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上的水说课稿
“glhbaker”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地球上的水说课稿,这次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地球上的水说课稿,供大家阅读参考。
篇1:上水……下水_
上水……下水_1200字
如果你有一天晚上在湖面上看见一只挥着翅膀的怪物,请不要尖叫,不要像我眼前的这个男生一样…“啊,怪物!”眼前的这个男生像见到鬼一样的,一只手捂着嘴另一只手指着我,“喂喂喂,我不是怪物,我只是一只迷了路的精灵,好不好?”男孩壮了壮胆问“你迷路了?”“废话,不然我干嘛不回家”“哦,也是,那你干嘛在这?”他指了指我脚下踩着的水。“哦,因为我在村里就住在水里”……
“独在异乡为异客”当我望着满天繁星时,真想哭,为甚么要跑出来呢?还迷了路!唉!“不过,还好,那个叫一的小屁孩说明天来找我,至少有个伴!”我躺在水上迷迷糊糊睡下了。
“妈,我再也不乱跑了,妈妈,我好想你!”我张开双臂正准备去拥抱妈妈时,突然一个声音把妈妈带的越来越远,“妈妈,不要走!”正当我撕心裂肺的叫时,那个声音又响起,“这都下午了,你怎么这么能睡啊!”我张开眼睛,眼前是一张俊俏的`脸,“啊!都下午啦!”我尖叫起来,完了完了,晚上怎么找回家的路啊,“喏,你喜不喜欢吃桑果啊!我带了好多呢!”唉反正天都快要黑了,不如…吃东西的欲望占满我的大脑,这桑果真好吃,一看见我的样子,哈哈大笑了起来“哈哈,你满嘴都是红的,好像个巫婆!哈哈!”“可恶”我用鄙夷的眼神秒杀一,他顿时就不笑了,“唉唉,你住在哪啊?”“我?”我打了个哈欠说“我住在精灵岛水上村!”“哦!”一幽幽的说…
在回到精灵岛之前,一每天都会来找我,还带好红好红的桑果来给我吃,然而这次,我的表情不亚于我们初次见面时一看我的样子…
“离梦,我带你回去吧!”当一挥动着那双大大地翅膀,并把手伸给我时,我满眼疑惑,满脑子的‘黑线’“啊,怪物!”我歇斯底里的叫了起来,“哇噻,只准你是精灵,我也是啊!我是精灵岛下水村的!”“你是精灵,那你为什么看到我那么惊讶啊?”我挥着翅膀赶上一诧异的问,“一只精灵大半夜的,不回家,跑到水上飘啊飘,不吓人吗?”一摇摇头,“那你是精灵为什么一开始不带我回去啊?”“…,我先弄清你的地址,再送你回去啊!你妈妈都找你好几天了!”一转过脸说,哦家喽!
我回到了上水村,离开家有7天了,现在就算睡到很晚很晚也没人叫我起来,妈妈说这是放松我自己,可我还是习惯太阳快下山之前,有个人叫醒我并给我很多桑果,可是,一已经回到下水村了,“唉”我望着夕阳发呆,一点也没睡意,“离梦,你在吗?”一敲敲我的窗户,我从床上爬起来打开窗户,“离梦,我带了桑果呢!你才睡醒吧!”一得意洋洋,“一,谢谢你!”我怀着无比真诚的感激之情说。
感谢这7天,那份友谊划破曾经我寂寞的夜空……
高二:唐词
篇2:上水解释及造句
1、它们的观察重写了火星上水的历史。
2、这一发现也可以解释地球上水的奥秘——海洋是如何在地球上形成的。
3、一开始你可能不会这样认为,因为太阳系里和彗星发生过碰撞的行星都比火星还远,在那样的轨道上水永远是以冰的形式存在。
4、新的暴发可在世界上水供应、卫生设施、食品安全以及卫生不充分的任何地区散在发生。
5、因此,这些表层沉积物让科学家们得以深入了解火星上水的历史。
6、最近,科学家在主小行星带中也发现了一些彗星——这些主带彗星可能是类地内行星上水的关键来源。
7、如果我们在糖纤维外裹上水不溶性聚合物,当糖溶化时,就能得到这样的细管。
8、实际上水是一个宝贵而又有限的资源。
9、你已经座了下来。有人给你上水和面包,然后——因为这个地方有点不太干净或价格太贵,或者菜单上没什么能让你感兴趣——于是,你决定离开。
10、在污迹上沾上水,再用海绵吸掉水分,尽可能地清除墨迹。
11、月球上水的发现将有助于美国宇航局实现在月球上建立一个永久性载人空间站的长远目标。
12、尽管月球上水和其他物质的浓度和分布还需进一步分析,但可以放心地说,凯布斯陨石坑中存在水。
13、这一发现同样揭示了地球上水的秘密——海水如何形成。
14、月球的低重力也意味着由普通氢气和氧气组成水将会比重水更快的消失,可能导致在月球上水的氘含量。
15、然后帮助孩子在碗里装上水。
16、近几个月里不断增多的证据支持“月球上可能存在水”的观点,虽然一直不清楚月球上水的数量以及水存在的的确切形式。
17、我们也要提醒大家带上水、食物和舒适的鞋。
18、此外,该计划还将在展览区周围的安置饮水器,这样,就算在世博会园区游览一天,你也可以为隔段时间为你的水壶续上水。
19、水面的'空气越接近饱和,水面上水的净损失(速率)将越慢。
20、这个温度变化大概,是这样一个量级,相当于地面上水的沸点,与华盛顿半圆屋顶上的水的沸点差。
21、这样,我们可以喝上水,种植粮食,和呼吸空气——利用电解,分离出氢气和氧气。
22、,马尔代夫的内阁成员戴上水肺,在水下用手势开会,来引起人们关注全球变暖对最低水平线国家的威胁。
23、而我要在一个大平锅里掺上水放在炉子上加热.要是放的水太少,那脂肪分解成动物脂后就会变黑.
