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 > 中考>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题练习与答案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题练习与答案

2023-05-27 08:05:00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阿卡啵糖”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2篇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题练习与答案,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题练习与答案,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题练习与答案

篇1: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题练习与答案

2020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题练习与答案

考点梳理

古文阅读与品鉴的考查内容多出自于课内,且逐步向课外延伸。的热点题型是课内和课外对比阅读,考查题型以客观题为主,主观题为辅。其主要考点为:

1.相关篇目中字词的读音、朗读的句读节奏。

2.实词的词义与辨析(主要为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虚词的意义与用法(重点是“之、其、而、以、于”)。

3.词类活用、特殊句式(主要是倒装、省略句)的掌握。

4.重要句子和语段的翻译。

5.文章思路和思想内容的理解。

6.适当的鉴赏评价,拓展迁移(就是从阅读材料出发,联想、延伸到与之相关的话题、观点、材料等,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复习指导

由于文言文阅读主要是考查学生运用知识积累、借助注释,读懂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因而最可靠的方法是扎扎实实地掌握课文内容,特别是注重书中注释和课后练习。因此复习时应注意:

(1)梳理归纳,形成系统。就是对常见的考点进行分类归纳,以便宏观地、全面地、具体地掌握知识,形成知识体系。如实词常考的有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虚词复习时应注意归纳常用虚词“之、其、而、然、则、乃、以、于”等的一般用法,并为它们的每一种用法列举二三个典型例句。

(2)重视联系,抓“标”务本。根据课标的要求,以课本为范例,注重知识的内在联系,通过联想,由此及彼,由课内向课外、由历史向现实拓展延伸,巧妙迁移运用学过的知识。

(3)掌握方法,授之以渔。文言文阅读与现代文阅读是相通的,都有法可依,有规律可循。两者都遵循整体感知,局部探究的方式进行阅读。在解词,理解句意,文意把握,要点概括等方面均有相似之处。因此,适当借鉴现代文阅读方法,有助于提高文言文解题能力。此外,文句赏析的关键是找准切入点,赏析时一般择其一点即可。对于谈作品感受的开放性试题要冷静思考,分析题意,按要求把思维发散开去,然后分析比较,从中找出最佳点,扣住文中观点答、展开答。

(4)研究试题,有的放矢。研究近几年中考命题的走向、命题规律,可以缩小复习范围,提高复习效率和复习的针对性。原则上近几年考过的篇目不会重复,备考时可以大胆舍弃,这样可以腾出时间复习其它篇目。此外,研究考试题型,把握命题规律,可以提高训练的针对性,避免走弯路。

押题训练一《鱼我所欲也》

(一)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下列各组加点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呼尔而与之 潭西南而望

B.是亦不可以已乎 颓然乎其间者

C.得之则生 吾妻之美我者

D.今为妻妾之奉为之 不足为外人道也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文句。

(1)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2)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3)乡为身死而有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3.下列是对本文的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第一句以鱼和熊掌设喻,得出“舍鱼而取熊掌”的结论,这里其实是以“鱼”比 喻“义”,以“熊掌”比喻“生”,第二句紧接着引出中心论点“舍生取义者也”,用比喻导出中心论点,使“舍生取义”的道理明白易懂。

B.“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中的“是心”与“此之谓失其本心”。中的“本心”都是指“能够做到舍生取义的心”。

C.文章采用了道理论证、事实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有力的论证了中心论点“舍生而取义者也”。

D.文章采用了排比句和对偶句,且长句与短句相间,形成了一种整齐而又有变化的句式美,增强了文章论说的气势。

4.孟子提倡的“舍生取义”曾经造就了一大批仁人志士,而现在的学校教育则强调我们中小学生要“珍爱生命”,最近教育部新修改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就删掉了“见义勇为,敢于斗争”的字样,对于这些,你是怎样看待这一问题的?

5.作者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列举了“不食嗟来之食”的事例,请你给本文补充一个论据。

6.孔子认为“性相近,习相远”,即人们生来本性是相近的,都是善的,由于后天的社会环境与物欲使人的“性”差距变大,有人变“恶”了。结合本文内容,想想孟子的话中哪一句能够印证孔子的观点,并写下来。

【答案】

1.A 2.略 3.A

4.只要言之有理,观点鲜明即可。如:人的生命是宝贵的,我们应当要珍爱这仅有的一次生命,但并不表示我们不见义勇为,不伸张正义,只是我们在见义勇为时,要量力而行,尽量避免对自己的损害,对生命的威胁。

5.只要符合“舍生取义”这一观点的古今事例作论据都可。

6.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二)

【甲】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乙】孔子见齐景公,景公致廪丘以为养。孔子辞不受,入谓弟子曰:“吾闻君子当功以受禄。今说景公,景公未之行而赐之廪丘,其不知丘亦甚矣。”令弟子趣驾,辞而行。

[注释]①廪(lǐn)丘:地名。②养:供养之地。③说(shuì):游说。④未之行:没有采纳我的主张。⑤丘:孔子,名“丘”。⑥趣:催促。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辩:同“辨”,辨别)

B.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乏:贫苦,缺乏)

C.孔子辞不受 (辞:推辞)

D.入谓弟子曰 (谓:认为)

1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B )

A.行道之人弗受 录毕,走送之

B.万钟于我何加焉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C.景公致廪丘以为养 太医以王命聚之

D.辞而行 思而不学则怠

12.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甲】文中列举事例,通过以前和现在“万钟”的态度对比,论证了不能失去“本心”。

B.【甲】文中的“本心”是指一个人本来就有的羞恶之心,就是“义”,也就是“善”的本性。

C.【乙】文中孔子不肯接受景公赏赐给他的供养之地,是因为“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D.【乙】文中的齐景公是一个尊重知识分子,并了解其内心需求的古代开明君主形象。

