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个人简历网!永久域名:gerenjianli.cn (个人简历全拼+cn)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 > 中考>答谢中书书中考阅读

答谢中书书中考阅读

2024-05-26 08:10:04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henxinxzhy”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答谢中书书中考阅读,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答谢中书书中考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答谢中书书中考阅读

篇1:答谢中书书中考阅读

(二)(11分)【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9、下列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四时俱备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B、沉鳞竞跃 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C、泠泠作响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D、有时见日 胡不见我于王

20.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句子的意思。(4分)

⑴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⑵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21.【甲】文中写到“高峰入云”, 【乙】文中具体描写高峰“入”的动态的几个四字短语是: 。

22.【甲】【乙】两文都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答:

二、1.“书”的意思是________,“答谢中书书”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

2.找出统领全文的句子。

3.下边两个句子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4.本文分_______层,写出各层大意。

5.写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

⒈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⑴五色交辉( ) ⑵晓雾将歇( ) ...

⑶夕日欲颓( ) ⑷沉鳞竞跃( ) ...

⒉翻译句

⑵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

3.“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内含作者什么感情?

⑴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4.运用仰观俯察两种视角,写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的对偶句是

5.讲究色彩搭配,表现一年之美,呈现出一派绚烂辉煌的`气象景象的对偶句是

6.将听觉、视觉结合,由静入动,表现一日之美,传达了生命气息的对偶句是

7.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是

8、“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篇2:答谢中书书中考阅读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沈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答谢中书书》)

【乙】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优之,乐在其中矣。不义富贵,于我如浮云。”(《论语》)

5.下面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清流见底 见往事耳 B.实是欲界之仙都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C.于我如浮云 皆以美于徐公 D.自康乐以来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6.解释加点词。(3分)

(1)古来共谈 共: (2)夕日欲颓 颓:

(3)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与:

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2)曲肱而优之,乐在其中矣。

8.甲乙两文”乐“的情趣分别是什么?(4分)

5.(3分)B 6.(3分)共同,一起 坠落 欣赏

7.(6分)

(1)早晨的薄雾将要散尽,猿猴和鸟儿此起彼伏的鸣叫。(“歇”,“乱”各0.5分)

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其中了。(“曲”,“亦”各0.5分)

8.(4分)

甲文:①作者欣赏山林之美的情趣。

②作者酷爱山林,归隐林泉的志趣。

③作者将内心对山林之美的感受与友人分享的乐趣。(2分,答出一点即可)

乙文:①粗茶淡饭却能随遇而安(安贫乐道)。

②视不正当得到的富贵如浮云的高尚情操。(2分,答出一点即可)

篇3:答谢中书书中考阅读答案及译文赏析

答谢中书书中考阅读答案及译文赏析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

(1)答谢中书书( ) (2)晓雾将歇

(3)实是欲界之仙都()(4)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10.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1)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译文: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译文:

11.下面对文章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文章感慨起笔,囊括了山水,纵览了古今。

B.“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清,突出了山水映衬之美。

C.“猿鸟乱鸣”,突出了猿、鸟的鸣叫传入耳际,繁多杂乱。

D.“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描绘出众彩纷呈,绚丽动人的景象。

12.这篇短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参考答案

9.(4分)(1)书信(2)消散(3)指人间(4)参与,这里指欣赏。

10.(4分)(1)肉岸的石壁色彩更深,交盯辉映。(2)太阳快要落山的时候,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11.(3分)C(“乱”在文中应该是“此起彼伏”,不是“繁多杂乱”)

12.(4分)表达了作者沉醉于山水的愉悦之表,与古今知音影后得意之感。(以上两点各2分,意合即可)

