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黄河知识点
“ksldf8ls”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3篇高考地理黄河知识点,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后的高考地理黄河知识点,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篇1:高考地理黄河知识点
地理黄河知识点
【黄河简介】
黄河,中国北部大河,全长约5464公里,流域面积约752443平方公里。世界第五大长河,中国第二长河。
黄河发源于青海省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山脉查哈西拉山的扎曲,北麓的卡日曲,和星宿海西的约古宗列曲,呈“几”字形。自西向东分别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及山东9个省(自治区),最后流入渤海。
黄河中上游以山地为主,中下游以平原、丘陵为主。由于河流中段流经中国黄土高原地区,因此夹带了大量的泥沙,所以它也被称为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但是在中国历,黄河下游的改道给人类文明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黄河是中华文明最主要的发源地,中国人称其为“母亲河”。每年都会生产十六亿吨泥沙,其中有十二亿吨流入大海,剩下四亿吨长年留在黄河下游,形成冲积平原,有利于种植。
【黄河历史变迁】
黄河的孕育、诞生、发展受制于地史期内的地质作用,以地壳变动产生的构造运动为外营力,以水文地理条件下本身产生的侵蚀、搬运、堆积为内营力。在成河的历史过程中,运动不息,与时俱进。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与黄河下游的泥沙堆积在史前地质时期就在进行,史后受人类活动的影响与日俱增。根据多方面的研究,古黄河有三个发展阶段:第三纪至第四纪的早更新世为古黄河孕育期。第四纪中更新世(距今115万年~10万年)古黄河诞生成长期。晚更新世(距今10万年~1万年)黄河形成海洋水系。
历史时期黄河在上中游平原河段,河道也曾有过演变,有的变迁还很大。如内蒙古河套河段,1850年以前磴口以下,主要分为两支,北支为主流,走阴山脚下称为乌加河,南支即今黄河。1850年西山嘴以北乌加河下游淤塞断流约15公里,南支遂成为主流,北支已成为后套灌区的退水渠。龙门~潼关河道摆动也较大。不过,这些河段演变对整个黄河发育来说影响不大。黄河的河道变迁主要发生在下游。
历黄河下游河道变迁的范围,大致北到海河,南达江淮。据历史文献记载,黄河下游决口泛滥1500余次,较大的改道有20多次。
【黄河径流量】
一、实测年径流量
1954年编制黄河综合利用规划时,在进行复查和插补的基础上,采用1919~1953年系列,计算陕县实测年径流量为412亿立方米。1962年提出《黄河干支流各主要断面1919~1960年水量、沙量计算成果》,其中陕县站实测年径流量423.5亿立方米,秦厂站472.4亿立方米。1975年黄委会规划办公室编制治黄规划时,采用1919~1975年56年系列,计算黄河干、支流各主要站的实测年径流,其中三门峡站实测年径流418.5亿立方米,花园口站469.8亿立方米。1982年黄委会设计院又按197月至1980年6月61年系列,三门峡站实测年经流量417.2亿立方米,花园口站466.4亿立方米。
二、天然年经流量
1975年对黄河干、支流主要站的实测年径流量进行了还原,选用1919年7月至1975年6月56年系列,还原了引黄灌溉耗水量及大、中型水库调蓄水量,1976年提出,三门峡站天然年径流量498.4亿立方米,花园口站559.2亿立方米。1986年提出《黄河水资源利用》报告。根据黄河的实测情况,对年径流系列又进行了延长,采用1919年7月至1980年6月61年系列,通过还原,提出了黄河干支流主要站天然年径流量成果,其中三门峡站为503.8亿立方米,花园口站为563.4亿立方米。
三、年径流特性
黄河流域年径流量主要由大气降水补给。因受大气环流的影响,降水量较少,而蒸发能力很强,黄河多年平均天然年径流量580亿立方米,仅相当于降水总量的16.3%,产水系数很低。
黄河是我国第二大河,但天然年径流量仅占全国河川径流量的2.1%.居全国七大江河的第四位,小于长江、珠江、松花江。
