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庐山瀑布》的说课设计
“二西”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望庐山瀑布》的说课设计,下面是小编给各位读者分享的《望庐山瀑布》的说课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篇1:《望庐山瀑布》说课设计
教材分析: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语文下册第五组、第17课的一首古诗《望庐山瀑布》。《望庐山瀑布》是“诗仙”李白五十岁左右隐居庐山时写下的一首风景诗。这首诗抓住了瀑布的动态美,用夸张、比喻的修辞方法,再现了庐山瀑布的雄壮与美丽,品读全诗,短短28字,“有声有色”、“有动有静”、“有景有情”,充分体现了诗人浪漫主义的风格。尽情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通过学习本诗能够大大增强学生的爱美情趣。
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大胆且独立,喜欢读书和表演,但语言的表达能力、思维能力欠佳,有意注意的时间比较短。这首古诗语言琅琅上口,便于记诵,也可能多数同学已会背,但诗意不一定理解,教师在教学时适时进行点拨,要求不宜过高,不搞字字落实,只要能说出诗意即可。注意体会诗的意境,是低年级古诗教学中的难点。
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对低段的古诗教学,要求与高段的有很大不同,一二年级只要求学生大致了解诗意,能熟读成诵就行了。因此,我以新课标为指导思想,根据古诗特点和学情,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学会庐、瀑、炉、疑四个生字,理解诗句内容,能想象诗文所描绘的情境,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积累古诗中的名句。
过程与方法:在教学中,合理利用电教手段,通过自主学生字,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和记字方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训练,培养学生朗诵古诗的能力;通过文白对读,了解诗意;通过品评诗句,体会诗句的意境和韵味。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陶冶学生的爱美情趣。
教学重点:认识生字,熟读成诵。
教学难点:根据诗句想象画面,体会诗句意境。
教学过程设计:
一、课前谈话
欣赏庐山风景,导入课题,引入庐山,了解庐山,在最短的时间里拉近学生与庐山的距离,为揭示课题作准备。
一边是外校老师,一边是二年级的孩子们,彼此陌生的双方,怎样才能消除陌生感,拉近距离,以便有一个良好的情绪状态进入学习呢?小孩子天性好玩,我抓住这一特征说:今天,老师要带你们一起去游山玩水。谁听了“游山玩水”会不开心、兴奋呢?一组组庐山风光图片,迷人的风景配上优美的音乐,让人心旷神怡,立刻营造出了一个无比和谐的氛围。而这一组图片由庐山风光到香炉峰景色,最后定格到瀑布。整体领略庐山风情后,把孩子们的视线定焦在庐山瀑布上。这一举措,在最短的时间内拉近了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庐山之间的距离,为揭示课题作好了铺垫。
二、揭题
师生齐读诗题《望庐山瀑布》,学习本课要认读的“庐”和“瀑”两个生字,并结合刚才观察的画面,在读准“庐”、“瀑”字音的同时,了解“庐山”和“瀑布”相关的资料。
三、初读导入,自主识字,把古诗读正确.
本环节教学让学生初读全诗,自学生字。
(1)读准字音,识记生字;
(2)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识记生字;
(3)指导写“炉”字。本诗中出现的生字不多,但出现了庐山的“庐”和香炉的“炉”这两个同音形近字,学生很容易混淆。因此,引导学生重点比较这两个字的字形,理解香炉的意思。指导学生看图片不仅理解了香炉的意思,还知道了香炉峰的由来。在理解的基础上再来指导学生书写“炉”字。
通过开展3种学习活动,培养学生进行自主识字的能力和记字的方法。
四、读通诗句,读出节奏
学生会读了诗句并读正确了,这只是达到了最基本的要求。古诗是有节奏和韵律的,因此,第二步读,就要指导孩子们读出诗句的节奏和韵律之美。本教学环节通过画停顿记号范读、指名读、比赛读、小组评议等形式,培养学生朗诵古诗的能力以及正确朗诵诗歌的技巧。
五、诗文对照,理解诗意
为了打破传统的逐字逐句、枯燥乏味的串讲模式,我别出心裁地出示《望庐山瀑布》的白话版,即把《望庐山瀑布》的诗意以散文的优美语言呈现出来,让孩子们来个文白对照,在孩子们多种形式的文白对读中,古诗的意思意境在孩子们的头脑中慢慢开始清晰。这一教学活动与我们常提的结合注释理解诗意的实质是一样的,但文白对读的方式,诗意以一个整体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保留了诗歌完整的意境美,避免了把诗分解得支离破碎,从而失去诗的意境美和整体感。
六、想象画面,读出韵味
