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文档 > 说课稿>再别康桥说课

再别康桥说课

2022-12-23 08:24:54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宁嫔宁宁”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1篇再别康桥说课,这次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再别康桥说课,供大家阅读参考,也相信能帮助到您。

再别康桥说课

篇1:再别康桥说课

泰安市实验学校 姜波

尊敬的各位评委:

你们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再别康桥》。

一、说教材

1、《再别康桥》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再别康桥》是语文版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诗歌。本单元所选诗歌都是名家名篇,具有丰富的人文教育资源,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为了具体落实国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要求编排的。

《再别康桥》这首诗在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是二十世纪中国最出色的一首别离诗。诗人徐志摩曾说:康桥是他的精神依恋之乡。康桥那弯弯曲曲的清澈见底的河水,两岸四季长青的绿茵茵的草坪,斜依在桥的两端的棵棵垂柳,庄严秀丽的各学院的建筑群……可以说,康桥的灵性,滋润出徐志摩这样一位充满灵性的诗人。

《再别康桥》抒发了诗人对康桥的无限依恋之情,它像一幅生动的画卷,为我们展示了梦幻一般纯、静、美的意境;它又像一支优美的乐曲,缠绵深婉的诗句随着轻柔起伏的旋律流淌出来,回环往复,余音袅袅。

这首诗无论在语言上,还是在思想情感上,都是不可多得的佳作,会给学生带来无上的美的享受。

2、教学设计

我把本课教学分为三大模块:读出诗歌的音乐之美,读出诗歌的意境之美,读出诗歌的情感之美。通过一系列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使学生得到锻炼,在朗读中得到美的体验;在扩写中训练想象的能力;在对诗句的深入理解中使朗读更有情感。

3、教学目标

学习这首诗,我确定了以下目标:

知识目标:学习现代诗的基本朗诵技巧,读出诗歌的音乐之美。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体会与欣赏诗歌中意境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诵读体会诗人对康桥深深的依恋之情。

4、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这首诗的特点,教学重点确定为学习现代诗歌的基本诵读技巧,读出诗歌的音乐之美,通过朗读,体会诗歌的意境之美,感受诗人对康桥的深深依恋之情。而教学难点则是通过老师的指点,使学生的朗读水平逐步提高,并培养学生想象、联想的能力。

5、课时安排

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抓住重点,突破难点,结合教材自身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决定安排1课时完成本篇课文的教学。

二、说学情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欣赏文学作品,能设身处地地体验和理解作品”,“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初三的学生有了一定的生活阅历,也有了较好的理解力,但在体会诗歌的意境上还存在困难,在朗读时也可能羞怯、放不开。我想让他们自己去领悟诗歌的意境,用诗一般的语阅读:1752次 大小:9KB(共9页)

言扩写诗句,能发挥学生的优势,对诗歌的语言能品味得更细腻、更丰富。采用形式新颖的朗读训练,也会激发他们的热情,体会到创造的快乐。

三、说教法和学法

《再别康桥》是一首新格律诗,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我准备采用欣赏法、想象、联想法、多种形式的诵读法,来完成本课的教学。

古人云:品韵方晓丝竹雅,执毫始觉草篆神。本诗可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美”。我将结合教学中的三大模块:读出诗歌的音乐之美,读出诗歌的意境之美,读出诗歌的情感之美,指导学生美美地看,美美地听,美美地读,美美地品。力争在此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到诗歌的美,并初步培养欣赏诗歌的能力。

四、说教具

多媒体教学(自制课件)

五、说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导入语: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很美的诗——《再别康桥》。康桥是英国剑桥大学附近的一座桥,徐志摩曾经说过:他来到剑桥大学,就像水滴回归到大海里,这片海洋里有康河的美景,有知识的殿堂,有人文的精神,有自由的呼吸。用这样的语言导入新课,来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

播放图片:课伊始,我播放以徐志摩、剑桥大学、康河风光为主的图片,并配上王菲演唱的轻柔缠绵的歌曲,营造出舒缓、柔和的诗的氛围。在图片上出现这样的文字:他是“新月派”诗的代表,崇尚浪漫和唯美。

他的诗精致、轻柔、飘逸,像快乐的雪花。

在一个大雾弥漫的日子里,一架飞机撞上了山头,他依依不舍地走了……

那一年他34岁,在天国里他将永远年轻。

剑桥大学成立于12,有着800多年的历史。

典雅堂皇的学院建筑群分散于康河的两岸。

伟大的诗人、作家、画家、哲学家云集于此。

19,他在此学习。

浓郁的剑桥文化,滋养了他的心灵。

淡泊悠远的田园风赋予了他灵感。

他说康桥的灵性全在一条河上。

他说康河是全世界最秀丽的一条水。

他曾于清晨在林子里闲步。

他曾在星光下听水声,听近村傍晚的钟鸣。

他曾在初夏的阳光里,到桥阴下念书。

他曾在初秋的黄昏,到拜伦潭徜徉。

从此,他做了一名浪漫的诗人。

他说,他的眼是康桥教他睁开的。

他的求知欲是康桥给他拨动的。

他称康桥是他生命的泉源,是他精神依恋之乡。

阔别六年后,他再次回到康桥,又看到了昔日的美景。

但他又要马上离开……

在归国的海轮上,他写下了《再别康桥》。

这样安排可以使学生在欣赏图片的同时,也能了解诗人与康桥的情结,会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并在浓浓的诗的氛围中,开始本课的学习。

(一)浅唱低吟——读出诗歌的音乐之美。

设计理念:这个环节要引导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学生初读诗歌,就会觉得很美,但这种认识是模糊的。我想引导学生去发现本诗的音乐之美,并体会如何读得更美。

1、明确读的语调。在这个小环节中,学生能够比较容易地感觉到用什么样的语调去读。我将引导学生试着读第1小节和最后1小节,体会出舒缓、柔和、轻盈的语调。并在反复诵读首尾两节的同时,让学生体会首尾重叠、复沓,回环往复的旋律之美,及深化出的恬静柔美的氛围。

2、引导学生读好押韵句。首先安排学生找出第一小节的韵脚。学生可能找过古诗的韵脚,不知道现代诗也讲究押韵,不太会找韵脚。我将以古诗为例,如《静夜思》,让学生明白,找韵脚要看每行诗的最后一个字,那些韵母相同的字就是韵脚。学生找到韵脚后,我将引导学生去发现整首诗押韵的规律:每小节押一韵,每节中第2、4行的最后一个字为韵脚。然后让学生试着读,在读中体会出是韵脚的那个字要着重去读,读后要停顿得略微长一些,与下两行诗形成一个间隙。

3、分析诗行排列。我要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诗行排列的特点,拿古诗来作比较,学生能比较容易发现诗行是错开的。然后进一步去体会,这样的排列使诗行在统一中有变化,使诗句更富有灵动性。在学生的试读中,让学生自己去感受每小节中2、4句要比1、3句读得略重些,也就是押韵的句子要突出出来,这样就能读出诗歌抑扬顿挫的完美节奏。

(二)想象联想——读出诗歌的意境之美。

设计理念:这个环节的安排属能力训练,我将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带领学生由抽象的意念,走进鲜活的形象世界,让他们尽情地想象、联想。

1、美美地写。这首诗意境深邃、优美,要想读出来,可不太容易。这时候,我会告诉学生,在读的时候,眼前能浮现出丰富的画面,这种感觉融到声音里,就能读出诗歌的意境之美。而想象和联想是走进诗歌意境之美的最好途径。

