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评08高考上海作文:简单作文题切勿简单写
“罗德鹤”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4篇点评08高考上海作文:简单作文题切勿简单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点评08高考上海作文:简单作文题切勿简单写,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篇1:点评08高考上海作文:简单作文题切勿简单写
只要问起今年考生,对于作文,或喜出望外,信心满满,说起“他们”,什么人都好写;或出乎意外,准备得非常辛苦,竟然是连小学生都能写的如此简单的作文题。其实,概览全国各地的作文试题,如四川的“坚强”、江苏的“好奇心”、湖北的“举手投足之间”、重庆的“生活在自然中”……都有命题浅显化的特点,这符合大学由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的趋势。这样的命题并无多大的审题障碍,然而,不同层面的学生可因写法不同而分轩轾,作为高中生,如果没有一定的文化积累,和对自然、社会的关注和思考,也是难以出彩的。
我以为考生面对浅显的作文题,要力求浅而角度新,浅而情感真,浅而立意切。
首先,视野要开阔,角度要新颖,突破一般考生的思考角度。由于平时缺乏思想和材料的积累,很多学生只能写与个人生活有关的亲情、友情和学习生活,由于缺乏独特的体验思考,也只能人云亦云;或从近日报刊热点中求材料和观点,这自然缺乏新意。故而,写“他们”,以汶川地震为题材的作文比比皆是,“他们”,或人民子弟兵,或白衣战士,或志愿者,或受难同胞……这些对阅卷老师来说,非常熟悉。考生既要避开并无独到见解的老旧材料,如由“他们”想到环卫工人,讴歌其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想到母亲的无私的爱,想到蚂蚁、蜘蛛等小动物;也不要在写汶川地震热点材料时,照搬报刊上现成评论文章。高中生与初中生不同的是,更关注家事、国事、天下事,不少同学将视角投向生活中不被人们关注,而自己确有情感体验的群体,如“农民工”、“协管员”、“配音演员”,或投向救灾中“日本搜救队员”,促进两岸关系的台商,投向古今中外勇走光荣荆棘路的思想者……只有选材新颖,才会吸引阅卷老师眼球。
其次,真挚的情感可以化浅显为朴实深厚。真挚情感来自考生独特体验。即便是表达并不新颖的观点,只要是独特的感情体验,自然以“真”动人。对那些父母赴汶川抗震救灾的考生来说,则是充满真实而自豪的情感书写“志愿者之歌”;有考生观察谈天说地送考队伍中,默默蹲在一旁的父亲群体,从生活体验和汶川地震中感受父亲们的爱心和坚强,表达了对从没享受过父亲节的“他们”表达由衷的敬意。真挚情感来自于细节,写好细节也是提升作文成绩等第的重要因素。且不说记叙文离不开细节,即便是议论文也需要凭借具体的形象增强其生动性。不少同学虽然以抗震救灾为题材,但因为能发挥自己的想象,将报刊上的评论文章形象化,应该说,也是成功的。
再次,高中生的作文与初中生作文不同的就是具有思辨性,因此只要在浅显的作文题的写作中,具有自己独到的思考,便会使作文鹤立鸡群。在这次高考作文中,还是有不少以理取胜的作文展现出自己鲜明的个性,因为这类作文最能体现90后考生的理性的成长和不断成熟。这是必须引起阅卷老师关注的,即便是另类观点只要不偏激,也会引起阅卷老师的兴趣。所谓“立意深切”,主要是有独特见解,通过这次地震,学生对很多事物的认识有所升华。可喜的是,年轻一代开始关注并深入思考“农民”的精神状态,有考生分析了“他们”既有朴实、伟大的一面,也表达了对在商品经济中农民纯朴品格退化的忧虑。虽然,报刊评论抗震救灾展现了80、90后的精神面貌,然而,作为90后的考生还是从自己的切身体验出发,对80、90后现象深入思考,认为这些一向被人们看作“他们”的另类青年,已和社会融合在一起。
