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作文范文
“teamspower”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20篇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作文范文,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后的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作文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篇1: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知识点
一、生字
观潮(cháo) 称(chēng)为 盐(yán)分
笼(lǒng)罩 蒙(méng)难 薄(bó)雾
昂(áng)首 沸(fèi)腾 贯(guàn)穿
旧(jiù)俗 恢(huī)宏 屹(yì)立
鼎(dǐng)盛 崩(bēng)塌 踮着脚(diǎn)
静穆(mù) 玛(mǎ)瑙 涓(juān)涓细流
滔(tāo)滔江水 山脉(mài)花卉(huì)
人迹罕(hǎn)至 灿(càn)烂(làn) 竹竿(gān)
茫(máng)然 船桨(jiǎng)规(guī)律(lǜ)
支(zhī)援 一株(zhū) 缝(fèng)隙(xì)
耀(yào)眼 树梢(shāo) 寂(jì)静
榕(róng)树 空暇(xiá) 抛(pāo)下
紫檀(tán) 笑盈盈(yínɡ) 凶(xiōng)猛
寺庙(miào) 恍恍惚惚(hū)
二、多音字
闷(mēn mèn) 薄(báo bó bò) 号(háo hào)
卷(juàn juǎn) 蒙(mēnɡménɡ měnɡ)笼(lónɡ lǒnɡ)
藏(cánɡ zànɡ) 秘(mìbì) 脉(màimò)
切(qiē qiè) 缝(féng fèng) 划(huá huà)
盛(shèngchéng) 泊(bópò) 应(yīng yìng)
吓(xiàhè) 模(múmó )待(dàidāi)乘(chénɡshènɡ)
三、近义词
依旧——依然 顿时——立刻 漫天卷地——铺天盖地
霎时——顿时 犹如——如同 若隐若现——时隐时现
宽阔——辽阔 壮丽——壮美 映衬——衬托
奇异——奇特 呈现——显现 预料——预测
巨大——庞大 关注——关切 围绕——环绕
千姿百态——姿态万千 不容置疑——不容怀疑
人迹罕至——荒无人烟 渐渐——逐渐 茂盛——茂密
留恋——眷恋 照耀——照射 陆续——连续
不可计数——不计其数 应接不暇——目不暇接 凶猛——凶恶
镇静——冷静 笑盈盈——笑呵呵 恍恍惚惚——模模糊糊
四、反义词
宽阔——狭窄 风平浪静——波涛汹涌 人声鼎沸——万籁俱寂
奇异——寻常 强烈——微弱 寒冷——炎热 沸腾——冷却
人迹罕至——人来人往 静寂——喧闹 茂盛——枯萎
热闹——冷清 光明——黑暗逼近——远离
不可计数——寥寥无几 模糊——清晰 镇静——慌张
凶猛——温顺 恍恍惚惚——清清楚楚 一模一样——千差万别
五、词语积累
昂首东望若隐若现 风平浪静水天相接 横贯江面齐头并进 漫天卷地人声鼎沸 人迹罕至千姿百态 不容置疑一模一样 恍恍惚惚
【形容人多的词语】
人山人海 门庭若市 摩肩接踵
【描写山的词语】
直入云天 崇山峻岭 拔地而起 巍然屹立
高耸入云 悬崖绝壁 千山万壑
【与鸟有关的词语】
鸟语花香 小鸟依人 倦鸟知返
笨鸟先飞 鸟尽弓藏 莺声燕语
【形容数量多的词语】
不可计数 不计其数 不胜枚举
数以万计 多如牛毛 数不胜数
【与云有关的词语】
彤云密布 云海茫茫 拨云见日风卷残云
天高云淡 流云奔涌 云开雾散
六、词语搭配
(蒙蒙)的薄雾 (轻轻)的薄雾 (隆隆)的响声
(轰轰)的响声 (水天相接)的地方(与世隔绝)的地方
(宽阔)的钱塘江 (波涛汹涌)的钱塘江
(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风风火火)地飞奔而来
(漫天卷地)地涌来 (铺天盖地)地涌来 (寒冷)的北极
(酷寒)的北极 (直入云天)的皑皑雪山
(高耸入云)的皑皑雪山 (炎热)的赤道 (酷热)的赤道
(珍贵)的林木 (稀有)的林木 (灿烂)的红霞
(绚烂)的红霞 (茂盛)的榕树 (繁盛)的榕树
(兴奋)地叫着 (激动)地叫着 (缓缓)地动
(慢慢)地动 (红彤彤)的火烧云(金灿灿)的火烧云
(凶猛)的狗 (可爱)的狗 (笑盈盈)地看着
(乐呵呵)地看着 (威武)地蹲着 (安静)地蹲着
(揉一揉)眼睛 (擦一擦)桌子
七、积累句型
第1课观潮
1.拟人句:宽阔的钱塘江横卧在眼前。
2.比喻句: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起,好像闷雷滚动。
3.比喻、夸张句: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第2课雅鲁藏布大峡谷
1.比喻句:不同高度的自然带呈现出不同的自然景观,犹如凌空展开的一幅神奇美丽的画卷。
2.拟人句:高峰与深谷咫尺为邻,几千米的强烈地形反差,构成了堪称世界第一的壮丽景观。
第3课鸟的天堂
1.比喻句:三支桨有规律地在水里划,那声音就像一支乐曲。
2.排比句: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
3.拟人句:一只画眉鸟飞了出来,被我们的掌声一吓,又飞进了叶丛,站在一根小枝上兴奋地叫着。
第4课火烧云
1.比喻句:天上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彤彤的,好像是天空着了火。
2.排比句:这地方的火烧云变化极多,一会儿红彤彤的,一会儿金灿灿的,一会儿半紫半黄,一会儿半灰半百合色。
3.拟人句:可是天空偏偏不等待那些爱好它的孩子。一会儿工夫,火烧云下去了。
小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语文试卷
第一部分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40分)
一、我会拼,我还会规范地写词语。(8分)
lǒng zhào héng guàn guī lǜ càn làn
( ) ( ) ( ) ( )
fèng xì màn tiān ju?n dì
( ) ( )
二、我能用“——”画出句子中带点字的正确读音。(3分)
枝干(gān gàn)的数(shù shǔ)目不可计数(shù shǔ)。
三、我知道要先比一比,再组词。(4分)
株( ) 逢( ) 朝( ) 沸( )
珠( ) 缝( ) 潮( ) 拂( )
四、我积累了很多好词语,我一定能填对。(4分)
风平( )静 若( )若现 不容( )疑 神秘莫( )
水天相( ) 千( )百态 人迹罕( ) 涓涓( )流
五、我明白了,是要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2分)
( )地叫着 缓缓地 ( )
( )的响声 金灿灿的( )
六、我会比一比,然后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4分)
继续 陆续
1、我们( )拍掌,树上就变得热闹了。
2、我们( )跳上一只船。
平静 静寂
1、起初,周围是( )的。
2、过了好久,钱塘江才恢复了( )。
七、我会照样子连一连。(6分)
丁丁冬冬泉 天连水尾水连天
青山原不老 报得三春晖
野火烧不尽 清泉石上流
雾锁山头山锁雾 春风吹又生
谁言心寸草 高高下下树
明月松间照 为雪白头
第二部分 阅读积累与运用(30分)
一、我阅读《鸟的天堂》片段,然后按文后要求回答问题。(14分)
我们的船渐渐逼近榕树了。我有机会看清它的真面目,真是一株大树,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枝上又生根,有许多根直垂到地上,伸进泥土里。一部分数枝垂到水面,从远处看,就像一株大树卧在水面上。
榕树正是茂盛的时期,好像把它的全部生命力展示给我们看。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儿缝隙。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1、“榕”用音序查字法应查( );用部首查字法应查( )。(2分)
2、从文段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3分)
靠近——( ) 面貌——( ) 振动——( )
3、我从( )这个词知道枝干的数目很多,而且我还知道枝干的数目很多的'原因是什么,我会用直线画出有关的句子。(2分)
4、我先用波纹线画出我最喜欢的一句话,我喜欢这句话的原因是
(2分)
5、读第一自然段,我感受到了这是一棵( )的榕树。(1分)
6、读第二自然段,我感受到了这是一棵( )的榕树。朗读时应读出( )的语气。(2分)
7、我也要用一句话来赞美榕树。(2分)
二、我认真阅读下面的故事,然后回答问题。(16分)
弟兄俩一起出门旅行。路上,他们看见一块石头,石头上刻着几行字,上面写着:朝日出的方向走,游过一条河,遇到一头母熊,从母熊身边抢走两只小熊,然后走进山里的一所小房子,就会得到幸福。
弟弟看了,对哥哥说:“咱们去试试吧,也许会得到幸福。”
哥哥却不想去。他认为这石头上的字也许是谁开的玩笑,即使去了也到不了河边;到了河边也许游不过河;游过了河也许抢不到两只小熊;万一被母熊咬死不但得不到幸福反而白白送命;即使抢到到了小熊也许找不到小房子;找到小房子也不知道幸福是什么,或许它根本不是我们所需要的。
弟弟认为不如去试试,不费点力气干点事不能使快乐。但哥哥还是不愿去。最后弟弟去了,哥哥留了下来。
弟弟按照石头上写的去做了。结果他得到了幸福——他做了五年皇帝不过在第六年,另一个比他更强大的皇帝率兵攻打他,把他赶下了台。于是弟弟又回来了,来找哥哥。
哥哥还是老样子,不阔也不穷。弟兄俩见面,开始讲各自的经历。
哥哥说:“结果还是我对,我一直安安静静地过好日子。你虽然当过皇帝,可是你也经历了不幸。”
弟弟说:“我并不因为按照石头上写的去做了而伤心。虽然我现在不如意,但是我的生活是值得回忆的,你却连见可回忆的事情都没有。”
1、给下面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画横线)(3分)
俩(lng li ) 费(fèì huì ) 率(shuài shài)
2、请你给故事加上题目。(2分)
3、理解字的意思。(1分)
“不阔也不穷”阔:
3、看了石头上的几行字,哥哥是怎样想的?请用横线画出。(2分)
4、看了石头上的几行字,弟弟是怎样做的?请用波纹线画出。(2分)
5、你喜欢哥哥还是弟弟?为什么?(3分)
6文中哪句话对你最有启发?请端端正正地抄下来,并写写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3分)
三、习作(30分)
愉快的暑假结束了,在假期里你或许游览过风景名胜,或许到亲戚朋友家做客,或许参加过一些有意义的活动……你愿意和大家一起分享你的经历吗?请选择其中的一件事,将内容写具体些,题目自拟,不少于300字,期待着你的杰作!
四年级语文学习方法
一、关注孩子的学习过程,关注学习习惯的养成和学习能力的培养。
小学阶段学习是人一生中最基础的学习,这其中的学习不仅学到了最基础的知识,还将形成一些学习习惯。而这些习惯不仅影响到他们小学阶段的学习,而且还将影响其一生的学习。因此,此阶段要养成非常好的学习习惯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1、预习的习惯
预习是学生在学习新知识前,通过自学对新知识有初步的认识,形成一定的表象,这对于学生在课中学习新知识时,是很有帮助的。而且学生有了一定的预习基础后,教师在教学时就能有的放矢,更多地让学生通过尝试来获取新知识,可以更多的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而实际情况,当今的学生中养成预习习惯的还不够普遍,当然这是有一个过程的,这其中固然有学生自身的因素,但我们教师、家长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因此,要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老师和家长首先要起到引导作用,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如何去预习,教给他们预习的方法。在上新课之前,可以提出几个能引起学生的注意的问题作为预习的作业,如要求读、划、问、查,提高学生预习的兴趣。
结合课文背景、内容查找相关的资料,使学生很容易理解课文的内容,我们现在学的课文有很多都距离孩子们很远,这就需要背景的查找来辅助学习,加深理解。这样坚持较长一段时间之后,学生对预习就有了一定的习惯性。
其次,学生本身也要有一定的学习自觉性,在预习中有不懂的地方打个问号,核心重点的地方或较难理解的地方打个__号等等。
为家长也可以和孩子一起预习,有些问题孩子会主动向你询问,上网的查询还需要家长的辅导。在上课时,因为学生做了充分的预习,那么他的思维会紧跟着教师,不是老师引着走,而是进行互动的学习。只要学校家庭共同联合,孩子的预习习惯一定会很好地养成,这对于他今后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
2、听讲的习惯
上课专心听讲,集中注意力,这是保证课堂35分钟效率的最低要求。它包括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认真听教师讲课并观察教师的教具演示过程、板书内容、讲课的动作及表情等等,理解教师讲课的内容。老师在讲课时,较多采用动作信号,往往一个动作、一个手势,一个眼神就可能是个问题。
因此,学生只有在认真听讲的基础上,才能回答我的动作问题,或领会一个手势所表示的意思。二是注意听同学的发言,同学在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时,要注意听,边听边想,同学回答得对或不对,如果不对,错在什么地方;如果让自己回答,该怎样说好。
边听边思考,同意的可以轻轻点头表示赞同,若需要补充或者有不同的看法时,要积极大胆的举手站起来发表自己的意见,这样可以沟通同学之间的信息,取长补短,促进学生听懂教学内容。
3、课堂上说的习惯
上课积极回答问题、大胆发言,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有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在学生回答问题时,首先要求语言要完整,不要语无伦次;其次,如果学生回答错了或回答不完整,老师要鼓励学生,表扬他敢于说的勇敢的精神,不让学生觉得回答问题是种压力而不敢说、不肯说。
所以,在班上,学生回答问题时会说“我认为”“我补充谁的问题”……显得非常自信,有时像开辩论会一样,一个个争先恐后的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样,学习的主动权就还给了学生,教师只是一个组织者。
4、做作业的习惯
总体来说,学生的作业书写较好,但是要做到持之以恒那是要有恒心的。现在有的学生做作业只是为了应付教师,有的回家马马虎虎做好就出去玩了;有的一边做作业一边看电视;有的一有不懂得题目,就马上问家长,自己不动脑筋;有的甚至不完成作业……因此,要培养学生的良好的作业习惯,应该从几方面着手。
(1)培养按时完成作业的习惯,要求学生当天的作业当天完成。
(2)独立完成作业,遇到困难想办法自已解决,不能依赖他人。
(3)做完作业认真检查。
作为一些作业常迟交的学生的家长可以相机地抽查孩子的书包,或者和别的学生交流后,再来询问。只有多督促,多提醒,才能让学生改掉迟交或者不叫不交的不良习惯。
二、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
学生的语文素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的培养决非一日之功。比如说现在要求学生积累大量诗文,阅读经典名著对于一次考试也许没有帮助,但等到将来初中高中,一个只读了24本语文书的孩子和读了几百诗词、上百本名著的孩子,谁更有潜力?
当然看书应当有所选择,尽量是符合兴趣,文质兼美的文章。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我们鼓励看一些校园文学,涉及名篇,如四大名著,中外出色名篇都可以去尝试看看。现在有一些孩子看一些漫画书,图画很小,家长不需要坚决反对看,但如果您的孩子没有很强的自我控制力的话,平常就别多看了,这方面还需根据孩子的情况而定。
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态度,激发兴趣,必要时甚至以强制手段引导促成良好的习惯的形成,但一定要对孩子有信心。注意适时的表扬和批评相结合。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知识面越来越广,他们的求知欲也愈来愈强,在这个时期教师和家长共同携起手来将孩子引入一个更广阔的天地,让他们更充实、更快乐!