为了让学生写得更好,我将给学生提供两篇范文:

夕阳,将要落下了,那落日的余辉,却为这康河,为这康河边的柳树镶上了一层妩媚的金黄色。柳隙间透着夕阳的碎光。温柔的康河泛着鳞鳞的波光,那似披了一层薄纱的柳枝,在微风的吹拂下飘逸地舒展着长发,裙摆微微扬起,一举手一投足间却有着高贵的优雅,影子倒映在康河温润的柔波里,是那样动人,那样秀美,宛若仙境中美艳的新娘;这金色波光里的艳影,在水中荡漾,亦是在我的心头荡漾……那泛起的层层涟漪,就这样飘然远去。(学生马晓彤,第二小节)

夕阳西下,我站在康河岸边,暗自神伤。金黄色的阳光铺设在康河之上,轻舟划过,留下一层层、一片片温柔的涟漪。一眼望去,清澈的河水下碧绿的荇菜若隐若现,随着水波的旋律,轻轻摇曳。轻风抚过,康河上游出重重叠叠的浪汶,透出一股久别的温暖。看到这美丽的康河,经过这往日的康桥,我的心中留恋万千。若是可以让我永留在此,我宁愿化身为一条轻盈的水草,永远停驻在康河的怀抱。(学生冯帆,第3小节)

接下来,把学生分为4个大组,每个组内的同学自由组合,用诗一般的.语言扩写1小节诗,并选一名同学负责记录,代表小组发言。

2、美美地读。

设计理念:激发学生自主、合作、创新的精神。让学生自由组合,选择他们喜欢的小节,采用他们喜欢的方式,朗诵诗歌。

我将做如下安排:指导学生采用重影式、回音式、有分有合式、独唱合唱式等形式多样的读法,展开新颖活泼的朗读训练,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并让学生体验到创造的快乐。,。

(三)体味揣摩——读出诗歌的情感之美。

设计理念:通过揣摩品味诗句,更好地理解诗人的情感,培养探究的精神。

导入语:读好诗歌的灵魂,就是读出诗人的情感,那么即使你音质不美,但感情充沛,同样会读得打动人心。阔别六年后,诗人又回到了康桥,但第二天又要离去了。在夕阳的暮色中,诗人流露出了怎样的心怀?

引导学生质疑,提出个性化的问题,并在解决这些问题中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更好地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

学生大概会提出如下的问题:

(1)为什么“我甘心做条水草”?

(2)诗人“彩虹似的梦”是怎样的梦?为什么用“沉淀”一词?

(3)诗人为何不放歌?

(4)诗的最后一小节中,“悄悄的”与“轻轻的”有何不同?诗人为何不带走一片云彩?

这些问题解决之后,学生将会明白,诗人不是单纯地歌咏康桥多姿多彩的风光,而是用精巧的词语、生动的旋律,传达出了情意绵长的心声。因为康桥里,有他青春的历程,有他至善至美的柔情,更有他最热烈的追求和梦想。

(四)深情朗读,结束本课。

课将结束时,我将给学生提供一个充分表现自己才华的机会,自由选取最喜爱的两个小节深情朗读。最后,由同学们推选读得最好的一名或两名同学为大家做精彩诵读,全班同学小声跟读,结束本课。

结束语:这节课中,同学们能用徐志摩的眼睛去看,用徐志摩的声音去读,用徐志摩的心灵去感受,并把这一切化作最动人的声音,展示给我们一次又一次精彩的朗读,你们很棒,老师愿做你们永远的朋友。

(五)布臵作业

设计理念:发挥学生的独创性,做他们喜欢做的作业。

希望同学们自告奋勇,给大家布臵一份独创性的作业。

六、补充说明

1、整节课采用柔和、舒缓的音乐作为背景音乐。

2、板书设计

用多媒体展示:浅唱低吟——读出诗歌的音乐之美。

想象联想——读出诗歌的意境之美。

体味揣摩——读出诗歌的情感之美。

3、说课总述

《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欣赏文学作品时,能设身处地体验和理解作品”,“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再别康桥》是一首抒写离别之情的名篇佳作。诗人以匀称的诗行、精巧的词语、完美的旋律抒发了对康桥的深深依恋之情,我希望遵循诗歌教学的规律,引导学生去感受诗歌的音乐之美,意境之美,情感之美,使学生对诗歌的赏析上升到一定的审美层次。

同时,我还要给学生足够的理解和尊重,给他们充分的选择权和自主权,让学生在自主理解的同时,获得独特的体验,使学习变得丰富而充满个性。

高尔基说:“真正的诗,永远是心灵的诗,永远是灵魂的歌。”我希望这节课,能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能在学生的心田里荡起层层涟漪;能培养学生一颗善于感受美的心灵;并能唤起他们心底美好的憧憬。这是我的心愿,这更是我不懈地追求。

谢谢各位评委。

篇2:《再别康桥》说课

说教材

(一)该文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再别康桥》是高中语文第一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本单元的教学目的是体悟山水神韵。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是中国现代诗的'典范之作,他很好的体现了徐志摩的人文思想。学习本诗对提高学生鉴赏诗歌能力和体悟山水神韵的能力帮助很大。

(二)教材分析

本诗是新诗中的一首典范的新格律诗,,其诗节的安排、韵律的变化以及意象的选择,均典型的体现了新格律诗关于新诗创作的“建筑之美、音乐之美、绘画之美”。所以,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深入挖掘意象的内涵,反复品味诗歌语言,并借助反复诵读来准确的理解把握诗人所抒发的感情,感受诗歌的意象美、意境美、语言美,提高学生艺术情操,激发文学兴趣。

(三)教学目标

[板书]

品味诗歌语言,体味语言美

挖掘意象内涵,感受诗歌意象美

声情并茂背诵此诗,体悟山水神韵

教学重点:背诵此诗

难点:对意象的理解

说教法

品读法:诗歌是读出来的,因此,声情并茂诵读贯穿整个过程。

探究法:鉴赏诗歌要鉴赏其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对高一学生此点较难,因此只要求探究。

说学法,欣赏,研读体味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在中国诗坛上有位才子诗人,他悄悄的来又悄悄的走,却把思念留给了中国诗坛,他就是徐志摩。今天,我们就学习他的新诗《再别康桥》。

(二)赏读文章

1、放欧洲田园音乐,配乐诵读,感受其魅力。

2、学生跟读两遍。

(三)赏析文章

先让几个学生自我推荐有感情的诵读诗歌,教师评价其诵读,再让学生找美点(可从形式美、音乐美、绘画美、意境美方面考虑)。

举例:1、节拍上要准确,轻轻的/我/走了

形式上既整齐又错落有致,叠字的运用造成音乐之美

2、意象选择

云彩 金柳-→新娘[形似神似]

(飘逸之美) 拜伦谭-→天上虹

彩虹似的梦[美好而易碎]

品味情感

抓诗眼: 再别康桥 别

理感情: 留恋→喜爱→伤感→依恋

五、背诵文章 放抒情音乐,在音乐中背诵。

附:板书设计

篇3:《再别康桥》说课

徐志摩

教学目标

品味诗歌语言,体味语言美

挖掘意象内涵,感受诗歌意象美

声情并茂背诵此诗,体悟山水神韵

飘逸 灵动

意境 别情 建筑

人类最大的使命是制造翅膀,最大的成功是飞。(徐志摩)

