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服作文
“有时犯规”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6篇汉服作文,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汉服作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篇1:汉服科普知识
汉服科普知识
一、汉服的结构
汉服采用幅宽二尺二寸(50cm左右)的布帛剪裁而成,且分为领、襟、衽、衿、裾、袖、袂、带、韨等十部分。取两幅相等长度的布,分别对折,作为前襟后裾,缝合后背中缝。前襟无衽即为直领对襟衣。若再取一幅布,裁为两幅衽,缝在左右两襟上,则为斜领右衽衣。前襟后裾的中缝称为裻,即督脉、任脉,衽在任脉右侧,故称右衽。裾的长度分为腰中,膝上,足上。根据裾的长短,汉服有三种长度∶襦、裋、深衣。袖子与襟裾的接缝称为袼,袖口称为祛。一套完整的汉服通常有三层:小衣(内衣)、中衣、大衣。
1、交领右衽
汉服中左侧的衣襟与右侧的衣襟交叉于胸前的时候,就自然形成了领口的交叉,所以形象地叫做“交领”;交领的两直线像交于衣中线左右代表传统文化的对称学,显出独特的中正气韵,代表做人要不偏不倚,如果说汉服表现天人合一的话,交领即代表天圆地方中的地,地即人道,即方与正。而袖子,则是圆袂,即代表天圆地方中的天圆。这种灭圆地方学在汉服上的表现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一个体现。
汉服的领型最典型的是“交领右衽”,就是衣领直接与衣襟相连,衣襟在胸前相交叉,左侧的衣襟压住右侧的衣襟,在外观上表现为“y”字形,形成整体服装向右倾斜的效果。衽,本义衣襟。左前襟掩向右腋系带,将右襟掩覆于内,称右衽,反之称左衽。这就是汉服在历代变革款式上一直保持不变的“交领右衽”传统,也和和中国历来的“以右为尊”的思想密不可分,这些特点都明显有别于其他民族的服饰。
另外一种作为“交领”补充的是“直领”和“盘领”。直领就是领子从胸前直接平行垂直下来,而不在胸前交叉,有的在胸部有系带,有的则直接敞开而没有系带。这种直领的衣服,一般穿在交领汉服外面,像罩衫、半臂、褙子等日常外衣款式中经常运用。盘领是男装中比较多见的一个款式,领型为盘子状的圆形,也是右衽的,在右侧肩部有系带,在汉唐官服中采用,日常服中也有盘领款式。
2、褒衣广袖
汉服自古礼服褒衣博带、常服短衣宽袖。与同时期西方的服装对比,汉服在人性方面具有不可争辩的优异性。当西方人用胸甲和裙撑束缚女性身体发展时,宽大的汉服已经实现了放任身体随意舒展的特性。
汉服的袖子又称“袂”,其造型在整个世界民族服装史中都是比较独特的。袖子,其实都是圆袂,代表天圆地方中的天圆。袖宽且长是汉服中礼服袖型的一个显着特点,但是,并非所有的汉服都是这样。汉服的礼服一般是宽袖,显示出雍容大度、典雅、庄重、飘逸灵动的风采。一直以来,汉服袖子的标准样式就是圆袂收祛,先秦到汉朝所反映的实物无一例外都是如此。一直以来,除了唐以后在常服中有敞口的小袖外,汉服袖的主流依然是圆袂收祛。
“袖宽且长”是汉服礼服袖型的'主要特点,但不是唯一的款式特点,汉服的小袖、短袖也比较多见。主要有这几种用法:参与日常体力劳动的庶民服装、军士将领的戎服、取其紧袖保暖的冬季服装等。有时候历史上各朝代的经济文化和审美关注不同,在袖型上也有不同的表现,比如:汉唐时期贵族礼服多用宽广大袖,宋明时期的常服褙子多用小袖。
3、系带隐扣
汉服中的隐扣,其实包括有扣和无扣两种情况。一般情况下,汉服是不用扣子的,即使有用扣子的,也是把扣子隐藏起来,而不显露在外面。一般就是用带子打个结来系住衣服。同时,在腰间还有大带和长带。所有的带子都是用制作衣服时的布料做成。一件衣服的带子有两对,实用性的,左侧腋下的一根带子与右衣襟的带子是一对打结相系,右侧腋下的带子与左衣襟的的带子是一对相系,将两对带子分别打结系住完成穿衣过程。
另外一种是腰间的大带和长带子,它不仅有实用性,而且有装饰性,另外还有象征性意义,象征着权力。汉服的大带与和服相比,和服的更宽。
二、汉服的配饰
1、足衣
主词条:舄、履、屦、屐、靴、鞋
汉服的足衣分为:舄、履、屦、屐、靴、鞋。尧舜禹以后始服木屐。伊尹以草为履,以帛为屦。周人以麻为鞋。屐是木履之下有齿者,又称木屐。江南以桐木为底,用蒲为鞋,麻穿其鼻。《南粤笔记》记载:枹木附水松根而生,香而韧,可作屐,曰枹香屐。潮人刳之为屐,轻便而软,是曰潮屐。”又说“粤中婢媵多着红皮屐,士大夫亦尚屐。沐浴乘凉时,散足着之,名曰‘散屐’。散屐以潮州所制拖皮为雅。草屦是黄帝之臣所做,即草鞋。靴来自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潮州木屐、杭州合村绣花鞋制作技艺、邳州绣花鞋、邳州麻编鞋已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
2、头饰是汉族服饰的重要部分之一。
古代汉族男女成年之后都把头发绾成发髻盘在头上,以笄固定。主要的头饰有帽、巾等。帽主要有纱帽、风帽、笠帽等,巾主要有纶巾、网巾等。
男子常常戴冠、巾、帽等,形制多样。通用的主要有冕、弁、幞头等。汉代时有职位的人一般都会先包帻后戴冠,而平民则只包帻不戴冠,喜庆时用白色缣巾(纱)裹头,平时只戴小帽、草帽。唐朝以帽为主,以白缣巾裹头幞发。宋代则出现了铁线幞头,同时马夫戴折翅幞头,当差人戴直角幞头,而平民则是夏季戴凉笠、竹笠,冬季戴深檐帽尘帽,宋元时期的头巾种类繁多,如圆顶巾、方顶巾、琴顶巾、纱巾、绸巾、东坡巾、程子巾、山顶巾等。明朝时期帽的种类繁多,且因人而异。
女子的首服主要由副、编次。发髻可梳成各种式样,并在发髻上佩带珠花、步摇等各种饰物。鬓发两侧饰博鬓,也有戴帷帽、盖头的。汉族妇女有八大首饰之称,分别为簪、栉、钗、华胜、步摇、金钿、珠花、勒子(额帕)。狄髻是八大首饰的金银组合饰品。其中宋元时期除了发髻等饰物外,有一个极为突出的特点即戴冠。头插梳篦自汉代即有记载。南朝妇女就爱在髻上插饰梳栉。唐朝妇女流行广插钗梳。北宋宫中妇女多在饰冠上安插白角长梳,后来传至民间,有高髻插梳之饰。宋词曰:髻鬟云样梳。明代女子盛装头上插满钗梳。汉族妇女还有戴绢花的习俗,所谓“宝髻簪花花”。明朝孔府在大庄设佃户花庄,一年四季专供孔府摆设和夫人、小姐插戴,演习宫女的冠戴装束绢花。花丝镶嵌是汉族特有的首饰工艺,在明代达到高超的艺术水平,以成都银花丝制作技艺和北京花丝镶嵌工艺为代表。
3、色彩配饰
汉族人装饰有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喜饰玉佩玉。还有配饰如蔽膝、披帛、袜、帔、香囊(香包)、剑、绶、印、笏、牙牌、革带、玉带、腾蛇等等。腰饰主要有佩黼、佩玉、佩印、佩绶、佩鱼、佩牌、佩带饰等饰物。储藏汉服的家具被称为衣箧,挂汉服的衣架称为衣桁。
篇2:汉服说明文
汉服说明文
自由行走的花
我不是冰山上的雪莲,无法端坐群山之巅,得不到永远。
我不是那佛前的青莲,没有所谓的高尚品格,无需受朝拜。
我便是我罢了,一朵自由行走的花,属于这天地,这自由,伴的是云,是自己。
新的时局到来,旧的,该淘汰了罢?是谁说过,由来只有新人笑,有谁听到旧人哭。那么一些古时的文化,被淘汰也是应该的。
于是千万的人,捧着新概念作文、各种言情、网络小说将整个书店挤满。
最后,我找到那最空旷的地方。诸子百家,四书五经,才是我所好的。
哪方投来异样的目光→看,那个人,竟然还在看那种书。
哪种书?需要你来说?被所谓的文化潮流禁锢了思想的人,再记不清华夏的图腾,又有何资格对我指指点点?有何资格议论我?