13.把“文言文阅读”【甲】【乙】两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

原先为了义宁愿牺牲(失去)自己的生命也不接受,现在却为了妻妾的侍奉二接受了。

(2)吾闻君子当功以受禄

我听说君子按照功劳的大小来接受俸禄。

篇2: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黄冈市)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

【甲】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

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节选自《战国策》)

【乙】(唐)太宗谓侍臣①曰:“往昔初平京师②,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③意犹不足,征求无已,兼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亡灭。此皆朕所目见。故夙夜孜孜④,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遂得徭役不兴,年谷丰稔⑤,百姓安乐。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君能清净,百姓何得不安乐乎?”节选自《贞观政要》)

【注释】①侍臣:身边的大臣。②京师:京城。此指隋朝京城大兴(今陕西西安市)。③炀帝:指隋朝末代皇帝杨广。④孜孜:勤恳的样子。⑤稔(rěn):丰收。

1.选出下列对加点文言虚词理解有误的一项( )(2 分)

A.虽欲言(虽然) 皆朝于齐(向)

B.意犹不足(还) 遂致亡灭(于是)

C. 百姓何得不安乐乎(怎么) 乃下令(于是)

D.燕、赵、韩、魏闻之(代词,代这件事)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助词,的)

1. A

2.选出对下列文言词语理解有误的一项( )(2 分)

A. 门庭若市(门前、院内像集市一样热闹,指人多)

B.年谷丰稔(谷物丰收)

C.面刺寡人(当面指责我)

D.穷兵黩武(用尽兵力来炫耀武力)

2. D

3.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2 分)

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

3. 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

4.将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4 分)

(1)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故夙夜孜孜,惟欲清净,使天下无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

4. (1)能在公共场所批评议论我的过失、并能让我听见的,可以得到下等奖赏。

(2)因此我从早到晚孜孜不倦,只是希望清清静静的,让天下平安无事。

5.【甲】文中齐国“ 战胜于朝廷”的原因是(2 分)

【乙】文中唐太宗的治国之道是(用自己的话表述)。(2 分)

5.【甲】广开言路,修明政治(或:善于纳谏)

【乙】治国以民能本,要让百姓安居乐业

(三)(2014沈阳市)阅读选文

【甲】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乙】

帝尧者,放勋①。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云。能明驯德②,以亲九族。九族既睦,便章③百姓④。乃命羲、和⑤,敬顺昊天数法日月星辰敬授民时。岁三百六十六日,以闰月正四时。信饬⑥百官,众功⑦皆兴。

(选自《史记》,有删节)

【注释】①放勋:尧的名。②驯德:顺天应人的美德。③便章:治理。④百姓:百官族姓。⑤羲、和:羲氏与和氏的并称。⑥饬(chì):约束,整顿。⑦功:事情。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诃语。(2分)

(1)期年之后 (2)众功皆兴

1.(1)满一年

(2)兴办

2.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其仁如天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岳阳楼记》)

B.就之如日 停数日(《桃花源记》)

C.以亲九族 其将归见其亲也(《送东阳马生序》)

D.乃命羲、和 苟全性命于乱世(《出师表》)

2.A

3.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6分)

(1)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译文:

(2)岁三百六十六日,以闰月正四时。

译文:

3.(1)能够在公共场合指责讽刺我,让我听到的,得下等奖励。

(2)一年三百六十六天,用闰月正定四季。

4.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2分)

敬顺昊天数法日月星辰敬授民时

4.敬顺昊天/数法日月星辰/敬授民时

5.比较阅读【甲】【乙】两文,请写出齐威王和尧帝为使国家大治,分别采用了什么治国方法。(4分)

齐威王:

尧 帝:

5.(1)齐威王广开言路(虚心纳谏)。

(2)尧帝以德治国,管理百官,研制历法。

【参考译文】帝尧,就是放勋。他仁德如天,智慧如神。接近他,就像太阳一样温暖人心;仰望他,就像云彩一般覆润大地。他能尊敬有善德的人,使同族九代相亲相爱。同族的人既已和睦,又去考察百官。帝尧命令羲氏、和氏,遵循上天的意旨,根据日月的出没、星辰的位次,制定历法,谨慎地教给民众从事生产的节令。一年有三百六十六天,用置闰月的办法来校正春夏秋冬四季。帝尧真诚地告诫百官各守其职,各种事情都办起来了。

篇3:中考语文文言文练习及答案

一 (2014济宁市)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o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乙〕管仲、隰朋从于桓公而伐孤竹,春往而冬反,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乃掘地,遂得水。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难师于老马、老蚁,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师圣人之智,不亦过乎?

(选自《韩非子说林上》)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①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②食之不能尽其材

B.①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②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

C.①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②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

D.①老马之智可用也 ②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

1.答案:D

评分:共3分。答对得3分。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①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②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师圣人之智,不亦过乎?

2.答案:①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②现在的人却不承认自己愚昧、不知道学习和吸取圣人的智慧,不太过分了吗?