篇4:再别康桥说课课件

再别康桥说课课件

《再别康桥》这首诗将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化作缕缕情思,融会在所抒写的康桥美丽的景色里,形成了独特的意境美。

一、说教材

《再别康桥》一文是“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的传世之作,因为徐志摩崇尚闻一多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因而他的诗歌具有语言清新、音韵和谐、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的特点。《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这种风格特点。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时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带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二、说教学目标,重点、难点的确立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品味诗的意象美,领悟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真情。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德育目标:体悟作者情怀,引发共鸣,逐渐养成良好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能力。

教学重难点

学生喜欢故事性的文章,对诗歌的抽象性可能会产生畏惧心理,对课文提不起兴趣,或者只能走马观花,难以深入体会诗歌的感情,鉴于此我把本课的重难点作了如下设定:

教学重点:领悟诗情,获得情感体验;品析“三美”, 感受艺术性。

教学难点:意象的把握与体味。

三、说方法

如何突破重点、难点,有效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呢?我决定从学情出发,采取如下办法:

第一,以诵读为主。俗话说读书百遍,其意自见。要品位诗歌的语言美,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的感情,诵读是必不可少的。课堂上,学生的自读、教师的范读;个别学生的试读,全体学生的齐读、齐背将穿插在教学的各个环节。

第二,联想法。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课堂上力求通过课件的'介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多媒体将课文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增强学生对诗歌的主体感悟。

第三,探究法。教师抓住诗中的关键字句进行推敲、点评。

四、说教学过程的设计

1、导入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一首带有淡淡哀愁的离别诗牵动了多少文人学者的心。徐志摩,他就这样悄悄地来,又这样悄悄地走了。诗人志摩是怎样一个人呢?让我们和志摩一起《再别康桥》,走进诗人内心。

2、分步实施

第一步:课件展示完成作者及背景介绍。

第二步:诗歌朗读,感受诗歌的音乐美,并背诵。

第三步:整体感知诗歌离而不伤、别而不愁的格调。在让学生诵读的基础上谈朗读体会。自古以来,离别总免不了沉重的愁绪,《再别康桥》是一场深情的离别,却透露出轻快的情调。为了便于学生准确把握这首诗有几分无奈,又有几分洒脱的基调。

第四步:把握与体味诗歌的意象美。先讲意境和意象的含义(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然后引导学生感受诗中的意象美。

让学生自读,思考:诗中哪些景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分小组讨论交流)。

再让学生分析这些意象分别融入了诗人的哪些情感,进而体会诗人对康桥永久的恋情。

第五步: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和富有流动的画面美。为了让学生充分发挥想像力,进入诗歌梦幻般的氛围,用与诗歌每一小节意境相配的优美图片,让学生根据诗意选画面。再找个别学生朗读自已最喜欢的一节诗歌,结合图片画面,说出喜欢的理由,让学生深入体会每一节的画面美。老师抓住诗中的关键词(动作性很强的词、融入强烈情感的词)进行适当的点拨,借此指导学生鉴赏诗歌的方法。

3、小结

本课我们从诗歌的意象入手赏析现代诗歌,并分析诗歌的表达感情和写作风格,同学们要学会这种鉴赏新诗的方法。

4、作业设计

① 背诵课文。

② 试和徐志摩的另一首离别诗《沙扬娜拉》比较赏析。写一篇赏析文,不少于五百字。

拓展阅读:读《再别康桥》有感

记得这样一段话:有情未必终老,暗香浮动恰好。无情未必就是决绝,记得初见时彼此的微笑就好。

当电脑里的歌曲播放到林宥嘉的《再别康桥》时, 我想起了那挥一挥手不带走一片云彩的诗人徐志摩在那美丽的康桥上与才华横溢林徽因的邂逅,从此她的心中有了不可磨灭的记忆,他是她心中的最美,多么的美好,只是可能月老系错了姻缘线,或许上天跟她们开了次玩笑,又或许她们把前世那些次的回眸都换于了今生的擦肩而过,她们之间的红线总是断了一截,在红尘中绕来绕去,终究还是散了。

苍苍碧落,青葱岁月,慢慢红尘。曾经的浪漫,曾经的美好,曾经沧海桑田,都在绚丽寂静中盛放,归为片片落花,落到泥下,来年护花。归为片片白云,翩然空中。

当降珠仙子得知恩人下凡,便决定追随而去,要用一生的眼泪偿还他的甘露之恩,于是林黛玉报恩与贾宝玉初遇,相遇在那个封建腐朽的封建家庭。那为何葬花?人有情,花亦有情。原来葬花是因为思念。当白素贞得知恩人家住何方,变化身良家少女篷船借伞于许仙,要嫁于他报恩情,于是她们便邂逅于西湖篷船,从此结识相爱。然而好事多磨,最终水漫金山寺,终是情路坎坷,但甚是凄美,还是西湖初见最美啊。

若人与人之间,始终都只如初见,那所有的往事可以微微一笑,只留下初见时的惊艳,忘却有过的无奈与悲痛。这是何等的美妙的人生境界。然而正如多愁善感的容若的诗一样,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是啊,人世间的人啊,常常是因为一些原因渐行渐远,相爱的人白头偕老举案齐眉的很少。

徐志摩是一把钥匙,可以开启尘封的记忆,打开了林徽因的精神世界,在精神世界中寻求慰藉。梁思成是一盏明灯,照亮了林徽因的现实生后和人生旅途。梁思成是近的,伸手可及,而徐志摩是远的,然而他在林徽因的生命中同行,给以永感欠缺的东西。我们不能说林徽因什么,因为自己的爱情自己知。

但是不管怎样,初见总是最美。康桥下的她们在月光下、在水影中若影若现。

当我再次听到《再别康桥》时,脑中想的却已不是细腻的徐志摩和善感的林徽因在康桥的云彩下初次邂逅了,浮现的却是我的邂逅,只属于我的你的邂逅,可能算不上邂逅吧,只是初见罢了。

年华如沙在指隙间悄然流逝,点点散落在未明的尘世。看不透的世事,道不明的情愁,缘梦恋尘尽成灰,浮华如斯东逝水。一生短暂,又会留下几多遗憾?前世的烟,今世的尘,多少晶莹化成的雨,浮现出朦胧的容颜,点墨成画,落笔成殇,伴梦一生飘摇;亦或许,遇见总是最美的意外…我遇见你。

篇5:再别康桥说课教案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辅助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学习方式】 有意义地接受学习与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相结合。【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播放视听结合的《再别康桥》,让学生视、听、触三觉结合,初步体会诗歌的“三美”和意境之美。(3分钟)

二、作者及背景简介。(2分钟)

三、朗读课文(4分钟)

四、分小组进行讨论,把握诗歌意象(15分钟)

1、提问:这首诗抒发了作者一种怎样的感情?

明确:依依惜别的感情,也就是《再》中的“别”。

2、找寻意象。提问:诗中的哪些景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 明确:(云彩,金柳,艳影,青荇,潭水,长篙,星辉)

3、总结意象。

这些景物不同于普通意义上的自然景物,都浸入了作者的感情,而超越了它们本身的自然属性。这种“经诗人运思而成的寓意深刻的形象”被称之为意象。

五、掌握“三美”(15分钟)

1、建筑美。

A、这首诗一共有几节?每一节有几行?