倒有什么要紧,我便是我,只是我罢了。我不属于这喧嚣。喧嚣过后,无尽的寂寥,才是我的归宿。起码在那儿,真正有属于我的自由。
我便为自己拟了个名,叫云璇。云,缥缈,自由,璇,美玉,再不受世俗浸染。
所有人都蜂拥至了那些名胜古迹,听那导游讲得滔滔不绝,听过之后,只留下笑声、吵闹声,以及永远也清扫不干净的垃圾。我不属于那喧嚣,便踱步江南古镇。那份静谧中,有属于我的自由。而我,也属于那儿。
我再不容许外人来打扰我。
古镇的城墙,日渐斑驳,终有一天,只留下一位老妇人,躺于摇椅之上,享受着自己的阳光。青丝换了鬓百如霜,谁又问过她有儿女几双?属于个人的自由,再无人打搅。
当日历被一页页撕下,显示农历三月初三时,谁还记得,这是什么日子?
汉人,高贵的汉人,虽日韩跟风,在记不得自己的历史,再记不得屈子的血,孔子的泪,是为谁流了。
为那些,思想已被潮流禁锢的人。
那么,三月初三,我便穿上属于汉人的服饰(却是莫要再说汉服为古装、戏服了,那是汉人的根,汉人的根呵!)行于尘嚣,终寻到那残存的孔庙,于孔子忏悔。
到时,我便指着这一身汉服,告诉那些高贵的汉人,随流而逐的汉人,三月初三,上巳节,属于汉人的节日。
孰能记得?
以诧异目光看我的人,莫再说我与世俗格格不入。我本自由,本属炎黄。
莫再说我是怪人,我本自由,属于一方无人的天地,真正,属于那儿。
再不管何为天枢,如何要遵循潮流。
无论你是否还可理解文言,我只告诉你,青云之胤,吾宁乱枢。
因为,我只是那朵自由行走的花。
我不受潮流禁锢,我只是我。
篇3:汉服策划书
一、活动主题
汉服、汉礼、雅乐、雅聚
二、主办社团
文史学会、采薇阁、国学学会、思弈协会、营销协会、天涯笛箫社
三、活动背景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广袖飘飘,今在何方?
中华民族历来被称为“衣冠上国,礼乐之邦”,中华文化素以文雅著称。中国五千年传统文化本应是中华民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但是在文化多元化的今天,外来文化充斥我们的生活,国人,尤其是当代大学生越来越多的忽视了传统文化,传统文化的缺失在国人之间的表现越来越严重。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受到了严重的挑战。而当代青年学生是中国文化中最活跃的推动者与受益者,加
强青年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加深当代大学生传统文化修养,普遍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使我们任重而道远的大任。
近年来,随着中国文化在世界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国学热兴起,作为华夏儿郎,在弘扬华夏文明,展我礼仪之邦的大潮中,应积极贡献自己的力量。
为推动中华传统文化在校园内的传播,促进当代大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对传统文化核心价值体系的认识了解,也为了承接宿州学院首届汉服汉礼文化艺术展演所带来的文化影响,准备开展以“汉服、汉礼、雅乐、雅聚”为主题的服饰文化、礼仪文明活动,展现中国的大雅文化。
四、活动目的
通过此次活动,旨在锻炼会员们的组织协调能力,并加强社团之间的交流与协作,在校园内营造一种识礼、懂礼的文化氛围。推动当代大学生自觉接受传统文化的洗礼,自觉接受古典文化的熏陶,丰富大学生的课余生活,为校园文化建设添砖加瓦。
五、活动意义
通过本次活动,旨在倡导礼的回归,在大学校园里宣扬传统文化的精华部分,宣传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倡导知礼、懂礼、举止优雅、言谈有度。同时引导大学生去思考中华文化何去何从,为中华文化找到归属感。提升青年学生的文化素养,彰显中华文化的魅力。
通过服装、礼仪的展示,唤醒同学们对中华文化根源的认识和觉醒,增强同学们对中华传统美德及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激起同学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六、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开展,丰富同学们的课余生活,让同学们在活动中学习交流、分享见解。
2、倡导同学们在校园文化生活中更多的关注中国古典文化,更好的做一名华夏儿郎。
3、营造传统文化的古典优雅氛围,凸显中华文化独有的魅力,增强同学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七、资源需要
已有资源:各主办社团全体会员
需要资源:报告厅及音响、舞台幕布、汉服、舞蹈演员及节目、武术演员及节目、古筝、笛子、茶具、投壶、汉服礼仪模特、气球、相机
八、活动流程
1、前期宣传
由主办社团联合制作宣传海报两幅进行宣传,届时,视赞助情况在校内以条幅形式宣传
2、活动流程
(1)活动当天中午在食堂门口组织一场倡导知礼、懂礼、文明、优雅的签名活动,为其造势。
(2)活动当天下午,晚会前一小时,所有礼仪模特、演员以巡游姿势绕行校园一圈。
(3)晚上,在报告厅,以汉服汉礼文化艺术展演形式开展一场以古代文化为主体的晚会。
注:附活动详细流程细则。
3、分组安排
【第一组】:舞台组(采薇阁、思弈协会、天涯笛箫社)
主要负责:a、做好后台的秩序上场顺序、演员安排,同时搬道具b、辅助校音响设备部的工作,物品的管理。限制进入
后台人数
c、晚会现场布置
【第二组】:采购组(文史学会、营销协会、国学学会)主要负责:负责晚会用品的购买、汉服的租赁
【第三组】:节目组(营销协会、采薇阁、国学学会)
主要负责:a、完成节目收集、筛选及后期的排练。主持人的.选
择、形象设计及台词审核
b、汉服模特的选拔、培训
c、负责节目的编排及晚会全流程的衔接
【第四组】:外联组(文史学会、营销协会、思弈协会)主要负责:晚会赞助商的联系
【第五组】:礼仪组(采薇阁、国学学会、天涯笛箫社)
篇4:汉服策划书
一、整体情况
1、活动主题名称: 中国传统文化展示交流会
2、活动目标: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培养我校人文气息。
3、活动意义:我国综合国力大幅提升,国际地位也显著提高,中华文化重又得
到世界的关注与重视。我们将立足交大,率先在江西高校中开展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活动,普及交大师生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
培养交大师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提高我校的人文素质。
4、时间:20xx年12月15日19:00——21:00
5、地点:南区礼堂
6、主办单位:华东交通大学校团委
7、承办单位:汉服文化协会人文学院
8、协办单位:江西民间汉服(人士)
二、工作人员
指导:石初军
顾问:江西民间汉服(人士)
总策划:陈沈平
导演:宋检张瑞
工作组委员:王兴华梁嗣敏李飞飞张宇
工作组组员:郭霞马磊郭猛彬詹前裕林君王智健张晗
张金燕刘鹏李潇
三、活动大概流程
1、汉服及传统礼仪展示(30分钟)
2、传统文化精讲浅谈(20分钟)
3、古琴弹奏及其知识略述(12分钟)
4、茶艺及古琴联合表演(13分钟)
5、互动提问环节(15分钟)6、
四、活动详细流程
到活动开始时间后,主持人和汉服讲解人一同穿着汉服入场,主持人简单介绍下这场活动目的,参加人员及邀请观看的嘉宾和观众后宣布活动正式开始,然后退场。汉服讲解人员开始简单介绍下汉服的概念,之后古典音乐响起,开始此次活动第一部分内容。
1、汉服及传统礼仪展示