题不怕浅,新颖则活;题不在深,情意则灵。不懈的开阔视野、体验情感、理性思辨,这才是高考作文备考的正果。
篇2:上海春季高考作文题点评及作文示例
上海春季高考作文题点评及作文示例
点评:
在、秋季高考之后,20上海春季高考又延续了命题作文。采取命题作文的形式,应该是在未寻找到更好的命题形式之前的一种过渡形式。话题作文基本退出了舞台。话题作文较之比材料作文更进了一步的作文命题形式,对于作文命题的改革,曾经发挥过它不可忽视的历史作用,然而正是因为它的开放性,给一些同学的套构、宿构作文带来可乘之机。高考作文命题,确实到了很尴尬的境地,走材料作文的老路吧,限制太死,为同学们审题带来较大障碍;而话题作文呢,又带来大量的套构、宿构作文,现在市场上的作文选之类的书籍又这么多,确实防不胜防,久而久之,同学们真的不会写作文了,而只会如法炮制作文了。于是从前年开始,从全国到各省市,一种新的材料作文命题形式出现了,而那种“新材料作文”,说白了,还是变相的话题作文。因此,如何在封闭和开放之间,寻找一个更为恰切的高考作文命题形式,是命题老师今后需要着力的重心所在。
话说回来,命题作文也不是不需要审题,题目的范围和命题意图,我们也要认真分析。如仔细分析的话,从秋考到年春考的命题作文都可以变成半命题作文,“我想握住你的手”→“我想握住________的手”;“必须跨过这道坎”→“________必须跨过_____道坎”;“细微深处”→“________细微深处__________”。同学们审题时,先把它变成半命题作文,然后再补充完整,范围和立意就可以确定了。比如“透过细微深处思考”、“体味细微深处的感情”等。这就要求同学们在生活中要善于观察,观察到生活的细微之处;不仅是观察,更要思考,要朝向生活的深处开掘和思考。同“我想握住你的手”和“必须跨过这道坎”一样,做到感性和理性的结合,要求同学们不仅会要叙述,更要会议论,进行理性的思辨和分析。这一方向不会改变。
示例:
鲁迅说:“一滴水在显微镜下也是一个大世界”。世间有太多东西太渺小,太卑微,如一枝一叶,容易被人忽视、遗忘。然而真正的美蕴藏于新生的枝头,萌发在绿叶之中。中华的文化恰是这样一种美,它的细微让你无所适从。反而觉察到自身的卑微,感觉世界之博大。
中国的书信,没太多人工雕琢的痕迹。只在流畅的狼毫笔尖构筑一面独特的韵味与气势。从圆润厚重的颜体,到狂放不羁的怀素的'狂草,甚至古怪笨拙的板桥体,无不透露着中华书法的博大精深。“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中国的书法正是包容了无数或豪放或娟秀的字体,包容了历代文化人迥异的独立人格,才成就了它的博大气势。王羲之的书法,大多只见生活中的便条,并不准备临摹之用,然而正是这种不经意的细节中所体现的文化素养,足以体现书法艺术早已融入这个民族的血肉之中。中国的书法史也因这些细节的点缀弥漫着亘古的墨香。让炎黄子孙为之倾倒。
中国的绘画,不似西方国画的浓墨重彩,只在随意的挥毫泼墨之间,体现一种意境,一种独特的人文气息。也许你无法从外部形象上去辨识潺潺流水与奔腾的瀑布,但你可以用心去感受他的宁静与壮阔,恬淡与激情,当郑板桥贬官回归乡野,失却了一代才子的名声与骄傲,他开始于生活中寻找新的灵感,在寄情山水中创造了独特的“贬官文化”,在历经磨难与坎坷之后,他的画开始趋于成熟。 这一真谛回归到了他的作品,他的灵魂之中。他的竹,不再那么张扬,不驯,只是自然地长着,不受外界的羁绊尘世的困扰,一种纯粹的自然状态。
中国的音乐,没有西方音乐的宏大,雄奇。没有交响乐中几十部乐器合奏的气势,但恰到好处融合了南方的秀美与北方的粗犷,体现了大一统民族之下的酝酿着的博大与无度。在高山流水之中,在二泉映月的风景旁,清新的音乐涤荡了心灵的尘埃,;在秦王破阵的战场中,捍卫民族统一的热情激荡在每个中华儿女的心灵深处。在百鸟朝凤的喜庆乐曲中,我们感受到了全身心的放松与精神的愉快享受。
书法、绘画、音乐这么细微的元素,构成了气势恢宏的中华五千年的博大文化。这种博大不是我把细微的元素一一罗列出来所能涵盖的,我们需要进行文化的苦旅,在一枝一叶中品味文化的精彩,接受中华文化的洗礼和熏陶,使自身在人格意义上走向充实、博大的升华!
