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 > 高考>高考历史模拟题

高考历史模拟题

2022-09-04 08:39:35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酢乙女爱”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高考历史模拟题,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高考历史模拟题,欢迎您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高考历史模拟题

篇1:高考历史模拟题及答案

试卷试题:

一.本卷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

1.(4分)春秋后期郑国的正卿子产和晋国的赵鞅,他们把刑法铸在铜鼎上,让公众知晓。而孔子则明确反对“铸刑鼎”,认为“失其度矣”,但他却肯定了子产改革的巨大成效。这实质上反映了( )

A.子产强调依法治国 B.社会逐步转型的现实

C.量刑定罪相当严苛 D.法律保护贵族的特权

2.(4分)如图为北宋汴京平面图。据图可知,当时的汴京城( )

A.实行严格的坊市制度 B.属于封闭性政治中心

C.是当时的国际大都会 D.经济功能的大大增强

3.(4分)如图是某经济学家对清代人均GDP的测算,呈现出如图趋势,其中对乾隆年间(1736﹣1795)状态的合理解释是( )

A.西方殖民者东来劫掠 B.农业发展刺激人口增长

C.北方的人民大量南迁 D.自耕农经济的严重衰退

4.(4分)《天朝田亩制度》规定:男女均可以参加科举考试,考试内容为拜上帝教的教义,考试还打造出科举历史上唯一的女状元;妇女同男子一样可以分得土地;还废除买卖婚姻、买卖奴婢等。这反映太平天国( )

A.意识超前符合历史的潮流

B.获得了广大民众的理解支持

C.旨在化解列强入侵的危机

D.冲击了纲常名教和统治秩序

5.(4分)19世纪60年代,江浙地区出现了“蚕事乍毕丝事起,乡农卖丝争赴市……番舶来银百万计,中国商人皆若狂……遂使家家置纺车,无复有心种菽粟”的现象。这反映了( )

A.中国对外政策由被动转为主动开放

B.列强侵略加速了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

C.国际市场发展推动了民族工业发展

D.晚清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变动的复杂性

6.(4分)1938年徐悲鸿创作了一幅寄寓着无限深意的激情之作﹣﹣《负伤之狮》并题记“国难孔亟,时与麟若先生同客重庆,相顾不怿,写此聊抒忧怀!”,这幅作品( )

A.体现时代对艺术创作的影响

B.属于中国传统文人画的范畴

C.反映画家对社会不平等的抗争

D.受到现代主义绘画风格的影响

7.(4分)1955年8月,中美大使级会谈在日内瓦(后在华沙)举行,至1970年会谈共进行了136次。中方代表是驻波兰大使王炳南,美方代表是驻捷克斯洛伐克大使约翰逊,双方就彼此关注的问题进行接触和交换意见。中美大使级谈判( )

A.反映国际形势逐步缓和 B.标志中国外交政策改变

C.体现中国外交的灵活性 D.为中美建交奠定了基础

8.(4分)1983年《人民日报》刊登福建农民合股组织长途贩运的消息,认为长途贩运对国家、集体、社员都有利。随后中央文件正式允许“农民个人或合伙进行长途贩运”,长途贩运不属于投机倒把范围。这反映出当时( )

A.商品经济在农村的发展

B.社会主义法制的不断完善

C.乡镇企业不断发展壮大

D.粮食统购统销政策的结束

9.(4分)如表为不同文献中关于陶片放逐法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

A.被投满六千票才可以放逐

B.满六千票中的多数票即可放逐

C.超过法定票数即可被放逐

D.被放逐者没得六千票投票无效

10.(4分)20世纪初美国西奥多?罗斯福总统执政时期,在联邦政府建议下国会相继通过大量的经济方面立法,如《工厂检查法》、《纯净食品和药物法》、《肉食检查法》、《童工法》等,这反映了当时美国( )

A.国家对经济的全面干预 B.政府职能不断扩大

C.三权分立体制遭到破坏 D.阶级矛盾非常尖锐

11.(4分)工业革命前欧洲制造的燧发枪工艺水平精细到如同机床加工的效果,铁水提纯的水平已经超过中国;同时,欧洲的古代建筑对于工程的严格计算和施工水准都有非常高的要求。这说明( )

A.长期的技术积累为工业革命奠定了基础

B.部分行业在工业革命前已完成技术革新

C.古代中西方科技水平已经有了巨大差距

D.技术优势是工业革命发展的根本性保障

12.(4分)如表是皮尤研究中心最新关于欧盟成员国人民对欧盟作出重要决策的不满意度的最新调查表。根据表格可知( )

欧盟的重要决策希腊人不满意度瑞典人不满意度意大利人不满意度法国人不满意度

对难民问题的决策98%88%77%无统计数据

对欧债问题的决策92%无统计数据78%73%

A.世界经济逆全球化成为发展趋势

B.世界区域集团化的潮流遭到重大挫折

C.欧盟的邦联体制带来了治理困境

D.欧盟成员国的决策最终决定欧盟决策

二、解答题(共2小题,满分37分)

13.(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大英博物馆是世界上首家国立公共博物馆。1753年英国议会通过法案,决定将大批重要文物集中收藏,遂建立了大英博物馆,对所有好学求知的人免费开放。大英博物馆收藏了珍贵文物数百万件,包括古埃及木乃伊、古希腊雕像、古罗马遗迹、美洲石器等,有些文物的收藏量仅次于甚至超过文物原生地。博物馆还收藏了许多珍贵的中国文物,如英国冒险家斯坦因从敦煌盗取的大量文物。一战后博物馆成立了研究实验室,报告收藏品的状况并进行修复和保存,许多被破坏的文物在修复者和先进仪器的帮助下重获新生。

﹣﹣摘编自中文百科在线“大英博物馆”词条等

材料二 洋务运动时期,一些中国官员在参观了外国博物馆后正面肯定了其对开启民智的积极作用,维新派更是提出了开设博物馆的具体设想。实业家张謇意识到保护民族历史文化遗产的意义,于19创办了以“为本校师范生备物理上的实验,为地方人民广农业上的知识”为宗旨的南通博物苑。在该时期,中国博物馆多以介绍各行业发展状况的“劝业型”和传播自然科学知识的“教育型”为主,以为富国强民之助,人们更看重博物馆的传播教育功能而非收藏特性。1933年,国民政府决定在南京建立中央博物院,下设自然、人文和工艺三馆,并明确提出“自然馆中……求其利用中国材料。人文馆中,求能系统的表示世界文化之演进,中华民族之演进。工艺馆中,表示物质文化之精要,尤其关于国防者,用以激励国人。”40年代,中华民国教育部通令全国,要求各省都要成立科学馆博物馆,解放后不少省博物馆就是在原科学博物馆或科学馆基础上重建的。

