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上的足迹》 测试题
“donny”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2篇《月亮上的足迹》 测试题,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月亮上的足迹》 测试题,欢迎您能喜欢,也请多多分享。
篇1:《月亮上的足迹》 测试题
《月亮上的足迹》 测试题
一、积累运用
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1)他们已经胜利着( )落。
(2)乘( )上电梯。
(3)但是供( )给( )他们呼吸的氧气却很有限。
2.找出下列没有错别字的一项[ ]
A.观察 未来 飞跃 畅谈
B.海域 探险 慑像 神往
C.预定 装置 宇宙 海滩
D.祝贺 颗粒 故障 篮天
3.给下列形似字组词。
4.按课文内容填空。
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奥尔德林终于代表全人类________了月球,________了人类探索太空的重要一步,________了宇航事业的一块新的里程碑。
5.根据下列各句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
(1)只能够望见而不能够接近。( )
(2)尽情地谈。( )
(3)辞行。( )
(4)仰着头直立。( )
6.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准确地说,第一个踏上月面的人是阿姆斯特朗。
B.两位宇航员共同完成了一次到另一个星球的探索。
C.宇航员乘飞船直接到了月球。
D.宇航员在飞向月球的过程中是不能休息的。
7.阿姆斯特朗在评价他们离开登月舱、踏上月球的“一小步”时说:“________。”
二、阅读理解
(一)
21日上午11点39分,登月舱打开了舱门。11点51分,阿姆斯特朗走下阶梯,登上了月球。月面上到处是细小的颗粒,有点像地球的海滩。紧接着,奥尔德林也来到了月面。这是一个伟大的时刻。这是人类伟大的一步。这一时刻的精确时间是1669年7月21日11点56分20秒。这是人类探索太空的里程碑。
一到月球表面,阿姆斯特朗和奥尔德林马上开始了紧张的工作。他们的任务很多,但是供给他们呼吸的氧气却很有限,只够使用四个小时。因此,分分秒秒都得抓紧。他们检查了登月器的着陆情况,情况一切正常;他们拿出铁锹,采集了月壤和月岩的样品;他们从登月舱中取出一块纪念碑,把它树立在月球上。纪念碑刻着地球东半球和西半球的图像,上面还刻着:
1969年7月,太阳系的行星——地球上的人类第一次在月球上留下足迹。我们代表全人类,来这里作一次和平的旅行。
然后,奥尔德林从登月舱中取出电视摄像机,安装在月球的表面;他们又安装了一台太阳风测定装置,用来检测宇宙射线;还安装了用来精确测定月球和地球之间距离的激光仪;还安装了测定月震的月震仪。他们又取出美国的星条旗,神色庄重地把它插在月亮上。这些工作完成后,他们舒了一口气,跟美国总统尼克松进行了月亮和地球之间的`第一次通话。总统热情地祝贺他们登月成功。
三个小时很快就过去了,他们的氧气袋中只剩下够一个小时使用的氧气。休斯敦地面中心命令他们停止作业,从月球返回登月舱内。他们小心翼翼地登上登月舱,脱掉登月服,换上舱内航天服,美美地吃了顿中饭,甜甜地睡了七八个小时。
8.选段写了________。
9.宇航员登上月球后做了哪几件事情?
10.“这一时刻的精确时间是1969年7月21日11点56分20秒”,作者精确地写上这一时间的作用是什么?
11.从宇航员和总统通话可以看出________。
12.在月球上,为什么两位宇航员要神色庄重地插上美国的星条旗?
13.比较下面两种说法,看哪一种更好。
(1)他们舒了一口气,跟美国总统尼克松接通了电话,进行了月亮和地球之间的第一次通话。
(2)他们舒了一口气,跟美国总统尼克松进行了月亮和地球之间的第一次通话。
(二)
横跨三峡夔门
1995年10月28日上午11点整,旅美加拿大人科克伦手持一根长约10米、重约50磅的铝质平衡杆,在没有任何保护设施的情况下,从三峡门户夔门的北岸老鹰嘴,缓缓向南岸行走。
杰伊·科克伦,51岁,在现场两万多观众的注视下,他沉着地迎着微风前进。他脚下的“路”,是一根不足3厘米粗的钢丝,行程628米,高度375米,高度、长度、难度都将改写吉尼斯世界纪录。
夔门天下雄世人皆知:两岸高山对峙,峡壁峭削,江水汹涌。由于北低南高,他行走的钢丝呈15度的倾斜。
科克伦选择这一险要之地,自称是“迄今为止最富刺激的一次挑战”。他觉得行走钢丝已不是简单的冒险,而是挖掘潜能,向自身挑战的一种方式。
在加拿大举行的一次博览会上,他连续在钢丝上走了41个来回,共走了1.23万英尺。两年后在同一地点,他在钢丝上呆了21天。他走夔门前的一次走钢丝活动,是在美国的宾夕法尼亚,从地面高度开始行走1800英尺,到达360英尺高的广播电视塔。
平素淡雾笼罩的夔门,这天却被秋阳照得轮廓分明。科克伦一步一步坚定地行进着,近半程时,他在空中向观众挥手致意,随后加大步伐,没作停留,走向目的地——北岸狮子包。用时不到1小时。
科克伦说:“平衡、力量、健康,是走高空钢丝的基本条件,但重要的是要有强烈的自信心。”
挑战生命的极限是没有止境的。正是在这种挑战中,科克伦领悟到生命的意义。
14.“他脚下的‘路’,是一根不足3厘米粗的钢丝,行程628米,高度375米”,句中的这些数字都表明了科克伦________。
15.科克伦为什么要选择夔门横跨呢?