・ 【简评】细微是什么?书法、绘画、音乐这些细微的元素。然而,正是在这些细微之中,构成了气势恢弘的中华五千年的博大文化――这是这篇文章的灵魂所在。在该灵魂的统率下,作者对这些细微的元素进行剖析,剖析时抓住典型,如书中的王羲之,画中的郑板桥,乐中的二泉映月等各自的特点,从而让读者感受中华文化的恢弘博大,与文题相吻合。此外,作者对书、画、乐艺术的了解及素养,也是本文成功的因素之一。
篇3:名师点评高考作文题《转折》有写头儿
来源:北京卷作文题
无论在个人经历中,还是在社会生活中,常常会出现令人难忘的转折。对此,你一定会有所感、有所思、有所悟。请以“转折”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60分)
全国卷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宋国有个富人,一天大雨把他家的墙淋坏了。他儿子说:“不修好,一定会有人来偷窃。”邻居家的一位老人也这样说。晚上富人家里果然丢失了很多东西。富人觉得他儿子很聪明,而怀疑是邻居家老人偷的。
以上是《韩非子》中的一个寓言。直到今天,我们仍然可以在现实生活中听到类似的故事,但是,也常见到许多不同的甚至相反的情况。我们在认识事物和处理问题的时候,感情上的亲疏远近和对事物认知的正误深浅有没有关系呢?是什么样的关系呢?请就“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这个话题写一篇文章。
写作要求:略(本报删节)
名师点评:写出新意不容易
北京新干线学校高考专家组作文主讲、原101中学语文高级教师潘明娟:
今年的作文题目具有现实意义。很多同学可能会选择写SARS这一话题,但写出新意比较难。作文题可以考查考生的思辨能力,反映考生是否否关心周围发生的事,对考生今后的成长和教育的引导很有意义。从写法上来讲,记叙文除叙事外,还应写出转折的过程。选择写议论文应有理有据,观点明确。
“难忘的”是关键词
第五中学特级教师梁捷:
这次高考的作文题总体上说不难,但要真正写好也并不容易。考生们应注意审题,抓住“难忘的”这个关键词,不要掉入题目陷阱,写成“转变”。其实只要考生多注意平常的积累,善于联想,有很多可写的题材,改革开放以来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人的思维方式都在不断地变化着,这其中有很多大的转折。比如三峡工程进入蓄水阶段,就是一个大的转折。“宽思考,细切入”是写好这个题目的关键。
篇4:上海08唯一高考满分作文《他们》关注农民工子女附点评
时隔三年,上海终于出现了一篇真正的70分满分高考作文,而这篇高考作文并不是一开始就得到满分,后来经过专家组的激烈讨论,文章的思想深度和朴实的文字赢得所有阅卷老师的赞赏,终于获得了70分的满分,专家称这是上海近年来高考中难得一见的佳作。
据介绍,2005年,本市高考曾出现了一篇满分作文,但专家 认为那篇文章的观点有点偏激,作文得分为68分,因考生书写比较好,加了2分书写分,最后作文得分为70分。
不过,今年高考真正出现了一篇满分高考作文,这篇文章描写作者对农民工子女的观察、关爱,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社会责任意识感,获得所有阅卷老师的一致好评,并赢得70分满分。
阅卷专家介绍,这篇满分作文在首轮评分中最高只获得68分,上海高考作文采用电脑阅卷,根据规则,一旦第一、第二位老师的评分超过规定误差,试卷会转到第三名老师处评分;若还是超过规定误差,则提交到作文阅卷组组长处评阅;仍有歧义的,拿到阅卷中心组仲裁。这篇文章后来在阅卷中心组里被从头到尾朗读一遍,有些专家当场被感动,中心组专家经过激烈讨论,最终决定给这篇文章满分,这篇文章也成为上海今年近10万份考卷中唯一的一篇满分作文。