从流域年径流深等值线来看,黄河流域水资源的地区分布很不均匀,由南向北呈递减趋势。大致西起吉迈,过积石山,到大夏河、洮河,沿渭河干流至汾河与沁河的分水岭一线以南,主要是山地,植被较好,年平均降水量大于600毫米,年径流深100~200毫米以上,是黄河流域水资源较丰沛的地区。流域北部,经皋兰、海原、同心、定边到包头一线以北,气候干燥,年降水量小于300毫米,年径流深在10毫米以下,是黄河流域水资源最贫乏的地区。在以上两条线之间的广大黄土高原地区,年降水量一般为400~500毫米,年径流深只有25~50毫米,水土流失严重,是黄河泥沙的主要来源区。
因受季风影响,黄河流域河川径流的季节性变化很大。夏秋河水暴涨,容易泛滥成灾,冬春水量很小,又感水源匮乏,径流的年内分配很不均匀。7~10月的汛期,干流及较大支流径流量占全年径流量的60%左右,而每年3~6月份,径流量只占全年的10%~20%,
黄河流域水资源年际变化也很悬殊,花园口站多年平均天然年径流量580乙立方米,年径流可达938.66亿立方米(1964年7月~1965年6月),最小年径流仅273.52亿立方米(1928年7月~1929年6月),与最小年径流的比值为3.4。黄河支流各站的径流年际变幅比干流还要大,与最小年径流的比值一般为5~12,干旱地区的中小支流甚至高达20以上。
黄河干流龙门以上各站年径流变差系数Cv值为0.22~0.23,龙门以下各站略有增大,三门峡、花园口两站的Cv值分别为0.23和0.24。黄河较大支流的Cv值较高,一般为0.4~0.5。
从多年的实测资料来分析,黄河流域年径流还存在连续枯水段持续时间长的特点。长时段连续枯水,给水资源利用带来许多不利影响。
黄河挟带泥沙数量之多,居世界首位。平均每年输入黄河下游的泥沙达16亿吨,年平均含沙量37.8公斤每立方米,一些多沙支流洪峰含沙量高达300~500公斤每立方米,并且60%的水量和80%的泥沙都集中在每年的汛期。黄河含沙量太大,增加了水资源开发利用的难度。
地理学习方法
一、纵向联系法
从知识的纵向联系看,它是指沿一定思路使知识向纵向延伸发展,从而掌握部分知识的联系。
按地理知识体系的先后顺序来联系。如地质作用——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作用。在许多局部知识范围中,也有纵向思路的体现,如从上到下,从老到新的岩层变化等。
按时间发展演化有从旧到新或从古到今的知识联系,如人口再生产的类型:原始型—传统型—过渡型—现代型。
按地理事物发展演变的不同阶段或层次有由浅入深或由初级到高级的联系。如工业的发展,从手工业——以蒸汽机的发明为标志的第一次技术革命——以电气化为标志的第二次技术革命——以微电子技术的发展及其普遍应用为主要标志的第三次技术革命等,这些地理事物的演变、发展的纵向联系中,在每一阶段或层次上又存在着多向或横向联系。
按地理事物的运动变化过程逐步推进的前后联系。如空气水平运动产生的根源:太阳对各纬度加热不均——引起近地面空气或升或降的垂直运动——导致同一水平面空气密度差异——同一水平面气压差异——水平气压梯度力——空气水平运动。
按地理事物存在的点、线、面、体的空间分布反映了由近及远、由始至终的纵向联系,如学习工业分布中的工业基地、工业地带,城市群等,容易混淆,可在图中抓住几个中心城市,沿铁路、或河流、或海岸线都可作纵向联系,使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沿一定思维线索发展,便于理解其空间分布与空间联系,也加强了记忆。
地理学习技巧
我们应该认真听讲座。
不要指望课后睡觉,背诵课后课本的规定,以提高地理成绩,那是妄想!地理是要理解的,你要认真听课,真正理解,课堂上就不再有很大的努力去自学了。此外,许多重要的知识和原则隐含在“活动”中。教科书中没有直接的答案。为了学习有用的知识,你必须认真倾听。充足的睡眠是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保证。
篇2:地理黄河的知识点
黄河简介
黄河,中国北部大河,全长约5464公里,流域面积约752443平方公里。世界第五大长河,中国第二长河。
黄河发源于青海省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山脉查哈西拉山的扎曲,北麓的卡日曲,和星宿海西的约古宗列曲,呈“几”字形。自西向东分别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及山东9个省(自治区),最后流入渤海。
黄河中上游以山地为主,中下游以平原、丘陵为主。由于河流中段流经中国黄土高原地区,因此夹带了大量的泥沙,所以它也被称为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但是在中国历史上,黄河下游的改道给人类文明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黄河是中华文明最主要的发源地,中国人称其为“母亲河”。每年都会生产十六亿吨泥沙,其中有十二亿吨流入大海,剩下四亿吨长年留在黄河下游,形成冲积平原,有利于种植。
黄河历史变迁