这一教学环节,以“你最喜欢这首诗的哪一句,为什么?”这一问题统领,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让他们张扬个性,畅所欲言。在学生回答“为什么喜欢”的基础上,让全班学生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既是将文字还原为画面,发展了学生的想象力,也是更进一步通过想象画面来体验诗句的意境美。由此,再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把诗的意境读出来。这一遍朗读,才能读出诗之韵味。
七、熟读成诵,总结学法。
背诵全诗,是本课重要教学目标之一。经过初读、读出节奏、读出韵味等多个环节,一遍一遍不同形式的`朗读之后,大部分同学应该已能背诵。这时,老师在此基础上总结学习本诗的方法,授之以渔,以便让学生在以后的古诗学习中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说板书设计
这节课的板书设计由两大版块组成,目标方法板块和内容板块。目标板块是提炼出的学习本诗几大环节要达到的目标,也是学习古诗的一般方法;内容版块是提炼出的瀑布特点和诗歌的写作手法。板书简明扼要,一目了然。
说教学反思
这堂课上下来,学生由不会读到读正确,读出节奏,读出韵味,直至熟读成诵,孩子们的变化是巨大的,收获是丰硕的。他们不仅读准了生字,写好了“炉”字,还了解了古诗学习的步骤和方法。孩子们在这层层递进的学习、朗读中体会到了学习古诗的快乐,至始至终他们都是那样的兴致勃勃。我真正的关注到了学生的发展,我感受到在课堂中教师对学生丰富多样的激励评价对学生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一个大拇指就能让孩子们精神抖擞,读的此起彼伏。“你真聪明、真乖、真有眼力、你太棒了”让孩子们信心十足。
但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这堂课还可以上得更好,我觉得如果在文白对读之前能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说对诗的粗浅的感受并提出不懂的,再让学生自己在文白对读中解决疑问,就更好了!对于李白的生平介绍,我们在备课时也有过讨论,认为这首诗已经是学生学习李白的第三首诗,对于李白,前面的老师已经介绍过了,当然如果时间允许,也可以让孩子们谈谈自己对李白的了解。
篇2:《望庐山瀑布》说课材料
一、说教材:
《望庐山瀑布》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庐山瀑布雄奇壮丽的景色,反映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诗的前两句从大处着笔,概写望中全景:山顶紫烟缭绕,山间白练悬挂,山下激流奔腾,构成一幅绚丽壮美的图景。第三句“飞流直下三千尺”是从近处细致地描写瀑布。“飞流”表现瀑布凌空而出,喷涌飞泻。“直下”既写出岩壁的陡峭,又写出水流之急。“三千尺”极力夸张,写山的高峻。这首诗极其成功地运用了比喻、夸张和想象,构思奇特,语言生动形象、洗炼明快。苏东坡十分赞赏这首诗,说“帝遣银河一脉垂,古来唯有谪仙词”。“谪仙”就是李白。《望庐山瀑布》的确是状物写景和抒情的范例。
结合教材的特点,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设计如下教学目标:
1、会认本课9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2、能解释诗句的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望庐山瀑布》这首诗描述的情景。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是:认识9个生字,指导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二、说教法:
教学新诗不直接揭示课题,让学生先背诵学过的诗,然后开始新课教学,这样做大有益处:一是新旧联系,衔接自然;二是激发兴趣,增强效果。学生在情致盎然地背诵李白诗歌的.气氛中学习新诗。板书课题后,引导学生自己领悟题意:先解字,弄清“望”的含义,带出全题的意思;再释词,弄清“瀑布”是什么,而且就“瀑布”正字正音;最后明确庐山的地理特点。这样解题,由字及词及地,序次井然;同时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瀑布”引出“垂挂”“倾泻”,与高山挂起钩来,不仅使学生觉得具体可感,还为下面讲析诗歌作了铺垫。“日照香炉生紫烟”一句学生理解起来较为困难,教师作了描述性的解释,启发学生体会意思,想像美景,进而让学生讲解全诗,还就“川”和“三千尺”作了辨识,学生不知不觉地进入诗的意境了。这样教学体现扶放结合的原则。
三、说学法:
本课教学中,学生的学习不是被动的,而是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当中去,学生运用自己的方式识记生字,并把自己的好方法告诉大家。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主动质疑,积极释疑,品尝到自主学习的乐趣。学生拥有充分的自主思维的空间,自主感悟、体验。
在本课教学中,学生的主要活动有:做游戏读词、同桌评价、朗读、小组讨论、想象等。
四、教学过程:
(见教案)
五、说板书:
板书设计:
篇3:《望庐山瀑布》的说课设计
《望庐山瀑布》的说课设计
一、【教材分析】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新课标语文二年级下册第17课的一首古诗《望庐山瀑布》。《望庐山瀑布》是“诗仙”李白五十岁左右隐居庐山时写下的一首风景诗。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庐山瀑布雄奇壮丽的景色,反映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