本部分活动将展示多款的现已知汉服,包括男式直裾,直身,圆领衫等;女式曲裾,襦裙,高腰襦裙,其中曲裾分大曲裾,小曲裾,襦裙分对襟襦裙与交领襦裙;专门的礼仪服饰玄端等。
具体过程是全部衣服由合适的人员穿着好后在幕后准备好,并排好衣服的展示顺序,当古典音乐响起,穿着人员迈步缓缓上场,原本就位于舞台中央的解说人员开始介绍这款汉服的名字,流行于历史上哪段时间,当穿着人员行至场中间时向全场观众行揖礼,然后展开双臂展示汉服并旋转一周。解说人员则据此介绍这款汉服的特点,细节等。解说完后,穿这款汉服人员在场中指定位置正座(预先放置垫子),然后下一个穿另一款汉服人员开始上场,如此至全部汉服全展示完为止。
全部人员上场后,讲解人员开始讲解传统礼仪,主要包括:辑礼,拜礼,正坐礼,对弈(射)礼等。每一个礼仪,都由场上的预先指定的着汉服人员演示,或一个或多人,其他不演示的人员保持正坐不变,演示完时人员以揖礼拜谢观众,然后坐回原来的位子。
至预定的全部礼仪讲解完后,场上人员全部起来和讲解人员排成一行向观众行揖礼告别退场。同时主持人上场,简单说几句感谢上场人员的话然后宣布第二部分活动开
始。
2、传统文化精讲浅谈
主持人上场的同时,两位着汉服男生抬着一张放置古琴的桌子入场(携带有一张凳子),放在场地中央后,两位男生一左一右正坐于桌子两旁,接着主持人宣布接下来由汉服文化协会的指导老师石初军书记向在场观众讲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与中国传统文化对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的意义。然后主持人退场,石初军老师上场并端坐于桌子后开始讲解,讲解过程中一着汉服女生端送一杯茶给石老师,然后退场。石老师讲解完后,两位男生同石老师领过观众谢意后退场,主持人上场,简单谢过石老师讲解,然后宣布第三部分活动开始。
3、古琴弹奏及其知识略述
主持人上场同时,一位着汉服女生用端盘端着檀香炉上场,焚烧檀香,投入炉内并将炉放置于琴桌上(琴桌未退),随后主持人宣布由中国古琴协会会员陈宜外同学为大家弹奏古琴并大略讲述古琴知识。然后主持人退场,陈宜外同学抱着古琴上场,行至桌前摆放好古琴后开始弹奏古琴名曲,一至两曲结束后向观众大略讲述古琴知识。讲解完后,陈宜外同学和着汉服女生起身领过观众谢意但不退场,接下来主持人上场简单谢过几句宣布第四部分活动开始
4、茶艺及古琴联合表演
主持人上场同时两位着汉服男生上场将桌子换过一个位置(由面对观众改为侧对观众并向前方偏左移动),陈宜外同学和着汉服女生则分别抱着古琴和香炉随桌子换到这个位置,另有两位着汉服男生搬上另一张放茶具的桌子放在原先放琴桌的位置。四位男生退场,同时四位着汉服女生上场正坐于琴桌对面,使得中间正好阁着茶桌,两位着汉服女生捧着茶具和提着热水壶尾随表演茶艺的万赢涛先生上场,女生摆好茶具侍立于茶桌两侧侧,万赢淘先生则正坐于茶桌后开始准备茶艺表演。主持人宣布茶艺与古琴联合表演开始后退场,古琴声起,茶叶飘香。泡好的茶则由正坐的四位汉服女生捧给下面第一排观看者品尝,从第一泡至最后一泡,皆如此。茶淡琴停,表演结束后全部场上人员站一排谢过观众退场,四位男生则上场将两张桌子撤下场,同时主持人上场简单谢过几句宣布最后一部分活动开始。
5、互动提问环节
几位对汉服及传统礼仪,对古琴知识了解的人士着汉服上场,一字排开正坐。然后在主持人主持下由场下观看人员向他们提问,提问范围在上述几个方面。提问者举手示意,主持人发现有提问者则由场下预先准备的人员将话筒递给该提问者,提问结束后,场上正坐人士中有愿意回答者则示意主持人递送话筒,然后简明对该问题进行答复。至预定结束时间后,主持人向场下观众示意提问时间结束并抱以歉意。场上正坐人士起身,同时前几部分活动的参与人员此时全部上场,大家排成几行与观看人员互相道谢,然后主持人宣布本次活动结束,人员退场,后勤人员开始收拾场地。
五、活动分工:
(1)第一项目组:前期筹备组(11月7日-12月3日)
组长:宋检
副组长:张瑞梁嗣敏
组员:潘永胜,李潇,刘鹏,林君,
张金燕,王智健,张晗,蔡志永,周婉
任务:
1、前期横幅、网络宣传
2、海报、节目单制作
3、邀请函向学校领导发送
4、向江西各媒体发送邀请函
5、古典音乐、道具、服装等物品的筹备
(2)第二项目组:活动组(11月15日-12月9日)
组长:张瑞
副组长:宋检,张金燕
组员:梁嗣敏,张晗,林君,周婉
任务:
1、准备主持人以及汉文化讲解员的演讲稿。
2、舞台表演人员准备,包括服装、道具及化妆。
3、请人文学院专业老师对活动进行指导。
4、按秩序登台展示。
(3)第三项目组:后勤组
组长:王兴华
副组长:刘鹏刘素娟
组员:蔡志永,聂小玲,庄媛媛
任务:
1、负责舞台道具的搬运。
2、协助第一项目组制作舞台背景。
(4)第四项目组:宣传组(包括迎宾)
组长:李潇
副组长:周婉,郭霞
组员:人文学院礼仪队
任务:负责活动当天宣传;发传单,迎宾
(5)第五项目组:机动组
组长:李飞飞
副组长:马磊,詹前裕
组员:宋检,蔡志永,刘鹏,
任务:该组核心任务在于晚会期间,负责现场纪律的维持,处理紧急情况,保
证晚会取得圆满成功。
注:
1、项目组人员的任务发生冲突时,要保障第二项目组的任务顺利完成。
2、各项目组人员的任务发生严重冲突时,将重新调整各项目组人力资源;视情况可随时启用机动组。
3、各项目组现在正式成立并立即开始工作;完成任务后自动解散。
篇5:汉服调查报告
调查目的
本次汉服以传统汉服为主,探究汉服爱好者购买汉服情况和购买意向,以及对于面料、花纹、款式的选择,从而更加了解当前汉服消费市场的情况。
调查主要内容
调查汉服爱好者的年龄段、性别、职业、生活费、民族等个人信息,以及汉服的认识途径、是否购买过汉服。
从是否购买过汉服汉服问题为节点,分为两个分支,一支详细询问购买汉服的价位、能承受汉服的最高价位、汉服占其所购买服装的百分比、购买途径、穿着场合、所购买汉服的款式、喜欢的花纹、面料等详细信息,最后还询问了关于改良汉服的购买意向,改良汉服的优缺点等。
而另外一支则是针对喜欢汉服而没购买过汉服的'群体,询问了没购买汉服的原因、是否有穿着汉服的意向、是否购买过汉元素服装,是否有购买汉服的打算。
调查方法
问卷调查、观察调查。
调查费用
打印费10,询问相关专业人士及委托派发问卷25。
问卷数据分析
本次共收集到114份问卷,其中有效问卷为109份。
汉服爱好者的性别构成约为女:男=2:
1年龄结构则是18—22岁青年占大多数,其次则是18岁以下的青少年。
而汉服爱好者人群中汉族占了97%,
而职业则是以学生为主,其他则是自由职业者和普通职员。
月收入(学生为生活费)则1001-20xx的占半数,1000以下的高达%
对于获取对汉服认知的渠道,大多数人来自网络,还有部分来自书籍杂志
对于是否购买过汉服,x%的人表示购买过,而38%的人则表示没购买过
购买过汉服的人群中,一年内购买汉服占购买总服装百分比大多在30%以下
购买过汉服的人群中,对于最多会花多少钱在一件心仪的汉服上,半数选择200-500
通常购买的汉服类型,襦裙占大多数。
购买汉服的途径,98%的人选择网购。
购买过汉服的人,喜欢的品牌,重回汉唐、汉尙华莲、如梦霓裳得票率最高。
穿着汉服的场合,80%的人选择游玩的时候穿着,半数人会日常穿着。
购买汉服的首选因素,价格、质量占大多数。
对商家的汉服产品,不能接受哪种情况
喜欢印有什么样元素的汉服,图腾花纹花鸟鱼虫占了大多数。
喜欢用什么样的布料做的汉服,棉麻有很大的人气。
对于会不会选择购买改良汉服,86%的人认为2者都能接受。
被调查者认为改良汉服的优点
被调查者认为改良汉服的缺点
对于没购买过汉服的人群,制约他们购买汉服的因素首要是价格,其次的汉服太过瞩目。
对于没购买过的人有没有穿着汉服的打算,大部分人有此打算。
对于有没有购买过汉元素/中国风的衣服,半数人表示购买过。
篇6:汉服调查报告
一、洛阳古代服饰简介
1、历史渊源
2、保存现状
3、文化意义
1) 文化传承载体
2) 审美观念的集合
3) 民族凝聚力的体现
二、关于洛阳的古代服饰
1、保守的汉服
2、文化融合与改革中的北魏服饰
