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事迹展播》有感作文
“卡卡璐璐”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观《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事迹展播》有感作文,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观《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事迹展播》有感作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篇1:观《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事迹展播》有感作文
观《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事迹展播》有感作文
此时此刻,我的内心是澎湃的,我的眼眶是湿润的,那些平凡而又伟大的道德模范们的事迹,萦绕在我的脑海,挥之不去。
当我观看了全国爱岗敬业道德模范中科院院士、中国人民解放军研究员林俊德的感人事迹后,我更加控制不了自己的眼泪了。“我躺下就是病人,我坐着就能工作!”林俊德同志对医生和护士们反复念叨着,“我不能躺下,躺下就再也醒不来了……”
75岁的林俊德同志身患胆管癌,当时已到晚期。就在生命终止的3天前,毅然拒绝手术治疗,强忍剧痛坚持下床工作,将有限的时间和精力全部投入到工作中……
昏迷不醒的他在苏醒过来后,九次要求搬出无法工作的重症监护室,转到普通病房。目的只有一个,与死神赛跑,“抢救”那些至关重要的资料和数据。在他的一再坚持下,医生和护士们流着泪,把他转到普通病房,并时刻陪同。
病床上的林俊德,戴着氧气面罩,身上插着各种管子,他不愿躺着当病人,他要坐起来工作。为了减少干扰,他竟然两次让医生拔掉引流管和胃管。
意识时而清醒,时而模糊的林俊德忘我的工作,已经将个人生命安全完全置之度外。人们哪里会知道,此时的监护仪上,林俊德各项生命体征已濒临死亡的边缘……
连续工作了五小时后,已经昏迷的林俊德被抬回了病床。老人终于累了,他躺下了。他和他的老伴说,我累了。老伴一边抚摸着他的头,一边轻声的在他耳边喃喃:“老林,老林,现在不能睡,你看大家都来看你了,等天黑再睡!”慢慢地,林俊德闭上了双眼,睡着了,而这一睡就再也没有醒来,心电仪上波动的生命曲线,从屏幕上永远地消失了。
站在生命终点,林俊德同志做到的只是一心一意做好工作本职,虽然他走了,但他却用生命之花镌刻着敬业奉献的精神。看到此处时,我已泣不成声,泪水肆无忌惮的横流。他尊重自己的职业,恪尽职守,鞠躬尽瘁。是的,在这个物种横流、人心不古的现代社会,我们是需要道德的这股“正能量”带动感染所有人。
“爱岗敬业”这平时只出现在报告会或者文件上的四个字,今天活生生的展现在我的眼前,这些鲜活的事迹,既触动着我们内心深处的温情,也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原来生活中还有那么多让人感动的人和事。
还记得为保护学生安全,与翻墙进入校园行凶的歹徒殊死博斗,不幸以身殉职的湖南新化县“最美乡村校长”——杨建一吗?他以“站出来”的勇气、以爱生如子的`大爱、以爱校如家的担当,任凭鲜血直流也死死揪住歹徒不松手,让生命绽放道德的光芒,树起了时代的精神标杆。正是这种大爱让杨校长做出了超乎寻常的选择,如果没有杨校长的奋不顾身会有多少孩子受到伤害,没有杨校长的奋不顾身,将会有多少家庭彻夜难眠。
这些道德模范没有豪言壮语,却用鲜活的道德行动温暖着人心,标注着道德建设的刻度和走向,带动着更多人弘扬真善美、抵制假恶丑。可能在他们心中,会觉得些都是自己应该做的,但他们却是在用生命书写自己的职责。生活中有那么多应该做的,我们又做了多少?他们就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世间的自私与贪婪,唐太宗李世民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这些道德模范身上的光辉,恰恰是最平凡却又是我们现在社会最缺少的正能量。