明确:7节,四行一节

B、每一行的字数是不是都一样的?句子的排列有何特点?

明确:不一样。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错落排列,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给人以美感。

C、第一节与第七节在结构上有何特点?

明确:首尾回环呼应、结构严谨,给人以整体之美。

2、音乐美。

第4/5页

A、教师点拨,让学生了解 “回环往复”

B、提问:找出韵脚。

明确:来,彩 ;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

3、绘画美。

明确:选用了色彩的词语: “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彩虹,青草”。

运用动作性很强的词语:“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使每一幅画都富有流动的画面美,给人以立体感。

六、作业:(1分钟)

板书

第二课时

一、通过复习导入(2分钟)

二、掌握诵读技巧(25分钟)

1、齐读: 明确:增加对课文的熟悉程度。

2、请同学试读 明确:引导学生读出诗人的情感。

3、学生点评 明确:“哪些读得好,哪些读得明显的不对”并让指出不对的同学重读一下,对有争议的地方老师适当指点。

4、听名家诵读

5 、老师逐节逐句进行诵读指导并范读(提醒学生做笔记),学生当堂试读。

6、小结诵读要点。

三、答疑解惑(7分钟)

明确:根据本课的目标,让学生自由讨论,提出疑问。

四、布置作业(5分钟)

篇6:再别康桥说课教案

《再别康桥》徐志摩

尊敬的评委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再别康桥》,这篇课文是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第一册第一单元第二篇课文《中国现代诗三首》中的第一首。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这三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

《再别康桥》是“新月派”代表诗人徐志摩的代表作,是中国现代诗歌史上非常著名的一首诗,此篇课文无论在本单元还是整个高中语文教材中都具有重要的地位。

(二)教学目标

我所面对的是高一学生。他们认知事物主要以感性为主,因此在教学上会尽可能地借用多媒体,给以视觉与听觉的冲击,加深其直观感受。高一的学生对新诗这种文学样式接触不多,因此,对现代诗歌的理解和把握可能会有些困难。针对上述学生情况,结合新诗的特点,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能力目标

学生掌握一定的朗读技巧,能够体会诗歌的意象以及用“三美”来分析诗歌。

2.过程与方法目标

课前学生能够收集作者、作品的相关资料,课上反复朗读《再别康桥》,让学生能够体会到诗歌意境和诗人心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认识徐志摩真挚热烈的浪漫主义个性,了解作者对母校剑桥大学的一片深情和无限崇敬

(三)重点难点

依据教学目标,参照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确定本课教学的重点、难点如下:

1.重点:《再别康桥》音乐美、建筑美和绘画美以及诗人独具特色意象选择。

2.难点:在朗读中体会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来感知“三美”。

设计理由:“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是“新月派”代表诗人闻一多先生在他的论文《诗的格律》中所强调的。这是“新月派”创作的理念,因此“三美”的感知是本课的重点之一。同时,中国古代离别诗不胜枚举,徐志摩作为一名留洋英国的学者,他对中国传统离别诗歌意象的继承和对外国诗歌意象的借鉴必有其独到之处,因此,这也是重点之一。但是如何从诗歌的意象来感知一个诗派的创作理念,即如何从形象思维转换到抽象思维,这对于高一学生而言有一定的难度,需要教师详细分析和引导。

二、教法学法

1.教法: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师要本着“因材施教”以及“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的原则,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征,我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教学:

1、美读法:自读、范读、齐读

象《再别康桥》这样一首意境很美的诗歌,更需要通过美读去感受诗中的情感、韵味,把握其中的美。

2、情境教学法

《再别康桥》犹如一幅极富美感的图画,教学中可采用情境教学法激励学生们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加入自己的感受,使这幅画面立体生动,让学生在具体形象的情境中深深体会这首诗的意境美、诗意美。

3、点拨法

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在一个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课堂中,教师适度的点拨可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促进课堂预设的生成。

2.学法:主要是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合作探究法、诵读法、联系上下文法等。学生在课前找有关本课的相关资料,课堂上则要积极参与讨论,课后根据老师布置的课外作业进行巩固和迁移。

设计依据:《新课标》中指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三) 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和多媒体辅助,以及分发阅读材料。

三、教学过程

(一)准备阶段

我主要的准备工作是备好课,做好PPT课件,找到音乐伴奏的中文朗诵片段,同时找到《再别康桥》的英文版朗诵,并尽可能多的掌握有关徐志摩的创作情况和本诗的创作背景及与之相关的材料。在课前两天布置学生预习该课,让他们能主动地去查找作者、作品的相关资料。

(二)课堂教学过程

课时安排为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任务:1、完成目标——品析“三美”

2、落实重点:对诗歌意象的把握。

流程:

1、导入时播放视听结合的《再别康桥》,让学生视、听、触三觉结合,初步体会诗歌的“三美”和意境之美。

2、作者及背景简介。

3、朗读课文:首先播放录音,然后学生试读。

设计理由:让学生再次感受诗歌的音乐美并初步体会作者的情感,同时先听名家诵读,再到自己读,有一个比较,学生会自主地总结诵读技巧。

4、进入重点的分析“对意象的把握”,运用的学法是“合作探究法”“比较法”“联系上下文法”。

我设计的问题是:全文的意象有哪些?蕴含作者的情感是?

学生分小组讨论,老师巡堂适当的参与讨论,目的在于:

①了解讨论进度、正确度

②对讨论得比较热烈的小组给予鼓励,对讨论得比较安静的小组给予指导,总之让所有学生都积极参与到讨论中来。

对讨论结果的设想是:根据前一课《沁园春•长沙》中学到的有关“意象”的知识,从课文中不难找到第一个问题的答案,根据学生自己的情感体验和联系上下文基本上能完成第二个问题。

5、过渡到目标一——品析“三美”

先总结以上意象都可以组成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如“挥手作别云彩图”“河畔金柳倒影图”,然后指出这就是本流派主张的“三美”之一——画面美。进而欣赏这首诗歌的'另外“两美”——音乐美和建筑美。

“音乐美和建筑美”很容易理解,所以我将在这里点到为止。

6、作业:(1分钟)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完成目标——学生掌握一定的朗读技巧,能够体会诗歌的意象。

1、通过复习导入

2、完成目标——掌握诵读技巧,运用的:朗诵法,比较法(与名家朗诵、老师范读以及《沁园春•长沙》的读法比较),想象法(想象自己是那个时候那个地方的那个人)。

步骤:

①齐读:了解同学对课文的熟悉程度。

②请一个同学来试读,根据在《沁园春•长沙》中学到的诵读技巧读出诗人的情感。

③ 学生点评“哪些读得好,哪些读得明显的不对”并让指出不对的同学重读一下,对有争议的地方老师适当指点。

④ 听名家诵读

⑤ 老师结合诗情,逐节逐句进行诵读指导并范读(提醒学生做笔记),学生当试读。

⑥小结诵读要点。

3、疑点解析:学生提出问题,原则上让其他同学来回答,老师只作引导。

4、作业:

板书设计 诗歌三美: 音乐美——音节(押韵)

建筑美——匀称(句式)

绘画美——辞藻(意象)

篇7:《再别康桥》说课设计

《再别康桥》说课设计

《再别康桥》中诗人对诗的意境是苦心经营和刻意追求的,因而造成一个色彩鲜明、线条清晰、匀称柔和的境界。下面的《再别康桥》说课设计希望你能喜欢。

【教学理念】

1、审美与志趣,唤起乐学。

2、开放与自主,培养会学。

3、协作与实践,鼓励善学。

【教材研究】

1、教材作用:

美学大师朱光潜先生曾精僻的指出:“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最好从读诗入手,能欣赏诗,自然能欣赏小说。戏剧及其它种类的文学。读诗实际上是培养学生文学悟性,启神益智的一把钥匙。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新标准》要求:要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审美创造力,于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里就首先选入了大量中国现当代及外国诗歌,《再别康桥》便是其中之一。

2、分析学生:

因为当代学生身处信息爆炸的时代,他们大都崇尚简便快捷,追求新潮、时尚,往往对那种纯粹的、原始的、本真的诗意、情趣体会肤浅,而徐志摩的代表之作《再别康桥》,含有极高美学价值,其想象之丰富,比喻之新奇,构思之精巧,令人折服,更重要的是它所抒发的离愁别绪是人类共同的情感经历,容易将学生带人诗境,唤醒他们沉寂的真情,从而引起强烈的共鸣。

3、教材地位:

本册第二课特意选编《再别康桥》以便让学生在欣赏了毛泽东诗词的雄浑豪放之后,可转入对另一种空灵柔美诗风的品味,借此体会、比较、鉴别不同题裁、不同风格、流派的诗词,这又契合了《新课标》特别关注学生多方位情感体验,使其受到美的熏陶的要求。

4、教学目标:

由于本诗脍炙人口,妇孺能诵,在网络上有丰富的学习资源,加上诗歌独特的艺术魅力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我把本课的学习目标定位成:

⑴ 知识目标:

捕捉此诗的意象,领悟其间的意境,体会诗人真情。(工具性)

⑵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收集资料、归纳总结、自主探索、协作创新的能力。(工具性)

⑶ 志趣目标:

通过网络令学生受到艺术的熏染,逐渐养成良好的审美情趣。(人文性)

5、教学重难点;

因为高一学生在初中已经接触过多首新诗,对诗歌有了一定粗浅感性的认识.但是他们因习惯了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依赖而对网络环境下自主学习比较陌生,鉴于此我把本课的重难点作了如下设定:

⑴ 教学重点:

利用网络流媒体在教师的组织、帮助、指导下感知并鉴赏《再别康桥》的诗情美与艺术美。

⑵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通过意象体悟诗人情感的鉴赏能力及查询收集、整理归纳、协作探索的能力。

【方法过程】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学生可以在网络上任取任求。此时教师不再是信息的主要来源。而仅成为学生获取信息时一枚罗盘,一支路标。为其导航引路,此刻,教师也不再是传统意义中讲台上的主讲者,而变成了资源的设计者与组织者。学习的辅导者与评价者。

1、搭脚手架、进入情景:

我首先利用多媒体技术与仿真技术的结合,创设一种虚拟的情景,使学生进入其间产生一种身临其境,临文嗟悼的强烈感觉。

2、自主探索、协作学习:

然后让学生在人机交互的学习环境中,在广阔自主的网络媒体下进行诵读感悟,自主研讨,协作探索。

3、效果评价、展示交流:

最后通过Top、BBS、留言薄、聊天室、邮件、QQ等方式实行与人对话,互评师导、切磋交流进行能力的培养。受到文艺的感染,师生互动真是其乐融融,不易悦乎!

【学习任务】

具体来说我在主题学习网页中设计了以下六个任务模块并把资源的利用贯穿其中:

1、音乐熏陶,进入情景:

首先音乐设景唤醒体验,自古音乐与诗几乎如影随形,音乐的歌词可以是诗,诗的韵律又好似音乐,贝多芬也声称:“音乐是人类精神的火花,听者的感情最容易被触发。”因此我设计音乐设景采导入新课。唤醒体验。

在我所设计的主题网页上将有关离别的一些歌曲分为古典类、现代类、流行类,让学生凭借个人的兴趣爱好任意点击(如现代音乐类的《送别》),一曲曲哀婉凄丽的送别歌声能激活他们的情感经历,唤起审美期待,引出离别这一话题。再给一分钟让全班迅速在网上搜寻有关离别的诗词名句形成竞争。以多为胜。这样的导入既为后面联想比较环节贮备了资料,又充分调动了每位学生的参与的积极性并为解读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展示学生在课前用网页制作的志摩简介,并上传到网上资源共享。

在优扬的背景音乐中由学生用略带伤感的语言作出对志摩诗一般的评价使大家对他心驰神往,急于了解诗情斐然富有传奇色彩的志摩在他笔下离别是怎样一种情怀,接下来便自然过渡到整体感知任务模块。

2、视听欣赏,整体感知: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审美是一种高级需要,是美在自我实现者身上得到最充分的体现。”

网络中的MTV动画形式能成为审美情感的触发点引导学生直接进入审美状态。获得审美体验。培养其欣赏能力,思维能力。所以我在制作主题网页上链接了《再别康桥 》朗诵MTV的`几个不同版本:有动画版、有影视版、有诵读版等等,学生可依凭自己的喜好自由选择,尽情欣赏。唯美清新的画面迎合着志摩深情的吟诵令学生的视觉、听觉受到双重激荡从而产生不吐不为快的欲望,使这个环节达到“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艺术效果。当学生通过欣赏诵读MTV对全诗有了一个层次的认识之后,趁势转入鉴赏品评任务模块。

拓展阅读:析《再别康桥》的意境美

《再别康桥》这首诗将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化作缕缕情思,融会在所抒写的康桥美丽的景色里,也驰骋在诗人的想象之中,吟成了宛如优雅动听的轻音乐般的抒情诗,从而形成了独特的意境美。

1、动静相衬中见深情美:

“多情自古伤离别”,自古以来,离别总是免不了一种沉重愁绪,诗人离开无限眷恋的康桥,内心同样是沉重而压抑的,但这首诗总体上诗情的表述是含蓄的,有节制的,用词遣句尽力轻巧,只着色绘景而不摹声,以“轻轻的”、“悄悄的”、“沉默”造成一种寂然无声的寂静环境,排除了离别中因伤别而产生的沉重感。不仅如此,诗人使用了绚丽多彩的语言,如“云彩、金柳、夕阳、青荇、彩虹、星辉斑斓”等,使诗在轻盈飘逸中浸染了诗人的缕缕情思。诗人还通过一系列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静态的画面变成了动态的画面,如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招手作别,河畔的金柳倒映在康河里摇曳多姿,康河水底的水草在招摇着似乎有话对诗人说……静谧清幽中给人以流动感,既表达了诗人对康桥的一片深情,也给读者带来了无尽的美感享受。

2、虚实结合间见离情美:

诗人实写离开康桥时的情景,柳树倒映在康河里,绿油油的水草在柔波里招摇,榆树浓阴覆盖着的清泉倒映着天上的彩虹,康河如此美丽,怎不让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怎不让诗人“心头荡漾”,纵情想像?于是“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对康桥的依恋何等强烈,又何等缠绵。美梦“揉碎在浮藻间”,散发出一缕淡淡的哀伤,诗人追忆往昔美好的“理想”,到晚上泛舟归来,水波与星光交相辉映,诗人情不自禁地要“在星辉斑斓里放歌”。然而却不能放歌,因为彩虹似的梦幻已经揉碎,斑斓璀璨的星辉早已流逝。如今诗人不想惊动这眼前的宁静清幽,轻轻地来,悄悄地走,充溢其间的只是诗人交织着依恋、无奈、惆怅的种种复杂情感。