黄河的孕育、诞生、发展受制于地史期内的地质作用,以地壳变动产生的构造运动为外营力,以水文地理条件下本身产生的侵蚀、搬运、堆积为内营力。在成河的历史过程中,运动不息,与时俱进。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与黄河下游的泥沙堆积在史前地质时期就在进行,史后受人类活动的影响与日俱增。根据多方面的研究,古黄河有三个发展阶段:第三纪至第四纪的早更新世为古黄河孕育期。第四纪中更新世(距今115万年~10万年)古黄河诞生成长期。晚更新世(距今10万年~1万年)黄河形成海洋水系。
历史时期黄河在上中游平原河段,河道也曾有过演变,有的变迁还很大。如内蒙古河套河段,1850年以前磴口以下,主要分为两支,北支为主流,走阴山脚下称为乌加河,南支即今黄河。1850年西山嘴以北乌加河下游淤塞断流约15公里,南支遂成为主流,北支已成为后套灌区的退水渠。龙门~潼关河道摆动也较大。不过,这些河段演变对整个黄河发育来说影响不大。黄河的河道变迁主要发生在下游。
历史上黄河下游河道变迁的范围,大致北到海河,南达江淮。据历史文献记载,黄河下游决口泛滥1500余次,较大的改道有20多次。
黄河径流量
一、实测年径流量
1954年编制黄河综合利用规划时,在进行复查和插补的基础上,采用1919~1953年系列,计算陕县实测年径流量为412亿立方米。1962年提出《黄河干支流各主要断面1919~1960年水量、沙量计算成果》,其中陕县站实测年径流量423.5亿立方米,秦厂站472.4亿立方米。1975年黄委会规划办公室编制治黄规划时,采用1919~1975年56年系列,计算黄河干、支流各主要站的实测年径流,其中三门峡站实测年径流418.5亿立方米,花园口站469.8亿立方米。1982年黄委会设计院又按1919年7月至1980年6月61年系列,三门峡站实测年经流量417.2亿立方米,花园口站466.4亿立方米。
二、天然年经流量
1975年对黄河干、支流主要站的实测年径流量进行了还原,选用1919年7月至1975年6月56年系列,还原了引黄灌溉耗水量及大、中型水库调蓄水量,1976年提出,三门峡站天然年径流量498.4亿立方米,花园口站559.2亿立方米。1986年提出《黄河水资源利用》报告。根据黄河的实测情况,对年径流系列又进行了延长,采用1919年7月至1980年6月61年系列,通过还原,提出了黄河干支流主要站天然年径流量成果,其中三门峡站为503.8亿立方米,花园口站为563.4亿立方米。
三、年径流特性
黄河流域年径流量主要由大气降水补给。因受大气环流的影响,降水量较少,而蒸发能力很强,黄河多年平均天然年径流量580亿立方米,仅相当于降水总量的16.3%,产水系数很低。
黄河是我国第二大河,但天然年径流量仅占全国河川径流量的2.1%.居全国七大江河的第四位,小于长江、珠江、松花江。
从流域年径流深等值线来看,黄河流域水资源的地区分布很不均匀,由南向北呈递减趋势。大致西起吉迈,过积石山,到大夏河、洮河,沿渭河干流至汾河与沁河的分水岭一线以南,主要是山地,植被较好,年平均降水量大于600毫米,年径流深100~200毫米以上,是黄河流域水资源较丰沛的地区。流域北部,经皋兰、海原、同心、定边到包头一线以北,气候干燥,年降水量小于300毫米,年径流深在10毫米以下,是黄河流域水资源最贫乏的地区。在以上两条线之间的广大黄土高原地区,年降水量一般为400~500毫米,年径流深只有25~50毫米,水土流失严重,是黄河泥沙的主要来源区。
因受季风影响,黄河流域河川径流的季节性变化很大。夏秋河水暴涨,容易泛滥成灾,冬春水量很小,又感水源匮乏,径流的年内分配很不均匀。7~10月的汛期,干流及较大支流径流量占全年径流量的60%左右,而每年3~6月份,径流量只占全年的10%~20%,
黄河流域水资源年际变化也很悬殊,花园口站多年平均天然年径流量580乙立方米,最大年径流可达938.66亿立方米(1964年7月~1965年6月),最小年径流仅273.52亿立方米(1928年7月~1929年6月),最大与最小年径流的比值为3.4。黄河支流各站的径流年际变幅比干流还要大,最大与最小年径流的比值一般为5~12,干旱地区的中小支流甚至高达20以上。
黄河干流龙门以上各站年径流变差系数Cv值为0.22~0.23,龙门以下各站略有增大,三门峡、花园口两站的Cv值分别为0.23和0.24。黄河较大支流的Cv值较高,一般为0.4~0.5。
从多年的实测资料来分析,黄河流域年径流还存在连续枯水段持续时间长的特点。长时段连续枯水,给水资源利用带来许多不利影响。
黄河挟带泥沙数量之多,居世界首位。平均每年输入黄河下游的泥沙达16亿吨,年平均含沙量37.8公斤每立方米,一些多沙支流洪峰含沙量高达300~500公斤每立方米,并且60%的水量和80%的泥沙都集中在每年的汛期。黄河含沙量太大,增加了水资源开发利用的难度。
篇3:高考地理知识点
高考地理必备知识点汇总
1 人类对宇宙的认识过程天圆地方说、地圆说、地心说、日心说、大爆炸宇宙学说。