3、开放的'唐服
4、影响深远的清代服饰
1)女子服饰
(1)服饰
(2)配饰
(3)变化
2)男子服饰
(1)西式服装
(2)中式服装
(3)特殊时期服饰
3)儿童
三、结论
1、存在问题
2、文化产业及意义
3、文物保护
篇7:汉服调查报告
汉族自古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主体民族,是上古时期的皇帝和炎帝部落的后裔,而汉服,作为汉族的标志,越来越引起现代人的关注。汉服,全称是“汉民族传统服饰”,又称汉衣冠、汉装、华服,是从黄帝即位到公元17世纪中叶(明末清初),在汉族的主要居住区,以“华夏-汉”文化为背景和主导思想,以华夏礼仪文化为中心,通过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独特汉民族风貌性格,明显区别于其他民族的传统服装和配饰体系,是中国 “衣冠上国”、“礼仪之邦”、“锦绣中华”的体现,承载了汉族的染织绣等杰出工艺和美学,传承了30多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受保护的中国工艺美术。
“汉服”一词的记载最早见于《马王堆三号墓遣册》:简四四“美人四人,其二人楚服,二人汉服” 。又见《汉书》:“后数来朝贺,乐汉衣服制度。”这里的“汉”是指汉朝的服装礼仪制度,即《周礼》《仪礼》《礼记》里的冠服体系。汉服“始于黄帝,备于尧舜”,源自黄帝制冕服。定型于周朝,并通过汉朝依据四书五经形成完备的冠服体系,成为儒家神道设教的一部分。“乗殷之辂,服周之冕”是儒家治国思想的要义。因此后来各个华夏朝代均宗周法汉以继承汉衣冠为国家大事,于是有了二十四史中的舆服志。“黄帝、尧、舜垂衣裳而治天下,益取自乾坤”,是说上衣下裳的形制是取天意而定,是神圣的。汉服还通过儒家和华夏法系影响了整个汉文化圈,亚洲各国的.部分民族如日本、朝鲜、越南、蒙古等等服饰均具有或借鉴汉服特征。
在寻找资料之前,我一直很好奇汉服、和服、韩服之间的差距,在此,现将学习结果总结如下:
汉服采用幅宽二尺二寸(50cm左右)的布帛剪裁而成,且分为领、襟、衽、衿、裾、袖、袂、带、韨等十部分。取两幅相等长度的布,分别对折,作为前襟后裾,缝合后背中缝。前襟无衽即为直领对襟衣。若再取一幅布,裁为两幅衽,缝在左右两襟上,则为斜领右衽衣。前襟后裾的中缝称为裻,即督脉、任脉,衽在任脉右侧,故称右衽。裾的长度分为腰中,膝上,足上。根据裾的长短,汉服有三种长度∶襦、裋、深衣。袖子与襟裾的接缝称为袼,袖口称为祛。一套完整的汉服通常有三层:小衣(内衣)、中衣、大衣。
1.领口区别
2.和服和汉服一样,也是右衽,如何分辨?
和服的袖子是个方形,长度不及手腕,显得局促,袖口缝合,后面却开口,好像是把汉服的袖子倒过来缝上去的一样
3,下摆的区别
汉服的下摆宽大,可以行走自如,活动不受限制,可以大步流星地走,穿汉服并不会阻碍活动,而和服的下摆窄小,走路只能迈小碎步,活动受限制,这个也很重要,穿上和服,腿就像被捆住,不怎么好活动了,很拘束下摆是直的,不宽大,走起路来步子无法迈大,跑起来则更困难,要不然27年的关东大地震为什么穿长袍子和服的日本人死了那么多),袖子也是方方直直的,汉服不仅袖子是圆形,整个线条,尤其是衣服的摆,还有袄,裳(也就是说所有汉服的下摆处)都是上窄下宽线条(汉服的长袍子由于下摆宽大,相对和服来说,走起路来步子就可以迈的大一些,跑起来也要比和服方便的多,这也是为什么说和服没有汉服大气的原因。
4.布料
和服的布料讲究平直,显得厚重,一般用倭缎,比较厚硬,而且布幅很窄,所以不能做长袖子和宽大的下摆
5,衣缘
汉服的衣服领口有衣缘,袖口也有。和服只有领口有衣缘,袖口没有。这太重要了,是分辨两个的最主要的依据,所有的汉服
袖口都有有衣缘,如果没有,说明是假冒的
经过这些学习,我更加了解汉服这一曾因优雅大气而成为国人骄傲的服饰,更加为中国人自豪。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汉服热能再遍及全国,身为汉族的我们,没有理由放弃这一满载着老祖宗智慧的服饰,更没有理由不认识它、了解它。
篇8:汉服作文400字
汉服作文400字
在中国古代,旗袍与汉服都是很盛行的服装,但是旗袍却是远远次于汉服的。
汉服与旗袍尽管都是美不胜收,但是这两种美也是不同的美。
旗袍的美,是一种优雅而高贵的美,汉服之美,则是一种规范的美。汉服不仅美,更重要的,是它有着那悠久的历史。
从三皇五帝到明朝这段时期,汉民族所穿的服装,被称为汉服。在这几千年的`时间里,汉民族凭借自己的智慧,创造了绚丽多彩的汉服文化,发展形成了具有民族独特特色的服装体系汉服体系。
汉服分为几大体系,有曲裾、直裾、襦裙、褙子、玄端、圆领袍衫、朱子深衣等。但是,无论是任何体系,都是无不体现出汉服无穷的独特魅力。
博大精深、体系完备、悠久美丽的汉服,是中国不可多得的一大财富;是值得每一个子孙引以为豪的一大财富。
客观上的汉族人,某些历史阶段的民族服装,例如汉化旗装、旗袍、马褂等绝不可以被称为汉服,因为它们与真正的汉服相比,没有正常的演变衔接过程。
汉服是从黄帝时代出现的,有着近四千年的历史。直到后来满清入军明朝,汉服才逐渐消亡了。
篇9:传承汉服作文
小的时候便知道藏族人有藏袍,苗族人有苗服,满族人有旗装,也问过我们汉族人的民族服饰是什么,父母也不知,只好答:大概没有吧。直到后来,一次巧合我才知道,汉族的民族服装叫汉服。《左传》中记载道: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故华服又称汉服,系汉族之服饰。
喜爱汉服的时日不算多,与汉服一起走过的日子却让我有了甚多>收获。汉服,不仅让我领略了华夏一族的服饰之美,更让我深刻地明白何谓民族大义。满清的剃发易服让这样一件美丽的事物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线里,如今为数不多的人仍在坚守着,在坚持着,努力守住祖先们留下的绚丽一笔。有多少人知道呢?这样一件快要被人们遗忘的衣服,曾有人用生命去守护过。
在繁华一时的大宋年间,中原的土地也被金人践踏过,有一支军队征战沙场,北方的敌人说,有岳家军在,我们打不了胜仗。那样的军队也曾驰骋沙场,领队的将军也曾意气飞扬。然,能人遭忌,英雄命短,可笑的是,为国效忠的武士没有战死沙场,却亡在同族手中。一颗丹心,一缕忠魂,消散在西湖之畔。历史长河中,我清晰地看见,那深深插在泥土中的,是将军用过的红缨枪。所幸,那个汉家男儿用生命去守护的东西,而今安在。
历史本是轮回,兜兜转转。当梅香飘满岭上,又是一年严冬,清军已兵临城下。他迎风立于城头,寒风灌满了宽大的衣袖。清人说,请他做新朝的臣子。面对武力,一介书生,无力抗争,却也绝不妥协!于是他登上高大的城楼,看着即将沦陷的扬州城,他笑,笑无力的自己,笑软弱无能的大明。最终,纵身一跃,全城响起悲鸣。民族,是史可法一生的信仰。
最初的我,爱上的是那宽袍广袖的衣裳,穿在身上时,才觉无比沉重,那是历史的重量,承载了五千年的历史,五千年的光阴,五千年的惆怅。
在异国的街头,有位女子,身着汉家衣裳,一支竹笛奏出乐音悠扬,那样一个满是金发碧眼的国度,唯有她似乎格格不入,却又像毫无违和。后来才知,那位名为璇玑的女子,也不过是个留学生而已,却以微薄之力努力做着汉文化的宣传,她说,汉服复兴就是要让全世界都知道汉服。
在杭州西塘,有个文人提笔写下汉韵墨香,指尖一朵青花幽然绽放,他来自宝岛,却活跃于内地,只因内地有更多的人可以去分享。方文山不只是词人,也是汉服运动的倡导者,他写下独具中国风的词,留一段青史,承载月光。
汉服似乎不再只是一件衣服而已。它因先人的匠心而独特,因历史而沉重,因文化而意蕴深长。
有人立于江头,着交领右衽,宽袍广袖,迎风低吟浅唱:
岂日无衣,与子同袍。
篇10:传承汉服作文
复我泱泱华夏,着我汉家衣裳。华夏五千年来历史悠久,文化博大精深,而在这一历史长河中有一个必不可少的文化――汉服文化。
