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文档 > 试题>劝学同步测试题及参考答案

劝学同步测试题及参考答案

2022-07-09 08:20:00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偷摸的汪”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2篇劝学同步测试题及参考答案,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了劝学同步测试题及参考答案,欢迎参阅。

劝学同步测试题及参考答案

篇1:乘方同步测试题及答案

乘方同步测试题及答案

1.填空题

(1)求几个相同因 数的积的运算,叫做_______,即 =an在an中,a叫做_______,n叫做______,an叫做_______;

(2)正数的任何次幂都是______;负数的奇次幂是 _______,负数的偶次幂是________;

(3)乘方

(-2)5的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结果为________;

(4)-25的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结果为________;

(5)在(-2)4中,-2是______,4是______,(-2)4读作_______或读作_______.

思路解析:按照乘方定义及幂的结构解题.

答案:(1)乘方 底数 指数 幂

(2)正数 负数 正数

(3)5个-2的积 -32

(4)5个2的积的相反数 -32 (5)底数 指数 负二的四次幂 负二的.四次方

2.把下列各式写成幂的形式,并指出底数是什么?指数是什么?

(1)(-1 )(-1 )(-1 )(-1 );

(2)(-0.1)(-0.1)(-0.1).

思路解析:根据幂的意义写出.

答案:(1)(-1 )4,底数是-1 ,指数是4;

(2)(-0.1)3,底数是-0.1,指数是3.

10分钟训练(强化类训练,可用于课中)

1.把下列各式写成幂的形式,并指出底数、指数各是什么?

(1)(-1.2)(-1.2)(-1.2)(-1.2)(-1.2);

(2)

(3) .

思路解析:底数是负数或分数时,要用括号将底数括起来,在括号外边写上指数,如(-1.2)5不能写成-1.25,( )6不能写成 .

答案: (1) (-1.2)5,其中底数是-1.2,指数是5;

(2) ( )6,其中底数是 ,指数 是6;

(3) ,底数是b,指数是2n.

2.判断题:

(1)-52中底数是-5,指数是2; ( )

(2)一个有理数的平方总是大于0; ( )

(3)(-1)2 001+(-1)2 002=0; ( )

(4)2(-3)2=(-6)2=36; ( )

(5) = . ( )

思路解析:区别底的符号与幂结果的符号,注意底数是负数和分数时要把该底数用小括号括起来.

答案: (1) (2) (3) (4) (5)

3.计算:

(1)(-6)4; (2)-64; (3)(- )4; (4)- .

思路解析:本题中(-6)4表示4个-6相乘,-64表示64的相反数,切不可看成同样的,且结果互为相反数.(- )4表示4个- 相乘,而- 表24除以3的商的相反数.要注意区别.

答案:(1)1 296; (2)-1 296; (3) ; (4)- .

4.计算:

(1)(-1)100; (2)(-1)101; (3)(-0.2)3; (4)(+ )3;

(5)(- )4; (6)(+0.02)2.

思路解析:根据乘方的定义进行计算.

答案:(1)1; (2)-1; (3)-0.008; (4) ; (5) ; (6)0.000 4.

5.计算下列各题:

(1)(-3)2-(-2)3(- )3;

(2)(-1)(-1)2(-1)3(-1)99(-1)100.

思路解析:由乘方的符号法则,易知对于一个有理数a,有(-a)2n=a2n,(-a)2n+1=-a2n+1(n为整数).本例应依此先确定幂的符号,再进行乘方运算.

答案:(1)-18; (2)-1.

篇2:黄河颂同步测试题及答案

黄河颂同步测试题及答案

一、基础知识题

1、解释下列词语。

① 亘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默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 怪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 炽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出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句( )。

A、土地是我的母亲,我的每一寸皮肤,都有着土粒,我的手掌一接近土地,心就变得平静。

B、我是土地的族系,我不能离开她。在故乡的土地上,我印下我无数的脚印。

C、稻禾的香气是强烈的,辗着新谷的场院辘辘地响着,多么美丽,多么丰饶,没有人能够忘记她。

D、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

3、下列句子所用修辞手法不同的一项是( )。

A、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呼唤我的名字,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召唤我回去。

B、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当我仰望天上的星星,手里握着一把泥土的时候,或者当我回想起儿时的往事的时候……

C、土地是我的母亲,我的每一寸皮肤,都有着土粒。

D、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哩!

4、填空。

《土地的誓言》作者__________,原名__________。

二、阅读题

阅读下列语段,完成习题。

土地是我的母亲,我的每一寸皮肤,都有着土粒;我的手掌一接近土地,心就变得平静。我是土地的族系,我不能离开她。在故乡的土地上,我印下我无数的脚印。在那里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在那稻颗上我捉过蚱蜢,在那沉重的镐头上留着我的手印。我吃过我自己种的白菜。故乡的土壤是香的。在春天,东风吹起的时候,土壤的香气便在田野里飘扬。河流浅浅地流过,柳条像一阵烟雨似的窜出来,空气里都有一种欢喜的声音。原野到处有一种鸣叫,天空清亮透明,劳动的声音从这头响到那头。秋天,银线似的蛛丝在牛角上挂着,粮车拉粮回来,麻雀吃厌了,这里那里到处飞。稻禾的香气是强烈的,辗着新谷的场院辘辘地响着,多么美丽,多么丰饶……没有人能够忘记她。我必定为她而战斗到底。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夜夜我听见马蹄奔驰的声音,草原的儿子在黎明的无边呼唤。这时我起来,找寻天空中北方的大熊,在它金色的光芒之下,乃是我的家乡。我向那边注视着,注视着,直到天边破晓。我永不能忘记,因为我答应过她,我要回到她的身边,我答应过我一定会回去。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而我将用我的泪水,洗去她一切的污秽和耻辱。

1、概括选文的内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回忆的故乡美好生活有哪些?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面对这样的故乡,作者想为故乡做些什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基础知识题

1、① 从古到今

② 双方的意思没有明白说出而彼此有一致的了解

③ 奇怪、古怪

④ 热切而深切

2、B

3、B

4、端木蕻良 曹汉文

二、阅读题

1、故乡美好的生活令我梦萦魂牵,我发誓要为故乡母亲而战斗牺牲。

2、春天土壤的香气、河流、柳条等等;科天稻禾的香气。

3、想为故乡而战斗,想解放故乡。表现了作者浓烈的思乡、爱乡之情。

篇3:土地资源同步测试题及答案参考

土地资源同步测试题及答案参考

1.从利用上看,土地资源属于___________资源。

思路解析:土地资源是在目前的社会经济技术条件下可以被人类利用的土地,是一个由地形、气候、土壤、植被、岩石和水文等因素组成的自然综合体,也是人类过去和现在生产劳动的产物。因此,土地资源既具有自然属性,也具有社会属性,是“财富之母”。从利用上看,土地资源属于可再生资源。

答案:可再生

2.说一说土地资源可以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什么。

思路解析与答案:土地孕育了地球上的万物,是人类的衣食之源。我国国土辽阔,土地资源总量丰富,而且土地利用类型齐全。这为我国因地制宜全面发展农、林、牧、渔业生产提供了条件。我们吃的稻米和小麦等粮食,都是利用土地资源收获的农产品。土地资源还可以提供放牧的条件,提供肉类和奶类食品;林地可以为森林的`培育提供条件,间接为人类提供木材、纸张等物资;土地资源中的城市建筑用地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必要的住房和生活所需的娱乐场所、超市等。

3.说一说你所在的地区土地利用有哪些类型。

思路解析:对于城市学生而言,所在地区的土地利用类型多为城市建筑用地;对于农村学生而言,所在地区的土地利用类型可以有耕地、林地、草地等。

答案:(略)

篇4:平均数同步测试题及答案

平均数同步测试题及答案

1.某校学生在希望工程献爱心的活动中,省下零用钱为贫困山区失学儿童捐款.各班捐款数额如下(单位为元):99,101,103,97,98,102,96,104,95,105,则该校平均每班捐款为______元.