24、现在的问题是:这些水是从哪儿来的?可能的来源包括彗星和小行星,它们也被认为可能是地球上水的来源。
25、很多跑步者认为冬天带上水没有夏天戴上水重要。
26、日本人最爱吃垫片一堆小不点儿,放到猪脑花上,周围放上水,下面这么一加热,蚂蚁会都爬进脑花里,炖熟,真是鲜嫩又美菋呀!
27、我妈妈在等待炉上水烧开的时候会发出低声哼唱。
篇3:《地球自转》说课稿
说课标
课标要求: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地球的运动是必修1模块内容的重要基础理论,对于自然环境方面知识的学习有着重要意义。本条“标准”要求学生从了解层面上升到理解规律和成因层面。本节是主要学习地球自转的特点,为后面内容的学习做铺垫,而本节需要掌握的是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角速度和线速度。
说教材分析
本节选自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一章第三节的第一课时,是本章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学生最感兴趣的内容之一。是学生从地理事实上升到地理科学的一个平台。本课的学习还为后面的学习提供理论基础,并为接下来的地理天体计算等的学习做铺垫,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此外,本节的知识与我们日常生活、生产、科学研究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学习这部分知识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
说学情分析
学生认知心理特征
这部分内容针对的是高一学生,他们的年龄只有16、17岁,具有勤于思考、勇于创新的天性。其认知水平正由以形象思维为主逐渐转入以抽象思维为主的发展阶段。因此,教学中应结合具体事例及直观的表象信息,来呈现学习的内容。
此年龄段学生还具有好奇心强、具有一定的团结协作能力、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不长等特点,因此,利用生动的语言和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引起学生的注意,并不时地改变学习活动也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
知识技能基础
教材中有很多内容是学生日常能观察和体验的自然现象,并且也有小学初中学过的知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将这些零散的感性知识上升为理性的知识、并通过借助适当的辅助教学的过程,指导学生参与动手演示的过程,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帮助学生建立直观、立体、动态的概念,这对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识记非常有效。
根据上述教材的分析以及高一学生的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我把本节的三维目标确定为
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够说出地球自转的定义
2、能够判别地球自转方向
3、能够理解地球自转的周期,区分恒星日与太阳日
4、能够分析地球自转的的角速度和线速度的计算方法和规律,并应用计算方法计算出某地的角速度和线速度。
过程与方法
1、指导学生根据学案阅读教材、分析图示,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等学习方式,体验地理学习的思维过程。
2、通过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学生能够知道地球自转运动的概念、方向、周期。
3.通过观察地球仪自转的演示以及参与各项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空间思维和想象力,分析概括能力,小组合作学习能力等。
4、通过学习,学生能够建立地球体的空间概念,锻炼空间思维和想象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可以形成物质普遍联系的观点,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运动观、发展观和联系观;培养学生科学求实的态度;
学生可以树立起关爱地球、了解地球、保护地球的信念;
学生能够联系生活实际,感受到地理知识与生活的息息相关。通过所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地理知识,培养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志趣;
通过对教学目标的分析,根据教材和授课对象的特点,确定本节的`教学重难点为
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地球的自转特征,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线速度与角速度。
教学难点:自转的周期:太阳日和恒星日的理解和区别。地球自转线速度和角速度随纬度的分布规律。
为了能够充分地完成本节的教学任务,解决教学重难点,我认为用一个课时去处理比较恰当。
那么在一个课时中运用哪些方法和手段才能够更好的解决教学重难点内容呢?接下来我说说教法选择及学法指导
说教法及学法
1、说教法及选择依据
教无定法,应“以学定法”,这是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的体现。以此为出发点,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年龄特征,本节课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和提示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帮助学生构建当前所要学习的知识。
多媒体演示法:让学生阅读教材,分析、归纳、地球自转运动。使用多媒体,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为攻破难点打下基础。教师利用多媒体作为辅助工具,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的作用,以生动形象的形式解决教学重难点问题,把多媒体信息如文字、图象、声音等有机集成并显示在屏幕上,给学生以全新的视听感觉。
教具演示法:课前准备一个地球仪,用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
参观法:通过对示意图的观察,进行推理分析,以把握地理事物或现象的规律性。比如,地球自转方向的标示等,培养学生地理绘图能力和读图分析能力。
启发式谈话法:根据学生已有认知结构设疑启发提问学生,并通过对话方式探讨新知识,得出新结论,从而使学生获得知识。
学生是学习的中心,教师只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演示法、模拟法、探究式教学法、观察探索法、比较法、分析规纳法和图示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手段,重视学生的参与性、探究性,引导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与能力。
以上是我在本节教学设计时采用的教法选择及其依据,课堂教学中“教”是一个方面,但教学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学生的学
2、说学法指导