从“黄帝垂裳而天下治”始至明代,汉服一直在人类衣饰发展史上散发着最璀璨的光芒。直到明末清初,满清铁骑入侵中原。满清统治着为了打击汉人的文化自豪心,摧毁汉人的气节与骨气,颁布了“剃发易服”令。从此,汉人的记忆里有了对民族服装的缺失感。
汉服是汉民族传承千年的传统民族服饰,是最能体现汉族特色的服装。在几千年的时间里,汉民族凭着自己的智慧,创造出看绚丽多彩的汉服文化。而今,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西装、T恤、牛仔裤已成为时尚,汉服已被大多数人遗忘。
汉服,它有着飘逸的衣袂,严格的形制。汉服主要分为:曲裾、襦裙、n群等服饰;主要特征是:衣领有交领,圆领,对襟直领,衣襟为右衽,隐结系带。而汉服袖圆以应“天圆”,衣领交叠成矩形以应“地方”,背部中缝直至脚踝以应人道正直。天圆地方,洒脱飘逸构成汉服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气质。因此,我国自古被称为“衣冠上国”。
有人说,汉服拘谨,呆板,等级森严。可汉服发展到现在,已没有阶级的区分,只有具体功用之别。汉服严密而完善的服装类别:礼服、常服、便服基本上可以满足人们的各种需求。
自从普通工人王乐天穿汉服上街,这一行为标志着汉服正式进入大众视线,掀起了一股复兴汉服的热潮。而今,当有人穿着汉服走在街上,陌生感扑面而来:“和服”“汉服”“演戏的”等声不绝于耳。各种“复古,作秀,穿越”等帽子满天飞。
是否,你也曾傻傻地问过:“爸爸,我们汉族的民族服饰是什么?”爸爸则会不知所措:“呃……也许是中山装,旗袍之类的吧!”是否,你也曾用床单,妈妈的衣服披在身上,装扮着童年……
在全球化现象日益显著的今天,文化传播是不可缺少的。我们要认识到,民族服装是民族文化的重要体现,两者缺一不可。中国之所以又称为“华夏”,这一名称的由来就与汉服有关。《左传正义・定公十年》疏:“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章服之美,谓之华。”中国素来就就被称为“衣冠上国,礼仪之邦”。而“衣冠”便成了文明的代名词。
通过汉服,以汉服为钥匙打开了汉文化之门。通过重新继承,学习汉文化,重建我们中华五千年来的精神面貌。正所谓,始于衣冠,达于博远。希望更多的人通过汉服了解到传统文化,弘扬汉文化最核心的精神内涵。
复我泱泱华夏,兴我礼仪之邦。相信总有一天,我们会实现汉服的复兴。嘿,看,汉服正向我们款款而来,你最准备好了吗?
篇11: 汉服体验作文
汉服体验作文
经过了前面那么多个体验项目,我们又来体验穿汉服了。汉朝时,人们穿衣服很讲究,这让我长了不少知识。
我们来到了呈坎八卦村的广场。我第一眼看到的.是两位穿着一黑一白的衣服的老爷爷。我不禁自问起来:嗯?难道这就是传说中的汉服吗?后来,经过他们的介绍,果真是汉服。现在由两位老先生来教我们怎样去穿汉服。
“穿汉服很讲究的哦。”一位老爷爷说。老爷爷先教我们穿汉服时要讲究男左女右。男生需要先从左边穿,而女生要先从右边穿。我拿到汉服,发现汉服的衣襟,左边大而长,右边小而短。
老爷爷说左边那个大的衣襟要盖在右边小的衣襟上。还教了我们怎样系腰带。系腰带时一定要平整,不能皱起来。男的打结要在左边,女的打结要在右边,一定要系得紧一点,整套汉服都是由这个腰带绑住的。不然会出丑的哦。
随后,老爷爷又教这我们行礼的礼节。这时,老爷爷又说起了男左女右。男生就要把右手放在左手的后面,然后大拇指往里面扣住,女生就是相反。反正,什么事都是男左女右,搞得我头都昏了。你还要掌握45°弯腰90°弯腰和180°弯腰。古时候怎么有这么多礼节嘞?这时候有一个大大的问号在我心中――为什么老是要男左女右呢?这又是什么道理呀?
我禁不住好奇把这个问题提了出来。经过老爷爷的解说,我才知道,男左女右的原因了:在汉朝时代,左为尊为尚而右为卑。所以,男左女右是一种权利,高贵的象征。还有一种说法。是左边为阳,右边为阴,而男生为阳,女生为阴,所以有男左女右这种说法。我想,这就是古时候的重男轻女吧。
我们还是穿越回来吧。古时候的礼仪实在是太多了,搞得我一个头有两个大。幸好我不是生活在那个年代。随着社会的发展,早已呼吁了男女平等。我们生活在这个幸福的年代里,暗暗为自己庆幸。
篇12:汉服研究所对联
汉服研究所
锦绣中华兴汉服;
风流人物数今朝。
日丽尧天光后世;
人穿汉服创将来。
上国衣冠增秀色;
炎黄儿女倍风流。
篇13:汉服活动策划
主办方介绍
东莞市华夏汉服社成立于20xx年,是一个以学习、弘扬、传承中华传统汉服及汉文化为宗旨,推进汉文化与现代生活方式和谐相融为目的社团。
活动介绍
一、概况
1、活动主题:弘扬汉文化之汉服活动
2、活动背景: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和服装,可以当别人问及我们汉族的民族服装时我们却只能寡言,以汉服为主题的活动可以唤醒民族意识,对悠久灿烂的汉文化的传承。
3、活动意义:加强民众对汉服及汉文化认识 弘扬中华优秀文化
4、活动时间:初定20xx年10月28(周日)下午2:00到――晚上17:30,17:30――19:00为晚饭时间
5、活动地点:东莞东城万达广场及金街
6、活动成员:对汉文化尤其汉服有浓厚兴趣并愿意宣传的小伙伴均可报名参加,
报名须知
二、活动详情:
1、10月28(周日)下午2:00在万达广场1号门旁边集合,汉服组成员记得穿汉服,摄影组成员带好摄影装备,到时要交摄影作业,后勤组也需要准备好相应物品;公交车做到万达广场站,地铁的小火把坐到东城地铁站下D出口(到时会安排成员开车接到万达广场),小伙伴们根据自己的情况尽快提前过来。
2、活动会在,2:10在万达广场正式开始,小伙伴们相互介绍,拍照留影;
3、2:30安排投壶娱乐活动,活动进行,20――30分,大家开心就好,摄影师会拍一些花絮。
4、3点钟美女初璃(礼仪尚书)会教大家简单的汉礼立容和坐容,要积极参与,可与现场的.游客互动,宣传汉文化。
5、4点,我们逛万达金街,要慢慢逛,向路人展示汉服的威仪与端庄。
6、4:30我们可以去万达广场里面逛一下,娱乐为主。
7、活动大概进行到,17:20到万达广场1号门集合留影,晚上集体去一家饭店吃饭可能去万达对面吃麻辣烫(具体再确定)。需要提前离开的17:30可以跟本组负责人说明,要离开,晚饭进行到19点,活动结束
8、所有成员离开时要跟相应负责人说一下,到家需要群里报平安,各组负责人要尽职尽责。
活动为免费公益活动,报名者只需要自己携带好自己的必需品
并带一瓶水,自己负责自己的路费即可,中途其他费用有活动
组织方负责联系一些赞助单位,热心的小伙伴也可以适当捐助。
费用信息
篇14:汉服活动策划
一、整体情况
1、活动主题名称: 中国传统文化展示交流会
2、活动目标: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培养我校人文气息。
3、活动意义:我国综合国力大幅提升,国际地位也显著提高,中华文化重又得到世界的关注与重视。我们将立足交大,率先在江西高校中开展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活动,普及交大师生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培养交大师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提高我校的人文素质。
4、时间:20xx年12月15日19:00――21:00
5、地点:南区礼堂
6、主办单位:华东交通大学校团委
7、承办单位: 汉服文化协会 人文学院
8、协办单位:江西民间汉服(人士)
二、工作人员
指 导: 石初军
顾 问: 江西民间汉服(人士)
总策划: 陈沈平
导 演: 宋检 张瑞
工作组委员:王兴华 梁嗣敏李飞飞 张宇
工作组组员:郭霞 马磊 郭猛彬 詹前裕 林君王智健 张晗
张金燕 刘鹏 李潇
三、活动大概流程
1.汉服及传统礼仪展示(30分钟)
2. 传统文化精讲浅谈 (20分钟)
3. 古琴弹奏及其知识略述 (12分钟)
4. 茶艺及古琴联合表演 (13分钟)
5. 互动提问环节 (15分钟) 6.