﹣﹣摘编自黄春雨《传统文化与现代化视野下的中国博物馆发展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大英博物馆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博物馆事业的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博物馆的认识。

14.(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历史地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

注:①图1包含这一时期中国自建和外国修建铁路;

②图2包含货运、客运专线、高铁所有铁路;

③台湾专题资料暂缺,欧亚铁路延长线限于篇幅未标注。

比较图1、图2,提取两项有关1949年以前和有关中国铁路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三、[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共1小题,满分15分)

15.(15分)材料 1958年,国家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税条例》。《条例》规定农业税平均税率为常年产量的15.5%(60年代初国家大幅调减了农业税,此后基本稳定在此水平上)。同时,在征收农业税(正税)的同时,还允许地方征收一定的农业税地方附加。据统计,从1949年至,农民给国家缴纳了7000多亿公斤粮食,农业税成为国家财力的重要支柱。

材料二 ,国家开始大幅度降低农业税税率,并选择吉林、黑龙江进行全部免除农业税的试点,农业税附加随正税同步降低或取消。一些地方还根据本地的财力状况,自主决定多降税率或进行免征农业税改革试点。,国家对592个扶贫重点县实行免征农业税,并进一步降低其他地区农业税税率。,废止《农业税条例》,并全面取消了农业税。至此,中国农民告别了缴纳农业税的历史,而我国沿袭两千年之久的这项传统税收也宣告终结。

﹣﹣根据《中国人大网》等相关资料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农业税条例》的历史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该时期我国农业税收政策调整的趋势,并分析政策调整的原因。

四、[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共1小题,满分0分)

16.材料 197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战争之初,政府要员梁士诒对袁世凯说:“德奥以小敌大,战之结果,必难悻胜。在我见,正不妨明白对德绝交宣战,将来与和议中取得地位,与国家前途,深有裨辅。”袁世凯死后,主政的段祺瑞亦相信,“日本既已加入,我若不参加,日本对青岛势必染指掠夺……而我国参加,到时中国也是战胜国之一,和会上有我一席之地,必将提高中国之国际声誉。”198月,中国参战后,即收回德、奥在天津、汉口的租界,撤销两国领事裁判权。同时获得协约国许诺:庚子赔款自1917年12月起暂缓五年偿还(俄国仅同意缓还1/3),免加利息;德奥赔款永远撤销(占庚子赔款总数的20.91%)。191月,中国作为战胜国出席巴黎和会,并在会上提出废除“二十一条”,收回山东主权等正义要求,但和会却将德国在山东的权益全部转让给日本。19,国际联盟成立,中国是创始会员国。

﹣﹣根据凤凰网、《参考消息》网等文章整理

(1)据材料分析中国政府决定参加“一战”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参加“一战”对中国的影响。

五、[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共1小题,满分0分)

17.材料 邓稼先(1924﹣1986),安徽怀宁人,中国核武器研制工作的重要开拓者。1948年赴美留学并获物理学博士学位。在冷战背景下,邓稼先响应新中国的召唤,谢绝老师与朋友的挽留,克服美国政府的重重阻扰,于1950年毅然回国,积极投身于新中国的建设事业。

1958年,中央决定自行研制核武器,邓稼先义无反顾地投入到这项严格保密的国防科研工作之中。在物质相对匮乏和技术设备落后的环境下,他带领大家刻苦学习,广泛调研,创造性地解决一系列问题(如曾使用算盘这种“土办法”进行复杂的原子理论计算)。他还经常到戈壁试验场亲自领导并指挥核试验,掌握实验的第一手材料。他领导众多科技工作者成功设计了原子弹和氢弹,把中国国防自卫武器引领到了世界先进水平,由此享有“两弹元勋”的崇高称号。

﹣﹣摘编自《百度文库﹣﹣邓稼先》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邓稼先积极投身国防科技事业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邓稼先。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本卷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

1.【解答】依据材料可知,孔子虽然反对把刑法铸在铜鼎上,让公众知晓,但是他却肯定了子产改革的巨大成效,说明孔子不得不认同社会转型的事实,故B项正确。

材料不是强调依法治国,故A项错误。

C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D项在材料无法体现,排除。

故选:B。

2.【解答】根据图片中的“夜市、鱼市、瓦肆”可知宋朝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增强,D选项符合题意。

宋朝城市市坊分开的格局被打破,A选项排除。

BC选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故选:D。

3.【解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于乾隆年间的赋税制度改革和高产作物的引进,刺激人口极大的发展,因此人均GDP呈现减少趋势,B选项符合题意。

ACD选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故选:B。

4.【解答】A.材料的措施没有体现出符合时代潮流的特点。

B.材料看不出,获得了广大人民理解和支持的表现。

C.材料中的措施不是为了抵御列强入侵的危机。

D.从材料可以看出,太平天国考试规定考拜上帝教的教义,而且出现了女状元,妇女还可以分得土地,这冲击了传统名叫纲常和统治秩序之下对妇女的约束。

故选:D。

5.【解答】从材料中的番舶来银百万计中国商人皆若狂可以看出世界市场对中国的影响,使中国江浙地区的农户都从事桑蚕种植和家庭纺织,没有心思从事种其他的植业发展,说明列强的侵略加速了自然经济的解题,故B正确。

近代史上中国一直是被动开放,没有主动,排除A。

材料反映的是民间桑蚕养殖和丝织业的发展,不是民族工业的产生,排除C。

D项表述和材料内容无关,排除。

故选:B。

6.【解答】A.1938年是抗日战争时期,徐悲鸿把中国比作雄狮,但是抗日战争受到重创,反映了时代对艺术的影响。

B.材料看不出属于传统的人文画。

C.材料不是对社会不平等的抗争。

D.看不出属于现代主义绘画风格。

故选:A。

7.【解答】中美大使级会谈由驻波兰大使王炳南和美国驻捷克斯洛伐克大使约翰逊负责,在两大阵营对峙的背景下,这说明了中国外交的灵活性,故C项正确。

此时的映国际形势既紧张又缓和,故A项错误。

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一直没有改变,故B项错误。

1972年中美关系正常化为中美建交奠定了基础,故D项错误。

故选:C。

8.【解答】“农民个人或合伙进行长途贩运”“长途贩运不属于投机倒把范围”表明当时商品经济在农村的发展,故A正确;