教学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学生的学。学是中心,会学是目的。托夫勒有句名言:“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在这样的时代下,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中树立“学教并重,以学为本”的育人观,不仅教知识,更重要的是教方法,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本节课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渗透学法:
学生应重视图文转化,通过老师给同学们呈现的多媒体图片及动画,进一步培养学生阅读地图的能力。学生学习过程中应紧密联系教材中的插图及老师给出的动画,将抽象、深奥的地球运动知识转化为直观的图象,弥补同学们感性认识的不足,并巩固理性知识。
学生根据不同学习内容,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经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和动手操作获得知识。
首先通过导入过程,激发学生探索宇宙的兴趣,转入对地球运动规律的探讨。通过观看演示,初步建立自转的空间概念,明确自转的方向。实物演示和讲解提问相配合,理解周期的概念。通过举熟悉的自然和生活实例,了解自转的地理意义。
利用教学演示、学生讨论、动手操作及“问题解决式”的学习方式进行教学,使师生在愉快互动中共同探究知识。
总之,通过教法选择和学法指导,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三维目标,在活动中归纳知识,在参与中培养能力,在合作中学会学习。
那么怎么把教法选择和学法指导具体得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出来呢?接下去我将重点说说具体的教学程序安排
说教学过程
我的整个教学过程可以分为:设问质疑,导入新课――类比情景,剖析问题――创设情景,总结归纳三个环节,首先我们来看第一个环节:
设问质疑,导入新课
在课堂上我会这样问同学们:地球的形状(两极稍扁、赤道略鼓形的球体)为什么不是正球形?“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该怎样解释?从而导入新课。类比情景,剖析问题――对于第一部分,我将从方向、周期和速度三方面来讲述地球自转特点。通过让学生拨动地球仪来得出地球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的,然后我边用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边提问:从北极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方向怎样。这样做能使学生全面认识地球自转方向,为能分析各种地球运转示意图打好基础。
在讲述自转周期时,涉及到恒星日和太阳日的差别,由于这个问题较抽象,所以我采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演示说明。学生观看完课间后我提出问题:假如今晚八时在某有一位置看到某颗恒星,明晚要在同一位置看到同一颗星,应在什么时刻去看?以这样一个贴近生活的问题检测学生对该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多设计一些比较贴近学生生活的,有亲合力的话题,让学生展开讨论,调动他们的生活积累,引发共鸣,由已知引出未知。
在讲解地球自转速度时,通过介绍自转的概念,由学生自己计算得出角速度大小,这样可加深理解。在介绍线速度概念后,显示线速度示意图,由学生得出线速度随纬度变化的规律。此时可回应导入新课时提出的问题。最后通过提问两极角速度和线速度怎样,加以巩固。至此,可通过列表的方式,由学生自己归纳,从上述三方面来对地球自转特点作一小结。
创设情境,总结归纳
我将创设情境进入新课第二部分,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通过情境一―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作息时间,得出意义一:昼夜交替现象的产生;通过情境二,炮弹偏离目标来说明第二大意义:水平运动物体会受到地转偏向力的作用;情境三宾馆里的时钟显示不同时刻,得出第三个意义:同一时刻,不同经度的地方具有不同的地方时。通过这三个贴近生活的情境,使学生此时强烈的学习愿望,主动探索问题的实质。
为了验证自转的存在,我会让同学们自己动脑创建可以证明自转存在的试验,比如先用一只脸盆装满水,放在水平且不易振动的地方,待水静止后,轻轻放下一根木质细牙签,并在牙签的一端做一个记号,记住牙签的位置,过几个小时后再去看时你就会发现,牙签已经转动了一定角度。
从学生日常的生活和平时感兴趣的话题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本节为完成上面的教学目标设计了不同的教学模块,从“是什么”到“为什么”,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将其与学生的求知欲望紧密结合在一起,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扮演的是学生的助学者,任务的设计者和组织者,完成任务的监督者,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伙伴”,实现教与学的互动,教师引导学生,学生启发教师,最终实现教学相长。
我的说课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篇4:《地球自转》说课稿
【说教材分析】
本部分内容初看起来比较简单,学生已经有了一些基础知识。但其中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交替及时差问题是学生理解的难点,高考试题中涉及此基础知识的比例也很大,这些问题都需要从这里得到解决,所以教学时要特别注意直观性,帮助学生彻底解决此基础问题。
【说教学目标】
1、让学生利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自转,并从各个角度观察地球自转特点。
2、利用灯泡或手电当太阳,让学生观察并体会地球自转时各地昼夜有什么变化,从而理解各地时差,初步学会利用简易工具换算时间。
【说课程标准要求】
1、用事实说明地球自转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2、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
【说教学用具】
师:地球仪、三球仪、灯泡、简单的课件,时区分布表格(课前发给学生);生:彩色不干胶条、手电
【说教学过程】
合格地球人的考查:
1、你观察到的太阳、月亮、星星从哪个方向升起,又从哪个方向落下?
2、小时侯你认为是天转还是地转?现在呢?
3、你知道地球是怎么转的吗?
4、你知道地球的自转对地球人有何影响吗?
这里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回答问题,并引入两个专题(怎么转和影响)的教学。
1、学生都能回答出来。
2、是天动还是地动,这还是个问题呢,可以激发学生讲科学家哥白尼“地心说”的故事,鼓励学生为追求真理而努力。
3、那么,地球是怎么转的呢?
活动一:演示地球自转运动
第一步:请3个学生到台前来演示,大家评判谁演示的正确!(注意选择不同层次的学生以具有代表性,观察后就明朗了)
第二步:小组内每个同学演示一遍,组员负责指正,要求人人会演示。
第三步:在地球仪上贴一彩色不干胶条,从3个角度观察地球自转方向:赤道上空看;北极上空看,南极上空看,最后总结出结论。
总结:地球自转方向:从赤道上空看,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逆时针方向;南极上空看,顺时针方向
屏幕给出三幅地图:a、面向赤道;b、面向北极;c、面向南极,要求学生标出地球自转方向(化演示为图示,增强实战能力)并告诉学生:记住极地地球自转方向将是以后解决以极地为中心的习题的关键!
地球自转一圈的时间(周期):一天,也是昼夜交替的周期。
活动二:利用手电或灯泡,观察地球自转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
第一步:地球不自转,面向太阳和背向太阳的一面如何?
