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文档 > 说课稿>物质运输的器官说课稿

物质运输的器官说课稿

2023-07-11 08:50:45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煎饼果子的饼”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5篇物质运输的器官说课稿,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物质运输的器官说课稿,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物质运输的器官说课稿

篇1:初中生物《人体内物质的运输》说课稿

初中生物《人体内物质的运输》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四章《人体内的物质运输》。我主要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学法引领、教学流程等四大方面来说。

一、教材内容分析

(一)教学内容及地位

《人体内物质的运输》是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四章的内容。这章的内容在七年级下册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与第2章、3章、5章的内容有着密切的联系,与此同时本章内容还与实际生活息息相关,所以,这节复习课就是针对巩固学过的基础知识和运用已学的理论解决实际问题而设计的。

(二)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些关于人体内物质的运输知识,理解人体内物质的运输必须要依靠血液循环来完成,也知道血液循环系统包括心脏、血管和血液三部分。但是血液、血管和心脏都具有各自的结构和生理功能,是相对独立的知识点,可它们却共同构成了整个血液循环系统,这一点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所以,本节课就是把这些知识综合在一起,把零散的知识点穿起来,通过复习让学生对血液循环系统形成一个完整的、清晰的认识。

(三)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和学情分析,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血液的成分及功能。

2、理解心脏的结构及功能和输血原则。

能力目标:

能区别三种血管并描述血液循环的途径。

情感目标:

通过联系生活实际,鼓励学生勤于思考,做到学以致用。

(四)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并描述血液循环的途径。

(五)课前准备

教师:

1、收集相关的素材。

2、制作多媒体的课件。

学生:复习巩固已学过的有关血液循环系统的知识。

二、教学方法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这章内容,在教学中我以巩固旧知引入复习课,再通过观察、思考、分析、讨论引导学生回忆血液的`成分及功能、血管,心脏的结构和功能,血液循环的途径和意义,最后通过习题巩固知识,从而解决本章中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并达到让学生对血液循环系统有一个清晰、完整的认识的目的。

三、学法引领

学生已具有了一些人体内物质的运输的基本知识,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我选用的学法指导是分析法、迁移法。

四、教学流程

1、课的导入

在前面的几节课中,我们一起复习了《人体的营养和呼吸》,那么人体摄入的这些营养物质和氧气最终是为谁提供的呢?那么它们又是怎样到达组织和细胞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复习《第四章 人体内物质的运输》。

通过这样的设计,引导学生在回忆旧知识的过程中,积极思考共同参与到本课中来。

2、知识重现。

引导学生首先梳理本章的知识脉络,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本课。

(一)、独学

请大家在练习本上,以知识网络框架的形式,快速的自主梳理本章知识点,并识记。

给学生独立梳理知识的时间,不做任何回答,增强学生对本课知识点的强化,并以知识框架的形式梳理知识点。

(二)、对学

小对子互相交流,查缺补漏。交流时要认真,你认为哪些知识比较难记。(并找学生代表上台讲解疑难点)

通过小对子交流活动,调动学生的一帮一互助学习热情,互相查缺补漏知识点并解决疑难点。

(三)、自我检测(略)

通过检测试题,锻炼并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群学

巩固运用: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运用掌握的知识合作完成大屏幕中给出的生活案例)并找学生代表展示。

运用已掌握的知识,小组合作共同分析并解决案例中的问题培养学生分析和归纳的能力。

(五)、拓展提升

要求:

1、请各小组联系生活实际,运用本章知识,至少再创编三道小题,并做好答案。

2、在展示时,要说清问题是依据哪一部分确定的?请哪位同学来回答?

通过拓展提升学生对本章知识的理解及联系生活创编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后,带领学生课堂小结,在心脏提供的动力下,血液在血管和心脏中永不停息的循环流动着,为身体的每一个细胞送来氧气和营养物质,并带走了细胞产生的废物,从而实验了物质的循环。

这就是我的说课内容,请各位老师提出宝贵的意见。

篇2:《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说课稿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我说的课是高中生物必修一第四章第三节《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我将从教材分析处理、教法学法教学手段、教学过程三大方面说明。

一、教材分析和处理

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章是介绍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第三章已经介绍了细胞膜的化学组成和结构及大致功能,第四章前两节已学习了生物膜的结构模型和物质跨膜运输实例。本节着重介绍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这一重要功能,包括小分子或离子进出细胞的方式和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通过对几种跨膜运输方式的探究,并运用数学坐标图来表达三种方式的规律和特征,可以培养学生对图表数据的解读能力,即信息解读和知识迁移转化的能力.

2.教学目标

依据课程标准结合本教材的特点,确定如下目标:

知识目标:说明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信息解读和知识迁移转化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对生命现象的阐释,体会生命的物质性,养成合作学习的意识,培养严谨的科学精神。

3.重难点

重点就是物质跨膜运输的三种方式,其中两种被动运输方式,学生已有扩散和渗透的知识基础,较易理解。难点是主动运输。

4.教材处理

学生学过呼吸运动中肺换气、肺部气体交换,已有对物质交换的了解。通过对前几章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细胞膜的结构、水分跨膜运输实例的基础,掌握了蛋白质多样性的知识,同时具备了一定的认知能力。但学生对跨膜运输方式还停留在感性认识层次。本节依次讲解被动运输方式、主动运输方式及意义。

二、教法、学法、教学手段

1. 教法:

采用教师主导,学生自主,合作和交流讨论相结合的方法。总体思路为:展示现象→ 提出问题→ 解释原理 →总结概念,使学生综合运用到课程标准所提到的“观察,描述,比较,概括,分析,解读图表”等技能,并配以多媒体辅助教学.

2.学法:

主动运输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可采用对比的方式进行物质出入方式的学习,通过观察讨论的方式让学生自己找出被动运输和主动运输的主要区别来掌握.

3.教学手段:

课件显示运输方式动画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细胞膜的成分和结构,利用“问题探讨”用多媒体展示提出问题。

设立问题情景,创设物质跨膜运输的思维平台,为学生的有效发散思维提供背景,培养学生的主动思维能力,为进一步突破难点做铺垫,激发学生学习激情.

(二)几种物质运输方式

1.小分子和离子的跨膜运输

(1)多媒体展示扩散现象,引出物质运输的两种方式被动运输和主动运输的概念,让学生分析水分子进入细胞的原因和方式,总结出自由扩散的概念,多媒体动画展示自由扩散的过程,组织学生讨论,得出自由扩散的'特点.该部分内容简单,通过多媒体展示,使抽象内容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此时比较扩散和渗透两概念的异同。

(2)进一步提出问题:葡萄糖不能通过人工合成的脂质双分子层,但对于细胞来说,葡萄糖又是必需的,它是怎样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激情,让学生尝试作出解释,再指出载体蛋白的作用,总结出协助扩散的概念,多媒体动画展示协助扩散的过程,学生有了自由扩散知识的基础,很容易得出协助扩散的特点,此时引导学生自主列表对比两者异同,并回答问题:①自由扩散与协助扩散需要消耗能量吗 ②自由扩散与协助扩散有什么相同点? 有什么不同点 ?③自由扩散与协助扩散为什么被称为被动运输 ?组织学生思考和讨论,得出答案.

(3)更进一步提出问题:如果只有被动运输能满足细胞生命活动的需要吗

多媒体展示相关资料.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为什么这些物质可以逆浓度梯度运输呢?

师就讨论结果矫正,精讲点拨。主动运输的概念。多媒体动画展示主动运输的过程,引导学生得出主动运输的特点。并组织学生分析三种运输方式异同。继续完成填表。

提出问题:影响自由扩散、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速度的主要因素各是什么?画出细胞对某物质的自由扩散、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速度随细胞外浓度的改变而变化的曲线图。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并作图展示各组成果。

本环节巩固理论知识是对课本知识扩展和对重点,难点内容的深入理解和总结,只有理解了三种运输方式的异同,才能完成本环节教学任务,既突显书本知识,又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提高学生制作图表的能力和抽象化思维能力的形成.

2.大分子的运输

引导学生回忆分泌蛋白的分泌过程,得出胞吐现象,提出问题:白细胞是如何吞噬病菌的。显示有关图片. 比较其与跨膜运输方式的不同。

提出问题:胞吞和胞吐体现了细胞膜结构的特点是什么

3.与社会的联系

简单描述囊性纤维病的机理以及病毒感染中,药物比较难杀灭病毒的

原因

4.技能训练

指导学生就《技能训练》部分进行讨论

(三)反馈练习

1.画出三种运输方式随细胞外浓度的改变而变化的曲线图。

2.当堂检测题

针对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特点和不同而设计,让学生思考完成具有针对性的练习,进行知识巩固和教学效果反馈,及时纠正错误的理解和片面的认识.