BCD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选:A。

9.【解答】A.材料是强调投票总数要达到6000.。

B.材料不是强调满6000票中的多数。

C.材料的意思是要超过法定的投票人数。

D.材料没有体现出,没有6000票就无效。

故选:C。

10.【解答】A.材料中的法律看不出前面干预的特点。

B.从材料中联邦政府建议国会立法,可以看出政府职能有一定程度的扩大。

C.材料没有反映出三权分立,遭到破坏。

D.材料看不出阶级矛盾非常尖锐。

故选:B。

11.【解答】A.从材料内容可以看出,工业革命之前欧洲的技术积累已经到达相当高的水平,为工业革命奠定了技术基础。

B.部分行业工业革命前完成技术革新的表述是错误的。

C.材料不是强调古代东西方之间科技差别。

D.材料看不出技术是工业革命的根本性保障。

故选:A。

12.【解答】A.材料没有看出逆全球化的趋势。

B.材料没有反映出世界区域集团化潮流遭到重挫,主要反映的是欧盟内部的问题。

C.从材料可以看出欧盟内部国家对处理问题表示不满意的比较多,说明欧盟的邦联体制带来了治理的困境。

D.还要看不出成员国的决策,最终决定欧盟的决策,只能反映出很多不满意。

故选:C。

二、解答题(共2小题,满分37分)

13.【解答】(1)第一小问的特点,依据材料一逐句概括即可。第二小问的背景,依据材料一的时间和内容,结合所学可知,背景是资本主义的发展;殖民扩张和掠夺;英国社会对文教事业的重视。

(2)本小问的影响,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可知,影响是收藏并保护了大量珍贵文物;传播了先进科学技术文化,推动思想解放;推动实业救国热潮,促进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增强了中国人民的爱国意识,推动了爱国救亡运动,为后世博物馆事业的发展奠定基础。

(3)本小问的认识,属于开放性题,依据两则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博物馆是文化传承、文物保护的重要场所;发展博物馆事业应建立在经济文化发展的基础之上,运用先进科技和思想理念推动其发展;博物馆发展应体现和平交流、保护传承为主的理念,反对以保护为名对其它国家进行掠夺。

故答案为:

(1)特点:国立公共博物馆;许多文物来自对落后国家地区的掠夺;藏品丰富,种类繁多;运用先进科技保护文物。

背景:资本主义的发展;殖民扩张和掠夺;英国社会对文教事业的重视。

(2)影响:收藏并保护了大量珍贵文物;传播了先进科学技术文化,推动思想解放;推动实业救国热潮,促进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增强了中国人民的爱国意识,推动了爱国救亡运动,为后世博物馆事业的发展奠定基础。

(3)博物馆是文化传承、文物保护的重要场所;发展博物馆事业应建立在经济文化发展的基础之上,运用先进科技和思想理念推动其发展;博物馆发展应体现和平交流、保护传承为主的理念,反对以保护为名对其它国家进行掠夺。

14.【解答】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本题是一道开放性问题可以进行开放性回答,中国铁路历史变迁的信息可以从我国铁路分布越来范围越来越广;密度越来越大;区域差异缩小(区域分布更为合理);延生出本国范围,出现洲际铁路;由外国修建铁路和自建铁路并行到中国自己修建为主;铁路运行速度越来越快;铁路技术程度越来越高。等方面进行分析,信息提取只要符合事实、逻辑合理即可。

故答案为:

信息一:区域差异缩小。

在新中国建立以前,铁路主要分布于我国东部地区,是由于传统东部地区经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开辟通商口岸较多,外国修建铁路主要集中于该区域;现在国家统筹安排,经济发展、西部大开发等因素,我国铁路向西部延生,布局更加合理。

信息二:延生超出本国范围的洲际铁路。

新中国建立前主要集中于中国境内,主要是受制于战乱的社会环境和社会观念、经济条件等制约;新中国建立后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中国融人世界需求和经济的全球化等因素,中国铁路延出国境线。

信息三:中国铁路线路出现多样化、专业化。

建国前铁路货运、客运线路没有分离,主要是受制于经济实力和战乱环境等未出现专业性铁路;当前铁路随着我国经济实力发展和铁路技术的更新升级,为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和人们对出行舒适性和快捷性的追求等原因,铁路线路出现多样化和专业化的新特征。

三、[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共1小题,满分15分)

15.【解答】(1)依据材料“农业税成为国家财力的重要支柱”并结合所学可知历史作用;

(2)依据材料“20,国家开始大幅度降低农业税税率,并选择吉林、黑龙江进行全部免除农业税的试点,农业税附加随正税同步降低或取消”“20,废止《农业税条例》,并全面取消了农业税。至此,中国农民告别了缴纳农业税的历史,而我国沿袭两千年之久的这项传统税收也宣告终结”可知趋势,并结合社会经济的发展可知原因。

故答案为:

(1)为国家农业税的征收提供了法律和政策保障,有利于农业税的征收;为国家财力提供了重要支柱,有利于国家工业化建设的推进。

(2)趋势:逐步减低并最终取消农业税。

原因: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家财力的进一步增强;工业反哺农业,促进城乡谐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现实要求。

四、[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共1小题,满分0分)

16.【解答】(1)依据材料“我见,正不妨明白对德绝交宣战,将来与和议中取得地位,与国家前途,深有裨辅”等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如下:收回山东主权;借此抑制日本在华势力的扩大;争取在国际上的话语权;提升中国国际地位。

(2)依据材料“1917年8月,中国参战后,即收回德、奥在天津、汉口的租界,撤销两国领事裁判权”、“庚子赔款自1917年12月起暂缓五年偿还(俄国仅同意缓还1/3),免加利息;德奥赔款永远撤销(占庚子赔款总数的20.91%)。1919年1月,中国作为战胜国出席巴黎和会,并在会上提出废除“二十一条”,收回山东主权等正义要求,但和会却将德国在山东的权益全部转让给日本。1920年,国际联盟成立,中国是创始会员国”等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如下:通过参战,废除了与德奥之间的一切不平等条约,开近代中国废除帝国主义在华特权之先河;停付或缓付了庚子赔款及其他对德借款的息金,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中国人民的负担;为中国进入国际社会创造了契机,并与其建立了制度性联系;但作为战胜国并未获得应有的权益,也未改变半殖民地的地位。

故答案为:

(1)收回山东主权;借此抑制日本在华势力的扩大;争取在国际上的话语权;提升中国国际地位。

(2)通过参战,废除了与德奥之间的一切不平等条约,开近代中国废除帝国主义在华特权之先河;停付或缓付了庚子赔款及其他对德借款的息金,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中国人民的负担;为中国进入国际社会创造了契机,并与其建立了制度性联系;但作为战胜国并未获得应有的权益,也未改变半殖民地的地位。

五、[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共1小题,满分0分)