四、活动详细流程
到活动开始时间后,主持人和汉服讲解人一同穿着汉服入场,主持人简单介绍下这场活动目的,参加人员及邀请观看的嘉宾和观众后宣布活动正式开始,然后退场。汉服讲解人员开始简单介绍下汉服的概念,之后古典音乐响起,开始此次活动第一部分内容。
1.汉服及传统礼仪展示
本部分活动将展示多款的现已知汉服,包括男式直裾,直身,圆领衫等;女式曲裾,襦裙,高腰襦裙,其中曲裾分大曲裾,小曲裾,襦裙分对襟襦裙与交领襦裙;专门的礼仪服饰玄端等。
具体过程是全部衣服由合适的人员穿着好后在幕后准备好,并排好衣服的展示顺序,当古典音乐响起,穿着人员迈步缓缓上场,原本就位于舞台中央的解说人员开始介绍这款汉服的名字,流行于历史上哪段时间,当穿着人员行至场中间时向全场观众行揖礼,然后展开双臂展示汉服并旋转一周。解说人员则据此介绍这款汉服的特点,细节等。解说完后,穿这款汉服人员在场中指定位置正座(预先放置垫子),然后下一个穿另一款汉服人员开始上场,如此至全部汉服全展示完为止。
全部人员上场后,讲解人员开始讲解传统礼仪,主要包括:辑礼,拜礼,正坐礼,对弈(射)礼等。每一个礼仪,都由场上的预先指定的着汉服人员演示,或一个或多人,其他不演示的人员保持正坐不变,演示完时人员以揖礼拜谢观众,然后坐回原来的位子。
至预定的全部礼仪讲解完后,场上人员全部起来和讲解人员排成一行向观众行揖礼告别退场。同时主持人上场,简单说几句感谢上场人员的话然后宣布第二部分活动开始。
2.传统文化精讲浅谈
主持人上场的同时,两位着汉服男生抬着一张放置古琴的桌子入场(携带有一张凳子),放在场地中央后,两位男生一左一右正坐于桌子两旁,接着主持人宣布接下来由汉服文化协会的指导老师石初军书记向在场观众讲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与中国传统文化对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的意义。然后主持人退场,石初军老师上场并端坐于桌子后开始讲解,讲解过程中一着汉服女生端送一杯茶给石老师,然后退场。石老师讲解完后,两位男生同石老师领过观众谢意后退场,主持人上场,简单谢过石老师讲解,然后宣布第三部分活动开始。
3.古琴弹奏及其知识略述
主持人上场同时,一位着汉服女生用端盘端着檀香炉上场,焚烧檀香,投入炉内并将炉放置于琴桌上(琴桌未退),随后主持人宣布由中国古琴协会会员陈宜外同学为大家弹奏古琴并大略讲述古琴知识。然后主持人退场,陈宜外同学抱着古琴上场,行至桌前摆放好古琴后开始弹奏古琴名曲,一至两曲结束后向观众大略讲述古琴知识。讲解完后,陈宜外同学和着汉服女生起身领过观众谢意但不退场,接下来主持人上场简单谢过几句宣布第四部分活动开始
4.茶艺及古琴联合表演
主持人上场同时两位着汉服男生上场将桌子换过一个位置(由面对观众改为侧对观众并向前方偏左移动),陈宜外同学和着汉服女生则分别抱着古琴和香炉随桌子换到这个位置,另有两位着汉服男生搬上另一张放茶具的桌子放在原先放琴桌的位置。四位男生退场,同时四位着汉服女生上场正坐于琴桌对面,使得中间正好阁着茶桌,两位着汉服女生捧着茶具和提着热水壶尾随表演茶艺的万赢涛先生上场,女生摆好茶具侍立于茶桌两侧侧,万赢淘先生则正坐于茶桌后开始准备茶艺表演。主持人宣布茶艺与古琴联合表演开始后退场,古琴声起,茶叶飘香。泡好的茶则由正坐的四位汉服女生捧给下面第一排观看者品尝,从第一泡至最后一泡,皆如此。茶淡琴停,表演结束后全部场上人员站一排谢过观众退场,四位男生则上场将两张桌子撤下场,同时主持人上场简单谢过几句宣布最后一部分活动开始。
5.互动提问环节
几位对汉服及传统礼仪,对古琴知识了解的人士着汉服上场,一字排开正坐。然后在主持人主持下由场下观看人员向他们提问,提问范围在上述几个方面。提问者举手示意,主持人发现有提问者则由场下预先准备的人员将话筒递给该提问者,提问结束后,场上正坐人士中有愿意回答者则示意主持人递送话筒,然后简明对该问题进行答复。至预定结束时间后,主持人向场下观众示意提问时间结束并抱以歉意。场上正坐人士起身,同时前几部分活动的参与人员此时全部上场,大家排成几行与观看人员互相道谢,然后主持人宣布本次活动结束,人员退场,后勤人员开始收拾场地。
五.活动分工:
(1)第一项目组:前期筹备组(11月7日-12月3日)
组 长:宋检
副组长:张瑞 梁嗣敏
组 员: 潘永胜,李潇,刘鹏,林君,
张金燕,王智健,张晗,蔡志永,周婉
任 务:1、前期横幅、网络宣传
2、海报、节目单制作
3、邀请函向学校领导发送
4、向江西各媒体发送邀请函
5、古典音乐、道具、服装等物品的筹备
(2)第二项目组: 活动组(11月15日-12月9日)
组 长:张瑞
副组长:宋检,张金燕
组 员:梁嗣敏,张晗,林君,周婉
任 务:1、准备主持人以及汉文化讲解员的演讲稿。
2、舞台表演人员准备,包括服装、道具及化妆。
3、请人文学院专业老师对活动进行指导。
4、按秩序登台展示。
(3)第三项目组: 后勤组
组 长:王兴华
副组长:刘鹏刘素娟
组 员:蔡志永, 聂小玲,庄媛媛
任 务:1.负责舞台道具的搬运。
2.协助第一项目组制作舞台背景。
(4)第四项目组: 宣传组(包括迎宾)
组 长:李潇
副组长:周婉,郭霞
组 员:人文学院礼仪队
任 务: 负责活动当天宣传;发传单,迎宾
(5)第五项目组:机动组
组 长:李飞飞
副组长:马磊,詹前裕
组 员:宋检,蔡志永,刘鹏,
任 务:该组核心任务在于晚会期间,负责现场纪律的维持,处理紧急情况,保
证晚会取得圆满成功。
注:1、项目组人员的任务发生冲突时,要保障第二项目组的任务顺利完成。
2、各项目组人员的任务发生严重冲突时,将重新调整各项目组人力资源;视情况可随时启用机动组。
3、各项目组现在正式成立并立即开始工作;完成任务后自动解散。
篇15:关于汉服的起源
汉服是一种传统美,你知道汉服的起源吗?一起来看看吧。
汉服的起源
神话及传说起源---中华始祖,传说中的上古帝王轩辕氏黄帝统一华夏部落。在他治下,政治安定,文化进步,国势强盛,有很多的发明和创作,如文字,农业,音乐,历法等。黄帝的正妃嫘祖,传说中就是她首创养蚕制丝织绢,从而发明了汉服。嫘祖衣被天下,丝美中华,西周以来,奉为中华母祖,尊为先蚕。
实际起源---远古时期,生产力极端低下,对人类来说,服饰的起源是出于实用。石器时代后,人们掌握了制造工具和使用工具的方法,发明了骨锥和骨针.从而创造了原始服装。约五千年前,中国在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时期,人们的生活日趋稳定,产生了原始的农业和纺织业,开始用织成的麻布来做衣服,后又发明了饲蚕和丝纺,人们的衣冠服饰日臻完备。
商朝(前17世纪初-前11世纪)
商朝是中国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朝代。根据众多的考古发现,这一时期的汉服基本样式已经完全成型。这一时期的服装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上衣和下裳(裙)。袖口较窄,没有扣子,在腰部束着一条宽边的腰带,肚围前再加一条像裙一样的“蔽膝”,用来遮蔽膝盖。