3、比拟夸张里见浓情美:

诗人笔下的康桥是有生命有灵性的,带有诗人柔和飘逸的风度,与诗人的感情融为一体。

诗人把对母校的深情,溶入了对康桥晚景的形象描绘中:作别母校时的万千离愁,竟在招手之间,幻成了“西天的云彩”;柳树倒映在康河里,竟具有了新娘的魅力;绿油油的水草仿佛在向诗人招手示意;离别的惆怅似笙箫悠悠,就连“夏虫也为我沉默”,诗人用比喻拟人写活了对康桥的浓情蜜意。“云彩”本就不能带走,诗人却说“不带走一片云彩”,夸张手法的运用,更表露出诗人不愿惊动他心爱的康桥的一片情意。

这样,全诗描绘了一幅幅流动的画面,构成了一处处美妙的意境,细致入微地将诗人对康桥的爱恋,对往昔生活的憧憬,对眼前的无可奈何的离愁,表现得真挚、浓郁、隽永。在亦情亦景、情景交融的意境中,使诗人的离别之情,表现得更深、更美、更为浑厚和潇洒。

篇8:再别康桥说课设计

再别康桥说课设计

【教学理念】

1、审美与志趣,唤起乐学。

2、开放与自主,培养会学。

3、协作与实践,鼓励善学。

【教材研究】

1、教材作用:

美学大师朱光潜先生曾精僻的指出:“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最好从读诗入手,能欣赏诗,自然能欣赏小说。戏剧及其它种类的文学。读诗实际上是培养学生文学悟性,启神益智的一把钥匙。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新标准》要求:要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审美创造力,于是,20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里就首先选入了大量中国现当代及外国诗歌,《再别康桥》便是其中之一。

2、分析学生:

因为当代学生身处信息爆炸的时代,他们大都崇尚简便快捷,追求新潮、时尚,往往对那种纯粹的、原始的、本真的诗意、情趣体会肤浅,而徐志摩的代表之作《再别康桥》,含有极高美学价值,其想象之丰富,比喻之新奇,构思之精巧,令人折服,更重要的是它所抒发的离愁别绪是人类共同的情感经历,容易将学生带人诗境,唤醒他们沉寂的真情,从而引起强烈的共鸣。

3、教材地位:

本册第二课特意选编《再别康桥》以便让学生在欣赏了沁园春长沙诗词的雄浑豪放之后,可转入对另一种空灵柔美诗风的品味,借此体会、比较、鉴别不同题裁、不同风格、流派的诗词,这又契合了《新课标》特别关注学生多方位情感体验,使其受到美的熏陶的要求。

4、教学目标:

由于本诗脍炙人口,妇孺能诵,在网络上有丰富的学习资源,加上诗歌独特的艺术魅力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我把本课的学习目标定位成:

⑴ 知识目标:

捕捉此诗的意象,领悟其间的意境,体会诗人真情。(工具性)

⑵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收集资料、归纳总结、自主探索、协作创新的能力。(工具性)

⑶ 志趣目标:

通过网络令学生受到艺术的熏染,逐渐养成良好的审美情趣。(人文性)

5、教学重难点;

因为高一学生在初中已经接触过多首新诗,对诗歌有了一定粗浅感性的认识.但是他们因习惯了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依赖而对网络环境下自主学习比较陌生,鉴于此我把本课的重难点作了如下设定:

⑴ 教学重点:

利用网络流媒体在教师的组织、帮助、指导下感知并鉴赏《再别康桥》的诗情美与艺术美。

⑵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通过意象体悟诗人情感的鉴赏能力及查询收集、整理归纳、协作探索的能力。

【方法过程】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学生可以在网络上任取任求。此时教师不再是信息的主要来源。而仅成为学生获取信息时一枚罗盘,一支路标。为其导航引路,此刻,教师也不再是传统意义中讲台上的主讲者,而变成了资源的设计者与组织者。学习的辅导者与评价者。

1、搭脚手架、进入情景:

我首先利用多媒体技术与仿真技术的结合,创设一种虚拟的情景,使学生进入其间产生一种身临其境,临文嗟悼的强烈感觉。

2、自主探索、协作学习:

然后让学生在人机交互的学习环境中,在广阔自主的网络媒体下进行诵读感悟,自主研讨,协作探索。

3、效果评价、展示交流:

最后通过 Top2000、BBS、留言薄、聊天室、邮件、QQ等方式实行与人对话,互评师导、切磋交流进行能力的培养。受到文艺的感染,师生互动真是其乐融融,不易悦乎!

【学习任务】

具体来说我在主题页中设计了以下六个任务模块并把资源的利用贯穿其中:

1、音乐熏陶,进入情景:

首先音乐设景唤醒体验,自古音乐与诗几乎如影随形,音乐的歌词可以是诗,诗的韵律又好似音乐,贝多芬也声称:“音乐是人类精神的火花,听者的感情最容易被触发。”因此我设计音乐设景采导入新课。唤醒体验。

在我所设计的主题网页上将有关离别的一些歌曲分为古典类、现代类、流行类,让学生凭借个人的兴趣爱好任意点击(如现代音乐类的《送别》),一曲曲哀婉凄丽的送别歌声能激活他们的情感经历,唤起审美期待,引出离别这一话题。再给一分钟让全班迅速在网上搜寻有关离别的诗词名句形成竞争。以多为胜。这样的导入既为后面联想比较环节贮备了资料,又充分调动了每位学生的参与的积极性并为解读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展示学生在课前用网页制作的志摩简介,并上传到网上资源共享。

在优扬的背景音乐中由学生用略带伤感的语言作出对志摩诗一般的评价使大家对他心驰神往,急于了解诗情斐然富有传奇色彩的志摩在他笔下离别是怎样一种情怀,接下来便自然过渡到整体感知任务模块。

2、视听欣赏,整体感知: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审美是一种高级需要,是美在自我实现者身上得到最充分的体现。”

网络中的 MTV 动画形式能成为审美情感的触发点引导学生直接进入审美状态。获得审美体验。培养其欣赏能力,思维能力。所以我在制作主题网页上链接了《再别康桥 》朗诵 MTV 的几个不同版本:有动画版、有影视版、有诵读版等等,学生可依凭自己的`喜好自由选择,尽情欣赏。唯美清新的画面迎合着志摩深情的吟诵令学生的视觉、听觉受到双重激荡从而产生不吐不为快的欲望,使这个环节达到“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艺术效果。当学生通过欣赏诵读MTV对全诗有了一个层次的认识之后,趁势转入鉴赏品评任务模块。

3、自主自悟,鉴赏品评:

因为学生间存在着个体的差异性,为了充分尊重学生个性,挖掘学生潜能对症下药因材施教,我设计了三种途径来突破重难点:

其一、诵读感悟。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为了训练学生美读美诵的能力,让学生伴随 MTV 反复诵读此诗,在读的过程中令其觅意象,悟意境,感意蕴。