2.某小组的一次测验成绩统计如下:得100分的3人,90分的3人,80分的2人,65分的2人,60分的1人,54分的.1人,计算本次测验的小组平均成绩是______分.

3.为了解某校初三年级学生的视力情况,从中抽样检查了100人的视力,在这个问题中个体是______,样本的容量是______.

4.为了考察某地区初中毕业生数学升学考试的情况,从中抽查了200名考生的成绩,在这个问题中,总体是______,样本容量是______.

5.若两组数x1,x2,…,xn;y1,y2,…,yn,它们的平均数平均数是______.

6.为了了解10000个灯泡的使用寿命,从中抽取了20个进行试验检查,在这个问题中,总体是______,个体是______,样本是______,样本容量是______.

7.为了考察初中三年级共一万名考生的数学升学成绩,从中抽出了10袋试卷,每袋30份,那么样本容量是______.

答案:1.100 3.每个学生的视力,100 4.这个地区所有考生的成绩,200

6.10000个灯泡的使用寿命,每个灯泡的使用寿命,20

7.300

篇5:劝学达标测试题有答案

劝学达标测试题有答案

苏教版 45分钟课堂达标测试(劝学(节选))

筑基达标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注明通假字。

(1)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

(2)吾尝而望矣( )

(3)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

(4)其曲中规( )

(5)虽有槁暴( )

(6)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

(7)君子生非异也( )

提示:字音靠识记,通假字主要有字音相似、字形相近两种情况。

答案:(1)kuǐ (2)qì (3)lòu (4)zhòng (5)yòu 通“又”;pù (6)zhì 通“智” (7)xìng 通“性”

2.解释下面的古今异义词的含义。

(1)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

提示:古今异义主要靠识记。

答案:(1)古义:长江黄河;今义:泛指大河。

(2)古义:爪子牙齿;今义:比喻坏人的党羽。

3.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木直中绳,以为轮

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C.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D.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提示:A项中“NF038!蓖āА保B项中“知”通“智”;D项中“生”通“性”。

答案:C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吾尝而望矣 :踮起脚后跟。

B.声非加疾也 疾:快,这里引申为“洪亮”。

C.假舆马者 假:凭借,利用。

D.而绝江河 绝:断绝。

提示:D项“绝”:渡,横渡。

答案:D

5.解释下列各句中“而”字的用法。

(1)吾尝终日而思矣( )

(2)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

(4)蟹六跪而二螯( )

提示:本题帮助我们整理“而”字的用法。

参考答案:(1)连词,表修饰

(2)连词,表转折

(3)连词,表递进

(4)连词,表并列

6.解释下列各句中“焉”字的用法。

(1)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

(2)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

(3)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

提示:本题帮助我们整理“焉”字的用法。

参考答案:(1)兼词,于之,从这里

(2)兼词,于之,从这里

(3)句末语气助词,了

综合应用

一、阅读理解

(一)阅读《劝学》中的一段,完成7~9题。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7.下列句中“而”字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吾尝终日而思矣 B.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C.登高而招 D.顺风而呼

提示:B项中的“而”表转折,其他三项中的“而”表修饰,连接状语。

答案:B

8.对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A.我曾经整天地思考,却比不上短时间内学习收获大。

B.我曾经整天地独立思考,却比不上短时间向他人学习收获大。

C.我曾经一天到晚不停地学习,却比不上短时间内学习收获大。

D.我曾经整天地思考,却不如一会儿向别人学,一会儿自己思考收获大。

提示:C、D两项错误十分明显,A项是干扰项,B项在“达”“雅”两方面都比A项强。

答案:B

9.对上文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终日而思”之所以不如“须臾之所学”收获大,是因为没有很好地利用外在的人或物。

B.文章很好地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来阐述“善假于物”的重要意义。

C.学习上要取得好成绩,就必须把个人独立思考和向他人请教结合起来,这也是上文重点论述的道理。

D.学习可以使人“善假于物”,从而培养起自己超越常人的智慧和品德。

提示:选文论述的道理是君子善于假借外物。

答案:C

二、语言运用

10.把下面的散句变成整句,不能改变原意。

吴昌硕天资聪颖、才华横溢,他既接受传统,又熔铸百家,是一个善于变法、风格独特的艺术大师。

提示:把握四个要点:①吴昌硕是一个艺术大师,②他天资聪颖、才华横溢,③他接受传统、熔铸百家,④他善于变法、风格独特。

参考答案:吴昌硕是一个艺术大师,他天资聪颖、才华横溢,他接受传统、熔铸百家,他善于变法、风格独特。

11.将下列六个分句按序排列,填入后面横线上。(只填序号。)

①尤其要警惕殖民文化和不良文化的倾向,

②我们不能邯郸学步,

③更不能在“接轨”中偏离自己的轨道,

④必须树立语言文字的主权意识,

⑤“与国际接轨”并不是与“西文”接轨,

⑥不能丢掉自我,

抵御霸权和强势语言文字对中国语言文字主权的侵蚀。

②⑥④⑤③①

三、写作训练

12.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森林里,参天大树不屑一顾地瞥了柔弱的藤蔓一眼,轻蔑地说:“嗤!没出息的家伙!居然要攀附着别人生存!”

藤蔓微微一笑:“是的,我需要依靠别人,但那不是没出息的表现啊!你不也是要依靠土地、阳光、空气和水吗?”

参天大树满脸羞愧,在风中抖落了几片叶子。叶落归根,回报大地。

世界上的事物,总是相互联系着,相互依靠着的。山没有水便缺乏了灵性,将军没有了士兵又如何成其为将军……

请以“依靠”为话题,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答案:(略)

回顾展望

13.江苏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注

李 益

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

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

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

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

注:苗发、司空曙是李益诗友。

(1)诗以“微风”开头,并贯穿全篇。请对此作具体说明。

提示:题中所谓“贯穿全篇”,即“微风”在以下三句诗中都有体现。按照这个思路去揣摩下面三句:推开门又使竹动的不可能是“故人”,因为作者用了个“疑”字,应该是微风;枝上露何以滴下,本来没风也可以自然下滴的,但想到题目的提示,当然就可以理解为是微风吹下的;“入幌”“拂绿琴埃”主语是什么,不可能是人,难道要让朋友来替自己拂去琴上的尘埃?所以主语也应是微风,作者希望微风掀帘进屋拂去琴上的尘埃。

参考答案:颔联:微风吹开门,吹动竹子(引起怀念故友之情)。

颈联:微风吹落枝上露水(滴在阶下青苔上)。

尾联:希望微风吹进帘幔(拂去琴上尘埃)。

(2)“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两句渲染了什么样的氛围?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提示:喧闹的环境又如何会有“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如此细腻的感知?景语即情语,把环境渲染得如此清冷、幽静,是为了表达孤单、寂寞的心情。

参考答案:清冷、幽静。表达孤单、寂寞的心情。

(3)诗中哪一句可以使人联想到“知音”的故事?