往往很多人抱怨:我想做的很多,但是真正能够做到的却太少。我想说,坚定我们心中的道德标准,实实在在的行动起来。从自己做起,从身边事做起,从本职工作做起,从基本道德规范做起。正如那首歌词所唱“好人就在身边,也许是老张小李,好人就在身边,也许是大叔阿姨。好人就在身边,也许是同事邻里,好人就在身边,也许就是自己。”
篇2:观全国道德模范有感
周一下午第三节课时,老师组织我们观看了“20xx年度全国道德模范”颁奖典礼。获得“道德模范”称号的,有“山村医生”邓钱堆,“最美妈妈”吴菊萍,“义侠巴郎”阿里木……最令我震撼和感动的,是“无臂钢琴师”刘伟。
刘伟出生在北京的一户普通人家,10岁时因不慎触电而被截去双臂,14岁时参加了全国残疾人游泳锦标赛,并获得了两枚金牌。当他满怀信心准备夺取残疾人奥运会金牌时,不幸又一次降临在他身上——他患上了严重的过敏性紫癜,不能做剧烈运动了。刘伟的信心一下子没有了,这是他失去双臂后命运给他的又一次打击。此时,刘伟没有放弃自己,19岁的他开始学习弹钢琴,23岁便登上了维也纳金色大厅舞台,让世界见证了中国男孩的奇迹。
看到这里,我已是热泪盈眶,被刘伟坚强不屈的精神感动了。刘伟在受到命运的两次打击后,都没有丧失信心,而是选择了坚强与拼搏。在奥运金牌梦破裂后,他毅然不屈地重新做出了选择:用脚弹钢琴!当时,所有人都认为这是绝对做不到的,可刘伟却说:“如果一件事你努力去做了,可能什么也得不到;但是你不努力去做,肯定什么也得不到。”他没有让大家失望——一年后便拿到了七级的钢琴水平证书。听到那流畅的琴声,我无比震惊,并由衷地为他骄傲!想想我自己,一个健康的人,仅仅学了一年电子琴,就因为受不了枯燥的练琴而放弃了。与刘伟相比,我做了了什么样的努力呢?
上帝给了每个人一双翱翔的`翅膀,有的人,羽翼丰厚,却贪恋大地的安全;有的人,翅膀微小,却展翅在蔚蓝的天空。刘伟,用一双隐形的翅膀,告诉我们了一个真理:只有不懈努力,才能展翅翱翔!
篇3:关于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事迹有感
11月5日,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座谈会和颁奖仪式在北京举行。会上,68名同志被授予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荣誉称号,254名同志被授予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庆阳市宁县和盛小学教师杨雪荣获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
今年35岁的杨雪是宁县和盛小学教师。6月15日下午放学时段,在宁县和盛小学门前,杨雪护送学生过马路时,一辆小轿车自南向北快速驶来,径直冲向正走在斑马线上的学生。“我第一反应就是不能撞到我的学生!”杨雪事后回忆说。在车祸即将发生的那一瞬间,她没有丝毫迟疑,快步冲到车前,奋力将前面的4名学生推开,而自己和另外一名学生被撞倒,另有两名学生被刮倒。而这时的小轿车仍在向前行驶,再次逼近前面两名倒地的学生。这时,杨雪猛地从地上爬起,迅速将两名学生揽入怀中。由于用力过猛、身体失衡,她向后倒下去,但手臂仍然紧紧地搂着学生。
再次倒地的杨雪,几次试着爬起来看护学生,但因髋部剧烈疼痛未能站起。前来帮忙的家长准备先扶她,她却大声喊道:“别管我,快救学生!”学校领导和老师闻讯后,立即赶到事故现场,将杨雪和受伤的3名学生紧急送往医院救治。到医院后,杨雪请求医生先治疗受伤的学生。她忍着疼痛,陪着学生做检查。直到每个孩子都确定没有大碍的情况下,她才开始接受检查。“你放心,现在受伤的3个孩子情绪稳定,骨骼也没有受损!”听到校长的话,她才吃了“定心丸”,安心住院治疗。
在车祸突发之际,杨雪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一道安全屏障,保障学生们的生命安全,彰显了新时代人民教师的大义和担当。多年来,她把每个学生都当作自己的孩子一样看待,倾心关爱,宽严相济,亦师亦友,师生关系十分融洽,教学成绩也很突出,深受学生喜爱和家长好评。