16.“平素淡雾笼罩的夔门,这天却被秋阳照得轮廓分明”,这里描写的作用是________。
17.文章的第五自然段,介绍科克伦以前的走钢丝活动,目的是想说明________。
18.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科克伦走钢丝的从容自若?
19.科克伦横跨三峡夔门,不仅是一次探险,更重要的是________。
三、写作练习
①夜晚遥望星空,我们总会有无数的遐想。现在,已不只是嫦娥奔月,牛郎、织女相会的年代了,科学,已经使我们和其他星球成为近邻。你了解哪一个星球,就做一次畅想,以“假如我登上________”为题写一篇作文,不要受什么限制。
②我们看到过好多科学家探险的故事,我们很为他们的献身精神所感动,你想给同学们介绍一个吗?那么就开一次班会,或三五成群也可以,推举一个同学当主持人,进行“讲科学家探险故事比赛”,最后民主评选出第一名。
参考答案
一、1.略
2.C
4.拜访 迈开 树起
5.(1)可望而不可即(2)畅谈(3)道别(4)昂首挺立
6.A
7.这一小步,对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
二、8.宇航员走出登月舱到回到登月舱这段时间在月球上工作的情况
9.检查登月器的着陆情况,采集月壤和月岩样品,树立登月纪念碑,安装各种仪器进行科学探测,插上美国的星条旗,与美国总统尼克松通话等。
10.表明这一时间不同凡响,它标志着人类探索太空的巨大飞跃。
11.美国政府对这一次登月活动的重视程度
12.标志着是美国宇航员首次登上了月球。“神色庄重”表现了宇航员的强烈爱国之心。
13.(2)更好些,简洁、读起来易带感情,而(1)则比较平缓一些。
14.横跨的难度
15.因为“夔门天下雄世人皆知”,这样可以扩大他的知名度。
16.烘托气氛,仿佛老天有灵
17.这一次走钢丝活动成功的可能性
18.“他在空中向观众挥手致意”。
19.对生命极限的挑战
三、(略)
篇2: 月亮上的足迹综合能力测试题
月亮上的足迹综合能力测试题
一、注音并解释加粗字。
可望而不可即( )( ) 昂首挺立( )( )
二、辨析下列多音字或形似字。
1.她细心地剪去食指( )上的长指( )甲,洗干净手,把隐形眼镜放在手指( )头肚上。
2.他放下铁锹( ),神色愀( )然。
三、下列各句没有采用比喻的修辞方法的是
( )
A.在茫茫太空,月亮是地球的近邻。
B.“土星五号”火箭像巨人一样昂首挺立着,尖端直指蓝天,高达一百多米。
C.飞船像一叶孤舟在太空中缓缓行驶。
D.这一小步,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
四、阅读。
(一)
地勤人员对火箭作了极为仔细的检查,情况一切正常。指挥中心发出点火指令,计算机开始自动工作。自动点火装置点燃了点火器,“土星5号”发出隆隆的声音,大地剧烈地震动起来,火箭缓缓上升,不断加速。三位宇航员躺在舱内,观察着各种仪表的读数。此时,他们承受着巨大的压力,那是由于火箭的加速而引起的超重力。发射后2分42秒,第一级火箭自动脱落,二三两级火箭继续上升。达到182公里高度时,第二级火箭自动脱落,速度达到每秒6.8公里。离地9分5秒,第三级火箭发动机启动工作,飞船在预定的时间、预定的高度进入预定的轨道。此刻,“阿波罗11号”飞船的高度为2650公里,速度为每秒7.67公里。
飞船像一叶孤舟在太空中缓缓地行驶。它飞过了月亮和地球距离的中间点,19日晚上8点33分,又飞过了月亮和地球引力的中和点。这个引力的静止点在离月球28000公里的地方,月亮和地球在这一点上引力平衡。从飞船上可以看到美丽的月球已经遥遥在望。它发着美丽的银光,静静地悬在飞船的上方。
1.第一段文字记叙了( ),是按照( )顺序写的,可以用下面的示意图表示:( )——点火发射——火箭加速——( )——( )——第三级火箭发动机启动——( )。
2.为什么交代时间精确到秒?
3.飞船的速度是很快的,为什么“飞船像一叶孤舟在太空中缓缓地行驶”中用“缓缓”一词,是否矛盾?
4.用波浪线划出第二节中描写的句子,如果把他们改为平实的语句,效果有什么不同?