提示:暗用俞伯牙、钟子期有关知音的典故。伯牙的琴声只有钟子期能听懂,钟子期是他的知音。钟子期不在,伯牙也就没有弹琴意绪。琴上为何积满尘埃?长期没弹。为何长期没弹?像伯牙一样没有知音欣赏。作者希望风拂去琴上尘埃就是希望朋友到来自己重新弹琴。什么时候故人真能如风来似的掀帘进来,“我”当重理丝弦,一奏绿琴,以慰知音,那有多么好啊!“何当”二字,既见出诗人依旧独坐室内,又表露不胜埋怨和渴望,双关风与故人,结出寄思的主题。

参考答案:“为拂绿琴埃”。

篇6:七年级数学同步测试题及答案

七年级数学同步测试题及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38分)

1.一个数加7,再乘以3,然后减去12,再除以6,最后得到8,则这个数是_____.

2.联欢会上,小明按4个红气球,3个黄气球,2个绿气球的顺序把气球串起来装饰会场,则第100个气球的颜色是________.

3.某课外活动小组测得自己学校的篮球场长A(m),宽B(m),它的长比宽多C(m),周长是D(m),面积是E(m2),篮球架高F(m).提供信息:(83,13,420,15,28,3),由于记录疏忽,数据被弄乱了,你能帮他们整理一下吗?

A=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

D=_______,E=________,F=________.

4.用尺量一下,下面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关系是_________.

5.对A,B,C有如下的计算规定:2A4,5A7,7B4,10B7,1C4,3C12.请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数或相应的字母:

(1)14BAC________; (2)5CB_______;

(3)40_______AB (4)_______CB45.

6.把一根绳子对折后再对折,然后在其一个三等分处剪断,这样变成了______根绳子,其中最长的是最短的长度的_________倍.

7.如果a,b是任意两个不等于零的数,定义运算○+如下(其余符号意义如常):a○+b= ,那么[(1○+2)○+3]+[1○+(2○+3)]的值是________.

8.右图是一个数值转换机的示意图,若输入的x的值是3,y的值是3,则输出的结果为_______.

9.用1个6,1个8,2个9可组成多种不同的四位数,这些四位数共有_______个.

10.观察下列算式:

21=2,22=4,23=8,24=16,25=32,26=64,27=128,28=256,

利用你所发现的规律,写出230的末位数(个位上的数字):________.

二、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

11.某学生在暑假期间观察了x天的天气情况,其结果是:①共有7天上午是晴天;②共有5天下午是晴天;③共下了8次雨;④下午下雨的那天,上午是晴天.则x=( ).

A.8 B.9 C.10 D.11

12.把14个棱长为1的正方体在地面上堆叠如图所示的立体,然后将露出的表面部分涂成红色,那么红色部分的面积为( ).

A.21 B.24 C.33 D.37

13.春节晚会上,电工师傅在礼堂四周挂了一圈只有绿、黄、蓝、红四种颜色的彩灯,其排列规律是:绿黄黄红蓝红红绿黄黄红蓝红红绿黄黄红蓝红红绿黄黄红蓝红红那么,第个彩电的颜色是( ).

A.绿色 B.黄色 C.红色 D.蓝色

14.根据图中骰子的三种不同状态显示的数字,推出?处的数字是( ).

A.1 B.2 C.3 D.6

15.给出两列数:1,3,5,7,9,,和6,11,16,,2001,同时出现在这两列数中的数的个数为( ).

A.199 B.200 C.201 D.202

16.n个连续自然数按规律排列如下:

0 3 4 7 8 11

1 2 5 6 9 10

根据规律,从到2006,箭头方向依次应为( ).

A. B. C. D.

17.现有A,B,C,D,E五名同学,他们分别是来自一中、二中、三中的学生.已知:①每所学校至少有他们中的一名学生;②在二中的晚会上,A,B,E作为被邀请的客人演奏了小提琴;③B过去曾在三中学习,后来转学了,现在与D在同一个班学习;④D,E是同一所学校的三好学生.根据以上叙述,可以断定A所在的学校为( ).

A.一中 B.二中 C.三中 D.不确定

18.在A,B,C三个盒子中分别装有红、黄、蓝颜色的小球中的一种,将它们分别给甲、乙、丙三个人.已知甲没有得到A盒;乙没有得到B盒,也没有得到黄球;A盒中没有装红球,B盒中装着蓝球.则丙得到的盒子编号小球的颜色分别是( ).

19.找出一列数2,3,5,8,13,□,34的规律,在□里填上( ).

A.20 B.21 C.22 D.24

20.如图,是一个正方体纸盒的展开图,若在其中的三个正方形A,B,C内填入适当的数,使它们折成正方体后相对的面上的两个数互为倒数,则填入正方形A,B,C的三个数依次为( ).

A. , ,1 B. ,1, C.1, , D.1, ,

三、解答题(共32分)

21.(6分)如图,A,B,C,D,E五人围坐在圆桌旁,为A祝贺生日,小华问他们当时的座位.

A说:我在B的旁边.

B说:我在左边不是C就是D.

C说:我在D的旁边.

D说:不,C在B的'右边是错的.

只有E作了如实回答:除B说正确之外,A,C,D都说错了.

你能确定他们的位置吗?

22.(6分)如图所示,有25个点,横竖都以相等的间隔排列.请你想出尽可能多的方法,将点连成面积不同的正方形.图中一共给出8个备用栏,但不一定有8个答案,请在一个备用栏里画出一个图形.

23.(6分)在图(1),(2)的空格中填入不大于15且互不相同的数(其中已填好一个数),使每一横行、每一竖列和对角线上的3个数之和都等于30.

24.(7分)(1)在如图(1)所示的正方体表面展开图中的三个空白正方形内各填入一个质数,使该图复原成正方体后,三组对面上的两数之和都相等.

(2)图(2)是由四个如图(1)所示的正方体拼成的长方体,其中有阴影的面上为合数,无阴影的面上为质数,并且整个表面上任意两个相邻正方形内的数都不是图(1)所示的正方体相对面上的两数.已知长方体正面上的四个数之和为质数,那么其左侧面上的数是_________(填具体数).

(3)如果把图(2)中的长方体从中间等分成左右两个小长方体,它们各自表面上的各数之和分别为S左和S右,那么S左与S右的大小关系是S左________S右.

25.(7分)将连续的自然数1至1001按下图的方式排成一个长方形阵列,用一个长方形框出16个数,要使这个长方形框出的16个数之和分别等于(1),(2)1991,(3),(4)2080,这是否可能?若不可能,试说明理由;若可能,请写出该方框所框出的16个数中的最小数与最大数.

答案:

1.13 2.红色 3.28 15 13 86 420 3

4.S甲=S乙 点拨:如下图,原图形的面积分别等于两个边个相等的正方形的面积.

5.(1)52 (2)17 (3)B (4)12 6.5 4或2

7. 点拨:原式= = + = .

8. 点拨:结果=(32+32)5= .

9.12 点拨:它们是6 899,6 989,6 998,8 699,8 969,8 996,9 869,9 689,9698,9 896,9 986,9 968.

10.4 点拨:末位数以2,4,8,6的顺序周而复始,而30=47+2.

11.C 点拨:由题意知,他们每天上午、下午各测一次,七次上午晴,五次下午晴,共下八次雨,所以共测了20次,所以是10天.

12.C 点拨:相当于涂了底层的正面和每层的侧面,则共有9+4+8+12=33.

13.C 点拨:观察发现,每七个为一个循环,而2006=7286+4,而第四个是红色.