四、总结反思

本节课符合新课标的理念,改变了以往填鸭式的教法,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这部分内容本身并不难,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相对轻松,但是如果不把新旧知识进行整合,在解题的时候还是存在一定困难.在分组讨论中,虽然学生的回答不一定完整,但还是从多角度对学生给予积极的肯定,从而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在教学节奏的把握上,由于学生讨论和交流比较花费时间,容易出现前紧后松或是前松后紧的情况,因此在时间上应当注意控制。

篇3:高中生物说课稿《物质跨膜运输方式》

各位老师,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本节课是新课程教材第四章内容,知识虽然抽象但是并不难掌握,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更进一步的提高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解读图表数据的能力。

对于本节课,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反馈练习,总结反思”这样六个方面进行剖析。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是人教版必修一第四章第三节的内容,本模块第3章已经介绍了细胞膜的化学组成和细胞膜结构以及大致的功能,本节着重介绍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这一重要功能,包括小分子或离子进出细胞的方式和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通过对几种跨膜运输方式的探究,并运用数学坐标图来表达三种方式的规律和特征,可以培养学生对图表数据的解读能力,,即信息解读和知识迁移转化的能力。这部分内容和前面所学的“分泌蛋白的合成和运输”有关联的地方,同时又是对生物膜具有流动性的一个很好的佐证,对学生理解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有着重要的意义。

2.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教材的具体内容,结合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拟定了下列几个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a.能举例说明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类型及特点。

b.通过学习,自己能理解并说出被动运输与主动运输方式的异同点。

c.阐述主动运输对细胞生活的意义。

d.正确解读坐标数据图表。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学习习惯,参与集体讨论和合作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

(3)情感目标

a.养成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意识,培养严谨的科学精神。

b.通过对生命现象的阐释,体会生命的伟大与神奇,培养尊重生命,尊重生命科学的情感态度。

3.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

(2)图表数据的解读。

教学难点:

(1)主动运输的特点,过程和意义;

(2)图表数据的解读。

二、学情分析

本节的授课对象是高一的学生,在初中阶段,学生对物质交换有了很肤浅的了解,通过前几章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细胞膜的结构,水分跨膜运输实例的基础,掌握了蛋白质多样性的知识,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了认知基础并且还具备了一定的认知能力,思维的目的性,连续性和逻辑性也已初步建立,能独立思考,对生活现象提出疑问,并通过多种途径找出解决的办法.同时经过前阶段的新课程学习,他们具备了群体讨论,并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和理论依据的能力.对事物的探究有激情,但往往对探究的目的性及过程,结论的形成缺乏理性的思考,需要教师的引导。

三、教学方法

根据上述对教材和学生情况的分析,本节采用以下的教法和学法突破教学重难点:

教法:本节课的教学采用教师主导,学生自主,合作和交流讨论相结合的方法,总体思路为:展示现象→ 提出问题→ 解释原理→总结概念,使学生综合运用到课程标准所提到的“观察,描述,比较,概括,分析,解读图表”等技能,并配以多媒体辅助教学。

学法:主动运输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要掌握好这点,必须运用对比的方式进行学习,通过观察讨论的方式让学生自己找出被动运输和主动运输的主要区别来掌握该难点。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复习细胞膜的成分和结构,让学生对基础内容进行复习,为本节课内容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利用“问题探讨”,用多媒体展示,提出问题:⑴这个脂双层膜模拟的是不是生物膜? ⑵什么样的分子能够通过什么样的分子不能通过?

⑶葡萄糖不能通过该膜,但是小肠上皮细胞能大量吸收葡萄糖,如何解释

:⑷观察此图,联系已有知识,你还能提出其他问题吗?能不能对所提出的问题作出尝试性的回答?引导学生观察,并归纳出答案。

教学说明:设立问题情景,创设物质跨膜运输的思维平台,为学生的有效发散思维提供背景,培养学生的主动思维能力,为进一步突破难点做铺垫,激发学生学习激情。

(三)几种物质运输方式

1.小分子和离子的跨膜运输

(1)多媒体展示扩散现象,引出物质运输的两种方式被动运输和主动运输的概念,让学生分析水分子进入细胞的原因和方式,是不是和上述扩散相似,总结出自由扩散的概念,多媒体动画展示自由扩散的过程,组织学生讨论,得出自由扩散的特点。

教学说明:该部分内容简单,通过多媒体展示,使抽象内容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

(2)进一步提出问题:葡萄糖不能通过人工合成的脂质双分子层,但对于细胞来说,葡萄糖又是必需的,它是怎样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激情,让学生尝试作出解释,再指出载体蛋白的作用,总结出协助扩散的概念,多媒体动画展示协助扩散的过程,组织学生讨论,得出协助扩散的特点。

提出问题:①自由扩散与协助扩散需要消耗能量吗? ②自由扩散与协助扩散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

③自由扩散与协助扩散为什么被称为被动运输?组织学生思考和讨论,得出答案。

(3)更进一步提出问题:如果只有被动运输能满足细胞生命活动的需要吗

多媒体展示相关资料,思考:以上资料说明了什么?组织学生分析讨论物质逆浓度梯度跨摸运输的现象,提出问题:为什么这些物质可以逆浓度梯度运输?进行解释,总结主动运输的概念,多媒体动画展示主动运输的过程,组织学生讨论,得出主动运输的特点。

提出问题:主动运输与被动运输的区别是什么?主动运输对于生命现象有什么重要意义? 学生总结。

为了使抽象内容具体化,模拟现实生活中的三个常见现象,通过三个动画的展示,运用类比的方法,使学生对三种运输方式的认识更加直观化。

教学说明:该部分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通过图形展示引出问题,并层层深入,展示出物质运输的几种方式,动画展示更加具体和形象化,同时,组织学生针对问题进行探讨,既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激情,深入开发了学生比较,概括和分析能力,又增进师生互动,活跃了课堂气氛。

(4)提出问题:三种运输方式有哪些异同,组织学生分析填表,反馈和纠正。

提出问题:影响自由扩散,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速度的主要因素各是什么,画出细胞对某物的自由扩散,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速度随细胞外浓度的改变而变化的曲线图,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并作图,展示各组的成果。

教学说明:本环节巩固理论知识是对课本知识扩展和对重点,难点内容的深入理解和总结,只有理解了三种运输方式的异同,才能完成本环节教学任务,既突显书本知识,又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提高学生制做图表的能力和抽象化思维能力的形成。

2.大分子的运输

引导学生回忆分泌蛋白的分泌过程,得出胞吐现象,提出问题:那大家知道白细胞是如何吃掉病菌的吗?显示有关图片。

强调:胞吞和胞吐作用都需要能量

提出问题:胞吞和胞吐体现了细胞膜结构的特点是什么?与书本前面知识相联系。

(四)与社会的联系

简单描述囊性纤维病的机理以及病毒感染中,药物比较难杀灭病毒的原因。

(五)技能训练

指导学生就《技能训练》部分进行讨论

五、反馈练习

1.教师小结几种运输方式,特别是自由扩散,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的特点。

2.随堂训练

本部分习题,针对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特点和不同而设计,让学生思考完成具有针对性的练习,进行知识巩固和教学效果反馈,及时纠正错误的理解和片面的认识。

篇4:《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说课稿

各位老师:

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本节课是新课程教材第四章内容,知识虽然抽象但是并不难掌握,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更进一步的提高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解读图表数据的能力。

对于本节课,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反馈练习,总结反思”这样六个方面进行剖析。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是人教版必修一第四章第三节的内容,本模块第3章已经介绍了细胞膜的化学组成和细胞膜结构以及大致的功能,本节着重介绍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这一重要功能,包括小分子或离子进出细胞的方式和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通过对几种跨膜运输方式的探究,并运用数学坐标图来表达三种方式的规律和特征,可以培养学生对图表数据的解读能力,即信息解读和知识迁移转化的能力。这部分内容和前面所学的“分泌蛋白的合成和运输”有关联的地方,同时又是对生物膜具有流动性的一个很好的佐证。对学生理解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有着重要的意义。

2、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教材的具体内容,结合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拟定了下列几个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a、能举例说明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类型及特点。

b、通过学习,自己能理解并说出被动运输与主动运输方式的异同点。

c、阐述主动运输对细胞生活的意义。

d、正确解读坐标数据图表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学习习惯,参与集体讨论和合作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

(3)情感目标

a、养成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意识,培养严谨的科学精神

b、通过对生命现象的阐释,体会生命的伟大与神奇,培养尊重生命,

尊重生命科学的情感态度

3、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

(2)图表数据的解读

教学难点:

(1)主动运输的特点,过程和意义

(2)图表数据的解读

4、课时安排:一课时

二、学情分析

本节的授课对象是高一的学生,在初中阶段,学生对物质交换有了很肤浅的了解,通过前几章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细胞膜的结构,水分跨膜运输实例的基础,掌握了蛋白质多样性的知识,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了认知基础。并且还具备了一定的认知能力,思维的目的性,连续性和逻辑性也已初步建立,能独立思考,对生活现象提出疑问,并通过多种途径找出解决的办法。同时经过前阶段的新课程学习,他们具备了群体讨论,并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和理论依据的能力。对事物的探究有激情,但往往对探究的目的性及过程,结论的形成缺乏理性的思考,需要教师的引导。

三、教学方法

根据上述对教材和学生情况的分析,本节采用以下的教法和学法突破教学重难点:

教法:本节课的教学采用教师主导,学生自主,合作和交流讨论相结合的方法,总体思路为:展示现象→提出问题→解释原理→总结概念,使学生综合运用到课程标准所提到的“观察,描述,比较,概括,分析,解读图表”等技能,并配以多媒体辅助教学。