上海市教育考试院分析今年的作文题目《他们》时指出,今年的命题作文激活思辨,作文题“他们”,构成整张试卷一个亮点。写“他们”,既使命题有效地与以往的各种习作区分出来,也是以全新的视角,激活考生的情感与思考,引导考生走出个体和小我,学会关注他人,学会以多元视野关注社会。
阅卷专家分析说:“这篇文章的高明之处,就在于视角独特,关注农民工的人很多,但是关注农民工子女的人却很少。作文在客观描述、合理想象之中又饱含真情实感,不愧为上乘之作。”
这篇作文把思想深度用朴实的文字表现出来,全文没有华丽的词藻,也没有时尚的包装,但是立意高,角度新,字里行间透露出很强的社会责任感,引发了阅卷者内心的共鸣。
而文章的最点睛之笔就是最后一句:“他们,终将会成为我们。”考生没有一味抱怨,写出了变化和希望。
他们
在城市尽头,没有繁华的街市,闪亮的霓虹;在城市的尽头,只有破旧的棚户区,有饱经生活风霜的生命;在城市的尽头,有他们这样一群人。
让我怎样称呼他们?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农民子弟?亦或是农民工二代?不,我不想用这些冰冷的名字称呼他们,我多想叫着他们带着泥土气的乳名,拉着他们的小手,走近他们的生活……
他们从小生长在故乡的青山绿水中,纯洁的灵魂在田野里抽穗拔节。在山野的`风中,他们奔跑着,憧憬着。风从田野中吹过,吹进了城市,为了生计,为了未来,他们跟从父母来到了城市,在城市的尽头扎下了根。于是习惯了青山绿水的双眸第一次触碰到了高楼大厦、车水马龙。他们不知道怎样穿过六车道的马路,小小的手指怎么也数不清写字楼的层数。繁华的现代文明不曾给他们带来任何快乐,这一次,却在心上烙下了深深的痕迹。
他们背起书包,小心翼翼地融入城市的生活。可是却在“城市人”异样的眼光中,第一次明白了户口与暂住证的区别。他们都是父母心头的宝啊!却过早地承担了不属于这个年龄的负担。
放学回家,他们做好简单的晚饭,父母还在工地或菜场上劳作;午夜醒来,泪眼中城里的星空没有家乡的明亮;悄悄许愿,希望明天他们的打工子弟小学不会因交不出电费而被查封……
然而,在他们日益长高的身体上,我看到了他们的成长。记得一位记者问一个打工子弟学校的孩子,学成后是否会回到家乡时,小姑娘毫不犹豫地说:当然,一定回去!那一刻,我差点落下泪来,为他们的成长。
记得那年春晚他们稚气的宣言:“我们的学校很小,但我们的成绩不差”“我们不和城里的孩子比爸爸”“北京的2008,也是我们的2008!”他们逐渐成熟,告别昨天的羞怯,开始迎接新的一天。
虽然,他们还在为不多的学费而苦恼;虽然,学校还是交不上水电费;虽然,还有好多体制还不够完善……虽然有好多个“虽然”,但是,只有一个“但是”就足够了,已经有好多视线转向他们,他们正在茁壮地成长。
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照亮了城市的尽头,照亮了他们的生活。
他们,终将会成为我们。
阅卷老师点评:
满分作文有五大优点,首先,作文将民工子女的生存状态很真实地描绘出来,从农村到城市经历的不自然、不适应,再到他们心态的逐渐成熟,让人感受到一个真实存在的群体;其次,作文的文字很流畅,可以看出考生具有一定的阅读积累,但是并无炫耀,恰如其分地表现了自己的情感和视野,文字和主题很匹配;第三,总体上看作文表达了作者对同龄人的同情、关注和企盼,言为心声,也正是作文题目要求的体现;第四,这篇文章的描写非常细腻,“小小的手指怎么也数不清写字楼的层数”;最后,文章关键还写出农民工子女的变化,“他们,终将会成为我们”,考生没有一味抱怨,写出了变化和希望。 (来源:东方早报 记者 韩晓蓉)
【点评08高考上海作文:简单作文题切勿简单写】相关文章:
1.上海高考作文题
4.简单上海租房合同
7.上海中考作文点评
10.简单承诺书怎么写






文档为doc格式