14.D 点拨:由图发现,1和2,3,4,5都相邻,所以1对的数字应是6.

15.B 点拨:同时出现在两个数列中的数为11,21,31,41,,1991,2001,共200个.

16.C 点拨:观察发现,每四个数字为一个循环,所以2004至2006相当于4至6.

17.C 点拨:由题意可知B不在二中和三中,所以B在一中,于是D,E也在一中,而每所学校至少有他们五人中的一人,所以C在二中,A在三中.

18.A 19.B 20.C

21.如图,有两种可能.

22.如图,面积共有七种可能(所连点可以不同).

23.如图.

13 5 12

9 10 11

8 15 7

(1)

11 5 14

13 10 7

6 15 9

(2)

24.(1)如图.

25.设第一个数为x,则第一行为x,x+1,x+2,x+3,

第二行为x+7,x+8,x+9,x+10,第三行为x+14,x+15,x+16,x+17,

第四行为x+21,x+22,x+23,x+24,16个数之和为16x+192.

(1)16x+192=1988,x=112 ,不可能.

(2)16x+192=1991,x=112 ,不可能.

(3)16x+192=2000,x=113,可能,最小数为113,最大数为137.

(4)16x+192=2080,x=118,可能,最小数为118,最大数为142.

篇7:相信未来同步测试题及答案参考

相信未来同步测试题及答案参考

相信未来

1、选出没有错别字的一项 ( )

A.凄婉 寂寥 嬉戏 座标 B.潮讽 瞳孔 吝啬 浑浊

C.明澈 峥嵘 扉页 翱翔 D.散漫 金璧辉煌 旷野 旷野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

(1)十六七岁的青年朋友们,应该 青春,敞开心扉,感受多彩生命, 人生梦想,实现精神成长。

(2)《致青年公民》这首诗,恰似那 的露珠, 着时代的光辉,洋溢着真挚的革命激情。

A.珍惜 编织 明亮 折射 B.珍惜 编写 晶莹 反射

C.珍爱 编写 明亮 反射 D.珍爱 编织 晶莹 折射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

A.《六月,我们看海去》向我们展示的绝不仅仅是青春生命力的旺盛,还向我们传达了青年人的一种探索精神,一种要去接受惊涛骇浪洗礼的企盼与渴望。

B.人生,有播种的春,有耕耘的夏,有收获的秋,也有在回顾四季的冬。四季对每个 人都是相同的,但每个人的四季又是风马牛不相及的。

c.《沁园春.长沙》中,运用了多组对比使其描绘的形象更加鲜明生动。“万山红遍”与“漫江碧透”是颜色的对比,“鹰击长空’’与“鱼翔浅底”是动作的对比;趾高气扬 的“同学少年”与被词人视为粪土的“万户侯”是明比,而“万类”的自由与被压迫人民的不自由则是暗比。

D.用诗歌唤起失落,用诗歌展望明天,用诗歌吟唱希望。诗歌是苦难人生的润滑剂,是照亮生活希望和美好未来的启明星。诗人郭小川的诗作《致青年公民》充满深情地表现了激越的时代特征,以极大的号召力,勉励青年人积极投身到水深火热的斗争生活中去,创造自己最富有的人生。

4.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

A.人类是大自然生态链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我们同万物的关系和山同万物的关系没有什么区别。做到了“像山那样思考,”就达到了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较高境界。

B.战国时期,我国出现了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屈原不仅在民歌的基础上创造了一种不同于以四言为主的《诗经》体的新诗体——楚辞,而且开创了我国诗歌的浪漫主义传统。

C.民歌的具体内容由于时代、民族、地区等的不同而各异,但都表现着劳动人民的生活、思想、感情、要求和愿望。

D.散文诗是用散文的形式写成的诗篇,具有散文的一般特点,如篇幅短小,题材广泛;表现灵活,手法多样;直抒胸臆,以意为主;形散神聚,博而不杂。但与一般散文相比,语言更注意凝炼,内容的跳跃性更大,具有一般诗歌所要求的意境。

5 .下列对文学常识的解说中,不准确的一项是 ( )

A.诗歌,文学体裁的一种。文学体裁分类中人们常常采用“四分法”,即将文学体裁分为“小说、散文、诗歌、戏剧”四大类。

B.词,古代诗歌的一种,又称“诗余”、“长短句”等。它产生于唐代,兴盛于宋代。中国古代的豪放词派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婉约词派以柳永、李清照为代表。

C.意境是诗词中情景交融的生活画面。“意”,指的是作者的主观感情;“境”,就是作 家笔下的外部世界。二者在艺术上的和谐统一,就形成了诗词中的“意境”。

D.诗歌中的浪漫主义善于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神奇瑰丽的想象和夸张手法来塑造形象,表达热烈的情感。《致青年公民》与《相信未来》就具有这样的特点,是典型的浪漫主义新诗。

6.本诗的一、二节用哪些意象来表现现实的

7.这些意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8.诗人为什么要用“美丽的雪花”“凝露的枯藤”“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

9.上面三个小节都以“相信未来”四字结尾,有什么好处?

答:

相信未来:

1.C。A中座――坐;B中潮――嘲;D中璧――碧。

2、.D。“珍爱”比“珍惜”的内涵更丰富,多了“挚爱”之意;“梦想”只能与“编织”搭配;“露珠”“晶莹”;“折射”“光辉”更精当。

3.A。B中指各个事物之间毫无关系。应该改为“各不相同”;C中为贬义词,应为“意气风发”;D中“水深火热”比喻痛苦的生活。应为“热火朝天”。

4.A。引号中的逗号应移到后引号的后面。

5.《致青年公民》与《相信未来》两首诗都是立足现实的作品,风格与手法都不大符合浪漫主义的创作风格,更谈不上典型了。

6.蜘蛛网查封了炉台、灰烬冒着余烟叹息着贫困悲哀、紫葡萄化为露水、鲜花在别人的怀中。

7、通过这些意象的描写,表达了诗人矛盾复杂、难以言明的情感:有对生活的痛苦悲伤,有对现实的失望甚至绝望,有对未来的惆怅迷惘和困惑,也有面对不公正待遇的无助、无奈等等。

8.雪花纯洁美丽,象征了诗人对未来虔诚执著的希望,也可以表达诗人对现实的不满;枯藤凝露,似乎象征着新生,表达了诗人对未来信念的执著追求;孩子的笔体最为稚嫩、真诚,最富于幻想。这些意象表达了诗人对美好未来的企盼和渴望。

9.从结构上说,回环往复,起到了反复强调的作用,体现了诗的韵律之美;从内容上看,表达出诗人对未来坚定的信念,强化并升华了诗歌主题。

篇8:《和同为一家》同步测试题及答案

《和同为一家》同步测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

5.本课的课题是“和同为一家”,主要讲述了唐朝与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关系,那么最能说明这一课题的是:( )

A.唐朝统治者向后将两位公主嫁给吐蕃首领,唐与吐蕃关系日益密切。

B.唐朝统治者在西域设置政府机构,加强联系。

C.回鹘政权瓦解后,大部分迁到我国西北地区。

D.东北的渤海国,与内地贸易往来频繁。

2.下列对左图中的少数民族描述不正确的是:

A.它的族名原为回鹘

B.它是今天维吾尔族祖先

C.它的首领被册封为怀仁可汗

D.8世纪中期,建立汗国

3.在封建社会里,汉族政权的最高统治者一般都称皇帝,而少数民族则另有称呼,请问吐蕃的首领被称为:():

A单于B.可汗C.赞普D.亲王

4.下列少数民族在唐朝时不存在的是( )

A.匈奴 B.突厥C.吐蕃 D.回纥

5.有这样一个少数民族,他们生活在我国的高原地区,他们最引以为豪的建筑就是今天闻名于世的布达拉宫,那么这个少数民族的祖先是:()

A.吐蕃B.回纥C.靺鞨D.南诏

6.唐太宗曾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敌,朕独爱之如一”。因而受到各少数民族的拥戴,赢得了“天可汗”的称号。下列属于唐太宗的民族政策是:()

A.将皇室公主嫁给吐蕃赞普,加强汉藏的友好关系

B.册封回纥首领怀仁可汗

C.册封南诏首领为云南王

D.册封粟末靺鞨首领为渤海郡王

7.学习过本课的你知道唐朝加强同少数民族关系的方式有哪些吗?