(二)
1971年7月26日,我们三人在早上4点30分就起了床。那时很早,我们都知道这么多年来的训练就是为了那一天,当大家都准备好了,验身证明身体健康后,有人就替我们穿上太空衣,虽然它们在地球上很重,但在无地心吸引力的月球上,就轻得多了。
我们乘车到达发射台,再乘电梯进入那360英尺高的太空火箭,再进入顶部的太空仓里,距离地面足有36层的大厦一般高,这么巨大的东西真令人怀疑它怎能飞到太空去,我们在船内正面向天坐着,等待看倒数……10、9、8、7、6、5、4、3、2、1发射!接着我们听到下面有巨响,再慢慢上升。
我们感到好像挂在空中,随着能量的增加,火箭的移动由很慢而渐渐加快、加快、再加快……那时我们正受着比平常多出四倍的压力,而且吵得很厉害,直至火箭的速度超过声速后方才停止,接着我们加速至18000英里,再而由向上升变为向前进入地球的轨道。
于是我们望向窗外,天空越来越黑,在地球的'轨道上,看到上面的黑天空,和下面的蓝天空,更可看到美丽的地球——蓝色的水,棕色、绿色的沙漠,白色的云和各大洲——北美洲、欧洲、亚洲、中国,但感觉不到那25000英里的时速。
两天后,我们接近月球,远看它是峨嵋月的形状,慢慢进入了它的轨道,可能就是看惯了图片的缘故,它看来大得厉害,美丽得很,它的表面像沙一般,看来绝不像是真的。因为没有空气的缘故,一切都出奇地清晰,光亮的地方极光亮,黑暗的地方极黑暗。
当我们更接近它的表面,飞越那些山脉和山谷时,大家才发觉原来我们的速度那么快,电脑帮助我们安稳地降落,感觉特别好——我们正在月球表面上!
1.这段文字与阅读(一)所选课文不同之处在于:课文着重记叙( ),而本文着重描写( )。相同之处有:(1)________;(2)________。
2.这段文字记叙的登月事件与课文记叙的是不是同一件,有何证据。
3.为什么“那时我们正受着比平常多出四倍的压力”,这种压力又叫什么力?答案在阅读(一)中找。
4.为什么“于是我们望向窗外,天空越来越黑”,为什么“上面”是“黑天空”,而“下面”是“蓝天空”,在文章中找一句话解释一下“黑天空”之所以产生的原因。
参考答案
一、jí,达到;áng,抬 二、1.zhǐ,zhǐ,zhí 2. 敲 巧 三、D四、(一)1.飞船发射进入地球轨道的经过,时间,检查,第一级火箭脱落,第二级火箭脱落,进入轨道 2.准确真实地记录登月活动的经过,也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在辽阔之极的背景下,飞船看起来好像很慢,这是相对参照物而言的,实际速度很快,并不矛盾。 4.描写的语句有“飞船像一叶孤舟在太空中缓缓地行驶”“它发着美丽的银光,静静地悬在飞船的上方”。如果换成平实的语句就不够生动,不能引起读者的兴趣了。
(二)1.发射经过,发射过程中的所见所感,(1)都按照时间顺序(2)发射过程相同 2.不是,本文所记叙的登月时间是1971年,而课文记叙的是1969年。3.那是由于火箭的加速而引起的超重力。 4.“因为没有空气的缘故”。
篇3:月亮上的足迹(网友来稿)
张志峰
教学目标
1、速读课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概括登月各阶段内容要点,了解人类第一次登上月球的伟大创举。
3、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培养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
概括登月各阶段内容要点,了解人类第一次登上月球的伟大创举。
教学难点
文章最后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的一句意味深长的话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新课
1、先看一段登月的'录象。
2、能在太空遨游,能飞到月亮上去,这是人类千百年来的幻想。随着空间技术的发展如今幻想正变成现实,1969年7月21日11时56分20秒,人类终于登上了月球,那惊心动魄的一幕,那成功的喜悦,在今天的课堂上,我们依然可以领略。让我们共同欣赏美文《月亮上的足迹》。
二、速读课文,概括大意
注意文中的人名、时间和术语。
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完成以下问题
1、找出文中表达精确的时间,并概括出相应的事件。
2、整个登月过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3、提出疑问 然后由学生各组代表发言,并由其他组的学生补充,发言后教师可以总结评点:本文真实地记录了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奥尔德林登月的全过程。登月全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登月准备、飞船升空、登月成功、登月归来。
4、出示有关图片,增强感性认识。
四、理解文章最后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的话
五、自由发言,说出自己的感受。
人类探索太空的勇气令人钦佩,但这个过程也充满艰辛,有时需要付出巨大的牺牲。登月成功是人类的一大壮举,是人类聪明智慧的结晶。这次登月已有三十多年,而我国航天技术到目前仍无法登上月球。但随着我国神州四号飞船的发射成功,五星红旗高插在月球上的日子已为期不远了。愿大家努力学习,长大能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六、延伸练习
假如你驾驶着宇宙飞船登月,你有什么感受?你会做些什么?展开想像,写一篇小短文。
准 备
月亮上的足迹 升 空 伟大的壮举
登 月 人类的智慧
返 航
篇4:月亮上的足迹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掌握下列词语的意思
畅谈 昂首挺立 遥遥在望 可望而不可即
(二)能力训练点
1.训练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2.训练学生的想像力。
(三)德育训练点
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品质。
二、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掌握词语。通过查工具书来掌握生词。
2.开启学生的想像,培养学生的想像力。通过写相关的短文来完成。
3.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让学生阅读课文,然后引导学生自己归纳登月的几个阶段。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学活动设计
结合课文,畅谈未来探索太空的梦想。
五、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掌握词语的意思。
2.引导学生自己归纳登月的几个阶段。
3.讨论数字在文中的'作用。
4.展开想像,写一篇二三百字的小短文。
5.结合课文,畅谈未来探索太空的梦想。
(二)整体感知
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快速阅读全文,把握课文的基本内容。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及目标完成过程
1.学习词语
畅谈――尽情地谈。
昂首挺立――昂,仰。仰着头,直立着。
遥遥在望――遥遥,形容距离远。形容远远地望着。
可望而不可即――即,接近。可以望见,但不能接近。形容看来可以达到而实际难以达到。
2.在教师规定的时间内,快速阅读课文。
3.作者以什么为序来介绍人类登上月球的全过程?