第二步:拨动地球仪,看某地随着地球自转昼夜是怎样交替变化的。
第三步:在地球上选择几个城市,分别贴上不同颜色不干胶条:如北京、开罗、纽约等,看他们随着地球自转运动经历昼夜的先后顺序有什么规律。
说明:这里强调几个时间点:日出(晨)、中午、黄昏、子夜。
学生总结:
1、由于地球是个不透明体,在太阳的照射下,面向太阳的一面就是白天,即昼;背向太阳的一面是黑夜,即夜。
2、由于地球不断地自西向东转动,地球上某地依次经历了晨、午、昏、夜的昼夜交替现象。
3、不同的地点经历的时间不同,同一时刻不同地点处在不同的晨、午、昏、夜等时间,东边地点比西边地点要先看到日出。
教师补充演示:利用书上问和图进行解说。
练一练:给昼夜平面图,让学生判断不同地点的时间,实现从立体地球仪向平面地图转化。
老师总结: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昼夜交替(强调不是昼夜),各地时间存在差异。
(如果时间允许,可以补充下列内容)
小知识:古时人们判断时间,是以太阳升到最高也就是正午时为12点,各地太阳最高时刻不同,所以正午时间不同,所以各地时间就不同,存在时间的差异,人们为了相互交流,人为规定了24个时间,经度每15度为一个时间,叫区时,使用这个时间的15经度范围内的地方叫时区,绘制成地图就叫时区表,要想知道某地现在是什么时间,不需要记忆,只需要使用时区表,如图就可以查出。(下图置于大屏幕上,学生使用简图)
活动三:《教你小技巧》:利用简易时区划分图判断各地时间
工具:时区划分图(教师提供)
第一步:将该表格的时间部分和空间部分撕开(如上图已撕开的时间表)并在时间表上把每个小时的时间都注出。
第二步:求解:明确已知时区和时间,求已知时区的未知时间。
将已知时间和该地所在时区(空间)重合在一起,所求时区的时间就能够从“时间”图上得出来。如图:当北京时间为18点时,纽约时间是当日5点,开罗时间是12点……利用时区与时间的有机组合,你可以很方便地读出图上任意城市的区时(屏幕上老师用课件演示)。
第三步:学生练习,老师先随便出题,给学生练习的机会;根据时事出题,比如德国世界杯比赛时间与北京时间的换算,xx北京奥运会与世界各地小朋友观看时间的换算等等。
整节课小结
这节课你学了什么,最有收获的是?(由学生来总结,往往比老师总结更有效)
课外作业布置
手工制作作业:制作时区盘(给学生制作材料和制作方法)(选做)
1)材料:剪刀、彩笔、直尺、硬纸板两张、胶水、子母扣、大头针、钢笔
2)步骤:
(一)将图甲和图乙贴在硬纸板上,用剪刀将图甲按图的范围剪出圆盘(将时钟剪去)。两图中心用大头针穿孔,用子母扣别好,使图甲可以自由转动;
(二)给图甲按陆地、海洋分别着色,将城市用红笔使其突出显示;
(三)在乙图底板的垂直于12点处绘出平行太阳光线,并标出地球自转方向。
(四)在日界线处外接一小块硬纸条,延长日界线,在日界线两侧标出今(明)天和明(今)天字样。同样,在底板的24点处延长界线,在两侧标出今(明)天和明(今)天字样。
【教学反思和后记】
本节课内容较多,难度也较大,试图通过直观地球仪演示观察和小组合作的组织形式解决难点,设计思路新颖独特,操作起来容易出现课堂混乱的问题及时间不够的问题,需要提前考虑对策!
篇5:《地球妈妈》说课稿
今天我说的课是冀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一册第二单元第七课《地球妈妈》的教学设计。
一、 教材分析
《地球妈妈》是一片活泼生动、韵律优美的小文。它以儿童的目光去观察,以孩子的口吻向我们讲述了自己的发现。通过“半空中、池塘里、地底下和地上的小房子里到我们生活在地球上,地球是我们大大的家。让学生们知道由一个个小小的家到所有孩子们共有的大大的家,这一切都因为我们的地球妈妈真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
二、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会写田字格中的生字,做到笔顺正确,力求把字写漂亮。认识新笔画“竖折折钩”和新偏旁“角字头”。
2、正确认读课后的十二个生字。
技能目标: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情感目标: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识字、写字和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难点:理解小小的家、大大的家的`意思。
四、教学准备:课前学生自我拼读课文,预习生字。制作相关课件。
五、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是:认识12个要求会认的字,理解课文内容达到背诵。
第二课时:掌握四个要求会写的字的音、形、义,正确书写。
今天我说的是第一课时的教学。
六、教学过程
第一步:启发谈话,情趣引入新课
首先板书:妈妈(齐读)说说:看到这两个字你想了什么?再添加板书“地球”提问:你又想到里什么?你想知道什么?
(对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及时鼓励、及时肯定。)继续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你们的问题真不少!想知道答案吗?那么今天老师就带你们去地球妈妈家做客,你们可要睁大眼睛寻找答案啊!
第二步:通过课件(文中插图)认识课文中的小动物,了解它们的所处的位置,为理解课文背诵课文做准备。(依次出现图片)
说说他们是谁?住在哪里?