三、加强学生常规教育和复习
学生的常规与学生的学习有着很密切的联系,不成规矩难成方圆,有个性的张扬与发展,但要建立在遵守纪律的基础上。现在的孩子很活泼,活泼是好事,但是活泼过度那就不是好事了,凡事都有一个极限,该学就学,该玩就玩,学会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的孩子才是聪明的孩子。
篇2: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
一、教材简析:
本组教材是以”自然奇观”为专题编写的,由四篇课文组成。《观潮》选自《喜看今日钱塘潮》,描写了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雅鲁藏布大峡谷》,作者用具体准确的数字来证明它的大,还用了好多优美的语言文字写出了它的神奇美丽;《鸟的天堂》是著名作家巴金的作品,充满生机的大榕树,活泼可爱的小鸟,展示了一派美丽动人的南国风光。《火烧云》是著名女作家萧红的作品,描写了一幅多姿多彩的火烧云图景。
这些课文虽然都是描写自然景观,但描写的方法却不一样,各有特色。每篇课文都是经典之作。
选编的4篇课文以具体、形象的语言分别描写了天下奇观钱塘江大潮,世界最深最长的河流峡谷-雅鲁藏布大峡谷,南国风光”鸟的天堂”,以及绚丽的火烧云。除了4篇课文以外,还安排了很多与专题密切相关的学习内容,如,”资料袋”中有相关背景材料的介绍;”口语交际”与”习作”要求学生就自己了解的自然奇观展开交流;”日积月累”中,安排的是描写自然景物的趣联。整组教材中安排的各种语文活动,可以使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真像一位神奇的魔术师,鬼斧神工,天机独运,在世界上留下了那么多绮丽的自然风光和奇妙的自然现象,使学生油然而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认识本组的27个生字,会写27个生字。
2、积累课文中的精彩语段。重点背诵《观潮》3、4自然段;《鸟的天堂》第七、八、十二、十三自然段,其它部分熟读;《语文园地》中的”日积月累”有关自然景观的四副对联。
3、培养学生描写景物的能力,能够运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大自然的景物。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认真读书、揣摩、品味语言,从字里行间感受大自然的美。
2、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从作者生动的描写中想象画面。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体会文中词句的含义。
2、感受大自然的魅力,热爱大自然。
三、教学重点
1、培养学生整体学习单元内容的能力,使知识更加系统化,各篇课文联系更紧密。
2、增强自主学习的能力,用一篇课文学会的方法自己学习相关的课文,举一反三,学习更灵活,兴趣更强。
3、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从作者生动的描写中想象画面。重视学生语言的积累,课文中的精彩片断让学生熟读背诵
4、强化口语表达和写作实践。语文学习的重要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习语言。言语训练是语文学习的必要途径,因此对口语交际、习作等进行精心设计,让学生在听说写的实践中切实感受语言,学习语言,发展语言。
四、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整体学习单元内容的能力,使知识更加系统化,各篇课文联系更紧密。
2、强化口语表达和写作实践。语文学习的重要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习语言。言语训练是语文学习的必要途径,因此对口语交际、习作等进行精心设计,让学生在听说写的实践中切实感受语言,学习语言,发展语言。
五、教学准备
课件 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景物图片 生字卡片 背景资料
“同伴合作式”备课教案
六、教学设想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以第一篇课文为主,附带其他两篇课文。同时,积累语言,通过熟读背诵,感受大自然的壮观。
2、探究景物描写的方法。四篇课文连学,学生自主探索,然后进行归类、概括。同时积累语言,把景物描写的词语、句子进行归类整理。
3、实际能力练习。通过口语交际、习作等,检验学生学习效果,把语文学习的结果落实到能力上。
七、教学时间安排:
《观潮》 2课时
《雅鲁藏布大峡谷》 1课时
《鸟的天堂》 2课时
《火烧云》 2课时
《语文园地一》 3课时
观潮
教学目标:
1.通过多媒体创设情境,让学生领略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注意积累材料的习惯。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四自然段。
教学重点:理解文中有关”潮来时”的描写。
教学准备:自制课件、录像机、鹏博士教学软件、液晶投影仪、大屏幕、录像带、多媒体电子教室。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观潮》。(齐读课题)教师提问课文写的是什么潮呢?(板书:钱塘江潮)
教师介绍:钱塘江是浙江省最长的一条河流,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板书:天下奇观)(解释“观潮”与“天下奇观”中的“观”有什么不同)。
(二)汇报交流
1.请同学们谈一谈通过预习对这”天下奇观”有何初步的了解?
2.请同学们打开书,看看课本,说说预习时你是怎样给课文分段的?能说出为什么要这样分吗?(板书:潮来前潮来时 潮过后)
(三)放录像(潮来时一段)。初步感知“天下奇观”的壮丽与雄奇。
1.过渡:钱塘江大潮气势非凡,那奔腾咆哮的壮丽图景让人惊心动魄。难怪每年的农历八月十八日,在海宁县盐官镇的海塘大堤上汇集了成千上万来自世界各地的中外游客,他们争先恐后地早早赶到,盼望一度钱塘江大潮的风采。同学们,你们见过那种景象吗?想不想亲眼看一看?老师这里有一段录像,请同学们戴上耳机,看看画面,听听声音,来初步感受一下这“天下奇观”。
2.学生谈看录像后的感受。
第二课时
(四)理解课文内容
过渡:刚才我们在录像上看到的景象书上也有,同学们看看是哪一段?(学生通过看书找出是3、4自然段)
1.学生自读3、4自然段。划出能写出潮来时气势的语句,把不明白的问题用问号标出,对特别喜欢的句子就努力读精彩些。
2.学生质疑。(根据学生的提问随即板书关键词语)
(1)教师通过视听教学帮助学生解疑。
课件出示:①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a.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
b.怎么会出现“一条白线”?看到白线人们怎样沸腾的,学学看,就这种场面可以用文中的哪个词来形容?
c.齐读这句话,读出那种沸腾的场面。
②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a.怎么会形成“白色城墙”呢? 因为大潮由远而近,远看像白线的白浪越变越大,越涨越高,看上去就像一道白色城墙。)
3.交流学生喜欢的句子。(根据学生的交流随即通过大屏幕展示写潮水的句子,引导学生通过理解重点语句,想象录像上的景象有感情地朗读等手段加深理解体验大潮的奇特。)
课件出示:
①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a.潮来时是什么样的声音?谁能学学看?
b.就这种声音作者用什么词来形容的?
②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a.师:看到白线拉长变粗,潮水很快地占满江面,迅速向我们奔涌而来,那气势越来越雄伟,你的心情也会随之越来越激动,谁能读出这种感觉来?
b.指读。
c.男女同学比赛读。
③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象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a.从这句话中你读出了什么?如果这句话换成“浪潮越来越近,气势越来越雄伟,声音越来越大。”你觉得怎么样?
b.如果换成原来的内容,又觉得怎样?怎样才能读出那种气势来?
c.指读、师读、齐读
4.教师小结:作者把大潮到来时的气势写得多形象,正如预习提示中所说的,把大潮写得有声有色,雄伟壮观,使人如临其境。(板书:有声有色、雄伟壮观)
5.学生将3、4自然段连起来,有感情得边读边想象,再次体会潮来时的雄伟气势。
6.学生通过访问教师计算机,调做“根据课文内容填空”。(教师在网上查看学生练习情况)
7.调一学生的练习作示范,投影到屏幕集体订正。
(1)作者按什么顺序写潮水变化的?(教师指屏幕启发学生说出由远而近)(板书:远 近)
(2)师小结:作者随着时间的推移、位置的变化,按由远及近的顺序写潮水变化,使我们仿佛站在钱塘江畔,听到声音越来越大,看到潮水越来越近,浪头越来越高,使我们感受到大潮滚滚而来,奔腾咆哮的非凡气势。我们为在祖国大地上有如此壮观的景象而自豪、而骄傲。
(3)让学生带着无限赞叹之情大声朗读这段话
课件出示:根据课文内容填空一段话)。
(4)师生接读(教师说括号中的词,学生接读余下的内容)
(5)小结: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潮来时”一段,通过学习了解到钱塘江大潮来势凶猛,气势非凡,那么“潮来前”、“潮过后”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
8.学生自学余下的几段。
(五)学生质疑。
(六)学生通过网上查阅,自己解疑。
(七)学生通过网上访问教师计算机。调作鹏博士软件中《观潮》一课的练习,据自己情况自由选择,自我检测(教师网上查看,个别辅导)。
(八)课堂总结。
(九)放录像(让学生整体领略“天下奇观”的非凡气势)
(十)布置作业。
附:板书设计:
观 潮
远 潮来前 雄伟壮观
(钱塘江潮) 潮来时
近 潮过后 有声有色
雅鲁藏布大峡谷
教学目标:
1.了解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特点,感受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壮丽神奇。
2.通过学生自学交流,培养学生自主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3.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4.学习收集资料。
课前准备
1.搜集与有关雅鲁藏布大峡谷的文字、图片。
2.师制作雅鲁藏布大峡谷风光课件。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特点,学习作者表现事物特点的写法。
实验教具
录音机、磁带和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
师:我们的祖国有奔腾的江河,澎湃的大海!有辽阔的草原,茂密的森林!有宁静的山林,繁华的都市……课前,老师让大家收集你心中最向往的雅鲁藏布大峡谷资料,都带来了吧!谁来说一说。
1.(教师放歌曲《喜马拉雅山》)同学们,在课前先请大家听一首非常好听的歌曲,请大家闭上眼睛仔细听,感受一下,看看你的眼前会出现什么?
2.学生汇报(会出现蓝天白云、青山碧水等)
3.师:(出示图片)这就是美丽的雅鲁藏布大峡谷,今天老师就带着同学们跟随作者的,一同去游览雅鲁藏布大峡谷。
(板书:雅鲁藏布大峡谷)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自由读文,读准字音
2.指名读,思考:师:雅鲁藏布大峡谷,她为什么被称为“世界第一壮丽景观” 呢?今天我们一起到雅鲁藏布大峡谷看一看。
作者介绍了雅鲁藏布大峡谷的什么人文景观?
3.整体感知
三、自主学习,精读感悟
1.师:雅鲁藏布大峡谷的风光举世闻名,哪部分内容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为什么?
生自由发言。
2.下面就选择你印象最深的、最喜欢的段落来分组自学。
教师出示自学提纲:
1)读一读,把你最喜欢的语句读给小伙伴听。
2)读一读,把你学懂的地方通过画画展示出来。
3)读一读,把你心中的感受说出来。
学生按自学提纲分组自学,教师指导。
3.学生分组汇报,教师点拨指导。(同时理解重点词句。)
第二课时
理解课文:
1.师指名学生读阅读提示,并分组议议阅读要求。
2.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师提出具体明确的阅读要求:
①读一读,想一想,雅鲁藏布大峡谷,她为什么被称为“世界第一壮丽景观”?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的?
②对课文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并学一学编辑叔叔的做法,在课文空白处画“问题泡泡” 。
3.学生根据阅读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
交流汇报
4.交流自读疑难
师:读了课文,你们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需要提出来一起研究的吗?
生汇报,师引导学生评价所提出的问题,并用实物投影展示学生所画的“问题泡泡”。
【口头提问是学生质疑的一种方法。让学生学画“问题泡泡”,却更具情趣和诱惑,同时使学生与课文、编者之间的“对话”成为可能。】
拓展实践:
教师放一段风光雅鲁藏布大峡谷录象片,要求学生自由配加导游词,适当加进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拓展总结:
同学们说得真好!这节课我们欣赏了雅鲁藏布大峡谷,知道它无愧于“世界第一壮丽景观”这个美称。
尝试运用:
1.尝试练笔。
师:你能仿照课文的写法,选择其中的一个景观用自己的话写一写吗?
生练笔,师巡视学情。
2.班级交流。
3.演读课文。
师再次播”雅鲁藏布大峡谷”风光片,并让学生装扮成导游,向游人介绍最熟悉的某方面的内容。
鸟的天堂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3个生字。能正确地读写下列词语:纠正、逼近、做巢、树梢、留恋、应接不暇。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理解课文内容,从不同角度感受文中描写的”鸟的天堂”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命景观之美,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4、 培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充分发表自己见解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鸟的天堂”的美,鼓励学生在阅读中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并能用各种喜欢的方式表达感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板书:天堂)同学们,你们心目中的天堂是什么样子?(2-3人)那么,鸟的天堂会是什么样子呢?在广东省新会市有一个被称作”鸟的天堂”的地方。这里为什么被称作鸟的天堂呢?它又是什么样子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跟随我们熟悉的巴金爷爷来领略一下当地的风光吧!
二、教学过程
1、 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
2、 我们一起来看这课的生词。(出示)
3、 请同学分段朗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思考(出示课件)
去了几次?什么时间去的?每次都见到了什么?
4、 学生回答,板书
5、找出描写榕树的部分,读一读,想一想:这株榕树有什么特点?划出有关的语句。
6、 榕树有什么特点?你找到了那些语句?读给大家听听
7、你找到了那些句子?(出示句子)从中能看出什么?(板书:榕树大)谁能再读给大家听听?(2人)全班一起来读读,读出榕树的大来!
8、还有什么?(出示课件)谁来读一读?(2人)怎样理解这句话呢?(板书:充满生机)(学生谈)你为我们描绘了一副多美的画面呀!同学们,看来我们每个人对这句话都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和感受。也许风吹,也许是鸟动,也许是阳光照耀,也许是新发的嫩芽,也许是那绿叶本身就孕育着无限的生机,才让作者产生了如此奇妙的感受。让我们融入自己的感受再来读读这句话。(齐读)
9、让我们一起走近大榕树,欣赏一下这迷人的风光吧!(播放录像)
10、 现在你又有了什么新的感受?(1-2人)
11、多么奇妙的景色呀!难怪作者会情不自禁的发出赞叹:”这美丽的南国的树!”这是赞美榕树,赞美南国,更是赞美这神奇的大自然。
12、伴随着优美的音乐,让我们再来欣赏欣赏这独木成林的美景吧!让我们怀着对榕树的赞美之情,一起再来读一下文章的七、八字然段!(齐读)
13、多么美丽的榕树呀!朋友说这里被称作”鸟的天堂”,可是呢?--在这里作者没有看见一只鸟!如果是你,这时会想什么呢?
第二课时
1、第二天清晨,作者又一次经过了这个地方,这次他有什么新发现呢?
(录像)第二天清晨,阳光照耀在水面上、树梢上,我们又一次来到了”鸟的天堂”。起初周围是静寂的。后来忽然起了一声鸟叫。我们把手一拍,便看见一只大鸟飞了起来。接着又看见第二只、第三只。让我们继续拍掌……
2、 这次作者见到了什么呢?(很多鸟)板书
3、 从那能看出来鸟很多?找出来读一读
4、 除了鸟很多外,从这部分你还能体会出什么来?(小鸟很快乐)
5、从哪能看书来?如果你是这只画眉鸟,你会站在枝头上唱些什么呢?(1-2人)
6、多么热闹的景象!多么活泼可爱的小鸟呀!让我们一起融入自己的感受读一下12、13自然段。(齐读课文。)
7、看到此情此景,作者心里有什么感受呢?(学生回答:”鸟的天堂”真是鸟的天堂呀!)
8、 谁来再读读这句话?你认为应该读出什么感觉?全班齐读。
9、我们跟随作者一起领略了”鸟的天堂”的奇妙景色,那么”鸟的天堂”指得是什么?这里为什么会成为鸟的天堂呢?(小组讨论交流)
10、只要我们能够爱护我们周围的环境,那么,其实处处都可以称为”鸟的天堂”,也可以成为我们的天堂!
11、 “鸟的天堂”因为巴金的这篇文章更加美名远扬,已成了一处旅游胜地。今天的作业就是为”鸟的天堂”写一份导游解说词或设计一份广告词,让”鸟的天堂”因为我们的生花妙笔更加扬名万里!
12、下节课我们将一起来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的表达方法,相信会给同学们很多启示。
火烧云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火烧云的绚丽多彩和美妙奇异,激发学生热爱自然、观察自然的兴趣。
2.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和积累材料的方法。
3.学习生字词,积累好词佳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1.了解课文是怎样写火烧云颜色和形状的变化的。
2.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和积累材料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教师使用多媒体课件出示配上优美音乐的火烧云图片供学生欣赏,并向学生解释火烧云的特点及形成过程。这样做的目的是通过创设情境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感知课文内容,引导主动参与
1.师提问:课文是按什么顺序火烧云的?
2.生:是按照火烧云上来了──烧起来了──下去了这样的顺序来写的。
3.师:自由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说说火烧云上来时的情景。
4.师:火烧云上来了,在霞光的照耀下,大地呈现出绚丽的景象。不过,更壮观的景象还在后面呢!
5.学生自由快速读第三自然段,看谁能说出天空中的火烧云都有哪些颜色。
6.指名说出天空中有哪些颜色。
7.师:除了这些颜色外,你还能想像出有哪些颜色?
8.指导学生感情朗读此段并试着背诵。
9.师:火烧云不仅颜色多,变化快,而且它的形状也是千变万化,让我们也一起去看一看吧!
10.让学生说出天空中火烧云的样子,并试着表演出来。
11.模仿作者的写法,让学生把天空中的火烧云还像什么写下来,并表演出来。
第二课时
一、指导朗读,培养语感
二、想想说说,课外延伸
1.师:学习了这篇课文,你一定被火烧云千姿百态的变化深深地吸引了吧,此时此刻,你最想说什么?
2.布置学生课外收集一些有关大自然美丽、神奇的图片,让学生做个有心人,发现自然界的美,懂得欣赏美并保护这些美。
《火烧云》是一篇状物物抒情散文,主要写了夕阳西下时火烧云颜色和形状的变化,人们看到火烧云时欣喜的心情。全文描写细致动人,情趣横生,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给人以美的熏陶,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上乘之作。教学时,我根据教材特色,抓住课文优美的语言文字和生动的艺术形象,寓美育于读讲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审美、爱美的高尚情操。
一、 抓住一个”奇”字,想象情景美
课文1-2两节写火烧云上来时,地面和天空的景象。作者描绘了火烧云神奇美妙的霞光,令人心驰神往!教学这两节时,我引导学生抓住一个”奇”字,启发学生思考:
1、火烧云的霞光有哪些奇妙的地方?
2、人们的心情怎样?
3、什么是火烧云?为什么用”烧”而不用”红”?
二、 抓住一个”多”字,领略色彩美
课文的第三节主要描写火烧云的颜色纷繁艳丽,变化万千,教学时,启发学生思考:
1、火烧云的颜色有什么特点?表现在什么地方?
2、”还有说也说不出来,见也没见过的颜色”,你能说出来吗?谁能用一个词语来概括火烧云的色彩?