以时间为序来介绍人类登上月球的全过程。
4.登月全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并概括每个阶段的内容要点。
学生讨论后归纳:登月的全过程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3―5),飞船带着宇航员进入预定轨道。
第二阶段(6―9),飞船作登月准备。
第三阶段(10―14),宇航员登上月球。
第四阶段(15―16)飞船带着宇航员顺利返回地球。
5.宇航员在月球上做了哪几件事?
学生讨论后归纳:宇航员在月球上做了七件事。具体为:①他们检查了登月器的情况,发现一切正常;②他们拿出铁锹,采集了月壤和月岩的样品;③他们从登月舱中取出一块纪念碑,把它树立在月球上;④奥尔德林从登月舱中取出电视摄像机,安装在了月球的表面;⑤他们又安装了一台太阳风测定装置,用来检测宇宙射线,还安装了用来精确测定月球和地球之间距离的激光仪、安装了测定月震的月震仪;⑥他们又取出了美国的星条旗,神色庄严地把它插在了月亮上;⑦他们跟美国总统尼克松接通了电话,进行了月亮和地球之间的第一次通话。总统热情地祝贺他们登月成功。
6.作者在文章中用了很多数字,这些数字起什么作用?
学生讨论后归纳:①用来表时间,如“这一年的7月16日”,“这一时刻的精确时间是1969年7月21日11点56分20秒”。②用来表飞船离地球的高度和飞行速度,如“当达到182公里高度时,第二级火箭自动脱落,速度达到每秒6.8公里”,“此时阿波罗11号飞船的高度为2650公里,速度每秒7.67公里”。③用来总结飞行的里程,如“这次伟大的探险来回共经过76万公里,历时195个小时,三位宇航员共同完成了一次到另一个星球的探险”。
(四)总结、扩展
本文以平实的语言,真实地记录了1969年7月21日登月的全过程。人类登上了月球,迈出了人类探索太空的重要一步,树起了宇航事业的一块新的里程碑。
结合课文,畅谈未来探索太空的梦想。
(五)布置作业
假设你此时正在远离地球的茫茫太空中旅行,透过舷舱,你看到了美丽的地球。请以此为触发点,展开想象,写一篇二三百字的小短文。
六、板书设计
篇5:月亮上的足迹
朱长超
第一阶段(3―5):飞船带着宇航员进入预定轨道。
第二阶段(6―9):飞船作登月准备。
第三阶段(10―14)宇航员登上月球。
第四阶段(15―16)飞船带着宇航员顺利返回地球。
人类的足迹第一次踏上了月球
树起了宇航事业一块新的里程碑
七、参考资料
全锡珂编著《神秘的太空人)
篇6:《月亮上的足迹》 A
一(1、2)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和将要发生的事件。
二(3-9)写飞船离开地球,向月亮奔去。
准备、登机、检查、起飞、飞行。
三(10―15)写飞船登月成功并写宇航员在月球表面上的活动。
四(16――20)写登月归来。
《月亮上的足迹》教学设计(A)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请注明出处!