学法:主动运输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要掌握好这点,必须运用对比的方式进行学习,通过观察讨论的方式让学生自己找出被动运输和主动运输的主要区别来掌握该难点。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复习细胞膜的成分和结构,让学生对基础内容进行复习,为本节课内容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利用“问题探讨”,用多媒体展示,提出问题:⑴,这个脂双层膜模拟的是不是生物膜⑵,什么样的分子能够通过什么样的分子不能通过⑶,葡萄糖不能通过该膜,但是小肠上皮细胞能大量吸收葡萄糖,如何解释⑷,观察此图,联系已有知识,你还能提出其他问题吗能不能对所提出的问题作出尝试性的回答引导学生观察,并归纳出答案。

教学说明:设立问题情景,创设物质跨膜运输的思维平台,为学生的有效发散思维提供背景,培养学生的主动思维能力,为进一步突破难点做铺垫,激发学生学习激情。

(三)几种物质运输方式

1、小分子和离子的跨膜运输

(1)多媒体展示扩散现象,引出物质运输的两种方式被动运输和主动运输的概念,让学生分析水分子进入细胞的原因和方式,是不是和上述扩散相似,总结出自由扩散的概念,多媒体动画展示自由扩散的过程,组织学生讨论,得出自由扩散的特点。

教学说明:该部分内容简单,通过多媒体展示,使抽象内容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

(2)进一步提出问题:葡萄糖不能通过人工合成的脂质双分子层,但对于细胞来说,葡萄糖又是必需的,它是怎样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激情,让学生尝试作出解释,再指出载体蛋白的作用,总结出协助扩散的概念,多媒体动画展示协助扩散的过程,组织学生讨论,得出协助扩散的特点。

提出问题:①自由扩散与协助扩散需要消耗能量吗②自由扩散与协助扩散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③自由扩散与协助扩散为什么被称为被动运输组织学生思考和讨论,得出答案。

(3)更进一步提出问题:如果只有被动运输能满足细胞生命活动的需要吗?

多媒体展示相关资料,思考:以上资料说明了什么组织学生分析讨论物质逆浓度梯度跨摸运输的现象,提出问题:为什么这些物质可以逆浓度梯度运输进行解释,总结主动运输的概念,多媒体动画展示主动运输的过程,组织学生讨论,得出主动运输的特点,提出问题:主动运输与被动运输的区别是什么主动运输对于生命现象有什么重要意义学生总结。

为了使抽象内容具体化,模拟现实生活中的三个常见现象,通过三个动画的'展示,运用类比的方法,使学生对三种运输方式的认识更加直观化。

教学说明:该部分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通过图形展示引出问题,并层层深入,展示出物质运输的几种方式,动画展示更加具体和形象化,同时,组织学生针对问题进行探讨,既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激情,深入开发了学生比较,概括和分析能力,又增进师生互动,活跃了课堂气氛。

(4)提出问题:三种运输方式有哪些异同组织学生分析填表,反馈和纠正。

提出问题:影响自由扩散,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速度的主要因素各是什么画出细胞对某物的自由扩散,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速度随细胞外浓度的改变而变化的曲线图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并作图,展示各组的成果。

教学说明:本环节巩固理论知识是对课本知识扩展和对重点,难点内容的深入理解和总结,只有理解了三种运输方式的异同,才能完成本环节教学任务,既突显书本知识,又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提高学生制做图表的能力和抽象化思维能力的形成。

2、大分子的运输

引导学生回忆分泌蛋白的分泌过程,得出胞吐现象,提出问题:那大家知道白细胞是如何吃掉病菌的吗显示有关图片。

强调:胞吞和胞吐作用都需要能量

提出问题:胞吞和胞吐体现了细胞膜结构的特点是什么与书本前面知识相联系。

(四)与社会的联系

简单描述囊性纤维病的机理以及病毒感染中,药物比较难杀灭病毒的原因

(五)技能训练

指导学生就《技能训练》部分进行讨论

五、反馈练习

1、教师小结几种运输方式,特别是自由扩散,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的特点

2、随堂训练

本部分习题,针对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特点和不同而设计,让学生思考完成具有针对性的练习,进行知识巩固和教学效果反馈,及时纠正错误的理解和片面的认识。

六、总结反思

本节课比较符合新课标的理念,改变了以往填鸭式的教法,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这部分内容本身并不难,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相对轻松,但是如果不把新旧知识进行整合,在解题的时候还是存在一定困难。在分组讨论中,虽然学生的回答不一定完整,但还是从多角度对学生给予积极的肯定,从而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在教学节奏的把握上,由于学生讨论和交流比较花费时间,容易出现前紧后松或是前松后紧的情况,因此在时间上应当注意控制。

篇5:胞间连丝可以运输物质吗

胞间连丝的主要功能是:

①细胞间物质包括小泡的运输和转移;

②信息、刺激的传导;

③影响细胞的`生长、发育和分化。

如高等植物顶端分生组织的胞间连丝分布状况就与分化的控制有关,例如蕨类植物桂皮紫萁胞间连丝在垂周壁与平周壁的分布数目不同就影响了顶端早期叶的发育。

篇6:物质分类说课稿

物质分类说课稿

物质分类说课稿

一、说教材

《物质的分类》是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第二章第一节的内容,是连接初中化学与高中化学的纽带和桥梁,是从化学学科内容方面展开化学科学的起始章节。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一些分类的方法,形成了一定的分类观念。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许多事物的分门别类也为学生的感性认识奠定了基础。为此,教材在编写时十分注重直观性和可操做性。本节课主要是帮助学生在原有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建立分类的思想并掌握交叉分类法和树状分类法,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其它有关分类的知识打下基础,并引导学生发现和倡导生活中的化学美。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大纲的要求和教材的特点,结合高一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本节课,我确定如下的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通过讨论、动手操作等实践活动,认识并了解物质分类的多样性,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掌握交叉分类法和树状分类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快乐找朋友”和“制作化学树”课堂探究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动脑思考、动眼观察、动手操作的能力,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会创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课堂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激发学生学化学、爱化学的情感。

三、说教学重、难点

为了帮助学生形成分类的思想,让其学会运用不同的方法对身边的事物进行分类,从而掌握认识物质的科学方法,我将本节课的重点确立为让学生建立分类的思想并掌握常见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分类方法。根据教材的特点,结合本地区大部分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节课的难点确立为:对分类法的理解及其应用

四、说教法、学法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根据这一理念,我遵循激——导——探——放的原则。教学中,我精心设计活动,诱导学生思考、操作,鼓励学生概括交流并让学生运用知识去大胆创新。学生作为主体,在学习活动中的参与状态和参与度是决定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学法的选择上,我力求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出玩中学——学中玩——合作交流中学——学后交流合作的思想。

五、说教学过程为了体现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我以学生的学为立足点,设计了如下的教学过程,总共有六个环节。

环节一:“三维导航”

设计图片展示,通过关注学生身边与化学有关的熟悉情境,引起学生共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散思维,让学生感知分类法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传递新课标要求体现的生活中有化学的信息。

环节二:“生活中的化学”

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分类的例子,有何意义。这样的设计旨在让学生体会分类法在生活中的普遍存在性,使学生认识到分类法的重要性。同时也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营造出活跃的课堂气氛,又在学生的互动中渗透了物质分类的内容,为新课的学习作了良好的铺垫。通过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归纳整理,引导学生建构分类的相关知识,使学生初步形成分类的思想,得出结论,从而完成生活中的化学这个环节的内容教学。

环节三:“从生活到化学”

为了让学生直观感知分类的含义,我设计了“快乐找朋友”探究学习活动。创设“物以类聚”的意境,让学生像找朋友一样地分类物质,体验生活化学学习的乐趣;让学生感受到化学学习的'人性化。将生活实例与化学学习衔接起来,实现知识的发散迁移,激起学生再深入学习兴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接着,我鼓励学生积极主动上台汇报他们所探究出的学习成果。通过师生之间的表达与交流,引导学生在原有知识和认知结构的基础上建构分类的含义,得出结论并建立起分类的思想,从而实现本课重点内容的教学。

环节四:“分类指挥棒——分类方法”

通过提问学生分类有哪些常见的方法?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本,探讨发现知识,形成“掌握方法比死记硬背更有效”的意识,培养学生自主阅读和整合知识的能力。继而进行师生交流并总结出两种分类法的定义:交叉分类法是对物质以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的方法;树状分类法是对同类事物进行再分类的方法,及时帮助学生解除在自主阅读时产生的疑惑,纠正学生的错误认识,使学生建立正确科学的知识体系,从而体现新课标所注重的科学性理念。 环节五:“分类方法的应用”

为了帮助学生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我再一次让学生动起来,设计了“制作化学树”的活动,让学生根据所学的分类方法对所给的化学物质和化学反应进行分类并填写到卡片合适的位置,再观察分析讨论卡片上的图形,得出图形特点,我则积极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重点指导学生容易填错的地方。让学生在制作化学树的过程中体验物质分类法对学习化学的帮助作用,感受化学学习中 “由此及彼”所带来的成就感。通过师生交流,共同归纳梳理出分类法在化学中的应用特点,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从低层次的无意识使用到高层次的意义建构,实现思维上质的飞跃,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延伸和感悟,从而攻克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环节六:“每学有获”