17.【解答】(1)依据材料“在冷战背景下,邓稼先响应新中国的召唤,谢绝老师与朋友的挽留,克服美国政府的重重阻扰,于1950年毅然回国,积极投身于新中国的建设事业”并结合所学可知背景;

(2)依据材料“在物质相对匮乏和技术设备落后的环境下,他带领大家刻苦学习,广泛调研,创造性地解决一系列问题(如曾使用算盘这种土办法进行复杂的原子理论计算)。他还经常到戈壁试验场亲自领导并指挥核试验,掌握实验的第一手材料。他领导众多科技工作者成功设计了原子弹和氢弹,把中国国防自卫武器引领到了世界先进水平,由此享有两弹元勋的崇高称号”并结合所学可进行简要评价。

故答案为:

(1)背景:新中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冷战的国际形势,西方国家的核垄断与核讹诈等,国家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国家起点低、底子薄的现实;主观上,邓稼先的家国情怀﹣﹣担当意识、责任意识、爱国主义精神等。

(2)推动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其两弹一星成果,有利于维护国防安全;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其淡薄名利、拼搏奉献的精神激励后人等。

篇2:高考历史模拟题

命 题:黄冈市文海教科院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30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第I卷(选择题,共14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的要求。

24.黍和稷为同一类作物,黏性的叫黍,不年的称稷。商代甲骨文中黍字出现300 多次, 稷字出现40次;周代《诗经》中提到谷物最多的也是黍和稷,分别达到28 次和10次。由此,可能作出的判断是

A.古代中国是世界上农业产生最早的地区 B.甲骨文是研究精耕细作农业的重要资料

C.《诗经》记载次数减少反映了井田制衰败 D.黍和稷是商周时期非常重要的粮食作物

25. 1983年湖北张家山汉墓中出土的大量竹简,包括《二年律令》,内称:“有任人以为吏,其所任不廉、不胜任以免,亦免任者。”这一规定

A.旨在增强中央权威维护统一 B.促进了国家政务的有序运行

C.有利于强化各级官员责任意识 D.目的是厉行法治突显皇权至上

26. 图示为唐宋时期政府钱币与实物收入数量统计图。其变化趋势说明

A. 政府收入因**明显减少

B. 经济重心南移的逐渐完成

C. 该时期商品经济快速发展

D. 自然经济趋于解体的边缘

27. 雍正年间制定了“冲繁疲难”制度,根据各州

县所处地理位置的冲或僻、政务的繁或简、赋税的完或欠、命盗案件的多或寡等四方面情况,分定全国州县为冲、繁、疲、难四类来选用官吏。四要素俱全,或一项突出者,由该省督抚于属员中拣选补授。而四项俱无者,官员由吏部补授。此制度

A.促进各区域经济的平衡发展 B.将地方行政机构划分为四个等级

C.不利于德才兼备人才的选拔运用 D.打破州县官吏都由吏部选用格局

28. 清皇室在某道诏书中宣布:“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议于前,北方诸将亦主张于后,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因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这表明

A. 清政府面临的最主要的压力来自南京的革命政权

B. 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把持了清政府的军政大权

C. 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最终由革命势力和军阀均分

D. 清王朝以和平退让的方式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帝制

29. 李大钊评论近代俄国一次重大历史事件,“今以俄人庄严璀灿之血,直接以洗涤俄国政界积年之宿秽者,间接以灌润吾国自由之胚苗”,从而使那些军阀政客、官僚耆旧们明白“专制之不可复活,民权之不可复抑,共和之不可复毁,帝政之不可复兴”。这一评论

A.认为二月革命利于中国进步 B.认为十月革命必将影响中国

C.主张效仿二月革命推翻帝制 D.高度赞赏俄国社会主义革命

30. 据资料记载,美国大萧条发生后,无锡以出口为主的缥丝工业遭受严重打击,其他行业也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但到民国二十五年,无锡工业资本总额就达3400. 9万元,增长74. 3%,其中投资缥丝工业的薛氏集团成功登上“丝茧大王”的宝座。该时段无锡工商业的发达主要得益于

A.清政府放宽对设厂的限制 B.欧洲发生第一次世界大战

C.国民政府“经济建设运动” D.抗战中英美对华经济援助

31. 1982年宪法把“公民的权利和义务”这一章放在“国家机构”之前,使本次修宪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据此可知,这次修宪“新”在

A.体现对人文主义的一贯追求 B.反映了主权在民的宪法原则

C.凸显了宪法保障人权的核心价值 D.表明国家权力来源于人民的委托

32. 以下为关于古代雅典陶片放逐法的一幅漫画,它反映了

A.公民在审判时总能团结一致 B.公民既是立法者又是审判者

C.陶片放逐法体现了分权制衡的理念D.该方式一定意义上维护了雅典民主

33. 迪特尔?拉夫在《德意志史》中叙述:"1888年即位的新皇威廉二世说「我认

识到我身负严峻的任务,来拯救王位摆脱首相的巨大阴影……我把他打翻在地”。于是就有了 1890年宰相俾斯麦被迫辞职一幕。这表明当时德国实行的是

A.半专制性的君主立宪制 B.法律至上的君主立宪制

C.皇权至上的君主专制 D.三权分立的议会共和制

34. 有学者认为:古巴导弹危机是美苏之间的一场核赌博。苏联虽退却了,但随之大力扩充核力量,终于在20世纪70年代取得与美国的核均势。美国取得了遏制战略和威胁战略的胜利,却也基于这次胜利而误认为自己能够有效地解决世界上各种问题,进而卷入了越南战争。该学者强调古巴导弹危机

A.加剧了美国与苏联间的大国对抗 B.导致了美国全球战略重心的转移

C.显示了美国在美苏争霸中的优势 D.揭开了美国对苏联实施冷战的序幕

35. 发表于1970年的美国短篇小说《玻璃山》,全文共分为100段,每段平均才一句话,并用阿拉伯数字标记出顺序,从1到100似购物清单的罗列,以表面的数字逻辑和平行结构分解了文章的中心,从而凸显出上下文联系的不紧密。这一风格

A.颠覆了传统小说的形式 B.注重对现实生活的模仿

C.强调整体把握文章主旨 D.突出文章主旨的明确性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160分)

二、非选择题:共160分。第36题?42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

第43题?47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必考题:135分。

41.(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程朱一派专在士阶层中求发展,终于成为新儒家的正统。直到 王阳明出现后,陆王才真正能和程朱分庭杭礼。王阳明的“致良知”教以“简易 直接”为特色,是和朱子“格物致知”的理论长期奋斗而获得的。他认为“圣人 之道,吾性自足”,因而打破了朱子“读书明理”之教在新儒家伦理和农工商贾 之间所造成的隔阂。王阳明以来有“满街都是圣人”之说,新儒家伦理因阳明 学的出现而走完了它的社会化的历程。 ——摘编自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