其二、在线欣赏《再别康桥》歌曲版 MTV,在那细腻动情的歌声中使学生默想意象用心感受,让他们的心灵与志摩英灵超越天人的永隔产生强烈的共鸣。

其三、在前两步的基础上我给出以下网址令其查阅关于本诗赏析的文字资料,令其阅读质疑,提出问题来共同探讨,我在这一环节里尽量发挥每位学生的优势,让其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熟悉此诗之后我再请2~3位同学以《再别康桥》朗诵版卡拉 OK 的形式自由选择背景音乐、吟咏此诗,其余同学现场点评,让思想的火花在学生的讨论、议论、争论中激情碰撞,频频闪现,令学生对本诗从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从而完成这一环节的意义建构。

4、协作探索,联想比较:

为了培养学生综合分析,比较鉴别的能力,深入掌握诗词中通过意象传达真情的鉴赏方法,我们进入联想比较任务模块。让学生用搜寻到的写离愁别绪的诗词名句与《再别康桥》相比较,体会《再别康桥》构思的新颖别致,不落俗套。学生通过对以上古典诗词的分析比较了解到:志摩借助云彩、金柳、青荇等意象避开送行之人及车水马龙的尘世俗景。收、放有度的来表情达意,给人以出尘脱俗,清新飘然之风韵。

5、思维创新,提升深化:

同样离别,志摩为何能选取不同的意象抒发有别于伤感的离情.这就跟志摩与康桥的联系及本诗的创作背景密切相关。给出时间让学生在我的导航下当场搜寻背景资料及有关离别的文章。借此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思维创新的能力。

6、实践交流,余韵延展:

最后本堂课的教学虽然即将结束但对于志摩及诗歌的研究仍余韵延展永无休止。为了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让他们在网络这个包罗万象的空间里拓展视野,放飞心灵,深化课堂,尽情翱翔,我做了如下设计:

⑴ 成果交流:

据《新课标》强调: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在学生领会了诗人借意象托情丝的表达技巧后,让学生写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或小诗发表在 BBS 上让同学及其他人点评。

⑵ 深入钻研:

让学有余力,热爱志摩的学生进一步深入钻研:以“爱、自由、美在志摩的诗文中如何体现”这一论题写一篇小论文发表在网上。

⑶ 亲密接触:

在网上采访徐志摩的扮演者黄磊,谈谈对演戏的感受!在对以上六大任务模块的学习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自由选择,跳跃完成,不必逐一渐进,从而真正实现个性化、自主化的快乐学习。

篇9:《再别康桥》说课 教案教学设计

山东老师

说教材

(一)该文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再别康桥》是高中语文第一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本单元的教学目的是体悟山水神韵。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是中国现代诗的典范之作,他很好的体现了徐志摩的'人文思想。学习本诗对提高学生鉴赏诗歌能力和体悟山水神韵的能力帮助很大。

(二)教材分析

本诗是新诗中的一首典范的新格律诗,,其诗节的安排、韵律的变化以及意象的选择,均典型的体现了新格律诗关于新诗创作的“建筑之美、音乐之美、绘画之美”。所以,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深入挖掘意象的内涵,反复品味诗歌语言,并借助反复诵读来准确的理解把握诗人所抒发的感情,感受诗歌的意象美、意境美、语言美,提高学生艺术情操,激发文学兴趣。

(三)教学目标

[板书]

品味诗歌语言,体味语言美

挖掘意象内涵,感受诗歌意象美

声情并茂背诵此诗,体悟山水神韵

教学重点:背诵此诗

难点:对意象的理解

说教法

品读法:诗歌是读出来的,因此,声情并茂诵读贯穿整个过程。

探究法:鉴赏诗歌要鉴赏其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对高一学生此点较难,因此只要求探究。

说学法,欣赏,研读体味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在中国诗坛上有位才子诗人,他悄悄的来又悄悄的走,却把思念留给了中国诗坛,他就是徐志摩。今天,我们就学习他的新诗《再别康桥》。

(二)赏读文章

1、放欧洲田园音乐,配乐诵读,感受其魅力。

2、学生跟读两遍。

(三)赏析文章

先让几个学生自我推荐有感情的诵读诗歌,教师评价其诵读,再让学生找美点(可从形式美、音乐美、绘画美、意境美方面考虑)。

举例:1、节拍上要准确,轻轻的/我/走了

形式上既整齐又错落有致,叠字的运用造成音乐之美

2、意象选择

云彩          金柳-→新娘[形似神似]

(飘逸之美)      拜伦谭-→天上虹

彩虹似的梦[美好而易碎]

品味情感

抓诗眼:     再别康桥    别

理感情:     留恋→喜爱→伤感→依恋

五、背诵文章    放抒情音乐,在音乐中背诵。

附:板书设计

再  别  康  桥

徐志摩

教学目标

品味诗歌语言,体味语言美

挖掘意象内涵,感受诗歌意象美

声情并茂背诵此诗,体悟山水神韵

飘逸              灵动

意境       别情      建筑

人类最大的使命是制造翅膀,最大的成功是飞。(徐志摩)

篇10:《再别康桥》评课稿

《再别康桥》评课稿

陈老师的《再别康桥》教学环节设计完整、过程流畅、结构清晰,课堂气氛比较活跃,师生互动良好,学生参与度广。

堂课中教师的教学过程分为四个板块:朗诵、分析诗歌意象和情感起伏、自由探究、总结。本节课教学目标较明确,教学重点、难点处理比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学内容安排层次清晰,容量适当,布局合理。

教学环节设计完整、过程流畅、结构清晰,以诗歌指导朗读贯穿始终。先是让学生带着“初读感受是什么”和“你喜欢哪节诗歌,理由是什么”这两个问题多次自由朗读,自己先体会诗歌的情感,对诗歌进行自我解读。教师再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明确诗歌的意象和情感,最后带着学生再次进行朗读,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体现了课堂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还善于启发学生运用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习,将课堂中大部分的时间交由同学自行支配。使用分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合作解决“诗歌三美体现在哪”这个问题,加深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提高了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的能力。同时,还有当堂测试环节,用以巩固课堂知识。

整堂课教学策略符合学生实际和教材特点,教学过程流畅清晰。以“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贯穿课堂,教师作为引导者能熟练运用相关课程资源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和应用知识,使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课堂气氛活跃,师生互动良好,学生参与度广,兴趣浓厚,独立思考的能力得以提高,教学效果较好。

篇11:再别康桥微课

再别康桥微课

再别康桥全诗,诗人使用了色彩较为绚丽的词语,给人带来视觉上美的享受。

多媒体展示:两卷新诗,廿年老友,相逢同是天涯,只为佳人难再得;一声河满,九点齐烟,化鹤重归华表,应愁高处不胜寒。

师:这是一副挽联,作者是郁达夫先生,所挽对象为著名诗人徐志摩。“两卷新诗”指的是徐之诗集《志摩的诗》、《猛虎集》。而“九点齐烟”是济南郊区九座小山的总称,此借指徐之遇难地,他是因飞机失事遇难的。今天,我们一起走近诗人,走近他的代表作——《再别康桥》,走近他多情而丰富的内心世界。

师:请××同学试读一遍好吗?

生:读(放背景音乐——《春江花月夜》)。

师:第三节“青荇”的“荇”应该读xìng 而不是xíng,课文注释也有说明。

师: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那么从文章的眼睛推断,这首诗抒发的大致是什么情感?

生:离别之情。

师:离别何处?它是个怎样的地方?

生:离别康桥。关于康桥,注释①有简单的介绍,我读一下。

师:展示相关的图片。

师:临别之际,诗人向哪些对象一一做了道别?