评分:共4分。每小题2分。意思对即可。

3.托物寓意是古人的常用写法。〔甲〕文作者以“千里马”寓 ▲ , 在韩愈看来,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乙〕文管仲最后“遂得道”, 是因为他相信 ▲ (填写一个成语),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 什么道理?(6分)

3.答案: 人才 根本原因是“不知马”;老马识途 要善于向动物、自然学习,掌握自然规律。

评分:共6分。每问3分。填空1分,回答2分。意思对即可。

参考译文: 管仲和隰朋跟随齐桓公出征孤竹国,春天去,冬天回,归途中迷失了道路。管仲说:“可以让老马发挥作用了。”于是让几匹老马在前面走,队伍跟在后面,终于找到了道路。走在山里,队伍找不到水喝。隰朋说:“蚂蚁冬天住在山南,夏天住在山北,只要顺着蚂蚁窝向下挖就会找到水源。”果然挖到了水。像管仲这样能干、隰朋这样聪明的人,也知道要向老马和蚂蚁学习,但现在有许多人,不知道自己知识浅薄,却不愿向学习聪明人的知识,不也是错得很厉害吗?

二、愚公移山

(2014达州市)(一)阅读下面两篇文言短文,完成16~23题。(15分)

【甲】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乙】铁杵磨针

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媪自言姓武。今溪旁有武氏岩。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2分)

(1)年且九十( ) (2) 方磨铁杵 ( )

(3)始一反焉( ) (4)媪自言姓武 ( )

2.【甲】文中下列几组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 且焉置土石 C 以君之力

无陇断焉 河曲智叟亡以应

B 惧其不已 D 操蛇之神闻之

其如土石何 告之于帝

3.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1)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译文】

(2)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译文】

4.由【乙】文演变的民间俗语为 (1分)

5.这两个故事,给你怎样相同的启示?(2分)

6.李白勤学苦读,终成诗仙。请再举两个我国古代名人的勤学事例。(2分)

【人物】 【事例】

【人物】 【事例】

7.【甲】文中愚公移山的原因是“ ”,移山的目的是“ ”(用原文回答,2分)

8.【甲】文写山的高峻、遗男的相助、智叟的阻止、神的搬山对塑造愚公的形象有什么作用?(2分)

(二)(15分)

1.(2分)(1)将近(2)正在 (3)同“返”,往返 (4)说 (各0.5分)

2.(2分)D

3.(2分)(1)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 。(1分)

(2) 李白被她的想法所感动,回去后终于完成了自己的学业。(1分)

(注意译准“固” “彻” “感” “卒”,其余译对大意即可给分)

4.(1分)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5.(2分)【示例】做任何事情要有恒心、有毅力,这样才能成功。(符合题意,语言简明通顺,言之成理,即可视情况给分)

6.(2分)【示例】匡衡 凿壁偷光 / 孙康 映 雪照读 / 车胤 囊萤读书等。 (要求写出真实姓名,事例言简意赅。各1分)

7.(2分)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各1分)

8.(2分)从侧面烘托了愚公具有不怕困难的决心、坚韧不拔的毅力和造福子孙的宏愿。

篇4:语文文言文阅读题练习

语文文言文阅读题练习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8分)

书非借不能读也。子不闻藏书者乎?七略、四库,天子之书,然天子读书者有几?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曰:“今日存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若业为吾所有,必高束焉,庋藏焉,曰:“姑俟异日观”云尔。

余幼好书,家贫难致。有张氏藏书甚富。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其切如是。故有所览辄省记。通籍后,俸去书来,落落大满,素蟫灰丝时蒙卷轴。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

今黄生贫类予,其借书亦类予;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然则予固不幸而遇张乎,生固幸而遇予乎?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为一说,使与书俱。

小题1:、以上选文由 朝著名学者 写给其学生,用以勉励。(2分)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句子。(2分)

书非借不能读也

小题3:、判断下列理解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4分)

(1)文中天子、富贵人、其他人及作者本人的'事例都证明了“书非借不能读也”。( )

(2)作者写这篇文章有两个主要目的:劝勉黄生专心读书;督促黄生尽快还书。( )参考答案:

小题1:(2分)清 袁枚

小题1:(2分)书不是借来的就不会好好地读。(注意:翻译中要体现双重否定)

小题1:(4分,每小题2分)(1)√ (2)×略

篇5:文言文阅读练习与答案

文言文阅读练习与答案

文言文阅读。

公孙仪相鲁而嗜鱼,一国尽争买鱼而献之。公孙仪不受。其弟子谏曰:“夫子嗜鱼而不受者,何也?”对曰:“夫唯嗜鱼,故不受也。夫即受鱼,必有下人之色;有下人之色,将枉于法;枉于法,则免于相,虽嗜鱼,彼必不能常给我鱼,我又不能自给鱼。即无受鱼而不免于相,虽嗜鱼,我能长自给鱼。”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 (选自《韩非子》)

【注释】①公孙仪:春秋时鲁穆公的相。②即:假如。③下人:迁就他人。

小题1:解释下面划线的字:(2分)

一国尽争买鱼: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夫唯嗜鱼: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2分)

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

小题3:本文表现了公孙仪什么样的性格特点?(3分)

小题4:读了上文请你从做人的角度谈谈你所受到的启发:(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都;因为

小题1:这是明白了依靠别人不如依靠自己的道理啊!

小题1:表现了公孙仪清醒自律,廉洁奉公的思想品格.