留出五分钟的时间用以课堂教学的总结及课外的延伸,让学生自主总结这节课的收获,通过自我总结的方式使其加深对知识的掌握并学以致用,做到每学有获,同时也留给学生质疑的机会并通过指点迷津,让学生及时解决其在课堂上产生的疑难问题。此外,还提供一些实用网站等学习途径,让学生通过这些学习途径把课堂知识进行课外延伸,感受“学无止境”的乐趣,也增强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六、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是教师在教学过程有效提高教学质量的一种教学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把握重点、理清思路,更直观地理解概念,又让学生学会笔记,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够“触景生情”,有所感悟,温故而知新。

本节课我通过六个环节的教学设计,体现了化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理念。通过学生动手操作活动、交流感受体会、互动合作和课外延伸等手段,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在爱化学、学化学、用化学的过程中获得化学美的感受,得到美的熏陶。

篇7:人体内物质的运输课件

人体内物质的运输课件

【知识与能力】

1.描述血液的成分和主要功能。

2.描述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结构与功能特点;尝试区分这三种血管以及血液在这三种血管内流动的情况。

3.描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概述血液循环的途径,区别动脉血与静脉血。自主归纳总结血液循环的途径;培养提出问题的能力。

4.概述人体的血量,列举abo血型的类型,以及安全输血以及输血关系。

5.通过实际问题的考察,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描述血管、心脏、血细胞的结构特点和生理功能,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综合能力。

2.能熟练地使用显微镜观察鱼尾鳍血液循环。

3.掌握出血的初步处理方法。

4.通过与同学合作完成脉搏、心率、血压的测定,培养学生的自我保健意识。

5.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对课堂学习目标的共同探索,增强学生的合作精神。

2.联系实际,关爱他人。鼓励学生通过分析得出答案,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3.鼓励学生勤思考,做到学以致用。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重点:1.描述血液的组成成分和各部分的主要功能;

2.学生描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3.概述血液循环的途径;

4.区别动脉血与静脉血。

难点:1.显微镜下分辨各种血细胞,理解血液属于组织;

2.心脏各腔室的厚薄以及有关瓣膜的结构特点,理解器官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

3.了解血液循环途径,以及在血液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的变化;

4.输血与血型的关系。

教学突破

教学中让学生事前看书,掌握最基本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师利用多媒体手段,画龙点睛,对重点内容和难点内容加以突破,讲解相关的典型习题,来巩固知识,扩大知识面,提高能力,达到复习的效果。

教法与学法导航

教法:情景教学法、讲述法、讲解法、谈话法。

学法:自主、合作、讨论法。

教学准备

1.引导学生课前复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的相关知识,掌握最基本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复习课打好基础。

2.准备好相关的多媒体课件。

3.准备好相关的习题。

学生准备:在上课前做好人体内物质的运输的复习。

展示课件:

1、简介血液循环系统的组成、功能。

血液循环系统由血管、心脏和血液组成,主要是运输人体内的各种营养物质和废物的排出。

2、血管从粗到细,就像城市的自来水管道一样,人体内的全部血管连接起来全长可达10万公里。

活动1:感受血管的跳动。

对照书上第3页图,摸一摸自己的头部、腕部、足部有跳动感的部位,跳动的器官是什么?有什么规律?

小结:动脉血管的这种跳动称脉搏。

(脉搏的形成)心脏收缩时,左心室的血液射入主动脉,使得动脉血管壁先向外扩张,然后再收缩。动脉血液随着这种一张一缩的搏动,像波浪一样沿着血管壁向远处传播就形成了脉搏。

活动2.测一下自己的脉搏。

讨论:男女生的脉搏有什么不同?体质的强弱与脉搏有关系吗?

篇8:物质的分散系的说课稿

各位评委晚上好:

我是XX班的XX。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物质的分散系》。本节内容选自苏教版化学1专题一第一单元。教材以日常生活中的实例为切入点,引入了分散系的概念。在回顾初中知识浊液、溶液的基础上,重点介绍了胶体的性质与应用。并由溶液的导电性过渡到电解质、非电解质的知识,以此引入了电离方程式的书写。

本节内容被安排在《化学1》的第一个专题,是对学生初中科学中已经接触过的溶液和浊液这两种混合物的相关知识的一个延续和拓展。同时,也将为后续的强、弱电解质以及离子方程式的书写等知识的学习奠定知识基础。因此,本课程在教材体系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但是初中科学并没有从分散系的角度对混合物进行分类,并且胶体的相关知识对学生而言更是一个较为陌生的领域。

基于以上分析并结合《学科指导意见》的要求,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定为,分散系的区分以及掌握胶体的性质与应用。

本课时的教学对象为高一年级的学生,他们虽然思维活跃但不够严谨,缺乏正确的科学探究方法,同时他们比较喜欢动手做实验并且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操作能力,但是对于丁达尔效应可能还停留在观察阶段,缺乏深层次的分析,对于胶体性质的理解仍具有一定困难。因此,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定为,从结构特点上理解胶体的性质。

针对以上内容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说出分散系的含义和常见类型,能用物质的分散系解释一些实际的问题。

2.掌握胶体的性质和应用。

3.区别电解质和非电解质,初步学会书写电离方程式。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实验、交流,掌握多种获取信息的手段,并运用比较、分类、归纳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

2.通过问题情境的讨论,形成自主探究、合作的科学学习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胶体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的意识,感受化学对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贡献。

根据《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对探究和合作学习的要求,本节课我主要采用实验探究、

交流讨论、归纳分析等方法,并结合讲授法、自主学习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以此来实现我的教学目标。

我的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四个部分:

1.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首先,我会用幻灯片播放三张图片,雨过天晴的后的云层缝隙中透射的`光线、高山上的云雾、美味可口的果冻布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引入本节课的知识----胶体。

2. 比较分析,归纳总结

我将以学生在初中学习过的溶液和浊液的知识为引导,通过比较分析得到分散系的概念。首先我将让学生举例生活中常见的溶液和浊液的例子,并提问“那么溶液和浊液之间有什么共同点呢?”,引发学生们的思考。我将组织学生交流讨论,得出浊液和溶液的共同点,以此引入分散系的概念,并依据分散质粒子直径的大小对其分类,浊液的分散质粒子的直径大于100纳米,溶液的分散质粒子的直径小于1纳米。同时提问介于两者之间的是什么,引入胶体的概念。并将胶体与浊液和溶液做相应的比较。

3. 实验探究,揭秘原理

通过对照实验探究胶体的性质,以此达到教学难点的突破。

探究一 丁达尔现象,即:溶液与胶体的性质探究

我将在课堂上演示实验:在暗处,用激光笔分别照射硫酸铜溶液和氢氧化铁胶体,从垂直于光线的方向观察实验现象。发现光束通过氢氧化铁胶体时,在垂直与光线的方向可以看到一条光亮的通路,而溶液没有。以此我将采用边讲边实验的方法引导学生比较溶液和胶体的区别,掌握胶体区别于溶液的本质特征和鉴别方法。

探究二 净水作用,即:浊液与胶体的性质探究

我将进行另一个演示实验:在两只烧杯中加入等量的含有悬浮颗粒物的浑浊污水,向其中一只烧杯中加入适量的氢氧化铁胶体,搅拌后静置片刻,比较至少被中液体的浑浊程度。同样的,采用边讲边实验的方法引导学生观察胶体的净水作用,得出氢氧化铁胶体能够使水中悬浮的固体颗粒凝聚沉降。并组织学生自主阅读,了解胶体的其它应用。

至此,学生对胶体有了一定的了解,我将组织学生交流讨论,总结归纳胶体的性质,并对胶体聚沉后遇到过量的电解质会溶解做简单补充。

之后,我将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用物质的分散系解释一些实际生产生活中的问题。

4. 由表及里,深化知识

我将采用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抛锚式教学模式,在课堂上演示溶液的导电性实验,根据实验现象提出疑问:“为什么氯化钠、氢氧化钠、盐酸可以使小灯泡发光而酒精、蔗糖溶液不可以呢?”引导学生回顾电解质、非电解质的概念,掌握两者的异同。在此基础上,我将再次发问:“电解质能够导电的本质原因是什么?”以此引入电离的概念,并对电离方程式的书写做初步介绍。

最后,我将对本堂课进行小结,并布置形成性练习。

板书设计:

篇9:物质的量说课稿

物质的量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必修1第一章第二节《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第一课时。本课时主要涉及第二节第一部分物质的量。本课时内容排在高中教材如此靠前的位置,足见其重要地位。它的作用不是简单的承上启下,它贯穿于高中化学的整个教学,它属于“工具性”概念, 学生在今后几乎每一节课的学习都会不断频繁使用,在化学计算中处于核心地位。是学生进一步顺利学习,形成合理知识链的重要环节,所以是本章、本册乃至整个高中化学的重点内容。本课时主要介绍物质的量、摩尔、阿伏加德罗常数,这些概念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 、难懂,具有很高的知识陌生性,而且非常容易将物质的质量混淆起来。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物质的量及其单位、物质的量这一物理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理解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涵义;

(3)掌握物质的量与微粒数目之间的简单换算关系;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 通过体验“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概念的形成过程,学习类比推理、归纳推理,辩证逻辑思维等一些基本的科学方法。

(2)重视师生交流和生生互动,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了解使用物质的量及相关概念,学生认识到化学计量的出现对化学学科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2)培养热爱化学、热爱科学的情感,感受到宏观和微观的完美结合。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物质的量的概念、单位——摩尔,以及物质的量与阿伏加德罗常数、微粒数之间的运算关系关系