参考译文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简析

《答谢中书书》一文,反映了作者娱情山水的清高思想。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强黑暗的时期,因为各种矛盾非常尖锐,政局极度动荡,因此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旨图从自然美中去寻求精神上的慰藉和解脱,因而他们常在书信中描述山水,来表明自己之所好,并从而作为对友人的问候和安慰,这类作品虽然没有表现出多么积极进步的政治观点,但是却以其高超的艺术笔触,创作了具有相当高的美学价值的文学精品,至今仍然具有较高的鉴赏意义。

篇4:答谢中书书阅读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物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能有与其奇者。

(备注:山川景色的美丽, 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啊。巍峨的山峰耸人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呜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回答问题一:

1、山川之美,在诗人陶弘景的笔下是怎样的情景?(引原句)

答、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2、作者是怎样从听觉与视觉的角度来写一天中的景物变化?(引原句 )

答: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3、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绘自己隐居地的秀美景色?

答:从形态、色彩、声音三个方面描摹其美景的。

4、、陶弘景是怎样赞赏谢灵运山水石的.成就?(引原句)

答: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5、作者是怎样进行动静结合的景物摹写的?

答:一是形体的动与静:高峰为静,流水为动。二是光色的动与静: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三是声响的动与静: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

6、“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这两句描写了哪些景物?是从哪些角度来写的?

答:描写了高山、白云、流水三种景物,突出了山之高,水之净;分别从仰观、俯察两种视角来写。

7、“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试用形象的语言描绘其画面,并说说这几句描写取得怎样的表达效果 ?

答、猿鸟的呜叫声穿越了清晨即将消散的薄雾,传入耳际;夕阳的余晖中,鱼儿在水中竞相嬉戏(意思对即可)。这几句描写,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

(备注:段意第一段:“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概述从古至今的山水美景人人皆爱。总领全文,点明中心。第二段:“高峰入云到沉鳞竞跃”详细叙述了山川之美的具体内容。第三段:“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总结全文,点明中心

回答问题二:

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

(1)答谢中书书( ) (2)晓雾将歇( )

(3)实是欲界之仙都( ) (4)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

10.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1)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译文: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译文:

11.下面对文章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文章感慨起笔,囊括了山水,纵览了古今。

B.“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清,突出了山水映衬之美。

C.“猿鸟乱鸣”,突出了猿、鸟的鸣叫传入耳际,繁多杂乱。

D.“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描绘出众彩纷呈,绚丽动人的景象。

12.这篇短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参考答案

9.(4分)(1)书信(2)消散(3)指人间(4)参与,这里指欣赏。

10.(4分)(1)肉岸的石壁色彩更深,交盯辉映。(2)太阳快要落山的时候,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11.(3分)C(“乱”在文中应该是“此起彼伏”,不是“繁多杂乱”)

12.(4分)表达了作者沉醉于山水的愉悦之表,与古今知音影后得意之感。(以上两点各2分,意合即可)

篇5:答谢中书书比较阅读

【一】

【甲文】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仆去月谢病,还觅薜萝。梅溪之西,有石门山者,森壁争霞,孤峰限日;幽岫含云,深溪蓄翠。蝉吟鹤唳,水响猿啼。英英相杂,绵绵成韵。既素重幽居,遂葺宇其上。幸富菊花,偏饶竹实。【《答谢中书书》比较阅读及答案】《答谢中书书》比较阅读及答案。山谷所资,于斯已办。仁智所乐,岂徒语哉!

补充[去月]上月。

1.解词

(1)晓雾将歇(2)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 仆去月谢病(4) 岂徒语哉

2翻译

(1)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2)仁智所乐,岂徒语哉!

3两文写景的方法有什么相同之处?其作用是什么?

4,对划线语句所表现出的共同的处世态度,你是怎样理解和评价的?