三、 抓住一个”快”字,体味形态美
课文的第4-----7节主要写了火烧云的万千姿态及其无穷变化。教学时抓住三幅画面动静相间的美,启发学生理解火烧云少纵即逝的神奇变化。
四、 抓住一个”变”字深悟情感美
课文一直在”变”中描写火烧云,由霞光之美写到色彩美,再到姿态美,而这三种美都是美在变化中,有静态美,有动态美,从而抒发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最后,让学生仿照课文,写一片段,做到读写迁移,激发美好情感。
语文园地一
学习目标:
1、通过多渠道搜寻,了解并介绍美丽的自然景观这一过程,让学生从中感受美,热爱美,从而学会捕捉美!
2、举办自然景观展示会,让学生走进大自然,热爱祖国的山山水水。
3、寻找身边的美丽的自然景观,用自己的语言把它表达出来,让大家一起分享。
4、 背诵4组句子,并课外搜集积累,了解汉语遣词造句的微妙。
课前准备
1、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并搜集自然景观的图片、音像资料及文字材料。
2、 实物投影仪。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1、我们的祖国山水秀丽,美丽的自然风光无处不在。远在天边的天山草原,圣洁的雪山、湛蓝的天空、雪白的羊群、碧绿无垠的草原是那样的令人神往;而近在身边的皇城沙滩,海浪、阳光、礁石也同样让人留恋往返……美就在我们的身边,需要我们有一双寻找美,善于观察的眼睛。这几天大家一直在搜寻美丽的自然景观,这节课就把你发现的寻找到的美展示给大家。
2、 指名一生上台交流。
听众反馈:听了xx的介绍,你有什么不懂的?你感受到美丽了吗?从哪儿感受到的?
教师总结:介绍一处美丽的自然景观,首先要有次序有步骤把一个个画面呈现出来,让大家随着你的视线去观察,还要用优美生动的语言去描述,让大家在你的语言中感受景观之美。
3、 自由准备,稍作调整
4、 再次指名交流。
a、听众要做到认真倾听,做个小记者,可以向同学介绍提问、建议也可以补充。
b、 介绍者做到准备充分,随时答记者问。
5、四个小组交流,每组评出一名”美的使者”。
6、你经过了搜寻,听取了同学的介绍,你有什么感受?
7、联系”宽带网”。用你搜集的图片、文字资料(或自己撰写的资料),整理成图文并茂的”美景介绍书”。课后分组举办”祖国一日游”风景名胜展示会。
第二课时 习作指导
(同时学习我的发现,日积月累)
1、学了这一组课文,又听了同学们的介绍,我们知道美就在身边,今天来写一写我们寻找到的美景。
2、搜索你的记忆,哪一处自然景观令你印象深刻?
a、可以是著名的大型风景区,如黄山、杭州西湖、雁荡山、天河风景区。
b、也可以是身边的微型景观,如海边沙滩、公园(校园的)一角。
c、也可以是一次偶遇,如海边日出、荷塘月色、都市夜景。
3、你准备怎样去写呢?回忆我们学过的课文,以及上节课同学们的介绍,对你有何帮助?
a、可以用方位、时间等顺序来构成文章,让人读来视野清新。
b、把笔墨多花在所写的自然景观的特色上。
c、联系”我的发现”。我们一起去听听小林小东的发现。你有何发现?(受到的启发是把画面呈现于脑海中,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它写出来)
4、要写一手好文章,离不开平时的词汇语句的积累。出示”日积月累”。
a、看看下列这些词句对你有何帮助?自由读,指名读。
b、你发现了什么?(每一组中的两个句子的写法是一样的,四组各有特色)
c、你最喜欢哪一组?为什么?在哪儿运用比较合适?
d、你在哪儿也看到过这样特别的句子?试着说几句。
e、课外去找一找这样有意思的句子,课下交流。
5、学生作文,教师巡视指导,及时解决学生的难题。
6、学生作后修改,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修改作文(可以朗读自己的大作,默读皆可)。
7、课外写作文。
第三课时 作文讲评
1、挑选若干”典型”作文片段,用实物投影仪展示,请小作者朗读自己的文章。
2、同学们认真倾听后交流。可以提意见、建议、欣赏、补充。
着重留意:
a、语句是否通顺恰当。
b、语言是否准确精妙。
3、听取后,再次修改完善作文。(可以自行修改,也可以四人小组交流修改)
4、欣赏佳作。(实物投影仪出示本次作文的”擂主作文”)
a、可以教师朗读,学生边听边随机点评。
b、也可以学生自由朗读,你从中学到了什么?(教师引导学生用欣赏的眼光去发现优点)
c、还可以四人小组组成”评审团”,派代表发言。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教学设计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
篇3:人教版下册语文第一单元教案设计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
教学过程:1 古诗词三首
学习目标:
1、学会诗词中出现的生字,能结合注释理解词义。
2、能结合插图,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意思。
3、背诵这三首古诗词,默写前两首。
4、诵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古诗词的语言美、韵律美。
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古诗词的语言美、韵律美。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古诗,默写《独坐敬亭山》。
3、能通过朗读、绘画和想象,感悟诗的内容和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品味诗句,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感悟诗的内容和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同学们以前学过李白的诗吗?谁来给大家背一首呢?(如:《静夜思》等)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李白的《独坐敬亭山》(板书诗题目)。
2、解题:谁知道题目是什么意思呢?
敬亭山:安徽省宣州市郊外的一座大山。
独坐:单独地坐。连起来题目意思是什么?
二、自学古诗
1、出示自学提示,布置自学:
⑴ 读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⑵ 结合诗句,利用字典理解词意及诗句的意思。
⑶ 自己弄不懂的地方和别人交流。
2、检查自学:
⑴ 指读全诗。(正音)
⑵ 流自己对词和句的理解:
(师生评议)
尽:没有了。
孤云:孤单的云,也就是只有那一片云。
闲:休闲,休息。
厌:满足。
诗句意思:后两句意思怎样说才通顺?
(“只有敬亭山”放前面说语意才顺。这是理解古诗诗句意思的一种方法)
(句意:天上几只鸟儿向远处飞去,直到看不见影子;天上的那片云也悠闲地飘向远方。只有敬亭山和我互相看着,怎么看也不觉得满足)
3、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全诗描绘了孤山凄凉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孤独寂寞的思想感情)
三、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全诗
1、体会作者感情,自己练读这首诗。
2、指读全诗,教师范读指导,学生练读。
3、背诵全诗。
四、扩展
1、你还喜欢我们以前没学过的李白的哪首诗?说说为什么喜欢它?
2、交流。
(学生说)
3、把喜欢的李白的诗抄在摘抄本上。
五、布置作业
1、熟背、默写《独坐敬亭山》。
2、课外阅读李白其它的诗文。
板书设计: 独坐敬亭山
鸟飞尽
云独闲 孤独寂寞
山相对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
3、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并能写出本课题《望洞庭》一诗所描绘的景色。
4、理解这首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
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景色。
教学难点:
理解古诗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你们去过洞庭湖吗?你们了解洞庭湖吗?谁能介绍介绍。
2、今天,我们和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一同去洞庭湖看看。
3、解题,了解诗人:
⑴ 板书课题:望洞庭。你从题目知道了些关于这首诗的什么信息?
(写的是洞庭,从“望”角度来写的,是远看)
二、读通古诗
1、生自由练读古诗。
2、指名读古诗,要求学生读出节奏:223。
三、精读感情(抓住字眼、想象意境):
⑴ “湖光秋月两相和”: 感受“和”──和谐、协调。
你读出时间了吗?(秋天的夜晚:“秋月”)
你读出当时作者眼前见到的景物了吗?(洞庭湖水清澈透明,与天上明月清光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宁静、和谐)结合看插图。
“两相和”这“两”谁与谁?(湖光与秋月)
湖光秋月如此“和谐”,水月澄洁,一片宁静的氛围,一派和谐之美!
⑵ “潭面无风镜未磨”: 感受“镜未磨”──风平浪静。(未:没有)
这里藏着一个精确的比喻,你读出来了吗?(把“潭面”比作“铜镜”)
这铜镜还没有打磨呢,有些模糊,有些迷蒙。为什么?
(一是月光下不真切;二是浩阔湖面,涟漪轻起,波光粼粼)
这湖面浩阔,如月下铜镜铺在大地,涟漪轻起,粼粼细波,一派迷蒙之美!
⑶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感受“遥望”“银盘青螺”──自然之美精美绝伦。(诗人以奇特的想象,确切的比喻,描绘洞庭湖的山水。先写从远处看洞庭湖的山光水色)
闭上眼睛,边读边想象,感受洞庭山水美景。
诗中的“白银盘”指什么?“一青螺”呢?再看插图。说说感受。(把洞庭湖的水色比喻成“银白色的盘子”,将洞庭湖中的群山比喻成一只小小的“青螺”。银白色的盘子里摆放一只小小的青螺,显得小巧玲珑,十分精致,又和月光笼罩下的湖水、山色相称。)
④同桌互相用自己的话解释整首古诗的意思(洞庭湖水色和秋天的月色融为一体,湖面上没有一点风吹过,就像一面还没有磨过的镜子。远远地看去,洞庭湖山水苍翠,就像银盘子里放着一只青青的田螺。)
四、积累内化,迁移运用:
⑴ 朗读、背诵。(指名有感情读背,重点放在投入情感上)
⑶ 课后5:想象,先说一说,再写下来。(课上说课后写)
五、作业
1、抄写第3题词语,并抄古诗;
2、想象《望洞庭》所描绘的景色,用几句话写下来。
板书设计
望洞庭
两相和 镜未磨
白银盘 一青螺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
1、初步认识词这种文学样式。
2、有感情朗读,熟读成诵。
3、根据词所描绘的景物,想像画面。
4、感悟这首词的魅力所在,具备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
教学重点:学习想象词中意境,体验词中情感和有感情朗读的方法。
教学难点:有感情朗读。在读中悟情、在读中生情、在读中赏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意境,释题入情
1、导入:诵读有关赞江南的诗文佳句。
2、揭题: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篇与“春”有关的文章--《忆江南》。
(1)简介诗人“白居易”。
(2)了解“江南”:江南就是长江以南的部分地区,包括江苏南部、上海、浙江、江西、安徽等地区。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去欣赏江南的迷人风光吧!
3、介绍“词”与“词牌名”。
二、探究诗意,以知促情
1、自由练读、读准字音,读通顺、流畅。
2、指正读音(注意“谙”这个生字,读准字音,区别与“音”的发音)
3、齐读。
三、品词赏句,想象悟情
“忆”是什么意思?(回忆、思念)
(一)忆景
1、诗人忆的是江南的什么呢?
(1)“日出江花红胜火”
说说自己的理解(你看到了什么)指导朗读(红艳、激烈、热情)[娇艳欲滴、热情似火、争奇斗艳的江花]
(2)“春来江水绿如蓝”
说说自己的理解(你看到了什么)指导朗读(朴素、典雅、温婉、平静)[水平如镜、波光鳞鳞、微波荡漾、水波涟涟的江水]
(3)“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春回大地的时候,百花盛开,每当太阳从东方升起,阳光普照大地,遍地开放的鲜花更加艳丽,春光水碧,绿波粼粼,由于红日映照,所以红花更红,像燃烧的火焰;由于江花红,所以江水更显得碧绿,
(4)“风景旧曾谙”
1、理解“旧”“谙”与“曾”的含义(“旧”:从前,指诗人年轻时游过杭州。“曾”:曾经。“谙”:熟悉。我对江南的美丽风景曾经是多么的熟悉,多么的了解。)
2、想象说话:曾经,你在这迷人的江畔做过什么?
3、于是,诗人忍不住赞美:江南--好。
引读: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江南好--日出江花红胜火;
江南好--春来江水绿如蓝;
江南好--能不忆江南。
(二)忆人
1、赏析反问句“能不忆江南? ”
2、诗人忆的仅仅是江南的景吗?
出示资料:诗人曾在江南做官十年,为人民作了很多好事,当地百姓和他的感情很深。后来,他生病了,不得不谢任苏州刺史一职,在他离任回洛阳时,苏州的人们不舍得他走,都哭着为他送别。他的好友刘禹锡曾在《白太守行》中写道:“苏州十万户,尽作婴儿啼”。
忆的还是什么?(江南的人)
带着江南人民对诗人的爱戴,读--能不忆江南?
带着诗人对江南人民的思念之情,读--能不忆江南?
带着诗人对江南春色的无限眷恋之情,读--能不忆江南?
带着诗人那忘不掉、抹不了的江南情,读--能不忆江南?
3、你现在知道“能不忆江南”的原因吗?
师引:能不忆江南?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生用词来回答)
四、作业:背诵并默写《忆江南》
板书设计
忆江南
词牌名
人
情 珍惜
景
教学反思
2、桂林山水
教学目的:
1、展示画面,让学生感受桂林山水之美,提高同学们的观察力、理解力和想象力。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3、抓住“静”、“清”、“绿”、“奇”、“秀”、“险”,理解桂林山水的独特美。学习“总-分-总”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1、图文结合,理解“波澜壮阔、水平如静、峰峦雄伟、拔地而起、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屏障”等词语的意思。
2、通过画面展示和朗读,品味桂林山水的秀美。
3、想像“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是怎样的景象。
教学难点:
1、图文结合,理解“波澜壮阔、水平如静、峰峦雄伟、拔地而起、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屏障”等词语的意思。
2、对观察到的及合理的想象能流畅地表达出来。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会生字新词,同时理解“荡漾”、“波澜壮阔”、“水平如镜”、“无瑕”、“翡翠”等词语。
2、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学习课文1-2自然段,体会漓江水的特点,赞美漓江水的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陶冶爱美的情趣。
3、初步学会课文抓住景物特点,有次序地进行具体描写的方法,并能仿写句子。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并能熟读成诵。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的内容,了解漓江水的特点,赞美漓江水的美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地描写景物的方法,仿写句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老师带你们去一个游览胜地参观,好吗?桂林在我们祖国南部的广西壮族自治区,因为这里山青、水秀、石奇、洞美,所以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
1、说说“甲”是什么意思?
2、再说说“桂林山水甲天下”是什么意思?
下面,让我们一起去领略一下桂林山水的奇异的风光。
(二)、整体感知、初读课文。
出示挂图或放映投影片,同时播放课文朗读录音,使学生在图文声并茂中整体感知全文,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描绘的桂林山水的美景之中,感受美,激发求知欲望。
1、学生边欣赏课文边想:桂林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请用一句话来概括。
2、理清文章脉络:
(1)、课文写桂林山水那么美,是分几部分来写的?概括每段的主要意思。
(2)、理清课文的结构,看看作者如何表达了自己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给学生一定的时间思考,然后以填空的形式完成上面的题目:
A、这篇文章的结构是___________________。
B、这篇文章可分_______段。
第一段:写作者观赏桂林山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段:写了_____和________的特点。
第三段:总起来描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这篇文章主要写了桂林________、________的________,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
(三)、深入学文,体会感情。
桂林的山水真的很美,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看看作者是怎样来描绘这旖旎的桂林风光的。
1、学习第一自然段。
(1)、观看荡舟漓江上的录像,并配以课文录音。
(2)、思考:作者为什么要去观赏桂林山水?请有画出句子。
(3)、引说:正是因为(桂林山水甲天下),所以我们(去观赏桂林的山水),可以说我们是慕名而来的。现在我们和作者一起荡舟漓江,先来观赏漓江的水。
2、学习第二自然段。
(1)、观察录像中的漓江的水,问;漓江水与别处的水有什么不同?有哪些突出的特点?运用了什么手法突出漓江水与众不同的特点?
(有图画或录像展示波涛汹涌的大海和风光旖旎的西湖,帮助学生理解“波澜壮阔”和“水平如镜”,分析后指导朗读,重点读好“却从没看见地漓江这样的水”一句。)
(2)、作者是怎样写出了漓江水之美的呢?它有着什么特点呢?自读课文,用笔画出描写漓江水特点的句子,圈出有关的关键词语,想想作者是运用了什么手法来描写的?
(出示第二句话,体会三个分句的特点: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
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裴翠。)
(特点之一“静”,课文用“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从感觉上突出了“静”)
(特点之二“清”,课文用“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从视觉上突出了“清”)
(特点之三“绿”,课文用“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裴翠”这一形象的比喻,突出漓江水是那么纯,那么可爱。释“无瑕裴翠”)
(3)、句子比较,体会A、B两句哪一句好?B、C两句哪一句好?C句为什么好?说说好在哪里。(用同样方法引导学生朗读、体会描写漓江水“清、绿”两句)
A、漓江的水很静。
B、漓江的水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C、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4)、指导朗读第二句话,注意“啊”的读音以及读出漓江水的“静、清、绿”的特点,用赞叹的语气,读出对漓江水的喜爱之情。
(5)、读读最后一句话,想想这句话写作者游览漓江水的什么?说明了漓江水怎么样?(分析后指导朗读)
(6)、指导背诵第二自然段:
漓江的水真美呀!课文先拿大海、西湖的水与漓江的水进行比较,然后用一个排比句具体写出了漓江水的静、清、绿三个特点,最后还写了人的感受,你能按这样的顺序把这段文字背下来吗?
(四)、仿写训练,读写结合:
(1)比较下面句子,说说哪一句写得好?为什么?
A、漓江的水真静、真清、真绿啊!