①皇室与少数民族首领通婚;②册封少数民族首领;③在边疆地区设立管辖机构;④为加强对少数民族的控制,发动战争,干涉少数民族内部事物,激化民族矛盾。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

8.下列建筑不能反映唐代汉族与汉族地区的关系是:()

A.大昭寺B.渤海石灯塔C.千寻塔D.赵州桥

二、填空题:

9.7世纪前期,吐蕃赞普统一青藏高原,定都。唐朝皇帝先后把、嫁入吐蕃,形成唐蕃“和同为一家”的局面。

10.回纥后来改名为,政权瓦解后人民大部分迁到今天的、等地。

维度B能力提高

三.动脑筋

11.识图:请填出下图地区中唐朝时生活的民族以及是今天哪些少数民族的'祖先。

①A是______________(是今天___________族的祖先)

②B是______________(是今天___________族的祖先)

③C是______________(是今天______________族的祖先)

④D是______________

12、唐玄宗统治前期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上做出了重要贡献,你能举出一些例子吗?

13.材料一:开元十八年(730年),尺带珠丹给唐玄宗上书说:“外甥是先皇帝舅宿亲,又蒙降金城公主,遂和同为一家。天下百姓,普皆安乐。”(《旧唐书吐蕃传》)

材料二:“赞普多教使入秦,数通和好止烟尘。朝廷忽用哥舒将,杀伐虚悲公主亲”。(杜甫《喜闻盗贼总退口号五首之二》注:唐玄宗时,金城公主死后,玄宗派大将哥叔翰攻打吐蕃。)

①材料一中唐朝对吐蕃采取了怎样的政策,取得了什么效果?材料二呢?

②如果你是唐玄宗时期负责民族事务的官员,你会对唐玄宗提出哪些建议改善民族关系呢?

14.今天我们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政策。所谓民族区域自治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请你比较今天的民族政策与唐朝的民族政策。

维度C探究应用

15.文成公主庙在青海省玉树县结石镇南约20公里的通天河畔,相传系唐代藏民为纪念文成公主而建。这是一处藏式平顶建筑,高9米,长宽均约10米。庙内正中有文成公主浮雕石像、依山势凿成,像盘腿端坐,通高8米,其两旁有8名浮雕侍女分两层侍列。文成公主和侍女像均雕刻精湛,造型浑朴生动,神态端庄,反映了唐代雕刻工艺的高超水平。庙内两侧墙壁上有二个**画像,庙宇面临溪流背倚高山,掩映于苍松翠柏之间,是西藏佛教徒和海内外游人朝拜与游览之所。

①藏族人民为什么要在面壁上绘着竹笋、石榴、棉花、宝镜和馒头的壁画?

②作为文成公主的侍女,你能帮文成公主分忧解难吗?请举例说明。

参考答案:

1A2A3C4A5A6A7B8D;9松赞干布逻些文成公主、金城公主;10回鹘甘肃、新疆11①回鹘维吾尔②吐蕃藏③南诏白族彝族④粟末靺鞨;12册封回纥首领怀仁可汗,册封南诏首领为云南王,册封粟末靺鞨首领为渤海郡王。13①材料一是通婚,密切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强汉藏两族的关系。材料二采取战争的手段,造成边疆危机,破坏了两族的关系,不利于国家的统一;②答案略,言之有理即可;14唐朝采取了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立行政军事机构来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管辖,其官员主要是汉族人;我们今天则设立民族自治机构,本民族自己管理本民族的事务。(其它言之有理即可)15①纪念当年文成公主教当地藏族人民耕作与纺织的事迹。②可以传授内地的文化(历法、绘画等);可以传播内地的先进生产技术、优良品种(如平整土地、种植蔬菜、养蚕缫丝、纺织刺绣、房屋建筑等;茶叶、谷物和蔬菜种子);可以帮助松赞干布管理文书奏章。(其它言之有理即可)

篇9:荀子劝学同步阅读训练及答案

荀子劝学同步阅读训练及答案

一、基础积累

1.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君子非生异也

B.木直中绳, 以为轮

C.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D.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答案:C 解析:A项,“生”通“性”;B项,“ ”通“煣”;D项,“有”通“又”。

2.下列句中加点词与例句中加点词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A.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B.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C.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D.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答案:B 解析:B项与例句均为形容词活用作名词。A项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C项为动词活用作名词;D项为名词活用作动词。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古今义不同的一项是(  )

A.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C.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D.吾尝终日而思矣

答案:C 解析:“黄泉”古义为泉水;今义指人死后埋葬的地方,迷信的人指阴间。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

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

D.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答案:C 解析:①连词,表修饰关系;②连词,表并列关系。③介词,从;④介词,比。

5.下列各句在句式方面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介宾短语后置)

B.冰,水为之。(判断句)

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宾语前置)

D.骐骥一跃,不能十步。(省略句)

答案:C 解析:C项为定语后置句,“之”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二、阅读鉴赏

(一)阅读下面三段节选自《荀子劝学》的文字,按要求完成6~9题。

[甲]君子之学也,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蝡而动①,一可以为法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②。

[乙]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③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

[丙]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

注:①端而言,蝡而动:意思是说极细微的言行。端,微言;蝡,微动。②禽犊:小的禽兽,古人相见常以小禽兽做礼物。③兰槐:一种香料。

6.给[甲]文中画线部分的句子加上标点。

小 人 之 学 也 入 乎 耳 出 乎 口 口 耳 之 间 则 四 寸 耳 曷 足 以 美 七 尺 之 躯 哉?

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形乎动静    形:形状,形体。

B.其渐之滫    渐:浸泡。

C.游必就士    就:接近。

D.长而异俗    长:长大成人。

8.从“劝学”的目的出发,概括这三段文字的基本观点。

(1)[甲]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乙]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丙]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翻译下面句子。

(1)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

(2)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

6.参考答案: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

解析:理解了文意,加标点并不难,而理解文意的前提是正确断句。所以,这道题既是考查标点,更是考查对文意的理解。

7.A 解析:“形”应为动词“表现”。

8.参考答案:(1)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炫耀,而是为了加强自身的行为修养。(2)外在环境对人的影响很大,后天的学习也是这样。(3)后天的学习可以使人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必须给予重视。

解析:这里的几段文字与课文部分保持着基本相同的行文风格,即通过大量比喻和具体事例来论证观点。概括这几段文字的观点,务必要联系对课文部分的理解。

9.(1)所以君子居住要选择地方,交游必须要接近读书人,这是为了防止邪恶的影响而接近中正的方法。(2)出生时的哭声相同,长大之后的习俗却各不相同,这是教育使他们这样的。