【二】

【甲文】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答谢中书书》比较阅读及答案】文章《答谢中书书》比较阅读及答案出自www.cnrencai.com/article/1406688730494.html,请保留此链接!。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用“/”为文中画线句子标出停顿。(2分)

解衣欲睡月色人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晓雾将歇(2)未复有能与其奇者()#from 本文来自cnrencaiwww.cnrencai.com end#(3)怀民亦未寝()(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沉鳞竞跃。

(2)相与步于中庭。

4.填空。

(1)甲文写景动静相衬,其中通过生命活动的描写,为景增添动感的语句是“__________”和 “__________”。乙文写景的名句是“__________”。

(2)甲乙两文都写了自然景物,甲文描绘了“□□之美”,乙文描写了“□□之美”。但两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甲文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乙文则把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等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浓缩在文中“__________”的语句中。

【附答案】

【一】1.辞官。只。

2.3.示例:都运用了多角度描写的方法。如从视觉和听觉等表现色彩、形态、声音等。生动形象的展示出景物的鲜明特征,充分表现了山川自然的美好,寄寓了强烈的热爱之情。(或动静结合、化静为动等)

4.理解:远离尘俗,洁身自好。评价一:乐山乐水,挣脱尘网,是高洁的品性,宽广的胸怀,超凡的气度。评价二:厌恶尘俗,消极避世,不是积极的处世态度,不值得提倡。

【二】1.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1)消散(2)参与,这里指欣赏(3)睡觉(4)只是

3.(1)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2)我们一起在庭院中做步。

4.(1)猿鸟乱鸣 . 沉鳞竞跃。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山川。月色(月夜)。热爱自然,沉醉山水(意思对即可)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篇6:答谢中书书中考习题

答谢中书书中考习题

(•德州市)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3分)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澈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阳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乙]夜登华子岗,辋水沦涟,与月上下。寒山远火,明灭林外。深巷寒犬,吠声如豹。村墟夜舂,复与疏钟相间。此时独坐,僮仆静默,多思曩昔携手赋诗,步仄径,临清流也。

当待春中,草木蔓发,春山可望,轻鲦出水,白鸥矫翼,露湿青皋,麦陇朝(句隹)。斯之不远,倘能从我游乎?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然是中有深趣也。

——王维《山中与裴秀才迪书》(节选)

1.下面句子中加点词与“夜登华子岗”中的“夜”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2分)

A.上使外将兵 B.其一犬坐于前

C.腰白玉之环 D.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 ①实是欲界之仙都。 ②然是中有深趣也。

B. ①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②与月上下。

C. ①复与疏钟相间。 ②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D. ①倘能从我游乎? ②请从吏夜归。

3.把文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夕阳欲颓,沉鳞竞跃。

(2)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

4.甲文中的“猿鸟乱鸣”和乙文中的“吠声如豹”都是写声音描写,其作用有何不同?(2分)

5.甲、乙两文都是写给朋友的书信,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愿望?(3分)

答案:

1.C

2.D

3.(1)夕阳要落山了,潜游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2)如果你不是这样天性清新高雅的人,我哪能用这不打紧的事务(游山玩水的闲事)相邀呢?

4.示例:“猿鸟乱鸣”使景色灵动,充满生机活力;“吠声如豹”以动写静,衬托了冬夜的空旷寂静。

5.示例:甲文和朋友分享对山川之美的热爱和隐逸情怀;乙文邀请朋友来山中同游,委婉希望他淡泊名利,回归自然。

台州市(09 浙江省)

(二)(11分)【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19、下列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四时俱备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B、沉鳞竞跃 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C、泠泠作响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D、有时见日 胡不见我于王

20.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句子的意思。(4分)

⑴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⑵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21.【甲】文中写到“高峰入云”, 【乙】文中具体描写高峰“入”的动态的几个四字短语是: 。

22.【甲】【乙】两文都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答: 二、1.“书”的意思是________,“答谢中书书”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

2.找出统领全文的'句子。

3.下边两个句子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4.本文分_______层,写出各层大意。

5.写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⒈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⑴五色交辉( ) ⑵晓雾将歇( ) ...

⑶夕日欲颓( ) ⑷沉鳞竞跃( ) ...