篇7:月亮上的足迹(网友来稿)
月亮上的足迹(网友来稿)
张志峰
教学目标
1、速读课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概括登月各阶段内容要点,了解人类第一次登上月球的伟大创举。
3、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培养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
概括登月各阶段内容要点,了解人类第一次登上月球的伟大创举。
教学难点
文章最后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的一句意味深长的话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先看一段登月的录象。
2、能在太空遨游,能飞到月亮上去,这是人类千百年来的幻想。随着空间技术的发展如今幻想正变成现实,1969年7月21日11时56分20秒,人类终于登上了月球,那惊心动魄的一幕,那成功的喜悦,在今天的课堂上,我们依然可以领略。让我们共同欣赏美文《月亮上的足迹》。
二、速读课文,概括大意
注意文中的人名、时间和术语。
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完成以下问题
1、找出文中表达精确的时间,并概括出相应的事件。
2、整个登月过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3、提出疑问 然后由学生各组代表发言,并由其他组的学生补充,发言后教师可以.总结评点:本文真实地记录了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奥尔德林登月的`全过程。登月全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登月准备、飞船升空、登月成功、登月归来。
4、出示有关图片,增强感性认识。
四、理解文章最后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的话
五、自由发言,说出自己的感受。
人类探索太空的勇气令人钦佩,但这个过程也充满艰辛,有时需要付出巨大的牺牲。登月成功是人类的一大壮举,是人类聪明智慧的结晶。这次登月已有三十多年,而我国航天技术到目前仍无法登上月球。但随着我国神州四号飞船的发射成功,五星红旗高插在月球上的日子已为期不远了。愿大家努力学习,长大能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六、延伸练习
假如你驾驶着宇宙飞船登月,你有什么感受?你会做些什么?展开想像,写一篇小短文。
准 备
月亮上的足迹 升 空 伟大的壮举
登 月 人类的智慧
返 航
月亮上的足迹(网友来稿)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篇8:月亮上的足迹
月亮上的足迹
教学设想:
这是一篇记实报道。作者以平实的语言,真实地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字里行间透露着作者对登月成功后所表现出的喜悦之情以及对于人类聪明才智的赞吧叹。这篇记叙文将记叙的要素和顺序交代得清清楚楚。训练学生的速读能力,准确地概括课文内容的要点是本文的学习重点。同时要通过对本文的教学,培养学生对太空探索的兴趣和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精神,这是本文的教学目的。
本课教学用一课时。前半节课进行常规教学,以学生自读为主,后半节课重点进行讨论(包括课文最后一句话),补充一些有关太关方面的知识,以培养兴趣、增长知识。特别是要以美对伊的战争为教育契机,教育学生要和平运用科技。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语激趣,引入课题。
今天,我带来了一些图片,想请大家看一看(将课件换至帧2)
教师:你们知道这些珍贵的图片资料拍摄的是什么吗?对,是我们的宇航员探索外星球的图片。那么,你们想了解人类成功地踏上月球的全过程吗?让我们一起学习《月亮上的足迹》。
二.快速阅读课文,完成下列各题。
请同学们带着两个问题速读课文①登月的全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②宇航员登上月球后做了哪几件事?速读时要注意速读的要求。(用课件帧3演示速读要求)
1.教师:这是一篇记实报道,是记叙文的一种,请找出文章中所交代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
引导学生回答。
2.本文所叙之事是登月,那它是分几个部分描述登月的全过程的呢?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择其要点板书。
登月的全过程可分为四个部分:
①升空准备(3、4)升空前的气氛、登机。
②飞向月球(5—9)检查、点火、升空、飞行。
③登月成功(10—15)登月、在月球上工作、登上飞船。
④返回地球(16—20)起飞、归航、回到地球、畅谈感受。
3.宇航员登月,不仅开创了人类的首次载人探索外星球的新纪元,而且还肩负着特定的任务,那宇航员登上月球后做了做了些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将课件切至帧4)
①检查登月器的着陆情况。
②采集月壤和月岩。
③树立登月纪念碑。
④安装电视摄像机、太阳风测定装置、激光仪和月震仪进行科学探测。
⑤插上美国的星条旗。
⑥与美国总统尼克松通电话。(示完后切换至帧5)
3.提问:从登月准备、飞向月球、成功登月到返回地面,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报道这一过程的?
明确:按事情发展的时间顺序,将有关表示时间的短语在书上圈点。
三.组织讨论:
1.我这里有一组数字,它们是从本文中节选出来的,请大家看一看,有关于时间的,有关于速度的,也有关于高度的。(边展示帧6解说)作者在文章中用了这么多数字,有什么作用呢?(学生回答后切换课件至帧7
因为这是一篇太空探索的文章,而太空探索,对数字的精确度要求十分高,这些数字主要是体现本文的准确性、科学性、真实性,体现记实报道的特点。
2.文章最后写阿姆斯特朗谈到登月的意义时说:“这一小步,对于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你是怎样理解的?