B、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裴翠。
(2)照样子,练习把句子写具体:
例:漓江的水很绿。
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裴翠。
A、公园里的花多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节日时街上的人真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妈妈的手真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总结。
这节课,我们不但欣赏了美丽的漓江水,体会了漓江水静、清、绿的特点,并进行了有感情的诵读和背诵。同时还学习了作者怎样把景物写具体的方法,并能仿写句子。下节课,我们再去欣赏“桂林的山”。
(六)、布置作业;
1、背诵第二自然段。
2、自学理解课文第三自然段。
板书设计: 桂林山水
甲天下
大海(波澜壮阔) 静
漓江的水 清
西湖(水平如镜) 绿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
2、积累课文优美的语段,初步体会排比句式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初步认识分号。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通过看图、学文,感受桂林山水独特的风景,感受大自然的美,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感受桂林山水的美。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从不同的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学习第三自然段
1.读文,看桂林的山与别处的山有哪些不同?把桂林山的特点画下来。
特点:奇(拔地而起,形态万千)
秀(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
险:(危峰兀立,怪石嶙峋)
2.结合课文解释: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奇峰罗列、形态万千;屏障;危峰兀立、怪石嶙峋。
拔地而起:指桂林的水不像一般的山逐渐高上去,而是仿佛从地面上突然高出来的似的。拔:高出、超出。
各不相连:指桂林的山不像一般的山连绵起伏,接连不断。而是各自都平地崛起,互不相连。
奇峰罗列:罗列:排列。奇形怪状的山峰沿江排列。
形态万千:各有各的样子。有的像,有的像……
屏障:起遮挡作用的东西。指桂林的山像屏障似的遮挡着这一带。
危峰兀立:高高的山峰直挺挺地耸立着。危:高,兀:高高突起。
怪石嶙峋:奇形怪状的石头,重重叠叠的样子。
3.练习朗读(可小组中互相读)读出桂林山的特点和喜爱之情。
4.小结:作者在观察桂林山时用了什么方法?描写时又用了什么方法?
观察:抓特点。观察时注意了山的形与色并进行了丰富的想象。
描写:运用比较的方法突出了桂林山的特点,比喻句、排比句式的使用生动形象地展示了桂林山形美、色美,使人读起朗朗上口,富有诗韵。
(二)学习第四自然段
朗读第四自然段。想象一下:“这样的山围绕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是怎样的一种景象?体会“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感觉,然后说一说。
(三)检查生字预习。
“绵”与“棉”音同形近偏旁不同,绵,绵长、绵延、连绵;棉,棉花。
(四)作业
1、练笔:写写感受或运用典型句式写几句话
2.背诵全文。
板书设计:
2、桂 林 山 水
甲 天 下
水--静、清、绿
山--奇、秀、险
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教学反思:
3、记金华的双龙洞
教学要求:
1.使学生了解课文是按游览顺序记叙了作者游双龙洞的所见所闻。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
2.学习抓住特点写景物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和有条理叙述事情的能力。
3.按空间顺序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
4.学会生字、新词。
5.朗读课文。背诵第5自然段。
教学重点:
使学生感受到这一神奇的溶洞。激发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写作特点,培养有条理观察事物的能力。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读全文,了解游览顺序,理清文章条理。
2、了解路上景物的特色。
教学重点:了解游览顺序,理清文章条理。
教学难点:理清文章条理。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导入课题,板书题目。
齐读题目,指导理解“记”的意思。
二、通读课文,说说课文大概写了什么。
三、检查预习情况,指导读准生字词。
四、理清条理,给课文分段。
1、问:按游览的顺序,课文可以分几段?怎样分?
2、检查分段情况,指导分段。
五、再读全文,说说作者游览了哪些地方?游览的路线是怎样的?
板书:金华城-→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六、讲读课文一至三段。
1、作者出了金华城,去双龙洞的路上看到了什么?默读课文说说。(映山红)(油桐)、(沙土)、(新绿)、(溪流)。
2、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给作者的感受怎样?(板书:一片明艳)
3、观看录相,亲自感受。你觉得路上的景色如何?指导感情朗读。
4、作者还听到了什么?溪声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会有时而窄,时而宽,时而缓,时而急的变化?
5、作者为什么要写路上看到的景色?这溪流和双龙洞有什么关系?
6、作者先游览了洞口,你觉得洞口有什么特点?(板书:突兀森郁)理解这个词是什么意思?
7、外洞又有什么特点?读读文中的句子,仔细体会,然后说说。
8、、有感情朗读一至三段。
五、小结:
这一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的一、二、三段,了解了作者的游览顺序,跟作者一起游览了路上和洞口、外洞的景色。
六、作业
背诵第三自然段
板书设计:
板书:金华城-→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自学,了解外洞和内洞及孔隙的特点。
2、体会祖国山河景色的秀丽。
教学重点:使学生感受到这一神奇的溶洞。激发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体会写作特点,培养有条理观察事物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上一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弄清了作者的游览顺序,了解了作者先写了路上的景色和洞口、外洞是怎样的等内容。
2、谁还记得作者的游览路线是怎样的吗?外洞、洞口各有什么特点?(结合板书:引导学生说,先指名说,再各自练说)
3、沿途的景色如此迷人,洞中的景物更值得一看,让我们和作者一道去玩赏、领略,好吗?
4、过渡:从外洞到内洞要经过一段路,这就是孔隙,那么什么叫孔隙?(出示投影片,指导学生理解“孔隙”)
二、教学第四段。
1、这孔隙有什么特点?请同学默读第四段,边读边想。
2、读后问:
①作者用什么方法通过孔隙?(小船)这样小的小船通过孔隙说明了孔隙有什么特点?(孔隙窄板书:窄)
②人卧在船上后那个样子是怎样的?用“--”划出有关的句子,
读一读,仔细体会一下。人要这样贴着船才能通过孔隙又说明了孔隙有什么特点?(孔隙矮板书: 矮)
③那么,坐小船经过孔隙时的感觉是怎样的?用“~~”划出有关的句子,出示“眼前昏暗了......挤压过来。”一句,自由朗读, 读后问:“挤压”是什么意思?(挤过来,压下来)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从这又说明了孔隙还有一个什么特点?(孔隙险板:险)
3、小结:从这一段的理解可以知道孔隙的特点是......(指着板书理解)
4、设计引读:孔隙很窄,只有......;孔隙很矮,只要你.......体会孔隙的特点。(按课文写孔隙特点的内容设计)
5、下面我们再来欣赏录相,亲自看看孔隙是怎样的和人怎样进出孔隙。
6、作者就是这样先写出孔隙的窄,再写孔隙的矮,最后写孔隙的险的特点的。试按这样的条理练习背诵这一段,先自由练背,再指名试背,互相背。
三、教学第五、六段。
1、过渡:经过孔隙就进入了内洞,内洞又有什么特点呢?
2、默读第五段,思考这一段有几句话?每句话讲了什么?
3、指导理解每句话讲了什么,并结合理解“变化多端”、“颜色各异”等词,理解“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观赏。”一句,概括出内洞的特点。(板书:黑、奇、大)
4、内洞确实很黑、很奇、很大,观看录相,欣赏体会。
5、下面请同学再仔细朗读课文,看看课文是怎样描写内洞的?
6、读到这里,你知道双龙洞名的来历吗?哪个句子讲明了?指名读出有关句子,再相机点题。
四、作者游完了内洞,又排队出了洞,你能用上第五自然段的有关句子来说说怎样出洞的吗?出示幻灯,学生先说,再指名说。我排队等候,又仰卧在小船里,出了洞。
五、小结:
这一节课,我们学习四、五、六段,跟着作者游览了孔隙和内洞,了解了孔隙和内洞的特点,那上了这一课,你有什么感受?(时间允许,再自由朗读四、五、六段,欣赏体会。)
六作业
1.用“时而……时而”写句子。
2.把下面两个句子表达的意思分别写具体。
(1)那棵松树的枝叶十分繁茂。
(2)登上山顶,我感到舒服极了。
板书设计:
景象奇异
金华一罗店一路上一洞口一外洞一孔隙--内洞
宽 高大 窄小 黑大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教学目的:
1、有感情朗读课文,给课文列提纲。
2、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激发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给课文列提纲。
教学难点: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有感情地朗读全文,指名说说每一段讲了什么?
二、试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从文章的主要内容可以反映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赞美双龙洞的美丽奇特,体现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板书:可爱河山美丽奇特指导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
三、指导给课文列提纲。(先自由完成,然后小组交流,再汇报讨论)
四、质疑,完成课后练习,读读写写。
五、总结全文:
同学们,通过学习《记金华的双龙洞》这一课,我们欣赏了双龙洞的美丽奇特,领会到了祖国山河的可爱。课后大家要认真读读课文,好好欣赏欣赏。有机会,我们亲自到双龙洞去游一游。
六、作业
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你喜欢的自然段。
板书设计:
1.交待时间地点2.路上见闻3.外洞4.由外洞进入内洞5.内洞6.出洞
教学反思:
4、七月的天山
教学目标
1、学习抓住景物特点,按照一定的表达顺序写景状物的方法。
2、体会课文精当、华丽的语言特色,揣摩文中比喻、衬托等修辞方法的表达效果。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美丽富饶的大好河山的感情,体会作者通过记叙游览天山的见闻所流露出来的热爱祖国、热爱新生活的深厚感情。
教学重点
1、掌握组织材料的顺序和方法,可以比喻、映衬等表现手法为讲析重点,学习运用贴切、鲜明、生动的语言写景状物。
2、培养热爱祖国边疆的情感。
教学难点:
1、学习如何按照一定的顺序把材料组织得井井有条
2、体会并学习使用绚丽多彩的语言风格。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同学们,每当我们想到那奔腾咆哮、一泻千里的长江黄河,想到那千姿百态、气势雄伟的三山五岳,一股民族自豪感便油然而生。在我国的西北边疆,还有一道奇特的风景,那就是地域广袤,景物丰美的天山。天山不但雄奇壮观,而且天山的夏天更是与众不同。你在夏天见过雪吗?天山的夏天你就能见到雪,虽然有雪但是一点都不冷,就象秋天那样凉爽,而且有着春天一样的美丽。你们想不想去看看?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著名作家碧野一同走进 《七月的天山》。
(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感知整体
让我们带着对天山的向往,读一读课文,看看七月的天山会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
三、再读课文,解决字词
天山的美丽奇特就蕴涵在课文的字里行间,请大家再读课文,要求把课文读准确,遇到不会的字可以查字典,也可以问同学问老师。
检测生字掌握情况,用大屏幕出示易错的字词,指名领读。
四、精读课文,理解感悟
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思考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你是从哪看出来的?
时间的先后顺序、游览的先后顺序、地点变换(进入天山 再往里走 走进天山深处)
五、汇报交流 ,升华情感
作者用移步换景的写法,抒情的笔调,写出了独具风韵的天山之夏!下面就让我们仔细地阅读课文,看文中都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哪些特点?
雪峰 溪流 原始森 野花
1、天山的雪峰是什么样的?
学生汇报雪峰和溪流的特点。
2、洁白高耸的雪峰,欢快跳跃的鱼儿,使得夏季的天山有如秋天般凉爽而又富有生机和活力。随着作者脚步的移动,我们又将见到另外一副天山美景图。
学生汇报森林特征。
3、茂密的森林,细碎的日影和马蹄溅起的水声相映成趣,作者用精致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天山密林幽静的美景。天山的野花在作者笔下更是美不胜收,别有风韵!学生汇报野花的特点:
例:在轻轻荡漾着的溪流的两岸,满是高过马头的野花,五彩缤纷,像织不完的锦缎那么绵延,像天边的霞光那么耀眼,像高空的彩虹那么绚烂。
在悠悠飘浮着的白云的蓝天,全是变幻莫测的图案,蓝白相间,像登不尽的天梯那样无限,像童话中的仙子那般梦幻,像神话中的宫殿那样若隐若现。
4、天山深处山色柔嫩,山形柔美。溪流两岸满地鲜花,犹如进入了春天的大花园。请大家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你能给最后一段换种说法吗?
作者想要表达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六、课堂总结,拓展延伸
1、作者运用丰富的想象,确切的比喻和恰如其分的形容描绘出了天山之夏的独特风光。整篇文章的字里行间流淌着大自然的美,洋溢着作者的赞美之情。作者清晰的写作顺序和抓住事物特点写作的方法值得我们学习。
2、小练笔:练习写景状物作文,要求写一段特定环境下的景色,如校园的早晨、公园的景物、节日的夜晚等,能抓住景物的特征,安排明确的线索,采用合理的顺序和即景抒情。
板书设计
七月的天山
美丽奇特
雪峰 溪流 原始森 野花
教学反思:
语文园地一
教学目标:
1、增强口语表达的能力。
2、培养细心观察的习惯,能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
3、积累语言,增强书面语言的表达能力。
4、领略大自然的美好风光,为祖国的大好河山而骄傲。
5、在口语交际中,培养合作和交往的能力。
教学重点:培养细心观察的习惯,能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
教学难点:在细心观察的基础上,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习作,顺序清晰,生动具体。
教学时数: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教学目标:
1、增强口语表达的能力。
2、在口语交际中,培养合作和交往的能力。
教学重点:弄明白春游计划要说清楚哪几个要点
教学难点:说清春游方案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谈话引入:春天已经悄悄地来了,你从什么地方感受到了春的气息?春天你们想出去找找春天吗?今天我们就要商量商量,怎样才能快乐、安全、有意义地找到春天。
二、读课题,明要要求。
1、自读课题,弄明白说话的主题是什么。(春游计划)
2、围绕这个中心,要说清楚哪几个要点呢?
(1)时间、地点
(2)准备工作
(3)开展的活动
3、除了书上提到的这几个方面,你觉得还有必要说清楚什么。(自由补充)
三、分小组讨论
1、提出要求
(1)围绕中心话题进行讨论。
(2)分工合作,团结协作。
(3)学会倾听
(4)作好记录,形成书面计划草案。可以表格的形式进行。
时间 地点
活动内容
准备工作
分工
其它
2、进行讨论。
3、各小组进行汇报。
4、评一评:取长补短,统一意见,形成班级的春游方案。
四、作业:写一份春游计划
板书设计:春游计划(时间、地点、准备工作、开展的活动)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习作)
教学目的:
1、培养细心观察的习惯,能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
2、领略大自然的美好风光,为祖国的大好河山而骄傲。
教学重点:
培养细心观察的习惯,能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
教学难点:
在细心观察的基础上,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习作,顺序清晰,生动具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谈话引入:春天来了,校园也呈现出不同于以往的生机,同学们在课前仔细面容了校园。你觉得我们的校园美吗,最美的是什么。(自由发言)想把这些美用笔记录下来吗?
二、读题:明要求。
1、自读题目,弄清写作的内容和要求。
2、梳理:内容:(1)校园的一处景物
(2)别处的景物
(3)发生在校园的一件事
要求:顺序清楚,内容具体,语句通顺。
三、指导选材:
1、典型性:写一处景物,选择最美的、自己观察得最仔细的。
2、新颖:善于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
四、指导写法:
1、要有一定的顺序
2、怎样写具体:观察要细致;采用多种表现手法;语言优美。
五、相互交流:
1、分小组交流自己的构思,在交流中得到启发。
2、提出自己在思考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六、拟定草稿。教师指导,及时发现优点和问题。
七、作业:完成本次习作
板书设计:一处景物,选择最美的、自己观察得最仔细的。一定的顺序写具体
教学反思:
第四课时 (我的发现日积月累)
教学目标:
1、积累语言,增强书面语言的表达能力。
2、学生通过诵读描写自然风光的古诗名句懂得大概的意思。
3、学生反复诵读,直至背诵
教学重点:
学生反复诵读,直至背诵
教学难点:
学生通过诵读描写自然风光的古诗名句懂得大概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检查读词语盘点里的词语,有选择地听写。
二、我的发现。
1.分角色读对话。
2.说说小林和小东发现了什么?
3.读句子,回到课文中去找这些句子,再读一读,说说这样的句式有什么好处?
4.全班交流。
5.摘抄。
6.想一想:我们在哪些课文中也读到过这样的句子。
三、日积月累。
1.自由朗读诗句。
2.说说自己读懂了意思的诗句,提出难以理解的诗句。
3.教师点评释译。
4.比一比,看谁背得多,看谁背得快。
四、宽带网。
1.自读。看图,读文,说说从中了解的知识。
2.小组交流:说说自己了解的五岳和五湖。
3.拓展知识:搜集或下载资料,遨游祖国的山山水水。
4.集体交流:图片附文交流,或者就图片口头介绍,或者借助投影仪口头介绍。
五、作业:默写“日积月累”的诗句
板书设计:排比(层次清楚、描写细腻、形象生动。)
祖国的山山水水(五岳和五湖)
教学反思:
[人教版下册语文第一单元教案设计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
篇4: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作文
我们的祖国像一个大花园,它照耀着我们快快乐乐的生活。我们的祖国也有许许多多美丽的名胜古迹,比如:好似一条长龙盘绕在大地上的长城、华丽的故宫、美丽的清明上河园。其中,我最想去的就是长城。
长城在北京,它是春秋战国时期修建的。长城十分长,远远望去,它就像一条巨龙盘绕在群山之中。长城有六千三百千米,它可是我国伟大工程之一,也是世界奇迹之一;这是不是非常雄伟呀!我真为这么伟大的祖国而自豪呀!