生:云彩、金柳、青荇和潭水,等等。

师:抒写离别之情的诗歌,可谓数不胜数。例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但离别的对象一般都是人,而《再别康桥》却由人间向“云彩”“金柳”“青荇”和“潭水”等自然物转移,避开了人间烟火,造出一种脱俗的清新感。

师:写入诗中借以寄情的物象称作意象。诗中的“云彩”“金柳”“青荇”和“潭水”等物象就属于意象。那么,上述物象中寄托着诗人对康桥怎样的情感呢?我们先看第二节,第二节写的是“柳”。那么在诗人的眼里,“柳”是什么柳?其“影”又是什么影?

生:柳是“金柳”,影是“艳影”。

师:“金柳”为什么像“新娘”?

生:因为柳被夕阳镀上了一层金色的,色彩光泽鲜艳好看。

师:还有呢?

生:——

师:如果不是“金柳”,而是苍松翠柏,那么还能不能说是“新娘”,为什么?

生:不能。因为“金柳”才有新娘的那种柔美,而苍松翠柏是阳刚之美。

师:金柳的艳影明明是在波光里荡漾,诗人为什么说“在我的心头荡漾”?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生:“在我的心头荡漾”,无非是说康桥已经在诗人的心里扎下了根,难以忘怀,表达了诗人对康桥喜爱之情。

师:第三节写“青荇”。这一物象中又寄托了诗人对康桥什么样的情感呢?前后四个同学为一组,交换一下意见。

生:在诗人的眼里,“泥”是“软泥”,“波”是“柔波”,草是“油油的”。 这些描写都寄托着诗人对康桥的喜爱。

生:“招摇”的意思本来是故意张大声势,引人注意。“招摇撞骗”中的“招摇”就是这个意思。这里的意思应该是“招手摇摆”,仿佛在招手致意,写出了水草对诗人的欢迎态度。

生:“我甘心做一条水草”就是再也不愿离开康桥,表达了诗人对康桥无限的喜爱和永久的依恋。

师:我们把二、三节齐读一遍。要读出“金柳”和“青荇”这两个物象所寄寓的对康桥无限喜爱和深深依恋的情感。

生:齐读。

师:“荡漾”这两个字应该读得更舒缓一些,读出一种柔波轻漾的感觉。“油油的”是个叠音词,有强调突出事物特征的意味,要读得稍微重一点。老师示范一下。

师:诗人为什么那么喜爱和依恋康桥呢?除了大自然的优美、宁静与和谐这一显而易见的原因以外,第三节暗示了更深层次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原因?

生:“沉淀着彩虹似的梦”暗示了更深层次的原因——作者在康桥有过许多美好的愿望和理想。注释③有说明。

师:作者曾经在康桥留学,这里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诗人在《猛虎集•序文》中曾经谈道:在24岁以前,他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的兴味。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因此,他后来曾在《吸烟与文化》中满怀深情地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师:上述三节诗,几乎每一节都是一个可以画得出来的画面。这些画面涂上了“金”“艳”等亮丽的色彩,描写了七色的“彩虹”。由此可见,这些画面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生:意境鲜明、色彩绚丽。

师:作者还使用了“荡漾”“招摇”“揉碎”和“沉淀”等大量动词去描写意象。因此,画面还具有怎样的特点?

生:画面生动,富于动感。

师:请大家拿出纸和笔,根据二至四节中的任何一节的描写,画出一个画面。

生:独立作画——公开展示——相互鉴赏。

师:除了观“金柳“,赏”青荇“以及清泉之外,诗人还做了什么?

生:“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在星光斑斓里放歌”;吹起“别离的笙萧”。

师:他真的“在星光斑斓里放歌”了吗?依据是什么?

生:没有。因为第六节第1行就说“我不能放歌”。

师:诗人在第六节中说:“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究竟是谁在沉默?这是什么表现手法?

生:康桥和康桥的夏虫都是无知无识的事物,不可能为他沉默,因此是诗人自己沉默了。这是一种侧面烘托的.手法。

师:这种表现方法,是从对方着笔来表现自己的情感。能再举一个例子吗?

生:明明是诗人自己喜爱康桥,可诗人竟“自作多情”地说青荇“在水底招摇”,是在向他招手致意,在欢迎他的到来。

师:杜甫《月夜》是运用这种表现手法的代表作品。全诗如下: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今晚圆圆的秋月多么皎洁美好,你在鄜州闺中却只能一人独看。我遥想那些可爱的小儿幼女们,还不理解你望月怀人思念长安!夜深露重你乌云似的头发湿了?月光如水你如玉的臂膀可受寒?何时能依偎共赏轻纱般的月华?让月华照干我俩满是泪痕的脸!这首诗作于至德元年(756)。是年八月,杜甫携家逃难鄜州,自己投奔灵武的肃宗行在,被叛军掳至长安。诗是秋天月夜的怀妻之作。望月怀思,自古皆然。但诗人不写自己望月怀妻,却“自作多情”地设想妻子望月怀念自己。

师:请××同学把第五节朗读一遍,请语文科代表把第六节朗读一遍,要读出两节诗不同的情感体验。

生:读。

师:第五节,诗人迷恋的情感达到了高潮。他似乎已经忘记了要离别康桥而去了,禁不住要“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甚至要“在星光斑斓里放歌”。第6节,诗人的情感急转直下,想到今晚要和康桥离别,不禁别情缕缕,离绪重重,只能在沉默中体味别离的惆怅。因此,第5节要读得比较欢快,而第6节则要读得稍微缓慢深沉。

师:下面老师朗读第一节和最后一节。

师:这两节句式相似,文字也差不多,在篇章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生:首尾呼应,形成一唱三谈,反复回旋的意思效果。

师:诵读第一节的时候,要特别注意哪一个词?为什么?

生:要特别注意“轻轻”这个词。因为它反复了三次,反复的目的在于强调诗人动作之轻微。

师:这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

生:让我们仿佛看到诗人掂着脚尖,缓步飘然而去的形象。

师:诗人为什么“轻轻的”走?这反映了他对康桥的什么情感?

生:人们通常对自己喜爱的东西轻拿轻放。由此可见,诗人是怕打破康桥的宁静和美好才“轻轻的”走的,反映出诗人对康桥的喜爱和留恋不舍之情,从而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师:“轻轻”的意思就是很轻。我们把“轻轻”这一叠音词换成“很轻”试读一遍。然后说说有什么问题。

生:齐读。

生:感觉好象没有原文有诗味。

生:诗歌节奏好象不及原文轻盈,缺乏细微的弹跳感。

师:最后一节用“悄悄”替换了第一节的“轻轻”,这样做有什么好处?

生:“悄悄”渲染了一种无边的寂静,从而强化了心中那种对母校恋恋不舍的情感,多了一种挥之不去的伤感情绪,升华了情感。

师:下面我们听一听录音朗诵,然后大家集体朗诵一遍(放背景音乐——《春江花月夜》)

师:下面布置作业。就徐志摩诗歌《沙扬娜拉》的意象写一段赏析文章。

沙扬娜拉

——赠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甜蜜的忧愁

沙扬娜拉

【再别康桥说课】相关文章:

1.体育说课

2.《春酒》说课

3.如何说课

4.《童趣》说课

5.说课反思

6.库仑定律说课

7.《乡愁》说课

8.信息技术说课

9.说课要求

10.说课技巧

下载word文档
《再别康桥说课.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