小题1:可以从做人要知轻重,明得失,晓利弊,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方面来谈。

小题1: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词语的释义掌握要具体、精确,更要培养课内向课外迁移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准确地理解课外文言文的重点字词。

小题1:文言翻译要求意思正确、句意完整、语句通顺。注意对句子中关键词的理解和重点句式的调整。

小题1:学生通过感知文本内容,继而理解文本的中心主题以及和人物的思想性格特征。

小题1:从做人角度,紧扣文章主题中心来谈,说法合理即可。

篇6:语文阅读题练习及其答案

语文精选阅读题练习及其答案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A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中国留学生会馆的门房里……但到傍晚,有一间的地板便常不免要咚咚咚地响得震天,兼以满房烟尘斗乱;问问精通时事的人,答道,“那是在学跳舞。”

B其时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一将书放在讲台上,便用了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向学生介绍自己道:

“我就是叫作藤野严九郎的……”

……

这藤野先生,据说是穿衣服大模胡了,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有一回上火车去,致使管车的疑心他是扒手,叫车里的'客人大家小心些。

1.A段短文描写了清国留学生哪些方面的特点?表明了作者怎样的态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作者写主人公——藤野先生,在出场时(即B段)是从哪些方面描写的?从文段中可看出藤野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赏樱花(行动)、盘辫子(外貌)、学跳舞(行动)等方面的特点。表明了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厌恶和嘲讽。

2.从长相(“黑瘦”、“八字须”)、语声(“缓慢而很有顿挫”)、穿着等方面描写人物。藤野先生是一位生活俭朴、治学严谨的学者。

篇7:中考文言文阅读练习

中考文言文阅读练习

陈平却谗

(陈)平遂至修武降汉,因魏无知求见汉王,汉王召入,中考文言文阅读练习·陈平却谗。是时万石君奋为汉王中涓①,受平谒,入见平。平等七人皆进,赐食。王曰:“罢,就舍矣!”平曰:“臣为事来,所言不可以过今日。”于是汉王与语,而说之。问曰:“子之居楚何官?”曰:“为都尉。”是日乃拜平为都尉,使为参乘,典护军②。诸将尽③,曰:“大王一日得楚之亡卒,未知其高下,而即与同载,反使监护军长者!”汉王闻之,愈益幸平,……

绛侯、婴等咸谗陈平曰:“平虽美丈夫,如冠玉耳,其中未必有也。臣闻平居家时,盗其嫂;事魏不容,亡归楚;归楚不中,又亡归汉。今日大王尊官之,令护军。臣闻平受诸将金,金多者得善处,金少者得恶处。平反复乱臣也,愿王察之!”汉王疑之,召让魏无知。无知曰:“臣所言者,能也;陛下所问者,行也。今有尾生④、孝己⑤之行而无益处于胜负之数,陛下何暇用之乎?楚、汉相距,臣进奇谋之士,顾其计诚足以利国家不耳。且盗嫂、受金又何足疑乎?”汉王召让平曰:“先生事魏不中,遂事楚而去,今又从吾游,信者固多心乎?”平曰:“臣事魏王,魏王不能用臣说,故去事项王。项王不能信人,其所任爱,非诸项即妻之昆弟,虽有奇士不能用,平乃去楚。闻汉王之能用人,故归大王。臣裸身来,不受金,无以为资。诚臣计画有可采者,顾大王用之;使无可用者,金具在,请封输官,得请骸骨。”汉王乃谢,厚赐,拜为护军中尉,尽护诸将。诸将乃不敢复言。

注:

①中涓:此处指侍从官。

②护军:监督、协调各将领行动。

③xuān:喧哗。

④尾生:古代传说坚守信约的人。

⑤孝己:商代武丁之子,为人孝顺。

1、对下列三句话中加点字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①使为参乘,典护军②今又从或游③汉王乃谢

A、①做模范②游玩③道歉 B、①做模范②交往③致谢

C、①掌管②交往③道歉 D、①掌管②游玩③致谢

2、下列三句话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①入见平②召让魏无知③汉王与语而说之

A、①jiàn ②rǎng ③shuō B、①jiàn②ràng③shuō

C、①xiàn ②rǎng ③yuè D、①xiàn②ràng③yuè

3、下列四组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今日大王尊官之 B、信者固多心乎 C、受平谒 D、臣为事来

请封输官项王不能信人平受诸将金故去事项王

4、对下列两组句子的句式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①子之居楚何官③平,反复乱臣也

②陛下何暇用之乎④陛下所问者,行也

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B、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C、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D、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5、“如冠玉耳,其中未必有也”在本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A、像帽子上的玉一样,里面是空的 B、帽子用玉装饰,里面是空的

C、外表美丽,但无真才实学 D、戴上玉饰罢了,其中没什么东西

6、“尽护诸将”中“护”的意思是()

A、统率B、护卫C、监督D、袒护

对“顾其计诚足利国家不耳”这句话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只是他的计谋确实能够有利于国家罢了

B、只是他的计谋果真不能有利于国家就罢了

C、不过看他的.计谋确实能否有利于国家罢了

D、看他的计谋果真能对国家有利如此而已

8、对本文文意体会正确的一项是()

A、汉王受绛侯、灌婴等影响,怀疑陈平,陈平解释有理,才得到汉王信任

B、陈平能言善辩,深得汉王信任,老师笔记《中考文言文阅读练习·陈平却谗》。汉王能力排众议,重用陈平

C、陈平靠能言辩取得汉王信任,诸将对他不满,但也无可奈何

D、陈平为人品质不良,但由于善于狡辩,因而取得汉王信任

[答案]

1、C

2、D

3、C

4、B(①②均为疑问句,③④均为判断句)

5、C

6、C(注释②已说明)

7、C

8、B

[译文]

陈平就到修武投降汉军,通过魏无知求见汉王,汉王召见他。这时万石君石奋做汉王的中涓,接受了陈平的名片,引陈平去见汉王。陈平等七个人都进去了,汉王赐给他们酒食。汉王说:“吃完了,到馆舍去休息吧。”陈平说:“我为要事而来,我所要说的,不能挨过今日。”当时汉王便与他交谈,因而很高兴,问道:“您在楚军中担任什么官职?”回答说:“当都尉。”当天就任命陈平当都尉,让他当参乘,主管监督联络各部将领的事。将领们都喧哗起来,说道:“大王这天得到一个楚的逃兵,不知道他才能高低,就和他同坐一辆车子,反倒让他监护老将!”汉王听到(这些议论)后,更加宠幸陈平。……