二、【学生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大胆且独立,喜欢读书和表演,但语言的表达能力、思维能力欠佳,有意注意的时间比较短。
三、【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倡导我们要着手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为此,我确定的教学目标为:
1、使学生会认4个生字,会写4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感悟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3、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积累古诗中的名句。
四、【说教法】
本课教学的第一环节是“创设情境,引入诗境”。利用多媒体课件,直观欣赏瀑布的壮美,让学生感受庐山瀑布的美,为学习古诗《望庐山瀑布》铺设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情境。第二环节是“初读古诗,学习字词”利用课件,让学生在边欣赏庐山那美丽的瀑布时,边听配乐朗读,把学生带入诗境自由朗读,并适时检查学生的识字情况。第三环节是“反复朗读,感悟诗境”。通过配乐,让学生通过看大屏幕或书本自由读古诗,纠正字音后指导学生如何有节奏地读出诗的韵律美。然后通过反复的朗读,如范读,挑战读、小老师教读、男女生赛读 、齐读等,读得充分,使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第四环节是“师述意境,悟读古诗”。老师述说诗的意境,营造氛围,使学生置身于大自然中,在此时问学生:如果你是诗人,站在这飞瀑的下面,会有怎样的心情 充分地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第五环节是“再现诗境,诵读古诗”利用多媒体出示庐山瀑布的壮丽景色,让学生自由朗读并试着背诵,再次让学生去领略,去感受景美、语言美、情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第六环节是“拓展延伸”,用多媒体出示李白的另一首诗《早发白帝城》,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培养学生课外阅读能力及古诗的积累用。第七环节是“写字”。通过让学生观察,分析字形,教师范写,巩固本课的生字。
五、【说学法】:
本课教学中,学生的学习不是被动的。学生通过课件感受到庐山瀑布的壮美,并入情入境地参与到学习诗文当中。在学习生字时,学生在小组内互相交流自己的识字方法;在反复的朗读中,学生能够正确地评价,并从中提升自己的朗读水平。
在本课教学中,学生的主要活动有:谈感受、小组交流识字、看课件读词、同桌评价、反复朗读、想象和写字等。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诗境
1、激趣导入:同学们,老师到庐山旅游的时候拍了一些漂亮的照片回来,你们想不想看呀 (课件欣赏庐山瀑布)
2、你们看,这美丽的瀑布,跟我们平常所看到的小溪、湖水有什么不同 (生谈感受)
3、是啊,大自然的瀑布真是太神奇了,庐山的瀑布更美了。“诗仙”李白看了也不由赞叹起来,写下了一首《望庐山瀑布》。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板书课题)
二、初读古诗,学习字词
1、李白笔下的庐山瀑布究竟是什么样呢 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这首诗。(展示图、文,配上音乐,生自由朗读)
2、再现庐山美景,欣赏配乐朗读。
3、谁愿意试读 (指名读,评价)
4、利用生字课件,检查学生识记生字的情况。
5、男女对读、小组读、齐读。
三、反复朗读,感悟诗境
1、请同学们看大屏幕或书自由朗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
2、指名读整首诗,纠正、齐读。
3、指导学生读出诗的韵律美。
①出示诗的停顿及重音,讲析: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全诗描绘了瀑布飞流直泻的壮观景象,要读出磅礴的气势。第一行中的“生”字写出云雾在日光照耀下不断升腾,在香炉峰盘旋缭绕的动态,要重读。第二行的“遥”字写出诗人远望的立足点,“挂”字极为生动形象,要略为重读。这两句要用欣赏的语气,要读得舒缓。第三行“飞流直下三千尺” 读时要略带夸张的语气,吐字要强劲,响亮,“三千尺”要拖长读。最后一行“疑是银河落九天” 疑”要重读,整句要放慢速度,回味无穷的感受。
②教师范读,学生评议。
③学生挑战老师读。
④学生教老师读。
⑤男、女生赛读
⑥全班齐读
四、师述意境,悟读古诗
1、师述意境(配乐,生看瀑布美景):“让我们再一次来到迷人的庐山风景区。抬头仰望,一轮红日正洒着金光,光芒柔和地照射在青翠的香炉峰上,点点金光和笼罩在峰顶的云雾交融起来。于是,峰顶像升腾起了一缕缕紫色的云烟。呀!一阵水声传来。循声走去,只见一道从天而降的巨大水帘出现在香炉峰前。水流,从高高的峰顶一路咆哮而下,落入深潭中,使人不禁以为,这是降落人间的九天银河呢!”