这个时期的织物颜色,以暖色为多,尤其以黄红为主,间有棕色和褐色,但并不等于不存在篮、绿等冷色。只是以朱砂和石黄制成的红黄二色,比其他颜色更鲜艳,渗透力也较强,所以经久不变并一直保存至今。经现代科技分析,商周时期的染织方法往往染绘并用,尤其是红、黄等正色,常在织物织好之后,再用画笔添绘。
西周(前11世纪-前7)
周朝以封建制度建国,以严密的阶级制度来巩固帝国,制定一套非常详尽周密的礼仪来规范社会,来安定天下。服装是每个人阶级的标志,因此服装制度是立政的基础之一,规定是非常严格的。
周代服饰大致沿袭商代服制而略有变化。衣服的样式比商代略为宽松。衣袖有大小两种样式,领子通用交领右衽。不使用钮扣,一般腰间系带,有的在腰上还挂有玉制饰物。裙或裤的长度短的及膝,长的及地。
东周(春秋战国)(前711年-前256年)
春秋战国时期诞生了一种重要的汉服---深衣。深衣是直筒式的长衫,把衣、裳连在一起包住身子,分开裁但是上下缝合,因为“被体深邃”,因而得名。深衣延续了汉服交领右衽的特点,在社会上影响很大,不论贵贱男女、文武职别,都可以穿着。裙分为曲裾和直裾两种样式,外观区别在于下身是否有围绕的线条。这一时期纺织和染色技术已经非常发达,汉服上已经出现很多繁复华丽的图案。
秦汉汉服
(前2-280年)
秦朝(前221年-前2)
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秦始皇赢政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国家。秦始皇统一了文字,货币,度量衡等,为中华国家势力和汉民族的形成及延续留下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秦代汉服主要承前朝影响,仍以袍为典型服装样式,分为曲裾和直裾两种,袖也有长短两种样式。秦代男女日常生活中的服饰形制差别不大,都是大襟窄袖,不同之处是男子的腰间系有革带,带端装有带钩;而妇女腰间只以丝带系扎。
因为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发现,秦代的服饰和风俗研究有着丰富的历史资料。
汉朝(前206年-2)
汉朝是中国最重要和杰出的王朝之一。在这一时期随着社会的进步,本土民族文化蓬勃发展,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和审美成就。在经济,科技,文化上全面领先于世界的汉帝国为华夏儿女留下了永远的自豪。今天,占据绝大多数的中国主体民族-汉族,就是以汉朝的名字命名的。
从这一时期开始,平民开始穿着精织服饰。汉代曲裾深衣不仅男子可穿,同时也是女服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服式。这种服装通身紧窄,长可曳地,下摆一般呈喇叭状,行不露足,以表示出女性的文静与优雅。衣袖有宽窄两式,袖口大多镶边。衣领部分很有特色,通常用交领,领口很低,以便露出里衣。如穿几件衣服,每层领子必露于外,最多的达三层以上,时称“三重衣”。另外,汉代窄袖紧身的绕襟深衣。衣服几经转折,绕至臀部,然后用绸带系束,衣上还绘有精美华丽的纹样。
汉代的直裾男女均可穿着。这种服饰早在西汉时就已出现,但不能作为正式的礼服。原因是古代裤字皆无裤裆,仅有两条裤腿套到膝部,用带子系于腰间。这种无裆的裤子穿在里面,如果不用外衣掩住,裤子就会外露,这在当时被认为是不恭不敬的事情。所以外要穿着曲裾深衣。以后,随着服饰的日益完备,裤子的形式也得到改进,出现有裆的裤子。由于内衣的改进,曲裾绕襟深衣已属多余,所以至东汉以后,直裾逐渐普及,并替代了深衣。
汉代妇女的襦裙上襦下裙的女服样式,早在战国时代已经出现。到了汉代,由于深衣的普遍流行,穿这种服式的妇女逐渐减少。据此,有人认为汉代根本不存在这种服饰,只是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才重新兴起。其实,汉代妇女并没有摒弃这种服饰,在汉乐府诗中就有不少描写。这个时期的襦裙样式,一般上襦极短,只到腰间,而裙子很长,下垂至地。襦裙是中国妇女服装中最主要的形式之一。自战国直至明朝,前后二千多年,尽管长短宽窄时有变化,但基本形制始终保持着最初的样式。
湖南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汉代大量丝绣织品,生动呈现出其装饰风格的特点,并反映出来汉代纺织业的发展水平。汉代的染织工艺在继承战国传统的基础上有着飞跃的发展,染织的品种增多,不仅能织出精美多样的花纹,而且染织技术也有较高的水平,染织工艺的进步是汉代服装质量得以提高的基础。随着著名的丝绸之路的建立,中华服饰之美,从此开始得以传向四面八方。
魏晋南北朝汉服
(220年-589年)
三国(魏,蜀,吴)(220年-280年)
晋朝(265年-420年)
南北朝(420年-580年)
魏晋时期,风流名士们崇尚自然、超然物外,率真任诞而风流自赏。姿容飘逸的魏晋风度也反映到了汉服上,这一时期的男子一般都穿大袖衫-大袖翩翩的衫子,上自王公名士,下及黎庶百姓,都以宽衫大袖,褒衣博带为尚。直到南朝时期,这种衫子仍为各阶层男子所爱好。衫和袍在样式上有明显的区别,照汉代习俗,凡称为袍的,袖端应当收敛,并装有祛口。而衫子却不需施祛,袖口宽敞。魏晋服装日趋宽博,而衫由于不受衣祛等部约束,故成为一时风俗。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妇女的衫裙魏晋时期妇女服装承袭秦汉的遗俗,并吸收少数民族服饰特色,在传统基础上有所改进,一般上身穿衫、袄、襦,下身穿裙子,腰用帛带系扎,款式多为上俭下丰,以宽博为主,其特点为:对襟,束腰,衣袖宽大,并在袖口、衣襟、下摆缀有不同色的缘饰,下着条纹间色裙,腰间用一块帛带系扎。衣身部分紧身合体,袖口肥大,裙为多折裥裙,裙长曳地,下摆宽松,从而达到俊俏潇洒的效果。加上丰盛的首饰,反映出奢华糜丽之风。当时妇女的下裳,除间色裙外,还有其它裙式。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杂裾服传统的深衣制已不被男子采用,但在妇女中间却仍有人穿着。这种服装与汉代相比,已有较大的差异。在衣服的下摆部位,加一些饰物,通常以丝织物制成。其特点是上宽下尖形如三角,并层层相叠。另外,由于从围裳中伸出来的飘带比较长,走起路来,如燕飞舞。到南北朝时,这种服饰又有了变化,去掉了曳地的飘带,而将尖角的“燕尾”加长,使两者合为一体。
南北朝时期裤褶裤褶的基本款式为上身穿齐膝大袖衣,下身穿肥管裤。这种服装的面料,常用较粗厚的毛布来制作。穿裤和短上襦,合称襦裤,但封建贵族必须在襦裤外加穿袍裳,只有骑马者、厮徒等从事劳动的人为了行动方便,才直接把裤露在外面。封建贵族是不得穿短衣和裤外出的。到了晋代这种习惯才有所改变。南北朝的裤有大口裤和小口裤,以大口裤为时髦,穿大口裤行动不便,故用锦带将裤管缚住,有、又称缚裤。
隋唐汉服
(581年-960年)
隋朝(581年-6)
唐朝(618年-9)
五代(907年-960年)