材料二 有人者(君主)出,不以一己之利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后 之为人君者不然,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故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 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吾无天下之责,则吾在君为路人;以天下为 事,则君之师友也。——摘自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材料三梨洲(黄宗羲)之学,自然以阳明为根底,......他一生无日不做 事,无日不读书,独于静坐参悟一类功夫,绝不提倡。......梨洲不是王学的革 命家,也不是王学的承继人,他是王学的修正者。 ——摘自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1)根据材料一,比较王阳明学说与朱熹学说的不同点,归纳王阳明思想的社 会意义。(12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黄宗羲的政治理想。根据材料三,说明黄宗羲是“王学的 修正者”。(8分)

(3)综合上述材料,简要解释明清时期儒家思想发展的表现。(5分)

42.(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举了这样的例子:“您想,他(朱) 看到了什么? 一间又湿又低的地下室,家具就只有两把旧椅子、一张三条腿的 圆桌、一只箱子,没有床,只是墙角有一堆陈麦桔,上面盖着两条脏床单,火炉 旁有两个木墩子。我这位可怜的朋友走进去的时候,可怜的杰克坐在火炉旁 的一个木墩子上正用缝衣针替老婆补袜子。杰克很不好意思地说:‘我知道这 不是我干的活,可是我那可怜的老婆在工厂里;她早晨五点半就到那里去,直 要工作到晚上八点钟,回家时已累得啥也不能干了。所以只要是我能做的,我 就得替她做。我没有工作,已经三年多没有工作了,我这一辈子再也找不到事 情了。’说着就痛哭起来。朱后来告诉我,他听了这些话以后,就用他所有从小 在工厂里学会的骂人的话咒骂工厂、厂主和政府。”

结合世界近代史的所学知识,从上述材料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历 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信息及历史现 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

(二)选考题:共25分。请考生从2道地理题、3道历史题中每科任选一题作答。 如果多做,则每科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45.(15分)【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同治初年,曾国藩上奏称:淮南盐课甲于天下,自太平天国起事以 来,长江道路不通,两淮票运亦坏。两江总督怡良曾实施就场抽税,但收税极 少,现在每年所征课银,较全盛时尚不及10%。现在江路肃清,运道畅行无 阻,所有两湖、江西各岸自应设法运盐济售,力图整理。然整顿的困难有二:一 是部盐侵灌太久,江西口岸则食浙私、粤私及闽私;湖北口岸则食川私及潞私, 引地被占将近十年。二是沿途厘卡太多。淮盐出江,抵达湖北、江西口岸前, 层层设卡,处处报税。......经过近一年的实践,淮南盐务取得了一定成绩。淮 南同治三年上半年共收课厘银506320余两,又收盐厘钱115400余串。而且以往商人完课之外,并不完厘;现在则是厘重于课。在盐商负担日重的情况下 取得这样的成绩,尤其可贵。曾国藩颇为自得地宣称:“江西销路渐次开通,湖 南新盐售销亦颇畅旺。”通过行政权力,强行规定销售价格,从而确保税收,这一做法虽深得朝廷赏识,但无疑显示出曾国藩之对于市场经济调节力量的深 刻怀疑。 ——摘编自倪玉平《曾国藩与两淮盐政改革》

(1)根据材料,概括曾国藩淮南盐政改革的背景。(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曾国藩的淮南盐政改革作简要评价。(6分)

46.(15分)【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鲁尔危机平息后,法国在欧洲的地位日趋下降。1927 年4月,法 国外长白里安借美国老兵参加欧战10周年纪念之际,提议同美国缔结“废弃 战争作为国家政策工具的永恒友好”条约,美国认为此类条约有利于稳定欧洲 局势,确保美国投资的安全,遂表示原则上接受法国的建议。经过各国之间的 谈判。1928年8月27日,美、法、英、德、日、意等15国在巴黎签署了《关于废 弃战争作为国家政策工具的一般条约》,通称《非战公约》。至1933年,共有 63个国家加入该公约。各大国在签署条约时都提出了保留条件,从而使公约 实际上化为乌有,而对于蓄意谋划战争的侵略者来说,公约也只能是一纸空 文。但是,《非战公约》毕竟是20世纪20年代和平主义要求与和平主义运动 的最高成就,它为各国政府放弃战争而用和平手段解决国际争端的原则奠定 了法律基础,不失为一个重要的国际文件。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对德日主 要战犯的审判,就是根据据该公约的有关条款进行的。 ——摘编自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

(1)根据材料,归纳《非战公约》签署的历史背景。(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非战公约》。(6分)

47.(15分)【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蒲松龄,字留仙,生于1640年。他生长在一个渐趋败落的地主家 庭里。科举受挫,蒲松龄对民间传说故事,极感兴味。他的《聊斋志异》也就是 在青年时期开始创作的。 康熙九年至十年,他南下江苏去做幕宾。幕宾生涯使他有机会接触封建 官府心脏,熟悉了其中种.种内情。在做幕宾期间,他还得以接触了南方一些能 歌善舞的青年女性,《聊斋志异》的创作,前后历四十余年之久,贯穿了蒲松龄 的大半生。 《聊斋志异》最富现实性和人民性的 篇章是那些揭露和控诉封建社会现实 的故事;而其中写得最有情趣的是那些人鬼妖孤的爱情故事,讴歌生死不渝的 爱情。《聊斋志异》中还有些故事如《唠山道士》、《画皮》等富有窝言意味启人 心智。人们读《聊斋志异》则被情节生动和丰富的奇异故事吸引,被引导着去 认识社会、理解人生。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蒲松龄创作《聊斋志异》的历史背景。(8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蒲松龄创作的《聊斋志异》的文学特点。(7 分)

篇3:高考历史综合模拟题

高考历史综合模拟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8个小题,每小题5分,共40分)

[固基题组]

1.[·祁县月考]在分析刘邦与项羽胜负的原因时,刘邦的重要将领都武侯高起、安国侯王陵认为,“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项羽“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这反映出( )

A.分封制符合秦汉历史发展趋势

B.分封制平衡了中央与地方关系

C.分封仍是当时重要的政治观念

D.稳固统治须依靠满足部将利益

答案 C

解析 材料反映出当时刘邦的将领认为刘邦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实行了分封,而项羽失败是因为没有实行分封。故C项正确。

2.[2016·枣强中学模拟]秦汉开始,县有等第之分,当时以该县户口多寡来划分。唐代开始,县的分等标准明确规定为地位、户口与地理条件的综合。明代以缴纳钱粮的数额来分等。清代则将“冲繁疲难”作为政区分等的正式依据(交通频繁曰冲,行政业务多曰繁,税粮滞纳过多曰疲,风俗不纯,犯罪事件多曰难)。从县的等第划分演变中,我们可以得出的主要结论是( )