2、启发:如果你是诗人,站在这飞瀑的下面,会有怎样的心情 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感情。(生谈感受)
3、带着你们这种感受,请你们放声朗读吧。(配乐,师适时指导)
五、再现诗境,诵读古诗
1、带着自己从诗中体会到的情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再现庐山瀑布)
2、谁能把这首古诗背诵下来。
3、指名背。
3、练习有感情地背诵全诗。
六、拓展延伸
出示李白的另一首诗《早发白帝城》让学生朗读,体会诗人热爱大自然的一种情感。(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七、写字
1、出示“我会写”中的字:“炉、烟、流、银”。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字形、结构,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找出自己认为需要注意的地方,提醒大家。
2、指导。指导学生认为难写的字,教师进行示范书写。其他的字学生对照课本自行书写。
3、交流评价。(自评、同桌评、小组评)采取多形式引导学生进行正确评价。
板书设计:
17、望庐山瀑布
香炉 紫烟
见 瀑布 前川 雄伟壮观
飞流 三千尺
感 银河 落九天
篇4:望庐山瀑布说课课件
各位评委老师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望庐山瀑布》,它是二年级语文第17课《古诗两首》中的第一首。是我国唐代伟大的浪温主义诗人李白的作品。课文是精读课文,描绘了庐山瀑布壮丽的景色,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感。通过学习能够丰富学生的古诗积累,培养语感;了解祖国山河的壮丽,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接触学习了一些古诗,尤其是对唐诗、对李白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初步掌握了古诗的学习方法,积累了一些古诗词的知识。
但由于学生年龄小注意力不能长时间集中,理解力不能成熟。所以在设计教学时尽量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
我认为这节课的
(一)知识与能力是
1、会认“庐、瀑、炉、疑”4生字,会写“炉、烟、银、流”4个字。
2、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二)过程与方法是
将学习课文与旅行相融合,通过旅途中的各种活动反复训练学习课文。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
在学习中养成读书、识字、写字的良好习惯;喜欢学习古诗,能感受到大自然的秀美、神奇。
会认“庐、瀑、炉、疑”4生字,会写“炉、烟、银、流”4个字;能背诵古诗。是这节课的重点,而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秀美、神奇是这节课的难点。所以上课时给学生展示大量的图片,让学生有直观的感受,帮助他们克服这个难点。
我将这节课设计成在去旅游地的车上导游引导游客做各咱竞赛活动的过程。将教学内容与活动相机结合,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本课内容。开展的活动有:谈论图片、我会读、书法比赛、欣赏歌曲、朗诵比赛、有奖答题、古诗文比赛等。谈论图片通过投影三幅图片激发学生想要去这个地方旅游的兴趣。然后投影火车及老师的图片将学生带入到旅游车的情景中,教师变成了导游而学生成和游客。通过列车广播员的介绍,让学生明白今天的目的地庐山及庐山的相关情况。这实际是本节课的导入部分。
因为要去庐山旅游,这时导游也就是老师就要求学生要了解庐山有关的字词,通过我会读,一是检查学生课前对本课生字的预习情况,二是通过教师范读,小老师领读,学生齐读,开火车读等形式 让学生学会本节课要认识的字。这是检查预习部分。
书法比赛,是通过学生读字/教师在黑板上书写,学生跟教师书空,边写边说笔画/学生代表到黑板上书写,其他同学在田字格本上书写/组长检查书写,写的好的画笑脸,写的不好的画哭脸等形式让他们学会本节课要会写的字。
欣赏歌曲,让学生在车上休息放松一下的同时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教师适时介绍这首歌的相关情况,然后引出下一个活动朗诵比赛。