杨雪曾荣获甘肃省道德模范、甘肃省见义勇为英雄等称号,被授予甘肃青年五四奖章。
篇4:关于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事迹有感
孩子们作文里的 “ 警察爸爸 ”
陆旭东 “ 护学 ” 的善行在当地传为佳话,他的坚守被金坛摄影家谢才保连续跟拍了 10 年。 年,谢才保在数千张图片中挑选了数十张,在社区 “ 雷锋式 ” 好人长廊里举办了 “ 警察工匠 ” 摄影展,展示了陆旭东 10 年来的 “ 最美姿势 ”,顿时轰动全网,家长们纷纷留言为他点赞。
一次,华罗庚实验学校开展 “ 描写熟悉的人 ” 为主题的作文竞赛,其中一个班上 40 多个学生都写到了陆旭东。“ 烈日下,寒风里,迎朝阳,送晚霞。重复着不变的姿势,一次又一次,一批又一批,把我们护送进学校。他的微笑里饱含着温馨,眼神里充满着暖意,他是我们最美的警察爸爸!” 一位学生这样写道。
护学路上,陆旭东从来不带手机。“ 牵着孩子们的小手,就是一种使命,我必须心无旁骛。” 为了不耽误执勤,陆旭东每天 6:20 前就把双胞胎儿子送到河滨小学校门口,寒冬腊月,兄弟俩常在风中冻 1 个小时。
年 6 月,陆旭东所在华罗庚实验学校路口执勤岗被命名为 “ 陆旭东护学岗 ”,成为全省首个以个人命名的护学岗。在他带动下,其他学校门口也陆续有了护学行动,学校周边的交通环境得到有效改善。
为充分发挥英模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 年,金坛交警大队筹建了 “ 陆旭东工作站 ” 和 “ 陆旭东工作室 ”。目前,“ 陆旭东护学岗 ” 不仅成了新警入职锻炼的前哨,也成为全省领先的多渠道交互式交通安全教育基地。
作为一名普通的基层交警,陆旭东不仅把全部汗水都洒向了交通管理事业,在疫情防控、扫黑除恶、烟花禁燃等专项行动中,他都出色地完成了各项任务。
生活中的陆旭东始终觉得自己如一道微光般渺小,只是做了一个交警最应该做的 “平安守护人 ”,而正是这一道平凡的微光,将心怀百姓之情汇聚成了星河,赢得了群众的赞许,也照亮了许多身边的人。如今已经 52 岁的陆旭东毅然承诺:“ 只要身体条件允许,我会一直干下去 !”
篇5: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事迹有感学习心得
李耀梅,女,回族,1964年2月生,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红寺堡区大河乡龙源村村民。
李耀梅诚信待人、诚信立业,靠扎扫帚还清30万元“情义债”。她的人生经历,体现了“诚信之美,贵于千金”的人格魅力。
,李耀梅离异后与女儿相依为命。长期以来,由于身体不好,主要靠在山中拔芨芨草扎成扫帚,到集市售卖维持生计。,她胃部肿瘤复发再次住院,女儿四处借钱为妈妈治病。最后向常年订购扫帚的客户借了9万元。就在娘俩省吃俭用辛苦还债的时候,厄运再次降临。10月,送女儿上学返回途中,李耀梅遭遇交通事故,右腿粉碎性骨折,头部、颈部等多处受伤,这次又从5名客户手中借了16万元。经抢救,李耀梅又一次与死神擦肩而过,但落下终生残疾。加上亲友处的借款,她两次住院背负了30万元的债务。
没人催李耀梅还钱,可出院后两个月,她就开始下地干活。从此以后,李耀梅开始早上5点起床、夜里12点睡觉的忙碌生活。每天扎扫帚、喂羊养鸡还债是她生活的全部。李耀梅对制作的扫帚高标准、严要求,从不给顾客发次品。她就一个念头:“他们借给我这么多钱,别说利息,连欠条都没要,人家对咱好,咱要讲诚信,咱不能坑好人。”
,李耀梅女儿考上大学,为了让女儿顺利完成学业和早日还清债务,她想扩大扎扫帚的规模。在驻村扶贫工作组帮助下,她贷款5万元购买机器,租邻居闲置的房屋,还请来5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开始大规模扎扫帚,产量从每月不到1000把提升到余把。
3月,李耀梅终于还清了最后一笔债务。同年4月,她又结清5万元贷款。村里人都说:“这女人攒劲得很,她的经历放别人身上,早就被压垮了,但她像是在和命运叫板一样,命运把她摔得多惨她都会爬起来。”还清债务后,她主动找驻村扶贫工作组要求脱贫摘帽:“自己的生活好多了,不能再给政府添麻烦。”