“一小步”是指宇航员们从飞般跨到月球表面的一小步,对一个人来讲确实很容易,毫不费力。但是这一步是人类向太空领域迈出的第一步,它显示了人类卓越的聪明才智,表明了人类高度发达的科技水平,开创了人类对宇宙探索的新纪元,这意义就非同小可,因此说这是巨大的飞跃。
3.人类第一次成功地探访月球已是三十多年的事了。时光飞逝,时至今日,人类向宇宙迈进的步伐从没停止过,你想知道人类探索宇宙奥秘的其他成果吗?哪就请搜集了相关材料的'同学为大家介绍一下吧?(学生介绍,边介绍边将课件切换至帧8)
人类向宇宙迈进的步伐从未停止过,不仅成功地登上了月球,拜访了火星,而且在金星、土星等行星上,也留有人类进驻的足迹。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一只沉睡多年的东方雄狮,在航空航天方面的情况又是怎样的呢?请听介绍(学生介绍,)
4. 先介绍帧8最后一幅图片,然后再说:“人类在航空航天方面取得了如此令人瞩目的成就,听完这些介绍,你有些什么感受?”(引导学生谈感受,以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
5.大家说得很好。众所周知,当前美英联军运用高科技对伊拉克实行的军事打击,向我们提出一个更具时代性的问题:我们不仅要进行科学技术的研究,而且要和平利用科研成果,不能让伊拉克灾难在历史上重演,不要让高新技术,破坏我们的生存环境,危害人类,甚至毁灭地球。
四.小结:
《月亮上的足迹》以平实的语言,真实地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文章按照事情发展的时间顺序来记叙,条理十分清晰,记叙的要素交代得一目了然,且语言平实、准确,体现了新闻报道的准确性、真实性、科学性。(奏响歌曲《我的中国心》)希望大家通过今天的学习,立志成为明天学科学,爱科学,并和平利用科学的新型建设者。
篇9:初中语文月亮上的足迹达标测试题及答案
初中语文月亮上的足迹达标测试题及答案
语文学科七年级上册月亮上的足迹达标题
A卷
1.这是一篇 ,真实记录了 。没有过多的 和 ,但字里行间,读者能体会到登月成功后,作者透露的 之情,以及作者对于人类 的赞叹。
2 .登月的全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试概括每个阶段的内容要点。
3.根据课文介绍的登月知识,选出错误的一项( )
A.宇航员的氧气袋中只剩下一个小时的氧气,不能长时间呆在月球上。
B.人类登止月球的准确时间是1968年7月21日。
C.月球在离地球38万公里的轨道上绕着地球运行不息。
D.首次登上月球的三位美国宇航员是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奥尔德林。
4.“这一小步,对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5.指出下列各句运用的表达方式:
⑴1969年7月的拜访月球,是人类向探索太空迈出的重要一步,也是宇航事业一块新的里程碑。
表达方式:
⑵“土星五号”开始发出隆隆的声音,大地剧烈地震动起来,火箭缓缓上升。
表达方式:
⑶“阿波罗11号”飞船的高度为2650公里,速度每秒7.67公里。
表达方式:
⑷1969年7月,太阳系的行星——地球上的人类第一次在月球上留下足迹。我们代表全人类,来这里做一次和平的旅行。
表达方式:
6.文中出现表现时间的数词,有的甚至精确到秒,作用何在?
7.“飞船在预定的时间、预定的高度进入预定的轨道。”这句话连用三个“预定”有什么作用?
8.选词填空:
⑴他们终于代表全人类( )了月球,迈开了人类探索太空的重要一步。
A.登上 B.拜访 C.征服 D.考察
⑵他们( )来到发射架下,乘下电梯,来到指令舱前。
A.健步 B.迈出 C.踏步 D.快速
⑶从飞船上可以看到美丽的月球已经( )。
A.遥遥相望 B.遥遥在望 C.遥遥相对 D.触手可及
⑷用不了多久,他们就要到( )已久的月亮上空了。
A.想念 B.渴望 C.神往 D.盼望
阅读下面的对话,然后回答9-12题。
甲:现在这广告怎么啦!老拿词语开涮呢!做蚊香广告,叫“默默无蚊”;做女帽广告叫“一戴添娇”;做止咳药广告叫“咳不容缓”。说不定哪天做香肠广告会冒出个“吃心不改”呢!
乙:真是糟透了!为了维护语言的纯洁,应禁止用篡改词语的方法做广告!
丙:这就不对了!企业做广告,一是花了钱的,二是不违法的。人家有自己的自由,别人管不着。况且从语言角度讲,人家只不过利用谐音双关的修辞方法,不能算篡改。
甲:那也要注意社会公益,不能污染文化市场啊!弄得小学生都不知道词语的本来面目了。
丁:你们都是瞎扯,听听我的高见吧! 我看哪,用也可以,但不能滥用,不能一味地摹仿别人的广告创意。
戊:其实,谐音双关用好了也可以。人家“百年润发”就把影星“润发”的名字和“润发”的广告内容巧妙地结合起来,效果很好嘛!可见问题的关键在于是否巧妙、自然。
9.他们争论的焦点是什么?
10.五位同学的谈话,主要有几种观点?答案正确的一项是:( )
A.—种:不能这样滥用词语做广告。
B.两种:①不能这样滥用词语做广告。②可以利用词语谐音双关做广告。
C.三种:①不能这样滥用词语做广告。②可以利用词语谐音双关做广告。③可以利用词语谐音双关做广告,但要巧妙自然,不能滥用。
D.四种:①不能这样做。②可以这样做;③要注意社会公益。④可以这样 做,但不可以滥用。
11.文中有一句用语不得体,把它找出来。
12.如果你也加入了争论,你会怎么说呢?