我想大家一定都听过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吧,喜良和孟姜女是多么可怜呀!
我们的祖国是多么伟大,有这么多名胜古迹呀!同学们,你们有空的话,多去长城看一看传说中的长城吧!
1.语文五下第一单元总结
2.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作文观察日记
篇5: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作文
5月3日早晨,我们一行人坐着大巴前往月亮山,经过著名的“十里画廊”,两边的青山,恰似在平坦的沙滩上撒下无数颗珍珠,又似从地下冒出的一个个小竹笋,猛然的突兀出地面。真是如诗如画!
突然,导游姐姐叫我们观赏月亮山。开始是一个小小的月牙儿,随着大巴缓缓向前开,小月牙儿变成了上弦月,上弦月变成了满月我们便到达了月亮妈妈农家饭店。大人们上了阁楼,我们五个小朋友经跑到农田里去了。我们看见农民伯伯和两个小孩在扔秧,我们也跑过去帮他们扔秧!真好玩!
午饭后,我们驱车去游漓江,我们穿过了西街,到达了漓江边,然后,坐上游轮,坐上了游轮不久,天色暗淡,一阵狂风暴雨后,导游说:“你们真有运气,看到了漓江最美的一面‘烟雨漓江’。”我们冒雨观赏,只见游轮在清可见底的漓江上缓缓行进,一簇簇的凤尾竹沿着江岸生长,将江水装扮得如一个小女孩一样清秀。“人在画中游”,大概就是指此吧!山依着水,水傍着山,江水在重山之间蜿蜒前行,将山倒影深深得拥入自己的怀抱。山因为水而更加青翠,水缘于山而愈发秀美。这便是漓江两岸的异样风情。人们常说:“张家界游山,桂林玩水!”。此话说得真不错,若没了漓江水对两岸的滋润,则桂林的山便会黯然失色。
篇6: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作文:黄山
我观赏过白雪皑皑的长白山,游览过峰峦雄伟的衡山,却从没有看见过黄山这样的山。黄山的山真多啊,在154平方公里的面积上群峰耸立,一座紧挨着一座,千峰竞秀;黄山的山真高啊,一座座山峰拔地而起,气势磅礴,其中天都峰、莲花峰等都达到了1800米以上;黄山的山真奇啊,仙桃石好像是从天上飞来的一个大桃子,落在山顶的石盘上。一座陡峭的山峰上,有一只猴子两只胳膊抱着腿,一有动不动的蹲在山头,望着翻滚的云海,这就是有趣的猴子观海。还有很多有趣的石头呢!有的山峰如栩栩如生的莲花,有的山峰像一条巨大无比的巨鲸,有的山峰似活灵活现的猴子……奇峰罗列,形态万千。
我欣赏过诡秘的阿里山云雾,目睹过神奇的泰山云海,却从没看见过黄山这样的云雾。黄山的云雾真白啊,白得就像是一个轻纱,又犹如白雪皑皑的雪花,那么洁净,那么润泽,那么晶莹剔透;黄山的云海真奇啊,每当日出之前,山谷之中就雾起云腾,铺天盖地而来,似海却不是海,如烟却又不是烟,偶尔来一阵风,云雾翻滚,变化万千。有的像绵羊;有的像蝴蝶;还有的像一位道法高深的仙人驾着云雾赶往前方。这时,奇峰、怪石、古松等都在云海之中若隐若现,这景色真是叫人感叹不已,当太阳升起,顿时,霞光万道,云雾就变得五光十色,绚丽多彩;黄山的云雾真长啊,就像是一张大屏风把整个天地都笼罩起来似的,白茫茫的一片,让你向东望不到头,向西也望不到尾,这气势颇为雄伟。真是“绵绵长飘三万尺,疑是银河降人间”啊!
这样的雾围绕着这样的山,这样的山弥漫着这样的雾,再加上道上奇石怪异,山间灵泉沐浴,让你仿佛置身于“人间仙境,世外桃源”之中,难怪人们无不惊叹:“天下名景集黄山”!
篇7: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集
1 《观潮》教案
学习目标:
1. 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
3. 搜集有关钱塘潮的资料,了解大自然的神奇。
学习重难点:
理解生字新词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
课前准备:
1. 多媒体课件。
2. 课前搜集有关钱塘潮的资料。
课时安排:
二课时
(一)
一.导入新课
1.启发谈话。
2.课件播放钱塘江大潮录像。
二.学习新课。
(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 同桌对读生字词。
2、 抽读生字卡,师正音。
(二)导学课文,理解字词。
1、 学习第3自然段,结合句子理解字词,并指导朗读。
① 听师朗读第3自然段,勾出带有生字的词语。
② 读后提问。
③ 理解词语:人声鼎沸 。
④ 总结学法:(小黑板出示)。
2、 用同样的方法学习4、5自然段中的生字新词(2分钟)。
① 同学们还有哪些生字新词不能理解?
② 师答疑。
3、 同桌互相检查这些生字新词是否都理解了。
4、 教师抽查并总结。
(三)析字形,写生字。
1、 学生找出难写或易写错的字,大家分析,老师在黑板上板书示范。
2、学生练习,将黑板上的字一个写一遍,再分小组评议,说说你认为谁的哪个字写得好,好在哪里,<或谁的不好,该怎样改>,引导学生鉴赏。
三、 作业:
1、 抄写生字。
2、 朗读课文。
(二)
一. 激趣导入,引出壮观
1. 谈话,板题。
2. 理解“观”的意思,引出“天下奇观”。
3. 导入3、4自然段。
二、观看录像,感受壮观 。
看看画面,听听声音,感受这一天下奇观。
三、小组合作,感悟壮观
1. 谈话激发学习兴趣。
2. 合作学习提示:a.你喜欢文中的那一句,为什么?你能把你喜欢的这句话读的让你们组内的同学也喜欢上它吗?b.你在学习中有什么问题,你们小组是怎样帮助你解决的?c.通过小组合作,你都学懂了些什么?
3. 组建合作小组
4. 组内合作学习
5. 反馈合作成果,构建全体读书感悟氛围。
6. 引导小组感悟。
a.朗读文中描述大潮的句子;
b.课件展示描述的情景;
c感情朗读。
四、听听读读,发现作者观潮顺序
1. 范读课文,听后练习。刚才大家很有感情地朗读了这些描写潮水的语句。不过,把“观潮”的顺序给打乱了。其实,作者写得可有顺序了。下面,我们就先来做一个听的练习。
听老师读这段话(出示),看谁本事大,能听清作者是用哪些词语把这四处的描写给连接起来的。待会儿,请你把听到的词语写下来。
师读生听: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大多高的白色城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2. 感悟发现:作者是按从远到进顺序来描写潮水的;抓住了大潮的声音和大潮的变化描述出了大潮的雄伟壮观。
3. 齐读课文,感受壮观。
五、思路引导,背诵壮观
1. 出示思路提示句子
2. 出示音乐、画面,激发背诵兴趣
3. 评价:背诵得多有感情啊!我们仿佛站在钱塘江畔,和作者一起感受到潮水越来越近,声音(越来越响),浪头(越来越高),气势(越来越大)。钱塘江大潮真不愧为(天下奇观)!我们为之自豪,为之(骄傲)!
六、创设情境,运用语句
1.积累词汇
今天,我们学习的两个自然段里,词语非常丰富,你们想不想把它们积累起来?听老师说词语的意思,看谁的反应快,老师语音刚落,就能很快地站起来说出哪个词语表达了这个意思。 (人声鼎沸、山崩地裂……)
2.运用词汇
看得出,同学们在阅读课文的时候,还挺注意词语的积累,不过,会不会用了 呢?咱们来自我检验一下,我这儿有一段话,可是不完整,你们能不能在括号中用上今天学到的词语,使这段话表达得清楚通顺呢?师出示一段话:
今天,我去海宁观潮。潮来之前,江面上( )。可潮来时,却一浪一浪( ),一浪一浪( )。湖水声犹如( ),海堤上尽管( ),但竟听不出他们在说些什么。渐渐的,潮过去了,消失在( )的地方。
(学生分四人一小组讨论,然后选派一代表报告)
3. 师生共同评价
七、全课小结。
2*雅鲁藏布大峡谷
教学目标:
知识:1、了解雅鲁藏布大峡谷的自然生态情况,感受大峡谷的壮丽奇异之美。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情感:读课文,想画面,感受大自然的神奇。
教学重难:
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观潮》一课向我们呈现了一种壮丽的美,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雅鲁藏布大峡谷,看看那里是怎样一道风景线。
二、初读,感知全文。
1、出示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图片,感受它的美、险、奇。
2、初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不添字,不加字。
3、抽读课文,检查预习情况。
4、说一说,听了、读了课文对雅鲁藏布大峡谷的介绍,你觉得哪个词最能体现它的特点?再读读课文,看看有没有合适的字?
梳理归纳出“壮丽”“奇异”
5、默读全文,找一找课文哪个自然段的内容在写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壮丽。哪些段落在写它的奇异。
壮丽( 2自然段 ) 奇异( 3-4自然段 )
三、再读,感悟全文。
1、齐读2自然段,读一读,哪些句子最能说明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壮美。
海拔:3000米 长5044米 平均深:2268 6009
从这些数字中,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了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壮观。这种方法叫--列数字。
2、除了列数字外,作者还运用了做比较的方法,找一找在哪儿?
“美国的科罗拉多大峡谷……一争高下”(齐读)通过对比你发现了什么。你想说什么吗?
3、指导朗读,强调气势。
4、齐读3-4自然段,找一找,你认为哪些现象最能体现出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奇异。
奇异:山异 (热带雨林、冰川)
水异(涓涓细流、滔滔江水)
生物的多样性
5、指导朗读:
6、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发现,是意味着什么呢?齐读5自然段。为什么说它是上个世纪人类最重要的地理事件之一呢?大家交流资料,了解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历史意义。
四、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3、 鸟的天堂
(谢家湾小学)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 初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教学准备:
1. 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2. 有关榕树的资料、图片、作者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课题导入,激发兴趣。
1. 齐读课题。看到这个题目,你有什么想法?(鸟栖息的地方,鸟的乐园、有很多鸟……发挥学生想象。)
2. 这个鸟的天堂在哪儿?你知道吗?(一棵大榕树)
3. 介绍资料:这棵大榕树在哪儿?结合你课前查找的资料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吗?(这棵大榕树在广东省新会县的天马河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了,每年都长出许多气根,从树枝上倒挂下来,钻进土里,过些日子又长出新的枝干来。这样不断生长,它已长成了榕树林,占地达16亩。被当地人称为“神树”。“天堂中的乐园”。又因为上面栖息着许多鸟,被人们称为“鸟的天堂”。)
4. 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巴金爷爷去看一看那棵独特的大榕树。
二、自由读课文,掌握生字新词。
1. 指名读文,读准字音。
2. 投影出示练习:选择带点字的正确读音。
3. 自学生字,掌握字形。
重点指导:
梢:形声字,与“稍、捎”区分。
暇:左边是“日”,注意与“瑕”区分。
4. 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借助工具书解决。
灿烂:光彩鲜明耀眼。
陆续:前前后后,时断时续。
展示:明显地表现出来。
留恋:舍不得离开。
不可计数:没有办法来计算,形容数量很多。
应接不暇:形容人或事情很多,接待、应付不过来。暇:空间。文中指鸟太多,看不过来。
三、理清文章的脉络。
1. 默读课文,思考:巴金爷爷几次经过鸟的天堂?看到的景象有什么不同?
2. 汇报交流。
学生甲:作者两次经过鸟的天堂,第一次看到的是大榕树,第二次看到了许多鸟。
学生乙:课文5-9自然段写的是作者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时的情景,10-13自然段写的是第二次经过时所见到的情景。
3. 理清课文的脉络。
(1) 作者是按游览的顺序写的。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2) 学生汇报:
课文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1-4)作者和朋友划船出去游玩。
(5-9)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见到的景象。
(10-13)第二次经过鸟的天堂见到的景象。
(14)作者对“鸟的天堂”的留恋和赞美。
四、分小组合作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大榕树的奇特和美丽,众鸟纷飞的景象。
2. 学习作者动静结合的描写方法。
3. 有感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段落。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
1. 导入:请同学们先听一段乐曲,听后说一说你有什么感受?(播放《百鸟朝凤》录音带。鸟很多,鸟的天堂--板书。)
2. 这节课,我们就和巴金爷爷一起去广东新会县天马河上一个被人们称作“鸟的天堂”的地方去看一看,巴金爷爷两次去鸟的天堂,看到的景象截然不同,第一次看到的是(学生接:大榕树),第二次看到的是(学生接:鸟)
3. 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快速阅读课文,体会一下榕树给你什么感受?鸟儿又给你什么感受? (榕树--大、茂盛;鸟--多、欢快)
二、重点感悟。体会榕树的奇特美和群鸟纷飞时的壮观景象。
(一) 请同学们选择你喜欢的部分,抓住重点词句深入体会,体会后放出声音有感情地朗读出来。用朗读的形式加以汇报。
(二) 汇报交流。
大榕树:
1. 大
学生甲: 有机会看清它的真面目,真是一株树,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
(1) 汇报读,其他同学听读:哪儿读得好?为什么?你听出了什么?从哪儿听出来的?(从不可计数体会出枝干数目很多,说明树很大。)
(2) 重点体会“真”字。
两个“真”有什么不同呢?听老师读,体会一下。
出示投影:
学生体会出:第一个“真”意思是本来的,实际的。第二个“真”指的是确确实实。应读出惊叹的语气。
学生乙:枝上又生根,有许多根直垂到地上,伸进泥土里。
(3) 重点体会“又”字。指树根很多。
出示图片:谁来指一指哪些是气根?(体会根上生枝,枝上又生根,独木成林的景观。)
学生丙:一部分树枝垂到水面,从远处看,就像一棵大树卧在水面上。
(4) 体会“卧”字。(树占地面积大。)
(5) 这株大榕树占地面积有多大呢?谁查找到了这方面的资料?(学生答:一万多平方米。)
(6) 课下大家丈量了操场和教室的面积,大家计算一下:合几个操场?几个教室?(结合具体情况请学生作答。)
(7) 经过换算,你有什么感受?(简直太大了。)
2. 茂盛。指名读句,谈体会。
学生甲: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的上面,不留一点缝隙。(不留一点缝隙,说明树叶多。)
(1) 重点体会“推”。请同学们演示,说明叶多而密。
学生乙:地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树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
(2) 重点体会“颤动”。
同学演示,体现微微地动态。
(从中我们体会到榕树的生命力非常茂盛。)
学生丙:从对大榕树特点的描述中,我们看出作者不禁在内心深处发出感叹: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3. 看录像:榕树的大与茂盛。
4. 请学生反复朗读这部分内容,突出重点词句,体会榕树的特点,在读中表达出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感受。
5. 请学生画板画,体现榕树大而茂盛的特点。
鸟
1. 播放课件录相:“群鸟纷飞”的场面。使学生形象地感受这部分的动态美的描写。
2. 导语,让我们走进课文,欣赏热闹的场面。请你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尽情地感受这部分所描绘的美。
3. 再次默读课文,思考:从哪些重点语句中能够体会出这里的鸟儿多?
4. 学生汇报。
我们继续拍掌,树上就变得热闹了,到处是鸟声,到处是鸟影。(两个“到处”说明鸟很多。)
我注意地看着,眼睛应接不暇,看清楚了这只,又错过了那只,看见了那只,另一只又飞起来。(应接不暇的意思就是说人或事情很多,接待,应付不起来。在课文里是说鸟太多了,眼睛看不过来了。)
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有的……有的……有的,说明鸟的姿态很多,种类也很多。)
一只画眉鸟飞了出来……站在一根小枝上兴奋地叫着,那歌声真好听。(体会到鸟儿很欢快,快乐地叫着。)
5. 教师借机指导,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那么,请大家想象一下,树上还有什么姿态的鸟呢?(学生发散想象。)
6. 看到这么一棵奇特的榕树,领略到树上鸟儿欢腾的场面,作者又发出了怎样的感叹呢?
学生齐读(投影出示)
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7. 教师追问:
(1) 从这句话中,你发现了什么?(第一个鸟的天堂有引号,而第二个则没有。)
(2) 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呢?有什么不同的含义吗?
(第一个鸟的天堂指的是这棵大榕树,第二个鸟的天堂指的是真真正正鸟的天堂。鸟儿在这里栖息繁衍,过着幸福的生活。)
8. 配上欢快的音乐,把美术课上画的小鸟,“放飞”到大榕树上。
9. 再读课文这一部分,体会热闹欢快的场面。
三、了解榕树成为鸟的天堂的原因。
1. 什么原因使这棵大榕树成为了“鸟的天堂”呢?