第三步:借助拼音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 首先让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读课文,让学生对所要学的课文及生字进行整体把握。接着在我范读、学生再次读课文,把含有生字的句子多读几遍之后,让学生自己认读生字,和同桌相互考一考,读对了夸夸她,读错了帮帮他。培养学生自主、合作能力。
2、 检查学生学习生字的情况,采取自读,指名读,领读来进一步认知生字,并说一说出现在哪句话里,
以更好地掌握生字的音、形、义。
猜字游戏:学生根据字义通过手形、语言来表达字义,让其他同学猜字。
(目的:低年级生字教学是一个重点,我这样设计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换一种学习氛围,调动他们学字的积极性,让他们在玩中体会学习知识的乐趣,培养他们团结协作的精神。)
第四步:借助课件,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深化理解熟读成诵。
1、 读课文,理解文中“小小的家、大大的家”指的是什么
首先我让学生小声再读课文,看看地球妈妈是谁的妈妈,小动物的家各在哪里,为什么文章的开头说:“地球妈妈真好,她让每一个孩子都有一个小小的家”,结尾又说“地球妈妈真好,她让所有的孩子共有一个大大的家”。把这些句子读一读,和同桌说一说。明白“小小的家”指什么,“大大的家”又指什么。
(不要求学生说出“标准答案”,要从学生的回答中掌握学生的理解程度,及时引导、点拨。)接下来借助课件如情入境的为学生演示“半空中的树杈上、池塘里的荷叶下面、地底下的泥洞里、地上的小房子里”,引导学生通过图中事物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2、指导背诵
文章的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使学生理解的难点,也是文章的主旨所在,在学生对课文内容理解的基础上,通过充分朗读深化理解和感悟。课文韵律优美,引导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一边想想画面一边背课文。指导背诵时抓住文中小小的家“半空中的树杈上、池塘里的荷叶下面、地底下的泥洞里、地上的小房子里”四组方位的转换,想象力面分别住着哪些小动物,使学生轻松背过课文。
第五步:想象扩展,深化课文主题。
在学生原有想象的基础上,引导他们改编或续编课文。
(目的:扩展学生思维,发展他们的想象力,培养他们的语文能力)
第六步:结束(情感教育)
画出自己喜欢的小动物
篇6:锅炉上水系统改造
1 现状
我中心第一供热站共有4台蒸汽锅炉(2台10吨锅炉、2台20吨锅炉),总额定蒸发量60吨/小时,共有锅炉给水泵6台(15KW4台、30KW2 台),系统给水为母管制,由于负荷增加,公司新建第四供热站(3台35吨锅炉)。考虑到节能等因素,冬季第一供热站停运,其负荷移至第四供热站。夏季负荷为3~8吨/小时,由于负荷较小,故停运四站锅炉,运行一站一台10吨锅炉、一台15KW给水泵,现锅炉给水泵是连续恒速运行的,通过改变调节阀阀位实现锅炉自动上水(如图)。
1.1锅炉水系统图
1.2上水系统仪表方框图
2 改造的可行性
我们发现原上水系统虽能满足锅炉的给水需求,但给水系统运行压力比较高,一般在1.2-1.3MPa之间,大于锅炉锅筒压力 0.5-0.6MPa,压损较大,此时泵的轴功率大部分都消耗在阀门上。又由于局部管道流速较快,造成比摩阻加大,使水泵的水功率较小,泵的效率也就不高,尤其表现在锅炉在小负荷运行状态下执行器阀门接近于关闭状态。除有上述现象外还造成给水系统的憋压,我们必须及时打开回流系统。针对上述情况进行分析得出这种运行状态能量损失比较大,给水泵做了很多无用功。在中心提倡清洁生产的前提下,促使我们寻求另一种方法进行给水流量的调节。取消执行器,将给水泵改成变频控制,实现单炉单供就能达到节能的目的。
众所周之,水泵运行在管路性能曲线的静扬程(或静压)等于零时遵循如下规律:流量Q与转速N成正比,扬程(压力)H与转速N的平方成正比,轴功率P与转速N的三次方成正比,电动机的转速N与电源的频率F成正比。由上得知,改变电源的频率就改变了电机的转速,从而改变了给水流量。
当今,变频调速已成为交流电动机转速调节的最佳方法,变频调速技术以其优异的调速特性在国门经济的各个领域获得了广泛应用,水泵采用变频调速后,给水流量的调节就可通过改变转速的方法来实现。
3 改造方案
3.1 锅炉水系统图
A点为系统工作最大流量点,Cn1是工频(50Hz)时的扬程曲线,A点的流量为QA,
当流量减小到QB时,变频器的输出频率减小,泵的转速由n1降低到n2,Cn2是n2转速下的扬程曲线,Hy是A、B点所处的装置特性曲线。HA、HB是A、B两工况点的扬程。
给水泵变频调速运行特点是:不同的变频工况点位于同一装置特性曲线Hy上,也就是说不同的工况点装置情况不发生变化。
4.2 给水泵的变频节能分析