2 宇宙的基本特点 由各种形态的物质构成,在不断运动和发展变化。
3 天体的分类 星云、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星际物质。
4 天体系统的成因 天体之间因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5 天体系统的级别 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河外星系)-总星系。
6 日地平均距离 1.496亿千米。
7 太阳系八大行星的位置 水金地火(小)、木土天海。
8 八大行星按结构特征分类 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远日行星(天海)。
9 地球上生物出现和进化的原因光照条件、稳定的宇宙环境、适宜的大气温度、液态水。
10 太阳的主要成分 氢和氦
11 太阳辐射能量的来源 核聚变反应
12 太阳辐射对地球和人类的影响 维持地表温度,水循环、大气运动等的动力,人类的主要能源。
13 太阳活动 黑子(标志)、耀斑(最激烈)。
14 我国太阳能的分布 青藏高原(最高)、四川盆地(最低)。
15 太阳外部结构及其相应的太阳活动 光球(黑子)、色球(耀斑)、日冕(太阳风)。
16 太阳黑子的变化周期 11年。
17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①影响气候②影响短波通讯③产生磁暴现象
18 月相 新月、蛾眉月、上弦月、满月、下弦月、残月
19 月相变化规律 上上西西(上弦月),下下东东(下弦月)
20 星期的由来 朔望两弦四相。
21 空间探索阶段的开始 1957年10月,原苏联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上天。
22 空间开发阶段的开始 1981年第一架航天飞机试航成功。
23 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1970年“东方红”一号、1999年“神舟号”载人航天试验飞船。2003年神州5号
24 宇宙自然资源的分类 空间资源(高真空、强辐射、失重)、太阳能资源、矿产资源。
25 保护宇宙环境 清除太空垃圾、加强国际合作。
26 地球的平均半径 6371千米
27 地球的赤道周长 4万千米
28 纬线和纬度,低纬、中纬、高纬的划分 连接东西的线。每1个纬度为111.1千米;
29 经线和经度 连接南北的线。相对的两条经线组成一个经线圈
30 东西两半球的划分 西经20°和东经160°的经线圈
31 南北两半球的划分 以赤道为界,以北的为北半球,以南的为南半球
32 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 23°26′和66°34′纬线
33 本初子午线 0°经线,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
34 南北方向的判断 有限方向,北极为最北,南极为最南
35 东西方向的判断 无限方向,沿着自转方向为向东,逆着自转方向为向西
36 东西经的判断 沿着自转方向增大的是东经,减小的是西经
37.南北纬的判断 度数向北增大为北纬,向南增大为南纬
38 地球自转的方向 自西向东。从地球北极上空观察,呈逆时针旋转
39 地球自转的周期 恒星日,23小时56分4秒(真正周期);太阳日,24小时
40 地球自转的速度 角速度(每小时15°),线速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
41 地球公转的轨道 椭圆轨道。一月初(近日点),七月初(远日点)
42 地球公转的方向 自西向东。从地球北极上空观察,呈逆时针旋转
43 地球公转的周期 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回归年365日5小时48分46秒
44 地球公转的速度 在近日点时公转速度较快,在远日点时较慢
45 黄赤交角 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的夹角,目前为23°26′
46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 太阳直射点以一年为周期相应地在南北回归线间往返移动
47 晨昏线的判断 沿自转方向,黑夜向白天过渡为晨线,白天向黑夜过渡为昏线
48 地方时的计算 每往东1°,时刻增大4分钟。
49 已知经度求时区数 经度除以15,再四舍五入
50 区时的计算 每往东1个时区,时刻增大1个小时
51 北京时间 以东八区(120°地方时)为标准时间
52 世界时 以本初子午线时间为标准时
53 国际日期变更线 180°经线(理论上),不通过陆地(实际)