教学难点: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

二、说学情

本节课学习合作伙伴是我校高一学生,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对高中自主学习方法的应用、抽象思维能力的形成有很大的欠缺。在本节课的概念学习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够享受到学习的快乐,建构自己对知识的正确理解。

三、说教法

古希腊生物家普罗塔弋曾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点燃的火把”。因此,在教学中,结合教材特点及学生实际,准备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一)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在教师的指导下,力求让学生自主构建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二)讲练结合:课上讲练结合的教学方式不仅能使老师很快掌握学生的情况,更能让学生及时地熟悉所学知识。

四、说学法

根据本节课实际内容,我确定本节课的学法为在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自主探究、分组讨论法、合作学习。

五、说教学过程

接下来,说说我具体的教学设计,过程中穿插我对重难点的处理和所使用的教学方法。我将本节课分为四个部分: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2.教学内容的实施;3.深入引导,总结提高;4.巩固练习,及时反馈。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本节课概念多,理解难度大,学生认知水平又比较低,所以教师应采用学生容易理解的方式,加强直观性教学。所以,创设情景,非常重要。

情景1:走进生活中的计量。

一双筷子 一打铅笔 一箱啤酒

接着引出对于外观越小的物质比如说大米和大头针,我们就很少说买多少粒大米,我们一般说买多少斤大米,再比如我们很少说买一个大头针,我们一般都说买一盒大头针。

设计意图:使学生感受到化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同时,学生会很自然地总结出外观越小的物质,用集团来计量较方便。为学生建构微观粒子的集合作铺垫。

情景2: 逐步抽象,揭示本质。越小的物质,小到极致,就是我们的微观粒子。设问一滴水中到底有多少个水分子呢?给出学生一个数据并生动的描述它的大小。

设计意图:水大家很熟悉,这一情景的创设与原有的旧知识经验相联系,这样新知识最容易被同化,理解和接受。学生自然会感觉到描述微观粒子采用集团计量,势在必行,问题继续推进:多少个作为一个集团合适呢?一个集团又应该称为什么呢?继续推进, 我们必须引入一个能够代表微粒“集团”的物理量,引入今天的课题,物质的量。

2、教学内容的实施

(1)物质的量概念的讲解:这是重点也是难点,它包括物质的量概念的由来,七种基本物理量放在一起类比,物质的量的含义及其注意事项。

设计意图:用类比推理的方法引导学生把新引进的物理量与所熟悉的物理量时间、长度、质量及其单位放在一起产生类比,消除了学生对新知识的陌生感,降低了心理难度。

(2)摩尔作为物质的量单位的讲解:包括简称,符号,由来。通过对质量单位---千克的标准是国际千克原器,来引出摩尔的标准。1mol粒子的数目是0.012Kg 12C中所含的碳原子数。老师给出一个c原子的质量学生自己计算出1mol粒子大约含有的个数。在使用摩尔为单位时所注意的事项。

设计意图:

1.自己计算出问0.012kg12C中含有的碳原子数,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规定和数据的印象。

2.让学生感觉到:其实每一个物理量或数据的出现,都是为了方便,人为规定的。

(3)阿伏加德罗常数的讲解:由来,符号,单位,近似值,总结其与1mol粒子的粒子数 与0.012Kg12C中所含原子数的关系。自然地感受到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大小。

教学意图:讲述阿伏加德罗这位学者的生平和成就,让学生了解化学史,激发他们潜在对化学学科的兴趣。

(4)最后来一组简单的计算探究题,学生做完后,自己推出物质的量n,阿伏加德罗常数NA ,粒子数N之间的运算关系。

教学意图:让学生自己推导物质的量n,阿伏加德罗常数NA ,粒子数N之间的运算关系,增加学生学的成就感和信心。

3、深入引导,总结提高

小结采取学生先小结,老师后总结的方式(本节课介绍了阿伏加德罗常数、摩尔、物质的量、概念及相互关系。知道了物质的量是把一定数目的微观粒子与可称量的宏观物质联系起来的基本物理量。对本节内容作一个简要回顾。重温一下三个名词,一个公式,并认识了一个伟大的科学家。使知识条理清晰。)

4、巩固练习,及时反馈

基本概念的构建基本完成。趁热打铁,来几组针对性的课堂练习。练习的难度要控制得简单、直接、明了。题目中所涉及到对重点概念的理解和应用。对物质的量,摩尔,阿伏加德罗常数和计算公式都有所考察。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是按照概念的学习过程来完成的。通过设计的问题,引导学生在探究中学习、在探究中发现。教学的关键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在以前研究物质量的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重新构建以物质的量为中心来讨论化学变化中的量变关系的知识网络。

六、布置作业

七、板书设计

第三节.物质的量

一、物质的量

1.是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体的物理量 符号为 n

2.注意:是一个物理量,专用名词,不能增减

二、摩尔——物质的量的单位

简称 摩,符号 mol

1.1mol粒子的数目是0.012Kg 12C(原子核里含 6个质子和 6个中子)中所含的碳原子数

2.注意点:(1)只适用于微观粒子,不能用来说明宏观物质

1mol小米( 错 )

(2)使用摩尔时必须指明粒子的名称或化学式

1mol氢( 错 )

三、阿伏伽德罗常数: 0.012kg 12C中所含的碳原子数目

符号: NA;单位是:mol-1;近似值:6.02×1023

四、物质的量== 微粒数目/阿伏加德罗常数

n=N/NA

物质的量是表示微粒的集体,可以用分数或小数表示。

质量 (宏观) 物质的量 粒子数(微观)

0.012Kg12C 约为6.02×1023个C

物质的量教学反思

物质的量是一个教学难点,其概念抽象、陌生,学生在接受中往往屡遇困难,灵活运用更是需要较长时间的磨练。但如何上好物质的量的有关知识成为老师们竞相讨论的课题。

必修1物质的量,重点在于知识概念的构建,如何将陌生难懂的物理量引入,使学生们觉得如其他基本物理量一样耳熟能详,应用起来得心应手是教学的难点。物质的量是联系宏观物质和微观世界的桥梁,是将微粒个数集合化的概念。围绕这两个特征,我设计从计算一滴水中的水分子个数入手,让学生切身感受到分子和原子的体积和质量是如此的小,而生活中的宏观物质居然含有如此多的分子个数,这些数字很庞大,表示和应用起来都有诸多不便,于是一个新的物理量用来表示微粒的个数就呼之欲出了。在计算分子个数之前,我先请同学设计实验测量一滴水的质量和体积,事实上在宏观世界中即使对象是一滴水,也很难单独测量,此时就需用到集合的概念。在两个实验之后,同学们基本上认同了分子和原子的个数太多,需要一个新的表示一定数目微粒集合的物理量。接下来通过回忆其他基本物理量及其单位,联系生活中表示物质数目的一些集合,引出这节课的主题“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此时同学们都很好奇,摩尔这个集合到底有多大?于是1摩尔微粒个数的介绍,微粒个数、物质的量、阿伏加德罗常数之间关系的介绍也就顺理成章了,最后辅以少量难度由浅及深的习题。课程的最后,我请同学们根据开始时测量和计算的一滴水的有关数据,计算了1摩尔水的质量,为下节课介绍摩尔质量做了铺垫。

在教学过程设计中,物质的量概念及其单位的引出是一个焦点,如何能够将这个集合很顺利的介绍给同学,是我一直思考的问题,也查阅了很多相关的资料,从中体会到只有将抽象的物质的量与生活联系在一起,通过类比的方法,由熟悉的事物学习陌生的概念,在学生已有认知的基础上做文章,才能快速建立物质的量的框架。高一新生的物质的量的学习在学生能力培养四阶段中应处于较浅的概念知识掌握阶段,教师应注重概念的形成,在引入和介绍上下功夫,让学生了解引入新概念的意义,帮助学生做好思维的转换,引导学生学会逐步用物质的量的角度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使计算简化。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采用教学一体机,成功将电脑屏幕和传统黑板、实物投影相结合应用。物质的量强调学生认知过程的不断进展,需要师生互动,而传统ppt授课中,教师通常只能演示准备好的课件,学生活动的穿插受到一定阻碍,实物投影仪则是一个沟通的好渠道。实物投影仪中,上课材料可以随时从资料中调出,使得课程更加灵活多变,为课堂增添了许多乐趣。

篇10: 物质的分类说课稿

一、地位和作用

本节教学内容位于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一节《物质的分类》。如果说第一章是从化学科学研究手段、化学实验方面展开化学科学的话,那么,本章则是从化学学科内容方面展开化学科学,是连接初中化学与高中化学的纽带和桥梁,对于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引导学生有效地进行高中阶段的化学学习,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对大量繁杂的事物进行合理的分类是一种科学、方便的工作方法,它在学习和研究化学当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本章的基本线索就是对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分类。因此,本章在全书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具有重要的功能,是整个高中化学的教学重点之一。

二、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我放在帮助学生形成物质分类思想上。学科知识、学科能力、学科思想是学科体系的三个要素。传统的教学中往往重视学科知识、学科能力的培养,而忽视学科思想的培养。学科思想是学科的灵魂,分类思想是化学学科的基本思想之一。学科思想的学习更注重过程性,符合新课程倡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参与性与主动性。基于这些方面的考虑,本节教学设计的重点在整合与落实三维学习目标,尤其是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二维目标的落实,创设情景让学生尝试用多种不同的方法对化学物质进行分类,让学生从中体会分类的研究方法,培养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考虑问题,增强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品质。要让学生体会到:学会物质分类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研究化学物质的性质,更好地了解化学物质的应用,懂得物质的分类就可以实现由“掌握了一种物质”向“贯通一类物质”的转变,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三、学情分析