朗诵比赛 通过录音的讲解及观看图片,让学生大体了解这首的意思,然后通过学生试读/听录音读/跟录音读/学生齐读/分小组读等形式让学生练习掌握本课,然后小组推选代表参加班内朗诵比赛,教师对优秀者给予表扬和奖励。这实际是学习课文内容的过程。
有奖问答 实际是本节课的当堂达标测试,根据本课内容我设计了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学生通过凭门票参加问答赢取奖品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进一步巩固本课所学的内容。
我会读,是本节课要求学生认识的字,看拼音写词语是本课要求学生会写的字,第3题是背诵本课,第4题是古诗填空,第5题是运用所学。
最后的古诗文比赛是让学生在课下收集有关的古诗文,然后进行比赛的活动,这实际上是布置的课后作业。
导入课题和检查预习是3-4-5教学模式中的课前延伸部分,学写生字、初步感知课文、学习课文、达标测试是课内探究部分,课后作业就是课后提升部分。
作品鉴赏
这两首诗体裁不一,一首为五言古诗,一首为七言绝句。内容也有部分重复。第二首流传很广,这里就选析这一首七绝。
香炉,指庐山香炉峰,“在庐山西北,其峰尖圆,烟云聚散,如博山香炉之状”(乐史《太平寰宇记》)。可是,到了诗人李白的笔下,便成了另一番景象:一座顶天立地的'香炉,冉冉地升起了团团白烟,缥缈于青山蓝天之间,在红日的照射下化成一片紫色的云霞。这不仅把香炉峰渲染得更美,而且富有浪漫主义色彩,为不寻常的瀑布创造了不寻常的背景。接着诗人才把视线移向山壁上的瀑布。“遥看瀑布挂前川”,前四字是点题;“挂前川”,这是“望”的第一眼形象,瀑布像是一条巨大的白练高挂于山川之间。“挂”字很妙,它化动为静,维妙维肖地表现出倾泻的瀑布在“遥看”中的形象。谁能将这巨物“挂”起来呢?“壮哉造化功!”所以这“挂”字也包含着诗人对大自然的神奇伟力的赞颂。第三句又极写瀑布的动态。“飞流直下三千尺”,一笔挥洒,字字铿锵有力。“飞”字,把瀑布喷涌而出的景象描绘得极为生动;“直下”,既写出山之高峻陡峭,又可以见出水流之急,那高空直落,势不可挡之状如在眼前。然而,诗人犹嫌未足,接着又写上一句“疑是银河落九天”,真是想落天外,惊人魂魄。“疑是”值得细味,诗人明明说得恍恍惚惚,而读者也明知不是,但是又都觉得只有这样写,才更为生动、逼真,其奥妙就在于诗人前面的描写中已经孕育了这一形象。巍巍香炉峰藏在云烟雾霭之中,遥望瀑布就如从云端飞流直下,临空而落,这就自然地联想到像是一条银河从天而降。可见,“疑是银河落九天”这一比喻,虽是奇特,但在诗中并不是凭空而来,而是在形象的刻画中自然地生发出来的。它夸张而又自然,新奇而又真切,从而振起全篇,使得整个形象变得更为丰富多彩,雄奇瑰丽,既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又给人以想象的余地,显示出李白那种“万里一泻,末势犹壮”的艺术风格。
宋人魏庆之说:“七言诗第五字要响。……所谓响者,致力处也。”(《诗人玉屑》)这个看法在这首诗里似乎特别有说服力。比如一个“生”字,不仅把香炉峰写“活”了,也隐隐地把山间的烟云冉冉上升、袅袅浮游的景象表现出来了。“挂”字前面已经提到了,那个“落”字也很精彩,它活画出高空突兀、巨流倾泻的磅礴气势。很难设想换掉这三个字,这首诗将会变成什么样子。
中唐诗人徐凝也写了一首《庐山瀑布》。诗云:“虚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暂息。千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场景虽也不小,但还是给人局促之感,原因大概是它转来转去都是瀑布、瀑布,显得很实,很板,虽是小诗,却颇有点大赋的气味。比起李白那种入乎其内,出乎其外,有形有神,奔放空灵,相去实在甚远。无怪苏轼说:“帝遣银河一派垂,古来唯有谪仙词。飞流溅沫知多少,不与徐凝洗恶诗。”(《戏徐凝瀑布诗》)话虽不无过激之处,然其基本倾向还是正确的,表现了苏轼不仅是一位著名的诗人,也是一位颇有见地的鉴赏家。
篇5:望庐山瀑布评课稿
今天早上听了周老师执教的《望庐山瀑布》一课,感受颇深,让我对小学低年级古诗教学有了新的认识,我认为这节课有两大精彩之处:
一、“初步感知,识记生字”这一环节的设计,既有对生字音节的强化,又有“借助偏旁记生字”的识字方法,并强调了生字的笔顺及在田字格中的写法,夯实了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培养了学生的语文能力。
二、抓住了低年级学生喜欢听歌、唱歌的特点,学习古诗,周老师用同学熟悉的《小燕子》这首歌的曲调来吟唱古诗,这样的教学设计避免了单纯背诵的枯燥乏味,给了学生较大的自主性,这一点在我的课堂上是看不到的,因为我认为自己没有唱歌的天赋,更没有这个勇气。其实,作为一名小学教师,不是看你有多大的能力,有多高深的学问,而是看你有没有对学生的这份责任,对教学的这份热情,对工作的这种认真态度。教唱时,尽管周老师最后一句唱得跑调,当时听课的老师都笑了,但我觉得老师并不是笑周老师唱得不好,而是被周老师身上那种自信、那种勇气、那份对教学的热情所深深地感染了。
