美,悠远、绵长。语言生动优美,比喻、拟人手法运用得形象传神,既有画的意境美,又有音乐的韵律美。细细读来,我觉得《麦哨》这篇课文无论是文章的题目、布局构思,还是修辞手法的运用,都不失为学生揣摩文本、领悟文章内涵的蓝本。本课文质兼美,许多语句值得学生去品味积累。
但是,在落实各项教学环节的过程中,我仍有以下几点遗憾,感觉到在本课的教学设计及授课过程中还需不断改进,以促进自己在教学中有更多的进步。遗憾一:教学设计中学生对把握文章内容,体会文章思想方面中缺乏针对性问题设计,感觉理解上不够到位。 遗憾二:学生朗读能力还需要多指导。遗憾三:临场应变能力还需要不断提高。我想,只有在探索中多寻找自己的不足和遗憾之处,才会真正的促使自己成长和进步,就让我们在遗憾中学会反思,经受磨练才会不断铸造出教学中的完美!
篇17:麦哨教学反思
《麦哨》是新课程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选学课文,文章一共有8个自然段段。课文的1、2自然段和7、8自然段采用前后呼应的形式,写了孩子们欢快、柔美的麦哨声。课文中间的4个自然段则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了4幅乡村孩子快乐生活的场面。我被那一幅幅温馨和谐的农村生活场景感动着,被那一句句诗一般的语言感染着。
本文内容浅显,写景意境清新,写人童稚纯朴。教学时,我让学生充分地读书。因为,多读是品位语言的最佳方式。有疑问时读,多读茅塞顿开;有感悟时读,多读理解深入;品位语言时读,多读朗朗成诵。
“麦哨”的声音是课文的线索,紧扣文题初读课文,能快速理清课文脉络。其后,让学生联系文中“和、应、欢快、柔美”等词对 “呜卟呜卟”的麦哨声展开想象,能有效把握学习语言的本质性目标。同时,那欢快而柔美的麦哨声在课堂里吹起一股清新的风,使学生仿佛置身于田园之中。
以“欢快、柔美”为重点,让学生自主读悟,能有效地延续第一层面对“麦哨”的解读,把握课文的主旨,寻找到解读感悟的突破口,并搭建起一个有效的学习空间。在学习中抓重点词句品词想象,使学生对语言的感悟,既有共性又有个性,从而真正品味到文本语言所流淌着的浓浓的情趣。
【四年级语文下册《麦哨》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5.麦哨课文原文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