教学对象是刚上高一的学生,处于初高中过渡时期,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还很少。在初中化学的学习中,学生只是简单掌握了一些化学物质和化学反应。其实,初中阶段纯净物、混合物及酸、碱、盐等的学习,就是物质分类方法的具体应用.但在思维上,学生正从直觉型经验思维向抽象型思维过渡,学生还没有把分类形成一种方法,没有形成化学学习的思想。本部分教学内容正好对初中化学中学习过的化学物质及反应进行总结和归纳,并进行适当的拓展和提高,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化学物质,进而掌握分类方法,形成分类观。

四、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对本部分的教学要求是: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结合新课标要求和学情分析制定本部分内容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

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知道分类的多样性,知道交叉分类法和树状分类法。

2.过程与方法

从日常生活中学生所遇见的一些常见的分类事例入手,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将所学过的化学知识从自己熟悉的角度进行分类,将不同的知识通过某种关系联系起来,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迁移。并进一步通过探究活动,学习与他人合作交流,共同研究、探讨科学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建立物质分类的思想,体会掌握科学方法能够有效提高学习效率和效果,体验活动探究的喜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增强学习化学、探究物质变化的奥秘的兴趣。

五、教学方法与学习方法

本部分教学内容少,也很简单,如果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不仅学生没什么兴趣,就是教师自己也觉得教之无味。而新课程理念下我们不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来教,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一个设计者、组织者、指导者,学生处于主动地位,是学习的主角。所以本节课采用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下的“知识问题化、问题情境化”的教学模式,在共享集体成果的基础上达到对所学知识比较全面、正确的理解,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在采用的活动探究式教学中每一个活动以问题作为情境,采取多种小组活动,通过学生组内的合作与交流,不同小组间的交流与共享,问题得以解决,学生得出相应的结论。

六、教学过程设计

1.指导思想

教学设计的主线就是以分类观为核心观念,通过活动探究教学模式,把知识问题化,问题情境化,教师不断地创设思维情境,问题连锁,环环相生,学生通过合作学习,深入探究,由分类的意义到分类有标准到分类方法到分类应用,层层递进,使学生的感知由生活到化学,思维由浅入深,达到课程标准对本部分教学内容的要求。

思维线索:思维的发散→思维的收敛→思维的迁移。

每个探究活动的问题都是发散的,通过生生交流、师生交流,学生思维的火花不断地碰撞,对分类思想的认识不断提升,在这个过程中思维不断收敛升华,最后学生学以致用,对学过的化学知识进行分类,实现思维的迁移。

2.教学流程

本节主要教学内容设计为四个模块,即分类的意义、分类的含义、分类的方法、分类的应用。

模块1:生活中的化学――分类的意义(思维的发散阶段、分类方法形成的感知阶段)

【问题情境】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学习中自觉地不自觉地运用分类法对我们身边的各种物质、用品进行分类。

【提出学习任务】在2分钟内尽可能多地写出你所知道的应用分类法的例子。讨论分类的意义。

【学生学习活动】学生分组活动。学生汇报,师生共同交流讨论分类的意义。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分类方法是生活中普遍存在的,是有实际意义的,这种方法对我们的生活很重要。从生活情境入手开始本节化学课的学习,学生感到学习的轻松,学习的兴趣被激发。

模块2:从生活到化学――分类的含义(分类方法的加工整理阶段)

【问题情境】 对学生熟悉的化学物质尝试分类。

【提出学习任务】对常见化合物:(NaCl、HCl、CaCl2、CuO、H2O、Fe2O3)酸碱盐分类。说一说你是怎样分类的?在对这些物质分类过程中体会到了什么?

【学生学习活动】学生分组合作探究学习。学生分组汇报,学生的分类形式会有多种。体会到了分类的含义。认识到可以有多种分类标准。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自主合作学习,得出分类的概念。在共享集体成果的基础上达到对所学知识比较全面、正确的理解,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模块3:分类的方法(思维的收敛阶段、分类方法的丰富推展阶段)

问题情境:分类有哪些常见的方法?

提出学习任务: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分类有哪些常见的方法? 它们各自的特点是什么?

学生阅读思考讨论。

通过师生共同交流,体会和理解树状分类法和交叉分类法。

设计意图:本板块教学内容简单,学生有能力独立完成这一教学任务,同时能训练学生的阅读、归纳能力。对于两种方法的特点,要求学生有高度的概括能力,学生不一定能很好地独立完成,教师可通过师生交流,帮助学生概括。

模块4:分类方法在化学中的应用(思维的迁移、分类方法的逐步完善阶段)

【提出学习任务】将学过的化学物质及化学反应进行分类。体会用到的分类标准,分类方法对学习化学有何帮助?

【学生学习活动】学生分组合作探究活动。学生分组汇报,师生共同交流分享成果。

设计意图:本部分是整节课的亮点,是本节课的高潮。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对学过的知识重新进行有意义的建构,分类的方法过去一直在使用,今天学会了把它作为一种很重要的方法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归纳梳理,从低层次的无意识使用到高层次的有意义建构,实现了思维上的质的飞跃。

七、教学评价方式―板书小结

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中要求:高中化学课程评价既要促进全体高中学生在科学素养各个方面的共同发展,又要有利于高中学生的个性发展。积极倡导评价目标多元化和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坚持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学生自评互评与他人评价相结合,努力将评价贯穿于化学学习的全过程。

本节课采用了以下几种评价方式:

1.纸笔评价:重点考查学生运用分类思想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见练习。

2.学习档案评价:小组活动记录单是一种形式。我还设计课后活动记录档案袋。

3.随堂生生互评、师生互评。

篇11: 物质的分类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物质的分类》选自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第二章第一节。本节主要介绍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分类;是连接初中化学和高中化学的纽带客桥梁;为以后章节的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因此,本节在全章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学好本节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刚上高一的学生处于初高中的过渡时期,对化学物质和化学反应有了一定的基础,但对物质的组成及分类方法还有待于加强,对化学基础实验还需要提高;这一阶段的'学生正处在抽象思维向逻辑思维的过渡时期,能较客观的看待问题和解决问题,但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有待加强,因此,要多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激发其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培养科学探究的兴趣。

(二)教学目标

根据对教材地位和作用的分析,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我确定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会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理解分类的多样性,知道交叉分类法和树状分类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通过将所学过的化学知识从自己熟悉的角度进行分类,将不同的知识通过某种关系联系起来,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迁移,通过探究活动,学习与他人合作交流,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初步建立物质分类的思想,体验活动探究的喜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增强学习化学、探究物质变化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分类方法并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

难点:物质的组成及其分类方法。

二、说教法

在“以生为本”理念的指导下,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本节课的教法为:启发法、讨论法等。本节课的任务主要是公式推导思路的获得和公式的推导及应用。通过一系列问题,创造思维情境,通过师生互动,让学生体验、探究、发现知识的形成和应用过程,以及思考问题的方法,促进思维发展;学生自主学习,分工合作,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

三、说学法

结合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我确定本节课的学法为: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

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找出公式推导思路;鼓励学生之间进行合作交流讨论,从而更好的理解公式的推导过程,并提高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下面重点说一下我的教学过程。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学习新知,我的教学过程将从激趣导入、探究新知、巩固练习、课堂小结、布置作业五个环节来展开。

(一)图片展示,激趣导入

首先是激趣导入,我将用多媒体展示几张图书馆书架、超市货架上的货物,然后向同学提问:大家在图书馆看书时可以很快找到自己想要的书,在超市买东西时也能很快找到想要的食品或物品,这是什么原因呢?接下来让学生自由讨论,通过讨论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引入我的新授环节。

(二)探究新知,突破重难点

我将从生活中的化学着手引导学生用发散的思维思考分类的意义,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学习中会不自觉地运用分类法对我们身边的各种物质、用品进行分类。我将让同学在3分钟内尽可能多地写出你所知道的应用分类的例子,并讨论分类的意义。

学生独立思考,各自汇报,师生共同交流讨论分类的意义。接下来我将引导同学对熟悉的化学物质进行分类。如常见化合物:NaCl、HCl、CaCl2、CuO、H2O、Fe2O3等酸碱盐分类。并且让学生说出是怎样进行了分类的?在分类过程中有什么体会?