A.中央管理地方的程度逐渐加强

B.国家政治体制发生了重大变革

C.古代经济的发展水平不断提升

D.划分依据从重经济转到重政治

答案 A

解析 材料反映中央对地方的掌握情况和管理越来越细致,这是对地方管理加强的具体表现。故选A。

3.[2016·临清模拟]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三省长官在中书门下举行联席会议确定军国大事。高宗时,允许三省中四品以下文官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名义进入中书门下,参预朝政。其目的是( )

A.重用人才,推行科举取士

B.削弱相权,加强君主专制

C.分工协作,提高行政效率

D.缓和矛盾,抑制朋党之争

答案 B

解析 三省长官增加,实则是分散了相权,加强了君主专制。故B项为正确答案。

4.[2016·陕西安康高三月考]某学者文采飞扬,他把科举制的发展演变历程喻为航船,“这艘自汉代开始建造的航船,从###起锚扬帆后,……经过500余年平衡航行之后,整艘船的复杂精细的结构和部件已经变得老化失灵,行驶至清末,船破恰遇顶头风,在强劲的欧风美雨和坚船利炮的冲击之下,已是摇摇欲坠。”句中“###”指代( )

A.魏晋南北朝 B.隋代

C.唐代 D.宋代

答案 B

解析 根据史实可知,科举制始于隋代。故B为正确答案。

[提能题组]

5.[2016·江西临川一中月考]范镇奏章:“……宰相制国用,从古然也。今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故财已匮而枢密院益兵不已,民已困而三司取财不已。中书视民之困,而不知使枢密减兵……而欲阴阳和,风雨时,家给人足,天下安治,不可得也。”范镇揭示了( )

A.秦朝丞相制度的弊端

B.唐朝三省六部制分权的优点

C.北宋中央分权制度的弊端

D.明朝废除丞相制度的作用

答案 C

解析 由“今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可知是宋代三司分权,由“欲阴阳和,风雨时,家给人足,天下安治,不可得也”可知不能使家给人足,天下安治,实则指出了北宋中央分权制度的弊端。故C正确。

6.[2016·北京临川月考]元人叶子奇在《草木子》一书中写道,元世祖忽必烈有一个说法:管行政的中书省是我的左手,管军事的枢密院是我的右手,管监察的御史官是我用来医治这两只手的。由此判断,监察制度的实质是( )

A.中央集权加强的必然产物

B.监察百官

C.君主专制不断强化的工具

D.代天子巡守

答案 C

解析 材料反映了监察制度是君主用来加强君主专制统治的工具。故C项正确。

7.[2016·北京临川月考]先秦宗法家族贵族君主制的失败,证明了那种建立在完全自然的血缘关系之上的政治关系是难以长久维系的,纯粹依赖“自己家里的人”来统治国家的办法是不行的,只有依赖“用自己选拔的和忠于自己的人”,来统治家族化的国家才是可靠的。对这种可靠的“办法”的实践有 ( )

①秦朝推行郡县制 ②汉初实行封国制 ③汉代实施察举制 ④唐宋完善科举制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 C

解析 本题中“可靠的办法”是不依靠血缘的办法,这样可以排除②,故C为正确答案。

8.[2016·永年月考]有文献记载:九品中正制之设“盖以论官吏优劣,非为士族高卑”“其始造也,乡邑清议,不拘爵位,褒贬所加,足为劝励,尤有乡论余风”。这表明九品中正制( )

A.以官吏实绩对官吏进行优劣评定

B.曾经被世族门阀所控制

C.遭到了当时很多人的反对

D.一度以德才为主要依据,不注重家世门第

答案 D

解析 正确理解了材料可知D为正确答案。

二、非选择题(20分)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国农村原本是一个自治的社会,“皇权不下县,县下是宗族,宗族皆自治,自治出于伦理”,几千年来都是如此。广大农民“交了粮,自由王”,强制他们的力量也并不多,相反,小农们对封建国家有很强的约束力,直接决定着社会的治乱、经济的衰荣,是影响统治者效用函数最重要的变量。

——李成贵《国家、利益集团与“三农”困境》

材料二'庄襄王死,政代立为秦王。当是之时,秦地已并巴、蜀、汉中,越宛有郢,置南郡矣;北收上郡以东,有河东、太原、上党郡;东至荥阳,灭二周,置三川郡……五年(公元前242)……初置东郡……十七年(公元前230)内史腾攻韩,得韩王安,尽纳其地,以其地为郡,命曰颍川。

——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三'世祖即位,登用老成,大新制作……在外者,则有行省……其牧民者,则曰路,曰府,曰州,曰县。官有常职,位有常员,其长则蒙古人为之,而汉人、南人贰焉。

——《元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对县以下区域治理的特点。(4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秦国郡县制度推行的基本情况。(6分)

(3)依据材料三,指出元朝地方官任命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朝的行省制度设置的意义。(10分)

答案'(1)特点:注重血缘关系。

(2)基本情况:秦国在新征服的领土上设郡县实行管理;秦始皇即位以前,郡县制在秦国的地方行政制度中已占主导地位。

(3)特点:地方官正职由蒙古人担任,副职由其他民族人员担任。

意义:加强了中央集权;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第(1)问,解题关键是依据材料一中“皇权不下县,县下是宗族,宗族皆自治,自治出于伦理”的信息来归纳。第(2)问,首先要准确把握材料信息,在此基础上再联系所学知识概括作答,可以从材料二中“当是之时,秦地已并巴、蜀、汉中,越宛有郢,置南郡矣;北收上郡以东,有河东、太原、上党郡;东至荥阳,灭二周,置三川郡”等信息来概括答案。第(3)问,第一小问可以从材料三中“其牧民者,则曰路,曰府,曰州,曰县。官有常职,位有常员,其长则蒙古人为之,而汉人、南人贰焉”的相关信息来概括;第二小问依据所学知识从加强了中央集权、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的角度思考作答。

篇4:高考模拟题8

高考模拟题8

第一卷(三部分,共115分)

注意事项:

1. 答第一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用铅笔涂写在答题卡上。

2. 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卷上。

3. 考试结束,考生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一部分:听力理解(共两节,满分30分)

做题时,先将答案标在试卷上。录音内容结束后,你将有两分钟的时间将试卷上的答案转涂到答题卡上。

第一节(共5小题;每小题1.5分,满分7.5分)

听下面5段对话。每段对话后有一道小题,从题中所给的A、B、C三个选项中选出最佳选项,标在试卷的相应位置。听完每段对话后,你将有10秒钟的`时间来回答有关小题和阅读下一小题。每段对话你将听一遍。