绛侯(周勃)、灌婴等都毁陈平说:“陈平即使是美男子,只不过外表美丽,并没有真才实学。我们听说陈平家居时,和他的嫂子私通;事奉魏无知又不能容身,逃出来归顺楚王;归楚和楚王不相投,又逃来归汉。如今大王器重他授予高官,让他监督各部将领。我们所说陈平接受将领们的金钱,给钱多的,就得到好的待遇,给钱少的,就得到差的待遇。陈平,是个反复无常的乱臣,希望您审察他。”汉王对陈平怀疑起来,召魏无知来责备他。魏无知说:“我所说的是(他的)才能,陛下所问的是(他的)品行。假如现在有尾生、孝己的好品行而对战争胜败的关键问题没有益处,陛下那有空闲时间去使用他呢?楚、汉相持不下,我推荐有特殊谋略的人,只考虑他的计谋能否有利于国家。又何必因为盗嫂、受金而怀疑他呢?”汉王又召陈平责备说:“先生事奉魏王不相投,便离开他去投楚王,如今又跟着我活动,讲信义的人应当这么三心二意的吗?”陈平说:“我事奉魏王,魏王不能采用我的主张,所以离开他去事奉项王。项王不能信任人,他所信任的不是姓项的本家就是老婆的兄弟们,即使有奇谋之士也不能任用,我这才离开楚军。听说汉王能够用人,因此投奔大王。我空身而来,不接受金钱便没有支出的费用。如果我的计谋有值得采纳的,希望大王采用;假使没有可用的,金钱还在,我可以封存送到官府,请求辞职。“汉王就向他道歉,给予丰厚的赏赐,任命他为护军中尉,监督所有将领。将领们才不敢再说什么了。

篇8: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

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

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一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因因然莫相知①。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

晋人好利晋人有好利者,入市区焉。遇物即攫①之,曰:”此吾可羞②也,此物可服也,此吾可资也,此吾可器也。”攫已,即去。市伯③随而索其直④,晋人曰:”吾利火炽时,双目晕热,四海之物,皆若己所固有,不知为尔物也。尔幸予我,我若富贵当尔偿。”市伯怒,鞭之,夺其物以去。旁有哂⑤之者,晋人戟手⑥骂曰:”世人好利甚于我,往往百计而阴夺之,吾犹取之白昼,岂不又贤于彼哉?何哂之有?”①攫:jué夺取。

②羞:同”馐”,美好的食品,这里当动词用,意为”吃”。 ③市伯:市场上的管理官吏。 ④直:通”值”。 ⑤ 哂:shěn,讥笑。

⑥戟手:戟,jǐ。戟手,即”叉手”。

1. 解释加点字词在文中的意思:已 索 予 甚于

2.下列句子句式与众不同的一句是( )。

A. 不知为尔物也。 B. 我若富贵当尔偿。C. 世人好利甚于我。 D. 何哂之有?

3.选出括号里字词在句中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 )。

A. (若)皆若己所固有 我若富贵当尔偿B. (之)遇物即攫之 旁有哂之者

C. (于)世人好利甚于我 岂不又贤于彼哉D. (固)皆若己所固有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4. 就短文最后晋人的话,发表一下你的看法:

(六十三)黔之驴(11分)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因因然莫相知①。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②,荡倚冲冒③,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口阚④

,断其喉,尽其肉,乃去。①因因然莫相知:小心谨慎地,不知道是什么东西。②狎:戏弄。 ③荡倚冲冒:冲撞冒犯。④跳踉大口阚:跳起来,大声吼叫。

1.翻译划波浪线的句子:⑴以为神, 蔽林间窥之。

⑵驴不胜怒,蹄之。⑶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2.选出加点字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 )

A.(以)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B.(然)因因然莫相知 然往来视之

C.(益)益习其声 稍近益狎D.(且)以为且噬己也 于水见黄河之大且深

3.以上故事即是成语 的由来,现在用来比喻 。

4.文中的”黔”是贵州的简称,南京和上海的简称分别是 、 。

(六十四)晏子使楚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5.选出与”齐人也,坐盗”中”坐”字意义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2分)

A.停车坐爱枫林晚B.族诛连坐 C.其一犬坐于前 D.坐视不理

6.选出对下列加点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2分)

A.吾欲辱之,何以也?(疑问语气,相当于”呢”)B.齐人固善盗乎? (疑问语气,相当于”吗”)

C.圣人非所与熙也。 (陈述语气,相当于”吧”)D.寡人反取病焉。(感叹语气,相当于”啦”)

7.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8.选出下列各项中表述有误的一项。( )(2分)

A.针对楚王的发难,晏子运用了类比推理的方法进行驳斥,使楚王陷于尴尬境地。B.晏子在席间的对话表现出其超人的智慧与胆识。

C.从文末楚王的话语可以看出,楚王尚能知错认错。D.晏子用”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这句话强调环境对人的成长起着决定作用。

(六十五)不 计 人

过吕蒙正①相公,不喜计人过。初参知政事②入朝堂,有朝士③于帘内指之曰:”是小子亦参政耶?”蒙正佯为不闻而过之。其同列④怒,令诘其官位姓名,蒙正遂止之。罢朝,同列犹不能平,悔不穷问。蒙正曰:”一知其姓名,则终身不能忘,固不如无知也。不问之何损?”时人皆服其量⑤。

(选自司马光《涑水记闻》,略有改动)[注释] ①吕蒙正(9441011):宋代政治家。 ②参知政事:官名,副宰相。③朝士:中央官员。④同列:同事。

⑤量:度量(肚量),气度。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3分)