⒉翻译句

⑵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

(·上海市)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乙)仆去月谢病,还觅薜萝①梅溪之西,有石门山者,森壁争霞,孤峰限日,幽岫含云,深溪蓄翠;蝉吟鹤唳,水响猿啼,英英②相杂,绵绵成韵既素重幽居,遂葺宇其上幸富菊花,偏饶竹实山谷所资,于斯已办③仁智所乐,岂徒语哉!——吴均《与顾章书》

注释:①薜( bì)萝:薜荔与女萝,皆为香草后人常以薜萝为隐者服饰②英英:声音和盛之貌③办:具备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四时俱备 前人之述备矣 B.遂葺宇其上 择其善者而从之

C,仆去月谢病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日 D.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邑人奇之

2.展开联想与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下面语句所表现的情景,(!分)

森壁争霞,孤峰限日幽岫含云,深溪蓄翠

3.两文写景的方法有什么相同之处?其作用是什么?(2分)

4.对画线语句所表现出的共同的处世态度,你是怎样理解和评价的?(2分)

参考答案

1.答案:A(A完备B它;其中C辞官;道歉D奇美的山水;感到惊奇) 评分:共2分

2答案示例:陡峭的崖壁直抵天空,好像要与彩色的云霞一争高下,矗立的山峰穿过云霄, 遮住了红色的太阳和辽阔的天空,清幽深邃的洞穴蕴含着神奇缥缈的白云,那深谷的小溪,积聚着醉人的绿色,如同屈曲蜿蜒的玉带 评分:联想想象合理,描写具体,语句通顺共2分

3.答案示例:都运用了多角度描写的方法如从视觉和听觉等表现色彩、形态、声音等生动形象地展示出景物的鲜明特征,充分表现了山川自然的美好,寄寓了强烈的热爱之情若答动静结合、化静为动等其它写法及其作用,符合要求即可 评分:写法1分,作用1分,共2分

4.答案示例:理解远离尘俗,洁身自好评价一 乐山乐水,挣脱尘网,是高洁的品性、宽 广的胸襟、超凡的气度评价二 厌恶尘俗,消极避世,不是积极的处世态度,不值得提倡 评分:理解1分,评价1分,共2分其它答案合情合理即可

篇7:答谢中书书中考重点

答谢中书书中考重点

《答谢中书书》中考重点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颓tuí 鳞lín 藻zǎo 荇xìng

2.解释下面加点词语。

(1)五色交辉。 交辉:交相辉映。

(2)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四时:四季。

(3)晓雾将歇。 歇:消散。

(4)夕日欲颓。 颓:坠落。

(5)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与:参与,这里指欣赏。

(6)念无与为乐者。 念:考虑,想到。

(7)相与步于中庭。 相与:共同,一起。

(8)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只是。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1.用原文填空。

(1)《答谢中书书》中表现山水相映之美的句子是高峰人云,清流见底。表现色彩配合之美的句子是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表现晨昏变化之美的句子是,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2)《记承天寺夜游》中写庭院月色美景的句子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山水的美,自古以来(人们)都喜欢谈论。

(2)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青青的树林,翠绿的.竹子,四季都有。

(3)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自从谢灵运以来,不再有能够欣赏这种奇异景色的人了。

点拨:重点理解“康乐”“与”等词语的意思。

(4)念无与为乐者。

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

点拨:重点理解“念”“为”等词语。

(5)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庭院地面像积水一般清澈透明,水中的水草交织纵横,那大概是竹子和松柏的影子。

点拨:这是个比喻句,要弄清本体和喻体。

(6)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是缺少像我们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点拨:重点理解“但”“闲人”等词语。

三、段背记知识清单

1.默写《答谢中书书》一文。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人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2.默写《记承天寺夜游》一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人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四、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1.《答谢中书书》的作者陶弘景(人名) 南北朝时期思想家、医学家、文学家(称谓)。