54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昼夜更替、不同地方时、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北右南左)
55 太阳直射点的判断 与该点的切线方向垂直,地方时为12点
56 春分日(3月21日)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晨昏线与经线重合
57 夏至日(6月22日)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晨昏线与经线交角最大
58 秋分日(9月23日)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晨昏线与经线重合
59 冬至日(12月22日)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晨昏线与经线交角最大
60 夏半年的概念 3月21日至9月23日
61 冬半年的概念 9月23日至3月21日
62 地球侧视图的判读 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63 地球俯视图的判读 逆时针自转,中心为北极;顺时针自转,中心为南极。
64 昼夜长短的计算 以昼弧长度为依据,每15度为1小时
65 日出日落时刻的计算 根据昼长以标准日出(6时)和标准日落(18时)前后推算
66 昼夜长短的判断 夏半年,越北白昼越长,冬半年,越南白昼越长
67 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 90°-(直射点与所求点的纬度间隔)
68 天文四季 一年内白昼最长、太阳最高的季节是夏
69 我国传统四季 以立春(2月4日)、立夏、立秋、立冬为起点来划分四季
70 欧美传统四季 以春分、夏至、秋分、冬至为四季的起点。
71 二十四节气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72 五带的名称和范围 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南寒带
73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更替
74 大气圈对地球的重要意义 保护生物生存,影响地球自然环境,维持生命活动
75 低层大气的组成 干洁空气、水汽和固体杂质
76 干洁空气的组成 氮和氧,二氧化碳和臭氧
77 氧、氮、臭氧、二氧化碳、水汽和尘埃的作用 生命活动;构成生物体;吸收紫外线;光合、保温作用;成云致雨
78 大气污染 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氟氯烃破坏臭氧层
79 大气垂直分层 对流层、平流层(臭氧层)、高层大气(电离层)
80 对流层的主要特征 上冷下热,对流显著,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与人类的关系最密切
81平流层的主要特征 臭氧吸收紫外线。平流,对高空飞行有利
82 大气上界 离地面约2000-3000千米
83 影响太阳辐射强度的最主要因素 太阳高度角
84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吸收、反射、散射
85 辐射定律 物质的温度越高,辐射中最强部分的波长越短;反之越长
86 地面辐射 是对流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87 大气逆辐射 夜间有云较温暖,夜间晴朗较寒冷
88 大气的保温效应 对流层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对地面长波辐射吸收能力很强
89 全球的热量平衡 地球多年平均收入的热量与支出的热量是相等的
90 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各纬度间的冷热不均
91 热力环流 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
92 形成风的直接原因 水平气压梯度力
93 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和大小高压垂直指向低压。单位距离间气压差越大风力越大
94 地转偏向力的方向 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
95 摩擦力对风向的影响 由于受摩擦力的影响,风向与等压线并不平行,而是有个交角