图中,欲使流量减小到QB,有两种方法:一是通过关小出口阀门的开度,工况点由A变为C,A、C 两点位于同一扬程曲线上;另外一种方法是,减小电源频率以降低转速,泵的工况点由A变为B,A、B两点位于同一装置特性曲线上。C点的轴功率为
PC=ρgQBHC/ηC
B点的轴功率为
PB=ρgQBHB/ηb
两种情况下泵的轴功率差为
△P=PC-PB=ρgQBHC/ηC-ρgQBHB/ηb
=ρgQB(HC/ηC-HB/ηb)
由于B、C两点的效率相差不大,令η=ηC=ηb,则
△P=ρgQB(HC -HB)/η
这就是变频调速的节能数值,它与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成正比。
5 数据分析
工程竣工后我们对改造前后进行了同负荷下耗电的实际测量比较,结果见下表:
在上述工况下,按全天运行24小时,全年运行天数245天(8个月),电价0.6元/度进行计算,每年可节电合计人民币:(7.5-2.667)*24*245*0.6=17050.82元。
结论
(1)改造后降低了给水系统的运行压力,降低了给水系统的流速,彻底解决了锅炉给水系统的憋压现象。
(2)给水泵加变频器控制锅炉上水比用调节阀控制锅炉上水节电效果明显。
篇7:生活随笔:茶遇上水
以前不懂茶,别说品茶了,连茶叶水也没喝过。记得儿子牙牙学语时,有次家中来了客人,老公让我泡茶,我用温水,且放了好多叶子在茶杯过滤网的上方。客人笑咪咪地说:“放错了,应放下面。”老公说:“要用85度的热水才好。”我很尴尬,你不知道我有多窘。
当儿子十二岁时,我有幸去了一次江南。在江南精致的茶楼里,端庄优雅的茶妹子身穿少数民族服装,在舒缓的音乐中轻柔地介绍茶道。她说,茶兴于中国唐代,盛于宋、明代,衰于清代。中国茶道的主要内容讲究五境之美,即茶叶、茶水、火候、茶具、环境,同时配以情绪等条件,才能得到“味”和“心”的最高享受。然后,她介绍了泡茶的程序:烫壶、温杯、置茶、高冲、刮沫、低斟、闻香等。真是大开眼界,看来我以前真是糟蹋了不少好茶。
茶语小桥小店沽洒,初火新烟煮茶。
一小撮上等的茶叶,遇到了浑浊的温水,茶不舒展她的容颜,也不散发她的芳香,更别替茶与水的缠绵与舞蹈了。此时,茶心已死,何来欢颜。但是,有一天,一片孤独的叶子,遇到了他生命的水。淡淡的芳香在杯中散发,纤细的身影在水中舞蹈,尽情地绽放生命的精彩;水轻轻地拥着叶子,任由叶子舒展她的美丽,给她充分的空间和自由。他们彼此牵手、相融相知,虽然无声也知心。
想起了窅娘,在南唐为李煜跳了八年舞,她用足尖在金子铸成的莲花瓣上跳舞,轻盈如传说中的仙女。南唐失陷后,她被弄到一脸横肉的赵光义的御座前,娇媚的江南女子,还能鲜花怒放吗?七夕到了,皇宫内外灯火通明。穿一身江南碧纱的窅娘首次在北宋的金莲上起舞,如梦如幻,喝彩声四起。可是奇怪,她始终背朝御座,向东舞,敛衽再拜。赵光义下令:窅娘转过身来!窅娘却根本听不见。东面是后主住的地方呢,她默念:国主四十一岁大寿,窅娘为您跳金莲舞!“佳人舞点金钗溜,满地红衣随步皱......”她纵身一跃,跳人那片清丽的荷花池。一片上等的茶叶没有遇上上等的水,从此香消玉殒。
于爱情中,茶是一生的牵手,不离不弃。杨绛是钱钟书世界里的红茶。天下“最贤的妻,最才的女。”对于妻子杨绛,钱钟书曾说过这么一段话:我见到她之前,从未想到要结婚;我娶了她几十年,从未后悔娶她,也未想过要娶别的女人。他们的爱情是深沉而专一的。如红茶般值得久久地品味,历久弥香!赵四是民国时期的大家闺秀,也是一个才华横溢的名媛,却为爱情放弃了荣华富贵,甘愿陪伴张学良36年。她是他一生的红粉姑娘,一生的粉茶。于知己中,茶是一种遇见与懂得。伯牙与钟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钟子期去世后,伯牙认为世界上再也找不到知音了,他把自己最心爱的琴摔碎,终生不再弹琴。刘备评价诸葛亮:“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他为觅一知己,宁愿三顾茅芦,诸葛亮为报答他的知遇之恩,对其一生忠心耿耿。脂砚斋最懂雪芹,比如宝玉冒天下之大不韪,称天下读书上进者为“禄蠹”,脂砚斋点评:“两字从古未见,新奇之至。难怨世人谓之可杀,余却最喜!”雪芹为千红呕心沥血油尽灯枯,脂砚斋为雪芹泪洒“红楼”,悲伤着雪芹的悲伤,快乐着雪芹的快乐。
希望你我如那片茶,遇见我们生命的真水,从此再不愿离开,索性留下来,守候着这一份不期而遇的暖,陪着你,安守流年!
公众号:太和教研
篇8:当干冰遇上水作文
今天,“萧报小记者活动“进校园了!劲松小学的小记者们,个个准备好一个装了半瓶水的瓶子,兴冲冲地进入学校多功能室,享受科学“大餐——揭开“干冰遇上水”的神秘面纱。
什么是干冰?它是二氧化碳在6250.5498千帕压力下先被冷凝成无色的液体,然后再在低压下迅速凝固后变成的固态形状。它的温度非常低。如果把干冰放进水中,干冰会吸收水的热量,重新变成气体状态,向空中扩散。这个过程中它还会产生大量白色的水雾。
水晶老师把一些干冰依次入进5个小记者的瓶子里,再在瓶口套上一只气球。干冰在瓶子里迅速溶解,气体在水中咕嘟咕嘟不停冒出来,渐渐地,瓶口套着的气球都鼓了起来。谁的气球会鼓得最大?我们齐声一边齐声倒计时20秒,一边拭目以待:“20、19、18……5、4、3、2、1!”
结果出来了!第一个男生的气球最大!