李耀梅被授予全国脱贫攻坚奖奋进奖,荣登“中国好人榜”。
篇6: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事迹有感学习心得
余静,女,汉族,1983年12月生,安徽省六安市金寨县大湾村党总支第一书记。
余静信守“只要大湾村一户不脱贫,我坚决不撤岗”的承诺,始终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6年来,她带领村民搞养殖、建茶厂、发展旅游,实现全村贫困户如期脱贫。余静用苦干实干践行了对党和人民的承诺。
207月,金寨县开展驻村扶贫工作,余静所在单位需选派一名工作人员到定点帮扶的大湾村驻村工作。面对组织召唤,余静主动请缨报名参加。从此,她离开熟悉的工作和安逸的小家,来到了大山深处的一个小村庄。2月驻村扶贫届满时,她向组织申请留任,继续战斗在脱贫攻坚一线。
余静践行承诺,与群众干在一起、苦在一起。她无数次行走在田间地头,访贫问暖、问计施策。她争取项目资金铺成水泥路47公里,修建桥梁5座,实现道路硬化全覆盖,自来水覆盖率100%。新建扩建茶园4000亩,户均年增收6000元。保护红色遗址,申报4A景区,建设精品民宿群、农家乐,仅就实现旅游经济效益3000余万元。在余静的带领下,村集体经济从0元发展到143万元,村民人均收入逾1.4万元,贫困户全部如期脱贫。,大湾村被授予“全国脱贫攻坚楷模”荣誉称号。
余静一心扑在脱贫攻坚上,自己的小家照顾不上,在驻村扶贫的日子里,唯有用手机才能与孩子短暂“相聚”。虽然亏欠了这个小家,但在余静心中,能帮大湾村村民如期脱贫致富,一切都是值得的。现在,她依然觉得身上的担子很重,因为乡村振兴还有更长的路要走。
余静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全国“诚信之星”、安徽省道德模范等称号,荣登“中国好人榜”。
篇7: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事迹有感学习心得
杨明,男,汉族,1984年7月生,贵州毕节黔西市锦绣学校教师。
杨明扎根贵州黔西山区,足迹遍布黔西多所学校。他坚持走访山区留守儿童,帮助困难家庭,资助贫困学子,联系公益组织、企业助推乡村学校建设和发展,始终守护着黔西山区孩子们的求学梦。的坚守,杨明和山里的孩子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孩子们亲切称他为“杨爸爸”。
为了山区的孩子,他毅然选择坚守。,25岁的杭州小伙子杨明放弃月入过万的工作,来到贵州省黔西山区支教。那里条件非常艰苦,没有通村公路,出行只能靠走或摩托车带;没有教师宿舍,住的是杂货间,窗户是纸糊的,冬天特别冷;那年恰逢西南地区旱情,吃水不便,得走很远的路用扁担挑水喝。一年支教结束,杨明毅然决定继续留下。在曾经位于深度贫困镇的景山小学,他一人承担多个年级的教学任务,不顾山高路远,坚持逐户家访,足迹遍布30余个行政村。
为了山区的孩子,他再次选择留下。203月,观音洞镇新合、熊洞两个曾经的深度贫困村新开了幼儿园,杨明又一次主动请缨,每天往返近30公里,一师一园守护村里10余名学龄前儿童。杨明曾考上公费研究生,可为了大山深处的孩子,他再次选择留下。
支教至今,杨明积极助推教育均衡发展,在他的奔波牵线下,促成杭州市萧山区高桥小学与黔西市观音洞镇沙井小学的校际结对。杨明一直积极参与脱贫攻坚战,致力于控辍保学、教育脱贫。他特别关爱留守儿童、贫困学生,在观音洞镇两个曾经的深度贫困村支教时,他积极开展特殊家庭走访,成了一些特殊家庭孩子的“代理爸爸”。
杨明荣获贵州省道德模范称号。
篇8: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事迹有感学习心得
谷凤杰,女,汉族,1966年4月生,吉林省敦化市大石头镇三道河子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
来,谷凤杰接过丈夫的“接力棒”,使曾经远近闻名的“贫穷村”一跃变成先进村、富裕村、文明村。她用实际行动兑现对村民的庄严承诺,展现了基层党员干部甘于奉献、勇于担当的精神风貌。