96 根据等压线判断风向的步骤 ①高压垂直指向低压②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97 小气候 城市风、海陆风、山谷风
98 海平面等压线与风力大小 低压中心,高压中心。等压线越密集,风力越大
99 大气环流的意义 调整全球水热分布,是各地天气变化和气候形成的重要因素
100 地球上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 东北信风、副高、中纬西风、副极地低压、极地东风、极地高压
101 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位移 大致来说,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102 冬季海陆上的主要气压中心 亚洲高压、阿留申低压(太平洋)和冰岛低压(大西洋)
103 夏季海陆上的主要气压中心 亚洲低压夏威夷高压(太平洋)亚速尔高压(大西洋)
104 季风的成因 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②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
105 季风的典型分布地区 东亚季风(西北、东南风);南亚季风(东北、西南风)
106.锋面的分类与天气 冷锋、暖锋和准静止锋。气温、气压、天气
107 锋面对我国天气影响的实例北方夏季的暴雨(冷锋)、我国冬季爆发的寒潮(冷锋)
108 气旋的气压、气流状况、天气特征 低气压;上升气流;阴雨。北半球水平气流为逆时针
109 反气旋的气压、气流状况、天气特征 高气压;下沉气流;晴朗。北半球水平气流为顺时针
110 锋面气旋 锋前锋后的天气情况。冷气团一侧阴雨
111 气候要素 气温、降水量
112 气候形成因子 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人类活动
113 大陆性气候与海洋性气候的比较日较差、年较差、最高气温月、最低气温月
114 世界气候类型的名称 热带(四种)、亚热带(两种)、温带(三种)、寒带(一种)
115 判断气候类型的步骤 ①判断南北半球,②判断热量带,③判断雨型
116 亚热带季风气候的特点、成因、分布规律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受季风影响;大陆东岸20-35
117 地中海气候的特点、成因、分布规律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受副高和西风交替控制。30-40西岸
118 温带季风气候的特点、成因、分布规律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干燥。季风。40-60°大陆东岸
119 温带海洋性气候的特点、成因、分布规律冬暖夏凉,降水均匀。终年盛行西风。40-60°大陆西岸
120 温带大陆性气候的特点、成因、分布规律冬季严寒、夏季炎热、全年少雨。终年受大陆气团控制。温带内陆
121 气候的变化 地质时期、历史时期、19世纪末以来
122 气候资源的特点 可再生,普遍存在性,数值特征,有较大的变率
123 气候资源与农业 种植制度(作物的结构、熟制、配置与种植方式)
124 气候资源与建筑 小区街道与子午线成30°-60°夹角
125 风与城市规划 工业企业布局在盛行风的下风向,居住区布局在盛行风的上风向
126 气候资源与交通 公路、铁路、机场(暴雨、泥石流、风速、桥涵、云雾、地势等)
127 台风(飓风)热带气旋强烈发展形成的大旋涡
128 热带气旋强度等级热带低气压、热带风暴、强热带风暴、台风
129 台风的监测与预报利用气象卫星确定台风中心位置,估计强度监测移动方向和速度
130 暴雨形成条件 ①充足的水汽②强烈上升运动③持续的天气系统
131 洪涝灾害的防御 提高预报的准确率,采取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
132 干旱的危害 造成粮食减产,人畜饮水困难,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
133 干旱的防御 改善生态、选择耐旱作物、开展水利建设、改进耕作制度等
134 寒潮的危害 带来严寒、大风、霜冻。对春秋季的农作物危害最大
135 寒潮的防御 提前发布准确的寒潮消息或警报
136 全球变暖趋势及其人为原因 ①燃烧矿物燃料②毁林
137 全球变暖造成的后果 ①海平面上升②各地区降水和干湿状况的变化。
【高考地理黄河知识点】相关文章:
4.地理知识点
9.滔滔黄河地理教案
10.高中地理黄河的知识点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