1. Why did the woman go to the States?

A. To do some business.

B. To go sightseeing.

C. To visit some friends.

2. How much are the three books?

A. $ 1.50

B. $ 1.75

C. $2.25

3. How did is the school at the time of the talk?

A. More than 15 years.

B. More than 5 years.

C. More than 100 years.

4. Who telephoned the man?

A. Miss Grey.

B. Mr. White.

C. Mr. Brown.

5. How many students are there in the woman”s college?

A. 1,590

B. 1,060

C. 530

第二节(共15小题;每小题1.5分,满分22.5分)

听下面5段对话或独白。每段对话或独白后有几道小题,从每题所给的A、B、C三个选项中选出最佳选项,标在试卷的相应位置。听每段对话或独白前,你将有5秒钟时间阅读每小题,听完后,每小题将给出5秒钟的作答时间。每段对话或独白你将听两遍。

听第6段材料,回答第6至8题。

6. What”s the job of the man?

A. He is a taxi driver.

B. He is a conductor.

C. He is a bus driver.

7. How long does it take to get to the Grand Hotel?

A. 30 minutes.

B. More than 30 minutes.

C. Less than 30 minutes.

8. How much tip does the woman give to the man?

A. $ 1.25

B. $ 15

C. $ 12.75

听第7段材料,回答第9至11题。

9. What does Dr. Wilson teach?

A. English.

B. History.

C. Chemistry.

10. Which subject will Fred probably get an “A”in?

A. History.

B. Maths.

C. Chemistry.

11. What will Dr. Wi

篇5:高考模拟题6

高考模拟题6

海淀区高三年级第二学期期末练习

英 语

.5

本试卷分第一卷(选择题)和第二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一卷1-11页.第二卷11-12页.共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将学校、班级、姓名填写清楚.

2.第一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第二卷各小题用钢笔或圆珠笔将答案直接写在试卷上.

第一卷(三部分,共115分)

第一部分:听力理解(共两节,满分30分)

第一节(共5小题;第小题1.5分,满分7.5分)

听下面5段对话.每段对话后有一道小题,从每题所给的A、B、C三个选项中选出最佳选项,标在试卷的相应位置.听完每段对话后,你将有10秒钟的`时间来回答有关小题和阅读下一小题. 每段对话你将听一遍.

1. When will the man be able to visit Mr Black?

A. November1.

B. November2.

C. November3.

2. How long did the woman stay in Canada?

A. 3days B. 5days. C. 7days.

3. What is the woman going to do first?

A. Go to the cinema. B. Attend a party. C. Go to the post office.

4. What does the man mean?

A. He expects the concert hall to be crowded.

B. He does not want to sit close to the stage.

C. He would rather stand than sit.

5. What is the man doing?

A. Asking for help.

B. Expressing wishes.

C. Offering suggestions.

第二节(共15小题;第小题1.5分,满分22.5分)

听下面6段对话或独白.每段对话或独白后有几道小题,从每题所给的A、B、C三个选项中选出最佳选项,标在试卷的相应位置. 听每段对话或独白前,你将有5秒钟的时间阅读每小题,听完后,每小题将给出5秒钟的作答时间. 每段对话或独白你将听两遍.

听第6段材料,回答第6至7题.

6. Where does the man most probably live?

A. In the countryside.

B. In a big city.

C. In America.

7. Why does the woman think that New York is the only place to live?

A. It has a large population.

B. It offers a colorful and exciting life.

C. It's not only interesting but also quiet.

听第7段材料,回答第8至9题.

8. What is the conversation mainly about?

A. David's mother. B. David's math. C. David’s class.

9. What'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speakers?

A. Neighbors. B. Husband and

篇6:高考模拟题1

高考模拟题1

教材高考英语模拟题精编详解名师猜题卷第一套试题

说明:本套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第Ⅰ卷(三部分,共115分)

第一部分:听力

第一节 (共5小题;每小题1.5分,满分7.5分)

听下面5段对话。每段对话后有一个小题,从题中所给的.A,B,C三个选项中选出最佳选项,并标在试卷的相应位置。听完每段对话后,你都有10秒钟的时间来回答有关小题和阅读下一小题。每段对话仅读一遍。

1.What’s the woman’s opinion about the school?

A. It would be a better school.

B. It should be built.

C. It isn’t needed.

2.Why will Mr. and Mrs. White go to New York?

A. To have a visit there.

B. To celebrate their birthday.

C. To celebrate their wedding anniversary.

3.What does the woman say about Mary?

A. She hasn’t gone camping for weeks.

B. She likes long camping trips.

C. It takes her a long time to plan her camping.

4.What is the man talking about?

A. The woman’s name.

B. A custom that is new to him.

C. American names.

5.When should Linda get here?

A. At 8∶50. B. At 9∶00 C. At 10∶00

第二节 (共15小题;每小题1.5分,满分22.5分)

听下面5段对话或独白。每段对话或独白后有几个小题,从题中所给的A,B,C三个选项中选出最佳选项,并标在试卷的相应位置。听每段对话或独白前,你将有时间阅读各个小题,每小题5秒钟;听完后,各小题将给出5秒钟的作答时间。每段对话或独白读两遍。

听第6段材料,回答第6-8题。

6.Where does this conversation take place?

A. At a restaurant. B. At the woman’s home .

C. In the street.

7.What present does the man give to the woman?

A. Some candies. B. A handicraft. C. A small toy.

8.What is it made of?

A. Wool.   B. Wood.     C. Bamboo.

听第7段材料,回答第9-11题。

9.Who are the two speakers?

A. They are students preparing for the coming college entrance exams.

B. They are students preparing for the final exams.

C. They are colleagues.

10.What can we tell fr

篇7:高考模拟题7

高考模拟题7

本试卷分第一卷(选择题)和第二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第一卷(三部分,共115分)

第一部分:听力(共两节,满分30分)

第一节(共5小题;每小题1.5分,满分7.5分)

听下面5段对话。每段对话后有一个小题,从题中所给的A、B、C三个选项中选出最佳选项,并标在试卷的相应位置。听完每段对话后,你都有10秒钟时间来回答有关小题和阅读下一小题。每段对话你将听一遍。

例:How much is the shirt

A. 19.15. B. 9.15. C. 9.18.

答案是B。

1.Why couldn’t the woman give the man some help

A. She is quite busy right now.

B. She doesn’t like grammar at all.

C. She is poor in grammar, too.

2.What happened to the man

A. He had to do others’ jobs.

B. Nobody would like to help him.

C. He had to take Jane to hospital.

3.What do we learn from the conversation

A. The woman likes the dyed(染过的`)hair.

B. The man dislikes some young people have their hair dyed.

C. Many Chinese have their hair dyed, except old people.

4.What is the man going to do

A. Go shopping and buy a pair of new trousers.

B. Have his old clothes changed.

C. Go to a tailor’s and have a new pair of pants made.

5.What did the man mean

A. He wanted a table near the window.

B. He wanted a quiet place.

C. He wanted to sit near the window to discuss something.

第二节(共15小题;每小题1.5分,满分22.5分)

听下面6段对话或独白。每段对话或独白后有几个小题,从题中所给的A、B、C三个选项中选出最佳选项,并标在试卷的相应位置。听每段对话或独白前,你将有时间阅读各个小题,每小题5秒钟;听完后,各个小题将给出5秒钟的作答时间。每段对话或独白

你将听两遍。

听第6段材料,回答第6至第7题。

6.The man has been treated with ________.