①不喜计人过 ( ) ②蒙正佯为不闻而过之( ) ③是小子亦参政耶( )

④同列犹不能平( )⑤蒙正佯为不闻而过之 古义: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

2.下列句子中的”之”所指的.对象是谁?请用直线对应连接起来。(2分)

①有朝士于帘内指之曰A.同列②蒙正遂止之 B.朝士姓名③不问之何损 C.吕蒙正

3.翻译:时人皆服其量。(2分)译文:

4.请简要谈谈你对”不计人过”的看法。(3分,有创意加1分)

(六十六)文征明习字《书林纪事》[原文]文征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译文]文征明监贴写《文字文》,每天以写十本作为标准,书法就迅速进步起来。他平生对于写字,从来也不马虎草率。有时给人回信,稍微有一点不全意,一定三番五次改写过它,不怕麻烦。因此他的书法越到老年,越发精致美好。

[阅读训练]

1. 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书遂大进 ②平生于书 ③文征明临写《千字文》④或答人简札

2. 将”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译成现代汉语。译文

3. 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答:

(六十七)薛谭学讴[原文]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射求反,终身不敢言归。[译文]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还没有学完秦青的技艺,就以为学尽了,于是就告辞回家。秦青没有劝阻他,在城外大道旁给他饯行,秦青打着拍节,高唱悲歌。歌声振动了林木,那音响止住了行云。薛谭于是向秦青道歉,要求回来继续学习。从此以后,他一辈子也不敢再说要回家。

[阅读训练]

1.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①秦青弗止。 ②响遏行云。

2.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用法、意义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

3.翻译:谭乃高压求反。译文:

4. 个故事给你以怎样的启示?答:

5. 薛谭身上有无可取之处?如果有,是什么?答:

篇9:文言文阅读题与答案

文言文阅读题与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5小题

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孝文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尝学事焉,乃征为廷尉。廷尉乃言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

是时贾生年二十馀,最为少。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

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馀年,天下和洽,而固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法。孝文帝初即位,谦让未遑也。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国,其说皆自贾生发之。于是天子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位。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日: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

贾生既辞往行,闻长沙卑湿,自以寿不得长,又以谪去,意不自得。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

贾生为长沙王太傅三年。后岁馀,贾生征见。孝文帝方受釐,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居顷之,拜贾生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文帝之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贾生傅之。

文帝复封淮南厉王子四人皆为列侯。贾生谏,以为患之兴自此起矣。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文帝不听。

居数年,怀王骑,堕马而死,无后。贾生自伤为傅无状,哭泣岁馀,亦死。贾生之死时年三十三矣。

[注]:釐:胙肉,祭过神的宝食:受釐,一种祈神降福的仪式。

(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1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揭:举

B、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爱:爱护

C、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信:可靠的

D、序八州而朝同列 序:排列座次

12、下列句子中不含有通假字的一组是( )(3分)

A、合从缔交 B、流血漂橹 C、威振四海 D、赢粮而景从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B、致万乘之势

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以致天下之士

C、然而成败异变 D、序八州而朝同列

然秦以区区之地 强国请服,弱国入朝

1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用法,与例句不相同的一句是( )(3分)

例句:席卷天下

A、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 B、内立法度,务耕织

C、东割膏腴之地 D、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

15、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1)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梁怀王,文帝之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贾生傅之。

参考答案:

(二) 文言文阅读(15分)每小题3分,

11( B) 12(B ) 13 (C ) 14 ( D )

15.(1)关中坚固,钢铁般的千里城防,是子孙万代称帝称王的基业。

(2)梁怀王是文帝的小儿子,很受文帝的宠爱(文帝最宠爱他),而且爱读书,(文帝)因此派贾谊担任他的老师。

篇10:文言文阅读练习和答案

文言文阅读练习和答案

阅读下面一篇文言文,按要求回答问题。

永有某氏者,畏日①,拘忌异甚。以为己生岁直子,鼠,子神也。因爱鼠,不畜猫犬,禁僮勿击鼠。仓廪庖厨,悉以恣鼠不问。

由是鼠相告,皆来某氏,饱食而无祸。某氏室无完器,械无完衣,饮食大率鼠之馀也。昼累累与人兼行夜则窃啮斗暴其声万状不可以寝终不厌。

数岁,某氏徙居他州。后人来居,鼠为态如故。其人曰:“是阴类恶物也,盗暴尤甚,且何以至是乎哉?”假五六猫,阖门,撒瓦灌穴,购僮罗捕之。杀鼠如丘,弃之隐处,臭数月乃已。

呜呼,彼以其饱食无祸为可恒也哉!

[注释]①畏日:古人迷信,相信日子有吉凶,怕犯日讳而不敢随意举动,称为畏日。

1.解释下面加粗的`词。

(1)生岁直子:_________

(2)室无完器:_________

(3)假五六猫:_________

(4)购僮罗捕之:_______

2.用“/”为下面一个句子标出停顿。

昼累累与人兼行夜则窃啮斗暴其声万状不可以寝终不厌。

3.翻译下面两个句子。

(1)仓廪庖厨,悉以恣鼠不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彼以其饱食无祸为可恒也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是柳宗元贬居永州期间写的寓言讽刺小品《三戒》中的一篇小寓言。你认为本文寓意何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通“值”,正当(2)家具(3)借(4)雇佣

2.昼累累与人兼行/夜则窃啮斗暴/其声万状/不可以寝/终不厌。

3.(1)粮仓和厨房里,都任凭老鼠肆虐而不去过问。

(2)它们以为那种饱食终日,无灾 无难的日子是可以长久的呢!(意对即可)