“人无完人,课无完课”,完美的课堂不是真正的课堂,下面两点是我对本节课的一点点不成熟的建议,如果有说得不对的地方,还望大家批评,指正。
一、《望庐山瀑布》是李白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写景之作,其中的名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一夸张句,作为二年级学生,认知水平有限,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这时如果教师能借助高山瀑布飞流而下的图片,让学生形象直观的感受“飞流直下”的感觉,领略“三千尺”的高度,这样可大大降低学生理解上的难度,突破了教学的难点。
二、学完古诗,老师设计这样一个问题:你从这首诗里看到了什么?应该引导学生以简笔画的形式画出“瀑布、香炉峰、紫烟”等景物,这样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就会将语文知识转化为理解与运用语言文字的技能。
最后,我想用三句话来评价周老师的这节课: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
篇6:望庐山瀑布评课稿
《望庐山瀑布》是二年级语文下册第17课的一首古诗。这首诗是“诗仙”李白五十岁左右隐居庐山时写下的一首风景诗。这首诗抓住了瀑布的动态美,用夸张、比喻的修辞方法,再现了庐山瀑布的雄壮与美丽。品读全诗,“有声有色”、“有动有静”、“有景有情”,充分体现了诗人浪漫主义的风格。尽情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实习生王娟老师执教了《望庐山瀑布》一课。王娟虽然本次实习的是社团课程《阅读与写作》,但每节语文课都认真地去听课,认真批改学生的语文作业,后来向我提出想执教一节语文课,我答应了她的请求。
通过听课,我认为这节课的成功之处主要体现在于以下几点:
1、通过课件展示瀑布图片的形式来导入课题,可以让学生对瀑布认识更加直观形象,有利于激发本课学习的兴趣,值得借鉴采用;
2、在自主识字这一部分采用了齐读,指名读,说偏旁,交流识字方法等多种识字认字的方式,使教学过程能集中孩子们的注意力,也发挥了孩子的自主学习能力;
3、在讲解诗意时,老师引导后,能多叫学生回答,可以让学生有更多思考和展示自己的机会,有利于学生积极动脑,更加主动地去理解这首诗。
4、在品读诗句理解诗意的环节里,教师结合了图画例如云雾缭绕的山峰,一泻千里的瀑布,广阔的银河等图片来加深学生对本首古诗的理解。
5、课堂纪律较好。
当然,王娟的第一次讲课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1、板书课题后,就开始进行识字认字环节,没能让学生先了解诗人就开始匆忙学习新课,而将解体之后的读古诗,交流庐山瀑布资料环节遗忘;了解诗人的资料是学习理解古诗的前提,能为为学生理解这首古诗奠定基础;
2、在讲解诗意时,老师的引导语过于书面化,不利于学生的思考,指名让同学理解诗句的时候有的同学理解不到位,教师也没有适宜的补充评价,不利于其余同学更好的理解诗意,另外,教师讲解整句古诗时,而是继续用较为书面化的语言翻译完整首诗,有的学生对其中一些词句仍然无法理解;
3、学生在展示自己收集的资料时,一些学生过于啰嗦,将不重要的内容照着资料读出来,而不是说自己记住的东西,老师在这时没有及时指出这一点,也没有顺势让学生回忆曾经学过该诗人的哪些古诗,浪费了一次复习回顾的机会;
4、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对古诗的朗读过少,朗读是学习古诗时非常重要的内容,老师说的过多,学生读的太少,不利于学生对古诗的进一步熟悉掌握,也容易导致学生注意力的分散;5、指导写字时,板书不够美观,粉笔字不够漂亮;
6、整首古诗讲解地过于松散,内容不够紧凑,在讲解古诗不同诗句之间没有很好地过渡;
7、老师对诗人写这首诗时的背景没有介绍。
8、一些学生疑问“三千尺”到底是多高,教师没有适时引导,也忘记点明古诗中的“三千尺”是一种夸张的写作手法,并不是真的有三千高。
不足之处需要通过不断的改进学习,才能使自己的课更加完美,我个人认为这节课有以下改进的地方:
1、在板书完课题后,就应该引导学生交流搜集的有关庐山瀑布及诗人的资料,这样做为学生学习古诗做一个铺垫;
2、同学朗读整首诗之前,老师应该范读一遍,或课件播放范读,以便同学们能够更好地朗读;