语文学科七年级上册月亮上的足迹达标题B卷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的练习。
一到月球表面,A和B马上开始了紧张的'工作。他们的任务很多,但是供给他们呼吸的氧气却很有限,只够使用4个小时。因此,每分每秒都得抓紧。他们检查了登月器的着陆情况,发现一切正常;他们拿出铁锹qiāo,采集了月壤和月岩的样品;他们从登月舱中取出一块纪念碑,把它(树、竖)立在月球上。纪念碑刻着地球东半球和西半球的图像,上面还刻着:
1969年7月,太阳系的行星—地球上的人类第一次在月球上留下足迹。我们代表全人类,来这里做一次和平的旅行。
然后,B从登月舱申取出电视摄像机,安装在月球的表面。他们又安装了一台太阳风测定装置,用来检测宇宙射线;还安装了用来精确测定月球和地球之间距离的激光仪、安装了测定月震的月震仪。他们又取出美国的星条旗,神色庄重地把它插在月球上。这一些工作完成后,他们(舒、抒)了一口气,跟美国总统尼克松接通了电话,进行了月亮和地球之间的第一次通话。总统热情地祝贺他们登月成功。
1.给加点字注音:得( )着( )
2.文中括号内选择正确的词语,请在正确的词语下面画钩。
3.为A和B选择正确的人物。
美国宇航员共有三个人,他们分别是: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奥尔德林。文中A指___________,B指____________。
4.列举出宇航员登上月球后所做的事情有哪些?
5.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 )
A.这次伟大的探险来回共经过76公里,历时195个小时。
B.两位宇航员共同完成了一次到另一个星球的探索。
C.踏上月球的“一小步”对整个人类而言,是巨大的飞跃。
D.这一伟大的时刻的精确时间是1969年7月21日11点56分20秒,这是人类探索太空的里程碑。
语文学科七年级上册月亮上的足迹达标题C卷
一、注音并解释加粗字。
可望而不可即( )( ) 昂首挺立( )( )
二、辨析下列多音字或形似字。
1.她细心地剪去食指( )上的长指( )甲,洗干净手,把隐形眼镜放在手指( )头肚上。
2.他放下铁锹( ),神色愀( )然。
三、下列各句没有采用比喻的修辞方法的是
( )
A.在茫茫太空,月亮是地球的近邻。
B.“土星五号”火箭像巨人一样昂首挺立着,尖端直指蓝天,高达一百多米。
C.飞船像一叶孤舟在太空中缓缓行驶。
D.这一小步,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
四、阅读。
地勤人员对火箭作了极为仔细的检查,情况一切正常。指挥中心发出点火指令,计算机开始自动工作。自动点火装置点燃了点火器,“土星5号”发出隆隆的声音,大地剧烈地震动起来,火箭缓缓上升,不断加速。三位宇航员躺在舱内,观察着各种仪表的读数。此时,他们承受着巨大的压力,那是由于火箭的加速而引起的超重力。发射后2分42秒,第一级火箭自动脱落,二三两级火箭继续上升。达到182公里高度时,第二级火箭自动脱落,速度达到每秒6.8公里。离地9分5秒,第三级火箭发动机启动工作,飞船在预定的时间、预定的高度进入预定的轨道。此刻,“阿波罗11号”飞船的高度为2650公里,速度为每秒7.67公里。
飞船像一叶孤舟在太空中缓缓地行驶。它飞过了月亮和地球距离的中间点,19日晚上8点33分,又飞过了月亮和地球引力的中和点。这个引力的静止点在离月球28000公里的地方,月亮和地球在这一点上引力平衡。从飞船上可以看到美丽的月球已经遥遥在望。它发着美丽的银光,静静地悬在飞船的上方。
1.第一段文字记叙了( ),是按照( )顺序写的,可以用下面的示意图表示:( )——点火发射——火箭加速——( )——( )——第三级火箭发动机启动——( )。
2.为什么交代时间精确到秒?
3.飞船的速度是很快的,为什么“飞船像一叶孤舟在太空中缓缓地行驶”中用“缓缓”一词,是否矛盾?
4.用波浪线划出第二节中描写的句子,如果把他们改为平实的语句,效果有什么不同?
参考答案A
1.纪实报道;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议论、抒情;喜悦;聪明才智 2.飞船升空前的准备;飞船飞向月球;登月舱登月成功;飞船返回地球。 3.B 4.从表面现象看,这“一小步”是宇航员离开登月舱,踏上月球的行走的步伐,而实质上对于宇航事业和整个人类来说,这一步象征了人类征服太空旅途中的一座里程碑,因此它是巨大的飞跃。 5.依次是:议论、描写、说明、记叙 6.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是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真实性;二是因为这些时间都有纪念意义。 7.表明飞船一切尽在人类预料之中,说明登上月球这一高科技的严密性,也体现了说明文严谨的语言。 8.略 9-12.略
B 1.děi ;zhuó
2.树 舒
3.A指阿姆斯特朗;B指奥尔德林
4.他们共做了九件事:(1)检查了登月器的着陆情况;(2)采集了月壤和月岩的样品;(3)立纪念碑;(4)安装摄像机;(5)安装太阳风测定装置;(6)安装测距激光仪;(7)安装测定月震的月震仪;(8)插美国国旗;(9)与总统通电话
5.B
C
一、jí,达到;áng,抬 二、1.zhǐ,zhǐ,zhí 2. 敲 巧 三、D四、1.飞船发射进入地球轨道的经过,时间,检查,第一级火箭脱落,第二级火箭脱落,进入轨道 2.准确真实地记录登月活动的经过,也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在辽阔之极的背景下,飞船看起来好像很慢,这是相对参照物而言的,实际速度很快,并不矛盾。 4.描写的语句有“飞船像一叶孤舟在太空中缓缓地行驶”“它发着美丽的银光,静静地悬在飞船的上方”。如果换成平实的语句就不够生动,不能引起读者的兴趣了。
篇10:《月亮上的足迹》 6
《月亮上的足迹》 6
教学目标:
1,培养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敢于幻想、敢于探索的勇敢精神,认识现代科技对人类发展的巨大作用并受到鼓舞。
2,掌握快速阅读捕捉信息的方法,较快地理解登月的全过程.