“这是为什么呢?”水晶老师发问了。这个问题瞬间点燃现场气氛。大家纷纷举手回答。有的同学说是因为这位同学得到最多干冰,有的同学说是因为他的干冰溶解最快,产生二氧化碳最多,还有的同学从时间上判断出第一个放干冰的同学收集气体时间也最长……
为了让我们更好地感受干冰在水中溶解成气体的效果,水晶老师在我们每个同学瓶子里都放入一些固态干冰,再让我们用沾上泡泡水的手指在瓶口轻轻抹一下。泡泡水在瓶口形成了一层薄膜,像一个简易气球。瓶子里的气体很快就将这个薄膜顶起来,变成了一个白色的鸡蛋。我再一抹,瓶口又“生”出了一个鸡蛋。环顾四周,有的同学挂出了苹果,有的是一串葡萄!
真是神奇的一课呀!
篇9:当干冰遇上水作文
今天我早早的就来到了萧山日报社参加科学魔法课之一当干冰遇到……。水晶老师先给我们讲了关于干冰的知识。干冰并不是水做成的,而是固态的二氧化碳,所以干冰融化时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我们不能直接拿手去接触干冰,因为它的温度是零下78·5度,直接拿手会冻伤。
首先老师接了半盆水,往里面倒入干冰,奇妙的现象发生了,很多很多的白色烟雾从盆里源源不断的涌出来,真的`好像到了童话中的仙境,我差点以为小精灵们要从盆里面跑出来了。接着最好玩的节目来了,老师把水杯里面倒入半杯水再放入一些干冰,把由(100克水、25克洗洁精、5克蜂蜜和2克甘油)做的泡泡水浸湿布条,然后布条掠过杯口上面就变出了一个泡泡,而且泡泡越变越大,真是太神奇了。我们拿着准备好的矿泉水瓶,老师往里面扔了几颗干冰,白色的雾就从矿泉水瓶口不断冒出来,我伸手摸了摸凉凉的,用手指抹了点泡泡水在瓶口上,瓶口也出来一个越长越大的泡泡。我忍不住用手去摸了摸,它一下就破掉了,真是好玩极了。
水晶老师还给我们做了好多好玩的实验。把紫甘蓝做的紫色的水倒入加了洗衣粉的自来水中,水居然由紫色变成了蓝色,再加入干冰杯子里的水又慢慢变回了紫色。把干冰放进矿泉水瓶里,瓶口套上气球,气球就像有人吹一下越来越大,老师告诉我们这就是干冰在融化的过程中释放的二氧化碳吹大的。向加了红色颜料的泡泡水杯中放入多一些的干冰,不断摇晃杯子,越来越多的泡泡从杯子里流出来,再加入干冰更多的红色泡泡涌出来,说它像火山爆发真是再形象不过了。今天的科学魔法实验真是让我大开眼界。我真希望以后能参加更多的这样的活动学到更多的科学知识。
篇10:地球的运动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地球的运动”,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五个方面来解析我的课堂教学设计。
一、说教材分析
“地球的运动”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必修一》(人教版)第一章第三节的教学内容,包括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三个部分。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要求通过课堂教学达到分析地球运动地理意义的目的,在知识层面要求明显高于本章其他教学内容描述地球宇宙环境、说出地球圈层结构等教学要求,我认为本节课应该是第一章“行星地球”的中心内容。我们都知道“谈天是为了说地”,在简单了解地球的宇宙环境的基础上,我们从地球运动这一内容入手来向学生描述整个地球的一般特征,回归“说地”这一地理学的本质要求。
由于课程标准对本节课的教学要求高,教材在本节课中知识量极大,安排了很多的教学重点和难点,这对教师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将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对于刚刚进入高中的学生而言,很多学生对地理学习有非常浓厚的兴趣,这对于解决这一教学过程中的难点有很大的好处;但是由于高一学生空间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的发展还不够完善,对地球运动相关知识的理解具有相当大的难度,同时也与在学生心里形成地理课就是简单了解世界各地的风俗民情的地理学习观念形成很大的冲突。因而如何将本节课的复杂的知识简单化、抽象的知识具体化、说理的知识生活化,把知识量极大的教材转化为学生能够理解的模块,让学生在现有的知识构架下完成相关知识的重构与理解,完成相关教学要求,而不至于让本节知识成为学生地理课程学习面前难以逾越的障碍,丧失地理学习的兴趣将是教师的重要任务。
二、说教学目标
参考课程标准和对教材的基本内容的分析,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说出地球运动自转和公转运动的方向、周期、速度等一般特点,识记太阳日、恒星日、恒星年、回归年、国际日期变更线等基本概念
(2)通过读图理解地球自转线速度,角速度的变化特点和地球公转的轨道以及地球公转速度的变化状况
(3)理解黄赤交角的含义和由黄赤交角的存在而造成的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能够阐述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过程
(4)理解由于地球运动造成的昼夜交替现象和由此产生的地方时和时差现象
(5)学会运用地方时和区时概念进行简单的地方时和区时的计算
(6)理解由于地转偏向力的存在而导致的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
(7)理解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现象及其变化规律
(8)学会分析由于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形成的全球范围和不同季节之间太阳辐射的分布不均的机制和由此导致的五带和季节变化现象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速度和周期相关演示活动的学习,比较并概括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异同
(2)通过小组讨论活动,动手描绘太阳直射点的运动轨迹,理解太阳直射点的运动过程
(3)通过对不同区域水平运动物体受地转偏向力影响而发生偏移现象的图像的感知,理解地转偏向力及其作用特点
(5)通过对昼夜长短变化和正午太阳变化的演示动画和日照图的判读,以小组活动的
形式完成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的总结,阐述全球范围和不同季节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地球运动及其地理意义的学习,能够解释生活中的与之有关的例如昼夜交替、四季变化等自然现象,形成科学的宇宙观和世界观
三、说教学重难点
参考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和对教材内容的分析并结合高一学生的认知状况,确定如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教学重点
(1)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异同
(2)黄赤交角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3)昼夜交替和地方时
(4)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5)四季更替和五带
2. 教学难点
(1)恒星日和太阳日的区别
(2) 远日点和近日点的比较
(3) 黄赤交角和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4)地方时和区时含义和计算
(5)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