A. tea

B. a dinner

C. coffee

7.Why was the man leaving

A. He was already late.

B. He was going to be late.

C. He had finished the meal.

听第7段材料,回答第8至第9题。

8.When does the conversation take place

A. In t

篇8:高考模拟题2

高考模拟题2

北京市东城区高三第一次模拟英语试卷

第一卷(三部分,共115分)

第一部分:听力理解(共两节,满分30分)

第一节(共5小题,每小题1.5分,满分7.5分)

听下面五段对话,每段对话有一道小题,从题中所给的A、B、C中选出最佳选项,并标在试卷的相应位置上,听完每段对话后,你有10秒钟的时间来回答有关小题和阅读下一小题,每段对话你将听一遍。

1. What’s the total price for two nights

A. More than ninety pounds.

B. Forty-five pounds.

C. Ninety pounds.

2. What will she probably do

A. Water the plants.

B. Wash the car.

C. Do nothing.

3. How much did the woman pay altogether

A. $ 50          B. $ 48

C. $ 52

4. Where did the man go last night

A. He went to the theatre.

B. He went to the film.

C. He was at home with his guest.

5. When will the man take a holiday

A. This Sunday.

B. Next week.

C. This weekend.

第二节:(共15小题,每小题1.5分,共22.5分)

听下面6段对话或对白,每段对话或独白后有几道小题,从题中所给的'A、B、C三个选项中选出最佳选项,并标在试卷的相应位置上,在听每段对话或独白前,你将有时间阅读各小题,每小题5秒钟;听完后,各小题将给出5秒钟的作答时间。每段对话或独白你将听两遍。

听第6段材料,回答第6至7题。

6. Where does the conversation take place

A. In a school.

B. In a shop.

C. In a teacher’s office.

7. What’s the woman

A. A teacher     B. A professor.         C. A student

听第7段材料,回答第8至9题。

8. What does he think of the shoes

&nb

篇9:高考模拟题5

高考模拟题5

丰台区-第一学期期末练习

高三英语

本试卷由第一卷(选择题)和第二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构成。第一卷1至14页。第二卷15至16页。共15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第一卷(三部分,共115分)

注意事项:

1. 答第一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用铅笔涂写在答题卡上。

2. 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卷上。

3. 考试结束,考生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一部分:听力(共两节,满分30分)

做题时,先将答案标在试卷上。录音内容结束后,你将有两分钟的时间将试卷上的答案转涂到答题卡上。

第一节(共5小题;每小题1.5分,满分7.5分)

听下面5段对话。每段对话后有一个小题,从题中所给的A、B、C三个选项中选出最佳选项,并标在试卷的相应位置。听完每段对话后,你都有10秒钟的时间来回答有关小题和阅读下一小题。每段对话仅读一遍。

1. How much did a pound of green beans cost five years ago?

A. $ 0.50        B. $ 1.00       C. $ 1.50

2. What is the probabl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speakers?

A. Doctor and nurse.

B. Teacher and student.

C. Boss and secretary.

3. What does the man say about Mary?

A. She seldom works.

B. She often changes her job.

C. She enjoys working at the same job.

4. What is the man going to do?

A. He is going to give his car to the garage.

B. He is going to lend his car to the woman.

C. He is not going to lend his car to Bill.

5. Whom is Anita going to marry?

A. The woman.

B. The man.

C. Steve.

第二节(共15小题;每小题1.5分,满分22.5分)

听下面5段对话或独白。每段对话或独白后有几个小题,从题中所给的A、B、C三个选项中选出最佳选项,并标在试卷的相应位置。听每段对话或独白前,你将有时间阅读各个小题,每小题5秒钟;听完后,各小题将给出5秒钟的作答时

篇10:高考模拟题3

高考模拟题3

北京市东城区2004年高三英语模拟试题(二)

高三英语

第一卷(三部分,共115分)

第一部分:听力理解(共两节,满分30分)

第一节(共5小题,每小题1.5分,满分7.5分)

听下面5段对话,每段对话后有一道小题,从题中所给的A、B、C三个选项中选出最佳选项,并标在试卷的.相应位置上。听完每段对话后,你都有10秒钟的时间来回答有关小题和阅读下一小题,每段对话你将听一遍。

1. What did the man offer to do?

A. Take the woman’s box.

B. Go downstairs with the woman.

C. Find what was in the box.

2. What are the two speakers talking about?

A. Football match.

B. Today’s news.

C. A story.

3. How much is the TV set?

A. $ 160     B. $ 650        C. $ 560

4. When does the news begin?

A. At 6:30           B. At 7:00

C. At 7:30.

5. Who won the tennis match yesterday?

A. Mark      B. Sally        C. Sally’s brother.

第二节(共15小题;每小题1.5分。满分22.5分)

听下面6段对话或独白。每段对话或独白后有几道小题,从题中所给的A、B、C三个选项中选出最佳选项,并标在试卷的相应位置。听每段对话或独白前,你将有时间阅读各个小题,每小题5秒钟;听完后,各小题将给出5秒钟的作答时间。每段对话或独白你将听两遍。

听第6段材料,回答第6至7题

6. Where is the man?

A. At a clothes shop.

B. At a post office.

C. At a library.

7. What color does the man like?

A. Blue.

B. Brown.

C. Black.

听第7段材料,回答第8至9题。

8. Who is Lucy talking to?

A. To Ann’s mo

【高考历史模拟题】相关文章:

1.高考模拟题

2.广东高考英语语法填空模拟题

3.高考历史考纲

4.高考历史知识点

5.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

6.高考历史复习资料梳理

7.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计划

8.高三历史高考知识点总结

9.上海高考历史基础知识点

10.高考倒计时一个月历史复习方法

下载word文档
《高考历史模拟题.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