3,把握本文语言语言特色.
教学重、难点:
1, 快速阅读课文,抓住关键语句,较快地理解登月的全过程.
2. 启发想象,使学生敢于幻想、敢于探索宇宙秘密,深刻理解当今科技对人类发展的巨大作用。
3.学文章的结构和语言特色。
教学设想:
整体感知---激趣启思---拓展.总结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创设情境,以嫦娥奔月的故事为引子展开想象,以科幻小说<<从地球到月球>>及其续集导入文章内容的学习.(见.课件)
(二)检查预习:
读一读的字词的音义.
(三)整体感知:
1,快速默读课文,理清思路,将登月的全过程用简单的示意图画出来,并用简洁的语言加以解说.(发挥想象,只要能按时间顺序画出即可,语言要简练.)
(四)激趣启思:
1、根据文章思路,理解登月过程各环节的内容,启发想象:
提示: 第一部分:概说登月事件及其意义:第二部分:细述登月全过程。
(1) 准备: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哪些人物?将要发生什么事情?(见.课件) 体会三位宇航员此时的心情。
(2)升空:演示.课件,观看升空的过程。读文章第8段,想象此时空中的'美景。
(3)登月:想象并叙述“人类踏上月球的第一步”的情景,体会宇航员的心情;说说宇航员登上月球后做了哪些事?
(4)返航,演示图片
第三部分:再次强调登月事件的伟大意义。体会阿姆斯特的话:“这一小步┈是巨大的飞跃。”这句话的含义。
2、作者在文中用了很多数字,这些数字起什么作用?
(四)、.总结拓展:
1, 小结:这篇报道以平实的语言,真实地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表达了作者对登月成功的一的喜悦之情以及对人类聪明才智的赞叹。
2,课外拓展:人类不止一次登上月球,请查找相关资料,做成知识卡片。
(五)、布置作业:课后练习三。
《月亮上的足迹》教学设计6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请注明出处!
篇11:《月亮上的足迹》又
概说登月事件及其意义。
起飞
评说登月全过程。 进军
登月
返航
再次强调登月事件的伟大意义。
《月亮上的足迹》又一篇教案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篇12:《月亮上的足迹》 7
《月亮上的足迹》 7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观测、畅谈、里程碑、昂首挺立、一叶孤舟、遥遥在望”等词语。
2.了解宇航和月球的科学知识,理解人类登月成功的伟大意义。
能力目标
1.学习本文按时间顺序,清楚明白地叙述事件发生过程的.写作方法。
2.训练学生快速阅读,并准确全面地概括课文内容要点。
德育目标
1.感受科学技术的魅力,学习敢于探索的精神,体会作者蕴涵在字里行间的对登月成功的喜悦之情。
2.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的精神。
●教学重点
分析登月事件的全过程及伟大意义,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
●教学难点
对登月技术的`理解;用简练的语句概括登月的四个阶段。
●教学方法
1.快速阅读法。本文是一篇饶有兴趣的科普小品,以明晰的时间线索将登月的全过程叙述得清楚明白、生动形象。先让学生较快速度地默读,整体感知文章大意,再用简洁的语句梳理概括内容要点。
2.延伸拓展法。激活学生的思维,就关于报道人类登月的文章如自读课本中的《登陆月球》进行对比阅读,充实有关细节,培养探索太空的兴趣。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投影仪及胶片、月球地貌的图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训练学生快速默读文章,用圈点勾画和记录摘要获取要点信息、概括课文内容。分析文章表现手法,如恰当的描述、叙述中有议论等。利用课堂实践活动,了解现代科技的发展和探索月球的奥秘。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设计(一)(多媒体显示月球地貌、宇宙飞船探访太空的的资料)
(教师简要解说图片内容)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珍贵的资料是怎么得来的吗?对,是宇航员登上月球后拍摄的。那么,你们想了解人类成功地踏上月球的全过程吗?让我们一起学习朱长超的《月亮上的足迹》。(板书课题、作者)
设计(二)(多媒体播放一段人类探访月球的短片)
【《月亮上的足迹》 测试题】相关文章: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