参考译文:[甲]君子做学问,是把所学的听入耳中,记在心里,融会贯通到整个身心,表现在一举一动上,即使是极细小的言行,都可以作为别人效法的榜样。小人做学问,把学到的听入耳中,从嘴里说出来。嘴巴与耳朵间的距离不过四寸,怎么能使自己七尺之躯的美德得到修养而完美?古时候的学者,学习是为了进德修业;当今的学者,学习却是为了向人炫耀。君子做学问,为的是使自身完美;小人做学问,把学问当做和别人相见的小礼物。

[乙]蓬草生长在麻丛中间,不用扶持就是挺直的;白色的沙子混在黑泥里,就与黑泥是一样的颜色了。兰槐的根就是白芷,把它浸在臭水里,君子就不接近它,老百姓也不会佩带它。这并不是因为它的本质不好,而是因为浸在臭水里的缘故。所以君子居住要选择地方,交游必须要接近读书人,这是为了防止邪恶的影响而接近中正的方法。

[丙]所以不登上高山,就不知道天有多高;不下临深谷,就不知道地有多厚;不学习先王的遗言,就不知道学问的渊博。干国、越国、夷族、貉族的孩子,出生时的哭声相同,长大之后的习俗却各不相同,这是教育使他们这样的。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皇甫谧耽学

皇甫谧字士安,安定朝那人也。出后叔父,徙居新安。年二十,不好学,游荡无度,或以为痴。尝得瓜果,辄进所后叔母任氏。任氏曰:“《孝经》云:‘三牲之养,犹为不孝。’汝今年余二十,目不存教,心不入道,无以慰我。”因叹曰:“昔孟母三徙以成仁;曾父烹豕以存教。岂我居不卜邻,教有所缺,何尔鲁钝之甚也!修身笃学,自汝得之,于我何有!”因对之流涕。谧乃感激,就乡人席坦受书,勤力不怠。居贫,躬自稼穑,带经而农。遂博综典籍百家之言。沉静寡欲,始有高尚之志,以著述为务。后得风痹疾,犹手不辍卷。

或劝谧修名广交。谧以为居田里之中亦可以乐尧舜之道,何必崇接世利,事官鞅掌(事务繁杂),然后为名乎?遂不仕。耽玩典籍,忘寝与食,时人谓之“书淫”。或有箴其过笃,将损耗精神。谧曰:“朝闻道,夕死可矣,况命之修短,分定悬天乎!”

城阳太守梁柳,谧从姑子也。当之官,人劝谧饯之。谧曰:“柳为布衣时过吾,吾送柳不出门,食不过盐菜。贫者不以酒肉为礼,今作郡而送之,是贵城阳太守而贱梁柳,岂中古人之道?是非吾心所安也。”

时魏郡召上计掾,举孝廉。景元初,相国辟,皆不行。其后武帝频下诏敦逼不已,谧上疏自陈,辞切言至,遂见听许。自表就帝借书,帝送一车书与之。太康三年卒,时年六十八。所著甚多,并重于世。

(节选自《晋书皇甫谧传》)

10.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昔孟母三徙以成仁(迁移)

B.或有箴其过笃(劝诫)

C.况命之修短,分定悬天乎(命运)

D.辞切言至,遂见听许(看见)

11.比较下面两组句中加点词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两个“修”字不同,两个“过”字相同。

B.两个“修”字相同,两个“过”字不同。

C.两个“修”字不同,两个“过”字不同。

D.两个“修”字相同,两个“过”字相同。

12.下列各项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皇甫谧是安定朝那人,后随父亲迁居新安。到二十岁还不好好学习,终日无节制地游荡。

B.皇甫谧能够听从教导,痛改前非,奋发图强,好学不怠。

C.皇甫谧清心寡欲,淡泊名利,耽玩典籍,终身不仕。

D.皇甫谧待人诚恳,始终如一,不以穷达而有所不同。

13.翻译句子。

(1)修身笃学,自汝得之,于我何有!

(2)居贫,躬自稼穑,带经而农。

(3)何必崇接世利,事官鞅掌,然后为名乎?

答案:10.D 解析:“见”表示被动的意义。

11.C 解析:第(1)组“修”前句应为“修饰”,后句应为“长”;第(2)组“过”前句应为“拜访”,后句应为“超过”。

12.A 解析:原文中“(皇甫谧)出后叔父”即过继给他叔父为子。随叔父迁居新安。

13.参考答案:(1)修身立德,专心学习,是你自己有所得,我能得到什么呢?(2)他家很贫穷,要亲自耕种,每每带着经书去干农活。(3)何必结交达官贵人,为公事忙碌,然后得到好名声呢?

解析:(1)句“修”(修身立德)、“笃”(专心致志)、“何”(什么),要注意特殊句式“何有”(有什么呢)是宾语前置句。(2)句“躬”(亲自)、“农”(活用为动词“干农活”)。(3)句注意固定句式“何必……乎?”(何必……呢?)、“崇接”(向上攀附)、“事”(为……从事、忙碌)。

参考译文:皇甫谧,字士安,是安定朝那人。皇甫谧出生后即过继给他叔父为子,随叔父迁居新安。他到二十岁还不好好学习,终日无节制地游荡,有人以为他呆傻。曾经得到一些瓜果,即进呈给他的叔母任氏。任氏说:“《孝经》说:‘虽然每天用牛、羊、猪三牲来奉养父母,仍然是不孝之人。’你今年近二十,眼睛没有阅读过书本,心中不懂道理,没有什么可以安慰我。”因此叹息说:“从前,孟轲的母亲迁居了三次,使孟子成为仁德的大儒;曾参的父亲杀猪使信守诺言的教育常存。难道是我没有选择好邻居,教育方法有所缺欠,所以你才会如此鲁莽愚蠢吗!修身立德,专心学习,是你自己有所得,我能得到什么呢?”于是面对皇甫谧涕泪交流。皇甫谧深受感动,并激发了他的志气,于是到同乡人席坦处学习,勤读不倦。他家很贫穷,要亲自耕种,每每带着经书去干农活。于是广泛地阅读了国家的重要文献和诸子百家学说。他性格沉静,很少欲念,开始有崇高的志向,就以写作为事业。后来得了风痹症,仍不停地阅读和写作。

有人劝皇甫谧多和达官贵人交往,以博得好名声。皇甫谧认为隐居田里也可以享有尧舜之道的美名,又何必结交达官贵人,为公事忙碌,然后得到名声呢?于是皇甫谧没有去做官。他潜心玩味经典册籍,甚至废寝忘食,故当时人说他是“书淫”。有人告诫他,过于专心将会耗损精神。皇甫谧说:“早晨学到了道理,黄昏死去也是值得的,何况生命的长短,分明是被上天所预定所掌握的呢!”