(6)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四、说教学方法
由于本节内容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多元化而且只是目标的层次要求较高,加上教学内容说理性较强,是整个自然地理教学内容中的典型代表和教学难点,同时学生还未形成成熟的空间思维认知模式,需要教师在认真分析教材的基础上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来完成教学内容。再次我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1、讲解法:由于本节知识说理性质较强,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主要知识点给以准确的解读,帮助学生理解一些难度较大的知识概念,进而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
2、演示教学法:由于本节课知识对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要求高,因而需要结合多媒体辅助教学和教具演示的形式对地球运动的方向,太阳直射点的南北回归运动以及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等地理规律性知识进行演示教学,以协助学生构建空间思维的概念。 3、分组讨论法和案例分析法:虽然知识的说理性强,但是我们也不能用讲授法进行满堂灌,而应该发动学生积极参与到知识框架的建构过程中来,对一些地理规律的运用发现教学法进行分组讨论。 五、说教学过程
由于本节内容知识量大,需要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的内容多,学生学习的难度大,因而将本节内容安排在三个课时内完成,第一课时完成“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和“太阳直射点的移动”的内容,第二课时完成“昼夜交替和时差”和“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的相关内容,第三课时完成“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和“四季更替和五带”的相关内容。
第二课时: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一) 1.导入新课
情景导入:16世纪时,“太阳中心说”的创始人哥白尼曾依据相对运动原理提出了地球自转的理论,可从他提出这一理论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这一理论只能停留在让人们从主观上接受的水平,直到19世纪才被法国的一位名叫傅科的物理学家,用他自己设计的一项
实验所证实,这就是著名的傅科摆实验。这里我们不再对傅科摆实验作深入的研究,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查阅相关资料,在课外进行探讨,今天我们主要来讨论一下到底地球自转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呢?通过日常生活的积累和初中的地理的学习,大家能举例说明一下是有哪些现象是受地球自转引起的吗?(3分钟)
(设计意图:通过向学生讲授一个关于地球自转的证明的例子一方面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知道傅科摆及其作用;另一方面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引入地球自转的影响包括哪几个方面,通过学生的思考和讨论以及教师的补充,让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能够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了解本节主要的教学内容是什么) 2.新课讲授:
通过对学生答案的综合,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即地球自转引起的昼夜交替、地方时和沿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的三个内容抛给学生,采用总―分―总的模式进行新课教学,带领学生逐一探讨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的三部分内容,以便于更好地完成教学内容。
(1)昼夜交替现象 通过多媒体演示,让学生观察昼夜交替现象以及并让其思考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指出一方面一个不透明不发光的球体,因而有昼夜现象;另一方面因为地球的自转,在地球上任意地点会出现昼夜交替的现象。这里采用多媒体演示不同原因形成的现象是不一样,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昼夜交替现象的成因。然后逐一向学生讲述昼夜交替现象中需要逐一地知识和内容,帮助他们理解晨昏线(圈)、昼(夜)弧、昼(夜)长的区别和联系,理解太阳日的意义,由于很多内容和知识概念对于学生来说比较新,在这里主要采用讲授法,通过学生观看日照图和对不同的知识概念进行判读的形式完成教学活动。(15分钟)
(2)地方时
地方时的讲解是地球自转意义中最为困难的一个环节,因而也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用2012年伦敦奥运会比赛时间安排(以当时间进行安排)的实例承转进入本节内容的学习,指出不同地方的时间是不同的,通过这个实例讲解地方时、区时的含义和计算的相关内容,最后提问学生自己喜欢的奥运会节目是什么,最后分小组对各自喜欢项目的比赛时间表进行时间换算,制定一个以北京时间为基准的时间表,从而完成教学活动。由于地方时这个概念比较抽象,很多学生无法理解为什么不同地方的时间不一样,因而需要采用讲述法的形式让学生理解地方时的第一是在同一纬度上,由于东边的地点比西边的地点先看到日出和日落,因而在人们的心中就形成时间早迟的区别,所以我们把同一时刻不同经线具有的不同的时间称做地方时。同时结合多媒体演示来讲解不同的经线地方时不同这一概念,进而引出地方时的计算公式,让学生计算不同经线的地方时。然后指出地方时使用不方便引入区时的概念,和区时的计算,并指出一些地区主要的分区计时方式与区时的区别与联系。最后结合例子分组讨论完成案例教学活动的内容。(20分钟)
具体的教学模式如下:
教学实例
由来:地方时使用不方便 解决实例的问题
定义和计算
区时
地方时:定义和计算
几个重要概念的梳理
(3)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
通过一段视频资料了解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全球不同地区的事物发生偏移的现象,借视频之口向学生讲述偏移这种现象,进而带领学生总结沿水平运动的物体的偏移规律,然
后让学生完成不同地区物体偏移的练习,熟悉这一方面的内容。(5分钟) 3.课后小结:
再次总结由地球自转运动引起的昼夜交替、地方时和沿水平运动的物体的偏移三种现象,让学生网上查阅资料,了解其他由于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提供给学生具体的网址)。 六、板书设计 成因
昼夜交替 晨昏线(圈)
太阳日
地球自转 地方时:定义和计算 时区和区时 地方时 时区和区时 区时的计算 特殊的计时方法:北京时间等 沿水平运动的物体的偏移:偏移规律
【地球上的水说课稿】相关文章:
10.作文 地球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