公元581年,隋朝的建立,结束了自东汉以来相继四百年的分裂局面。这是继秦汉之后再度建立的封建统一国家,一个以汉族为中心的新的民族共同体。南北两地服装彼此仿效,业以合壁。唐朝时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揭开了中国古代最为灿烂夺目的 篇章。唐朝时国家稳定,经济繁荣、文化事业全面发展,封建文化已经达到高峰。近三百年的唐代服饰经过长期的承袭、演变、发展成为中国服装发展上一个极为重要的时期。一方面唐代服装上承历代冠服制度,下启后世衣冠之径道;另一方面唐朝服装发展兼容并蓄,广采博收,大放异彩。唐以后的五代十国是唐宋封建军阀割据的继续,在服饰上大体沿袭唐朝之制。隋唐服装无论官服或民服,男装和女装,都表现其开放的思想、开拓的精神,充分反映了鲜明的时代性和强烈的民族性。
襦裙是唐代妇女的主要服式。在隋代及初唐时期,妇女的短襦都用小袖,下着紧身长裙,裙腰高系,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并以丝带系扎,给人一种俏丽修长的感觉。披帛,又称“画帛”,通常一轻薄的纱罗制成,上面印画图纹。长度一般为二米以上,用时将它披搭在肩上,并盘绕于两臂之间。唐代妇女,以体态丰腴为美。由于身材丰硕,中唐女服也渐趋宽大,裙子的宽度比隋末唐初时要肥大的多。衣衫虽为小袖,但与初唐、盛唐女服相比,也明显趋于宽松。
唐代大袖衫盛唐以后,胡服的影响逐渐减弱,女服的样式日趋宽大。到了中晚唐时期,这种特点更加明显,一般妇女服装,袖宽往往四尺以上。中晚唐之际的贵族礼服,一般多在重要场合穿着,如朝参、礼见及出嫁等。穿着这种礼服,发上还簪有金翠花钿,所以又称“钿钗礼衣”。大袖衫裙样式为大袖、对襟,佩以长裙、披帛。以纱罗作女服的衣料,是唐代服饰中的一个特点,这和当时的思想开放有密切关系。尤其是不着内衣,仅以轻纱蔽体的装束,更是创举,所谓“绮罗纤缕见肌肤”,就是对这种服装的概括。
隋唐时代也产生了汉服的一种重要变体-圆领衫。圆领式样在中国服饰历史上很早便有出现,但一直到隋唐才开始盛行,成为官式常服。这种服装延续了唐,五代,宋,明,并对日本,高丽等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裹幞头、穿圆领袍衫是唐代男子的普遍服饰,以幞头袍衫为尚。幞头又称袱头,是在汉魏幅巾基础上形成的一种首服。唐代以后,人们又在幞头里面增加了一个固定的饰物,名为“巾子”。巾子的形状各个时期有所不同。除巾子外,幞头的两脚也有许多变化,到了晚唐五代,已由原来的软脚改变成左右各一的硬脚。
需要指出的是,这种圆领汉服变体的盛行并不代表传统右衽交领汉服的消失。实际上,即便是在其最盛行的唐朝,也多局限于以长安为中心的地区,以及官员,皇室成员之中,而在如吴越地区以及普通百姓之间,则以大襟右衽交领这种汉服为主,宋明类似。唐代官吏,除穿圆领窄袖袍衫之外,在一些重要场合,如祭祀典礼时仍穿礼服。礼服的样式,多承袭隋朝旧制,头戴介帻或笼冠,身穿对襟大袖衫,下着围裳,玉佩组绶等。圆领汉服和交领汉服一样,是汉民族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
篇16:婚礼主持词汉服
婚礼主持词汉服
汉式婚礼气氛严肃而庄重,而且充满文化底蕴的主持词也许会有另外一种风味。
婚礼第一项:新人登场
鸣炮奏乐
欢声笑语、天降吉祥、花好月圆、天地之合喜上眉梢日子里,(我等相聚在这里,隆重庆典xx公子与xx娘子喜结良缘!万物复苏,春暖花开的吉时良辰)
xx小姐和xx公子追忆5000年华夏文明。(卓我汉家衣裳兴我礼仪之邦,展我华夏儿郎,普天同庆,奏华章。)
比翼双飞共连理,龙凤呈祥结百年
红杏枝头春意闹,玉栏桥上伊人来,恭请xx公子xx娘子隆重登场
百年恩爱双心结,千里姻缘一线牵,才子配佳人,织女配牛郎,花好月圆,地久天长!一对佳偶对拜行礼
一拜天地之灵气,三生石上有姻缘;
二拜日月之精华,万物生长全靠她;
再拜春夏和秋冬,风调雨顺五谷丰
华夏5000年的历史长河中书写下你我的海誓山盟,在婚姻路上你我永不分离。立下承诺,即沧海化为桑田,桑田再变为沧海,夫妻必将相亲相爱,携手共进,直到白头。
有请二位行洗礼
紫燕双飞迎春舞,红花并蒂朝阳开。今日共连理,百年永相随。
1、祭天天赐良缘
2、祭地地做之合
祝福尔等相敬如宾似鱼水,同心同德赛鸳鸯。
新人入席行
共劳而食
行共捞礼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白头偕老,风雨同舟
夫妻恩爱,相敬如宾;早生贵子,光耀门庭,白头偕老;
勤俭持家,同工同酬;志同道合,尊老爱幼,永结同心!
各位宾朋,xxxx
两位新人志同道合,从相识、相知到相爱,直到今天步入婚姻的`殿堂,可谓“花开并蒂、珠联壁合、佳偶天成”;有情人终成眷属,新人行合卺礼
从相知到相恋历史的长河中钟鼓将记录下这忠贞不渝的爱,柳川河畔上留下你我的足迹,打开这部1260年的古城的画卷上面将记录下你我璀璨的名字。是情、是爱把这对心心相印的连理结合得甜甜蜜蜜,融合得恩恩爱爱。
让我们共同祝福这对龙凤新人新婚愉快、白头偕老、永结同心!(掌声)
婚礼第二项:结姻礼
花开并蒂、珠联壁合、佳偶天成”结发姻缘,百年和好。
行结姻礼,结发之姻缘,百年之佳偶,旷世情缘,龙凤呈祥。
愿尔等共享爱情,共擎风雨,白头偕老;
愿尔等青春美丽,人生美好,生命无憾!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今朝,xx公子以他的忠诚和智慧,赢得了佳丽xx小姐芳心。然而,xx小姐更以她热情和美貌,彻底征服了新人xx公子赤子之心。
有道是:“有情人终成眷属”。今天衷心地祝福一对连理幸福美满,天长地久。(掌声)
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白头偕老,风雨同舟
夫妻恩爱,相敬如宾;早生贵子,光耀门庭,白头偕老;
勤俭持家,同工同酬;志同道合,尊老爱幼,永结同心!
自由恋爱结硕果,两朵红花并蒂开。
优生优育得龙凤,一代新人成栋梁。
婚礼第三项:拜高堂
(寂寞孤独悄然离去;充实欢乐骤然而至!)
新人结为连理,从此尔等以长大成人,披荆斩棘的英姿去搏击人生旅途的烦恼,用尔等无私的爱去温馨父母夕阳般的暮年。…恭请父母大人登入礼堂…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主持词:水有源,树有根,儿女不忘养育恩,今朝结婚成家业,尊老敬贤白发双亲。
新人行拜礼
一拜父母养我身,感谢养育之恩——一鞠躬!
再拜爹娘教我心,感谢抚养成人——二鞠躬!
尊老爱幼当铭记,和睦黄土变成金!——三鞠躬!
孝敬父母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杯杯香茶情意浓浓,恭请新人为父母大人敬献香茶。
欢声笑语、天降吉祥、花好月圆、天地之合的喜庆日子里,xx公子xx娘子喜结良缘!恭请父亲大人致答谢
望尔等能够在日后居家中互敬互爱,风雨同舟;望尔等孝敬父母,和美治家。同时,望各位挚友宾朋,好事多多,阖家幸福,万事如意。全家行礼答谢
公元XXXX年XX月XX日新人xx公子xx娘子喜结连理,龙凤呈祥婚礼仪式到此礼成
【汉服作文】相关文章:
1.汉服850字作文
2.汉服作文400字
3.汉服策划书
6.**作文
7.作文
8.夏日-作文
9.责任 作文
10.朋友 作文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