3、在自主识字的时候,可以增加些记字的方法来加深同学们对字词记忆的印象,比如换偏旁:银和很,瀑和爆等;
4、二年级的同学学习古诗,诗意不要求过多的讲解,但教师在教学时要让学生读中感悟,“香炉”是指香炉峰,即一座形状像香炉的山峰,此处可结合图片,让学生更好理解。
5、首古诗语言琅琅上口,便于记诵,要鼓励学生多读,读出感情,通过读表达诗中庐山瀑布雄伟壮观的气势,以及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感受大自然的秀美神奇。
从本节课可以看出,要想上好一堂课,仅仅备教案是不够的,要注重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课堂中教师要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由易到难,让学生逐渐理解掌握,还要尽可能的多让学生参与进来,最后一点是要重视学生的朗读,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师仅仅扮演着引导者的身份,孩子才是课堂的主人。总之,上好一堂课并不是容易的,需要教师不断练习不断反思,才能弥补不足取得进步。
篇7:望庐山瀑布评课稿
陈老师执教的这节课,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这节课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这节课较大的突破就是改变了古诗教学由老师牵引着学生,逐字逐句串讲诗意的传统做法。
课堂上,由庐山风光的短篇开场,引出今天要学的古诗。而后,安排自学时间,使学生有一个潜心读书的过程。在充分自学的基础上,让学生汇报“读懂了什么”,师生共同讨论,互相补充。对于学生没有弄懂的问题,老师安排了质疑环节,启发学生共同探讨。在朗朗的读书声中,在学生自由发表意见的探讨中,完成了教学任务。这种设计,体现出对学生的尊重和信任,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老师只是一个参与者、合作者。
二、创设情景,以读为本。
为了增强教学效果,激发学生朗读的情感,感受到大自然的壮美,体会到诗人的思想感情。陈老师千方百计创设情景,营造氛围,使学生置身于大自然中。如,老师的配乐范读,投影打出的画面,录像片中真实的庐山瀑布,有感情色彩的激励语言等等,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使学生入情入境,充分地展开了想象,提高了教学效率。与此同时,陈老师以读为本,把读和理解、读与想象等有机结合,并不断提高读的要求,让学生边读边思考,学习理解地读,投入感情地读,配画加上动作地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直至会背诵,使学生在读中感受诗词的想象力,领悟到祖国语言文字的凝炼。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老师舍得花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自由练读”,让读得不够的学生再读,重视了群体活动,同时也注意到了学生的差异,培养了学生的语感。
三、主导作用发挥得当。
在学生学习遇到困难时,老师能顺势引导,随机应变,表现出对古诗的准确把握和深刻理解。如,观察点的巧妙解决:“我应该站在哪儿望着庐山瀑布来吟诵这首诗呢?”当一学生没有说准时,老师问:“谁还有不同的意见?”当学生能联系诗句说准观察点后,老师仍引导到“再看一看题目,还有补充吗?”这些指导与点拨,及时、准确、到位。另外,激励语言的运用,也体现出素质教育的思想,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少了老师个人风采的展示,多了切实为学生服务的应变。
在这节课后与陈老师的交流中提到,对于中年级的孩子有没有必要让他知道关于诗人的情况。我个人想法是不仅应该让孩子了解诗人,而且还应该让孩子了解有关诗人在写这首诗时的一些背景。古人云:“知其诗,不知其时可乎?知其诗,不知其人可乎?”可见对于诗人及其诗人所作这首时的时代背景孩子是应该知道的。这是这节课中所留下的遗憾。希望她在以后的教学中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篇8:《望庐山瀑布》
《望庐山瀑布》