4.借写永某氏家的鼠仗势欺人,因其所依仗的外力消失,最后落得可悲下场的故事,讽刺中唐时代的反动官僚擅作威作服,虚有其表,结局必将同鼠一样。(意对即可)

篇11: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模板

文言文阅读。(12分)

欧阳公讳晔,字日华。少而所与亲旧,后或甚贵,终身不造其门。初为随州推官,治狱之难决者三十六。大洪山奇峰寺聚僧数百人,转运使①疑其积物多而僧为奸利,命公往籍之。僧以白金千两馈公,公笑曰:“吾安用此? 然汝能听我言乎? 今岁大凶,汝有积谷六七万石,能尽以输官而赈民,则吾不籍汝。”僧喜曰:“诺。”饥民赖以全活。

鄂州崇阳,素号难治,乃徙公治之,至则决滞狱百余事。桂阳民有争舟而相殴至死者,

狱久不决。公自临其狱,出因坐庭中,去其桎梏而饮食之,食讫,悉劳而还于狱,独留一人于庭。留者色动惶顾,公曰:“杀人者汝也。”囚不知所以然。公曰:“吾视食者皆以右手持匕,而汝独以左手,死者伤在右肋,此汝杀之明也。”囚即涕泣曰:“我杀也,不敢以累他人。”公之临事明辨,犹古良吏,决狱之术多如此。

注释:①转运使:官职名。

小题1:下列句中的“以”与“吾视食者皆以右手持匕”中的“以”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何不试之以足B.不敢以累他人C.以中有足乐者D.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小题2: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2分) A.欧阳公年轻时交往的亲戚好友后来有的做了大官,欧阳公就终身不到他家。从中可以看出其正直的品质。

B.在处理大洪山奇峰寺积物时,欧阳公的`“笑”反映了他对僧人贿赂的满意,对处理好此事自信从容的心理。

C.一顿饭的功夫就找出杀人犯充分显示了欧阳公明察秋毫、智慧过人。

D.欧阳公能像古代的良吏一样处理事情, 源于他能心怀百姓。

小题3: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4分)

(1) 能尽以输官而赈民 赈: (2) 素号难治 素:

(3) 去其桎梏而饮食之 食: (4) 食讫:

小题4: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⑴桂阳民有争舟而相殴至死者,狱久不决。 (2分)

⑵公曰:“杀人者汝也。”囚不知所以然。 (2分)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1:B

小题1:(4分)①赈:救济②素:一向 ③食:给……吃 ④讫:终了,完结

小题1:(4分)⑴(2分) 桂阳有争船而互相斗殴至死的人,(这个)案件长久没能判决。

⑵(2分) 欧阳公说:“杀人的就是你。”这名囚犯不知欧阳公为什么这样断定。

小题1:A中与例句“以”都是“用”。

小题1:“欧阳公的“笑”反映了他对僧人贿赂的满意这种说法不确切。

小题1: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词语的释义掌握要具体、精确,更要培养课内向课外迁移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准确地理解课外文言文的重点字词。

小题1:文言翻译要求意思正确、句意完整、语句通顺。注意对句子中关键词的理解和重点句式的调整。

篇12:文言文练习及阅读答案

文言文练习及阅读答案

居争夺奔竞之中,而见旷逸高世之举。嚣尘滞虑一扫而空,心开目明,顿还旧观。暑风旱雨不足以喻其快也,渴浆饥炙不足以喻其美也,沂浴雩游不足以喻其清也。

晋文公反国之初,从行诸臣骈首争功,有市人之所不忍为者。而介子推独超然处众纷之外,孰谓此时而有此人乎?是宜百世之后,闻其风者犹咨嗟叹颂而不能已也。

虽然盗跖之风不足以误后世,而伯夷之风反可以误世。凡人之情,既恶之则必戒之,其所以陷溺而不知非者,皆移于所慕也。推尤诸臣之贪功,其言未必非也;其言之所自发,则非也。使晋文赋之以禄,推以此为辞禄之言,虽不尽中理,犹不失为狷介也。而推之言不在于禄方赋之初,而在于禄不及之后。吾固疑推之不主于理,而主于怨也。

推,高士也。未易以凡心窥、利心量也。事固有外似而中实相远者,安知推之果出于怨也?以怨断推之罪,非吾之言也,乃推之言也,非推之言也,推母之言也。推自谓:“既出怨言,不食其食。”其母亦曰:“盍亦求之,以死谁怼?”母子之间,真实底蕴,举皆披露,推安所逃情乎?

推若果以从亡之臣为不当赏,则狐、赵从亡之臣也,己亦从亡之臣也,其不赏,均也。文公之赏狐、赵,固滥而可责也。赏者为滥,则不赏者乃理之常也。是文公失之于狐、赵,而得之于我。君待我以常,我自安其常,怨何为而生?身何为而隐乎?是非无两立之理。赏者是,则不赏者非;赏者非,则不赏者是。今推既咎文公之滥赏,又怨文公之不赏,此近于人情乎?吾是以知推之言,特借理而逞怨也。

天下固有迹高而心卑,形清而神浊者矣,如推之徒是也。聚争名者于朝,聚争利者于市。山之巅、水之涯,忽遇如推者,焉非不萧然可喜也?怨心内积,则林麓未必非幽絷之网,涧溪未必非忿激之声也,吾未见此之果胜彼也。 (选自吕祖谦《东莱博议》,有删节,题目为编者所加。)

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心开目明,顿还旧观     旧观:本来的样子

B.推尤诸臣之贪功     尤:责备

C.真实底蕴,举皆披露     底蕴:内情

D.天下固有迹高而心卑     卑:谦卑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孰谓此时而有此人乎     去今之墓而葬焉