城阳太守梁柳是皇甫谧父亲堂姊妹的儿子。当梁柳要去城阳赴任时,有人劝皇甫谧为他饯行。皇甫谧说:“梁柳未做官时探望过我,我都不出门迎送,吃饭也不过盐菜之类。贫穷的人不以酒肉来招待。现在他当了郡太守而以酒宴为他饯行,这样做是看重城阳太守的官职却看轻了梁柳本人,难道这符合古人的为人之道吗?那样做我的心会不安的。”

当时魏郡守曾召他充任上计掾,也曾举荐他为孝廉。景元初,相国也曾征召他,但皇甫谧都不赴任。从那以后魏武帝屡次下诏敦促逼迫出仕朝廷,皇甫谧上书陈述,皇甫谧的恳切言词,终于获得了准许。自己上书给皇上要求借书,皇帝送他一车书。太康三年去世,时年六十八岁。皇甫谧著诗文甚多,皆为世人所重视。

三、语言表达

14.中国文化传统中有许多脍炙人口、流传至今的古训,它们不仅寓意深刻,而且对人们有警示作用。例如,“学不可以已”的意思是学习不能够停下来,要活到老学到老。这则古训提示我们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请根据示例向大家推荐一条你最喜欢的古训,要求语言简明、连贯。

(1)我最喜欢的一句古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句古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推荐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句古训警示人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自己不愿要的,不要施加给别人 (3)这句古训利于克服自私自利的狭隘思想,真正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 (4)要换位思考,尊重他人

解析:本题比较简单。根据题目中的提示,首先要找一句古训(如:题干中“学不可以已”),古训实质上就是古代格言、俗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然后指出这则古训的含意(如:题干中“学习不能够停下来,要活到老学到老”),实质上就是用现代汉语翻译,指出它的字面意思,再联系个人及现实阐明喜欢的原因,最后指出它的教育意义(如:题干中“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15.联系《劝学》一文,给下面的对联写出下联。

上联:孔子论语,勤学必温故知新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荀子劝学,博学则青出于蓝

解析:解答此题,应首先分析上联的特点:“论语”既指孔子谈论学习之语录,又指孔子的著作,同时“温故知新”的名言又是孔子提出的学习方法。这样,结合题目要求,就能对出下联。另外注意下联主要从内容上与上联对应即可。

篇10:《琵琶行》同步测试题

一、基础知识

1.选出下列红字注音有误的一组是[ ]

A、湓(pén)浦口 水浆迸(bèng) 呕哑(ōu yā) 悯(mǐn)然

B、贾(jiǎ)人 轻拢慢捻(niǎn) 嘲哳(zhāo zhā) 荻(dí)花

C、恬(tián)然 声声思(sì) 钿(diàn)头银篦(bì) 铁骑(jì)

D、六幺(yāo) 虾蟆(há mā)陵 转徒(xǐ) 铮铮(zhēng zhēng)

2.与例句中红色词意义相同的一项分别是

①凡六百一十六言( )

A、气度不凡B、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

C、(项脊)轩凡四遭火 D、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

②命曰《琵琶行》( )

A、遂命酒 B、奉命于危难之间

C、民不堪命矣 D、时人因其前殿位于阿房,故以阿房命之

③低眉信手续续弹( )

A、烟涛微茫信难求 B、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C、信口雌黄 D、余固笑而不信也

④六百一十六言( )

A、七言律诗 B、自言本是京城女

C、东船西舫悄无言 D、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

3.下列各句中不具备 “互文”特点的一句是 [ ]

A.主人下马客在船

B.主人忘归客不发

C.秦时明月汉时关

D.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

4.下面描写乐曲演奏的语句,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意思是即使大弦小弦一起奏响,那听上去杂乱无章的乐音也如珠玉之声一样清脆悦耳。

B.“大弦”“小弦”两句既用“嘈嘈”“切切”这样的叠词摹声,又用“如急雨”“如私语”比喻,使乐曲旋律形象化。

C.“间关”之声,婉转流利,而这种声音又好像“莺语花底”,视觉形象的优美强化了听觉形象的优美。

D.“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写的是当乐曲短时休止时,另外传达出深藏心底的愁思,这无声时刻的感染力更胜过有声之乐。

5.从下面选出一个从侧面描写琵琶弹奏精彩的.句子。 [ ]

A.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B.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C.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篇11:赤壁赋同步测试题参考

赤壁赋同步测试题参考

1.下列加点字词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壬戌(rén xū) 举酒属客(shǔ)

窈窕(yǎo tiāo) 旌旗蔽空(jīnɡ)

B.桂棹(zhào) 冯虚御风(pínɡ)

嫠妇(lí) 横槊赋诗(shuò)

C.渺渺(miáo) 倚歌而和(hè)

扁舟(biān) 用之不竭(jié)

D.枕藉(jiè) 酾酒临江(shī)

渔樵(jiāo) 山川相缪(liáo)

【解析】 A项“属”读zhǔ,“窕”读tiǎo;C项“渺”读miǎo,“扁”读piān;D项“樵”读qiáo。

【答案】 B

2.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组是()

A.愀然(容色改变的样子) 横槊(长矛)

匏樽(葫芦)

B.肴核(菜肴) 相与枕藉(枕着垫着)

斗牛之间(星宿名,指斗宿、牛宿)

C.倚歌(循、依) 扣舷(船的两边)

下江陵(攻占)

D.盈虚(满) 嫠妇(寡妇)

危坐(端正)

【解析】 肴核:菜肴和果品。

【答案】 B

3.对加点的实词解释无误的`一项是()

①凌万顷之茫然 ②击空明兮溯流光

③倚歌而和之 ④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A.①凌驾 ②逆流而上 ③靠着 ④细丝

B.①越过 ②顺水而下 ③靠着 ④一条

C.①越过 ②逆流而上 ③循④细丝

D.①凌驾 ②逆流而上 ③循④一条

【解析】 “凌”意为“越过”,“溯”逆着水流的方向而上,“倚”意为“循着”,“缕”意为“细的丝线”。

【答案】 C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①吾与子之所共适 ②始适还家门

B.①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 ②举匏樽以相属

C.①扣舷而歌之 ②倚歌而和之

D.①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②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解析】 B项“属”通“嘱”,劝人饮酒。A.两个“适”第一个是“享有”之意,第二个指“女子出嫁”。C.两个“歌”分别为“歌唱”,“歌曲”。D.两个“虚”分别为“太空”,“月缺”。

【答案】 B

5.对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②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③客亦知夫水与月乎④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B.①和②相同,③和④相同

C.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D.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不同

【解析】 ①中“于”意思是“在”,②中“于”意为“被”;③中“夫”是指示代词“那”,④中“夫”为发语词,引起下文议论。

【答案】 D

篇12:诸子百家同步测试题

诸子百家同步测试题

基础识记

一、选择题

1.下面有关“诸子百家”的说不正确的是()

A.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B.有儒家、法家、道家、墨家、兵家等学派

C.由于各学派间热烈争辩、各执一词,不利于国家的统一

D.“诸子百家”阐明各自的思想和政治主张,为国家的统一奠定了思想基础

2.在“诸子百家”中,儒家学派对后世影响最大,这一学派的创世人是()

A.孔子B.老子C.墨子D.韩非子

3.孔子既是一位大思想家,又是一位大教育家,他有关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的许多言论后来被他的弟子编成一书,书名是()

A.《诗》B.《书》C.《春秋》D.《论语》

4.孟子也是一位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下列历史名言中哪一名话出自他所言?()

A.“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B.“学而时习之”

C.“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

D.“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5.我国古代著名的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兵书《孙子兵法》的作者是()

A.墨子B.韩非子C.孙武D.孙膑

6.法家创始人韩非提出的“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理论,被以下哪位历史人物所采用?()

A.商纣王B.周文王C.秦始皇D.周幽王

7.材料解析

阅读材料:孔子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请回答:

①孔子的这些言论告诉我们哪些学习道理?

②有人认为,在推行课程改革和教育改革的今天,应该多学习现代化的教学理念,彻底抛弃孔子的教育思想民,你认为对吗?为什么?