2. 学生根据查找的课外资料或其它知识加以介绍分析。
3. 小结:榕树的枝繁叶茂为鸟类提供了生存空间、食物、水分,当地的居民爱鸟、护鸟,同时鸟的粪便成为榕树生长的有机养料。使这棵榕树长得愈加的繁茂。
四、思维拓展,深化主题。
1. 播放“鸟的天堂”的完整课件。
2. 出示思考题:
请你以导游或小鸟儿的身份,向游人介绍这里的景象。介绍的形式可以自由选择。如写导游词、写诗,顺溜……。
3. 学生分头准备。
4. 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学习的感受。汇报交流。
五、总结全文。
大榕树被大自然赋予了旺盛的生命力,成为了鸟的天堂。作为人类也要保护动物。保护环境,保护大自然。
附:板书设计
4*火烧云
一、学习目标:
1、学会生字新词
2、通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晚霞的美丽,多姿多彩。激发学生观察大自然的兴趣,培养想象能力。
3、学习作者抓住火烧云颜色和形状的变化进行观察的方法。学习积累作文素材.
4、初步了解萧红及她的《呼兰河传》
二、教学重点:
通过语言文字的学习,了解火烧云颜色和形态的变化,学习作者的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三、教具准备: 1、CAI 课件
2、学生自学生字词,熟读课文。
四、课时安排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牐犓知道,火烧云指的是怎样的云呢?
牐犂鲜Υ来了火烧云的投影片,请大家看一看。
牐犓来说说,火烧云是怎样的。
牐犑樯嫌幸痪浠懊栊吹木褪峭队捌上的情景,你能把它找出来吗?
牐牰、自读课文,理清顺序。
牐犌胪学们自由轻声读课文,边读边找出描写投影片上情景的一句话。找得快的同学,再想想看: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火烧云的?(划出表示描写顺序的词语)
犘〗幔鹤髡呔褪前凑铡吧侠戳恕⒈浠着、下去了”这样的顺序来写火烧云的。
牐犎、学习第一部分课文。
牐牷鹕赵粕侠词笔窃跹的情景呢?课文的第一小节告诉了我们。请同学们试试看,能不能把这段课文读通顺,读流利呢?能把这段课文读通顺,读流利的同学再想想看,这段课文读的时候要读出什么。
牐犞该读。评价。
牐犘〗幔夯鹕赵粕侠戳耍满天霞光,多新奇呀!多有趣呀!我们要读出新奇,读出有趣!学生练读。
牐犓摹⒀习第二部分课文。
牐1、快速阅读课文第2-6节。
牐犗胍幌耄课文是从哪两方面来写火烧云的变化的?
牐2、学习写颜色的这一部分课文。
牐犠髡咝椿鹕赵频难丈,共写了哪些颜色?
牐犇慊鼓芩党銎渌颜色吗?
牐犝饷炊嘌丈,真是太美了,你能用一个成语来归纳吗?
牷鹕赵莆宀淑头祝绚丽多彩。这些颜色是如何变化的呢?你能用一个词语把这些表示颜色的词语连起来吗?连起来读一读,你就知道火烧云的颜色是怎样变化的了。一般同学可以参照书上的办法连连看。
牐犔乇鸫厦鞯耐学动脑筋想想看,还可以怎样连。
牐犘∽樘致郏交流。
牐3、学习描写形状变化的这部分课文。
牐牷鹕赵频难丈绚丽多彩,并且变化极快。那么它的形状又是怎样变化的呢?
牐犚读
牐牳詹爬鲜和同学们一起朗读了描写火烧云形状变化的这一部分课文,通过朗读,我们知道了作者是按照“出现了什么?什么样儿的?怎样变化的?”顺序来写火烧云形状变化的。下面,老师就请同学们按照这个顺序把火烧云形状变化的过程分别说说看。联想丰富的同学,还可以加进自己的联想来说。
牐犘∽樘致郏交流。
牐犞该说。(挑你最感兴趣的说。)
牐犝馐笨罩杏殖鱿至耸裁矗浚ㄇ胪学们看课件)什么样儿的?怎样变化的?(调投影仪的焦距)
牐犞该说。谁能比他说得更好?
牐犝馐碧炜罩杏殖鱿至耸裁矗浚ㄇ胪学看课件)什么样儿的?怎样变化的?
牐犌胪学们仔细观察,然后仿照课文中的写法,把观察到的写下来好吗?
牐犌爰父鐾学上台交流。
牐牷鹕赵菩巫吹谋浠是这样多,这样快,你能用一个成语来概括吗?
五、学习第三部分课文。
牐牷鹕赵葡氯ナ庇质窃跹的情景呢?
牐犉攵痢U乙桓龃视锢此邓悼础
牐犂斫猓夯谢辛锪
牐3、总结全文。
牐牷鹕赵普馄课文,按照“上来了、变化着、下去了”这样的时间顺序,着重写了颜色和形状的变化。火烧云上来时作者写霞光主要是抓住静态来写的,火烧云的变化,作者主要是抓住动态来写的。
牰静结合,写得多美丽,写得多生动啊,把我们带到了一个童话般的境界之中。我希望同学们能认真体会作者观察之细致,想象之丰富,写法之巧妙。
四、课堂总结
作者是怎样观察火烧云的?你从中学到了什么?
这篇课文描绘了晚饭后火烧云从上来到下去的过程中颜色和开头的变化。晚霞是美丽的,古人有话云:“最美不过夕阳红”“莫道桑榆晚,云霞尚满天”,这些都是夸赞落日晚霞之美。同学们可以亲自观察,通过切身实地的感受,你会发现大自然的美丽是令人惊叹的!
这篇文章是以一个孩子的口吻进行描述的,这个孩子就是儿时的萧红,萧红又是谁呢?下面则简单介绍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萧红以及对她影响极深的呼兰河。引发孩子们对这位作家的喜爱,并从而试图去阅读她的作品。
五、布置作业,观察并描写晨雾
语文园地一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关于观察,勇于交际的能力。
2、通过习作训练,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3、通过我的发现教学,培养学生边读边想象的习惯。
4、积累对联。
5、通过趣味语文教学,培养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
目标重难点:
习作练习及培养学生边读边想象的能力。
教学时间:4-5课时
教学过程:
一、口语交际及习作
(一)口语交际
1、生自由读要求,思考:本次交际的内容是什么?(交流各自了解的自然奇观)
2、生自由分组交流。师提示:要说清这个自然奇观在哪里?奇在何处?最好能说出奇观是怎么形成的。
3、生推荐生一名参加全班交际。
4、全班交流,师生注意评价。生可以提问,也可补充,还可以讨论。
5、全班评议。
(二)习作
1、生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围绕自己游览过或了解到的一处自然景观,写一篇习作。
2、生审题,确定自己想写的内容。
3、生与同桌同学交流。
4、生拟定草稿。
5、师初评:
(1)语句通顺。
(2)没有错别字。
(3)有条理,有顺序。
(4)有重点、清楚地介绍。
6、生根据提示,四人小组评议。
7、定稿,抄习作。
二、我的发现
(一)生读对话,反复读。思考:这段对话告诉我们什么?
(二)生反馈
(读文章,边读边想象,能在头脑中形成画面。)
(三)师生共同再读《观潮》,边读边想象,争取在头脑中出现画面。
(四)总结
三、日积月累
(一)生自由读,思考:
这些句子有什么特点吗?
(二)生反复读,背自己最喜欢的。
(三)生上台表演。
(四)师生齐读,再背。
四、趣味语文
(一)
好读书,不好读书。
好读书,不好读书。
1、生试着读,看应该怎么读。
2、生读后,思考:这样读有什么意思?哪种读法更有道理。
3、师生小结。
4、再读。
(二)
1、生自由读,分析每种读法的意思。
2、师生再读。
3、生收集其它这样的例子。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案]
篇8: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测试题
一、我会拼,还会规范漂亮地写出词语来!
báowùɡuīlǜfènɡxìhuīfùlónɡzhào
二、我能把下面的生字和相应的拼音连起来。
mùjiǎnɡxiáhuìdǐnɡyìhūmàitánmiào
桨穆卉暇屹鼎脉惚庙檀
三、我会把下面的词语补充完整,还能把字写漂亮!
____崩____裂____容____疑____秘____测神来________
涓涓________________苍苍____姿____态________飞瀑
四、我知道要把这些字先换个部首,组成新字,再组词。
沸____杆____()梢____()
栏____()滔____()津____()
蓬____()你____()
五、我积累了许多好词好句,让我展示一下吧!
雾锁()山锁(),天连()水连()。()本无忧,因()皱面。()原不老,为()白头。我还能写多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我认真阅读《观潮》选段,我会按文后要求答题。(15分)
午后一点左右,从原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象闷雷滚动。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潮来了!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看不出有什么变化。过了一会儿,响声(),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逐渐(),(),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浩浩荡荡地();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1按课文内容填空。
2以上两段文字,是作者通过由____而____地观察,描写的是(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头过后)的景象。(请用√划出来)
3快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你一定行!2
渐渐()抖动()好像()飞跑()
4文中画——的句子是一个打比方的句子,它具体形象地描述了近看钱塘江大潮______。(只填序号)
①所看到的景象。②所听到的声音
③所看到的景象和所听到的声音。
5读了以上文段,我想说说读后的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篇9: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测试题
一、读拼音,写词语。(一定要注意书写规范哦!)
1.轻轻荡漾的cháoshuì()掀起的浪花像zhànfànɡ()出一朵朵美丽的花,
zīrùn()着这片几近干涸的土地。
2.qiáo(),几位同学正在小jìn()边xīnshǎnɡ()那些五yán()颜六色的花儿呢!
二、按要求,完成下面词语练习。
1.照样子写词。
(1)AABB式词语如:纷纷扬扬
(2)“××如×”结构的成语如:水平如镜
2.在语境中写成语。(至少写三个)
(1)走在秋天的原野,迎着凉爽的秋风,望着瓦蓝的天空,此时你禁不住想起哪些成语?
(2)在《桂林山水》一文中,写到桂林的山时用了哪些四字词语,请写出几个。
(3)如果让你描写一下北国的雪,你会想到哪些四字词语,(可以描写雪的任何一方面的特点)写出几个。
3.在下面括号内填写上适当的词语。
()的大海()的秋色
()的桂林()的天门山
三、用合适的关联词,串联下面的句子。
1.下雪的声音用耳朵去倾听。下雪的声音用心去感受。
2.秀秀经常出去旅游。秀秀的知识面很宽。
四、将下面句子补充完整,并按根据提示仿写句子。
1.大海睡着了,她抱着,她背着,那轻轻的潮声啊,是她熟睡的鼾声。
请以“小溪”为描写对象,写几句类似的句子。
2.那种叫“红玫瑰”的葡萄,紫中带亮,圆润可爱,活像一串串紫色的。
请以“高粱”为描写对象,写一句类似的句子
3.遥望洞庭山水翠,。这首诗中用到了的修辞手法,我还知道一句古诗中也用了这种修辞,它是:,。
4.我看见过波澜壮阔的,欣赏过水光潋滟的,却从没有看见过漓江这样的水。
5.用上加点的词语,你也来写一个句子。
我看见过,欣赏过,却从没有看见过。
五、在情境中完成下面对话练习。
秀秀姑娘:我最喜欢出去旅游。
小笔杆:我也是,但我爸爸妈妈老说我小,不愿意让我出去游玩。你说我怎么办呀?
秀秀姑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笔杆:对了,听说田螺姑娘你到过很多地方旅游,快给我说说嘛!
秀秀姑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秀秀姑娘:如果你爸爸妈妈带你出去游玩,你最想到哪儿去呀!
小笔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超级创意。
妈妈的生日要到了,小号角准备制作一张卡片送给她妈妈,因为小号角的妈妈也经常带他出去观光旅游,所以小号角特别想制作一张以名胜风景为背景的生日贺卡。小朋友们,你们也来设计一张风景贺卡,再写上两句祝福的话,然后送给自己的妈妈,好吗?
有兴趣的小朋友不防用彩笔来精心地打扮自己的卡片哦!
游玩第三站:阅读珍宝岛
七、回忆课文内容填空。
1.雪,滋润着大地,隐蔽着满野的,一旦它融化了,的春天就来了。下雪的声音,。(《下雪的声音》)
2.我爱这,因为秋天表示着,也意味着。(《秋色》)
3.默写李白的《望天门山》。
4.《望洞庭》是(朝代)诗人在被贬途经月夜遥望
时写的。洞庭湖位于(省份),是我国第大淡水湖。
5.学了《桂林山水》一文,我明白了桂林山的特点是,水的特点是
其中这一句描写桂林水的句子,我现在还记忆犹新。
八、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西双版纳
在云南境内有一颗耀眼的“绿色宝石”,它就是我国最大的热带植物宝库——西双版纳。
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古木参天,藤萝蔽日。这里的望天树高达七、八十米,是名副其实的“森林巨人”;古椿树粗壮高大,就是几个人拉起手来也围不拢。这里还有重量惊人的黑黄檀;有钢铁一样硬的铁力木……
在西双版纳,一棵树往往就是一片森林、一座空中花园。一棵千年的大椿树,光它的气根就有二三十根。那些气根悬生在大树枝干上,直插泥土,简直就像是一根根粗壮的支柱,很难分得清哪里是主干,哪里是气根。远远望去,一棵树就是一片森林。另外,在那些高大的乔木或油棕上,往往有几十种乃至上百种依附植物。每逢春天,许多依附植物能够开出鲜艳的花朵,红的、黄的、紫的……争奇斗妍,一棵树就是一座空中花园。
西双版纳的植物不但姿态万千,而且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油棕被称为“世界油王”,扁担藤简直就是一座座“天然饮料厂”。当你口干舌燥的时候,只要用刀砍断一根扁担藤,清甜可口的汁水就会像喷泉一样流出来。这里的黑心树是难得的“木材仓库”。这种树不怕砍,不怕伐,只要留下一段树桩,很快就会萌生出许许多多的嫩芽,两三年的功夫,这些嫩芽就能长成10来米高、比碗口还粗的大树。
千百年来,生活在西双版纳的人们十分爱惜这块“绿色宝石”,使它永远放射出耀眼的光芒。
1.用“~~~~”画出文中的过渡句。用“______”画出二、三、四自然段的中心句。
2.填空。
(1)西双版纳被人们誉为“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
(2)能成为“一片森林”的树是_______;就像“一座空中花园”的树是__________。
(3)西双版纳的植物中含油量最大的是____________;作者把“扁担藤”比作_________,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黑心树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果让给美丽的西双版纳设计一条广告宣传语,你会怎么设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习作表达。
秀秀姑娘:小朋友们,其实外面的风景固然秀美,但我相信你的家乡也一定很美吧!你们那儿有哪些独特的习俗和优美的风景呢?快拿起笔写一写。注意要把你觉得最最有特色的,最美的景观写下来就好了!
参考答案
一、1.潮水绽放滋润2.瞧径欣赏
二、1.(1)示例:大大方方仔仔细细;(2)示例:守口如瓶力大如牛2.(1)示例:秋高气爽天高云淡一叶知秋(2)示例: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怪石嶙峋(3)示例:○2银装素裹洁白无垠鹅毛大雪3.略
三、1.与其……不如2.因为……所以
四、1.明月星星2.珍珠3.白银盘里一青螺4.大海西湖
五、略
六、略
七、1.鲜丽的色彩花花草草一个绚丽春天的序曲
2.绚丽的秋色成熟和繁荣丰收和欢乐
3.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4.唐刘禹锡唐代刘禹锡洞庭湖时,洞庭湖湖北省二
5.静、清、绿;奇、秀、险
八、1.过渡句:西双版纳的植物不但姿态万千,而且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中心句:二、三、四自然段的起始句。
2.(1)“绿色宝石”“植物宝库”(2)大椿树高大的乔木或油棕(3)油棕“天然饮料厂”只要用刀砍断一根扁担藤,清甜可口的汁水就会像喷泉一样流出来。生命力强盛
3.略
篇10: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测试题
一、看拼音写词语。(8分)
lǒng zhào róng shù guī lǜ dǐng fèi
( ) ( ) ( ) ( )
zhào yào héng guàn huī fù fèng xī
( ) ( ) ( ) ( )
二、比一比,组词。(8分)
拢( )呈( )沸( )潮( )
笼( )程( )佛( )嘲( )
拦( )假( )奖( )捎( )
烂( )暇( )桨( )梢( )
三、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词。(6分)
( )的红霞( )的榕树( )的峡谷
( )地移动( )地涌来( )地照耀
四、缩写句子。(8分)
1、我们尽情地欢呼祖国的早晨。
2、聂卫平在陈毅的鼓励下刻苦训练。
3、壁画上舞女的衣衫轻轻飘荡。
4、我又一次走进王大伯的桃园。
五、改正下边的病句。(10分)
1、爱迪生发现了电灯。
2、我们学校门前有高大的一棵杨树。
3、我们要节省用水。
4、街道上静悄悄的,车辆行人来来往往。
5、我们班功课最好的成绩最优秀的同学是小宇。
六、判断下列句子哪些是比喻句,在括号里画“√”(8分)
1、小鸟在枝头叫着,那声音就像一支乐曲。( )
2、榕树正在茂盛的时期,好像要把它的全部生命力展示给我们看。( )
3、只有无数的树根立在地上,像许多根木桩。( )
4、书本是我的老师。( )
篇11: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测试题
一、积累运用。
1.看拼音,写词语。(10分)
fán nǎo sù zào chóng gāo sī niàn qīng luó
( ) ( ) ( ) ( )( )
zǐ páo jìn tòu zhāo xiá bēi huān lí hé
( ) ( ) ( ) ( )
2.比一比,再组词。(8分)
廷( )尝( )涌( )桂( )
挺( )赏( )诵( )挂( )
3.用直线把词语搭配起来。(4分)
明丽的 新苗 悄悄地 吟诵
茁壮的` 感情 低声地 前进
美好的 空气 衷心地 祝愿
清新的 阳光 飞速地 珍藏
4.词语积累。(5分)
(1)把下面的词语补充完整。
( )( )小路 ( )( )不离 手足( )( )
(2)在这一单元的学习中你还积累了哪些好词?请写下来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修改病句。(6分)
(1)在教室里专心听教师讲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陆游是位热爱祖国的爱国主义诗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妈妈买了苹果、梨子、桔子和水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把诗句补充补充完整。(7分)
(1) __________________ 思君不见下渝州。
(2)遥望洞庭山水色, __________________ 。
(3)秋风如同柔韧的 _________ ,把田野 __________________ 。
(4)人有 _________ ,月有 _________ ,此事 _________ 。 _________ , _________ 。
二、课内阅读(10分)
1.笔尖飞舞,
那是春蚕悄悄地编织理想的丝线;
笑语盈盈,
那是甘露轻轻地撒向茁壮的新苗。
在上面的诗句中,“春蚕”是指 _________ ;“茁壮的新苗”是指 _________ 。
2.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诗句出自哪位诗人之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婵娟”指 _________ 。这句话的意思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三、课外阅读(20分)
芭 蕉
春天,两鬓斑白的女教师,带着一群活泼可爱的小学生在校园的一角栽下了一株芭蕉苗。
当秋风送爽的时候,芭蕉成熟了。老师领着学生采下丰硕的果实,留下了已经憔悴(qiáo cuì)的芭蕉。
不久,从芭蕉根部生出了几个浅红的嫩芽,嫩芽又渐渐长成了小芭蕉。小芭蕉越长越茂盛,而老芭蕉却越来越憔悴,终于完全枯萎了。学生们跑进了老师办公室,伤心地说:“老师,老师,老芭蕉病得很厉害。”正在备课的老教师摘下眼镜,抬起头来和蔼地说:“那是因为它身上的养分都输送给小芭蕉了。”“那老芭蕉心里一定不好受吧!”老教师深情地望着学生们,肯定地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一个静静的夜晚,老教师坐在案前批改作文。她翻开一个本子,只见上面写道:“我们的老师就像老芭蕉,我呢,是一株嫩嫩的小芭蕉。”又翻开一页,上面写道:“我长大也乐意做一个老师,用自己的心血哺育更小的小朋友,就像老芭蕉一样。”老师读着读着,不觉眼眶湿润了。
1.请从下面的四句话中选择一句最合适的填到文中横线上。(只填序号)(2分)
⑴芭蕉不是人,心里怎么会不好受呢?