B.推若果以从亡之臣为不当赏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C.今推既咎文公之滥赏     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D.焉非不萧然可喜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

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介子推隐居“不言禄”的行为,受到历代人的赞赏。但在此文中,作者深刻地剖析了介子推的内心,揭露了介子推的虚伪。

B.作者从“人情”角度出发,认为介子推的话未必是错的,但他的话的出发点是错误的,流露个人对封赏不及于己的怨忿之情。

C.作者对介子推之为人虽有批判,但还是肯定其“狷介”的一面,毕竟介子推不与人争名利而退隐山林,这一点还是超越世人的。

D.此文文笔生动,分析透彻。尤其是作者不囿于以往对历史人物的定论,发前人之所未发,体现了作者独立思考的精神,对读者极具启发意义。

19.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

(1)凡人之情,既恶之则必戒之,其所以陷溺而不知非者,皆移于所慕也。(4分)

(2)吾是以知推之言,特借理而逞怨也。(3分)

20.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3分)

以君子之言借小人之口发之则天下见其邪而不见其正以小人之言借君子之口发之则天下见其正而不见其邪是故大诰之篇入于王莽之笔则为奸说阳虎之语编于孟子之书则为格言

《孟子辨惑》

答案:

16.【答案】D

【解析】卑:卑劣。

17.【答案】A

【解析】连词,表转折/连词,表顺承。

18.【答案】C

【解析】作者并不认为介子推是狷介之士。

19.【答案】(1)一般人的感情是,如果讨厌它必定会戒除它,那些沉溺其中而不知错误的人,是因为都被自己所仰慕的人改变。(2)我因此知道介之推的话,只不过是假借道理来发泄怨恨。

20.【答案】以君子之言借小人之口发之/则天下见其邪而不见其正/以小人之言借君子之口发之/则天下见其正而不见其邪/是故大诰之篇入于王莽之笔/则为奸说/阳虎之语编于孟子之书/则为格言

译文:处在人人竞相奔走抢夺的境地,才显现旷达闲逸,超脱凡俗的行为。喧嚣的尘世和凝滞的欲念一下子扫除干净,那么心态就开朗,眼睛就明亮,顿时恢复了自己本来的样子。酷暑时的凉风,干旱时的雨水,都不足以比喻这种愉快;口渴时的琼浆,饥饿时的烤肉,都不能够比喻这种美味;在沂河洗浴,在雩台游玩,都不足以比喻这种清泉。

当初晋文公回到晋国,跟从他的`人竞相争夺功劳,有些事商人都不忍心做得出来。然而介子推一个人超脱在众人纷争之外,谁会想到这个时候还有这样的人呢?难怪百世之后的人,听到他的道德风尚之后都会不停地感叹赞颂。

虽然如此,盗跖的风范不能使后人迷误,而伯夷的风范反而可以使后人迷误。一般人的感情是,如果讨厌它必定会戒除它,那些沉溺其中而不知错误的人,是因为都被自己所仰慕的人改变。介子推责备各位大臣贪恋功劳,他的话未必是错的,他的话的出发点却是错误的。假使晋文公给他厚禄,介子推把这话作为推辞俸禄的话,虽然不是很合理,他还不失为狷介的人。介子推的话不是在俸禄颁发之前,而是等到自己没有得到俸禄的时候才说的。我本来就怀疑介子推不是立足于道理,而是立足于怨恨。

当然,介子推是个高士,不容易用凡心来窥视,不容易用利害之心来测量。事情本来就有外表貌似而内心实际相差很远的,怎么知道介子推果真是出于怨恨呢?用怨恨来断定介子推的罪名,不是我的话,是介子推自己的话,也不是介子推的话,是他母亲的话。介子推自己说:“既然说出了怨恨的话,就不吃他的俸禄了。”他母亲也说:“为什么不也去求俸禄呢?以死亡来怨恨谁呢?”母亲与儿子之间,说出了真话和本来想法,都是自我披露,介子推又怎么逃得掉真情呢?

介子推果真认为跟从晋文公流亡的功臣不应当奖赏,那么狐毛、狐偃、赵衰作为跟从流亡的臣子,自己也是跟从流亡的臣子,如不奖赏,就都不奖赏了。晋文公奖赏狐、赵固然很泛滥了,可以责备。行赏是道理穷尽了,那么不行赏是常理。这是晋文公对待狐、赵等人有过失,而对我是有理的。国君以常理对待我,我安于常理,怨恨从哪里产生呢?自己为何要隐居呢?对错没有并行的道理。奖赏对,那么不奖赏就错;奖赏错,那么不奖赏就对。现在介子推既然责备晋文公滥行赏赐,又责怪晋文公不赏赐,这还是近人情的吗?我因此知道介子推的话,只不过是假借道理来发泄怨恨。

天下固然有行迹高远而内心卑劣,形态清绝而神情污浊的人,像介子推这样的人就是。在朝廷有聚在一起争夺名誉的人,在市场有聚在一起争夺利益的人。在山的顶端、水的岸边,突然碰见像介子推这样的人,怎么可能不突然感到高兴呢?怨恨的心在里面积聚,那么森林与山脚未必不是幽禁拘留的渔网,山涧小溪的水流声未必不是愤恨激烈的声音,我没有发现这些地方要胜过其他地方。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题练习与答案】相关文章:

1.中考语文文言文练习

2.中考语文文言文提速练习

3.文言文阅读练习带答案

4.语文文言文练习及其答案

5.语文阅读题练习及答案:鸟

6.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附答案

7.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

8.《岳阳楼记》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9.诗词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10.语文阅读题练习及答案:面对一朵花

下载word文档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题练习与答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