活动探究

8.请你就“如何才能治理好国家?”这个问题,找四位同学扮演儒、墨、道、法、兵五家角色,进行陈述。

开阔视野

孟子简介

孟子(约前372~前289),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名轲孟子(约前372~前289),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名轲,邹(今山东邹城市)人。约生于周烈王四年,约卒于周赧王二十六年。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子思的学生。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到过梁(魏)国、齐国、宋国、滕国、鲁国。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暴力的手段实现统一。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没有得到实行的机会。最后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

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在孟子生活的时代,百家争鸣,“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孟子站在儒家立场加以激烈抨击。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被尊奉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他把“亲亲”、“长长”的原则运用于政治,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

孟子把伦理和政治紧密结合起来,强调道德修养是搞好政治的根本。他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后来《大学》提出的“修齐治平”就是根据孟子的这种思想发展而来的。

孟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是天。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天命思想,剔除了其中残留的人格神的含义,把天想象成为具有道德属性的精神实体。他说:“诚者,天之道也。”孟子把诚这个道德概念规定为天的本质属性,认为天是人性固有的道德观念的本原。孟子的思想体系,包括他的政治思想和伦理思想,都是以天这个范畴为基石的。

太上老君――对老子的'神化

作者:佚名转贴自:中华五千年

老子的道家思想对中国哲学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后世很多学者都从不同的角度吸取了他的思想。道教则奉他为教主,称为“太上老君”。老子其人在民间被神化了,关于他的神话传说也很多。《混元皇帝圣纪》中说:“老子者,老君也,此即道之化身也,元气之祖宗,天地之根也。”于是,老子在道教中便被神化为众生信奉的神灵,老子是“混沌之祖宗,天地之父母,阴阳之主宰,万种之帝君”。

长大以后的老子一副神仙异相,《抱扑子内篇杂应篇》描述老君的真形,“身长九尺,黄色,鸟喙,隆鼻,秀眉长五寸,耳长七寸,额有三理上下彻,足有八封,以神龟为床,住金楼玉堂,白银为

阶,五色云为衣,重叠之冠,锋挺之剑,从黄黄百二十人。左有十二青龙,右有二十六白虎,前有二十四朱雀,后有七十二玄武。前道十二穷奇,后从三十六辟邪。雷电在上,晃晃晃晃,此事出于仙泾也”。老子由神仙再到教主,长得奇形怪状,却也威风凛凛。

后汉边韶撰《老子铭》,曾说老子自从羲农以来,历代“为圣者作师”。到晋葛洪写《神仙传老子传》的时候,已有种种传说,或云老子在“伏羲时为郁毕子,神农时为九灵老子,祝融时为广寿子,黄帝时为广成子,倾项时为赤精子,帝眷时为禄图子,尧时为务成子,舜时为户寿子,夏禹时为真行子,殷汤时为锡则子,文王时为文邑先生”等等。葛洪是信奉道教的学问家,对当时关于老子的种种传说进行辩驳,他用道教阵形、长生可学观点评价道:“若谓老子是得道者,则人必勉力竞慕。若谓是神灵异类,则非可学也。”但是当时学道的人们,把所有修炼度世的方法,都托之于老子:“是以所出度世之法,九丹八石,玉醴金液,次存玄素守一,思神历藏,行气炼刑,消灾辟恶,治鬼养性,绝谷变化,厌胜教戒,役使鬼魁之法,几九百三十卷,符书七十卷,皆《老子本起中篇》所记者也。自有目录?”

于是,民间传记中,在天上己列仙班的老子整天就忙着炼所谓的长生不老之丹。《西游记》中就有生动的描述。《西游记》第五回“乱蟠桃大圣偷丹,反天宫诸神捉怪”中大圣所偷之丹就是太上老君炼制的神丹。书中描述,大圣到了太上老君的兜率天宫之后,顿然醒悟道:“兜率宫是三十三天之上,乃离恨天太上老君之处。”当他闯进去之后,未发现老君。

原来老君与燃灯古佛在三层高阁朱陵丹台上讲道,众仙童、仙将、仙吏都侍立左右听讲。大圣直至丹房,丹灶旁边的炉中有火。炉左右安放着五个葫芦,葫芦里都是炼就的金丹。孙悟空知道,丹乃仙家之至宝,于是他就把葫芦里的丹郡倒出来像吃豆似的全都吃了。吃完以后他反应过来了,“这场祸比天还大,若惊动玉帝,性命难存”。孙悟空为何如此惊慌?可见这丹珍贵得很,只有天上的神仙首领可以食用,旁人是碰不得的。

关于炼丹,其实我国先秦时期即有。老子炼丹虽无史载,但老子崇尚养生之道是确实有记载的。在《老子》第五十章里,老子作了较为详细的阐释:《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先生之厚。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咒虎,入军不被甲兵。咒天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这段话大意是:长寿的、短命的各占十分之三。人本来可以活得长久些,却自己走向死亡,为什么呢?因为奉养太过度了。据讲,善于养护自己

生命的人,不会受到伤害,因为他没有进入死亡的领域。归根到底,老子是想告诉人们要少私寡欲,清静质朴,纯真自然。

老子对养生之道推崇有加,提倡一种简单的生活方式,《老子》第六十七章中有”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日慈,二日俭,三日取为天下先“的记载。但是老子的养生之道,到了神话里,便是甘露、仙丹,所谓的修行一律变为炼丹,或是吸取采纳容天地之灵气的奇珍异宝,如踏桃、人参果等。《西游记》?”偷吃人参果“一回中,人参果被喧染得是那么不可思议,可以治病,可以长生,而这人参果的拥有者便是三清观的当家道长――个得道的道人。道教是对道家养生思想的继承还是变异就不言自明了。

仅以《西游记》一书为例,太上老君的炼丹就衍生出很多故事,大圣偷丹不算,还有太上老君将孙悟空炼了九九八十一天,炼出了个火眼金睛的”人丹“。等到孙悟空一气之下踢倒了炼丹炉之后,便有了火焰山的干旱似火。就连兜率天宫太上老君平时乘的青牛,也因为整天闻着丹味,渐渐得道,来到人间兴

风作怪。看来这个太上老君,的确是非常了不起,炼的丹居然可以扭转乾坤。

太上老君真的被封建统治阶级捧到颠峰地位,应该是始于唐朝。唐帝室姓李,太宗李世民自认为是老子李耳之后。唐高宗乾封元年,帝至毫州老君庙祭拜,追封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旧唐书高宗记下》)。高宗仪凤三年,诏《道德经》为上经。天宝元年,诏《史记古今人表》玄元皇帝太上圣(《旧唐书礼仪志四》)。在唐代,老子和道教的盛行达到最高峰。到了南宋,据《太上老君金书内序》称,太上老君”从开辟至虞舜间,世为师不绝,经二百七十五万八千四百余。

1.C2.A3.D4.D5.C6.C7.①孔子的这些言论告诉我们:学习知识要实事求是,不要不懂装懂,要有老老实实的态度;要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学习要经常性地复习和巩固。②不对。因为孔了的思想尽管是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民,但是对我们今天来说,其教育思想的很多方面并没有过时,所以我们应继承和发扬孔子思想中的有用成分,而不是将它完全抛弃。

【劝学同步测试题及参考答案】相关文章:

1.测试题及答案

2.《孙权劝学》同步练习题

3.交通安全测试题及答案

4.爱情测试题及答案

5.精卫填海测试题及答案

6.《诗词》测试题及答案

7.性格测试题及答案

8.智商测试题及答案

9.iq测试题及答案

10.心理测试题及答案

下载word文档
《劝学同步测试题及参考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