然后,将学生分成5-6个小组,小组之间合作探究学习。讨论完后每组派一个代表回答我提出的问题,同时我将找其它同学做修改和补充。学生们的思路不同,产生的分类形式也多样,在交流过程中学生充分体会到分类的含义,了解到多种分类标准。

我这样设计的意图是,让学生体会分类方法是生活中普遍存在的,是有实际意义的,这种方法对我们的生活很重要。从生活情境入手开始本节化学课的学习,学生感到学习的轻松,学习的兴趣被激发。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自主合作学习,得出分类的概念。在共享集体成果的基础上达到对所学知识比较全面、正确的理解,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在学生对分类的概念有了充分理解的基础上,我将继续引导学生思考:常见的分类方法有哪些?这些方法有哪些特点?学习任务提出后,让学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学会正确地思考,之后,师生共同交流,体会和理解树状分类法和交叉分类法。

我这样设计的意图是,本板块教学内容简单,学生有能力独立完成这一教学任务,同时能训练学生的阅读、归纳能力。对于两种方法的特点,要求学生有高度的概括能力,学生不一定能很好地独立完成,教师可通过师生交流,帮助学生概括。

学习知识是为了更好地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学生对分类的概念和分类方法有了初步了解之后,我将继续引导学生分析分类方法在化学中的应用。并让学生将学过的化学物质及化学反应进行分类。通过学生分组合作探究活动,学生体会分类方法对学习化学的帮助。师生共同交流分享成果。

这样设计的意图是,本部分是整节课的亮点,是本节课的高潮。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对学过的知识重新进行有意义的建构,分类的方法过去一直在使用,今天学会了把它作为一种很重要的方法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归纳梳理,从低层次的无意识使用到高层次的有意义建构,实现了思维上的质的飞跃。

(三)分组比赛,巩固练习

以上是我的新授环节,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到的知识,我将和学生一起做个游戏:把同学分成男生和女生两组,分别写出学过的金属和非金属的化学元素符号,并根据化学性质的不同进行分类,看哪一组找的既多又全,分的既准又快。

(四)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最后,在进行课堂小结的时候,我将让学生充分发表这节课的收获和感受,使整节课的知识得以梳理,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信息交流能力。为了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我布置的作业是:回家将家中书架上看过的课外书进行分类。

五、板书设计

最后说一下我的板书设计,本节课我将采用提纲式的板书设计,这种板书调理清晰,从属关系明确,有利于学生把握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物质的分类

1、定义:

2、常见的分类方法:

(1)树状分类法

(2)交叉分类法

以上是说课内容,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

篇12:物质的密度简要的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密度是初二物理第六章第三节的内容,也是本章的重点内容。 密度是一个应用十分广泛的物理概念,也是今后学习液体内部压强、大气压强、阿基米德原理和物体浮沉条件的必要基础.通过本节教学应使学生掌握密度的概念;会查密度表;知道水的密度.让学生掌握密度的概念是本节教学的重点.理解“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是本节的教学难点.现行教材一般都是通过实验引入密度的概念,再介绍密度的公式和单位.因此,做好实验是本节教学的关键.

2、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

知道密度的公式,能用公式进行计算。能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知道密度单位的写法、读法及换算。

2.过程与方法

通过经历密度概念的建立过程,学习建立科学概念的思维方法。

熟悉量筒的使用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密度反映的是物质本身所具有的特性。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对物质属性的认识有新的拓展。

通过量筒、天平使用的技能训练,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协作精神。

3、教学重点

本节的重点是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知道密度的公式,能用公式进行计算。

4、教学难点

本节的难点是学生对“密度是物质本身所具有的特性”的认识,以及密度单位的写法、读法及换算。

二、学情分析

1、学生的前期知识

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一个重要的物理性质。密度本身有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学生一下子“蒙”的感觉,教师引导从学生对生活常识的感性认识,用实验、分析的方法建立密度概念,认识用比值定义密度的方法。

2、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二学生的学习兴趣表现的有些狭隘—仅限于一般的、直接的水平上。他们只满足于新奇的'实验现象,希望看到鲜明、生动、不平常的实验现象,并未产生探索这些实验原因的需要,有的学生只对实验的操作感兴趣,却忽略了对现象本质的认识,因此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实验的教学功能,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三、教法和学法确定

采用实验探究的方法来形成科学的概念,在教学设计中充分强调教学中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活动性。这样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和热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提高科学素质。

四、教学程序设计

1、新课引入

创设学习情境:怎样区分表面相同颜色相同的铁块和塑料块?或把铁块和铝块用纸包住。

学生交流讨论,老师总结,

2、新课教学

学生多数认为可以通过用手掂的方法,也就是称质量,也就是说学生没有考虑体积对质量的影响,那么我们这样反问,一大堆塑料比一小堆铁的质量小吗?这样就会引起学生注意到质量与体积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体会到只有相同体积的两个物体才可以比较质量的大小。引导学生去考虑物体的质量和体积存在着一定关系,进而想探究一下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有什么关系?不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有什么关系?要探究需要我们做什么?我们都知道做实验,怎样去设计实验,引导学生去讨论,得出实验器材和实验方法,我们可以分别选取三个大小不同的铁块和铜块,分别称出他们的质量,测出各自的体积,记下数据,算出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方法确定之后再做实验。实验过程要把数据计下来,然后分析数据,得出结论:同种物质组成的物体,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一定的,不同物质的物体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一般是不同的。而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叫做单位体积的质量,同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是相同的,不同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一般是不同的,所以,单位体积的质量反映了物质的特性。我们把物质的这种特性叫做物质的密度。由此得出密度的概念,单位体积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公式:密度=质量/体积ρ=m/v公式得出密度的单位kg/m3和g/cm3,由水的密度进行单位换算。接着解释水的密度含义:一立方米水的质量是1×103 千克。重点是学生对密度概念的理解,一桶水的密度和一滴水的密度是一样的,一根蜡烛和半根蜡烛的密度是一样的。让学生体会同种物质密度相同,不同物质密度一般不同。

3、巩固练习:练习的设计一要巩固密度概念,二是要强化水的密度及含义,三,通过选择题的设计,让学生能选择出哪种物质的密度没有发生变化。

4. 布置作业:作业的设计除了基本概念换算题目以外,可以通过表格的方式,让学生通过实验数据写结论,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板书设计

密度:单位体积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公式:密度ρ=m/V。

水的密度是1×103 kg/m3 ,它表示的物理意义是:一立方米水的质量是1×103 千克

篇13:胞吐运输的都是大分子物质吗

在多细胞生物体中,有两种类型的胞吐作用:

组成型的胞吐途径:真核细胞从高尔基体反面管网区(TGN)分泌的囊泡向质膜流动并与之融合的稳固过程。新合成的蛋白质和脂质以这种方式不断供应质膜更新;囊泡内可溶性蛋白可分泌到细胞外,有的成为质膜外周蛋白,有的'成为胞外基质组分,有的作为营养成分或信号分子扩散到胞外液。

调剂型胞吐途径:特化的细胞分泌诞生的分泌物(如激素、黏液或消化酶)没有马上分泌到胞外而是储存在分泌细胞内,当细胞受到胞外信号刺激时,分泌泡才与质膜融合并将内含物释放出去。

篇14:人体内物质的运输生物教案

人体内物质的运输生物教案

目标知识目标:描述血液循环的途径,理解体循环、肺循环的意义。

能力目标:1、能够熟练使用显微镜观察金鱼尾鳍血液流动

情感目标:1通过观察实验,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2.同学合作完成血压的测定培养学生的自我保健意识,体验生命、关爱生命。

重点体循环、肺循环的途径及意义。难点血液循环途径中血液成分的变化。

教法及教具实验法、观察、讨论;显微镜、活金鱼等

教学 过 程

教 学 内 容 个案调整

教师主导活动学生主体

活动

一、预习检查

1.(1)填写右图结构名称:1.________;3.______;

5.______;8.______;9.___________.

(2)与8相连通的血管是____________,流_________ 血;与6相连通的血管是______ ___,流_________血。

2.肺循环的途径是( )

A.右心室 肺动脉 毛细血管网 肺静脉 左心房

B.右心室 肺静脉 毛细血管网 肺动脉 左心房

C.左心室 肺静脉 毛细血管网 肺动脉 右心室

D.左心房 肺动脉 毛细血管网 肺静脉 右心室、

3.体循环是血液由( )

A.左心室 主动脉 各级动脉 毛细血管 各级静脉 上下腔静脉 右心房的循环

B.右 心室 各级静脉 上下腔静脉 毛细血管网 主动脉 各级动脉 右心房的循环

C.左心室 各级静脉 上下腔静脉 毛细血管网 各级动脉 主动脉 左 心房的循环

D.左心室 主动脉 各级动脉 毛细血管网 各级静脉 上下腔静脉 左心房的循环

二、导入新课

如何观察血液是流动的?血液循环有何意义?

三、新知探究

1.实验:观察小鱼尾鳍的血流现象

方法步骤:

⑴用浸湿的棉花将小鱼的鳃盖和躯干包裹起来,露出尾部

⑵ 将小鱼侧放在培养皿中,尾鳍平贴在培养皿底面(鱼头朝正前方)

⑶将培养皿放在载物台上,用低倍镜观察血液流动情况

观察内容:

①观察红细胞通过血管的情况及血流速度

②注意向前方流的血管流速快,还是向后方流的血管流速快?(鱼头朝向正前方)

③看中间的横血管:流速快还是慢?细胞是 单排走还是好几排一块走?

④观察血流有没有方向性?是从流速快的血管→横血管→流速慢的血管,还是从流速慢的血管→横血管→流速快的血管?

思考:

1.红细胞单行通过的是什么血管?

2.毛细血管的`血流速度如何?

3.血液流动的方向性如何?

注意:保持小鱼鳃部的湿润;使尾鳍平贴在培养皿上;保持载物台与镜头的清洁。

反馈学生观察的结果。并让学生根据这三种血管的结构特点分析:血液的营养在哪里最适于交给组织细胞,为什么?