⑵是啊,老芭蕉太可怜了!
⑶不会,她心里一定很快乐!
⑷唉,为了下一代的成长,她无可奈何呀!
2.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6分)
干燥( ) 呆板( ) 枯萎( )
3.请写出三个描写秋天景色的词语。(3分)
例:秋高气爽
_________ 、_________
4.这篇短文是把老师比作 _________ ,把学生比作 _________ 。(4分)
5.用“ _________ ”划出文中描写芭蕉样子的句子。(2分)
6.你认为还可以把你心目中的老师比作什么?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习作(30分)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秋天,因收获而美丽。你笔下的秋天又是什么样子的呢?请拿起手中的笔写一写吧。题目自拟。
篇12: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测试题
第一部分: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35分)
一、我会拼,还会规范漂亮地写出词语来!5
báowùɡuīlǜfènɡxìhuīfùlónɡzhào
二、我能把下面的生字和相应的拼音连起来。5
mùjiǎnɡxiáhuìdǐnɡyìhūmàitánmiào
桨穆卉暇屹鼎脉惚庙檀
三、我会把下面的词语补充完整,还能把字写漂亮!8
____崩____裂____容____疑____秘____测神来________
涓涓________________苍苍____姿____态________飞瀑
四、我知道要把这些字先换个部首,组成新字,再组词,千万别弄错哟。8
沸____杆____()梢____()栏____()滔____()津____()蓬____()你____()
五、我积累了许多好词好句,让我展示一下吧!4
雾锁()山锁(),天连()水连()。
()本无忧,因()皱面。()原不老,为()白头。
我还能写多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
第二部分:阅读积累与运用(30分)
一、我认真阅读《观潮》选段,我会按文后要求答题。(15分)
午后一点左右,从原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象闷雷滚动。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潮来了!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看不出有什么变化。过了一会儿,响声(),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逐渐(),(),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浩浩荡荡地();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1按课文内容填空。8
2以上两段文字,是作者通过由____而____地观察,描写的是(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头过后)的景象。(请用√划出来)2
3快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你一定行!2
渐渐()抖动()好像()飞跑()
4文中画——的句子是一个打比方的句子,它具体形象地描述了近看钱塘江大潮______。(只填序号)1
4、我先用波纹线画出我最喜欢的一句话,我喜欢这句话的原因是
(2分)
5、读第一自然段,我感受到了这是一棵()的榕树。(1分)
6、读第二自然段,我感受到了这是一棵()的榕树。朗读时应读出()的语气。(2分)
7、我也要用一句话来赞美榕树。(2分)
二、我认真阅读下面的故事,然后回答问题。(16分)
弟兄俩一起出门旅行。路上,他们看见一块石头,石头上刻着几行字,上面写着:朝日出的方向走,游过一条河,遇到一头母熊,从母熊身边抢走两只小熊,然后走进山里的一所小房子,就会得到幸福。
弟弟看了,对哥哥说:“咱们去试试吧,也许会得到幸福。”
哥哥却不想去。他认为这石头上的字也许是谁开的玩笑,即使去了也到不了河边;到了河边也许游不过河;游过了河也许抢不到两只小熊;万一被母熊咬死不但得不到幸福反而白白送命;即使抢到到了小熊也许找不到小房子;找到小房子也不知道幸福是什么,或许它根本不是我们所需要的。
弟弟认为不如去试试,不费点力气干点事不能使快乐。但哥哥还是不愿去。最后弟弟去了,哥哥留了下来。
弟弟按照石头上写的去做了。结果他得到了幸福——他做了五年皇帝不过在第六年,另一个比他更强大的皇帝率兵攻打他,把他赶下了台。于是弟弟又回来了,来找哥哥。
哥哥还是老样子,不阔也不穷。弟兄俩见面,开始讲各自的经历。
哥哥说:“结果还是我对,我一直安安静静地过好日子。你虽然当过皇帝,可是你也经历了不幸。”
弟弟说:“我并不因为按照石头上写的去做了而伤心。虽然我现在不如意,但是我的生活是值得回忆的,你却连见可回忆的事情都没有。”
1、给下面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画横线)(3分)
俩(l?ngli?)费(fèìhuì)率(shuàishài)
2、请你给故事加上题目。(2分)
3、理解字的意思。(1分)
“不阔也不穷”阔:
3、看了石头上的几行字,哥哥是怎样想的?请用横线画出。(2分)
4、看了石头上的几行字,弟弟是怎样做的?请用波纹线画出。(2分)
5、你喜欢哥哥还是弟弟?为什么?(3分)
6文中哪句话对你最有启发?请端端正正地抄下来,并写写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3分)
篇13: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测试题
一、本领小展区
(一)读拼音,写词语,注意把字写美观。
róngyàoqǐméngfēngfānliúguānyìcǎi
(二)词语搭配。
1.“童年”开花2.“江水”四溅
童年江水
(三)选词填空
1.我永远()我的启蒙老师。
2.面对这动人的场面,我()地流下了热泪。
3.这么多好心人为我——一个素不相识的白血病人伸出援助之手,真是令我()万千,()的话语不知怎么说。
二、我的百宝箱
(一)诗园采风。
课外积累的描写童年快乐生活的古诗。
(二)佳句积累。
1.课文回放。
秋天,树叶在风中飘落,像()飞向我们。我们()筐,()筢,奔跑着,()着,搂树叶,堆成垛,躺在上面(),(),
坐下来挑选出那些漂亮的叶子。(),(),串成长长的彩色叶链挂在教室里,满屋洋溢着()的欢乐。
2.句子摘抄。
从本组课文中抄写自己喜欢的几句话。注意一定把字写美观。
三、句子小擂台
(一)照样子写句子。
例:那里河道特别多,横的、竖的,像蜘蛛网一样。
1.那芦苇一根根直立着,像
2.草地上片片羊群,像
3.像
(二)用带点的词语写句子。
1.因为我们的手艺不一样,所以谁做的芦叶船都能认出来。
2.我们在找新叶子时,虽然常常有意外发现,但是也少不了刺伤手脚。
3.歌声是那么悦耳,那么甜美,仿佛“自然“”在含笑着倾听一般。
(三)创意表达。
你能像《快乐的暑假》一文那样,用几句小诗写一写自己快乐的暑假生活吗?相信你一定会写得很精彩。
篇14: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测试题
第一部分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40分)
一、我能把字写漂亮(读拼音,写词语)(8分)
huīfùyījiùguīlǜbówù
()()()
kuānkuòfènɡxìhéngguàncànlàn
()()()()
二、火眼金睛,辨字组词(4分)
嘲()稍()沸()暇()
潮()梢()佛()假()
三、一锤定音(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用“√”标出)(4分)
1、在雨后的阳光下,笼(lónglǒng)罩着一层蒙蒙的薄(báobó)雾
2、马是跪着的,像等人骑上它的背,它才站起来似(sìshì)的
3、接着又来了一头大狮子,跟庙门前的石头狮子一模(mómú)一样
四、积累充值卡(将下列词语补充完整)(43分)
()天卷地横()江面风平浪()人迹()至
山崩地()人声()沸齐头()进()首东望
我还会写三个这样的词:
五、花落谁家(选择适当的词语填空)(6分)
继续陆续连续
1、下课了,我们()走出教室,到外面去活动
2、妈妈回家后,()把剩下的脏衣服洗完
3、在齐会战斗中,白求恩大夫()工作了69个小时
热闹喧闹吵闹
1、节假日时,公园是最()的地方
2、从早上七点钟,城市就开始()起来
3、上课铃响了,老师没来,教室里很()
六、小小裁判员(在正确的说法后面打“√”,在错误的说法后面打“×”)(4分)
1、《鸟的天堂》这篇课文的作者是巴金写的()
篇15: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测试题
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测试题
一、积累运用(53分)
1.用“――”画出正确的读音。 (6分)
沉浸(jīn jìn)
心血(xuè xuě)
埋怨(mái mán)
苹果(píng pín)
狒狒(fèi fú)
水獭(lài tǎ)
2、选序号填空。(6分)
A.青出于蓝
B.后继有人
C.桃李争妍
D.一鸣惊人
E.文思敏捷
聪明过人的班主任王老师自豪地说:“我们班真是人才济济。( )的小作家李平
妙笔生花,( )的小数学家张强多次获得数学竞赛第一名…… 看到这( )的班集体,
我为祖国的未来( )而感到欣慰。但愿那些默默无闻的同学也能( ),让同学们目 相看。相信同学们一定能( )而胜于蓝。”
3、我会写成语。(4分)
(1)教师节到了,我想到了赞美老师的成语:__________ ___________
(2)秋天到了,我想到了形容秋天的成语: __________ ___________
4、在古代诗歌的宝库中,有许多与月亮有关的诗句。请你把下列诗句用线连一连。(4分)
小时不识月 呼作白玉盘
峨眉山月半轮秋 江枫渔火对愁眠
月落乌啼霜满天 影入平羌江水流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5、我会用“埋怨”这个词造句:________________(1.5分)
用”埋”的另一个读音可以组词为________________。(0.5分)
6、“他望着月亮”把这个句子写具体些可以这样写:________________。(1分)
7、照样子仿写句子。(4分)
(1)秋风如同柔韧的梳子,把田野梳得井井有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苹果嚷着冷了,要穿红袄;葡萄嚷着冷了,要披紫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用修改符号修改病句。(4分)
(1)这个学期,王佳的作文水平大大前进了。
(2)大家的眼睛都集中到主席台上。
(3)我把作业本上不正确的'错别字都改正了。
(4)菜园里种着西红柿、西瓜、扁豆、茄子、苹果等各种蔬菜。
9、根据课文内容填空。(12分)
(1)在昨天与今天之间________________ ,
在现实与理想之间 ________________,
啊!教师的事业多么________________!
这句话中的两组反义词是________与________;________与________。
(2)《峨眉山月歌》一诗中写到了5处地名,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二、课内外阅读(17分)
(一)望洞庭
________________,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________,白银盘里________。
1.把诗句补充完整。 《望洞庭》是________代诗人________写的。这首诗写的是 ________季(节)的景色。(6分)
2.写出诗中的一句比喻句。(2分)
________________,这句中把________比作________。
3.加点字“未”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2分)
(二) 赏 梅(7分)
初春,正是赏梅的大好时节,素有“雪梅十里香”之称的超山,吸引了成千上万的游客。公园大门前的小山坡上,有一片梅林。朵朵白梅绽开枝头,如片片白雪。白梅有五片花瓣,洁白无瑕,给人一种纯洁高尚的感觉。进门不远,便是大明堂。在草坪的东北,有一株宋梅,四周用石栏围着。这株古梅,饱经风霜,树皮已成了铁黑色,树枝苍劲弯曲,枯枝已经不少,但枝头却稀稀落落地开着一些梅花,看来它并不服老,像要展示出自己生生不息的顽强意志。穿过大明堂,在浮香阁前的庭院里,有几株红梅,开得特别艳丽。花瓣层层叠叠,非常饱满,看了使人精神振奋。 “梅花香自苦寒来”在严酷的寒冬,梅花能够傲放枝头,不正是因为它有着顽强的精神吗?
1、给下面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把序号填在括号里。2分
“饱”的字义有:①充分;②满足;③充实,充足;④吃足了。
(1)饱经风霜( ) (2)饱满( )
2、文中 共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几种梅花。其中宋梅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4分
3、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改成陈述句。1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快乐写作。(30分)
秋天的校园一定很美,只要用你的双眼去仔细观察,就一定能写出美的文章。要求:请自定题目,题目 2分,中心 2分,段落层次(6分),练笔如下(20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篇16: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测试题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测试题
一、读拼音,写词语。(一定要注意书写规范哦!)
1.轻轻荡漾的cháo shuì( )掀起的浪花像zhàn fàn( )出一朵朵美丽的花,
zī rùn( )着这片几近干涸的土地。
2.qiáo( ),几位同学正在小jìn( )边xīn shǎn( )那些五yán( )颜六色的花儿呢!
二、按要求,完成下面词语练习。
1.照样子写词。
(1)AABB式词语 如:纷纷扬扬
(2)“××如×”结构的成语 如:水平如镜
2.在语境中写成语。(至少写三个)
(1)走在秋天的原野,迎着凉爽的秋风,望着瓦蓝的天空,此时你禁不住想起哪些成语?
(2)在《桂林山水》一文中,写到桂林的山时用了哪些四字词语,请写出几个。
(3)如果让你描写一下北国的雪,你会想到哪些四字词语,(可以描写雪的'任何一方面的特点)写出几个。
3.在下面括号内填写上适当的词语。
( )的大海 ( )的秋色
( )的桂林 ( )的天门山
三、用合适的关联词,串联下面的句子。
1.下雪的声音用耳朵去倾听。下雪的声音用心去感受。
2.秀秀经常出去旅游。秀秀的知识面很宽。
四、将下面句子补充完整,并按根据提示仿写句子。
1.大海睡着了,她抱着 ,她背着 ,那轻轻的潮声啊,是她熟睡的鼾声。
请以“小溪”为描写对象,写几句类似的句子。
2.那种叫“红玫瑰”的葡萄,紫中带亮,圆润可爱,活像一串串紫色的 。
篇17: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
一、周学习内容:
本单元以《师生》为主题,编排了《师恩难忘》《孔子和学生》两篇主体课文和一个语文天地。
二、周学习重难点:
1、生字:一类字19个,二类字3个。
2、积累:▲ 品读课文,初步体会师生间情感的珍贵。
▲ 懂得老师对自己教育时良苦用心,从而以百倍的热情投入到学习当中,回报老师的付出。
▲ 阅读“语文天地”中的名句格言。
▲ 通过“畅所欲言”“开卷有益”“初现身手”等环节的学习,再次体会师生间真挚情感。
作文:题目:《老师,我想对您说》。
训练目的:在教师节来临之际,请把你想对老师说的话写在日记里或贺卡上。
写作要求:▲内容形式不限
▲试着加入心理描写。
三、周学科融合:
初步体会师生间情感的珍贵,懂得老师对自己教育时良苦用心,从而以百倍的热情投入到学习当中,回报老师的付出。
四、周学情分析:
在本周的学习中,教育学生: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插柳之恩,终生难忘。
师恩难忘 授课时间:周ll
整 体 设 计个 性 设 计
教
材
分析课文记叙了田老师以讲故事的方式教授孩子学习古典诗词,培养孩子成长的往事,体现出他巧妙的教学方法,歌颂了老师的敬业精神,抒发了作者对老师的崇敬之情。
学法教师导法激趣导入 启发式教学
学生学法以小组合作,自学为主
学习目标1、理解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师生间情感的珍贵。
▲划出文中的重点字词。
▲懂得老师对自己教育时良苦用心,从而以百倍的热情投入到学习当中,回报老师的付出。
2、积累目标:
▲记忆文中的名句。
▲积累词语:娓娓动听 身临其境 戛然而止 引人入胜 十年树木 百年育人。
3、生字目标:兄 描 娓 姥 叨 恍 窍 畔 杖 恭
学习
重
点1、初读感知点:
▲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课文通过什么描写,表现田老师口才,文笔都很好?