2.记承天寺夜游》的作者是苏轼,北宋朝文学家(称谓)。


更多相关文章推荐阅读:

1.与顾章书与答谢中书书

2.《答谢中书书》考试复习要点

3.《答谢中书书》情感与常考知识点

4.《答谢中书书》中书是何官职

5.《答谢中书书》佳句赏评

6.《答谢中书书》原文及教案设计

7.关于答谢中书书对照翻译

8.答谢中书书作者感情

9.答谢中书书改成散文3篇

10.答谢中书书知识点归纳大全

篇8:答谢中书书对比阅读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乙)仆去月谢病,还觅薜萝①。梅溪之西,有石门山者,森壁争霞,孤峰限日,幽岫含云,深溪蓄翠;蝉吟鹤唳,水响猿啼,英英②相杂,绵绵成韵。既素重幽居,遂葺宇其上。幸富菊花,偏饶竹实。山谷所资,于斯已办③。仁智所乐,岂徒语哉!——吴均《与顾章书》

注释:①薜( bì)萝:薜荔与女萝,皆为香草。后人常以薜萝为隐者服饰。②英英:声音和盛之貌。③办:具备。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四时俱备 前人之述备矣 B.遂葺宇其上 择其善者而从之

C,仆去月谢病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日 D.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邑人奇之

11.展开联想与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下面语句所表现的情景,(!分)

森壁争霞,孤峰限日。幽岫含云,深溪蓄翠。

12.两文写景的方法有什么相同之处?其作用是什么?(2分)

13.对画线语句所表现出的共同的处世态度,你是怎样理解和评价的?(2分全品中考网

【答案】 10.答案:A(A完备B它;其中C辞官;道歉D奇美的山水;感到惊奇) 评分:共2分。

11答案示例:陡峭的.崖壁直抵天空,好像要与彩色的云霞一争高下,矗立的山峰穿过云霄, 遮住了红色的太阳和辽阔的天空,清幽深邃的洞穴蕴含着神奇缥缈的白云,那深谷的小溪,积聚着醉人的绿色,如同屈曲蜿蜒的玉带。 评分:联想想象合理,描写具体,语句通顺。共2分。

12.答案示例:都运用了多角度描写的方法。如从视觉和听觉等表现色彩、形态、声音等。生动形象地展示出景物的鲜明特征,充分表现了山川自然的美好,寄寓了强烈的热爱之情。若答动静结合、化静为动等其它写法及其作用,符合要求即可。 评分:写法1分,作用1分,共2分。

13.答案示例:理解远离尘俗,洁身自好。评价一 乐山乐水,挣脱尘网,是高洁的品性、宽 广的胸襟、超凡的气度。评价二 厌恶尘俗,消极避世,不是积极的处世态度,不值得提倡。 评分:理解1分,评价1分,共2分。其它答案合情合理即可。

篇9:《答谢中书书》 文言文阅读

《答谢中书书》 文言文阅读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⒈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⑴五色交辉( ) ⑵晓雾将歇( )

⑶夕日欲颓( ) ⑷沉鳞竞跃( )

⒉翻译文中画横线句

⑴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⑵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⒊发挥想像,描述一下画浪线句子所呈现的景象。

⒋这篇小品文写景富有特色,有极高的文学价值,请作简要的赏析。

答案:

1.⑴交相辉映 ⑵消散 ⑶坠落 ⑷潜游在水中的.鱼

2.⑴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啊。

⑵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3.略

4.略

【答谢中书书中考阅读】相关文章:

1.答谢中书书中考重点

2.答谢中书书课堂实录

3.答谢中书书主题思想

4.答谢中书书教案

5.《答谢中书书》学案

6.答谢中书书复习资料

7.《答谢中书书》复习题

8.答谢中书书翻译

9.《答谢中书书》课前预习

10.答谢中书书 板书

下载word文档
《答谢中书书中考阅读.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评级1星 评级2星 评级3星 评级4星 评级5星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