17、古诗两首课前透视:本课由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和杜甫的《绝句》两首古诗组成。两首诗均为七言绝句,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描绘和赞美了大自然的美丽景色,诗句情景交融,诗中形象生动逼真,是古诗中写景名作。两诗虽然都是写景,但手法各异。《望庐山瀑布》语言简洁,用词精当。全诗采用极其夸张的浪漫主义创作手法,再现了庐山瀑布的雄伟壮丽,可以说是一幅气势恢弘的写意山水图。《绝句》则以朴实自然的语句,一句一景,动静结合,有声有色,仿佛一幅生机无限的早春图。教学中应抓住古诗教学的一般规律,图文对照,挖掘作者的情感和教材编写特点,以读带讲,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句的`韵味和美好的意境,进而受到美和感染,激发对祖国大好河山,对大自然的深切热爱和赞美。无论从诗句内容还是在学诗体验上,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古诗积累。另外结合教材图文并茂、诗句韵味优美适于诵读的特点,教学中教师应该大胆放手,营造学诗意境,采用多种方法帮助学生理解重点词语,鼓励学生诵读,加深对诗句内容和情感的理解感悟。教学目标:1、会认9个生字,会写12个字。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感悟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3、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积累古诗中的名句。教学重点:识字、写字,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信息资料:1、生字卡片、课件或插图,适合读诗配乐的音乐资料。2、收集曾经读背过的李白和杜甫的诗句。教学 时数:两课时第一课时切入举偶1、谈话:同学们你们会背古诗吗?谁能把自己知道的古诗背给大家听! (由背诗活动,营造学诗的氛围,实现自然过渡,相机板书课题。)2、观察:教师出示准备的课件或是两诗的插图,引导学生进行观察。问:在图中你看到了什么?试着把自己观察到的景物说一说。在学生观察说话的基础上,引出课题。(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本文两首诗的特点,教学中应抓住学生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的优势,引导学生从观察入手,把观察与说话结合起来,感悟诗句所描绘的画面,初步体会诗中蕴含的感情。)对话平台初读1、出示古诗《望庐山瀑布》。引导学生初读诗句,也可以让课前会读的学生领读,教师相机指导。2、指读。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阅读、识字经验,抓住重点字进行正音和识记,如:“紫”应读“平舌音”、“川”应读“翘舌音”;“瀑”由“三点水”加熟字“暴”组成、“炉”字可以用造句子“冬天我们要生火炉取暖。”的方法记忆等,教育要充分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记生字。3、利用生字卡片,检查学生识记字的情况。4、同伴练读诗句,争取背诵。(充分尊重学生的读书、识字经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夯实基础,为研读诗句,体会感情打下良好的铺垫。) 写字 1、出示“我会写”中的字:“炉、烟、流、银”。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字形、结构,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找出自己认为需要注意的地方,提醒大家。 2、指导。指导学生认为难写的字,教师进行示范书写。其他的字学生对照课本自行书写。 3、交流评价。(自评、同桌评、小组评)采取多形式引导学生进行正确评价。 (及时巩固认字成果,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和自主写字的水平和良好习惯。) 研读 1、自学诗句。借助工具书和图画理解字词的意思,画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 2、小组合作。交流自学中已经读懂的字词,解决不理解的问题,教师巡回指导。---------------------------
3、全班交流。每个小组选出代表进行全班交流,重点解决学习中存在的疑难。【《望庐山瀑布》的说课设计】相关文章:
3.望庐山瀑布 古诗
4.望庐山瀑布 李白
5.望庐山瀑布赏析
6.望庐山瀑布古诗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