▲表现了我怎样的情感?我又是怎么做的?
2、细读感悟点:
▲ 课文共几个自然段?可划分几个部分?
▲ 从哪里可以看出田老师在教学上颇费心思?
▲ 田老师爱编故事对“我”有什么影响?
▲ 通过学习课文,你明白了什么?如何感恩老师?
3、能力训练点:
▲熟读课文
▲生字:
兄 描 娓 姥 叨 恍 窍 畔 杖 恭
▲说出理解 私塾 桃李 娓娓动听 身临其境 戛然而止 引人入胜等词的意思 。
4、拓展延伸点:选一首学过的古诗,编个故事。
板书设计师恩难忘
我 田老师
描红darr; 编故事 讲故事
爱好文学 培养兴趣
课后反思
孔子和学生 授课时间:周ll
整 体 设 计个 性 设 计
教材分析 课文在概括叙述孔子的重要教育思想后,叙述了孔子和他的学生子夏的对话,表明了每个人都有优点和缺点,都需要向别人学习的道理。
学法教师导法激趣引入,感悟文理
学生学法①细读感悟 ②小组学习
学习目标1、理解目标
▲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理解课文内容,明白每个人都有优点和缺点,都需要向别人学习。
▲在心目中树立孔子的高大形象,激发对孔子的敬仰之情。
2、积累目标
▲词语目标:严谨 驰名 和颜悦色 因材施教 有教无类
▲生字目标:裕 愚 择 罗 施 嘛 谨 谦 慎
学习重点1、初读感知点
▲通过读课文,你知道孔子的教育思想是什么?
2、细读感悟点:
▲孔子是怎样收学生的?
▲文中“子夏点头称是,他明白这也是老师对自己的教育。”这句话对你有什么启发?
▲孔子受到学生敬重的重要原因是什么?
3、能力训练点:
▲表演孔子和学生的对话,体悟起人物的思想。
▲学习生字:裕 愚 择 罗 施 嘛 谨 谦
4、拓展延伸点:
读《论语》,感知孔子的思想精髓。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篇18: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
教学目标:
1、读懂习作要求,知道本次字作是写按自己心愿设立的一个节日,而不是现实中的一个节日。
2、能把设立的这个节日的原因和怎样渡过这个节日的过程写清楚。
教学重点:能把设立的这个节日的原因和怎样渡过这个节日的过程写清楚。
教学难点:想象人们怎么渡过节日的情景,交待具体。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激趣导入。
1、师:我们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节日很多,大家说说看,你知道哪些节日?
2、学生谈谈自己知道的节日名称。
3、教师相机询问节日的来历、传说或节日里的特殊活动,学生交流。
4、师:每个节日的创设无不寄托着人们的美好情感与愿望,刚才大家说到的那些节日,寄托了人们怎样的情感呢?
5、学生知道哪个就说哪个。
二、展开想象,指导说。
1、引导学生看图,让学生自己联想是要设立什么节。
(1)设立“爱鸟节”――鸟儿是人类的朋友,我们要保护它。
(2)设立“丰收节”――农民们庆祝丰收。
2、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想想还可以设立什么新的节日。
(1)学生独立思考一会儿,确定一个节日的名称。
(2)集体交流。(重点指导学生为节日取一个恰当的名字。)
(3)启发学生发现问题:要想让大家对你想设立的那个节日也感兴趣,进而赞同你的意见,你认为应该从哪些方面来介绍一下你的想法呢?
A、为什么要设立这个节日?
B、想象自己或别人怎样渡过节日的情景。(节日当天的特殊活动)
C、节日设立的意义。
3、学生练习口头表述。
(1)自己根据以上几点组织语言。
(2)四人小组内说一说,然后互相提建议。
(3)指名说,集体评议。(强调“听”,围绕上述几点评议,修改)
(4)教师读范文《快乐的`体育节》,学生听后谈收获。(*要把想象的过节时的情景说具体。)
(5)自己再次完善表述。
三、理清条理,练习写。
1、师:我们把自己想要设立的节日说出来了,下一步,咱们就要把说的内容写下来。回忆一下,你认为想写好这篇习作,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2、学生回答,补充。
(1)写出设立什么节日,设立的原因,过节时的情景,以及节日带来的意义。
(2)由条理地写,语句要通顺。
(3)写完后要认真修改。
3、学生独立完成习作草稿,教师巡视,相机个别指导。
四、师生评议,完善习作。
1、请写得快的学生念自己的习作草稿,采用师生、生生互评的方式,评议习作的优点与不足。
2、学生修改习作,然后定稿、誊写。
篇19: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试卷
北师大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试卷
一、基础知识
(一)根据意思写出恰当的词语,填在括号里。
1、引人进入美好的境地。指山水、风景、文学作品等特别吸引人。( )
2、亲自到了那个地方。( )
3、形容声音突然停止。( )
4、形容善于说话,使人爱听。( )
(二)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孔子是 时代的 家,一生教过的学生有 人。孔子的教育思想是 、 ,对中国的教育事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后人尊称孔子为“ ”。
2、颜回、子贡、子张和子路,他们都有自己独特的 ,但也有自己的
,孔子仍说自己不及他们。这样的观点,使得他能 ,培养出各种各样的人才。
3、十年 ,百年 。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 。
4、《师恩难忘》一课中,田老师 和 两个方面都很出色。他将小诗“一去二三里, , , 。”编成一段有趣的小故事,使人犹如 。田老师的教学培育了我发达的 和
,使我在文学创作上有所造诣。
5、《孔子和学生》一文中,一共提到的孔子的学生有 、 、 和
子张。 很守信用,但不懂得变通; 聪明,但不够谦虚; 勇敢,但谦厚、忍让仍需学习; 处事谨慎,但旁人不易接近。
二、阅读语段
(一)读下面的.两段话,再完成练习。
这个故事有思想有人物 有形象 有情趣 我听得入了迷,恍如身临其境。( )田老师的声音戛然而止,( )我却仍在发呆。直到三年级的大学兄捅了我一下,我才惊醒。
那时候的语文叫国文。田老师每讲一课,都要编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一、二、三、四年级的课文都是如此。我在田老师门下受业四年,听了上千个故事,有如春雨点点。
1、把短文中未加标点的地方加上标点。
2、选择合适的关联词填在文中的括号里。
因为……所以…… 如果……就…… 即使……而……
3、用“ ”画出文听比喻句,句中把 比作 。
4、田老师爱编故事对“我” 有什么影响?
(二)
我回家乡去,在村边、河畔堤坡,遇到老人拄着拐杖散步,仍然像四十年前的一年级小学生那样,恭恭敬敬地向他行礼。谈起往事,我深深感念他在我那幼小的心田上,播下文学的种子。老人摇摇头说 这不过是无心插柳柳成荫
1、这段文字记叙的是刘绍棠 年之后回乡,在 、 再遇田老师的事。作者对老师的“深深感念”表现在行动上,是“ ”。
2、给上文的空白处填上合适的标点符号。
3、给下面正确的说法打“√”。
(1)刘绍棠四十年前向老师行礼,是出于对老师的“恭敬”,而四十年后行礼,除了“恭敬”外,更增加了敬意和感激之情。( )
(2)田老师说无心插柳柳成荫,是出于谦虚,不想把作者文学方面的成就归功于自己,反映了田老师高尚的人格。
(3)“我……仍然像四十年前的一年级小学生那样恭恭敬敬地向他行礼。”“他在我那幼小的心田上,播下文学的种子。”这两句都是比喻句。( )
篇20: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一单元
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一单元
第一单元备课 本单元以“尊重他人”为主题,选编了两篇主体课文,两篇略读课文,使学生通过学习,养成懂得尊重他人的好品质,懂得要多发现别人的长处,学会与他人和睦相处,学会与人合作。在“能说会写”中安排了围绕主题的口语交际。语文七色光中安排了四项语文实践活动,使学生在运用语言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断积累丰富的知识,提高语文素养。 总编:1 授课时间:2010、9、1 课题:1、举手的秘密 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读懂课文,体会作者表达的师生情意。教育学生学会尊重、宽容、关心他人,树立学习自信心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会认本课8个生字,会写13个,结合课文进一步理解“窃窃私语、窘态”等词语。 4.在阅读中,体会文中的细节描写,使学生能够结合生活经验,感受“我”是怎样进步的,“我”对老师的悉心关怀和培养的感激之情。 重点: 指导学生读懂课文,品读描写老师神态和“我”心理活动的语句,体会“我”对老师真挚的爱和感激之情。懂得学习时要充满自信。 难点: 理解文章结尾的语句,加深对文章主题思想的理解。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 激趣导入。 每个人在他成长的过程中都会有些小秘密。有位作者在她小学四年级时也有个小秘密。(板书:举手的秘密) 举手对我们来说是再普通不过的事了,上课回答问题要举手,有问题请教老师也要举手。举手会有什么秘密呢?现在我们就一起走进课文。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在小组内轮流读课文,纠正读音,注意语气停顿。读后交流读懂了什么。作者要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2、指名接读课文 看同学么读的都很认真,老师很高兴。现在找几名同学按自然段接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思考: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3、说课文主要内容。 师:谁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作者要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汇报 4、教师概括本课主要内容,中心思想。 5、集体交流你还读懂了什么。 师:本文通篇采用了朴素的叙述性语言,通俗易懂。那么通过反复的阅读你还读懂了什么呢? 学生汇报 (预设;学生可能会说出我知道课文写的是“我”和老师间的秘密约定。不知道答案时举右手,知道答案是举左手。 “我”小时候很内向看上去呆头呆脑的,在老师的帮助下“我”变得自信成为一个优秀学生。) 三 品读课文,理解感悟。 师:这篇课文中是怎样描写老师的,又是怎样写“我”的感受的,给你留下印象最深刻的地方是哪里?请同学们参照提示读一读,画一画,想一想,议一议。 (一) 指导学生抓住“我”的神态、语言、动作等细节描写理解课文。 1、出示自学提示一,学生自组学习。 自学提示一: 1,快速读课文,用“---”画出“我”的神态、语言、动作描写。 2,想一想,“我”举左手和举右手是的心情有什么不同? 3,在小组内交流你是从那句话中体会到的。 4,想一想 ,小学四年级开始在我身上发生了哪些变化? 2、学生汇报,教师点拨指导。 (1),谁来读一读文中对“我”的神态、语言、动作等细节描写的语句。 (2),“我终于举起了左手,而且举的高高的,人都几乎要站起来了---生怕老师看不见”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朗读?(指导朗读读出兴奋、自信的语气) (3),从这些语句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我”举左手和举右手是的心情有什么不同? (4),在我身上都发生了哪些变化? (从胆小缺乏自信不敢举手回答问题到自信敢于回答问题把手举得高高的,从“呆瓜”变成优秀生。) (5),结合生活实际谈一谈,你有没有遇到过举手后回答不出问题这样的情况。当时你的心情怎样?你最希望什么? (二) 指导学生抓住老师的神态、语言、动作等细节描写理解课文。 1、出示自学提示二,学生自组学习。 自学提示二: (1)快速读课文,用“~~~”画出描写老师的神态、语言、动作的语句。 (2)再次默读描写老师的神态、语言、动作的语句。想一想,通过这些描写你体会到了什么?老师的态度对我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小组讨论:你怎样理解课文的最后一句话。 2、学生汇报,教师点拨指导。 (1)谁来读一读文中对老师的神态、语言、动作等细节描写的语句。 (2)“老师显然注意到了我的窘态,她友善地提醒同学们不要嘲笑我,然后示意我坐下。”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友善地提醒”表现了老师的细心和对我的细心爱护。) 从“终于,老师的视线落到我身上,眼里闪出一丝惊喜。”这句话中你又体会到了什么? (使读者看到了老师一直在关注着学生的变化,为“我”的进步感到欣喜。) (3)点拨:文中这些对“我”和老师的神态、语言、动作的描写都属于细节描写,这样写的好处是能够准确的传达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使文章更加生动。 现在同学们再来读一读这些细节描写部分。认真体会一下作者从这些细节描写中传达出来的情感。 过渡:细节描写也是常用的写作方法,我们在写作中也应该尽量使用细节描写,现在就以《我的老师》为题写老师关心你的一件事进行片段练习,注意老师的神态、动作、和语言描写。和你的心理变化过程。 四,课内小练笔 1、学生进行片断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2、指名读小练笔。 3、师生共同评议。 过渡:是呀老师是平凡的又是伟大的。他们把每一名学生都当成自己的孩子 ,关心他爱护他。正因为有老师的关怀和爱护文中的我才有了那么大的变化。 板书: 在老师的爱心与帮助下 文章最后一句话作者在赞美老师对学生无私的爱的同时,也表达了“我”对老师的真切的感激之情。 五,总结 1、写生说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本节课的表现如何。 2、教师总结 课后反思: 新学期的第一节课,学生兴趣很高,对课文理解较好。 总编:2 授课时间:2010、9、2 课题:举手的秘密 课时:第二课时 一、直接导入 :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举手的秘密》 二、复述课文 , 概括阅读与写作方法。 师:上节课我们阅读理解了课文,谁能说说《举手的秘密》这篇课文写的是件什么事? 师:你认为文中哪些部分写的最精彩 ? 充满感情的读一读。 师:这篇课文运用了什么写作方法? (文中大量使用了动作、语言、神态等细节描写,通过这些细节描写让我们感受到人物的内心世界,体会作者所要传达的思想感情。) 师:老师这里还有一篇非常好的文章介绍给大家。请同学们打开《课外阅读资源》第二课《一次特殊的作业》 三、积累内化 1、学生自主选择词语造句。找出“和蔼、诚恳”等词语的近义词。并会运用词语造句。 2、用“因为。。。。。。所以。。。。。。“改写下面句子。 我举手的目的是为了让老师觉得我并不笨,更是为了让同学不再叫我“木瓜”。 四、拓展阅读,引带课文《一次特殊的`作业》 1、请同学们快速读课文。想一想:老师布置了一个什么特别的作业?她又为何要布置这么一个特别的作业?请大家默读课文后,完成填空。 2、出示:完成填空 (1),因为马克( ),所以老师布置了一个特别的作业( )。 (2),听了小莉清脆的声音,全班同学都(),心想()。 (3),听了小莉清脆的声音,老师(),心想()。 (4),听了小莉清脆的声音,马克(),心想()。 3、想一想,文中都运用了哪些细节描写。 4、画一画,读一读从这些细节描写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5、学生汇报,教师总结。 五、作业: 自读《课外阅读资源》中课文《美丽的愿望》 板书设计 举手的秘密 缺乏自信 自信 不敢举手 高高举起手 班里的“木瓜” 优秀生 教学反思: 学生对于文章的写作特点,理解的不是很好,应加强此方面的小练笔训练。 总编:3 授课时间:2010、9、6 课题:陶罐和铁罐 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了解课文中蕴含的道理。理解“奚落、轻蔑、相提并论、和睦相处”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 3.学会全面地看问题,懂得要多发现别人的长处,学会与他人和睦相处,学会合作。 重点: 读懂陶罐和铁罐的对话,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体会其中表达的寓意。 难点: 读懂陶罐和铁罐的对话,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体会其中表达的寓意。 教学流程 一、平等对话,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提示“罐”的写法 2.题目往往是一篇文章的精华,那看了课题,知道文中写的是谁和谁的事吗?他们之间到底会有什么事呢?让我们赶快进入这则寓言故事中看看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文 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这个寓言故事,争取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顺。 2.解决难字 3.再读思考 “书读百遍,其意自见。”现在请大家再次默读课文,同时想一想:(出示问题)通过读文,陶罐和铁罐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学生再次读文,并思考。教师先板书:铁罐、陶罐) 4.学生汇报 5.理解“奚落” 三、进入情境,读中感悟 1.自主发现,合作交流 看来大家都是会思考的好孩子,很准确地抓住了陶罐与铁罐的性格特点。那你们是从文中的哪些具体语句中体会到铁罐的傲慢,陶罐的谦虚的呢?先请同学们独立找一找相关的语句,读一读,然后再小组内交流交流,并读出你的体会。 2.学生汇报。 3、指导朗读。 四、升华主题,理解寓意 1.过渡:随着时间的流逝,许多年过去了,世界上发生了许多变化,王朝覆灭了,宫殿倒塌了,陶罐和铁罐也被遗落在荒凉的废墟中,他们最终的命运又会如何呢?请同学们快速读一读课文剩下的部分,画出两只罐子各自的结局。(出示图片,师配乐讲) 2.汇报。 3.再次感受陶罐的特点 4.深入体会,明白道理 我们看,现在被铁罐奚落的陶罐,如今却成了很有价值的文物,被人【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作文范文】相关文章: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