教师补充:

毛细血管有这些特点,所以它是血液与细胞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而动脉和静脉主要是运送血液。

2.电动模型演示了解人的血液循环途径:

指导观察: 先观察体循环 :体循环的起点、止点及大致路径(或体循环是由心脏的哪一腔开始?血液流经何处?最后流回心脏的哪一腔?)

再观察肺循环:肺循环的起点、止点及大致路径(或肺循环是由心脏的哪一腔开始?血液流经何处?最后流回心脏的哪一腔?)(

3.问题探 究

(1)在体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有哪些变化?在何处发生的变化?

(2) 在肺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有哪些变化?在何处发生 的变化

(3)为什么物质交换发生在毛细血管与组织细胞之间?(

(4)、血液循环有什么意义?

(5)、血循环的两条途径是一先一后进行吗?为什么?

(6)、动脉管里流的一定是动 脉血吗?静脉管里流的一定是静脉血吗?能不能用血管名称来判断血液名称呢?

4血压:指导自学了解血压的形成,高血压、低血压的概念,知道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少吃富含胆固醇和脂肪的食物,是预防高血压的有效措施。

四.检测反馈

1.下列关于体循环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运走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

B.将吸收的养料和氧运送给组织细胞

C.经过体循环动脉血变成静脉血

D.经过体循环动脉血变成静脉血

2.血液经肺循环后,成分发生了变化,结果是( )

A.动脉血变成了静脉血 C.养料少的血变成了养料多的血

B.静脉血变 成了动脉血 D.含二氧化碳少的血变成了含二氧化碳多的血

3.使体循环和肺循环两条循环途径联系在一起的器官的是( )

A.肺 B.主动脉 C.心脏 D.毛细血管

4.血液经过肺循环后 ,发生的变化是( )

A. 血液由动脉血变成静脉血 B. 养料变成废物

C. 血液由静脉血变成动脉血 D. 废物变成养料

5、下列流动脉血的是( )

A.肺动脉 B.右心室 C.肺静脉 D.上、下腔静脉

6、心脏的四个腔中,流静脉血的是( )

A.右心房、右心室 B.左心房、左心室

C.右心房、左心室 D.左心房、右心室

7. 下图为有关人体循环系统的示意图,“→”表示血流方向,[a]、[c]代表血管,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若[b]依次为左心房和左心室,则[c]代表肺动脉

B.若[b]处为肺部毛细血管网,则[a]内流动的是动脉血

C.若[b]是下肢内毛细血管网,则[c]内流动的是动脉血

D.若[b]处代表的是肾小球,则[a]代表入球小动脉

8.动脉出血比静脉出血要危险,原因是血液:

A.含更多的养料和氧气 B.对血管壁造成的侧压力大

C.含有更多的白细胞和抗体 D.无含氮废物和二氧化碳

9. 用显微镜观察金鱼尾鳍血液的流动, 观察到下列三种血管中血液的流动情况, 判断A、B、C分别是什么血管。

A是 、B是 、C是 .

A B C

10、王飞同学因患感冒引起肺炎,医生为他静脉注射青霉素,青霉素药液从手上的静脉到达肺部的途径是怎样的?

11、设想一个红细胞从左心室出发,随血液到达指端,这个红细胞将沿着怎样的路径回到心脏?在回到心脏前,它可能到达脚趾吗?当它再度从心脏出发,它还有可能到达脚趾吗?

五、课堂总结

指导学生谈学习体会。

完成预习任务

完成习题

小组合作实验观察并尝试绘图

学生回答:

在毛细血管处,因为毛细血管壁极薄,管内血液流动速度最慢,而且全身除了表皮外,各处细胞的周围都有毛细 血管的分布。

讨论交流

观察记录

讨论交流

和师共同归纳结

板书设计

(用案人完成)

当堂作业

课外作业利用课外时间,使用血压计,测量血压(每班1 台测压计)

篇15:植物体内的物质运输教案

根从土壤中吸收来的水分和无机盐与叶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都要通过茎来运输。因而继根和叶之后,安排有关茎的知识是很自然的。

教法指导

一、授课思路与方法

1.本节教材内容比较抽象,演示实验不多,要尽量创造机会设计实验,并结合模型、挂图讲解,使知识由抽象变具体。

2.要善于理论联系实际,把理性知识与感性知识有机结合,让学生能更深刻地领会所学知识。

二、课时安排

本节共安排1课时。

教案实例

一、教学目标

㈠认知目标

1.了解双子叶植物茎的结构和各部分的功能。

2.了解导管和筛管的作用。

㈡技能目标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㈢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茎的结构和功能,使学生树立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双子叶植物茎的结构及导管和筛管的作用。

2.教学难点:导管和筛管的结构特点和功能。

三、教学准备

双子叶植物茎的结构模型和挂图、单子叶植物茎的挂图、筛管和导管挂图、树枝上的节瘤挂图、一新鲜植物枝条、烧杯、红墨水、放大镜或投影仪、玉米茎和樟树茎各一段。

四、教学过程()

㈠新课引入

植物叶制造的有机物,根吸收的无机盐和水要送到除自身以外的其他器官,靠什么呢?靠茎。植物的茎不仅连接了根、叶、花、果实等器官,又能输导水、无机盐和有机物。

最好在黑板上画一幅简图,用箭头表示物质流动方向,加深学生的印象。

㈡双子叶植物茎的结构

1.取一段樟木茎,让学生仔细观察茎的横切面。

2 .结合模型(或挂图),落实双子叶植物茎各部分的名称:最外围是树皮,树皮靠外面部分是外树皮,靠里面称韧皮部。树皮内是木材,木材部分是木质部。韧皮部和木质部间是形成层。

3.介绍结构的特点及功能。

⑴外树皮:细胞干掉坏死,对茎有保护作用。

⑵内树皮(韧皮部):有筛管和韧皮纤维。

结合筛管挂图,讲解筛管特点:筛管由直径略大的长筒形生活细胞构成,上下连接处的横壁上有许多小孔,像个筛子,称为筛板。物质可通过小孔运输。韧皮纤维属机械组织,能增加茎的`强度。

⑶木质部:有导管和木纤维。

结合导管挂图讲解导管特点:导管由一些直径较大的长筒形细胞连接而成。细胞成熟后,上下连接处的横壁消失,细胞死亡,形成一条条上下贯通的管道。

木纤维也属机械组织,增加茎的强度。

⑷形成层:在木质部外,韧皮部内。细胞能不断分裂增生,向外分裂产生的细胞发育成韧皮部,向内分裂产生的细胞发育成木质部,使茎逐年增粗。形成层细胞的细胞壁薄,在此处易把木质部和韧皮部剥离开来。形成层属分生组织。

4.提出几个问题对本部分内容及时巩固。

⑴双子叶植物茎由外向里分别有哪些结构?各部分分别属什么组织?

⑵导管和筛管的结构?构成他们的细胞有何不同?

⑶为什么双子叶植物茎能逐年增粗?

⑷为什么双子叶植物的树皮易剥离?

㈢物质运输的通道

1.演示。把带叶片的植物枝条插入红墨水中,待红墨水上升到茎中后,请学生把剪取的枝条进行横切和纵切,再用放大镜观察(或直接用投影仪)。请学生回答被染红的是茎的哪一部分?

学生答后,教师小结:;被染红的是茎的木质部,由此说明了茎的木质部能运输水和溶解在水中的无机盐,他能不断的把水和无机盐由根输送到叶、花、果实等器官。

2.出示树枝上的节瘤挂图。提出以下的问题:

⑴为什么环割上方出现瘤状物,而下方没有?

⑵去掉的树皮内有什么结构?

⑶出现瘤状物说明了什么?

学生答后,教师帮助分析:去掉的树皮内有筛管上下连通。节瘤在环割上方形成,说明叶子合成的有机物,往下运输受阻,积聚在伤口处,促进伤口上方细胞分裂和生长加快,使此处膨胀,形成节瘤。此实验说明:筛管的作用是把有机物由上往下运输。若把树皮环割一圈,则有机物不能运输到根,影响根的生理活动直至使植物死亡,所以我们平时要保护树木,保护树皮不受损伤。

3.小结

导管能由下往上运输水和无机盐,筛管能由上往下运输有机物,他们都属输导组织,共同完成植物体内的物质运输。

㈣单子叶植物茎的结构

1.取一段玉米茎,让学生仔细观察它的横切面,并自学教材中相关内容。

2.教师提出几个问题:

⑴单子叶植物茎有木质部和韧皮部吗?有导管和筛管吗?它们是怎么分布的?

⑵单子叶植物茎有无形成层?它的茎长成后能增粗吗?

⑶单子叶植物茎的茎皮易剥吗?

学生答后,教师结合挂图总结:单子叶植物茎也有韧皮部和木质部,同样有导管和筛管。但分布与双子植物不同,它的韧皮部和木质部构成一束束的维管束。它无形成层,不能增粗,也不易剥离。

㈤小结

可由学生自行归纳。

五、板书设计

【物质运输的器官说课稿】相关文章:

1.物质的分类说课稿

2.物质的量说课稿

3.测量物质密度说课稿

4.4第四节植物的茎与物质运输

5.高中化学《物质的量浓度》说课稿

6.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测试题及答案

7.物理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说课稿

8.器官的作文300字

9.迷恋的器官随笔

10.致器官捐赠者的感谢信

下载word文档
《物质运输的器官说课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