她郑重许下承诺,带领村民致富。谷凤杰的丈夫原是三道河子村的党支部书记,突发心脏病,倒在工作岗位上。没了主心骨的村民们,恳请她带着大家一起干。谷凤杰化悲痛为力量,决心接过丈夫的“接力棒”,当好一名村干部。从那天起,“尽快让村民过上好日子”的信念扎根心中,成为谷凤杰对村民们许下的庄严承诺。三道河子村耕地多为涝洼土质,十种九不收。经过认真考察,谷凤杰决定改变单一农业生产模式,发展多种产业。在她的带领下,村里先后创办大豆玉米种植专业合作社、富民蛋业专业合作社等,从黄牛养殖到人参种植,从创建巧姐创业示范村到养殖湖羊,三道河子村的产业一步步发展起来。,该村人均收入达到3.5万元,富裕村、先进村的名号越来越响亮。
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村民心灵。村民腰包鼓了,精神生活也要跟上,才能真正成为新时代的新型农民。谷凤杰结合村里实际,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乡村基层治理中,从“孝”抓起,依托道德力量,培育文明村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让村民传承孝道,铭记党恩,感恩父母,感恩社会。
她把村民当亲人,赢得信任和依赖。谷凤杰心里总是装着村民的事,为了村集体和群众的利益,尽心竭力地多做实事、多办好事。谁家出现矛盾纠纷,她总会第一时间登门解“心结”;谁家遇到困难,她一定赶到现场排忧解难;谁家有什么难解事,第一个想到的是让她拿个主意。多年来,村里举行换届选举,谷凤杰都以高票连任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职务。
谷凤杰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三八红旗手、吉林省创先争优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
篇9: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事迹有感学习心得
杨波,男,苗族,1982年1月生,贵州省六盘水市钟山区大湾镇海嘎村党支部第一书记。
2010年,28岁的杨波主动报名到“贵州最高村”——海嘎村担任第一书记。他承诺,“海嘎一天不脱贫,我就一天不下山”。11年间,他先后4次驻村,带领村民兴产业、搞旅游、办合作社,村里人均纯收入达到当初的6倍多,圆满完成脱贫攻坚任务。
过去,海嘎村的村民一度住茅草屋、吃望天水。杨波从相关部门争取到项目资金5万元,帮助村里修了30余口水窖,从海拔1700米的大湾水厂提水上山至海拔2500米的海嘎村,解决了村里的吃水问题。
为进一步改善村里的基础设施,他通过四处协调争取,帮村里安装了260多盏太阳能路灯,完成了310多户村民富在农家、学在农家、乐在农家、美在农家的“四在农家”改造,全部建成通组路、串户路,还解决了手机移动信号的覆盖问题……
初战告捷,让杨波更有信心,更有动力。当2013年下派第二批驻村干部时,他又主动申请继续驻村。“来的时候说的誓言还没实现,我绝不能走!”他继续带领村民建设基础设施,发展壮大产业,海嘎村逐步形成了“人人有股份,户户有产业”的格局。
2014年12月,杨波的父亲离世,正在驻村的他没有赶上见父亲最后一面,这成为他心中永远的遗憾。听闻消息,海嘎村20多位村民代表奔波近200公里,自发赶来陪杨波送父亲最后一程。
面对情深义重的乡亲,想到海嘎特色民族村落建设、精准脱贫等项目还没有最后完成,杨波处理完父亲的后事,又回到海嘎村,这是他第三次驻村。2017年4月,杨波第四次驻村。根扎得深才能长出参天大树。如今,虽然海嘎村已经摆脱贫困,但杨波依然工作在村,吃住在村,他说,驻村没有完成时,为人民服务永远在路上。
杨波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被授予中国青年五四奖章。
【观《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事迹展播》有感作文】相关文章:
1.全国道德模范
10.全国道德模范人物事迹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